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大师——王阳明

合集下载

心学大师——王阳明

心学大师——王阳明

⼼学⼤师——王阳明⼼学⼤师——王阳明◆王阳明其⼈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被⼈们称为圣贤却⼜没于尘埃中的⼈实在不少,但若论千古以来最励志、最纠结、最委屈、最郁闷、最孤寂却⼜最完美的圣贤,怕是⾮王阳明莫属了。

从清朝起,中国民间就有⼀种⼴为流传的说法:明朝若只有⼀个皇帝,那就是朱元璋;明朝若只有⼀个宰相,就是张居正;明朝若只有⼀位圣贤,那便是王阳明。

有⼈便问:你说得这么神乎其神,那么王阳明到底是个怎样的⼈?王阳明不只是⼀个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儒学符号,更是⼀个深刻影响了中国儒学发展并使之⾛向世界的思想巨匠,可以说他是中国思想史上难以抹去的标杆式⼈物。

很多年前,他的影响就已经开始,很多年后,他的影响依旧持续。

王阳明是⼀个传奇,他创造过⽆数的战争奇迹,他重新阐释了岌岌可危的儒学核⼼内涵,并且把它提升到了⼀个全新的哲学⾼度,以⾄于后世有不少对王阳明和阳明⼼学有些许了解的⼈,对他顶礼膜拜,把他当成精神上的导师。

曾国藩与梁启超,这两位影响近代中国的知名⼈物,对待改⾰的观点截然不同,却在这⼀点上出⼈意料地契合——他们都很欣赏王阳明,都曾苦⼼研究过阳明⼼学。

◆王阳明是中国的,⽽他更是世界的在“⼆战”后的西⽅,研究王阳明哲学的风⽓也⼗分浓厚。

在那⾥,不仅记录着王阳明⾔⾏的《传习录》等学术书籍⼴为流传,甚⾄狂热的西⽅学者们为了深⼊研究阳明思想,还⼀度成⽴了专门的机构,办起了专门的刊物。

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认识到阳明⼼学的精妙之处,美国哈佛⼤学教授杜维明就曾断⾔: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那么王阳明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呢?只⾔⽚语很难把王阳明这个复杂⽽伟⼤的历史⼈物的⼈⽣和思想说清楚,我们只能从普通⼈的视⾓以六个⼈⽣侧⾯来阐释:他的⼈⽣如此跌宕起伏,惊⼼动魄——谏⾔⼊狱,千⾥逃亡,荒野求⽣,⾎染江南,智取宁王……致使他拥有了常⼈很难同时拥有的六张迥异的⾯孔。

◆⾯孔⼀:没有⼈⽐他更励志王阳明名为王守仁,浙江余姚⼈,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时⾄今⽇,⼤家多称他为王阳明。

心学大师 王阳明

心学大师  王阳明

心学大师——王阳明◆王阳明其人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被人们称为圣贤却又没于尘埃中的人实在不少,但若论千古以来最励志、最纠结、最委屈、最郁闷、最孤寂却又最完美的圣贤,怕是非王阳明莫属了。

从清朝起,中国民间就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明朝若只有一个皇帝,那就是朱元璋;明朝若只有一个宰相,就是张居正;明朝若只有一位圣贤,那便是王阳明。

有人便问:你说得这么神乎其神,那么王阳明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王阳明不只是一个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儒学符号,更是一个深刻影响了中国儒学发展并使之走向世界的思想巨匠,可以说他是中国思想史上难以抹去的标杆式人物。

很多年前,他的影响就已经开始,很多年后,他的影响依旧持续。

王阳明是一个传奇,他创造过无数的战争奇迹,他重新阐释了岌岌可危的儒学核心内涵,并且把它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哲学高度,以至于后世有不少对王阳明和阳明心学有些许了解的人,对他顶礼膜拜,把他当成精神上的导师。

曾国藩与梁启超,这两位影响近代中国的知名人物,对待改革的观点截然不同,却在这一点上出人意料地契合——他们都很欣赏王阳明,都曾苦心研究过阳明心学。

◆王阳明是中国的,而他更是世界的在“二战”后的西方,研究王阳明哲学的风气也十分浓厚。

在那里,不仅记录着王阳明言行的《传习录》等学术书籍广为流传,甚至狂热的西方学者们为了深入研究阳明思想,还一度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办起了专门的刊物。

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阳明心学的精妙之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就曾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那么王阳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只言片语很难把王阳明这个复杂而伟大的历史人物的人生和思想说清楚,我们只能从普通人的视角以六个人生侧面来阐释:他的人生如此跌宕起伏,惊心动魄——谏言入狱,千里逃亡,荒野求生,血染江南,智取宁王……致使他拥有了常人很难同时拥有的六张迥异的面孔。

◆面孔一:没有人比他更励志王阳明名为王守仁,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时至今日,大家多称他为王阳明。

王阳明心学的内容和观点

王阳明心学的内容和观点

王阳明心学的内容和观点王阳明(公元1472-1528年)是中国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哲学家和军事家,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心学方面。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心即理王阳明认为,"心即理",即世界的本原和真理都存在于人心之中。

这与传统的儒家思想有所不同,传统的儒家思想认为理存在于外部的天地之间,而王阳明则强调理在内心之中。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理就是人的本性。

因此,人们应该通过反省内心,发现真理,而不是一味地向外寻求。

2.知行合一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即知识和行动应该相互结合,而不是分离的。

他认为,真正的知识不仅仅是在书本上学习到的,而且还需要通过实践来获得。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含义和价值。

因此,他强调人们应该将所学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通过实践来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

3.致良知王阳明认为,"致良知"是实现心即理的关键。

良知是指人心中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是人性的本质。

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反省内心,去掉心中的杂念和欲望,发现良知并遵循良知的指引去行事。

这样就可以实现心即理的目标,达到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4.无善无恶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是人的本性。

他主张人们不要被外界的评判和道德标准所束缚,而是要遵循内心的本性去行事。

他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善良的本质,但是外界的评判和道德标准往往会干扰人们内心的本性。

