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观察发热病人

合集下载

发热的观察技巧

发热的观察技巧

发热的观察技巧正常人有相对恒定的体温。

发热是内科急诊中最常见的一种症状,通常是一种病理性的体温增高,当腋下、口腔或直肠内温度分别超过37℃、37.3℃和37.6℃,昼夜体温波动超过1℃以上时,称发热。

发热可造成机体代谢率增加、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引起头痛、倦怠、肌肉酸痛、关节痛、嗜睡、厌食、注意力不集中、谵妄,甚至抽搐等。

观察发热时体温变化以及发热的伴随症状可为疾病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一观察全身情况护理工作中,遇病情危急的发热病人,首先应测量血压、呼吸和脉搏等重要生命体征。

发热伴呼吸急促,嘴唇发绀者多提示肺炎等呼吸道感染;发热伴血压降低、脉搏加速、烦躁,应警惕感染性休克或败血症。

二观察面容一般急性感染多呈急热面容。

伤寒、副伤寒常表情淡漠,即所谓“伤寒面容”;感染性休克、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常表现为面色苍白。

活动性红斑狼疮可有面部蝶形红斑;口角疱疹常见于肺炎、疟疾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时可呈醉酒样面容。

三观察皮肤注意有无皮肤或出血点,不少急性发疹性传染病如猩红热、登革热、伤寒、斑疹伤寒等均有特征性皮疹,出疹日期不同,可有助于诊断。

出血性皮疹或出血素质常提示重症感染或血液病,前者包括败血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重症肝炎和钩端螺旋体病等;后者包括白血病、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皮肤或软组织有化脓性病灶,常提示为发热原因或败血症的来源。

发热伴皮肤黄染(黄疸)时要警惕肝胆系统感染、钩端螺旋体病、重症肝炎和急性溶血等。

四观察淋巴结局部淋巴结肿大常提示局部有急性炎症,如口腔和咽部感染常有颌下淋巴结肿大(图4-1);下肢感染时可有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等。

全身性淋巴结肿大要排除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结结核等。

五观察伴随症状发热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咳嗽,而一般情况良好者多为上呼吸道感染;有胸痛、咳铁锈色痰和呼吸困难者,多为下呼吸道感染,如肺炎;发热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者,应多考虑急性胃肠道炎症,但也要注意全身性疾病;若发热黄疸伴右上腹痛,应注意肝胆系统感染;发热伴有腰痛、尿急、尿频、尿痛者多为泌尿系统感染,则应考虑肾盂肾炎、肾周围炎或肾周脓肿等;发热伴意识障碍、头痛和抽搐者,则应考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若发热伴多系统症状者,则应考虑败血症或全身性感染等。

家庭医生如何对发烧进行评估和治疗

家庭医生如何对发烧进行评估和治疗

家庭医生如何对发烧进行评估和治疗发烧是常见的身体症状,一般情况下是机体抵抗力下降或者遭受到外界病原体入侵后引起的。

对于发烧的评估和治疗,家庭医生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介绍家庭医生如何对发烧进行评估和治疗。

一、评估发烧当病人出现发烧症状时,判断是否需要家庭医生的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家庭医生在对发烧进行评估时需要考虑的几个关键指标:1.体温:体温是最基本的评估指标。

通常,人体正常体温范围为36.5°C到37.5°C。

高于这个范围被视为发热。

家庭医生可以使用体温计来测量患者的体温,并记录下来。

2.病史:了解患者的病史是非常重要的。

家庭医生需要询问患者是否有任何其他不适症状,比如咳嗽、头痛、腹泻等,以帮助确定发热的原因。

3.体征:家庭医生需要进行体格检查,观察是否出现其他异常体征,例如咳嗽、喉咙红肿、皮疹等。

这有助于进一步确定发热的可能原因。

4.患者的整体状况:了解患者的整体状况,包括年龄、性别、孕期等,有助于家庭医生进行更准确的评估。

二、常见发烧原因及治疗方法1.感冒或流感:感冒和流感是最常见的发热原因之一。

家庭医生可以通过询问病史和体征来判断是否为感冒或流感引起的发热。

治疗方法包括休息、增加水分摄入、退烧药物等。

2.细菌感染:有些发热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比如扁桃体炎、中耳炎等。

家庭医生可能需要开具抗生素来治疗细菌感染。

3.病毒感染:一些病毒感染也会导致发热,比如腮腺炎、水痘等。

家庭医生通常会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和缓解措施。

4.药物反应:某些药物可能导致过敏反应或者药物热。

家庭医生需要评估患者是否有服用任何药物,以确定发热的原因。

5.其他原因:还有一些较为罕见的原因可以导致发热,比如自身免疫疾病、颅脑损伤等。

家庭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判断和处理。

三、家庭护理和自我管理在发烧期间,家庭护理和自我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和建议:1.保持休息:发烧时,患者应该休息好,避免过度活动,帮助机体抵抗病原体。

