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概述

合集下载

1运动训练学概述

1运动训练学概述

3.运动训练理论中国流 专家在回顾与总结半个世纪来我国运动 训练学理论研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概括 了我国运动训练学者引进、吸收和借鉴 国外运动训练理论的精华,总结了我国世 界级竞技运动员成功的训练经验,认为项 群训练理论、优势项目制胜规律、体育 博弈理论、竞技能力结构理论(非衡补 偿、时空协同)及训练理论和实践的同 步发展五个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构成了 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流"。


其中,《现代运动训练体系》(苏,奥卓 林)、《运动训练的远景规划》(苏,纳巴 特尼柯娃)、《运动训练的分期问题》(苏, 马特维也夫)、《运动训练方法的研究》 (保加利亚,彼特科什杰列夫)、《现代运 动训练中的身体训练问题》(罗马尼亚,柯 兹马)等已经构筑起了运动训练学理论的主 体框架;而《运动训练的生理学问题》(苏, 法尔费里)、《运动训练的生物化学基础》 (苏,雅可夫列夫)以及《运动员心理训练 的概念、内容和分类》(捷,瓦涅克)等则 展示了运动训练学的多学科联系。



三、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与任务
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 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 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 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 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 水平。
运动训练学的主要任务
1.总结专项训练中的共性规律 2.探索新规律 3.丰富完善运动训练学体系 4.借鉴其他学科成果 5.指导专项训练实践
补充材料 1.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程 尽管在20年代就已有了关于一般运动训 练理论的初步研究成果(如美国墨菲1913 年的《体育训练》),但直至20世纪50年 代,有关训练科学的研究才逐渐从单项 实践经验的总结发展为对运动训练普遍 规律的揭示。1962年11月在莫斯科举行 的“社会主义国家运动训练问题国际科 学方法讨论会”,集中地反映了有关研 究的成果。

运动训练学

运动训练学

运动训练学1、运动训练:以运动员和教练员为主体,在各方面人员的积极参与下,为全面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的胜利而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

2、运动训练的目的:运动训练的直接目的: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运动训练的间接目的:运动成绩。

3、现代运动训练的特点:答:(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2)训练内容的系统性和训练方法、手段的多样性(3)运动训练过程的长期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4)运动训练负荷的极限性和负荷安排的应激性(5)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6)训练安排的个人针对性(7)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4、项群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是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

5、各个项群竞技能力结构和作用?依决定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分类:所有的运动项目分为:体能主导类和技能主导类两大类。

体能主导类项目又可分为:快速力量性、速度性和耐力性三个分类;技能主导类又可分为:表现难美性、表现准确性、同场对抗性、隔网对抗性和格斗对抗性五个分类。

依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分:所有运动项目可分为单一动作结构、多元动作结构和多项组合结构三大类。

单一动作结构类又可分为:周期性、非周期性和混合性三个亚类;多元动作结构类又可分为:固定组合和变异组合两个亚类;多项组合结构类可分为:同属多项组合和异属多项组合两个亚类。

依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分类:运动项目可分为:测量类、评分类、命中类、制胜类、得分类五大类。

6、决定运动成绩的因素: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的竞技水平、对手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7、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它是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表现于专项竞技过程之中。

8、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结构特征:非衡特征、补偿效应。

9、运动员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运动成绩诊断(竞技水平和名次)、竞技能力诊断、训练效应诊断。

训练目标的内容:训练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的有序系统。

运动训练学教案完整版

运动训练学教案完整版
目的
通过系统、科学的训练,挖掘运动员 的潜力,提高其体能、技能、战术和 心理等方面的能力,以达到最佳竞技 状态,取得优异成绩。
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程
初期阶段
成熟阶段
早期的运动训练主要依靠经验和直觉 ,缺乏科学依据。
现代运动训练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综 合性的学科,结合了多种学科的理论 和方法,为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提供了 有力支持。
学校体育训练内容
包括田径、游泳、球类 等运动项目的训练。
学校体育训练方法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和手段,如游戏、竞赛 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社会体育中的运动训练实践与应用
社会体育训练目标
提高大众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社会体育训练内容
包括健身操、瑜伽、太极等运动项目的训练。
社会体育训练方法
采用简单易行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如集体练习、自我练习 等,方便大众参与。
竞技体育中的运动训练实践与应用
1 2
竞技体育训练目标
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取得优异成绩。
竞技体育训练内容
包括体能、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等方面的训 练。
3
竞技体育训练方法
采用科学化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如高原训练、间 歇性低氧训练等。
学校体育中的运动训练实践与应用
学校体育训练目标
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 动水平。
持续改进和提高
根据反馈意见和总结经验,对 训练计划进行持续改进和提高运动训练的保障与管理
教练员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教练员选拔
选拔具有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教练员,确保教练员队伍的素质 和能力。
教练员培训
定期组织教练员培训,提高教练员的业务水平和执教能力。
教练员考核
建立教练员考核机制,对教练员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估和奖惩。