因此,他强调人们应该摆脱这些束缚,发现内心的本性并遵循它去行事。

5.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格物致知"是实现心即理的途径之一。

格物是指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致知则是指通过格物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格物致知来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中,从而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综上所述,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无善无恶以及格物致知等方面。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心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哲学学派,而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强调人的内心世界的重要性,倡导以心为主体,实施实践和自省的方式来实现自我修养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本文将从心学的起源、核心思想和对当代价值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心学的起源心学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始祖为朱熹。

朱熹倡导了心性本善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邪恶,只是因受外界影响而转变。

王阳明在朱熹的基础上发展了心学思想,并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即知识与实践要相互结合,不能仅停留于理论层面。

二、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1. 心即理:王阳明强调人的心即是人的理,是认识事物、判断是非的根本依据。

他认为人的内心有着与宇宙和谐统一的能力,只有通过对内心的觉察和探索,人才能真正把握和理解世界的真理。

2. 致良知: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中的核心概念,意指人的内心拥有清晰判断善恶的能力。

他认为人的内心本身就具备了正义、道德、善行的本能,只需通过实践和自省,发现并引导内心中的良知,实现自我修养和道德提升。

3. 实践与自省:王阳明提倡通过实践与自省来实现心学的目标。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和不断的反思,才能真正改变自己,不断修正错误,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三、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当代价值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在个人层面上,心学思想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控自己的内心。

人们常常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和诱惑,容易迷失自我。

通过心学的实践,人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内心需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实现自我成长和提升。

其次,在社会层面上,心学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的理念要求人们在实际行动中践行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这种实践不仅关乎个人的修养,也关涉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通过心学的实践,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和心理,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动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最后,在教育层面上,心学思想对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很大的启发。

古代王阳明简介

古代王阳明简介

古代王阳明简介王阳明,明代思想家、文化名人,生于1472年,逝世于1529年。

他的哲学思想被称为“阳明心学”,以“致良知”为核心,对于中国传统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早年经历王阳明,字仲荣,出生于浙江省义乌市一个书香世家。

少年时期便显露出天赋异禀、聪明机智的才华,父亲对他的教育也格外重视。

十七岁考取了进士,并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的职务。

二、思想成长1.学习心学王阳明出生于一个儒家家庭,年少时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

后来他开始研究心学,受到了朱熹、陈宏治等先贤的影响。

他认为人的心灵中有一种自然的道德感,这个道德感被称为“良知”。

2.“致良知”王阳明在研究心学的过程中,提出了“致良知”的概念。

他认为,人的心灵中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可以引导人们正确思考,指引人们走向真理和正义。

只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和提升,人们就能够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良知”,并且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三、政治生涯1.地方政治和军事活动王阳明曾在江西和福建等地担任地方官员,他的政绩备受称赞。

同时,他还担任过抗击倭寇的军事指挥官,参加过多次战斗。

2.官场沉浮然而,因为他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与当时的政治官僚体制不太相符,几度被贬谪。

不过,他并没有放弃对于传统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对于社会的贡献,继续努力在学术上取得成就。

四、思想遗产1.弘扬“致良知”的思想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在后来的历史上发扬光大,成为了知识分子们追求真理和秉持正义的旗帜。

2.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王阳明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思想家,也是一位文化名人。

他撰写过大量的散文、诗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的作品受到了当时的文化名流和后来人的各种赞誉。

王阳明在思想、政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致良知”思想,对于后来的人们依然有着启迪和指引的作用。

他的一生不仅是儒家思想史上辉煌的一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闪耀的一页。

王阳明心学精髓及解释

王阳明心学精髓及解释

王阳明心学精髓及解释王阳明(1472-1529),明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将领,被誉为“心学”创始人。

他的“心学”思想强调“知行合一”,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等重要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介绍王阳明心学的精髓及其解释。

一、“心即理”王阳明的“心即理”思想是他心学理论的最高境界。

他认为,人的心灵本质上是清明自知的,所以人的心就是理。

他说:“心即理,理即心,两者本是一体。

”他认为,人的心灵是与宇宙万物相通的,心灵的运动就是宇宙的运动,所以人可以通过心灵来认识宇宙。

“心即理”的核心思想是要把握住人的心灵本质,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真正的智慧。

这种智慧不是通过外在的知识和经验获得的,而是通过内在的自觉和体验获得的。

这种智慧是一种超越常识和经验的智慧,是一种直接认识事物本质的智慧。

二、“致良知”“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又一核心概念。

他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道德感知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良知。

良知是人的内在本性,是清明自知的本质表现。

他说:“良知即心之本体,心之本体即良知。

”王阳明认为,人只有在不断发掘和培养自己的良知,才能达到真正的道德境界。

他说:“人心有恶,人能自知之;人心有善,人亦能自知之。

”他认为,良知是人的内在道德标准,只有通过不断发掘和培养良知,才能达到真正的道德境界。

三、“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他认为,知识和行动是不可分割的,只有知行合一才能达到真正的智慧和道德境界。

他说:“知行相通,无有间隔。

”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才能真正领悟其内涵。

他说:“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自行之者。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四、“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王阳明心学的又一重要概念。

他认为,通过观察事物,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达到真正的知识。

他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王阳明认为,人的心灵可以通过观察事物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达到真正的智慧。

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

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

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心学是一门深奥的学说,而王阳明的心学被誉为最神奇的心学之一。

王阳明(1472年-1529年)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其心学理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阳明的心学理论源于他对自我觉醒和道德修养的探索。

他认为人的心灵是无穷的,内含着天地万物的法则和智慧。

然而,人们由于种种外在因素的束缚,常常迷失了自己的本心。

因此,王阳明提倡“致良知”,即通过觉醒自我内心的良知来找寻真正的道德原则。

他认为,只有通过修养自己的内心,才能真正实现道德的自觉和自省。

在王阳明看来,心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体系,更是一种实践方法。

他主张通过实际行动来达到内在的清明和自我觉醒。

王阳明与传统儒家思想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强调实际行动的力量,而不仅仅满足于理论上的探究。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为来追求道德的完善,才能真正体验到心学的奥妙。

在王阳明的心学中,更加强调内外合一的观念。

他认为,人与世界是相互联系的。

通过觉醒自己的内心良知,人们能够与外界产生更加深入的联系。

他认为,人的心像一个镜子,只有通过自省和修养,才能反映出真正的自我的形象。

因此,他鼓励人们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以达到内外合一的境界。

王阳明的心学理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理论强调自我觉醒和道德的实践,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进步具有指导意义。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被广泛传播,并且对后来的儒家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理论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框架,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总之,王阳明的心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神奇的心学之一。

