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 第6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第6章-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长期循环,使补给区岩土与地下水化。
第六章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五 地下水补给与排泄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从地下水补给角度看,矿化度与化学类型不同的补给 水,导致地下水水质发生不同的变化。
从地下水排泄角度看,径流排泄与蒸发排泄,导致地
有关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等水文地质学基础知识
有关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等水文地质学基础知识地下水,那可是大地的神秘宝藏,就像藏在地下的小金库,默默地滋养着大地万物。
今天咱们就来唠唠地下水的那些事儿,什么补给、径流、排泄之类的。
咱先说说地下水的补给。
这补给就像是给地下水这个大池子注水一样。
雨水是个很重要的角色呢。
每次下大雨的时候,雨滴就像一个个小信使,带着天空的馈赠冲向大地。
一部分雨水直接渗到地下,就像小偷悄悄溜进了一个秘密基地,慢慢地补充着地下水。
还有河流啊,它就像一个慷慨的邻居,有时候河水会偷偷地往地下渗,把自己的水分享给地下水。
山上的冰雪融化也不能小看,那融化的雪水就如同远方归来的游子,急切地投入大地的怀抱,成为地下水的一部分。
对了,灌溉用水有时候也会渗透下去,这就好比我们吃饭的时候不小心掉了些米粒到地上,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积少成多也能给地下水加点料。
地下水可不会一直静止在那里,它也像个调皮的孩子到处跑,这就是径流。
它在地下岩石和土壤的孔隙里穿梭,就像小老鼠在地道里乱窜。
地下水径流的速度可不一样,就跟不同的人走路速度有快有慢一样。
如果地下的岩石和土壤孔隙比较大,像那种粗砂层,地下水就跑得欢快些,就像在宽阔的马路上跑步;要是遇到黏土这种孔隙小的,那就只能慢悠悠地挪了,仿佛走在狭窄的小巷子里。
而且地势也影响它的径流方向,水往低处流嘛,地下水也不例外,它总是朝着地势低的地方流去,就像球总是往坡下滚一样。
再讲讲排泄。
地下水也得有个出口释放自己,这就是排泄。
泉水就是地下水排泄的一种美丽呈现。
那泉水涌出来的时候,就像大地开了个口子在吐珍珠,清澈的泉水从地下冒出来,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有些地方的湖泊也是靠地下水排泄来维持水量的,地下水就像一个默默支持的一直在背后给湖泊提供水源。
还有啊,人们打井取水,这也算是地下水的一种排泄方式。
地下水就像一个无私的供应者,满足人们的用水需求。
不过要是取太多,就像一个人不停地索取别人的东西,那地下水也会受不了的。
地下水补给与排泄
植被蒸腾作用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再通过蒸腾作用释放到大气中,部分水分会渗 透到地下水中。
其他来源补给
农业灌溉
农业灌溉用水通过土壤渗透和地表径流等方式补给地下水。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经过处理后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通过渗井、渗坑等方式补给 地下水。
人工回灌
通过人工回灌的方式,将地表水或处理后的废水灌入地下含水层, 以增加地下水资源量。
03 地下水排泄方式及途径
蒸发排泄
01
02
03
土壤蒸发
当地下水埋深较浅时,通 过土壤毛细管作用上升到 地表,在地面直接蒸发。
植物散发
植物吸收地下水,通过叶 片气孔散发到大气中。
水面蒸发
当地下水露出地表形成河 流、湖泊等水域时,通过 水面蒸发排泄。
存在于含水介质中的水,具有流动性 和溶解能力。
补给与排泄过程简述
补给过程
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等通 过包气带下渗水量的过程,包括泉、 人工开采、蒸发、向地表水体排泄 等。
补给与排泄关系
在天然条件下,地下水的补给与排 泄总体保持平衡。当补给量大于排 泄量时,地下水位上升;反之,地 下水位下降。
如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对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 具有控制作用。
水文地质条件
包括含水层的厚度、渗透性等,直接影响地下水 的补给和排泄。
地形地貌影响
地形坡度
地形坡度影响地下水的流动方向和速度,从而影响地下水的补给和 排泄。
地貌类型
如河谷、山前倾斜平原等地貌类型对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具有重要 影响。
地表水体
地表水体如河流、湖泊等对地下水具有补给作用,同时也会影响地下 水的排泄。
水文地质学名词解释
水文地质学名词解释(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水文地质学基础(张建升)基本概念:补给:含水层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称作补给。
