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周纪·周纪一

合集下载

《资治通鉴·周纪》原文及译文

《资治通鉴·周纪》原文及译文

《资治通鉴·周纪》原文及译文《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周纪·三家分晋【原文】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

智果曰:'不如宵也。

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

美髯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

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弗听,智果别族[1]于太史为辅氏。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

将置后,不知所立。

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

'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

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简子使尹铎为晋阳。

请曰:'以为茧丝[2]呼?抑为保障[3]呼?'简子曰:'保障哉!'尹铎损其户数。

【注释】[1]别族:从智氏宗族分出,另立族姓。

[2]茧丝:指敛取人民的财物像抽丝一样,不抽尽就不停止。

[3]保障:指待民宽厚,少敛取财物,犹如筑堡为屏障一样。

【译文】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当初,智宣子准备立智瑶为继承人。

族人智果说:'不如立智宵的好。

因为智瑶比别人贤能的地方有五点,却有一点短处。

他留有美髯,身材高大,是一贤;擅长射箭,驾车有力,是二贤;技能出众,才艺超群,是三贤;巧言善辩,文辞优美,是四贤;坚强果决,刚毅勇敢,是五贤。

资治通鉴002 卷第一 周纪一.pdf

资治通鉴002 卷第一 周纪一.pdf

卷第一周纪一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1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2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

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

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

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弗听。

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

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

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简子使尹铎为晋阳,请曰:“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障乎?”简子曰:“保障哉!”尹铎损其户数。

简子谓无恤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

”及智宣子卒,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

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

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

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不然。

《夏书》有之:‘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

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蚋、蚁、蜂、虿,皆能害人,况君相乎!”弗听。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

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

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后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康子曰:“善。

”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

智伯悦。

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

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

”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

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

《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

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

”复与之万家之邑一。

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

古籍《资治通鉴》中经典名句

古籍《资治通鉴》中经典名句

古籍《资治通鉴》中经典名句《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

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1.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资治通鉴·汉纪三》2.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资治通鉴·唐纪八》3.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资治通鉴·魏纪·魏纪三》4.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三十八》5.思其人,至其乡;其处在,其人亡。

——《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九》6.不怕念起,惟恐觉迟。

——《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一百四十九》7.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

——《资治通鉴·魏纪五》8.不痴不聋,不作家翁。

——《资治通鉴·唐纪四十》9.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

——《资治通鉴·周纪·周纪一》10.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资治通鉴·晋纪十八》11.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变,习与体成;习与体成,则自然也。

——《资治通鉴·秦纪·秦纪一》12.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

——《资治通鉴·周纪·周纪一》13.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资治通鉴·汉纪·汉纪十七》14.千人所指,无病而死——《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二十七》15.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资治通鉴·后周纪五》16.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劝而遂。

《韩非子 外储说右上》《资治通鉴 周纪一》(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韩非子 外储说右上》《资治通鉴 周纪一》(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晋文公问于狐偃曰:“寡人杀一牛遍于国中,一岁之功尽以衣士卒,其足以战民乎?”狐子曰:“不足。

”文公曰:“吾弛关市之征而缓刑罚,其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不足。

”文公曰:“吾民之有丧资者,寡人亲使郎中视事,有罪者赦之,贫穷不足者与之,其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不足。

此皆所以慎产也;而战之者,杀之也。

民之从公也,为慎产也,公因而迎杀之,失所以为从公矣。

”曰:然则何如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令无得不战。

”公曰:“无得不战奈何?”狐子对曰:“信赏必罚,其足以战。

”公曰:“刑罚之极安至?”对曰:“不辟亲贵,法行所爱。

”文公曰:“善。

”明日令田于圃陆期以日中为期后期者行军法焉。

于是公有所爱者曰颠颉,后期,吏请其罪,文公陨涕而忧。

吏曰:“请用事焉。

”遂斩颠颉之脊以徇百姓,以明法之信也。

而后百姓皆惧曰:“君于颠颉之贵重如彼甚也,而君犹行法焉,况于我则何有矣。

”文公见民之可战也,于是遂兴兵伐原,克之;伐卫,东其亩;南围郑,反之陴;罢宋围。

还与荆人战城濮,大败荆人。

所以然者,无他故,从狐偃之谋,假颠颉之脊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材料二: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

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

”封之万家。

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

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

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

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

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明日A令B田于圃陆C期D以日中历期F后期者☑行军军法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岁,指一年,与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中“乐岁终身饱,凶年不免于死亡”的“岁”意思不同。