通过觉醒自己的内心良知,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道德的自觉和自省,王阳明的心学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修养方法。

他的心学理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后来的儒家学者和思想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通过研究和理解王阳明的心学,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自己的内心,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王守仁资料

王守仁资料
王守仁故居(20张) 他以诸葛亮自喻,决心要作一番事业。此后刻苦学习,学业大进。骑、射、兵法,日趋精通。明弘治十二年(1499)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学之士,但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认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视守仁。一次竟强令守仁当众射箭,想以此出丑。守仁再三推辞,张忠不允。守仁只得提起弓箭,拉弯弓,刷刷刷三箭,三发全中红心,全军欢呼,令张忠十分尴尬。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因反对宦官刘瑾,于明正德元年(1506)被廷杖四十,谪贬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前往龙场途中历经波折,成功逃脱锦衣卫追杀,最后在龙场悟道。刘瑾被诛后,任庐陵县知事,累进南太仆寺少卿。其时,王琼任兵部尚书,以为守仁有不世之才,荐举朝廷。正德十一年(1516)擢右佥都御史,继任南赣巡抚。他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谋略于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之乱”拜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后因功高遭忌,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嘉靖六年(1527)复被派总督两广军事,后因肺病加疾,上疏乞归,1528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于肺炎病逝于江西南安舟中。编辑本段阳明生平童年生活
人物年代: 明代
安葬地: 浙江绍兴府山阴县
字号: 字伯安,号阳明
谥号: 文成
目录
人物简介
生平概述
阳明生平 童年生活
贵州龙场悟道
归途
政治主张 明赏罚
量情法
重纲纪
个人成就
思想主张 心外无理
知行合一
王守仁画像
王阳明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农历九月三十日亥时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其远祖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其父王华,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据《年谱》记载,他出生前夕祖母梦见有人从云中送子来,梦醒时王阳明刚好出生,祖父便为他起名叫王云,乡中人亦称其降生处为瑞云楼。然而,他到了五岁还不会说话,一天一位高僧经过,抚摸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意指他的名字“云”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其祖父恍然醒悟,遂更其名为守仁,此后他便开口说话了。这个故事有点神话色彩,但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幼年时并未显示出聪慧和才华。 他十岁时,父亲高中状元,王阳明随父赴京,路过金山寺时,他父亲与朋友聚会,在酒宴上有人提议做诗咏金山寺,大家还在苦思冥想,王阳明已先一步完成:“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萧吹彻洞龙眠。”四座无不惊叹,又让他做一首赋蔽月山房诗,王阳明随口诵出:“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这意思是看事物的角度不同,看出来的东西也不一样。 十一、二岁在京师念书时,他问塾师“何谓第一等事?”老师说“只有读书获取科举名第”,他当时说:“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读书登第,应该是读书学做圣贤”。尽管如此,他从年少时代起就从不循规蹈矩,所有记载都说他自少“豪迈不羁”。如13岁丧母后,继母待他不好,他竟买通巫婆捉弄其继母,使得她从此善待他。他学习并非十分用功,常常率同伴做军事游戏。年轻时他出游边关,练习骑马射箭,博览各种兵法秘笈,遇到宾客常用果核摆列阵法作为游戏。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王阳明,又名王守仁,是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哲学家和军事家。

他的心学思想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一、心即理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是“心即理”,即认为心和理是同一的,心就是理,理就是心。

他认为,心是万物的本源,是世界的本体,理是世界的规律和法则。

因此,心和理的关系就是本体和规律的关系,理在心中,心就是理。

二、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知和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只有将知和行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人的本性。

他主张以行为本,以知为辅,认为行为是实现知的前提和基础,而知是指导行为的方向和目标。

因此,只有将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达到真正的道德境界。

三、致良知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有良知,即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

他认为良知是天赋的,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

他主张通过内省、体悟、实践等方式来发掘和实现良知,以达到道德上的完善和人格上的升华。

四、无善无恶王阳明认为,人心中的善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他认为,只有当心中存在某种欲望或情感时,才会产生相应的善恶观念。

因此,他主张通过消除心中的欲望或情感来消除善恶观念,以达到无善无恶的境界。

五、万物一体王阳明认为,万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他认为万物之间的联系是有规律的,只有通过观察和体验万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才能真正理解宇宙的本质和意义。

因此,他主张通过观察和实践来探索万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以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

综上所述,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无善无恶”和“万物一体”等方面。

这些观点相互关联、相互补充,构成了王阳明心学的完整体系。

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些观点,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哲学和文化,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同时,这些观点也具有现代意义和价值,可以指导我们的人生和实践。

心学大师王阳明最经典的两句话,读懂了,人生道路会越来越宽!

心学大师王阳明最经典的两句话,读懂了,人生道路会越来越宽!

心学大师王阳明最经典的两句话,读懂了,人生道路会越来越宽!大家好,我是雅鑫,欢迎来到雅鑫国学课。

在这个50节精品国学课里我主要是想教大家我们怎么样通过中国的国学来提高自身,来修行自身,增加福气的。

今天这节课我想来讲一讲王阳明。

王阳明一直以来都被人们推到了很高的地位上,千古第一完人、心学大师啊,就好像各种各样好词放在他的身上都不为过,我们都认为王阳明配得上这份推崇。

那么我们来品读一下王阳明的几句话,相信在听完了之后,能够让我们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顺利一些。

第一句是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意思是说我们越是处在一个艰难的处境上,我们越是要磨练自己的心智。

王阳明24岁那一年,在会试中再一次名落孙山。

知道自己落榜了,他没有向其他人一样垂头丧气,反而是面不改色,很淡定。

身边的好友同僚们都以为,他是强撑着,都过来安慰他。

{!-- PGC_COLUMN --}但是没有想到,王阳明却说,“你们都认为落榜很耻辱,可是我认为如果因为落榜而动摇了我自己的内心,这才是最可耻的事。

”说的挺好,是不是。

我们在生活当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挫折也好,困难也好,毕竟这一辈子谁还没有一个磕磕绊绊、不顺利的时候呢?可是正如文天祥曾经说的,“时穷节乃现”一样,往往是人在最低谷的时候,才能够体现这个人的心性跟心智。