排泄:含水层失去水量的过程称作排泄。
径流:地下水由补给区向排泄区流动的过程称作径流。
径流强度: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断面的流量,即渗流速度。
强径流带:在某些发育不均一的泾流场中,强径流区段往往成不规则的带状展布,故入渗率: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地表面积入渗的水量称为入渗率。
入渗系数:年降水入渗量qx与年降水量X的比值。
动态与均衡:地下水的动态是指地下水的数量和质量(水位、流量、水温、水化学成分等)在各种因素影响下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某一时间段内某一地段地下水水质、水量收支平衡的数量关系称作地下水均衡。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其他含水层的水和人工补给水源。
空隙:岩石(土)中存在着空隙,空隙是地下水渗入、储存、运移的场所和通道。
孔隙:存在于松散的或未完全胶结的岩石颗粒与颗粒之间或颗粒集合体与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称为孔隙。
裂隙:裂隙是坚硬岩石形成时或形成后由于各种内外营力的作用,使岩体遭受破坏而形成的空隙。
溶隙:可溶性岩石经地下水的溶蚀和机械冲蚀作用产生的空隙称为溶隙。
孔隙度:衡量孔隙多少的指标称孔隙度。
一般用岩石中孔隙体积和岩石总体积之比表示。
裂隙率:裂隙的体积(Vr)与包含裂隙在内的岩石的总体积(V)之比。
容水性:容水性是指岩石能够容纳一定水量的性能。
持水性:是指重力释水后,岩石能够保持住一定水量的性能。
(主要是结合水和部分毛细水)给水性:饱水岩石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给出一定水量的性能。
渗透系数:水力坡度为1时,渗透系数在数值上等于渗流速度。
渗透系数不仅取决于渗透率:衡量岩石透水性大小的指标称渗透率。
与渗透液体的性质无关。
含水层:能透过水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岩石的水理性质:水进入岩石空隙后,岩石空隙所表现出的与地下水的贮存和运移有关的一些物理性质。
水文地质学-第6章地下水的补给、排泄和径流
二、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1.具备条件 1.具备条件
地表水位高于地下水位。 地表水位高于地下水位。
chd-qw
第六章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10
河流上游 和中游
chd-qw
第六章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11
长江瞿塘峡
chd-qw
第六章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地下水的补给 排泄和径流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这三个环节 就是地下水的循环――即自然界循环中的水 , 即自然界循环中的水, 就是地下水的循环 即自然界循环中的水 处于地下隐伏阶段的循环。 处于地下隐伏阶段的循环。 基本概念 地下水的补给――含水层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 地下水的补给 程。 地下水的排泄――含水层失去水量的过程。 地下水的排泄 地下水的径流――获得水量到失去水量所经历 地下水的径流 的过程。
3.越流补给
越流补给是通过弱含水层的补给( 越流补给是通过弱含水层的补给(leakage recharge) ) 要弄清谁补给谁: 在水的密度相同时, 要弄清谁补给谁 : 在水的密度相同时 , 高水位补 给低水位, 不一定是高的含水层补给低的含水层。 给低水位 , 不一定是高的含水层补给低的含水层 。
chd-qw 第六章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4
①入渗过程
a.渗润阶段:降水初期,如果土壤干燥,下 渗润阶段:降水初期,如果土壤干燥, 渗润阶段 渗水主要受静电引力作用, 渗水主要受静电引力作用 , 受土粒吸附 形成结合水, 结合水的饱和, 形成结合水 , 结合水的饱和 , 即本阶层 的结束; 的结束; b.渗漏阶段 : 随着土壤含水量增大 , 分子 渗漏阶段: 渗漏阶段 随着土壤含水量增大, 作用力( 静电引力) 作用力 ( 静电引力 ) 由毛管力和重力作 用取代, 逐渐充填岩土孔隙及下渗, 用取代 , 逐渐充填岩土孔隙及下渗 , 直 到重力起主导作用。 到重力起主导作用。 c.渗透阶段:孔隙水分近乎饱和,水主要受 渗透阶段: 渗透阶段 孔隙水分近乎饱和, 重力作用稳定向下流动。 重力作用稳定向下流动。
水文地质学基础理工大题库
第二章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一、名词解释1、孔隙度:松散岩土中,某一体积岩土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
2、裂隙:各种应力作用下,岩石破裂变形产生的空隙。