运动训练ppt课件

运动训练ppt课件

绳梯训练 快速穿越绳梯。
变向跑 快速改变方向跑动。
反应球训练
利用反应球进行各种动 作练习。
柔韧性训练
பைடு நூலகம்
01
02
03
04
柔韧性训练定义
通过进行拉伸和伸展运动,提 高关节灵活性和肌肉弹性的训
练方式。
静态拉伸
保持某个姿势一段时间,如体 前屈。
动态拉伸
进行连续的动作,如腿部摆动 。
PNF拉伸
通过收缩和放松肌肉来提高柔 韧性。
安全注意事项
03
提醒运动员在使用运动营养补充品时应注意的安全问题,如避
免过量摄入和选择可靠的品牌。
06 运动训练案例分析
专业运动员的训练计划
训练目标
专业运动员的训练目标是提高 竞技水平,取得更好的比赛成
绩。
训练内容
专业运动员的训练计划通常包 括力量训练、速度训练、耐力 训练、灵活性训练和技巧训练 等。
训练强度和频率
专业运动员的训练强度和频率 都非常高,通常每周进行5-7次 训练,每次训练2-3小时。
营养和休息
专业运动员需要制定科学的饮 食计划和休息计划,以确保身
体得到足够的能量和恢复。
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计划
训练目标
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目标是促进生长 发育,提高身体素质,培养运动技能 和竞技精神。
定期评估
定期对训练计划进行评估, 了解运动员的进步情况,以 及训练计划的效果。
反馈与改进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向教练 员和运动员提供反馈,对训 练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 进。
总结经验教训
总结训练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以便在未来的训练中加以 改进。
05 运动训练营养与恢复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一,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二,项群:指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即按不同训练方法和内容体系划分,可划分为技能主导类项群和体能主导类项群。

三,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为竞技水平,是运动成绩的构成成分。

竞技能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表现专项竞技过程之中。

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所()补和代偿,使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

四,运动训练原则: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运动训练普遍经验的概括和科学研究成果的结晶,运动训练必须遵循的准则。

训练规律: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运动训练普遍经验的概括和科学研究成果的结晶,运动训练必须遵循的准则。

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以及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系统训练原则:系统地不间断地坚持从事运动训练,并有序地选择训练内容和训练手段,有序地安排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原则,依运动员机体的生物节律变化规律,竞技状态形成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以及运动竞赛安排的周期性特点,按一定的动态节奏,循环往复,逐步提高地安排训练内容和负荷。

适宜负荷原则:在训练过程中,根据训练对象的水平和训练任务,给予运动员合理的,适宜的训练负荷的原则,又称合理安排运动训练负荷原则。

区别对待原则:根据运动专项和运动员的个人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训练,确定训练任务,手段和安排负荷的原则。

直观教练原则:指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形象思维,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

运动训练学

运动训练学

竞技体育: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地体育活动。

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有身体能力、技术能力、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竞技需要原则:指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内部阻力、外部阻力)技术风格: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战术意识:又称战术素养。

指在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己战术行为的思维活动过程。

高原现象:优秀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过程,常常在专项提高阶段的训练中达到较高水平之后,会出现竞技水平停滞不前,甚至赂有下降的现象。

运动训练学将其命名为“高原现象”。

制胜规律:在竞赛规则的限定内,教练员、运动员在竞赛中战胜对手、争取优异运动成绩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单周期双高峰:是指在全年训练计划的周期划分上采用单周期的划分方式,并且在比赛期中安排两次竞技状态的高峰期,在两个高峰期之间安排一个“调整—重新准备—竞技状态最高峰”的周期计划安排方法。