那么后来王阳明又因为反对宦官,被贬到了龙场驿站。

这就更不用说了,条件特别得差。

没有办法,它只能是自己开荒、自己种地、自己烧火做饭,没有人伺候他,可是这个人呢,他的环境适应能力特别地强,没有受到任何的影响。

那我们再反观我们现在可能身边的很多人,从小我们都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不光是面对挫折的时候,我们玻璃心太重。

反而我们根本就承受不了任何的失败,甚至还会在碰到问题的时候,我们会干等着别人来帮助,不会自己去主动地来解决问题。

那我想说今天这第二句是静时存养,动时省察。

安静的时候我们要想着提高自身,行动的时候我们要懂得时刻反省自己,不要得意忘形。

王 阳明心学大师的哲学思想与贡献

王 阳明心学大师的哲学思想与贡献

王阳明心学大师的哲学思想与贡献在历史的长河中,王阳明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其心学思想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

他出生于明朝中叶,自幼聪慧过人,心怀大志。

在其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诸多波折与磨难,也正是这些经历,促使他不断思考人生的真谛,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心学体系。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是“致良知”。

他认为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良知,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道德判断力和善良本性。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受到各种欲望和外界干扰的影响,良知被遮蔽。

因此,要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和实践,去除这些遮蔽,使良知得以显现。

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每一个具体的情境时,都要倾听内心良知的声音,做出符合道德和正义的选择。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另一个重要理念。

他强调知与行是不可分割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只有将知识与行动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对真理的追求。

很多时候,我们懂得许多道理,却无法将其付诸实践。

王阳明认为,这并不是真正的“知”。

真正的“知”必然会引导我们去行动,而行动又会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知”的理解。

例如,我们知道孝顺父母是美德,但如果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没有实际的行动去关心、照顾父母,那么这种“知”就毫无意义。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

当时的明朝社会,程朱理学占据主流地位,但逐渐变得僵化和教条。

王阳明在对程朱理学的反思和批判中,提出了自己的心学观点。

他在政治生涯中遭遇挫折,被贬至贵州龙场。

在这艰苦的环境中,他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思想顿悟,从而开启了心学的发展之路。

王阳明的心学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它打破了程朱理学的束缚,为哲学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

心学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让人认识到自己内心的力量和价值。

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解放,鼓励人们追求个性自由和创新。

在教育领域,王阳明的心学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主张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学生的内心自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3知识拓展:心学大师王阳明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3知识拓展:心学大师王阳明

知识拓展:心学大师王阳明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阳明子是他的别号,浙江余姚人,喜言兵事,且善射,并好学,学识渊博。

他的一生行为,可以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

在学术方面,他的“心学”独成一家,和程朱学派意趣迥异,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能够在死后从祀文庙的人。

他首先主张“学贵得之于心”,以“心”作为评判是非的价值标准,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开始对孔子偶像有所持疑,扩大了内心自我的作用。

他是我国历史上极有成就的哲学家之一,他开创的心学体系成为整个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封建社会后期异端思想的产生、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因此,他受到很多人的崇拜。

在日俄战争中击败俄国海军的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刻了一块印章,佩戴在身,上面刻着“一生伏首拜阳明”。

中国近代一代枭雄蒋介石也很崇拜王阳明的,败退台湾时间把台湾草山改为阳明山。

现在浙江余姚还有个阳明医院。

同时,在我国,维新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为探索救国之路的孙中山都曾潜心研究过王阳明的著作,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徐特立也大加赞赏王阳明的教育思想。

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少年时就曾读过王阳明的《王阳明全集》、《传习录》,并逐句逐字做了批注,后来对王阳明的思想更是有所批判与创新,结合中国的实际,领导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

王阳明的学说更是漂洋过海,从古老的中国走向世界。

此外,日本一位八十三岁的高僧拄着拐杖颤悠悠地把阳明学说带回日本,没想到竟风靡一时,学者云集,还分成了不同的学派,阳明学说更是间接地为日本明治维新起了思想上的铺垫作用。

高鼻子、蓝眼睛,不屑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欧美人在本世纪,也出奇地对阳明学说着了迷,竟还要远渡重洋,来拜访王阳明的故居,颇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势头。

心学大师王守仁

心学大师王守仁

心学大师王守仁人物简介: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

因曾筑室会稽山阳明洞(今浙江绍兴县东南20里处),自号阳明子、阳明山人,又曾创建阳明书院于越城,故世称阳明先生。

王守仁28岁中进士,历官庐陵知县、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吏部主事、左金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等,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敕封新建伯,著有《王文成公全集》38卷。

王守仁是我国明代中叶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堪称有明思想界泰斗、心学的杰出代表,其学上承孟子,中继陆九渊,集我国心学之大成。

由他创立的阳明学派,与朱子学派分庭抗礼,成为明代中后期一个体系庞大、门徒众多、思想活跃、影响长远的新儒家学派,在我国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王阳明全集》、《王文成公全书》《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等,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核心思想:(1)心即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

心是指人的感知和理解;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心的本质是至善之德,良知、天理则是心的不同表现,心在观点、心理层次上是良知,在理论、原则层次上则是天理。

天地万物与人都是一体,它们彼此相通、和谐统一的基础就是心。

王守仁把这种理解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提出了他的理想政治模式即“天下一家”。

这个理想的实现需经过两个步骤,即《大学》中说的“明明德”、“亲民”。

即圣人致其良知,发明天理,确立万物一体的信念——明明德;圣人将其明德施及百姓,使之也明其明德——亲民。

按照儒家传统的由内向外,由己及人的过程,将自己的仁推及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最终使己大彻大悟,并与万物融为一体。