3、溶穴:可溶的沉积岩在地下水溶蚀下产生的空洞。
4、结合水:受固相表面的引力大于水分子自身重力的那部分水。
5、重力水:重力对它的影响大于固体表面对它的吸引力,因而能在自身重力作影响下运动的那部分水。
6、毛细水:受毛细力作用保持在岩石空隙中的水。
7、容水度:岩石完全饱水时所能容纳的最大的水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8、给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从地下水位延伸到地表面的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出的水的体积。
9、持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中反抗重力而保持于岩石空隙中的水量。
二、填空1、岩石空隙是地下水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
空隙的多少、大小、形状、连通情况和分布规律,对地下水的分步和运动具有重要影响。
2、岩体空隙可分为松散岩土中的孔隙、坚硬岩石中的裂隙、和可溶岩石中的溶穴。
3、孔隙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分选程度及颗粒排列情况,另外颗粒形状及胶结充填情况也影响孔隙度。
4、岩石裂隙按成因分为:成岩裂隙、构造裂隙、风化裂隙。
5、地下水按岩层的空隙类型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6、通常以容水度、含水量、给水度、持水度和透水性来表征与水分的储容和运移有关的岩石性质。
7、岩性对给水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空隙的大小与多少。
8、松散岩层中,决定透水性好坏的主要因素是孔隙大小;只有在孔隙大小达到一定程度,孔隙度才对岩石的透水性起作用。
三、问答题1、简述影响孔隙度大小的主要因素,并说明如何影响?影响孔隙度大小的因素有:颗粒排列情况、分选程度、颗粒形状及胶结程度。
排列方式愈规则、分选性愈好、颗粒形状愈不规则、胶结充填愈差时,孔隙度愈大;反之,排列方式愈不规则、分选性愈差、颗粒形状愈规则、胶结充填愈好时,孔隙度愈小。
2、影响给水度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影响给水度的因素有岩性、初始地下水位埋深、地下水位降速。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及家乡地下水开采特征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及家乡地下水的开采特征摘要地下水作为整个地球上水循环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含水层从外界获得补给,在含水层中向排泄区运动和赋予它们的岩石相互作用,最后向外界排泄而参与水循环。
地下水的不断交替、不断更新决定了含水层中水质水量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变化。
为了了解地下水的赋存变化规律,合理评价和开发水资源,就必须研究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特征。
关键词:补给径流排泄地下水一、地下水地补给含水层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称作补给,主要来源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其他含水层水和人工补给。
(1)大气降水大气降水是自然界水循环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也是千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降落到地面的水分一部分变为坡面径流或被蒸发而消失,仅有部分渗入地下。
这一部分到达潜水面以前,必须经过土颗粒、空气和水三相组成的包气带,因此入渗过程中水的运动是极其复杂的。
降水到达地面后,便向岩石土壤中渗入。
如果降雨前土层湿度不大,则入渗的水先形成结合水,大道最大结合水量后,剩余的水才形成毛细水继续下渗,只有当包气带中所有毛细水被充满后,才能形成重力水连续下渗。
(2)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地表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海洋等,它们都在一定条件下成为地下水的补给。
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必要条件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两者之间必须有水力联系;另一方面,地表水为必须高于地下水位。
如某些平原河流的下游,河流中上游的洪水期,河流出山后的山前地段和河流流经岩溶发育地段,一般满足上述条件,地表水补给地下水。
(3)凝结水的补给凝结作用指空气的饱和湿度随温度降低,温度降到一定程度,绝对湿度与饱和湿度相等。
温度继续下降,超过饱和湿度的那一部分水便凝结成液态水。