资治通鉴周纪一翻译及原文

资治通鉴周纪一翻译及原文

《资治通鉴·周纪一》原文及翻译原文:智襄子①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

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②。

智国③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

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弗听。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

智伯悦。

又求地于魏桓子,复与之万家之邑一。

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

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

襄子乃走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

沈灶产蛙,民无叛意。

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

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

”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④,绛水可以灌平阳⑤也。

疵⑥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

”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疵曰:“以人事知之。

”明日,智伯以疵之言告二子。

二子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超然客校对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

”智伯不悛。

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

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

”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

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

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注】①智襄子:春秋末期晋国四卿之一,智氏家族的领主。

②段规:韩氏家相。

③智国:智伯家臣。

④安邑:魏氏都城。

⑤平阳:韩氏都城。

⑥疵:智伯谋士。

译文:智襄子主持政事,与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饮宴。

席间智伯戏弄韩康子,又侮辱他的家相段规。

资治通鉴卷一

资治通鉴卷一

资治通鉴卷一周纪一【老井曰】“万卷古今淌永日,一帘昏晓送流年”,得隙读史,尔虞我诈、刀光剑影、成败得失、悲欢离合……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不亦乐乎!《资治通鉴卷一·周纪一》始于前403年,终于前369年,凡35年。

司马君实(“君实”,司马光的字)起自三家分晋,而后因之辩职、礼、分、名,其避实就虚,不足论也。

后溯三家分晋之由,智氏势大而先亡,君实据此而申德、才之辩。

其后智伯(智瑶)之臣豫让以之寻仇赵襄子,伏诛。

晋分为三,其势弱于楚、秦、齐,而魏文侯“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以引四方贤士,结赵、韩而南抗楚西击秦东拒齐,名将吴起功莫大焉。

继而吴起之死,魏走吴起而稍弱,而起竟为楚肃王所杀,惜哉!其间聂政之刺侠累,功成而毁面,其姊视死如归以彰其弟之名。

其后齐威王不为饰诈所蔽而“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403年)公元前403 —公元前369年,凡35年。

【1】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译文】周威烈王姬午初次分封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国君。

【老井曰】新崛之力,谋位之合法于周,势然也。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

何谓礼?纪纲是也。

何谓分?君、臣是也。

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译文】臣司马光曰:我知道天子的职责中最重要的是维护礼教,礼教中最重要的是区分地位,区分地位中最重要的是匡正名分。

什么是礼教?就是法纪。

什么是区分地位?就是君臣有别。

什么是名分?就是公、侯、卿、大夫等官爵。

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纪纲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

贵以临贱,贱以承贵。

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

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译文】四海之广,亿民之众,都受制于天子一人。

尽管是才能超群、智慧绝伦的人,也不能不在天子足下为他奔走服务,这难道不是以礼作为礼纪朝纲的作用吗!所以,天子统率三公,三公督率诸侯国君,诸侯国君节制卿、大夫官员,卿、大夫官员又统治士人百姓。

《资治通鉴》全书开头为什么像打哑谜?进来你就恍然大悟了

《资治通鉴》全书开头为什么像打哑谜?进来你就恍然大悟了

《资治通鉴》全书开头为什么像打哑谜?进来你就恍然大悟了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

进入《资治通鉴》的正文,首先看到的是《周纪一》,这是记录周朝历史的第一卷,第一句话叫:“起著(chú)雍摄提格,尽玄黓(yì)困敦”。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读不懂的第一句我想,拿起《资治通鉴》的人,读到这一句,一多半的人可能已经打退堂鼓了。

总共11个字,除了“起”和“尽”认识,跟在它俩后面的“著雍摄提格”是什么,“玄黓困敦”又是什么,简直高深莫测。

这一讲,咱们就从这打哑谜的11个字讲起。

不用怕,著雍摄提格、玄黓困敦,只是你不熟悉的古代的纪年方式:木星纪年里的年份名称。

所以,这句的意思是:记录周代历史的这第一卷,开始于著雍摄提格这一年,结束于玄黓困敦这一年。

至少早在商朝,古人就发现了木星运行的规律:木星的轨迹和黄道带非常接近,木星运行一周天大约要花12年,那么,把木星划过的天区平均分成12份,每一份就对应着一年。

只要观察木星现在落在哪个天区的哪个位置,就能基本准确地读出当下的时间,这就是古代中国的木星纪年法。

数字“12”既然有这样的出处,所以就显得格外尊贵,被称为“天之大数”,由此衍生出十二生肖。

古人还把天穹一分为四,称为“四象”。

分别是: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和北方玄武。

在黄道带上,每一象再分为7个区域,四七二十八,这就是我们熟悉的二十八宿。

木星12年走完一个周天,每一年走过的区域称为一“次”,或者说一个星次,由此衍生出“次序”、“依次”这些常用词。

星次的名称非常古雅,分别是:星纪、玄枵(xiāo)、娵訾(jūzī)、降(xiáng)娄、大梁、实沈(chén)、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