发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ppt课件

发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ppt课件
详细描述
发热通常表现为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控制,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 散热过程处于动态平衡。当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导致 体温升高。
发热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总结词
发热的病因多种多样,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感染性发热主要由细 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引起;非感染性发热则由机体内部因素如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
症状。
观察方法
定时记录
设定固定的时间间隔,如每2小 时记录一次体温和其他症状。
持续监测
使用电子体温计等设备持续监 测体温,并记录在表格或电子 设备上。
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如出现异 常情况及时处理。
询问病史和家族史
了解病人是否有发热相关疾病 史或家族史,有助于判断病因

观察频率与记录
观察频率
高热量高蛋白
对于高热病人,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的食 物,如牛奶、鸡蛋等。
心理护理
01
02
03
安慰与鼓励
给予病人安慰和鼓励,增 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解释病情
向病人及其家属解释病情 和治疗方法,消除其紧张 和焦虑情绪。
倾听与关注
耐心倾听病人的诉求和感 受,关注其心理变化,及 时给予心理疏导。
发热病人的病情评估
接种疫苗
根据当地疫情和疫苗接种政策,及时接种相关疫苗,预防感染。
家庭护理要点
01
监测体温
定时监测体温,了解发热程度和变 化情况。
合理饮食
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避 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03
02
多喝水
发热时身体容易脱水,应保证充足 的水分摄入。

疫情期间病房发热患者管理流程

疫情期间病房发热患者管理流程

疫情期间病房发热患者管理流程引言概述:在当前全球范围内爆发的新冠病毒疫情中,发热患者的管理成为医疗机构的重要任务。

为了有效控制疫情的传播,病房发热患者的管理流程变得尤为关键。

本文将详细介绍疫情期间病房发热患者管理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一、患者的筛查和登记1.1 体温监测:病房工作人员应每日对患者进行体温监测,记录患者的体温变化情况。

1.2 症状评估:对发热患者进行症状评估,包括咳嗽、咳痰、乏力等,以及是否有接触过疫情地区或疫情患者的情况。

1.3 登记信息:将患者的个人信息、病情状况、旅行史等相关信息登记到系统中,以备后续查询和追踪。

二、隔离和防护措施2.1 隔离措施:对于发热患者,应立即将其隔离到特定的病房区域,避免与其他患者接触,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2.2 防护措施:医护人员应佩戴合适的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以确保自身的安全,并避免病原体的传播。

2.3 环境消毒:病房应定期进行消毒,特别是对于发热患者接触过的物品和表面,要加强消毒措施,以减少病毒的传播风险。

三、医疗观察和治疗3.1 医疗观察:对发热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包括体温、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的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3.2 实验室检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呼吸道病原体检测等,以明确病因和指导治疗。

3.3 综合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临床指南和专家建议,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支持治疗等。

四、信息报告和沟通协调4.1 信息报告:病房工作人员应及时将发热患者的信息报告给上级医疗机构和相关部门,以便进行疫情监测和控制。

4.2 沟通协调:病房工作人员应与其他科室、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进行及时的沟通和协调,共同制定和执行发热患者的管理方案。

4.3 家属沟通:与发热患者的家属进行沟通,向其提供必要的疫情知识和防护指导,以减少疫情的扩散和传播。

五、出院和追踪管理5.1 出院标准:根据患者的体温恢复情况、症状改善情况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制定出院标准,并进行出院评估。

发热患者的观察和护理

发热患者的观察和护理

2021/3/10
29
发热的护理
2. 一般护理
• 休息与生活护理 发热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耗氧量,缓解头痛、肌肉酸 痛等症状。病室保持安静、环境适宜,室温18~20℃,湿度50%~60%。
• 饮食与补充水分 提供足够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以补 充营养物质消耗。鼓励患者多饮水,1~2L/min。
2021/3/10
27
发热的护理
1. 高热寒战的护理
降温时应注意
⑤使用冰毯垫于患者肩部到臀部,不要触及颈部(以免因副交感神经兴奋 而引起心动过缓)。冰毯上不覆盖任何隔热用物,以免影响效果。使用冰 毯降温时应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每半小时测量一次。定时翻身擦 背,以每小时翻身1次为宜,避免低温下皮肤受压,血液循环速度减慢, 局部循环不良,产生压疮。
物节律的控制中心。
药物:如麻醉药物会使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
2021/3/10
8
发热的定义:
▪ 发热(Fever)——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 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0.5℃时 的病理过程称为发热。
▪ 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所共有的病理过程和临床 表现。
▪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常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 助于发热的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
2021/3/10
19
热型
▪ 稽留热:体温持续高于正常,在39-40℃以上,24小时波动小于1℃。伤
寒、斑疹伤寒、大叶性肺炎等
▪ 弛张热:体温持续高于正常,24小时波动大于1℃。风湿热、败血症、
脓毒血症、肝脓肿、严重肺 结核等
▪ 发热是许多疾病的重要信号。
2021/3/10

