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

合集下载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

一、总则
本规范与原规范之间具有连续性和继承 性。针对新探测系统的特点同时结合了世界 气象组织的技术要求,在总体测量准确度、 探测数据处理、资料质量控制、资料传输、 技术维护和保障等方面作出了新的规定。
二、高空气象探测站
• 环境要求:遮挡仰角不得高于5 (下风方向 120内不得高于2。 ) • 高空气象探测站要建立基准位置标识, 作为位 置测量的基点。 • 探测系统的设备要有良好的雷电防护设施。 • 定时高空气象探测时次是指北京时02时、08时、 14时、20时,正点施放时间分别是北京时01时 15分、07时15分、13时15分、19时15分。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 (试行)
2003版
一、总则
59型探空仪—701二次测风雷达探测系统已工作了 近四十年,在我国气象事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气象现代化 进程和电子技术的发 展,电子探空仪—L 波段二次测风雷达、 GPS高空气象探测系 统已开始投入业务使 用。为了更好地发挥 新系统的作用,特制 订本规范。
–选取温湿特性层 温湿特性层是指温度或湿度层结曲线的显 著转折点。 选择条件:地面层;施放终止层;对流层顶; 对流层顶以下厚度大于400米的等温层的起始 点和终止点;对流层顶以下温差大于1度的逆 温层的起始点和终止点 ;温(或湿、压)缺 测层起、止点,中间再任选一层;云底和云 顶 ;在110-100hPa之间,如果没有温湿特性 层,则应在此范围内加选一层;
注:重放球在正点施放时间后75分钟内进行,若 超过时限,可不进行重放球。例如7:15分放球,若 8:30前出现上述情况,则重放球,超过8:30, 则不再重放球。近地层出现高空风缺测,指晴空或云高 3KM以上时,记录未达3KM(距地)等。当高海拔 地区台站进行观测时,若数据达已500毫巴但纪录不足10 分钟,也必须进行重放球。关于5500米的要求,适用于 选择大风的情况下。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2003版)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2002年11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 ) 第二章高空气象探测站……………………………………………………………( 1 ) 第三章探测装备……………………………………………………………………( 2 ) 第四章设备维护检测………………………………………………………………( 4 ) 第五章高空气象探测技术人员……………………………………………………( 4 ) 第六章探测前准备工作……………………………………………………………( 4 ) 第七章施放及探测…………………………………………………………………( 5 ) 第八章数据处理……………………………………………………………………( 6 ) 第九章编制月报表…………………………………………………………………( 13 ) 第十章台站质量控制………………………………………………………………( 13 ) 第十一章高空气象探测网质量保证体系……………………………………………( 14 ) 第十二章资料传送和管理……………………………………………………………( 14 ) 附录一:高空探测常用计算公式和参数……………………………………………( 16 )附录二:存盘数据文件名及内容与格式……………………………………………( 26 )第一章总则59型探空仪—701二次测风雷达探测系统已工作了近四十年,在我国气象事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气象现代化进程和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探空仪—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GPS高空气象探测系统已开始投入业务使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新系统的作用,特制订本规范。

1.1常规高空气象探测是指采用气球自由升空方式对自地球表面到几万米高度空间空气运动的状态(风向、风速)和气象要素(气压、温度、湿度)的变化进行探测、收集、处理的活动和工作过程。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

附件1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中国气象局2010年5月前言59型探空仪—701二次测风雷达观测系统已工作了近五十年,在我国气象事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气象观测业务现代化进程和电子技术的发展,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电子探空仪等新型高空气象观测系统陆续投入业务使用,结合世界气象组织《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第六版)(世界气象组织,2005年)的技术要求,及时总结我国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执行方面的经验,更好地发挥新系统的作用,在《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2003版)的基础上修订和完善,编制了本规范。

本规范与《高空气象观测规范》(1977年)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2003年)之间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

在历时近三年的编制过程中,多次多层面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修改,先后几易其稿,最终完成本规范编写。

本规范对高空气象观测的基本任务、观测方法、技术要求以及观测记录处理方法等进行了规定。

各类观测系统的具体安装、操作和维护及软件使用方法由相应的使用手册进行规定,并作为本规范的重要补充。

本规范的修改和解释权属中国气象局。

本规范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组织,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编写,李伟、许正旭、陈永清、马舒庆、刘凤琴、张宇、陈益玲、吴桂根、夏峰、郭启云、赵培涛等同志参加编写。

目录前言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高空气象观测站 (1)第三章观测装备 (3)第四章设备维护检测 (5)第五章高空气象观测技术人员 (5)第六章高空压、温、湿、风观测 (5)第七章观测前准备工作 (6)第八章探空仪施放及观测 (6)第九章观测数据实时处理 (8)第十章报告电码编制及传输 (14)第十一章月报表编制 (15)第十二章测站质量保证 (16)第十三章高空气象观测网质量保证 (16)第十四章资料管理 (17)附件A 高空观测常用计算公式和参数 (18)附件B 数据文件命名规则 (34)附件C 探空系统秒级观测资料上传文件格式 (38)附件D 高空全月观测数据归档格式 (51)第一章总则常规高空气象观测是指采用气球携带无线电探空仪,以自由升空方式对自地球表面到几万米高度空间的大气气象要素(气压、温度、湿度)和运动状态(风向风速)等的变化进行观测、收集、处理的活动和工作过程。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业务规范(刘)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业务规范(刘)

雷达测风-探空系统 1、地面系统 主动测风 被动接收 2、探空气球 3、探空仪 温度 湿度 气压 (风)
探空体制未来发展
向国际接轨,采用卫星导航测风
阳江第八届国际探空比对