白天,大气和土壤均吸热,晚上,土壤散热快而大气散热慢,低温将带一定程度,土壤孔隙中水汽达到饱和,凝结成水滴,土壤空气的绝对湿度随之降低,导致大气中水汽和土壤孔隙水汽压力不平衡,地面大气中水汽想土壤孔隙中运动并凝结,不断补充,不断凝结形成重力水下渗。
地下水补给与排泄
二、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二)降水入渗过程包气带含水量的变化 t0(初期)— t1(中期)—t2(后期)—t3(结束)
W0 残留含水量 WS饱和含水量
第4页/共68页
三、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影响因素(一)地表降水的三个去向
大 气 圈
地 面
包 气 带水分滞留
第13页/共68页
四、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流为例1、山区深切河谷 排泄地下水,河流得到补给。
第14页/共68页
四、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2、山前河流 由于堆积作用,河床高,地表水常年补给地下水。
第15页/共68页
四、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3、冲积平原河流(中游)补给排泄关系,随季节而定。
第24页/共68页
五、大气降水及河水补给地下水水量的确定(一)平原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1、计算公式 Q=PαF *1000 Q 年降水入渗补给量(m3/a) P 年降水量(mm) α 入渗系数 F 补给区域面积(Km2)
第16页/共68页
四、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4、地上河 补给地下水;一般河 洪补枯排。
第17页/共68页
第18页/共68页
开封柳园口悬河
第19页/共68页
山东境内黄河
第20页/共68页
(二)河流对地下水补给的过程-以间歇河流为例1、汛期开始以垂直入渗为主, 河下形成条带地下水丘。2、中期,水丘水位不断抬高, 与河水连成一体。3、汛期结束, 潜水位普遍 抬高。
二、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一)大气降水入渗机制—松散沉积物 两种方式:活塞式、捷径式1、活塞式 在较为理想的均质砂层地下水中,由于空隙均匀、当降水强度较小时,入渗水整体下渗,其湿锋面整体向下推进,犹如活塞运移的入渗方式进行。
6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分布地区 多在高山、沙漠等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尤其是降雨稀 少,地表径流贫乏的西北、内蒙等荒漠干旱地区。凝结水也 是地下水的主要来源之一。
6.1.5 地下水的人工补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无意识的:人类某些生产活动引起的对地下水的补给,如修 建水库,农业灌溉、渠道渗漏等。 专门的:有意识的修建一些工程,采取一些措施,将地表水 引入或灌回地下,如人工回灌
蒸发的影响因素
a.气候因素:
干燥,气温高,蒸发量愈大 b.地下水位埋深: 蒸发极限埋深:随着埋深的增 加,潜水的蒸发逐渐减少,达 到一定深度后就停止蒸发,这 一深度称为潜水蒸发极限埋深。
超过蒸发极限深度则蒸发→0
如 : 华 北 地 区 , 水 位 埋 深
>5m,基本不考虑蒸发;
西北干旱地区,极限水位埋
降水延续 t2 :
土层达到一定的含水量,重力和静水压力的传递作用下, 下渗趋于稳定——渗润阶段
降水再持续:
降水入渗过程
当土层湿锋面推进到支持毛细水带时, 含水量获得补给,潜水位上升
水分分布带
转页
入渗率:在单位时间内渗入单位面积 的入渗降雨量。
入渗过程(i~t)
(1)降雨充沛p0>i (2)降雨强度p0<i
6.1.1 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讨论:入渗机制?影响因素??补给量的确定???
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
包气带是降水对地下水补给的枢纽,包气带的岩性结
构和含水量状况对降水人渗补给起着决定性作用
目前认为,松散沉积物的降水入渗有两种方式:
降水入渗的现象—两类空隙的入渗过程——总结:
均匀砂土层——活塞式
西北极端干旱地区的山间盆地则趋于0。
第6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双环入渗试验装置 双环注水法--剖面图——连续降水
地中渗透仪结构图
a = G/Pr
6.1地下水的补给
3、降水入渗补给量 (2)山区降水入渗补给量的确定
可通过测定地下水的排泄量反求其补给量,包括河川基流 量(泉流量)、潜流量、开采量、蒸发量等,可以通过基流切 割法确定河川基流量。山区入渗系数为
式中Q ---- 地下水年排泄量(m3/a),余同上。
▪ 天然: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及相邻含水层的补给等 ▪ 人类活动有关的:灌溉水入渗、水库渗漏及人工回灌
6.1.1 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讨论:入渗机制?影响因素??补给量的确定???
