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养殖鲟鱼的生物学特性_王吉桥

合集下载

鲟形目主要养殖鱼

鲟形目主要养殖鱼

第八节鲟形目的主要养殖鱼类鲟鱼是最原始的脊椎动物之一,被誉为活着的化石。

鲟形目包括已灭绝的软骨硬鳞科(Chondrostidae)和现存的鲟科(Acipenseridae)、匙吻鲟科(Polydentidae)共27种。

鲟鱼为广温性、广盐性鱼类。

大多数种类生存温℃为1~34℃,一般栖息水域上限水温在27℃以下,产卵水温为10~19℃,变幅为7.8~22.2℃。

其对盐度的变化适应能力强,无论淡水还是海水种类,都在淡水中产卵,且进行较长时间的溯河产卵洄游。

寿命长,个体大,性成熟晚,性成熟年龄变异大。

鲟鳇鱼类是鱼类中寿命最长,个体最大的类群。

最大个体体长8米,重1500kg,寿命100龄以上。

雌鱼12~33龄成熟,最晚35龄;雄鱼早3~5年成熟。

生殖力高,通常怀卵量近百万粒,孵化期长,水温14~19℃,需5~8天。

仔鱼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成体多数为温和性肉食性,鳇为凶猛性鱼类,匙吻鲟为滤食性鱼类。

在自然条件下,不同种属间可进行杂交。

一、中华鲟中华鲟(Chinese sturgeon,Acipenseridae sinensis)属鲟形目,鲟科,鲟属。

俗称鳇鱼、大腊子。

中华鲟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1983),必须办理相关的准养手续后才可进行养殖。

1、地埋分布中华鲟是鲟形目中在地球上分布最南端的种类。

它主要生活在亚洲东部沿海的大陆架水域,如在辽宁海洋岛、山东石岛、舟山、台湾基隆、海南岛东侧万宁县近海、韩国汉江口及南端丽水附近以及日本九州岛西侧等都曾捕到过中华鲟。

产卵洄游期主要进人长江干流,西江、闽江也有进人,但数量较少;溯长江可达金沙江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建成后,仅能到达长江中游的宜昌。

沿珠江可达广西浔江、柳江等。

2、生活史中华鲟是典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

平时栖息在海中觅食成长,开始成熟的个体于7~8月间由海进入江河,在淡水栖息一年性腺逐渐发育,至翌年秋季,繁殖群体聚集于产卵场繁殖,产卵以后,雌性亲鱼很快即开始降河。

中药方剂对施氏鲟生长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中药方剂对施氏鲟生长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公益性科研 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 编号 :0 0 3 。 2 10 ) 作者 简介 : 王 荻 (9 O ) 女 , 18 一 , 硕士 , 助理研究 员, 主要从事 鱼类病 害及 鱼类免疫研究 。
通信作者 : 刘红柏 , 博士 , 研究员 , 主要从事鱼类 免疫研究 。E—m i a: l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 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 江哈尔滨 10 7 ) 黑龙 5 0 0
摘要: 采用口灌方法研究了贯众、 1方 2 3 方 、 这 种中药方荆水煎剂对 1 龄施氏鲟生长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每 5 施 氏鲟贯众 、 1 方 2给药剂量分别为 9 153 , 口灌蒸馏水 处理为对 照组。给药结 束后 , 0 方 、 、7 、6g 以 取部分 鱼高 温 3 热刺激 2h后 , 0q c 与其他常温试验组同时采样 , 对鱼体生长状况 、 血清 中蛋 白含量 、 4种酶活性及 6种活性物质含 量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 : 2能有效提高施氏鲟 增重率。方 1 方 能提 高施 氏鲟 血清 中 A P活性 , K 对促进施 氏鲟免 疫反 应及机体代谢有一定作用 , 且其药效在高温刺激下不仅稳定性 良好 , 还有 一定 的提高 , 能促进鱼体 对热应激做 出快速 有效 的反应 。但方 1也表现出对鲟鱼肝 肾功能造成一定 影响和 负担 。贯众对 保护鱼体 心血管 具有一定 作用 , 而方 2 则对其有所损伤 。结果还表明 , 高温热刺激对用药后鱼体心血 管会 在一定程 度上造成压力或 不 良影响 。中药 方剂 的 使用对促进鱼体免疫力提高 、 增强抗应激能力有较好作用 , 但仍应继续 探索科学给药方案 。
2 0 1 5
括总蛋 白、 白蛋 白、 谷丙转氨酶 、 球蛋 白、 白球 比例 、 谷草转氨 酶、 谷丙/ 谷草 、 碱性磷酸酶 、 总胆 红素、 油三脂 、 甘 总胆 固醇 、 乳酸脱氢酶 、 尿素氮 、 肌酐、 尿素氮/ 肌酐 、 尿酸 。 13 3 数据处理 .. 各项酶活性值数据采用 S S 软件最小显 PS 著差数法 (S 进行处理 ; L D) 生化指标采用 S S P S统计软件 中的 单 因子方差分析进行统计 , 采用邓肯氏法进行多重 比较 。

鲟鱼养殖

鲟鱼养殖
罗斯鲟、裸腹鲟、闪光鲟和中华鲟等为洄游性种类。
但部分种类,如达氏鳇、小体鲟则有洄游性种群和定
居性种群。
2.水温 据报道,鲟形目鱼类起源于俄罗斯北部和
东西伯利亚一带的北极浅海区。除中华鲟、达氏鲟和
长江白鲟外,大多鲟鱼类为介于温水性鱼类和冷水性
鱼类之间的亚冷水性鱼类,存活水温在1℃~30℃之
间,但不同种类的适温范围略有差异。如匙吻鲟的适
11~ 16 11~ 13 7 ~9 9~16
60~90 4 ~9 3 ~6 3 ~5
8.9~12 16 15~25
第二节 鲟鱼的人工繁殖
一 、亲鱼的收集与暂养
由于目前人工养殖的史氏鲟尚未达到成熟年龄, 人工繁殖的亲鱼是靠采捕野生鲟获得的。收集亲鱼一
般在鲟鱼溯河洄游期间进行,收集地点愈靠近产卵场, 亲鱼的成熟度愈高。
伯利亚鲟、小体鲟和裸腹鲟。
第一节 鲟鱼的生物学特征
•(一)形态特征 •鲟鱼体形延长,一般呈圆锥形。躯干部有5行纵列骨板,背部、 左右体侧和腹侧各1列,横断面呈近五角形。腹部扁平。吻长。 歪形尾或呈鞭状。口大、横裂呈半月形,位于头部腹面,多能 伸缩吞吸食物。鳃部有细小或不明显的喷水孔。眼小。外鼻孔 2对。鳃盖骨1~3对,鳃丝部分外露或全部被发达的假鳃盖遮 盖。在皮肤表面粗糙部分的下方有下陷的盾鳞。头的表面光滑 或被成对或不成对的骨板所遮盖。在背鳍、臀鳍、腹鳍后各有 1~2块小骨板,有的分裂成对。全鳃一般4对,有的具有喷水 孔内残鳃和鳃盖上的半鳃,鳃间隔发达。鲟鱼类的体色,一般 是上部为棕灰色或灰黄色,人工养殖的个体呈黑色较多,下腹 部为银白色或乳白色。骨骼大部分是软骨,有发达的脊索,脊 索一直延伸到尾鳍上叶的终点。常见鲟鱼外部形态见图1-1。
908kg。
• 匙吻鲟在池养条件下,当年可长至670g;二龄能达3kg~4kg; 五龄7kg~8kg。在水温18℃时,用配合饲料饲养平均体重为 9.4g的史氏鲟幼鱼,一周年平均体重达615g,最大个体1040g; 二周年平均重2500g,最大个体4000g;三周年最大个体达到 5900g。

