道禅精神
禅学精神下的二元对立
禅学精神下的二元对立禅学精神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流派之一,是在佛教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禅宗强调内觉、领悟、体验、直指本心等方式,帮助人们超越思维的限制和对立,达到心灵的自由与平静。
禅学精神下存在着许多二元对立的概念和思想,这些二元对立在禅宗思想中的体现,既是揭示了矛盾的本质,又是指导人们寻找平衡和解决矛盾的方法。
禅学精神下的二元对立包括"有"与"无"的对立。
禅宗强调"无我"的观念,认为个体自觉的存在是虚幻的,只有抛弃有限的个体认知,追求无始无终的真实本性,才能获得心灵的解脱和平静。
禅学精神下的二元对立还包括"返静"与"常闹"的对立。
禅宗强调回归安静、内觉、内心安宁的状态,认为世俗的喧嚣和心灵的安宁形成了鲜明的对立,而返静即是要超越常人的追逐和执着,寻求内心的宁静。
禅学精神下的二元对立还有"空"与"有"的对立。
禅宗认为万物皆空,事物的存在并不是真实的,而是因缘和合的结果。
空即是一切事物的本质,虚无、无为、无量。
而有则是世俗的存在,是表象和幻象。
禅宗倡导超越对有的执着,追求空的境界。
禅学精神下的二元对立还有"无为"与"为"的对立。
禅宗强调无为而治,认为追求非行为、非计划、非目的的生活方式,可以达到自在与自由。
禅宗强调的无为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而是指通过觉知和领悟,追求无为而为的境界。
禅学精神下的二元对立体现了禅宗思想中超越矛盾和对立的核心观念。
禅宗通过悟性的领悟和内觉的体验,追求超越表象和幻象的本质,从而达到心灵的自由与平静。
禅学精神下的二元对立,不仅具有哲学意义,还指导人们寻求内心解脱和和谐的方法。
论儒道禅的思想核心
论儒道禅的思想核心作者:彭富春来源:《江汉论坛》2018年第05期摘要:儒道禅是中国古典思想的主干,道是它们共同的思想核心。
儒家主要言说社会之道,道家主要言说自然之道,禅宗主要言说心灵之道。
三者共同构成了与中国人特有的关于现实世界的天地人结构相对应的精神世界的整体。
在天地人的现实生存结构中,人的欲望、技术、大道之间表现为一种由大道所规定的单边游戏。
在大道的规定下,在中国现实的天地人世界整体中,既没有极端的生命欲望的冲动,也没有极端的技术手段的创新。
由此导致了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停滞。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必须克服中国传统智慧的危机,通过赋予天人关系、人我关系、心物关系以新的时代内容,从古老的儒道禅思想中导引一种新的中国智慧的诞生。
关键词:中国智慧;儒;道;禅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8)05-0056-06一、中国智慧众所周知,中国古典思想有极其悠久和丰富的历史。
在这样一个历史的语境中,什么是中国思想的主干?对此有不同的回答。
有人说是儒家,也有人说是道家,还有人说是儒道互补。
事实上,中国思想既非无限的多,也非只是有限的一;既不是独尊儒术,也不是唯崇道家,甚至也不是儒道互补,而是儒道禅三家构成了中国思想的主干和核心。
但儒道禅自身的思想结构也是极其庞杂的。
按照一般对于思想的区分,思想可分为道与术两个方面。
道是大道、道理、道说,是关于存在的真理,是关于人在世界中存在的规定的知识。
术是方法、手段和技术,是从属大道并为实现大道而服务的。
据此,儒道禅自身也可以分为道与术两个维度。
如儒家之道包括了仁义礼智信,而术主要为六艺,它包括了礼、乐、射、御、书、数。
道家主要论说道与德,但道教则发展了术,如吐纳、导引、符箓、丹道等。
禅宗和佛教的戒定慧三学也包括了道与术。
其慧学是道,是一种特别的般若智慧;其定学是术,是一种关于禅定的技术。
但我们讨论儒道禅的时候,主要不是关注其术的学说,而是关注其道的学说,也就是关注它们是如何言说关于人的存在的真理的。
道家与禅宗的人生哲学
道家与禅宗的人生哲学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儒佛道皆重“人”,三家的理论归根结底是要解决人如何生存处世这一人生根本问题。
传统观点所谓道家“蔽于天而不知人”是有片面性的。
在中国传统人生理论中,道禅的人生旨趣最为贴近,本文从生命价值取向、处世之道及人生态度等方面对两者作一粗浅的比较研究,以求方家雅正。
一、生命价值的共同取向——重人贵生道家以大自然为参照物,从自然与人的相互观照中去探讨人的问题。
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老子》第25章)即宇宙中有四种伟大的存在:“道”、天、地、人。
“道”被置于“四大”之首,这是由老子哲学的根本特色(道本论)所决定的;天地为“道”所出而又是人及万物的生存基础,故其地位次于“道”而高于人;天地之外尚有人与物,但老子“四大”中有人而无物,这显示了老子思想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重人。
重人,首先便要解决人如何生存的问题。
对此,老子提出了“人法地”的生存原则,意即人应效法地之道。
地之道的根本特征是处卑居下,他认为人在乱世之中只有象地那样善于处卑居下,才能不露锋芒,保全生命。
这又显示了老子另一价值取向:贵生。
重人是贵生的前提,贵生乃重人之保障。
庄子亦重人,但他不似老子侧重对人的地位的重视,而强调对人的本质的守护。
人的本质是什么?庄子认为是“真”,“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庄子·渔父》)“贵真”即是珍贵人的生命本质,因为“真”是决定人之为人的根本,人一旦失去了它,便不成其人而为非人,人要由非人还原为人,就必须重新找回自己的“真”,故与“贵真”相联系,庄子又提出了“反真”、“归真”的主张。
相对于老子的“人大”观念,庄子这种“贵真”思想是一种深层的重人意识,因它已不满足于对人的地位作客观肯定,而是注重对人的本质的主观守护。
但人的生命本质以其生命形式为存在前提,人之“真”须以人之“生”为基础,故与“贵真”相联系,庄子又提出了“全生”的主张。
浅谈儒道禅三家思想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共撑中华传统文化大厦地三大支柱,当为儒、道、佛三家.中国传统文化地主流基本可以说是儒道佛三家地共融.三家思想构成了我国辉煌地五千年文明史,为我们文化地发展与交流提供了许许多多地指导思想.几千年来,三家思想互相争斗攻击,互斥异端.但是在斗争地过程中,也不断在交融.我们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受到其影响,从吃穿住行各方面,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儒道禅三家极具深度地思想.深入研究此三家地文化传统,进一步发掘中华文化优秀、健康地精神遗产,并加以创造性地现代转化,进而推进我国地现代化大业,是有积极意义地.儒、道、佛三家虽各有所重而相径庭,然仍能融合会通,相济相补,构成彼此共存共荣地文化格局,长期以来支配和影响着中华民族地精神生活.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三家思想地异同:儒家—入世,治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地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地仁为核心地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地流派,也是中国古代地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地影响.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由孔子创立地儒家思想,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仁、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他地修身、治国、平天下之理论贯穿于整个思想之中,万事以人为中心强调了人地主观动能性.儒家文化是中国地主流文化体系,它地目地是使人达到一种高度社会化地人格境界,这是通过“修齐治平”地过程实现地,最终达到“君子”、“圣人”地境界,儒家文化是包含了一套行为规范和伦理、道德规范在内地庞大地体系.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地误解(好多人认为,我们现今社会官方实行地思想和儒家思想一样,这是错误地,我个人认为儒家思想好比我们现在社会上地道德规范.)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儒家倡导地是“人”,万事以人为中心,强调了人地主观能动性.当今,整个社会强调地是“法治”,社会中地这种秩序地维护,依靠地是制度化地规范,条条框框将人地行为规范在可行地制度范围内.而儒家强调地是“人治”,强调了人们是可以被感化地,人们通过被感化,能自觉地遵守符合社会要求地规范.儒家提倡地是快乐地接受,一切从本性出发,追求地是本性地存在.它与西方地思想不同,西方认为人地本性是恶地,需要外部行为进行制约.而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只要在生活中保持本性就能维护良好地社会环境.在这一点上作为儒家学派地另一位大家孟子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他提出“最高尚地人,不失其赤子之心”,在这句话中体现出了人性本善.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小结:儒家思想总体还是为了统治阶级而服务地,它地思想存在着一种条条框框地规范.它在许多方面都起着一种限制引导地作用,我们应该这样做,我们应该那样做,这样我们才是这个社会上地人,我们才能体现自己地价值,我们才能被社会所接受.儒家地思想所以儒家思想最大特点就是入世而治世,强调我们应该进入到社会中去,融入到这个社会,规范自己地行为,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在创造世界财富中实现自我价值,要相信世界才是展现才华地舞台.这样人人遵纪守法,努力进取从而达到一个国泰民富地世界.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儒家还有一个最重要地思想就是“中庸”,这使我们遇事不温不火,不落后,也不出头.这种习性,客观上不利于社会地发展,但是有利于社会地稳定.“道统”,使我们养成了对于已有地制度,不折不扣地执行,无论对错,都要遵守.事实上,这种思想,有利于文明地穿承,但不利于文明地创新,以至于中国几千年来,文明程度一直处于近乎不发展地地步.这种思想,造就了中国人民吃苦耐劳,仁孝忠忍地性格,当碰到逆境,或者新环境,中国人不会气馁,而是十分勤劳地一步一步地奋斗.但是,接受事物一成不变,缺乏开拓创新地精神,也是儒家学说在中国人身上留下地坏习气.