这就是中国版的黄道十二宫,明朝人曾经拿这些名称来对译西方的黄道十二宫。

这十二宫,或者说十二星次,可以分为四组。

四象的每一象包含三个星次,在这三个星次里边,中间那个对应三个星宿,两边的两个各自对应两个星宿,这就构成了十二星次和二十八宿的对应关系,古代中国的占星术就是从这些关系出发来推衍吉凶祸福的。

《资治通鉴》●卷第一【周纪一】威烈王二十三年(1)

《资治通鉴》●卷第一【周纪一】威烈王二十三年(1)

《资治通鉴》●卷第⼀【周纪⼀】威烈王⼆⼗三年(1)●卷第⼀【周纪⼀】起著雍摄提格,尽⽞黓困敦,凡三⼗五年。

威烈王⼆⼗三年(戊寅,公元前四零三年)蛭核初命晋⼤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古之职 周威烈王⼆⼗三年(公元前403年) 初命晋⼤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发布了⼀项⼈事任命:魏斯、赵籍、韩虔三⼈由⼤夫晋升为诸侯。

我的⽼乡司马光慧眼独具,选择这⼀年发⽣的这⼀件事,开始他的鸿篇巨制《资治通鉴》。

为什么单挑这事呢? 元代有位历史学家叫胡三省,他之所以能成为历史学家,就是花了⼏⼗年的时间对《资治通鉴》进⾏了注释。

胡三省解释说:魏、赵、韩三家世世代代为晋⼤夫,都是晋国的⾼管,突然宣布要拆分晋国,重组资产,都做法⼈代表,负责天下秩序的周天⼦威烈王不但不能诛除他们,反⽽答应了他们的⽆理要求,这是奖励鲸吞国有资产⾃⼰给⾃⼰分股份的奸⾂,这可是了不得的⼤事,天下⼤乱都是从这⼉发端的。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从这⼉开始,没有别的原因,就是要强调“名分”的重要性。

事实上,魏、赵、韩早就不听晋侯的招呼了,他们已经代替⽼板⾏使权⼒了,到周王这⾥只是履⾏⼀个⼿续。

当时的周威烈王只是名义上的共主,没有强制执⾏的实⼒,他⾃⼰都被强势的诸侯国挤⼀边去了,⽽现在晋国⼜被家奴⽠分,他拿什么诛除奴才的奴才呀?! 上古三代,夏、商、周,和秦汉的差距那还是相当的⼤,更遑论唐、宋、元、明、清了。

差距不是“奴⾪社会”和“封建社会”这么概念化,⽽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平,以⽣产⼒为标志,差⼀⼤档次,那是“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差距。

特别是交通和通信,就现在我们还有“交通基本靠⾛,通信基本靠吼”的地区。

那时,周天⼦根本没有办法实⾏有效的⾏政管理,各村的地道都⾃⼰挖,各国的事务都⾃⼰管,⼤家只是遥尊周王为⽼板⽽已。

司马光花了⼗九年的时间编撰《资治通鉴》,基本上是在客观地讲述中国帝王家的故事,但遣词⽤字是很讲究的,这叫春秋笔法,很鲜明地表明了⾃⼰的政治⽴场和历史观,每到忍⽆可忍的时候,他也会站出来直接发表评论。

资治通鉴周纪一原文及拼音

资治通鉴周纪一原文及拼音

周纪·周纪一原文周纪一(凡三十五年)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403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zhū诸hóu侯。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

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

贵以临贱,贱以承贵。

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

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

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

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

《春秋》抑诸侯,尊周室,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以是见圣人于君臣之际,未尝不quān惓quān惓也。

非有桀、纣之暴,汤、武之仁,人归之,天命之,君臣之分,当守节伏死而已矣。

是故以微子而代纣,则成汤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吴,则太伯血食矣。

然二子宁亡国而不为者,诚以礼之大节不可乱也。

故曰:礼莫大于分也。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

非名不著,非器不形。

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

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昔仲叔于奚有功于卫,辞邑而请繁缨,孔子以为不如多与之邑。