鲟鱼生物学特性与养殖

鲟鱼生物学特性与养殖
如:匙吻鲟的适温范围极广,在0-37℃可以生存, 最适温度为20-25℃。
史氏鲟的生存水温为1-30℃,适宜生长温度 在21℃左右。
俄罗斯鲟生长的最适水温为20-22℃。 长江白鲟属温水性鱼类,存活水温与鲤科鱼
类相近。
数显温度计
3、pH值
鲟鱼对水体的pH值要求在7.0左右。 如:匙吻鲟的pH值适宜范围为6.5---8.0; 养殖史氏鲟水体的pH值应在6.5---9.0之间。
Thank you!
到2010年已经占据了超过全国总量的10%。
贵州省鲟鱼产量
人工养殖
养殖模式:
工厂化(流水)养殖 网箱养殖 池塘养殖
2. 网箱养殖: 能利用网箱外大水体优质生态环境来保持网箱内良
好的水质,结合一定的密养管理措施可获得较高产出, 是一种较好的养殖方式,可在水库、湖泊等水域使用 各种规格的网箱进行养殖。
前景与发展方向
1 继续扩大养殖规模,注重开拓国际市场 2 深入研究相关技术,不断降低养殖成本
鲟鱼产业发展中“苗种”是关键,现我国仍缺少大规 模的鲟鱼苗种繁育基地,鲟鱼苗种的价格也较高。
3 巩固发展淡水养殖,积极拓展海水养殖
鲟鱼已在我国淡水水域中进行大规模养殖,今后 应积极拓展海水养殖。
4 开发深加工产品,延伸鲟鱼产业链
中国野生鱼子酱出口配额
2006-2012年全球鱼子酱贸易总量
养殖现状
鲟鱼已在我国各地大规模养殖,我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鲟 鱼养殖大国,国家应加快制订相关的产业政策,进行规模化 生产和经营,延伸产业链,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鲟 鱼产业的增值增效。
我国鲟鱼产量区域分布格局:吨,2014年
1988-2011年全球鲟鱼产量区域分布图
史氏鲟

第二节 鲟的生物学

第二节 鲟的生物学

一、形态特征
2.俄罗斯鲟: (1)体形:呈长纺锤形。 (2)骨板:骨板被辐射条纹所覆盖,骨板间分布许多呈星 状的小骨板,与其他鲟鱼类区别明显。 (3)吻与须:口小,下唇中央断开;吻短而钝,略呈圆形。 (4)体色:鱼体背部灰黑色、浅绿色或墨绿色,体侧常呈 灰褐色,腹部灰色或带有少量柠檬黄色;幼鱼背部灰褐色, 腹部白色略带黄色,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在鱼体的体侧、 背部和腹部均略带黄色,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其它鲟鱼类 区别明显。 (5)骨板数目:背骨板:5~19枚;侧骨板:24~50枚;腹 骨板:6~14枚。

二、生活习性
1.史氏鲟: 为非洄游性鱼类,常栖息于沙砾底质的江 段,冬季不停食,但食量较小,幼鱼在缓 水处育肥,有避强光趋弱光习性,生存温 度在1~33℃。 2、俄罗斯鲟: 为洄游性鱼类,在淡水河道中繁殖,在海 水中育肥,自然种群分为春、秋两种洄游 类型,生存温度在1~30℃。
二、生活习性
3.西伯利亚鲟: 分为三种类型: 半洄游型 河居型 河湖型 所有类型均在河流的中上游进行繁殖活动。 4.小体鲟: 为淡水定居型鲟鱼类,通常生活在河床区域,在 整个生活过程中不进行长距离迁徙,冬季微游不 进食。
三、食性
3.西伯利亚鲟: 主要以底栖动物为食,也摄食有机碎 屑、沉渣和小型鱼类。 4.小体鲟: 主要以底栖生物为食,同时也摄食水 生昆虫幼体、甲壳类、小型软体动物 等。喜食鱼卵。
四、生长特性
1.史氏鲟: 生存水温在0~33℃,生长适温在13~26 ℃ , 最适生长水温在18~22 ℃ 。生长速度快,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1.5年左右即可以达到上 市规格(1~1.5kg)。 2.俄罗斯鲟: 生存温度在1~30 ℃ ,生长适温在18~2 0℃ 。 3.西伯利亚鲟:
三、食性