阳江第8届探空仪系统国际比对主要目的: (1)通过热带/亚热带高湿度条件下的高 质量业务探空仪和研究型探空仪性能对 比,为一些国家的区域基本气候网/区域基 本天气网、高空基准观测站选用高质量业 务探空仪提供参考。 (2)多种地基遥感设备参加辅助遥感观 测,为综合观测方法研究提供基础。
3. 北斗GPS探空仪研制概况
• •


从本世纪初,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就开始着手研制北 斗探空系统的准备; 2010年,北斗GPS探空仪研制进入了北斗导航卫星系统重大 专项的民用应用项目; 2011年,北斗探空仪研发通过中国气象局公益性行业专项 的批准; 2010年7月世界气象组织(WMO)在我国广东阳江举行第八 届国际探空仪系统比对试验 ,北斗办领导提出能否在这样 的国际气象活动舞台上展示我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气象 应用,将有重大的影响和意义。
3.修订的背景及意义
探空资料非常重要,探测的高空观测记录是 通过在全球观测网络每天施放无线电探空 仪获取的,这些探空仪提供了自20世纪30 年代以来的高空气象变量的数据库。
3.修订的背景及意义
高空探测历史

1928年,前苏联II·H莫尔恰夫发明了无线电探空仪。体积 小巧,观测简便,探测结果可靠,探测高度一般达到10千 米~15千米,因而很快成为高空气象观测普遍使用的工具。 1931年12月,芬兰维萨拉公司的创始人维萨拉也发明了著 名的芬式无线电探空仪。这类探空仪是现今探测30~40千 米以下高度高空气象要素的主要仪器,全世界都在使用。

观测工作规范

观测工作规范

编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空中交通管理局号:AP-117-TM-02部门代号:TM日期:2006 年 4 月13 日民用航空气象地面观测规范《民用航空气象地面观测规范》经2006 年 4 月10 日民航总局空中交通管理局局长办公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 年7 月 1 日起施行。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空中交通管理局二〇〇六年四月十三日目录第一章总则 (4)第二章一般规定 (4)第一节观测方式和任务 (4)第二节观测人员 (5)第三节时制和日界 (5)第四节对时 (6)第五节观测种别 (6)第六节特殊天气报告标准的制定和特殊天气的发布 (6)第七节观测时次 (7)第八节观测项目 (7)第九节观测时距 (8)第十节观测程序 (8)第十一节地面观测簿 (8)第十二节观测记录 (9)第三章观测场所 (9)第一节观测场 (9)第二节观测监控室 (11)第三节观测平台 (11)第四章观测仪器设备 (11)第一节基本要求 (11)第二节常规观测仪器设备的安装 (12)第三节自动观测仪器设备的安装 (13)第五章云 (15)第一节云的观测 (15)第二节云的记录 (15)第六章能见度 (18)第一节主导能见度 (18)第二节气象光学视程 (19)第三节跑道视程 (19)第四节垂直能见度 (20)第七章天气现象 (21)第一节天气现象的观测 (21)第二节天气现象的记录 (21)第八章气压 (24)第九章气温和湿度 (24)第十章地面风 (25)第一节地面风的观测 (25)第二节地面风的记录 (25)第十一章降水量和积雪深度 (25)第一节降水量 (25)第二节积雪深度 (26)第十二章民用航空气象地面观测总簿和观测档案簿 (27)第一节民用航空气象地面观测总簿 (27)第二节民用航空气象地面观测档案簿 (27)第十三章附则 (28)附件一例行观测簿 (29)附件二特殊观测簿 (31)附件三事故观测簿 (33)附件四气象要素的单位和记录精度 (35)附件五云状记录简字表 (36)附件六天气现象类别种别名称和记录简字表 (37)附件七天气现象强度判定标准表 (38)附件八术语和定义 (39)民用航空气象地面观测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民用航空气象地面观测工作,保证观测资料具有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依据《中国民用航空气象工作规则》制定本规范。

高空气象探测业务规章制度(2008版)

高空气象探测业务规章制度(2008版)

高空气象探测业务规章制度(2008版)1. 第一章 值班和交接班制度1.1. 第一节 值班制度1.严格执行高空气象探测业务规范和相关技术规定,认真做好施放前各项准备工作,及时准确完成本班各项任务。

2.值班时严守岗位,不擅离职守,集中精力工作,不做与值班无关的事;不私自代班、调班;保持值班室整洁;无关人员严禁随意进入值班室。

3.每次探测须2人以上值班。

遇大风、大雾、雷雨等异常天气,应根据情况,适当增加人员协助放球。

计算班(主班)应在规定放球时间前1小时到班,校对班(副班)应在规定放球前半小时到岗。

4.根据施放瞬间的风向,适时选择放球场地,保证在各种恶劣天气下能放出气球,雷达、经纬仪能在一分钟内抓到气球,气球过顶时不丢球,全程不丢失记录。

5.数据采集、雷达操作、经纬仪观测要集中精力,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取准取全第一性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6.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记录处理准确、及时;班内必须互校,按时发报。

7.值班前要对计时设备对时、校正,对备份设备(包括701雷达系统、L波段备份接收系统、经纬仪等)进行检查,确保设备状态良好,遇有特殊情况能随时开机和正常工作。

8.认真填写纸质和电子文档值班工作日志及相关表薄,注意观测和积累本地的天气变化特征。

9.站(组)长和机务人员要坚持参加一定量的业务值班,遇有重要任务和复杂天气时做好组织、指挥和保障工作。

10.严禁在业务用机上运行非业务软件。

1.2. 第二节 交接班制度1.接班员在班前注意休息,严禁酗酒,按时到岗,认真做好值班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2.交班员要将观测使用的设备、消耗器材等情况向接班员交待清楚,值班日志上应填写本班出现的问题和需要下一班继续完成的任务及注意事项。