1.运动员起始状态诊断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起始状态诊断的意义是什么?答:主要内容:1运动成绩诊断2竞技能力诊断3训练负荷诊断意义:1为运动训练过程确定一个客观、准备的出发点2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价3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意义:1.为运动训练过程建立一个客观、准确的出发点 2.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价 3.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2.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适宜负荷原则的概念是什么,如何贯彻适宜负荷原则?答:概念: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通过生物适应过程、提高机体能力和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第一章运动训练学概论1.1 运动训练学的定义、任务和研究对象•定: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和方法的科学,是体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务:探索运动训练的科规律,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促进体育事业发展。

•研究对象:运动员及其训练过程。

.2 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史•古代:经验积累,注重身体素质的培养。

•近代:科学研究,注重训练方法的改进。

•现代:理论体系完善,注科学训练和个性化训练。

1.3 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训练负荷:运动训练中对人体施加的刺激,包括强度、时间、密度、频率等。

•训适应:人体对训练负荷的反应,包括生理、心理、技能等方面的变化。

•训练原则:科学训练的指导原则,包括循序渐进、超量负荷、专项性、个体差异性等。

•训练方法:实现训练目标具体手段,包括基础训练、专项训练、竞赛训练等。

1.4 运动训练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通过观察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过程,收集数据。

•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控制变量,研究训练因素的影响。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意见和建议。

•文献法:通过查阅文献,了解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史和最新研究成果。

第二章运动训练的基础理论2.1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 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骨骼、肌肉、关节等。

* 人体能量代谢: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过程。

* 人体运动能力: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

* 运动训练对人的影响:肌肉生长、心肺功能增强、神经系统调节能力提高等。

2.2 运动训练的心理学基础•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动机、情绪、意志、性格等。

•运动心理状态:焦虑、紧张、兴奋、自信等。

* 运动心理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2.3 运动训练的生物力学基础•人体运动的力学原理:力、运动、能量等。

•运动技术分析:提高运动技术效率,减少运动损伤。

* 器械设计与选择:符合人体结构和运动规律。

2.4 运动训练的营养学基础•运动营养学:运动员的营养需求,膳食结构的调整。

运动训练学第一章运动训练学概述

运动训练学第一章运动训练学概述

5/29/2020
运动训练学
15
六、运动训练学的任务
运动训练理论分为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 论和专项训练理论
(一)任务:
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规律 深入探索尚未被人们认识和还不够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 规律 进一步完善和健全运动训练学理论和内容体系 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功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 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 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
5/29/2020
运动训练学
16
(二)运动训练学研究内容
竞技体育的地位和作用 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和特点 运动训练原则和原理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 身体训练
5/29/2020
运动训练学
17
课后复习题
运动训练的概念
竞技体育的概念
什么是运动成绩,运动成绩的主要影响因 素有哪些
什么是竞技能力?竞技能力包含哪些主要 内容
第一章 运动训练学概述
5/29/2020
运动训练学
1
主要结构与知识点分析
本章主要知识结构内涵:竞技体育的概念与组成部分; 运动训练的概念及基本特点;运动训练学的任务和内容。
学习重点
竞技体育的组成、基本特点和现代社会价值; 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任务和内容;
学习难点
竞技体育的特点; 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运动员目标状态确立
5/29/2020
运动训练学
13
四、运动成绩的概念及决定因素
(一)运动成绩的概念 运动成绩是指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 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 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态的综合评定
5/29/2020
运动训练学

运动训练学

运动训练学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躲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4、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5、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6、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7、重复训练法: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8、适宜负荷原则: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9、运动训练手段: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

10、运动员竞技能力非横结构的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补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这种现象成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横结构的补偿效应。

1、按照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可以把竞技体育项目分为几大项群?①测量类②评分类③命中类④制胜类⑤得分类。

2、按照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可以把竞技体育项目分为几大项群?大类分为:1.体能主导类,体能主导类可以分为:①快速力量性②速度性③耐力性2.技能主导类,技能主导类可以分为:①表现,表现又分为准确性和难美性②对抗,对抗又分为隔网、同场和格斗。