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政亡,则国家从之。

卫君待孔子而为政,孔子欲先正名,以为名不正则民无所措手足。

夫繁缨,小物也,而孔子惜之;正名,细务也,而孔子先之。

诚以名器既乱,则上下无以相保故也。

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

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

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

《易》曰:“履霜,坚冰至”,《书》曰:“一日二日万几”,谓此类也。

故曰:分莫大于名也。

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资治通鉴 周纪》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资治通鉴 周纪》

文言文专题训练----《资治通鉴·周纪》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

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

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呜呼!幽、厉失德,下陵上替,诸侯专征,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属.者,盖以周之子孙尚能守其名分故也。

何以言之?昔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请隧于襄王,襄王不许,曰:“王章.也。

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

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请焉!”文公于是惧而不敢违。

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至于季氏之于鲁,田常之于齐,白公之于楚,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

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

先王之礼于斯尽矣!或者以为当是之时,周室微弱,三晋..强盛,虽欲勿许,其可得乎!是大不然。

夫三晋虽强,苟不顾天下之诛而犯义侵礼,则不请于天子而自立矣。

不请于天子而自立,则为悖逆之臣,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礼义而征之。

今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谁得而讨之!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B .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C .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D .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 .“绵绵相属”的“属”,与《三峡》中的“属引凄异”的“属”意思不同。

《资治通鉴》全译(白话文)在线阅读

《资治通鉴》全译(白话文)在线阅读

《资治通鉴》全译(⽩话⽂)在线阅读⽬录周纪⼀威烈王⼆⼗三年(戊寅、前403)周纪⼆显王元年(癸丑、前368)周纪三慎靓王元年(⾟丑、前320)周纪四赧王中⼗⼋年(甲⼦、前297)周纪五赧王下四⼗三年(⼰丑、前272)秦纪⼀昭襄王五⼗⼆年(丙午、前255)秦纪⼆始皇帝下⼆⼗年(甲戌、前227)秦纪三⼆世皇帝下⼆年(癸已、前208)汉纪—太祖⾼皇帝上之元年(⼄未、前206)汉纪⼆太祖⾼皇帝上之下三年(丁⾣、前204)汉纪三太祖⾼皇帝中五年(⼰亥、前202)汉纪四太祖⾼皇帝下⼋年(壬寅、前199)汉纪五⾼皇后元年(甲寅、前187)汉纪六太宗孝⽂皇帝中前三年(甲⼦、前177)汉纪七太宗孝⽂皇帝下前⼗⼀年(壬申、前169)汉纪⼋孝景皇帝下前三年(丁亥、前154)汉纪九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年(⾟丑、前140)汉纪⼗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光⼆年(戊申、前133)汉纪⼗⼀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元朔五年(丁巳、前124)汉纪⼗⼆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元狩五年(癸亥、前118)汉纪⼗三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年(壬申、前109)汉纪⼗四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天汉三年(癸未、前98)汉纪⼗五孝昭皇帝上始元元年(⼄未、前86)汉纪⼗六孝昭皇帝下元平元年(丁未、前74)汉纪⼗七中宗孝宣帝上之下地节三年(甲寅、前67)汉纪⼗⼋中宗孝宣皇帝中神爵元年(庚申、前61)汉纪⼗九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癸亥、前58)汉纪⼆⼗ 起昭阳作噩,尽屠维单阏,凡七年。