主要养殖鲟鱼的生物学及养殖前景_卢迈新

主要养殖鲟鱼的生物学及养殖前景_卢迈新
2) 原分布于多瑙河到咸海水系的锡尔河等处 ,1933~1934 年人工移植到伊犁河下游 。现中国伊犁河流域可采到[2 ] 。
282
大 连 水 产 学 院 学 报 第 15 卷
2 中国鲟形目鱼类的地理分布及检索
分布在中国的鲟鱼有 8 种[2 ,7 ] : 分别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中华鲟 ( A ci penser si nensis) 、长江水系的达氏鲟 ( A 1 dabryan us) 和白鲟 ( Psephu rus gl adi us) ; 黑龙江水 系的史氏 鲟 ( A 1 schrenckii ) 和 达 氏 鳇 ( Huso dau ricus ) ; 新 疆 的 西 伯 利 亚 鲟 ( A 1 baeri) 、小体鲟 ( A 1 rut hen us) 和裸腹鲟 ( A 1 n u di vent ris) 。中国鲟形目鱼类的检索 见表 2 。
卢 迈 新 , 黄 樟 翰 , 肖 学 铮 , 吴 锐 全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珠江水产研究所 ,农业部热带亚热带鱼类选育与养殖重点开放实验室 ,广州 510380)
摘要 : 鲟鱼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鱼类之一 , 现存鲟鱼种数有 25~26 种 。由于多年的酷渔滥
捕和生态环境恶化 , 鲟鱼资源日趋衰退 。1990 年世界鲟鱼产量为 2 万 t , 1993 年下降到 1 万 t 。本文作者综述了鲟鱼类的起源 、地理分布 、生态习性和生物学特性 , 分析和讨论了 开展鲟鱼养殖应注意的问题及鲟鱼的养殖前景 。
1 鲟鱼类的形态特征 、分类地位和地理分布
鲟鱼属硬骨鱼纲 、辐鳍亚纲 (Actinopterygii) 、硬鳞总目 ( Ganoidomorpha) 、鲟形 目 (Acipenseriforms) , 是现在存活最原始的一目 , 其化石始于中生代三叠纪初[2 ] 。鲟 鱼体形延长 , 一般呈梭形 , 躯干部的横断面呈近五角形 , 吻长 , 尾是歪形尾或呈鞭状 。 腹部扁平 , 口大横裂呈半月形 , 位于头部腹面 , 多能伸缩吞吸食物 。鳃部有细小或不明 显的喷水孔 , 眼小 , 外鼻孔 2 对 , 鳃盖骨 1~3 对 , 鳃丝部分外露或全部被发达的假鳃 盖遮盖 (白鲟科) 。在皮肤表面粗糙部分的下方有下陷的盾鳞 ; 头的表面光滑或由成对 或不成对的骨板所遮盖 ; 在鲟科的躯干部有排列成行的大型骨板 , 背部 1 列 , 左右体侧 和腹侧各 1 列 ; 在背鳍 、臀鳍和腹鳍后各有 1~2 块小骨板 , 有的分裂成对 ; 白鲟科的 尾鳍上叶具有呈鞍状的骨板 1 行 , 大型个体特别明显 ; 全鳃一般 4 对 , 有的具有喷水孔 内的残鳃和鳃盖上的半鳃 , 鳃间隔发达 ; 鲟鱼 类 的 体 色 , 一 般 是 上 部 为 灰 色 或 灰

鲟鱼的养殖10

鲟鱼的养殖10

五、生殖
鲟鱼性成熟所需时间较长,在天然水域中雌鱼需10年18年,雄鱼需6年-12年。多数种类并非每年产卵,而 是间隔2年-4年。 繁殖季节一般在秋冬季节。
第二节人工繁殖
一、亲鱼的培育
1、亲鱼来源 、 目前,用于人工繁殖的史氏鲟亲鱼都是来源于黑龙江 干流中下游的抚远江段,在其繁殖季节的5~6月份, 从三层流刺网的渔获物中选购。选购时,视亲鱼性腺 的发育程度、伤势情况、水温情况予以取舍,适合催 产的亲鱼,立即在江边拴养催产或经短途运输,到达 人工繁殖场所再进行催产。
一般采取两针注射的方法:第一次注射总量的10%一20%, 其余剂量作第二次注射,两针的时间间隔一般在10小时左右 4、效应时间
两次注射在不同水温条件下的效应时间
水温/℃ 效应时间 /h
10~12 34~37
16~18 18~20
18~20 10~15
20~22 8~11
5、采卵和采精
(1)精液的采集与储存 (1)精液的采集与储存 精液的采集用挤压法 立即进行人工授精或放于4℃冰箱保存70小时 4 70 (2)采卵 (2)采卵 a.挤压法 适用于较小型的成熟度很高的亲鱼,雌鱼达到成 熟排卵后,用手先从雌鱼腹后部向前推压,再由 前向后推压,并重复度条件 最适16-18.5℃ (2)产卵池 鲟鱼产卵池的形状多采用椭圆形、圆形等,面积一般为 50~100平方米,池深1.5米左右 ,要有这样棚。 (3)流水培育 流水可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和刺激鲟鱼性腺的发 育和成熟
3、催产剂及使用 (1)催产剂:LRH—A (2)催产剂量: 雌鱼用LRH—A60~100微克/公斤 雄鱼所用剂量是雌鱼的1/2 1/2 (3)注射方法 因史氏鲟的个体较大,爱挣扎,故最好由两人联手操 作,一人托起鱼体,使注射部位露出水面,另一人持 针注射,胸鳍基部或背部两侧肌肉注射均可。

中华鲟

中华鲟
20世纪80年代的科研捕捞指标是长江水产研究所和中华鲟研究所每年各100尾,但两家机构每年各自能捕到 五六十尾已很不错。
2000年后,两家每年加起来也只能捕捞二三十尾。
2008年,农业部组织专家论证,估算繁殖群体不足200尾,野生种群岌岌可危,科研捕捞就此叫停。
2013年,葛洲坝下游的野生中华鲟产卵场,繁殖季节,未监测到任何卵和受精卵,自从葛洲坝建成后截断中 华鲟产卵路径,32年来头一次停止自然产卵。
体色在侧骨板以上为青灰、灰褐或灰黄色,侧骨板以下逐步由浅灰过渡到黄白色;腹部为乳白色。各鳍呈灰 色而有浅边。
最大体长5米,常见体长40-130厘米。背鳍50-54;臀鳍30-34;胸鳍48-54;腹鳍32-42;鳃耙9-15+6-10。 体长为体高的6.71-8.75倍,为头长的2.83-3.17倍。头长为吻长的1.90-2.83倍,为眼径的12.36-19.
中华鲟
鲟科鲟属动物
01 动物学史
03 栖息环境 05 分布范围
目录
02 形态特征 04 生活习性 06 繁殖方式
07 下级分类
09 主要价值
目录
08 保护现状
中华鲟(学名:Acipenser sinensis;英文名:Chinese Sturgeon):是硬骨鱼纲、鲟科的鱼类。常见个 体体长0.4-1.3米,体重50-300千克;最大个体体长5米,体重可达600千克。是中国长江中最大的鱼,故有“长 江鱼王”之称。体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前有4条吻须,口位在腹面,有伸缩性,并能伸成筒状,体被覆五行大 而硬的骨鳞,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尾鳍为歪尾型,偶鳍具宽阔基部,背鳍与臀鳍相对。腹鳍位于背鳍 前方,鳍及尾鳍的基部具棘状鳞,肠内具螺旋瓣,肛门和泄殖孔位于腹鳍基部附近,输卵管的开口与卵巢远离。

