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热点问题精品版

合集下载

2024高考历史热点专题

2024高考历史热点专题

2024高考历史热点专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热点话题不断变化。

在2024年的高考历史科目中,将会涉及一些当下社会热点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事件。

本文将围绕2024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展开讨论,探讨与该专题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以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2024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可能涉及的历史事件包括中国的经济发展、国际关系、文化变革等方面的重要事件。

其中,中国的经济发展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这一过程涉及到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这一历史事件,考生需要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起因、过程和成就,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和特点。

另外,国际关系也是2024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影响力日益增强,这使得国际关系成为了研究的焦点。

考生需要了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包括邻国关系、中美关系、中欧关系等。

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如中美关系的变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都需要考生进行深入了解。

此外,文化变革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热点话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变迁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

考生需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演变,以及当代中国文化的特点和现象。

例如,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等都是考生需要关注的内容。

以上仅是对2024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的一些初步探讨。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注重对这些历史事件的了解,提高对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同时,要注意结合历史事件的发展,对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和问题进行分析。

只有全面了解历史的演变,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下的社会现象和发展动态。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历史书籍、参加历史专题讲座和研讨会等方式来提高对历史热点专题的了解。

同时,还可以通过观看历史纪录片、参观历史博物馆等途径来感受历史的魅力。

此外,加强历史学科的学习和理解,通过解答历年历史试题来提升解题能力。

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精品复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精品复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平原华氏 · 明氏
琅班(耶)王氏
地傅氏O
建康
)京兆杜氏
洛阳
陈郡谢氏
扶风苏氏●
荥阳郑氏
陇西李氏
· 庾氏
荀氏
4、 代表政权—前秦(1)建立:4世纪下半叶, 氐族建立政权,(376年) 统一北方。2、 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 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 面。3、 淝水之战(383年):前 秦建立后,统一北方,进攻 东晋,最终被击败与淝水。之后迅速崩溃,民族矛盾加 剧。
西晋
十六国383年淝水之战业东晋(317-420)
公元376年前 秦统一北方
三国(220-280)
263 魏灭 蜀266 晋代 魏280 晋灭吴
宋420
齐479
隋朝统
吴222
东汉
502 577
蜀221
魏220
266-316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大变革时期,上承秦汉帝国、下启隋唐帝国,为隋唐的大一 统奠定基础。政治上,国家由长期分裂走向新的大一统,各民族政权的制度创新为隋唐制度奠定了基础;经济上,由于江南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南北经济趋向平衡;文化上,科技持续领先世界,南北文化差异明显但走向交融,儒、释、道三教共同发展,玄学产生,文学承上启下,丰富多彩;民族关系上,继春秋战国之后再次掀起民族交融的高潮,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国时期,蜀、吴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蜀汉降服南中
西晋时五胡内迁后,受压迫,卷入争夺中央权力的内战、灭西晋,力 五胡内迁
东晋至南朝,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少数民族也逐步与
北民南迁 江南开发
民族交融: 各民族间共同生 活、彼此学 习、 共 同发 展、逐渐交 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相互影响、趋向一致。

高考历史2025年大事件与考点总结

高考历史2025年大事件与考点总结

高考历史2025年大事件与考点总结高考历史一直是考生们重点关注的学科之一,对于 2025 年的考生来说,了解大事件及其可能涉及的考点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 2025 年高考历史可能涉及的大事件及考点的总结。

一、国际政治领域1、全球气候变化合作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日益严峻,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与博弈成为重要议题。

考点可能包括:《巴黎协定》的主要内容和落实情况、各国在减排目标上的承诺与行动、气候谈判中的分歧与共识等。

2、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国际贸易摩擦不断,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例如,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争端,以及新兴经济体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变化。

可能的考点有:贸易战对各国经济的影响、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和面临的挑战、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等。

3、国际冲突与和平中东地区的局势依然紧张,巴以冲突、叙利亚内战等问题悬而未决。

这方面的考点可能涵盖:冲突的根源和发展历程、国际社会的调解努力、和平解决冲突的途径和困难等。

二、科技发展1、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在医疗、交通、金融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革。