人人如此,就可形成理想社会。

(2)“致良知”与“破心中贼”王守仁认为,良知是人的是非之心,良知是存有与人们心中的自然本能。

纯善无恶的良知本来是与生俱来,人人皆有的,但人的私欲会蒙蔽良知,而使人表现出恶,所以要去恶,就须重新发明良知,即所谓“致良知”。

王守仁重点探讨了如何致良知的问题,他认为修身、诚意、致知、格物密切相联,是正心即修习的不同侧面,致良知是为了存理灭欲。

关于静守己心名人故事

关于静守己心名人故事

关于静守己心名人故事王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浙江绍兴人,字伯安,号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心学大师,理学家,教育家。

王阳明心学提倡“心性本善”,主张用“知行合一”之学改造主观世界,以达到“致良知”;主张要把“知”和“行”结合起来,“知行合一”,做到“心性纯正如水也”。

他出身于一个小康之家,小时候在私塾学习,老师常用“吾家有一石,欲供先生之坐卧”来教导他;长大后在私塾学习了一年,以“勤学苦读”为准则,通过苦读来充实自己。

王阳明小时候家贫,没有钱买米买肉供他吃。

他的邻居见他这么穷,就劝他:“穷了就回家去吧,少吃点肉就是最大回报了。

”王阳明听后就说:“以天下为己任也,不求自己富了还能使别人富起来?我做事情要以天下为己任?”于是,他从那时起立志要当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1.王阳明:静,是心安,守,是心净静,就是心不动,不妄动。

守,就是心不乱。

心不乱是没有心的。

心是一种很稳定的东西。

所以“静”和“守静”是统一于“心”里。

心不乱,人就不会被外物所动,也就不会为纷扰所迷惑。

人对这个世界没有太多不满与抱怨,只有一颗平静和从容的心。

对于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或者人,他们也不会去追究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心态失衡而愤怒;也不会去责备对方或是责怪自己;也不会对任何事情感到沮丧与不满;更不会去埋怨任何人及外界给自己带来的困扰与麻烦、甚至恶意;甚至会主动为对方分担一些烦恼、焦虑。

2.《大智大慧》一书记录王阳明的人生感悟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主要是讲“致良知”的功夫,并把“致良知”作为了“良知”的核心。

《大智大慧》一书记录了王阳明的人生感悟。

王阳明认为,“致良知”就是将良知和自己心里的良知结合起来,通过良知来感化天下万物,从而达到净化自己、成就自己和改造世界的过程。

“致良知”是要通过自己心里的良知去感化天下万物。

我们不可能改变我们自己,我们要靠自己去努力去改变自己。

我们自己决定了命运,决定了我们有没有追求幸福。

王 阳明的心学智慧

王 阳明的心学智慧

王阳明的心学智慧王阳明,原名王守仁,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他所创立的心学,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后世也备受推崇,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王阳明的心学强调“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良知,并非是后天通过学习和思考获得的知识,而是每个人内心本就存在的道德判断和善恶分辨的能力。

它是与生俱来的,是人性中最纯净、最本质的部分。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和蒙蔽,良知被遮蔽,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因此,“致良知”就是要去除这些遮蔽,让良知重新显现,从而指导我们的行为。

那么,如何才能“致良知”呢?王阳明认为,要通过“省察克治”的方法。

这意味着我们要时刻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觉察到那些不符合良知的念头和举动,并努力加以克服和改正。

这种自我反省和自我修正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

只有不断地进行省察克治,我们才能逐渐清除内心的污垢,让良知愈发清晰明亮。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另一个重要理念。

知与行,在传统观念中常常被认为是两个相互分离的阶段,先有知,而后有行。

然而,王阳明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两者是一体的。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也就是说,真正的“知”必然会表现为“行”,如果没有“行”,那么所谓的“知”就不是真正的“知”。

例如,我们都知道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这是“知”。

但如果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没有实际的行动去关心、照顾父母,那么这种“知”就毫无意义。

只有当我们通过具体的行为,如陪伴父母、为父母分担家务等,才能真正体现出我们对孝顺的“知”。

同样,我们想要学会游泳,仅仅阅读游泳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亲自下水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才能真正掌握游泳的技能。

这就是“知行合一”的体现。

王阳明的心学智慧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王阳明心学理学大师的道德哲学

王阳明心学理学大师的道德哲学

王阳明心学理学大师的道德哲学王阳明(1472-1529),字守仪,号阳明子,是明代著名的学者、哲学家和军事家。

他的学术思想以心学和理学为其核心,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王阳明的心学哲学主张,对于人的内心世界、道德观念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王阳明心学理学大师的道德哲学,并展示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心学的基本理念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是“知行合一”,强调知识与行动的统一。

他认为人类内心天然具有“良知”的存在,这是一种与天地万物相通的内在力量。

通过“觉醒良知”,人们能够了解事物的本质,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道德的实践。

二、智慧之人的道德修养王阳明认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应该具备智慧、信任和勇气三个品质。

智慧意味着不断探求真理、追求智慧的境界。

信任强调遵循良知、坚持正义;而勇气则是指面对挑战和困难时的勇于担当和积极行动。

三、道德教育和自我修养王阳明将道德教育视为个体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

他主张注重培养人的道德情感和自我意识,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自我反省,使个体能够发现自我在道德选择中的责任和义务,并追求道德上的进步与完善。

四、社会关系的道德原则王阳明认为,人际关系中的道德行为应该建立在爱和忠诚的基础上。

他主张以“诚”为中心,建立诚实、真实的人际关系,以及遵循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此外,他还提出了“一心两用”的观点,即在为自己谋求利益的同时,也要尽力为他人创造利益。

五、王阳明道德哲学的影响与批判王阳明的心学哲学在明代及后来的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观点曾积极推动了中国社会的道德教育和人际关系的建立,对于塑造中国传统道德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他的理论也受到了批判。

有人认为,他过分强调个体的主观内心,忽视了外在的客观世界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

总结:王阳明心学理学大师的道德哲学以其独特的知行合一观念和崇尚道德实践的态度,塑造了中国社会道德观念的发展。

他的理论对于现代社会的个体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建立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明朝心学哲学家王守仁简介

明朝心学哲学家王守仁简介

明朝心学哲学家王守仁简介王守仁从自己的经历中,总结了经验,提出致良知的学术宗旨,认为这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若信得这三字,譬之操舟得舵。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

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集立功、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人物生平王守仁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