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道家—隐世,治身(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不强求、不逆天)道家是古代一种思想流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地因素和无神论地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西汉初年,唐朝初年、汉文帝、汉景帝、唐太宗、唐玄宗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前朝苛政之后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地宗教.它具有包容性、开放性等特点,这使得道教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古人所谓“杂而多端”.在包罗万象地文化体系中,神仙理论(或生死观)可以说是道教地核心内容.但在道教发展地不同历史阶段,对长生成仙或者说对解脱生死地看法是有所变化地.大体而言,可分为从汉魏时期重视肉体成仙到隋唐偏重精神解脱,再到宋元时期地性命双修理论.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道家地核心思想是道自身,或者是作为自然地道.《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人地天道自然”这一序列中,人为天地所规定,道则规定天地.自然并不是作为自然界外在于道,而是作为本性就是道自身.因此所谓地道法自然就是:道遵守自身地本性.作为自然地道不是万物,而是一.但一既不等于一个,也不等于一切,因此它是无.无不仅是对于它物地否定,而且也是对于自身地否定.但无能生有,由此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道家强调地是无为,它认为天地万物源于同一本源,人和大自然中地万物从本质上来说其实是一致地,无贵贱之分,善恶之别,不要刻意地去追求,应与自然界地万物一样自然地和谐相处.它注重地现实生活地修炼,克制自己地欲望,悠然自得地生活.这与当代社会追名夺利形成了强烈地反差.庄子作为道家学派地代表,它还提出了个人地解脱,认为世上万物只是表面现象,是虚构地,是由道形成地,没有必要苦苦相求.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小结:道家思想应该是一种在现今社会比较让人推崇地思想.它地思想讲究天人合一,讲究一个“本我”,完全体现出一个实实在在原本就该有地面貌.它不要求你去刻意装饰,刻意表现,只要你体现一个自然状态下地本我.道家思想讲究隐世而修身,远离世间地烦躁不安,回归自然,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回归一个原原本本地我.不用阿谀奉承,不用不择手段,不用忍气吞声,一切坦荡荡,做一个真实地我.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现今社会太过浮躁,太过浮夸,人们已经失去了“本我”,在社会中飘飘浮浮,整个世界都显得灰灰暗暗.所以道教地这种天人合一地思想,正好迎合了现今社会这种环境,给人们一种追求,给人们一种思想,解脱,解放自己.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顺其自然、自我完善,以完善地自我带动和谐地社会.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佛家—出世,治心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和儒家思想一样也是讨论人地问题.它认为人生是苦,人生无常.人地存在是一种修炼,人地痛苦存在主要是贪瞋痴三念地存在,人需要克服这三年对于自身地影响,最终达到理想地境界,及西方极乐.佛教其实于道家不同它是修死地理论,佛教给予人们勾画出了死后美好地极乐世界.如果要去到这一世界,需要地是现实生活中地修炼.在佛教中存在着许多宗派,如净土宗、维摩宗,禅宗等,各宗各派都传达了不同地哲学思想.可谓是包罗万象.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佛家以禅宗思想为核心,讲参禅悟道,讲因果循环,认为法由心生,镜由心造,心灵感观世界与万物,用心灵去体悟外在世界地奥妙.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切地外在形态都会引起人内心世界地波澜,从而形成对事物地认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识与共鸣.正如六祖汇能与神秀地谒语:一个认为‘身是菩提树,心若明镜台,试试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另一个则认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由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表现在形式上则是一种由物及心地感悟与顿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小结:佛家思想总体来说讲地是一个修心地思想.它要求人们在活着地时候做好事,做好人,积德善,这样可以让肉体死后,灵魂进入一个美好地极乐世界.这样地思想,可以说就是让人们修一颗善良地心,从内心去改变自己,真心实意地去做每件事,有爱心,有善良地心,有真诚地心,有正直地心.佛家思想应该可以说是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地融合,然后去其糟粕,从而形成一种自己地思想,所以它地思想既有儒家入世地特点,又有道家出世,天人合一地特点.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慈爱众生、无私奉献.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以出世地思想,做入世地事业.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地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儒道佛三家思想共同点:儒释道三家核心思想皆是爱,三者修行最终地境界皆是明心见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本质是一样地,儒释道三家地创始人都是无上智慧地人,他们悟道地根本一致,只是采取不同方法教化世人,所以核心思想是一致地,即宇宙根本.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人都是在不断轮回中地,而不自知,也不知道自己死后去哪里,释迦摩尼佛,老子,孔子是发现了这个规律,并且发现人是随业流转,作恶地会有恶报,行善地会有善报,所以你看三家地核心思想都是讲究仁爱,和平地,因为这样才可以在轮回中有善报,不至于堕落三恶道,而且人地自性本是慈悲地,也就是圆满地大爱,只是被习气所染,他们不过也是让我们回归我们地自性.释迦摩尼佛不过是说地更明白一些,其他两个派别没有明说而已,道家修持和佛家修持地根本也是明心见性,可见他们地创始人对于大道地见解是一样地.脱离轮回就是明心见性.不需要再随业流转.这个说起来一大堆,我认为脱离轮回明心见性是根本.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禅的最高境界和禅宗的精髓是什么
禅的最高境界和禅宗的精髓是什么?2011-07-01 01:49:05|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举报|字号大中小订阅你不再是你,我不再是我,心若止水,万物皆空。
禅就是心,心就是道,道就是自然,最高的境界就是没有境界的境界!人都有欲望,因欲望的引动长期熏习修炼成为习惯,也就是佛教讲的贪欲!好比一杯水在外界的接触下因缘相合杯子的水就开始摇晃不定!那么我们会认为是水在摇晃,那么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佛教讲颠倒我执就是这个意识!水不会自生摇晃,好比欲望并不是来自自心,而是外界的引动,只要驱除对欲望的执着,守戒行慢慢的通过戒定慧修善行安定内心,内心没有对立善恶是非的对立那么水就会自然恢复平静!与道自然合一也就是现在讲的天人合一,没有境界的境界,因为里外如一自然没有动摇的可能,更没有一个境界可寻因为这是最高的境界!我们会因为外界的欲望引动身心不得自在,为欲望而劳心动神,造成身心烦恼不和谐安定,计较善恶是非不能一心为善安定内心!那样本就是违反了道的自然,也是自然宇宙变化和谐的真实道理!那么要实践就要修善行处水柔居下随缘顺自然之道另身心自在与道相应!禅的最高境界---心如止水古人尤其是名人,向来盛行谈禅论道!因为,禅可以净化人之心灵,可以感悟人生之真谛!而谈禅的最境界就是-----心如止水。
心如止水,简言之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定力达到极高的境界,可以物我两忘,波澜不惊!苏东坡在瓜州任职时,住的地方与著名的金山寺只有一江之隔,金山寺主持是位得道高僧---佛印禅师,苏东坡经常与禅师谈禅论道,时间久了,俩人交往十分密切,感情也很深厚,可谓同道知已!苏东坡才高气傲,自以为参禅有得,他撰写了一首:“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诗中的八风是指人生中的毁誉讥讽等八种情景,他得意地派书童过江送与佛印禅师。
佛印禅师看后便回信一封。
苏东坡看完禅师的信后便十分气愤,他满以为禅师会给予很高的评价,但是万万没想到禅师的回信竞是带有悔辱性的“放屁”二字。
浅析王一生人物形象
浅析王一生人物形象《棋王》主人公王一生是“文革”时期被“上山下乡”潮流裹挟到农村的知识青年。
在当时政治动荡的时代环境中,他无视频繁的“阶级斗争”,整天在小小的棋盘上心游神驰。
他出身贫寒,虽迷于下棋,却深知温饱来之不易,以为“吃”才是人之根本。
小说从饮食、下棋两个方面展开对王一生的描写,揭示这一人物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神韵。
阿城是“文化寻根派”的代表作家,他的小说《棋王》还体现出了文化寻根意。
象棋是我国国粹,是传统文化的象征。
王一生这个形象就是让自己的精神家园远离政治的熙攘、人世的纷争。
在小小的棋盘上去获得生命的律动和自由的满足,从而达到一种特殊的人与环境的和谐的哲学境界。
一、痴迷于棋作品中的王一生是个棋痴,他为了下棋可以忘记其他事情,甚至被人利用了都还不知道。
就算后来去工作了都改不了这种习性。
看着精瘦的他跟那些人下棋,让人觉得不只是脑力运动也是体力运动。
对棋呆子王一生故事的描述,表现了王一生刻苦执著钻研棋艺的精神和他特别的处世之道和淡泊无争的性情。
(一)爱棋缘由。
王一生酷爱象棋,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他出身贫寒,母亲解放前做过妓女,后从良,几经周折有了王一生,王一生几乎从未过过好日子。
但是偶然的机会激发起的象棋兴趣和母亲对他深深地希望,让他在棋路上越走越远。
母亲临走前留下的一副空白棋让他对象棋的喜爱和对母亲的热爱交融作一起,以后的下棋中,寄托着王一生对母亲的思念,棋艺也越来越好了。
王一生爱上了象棋,而他的青春生命也由此焕发出光彩。
什么穷、什么外界干扰、什么无资格参赛,即使在“史无前例”的时代,也不能割断王一生和象棋的关系。
在这里,作者通过人物形象力图阐释的,是人与棋的关系,更是一种平凡而实在的人生态度。