鲟鱼(Tilapia)的养殖-精选文档

鲟鱼(Tilapia)的养殖-精选文档

五、施氏鲟人工繁殖
(一)亲鱼的培育
1、亲鱼的选择
选择身体无病无伤,体质好,性成熟的 个体作为繁殖用亲鱼。 雌鱼选用体重15kg以上,腹部柔软且有 弹性,性腺发育至Ⅳ期以上的。 雄鱼选体重7kg以上,轻压腹部生殖孔 即有少许乳白色精液流出的个体,年龄为9~ 13龄。
2、亲鱼培育
亲鱼培育采用流水单养将亲鱼雌雄分 养水泥池中,要求水深0.6~1.0m,水体温 度23℃左右。水泥池上方设黑色遮阳布, 以防止光照太强。整个培育期一直投喂饲 料。繁殖季节里亲鱼停止吃食,此培育阶 段可停止投喂。
精卵上,用消过毒的洁净羽毛轻轻搅动
30~40 min,观察到脱黏比较完全时停止搅
动,脱黏过程结束。
(五)孵化
1、孵化条件
在12~26℃的水温范围内均可,但水温超过24℃ 时孵化率和饲养成活率均降低。 溶解氧:保持在6mg/L以上 pH值:7-8 受精卵在光线较弱的环境中进行发育
七、我国鲟鱼养殖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鲟鱼的养殖现状
2019 年 5 月,施氏鲟的全人工繁殖试 验首次在中国取得成功,已成为国内最主 要的鲟鱼养殖种类。 目前我国已经驯养成功并有一定养殖 规模的种类有施氏鲟、小体鲟、达氏鳇、 俄罗斯鲟、匙吻鲟、西伯利亚鲟和几种杂 交鲟。
二、鲟鱼的分类地位和地理分布
(一)分类地位
世界上现存鲟鱼总数为25-26种。鲟鱼 类主要分布于北半球北部。
我国境内有2科3属8种,分别是长江水 系和珠江水系的中华鲟、长江水系的达氏 鲟和白鲟;黑龙江水系的史氏鲟和达氏鳇; 新疆有三种:西伯利亚鲟、小体鲟和裸腹 鲟。
三、鲟鱼的养殖价值
1、食用价值
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
鲟鱼子酱,称“黑色黄金”
2、药用价值

鲟鱼常见病及防治

鲟鱼常见病及防治

对鲟鱼疾病防治的研究展望
加强基础研究
加大对鲟鱼疾病基础研究的投入,深入探究病原菌的生物 学特性和致病机制,为寻找新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发展新技术
积极推动鲟鱼疾病监测和诊断技术的研发,提高早期预警 和快速诊断能力,为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创造条件。
创新药物研发
加强新型药物和疫苗的研发,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提 高药物疗效并降低耐药性的产生。同时,探索生物防治技 术在鲟鱼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03
鲟鱼疾病防治方法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水质
定期检测水质,保持水体清洁,避免水质恶 化引起病害。
定期消毒
对养殖场所和养殖工具进行定期消毒,防止 病菌传播。
强化饲养管理
合理投喂饲料,避免过量喂食,确保鲟鱼获 得足够的营养。
增强鱼体抵抗力
通过免疫接种、添加营养物质等方式增强鲟 鱼的抵抗力,降低感染病害的风险。
织糜烂,露出白色骨质。
套肠症
患病鲟鱼肠道出现套叠、扭转、挤 压等现象,导致鱼体消瘦、食欲下 降。
出血病
患病鲟鱼体表出现出血、贫血、器 官充血等现象,伴有食欲下降、死 亡等症状。
细菌性疾病
细菌性败血症
患病鲟鱼出现鳍条基部、鳞片和 皮肤充血、鳍条破裂、眼球突出
等症状,最终死亡。
细菌性肠炎
患病鲟鱼肠壁充血、肿胀,严重 时肠壁穿孔,引起内出血和腹水
案例三:鲟鱼小瓜虫病的防治
病症表现
病鱼体表出现大量白色小点状病灶,严重时覆盖整个鱼体表面。病鱼出现厌食、游动缓慢等症状。
防治措施
保持养殖水体清洁,定期使用活性炭、过滤棉等过滤水体中的悬浮物和有害物质。在饲料中添加增强 免疫力的中草药,如板蓝根、黄芪等。对于已经发病的鲟鱼,采用特效药物治疗,如硫酸铜溶液等。

鲟鱼的生物学特征

鲟鱼的生物学特征

5、鲟鱼的生物学特征栖息习性:鲟鱼属底层冷水鱼类,生活在水体的中下层,喜清澈水质、喜生活于流水、溶解氧含量较高、水温偏低,栖息于底质为砾石的水环境中。

鲟鱼虽是一种大型鱼类,但性情温和,行动迟缓,不善跳跃。

鲟鱼大部分为洄游性和半洄游性鱼类,又可分为“海-河洄游”和“江-河洄游”两种,半数为溯河洄游产卵鱼类。

如长江的中华鲟幼鱼降河下海生长,性成熟群体由浅海溯河到长江上游和金沙江下游繁殖。

鲟鱼对外界影响的反应迟钝。

养殖中除沿池壁和池底游动外,很少做剧烈活动,消耗在运动中的能量很少,因此,饲养过程中的饲料系数相对较低。

除中华鲟、达氏鳇、长江白鲟外,大部分鲟鱼品种为亚冷水性环境生存,能承受水温为0~30℃,不同种类略有不同。

鲟鱼生长最佳水温20~26℃之间,水温达到4℃时即开始摄食,水温l6℃以上时,摄食旺盛,低于7℃或高于26℃时,食欲减退,生长减慢,超过30℃摄食停止,以后逐渐衰弱而死亡。

对溶解氧要求:鲟鱼的耗氧率属于顺应型,即水环境溶解氧量高时,它的耗氧率也高;随着水中溶解氧的下降,其耗氧率也随之下降,一般水中溶解氧量应保持在6-8毫克/升,以保证顺利生长。

水质和pH值适应范围:鲟鱼的幼鱼(一般一龄以上)对水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抗病能力也很强。