发热病人预检分诊流程及有关规定

发热病人预检分诊流程及有关规定

发热病人预检分诊流程及有关规定预检分诊是指在医疗机构内,对前来就诊的患者进行初步的检查和诊断,以判断其病情的轻重、紧急程度和诊疗的优先级,从而合理安排患者的就诊顺序和治疗方案。

对于发热病人的预检分诊流程和相关规定,以下是一个详细的解释。

一、发热病人预检流程2.症状询问:登记人员将患者引导到预检分诊区域,由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病情询问,了解发热的病情及相关症状,如是否伴有头痛、咳嗽、打喷嚏、肌肉疼痛、乏力等。

3.体温测量:在发热病人预检分诊过程中,必要的操作包括体温测量。

医务人员使用电子体温计或红外线体温计对患者的体温进行测量,并记录体温值。

4.筛查传染病风险: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温结果,医务人员对其进行传染病风险筛查。

例如,询问患者是否最近有接触过有传染病病例的人员,是否有途经疫情暴发地区等。

5.紧急程度评估:医务人员根据患者的症状、体温值和传染病风险筛查结果,对患者的紧急程度进行评估。

一般来说,高体温、呼吸困难、严重咳嗽等症状的患者将被认定为紧急情况,应当优先处理。

6.就诊顺序安排:根据病情紧急程度和预检分诊结果,将患者按照优先级进行就诊顺序安排。

紧急病情的患者将被优先救治,其他患者将根据病情的轻重进行排队等候。

7.就诊指引:预检分诊护士对患者进行就诊指引,将患者引导到相应的科室,或将其安排到隔离区域等待医生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二、与发热病人预检分诊相关的规定1.管理措施: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预检分诊管理制度,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和义务。

2.防护设施:医疗机构应配备足够的防护设施,包括预检分诊区域的防护屏障、隔离区域、个人防护装备等,以确保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3.信息登记:医疗机构要求患者提供真实、准确的个人信息和病情情况,以便进行预检分诊和纠错。

4.公示告知:医疗机构应当在明显位置公示发热病人预检分诊流程和相关规定,以提醒患者有序就诊。

5.医学观察:对于有疫情暴发地区旅行史或接触史的患者,医疗机构应采取医学观察措施,对其进行适当时间的隔离。

发热病人的护理要点都有什么

发热病人的护理要点都有什么

发热病人的护理要点都有什么
身体出现发热的时候,要及时的选择退热药,否则身体热度过大,会引发身体其他疾病出现,这样对身体没有任何好处,发热的引发原因有很多,常见就是着凉后引起,产生后可以选择一些姜汤进行选择,那家属对发热病人的护理要点都有什么呢,也是有很多方面的,下面就详细介绍下。

发热病人的护理要点:
(一)环境:清洁、安静,温度在18-20度,每天至少通风一次(可暂时将患儿移至其他房间)以减少病菌在空气中的
浓度。

尽量减少亲友探视,防止交叉感染,同时也有利于患儿休息。

(二)体温观察: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高烧患者1-2小时测一次。

(三)特征观察:观察精神状态、面色、呼吸、是否有皮疹,腹泻患者可留大便标本做化验。

(四)用退热药的观察:用药后40分钟测体温,以观察用药效果。

如果出现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软弱无力等虚脱现象,应及时喂糖水,并与医生联系。

(五)饮食:选择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保证足够的水分供给。

(六)衣服:发热的患儿衣服不易过厚,特别是婴幼儿裹的不可过紧,否则就会影响散热,使体温降不下来。

(七)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使患儿感到舒适
家属对发热病人的护理要点上,都是可以按照以上方式进行,不过对这些护理上,家属也是要全面的进行,这样对患
者身体问题改善才会有很好帮助,而且要注意的是,患者身体温度一直退不下来,要及时的送到医院,避免患者受到更多影响。

发热病人的问诊要点

发热病人的问诊要点

发热病人的问诊要点
在与发热病人进行问诊时,需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
1. 病人症状:询问病人是否出现了发热、咳嗽、喉咙痛、呼吸急促、乏力、头痛等症状。