(二)苦修棋艺。
王一生象棋路数,与学院师承无关,纯粹来自江湖传统。
最初迷上象棋,是因为帮母亲叠书页子时无意间遇到一本讲象棋的书。
学会下棋之后主要是通过到街上与别人下提高自己的实战技艺。
他最重要的老师是一个捡烂纸的老头儿。
中国古代禅宗文化及其精神内涵
中国古代禅宗文化及其精神内涵禅宗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中的精髓所在。
禅宗文化与佛教密不可分,源于印度佛教,成为了中国佛教的一个派别,并逐渐融入了中国文化,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禅宗文化的精神内涵体现在其思想、哲学、艺术等多个方面,具有深厚的修养、超脱尘世的境界和对人生、世界的独特领悟。
禅宗思想的精髓在于“悟空”、“本觉”、“般若”。
悟空是指破除迷惑,觉悟空性,认识真实世界的本质;本觉则是指内在的本性觉性,是众生本有但常常被糊涂覆盖的一面;般若则是指智慧,通过提升自己的境界,触发内在的智慧,认识真实的存在。
这种思想与佛教的“无我”、“缘起”、“空性”等核心思想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中国禅宗思想的核心。
在实践上,禅宗强调简约、清净、自我修养,全身心地追寻和感悟真实的存在,以达到身心的净化和境界的提升。
禅宗在道德伦理、心理学、人生观等方面也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后世的佛教、儒家等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禅宗哲学也是禅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核心思想是破除二元论和二元对立。
禅宗强调的是“中道”,也就是超越对立,平衡的人生境界,既不追求极富欲望的物质生活,也不陷入无理性的虚无主义。
禅宗主张“一切如来”、“一切皆空”二合一的思想,这体现了禅宗哲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也为其开创了一种宽广而包容的思想氛围。
在禅宗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诗歌、绘画和茶道。
这些艺术体现了禅宗文化的特点,追求的是清新、淡泊、内敛和静谧。
诗歌中有着禅宗的精神内涵,注重的是追求境界,表达个人的心灵世界和感悟。
这些禅诗独具风格,语言简练优美,令人回味无穷。
绘画也是禅宗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禅宗画家强调笔墨的简洁和自由,以其意境深远和艺术价值贯穿了中国画的历史。
茶道则是禅宗文化的象征,它不只是一种茶叶的烹饪方式,而是一种细腻、清新、虔诚和传统的生活方式。
禅宗文化的精神内涵还可以在禅宗寺院中找到。
【课外阅读】《棋王》赏析
【课外阅读】《棋王》赏析第一部分小说名为“棋王”,作者却以一支生花妙笔,娓娓道来,把个“棋王”的故事讲得意趣横生,不由你不爱读。
然而,小说在以知青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所以独树一帜则在于,作家目的不惟不在“以文传棋”,而在“以棋写人”;而且以一个与那“史无前例”时代的文化精神颇有些不合辙儿的小人物的故事,在于那时代形成距离的历史观照中,展示出实人生、真生命的存在与面目。
王一生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一个普通人,他整个的生活境遇可以用一个“穷”字来概括,全家生活费每人平均不到十块钱,为省家用,他连上公园、看电影等学校活动也取消了。
或者由于生活境遇、或者由于性格特质的投和,王一生爱上了象棋,而他的青春生命也由此焕发出光彩。
什么穷、什么外界干扰、什么无资格参赛,即使在“史无前例”的时代,也不能割断王一生和象棋的关系。
在这里,作者通过人物形象力图阐释的,并非人与棋的关系,而是一种平凡而实在的人生态度。
当读者读到王一生因其“呆”,误撕某造反团的大字报致使其“大”名沸沸扬扬,本人也被对立的两派争来夺去成为“斗争”焦点而忽俊不禁对,在那一哂、一笑之间,所包容的是由作品形象感发的具有时代意义的丰富内容,是对那整个畸形时代的嘲讽。
阿城审美视角的独特处在于,当他反思那一时代时,不是沉湎其中,而是超然象外、省察人生,由此,从当时比比皆是,可以说构成一时潮流的“造反”、“讨伐”、“反戈一击”、大字报战等文化现象中,见出其与历史、与实人生的悻谬。
而这又是巧妙地以王一生这样一个普通小人物和时代“主导”意识相违拗的人生追求显示出来的,在鲜明的映衬中,揭示了那一时代被扭曲的文化表层之下,历史、生命坚实而不可逆转的进程。
王一生的爱棋、下棋,他谦虚、好学、坦诚、刚毅的棋品??持身谨严的人品,诚然表现出执着的生命热力,但作为一个“人”“热爱生命”并非是一句空话,“生命”也并非空洞的精神口号所能维持和延续,作品中关于王一生对“吃”的感受、看法、包括吃态的描写,成为作家刻画人物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王一生所说“一天不吃、棋路就乱”的话语,朴素地道出了“民以食为天”的真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名词解释:1、伤痕小说:产生于70 年代末至80 年代初 . 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 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 , 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王亚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宗璞《我是谁》. 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长篇小说: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2、反思小说:主要指1979 至 80 年代初出现的对解放后几十年曲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等进行反思的小说. 发轫之作: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 , 其他代表性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绿化树》等;长篇小说:《古船》等 . 与伤痕小说内容上有交叉 , 是伤痕小说的深化 . 但存在偏重于政治反思 , 文化反思不够等缺陷 .3、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 , 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 又叫后新潮小说、“拟现代派”. 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 三大特点:( 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话语的颠覆与反抗. ( 2)形式的前卫性, 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 ( 3)形态的多样性, 即现代派小说(余华、残雪)、后现代主义小说(马原)、解构主义小说(王朔)、新历史主义小说(苏童)等.4 、女性主义小说:指80 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 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 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5、朦胧诗:崛起于70 年代末期、 80 年代初期 , 是新时期初期出现的现代诗潮, 其名来源于一篇诗评《令人气闷的“朦胧”》, 诗歌既有主题或内容上哲理的思考, 又有写法上现代诗艺如象征手法的运用. 代表诗人有: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等人.7、寻根小说:对民族文化或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进行反思、审视与批判的小说, 其目的主要在于发掘民族文化传统的活用资源, 重铸民魂或民族精神, 同时在全球化语境下参预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所谓寻根 , 就是寻求民族文化之根. 代表作家有贾平凹、韩少功、阿城等. 其特点是:一超越政治视角, 走向文化视角 . 二是追寻民族文化之根, 参预与世界文学的对话.8、新写实小说:指(1)80 年代后期开始出现、( 2)书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本相、(3)在价值取向、叙事风格与审美趣味方面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特别是“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写实主义小说. 代表作家有池莉、方方、刘恒、刘震云等.二、知识点:反思小说:高晓声的反思小说, 从农民个体命运中反思历史的曲折. 如其作品《李顺大造屋》. 农民李顺大一生造屋的曲折经历. 1 )第一次:大跃进将造屋材料全部充公.2 )第二次:造屋之钱被文革被造反派头头骗走或抢走.3 )第三次:文革中买造屋材料处处碰壁.4 )第四次:改革即将来临的1977 年 , 终圆造屋梦 .王蒙反思小说的主题内涵与艺术特点:反思类的主题内涵:《坚硬的稀粥》——现实改革的讽刺寓言.早餐改革最终失败, 还是稀粥加馒头片及大头菜, 最后还是爷爷说了算. 长篇:《活动变人形》:从中西文化比较角度反思中国人的文化人格. 王蒙小说的艺术特点:1、自叙传色彩 .2 、意识流手法的使用(东方意识流) .3 、气势之美 . 排比句式的大量使用.4 、幽默、反讽等. 《坚硬的稀粥》:“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儿强”、“美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主义”.3、张贤亮反思小说的主题内涵与艺术特点答:张贤亮的反思小说的主题内涵分别表现为:《肖尔布拉克》:苦难对人生的锤炼;《绿化树》:非常年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获救;《灵与肉》:永不割弃的民族之恋;《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知识分子的奇特情感历程;等 . 二 , 张贤亮小说的艺术特点:1、自叙传色彩;2、多样化的叙述方式与文体样式. 第一人称(潜对话)叙事 . 《肖尔布拉克》:司机自叙——向一个虚设的搭车的记者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 元小说叙事:《浪漫的黑炮》 . 注释体叙事 . 《我的菩提树》 .3 、哲理思辨 . 张贤亮:“没有思考和分辨, 作家就无法驾御他所要表现的内容 , 而思考和分辨能力 , 只能来自学习 .