汉纪⼆⼗⼀孝元皇帝下永光三年(庚⾠、前41)汉纪⼆⼗⼆孝成皇帝上之上建始元年(⼰丑、前32)汉纪⼆⼗三孝成皇帝上之下阳朔三年(⼰亥、前22)汉纪⼆⼗四孝成皇帝中永始四年(戊申、前13)汉纪⼆⼗五孝成皇帝下绥和⼆年(甲寅、前7)汉纪⼆⼗六孝哀皇帝中建平⼆年(丙⾠、前5)汉纪⼆⼗七孝哀皇帝下元寿元年(⼰未、前2)汉纪⼆⼗⼋孝平皇帝下元始三年(癸亥、3)汉纪⼆⼗九王莽中始建国元年(⼰巳、9)汉纪三⼗王莽下天凤⼆年(⼄亥、15)汉纪三⼗⼀淮阳王更始元年(癸未、23)汉纪三⼗⼆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25)汉纪三⼗三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建武三年(丁亥、27)汉纪三⼗四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上建武六年(庚寅、30)汉纪三⼗五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建武⼗⼆年(丙申、36)汉纪三⼗六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三年(丁未、47)汉纪三⼗显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四年(⾟⾣、61)汉纪三⼗⼋肃宗孝章皇帝上建初元年(丙⼦、76)汉纪三⼗九肃宗孝章皇帝下元和⼆年(⼄⾣、85)汉纪四⼗孝和皇帝下永元四年(壬⾠、92)汉纪四⼗⼀孝殇皇帝延平元年(丙午、106)汉纪四⼗⼆孝安皇帝中元初三(丙⾠、116)汉纪四⼗三孝安皇帝下延光四年(⼄丑、125)汉纪四⼗四孝顺皇帝下阳嘉三年(甲戌、134)汉纪四⼗五孝质皇帝本初元年(丙戌、146)汉纪四⼗六孝桓皇帝上之下永寿三年(丁⾣、157)汉纪四⼗七孝桓皇帝中延熹七年(甲⾠、164)汉纪四⼗⼋孝桓皇帝下永康元年(丁未、167)汉纪四⼗九孝灵皇帝上之下熹平元年(壬⼦、172)汉纪五⼗孝灵皇帝中光和四年(⾟⾣、181)汉纪五⼗⼀孝灵皇帝下中平五年(戊⾠、188)汉纪五⼗⼆孝献皇帝⼄初平⼆年(⾟未、191)汉纪五⼗三孝献皇帝丙兴平元年(甲戌、194)汉纪五⼗四孝献皇帝丁建安元年(丙⼦、196)汉纪五⼗五孝献皇帝戊建安四年(⼰卯、199)汉纪五⼗六孝献皇帝已建安六年(⾟巳、201)汉纪五⼗七孝献皇帝庚建安⼗⼀年(丙戌、206)汉纪五⼗⼋孝献皇帝⾟建安⼗四年(已丑、209)汉纪五⼗九孝献皇帝壬建安⼗九年(甲午、214)汉纪六⼗孝献皇帝癸建安⼆⼗⼆年(丁⾣、217)魏纪⼀世祖⽂皇帝上黄初元年(庚⼦、220)魏纪⼆世祖⽂皇帝下黄初四年(癸卯、223)魏纪三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年(戊申、228)魏纪四烈祖明皇帝中之上太和五年(⾟亥、231)魏纪五烈祖明皇帝中之下青龙三年(⼄卯、235)魏纪六烈祖明皇帝下景初⼆年(戊午、238)魏纪七邵陵厉公中正始七年(丙寅、246)魏纪⼋邵陵厉公下嘉平五年(癸⾣、253)魏纪九⾼贵乡公下⽢露元年(丙⼦、256)魏纪⼗元皇帝下景元三年(壬午、262)晋纪⼀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年(⼄⾣、265)晋纪⼆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泰始九年(癸巳、273)晋纪三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庚⼦、280)晋纪四世祖武皇帝下太康⼗年(⼰⾣、289)晋纪五孝惠皇帝上之下元康九年(⼰未、299)晋纪六孝惠皇帝中之上永宁元年(⾟⾣、 301)晋纪七孝惠皇帝中之下太安⼆年晋纪⼋孝惠皇帝下永兴⼆年(⼄丑、305)晋纪九孝怀皇帝中永嘉三年(⼰巳、309)晋纪⼗孝怀皇帝下永嘉六年(壬申、312)晋纪⼗⼀孝愍皇帝下建兴⼆年(甲戌、314)晋纪⼗⼆中宗元皇帝上建武元年(丁丑、317)晋纪⼗三中宗元皇帝中太兴⼆年(⼰卯、319)晋纪⼗四中宗元皇帝下永昌元年(壬午、322)晋纪⼗五肃宗明皇帝下太宁⼆年(甲申、324)晋纪⼗六显宗成皇帝上之下咸和三年(戊⼦、328)晋纪⼗七显宗成皇帝中之上咸和七年(壬⾠、332)晋纪⼗⼋显宗成皇帝中之下咸康四年(戊戌、338)晋纪⼗九显宗成皇帝下咸康⼋年(壬寅、342)晋纪⼆⼗孝宗穆皇帝上之下永和四年(戊申、348)晋纪⼆⼗⼀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永和七年(⾟亥、351)晋纪⼆⼗⼆孝宗穆皇帝中之下永和⼗⼀年(⼄卯、355)晋纪⼆⼗三孝宗穆皇帝下升平四年(庚甲、360)晋纪⼆⼗四海西公下太和四年(⼰巳、369)晋纪⼆⼗五太宗简⽂皇帝咸安元年(⾟未、371)晋纪⼆⼗六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中太元元年(丙⼦、376)晋纪⼆⼗七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太元⼋年(癸未、383)晋纪⼆⼗⼋烈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太元⼗年(⼄⾣、385)晋纪⼆⼗九烈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太元⼗⼆年(丁亥、387)晋纪三⼗烈宗孝武皇帝下太元⼗七年(壬⾠、392)晋纪三⼗⼀安皇帝甲隆安元年(丁⾣、397)晋纪三⼗⼆安皇帝⼄隆安⼆年(戊戌、398)晋纪三⼗三安皇帝丙隆安三年(⼰亥、399)晋纪三⼗四安皇帝丁隆安五年(⾟丑、401)晋纪三⼗五 起昭阳单阏,尽阏逢执徐,凡⼆年。