2. 病史:了解病人是否有旅行史、接触过哪些动物或人群、是否有慢性疾病等病史。

3. 身体状况:检查病人的体温、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并观察病人面色是否潮红、有无皮疹等。

4. 家庭状况:了解病人是否与家人居住,是否有家庭成员有相同的症状。

以上是与发热病人进行问诊时需要了解的一些关键点,医生应该细心倾听病人的症状和提问,以便准确了解病情并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发热病人护理时的注意事项

发热病人护理时的注意事项

发热病人护理时的注意事项在护理发热病人时,我们需要特别注意一些事项,以确保病人的安全和舒适。

以下是一些护理发热病人时的注意事项:1. 保持洁净和通风:病人所在的环境应保持清洁和通风良好。

定期清洁病人的床铺、衣物和周围的空气,以减少细菌和病毒的传播。

2. 提供充足的水分:发热病人往往会出汗较多,容易脱水。

为病人提供充足的水分,可以帮助保持体液平衡,促进身体康复。

3. 定期测量体温:对于发热病人,我们应定期测量体温,以便及时监测病情的变化。

如果体温超过正常范围,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给予退热药物或冷敷等。

4. 观察病情变化: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包括体温、心率、呼吸等指标的变化。

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处理。

5. 保持病人的安全:发热病人常常体力虚弱,容易发生意外。

我们应确保病人周围的环境安全,例如防止病人滑倒、跌倒等。

6. 饮食调理:发热病人往往食欲不振,但身体需要足够的营养来抵抗疾病。

我们应根据病人的口味和病情提供适宜的饮食,以满足病人的营养需求。

7. 心理关怀:发热病人常常情绪低落,我们应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理解。

与病人进行交流,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疾病,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8. 防止交叉感染:发热病人可能携带病原体,我们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包括勤洗手、佩戴口罩、使用一次性器具等。

9. 定期更换床单和衣物:发热病人容易出汗,床单和衣物容易被污染。

我们应定期为病人更换干净的床单和衣物,以保持清洁和卫生。

10. 维持室内温度适宜:发热病人通常对温度敏感,我们应确保室内温度适宜,避免病人受到寒冷或过热的刺激。

11. 隔离措施:对于高传染性的发热病人,我们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以避免病毒或细菌的传播。

确保病人和其他人员的安全。

总结起来,护理发热病人时我们需要保持环境的清洁和通风,提供充足的水分,定期测量体温,观察病情变化,保持病人的安全,进行饮食调理,提供心理关怀,防止交叉感染,定期更换床单和衣物,维持室内温度适宜,采取隔离措施等。

如何观察发热病人

如何观察发热病人

如何观察发热病人测体温前,应用拇、食指握紧体温表上端,手腕急速向下向外甩动,将水银柱甩到35℃以下,再用酒精棉球将体温表消毒干净备用。

通常将体温表置于腋下、口腔或肛门内。

腋下法测体温简便、安全又卫生舒适。

昏迷病人或婴幼儿可用肛表置于肛门中测体温。

腋下测温时,让病人解开胸前衣扣,如腋下有汗,要先擦干,再将体温表置于腋窝深处,并夹紧,10分钟后取出体温表,横握着体温表作缓慢转动,观察水银柱所指的温度刻度。

肛门测温时,应先在体温表的水银端涂上少量油类润滑,再慢慢将体温表的水银端插入肛门3~5厘米,并用手握住体温表上端,3分钟后取出,观察体温表水银柱所指示温度刻度。

口腔测温时,应在进食、喝水或吸烟后半小时,将体温表放在舌下,让病人紧闭口唇,牙齿不能咬合,3分钟后取出,观察体温表水银柱所指示的温度刻度。

正常人体温:口测法为36.2~37.2℃,肛测法较口测法高0.3~0.5℃,而腋下法通常较口测法低0.5℃。

发热是内科疾病带有共性的常见症状,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内科疾病涉及面广,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尤以老年和生活能力低下的病人,往往不知如何处置,使患者和家属感到棘手和不安,从而对访视护理的要求上升了。

家庭护理要详细记录、严密观察并采取以下措施。

降温每天测量体温、脉搏和呼吸4次,必要时可重复再测,并作好记录。

当体温高达39℃以上时,应给病人降温。

1.高热时先采用物理降温法(高热发抖或刚服过退热药病人不可冷敷或擦浴),用冷湿毛巾或冰冷湿毛巾敷于额部,同时用温水湿毛巾(或酒精加一半水)揉擦颈部,四肢自上而下擦至腋窝、腹股沟处,并反复揉擦直至皮肤发红,动作不宜过重,半小时后测量体温。