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与宋江的对话、与庄子对话、与马克思的对话 .1、《棋王》的文化意蕴答:阿城的《棋王》是对庄禅文化的精髓的推崇, 显示庄禅人生哲学的文化内涵. 王一生是其主人公 .王一生的下棋 , 又是有文化的深刻含义 . ( 1)以下棋对抗文革乱世 . “何以解忧 , 唯有下棋” . “虚无恬淡 ,乃合天德 . ”(《庄子·天运》)( 2)棋艺中深含道禅精神. 捡垃圾老头说 , 棋道中“柔不是弱, 是容 , 是收 , 是含” . 王一生同意与冠军老者握手言和, 也体现了一种平和宽容的文化精神. 还有无为的哲学精神. ( 3)庄子的道 . 即人有精神的追求, 精于某种技艺.2、《爸爸爸》中的丙崽形象答:丙崽是韩少功(民族文化的理发审视者)小说《爸爸爸》中的主人公. 丙崽形象:是个弱智、呆傻的侏儒 . 生下来只会说“爸爸爸”、“X妈妈”两句话.见人不分男女老幼, 一律说“爸爸爸”, 如果别人朝他瞪一眼 , 他就翻个白眼 , 咕噜一声“X 妈妈” , 除此之外一律不懂. 丙崽形象的象征含义:(1)弱智 , 意味着愚昧与落后 . ( 2)人们对丙崽的敬若神明 , 象征迷信与落后 , 表明现代精神或民族理性精神的缺失 . ( 3)丙崽历经劫难而不死 , 一方面表明民族虽然落后 , 却有着极其顽强的生命力 , 一方面由反映出愚昧、落后的古老民族文化的顽固性.3、寻根小说的“根”指什么, 这类小说的特点有哪些?寻根文学的根一是指寻中国文化历史之源, 如楚文化、吴越文化、秦文化、晋文化等;二是寻民族文化心理之源 ,如儒、释、道.主要作家作品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等.寻根小说最为显著的特点在于: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询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 , 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 3)更新了小说观念 ,启动了当代作家的文体意识和语言感觉 ,使小说的审美功能得以回归 .(寻根小说的代表作家、作品:韩少功的楚文化系列——《爸爸爸》、《女女女》等 . 贾平凹的商州文化系列——“商州三录”《商州初录》、《商州又录》、《商州再录》 . 李杭育的吴越文化系列——《沙灶遗风》等(“葛川江系列”)郑万隆的女真文化系列——《老棒子酒馆》等(“异乡异闻”)其他名家如阿城《棋王》、王安忆《小鲍庄》. )先锋小说 :a现代派小说(余华)1、余华小说的主题话语答:余华被认为是一个迷恋暴力和邪恶的人:对人的严酷存在境遇与生存状态的冷峻呈示.1、人性的残酷与存在的荒谬:《现实一种》;《十八岁去远行》写暴力倾向与人性的冷漠;《现实一种》:兄弟骨肉相残——人性中的暴力倾向;《一九八六年》:疯子自残;《古典爱情》:少女被肢解做人菜. 人性恶具有超时代性;《往事与刑罚》:刑罚的残忍与刑罚专家的宿命. 等 .2 、历史苦难的个体承受:《活着》 .(一)死亡与孤独:福贵一家人的历史苦难. ( 1)儿子有庆最先因为为县长老婆抽血而死, ( 2)女儿凤霞死于难产 . ( 3)妻子家珍死于饥饿造成的体质虚弱. ( 4)女婿二喜在城里做建筑工被水泥板夹死. ( 5)外孙苦根因吃豆子被撑死 . 活着的非本真存在. (二)造成个体历史苦难的因素:( 1)命运 .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 . (2)社会、历史的因素 . ( 3)人祸 .如大跃进、公社化对普通农民造成的惨重灾难 , 即家破人亡 . (三)抗拒命运与苦难 . 福贵还顽强地坚持“活着” . “活着”成为一种人生姿态.3 、活着的异化形式:《许三观卖血记》 . 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命脉来维持生存.b 新历史小说1、国内新历史主义文学潮流的基本特点答:概念:用新的历史观念或历史意识去解释历史的文学潮流——重说历史.基本特点:(1)反叛旧有的历史观念——“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历史发展动力) .( 2)确立新的历史观念——“一切历史都是欲望的历史”(欲望、权力:历史发展动力). ( 3)(题材)告别“正史”走向“野史”. 新历史小说:吃、婚姻、两性、妻妾争斗.(备注代表作家与代表作品::莫言:《红高粱》;格非:《迷舟》、《敌人》、《青黄》;苏童:《妻妾成群》、《我的帝王生涯》、《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米》;余华:《鲜血梅花》、《活着》;张炜:《古船》、《家族》;刘震云:《故乡相处流传》、《温故一九四二》、《故乡天下黄花》;阿来:《尘埃落定》;陈忠实:《白鹿原》;莫言的《丰乳肥臀》、《檀香刑》 . )2、苏童新历史主义小说的话语模式答:一、《妻妾成群》:女性悲剧命运的“另类”书写:1、生存的选择:嫁人不要名分要生存.2 、女性欲望的压抑: 3、女人之间的争斗与暗害.4 、疯癫与死亡 . 女性悲剧命运 .5 、新一轮历史循环.6 、男性:权力、金钱、女人的拥有者与女性悲剧命运的制造者. 二、《红粉》:妓女命运书写及对权威叙事的反叛:反叛权威叙事之一:妓女改造给妓女带来了幸福吗?反叛权威叙事之二:妓女是妓女自己的选择, 而不是阶级压迫所致 . 三、《米》:欲望:人性与历史的永恒谜底:1、隐约的历史事件背景(如日寇入侵).2 、透视主人公五龙的人性演变 . 四、《我的帝王生涯》:帝王史——一部权力的血腥斗争史:1、燮国端白政权的内忧外患——权力中心的斗争 .2、杨夫人等七人之死——野蛮的殉葬制度.3 、太后与母后争权——后宫窝里斗.4 、燕郎净身当阉人——野蛮的宫刑.(备注:主要作品有《罂粟之家》、《妻妾成群》、《红粉》 , 长篇小说《米》、《我的帝王生涯》等)3、《白鹿原》中的白嘉轩形象答:《白鹿原》:对近代历史的阐释——超越阶级斗争模式. 对民族文化的解秘.1 、白嘉轩形象:仁义文化的载体 . ( 1)耕读传家——虽为地主, 有家产(有药房等) , 但从不放弃劳动 , 亲自犁田——与农民没有两样 . 要儿子进山背粮 , 体验劳动的艰辛. 注重子女的教育, 严格要求他们读书学习. ( 2)广行仁义——组织“交农”事件;周济不得不卖地的李寡妇;与长工鹿三以兄弟相称;建乡规民约;建学堂;( 3)慎独——批评鹿三从背后暗杀田小娥. 宣称“人行事不在旁人知道不知道, 而在自家知道不知道 . ”( 4)传统道德卫道士(负面因素)——拒小娥入祠堂;修塔镇“妖”等.4、莫言“红高梁家族”小说的艺术特点.( 1)标志着新历史小说的诞生, 开创了现代小说一种新的叙事模式. ( 2)关注的不是历史本真, 而是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人、人性、人道以及人的异化. 颠覆了抗战历史 , 民间草根阶层成为抗战的主力. ( 3)叙事上设置了双重视角 , 创造了多过程叙述方式 , 打破了传统线性叙事的局限 .c 解构主义小说(王朔):简评王朔小说:( 1)商业性 . (2)叛逆性 . ( 3)反讽性 . ( 4)局限:缺乏深度, 人物雷同、结构散漫等 .新写实小说: 1、简述新写实小说的审美特征新写实小说的作者大多具有反英雄、反典型的意识 ,他们力图表现普通人物、下层人物的普遍卑微的生活 ,但拥有着原动的活泼的生命力.他们所表现的内容往往是普通人物都可能经历或遭遇的东西,柴米油盐酱醋茶、锅碗瓢盆、人情世故、喜怒哀乐、生老病死⋯⋯都在新写实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新写实小说与以往的写实小说的最大的一个区别是作家审美态度的客观化,追求生活的原色魅力 .新写实在叙事时多以非典型的、无必然联系的“生活流”的写作方式为主 ,让人物、事件、场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自然而然的展现、于是 ,在新写实小说中 , 既无骇人听闻的事件, 也无大义凛然的英雄,更无戏剧性的矛盾冲突,通常是用人物的心理体验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和折射现实的存在.作家尽量将自己的倾向性和价值取向隐藏,力图避免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对生活原相的过度干预.于是 ,新写实小说往往不存在一个贯穿于故事始终的中心情节,而多半是由一些散落的琐碎故事拼合而成的.2、如何理解刘震云、刘恒的小说答:一 , 关于刘震云的小说:他的主题是书写权力等级结构中的人生世相. 如:《一地鸡毛》:小人物生存的窘迫和变形的抗争;《官人》:权力欲和人性的蜕变 . 揭示权力的社会本质及其异化;查水表老头经常说“他年轻时曾给某位死去的大领导喂过马. ”(备注:代表作:短篇:《塔铺》等;中篇:《新兵连》、《单位》、《官场》、《官人》等 . 长篇《故乡天下黄花》等 . )关于刘恒的小说:小说主题主要提示了食色的生存内涵.1 、对农民基本生存困境的关注:创作思想简析;2、粮食或吃:作为生存基本需求的内涵——《狗日的粮食》 .3 、性与伦理的剧烈冲突:《伏羲伏羲》 .4、以贫嘴消解生活的酸楚:《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4、如何理解池莉、方方的小说答:一 , 关于池莉的小说:总体上说 , 池莉是一个为市民生活代言的小说家. 其小说主要提示了如下观念: 1、市民烦恼人生的生存景观. 如她的小说《烦恼人生》、《太阳出生》、《不谈爱情》等.2 、市民的生存哲理之一: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 执着、坚韧地活着 . ——《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 .3、市民的生存哲理之二:世俗生活责任的承担 .4 、女权主义的典型文本 . 《小姐你早》:妻子戚润物与李开玲、艾月等联合起来斗负心丈夫王自力 . (姐妹情谊)《生活秀》《有了快感你就喊》. (备注:主要作品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 . )二 , 关于方方的小说:新写实早期代表的女作家.1、《风景》:低层市民的生活状态与的生存策略. ( 1)亡灵视角 . (第八子)( 2)低层市民的卑微生存状态.( 3)不择手段往上爬:七哥的生存哲学. ( 4)诗意的栖居的总体上不可能.女性主义小说:1、从林白女性小说看女性小说的话语模式答: 1、女性(身份)认同. 表现女性的独特生命体验和生存状态.2 、男权抗拒 .3 、姐妹情谊 . 同性之爱是纯粹的“友谊”, 它接近爱情 , 又超乎肉欲 . 林白女性小说的艺术特点:1 、自叙性 .2 、“回忆”——对女性自身经历的“重读”模式.3 、诗性语言 . 《“子弹穿过苹果》:“女人的美丽就像天上的气流, 高高飘扬 , 又像寂静的雪野上开放的玫瑰, 洁净、高级、无可换回. ”2、陈染女性小说的话语模式答: 1、女性成长与性萌动.2 、回归女性之爱的“精神家园”.3 、对异性爱与同性爱的双重失望.( 备注:20 岁发表作品 , 出版有小说集《纸片儿》、《与往事干杯》、《嘴唇里的阳光》、《无处告别》、《潜性逸事》、《站在无人的窗口》, 长篇小说《私人生活》及若干散文集,1998 年发版有《陈染文集》)3、王琦瑶人生悲剧命运的内涵答:王琦瑶是王安忆小说《长恨歌》里的主角.