运动训练学——概述

运动训练学——概述
培养高水平竞技选手需要两个重要的条件:一是 要选拔具有巨大的先天性潜在运动天赋的少年儿童 予以训练,二是受训者能够多年坚持系统的专门训 练。
运动员参加训练的自觉性与积极性、运动员理 解把握运动训练知识的能力对于训练的效果和参赛 的表现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一个运动训Leabharlann 团队中,在运动员与教练员的 相互关系中,运动员是教练员工作的对象,是受体; 而在运动训练工作的完整系统之中,运动员则应该 是与教练员一起设计、组织和控制运动训练过程的 主体。
医务人员也是运动训练团队必不可少的重要成员,为运动员提供日常的医务监 督,促进负荷后的积极恢复,进行及时的伤病治疗。
二、运动训练学概述
(一)运动训练学及其研究任务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组织运动训练活动行为的科学。
运动训练活动有着自身特有的属性,也就有着自身运动的规律。 运动训练学就是研究和揭示训练活动规律的科学。 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 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2.运动训练团队
运动训练团队通常由教练员、运动员、管理工作人员、科研人员、医务人员组 成。在我国,运动训练团队多实行主教练负责制,也有的团队实行领队负责制。
教练员是运动训练团队的核心,或独自负责,或参与团队内部事务的管理、决 策等工作。像任何一个有人群的集合体一样,管理工作人员是运动训练团队的重要 组成部分。
我国运动训练团队中的管理人员包括领队及其助手。领队与主教练共同管理, 或领队协助主教练管理团队,围绕实现训练与参赛的总体目标,做好思想教育、行 政事务及多方保障工作。正确处理训练中的严格要求与保护运动员身心健康之间的 关系,正确处理训练竞赛需要与保障运动员个人权益之间的关系。

运动训练概述

运动训练概述

第一章运动训练概述第一节运动训练释义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一运动训练与竞技体育的关系竞技体育是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运动训练既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竞技目标最重要的途径。

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目的。

其中,运动训练的直接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通过参加运动竞赛,将其已获得的竞技能力转化为运动成绩。

教练员和运动员是运动训练活动的主体,教练员是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者及运动训练活动的组织者与指导者。

运动员既要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从事训练实践,也应积极配合教练员,与教练员一起设计、组织自己的训练活动,并参与对这一训练过程的有效控制。

同时,训练管理工作者、科学家、医生等也都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的提高有着客观的规律,只有遵循训练规律,科学地制定并认真地执行运动训练计划,才能取得运动训练活动的成功。

二运动训练与运动员选材的关系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的起始,是选择具有运动天赋和竞技潜能人才的过程。

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包括由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和后天训练获得性竞技能力两个部分。

科学的选材选出了具有优越的先天性遗传能力的可造之材,但是,还必须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训练才能有效地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并使得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的竞技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

选材为成功的训练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但如果没有科学的训练,再好的素材也不可能成为优秀的选手。

三运动训练与运动竞赛的关系成功地参加竞赛是运动员训练的最终目的。

运动训练的内容和安排应力求符合运动项目的特点和竞赛规则的要求,最终求得运动员在比赛中充分地表现出已经具备的竞技能力。

同时,运动竞赛的特定条件和气氛,为运动员创造高水平运动成绩提供了平时训练中难以具备的良好条件,而运动成绩也只有在专门组织的比赛中表现出来,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

运动训练学

运动训练学

一、名词解释1.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活动。

3.竞技能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4.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5.竞技需要原则与定向发展原则:是根据项目比赛的特点和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取满意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定向地科学安排训练过程的阶段及训练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6.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是根据运动训练结构特点、竞技状态呈现特征和重大赛事安排规律,系统持续地、周期性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7.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8.分解训练法:是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9.完整训练法:是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10.循环训练法:11.间歇训练法:指对动作结构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提出严格的要求,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12.体能:是以人体三大功能系统为能量代谢活动的基础,通过骨骼肌的做功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

13.反应速度:是指对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快速应答的能力。

14.动作速度:是指人体完成单个或成套动作的速度,是技术动作不可缺少的要素。

15.力量素质:是指人体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

16.快速力量:指肌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发挥出尽可能大的力量的能力。

17.身体姿势:指在动作过程中,身体或身体各部分所处的状态及身体各部分在空间所处的位置关系。

18.技术组合:有若干独立地技术动作联结组成的集合。

19.动作节奏:指在完成动作过程中的时间特征。

运动训练学

运动训练学

运动训练学运动训练学引言运动训练学是一门涵盖人体运动、运动康复、训练科学等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随着人们日益重视健康和运动,运动训练学正在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通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运动训练学:运动训练学的概念、运动训练学的历史发展、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内容、运动训练学的应用领域以及运动训练学的前景。