2. 第二章 业务学习制度1.业务学习采取集体学习和自学相结合,集体学习每周不得少于一次。

2.学习内容要密切联系业务工作实际,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达到“四懂得”、“两熟练”,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要求规范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要求规范

附件1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中国气象局2010年5月第八章探空仪施放及观测8.1 施放探空仪8.1.1 施放时间定时常规高空气象观测应在正点进行,不得提前施放。

如在正点后75分钟内无法放球,该时次观测停止进行。

8.1.2 施放地点根据天气和环境情况,施放地点应选在便于自动跟踪、不易丢球的位置。

为避免近地层记录出现不连续或丢失部分资料,施放时探空仪高度与本站气压表应在同一水平面上(高度差不大于4米),高度差≥1米时,必须订正;施放时探空仪与瞬间观测的仪器应处于同一环境,两者的水平距离不应超过100米。

施放瞬间放球点作为高空风计算坐标的原点。

8.1.3 海拔高度探空(压、温、湿)海拔高度以测站水银槽面的海拔高度为基准;测风海拔高度以定向天线光电轴中心或经纬仪镜筒的海拔高度为基准;卫星导航定位测风系统的海拔高度以天线接收信号天线平面的海拔高度为基准。

8.1.4 施放瞬间地面气象要素获取应在施放前后5分钟内进行施放瞬间压、温、湿、风向风速及云状、云量、能见度和天气现象等气象要素的观测。

施放瞬间地面气象要素通过高空气象观测站施放环境的观测仪器获取。

8.2 观测期间监控探空仪施放后应密切注视观测系统工作状态,获取完整、高质量的观测资料。

8.3 观测终止遇球炸、探空仪故障(超出表2规定的时间)、雷达故障等情况时可终止观测。

8.4 重放球8.4.1 当观测获取的可用数据未达500hPa,应在规定时间(正点放球后75分钟)内重放球。

8.4.2 观测获取的可用数据已达500hPa,但时间不足10分钟,应在规定时间(正点放球后75分钟)内重放球。

8.4.3 遇有压、温、湿数据连续缺测或可信度差的时间超过规定要求(见表2)的,应在规定时间内重放球。

8.4.4 遇有近地层高空风失测(海拔高度≤5500米),应在正点放球后75分钟内用经纬仪测风(小球)的方法补测,确因天气原因无法补测的,按失测处理。

当进行经纬仪测风(小球)时,事先做好经纬仪架设,并进行水平、焦距、方位调整。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对气象观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尤其是高空气象观测,需要更加准确、精细的数据支撑,为各行各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

本文将从常规高空气象观测的业务规范方面,探讨如何提高高空气象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应用价值。

一、常规高空气象观测的基本要求高空气象观测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全面、时效性强。

这需要气象观测人员遵循规范,严格执行观测流程和操作规程,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具体如下:1. 观测仪器和设备的维护保养必须定期进行,各项参数应当严格测试和校验。

同时,气象观测人员必须熟悉观测设备的使用规范和操作流程,确保设备正常运转。

2. 观测站点的建设和选址要符合相关规范要求,要求站点能够充分反应对应高空气象要素的变化,确保观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3. 观测工作必须按照规定的观测时间和频次进行,不得因故障、天气原因或其他因素而中断或延迟,同时要保证观测数据的及时报送和处理。

4. 气象观测人员必须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理解高空气象观测的重要性和意义,熟悉观测规程、标准和流程,能够准确解读和处理气象数据。

二、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1. 观测项目及频次常规高空气象观测的项目涉及高空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多个参数,其中空气温度和湿度的观测频次通常为每日两次,风速、风向和气压的观测频次为每日四次,这个频次应该在不同情况下得到适应,比如,在异常气候状况下需要增加观测频次。

2. 注意事项在进行气象观测工作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观测地点应该选择开阔、无遮挡、维护容易,并且必须遵循规定的选址要求。

(2)观测设备应该保养和维修好,不能出现故障,无法正常发挥作用的设备必须及时更换。

(3)在进行气象观测的过程中,必须确保观测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避免出现误差。

(4)气象观测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气象学和观测技能,熟悉常规高空气象观测的流程和操作规程。

3. 数据报送在气象观测工作结束后,必须及时将观测数据报送到指定的监测中心。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要求规范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要求规范

附件1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中国气象局2010年5月第八章探空仪施放及观测8.1 施放探空仪8.1.1 施放时间定时常规高空气象观测应在正点进行,不得提前施放。

如在正点后75分钟无法放球,该时次观测停止进行。

8.1.2 施放地点根据天气和环境情况,施放地点应选在便于自动跟踪、不易丢球的位置。

为避免近地层记录出现不连续或丢失部分资料,施放时探空仪高度与本站气压表应在同一水平面上(高度差不大于4米),高度差≥1米时,必须订正;施放时探空仪与瞬间观测的仪器应处于同一环境,两者的水平距离不应超过100米。

施放瞬间放球点作为高空风计算坐标的原点。

8.1.3 海拔高度探空(压、温、湿)海拔高度以测站水银槽面的海拔高度为基准;测风海拔高度以定向天线光电轴中心或经纬仪镜筒的海拔高度为基准;卫星导航定位测风系统的海拔高度以天线接收信号天线平面的海拔高度为基准。