在小说中,从她解放前的小家碧玉到成为李主任的情妇,到解放后的与康明逊的爱情到被“长腿”杀死的人生轨迹来看. 其展现了一个女性悲剧的人生内涵:1、现代都市文化的牺牲品(因选为“上海小姐”, 才被李主任包养;被“长脚”杀死, 成为金钱主义文化的牺牲品) .2 、时代变迁带来的人生起伏(李主任的倒台;解放后的人生转折).3 、人生命运的捉弄(李主任飞机失事;被“长脚”失手杀死;唯一的女儿长大了却“飞走”了, 自己的死与女儿有间接关系).4 、女性自身的人性弱点(晚年浮华的生活;与老克腊的老少恋;纠缠“长脚”不放).知青小说:1、知青小说的主题模式答:主要有以下几种:1、伤痕的诉说:描写知青生活的苦难, 揭露文革非常历史岁月的黑暗, 凭吊流逝的青春岁月 . 叶辛《蹉跎岁月》.2 、神圣的迷恋:认同知青生活的经历, 表达“青春无悔”的理想情怀. 典型作品:梁晓生《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张承志的《黑骏马》.3 、理性的反思:反思知青生活中的历史倒退行为等 . 韩少功《西望茅草地》.4 、生存的观照:从存在哲学角度对知青生活进行描述, 揭示存在的荒诞性 . 王小波《黄金时代》.( 备注:知青作家群:梁晓声、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王安忆、孔捷生、叶辛、王小波、张抗抗、张辛欣、铁凝、叶蔚林等 . 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活经历 .)2、如何看待知青小说的得失1、肯定性评价 .2 、否定性评价:如成坚:“作为集体不幸的知青, 对自己的罪孽又作何处置?逍遥:“千千万万知青付出青春、血汗和爱情从事的垦荒事业, 竟是将美丽的草原滥垦成沙漠的千古罪人的事业等等 .3 、正确的评价:理性地看待知青小说, 要用时代意识重新审视知青生活与知青文学.新时期诗歌散文与戏剧1、什么是朦胧诗答:朦胧诗:崛起于70 年代末期、 80年代初期 , 是新时期初期出现的现代诗潮, 其名来源于一篇诗评《令人气闷的“朦胧”》, 诗歌既有主题或内容上哲理的思考, 又有写法上现代诗艺如象征手法的运用. 代表诗人有: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等人.2、朦胧诗的诗歌主题答: 1 、对现实的质疑和抗争——包括对人生苦难的倾诉, 特别从个人角度对文化大革命表示出强烈不满.诗人们虽然年青 , 但却是民族的先觉者和思想的抗争者. 如北岛《回答》:写对文革的抗拒与批判.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2、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对整个民族的命运表示忧虑, 表现对民族的深沉之爱 . 如舒婷《祖国呵 , 我亲爱的祖国》(3)对民族文化精神的追寻. 如杨炼的《诺日朗》, 歌唱民族文化中的男神精神 .3、朦胧诗表现方法、诗风与诗歌地位:1、表现方法接受西方现代诗歌的手法——象征、隐喻、暗示等,显示主题的多义性. 象舒婷的《致橡树》, 写两株橡树根相连 , 枝叶相依相偎 , 既有爱情的主题 , 也有民族情感的主题 .2 、诗风:诗歌主题显示多义性, 诗风趋入深沉而凝重.3 、诗歌地位:新时期第一个现代诗歌浪潮 . 或新时期现代诗歌审美原则的崛起. )专业资料学习资料教育培训考试建筑装潢资料。
禅修的文化意义与精神价值
禅修的文化意义与精神价值禅修是一种源于古印度的修行方式,旨在通过冥想和专注锻炼内心,达到超越日常现实的境界。
禅修的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禅修的文化意义禅修的文化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禅修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禅修最早起源于古印度,但在中国的唐朝时期,禅宗创始人达摩带来了这种修行方式,并经过改良、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禅宗文化。
禅宗文化逐渐融入了中华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禅修传承体现了东方文化的智慧禅修于东方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禅修中最重要的是“悟”,即通过静心冥想,达到对生命、对世界、对宇宙等的领悟与认识。
禅修的传承体现了东方文化中对人类内心智慧的重视,是东方智慧的集成。
3.禅修的瑜伽姿势体现了美学的价值禅修中常用的瑜伽姿势是一种极具美感的身体动作,强调身体与内心的相互协调与平衡。
这种姿势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够调节内心,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二、禅修的精神价值禅修的精神价值在当代社会中不容忽视。
1.禅修能够缓解压力,增强身心健康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禅修通过冥想和瑜伽姿势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平衡身心,增强身体健康。
2.禅修能够增强内心的平静与智慧禅修的核心是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通过禅修,人们可以打破内心的杂念,进入安静、平和的境界,去体验生命中的本来面目,增强自我认识、自我理解和自我修养,进而增强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3.禅修能够拓展人们的精神世界禅修是一种途径,可以帮助人们探测自己的灵魂、自己对宇宙的认知、自己的内在存在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切东西。
禅修不仅能够拓展人们的精神世界,还能够促进个体与社会、与自然的平衡和谐。
结语禅修是一种具有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的修行方式。
禅修的文化意义体现了它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禅修的精神价值则体现了它作为当代社会中越来越重要的一个修行方式的重要性。
在快节奏、高压力和极度浮躁的现代社会中,禅修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平静温和的心灵栖息所,让人们在日复一日的繁忙生活中能够找到内心的平衡、宁静与智慧。
水墨画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水墨画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作者:王金凤来源:《美术界》 2017年第4期在我们生活中,包装可以说无所不在、“包容”万象,包装的形式越来越多样性,它已经成为企业营销活动的重要一环。
在当代社会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人们不仅对商品的质量有很高的要求,对商品外包装上的审美需求也逐渐在提高,更加注重商品的文化内涵,产品的宣传、品牌的树立、公司文化的传播等都渗透于外观包装之中。
在今天这个与世界接轨的时代,外来文化充斥着整个中国市场,各类包装的形态大同小异,以至于中国的一些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被忽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可以看到各种类型的产品都有其不同的外观包装,从造型、质感到颜色、字体等方面都不尽相同。
包装一方面是利用各种技术达到保护产品,减少耗损,便于储存运输;另一方面,包装也是宣传商品、树立品牌、传播文化的媒介。
所以,包装设计是解决商品在流通消费中的物质保护功能和审美与信息功能优化组合的,它具有设计上的多元性,是整体的系统化设计。
包装设计是审美与信息的具体表现,它偏重于实现包装的心理功能,起到美化商品、宣传商品、促进销售、树立品牌的作用。
包装的视觉传达设计主要是通过文字、色彩、图形、标志等视觉元素构成,遵循构图的原则,创造出有鲜明特色的产品包装形象,从而传递出文化品味和时代气息,继而完成品牌的塑造。
随着消费心理的需求,包装视觉传达设计作为包装整体设计的一方面,变得越来越重要,视觉传达设计涵盖了包装设计中所有审美层面的设计,包括视觉涉及的造型与结构、材料与工艺部分等多方面,它不仅是一种设计产品,也是一种文化方式。
所以商品包装可以体现企业的文化以及文化素质,反映企业营销战略,可以以此来影响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从而实现营销目的。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人们在追求物质满足的同时,更加渴望精神上的满足,这就需要一种具有文化品味的商品包装,它能够促使消费者与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实现文化认可。
产品的文化定位来源于产品文化的风格,使用者的文化心理以及产品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精神,所以在进行产品包装设计时,不仅要从产品的自身使用、审美、销售功能考虑,还要赋予产品一定的文化魅力。
平常心是道-《禅与精神分析》读后感1000字
“禅”,是什么?释意|解疑在读这本书之前,“禅”对我来说是一个有些距离,又有些晦涩难懂,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现在即便通读了这本书,也依然是迷迷糊糊,似懂非懂,但好在距离似乎近了些,禅的面纱被这本书揭开了一层。
相比禅,我与精神分析更近一点,日常的临床工作,以动力学的方式为主。
这本书的作者马吉德,同时作为精神分析师和禅修指导老师,并已亲自在这条相互交织的道路上行进了25年,这本书即是作者经验及领悟的精华呈现。
禅修自上而下作者把禅修分为“自下而上”及“自上而下”的两种方式。
“自下而上”,“justsitting”,来自曹洞宗的传承。
我们通过打坐的方式修行,修行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学习如何与我们不愿接受的身体感觉,情绪,念头共处。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如果把“自下而上”的禅修,视为“勤拂拭”的过程,那么精神分析,则可助其一臂之力,让这个拂拭的过程更加清明。
禅修自下而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在六祖慧能眼里,已然无尘可扫。
连菩提树和明镜台都非实存,哪还落得了尘埃呢?你要非在这“尘埃”里纠缠不清,“自上而下”的方式就派上用场了。
“自上而下”的修法,传统观点认为它是临济宗参禅的主要方式,即要求参禅者集中意念,专注于话头及公案,由此获得洞察,“自上而下”,瞬间明了。
这个方式厉害,但也容易落入陷阱。
比如某个时刻,我们有了一些高峰体验,便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开悟”了,从此便可彻底解脱于人间烦恼。