鱼苗阶段对水质要求很高,养殖应在高溶解氧、低有机物、清新流动的水体中进行。

pH一般7~9为宜。

盐度适应要求:自由来往于咸淡水域的鲟鱼,不经先期过渡可直接放入4~5‰的含盐水中,5~10小时可增加到6~7‰,24~48小时后即可适应9~10‰的盐水。

食性:为肉食性鱼类,以水生昆虫、底栖动物及小鱼小虾为食,如甲壳动物、摇蚊类和毛翅目幼虫及水丝蚓等,还有一些高等植物的碎屑,藻类和泥沙中的有机质物。

在人工饲养环境下,经驯化的苗种及成鱼均摄食人工配合饵料。

鲟鱼的食物惯性很强,拒食不熟悉的食物。

如开始时是食用水蚤和水蚯蚓,转食配合饲料时要有一定的驯化时间。

生长特性:鲟鱼的生长速度比较快,通常孵出的水花,经过1个月左右的养殖即可达到7~10厘米,条件合适的情况下,人工饲养鱼苗2个月可达25g,且I龄后生长速度加快,当年早春放养10~15克重的鱼苗,经过9~10个月即可养殖成0.75~1千克的商品鱼。

主要养殖鲟鱼特性

主要养殖鲟鱼特性

我国主要养殖鲟鱼特性鲟鱼是大中型的经济鱼类,不但个体大,肉质鲜美,而且其卵子可做成名贵的鱼籽酱。

因此,鲟鱼不但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前景十分诱人。

目前,鲟鱼的人工繁殖技术、营养需求和饲料等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国内外鲟鱼养殖现状对于鲟鱼的资源及其增殖的研究,在国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869年前苏联学者已开始研究小体鲟的生物学及其繁殖。

到本世纪70年代前苏联已建鲟鱼繁殖场超过20余个,年产幼鲟达1亿尾以上,后美国、意大利、德国、法国及比利时等国家也相继强化欧洲鲟、杂交鲟等遗传工程研究及实行现代化养殖生产。

然而,近10年来随着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水污染,影响鲟鱼生存,1990年世界鲟鱼总产量约2万吨,至1993年后下降到1万吨。

在国内,我国的鲟鱼研究也有几十年的历史。

由于长江沿江的建闸筑坝,阻碍了中华鲟的调游和产卵,使这一种类涉临灭绝。

为对其进行保护,从50年代,我国的科学工作者开始对其生态及生物学方面展开研究,70年又开始人工繁殖及放流增殖,目前已建立起大规模的繁殖治工处。

目前,主要养殖品种有俄罗斯鲟,史氏鲟和匙吻鲟。

2、几种主要养殖鲟鱼的生物学特征(1)俄罗斯鲟外形特征:个体延长,呈妨锤形,体高为全长的12%-14%,头长为全长的17%-19%,吻长为全长的4%-6.5%,吻短而钝,略呈圆形。

触须4根,位于吻端与口之间,更近吻端。

须上无伞形纤毛,口小、横裂、较突出,下唇中央断开。

背鳍不分枝,鳍条27-51根,臀鳍不分枝,鳍条18-33根。

体色背部灰黑色、浅绿色、墨绿色,体侧灰褐色,腹部灰色或柠檬黄色。

幼鱼背部呈兰色,腹部白色。

生态习性:俄罗斯鲟主要分布在里海、亚速海和黑海,以及流入该海域的河流。

除洄游种群外部分是终生在淡水生活的定栖性种群。

食性:底栖软体动物,虾、蟹等甲壳类及鱼类。

幼鱼以糠虾,摇蚊幼虫为食,雌鱼生长快于雄鱼。

繁殖:雌鱼性成熟多在12-16龄,重14-18kg,雄鱼性成熟11-13龄。

鲟鱼人工养殖不同发育阶段的病害防治

鲟鱼人工养殖不同发育阶段的病害防治
鲟鱼人工养殖过程中存在病害风 险,如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引 起的疾病,需要及时进行病害防 治。
02
鲟鱼幼苗期病害防治
幼苗期常见的病害
01
02
03
04
细菌性病害
如败血病、感染性休克等,通 常由细菌感染引起。
病毒性疾病
如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痘疮病 等,由病毒感染导致。
真菌性病害
如水霉病、鳃霉病等,由真菌 感染引起。
药物预防
在鲟鱼的生长过程中,定期使用抗菌、抗病毒药物进行预防,以减 少病害的发生。
联合治疗
一旦发现病害,及时采用药物治疗,并根据病情联合使用多种药物 ,以增强治疗效果。
06
鲟鱼人工养殖不同发育阶 段的病害防治总结与展望
总结
苗种质量
水质管理
饲料管理
生物安全
监测与治疗
保证苗种质量是预防病 害的关键,应从信誉良 好的供应商采购,并在 放苗前进行严格的检疫 和筛选。
幼苗期病害防治的实践案例
案例一
某养殖场在鲟鱼幼苗期发生了败血病 ,通过采用抗菌药物治疗,并加强水 质管理和饲养管理,有效控制了病情 的发展。
案例二
某养殖场在鲟鱼幼苗期发生了病毒性 神经坏死病,通过采用抗病毒药物治 疗,并定期对养殖场所进行消毒,成 功地控制了病情的发展。
03
鲟鱼成长期病害防治
成长期常见的病害
日常管理
定期观察鲟鱼的生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 施。
饲料管理
选用高质量的饲料,合理配置蛋白质、脂肪等营 养成分,以满足鲟鱼的营养需求。
投喂方法
遵循定时、定量、定质的投喂原则,避免过量投 喂导致的病害问题。
做好疫苗接种与药物预防
疫苗接种
根据当地病害流行情况,选用合适的疫苗对鲟鱼进行接种,提高 其免疫力。

鲟鱼(Tilapia)的养殖

鲟鱼(Tilapia)的养殖
亲鱼培育
亲鱼培育池要求水质清新、溶氧量高 、水温适宜。放养密度要合理,同时 定期投喂优质饲料,保证亲鱼营养充 足。
人工催产与孵化
人工催产
采用注射催产剂的方法,对选定的亲鱼进行人工催产。催产剂的种类和剂量需 根据鲟鱼的种类和体重来确定。
孵化管理
将受精卵放入孵化器中,控制好水温和水流,保持水质清新。定期清洗孵化器 和过滤设施,防止病害发生。
溶氧量
鲟鱼对水中溶氧量的要求较高, 一般要求溶氧量在5mg/L以上。 可以通过增氧设备来提高水中溶
氧量。
氨氮含量
鲟鱼对水中氨氮含量非常敏感, 氨氮含量过高会对鲟鱼生长造成 严重影响。需要定期检测并控制 水中氨氮含量在0.02mg/L以下。
温度与光照
温度
鲟鱼适宜生长的水温在20-30℃之 间,最适水温为25-28℃。在养殖 过程中需要控制水温在适宜范围内。
质参数。
水质调节措施
02
根据水质检测结果,采取相应措施如增氧、换水、使用水质改
良剂等,以维持良好的水质环境。
预防水质恶化
03
合理控制投饵量,避免残饵过多导致水质恶化;定期清理养殖
池底泥,减少有害物质积累。
病虫害防治措施
预防措施
保持养殖环境清洁,增强鲟鱼免疫力,减少病原菌和寄生虫的滋 生。
病害诊断与治疗
饲料成本
鲟鱼养殖需要投入大量饲料, 饲料的质量和价格直接影响养
殖成本。
设施成本
包括养殖池塘或网箱的建设、 增氧设备、排水设备等基础设
施的投入。
劳动力成本
养殖过程中的投饵、管理、捕 捞等需要人力投入,劳动力成 本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产出效益评估
成鱼销售收入
养殖鲟鱼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成鱼的销售,销售价格受市场供求关 系、品种和规格等因素影响。