8.1.4 施放瞬间地面气象要素获取应在施放前后5分钟进行施放瞬间压、温、湿、风向风速及云状、云量、能见度和天气现象等气象要素的观测。

施放瞬间地面气象要素通过高空气象观测站施放环境的观测仪器获取。

8.2 观测期间监控探空仪施放后应密切注视观测系统工作状态,获取完整、高质量的观测资料。

8.3 观测终止遇球炸、探空仪故障(超出表2规定的时间)、雷达故障等情况时可终止观测。

8.4 重放球8.4.1 当观测获取的可用数据未达500hPa,应在规定时间(正点放球后75分钟)重放球。

8.4.2 观测获取的可用数据已达500hPa,但时间不足10分钟,应在规定时间(正点放球后75分钟)重放球。

8.4.3 遇有压、温、湿数据连续缺测或可信度差的时间超过规定要求(见表2)的,应在规定时间重放球。

8.4.4 遇有近地层高空风失测(海拔高度≤5500米),应在正点放球后75分钟用经纬仪测风(小球)的方法补测,确因天气原因无法补测的,按失测处理。

当进行经纬仪测风(小球)时,事先做好经纬仪架设,并进行水平、焦距、方位调整。

{业务管理}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

{业务管理}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

{业务管理}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附件1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中国气象局2010年5月前言59型探空仪—701二次测风雷达观测系统已工作了近五十年,在我国气象事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气象观测业务现代化进程和电子技术的发展,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电子探空仪等新型高空气象观测系统陆续投入业务使用,结合世界气象组织《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第六版)(世界气象组织,2005年)的技术要求,及时总结我国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执行方面的经验,更好地发挥新系统的作用,在《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2003版)的基础上修订和完善,编制了本规范。

本规范与《高空气象观测规范》(1977年)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2003年)之间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

在历时近三年的编制过程中,多次多层面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修改,先后几易其稿,最终完成本规范编写。

本规范对高空气象观测的基本任务、观测方法、技术要求以及观测记录处理方法等进行了规定。

各类观测系统的具体安装、操作和维护及软件使用方法由相应的使用手册进行规定,并作为本规范的重要补充。

本规范的修改和解释权属中国气象局。

本规范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组织,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编写,李伟、许正旭、陈永清、马舒庆、刘凤琴、张宇、陈益玲、吴桂根、夏峰、郭启云、赵培涛等同志参加编写。

目录前言第一章总则1第二章高空气象观测站1第三章观测装备3第四章设备维护检测4第五章高空气象观测技术人员5第六章高空压、温、湿、风观测5第七章观测前准备工作6第八章探空仪施放及观测6第九章观测数据实时处理7第十章报告电码编制及传输14第十一章月报表编制一五第十二章测站质量保证一五第十三章高空气象观测网质量保证16第十四章资料管理16附件A高空观测常用计算公式和参数一八附件B数据文件命名规则34附件C探空系统秒级观测资料上传文件格式38附件D高空全月观测数据归档格式51第一章总则常规高空气象观测是指采用气球携带无线电探空仪,以自由升空方式对自地球表面到几万米高度空间的大气气象要素(气压、温度、湿度)和运动状态(风向风速)等的变化进行观测、收集、处理的活动和工作过程。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2003版)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2003版)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2003版)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2002年11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 ) 第二章高空气象探测站……………………………………………………………( 1 ) 第三章探测装备……………………………………………………………………( 2 ) 第四章设备维护检测………………………………………………………………( 4 ) 第五章高空气象探测技术人员……………………………………………………( 4 ) 第六章探测前准备工作……………………………………………………………( 4 ) 第七章施放及探测…………………………………………………………………( 5 ) 第八章数据处理……………………………………………………………………( 6 ) 第九章编制月报表…………………………………………………………………( 13 ) 第十章台站质量控制………………………………………………………………( 13 ) 第十一章高空气象探测网质量保证体系……………………………………………( 14 ) 第十二章资料传送和管理……………………………………………………………( 14 ) 附录一:高空探测常用计算公式和参数……………………………………………( 16 )附录二:存盘数据文件名及内容与格式……………………………………………( 26 )第一章总则59型探空仪—701二次测风雷达探测系统已工作了近四十年,在我国气象事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气象现代化进程和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探空仪—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GPS高空气象探测系统已开始投入业务使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新系统的作用,特制订本规范。

1.1常规高空气象探测是指采用气球自由升空方式对自地球表面到几万米高度空间空气运动的状态(风向、风速)和气象要素(气压、温度、湿度)的变化进行探测、收集、处理的活动和工作过程。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第一篇: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删节版(xiexiebang推荐)第八章探空仪施放及观测8.1 施放探空仪 8.1.1 施放时间定时常规高空气象观测应在正点进行,不得提前施放。

如在正点后75分钟内无法放球,该时次观测停止进行。

8.1.2 施放地点根据天气和环境情况,施放地点应选在便于自动跟踪、不易丢球的位置。

为避免近地层记录出现不连续或丢失部分资料,施放时探空仪高度与本站气压表应在同一水平面上(高度差不大于4米),高度差≥1米时,必须订正;施放时探空仪与瞬间观测的仪器应处于同一环境,两者的水平距离不应超过100米。

施放瞬间放球点作为高空风计算坐标的原点。

8.1.3 海拔高度探空(压、温、湿)海拔高度以测站水银槽面的海拔高度为基准;测风海拔高度以定向天线光电轴中心或经纬仪镜筒的海拔高度为基准;卫星导航定位测风系统的海拔高度以天线接收信号天线平面的海拔高度为基准。