11岁前在祖父王伦培养下成长。

后随父亲王华到北京任所,一度热心骑射,继又研习兵法。

18岁时在回余姚的途中拜访程朱派学者娄谅(1422~1491),娄谅向他介绍了朱熹的格物说和圣人可学而至的思想,使他很受启发。

21岁中乡试,遍读朱熹著作。

28岁中进士,任职于工部,后又担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

正德元年(1506)武宗朱厚照继位,太监刘瑾弄权,王守仁因抗疏救援戴铣等人,称刘等为权奸,被刘瑾廷杖,后系狱,不久贬谪为贵州龙场驿丞。

正德三年时他发生重要的思想转变,以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于是突破朱熹格物穷理的格物致知说,认为所谓理就是人的心理,并在当地建立龙冈书院。

贵州提学副使席书聘其主讲贵阳文明书院,他在此首次演讲知行合一说。

刘瑾伏诛后,他历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北京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文选清吏司员外郎、考功清吏司郎中等职,后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与弟子徐爱等人讲述他的大学格物新说与知行合一说。

后经徐爱记录整理,成为《传习录》,正德八年至滁州督马政,讲学规模渐大,一度强调静坐,要求就思虑萌动处省察克治。

王阳明经典的十句话

王阳明经典的十句话

王阳明经典的十句话王阳明是中国明代的心学大师,他的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

1. 欲修身,先修心。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赏析:强调内心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宇宙真理就在人心中,要理解世界必须首先了解自己的内心。

2. 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赏析:提倡开阔胸怀,指出狭窄的心态是导致祸患的根源,而心态开朗则是幸福的门户。

3. 身外物不奢恋。

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赏析:主张对待身外之物应有正确态度,对有益的事物可以追求,但不要过分贪婪,对有害的事物则要避免。

4. 把世间当成修行的道场。

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

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赏析:鼓励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事务来锻炼自己,只有经受考验才能真正成长,不能仅满足于平静的生活。

5. 过时而赏与无赏同,后事而罚与不罚同。

赏析:论述赏罚的原则,认为及时的赏赐和惩罚才是有效的,过期的奖惩就失去了意义。

6. 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赏析:教学的方法应该注重质量而非数量,重要的是学生能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知识。

7. 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

赏析:教育应当全面,不应局限于一个方面,否则会导致片面性。

8. 谦者,众善之基;傲基,众恶之魁。

赏析:赞扬谦逊的价值,认为它是所有美德的基础,而骄傲则是万恶之首。

9. 做事是最靠谱的修炼原文: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

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赏析: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指出只有在实际行动中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升。

10. 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赏析:认识到了事物的道理就必须付诸实践,如果知道了却不去做,那就等于没有真正理解。

这些名言体现了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包括自我修养、道德实践、教育方法等,至今仍具有深远的启发意义。

王阳明最经典的十句话修心语录

王阳明最经典的十句话修心语录

王阳明(1472-1529)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军事家、书法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在心学思想上有很高的造诣,提出了“知行合一”、“致良知”、“格物致知”等重要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治学、修心过程中,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语录。

下文将列举王阳明最经典的十句修心语录,并结合解释进行适当分析。

一、心者先天生天理之心也这句话表明了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心者先天生天理之心也”。

心是天赋的,内含天理,而不是对外界的感知和反应。

这也反映了他对于人的内在本质的看法,认为人的内心是深邃、丰富的。

二、所谓良知者,心之理也这句话进一步说明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认为良知即是心的理。

他强调良知的重要性,主张要求每个人发现并遵循自己内心最崇高的理念,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认知。

三、致良知者,是生天之理也这句话强调了人要求自身达到良知的层次,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修行,达到对天理的领悟。

致良知即是与天理相通,是人实现自我完善和精神升华的必经之路。

四、未王道修之前,未能致良知之前,天下本无事人这句话强调王道修行和致良知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对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对天理的顺应,才能真正解决世间的种种问题。

未能致良知之前,天下本无事人,意指人心不正,才会导致社会的种种混乱和不和谐。

五、性有善恶,是非之分,皆系之心这句话强调了他对于人性的看法,认为人的性本善恶之分,是非之辨,皆来自于内心的作用。

他主张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和修炼,才能使内心达到纯粹、正直的境界,从而使行为符合道德准则。

六、先天之虚伪,即造孝弟忠信也这句话表明了王阳明关于先天本性的看法,认为人的本性是虚伪的,需要通过修行和实践才能使之成为孝弟忠信之人。

他主张内心的纯粹和真实,是通过不断的修行和实践取得的。

七、知行合一者,是生天之理也这句话主张知行合一,即通过对自己内心的深入认识和对天理的领悟,实现内心与行为的一致。

只有实现知行合一,才能达到对天理的真正顺应和理解。

八、身与物无异者,是生天之理也这句话表明了王阳明对于身与物的看法,认为身与物无异。

王阳明明代心学的创始人

王阳明明代心学的创始人

王阳明明代心学的创始人王阳明(1472年-1529年),字仲弘,号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与教育家。

他被誉为中国心学的创始人,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王阳明的背景与思想起源王阳明出生于浙江宁波,家境富裕,但在幼年时就失去了双亲,由叔父抚养成人。

他自幼聪明好学,喜欢读书,并向朱熹的理学学派学习。

然而,他在后来经历了一次内心的剧变,转而发展出独特的心学思想。

二、心学的核心理念王阳明的心学强调人的内心心性(心即是理),认为人的本性即善,但由于外界的干扰和迷惑,使得人们产生了违背本心的行为。

他主张要通过"知行合一"来实现心性与行为之间的统一。

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根据王阳明的心学,知行合一是通过相互依赖的三个要素来实现的:意识、知识和实践。

他强调意识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充分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内心,才能指导自己的行为。

同时,他主张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强化自己的认识,通过不断的实践来完善自己的行为。

四、心学在王阳明的实践中王阳明不仅仅是一位理论家,他还将心学的理念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

他曾担任过军事统帅,通过实际的指挥与斗争经验,他将心学的智慧与哲学应用于战争之中。

他强调要养成正确的内心态度与意识,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五、心学的影响与传承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思想流传到日本,并在日本发展出了自己的学派——日本的心理学及教育心理学。

同时,在中国,王阳明的心学也对后来的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古代文化与教育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总结: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与教育家,他创立了心学思想,强调了心性与行为的统一。