考点也许包括: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和关键技术、其对就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影响、伦理和法律问题等。

2、生物技术的突破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以及在疾病治疗和农业领域的应用。

可能的考点有:基因编辑的原理和潜在风险、生物技术的伦理争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3、新能源技术的进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推广。

考点可能涉及:新能源的发展现状和前景、能源转型对全球经济和环境的意义、相关政策和国际合作等。

三、国内政治与经济1、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考点或许包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成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新兴产业的发展等。

2、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

可能的考点有: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业产业化发展等。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整理热点题型(含多张真题及答案)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整理热点题型(含多张真题及答案)

【答案】B【解析】根据“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可知美国并没有放弃市场经济,排除A项;题目中美国政府“以工代赈”体现出通过就业来刺激生产、缓解失业、稳定社会秩序的理念;对财富的平均享有是社会保障方面的内容,这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相比,加大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即美国政府职权的扩大,B项正确;罗斯福新政中尽管有维护民众利益的措施,但当时“福利国家制度”尚末建立,排除C 项;D项是罗斯福新政的影响,但题目中未体现,排除。

故选B。

2.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二十六国共同宣言发表后,……已成为反侵略之中心,于是我国遂列为四强之一;国家之声誉及地位,实为有史以来空前未有之提高,甚恐受虚名之害,能不戒惧乎哉”。

文中省略的是()A. 苏、美、英、法B. 中、美、英、法C. 中、美、英、苏D. 英、美、苏、意【答案】C【解析】为打败法西斯侵略者,美、英、苏、中四大国经常进行双边或多边的高级会谈,在政治上互相协作.故选C.3.如图是1929~1939年美国经济发展的柱状图。

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A. 美国经济增长率不断提高B. 新政促使美国彻底摆脱了经济危机C. 美国的经济复苏主要依靠殖民掠夺D. 新政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了低谷【答案】D【解析】图表显示明显有起伏,故A错误。

B说法本身错误,故B错误。

殖民掠夺早已基本结束,C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错误。

1933年,罗斯福开始实行新政,1935年,经济有所发展,1939年,与经济危机之前基本接近。

故D正确。

故选D。

4.20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B.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C. 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D. 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答案】D【解析】A.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体现不出相互学习和借鉴。

2024高考历史题

2024高考历史题

选择题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表述,正确的是:A. 造纸术最早出现于唐朝B. 火药在宋朝开始应用于军事(正确答案)C. 指南针在元代传入欧洲D. 活字印刷术由毕昇在明朝发明下列关于文艺复兴运动的描述,错误的是:A. 文艺复兴起源于14世纪的意大利B. 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C. 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正确答案)D. 文艺复兴促进了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下列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A.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正确答案)B. 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发生在亚洲地区C. 第一次工业革命没有改变社会生产关系D.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手工工场得到了快速发展下列关于二战后国际格局的表述,错误的是:A. 二战后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B. 两极格局在20世纪90年代初解体C. 二战后国际格局一直保持稳定未变(正确答案)D. 当前国际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下列关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 中央集权制度最早确立于秦朝(正确答案)B. 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拥有较大自主权C. 中央集权制度在宋朝达到顶峰D. 中央集权制度不利于国家统一和稳定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表述,错误的是:A.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B.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C. 新文化运动主张全盘西化(正确答案)D. 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下列关于冷战的表述,正确的是:A. 冷战期间,美苏两国一直保持着和平共处B. 冷战的实质是美苏两国的军备竞赛C. 冷战期间,世界长期不得安宁(正确答案)D.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未发生变化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时期的土地国有制(正确答案)B. 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土地可以自由买卖C. 均田制是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D. 古代中国一直实行土地国有制下列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的表述,正确的是:A. 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文艺复兴运动B. 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新航路的开辟(正确答案)C. 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D. 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第一次工业革命。