2.疾病诊断明确,但物理降温效果不明显的,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药,若出现大汗淋漓,则多饮糖盐水,更换内衣,以防着凉;如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和呼吸急促等症状,是虚脱表现,应及时电话汇报访视护理的护士和主治医生,以便及时处理。

治疗指导遵照医嘱,定时用药。

发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

发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

发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发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是医护人员在照顾患者时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发热是机体对炎症、感染或其他疾病的一种生理反应,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一定威胁。

因此,掌握发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方法对于早期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发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所需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首先,观察病人体温是发热病人观察的关键环节。

体温的测量要准确,并及时记录到病历中。

常用的体温测量方式包括口腔、腋下、耳温、直肠和额温等。

体温的测量需要使用清洁的体温计,并确保在测量前和测量后进行充分的消毒处理。

如果发现体温升高或不稳定,应及时通知医生并记录相关信息,以便医生进一步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

其次,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也是发热病人观察的重要内容。

症状和体征包括但不限于头痛、咳嗽、呼吸急促、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皮肤疹子、尿频、尿急、尿痛等。

对于发热的患者,特别需要注意病情变化的快慢,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异常情况,如体重下降、意识改变等。

还要观察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及准确性。

关键是要使用各种检测设备和工具来监测这些变化,如动态血压监测仪、心电图机、血氧饱和度仪、呼吸机等。

这些工具对提供快速和准确的测量结果至关重要。

此外,患者的液体摄入和排出情况也是发热病人观察和护理的重要内容。

医护人员应记录患者的饮食摄入量、尿量、粪便情况等。

如果患者的液体摄入和排出存在异常,如体液过多或不足,应及时纠正并及时通知医生。

最后,发热病人的皮肤护理也很重要。

患者发热时,体内温度升高,可能会引起皮肤潮红、干燥、瘙痒等不适症状。

护理人员应保持患者身体的清洁卫生,定期更换床单和清洁患者的皮肤,以防止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发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是医护人员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

只有通过细致观察患者的体温、症状、体征、液体摄入和排出等方面的变化,才能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为患者提供有效的诊断和治疗,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在实践中,医护人员应遵循标准的护理程序,并及时记录和通报观察结果,以便医生进一步出诊处理。

发热病人的护理范文

发热病人的护理范文

发热病人的护理范文发热是由于机体内的体温调节中枢受到刺激而引起的体温升高的症状。

发热是许多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包括感冒、流感、肺炎、中暑等。

对于发热病人的护理,以下是一些建议和注意事项:1.监测体温:定期测量病人的体温,记录体温的变化。

在测量体温之前,务必遵循正确的测温方法和操作步骤。

2.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为病人提供适当的环境温度,不要让他们受到寒冷或过热的刺激。

可以利用空调、加湿器等设备来调节室内温度。

3.保持适当的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病人呼吸到污浊的空气,这有助于促进体温的散发。

4.补充足够的液体:发热病人容易出现体液不足的情况,需要增加液体的摄入量。

饮水应以温热的温度适宜,饮食上可以选择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5.给予物理降温治疗:适当的物理降温治疗可以缓解病人的不适感。

可以使用冷毛巾敷在额头、颈部和腋窝等处,或者用湿毛巾擦拭全身。

6.促进病人休息:发热容易导致病人精神疲劳和身体虚弱,需要给予充足的休息时间。

确保病人的睡眠环境舒适、安静,最好避免过度的体力活动。

7.观察其它症状和体征:除了体温升高外,还要注意观察病人是否有其它症状,如头痛、咳嗽、呼吸困难等。

对于年幼或年老的发热病人,需要特别关注其精神状态和皮肤的湿润程度。

8.避免交叉感染:发热病人的体液可能带有病原体,因此要注意个人防护,如佩戴口罩、手套,洗手等。

同时,要确保病人所处的环境清洁卫生,经常消毒。

9.鼓励并帮助病人采取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建议,病人需要及时用药降温或抗感染治疗。

护理人员要详细了解病人的用药情况,遵照医嘱给予适当的药物,监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10.给予心理支持:对于发热病人来说,不舒服的感觉会对其情绪产生负面影响。

护理人员要给予关怀和安抚,提供心理支持,使病人感到安心和放松。

总之,在护理发热病人时,需要根据病情和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综合考虑病人的身体和心理需求。

及时与医生沟通,根据医嘱进行护理措施的实施,并不断观察和评估病情,及时调整护理计划。

临床医生如何判断发热病人是否需要转诊

临床医生如何判断发热病人是否需要转诊

临床医生如何判断发热病人是否需要转诊发烧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临床医生在判断发热病人是否需要转诊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介绍临床医生判断发热病人是否需要转诊的准则和策略。