通过知行合一的理念,他提出了人应通过意识、知识和实践相互依存的方式来实现人的完善与进步。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对中国及日本的教育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学大师——王阳明◆王阳明其人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被人们称为圣贤却又没于尘埃中的人实在不少,但若论千古以来最励志、最纠结、最委屈、最郁闷、最孤寂却又最完美的圣贤,怕是非王阳明莫属了。

从清朝起,中国民间就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明朝若只有一个皇帝,那就是朱元璋;明朝若只有一个宰相,就是张居正;明朝若只有一位圣贤,那便是王阳明。

有人便问:你说得这么神乎其神,那么王阳明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王阳明不只是一个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儒学符号,更是一个深刻影响了中国儒学发展并使之走向世界的思想巨匠,可以说他是中国思想史上难以抹去的标杆式人物。

很多年前,他的影响就已经开始,很多年后,他的影响依旧持续。

王阳明是一个传奇,他创造过无数的战争奇迹,他重新阐释了岌岌可危的儒学核心内涵,并且把它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哲学高度,以至于后世有不少对王阳明和阳明心学有些许了解的人,对他顶礼膜拜,把他当成精神上的导师。

曾国藩与梁启超,这两位影响近代中国的知名人物,对待改革的观点截然不同,却在这一点上出人意料地契合——他们都很欣赏王阳明,都曾苦心研究过阳明心学。

◆王阳明是中国的,而他更是世界的在“二战”后的西方,研究王阳明哲学的风气也十分浓厚。

在那里,不仅记录着王阳明言行的《传习录》等学术书籍广为流传,甚至狂热的西方学者们为了深入研究阳明思想,还一度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办起了专门的刊物。

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阳明心学的精妙之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就曾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那么王阳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只言片语很难把王阳明这个复杂而伟大的历史人物的人生和思想说清楚,我们只能从普通人的视角以六个人生侧面来阐释:他的人生如此跌宕起伏,惊心动魄——谏言入狱,千里逃亡,荒野求生,血染江南,智取宁王……致使他拥有了常人很难同时拥有的六张迥异的面孔。

◆面孔一:没有人比他更励志王阳明名为王守仁,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时至今日,大家多称他为王阳明。

王阳明从小就胸怀大志,一日他询问私塾老师:“何谓天下第一等事?”老师答曰:“第一等事必然是好好读书,求取功名!”王阳明却摇头道:“我看,这天下第一等事乃是做圣贤!” 大多数人都以为这是小孩的无忌童言,但王阳明却已把背影留给了笑话他的人。

此后他开始苦苦钻研圣贤之道——七日格竹,婚夜访道,九华寻仙……这些看似痴傻的行径,却都证明了王阳明对于成圣志向的执著。

后来王阳明做官,因进言触犯宦官刘瑾而被贬龙场。

龙场穷山恶水,是一片不毛之地。

没有当地官员的支援,王阳明吃野果住山洞,与土著为伍,生存环境艰难险恶。

即便如此,他对于圣贤之道的思索也从未停止过。

也正是因为这股倔强与坚持,王阳明最终在龙场悟道,从而在儒学的大框架下创立了心学的分支,成为人人敬仰的王圣贤。

壹◆面孔二:没有人比他更纠结王阳明在德行方面一直颇享声誉。

在他面前,不论正派反派士官走卒都得恭恭敬敬,原因在于他从不以世俗的眼光看待世人,他认为只要不是大奸大恶、心中全无善念之人,皆可教化。

所以龙场悟道之后,他走到哪里,就讲学到哪里,即使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他也常常在军营里一边给弟子上课一边指导将士作战。

当时他的学子遍布天南地北,受众之多,举世罕见。

然命运弄人,他虽仁爱天下,却无奈要披上铠甲、骑上战马,为国家平乱治乱,屠戮千万。

当他望着眼前漫山遍野的尸体与淋漓的鲜血时,他有何感想?虽是为了苍生而开杀戒,为大家而灭小家,秉持的是国家大义,但人心总是肉长的,何况是一个圣贤的仁者之心。

一袭青衣布袍,却要拿着滴血长剑。

眉头紧皱,心中思量:杀还是不杀?谁能体会到他的纠结之苦。

◆面孔三:没有人比他更委屈“大明军神”王阳明半生戎马,未尝败绩,是位名副其实的“东方不败”。

南赣匪患,朝廷头疼不已,王阳明任职后,组织当地民兵,智勇并用,仅用了半年时间便把大明江山的这块顽疾祛除干净;宁王朱宸濠起兵造反,王阳明同样是不费吹灰之力,集结为数不多的兵力,在短短一周之内,便把宁王蓄谋了十几年的叛乱扼杀在摇篮之中。

如若不是王阳明力挽狂澜,当时正德皇帝的龙椅是否易主着实难说。

因此,即使后来登基的嘉靖帝十分讨厌王阳明,也不得不因为这一功劳,而封他为新建伯。

要知道,在当时的明朝,王阳明只是文人被封伯爵的第三例而已。

而后王阳明重病在身,却依旧领命前去广西平乱,不费一兵一卒便收复田州乱民,又用兵如神,把大藤峡与八寨的乱民剿杀干净。

可以说,在建功立业方面,明朝的所有文官武将都无法望其项背。

即便如此,王阳明的仕途依旧坎坷艰难,十分不顺。

有功不奖,无功便罚,百年委屈,如何能轻易消解。

◆面孔四:没有人比他更郁闷在言论传播上,王阳明弟子千千万,心学之火燎遍大江南北,所著之《传习录》等著作,不仅在明朝中后期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讨论,在近代乃至现在,也是影响深远,被中外诸多学者名人细细研究。