2024高考历史热点专题

2024高考历史热点专题

2024高考历史热点专题
2024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可能包括以下内容:
1.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这个专题主要考察对近代西方国家民族主义和国际法的理解,包括民族国家的形成、国际法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它们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2.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这一部分主要探讨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它如何统一了各个民族,建立了封建国家,并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3. 十月革命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这个专题涉及十月革命的影响,以及在亚非拉地区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和影响。

4. 近现代民族独立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和国际法的发展:这一部分将考察近现代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以及国际法的演变。

5. 独立自主——近现代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这个专题将深入探讨亚非拉地区在近现代的民族独立运动和民主运动,以及这些运动如何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以上只是可能的热点专题,具体内容还需要根据高考大纲和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在复习时,建议以教材为主,同时结合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深入理解相关专题的内涵和外延。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整理热点题型(含多张真题及答案)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整理热点题型(含多张真题及答案)

【答案】C【解析】“投票决定”“六千以上的票数”不仅体现了民主性也体现了公平性,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13.公元前5世纪,伯里克利执政期间,鼓励公民积极参政,推行了津贴制。

但只有一部分公民有时间参加频繁召开的公民大会。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当时雅典()A. 公民自身条件存在差异B. 贵族垄断国家政权C. 民主运作丧失民众信任D. 公民大会形同虚设【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雅典公民大会召开频繁,即使有津贴补助,也有部分公民缺席公民大会,这与公民自身条件差异有关,即城居公民享有地利之便,散居村落的远郊农民和手工业者因农事与路远而不便参加公民大会,A项正确。

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

部分公民没有时间经常参加公民大会,并非不信任公民大会,C项说法错误,排除。

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排除。

故选A。

14.在古代雅典,个人与集体约束之间的界限是不明显的,自由没有被明确地规定出来,它只是依赖于人们的宽容的观念而已,并没有具体的法律保障。

材料旨在说明古代雅典()A. 缺乏民主制度维护B. 自由权利受到限制C. 维护城邦至上原则D. 淡化法律制度规范【答案】B【解析】根据“个人与集体约束之间的界限是不明显的,自由没有被明确地规定出来,它只是依赖于人们的宽容的观念而已,并没有具体的法律保障”可知,个人易于受到集体约束,个人自由没有具体的法律保障,说明自由权利受到限制,故B正确;古代雅典实行民主政治,材料说明个人自由缺乏具体的法律保障,故A表述错误;材料主要说明个人自由受到约束,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主要说明个人自由缺乏具体的法律保障,无法体现淡化法律制度规范,D错误。

故选B。

15.梭伦改革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解决了当时的一些棘手问题。

当有人问及他是否能给予雅典人最佳法典时,他答复是最佳法典就是能让雅典所有利益群体都能接受的法典。

据说他的格言就是“凡事适可而止”。

这说明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 维护雅典所有人的利益B. 缓和社会矛盾C. 寻求各利益群体的支持D. 实现以法治国【答案】B【解析】材料“凡事适可而止”正是要求各利益群体不要提出过分的要求,利益基本得到满足,就应该接受相关法律,主要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B选项符合题意;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主要维护的是希腊的公民的利益,A选项排除;CD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16.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A项史实和结论不符,梭伦改革并没有使雅典男性公民在政治上获得了平等的权力,“财产等级制度”,按照财产的多少把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第四等级的公民是基本不享有政治权利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历史热点问题精品版
新课标高考历史热点问题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取消农业税,逐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

知识链接:我国是农业大国,历史上,各朝都重视对农具的创制和改进,通过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如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桔槔、唐朝的曲辕犁和筒车、曹魏马钧改进的翻车等。

此外,历朝还通过土地政策和赋役制度等生产关系方面的调整,促进农业的发展。

1. 土地政策的调整。

调整的整体趋势和动机是:缓和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在土地问题上的矛盾,以北魏实行、隋唐沿用的均田制为标志,各朝代开始重视满足农民对土地占有和使用的愿望,实现了农民和土地的结合,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 赋役制度的调整。