周纪一

周纪一

《资治通鉴·周纪》今译卷第一原文:【周纪一】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

译文:从公元前403年(戊寅)到公元前369年(壬子),共35年原文: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四零三年)译文:周威烈王第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原文: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译文:开始破例任命晋国的大臣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国君。

原文: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

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

贵以临贱,贱以承贵。

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

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

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译文:司马光认为:我认为天子(国家元首)最大的职责是建立完善的制度,制度中最重要的是职务,职务中最主要的是权力和义务。

什么是制度?法律、规章就是;什么是级别?就是上下级的从属关系;什么是职务?公爵、侯爵、部长、处长就是。

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人口众多,只用一个人进行管理,即使有超人的力量,绝顶的智慧,也不敢违法乱纪而服从管理的原因,就是以法律制度作为治国根本的结果。

所以中央管理国务院,国务院管理个行政区,行政区管理地方,地方政府管理具体事务。

分级管理,逐级负责。

上级指挥下级,就像大脑指挥手足,树干支撑枝叶一样;下级单位支持上级工作就如手足护卫身体心脏,枝叶庇护树干一样。

这样才能保证政令畅通国治民安。

所以说中央政府的职能没有比制定法律制度更重要的了。

原文: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

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

《春秋》抑诸侯,尊周室,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以是见圣人于君臣之际,未尝不惓惓也。

《资治通鉴》周纪一做人应当踏踏实实

《资治通鉴》周纪一做人应当踏踏实实

《资治通鉴》周纪一做人应当踏踏实实译文: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来。

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却是田土开辟整治,百姓丰足,官府无事,东方因而十分安定。

于是我知道这是你不巴结我的左右内臣谋求内援的缘故。

”便封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

齐威王又召见阿地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阿地镇守,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

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

当初赵国攻打鄄地,你不救;卫国夺取薛陵,你不知道;于是我知道你用重金来买通我的左右近臣以求替你说好话!”当天,齐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

于是臣僚们毛骨耸然,不敢再弄虚假,都尽力做实事,齐国因此大治,成为天下最强盛的国家。

一、皮之不存,毛将附焉。

工作的好不好分四等,一是既能做实绩,又会宣传;二是能做实绩,不会宣传,如文中的即墨大夫;三是只会宣传而不做实绩,如文中的阿地大夫;四是既无实绩又不宣传(也没有宣传的内容)。

一个人手段技巧会的再多,再丰富,如果生活在荒郊野外,接触的人和事有限,那他产生的影响力也十分局限,如果是一个本身就有很大的影响力,而且人脉丰厚,这样的人掌握了技巧和手段后,与前一种人相比较,那会是天壤之别。

技巧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资源、个人的能力,通过脚踏实地的修练,不断提高自己的见识和思维,提高洞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再加以一定的处事技巧,这样才是如虎添翼。

二、不要看说的,要看做的。

有些人是为了掩盖自己真实的目的,往往会口是心非,这无可厚非,人都有自我保护机制,每个人在行为前肯定想的是自己做的事或说的话会不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后果(理性的情况下),而经过大脑思考后,同样的内容,会经过加工然后再表达出来,等传到听者耳朵时会不会变味那就不一定了,所以我们常说听话听音,要听到对方话语背后有无更深层的含义。

相对于这些,我们观察对方的实际行动则能更好的判断对方的目的,语言会骗人,而行动不会,职场中有些人表现自己是佛系人生,无欲无求,但其实是在麻痹同事,这样的人一旦面对领导,又会表现的积极主动而又谨小慎微,唯恐给领导留下不好的印象。

《资治通鉴周纪一》读后感(五篇范文)

《资治通鉴周纪一》读后感(五篇范文)

《资治通鉴周纪一》读后感(五篇范文)第一篇:《资治通鉴周纪一》读后感前阵子在当当网购了套《资治通鉴》,有四大本,每本足有900多页,岳麓书社出版,质量不错,黄色的封面,很有点历史的味道,《资治通鉴周纪一》读后感。