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
▪ 包气带是降水对地下水补给的枢纽,包气带的岩性结 构和含水量状况对降水人渗补给起着决定性作用
6.2 .1 泉 spring
❖ 定义:
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
多为“点”状,属径流排泄
❖ 分类:根据补给泉的含水层类型可将泉划分为上升 泉、下降泉。
根据出露成因将上升泉可分为:侵蚀(上升)泉、断层泉和 接触带泉。
根据出露条件又将下降泉分为:侵蚀泉、接触泉、溢流泉
1.下降泉——出露潜水含水层中的泉
▪ 目前认为,松散沉积物的降水入渗有两种方式: 降水入渗的现象— 两类空隙的入渗过程——总结:
均匀砂土层——活塞式 (piston/diffuse) 含裂隙的土层——捷径式 (bypass)
山西黄土及其入渗
6.1.1 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
❖ “活塞式”入渗 ——适用条件: 均匀的砂土层
水文地质学
Hydrogeology
防灾科技学院 宋洋
第六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专门水文地质学复习重点资料
一、名字解释1.动储量:单位时间流经含水层(带)横断面的地下水体积,即地下水的天然程流量;静储量:地下水位年变动带以下含水层(带)中储存的重力水体积;调节储量:地下水位年变动带内重力水的体积;开采储量:用技术经济合理的取水工程能从含水层中取出的水量,并在预定开采期内不致发生水量减少、水质恶化等不良后果。
2.补给量:补给量是指天然状态或开采条件下,单位时间通过各种途径进人含水系统的水量。
3.储存量:指地下水补给与排泄的循环过程中,某一时间段内在含水介质中聚积并储存的重力水体积4.允许开采量:允许开采量就是用合理的取水工程,单位时间内能从含水系统或取水地段取出来,并且不发生一切不良后果的最大出水量5.地下水系统:地下水系统是以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把地球水圈一定范围内的地下水体作为一个系统,运用系统理论分析、研究地下水的形成与运移的机理,并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解决地下水资源的勘察、评价、开发利用和管理问题。
6.地下水动态:1、地下水的动态——指表征地下水数量与质量的各种要素(如水位、泉流量、开采量、溶质成分与含量、温度及其它物理特征等)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7.地下水均衡——指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地下水水量、溶质含量及热量等的补充(或流入)量与消耗(或流出)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8.给水度:给水度(产)是表征潜水含水层给水能力或储水能力的一个指标,9.水文地质参数:表征含水介质水文地质性能的数量指标,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重要基础资料,主要包括含水介质的渗透系数和导水系数、承压含水层的储水系数、潜水含水层的重力给水度、弱透水层的越流系数及水动力弥散系数等,还有表征与岩土性质、水文气象等因素的有关参数,如降水人渗系数、潜水蒸发强度、灌溉入渗补给系数等。
10.渗透系数:渗透系数(K)又称水力传导系数,是描述介质渗透能力的重要水文地质参数,11.导水系数(T):是含水层的渗透系数与含水层厚度的乘积12.储水率:表示当含水层水头变化一个单位时,从单位体积含水层中,因水体积膨胀(或压缩)以及介质骨架的压缩(或伸长)而释放(或储存)的弹性水量13.越流系数:表示当抽水含水层和供给越流的非抽水含水层之间的水头差为一个单位时,单位时间内通过两含水层之间弱透水层单位面积的水量14.降水人渗补给系数:是降水渗人量与降水总量的比值,15.水动力弥散系数:是表征在一定流速下,多孔介质对某种溶解物质弥散能力的参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
❖ “活塞式”入渗
—— 均匀砂土层
❖ “捷径式”下渗
t1
——空隙大小极悬殊
t2
活塞式与捷径式区别:
① 捷径式下渗,新水可以 超过老水,优先达含水 层;
② 捷径式下渗,不必包气 带达到饱和即可补给下 方含水层。
捷径式下渗图
6.1.1 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2、降水补给的影响因素 ▪ P = R + E +ΔS + G ▪ 气候因素(P,E):
④ 井孔灌注。
6.2 地下水的排泄
❖ 地下水排泄的研究包括: ▪ 排泄方式、排泄机制、影响因素、排泄量的确定
❖ 排泄方式: ▪ 泉(点状排泄) ▪ 向地表水体泄流(河流—线状)、向相邻含水层的排泄 ▪ 蒸发蒸腾(面状排泄) ▪ 人工排泄
❖ 前三种排泄方式称为径流排泄,与蒸发排泄的区别:
▪ 径流排泄—水分(盐分)呈液态排出,盐随水去 ▪ 蒸发排泄—水分呈气态排出,盐分积累下来,水去盐留
▪ 天然: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及相邻含水层的补给等 ▪ 人类活动有关的:灌溉水入渗、水库渗漏及人工回灌
6.1.1 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讨论:入渗机制?影响因素??补给量的确定???