主要的趋势是:简化征收手续和种类,逐渐废除丁税、杂税和户税,突出田亩税;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

从两汉的“编户齐民”到北魏的租调制、隋唐的租庸调制、两税法和明清的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的“地丁银”的制度,从而逐渐废除了人头税,简化了征收的种类和手续,将税收逐渐摊入田亩中,依据田亩数进行征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松弛了他们对政府的人身依附关系,调动了他们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
产的发展。

同时,货币地租的出现和人口的自由流动,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

二、提倡自主创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005年10月12日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标志着我国在航天方面的地位日益提高,这是党和政府弘扬科技创新精神,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成果。

这一时事热点与历史学科联系的均是学科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也极具教育意识;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区域。

知识链接:(1)中国古代传统科技发展,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2)明清时期传统科技总结,近代科技难以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3)近现代中国学习西方科技及其相对滞后的原因和影响。

(4)建国后,党和政府为赶上世界科技先进水平而采取的重要措施及其突出成就。

(5)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

(6)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科技革命之间的关系。

三、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
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政治影响力的提升,以至于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等舞台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树立了一个负责的大国形象。

一年来,我们稳定地发展同大国的关系,推进周边外交,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参与多边外交,为国内改革开放和现代
化建设营造了强有力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外交成就令世人瞩目。

中国在亚洲和世界舞台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知识链接:古代史上西汉、唐朝的对外开放与交流的史实,清朝闭关自守政策造成的落后,新中国在各个时期的外交政策方针及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成就,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强国崛起的启示。

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坚持执政为民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中国历史各个不同时期,中共都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知识链接:(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遇到两次严重挫折,一次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一次是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造成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

后来都转危为安、反败为胜,考生要关注这方面的史实。

(2)中共在抗战最艰难的1941—1942年为克服困难,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方面采取的措施。

(3)建国初期、1959—1961年、“文革”十年后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历史的转折所采取的重大举措。

五、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开发一直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问题,特别是东北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长三角、珠三角的工业化、城市化,西南地区、中部崛起、红色旅游等问题,需要引起广大考生的关注。

知识链接:在历史复习中,可根据有关重点城市和地区发生的历史事件,结合热点,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和训练。

如南京、上海、广州、武汉、重庆等地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要结合地图归纳梳理。

六、调整经济结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这一时政热点从历史学科角度值得思考的问题有:中外近(现)代化发展历程怎样;从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能够吸取哪些经验教训;古今中外有哪些思想、发展经济的举措值得借鉴;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潮流与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振兴民族经济之间的关系等等。

知识链接:(1)中外历史上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中外历史上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经济的典型史实。

(3)中外历史上为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而采取重大政策和改革。

(4)吸取中外历史上违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教训。

(5)中国近现代民族工业发展历程及其获取的正确认识。

(6)世界各国民族工
业发展历程及其获取的正确认识。

(7)当今知识经济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七、台湾问题、国共关系与祖国统一
台湾岛内分裂势力的存在是台湾问题长期存在的又一重要原因。

陈水扁上台以来,延续李登辉的分裂路线,刻意模糊、回避,甚至公开否定“一个中国”的原则,推行“渐进式台独”,最近又废除“国统会”,在台独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知识链接:(1)公元230年,三国时吴王孙权派遣将军卫温率水军到达台湾。

隋朝时,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前往台湾。

元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和澎湖列岛,从此,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管辖。

1661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

1662年,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1683年,清政府进军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台湾属于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历史上台湾与大陆的三次分离。

(3)历史上国共进行了两次合作,证明了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去年国共两党达成了共识,两党共识向全中国人民昭示,反对“台独”,两岸共享和平、稳定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八、关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历程
人类文明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传承和发展,吸收先进文明成果是一个国家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源泉。

这一点应引起广大备考师生的重视。

知识链接:(1)中国古代文化成就及其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

(2)儒家思想及其地位变迁。

(3)古代史上的中西科技文化交流。

(4)近代新思想的演变和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西学成份。

(5)中国历代思想解放运动。

(6)中国共产党的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