一、运动训练学的概念运动训练学是指以人体运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人体运动规律、人体适应机制、训练原则和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探索最佳的运动训练方案,提高人类运动能力和健康水平的学科。

二、运动训练学的历史发展运动训练学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古代。

我国古代就有了“艺极则用力轻”的运动训练思想。

20世纪初,美国开创了现代运动训练学的先河,从此,运动训练学逐渐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20世纪50年代,运动训练学开始在我国兴起。

70年代初,我国成立了第一个运动训练学专业,在此之后,运动训练学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三、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内容1、人体运动学:人体运动学是运动训练学的基础学科,它主要研究人体运动的运动学参数、关节运动和肌肉力量等方面的知识。

2、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状态下的生理变化和适应机制的学科。

研究内容包括运动代谢、运动心血管生理、运动呼吸生理等。

3、运动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状态下的心理变化和影响因素的学科。

研究内容包括运动动机、运动心理状态、运动心理应对策略等。

4、运动营养学:运动营养学是研究营养对运动表现和运动适应性的影响的学科。

研究内容包括运动营养素需要、营养素摄入的时机和比例等。

5、运动康复学:运动康复学是研究运动对疾病康复的作用及其机理的学科。

研究内容包括各种运动治疗方法、康复运动训练原则和方法等。

6、训练科学:训练科学是研究运动训练的规律和原则的学科。

研究内容包括训练计划、训练方法、训练评价等。

四、运动训练学的应用领域1、体育竞技:体育竞技是运动训练学最核心的应用领域。

名词解释运动训练

名词解释运动训练

名词解释运动训练
1 运动训练是什么
运动训练是指以身体活动为主的一种训练方式,它是围绕着调节
身体状态、促进身体机能,从而改善身体素质,提高肌肉组织功能、
协调身体各部分协同活动,以达到增强人体活力和运动能力,改善心
血管系统功能的一种人的训练活动。

2 运动训练的好处
运动训练为人体带来了许多好处:首先,运动训练可以增强人体
的体能,提高肌肉的力量、柔韧度,从而使身体更加健康结实;其次,运动训练可以提高人体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调节身体自身的
代谢,使身体更加健康;再次,运动训练可以改善身体机能,提高肌
肉组织的活力,锻炼心脏、促进呼吸,使身体更加健康;最后,运动
训练还可以提升心理状态,缓解焦虑和压力,使身体思想更加轻松舒畅。

3 如何进行运动训练
想要有效的进行运动训练,首先要建立良好的习惯,比如要定期
参加运动训练,每次训练的准备、恢复、时间等均要满足身体的需要;其次,要认真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按照专业人士的指导进行运
动训练;再次,要正确饮食,适当补充营养,规律睡眠,促进综合的
身体发育;最后,要养成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乐观,培养良好的心
理品质,使身心更加健康。

4 结语
运动训练不仅可以改善身体机能,强化肌肉组织,提高肌肉力量素质,还能提升心理状态,调节身体阿米巴结构。

无论是想改善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还是更新心情,都需要定期参加匀称的、科学有序的运动训练。

只要按照有计划、有效率的原则进行训练,就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有助于维护身体健康。

运动训练名词解释及选择答案

运动训练名词解释及选择答案

运运训练名词解释1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2动训练手段:是指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取的身体练习。

3模式训练法:是一种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横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4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的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的编织成训练程序,按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5分解训练法:是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的分成若干个环节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6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的休息的联系方法。

7间歇训练法:是指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进行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8变换训练法:是指对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实施变换,以提高运动员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9完整训练法:是将完整的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方法。

10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具体的训练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11比赛训练法:是指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则和方式进行训练的方法。

12力量素质:是指人的机体或机体的某一部分肌肉工作(收缩和舒张)时克服内外阻力的能力。

13训练量:指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心理负荷量以及消耗的热量,由完成练习的运动强度与持续时间,以及动作的准确性和运动项目特点等因素来决定运动量的大小。

14训练强度:指身体练习对人体生理刺激的程度。

15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 ,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16持续训练法:在相对长的时间里,用较小强度不间断地进行练习的方法。

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定义汇总

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定义汇总

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定义汇总运动训练是指通过系统的体育运动活动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能、改善运动技能水平的一种训练方式。