鲟鱼养殖技术介绍

鲟鱼养殖技术介绍
措施。
种苗管理
选择健康、品质优良的种苗,避 免近亲繁殖。
疫病防治技术
疫病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鲟鱼的免疫力,定期进行消 毒和驱虫。
疫病识别
了解常见的鲟鱼疫病症状,及时发现并采取治疗 措施。
疫病控制
采用药物治疗、隔离等措施控制疫病的传播。
03
鲟鱼繁殖技术
亲鱼选择与培育
亲鱼来源
选择天然水域捕获的成熟鲟鱼作为亲鱼,或使用人工养殖的鲟鱼 。
02
鲟鱼养殖技术要点
养殖环境与设施
养殖场地选择
选择安静、远离污染源、 交通便利的地方建立养殖 场。
养殖设施
配备养殖池、进排水系统 、增氧设备、水处理设施 等。
池塘条件
池塘应宽敞、水深适宜、 水质良好,并配备相应的 消毒和净化设施。
养殖饲料与营养
饲料种类
根据鲟鱼的生长阶段和需求, 选用不同种类的饲料,如沉性
05
鲟鱼加工与利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鱼加工技术
1 2 3
鲜鱼处理
刚捕捞的鲟鱼应立即进行鲜鱼处理,包括去鳞、 去内脏、清洗等步骤,以保持鱼的新鲜度。
冷冻保存
为了延长鲟鱼的保质期,可以进行冷冻保存。一 般采用慢冻法进行保存,可以保持鲟鱼的原有品 质。
解冻方法
解冻是保证鲟鱼品质的关键环节,通常采用缓慢 解冻和微波解冻等方法,以避免对鱼肉造成损害 。
鲟鱼特性
鲟鱼是底栖鱼类,喜欢在清澈的缓流河段生活。它们耐寒性 强,生长缓慢,寿命长,通常需要几十年才能成熟繁殖。
养殖鲟鱼的意义
01
02
03
保护野生资源
野生鲟鱼数量急剧减少, 通过养殖可以保护和增殖 鲟鱼资源,维护生物多样 性。

有关鲟鱼高效养殖技术

有关鲟鱼高效养殖技术

有关鲟鱼高效养殖技术
鲟鱼属于底层冷水性鱼类,栖息在水质清澈,底质为沙砾的水域中。

喜弱光,怕强光。

鲟鱼食性一般为肉食性或杂食性,幼鱼以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水生昆虫为食;成鱼除底栖动物、水生昆虫外,还喜食小鱼小虾。

产自北美的匙吻鲟为浮游生物食性。

各种鲟鱼在养殖方法,尤其是成鱼养殖方法上无大区别,只是因品种不同,在幼鱼养殖过程中的饲料转化方面存在着难易程度的不同,至于生长速度的快慢,则主要取决于水质、水流、放养密度和饲料的优劣。

按鲟鱼不同生长阶段所具有的特点,可简单总结成以下两种养殖方法:
一、幼鱼养殖
1.流水养殖:可采用室外水泥地,使用流水养殖。

水泥地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正方形切去四角,这样池中的水流旋转无死角。

池底应为锥底形,坡度为1%~2%,排水口设在锥底部,再通过可调节高度的管道排水。

要保证洗刷水池时可以彻底排干池水。

池规格在9平方米以内,深度1米便可,池壁要光滑,以免刮伤鱼苗。

水池上应设遮荫网。

对于未开口的水花,水温应保持在18~20℃,水深0.6米左右,溶解氧不低于6毫克/升,流速不超过0.1米/秒。

放养密度初期为10000尾/立方米。

开口饵料可采用卤虫无节幼体、轮虫、小型枝角等,开口两天后可改喂剁碎的水蚯蚓和碎鱼虾。

要少量多次投喂,最初10~12次/天,1周后可改可8次/天。

鲟鱼喜弱光,灯光下摄食积极,故夜间必须投喂。


着鱼苗长大必须注意及时分池,这样可以减少幼鱼互噬的机会。

鲟鱼养殖技术详细介绍

鲟鱼养殖技术详细介绍

即鲟鱼(xún yú)(Sturgeon),古称鱏鱼(xún yú),体长0.5-7米。

鲟鱼是世界上现有淡水鱼类中体形大、寿命长、古老的一种鱼类,迄今已有2亿多年的历史,起源于亿万年前的时期,素有“水中熊猫”和“水中活化石”之称,系现存的古老生物种群。

鲟鱼以其奇特的体形而被作为观赏鱼饲养。

鲟鱼的头呈犁形,口下位,尾歪形,体背5行骨板。

其幼鱼与成鱼均具观赏价值,其中施氏鲟(分布于黑龙江)自人工繁殖成功后,其幼鱼已正式作为进行人工饲养。

多数种的常见个体都在几十公斤至数百公斤,最大个体1600公斤,我国最大个体600公斤。

一、鲟鱼的种类与生态特性:由于过度捕捞、水质污染和兴修水坝等人为原因,鲟鱼资源遭到极度破坏,大多数种类处于濒危状态。

目前所有的鲟鱼种类都已于1997年被列为国际濒危动植物物种贸易公约(CITES)的保护物种。

多数野生鲟鱼属于洄游性鱼类,其生命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海洋中度过的,产卵时才回到大河流中。