一、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在判断发热病人是否需要转诊时,临床医生首先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

病史询问包括病程、发热的特点、伴随症状等,体格检查则重点观察病人的一般情况、体温、呼吸、心率等。

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的结果,临床医生可以初步判断发热病人的病情。

二、常见病因的考虑在判断发热病人是否需要转诊时,临床医生应根据常见的病因进行考虑。

常见的病因包括感染性疾病、肿瘤、免疫系统疾病等。

例如,对于发热伴有咳嗽、咳痰的患者,应考虑肺部感染导致的发热,而对于无感染明显症状的发热,应考虑非感染性原因。

三、检查与辅助检查在判断发热病人是否需要转诊时,临床医生可以依据常规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判断。

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辅助检查包括X线、CT、病原学检查等。

这些检查结果可以提供更准确的病情判断依据,帮助临床医生决定是否需要转诊。

四、专科医生建议一些病例复杂或病因难以明确的发热患者,临床医生可以咨询专科医生进行协助。

对于病情不明确的发热病人,转诊至感染科、内科、儿科等专科医生进行进一步诊断和治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五、危险征象的判断在判断发热病人是否需要转诊时,临床医生还需要注意一些危险征象的出现。

危险征象包括高热(超过40℃)、意识障碍、心率增快、呼吸急促等。

出现这些危险征象的患者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综上所述,临床医生在判断发热病人是否需要转诊时需要综合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常见病因的考虑、检查与辅助检查结果以及专科医生的建议等多个因素。

对于病情严重、病因不明确或存在危险征象的患者,及时转诊至专科医生进行进一步诊治非常重要。

因此,临床医生在处理发热病人时需借助上述准则和策略,以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恰当的诊断和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观察发热病人测体温前,应用拇、食指握紧体温表上端,手腕急速向下向外甩动,将水银柱甩到35℃以下,再用酒精棉球将体温表消毒干净备用。

通常将体温表置于腋下、口腔或肛门内。

腋下法测体温简便、安全又卫生舒适。

昏迷病人或婴幼儿可用肛表置于肛门中测体温。

腋下测温时,让病人解开胸前衣扣,如腋下有汗,要先擦干,再将体温表置于腋窝深处,并夹紧,10分钟后取出体温表,横握着体温表作缓慢转动,观察水银柱所指的温度刻度。

肛门测温时,应先在体温表的水银端涂上少量油类润滑,再慢慢将体温表的水银端插入肛门3~5厘米,并用手握住体温表上端,3分钟后取出,观察体温表水银柱所指示温度刻度。

口腔测温时,应在进食、喝水或吸烟后半小时,将体温表放在舌下,让病人紧闭口唇,牙齿不能咬合,3分钟后取出,观察体温表水银柱所指示的温度刻度。

正常人体温:口测法为36.2~37.2℃,肛测法较口测法高0.3~0.5℃,而腋下法通常较口测法低0.5℃。

发热是内科疾病带有共性的常见症状,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内科疾病涉及面广,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尤以老年和生活能力低下的病人,往往不知如何处置,使患者和家属感到棘手和不安,从而对访视护理的要求上升了。

家庭护理要详细记录、严密观察并采取以下措施。

降温每天测量体温、脉搏和呼吸4次,必要时可重复再测,并作好记录。

当体温高达39℃以上时,应给病人降温。

1.高热时先采用物理降温法(高热发抖或刚服过退热药病人不可冷敷或擦浴),用冷湿毛巾或冰冷湿毛巾敷于额部,同时用温水湿毛巾(或酒精加一半水)揉擦颈部,四肢自上而下擦至腋窝、腹股沟处,并反复揉擦直至皮肤发红,动作不宜过重,半小时后测量体温。

2.疾病诊断明确,但物理降温效果不明显的,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药,若出现大汗淋漓,则多饮糖盐水,更换内衣,以防着凉;如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和呼吸急促等症状,是虚脱表现,应及时电话汇报访视护理的护士和主治医生,以便及时处理。

治疗指导遵照医嘱,定时用药。

在症状控制后的一段时间内,若细菌感染病人需继续使用抗生素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务必坚持治疗。