它是以科学理论为基础,并通过适当的运动方法和运动量进行训练,使个体能够获得身体健康、身心舒适和运动技能的提高。

运动训练学是指研究运动训练的原理、方法和效果,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探索运动训练的规律和运动训练的优化途径,以提高运动表现和运动健康水平的学科。

运动训练学的目标是为运动者提供合理、科学的运动训练指导,促进运动员在运动中的成长和发展。

运动训练和运动训练学的定义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性:运动训练是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通过一系列的运动活动来达到特定的目标。

训练需要按照科学规律进行,遵循一定的训练原则和方法。

2.科学性:运动训练是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科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来指导训练的实践。

科学性体现在运动训练的制定、监控和评价过程中。

3.目标导向性:运动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达到特定的训练目标,如提高运动能力、增强体能素质、改善技术水平等。

运动训练需要针对具体的目标进行计划和安排,以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4.个体化:运动训练需要根据个体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体能和技术水平,所以训练计划应针对个体的特点进行调整,以达到最适合个体的训练效果。

5.健康性:运动训练是为了促进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通过运动训练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改善心理状态。

健康性是运动训练的一个重要目标,同时也是社会对运动训练的要求。

运动训练学作为一门学科,涉及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营养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它的核心是研究运动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以及提供合理的训练指导。

运动训练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运动训练的原理:研究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如适应性原理、超量原则、连续性原则等。

这些原理指导着训练的计划和安排。

2.运动训练的方法:研究运动训练的方法和技巧,包括运动技术的训练、体能的训练、心理的训练等。

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的

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的

名词解释运动训练的运动训练是指通过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动作训练,提高身体机能,增强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一种综合性活动。

运动训练包括运动技能训练、体能训练以及心理素质训练,通过合理的训练计划和科学的方法,达到改善身体机能和提高运动表现的目的。

运动训练的目标是提高身体机能,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等各项指标的提升。

通过专业的训练计划和科学的方法,运动员可以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提高身体素质水平。

训练的关键在于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和训练强度,以及适时给予休息和恢复。

在运动训练中,运动技能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不同的运动项目有各自特定的技能要求,通过系统的技术训练,运动员可以提高动作的执行效果,提升运动表现。

例如,在足球训练中,运动员需要熟练掌握传球、射门、带球等基本技能,并在比赛中灵活运用。

通过反复练习和模拟比赛情境的训练,运动员可以提高技术的稳定性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除了技能训练,体能训练也是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能训练主要包括力量训练、爆发力训练、耐力训练以及柔韧性训练。

力量训练可以增加肌肉的收缩力,提高爆发力和动作稳定性。

爆发力训练可以提高肌肉在短时间内产生最大力量的能力,适用于需要瞬间爆发力的运动项目,如篮球的跳跃、举重的抬举等。

耐力训练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对持续运动的适应能力。

柔韧性训练可以增加关节活动度,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运动训练还包括心理素质的培养。

在高强度的训练和激烈的比赛中,运动员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应对。

心理素质训练包括集中注意力、增强自信心、控制情绪、应对挫折等方面。

通过运用心理技能,如心理暗示、自我调节等,运动员可以在竞技场上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境,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综上所述,运动训练是通过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来提高身体机能和运动表现的一种综合性活动。

通过技能训练、体能训练和心理素质训练的综合作用,运动员可以不断超越自己的极限,取得更好的成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运动训练概述第一节运动训练学概述一运动训练学的本质(一)运动训练学的释义运动训练学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揭示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对运动训练学名词分析:1训练过程---训练的全过程(启蒙训练、初级训练、深化提高训练、保持竞技能力训练)2 运动训练规律---训练规律的分类(专项规律、项群规律、一般规律)及其三类规律的关系3综合性---运动训练学的特点例:60米(8″)×4(30″)×5(3′);60米(8″)×4(2′)×5(3′)。

(二)运动训练学的本质运动训练学的本质是揭示和阐明运动训练的规律。

(三)运动训练学的特点本源性、综合性以及实践性是运动训练学的主要学科特征。

运动训练学理论源自于运动训练实践,它没有承接和移植其他领域成熟学科作为构建自己学科的母学科,而是直接相伴于运动训练实践活动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与体育学理论体系中的许多学科相比较,本源性是运动训练学最具特色的学科特征。