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
▪ 包气带是降水对地下水补给的枢纽,包气带的岩性结 构和含水量状况对降水人渗补给起着决定性作用
2、下寒武为隔水层,仅断层带局部 导水;中寒武是较好的含水层;上寒 武基本上可看作隔水层。
3、奥陶系厚层灰岩中,地表水系不 发育;泉数量不多而涌水量大,为110L/s,个别大于10L/s;大多出露于 与其他地层交接处,说明富水性强, 是本区最好的含水层。 4、个别地段的断裂带出露泉而流量为 1-10L/s,说明断层有一定导水能力。
(4)人工补给地下水:采用有计划的人为措施补充含水层的水量。
目的: ① 补充与储存地下水资源,抬升地下水位; ② 储存热源、冷源; ③ 控制论地面沉降; ④ 防止海水倒灌、咸水入侵; ⑤ 改善生态环境
6.1地下水的补给
人工补给地下水的方式
人工补①给地地下面水的方式有: ① 地面②,河②渠河渠,③ 坑池 蓄水渗③补,坑④池蓄井孔水灌渗注补。
水文地质学
Hydrogeology
第六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提要
要求掌握地下水补给来源(降水、地表水、凝结水等)、 地下水排泄途径(泉、泄流、蒸发、蒸腾等)、地下水径 流特征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地下水补给与 排泄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下水水量水质的 影响。
本章内容
6.1地下水的补给
降水初期 t1 : 土层干燥,吸水能力很强,雨水下渗快
降水延续 t2 : 土层达到一定的含水量,毛细力与重力共同作用, 下渗趋于稳定——渗润阶段,渗漏与渗透阶段
降水再持续: 当土层湿锋面推进到支持毛细水带时, 含水量获得补给,潜水位上升
降水入渗过程
t1 t2
地面
湿 锋 面
潜水面
(降水入渗能力)垂向渗透流速v=Q/t,取决于包气带 岩性
❖ 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 存在水力联系 ▪ 地表水水位高于地下水水位(存在水头差) 作业:比较长年性河流与季节性河流对地下水的补给的 异同点?
河流不同部位地表水与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水之间的补给关系
季节性河流补给地下水
丰水期
6.1.3 含水层之间的补给(自学)
❖ 越流——地下水 量的内部转化
▪ 侵蚀泉: (a、b)
地形切割到潜水面
▪ 接触泉:(c)
地形切割至隔水底板 出露
▪ 溢流泉:(d、e、f、g)
水流在前方受阻,水 位抬升,而溢流成泉
2. 上升泉(出露于承压含水层中的泉)
侵蚀上升泉:
侵蚀作用下,地形切割揭 露承压含水层的隔水顶板 形成的泉。(h)
接触带泉:
岩脉或岩浆岩侵入体与围 岩的接触带,地下水沿冷 凝收缩形成的裂隙上升成 泉。(j)
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
6.2 地下水的排泄
含水层或含水系统失去水量的过程。
6.3 地下水径流
地下水从补给区向排泄区运动的过程。
6.4 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 基本概念
地下水是通过补给与排泄两个环节参与自然界的水循环。 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水量增加的 同时,盐量、能量等也随之增加。
排泄:含水层或含 水系统向外界排出 水量的过程,减少 水量的同时,盐量 和能量等也随之减 少。
❖ 基本概念
根据地下水循环位置,可分为补给区、径流区、排泄区。
➢ 径流区是含水层中的地下水从补给区至排泄区的流经范围。 ➢ 补给区(recharge area)是含水层出露或接近地表接受 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等入渗补给的地区。 ➢ 排泄区(dischage area)含水层或含水系统失去水量的 过程。 ➢ 水文地质条件是 地下水埋藏、分布、 补给、径流和排泄 条件、水质和水量 及其形成地质条件 等的总称。
6.1 地下水的补给
补给使含水层的水量、水化学特征和水温发生变化 ❖ 思考:补给获得水量后,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会发生什么
变化?