8.1.4 施放瞬间地面气象要素获取应在施放前后5分钟内进行施放瞬间压、温、湿、风向风速及云状、云量、能见度和天气现象等气象要素的观测。

施放瞬间地面气象要素通过高空气象观测站施放环境的观测仪器获取。

8.2 观测期间监控探空仪施放后应密切注视观测系统工作状态,获取完整、高质量的观测资料。

8.3 观测终止遇球炸、探空仪故障(超出表2规定的时间)、雷达故障等情况时可终止观测。

8.4 重放球8.4.1 当观测获取的可用数据未达500hPa,应在规定时间(正点放球后75分钟)内重放球。

8.4.2 观测获取的可用数据已达500hPa,但时间不足10分钟,应在规定时间(正点放球后75分钟)内重放球。

8.4.3 遇有压、温、湿数据连续缺测或可信度差的时间超过规定要求(见表2)的,应在规定时间内重放球。

高空气象探测业务

高空气象探测业务

目录值班和交接班制度 (3)(一)值班制度 (3)(二)交接班制度 (3)业务学习制度 (4)数据质量预审和上传制度 (5)场地、仪器设备维护制度 (5)工作检查和报告制度 (6)(一)工作检查制度 (6)(二)报告制度 (7)高空探测业务应急处理办法 (8)水电解制氢岗位职责和工作制度 (10)(一)岗位职责 (10)水电解制氢安全生产制度 (11)QDQ型水电解制氢设备维护维护制度 (12)QDQ型水电解制氢设备操作程序 (14)GX型水电解制氢系统设备维护制度 (16)GX型水电解制氢设备操作流程 (18)附表 (20)高空气象探测系统值班工作日志 (21)高空气象探测系统设备维护登记簿 (22)高空气象探测系统日常维修工作日志 (25)台站环境检查报告书 (26)高空气象台站站址勘察报告书 (29)电解水制氢装置安装(大修)验收证书 (35)电解水制氢机设备安装(大修)测试检验报告 (36)水电解制氢设备值班记录表 (37)水电解制氢设备维护工作日志 (38)值班和交接班制度(一)值班制度1.严格执行高空气象探测规范和技术规定,做好施放前各项准备工作,及时准确完成本班各项工作任务。

2.值班时严守岗位,不擅离职守,集中精力工作,不做与值班无关的事;不私自代班、调班,无关人员严禁随意进入值班室;保持值班室整洁。

3.每次探测必须2人以上值班。

大风、大雾、雷雨等异常天气,根据情况适当增加人员协助放球。

值班人员应在规定放球时间前半小时到班(使用59-701系统的提前45分钟),不迟到。

4.熟悉本站不同季节的盛行风向,适时选择放球场地,确保雷达跟踪无误,避免丢球的现象发生。

5.数据采集、雷达操作、经纬仪观测要集中精力,严守规定,熟练各种设备和计算机程序操作,取准取全第一性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6. 严格操作规程,记录处理准确、及时,班内必须互校,按时发报,确保内在质量的提高。

7.所用钟表、计算机时间,每天定点对时,按时校正。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

常规⾼空⽓象观测业务规范第⼀章总则常规⾼空⽓象观测是指⽓球携带⽆线电探空仪,以⾃由升空⽅式对⾃地球表⾯到⼏万⽶⾼度空间的⼤⽓⽓象要素(⽓压、温度、湿度)和运动状态(风向、风速)等的变化进⾏观测、收集、处理的活动和⼯作过程。

1.1 本规范适⽤于L波段⼆次测风雷达---电⼦探空仪、⽆线电经纬仪、卫星导航定位探空等常规⾼空⽓象观测系统。

1.2 本规范设计常规⾼空⽓象观测业务管理、探测环境、仪器设备、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编制报告电码、资料传输及质量监控等⽅⾯内容。

1.3 编写本规范的主要依据《⽓象法》《⾼空⽓象观测规范》《常规⾼空⽓象那个探测规范(试⾏)》《⾼空压、温、湿风报告电码(GD—04III)》《⾼空风报告电码(GD—03III)》《⾼空⽓候⽉报电码》《⽓象仪器和观测⽅法指南》《氢氧站设计规范》《氢⽓使⽤安全技术规程》第⼆章⾼空⽓象观测站2.1 ⾼空⽓象观测站环境要求2.1.1 采⽤定向天线(雷达)观测系统的⾼空⽓象观测站应四周开阔,障碍物对观测系统天线形成的遮挡仰⾓不得⾼于5 °,特别是观测站盛⾏风下风向120°范围内的障碍物对观测系统的天线形成的遮挡仰⾓不得⾼于2°。

在观测⽓球施放场地半径50m 范围内要求平坦空旷,⽆架空电线、建筑、林⽊等障碍物。

2.1.2 采⽤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空⽓象观测站应四周开阔,障碍物对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接收天线形成的遮挡仰⾓不得⾼于5°。