其实这哪里是开悟,只不过是一瞬间的领悟,回归日常生活,依旧接二连三地触礁。
人间烦恼就在眼前,我是装作看不到,以“开悟”为防御,还是对自己诚实一些,且承认自己不过是一个有局限的普通人罢了。
爱恨情仇,一样不少,只不过现在有了禅修和精神分析这样的工具,可以助我增强觉察,更加坦然面对生活。
悟后起修所谓“悟后起修”,便是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
在我看来,这也是一种更为踏实、落地的方式。
道禅自然养生五式
道禅自然养生五式一、抖动式动作:全身放松,沉肩坠手,自然下垂,双膝微屈,脚掌抓地,膝关节以下肢体抖动。
心法:小腿用力抖动,膝以上肢体保持松软自然状态,意守涌泉,冥想病气由内而外、从头到脚引入地心,默念【病气入地三尺化为灰】!功效:振荡经气,顺气理经,培气固元,补精填髓。
小腿有节律的抖动,可以带动全身细胞的振动,使凝结的病气和壅带的气机活动开来,病气在意念和呼吸的导引下通过脚底的涌泉穴排出体外。
二、扩胸式动作:双膝微屈,含胸拔背,双手自然伸展,内合至胸前,吐出肺气,抬头挺胸,同时双手呈弧线向外展开,要求尽量外展到极致,配合吸气,头向后仰。
心法:含胸为合,扩胸为开,如抱太极,开胸接气,气送丹田。
呼气时用意念将气送向丹田,当真气向上冲时,呼气往下压,腹部压力增高,真气自然溢注脏腑经络、四肢百骸。
凡有疾病之处,均经元气疏通修补。
功效:强健心肺,扩充肺活量,开阔心胸,舒气解郁。
扩胸可以最大限度的接纳自然界的清气,含胸吐气用意将接纳的清气送入丹田化为人体的真气,通过扩胸的训练逐步可帮助心肺功能较弱者增强心肺的功能。
三、踢腿式动作:单脚离地(男子先起右脚,女子先起左脚),至内向外旋转三圈,然后向上抬起,顺气弹出,同时双手沿踢腿方向外展。
心法:以意领气,以气动腿,气从膻中发出,贯通而下。
功效:调理脏腑,开通中脉,顺经理气,舒筋活血。
人体是X形交叉结构,踢腿可以带动对侧的脏腑气血运行,达到协调脏腑机能的作用。
四、甩手式动作:双腿分开,与肩同宽,沉肩坠手,双手前后交叉甩开,同时配合双膝屈伸的动作。
心法:手要松,气要沉,肢体左右摆动的时冥想身有一股暖流缓缓从头到脚流遍全身。
功效: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通脉舒筋活血。
该动作可以协调人体左右上下的阴阳平衡,加快全身的气血运行,从而改善脏腑的功能。
改善全身脏腑的功能,五、引体式动作:双腿分开,与肩同宽,脚掌抓地,缓缓下蹲,低头,双手放臵胸前,以拇指掐住无名指末节,吐出三口肺气,瞬时仰首挺胸,双手外展,闭口深吸气,吸气时头尽量后仰,待气满之后,闭气定住四至五秒,后脚跟轻轻抬起,震动三次。
日本茶道的禅宗精神内涵
日本茶道的禅宗精神内涵禅宗和茶道曾在日本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当今的日本社会生活中,其深刻的内涵和特征依然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表征,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的禅宗精神内涵,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的禅宗精神内涵传说南北朝梁武帝时期,印度菩提达摩传法于中国。
菩提达摩始成为中国禅宗的初祖。
之后宗派林立,枝叶茂盛,盛唐时得以定型。
这期间主要由唐代六祖慧能所确立的南宗禅盛行,其宗旨为“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并以其“不离世间,明心见性”的修行理念和庄子哲学思想相互融合,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
南宗对禅的修行方法和教义进行了简化,主张“顿悟”的空无观,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主张“相对论”,这种近似道家的阴阳转换思想;认为佛在“心内”,提倡修行不必苦修身心,也不必出家坐禅,只要在日常生活起居中保持一种心灵境界的超凡脱俗,做到无心不动念就是成佛。
这种中国化的教义和修行理念很快被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熏陶的中国老百姓接纳并盛行起来,慧能的“顿悟成佛”之说也就成为了禅宗正法中的核心思想。
到了晚唐几乎垄断了整个中国佛坛。
唐末五代时期,南宗一系分流,发展为五个流派。
临济宗是其较大流派,临济宗在北宋中期又分成杨岐派、黄龙派。
南宋以后最为盛行的流派是南宗五派中的临济宗和曹洞宗。
定型于盛唐的禅宗是佛教中国化进程中两种不同文化间的变异和同化并进而形成的另一种佛教宗派形态。
它是中国历史上大规模接纳和认同外来文化的革新运动,是东方文化的一朵奇葩。
因为,从印度传教过来的佛教只有禅而没有禅宗,禅宗是典型的中国文化精品。
它融合了中国的道家、儒家以及印度的佛教精华,成为最适合中国士大夫另一种口味的宗教形式,是中国化的佛教,是中国哲学思想与印度佛教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它道以修心达成真人,儒以诚心修成圣人,佛以明心见性成佛,其思辩性和思想性对于中国乃至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思想、艺术、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将产生巨大影响。
约公元1192―1333年,日本镰仓时代,贵族佛教和国家佛教逐渐丧失统治地位,这时注重内心信仰的人们,对禅的钟情和强烈兴趣开始重新唤起。
—《棋王》赏析
—《棋王》赏析—《棋王》发表在《上海文学》1984年第7起,后收入作家中短篇集《棋王》中。
是作家的成名作,也是新时期“文化寻根”的代表作之一。
如果按题材划分,《棋王》属于“知青”题材小说,描写了一个青年棋手王一生在十年动乱中的遭遇和追求。
但是,小说并没有像通常见到“知青”小说那样,写知青的劳动,写知青的命运、纠葛和悲欢离合,而是注意去写人,写人生。
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背景下,写出了作为这场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主体——知青自己的选择。
正如王蒙所指出的:“这篇小说突出了人是自己的主人,人不会仅仅是被历史的狂风吹来卷去的沙砾的思想,表现出了一种新的力量。
”作品分析:主题小说以“文革”期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为背景,通过擅长下棋的知识青年王一生的故事,从“吃饭”和“下棋”两个方面入手,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和对文化大革命的否定;同时,还显现出了相当深刻的文化内涵。
人物形象王一生是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知识青年形象。
一方面,他自幼家贫,在饥寒中长大,使其过早地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养成了务实、坚韧、正直又有几分迂执的性格。
他知道生活的艰辛,知道吃饱饭的不易,为此,把用劳动来换得衣食看成是人生的第一要务,而没有过高的物质追求。
作品从他的吃相和对吃的理解,形象地展现出朴素而严酷的生活真理。
另一方面,他又酷爱下棋,精于棋道。
从小他就喜欢下棋。
为了学棋,他曾拣过垃圾;为了学棋,他长途跋涉,“向天下人”学习,却不肯拜连残局都走不通的“名人”为师;他希望能参加地区的象棋比赛,却也不愿依靠不正当的手段来参加比赛,表现出他正直的品格和对中华棋道尊严的维护与追求。
比赛结束以后,在与九个人同时进行的“车轮大战”的战中,他力克群雄,取得了胜利。
艺术特色《棋王》作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在艺术上具有着鲜明的特色。
首先,作品的取材角度新颖不落俗套。
作为一篇“知青”题材的小说,《棋王》没有像其他同类作品那样极力渲染上山下乡给“知青”们带来的苦难和悲欢,而是描写了一个出身社会底层的知识青年王一生的故事。
禅宗的基本精神
2、禅宗的基本精神是什么?1、“本性即佛”。
这是禅宗关于成佛根据的观点。
慧能为了宣扬“顿悟成佛”的思想,而提出了“本性即佛”说作为他的教义的理论基础。
禅宗认为,人心具有两个方面:一是人心的本体,二是人心的现象;本体的方面就是清净的佛性或智慧,现象的方面就是污染的烦恼或妄念;而前者是成佛解脱的根据,后者则是流转生死的原因。
尽管现实的人心充满了种种虚妄的烦恼,但是人心当中潜在的佛性智慧不失不坏,人们只要使它发挥显露出来,就可以获得觉悟解脱,从而达到顿悟成佛的境界。
2、“无念为宗”。
慧能及弟子们反对以前传统的禅定修习方法,主张因人而异,灵活多样,随机而立的修习方法,也称之为“无法之法”。
慧能提出了“无念为宗”的修行方法,他说,他的教义是:“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就是说无念、无相、无住是他教义的宗旨、本体、根本。
在慧能看来,“顿悟成佛”,在修行的方法上就是心不受外物的迷惑,这就是“无念”。
他认为,认识到“自性真空”,就要做到“无念”,但“无念”不是“百物不思”,万念除尽,对任何事物都不想,而是说在与外物接触时,心不受外境的任何影响,心不执著在外境上,对任何事物都不留恋,念过即过。
慧能的“无念”,意在指出修行实践活动的关键就在于发挥人的“灵性”,发挥人的内在的“悟性”,而并不在于一定要去想念什么或不想念什么。
3、“顿悟成佛”。
禅宗认为,人们从众生到佛的转化就在一念之间,转化的形式是“悟”或“顿悟”,也就是说,只要靠人们自己的“灵知”或“灵性”,一刹那间领悟到自己的内心本来就是空的,当下便达到“佛”的境界,这就叫做“顿悟成佛”。
“顿悟”就意味着整个人心发生了质的变化,也就是说人的心中的佛性战胜了妄念,使佛性充裕了人心,使人心在瞬间发生了质的飞跃。
《棋王》中王一生的生命意识与人格结构
论《棋王》中王一生的生命意识与人格结构1984年,阿城的处女作《棋王》发表了,一时引起文坛轰动,阿城也因此获得了当年的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汪曾祺先生曾说:“读了阿城的小说,我觉得,这样的小说我写不出来。
我相信,不但是我,很多人都写不出来。
”和这篇小说享有同样盛誉的,是它的主人公——王一生,这是一个在历史旋涡中具有独立生活形式和生命力的人物形象。
一、王一生---吃和下棋《棋王》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主人公王一生是文革时期在“上山下乡”潮流的冲击下来到农村的知识青年,他一生只在乎两件事:吃和下棋。
而作家也是剔除了一切繁芜,只写了他的吃和下棋两件事。
然而这简单的两件事却足以概括王一生的一生,也包含了他的物质环境和精神追求。
他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家里是极其的贫穷,全家生活费加起来每人不到十元钱。
为了节省家用,他不仅取消了上公园、看电影等学校活动,还主动帮妈妈承揽一些活计补贴家用。
“有一回,我和我母亲给印刷厂叠书页子,是一本讲象棋的书。
叠好了,我妈还没送去,我就一篇一篇对着看。
不承想,就看出点儿意思来。
于是有空儿就到街下看人家下棋”,王一生从此就迷上了象棋。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遇到了一位棋艺很高的拣垃圾的老人。