▪ 地下水位上升,增加了势能,使地下水保持不停的流动 ▪ 由于构造封闭或气候干旱,得不到补给,地下水的流动将
停滞
补给的研究包括:补给来源、补给机制、影响因素、补给量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有:
6.2 .1 泉 spring
❖ 定义:
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
多为“点”状,属径流排泄
❖ 分类:根据补给泉的含水层类型可将泉划分为上升 泉、下降泉。
根据出露成因将上升泉可分为:侵蚀(上升)泉、断层泉和 接触带泉。
根据出露条件又将下降泉分为:侵蚀泉、接触泉、溢流泉
1.下降泉——出露潜水含水层中的泉
a. 泉出露两侧岩层的含水性:含水层;隔水湖层南省娄底市娄星区石井乡山泉村 b. 泉出露处断层的导水性 c. 泉的流量大小:导水性的好坏 d. 泉的温度:地下水循环深度 e. 泉流量大小或水化学:补给与径流条件的好坏
不同岩性岩石的富水性比较
1、变质岩及花岗岩,泉多而分散, 流量小,说明富水性差。接触带出现 上升泉,说明部分接触带张开而形成 导水通道。
潜水和承压水含水层接受降水及地表水补给的条件不同。潜水在 整个含水层分布面积上都能直接接受补给,而承压水仅在含水层出 露于地表,或与地表连通处方能获得补给。因此,地质构造与地形 的配合关系,对承压含水层的补给影响极大。
含水层出露于地形高处, 充其量只能得到出露范围 (补给区)大气降水的补给。 出露于低处,则整个汇水 范围内的降水都有可能汇集 补充。 切穿承压含水层隔水顶板 的导水断层,在有利的地形 条件下,也能将大范围内的 降水引入含水层。 汇水区的大小也影响潜水 含水层接受补给
6.1.2 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 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要求以自学为主)
❖ 补给来源:地表水体(河、湖、水库等) ❖ 补给机制: 因地而异(空间上),不同部位,岩性等;
因时而异(时间上),不同季节,不同补排关系 ▪ 河流补给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 如何确定河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 Qsr = KIATsinq
3、降水入渗补给量 ❖ (1)平原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
一般采用入渗系数法(α) ▪ 降水入渗系数多用年平均值表示,由经验与实验等方法得出
全年降水入渗补给量: Q = ·P ·F ·1000 式中:Q ----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量(m3/a); P ---- 年降水量(mm); ---- 降水入渗系数; F ---- 补给区面积(km2)。 ▪ 确定 的常用方法:入渗试验仪、地中渗透仪来测定 ▪ 书中P74-75,介绍了天然潜水位动态法
▪ 目前认为,松散沉积物的降水入渗有两种方式: 降水入渗的现象— 两类空隙的入渗过程——总结:
均匀砂土层——活塞式 (piston/diffuse) 含裂隙的土层——捷径式 (bypass)
山西黄土及其入渗
6.1.1 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
❖ “活塞式”入渗 ——适用条件: 均匀的砂土层
5、第四系出现流量大的温泉,断裂的 深循环地下水,导水性良好。
6.2 地下水的排泄
(5)实例:地形、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巧妙地结合 形成大泉。
❖ 济南泉水:2.60km2内有106个泉,Qmax= 5m3/s。 ❖ 广西地苏暗河:4.0~489.0 m3/s(F=1000km2)。 ❖ 山 西 晋 祠 泉 : 1.90 m3/s , 黑 龙 洞 泉 : 4.6~38.5 m3/s
6.1.4 凝结水的补给 凝结作用指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由气态水转化为液态水的过程。 一般情况下,凝结形成的地下水相当有限。但是,高山、沙漠等 昼夜温差大的地方,凝结水对地下水补给很重要。 6.1.5 地下水的其它补给来源
(1)水库渗漏。 (2)灌溉渗漏:灌溉渠系、灌溉田间渗漏补给。 (3)工业及生活废污水的渗漏补给。
qG
P
1.年降水量
2.降水强度和延续时间
E
总量大,强度适中,间隔短,时间 长的绵绵细雨最有利。温度适中,温差 较小,相对湿度大,蒸发强度小。
▪ 地质:
3.包气带:a岩性、b厚度、c含水量
▪ 4.地形: 高或低,陡或缓
▪ 5.地下水位埋深:
▪ 6.植被发育
▪ 人类工程
P R
S G
6.1.1 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含水层通过钻孔发 生水力联系
6.1.3 含水层之间的补给
多层松散层中含水层通过天窗及越流发生补给。 越流量计算公式:
Ql
FKIT
FK
HA HB M
T
式中Ql ----越流补给量(m3/a); K ---- 弱透水层的渗透系数(m/d); M----弱透水层的厚度(m); HA、HB ---- 含水层A和B的水头(m);I---水力梯度; F---- 越流面积(m2);T----越流时间(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