在⽓球施放场地半径50m范围内要求平坦空旷,⽆架空电线、变压器、建筑、林⽊等障碍物。

2.1.3⾼空⽓象观测站的电磁环境应满⾜观测系统的要求。

由国家⽆线电频率管理部门审定的⾼空⽓象探空系统所使⽤的⽆线电频段,不允许其他部门或个⼈⾮法使⽤。

2.1.4⾼空⽓象观测站应有符合国家供电规范的电源和满⾜实时资料传输要求的通信⽅式,⽔、电、暖、交通等附属设施齐全、便利。

2.2 ⾼空⽓象观测站业务要求2.2.1 保护探测环境,保证观测资料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
➢ 优化数据 ➢ 建立准确、优化基本数据文件 ➢ 计算规定输出数据
➢ 规定等压面为:1000,925,850,700,600, 500,400,300,250,200,150,100,70,50, 40,30,20,15,10,7,5hPa。 (当某规定 等压面在测站拔海高度以下时,不计算。)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
八、实时探测数据处理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
• B) 在150hPa-40hPa之间选第二对流层顶: • 情况一:如果不存在第一对流层顶
温度垂直递减率≤2℃/km的最低高度,假 如此高度以上2km及以内的任何高度与此高度间 的平均温度垂直递减率也都≤2℃/ km ,则此 最低高度应选为第二对流层顶。
生产许可证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
四、设备维护检测
➢ 严格按装备维护说明或维修手册规定进行定期 维护保养,使其处于良好工作状态。
➢ L波段雷达的定期维护包括日常维护、季度维 护、年维护三种。
➢ 雷达的标定也是维护的一项重要任务,包括: 水平、方位角、仰角零度、光电机械轴一致性 等内容,一般为每月进行1次。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
机械式探空仪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
电子探空仪
电子探空仪传感器介绍: (1)热敏电阻(或电容):
由阻容和其他器件组成槽路,压、 温、湿变化引起阻抗的变化。
(2)湿敏电阻(或电容): 槽路电参数随之变化,测量电参 数值变化,从而得到要素值。
(3)硅晶体(镍铬钛空盒)。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
如果存在第一对流层顶在第一对流层顶以上存在一个厚度至少达1km平均温度垂直递减率3km的过渡层在此过渡层以上又出现温度垂直递减率2km的最低高度假如此高度以上2km及以内的任何高度与此高度间的平均温度垂直递减率也都2km则此最低高度也应选为第二对流层顶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docx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docx

附件 1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中国气象局2010年5月前言59型探空仪— 701二次测风雷达观测系统已工作了近五十年,在我国气象事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气象观测业务现代化进程和电子技术的发展,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电子探空仪等新型高空气象观测系统陆续投入业务使用 , 结合世界气象组织《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第六版)(世界气象组织,2005 年)的技术要求,及时总结我国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执行方面的经验,更好地发挥新系统的作用,在《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 2003版)的基础上修订和完善,编制了本规范。

本规范与《高空气象观测规范》( 1977年)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 2003年)之间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

在历时近三年的编制过程中,多次多层面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修改,先后几易其稿,最终完成本规范编写。

本规范对高空气象观测的基本任务、观测方法、技术要求以及观测记录处理方法等进行了规定。

各类观测系统的具体安装、操作和维护及软件使用方法由相应的使用手册进行规定,并作为本规范的重要补充。

本规范的修改和解释权属中国气象局。

本规范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组织,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编写,李伟、许正旭、陈永清、马舒庆、刘凤琴、张宇、陈益玲、吴桂根、夏峰、郭启云、赵培涛等同志参加编写。

目录前言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高空气象观测站. (1)第三章观测装备. (3)第四章设备维护检测. (5)第五章高空气象观测技术人员. (5)第六章高空压、温、湿、风观测 (5)第七章观测前准备工作. (6)第八章探空仪施放及观测. (6)第九章观测数据实时处理. (8)第十章报告电码编制及传输. (14)第十一章月报表编制. (15)第十二章测站质量保证. (16)第十三章高空气象观测网质量保证. (16)第十四章资料管理 (17)附件 A高空观测常用计算公式和参数 (18)附件 B数据文件命名规则 (34)附件 C探空系统秒级观测资料上传文件格式 (38)附件 D高空全月观测数据归档格式 (51)第一章总则常规高空气象观测是指采用气球携带无线电探空仪,以自由升空方式对自地球表面到几万米高度空间的大气气象要素(气压、温度、湿度)和运动状态(风向风速)等的变化进行观测、收集、处理的活动和工作过程。

十四五高空气象观测标准

十四五高空气象观测标准

十四五高空气象观测标准一、观测方法1. 高空气象观测应以雷达、探空气球、微波辐射计、风廓线仪等设备为基础,结合传统气象观测方法,实现对大气温度、湿度、风速、风向、气压等气象要素的观测。

2. 观测方法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考虑不同地区和不同高度层的气象要素差异。

二、观测设备1. 高空气象观测设备应具备高精度、高稳定性、高可靠性等特性,以满足观测要求。

2. 观测设备的选择应考虑不同地区和不同高度层的实际情况,并满足相应的技术指标。

三、数据处理1. 高空气象观测数据应进行实时处理和分析,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数据处理应包括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和数据挖掘等环节。

四、数据应用1. 高空气象观测数据应广泛应用于天气预报、气候预测、大气环境监测等领域。

2. 数据应用应注重数据的共享和开放,提高数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观测质量评估1. 高空气象观测质量应进行定期评估,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评估指标应包括观测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等。

六、技术研发与改进1. 高空气象观测技术应不断进行研发和改进,以提高观测效率和观测精度。

2. 技术研发与改进应注重引进新技术、新方法,提高观测技术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七、运行保障1. 高空气象观测系统的运行应具备稳定可靠的技术保障条件,以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2. 应建立完善的运行保障机制,包括设备维护、故障处理、应急预案等。

八、社会经济效益评估1. 高空气象观测应进行社会经济效益评估,以衡量其对社会和经济的贡献。

2. 评估指标应包括观测数据的经济价值、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

L波段高空气象观测系统建设规范

L波段高空气象观测系统建设规范

L波段高空气象观测系统建设规范1)L波段高空气象观测系统建设指南场室建设要求⑴场地要求①站址环境站址应选择在城市的上风方向。

站址的供电、通讯、电磁环境符合探空业务要求。

②高空观测场高空气象观测场四周要平坦、空旷、开阔,半径50米范围内无架空电线、建筑物、林木等障碍物。

障碍物对观测系统雷达天线形成的遮挡仰角不得高于5º,特别是测站盛行风(要考虑盛行风方向的季节变化)下风方向120º以内的障碍物对高空观测系统雷达天线形成的遮挡仰角不得高于2º。