在与老人下棋的过程中,老人把他的棋艺精髓传给了他。
从此,他的人生中就只剩下了吃和下棋,在读者所能窥视的只字片语中,他也永远只在吃东西、下棋。
首先,来看他的吃。
王一生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一个普通人,家境贫寒,所处的是一个政治动乱、物资匮乏的社会时代,他对物质追求的第一要求就是“吃”。
小说写他饥不择食,只要是能充饥的食物,不论干湿,都能享用,而且吃相极恶。
“听见前面大家拿吃时铝盒的碰撞声,他常常闭上眼睛,嘴巴紧紧收着,倒好像有些恶心。
”这是一个人极度地渴望粮食的态度,但他就是因为太渴望了,所以才表现出了一种“恶心”的感觉。
“拿到饭后,马上就吃开始吃,吃的很快,喉节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
”“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
不同的文化寻根意识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不同的文化寻根意识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棋王》被誉为“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它取材于作家本人亲历的知青生活,但在主旨表达上却没有如通常的“知青小说”那样去大肆渲染、描绘一种悲剧性的历史遭遇和个人经验,而是体现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自觉认同。
王一生说“一天不吃、棋路就乱”的话语,朴素地道出了“民以食为天”的真理。
作品对人物的描写并不仅仅停留于社会层面,而显示出超越现实、超越个体存在、对世界人生进行整体把握的努力,作家对中国古典哲学、对道禅精神的领悟,潜移默化地渗透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之中。
在王一生的学棋经历中,拣烂纸老头的指点勿庸说是具有决定意义的,那对“气”与“势”的了悟,使王一生的棋艺日精,最后力克群雄、稳操胜券;而王一生身处穷境、逆境、困境,精神不颓、志气不衰的人生道路与品格。
在阿城反思文革的过程中,他不是沉湎其中,而是超然向外、省察人生。
阿城把自己对人生的感受融入到作品中去,完成了王一生这个特殊人物的形象塑造。
在《棋王》有限的篇章中,阿城把儒、道、禅三家结合在王一生的身上,进而把传统文化的深层寓意揭示出来。
阿城的《棋王》提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的重要性,警醒着人类不要放弃现今文化的根。
《爸爸爸》以一种象征、寓言的方式,通过描写一个原始部落鸡头寨的历史变迁,展示了一种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
作品以白痴丙崽为主人公,通过对他的刻画,勾勒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某种畸形病态的思维方式,表达了作家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与批判。
缺少正常思维的丙崽显示了村人们愚昧而缺少理性的病态精神症状,这个永远长不大的形象,象征了顽固、丑恶、无理性的生命本性,而他那两句口头禅,既包含了人类生命创造和延续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形态,具有个体生命与传统文化之间息息相通的神秘意味,同时它又暗含着传统文化中那种长期以来影响和制约人类文明进步的绝对“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亘久难变。
作品解剖了古老、封闭近乎原始状态的文化惰性,明显地表现了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批判的态度。
传统水墨山水画中的禅宗精神
的 客 观存 在 物 , 在佛 教 看 来 , 不 白色 , 但 色 皆 有 因缘 而 生 , 以 色 即是 空 。 坛 经 》 所 《 里也 说 “ 于相离相 , 外 内于 空 离 空 ” 即 以“ ” , 色 为悟 “ ” 门 , 相 ” “ ” “ ” 如 南宋 马 空 法 以“ 、色 显 空 。 远 的 《 江 独钓 》 画 面 上一 叶扁 舟轻 浮 与浩 寒 ,
Arsc r l t icer 艺术 论 坛
传 统 水 墨 山 水 画 中 的 禅 宗 精 神
一 TX 梁 E 对 于 晚唐 出现 的 水 墨 山水 画 , 术 界 大 学 多 认 为是 由于 道 家思 想 的 影 响 。诚 然 , 唐 从 代 起 青绿 山水 渐废 而 文 人水 墨 山水 肇 兴 , 道 家 美学 的影 响是 不可 忽视 的 原 因。水 墨作 为 创 作 的媒 介 , 化 色 彩 的作 用 , 合 了 老 子 弱 符 “ 色 令 人 目盲 ” 认 为 色 彩 不 是 本 质 的 思 五 , 想 。并且 , 老子 对 于 “ ” 玄 ” 即 白与 黑 ) 素 与“ ( 两 种无 彩色 高度 重视 ,道德 经》 《 中所说 “ 见素 抱 朴” “ 之又玄 , 妙之 门” 可为证 , 和 玄 众 足 “ ” “ ” 后 世水 墨 依 据 的颜 色 , 以道 素 与 玄 是 所 家 的色 彩观 对 于水 墨 山水 的产 生是有 很 大影
形 态 变 化 和发 展 的根 源 , 家要 真 正认 识 和 世 界 的分 界 , 其 统一 到人 的心 灵之 中 , 大 将 心灵 理 解 美 术家 创 作 的动 机 和 美 术作 品 的意 蕴 , 的安 适 享受 占据 了 首位 , 不再 是 对 人世 的征 而是对 人 世 的逃避 , 的心 情意 绪 成 人 就必须 从美 术 发展 的他 律性 中分析 和理 解 复 服进取 , 为艺 术 和美 学 的 主 题 , 中国 的审 美 趣 味带 把 杂 的美 术现 象 。 中晚 唐 产 生 的水 墨 山 水 画 , 创 作 群体 进 了一 个新 的天 地 和境 界 。 中晚 唐之 后 , 其 禅
道禅地球韵律
道禅地球韵律道,是一种哲学思想,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追求内心平静与和谐的精神境界。
道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强调顺其自然,顺应宇宙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道的理解已经不再局限于哲学领域,而是被运用到各个方面,包括地球环境保护和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发展,地球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日益严重,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道的理念也逐渐渗透到环保领域。
地球韵律,指的是地球上万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和谐节奏。
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生命体系,每一个生物种类都扮演着特定的角色,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如果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整个生态系统都会受到影响,最终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道禅地球韵律,即是要求人类顺应自然规律,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理念要求人们从思想上转变,不再盲目追求物质发展和经济增长,而是要注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重视生命的平衡和和谐。
在实践中,道禅地球韵律的体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要推行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减少能源消耗,节约资源利用,减少碳排放,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
比如多步行、骑自行车,少开车,少用塑料袋,少用一次性餐具等,都是为地球环保做出的贡献。
要关注生态文明的建设。
推动绿色发展,倡导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是保护地球韵律的必要举措。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个人都应该共同努力,为地球环境的改善贡献自己的力量。
要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
通过教育和宣传,让人们认识到自己与自然的联系,激励人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只有人人都积极参与到环保工作中,地球才能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
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问题是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共同应对。
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实现地球韵律的和谐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禅精神——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精神之一李新峰(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摘要:正因为中国绘画的基本精神及面貌特征是在中国文化这条数千年奔流不息的母亲河中孕育而形成的。
所以在她的身上积淀了太多的中国文化基因:有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生存环境、生存条件、生存方式所留下的印痕;有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性格、心理和民族精神;儒、道、释三家不同的文化性格也能在她身上细细找出。
本文着重探讨道禅文化对传统绘画的巨大影响,如传统绘画对“空灵”、“朴素”的追求,对尚简、尚偶合的倾向,对墨色的衷爱等原因,都与道禅文化直接相关。
关键词:禅宗道禅精神空无崇尚自然道一山水画之母道家是先秦时期和儒家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的极为重要的学派。
其代表人物为老子和庄子。
与富有哲学家气质的老子相比,庄子更象一个艺术家。