可惜的是,因为历史的原因,心学在岁月的流淌中日渐式微,到了近代,内忧外患加重,心学更显没落,甚至被倾覆。

王阳明虽用毕生心血开辟大学问之道,但能踏上其道者疏寡若无,如若他还在世,心中必然苦闷郁结。

◆面孔五:没有人比他更孤寂王阳明一生颠沛凄苦,为正义而入牢狱,为寻真理而居石棺,为纠理学之错而被整个文化界的舆论所袭击,为苍生而从戎,最后病逝于一叶孤舟之上。

一个屡立战功之臣,在一生的仕途中,一直被当权者所构陷与迫害,其原因无外乎功高震主,兔死狗烹。

甚至在他身死之后,还要给他扣上伪学邪说传播者的身份,让这样一个有名无实的伯爵,死时格外萧疏冷清。

这份孤寂,就像一个人在幽暗逼仄的长弄堂里一直前行,好不容易走到了拐角,结果拐过来一看,面前是一条更长的弄堂,象征着厄运与绝望的乌鸦扑飞在弄堂之上,黑黑的羽毛引来昏沉沉的夜。

但王阳明并不惧怕黑夜,他知道黎明总会到来。

孤寂的人往往站在真理这边。

贰◆面孔六:没有人比他更完美如果向着中国历史大喊一声:大学问家在哪儿?肯定会跳出一大群人来。

大军事家呢?同样也会有一大群。

但如果对着他们问: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大军事家、大教育家和大书法家在哪儿?恐怕能跳出来的只有王阳明了。

不论从文治武功,还是从文学艺术,乃至于从德行操守来审视,王阳明都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德才兼备之人。

古往今来,历史上能够拥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美誉的人寥寥无几,或许至今为止也只有两个半。

这个三不朽的美称,其实就是最完美人物奖。

评奖结果是:曾国藩是亚军,王阳明与孔子比肩,并列为冠军。

六张不同的面孔重叠起来,汇聚成了王阳明的传奇一生。

可能读者会有疑问——为什么王阳明这样一个有很大历史分量的人物,在当今中国却鲜为人知?想要探究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大家对王阳明的人生历程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毕竟关于一个人的因果,都流淌在他或湍急或平缓的人生长河中。

王阳明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杜维明(哈佛大学教授)佛家说,苦痛和不圆满才是人生的真相,王阳明的传奇一生似乎也在印证这句至理箴言。

王阳明一生戎马倥偬、战功显赫却颠沛流离,一生建功立业无数却也几经大悲大喜:作为军事家,他足智多谋、屡立奇功,却仕途坎坷、屡遭不测;作为思想家、学问家,阳明心学开一代学术新风,他本人却孤独、寂寞,难与人说;作为教育家,他生前弟子无数,死时却格外萧疏冷清……但值得高兴的是,贬谪、受诬、辞官、病老,这些都没有让王阳明堕入黑暗。

逆境中、绝望中的王阳明始终在思考:“如果是圣人,面对这种情况,会有什么办法呢?”并最终得出结论:只有依靠自己的心力,才能解决世人心中过不去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王阳明锤炼出一套上可以称为“圣人功夫”,下可以称为“俗世智慧”的功法,也就是所谓的“阳明心学”。

实际上,正如王阳明所困惑和破解的,所有的人文学术、励志经典也都在回应同样一个问题:面对苦难、困境、祸患、欲望、不得志、不顺遂……人这种既伟大又渺小的生灵在没有办法的时候还能怎么办?科举落第,仕途不顺,贬谪贵州,遭遇追杀、污蔑……历经无数磨难之后的王阳明用他的人生体悟和毕生心血给后来者一个最好的回答,每个人似乎都能从他的哲学思想和人生经历中找到破解困惑的答案。

也许这就是王阳明留给后人、留给世界的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他得以万世流芳、享誉海内外的根本所在。

◆王阳明在中国如果要赋予王阳明一个头衔,我们只好称他为明朝中叶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大军事家、大教育家和大书法家。

众多的头衔标志着他是全能的,事实上,王明阳也绝对配得上人们给他的这些称谓。

从明代开始,王阳明的学说思想便开一代新风,影响了很大一批人。

写《牡丹亭》的汤显祖,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冯梦龙,维新变法人士康有为,甚至近现代的孙中山、叁陶行知都曾深受王阳明的影响。

不仅如此,清朝严复也曾戚戚然说,如果让王阳明来处理近世乱局就不会这么不可收拾;本是标榜笃信程朱理学的曾国藩最后也给人留下了“入而讲学,出而戡乱,酷似阳明”的印象……即便是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从政者依旧可以在阳明思想中找到经世治国的方法,商界精英依旧可以在阳明思想中找到成为儒商的智慧,教育家们依旧可以在阳明思想中学到因材施教的理念,学子们依旧可以在阳明思想中学到知行合一的学习态度,普通人依旧可以从阳明思想中学到面对各种困境时的解决之道……◆王阳明在日本王阳明没有出过国,也没有到外国办过学堂、讲过学,但他的思想、学说却不胫而走,传至日本,并对日本的政治、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甚至有人说,王阳明对日本的影响要远胜于其对中国的影响。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乐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国家,记录王阳明言行的经典著作《传习录》在中国整理完毕不到100年,在日本就已经正式刊印。

日本还出现了很多专门研究王阳明学术思想的学派,以致在日本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意义深远的明治维新,都深受王阳明学术思想的影响和启发。

◆王阳明在西方20世纪初,在南京大学执教的传教士弗雷德里克·古德里奇·亨克经过苦心研究,最后写成论文《王阳明的生平与哲学》。

此后,他在这篇论文的基础上,加上他翻译的《王阳明年谱》《传习录》和《大学问》,合辑为《王阳明哲学》。

1916年,这本书在芝加哥出版,成为阳明著作最早的英译本。

它能在当时的美国出版发行,受到西方人的瞩目和青睐,让他们重新对中国哲学思想刮目相看,足见其魅力与意义。

“二战”后,西方研究王阳明哲学的风气越来越浓,研究学者也越来越多。

于是,王阳明一举跻身世界著名哲学家的行列。

此后,阳明学说几十年不老,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研究阳明思想,并因此有了越来越多的专门机构和刊物。

虽然也曾历尽磨难,备受冷落、诽谤和质疑,但是,最终历史和时间证明了阳明哲学的价值。

这是真理的魅力和价值所在,更是对王阳明,对其思想的最大肯定!说到这里,有读者肯定要问,为什么一个对东西方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人物,我们中国人自己却对其知之甚少呢?的确,放眼中国,由于中国历史以及现实的各种原因,阳明哲学并不如孔孟思想一样广为人知,对阳明哲学的研究也并不尽如人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