运动训练的终极目的是创造理想的运动成绩,而运动员的比赛结果却受着众多因素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回答和解决运动训练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运动训练学理论也就需要从众多理论学科.包括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科学、体育教育科学中吸取营养,丰富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表现出鲜明的综合性特征。

综合性:指由多学科构成该学科的理论基础(运动训练学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横向联系,如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等生物学科)实践(应用)性:总结训练实践经验并上升为指导训练实践的理论,解决训练实践中的为何练、练什么、怎么练和练多少的问题。

二运动训练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运动训练学的产生(二)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发展1.发展过程基本梗概我国运动训练学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

基本上可分为两个发展时期6个发展阶段。

第一发展期是“训练理论的吸收与发展期”(1953-1981年)。

这一发展期又分为训练理论的吸收阶段(1953-1957年)、初步形成与发展阶段(1958-1962年)、停滞阶段(1962-1975年文革期间)、恢复与发展阶段(1976-1980年)。

第二发展期为“运动训练学的初步形成期(1981年至现在)”。

在这一时期里,我国部分训练理论学者经过短期的努力不仅初步形成和确立了我国自己的运动训练学体系,而且还使我国运动训练学初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从7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一些体育理论学者敏锐地注意到国际上一般训练理论与训练学的创立和发展趋势,积极引进了前苏联、民主德国等国的运动训练学专著和论著。

一批体育学院体育理论教师转而从事训练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和运动训练学的学科建设。

1981年7月23日——8月5日,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组织了全国几所体育学院的学者在沈阳体育学院以协作的方式开始了《运动训练学》的编写工作并且制定了《运动训练学》大纲(初稿),明确了编写分工任务。

1982年1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学会,在北京召开了工作会议,会上转发了这个《运动训练学》大纲(初稿),与1982年在广州召开了《运动训练学》定稿会,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组织编写的,我国第一本《运动训练学》1983年诞生了。

之后,北京、沈阳、上海、成都等体育学院各自编写出本院使用的《运动训练学》教材。

与此同时,上海体育学院于1982年首先在运动系本科和专科中正式开设了运动训练学课程,同年由上海体育学院徐本力为全国青年篮球队教练员训练班编写了一套《运动训练学》内部讲义。

直至1986年2月才由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正式出版了由北京体育学院过家兴主编的我国第一本体系较完整的综合性《运动训练学》教材。

同年沈阳体育学院董国珍也编著了一本《运动训练学》内部教材。

1988年3月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教材小组召开了教材选优会议,经专家们评审,选出北京体育学院过家兴等同志编著的《运动训练学》和沈阳体育学院董国珍编著的《运动训练学》为“优选”教材,后经原教材的各章执笔人修改,由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了体育学院通用的《运动训练学》教材。

90年代以来,由徐本力、董国珍、田麦久、延峰、胡亦海、刘建和、王永盛、宋继新等人相继正式出版了一批运动训练学和有关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方面的专著和教材。

90年代末以来,我国运动训练学的理论建设正在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对传统的综合性的运动训练学进行了新一轮的修订,由上海体育学院徐本力教授主持编写的我国第一本体育院校《运动训练学》函授通用教材于1999年12月正式出版;由北京体育大学田麦久主持编写的“九五”国家重点教材一一全国体育院校全日制《运动训练学》通用教材,也于2000年8月由人民体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这是两本各具特色的全新的体育院校《运动训练学〉〉教材,将我国综合型《运动训练学》教材的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另一方面,从90年代末开始,我国一些运动训练学的学者,也在专题性的运动训练学理论建设上做出了新的贡献。

其中田麦久教授主编的《项群训练理论》和《论运动训练计划》也分别于1997年和1998年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和台湾文化大学出版社出版。

徐本力教授编著的《现代运动训练原理》也于2002年由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这些教材和专著的出版,把我国运动训练科学理论的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更加巩固了我国运动训练科学理论在国际上的先进地位。

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研究者大多数比较重视教育学科、社会学科、系统学科在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体系上的基础作用,然而在运用其它学科的知识量上,我国学者之间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自1983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编写的第一本《运动训练学》问世之日起,我国的《运动训练学》学科就受到了我国竞技运动领域各个方面的高度重视。