现有的人工养殖鲟种多为陆封或半陆封型,可长期在淡水中生长,同时也可在盐度为15%的水中生长。

鲟鱼的寿命是鱼类中最长的,可达200多年。

其性成熟所需时间也较长,在天然水域中雌鱼需10年-18年,雄鱼需6年-12年。

多数种类并非每年产卵,而是间隔2年-4年。

故鲟鱼资源在遭到破坏后,恢复难度极大。

同龄个体,雌鱼一般较雄鱼要大。

最大的个体长度达8米,重1.2吨。

多数鲟鱼属于底层冷水性鱼类,栖息在水质清澈,底质为沙砾的水域中。

喜弱光,怕强光。

鲟鱼食性一般为肉食性或杂食性,幼鱼以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水生昆虫为食;成鱼除底栖动物、水生昆虫外,还喜食小鱼小虾。

产自北美的匙吻鲟为浮游生物食性。

二、主要养殖品种及水质要求:目前世界上已进行人工繁殖驯养的种类主要有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闪光鲟、小体鲟、欧洲鲟、达氏鲟、中华鲟以及西伯利亚X小体鲟等10多个杂交种。

在欧洲各国和美国,由于早已意识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对鲟鱼的生物学研究和人工催产人工孵化率等研究已有多年,并成功地开发出适应性强、生长快的几个杂交种。

鲟鱼基本特性

鲟鱼基本特性

鲟鱼基本特性鲟鱼(Sturgeon)是世界上现有鱼类中体形大、寿命长、最古老、最神奇、生命力最强的鱼类。

恐龙早已灭绝,而鲟鱼却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保留着稳定、抗突变的优良基因性状。

对研究脊椎动物的起源和进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鲟鱼是大中型的经济鱼类,其外部形态特征、生活习性有许多特点。

本节主要对鲟鱼的起源、基本特征作一个简要介绍。

1、鲟鱼的纲目、起源与资源近况⑴鲟鱼的纲目中文学名:鲟鱼;界:动物界;科:鲟科;纲:硬骨鱼纲;亚纲:辐鳍亚纲;属:鲟属;目:硬磷总目、鲟形目;分类:脊索动物门;分布区域:鲟鱼集中分布于北半球,中国江河及沿海生活有8种鲟鱼;拉丁文学名:Acipenser sturio Linnaeus;英文名:Common sturgeon。

⑵鲟鱼的起源。

鲟鱼是古棘鱼类的一支后裔,在古生代非常繁荣,到中生代几乎绝迹。

鲟鱼的化石最早出现于距今一亿四千万年前,(图1-1-1是中华鲟鱼化石,产于中国辽西,形成于晚侏罗纪陆相地层,距今一亿四千万年)那时,鲟鱼生活在一个超级大陆的咸、淡水域之间。

随着大陆漂移,鲟鱼被图1-1-1隔离而分化成了不同的特定种。

其中有的鲟鱼选择了中国海域和长江作为繁衍生息地,如中华鲟(图1-1-2)。

中华鲟为中国独有,是世界27种鲟鱼中最珍稀的一个种类。

据估计,在大约亿年前恐龙统治地球的白垩纪,就在地球生存并繁衍。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中华鲟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因为中华鲟只在长江上游产卵,又被称为“爱国鲟”。