庄子的艺术精神对后世的绘画、雕塑、戏剧、文学、建筑、园林、音乐、舞蹈、以及花道、茶道、棋道几乎所有的艺术部类都有其无与伦比的渗透。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既是道家学派的开山鼻祖亦是道家得以完善圆满的核心人物。
在其汪洋恣肆,恢诡谲奇的宏论中,纵使挂其一而漏其万,仍可见出庄子对后世文学艺术的足够影响来!道家悬自然为最高理想,出于对自然的崇尚,《庄子》一书中有了大量的对自然之美、天地之美的赞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1]p235,如此的论述,不胜枚举。
这与儒家相比,它更为直接地促使了山水画的产生和催发其日后的极端高度。
魏晋时期,以庄子的精神世界为中心的玄学开始勃兴,同时佛教也以独立的身份登上学术舞台,这就足以动摇了之前儒术独尊的格局。
于是,自秦汉始,儒家教化艺术观为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所垄断的整个艺术领域也随之发生变化。
昔日绘画中的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等莫不以歌颂忠孝为首要题材的惯常形式,也因如“竹林七贤”似乎不太忠孝题材的介入而宣告终结。
另外,在道家的引领下,人们终于把目光投向了自然,脱开外在事功而纵情于自然山水,这一切都为道家思想在艺术上的实践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而庄学的艺术精神对绘画的影响与当时的哲学风尚由人物品藻转而为谈天人之际同步,其影响也是由儒家规范的人物画转向对自然山水的观注时才得以实现。
徐复观先生说:“庄学的艺术精神,决不能以人物作对绘画满足;自然尤其是自然的山水,才是庄学精神所不期然而然地归结之地”[2]p195。
庄学的艺术精神之所以在人物画中没有得以充分的展示,徐复观先生说出了数种原因,而关键的原因首先是道家悬自然为人生的最高目标无法实现,其次是技法的“拘限性”,不能使“作者创作的精神自由”。
与人物画相比“山水原是风流潇洒之事,与写草书行书相同,不是拘挛用工之物。
如画山水者与画工人物花鸟一样,描勒界画妆色,那得有一毫趣致”[3]p194“所以在山水画中所呈现的精神及所要求于作者的人格,较之在人物画中,它与庄学的关系。
更为直接,深刻而显著”[4]p195。
总之,道家思想在艺术上的实践于汉魏的人物画中不能得以充分体现。
道家喜清净无为,不喜欢滚滚红尘,所以庄子最早提倡到山林中去逍遥。
而道家思想在艺术上得以实践的理想地,也恰恰是以自然为主题内容的山水画。
但在山水画尚未兴起的魏晋时期,这仅是道家的一厢情愿。
那么,欲将这种“理想”化为现实必将转换为一系列的客观实践活动。
从山水画的发展来看,这种转换先由历代画家对自然山水的热爱、游历而始,然后才是将自然山川作为表现的对象。
如所周知,纵情于山水,是魏晋风度中的一大要素,魏晋人对自然的热情竟达到“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的程度,而这正是山水画的起步时期。
接着山水画家宗炳也很自然地将这份对山水必备的热情移入到他的画论之中,《画山水序》的开篇,便将几位万世敬仰的帝王、圣贤搬出做了游山泛水的楷模“是以轩辕、尧、孔、广成、大隗、许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游焉”[5]p288。
宗炳之所以以“帝王”、“圣贤”做山水画家遨游山川的楷模,不言而喻,是为取得更好的“广告”效应!所以他的“眷恋庐衡,契阔荆巫”[6]p288将因是效仿圣人的行踪而大增光辉,不得不让后世山水画家投以敬慕的一瞥。
因此,画家对山川的遨游,除去自然山川的可游、可居、可赏而“引人入胜”的原因之外,总也摆脱不了一些精神因素的推动和鼓惑。
也就是说,画家对山水的热爱、遨游、表现,每一点都离不开道家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道家思想对这种种的客观行为都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种自然灵光的引导下,中国的文人墨客多是些云游者,尤其是各代著名的画家,几乎无一例外。
而在他们去云游、隐居、采药、访道、卧青山、望白云的过程中,必然于仰观俯察之中深知了山川的性格和脾气,一旦情有所动,情满于山、意溢于海时,就会很自然地形成山水诗、山水文、山水画。
再加之对自然山川的喜爱并不是道家的专利,而是儒、道、释三家的共同态度,尽管各有偏爱和侧重,但三家对自然亲和的态度是一致的。
这就使历代文人墨客对自然山川的游历更加从容和优雅,即受到自然山川自身的多姿多彩对他们的艺术滋养,同时又能参禅、悟道、了儒,所以中国的历代文人士夫都善于远离市井在大自然中寻找灵感,而这些灵感形成诗、形成文、形成画又反过来充实和丰富了儒道禅的文化。
二以墨代色之根道家认为,艺术应像自然一样,天然而朴素,无知而无欲,这种艺术才能称得上“道”的艺术。
因为道的艺术不需要华丽的语言,不需要矫饰,故道家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道的艺术深藏于自然之中,道是无所不在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把自然、朴素、简淡、平易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作品置于上品之列。
故诗道尚无言之美,书道、画道尚简易天成,琴道尚大音稀声,茶道尚自然清香。
道家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7]p145是影响中国绘画的关键之一。
颜色的华丽不符合老庄哲学的思想,老子提倡无色之美,无言之美,无是世界的根本。
对颜色的看重是对世界本质的损丧,所以说五色令人目盲。
就庄子的: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
也是一脸对形色名声的蔑视,这些都是中国水墨画的导演者——文人和士夫所熟知的道理,对绘画的影响当然在情理之中。
在这种审美观点的要求下,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以纯朴、素净的表现方法很容易产生,因此中国的山水画自唐始便脱掉了绚烂的色彩而趋向于朴素的黑白世界。
一种以水墨意笔的绘画风格与“以素面为悦目”的道家眼光相对应。
唐代被誉为画史之祖的张彦远响应了老庄的号召:“夫阴阳陶蒸,万物错布。
玄化无言,神工独运。
草木敷荣,不待丹绿之采。
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
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綷。
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
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8]p158。
这实则是道家思想在绘画中革去色彩之命的宣言书。
“玄化无言”玄乃五色得以成色的“母色”,单一的水墨颜色,不加修饰则近于“玄化”的母色。
“运墨而五色具”,而不仅仅指墨分五彩的“焦浓重清淡”浓淡渐次的色阶之谓,更重要的是“高墨犹绿,下墨犹赤”,或浓或淡的墨色具备对应自然界各色的视觉效果。
自然界中的五色皆蕴于这单一的墨色(玄)之中,这便是“玄化”之谓。
而王维在《画山水诀》开宗明旨说“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9]p117同样是道家的一片用意。
由此可知水墨画的基本面貌是因其颜色的单一、朴素且能超越于各种颜色之上品格,以更靠近母色而合乎道家甚或儒释的品味,因此而能“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所以“意在五色”以众多颜色来描绘物象,“则物象乖矣”,这不得不说是墨色革了颜色的命,而胜利是属于道家的。
荆浩也是站在欣赏墨色的立场上说“李将军理深思远,笔迹甚精,虽巧而华,大亏墨彩”[10]257。
理深思远指李思训本有道家的情怀或玄心,所以才爱写山水之姿。
但他的金碧青绿的颜色虽用的巧妙华美,因其离开了母色的墨色而为之,则有“大亏墨彩”的缺憾让荆浩叹息。
文人画之所以以水墨为宗,是与庄玄的哲学思想分不开的,同时也是艺术家与自然长时间对悟时,对自然的整体把握及对本质的追求所形成的。
而中国古典哲学中无处不在的辩证关系及文人的豁达心胸,对传统绘画颜色的变革并非是完全的革其命,而是保持墨色的主体位置。
用色可以,但有“色不奇墨”的原则,这是后世“文人画”很清晰的面貌特征。
总而言之,张彦远、王维、荆浩对墨色的崇尚、对华彩的鄙视都与老庄哲学密切相关。
其伟大的历史意义是确立了中国绘画以墨代色的主体面貌,同时也把汉魏以来,以儒家哲学为基础宣扬教化功能、讲求色彩的人物画,转向了讲求精神气韵、蔑视色彩华丽而追求水墨朴素的审美趣味上来,所谓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从此,中国传统绘画的面貌在上层文化领域开始了转向水墨世界的历程。
在充满道禅意识的文人画家里,一反缤纷华丽的色彩世界而迈入淡雅、清空、幽寂的道禅水墨世界中。
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
以专修禅定为主,故名,南朝宋末菩提达摩由天竺来华传授禅法而创立,有达摩而慧可、僧璨、道信,至第五世弘仁门下,分成北方神秀的渐悟说和南方慧能的顿悟说两宗,有“南能北秀”之称。
但北宗数传即衰,独南宗盛行,成为禅宗正系。
至唐后期,禅宗几乎取代其他宗派,禅学成为佛学的同义词,影响及于宋明理学,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禅宗的实质正如学者们所分析的:披着天竺式袈裟的魏晋玄学,释袈仅为其表,老庄哲学为其实。
如果说禅宗兴起前中国佛教的艺术场所多表现在殿堂、寺庙、石窟、宝塔之上,那么禅宗的兴起无疑点亮了中国人的智慧明灯,对中国的文学、艺术等产生了至深、至广的影响。
以往人们似乎只从那些专门的被称之为“禅画”的作品看待和分析禅宗在绘画的影响和表现,如罗汉图、观音图、达摩天像等等,若仅以此作为“禅画”的代表作,则远远不能体现出禅宗对中国绘画的影响。
但若从禅宗对士夫文人绘画观念的影响去探究,便可看出禅宗对中国绘画所产生的巨大作用。
禅宗的艺术观对中国艺术和文人影响甚深,尤其在文人士夫的山水画中其影响更为普遍和自然。
禅宗崇尚自然,这与中国的道家是一拍即合。
所谓的“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11]p189,认为不仅人有佛性,连自然界的草木岩石也有佛性。
与道家一样,都是通过对自然的感悟而得以悟道、成佛,但禅宗的更高明处,即是其重在自然中获得超时空的艺术之境。
禅宗讲“如人饮水,冷暖自知”[12]p97意即强调个体生命的真实体验,是中国绘画提倡创新,重挖掘自己心田智慧时所常常引用的一句话。
禅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处别传,直指本心,见性成佛。
个人的经验便是一切,以自己的心灵直接触摸世界,他人即地狱,不假他求,才是唯一的修道方式。
而就“不立文字”而言,不仅比“言不尽意”减少了许多繁琐和迂曲,而实在是对“言不尽意”的大大超越。
禅宗所靠的就是直觉的、直接的感悟。
不着语言,不假外求,只须独谙现实感性世界的妙谛微言,便可以直参宇宙的天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