③施放地点的选择和建设施放地点应选择在放球场内便于自动跟踪、不易丢球的位置。

根据GFE(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的技术要求,放球点与雷达天线的距离应大于30米,并要尽量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雷达天线与放球点之间应无障碍物遮挡。

在放球点要建有探空仪悬挂装置(该装置不能用金属制作),便于雷达调谐接收和跟踪信号。

④地面资料获取设备及照明设备高空气象观测场(室)内要建有获取地面气压、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的设备,以便读取瞬间探空数据。

获取地面气象要素设备的安装要符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要求,并且放球点与地面气象要素设备要尽量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保证施放时探空仪高度与地面气压设备的高差不超过4米),距离不得大于100米。

百叶箱建议使用玻璃钢制品,木制百叶箱要按时粉刷。

高空气象观测场内要建有夜间照明设施,以满足夜间高空观测施放的需要。

2) 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架设点的选择和建设⑴雷达天线的架设场地应选择在值班室盛行风的下风方向。

⑵雷达天线要尽可能架设在平地上,保证从地面开始连续跟踪探空仪。

如因特殊原因需架设在楼顶时,新建楼应一体设计,在旧楼改造必须符合建筑的承重要求,并且雷达天线对放球点的俯角不大于6º。

经纬仪距雷达天线不得超过20米,以满足雷达和经纬仪对比观测的技术要求。

——天线架设在地表面上时,直径须大于4米,厚度≥30厘米(地下不小于15厘米、地上15厘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中国气象局2010年5月前言59型探空仪—701二次测风雷达观测系统已工作了近五十年,在我国气象事业进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气象观测业务现代化进程和电子技术的进展,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电子探空仪等新型高空气象观测系统陆续投入业务使用,结合世界气象组织《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第六版)(世界气象组织,2005年)的技术要求,及时总结我国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执行方面的经验,更好地发挥新系统的作用,在《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2003版)的基础上修订和完善,编制了本规范。

本规范与《高空气象观测规范》(1977年)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2003年)之间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

在历时近三年的编制过程中,多次多层面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修改,先后几易其稿,最终完成本规范编写。

本规范对高空气象观测的差不多任务、观测方法、技术要求以及观测记录处理方法等进行了规定。

各类观测系统的具体安装、操作和维护及软件使用方法由相应的使用手册进行规定,并作为本规范的重要补充。

本规范的修改和解释权属中国气象局。

本规范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组织,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编写,李伟、许正旭、陈永清、马舒庆、刘凤琴、张宇、陈益玲、吴桂根、夏峰、郭启云、赵培涛等同志参加编写。

目录前言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高空气象观测站 (1)第三章观测装备 (3)第四章设备维护检测 (4)第五章高空气象观测技术人员 (5)第六章高空压、温、湿、风观测 (5)第七章观测前预备工作 (6)第八章探空仪施放及观测 (6)第九章观测数据实时处理 (7)第十章报告电码编制及传输 (14)第十一章月报表编制 (15)第十二章测站质量保证 (15)第十三章高空气象观测网质量保证 (16)第十四章资料治理 (16)附件A 高空观测常用计算公式和参数 (18)附件B 数据文件命名规则 (34)附件C 探空系统秒级观测资料上传文件格式 (38)附件D 高空全月观测数据归档格式 (51)第一章总则常规高空气象观测是指采纳气球携带无线电探空仪,以自由升空方式对自地球表面到几万米高度空间的大气气象要素(气压、温度、湿度)和运动状态(风向风速)等的变化进行观测、收集、处理的活动和工作过程。

1.1 本规范适用于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电子探空仪、无线电经纬仪、卫星导航定位探空等常规高空气象观测系统。

1.2 本规范涉及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治理、探测环境、仪器设备、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编制报告电码、资料传输及质量监控等方面的内容。

1.3 编写本规范的要紧依据:《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2001年)《高空气象观测规范》(中央气象局,1977年4月)《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中国气象局, 2003年)《高空压、温、湿风报告电码(GD—04Ⅲ)》(国家气象局,1982年12月)《高空风报告电码(GD—03Ⅲ)》(国家气象局,1982年12月)《高空气候月报电码(FM75—Ⅵ)》(国家气象局,1982年12月)《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第六版)(世界气象组织,2005年)《氢氧站设计规范》( GB50177—2005)《氢气使用安全技术规程》(GB4962—2008)第二章高空气象观测站2.1 高空气象观测站环境要求2.1.1 采纳定向天线(雷达)观测系统的高空气象观测站应四周开阔,障碍物对观测系统天线形成的遮挡仰角不得高于5,特不是观测站盛行风下风方向120范围内的障碍物对观测系统的天线形成的遮挡仰角不得高于2。

在观测气球施放场地半径50m范围内要求平坦空旷,无架空电线、建筑、林木等障碍物。

2.1.2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高空气象观测站应四周开阔,障碍物对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接收天线形成的遮挡仰角不得高于5。