中华鲟寿命可达100余年,长度可以长到5米以上,重量可达1000余公斤。

还有人特别看重中华鲟,说中华鲟是“活化石”。

人称“活化石”者,都是先被人们认定已经灭绝,后又发现了活的那种古老生物,鲟鱼世世代代与人类共同生存,是世界珍宝。

鲟鱼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史的一部分,而很少有其他鱼类能享受如此殊荣。

翻开史料,会发现早在西周就有关于鲟鱼的文献记载。

《吕氏春秋》敬鲟鱼为神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4· 水 产 科 学 1998 综 述
主要养殖鲟鱼的生物学特性
王吉桥 姜志强 胡红霞
( 大连水产学院)
摘 要
综述了有关鲟鱼分类、分布、生活 习性特点的最新资料; 几种主要养殖鲟鱼的生 长适温、性成熟年龄与规格、怀卵 量、孵化等养殖基础资料。
鲟鱼属于辐 鳍亚纲( Act inopt eryg ii) 硬鳞 总目 ( Ganoidomor pha) 鲟 形目 ( Acipenserifor ms) ( 本文中的鲟鱼系指鲟形目鱼类) 。近 50 年 来, 世界鲟鱼类年产量变化在 2 万吨—5 万吨 之间( Doroshov, 1985) 。鲟鱼作为古老的食用 和游钓鱼类, 经济价值远高于其它渔业, 加之自 然资源下降, 所以, 早在 100 多年前, 前苏联就 进行了鲟鱼人工养殖和放养。近几年, 我国湖 北、黑龙江、辽宁、北京等地先后开展了鲟鱼的 人工养殖。
1 形态特征和分布
鲟鱼是起源于 2 亿年前的古老硬骨鱼类。 本目 包括 一 个 已 灭 绝的 软 骨 硬 鳞 科 ( Chondro st eidae) 和两个 现存 的科: 鲟科 ( Acipenseridae ) 和 白 鲟 科 ( Pol yodnt idae ) ( 孟 庆 闻 等, 1989 ) 或 匙 吻 鲟 科 ( 解 玉 浩, 1991; 朱 松 泉, 1995) 。白鲟科有两 属两种: 白鲟属长 江白鲟 ( P sep hurus glad ius Mart ens) 和匙吻鲟属匙吻 鲟 ( Poly odon sp at hula Walbaum ) ( 李 思 忠, 1987) 。鲟 科分 为 4 个属: 鳇属 ( H uso) 、鲟属 ( A cip enser ) 、铲鲟属 ( S cap hir hy nchus) 和 拟铲 鲟属( P sued oscap hir hy nchus) ; 世界鲟鱼种数各
kauf manni 23 P . hermanni 24 P . f ed sch enkov i
P oly dent id ae 25 P oly od on sp athu la 26 P sep hur us g lad ius
st urgeon Belu ga K al ugaa Rus sian st urgeon Se v r jug a Sc hip Siberian s t urgeon St er let A t lant ic st urgeon A driatic s t urgeon A mur River st urgeon Chinese s t urgeon Y angt ze st urgeon Japan ese st urgeon G reen s t urgeon Lake st urgeon Short nos e st urgeon A t lant ic st urgeon Wh ite st urgeon
11( 4) 体侧骨板多于 58
12( 13) 下唇完整 …………………………………………………………………………………… 裸腹鲟 A . nud iv entr is L ovet zky
13( 12) 14( 3)
下唇中央中断 …………………………………………………………………………………… 小体鲟 A . ruthenu s Linnaeu s 口裂大, 有时达头侧; 鳃盖膜相连; 须侧扁; 吻背具软骨 ………………………………………………………… 鳇属 H uso
Pal lid st urgeon Sho v e lno se Sho v e lno se
Sho v e lno se Sho v e lno se
A merican paddl ef ish Chinese paddl ef ish
欧洲鳇 达氏鳇 俄罗斯鲟 闪光鲟 裸腹鲟 西伯利亚鲟 小体鲟 长吻鲟 亚得里亚鲟 施氏鲟 中华鲟 达氏鲟 日本鲟 中吻鲟 湖鲟 短吻鲟 尖吻鲟 高首鲟 多甲鲟 密苏里铲鲟 密西西比铲鲟 大阿姆拟铲鲟
·36· 水 产 科 学 1998
或采取某种措施使配合饲料能放出微弱的生物 电, 均能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表 2 几种主要养殖鲟鱼的检索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18) 体具 5 列骨板; 口前吻须 4 根
2( 15) 具喷水孔
3( 14) 4( 11)
口裂小, 不达头侧, 鳃盖膜不相连; 须圆柱形; 吻背具骨板 体侧骨板少于 58
表 1 世界鲟鱼种类、自然分布和养殖规模
学 名
英文名
中文名
分布
养殖
A cipens eri dae 1 H u so hu so 2 H . dauri cus 3 A cip enser g uld enst adt i 4 A . stel lat us 5 A . nud iv entr is 6 A . bae ri 7 A . rut henus 8 A . stur io 9 A . naccar ii 10 A . S chre nck 11 A . sinensis 12 A . d abryanus 13 A . K ikuchii 14 A . med irostri s 15 A . f ul v esc ens 16 A . br ev irostrum 17 A . oxy rhnchus 18 A . t ransm ontanus 19 A . mul tiscul atus 20 S cap hirhynchus albu s 21 S . p l at or hynch us 22 P seudosc ap hir hynchu s
欧洲国家和我国的新疆地区。3) 北美类群有高 首鲟( A . tr ansmontanus Richardson) 、大西洋鲟 ( A . oxy rhynchus M it chill ) 、湖 鲟 ( A . f ul vescens) 、短吻鲟( A . brevir ostrum) 4 种 2 个亚种, 分 布于美国和加拿大。4) 北太平洋类群包括中吻 鲟( A . medirost ris Ayres) 和西伯 利亚鲟 2 种, 前者分布于北太平洋亚洲沿岸的朝鲜、日本、中
15( 2) 无喷水孔
16( 17) 腹部裸露, 背鳍 37 个以上, 臀鳍条 24 个以下 …………………………………………… 密苏里铲鲟 S cap hi rhy nchus al bus
17( 16) 18( 1)
腹部具小皮板, 背鳍 36 个以上, 臀鳍条 23 个以下 ………………………… 密西西比铲鲟 Scap hirhynchus p lat orynchus 体裸露, 仅尾鳍上叶具棘状硬磷; 口前吻须 2 根
小阿姆拟铲鲟 锡尔拟铲鲟
匙吻白鲟 长江白鲟
黑海, 亚速海, 里海 黑龙江 黑海, 亚速海, 里海 黑海, 亚速海, 里海 里海, 咸海 西伯利亚河流和湖泊 欧洲和西伯利亚流域 欧洲的大西洋沿岸 亚得里亚海 黑龙江 长江 长江 日本海 亚洲和北美太平洋沿岸 大湖 北美大西洋沿岸河流 北美大西洋沿岸 北美太平洋沿岸
国、前苏联远东地区的黑龙江水系, 美洲沿岸的 美国和加拿大。后者分布于西伯利亚诸河, 我国 的额尔齐斯河和阿拉斯加的北冰洋沿岸( 表 2) 。
Vol. 17 . 6 水 产 科 学 · 35 ·
2 生活习性及其特点
不同种类略有不同。俄罗斯鲟生长的最适温度 为 20℃—22℃( 郑亘 林 等, 1996) 。匙 吻 鲟 在
水温 一般认为, 鲟形目鱼类起源于俄罗 斯北部和东西伯利亚一带的北极浅海区( 解玉 浩, 1991) 。除中华鲟、达氏鲟和长江白鲟外, 大 多为亚冷水性鱼类, 存活水温在 1℃—30℃, 但
2℃—37℃的水体中均能生存( 裴家田, 1993) 。 长江白鲟属温水性鱼类, 存活水温与鲤科鱼类 相近。水中溶氧> 6mg / L 时生长最快, 达鱼种 后可在 4‰半咸水中饲养( St eff ens 等, 1990) 。
工业规模 小规模 工业规模 工业规模 小规模 小规模
零星
小规模 小规模, 实验
零星 实验
小规模 小规模
密西西比和密苏里河 密西西比和密苏里河 咸海
咸海 咸海
密苏里河 长江
小规模
依 Doros hov( 1985) , 解玉浩( 1991) 和四川省长江水产资源调查组( 1988) 资料整理而成。
食性 除成体匙吻鲟的口不能伸缩, 以浮 鲟) 为凶猛的食鱼虾蟹鱼类。根据鲟科鱼类的摄 游生物为食外( 林福申, 1987) , 大部分鲟靠口膜 食方式, 一般认为它们是依靠触须览食的, 但对 的伸缩吸允来捕食动物性为主的食物( 伍献文 中华鲟触须表面结构的电镜观察和鲟对水底不 等, 1979) 。幼鱼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要食物, 同刺激物反应的行为学研究表明, 中华鲟主要 如甲壳动物、摇蚊类和毛翅目幼虫及水蚯蚓等; 依靠吻部腹面的近距离或接触型电觉器官罗伦 较大些的幼鱼和成鱼多以小鱼、底栖动物为食, 氏囊来觅食, 而视觉和嗅觉等远距离感觉器官 有的种类也食某些高等植物的碎屑、藻类和泥 在摄食中的作用不大( 梁旭方, 1996) 。因此, 在 沙中的有机物质。有的种类( 如高首鲟和达氏 配合饲料中添加某些能产生微弱生物电的成分
8( 7) 9( 10)
背鳍条多于 40 鳃耙三角形, 薄片状, 排列紧密( 20—30) ; 幼鱼皮肤粗糙 …………………………………… 达氏鲟 A . dabry anus D umeril
10( 9) 鳃耙短柱状, 排列稀疏( 13—24) ; 幼鱼皮肤光滑 …………………………………………………… 中华鲟 A . sinensis Gray
5( 6)
下唇中央中断 …………………………………………………………………………………… 西伯利亚鲟 A . baeri Brandt
6( 5)
下唇完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