饮食护理1.发热期间选用营养高易消化的流质,如豆浆、藕粉、果泥和菜汤等。

2.体温下降病情好转,可改为半流质,如面条、粥,配以高蛋白、高热量菜肴,如豆制品、鱼类、蛋黄等以及各种新鲜蔬菜。

3.恢复期改为普通饮食,食欲好可给鸡、鸭、牛肉、鱼、猪肉、蛋、牛奶和豆类等。

老年及生活能力低下的病人希望在家护理,通过访护控制疾病以及家属的温情看护,且无强制性措施和限制性行为,常能改善病人在饮食、睡眠和排泄等方面的障碍。

一些医院开设的家庭病床每年都有增加,但由于随访制度不健全,使家属对并发症如发热后会感到恐惧或束手无策,故应先期给予指导,使其在新症状出现时能尽早采取相应措施。

发热指产热增多或散热减少,均可导致体温升高称发热。

发热是一种症状,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

非感染性发热常见于血液病,恶性肿瘤、理化因素等。

体温在38℃以下为低热,38℃——39℃为中热,39℃——40℃为高热,40℃以上为超高热。

体温上升期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温下降表现皮肤苍白,无汗,畏寒,体温升高后,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及心率加快,退热时因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

高热可出现谵妄、惊厥、错迷及水、电介质紊乱等合并症。

(一)绝对卧床,因高热时,新陈代谢率增快,消耗多,进食少;体弱,此时应减少活动。

(二)疑为传染病者,应先行隔离,以防交叉感染。

(三)入院后尽早留取大、小便标本及血培养送检。

(四)饮食: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可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发热时鼓励病人每日饮水3000ml以上;对不能进食可按医嘱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昏迷病人给予鼻饲流质饮食。

(五)测量T、P、R:每4小时测量T、P、R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三日后可改可为每日测量二次。

(六)体温达38℃以上时行头部冷敷,体温达39.5℃时给予物理降温,行温水或酒精擦浴,降温后30分钟测量并记录于体温单上。

(七)体温骤退者,注意保暖,防出汗过多而导致虚脱。

(八)口腔护理:因发热致唾液分泌减少,口腔粘膜干燥,口内食物残渣易发酵致口腔溃疡。

故对不能进食或昏迷病人行口腔护理日三次。

(九)皮肤护理:对出汗较多的病人应勤换内衣裤,加强皮肤护理,防褥疮发生。

(十)高热出现谵亡,应及时用床档防坠床,出现昏迷时,按昏迷病人护理常规护理。

发热是机体抵抗疾病的防御机能之一,小儿的正常体温存在个体差异,特别是新生儿及婴幼儿,因体温中枢发育尚不完善,极易受环境因素影响。

通常小儿的体温在36~37度之间为正常。

早晨2-6点稍低,下午5-7点稍高也属正常。

当体温在37-38度为低热,39-40度为高热,超过40度为超高热。

连续发热超过两周为长期发热。

家庭的一般护理包括:(一)环境:清洁、安静,温度在18-20度,每天至少通风一次(可暂时将患儿移至其他房间)以减少病菌在空气中的浓度。

尽量减少亲友探视,防止交叉感染,同时也有利于患儿休息。

(二)体温观察: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高烧患者1-2小时测一次。

(三)特征观察:观察精神状态、面色、呼吸、是否有皮疹,腹泻患者可留大便标本做化验。

(四)用退热药的观察:用药后40分钟测体温,以观察用药效果。

如果出现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软弱无力等虚脱现象,应及时喂糖水,并与医生联系。

(五)饮食:选择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保证足够的水分供给。

(六)衣服:发热的患儿衣服不易过厚,特别是婴幼儿裹的不可过紧,否则就会影响散热,使体温降不下来。

(七)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使患儿感到舒适。

(八)物理降温:是一种可以反复多次使用的、安全有效的降温措施。

可用于高热或有高热惊厥史的早期家庭护理。

物理降温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头部冷敷或枕冰袋头部冷敷方法:将冷毛巾敷于头部,待毛巾变暖后更换;枕冰袋方法:将冰袋置于额头上或枕于脑后,若没有冰袋可将冰块放入暖水袋或塑料袋中,如果情况紧急或没条件也可用冰棍代替。

注意:冰袋与皮肤之间以毛巾或手绢隔开,以免患儿不舒服或局部组织冻伤。

胸部及腹部不可放冰袋以防心率减慢或腹泻。

2.温水浴:将门窗关好不可有对流风或直吹的风,室温在24-26度之间。

水温应比体温低1度,水量以没至躯干为宜。

托起头肩部,身体卧于盆中,以5-10分钟为宜,半小时后测体温。

注意:水温不可过冷过热,浴中需加水时应在远离患儿处搅动,病情重或精神、面色、呼吸情况不佳时不可做,浴中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停止。