尽管我国《运动训练学》学科的研究内容有与国际趋向相似的部分,但是我国《运动训练学》学科更注重的是走学科内涵充实与外延发展的道路。

具体地讲,我国《运动训练学》学科的发展方向大体分为两类。

我国《运动训练学》学科的发展趋势,大致分为三个方向:一是我国《运动训练学》学科将由三个层次组成,即《专项运动训练学》、《项群运动训练学》、《运动训练学》的发展中得以充实和完善;二是将我国《运动训练学》学科与“运动选材学”、“运动竞赛学”、“运动管理学”等学科高度整合,共同形成《竞技运动理论》(竞技体育学)学科的主体框架;三是将《运动训练学》学科继续向高度分化后的“技能训练学”、“体能训练学”、“战术训练学”、“运动战略学”、“训练方法学”等方向深入。

第二节运动训练一运动训练的定义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教练员指导下使运动员提高或保持运动成绩和竞技能力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体育活动过程。

分析:从运动训练的构成要素分析1.人的要素:运动员和教练员(医疗、后勤、科研等人员)2.目的要素:提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3.计划要素:计划性的体育活动4.讨论:根据分析列举运动训练内容。

(导入有形训练和无形训练)结论:运动训练包含两个方面,有形训练和无形训练。

1.有形训练的范围条件:教练员、运动员、场地场馆、器械器材等。

2.无形训练的内容:饮食、睡眠、作息时间、营养补充、社会关系等。

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一)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二)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相互性。

竞技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由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智力能力等构成。

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1)影响竞技能力的各因素互补;(2)竞技能力表现上的互补性。

(三)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

(四)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适应性及劣变性:(五)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六)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一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1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2加强了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3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两个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

二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体系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标准:按运动项目的主导因素;按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按动作技术的确定性特点;按人与器材的关系;按比赛场地的不同特点;按参赛人数的多少;按比赛成绩的评分方法等等。

三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1.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制定项群训练理论可以给竞技体育的战略制定者以有益的帮助。

它可以对不同等级的运动项目进行对应的项群分析,能够帮助竞技体育的战略制定者从宏观上把握众多运动项目发展的状况,有利于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科学地分析造成各类项目发展水平高低不一的原因,继而还可以选出与现有优势项目隶属于同一项群但暂时落后的项目,从而使这些项目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可以极为方便地借鉴同项群中先进项目成功的训练经验,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这些暂时的落后的项目有可能比其他项群的落后项目更快地得到发展和提高,向优势项目的行列中转移。

2.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运动项目的宏观管理项群的划分和想群体系的建立使得竞技项目这一巨大群体的内部结构更加有序,进而为运动训练组织机构的领导者和管理人员对其实施更为有效的宏观管理提供了新的可能。

3.同群项目训练规律的探讨与揭示首先,在一般训练学理论中,研究者通常难以注意到和揭示出混处与所有项目之中的一组项目的训练规律,而通过项群理论的研究可以做到这一点。

其次,以一个项目的训练实践活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专项拉理论,不可能做出具有更为普遍适用性的提炼和概括,而项群训练理论的研究可以做到。

再次,由于运动项目发展的多样性以及某些运动大项的综合性特点,如果只以历史形成的运动项目为单位去认识运动训练的规律,必然会受到极大的局限。

而项群训练理论体系的建立,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研究者打破固有运动项目界限的束缚,对进行跨项的规律性的探索和研究成为可能。

总之,项群训练理论比一般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更方便研究者研究和思考运动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揭示运动训练中的规律,并能将研究成果直接运用到运动训练实践中,因此,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为研究者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先决条件。

4.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人才的流动在同一项群体系中,由于共同规律较多,因此,对运动员在各种竞技能力上的要求大同小异,所以在组建新项目的运动队时,教练员往往自觉不自觉地从本项群体系的领域中选拔人才,项群训练理论的研究和运用将会引导研究者进行此方面的研究,从而使人们这种朦胧的潜意识转化为科学理论下主动的积极的思维和行动,促进竞技人才的合理流动。

5.项群训练理论与运动训练方法的移植、创新与发展任何一个竞技运动项目的发展过程,都不可能处于完全闭锁式的状态,在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中,很自然地会从其他项目吸收那些对自己适用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同时,也不断地把自己科学的理论、精湛的技巧以及有效的方法传输给别的项目。

然而在人们没有科学的明确的认识项群理论之前,这些移植常常是自发的,也是缓慢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