在气球施放场地半径50m范围内要求平坦空旷,无架空电线、变压器、建筑、林木等障碍物。

2.1.3 高空气象观测站的电磁环境应满足观测系统的要求。

由国家无线电频率治理部门审定的气象探空系统所使用的无线电频段,不同意其他部门或个人非法使用。

2.1.4 高空气象观测站应有符合国家供电规范的电源和满足实时资料传输要求的通信方式。

其水、电、暖、交通等附属设施齐全、便利。

2.2 高空气象观测站业务要求2.2.1 爱护探测环境,保证观测资料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2.2.2 按要求取准、取全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的第一手观测数据,及时上传观测资料。

报送每时次观测的完整数据(包括仪器和设备参数、软件系统参数、探测环境参数、台站工作参数、质量操纵参数等)。

按时、准确地提供高空气压、温度、湿度和风观测数据的月数据文件。

2.2.3 观测设备按照设备技术手册的要求安装、维护、检查和检定,确保设备工作状态稳定;做好观测仪器换型的对比评估等工作。

2.2.4 观测资料要按照规定的标准、方法进行质量操纵。

2.3 值班工作室应符合相应观测设备安装和使用的技术要求。

2.4 观测系统设施与设备要采取有效的雷电和静电防护措施,爱护设备不受损害。

2.5 高空气象观测站制(储、用)氢要求2.5.1 制(储、用)氢室应选择远离繁华的市区、住宅和火源区域;不宜位于明火源的下风方;制(储、用)氢室与民用建筑的距离必须大于25m以上,与重要建筑的距离大于50m以上。

制氢室、储氢室和充气室均为防爆间,应采纳轻质屋顶和有利于泄压的门窗,各房间门、窗的面积与房间体积的比值介于0.05~0.22(m2/m3)。

2.5.2 制(储、用)氢室通风良好,严禁烟火,室外要有明显的警示标志,并有健全的安全措施。

化学制氢用的苛性钠、矽铁粉必须分不存放。

制氢室、储氢室和充气室必须互为独立,且制氢室和储氢室两者的距离≥5m。

顶棚和墙壁采纳阻燃材料建筑。

2.5.3 水电解制氢设备主机的工作环境要求在0℃以上。

2.5.4 制(储、用)氢室供电装置必须符合《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等要求。

并安装防爆灯和防爆开关。

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

2.5.5 制(储、用)氢室具备良好的防雷和防静电设施,其接地电阻应小于4Ω。

并定期检查防雷和防静电接地的有效性,确保接地牢固可靠。

2.5.6 制(储、用)氢设备要进行定期的检查、维护和检定。

2.6 观测时次2.6.1 定时高空气象观测时次是指北京时02时、08时、14时、20时,正点施放时刻分不是北京时01时15分、07时15分、13时15分、19时15分。

各高空气象观测站具体进行观测的时次及项目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

2.6.2 需临时增加高空气象观测时,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批准,并报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备案。

2.7 做好观测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严格执行业务规章制度和质量考核方法。

第三章观测装备3.1 无线电探空仪:由温度、湿度、气压传感器,测量电路,操纵(解码)电路,发射电路和电池等部分组成。

探空仪传感器的测量范围分不为:温度从50℃至―90℃;湿度从1%至100%(RH);气压从1050hPa至1hPa,观测精度应符合规定要求。

3.1.1 温度传感器:对环境温度的变化必须具有充分快的反应速率,以确保上升过程中热滞后造成的系统误差<0.1℃/km。

3.1.2 湿度传感器: 与大气中水分子自由迅速交换,能够真实反应大气中水汽的分布情况。

3.1.3 气压传感器:在1050至5hPa的动态范围内保持其准确度,并在规定较低气压下仍具有0.1hPa的分辨率。

3.1.4 测量、操纵(解码)和发射电路:测量、操纵(解码)电路必须加装参考器和电子转换器。

用于二次雷达的探空仪应具有无线电应答器。

卫星导航定位探空系统应具有无线电导航讯号接收和发射功能。

探空仪无线电频谱宽度满足有关技术规定的要求。

3.1.5 电池:无线电探空仪所使用的电池应具有充足的容量,在温度15℃条件下能提供100分钟及以上的电能,且输出电压降低幅度不能高于标称电压的5%。

而当温度从15℃降至–10℃时,输出电压不应降低标称电压的10%以上。

电池不应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3.2 探空仪基测箱:探空仪基测箱是对探空仪温度、湿度传感器在探空仪施放前与检测箱内温度、湿度的标准器进行比对的综合性检测设备。

探空仪基测箱内环境要稳定,智能化程度高,尽可能消除由于操作而引起的误差。

定期对基测箱内标准器进行检定。

3.3 探空气球:具有良好的弹性、防老化性和耐低温性。

高空气象观测站依照其观测业务的要求,选用相应型号的探空气球。

探空气球按用途和质量要紧有两种:经纬仪测风气球(如:30g气球)和探空气球(如:300g、750g、800g、1600g气球等),经纬仪测风气球为红色、黑色或胶乳本色,探空气球为胶乳本色。

3.4 数据采集系统3.4.1 测风雷达:由接收、发射、天线和伺服系统等组成。

具备对压、温、湿、仰角、方位角、斜距等差不多数据的接收和处理功能。

雷达的性能指标应符合其功能规格书的要求。

3.4.2 卫星导航定位接收系统:能够接收和处理卫星导航定位探空仪发回地面的信号,利用卫星星历解算导航电文,通过数据处理软件完成高空气象要素观测。

3.4.3 数据处理终端: 数据处理终端由硬件和软件组成。

硬件要满足系统的差不多配置需求,软件要符合规范要求。

3.5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仪器设备的总体测量准确度要求高空气象观测仪器装备的测量准确度应当满足气象业务的规定要求。

依照目前生产技术水平及进展的趋势,高空气象观测仪器总体测量准确度应达到表1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