3.湿毛巾湿敷:30°左右温水沾湿大毛巾裹住患儿身体10分钟左右,只露出面部及足底注意事项同上。

4.酒精浴:30—50%的30°左右酒精,用方纱沾湿后,按全身方向如下:上肢:腋下一侧→上臂外侧→手臂;侧胸→腋下→上臂内侧→手心下肢:一侧髋部→大腿外侧→脚背;腹股沟→大腿内侧→国窝→脚跟注意:(1)胸腹部不擦以免引起心率减慢或腹泻;新生儿酒精浴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2)将皮肤擦至发红为宜;无酒精可用白酒加温水代替。

(3)酒精擦浴时动做要清柔,不要将皮肤擦破。

(九)药物降温:根据医嘱给患儿适当使用退热剂,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1) 口服退热剂:如阿苯片、泰诺林、布洛芬等。

(2) 注射退热药物:如赖氨比林。

注意:所有退热药物必须遵医嘱执行;两次退热剂使用必须间隔4小时(有高热惊厥可按医嘱执行);新生儿不用退热剂(只须打包降温即可);用药后40分钟可测体温,检查用药效果。

1.饮食与液体的摄取⑴.向病人解释发热是一种消耗性疾病,一方面代谢增加,使各种营养素大量消耗,如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另一方面由于交感神经兴奋,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影响食物消化吸收,因此,宜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并注意进食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

⑵.病人因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故应依其饮食爱好,提供美味可口的饮食,并嘱其少量多餐,以增进食欲。

⑶.指导患者了解摄取充足液体的重要性。

除非有肾脏疾病或心脏疾病的限制,否则应保证每日入水量在3000ml左右,防止脱水并促进毒素和代谢产物的排出。

同时,向患者解释不等到口渴时才喝水的原因。

对不能进食者,应给予静脉输液或鼻饲。

⑷.指导病人在天热或运动后增加液体的摄取,防止中暑。

⑸.若病人有脱水现象,应监测出入水量,并维持出入量的平衡。

2.观察发热症状和体温的变化⑴.让病人了解发热的早期现象,如皮肤发红、头痛、疲劳、缺乏食欲等。

⑵.监测生命体征,定时测体温,一般每日4次,高热时每4小时一次。

行降温处理,半小时后再测一次,直至退烧后3天,同时注意呼吸、脉搏、血压的变化。

⑶.测量患者摄入量、出量,如尿量、体重,了解体液平衡情况。

⑷.监测病人血、尿检验报告值,如白细胞计数、电解质等。

3、穿着与舒适方面⑴.评估病人是否穿着过多或被盖过于暖和,指导其正确穿衣或盖被,以利散热。

⑵.病人寒颤时,宜给予保暖,预防感冒。

⑶.注意调节室温和环境。

适宜的室温可防止不必要的能量消耗。

体温上升期,由于寒颤,室温应稍高些、环境应舒适、安静、避免噪音、直射光线、污染空气与知觉的刺激。

⑷.注意休息:发热时由于代谢增加,消耗多、进食少,故体质虚弱,休息可使代谢维持在最低水平。

高热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低热者可酌情减少活动。

⑸.口腔护理:发热病人,唾液分泌减少,口腔粘膜干燥,口腔内食物残渣利于细菌繁殖,同时由于维生素的缺乏和机体低抗力下降,易引起口腔炎和溃疡,故应协助病人晨起、餐后、睡前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并减轻口唇干裂、口干、口臭及舌苔等现象。

⑹.皮肤护理:高热病人在退热时,往往大量出汗,故应随时擦汗、更换汗湿的衣物、被套、床单,防止受凉,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对长期卧床者,还应协助翻身,防止并发症的产生。

⑺.及时给予病人降温:一般保温超过39℃以上才给予物理降温,包括局部冷敷(前额、腋下、腹股沟处等)、全身冷疗(25~35%的酒精擦浴、32~34℃温水擦浴、4℃冰盐水灌肠等)。

物理降温无效时,还可用药物降温法,并应严格掌握药物适应症及注意事项。

4.特殊人群发热护理⑴.一般小儿发热护理:肛温在38~38.5℃,则减少被盖,多渴开水,使用冰枕;肛温在38.6~39.5℃,则给予解热镇痛剂,较小幼儿给栓剂;肛温在39.5℃以上,则给予温水擦浴,对3~4岁孩童效果最佳。

⑵.一般老年人的发热护理:使用冰袋快速降温,向病人宣教保健知识,如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预防感冒;天热时,不过度活动;穿淡色、质料通风衣服;吃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饮食;补充液体;热时使用冷气或电扇;居住环境应通风良好;同时,应让病人了解发热的危险性、症状、预防及处理方法等。

据发热程度可分为:(以口温为准)低热:<38℃,多见于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中等热:38~38.9℃,多见于急性感染;高热:39~41℃,见急性感染;过高热:>41℃,如中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