刚买回来只简单的翻了翻,很是喜欢,打算花时间认真的读一读。

据说,这套书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的最爱,一生看了十七遍之多,单凭这点,我就从心底里佩服他老人家,我想如果我能通读二遍就非常不错了。

300多万字的书,通读十七遍,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因为是纯古文版的,读起来感觉还是有点吃力,周末在定王台买了本《古代汉语词典》,这下我终于可以好好的通读了。

把书放在床头,计划每晚临睡前看一二回,不知能否坚持,昨晚读第一卷周纪,花了一个小时,感想良多,作为唐宋八大家的司马光来说,文笔确实了得,正如梁启超所言,光书笔最飞动,要言不烦,文笔优美、气势流畅,读来让人欲罢不能,百读不厌,熟读此书,对提高我的文字功底将大有裨益。

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曾讲,现代人学写文章当多背古文,此言不假,看张教授的文字,可知其深厚的古文功底,读后感《《资治通鉴周纪一》读后感》。

周纪一卷中有许多的文字让我读起来确实感慨万千,现摘录一二,用以自勉:1、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

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企业、一个家庭,无不需要礼,礼之于国家为社会制度、之于社会为伦理道德,之于企业即企业文化组织架构、之于家庭即长幼之分,孝训之道,只要有礼,一切即可和谐发展,生生不息。

)2、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有舍有得、舍即是得、退即是进)3、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

资治通鉴周纪一翻译及原文

资治通鉴周纪一翻译及原文

资治通鉴周纪一翻译及原文
周纪,即《资治通鉴》中的周代史纪,是一部中国古代的通史,总共纪录了自公元前841年周懿王十三年至公元960年北宋显德九年的历史。

以下是周纪第一篇的翻译及原文:
翻译:
周懿王十三年,王归自庸,适阖闾之墟。

闾人待之不甚敬,乃去之。

及至离墟,亦风雨暴至,道不得前,夜宿泽中。

明日,渡江而遂归。

原文:
周懿王十三年。

王使太师臣弃庸而后归,至于会稽,浙人礼之不甚,弃庸去之。

及离墟而渡江,风雨暴至,道不得前,宿泽中。

明日,遂归。

资治通鉴周纪一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

资治通鉴周纪一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

资治通鉴周纪一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每篇开头的一句话,比如:“周纪一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

”大概一看,知道可能是记录这段历史的时间段:“起……,尽……,凡多少多少年”,“凡”是一共的意思。

但什么是“著雍摄提格,玄黓困敦”,大致如此:岁星纪年和太岁纪年也是学习中国古代文史的人必须知道的。

因为在阅读古代史书时会经常碰到它们。

岁星纪年是从岁星(木星)的运行周期演化而来的。

岁星绕太阳公转一周约十二年(实际是11.86年),因此古人把岁星运行的轨道黄道附近划分为十二次,又叫黄道十二宫(木星的行宫),各取一个名称。

自左至右十二次的名称是:星纪玄枵诹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木星每运行一次,大约相当于地球公转一周,以这些星次的名称来纪年,就是岁星纪年。

如前而说到的“岁在星纪”是说丑年,“岁在降娄”是说戌年。

鉴于岁星运行方向同地球正相反,岁星纪年就用起来很不方便,于是人们把岁星运行的轨道自右至左划分为十二等分,叫十二辰,与十二支相应,亦各取一个名称。

十二辰是:摄提格(寅)单阏(卯)执徐(辰)大荒落(巳)敦牂(午)协恰(未)涒滩(申)作噩(酉)淹茂(戌)大渊献(亥)困敦(子)赤奋若(丑)由于岁星并不是按十二辰的方向运行的,人们就设想有一个假岁星在十二辰的轨道上运行,每运行一辰就是一年,这个假岁星就叫“太岁”,用十二辰纪年,就叫太岁纪年。

前面举到的《资冶通鉴》第一卷说“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是说起于戊寅年,止于壬子年。

十二辰又称岁阴、相当于十二支。

为了同岁阴相配合,人们又制造了十岁阳,相当于十干。

岁阳是:阏逢(甲)旃蒙(乙)柔兆(丙)强圉(丁)著雍(戊)屠维(己)上章(庚)重光(辛)玄黓(壬)昭阳(癸)这样,岁阴岁阳交错组合,就成了六十甲子的别名,如阏逢摄提格就是甲寅,昭阳作噩就是癸酉。

岁阴、岁阳这些怪僻的名词是些什么意思,汉代的高诱、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四零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

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

贵以临贱,贱以承贵。

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

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

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

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

《春秋》抑诸侯,尊周室,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以是见圣人于君臣之际,未尝不惓惓也。

非有桀、纣之暴,汤、武之仁,人归之,天命之,君臣之分,当守节伏死而已矣。

是故以微子而代纣,则成汤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吴,则太伯血食矣。

然二子宁亡国而不为者,诚以礼之大节不可乱也。

故曰:礼莫大于分也。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

非名不著,非器不形。

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

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昔仲叔于奚有功于卫,辞邑而请繁缨,孔子以为不如多与之邑。

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政亡,则国家从之。

卫君待孔子而为政,孔子欲先正名,以为名不正则民无所措手足。

夫繁缨,小物也,而孔子惜之;正名,细务也,而孔子先之。

诚以名器既乱,则上下无以相有故也。

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

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

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

《易》曰:“履霜,坚冰至”,《书》曰:“一日二日万几”,谓此类也。

故曰:分莫大于名也。

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

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

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属者,盖以周之子孙尚能守其名分故也。

何以言之?昔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请隧于襄王,襄王不许,曰:“王章也。

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

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请焉!”文公于是乎惧而不敢违。

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以周之民则不众于邾、莒,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

至于季氏之于鲁,田常之于齐,白公之于楚,智伯之于晋,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

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

先王之礼于斯尽矣。

或者以为当是之时,周室微弱,三晋强盛,虽欲勿许,其可得乎?是大不然。

夫三晋虽强,苟不顾天下之诛而犯义侵礼,则不请于天子而自立矣。

不请于天子而自立,则为悖逆之臣。

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礼义而征之。

今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谁得而讨之!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呜呼!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生民之害糜灭几尽,岂不哀哉!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

智果曰:“不如宵也。

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

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

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

将置后,不知所立。

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

”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

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简子使尹鐸为晋阳。

请曰:“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障乎?”简子曰:“保障哉!”尹鐸损其户数。

简子谓无恤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鐸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

”及智宣子卒,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

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

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不然。

《夏书》有之曰:‘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

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蜹、蚁、蜂、虿,皆能害人,况君相乎!”弗听。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

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

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

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康子曰:“善。

”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

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

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

”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

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

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

《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

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

”复与之万家之邑一。

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

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

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

”襄子曰:“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

”襄子曰:“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鐸之所宽也,民必和矣。

”乃走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

沈灶产蛙,民无叛意。

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

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

”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

絺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

”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

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

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臣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

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

”智伯不悛。

絺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脣亡则齿寒。

今智伯帅韩、魏而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

”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末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

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

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

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唯辅果在。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

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

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

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三家分智氏之田。

赵襄子漆智伯之头,以为饮器。

智伯之臣豫让欲为之报仇,乃诈为刑人,挟匕首,入襄子宫中涂厕。

襄子如厕心动,索之,获豫让。

左右欲杀之,襄子曰:“智伯死无后,而此人欲为报仇,真义士也!吾谨避之耳。

”乃舍之。

豫让又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

行见其友,其友识之,为之泣曰:“以子之才,臣事赵孟,必得近幸。

子乃为所欲为,顾不易邪?何乃自苦如此!求以报仇,不亦难乎?”豫让曰:“不可!既已委质为臣,而又求杀之,是二心也。

凡吾所为者,极难耳。

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者也。

”襄子出,豫让伏于桥下。

襄子至桥,马惊,索之,得豫让,遂杀之。

襄子为伯鲁之不立也,有子五人,不肯置后。

封伯鲁之子于代,曰代成君,早卒,立其子浣为赵氏后。

襄子卒,弟桓子逐浣而自立,一年卒。

赵氏之人曰:“桓子立,非襄主意。

”乃共杀其子,复迎浣而立之,是为献子。

献子生籍,是为烈侯。

魏斯者,桓子之孙也,是为文侯。

韩康子生武子,武子生虔,是为景侯。

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

四方贤士多归之。

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

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韩借师于魏以伐赵。

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

”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

二国皆怒而去。

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

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

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

”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

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

”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

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文侯与田子方饮,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

”田子方笑。

文侯曰:“何笑?”子方曰:“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

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

”文侯曰:“善。

”子击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车伏谒。

子方不为礼。

子击怒,谓子方曰:“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

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

夫士贫贱者,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子击乃谢之。

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

’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

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

”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

”克曰:“君弗察故也。

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

”李克出,见翟璜。

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

”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君内以鄴为忧,臣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