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 儒释道
从《赤壁赋》看苏轼的儒、释、道精神
从《赤壁赋》看苏轼的儒、释、道精神摘要:《赤壁赋》体现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和苏轼独特的文化品格。
《赤壁赋》以水月之喻化解人生忧患,在困苦环境中追求道德人格品质的自我完善,固然是儒家士丈夫追求精神完美的思想的一种反映,同时又带有庄子相对主义和释家虚无主义的色彩。
事物的瞬息变异中寓含着永恒.苏轼“变”与“不变”之论正是得之于佛道思想的启悟。
苏轼用这种思想方法.把“人生须臾”与“长江无穷”统一了起来.表现出苏轼独特的文化品格。
关键词:豪放旷达禅宗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加以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
在狱中一百多天,受审十余次,惨遭折磨。
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
元丰三年二月,苏轼由开封到了黄冈,直到元丰七年四月才离开。
前后《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的七月和十月,这是苏轼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贫困,心情极其苦闷的时期。
随着政治权利和行动自由的丧失,戴上了“思过而自新”的“罪人”帽子,在沉重的精神压力下,东坡内心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他开始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感慨世事的纷扰和虚无,他哀叹人生如梦,愁绪难谴:“万事到头终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他渴望从那唯一不变而又与世事无关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中,求得慰藉和超脱。
在黄州的四年,他过着清苦恬淡的生活,与和尚为友,同渔樵杂处,置地耕田,种桑养牛。
这时,他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从而在《前赤壁赋》里抒发了这种感慨,流露出超然出世的思想。
然而,东坡毕竟是一个胸怀旷达,政治上有抱负的人,表现在他的诗文中是豪放的风格和浪漫的色彩。
苏轼处于当时的复杂政治斗争中,本来是很想有所作为的,但在入狱受审并贬谪黄州的沉重打击下,他从佛老思想中寻求慰藉,寄情山水,幻想出世。
可是,黄州的山水勾起了他对古人的怀念,触景生情,倾吐了自己对曾经大显身手、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崇敬、颂扬的感情,同时也流露了自己治世立业的壮志。
初中语文《赤壁赋》中的儒道佛思想
談《赤壁赋》中的儒道佛思想《赤壁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讲课时不能只重视分析情理和“水月”意境等,而忽视其中的浓郁的优秀传统文化。
本人不揣冒昧,试图通过解读苏轼儒道佛思想,来了解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彻底了解苏轼,并达到爱汉语言,爱中国文化的目的。
请看《赤壁赋》中的儒家思想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的执著精神,孟子“杀生取义,舍身成仁”的浩然正气,给儒家子弟以榜样和无穷的精神动力。
文死谏,武死战。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这种精神造就了不少英雄和涌现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场面。
其中不乏“士可杀不可辱”“宁死不屈,誓死不辱”“不成功毋宁死”的心态。
纵观苏轼一生,虽一贬再贬,不断迁徙流离,可始终没有放弃从政为民,服务朝廷,有用于世的执著,其积极入世用世思想显而易见。
作者被贬荒蛮,“破帽多情却恋头”“湿柴如桂米如珠”,物质贫乏到极点;“新贵旧交音书绝”“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精神孤苦到尽头。
尽管如此,苏轼游赤壁时心系国家,眷顾朝廷:“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南往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时之雄也".言辞间洋溢着对曹孟德的羡慕和敬仰。
这自然会让我们联想到“老夫聊发少年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流露出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多么强烈啊!“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感慨人生须臾,功业无成,正是强烈渴望建功立业的反证。
正是这种积极入世思想最终使苏轼成就了不朽功业,美名永流传。
佛家思想虽然苏轼忘情于赤壁的“水月”美景,但毕竟内心还是痛苦无比的。
身遭诬陷被贬而说不痛苦,绝对骗人。
所以赋中有“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从赤壁时文看苏轼儒、释、道思想
从赤壁时文看苏轼儒、释、道思想从赤壁时文看苏轼儒、释、道思想高中语文选入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些诗文,就应该让学生全面地了解苏轼的思想。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他的诗、词、散文里所表现的豪迈气象、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表现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由于家庭的教育,青年时期的苏轼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从小博览群书,使得苏轼接触到了各种思想。
青年时期的苏轼,更多地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他平生倾慕贾谊、陆贽,在政治上他从儒家思想出发,排斥老庄思想为异端。
苏轼一心想达则兼济天下,他对北宋积贫积弱的政局深感到不安,希望加强封建王朝的统治,因此他写下了许多的政论文章,表现出了一个要求改革的政治家的风度。
然而由于他所处的中等地主阶层的地位,不愿意过多地触及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他三十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的是书房生活,对当时社会因豪强兼并而引起的危机,远没有王安石看得清楚,因此,他的改革多从总结历史经验出发,强调“任人”而忽视变更“法制”,反对急进的措施。
这使苏轼既不能容于旧党,又不能容于新党。
先是自请外任,而后又遭到小人的陷害,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受尽了身体和心灵的摧残,终于幸免一死,而被贬黄州。
也终于给我们留下了游,抱明月而长终”。
在佛家的思想里,人的命运是早就安排好的,在失意之时,苏轼的心里也浮出了这样的念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而这时只有“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才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
佛家思想天地本是一体,物我本是一源,于见山见水中去大彻大悟,山水之中充满了禅意,充满了佛的智慧。
走在黄州城外的苏轼这时就将所有的情感都寄于山水之中,去体会生命中的顿悟。
苏轼的技巧炉火纯青,苏轼的诗文才气贯天,苏轼的思想博大精深,苏轼的人格光芒万丈。
苏轼一生想着天下,心系苍生,让他豪情万丈;在失意时,寄情山水,洒脱飘逸;在悲观时又以儒家思想警惕自己,而变得豁达开朗。
儒释道思想在苏轼《前赤壁赋》中的体现
中国历史上形成儒释道三教汇通融合 、 和而不 同的宗教
文化体系 , 这在世界文明史上也实属罕见。北宋是儒学 、 道家
和佛家思想并存融合时期 。苏轼作为北宋有名 的文学家 , 思 想体系是 复杂 的, 受 到儒 释道三家教义的影响。 其弟弟苏辙在《 亡兄 子瞻端 明墓志铭》 里, 对 苏轼 思想的 发展变 化过程做 了简要 的概述 : “ 初好贾谊 、 陆赞书 , 论古 今 治乱” ; “ 既而读 《 庄子》 , 得吾心矣” ……“ 后读 释氏书 , 深悟实
舟、 宴饮赋诗 ; 诗情画意 , 如梦如幻 。“ 纵一苇之所如 , 凌万顷之
经》 里“ 二十七 , 始发愤 , 读 书籍 ” 的苏老泉 。苏洵也许 出于家
族压力 ( 他 的一个 哥哥 ,内兄和两个姐 丈 当时都 已科举 成
功) , 也 许是妻子 的规劝 , 也是 当时的时代要求 , 二十七 岁开
为一。这是一种顺应 自由, 无拘无束 的率性生活 , 是一种超脱 了政 治的羁绊和束缚 的内心愉悦和宁静。这种人 与 自然 的和
谐统一可谓将道家的“ 无为” 和“ 天人合一” 发挥到了极致 。“ 早 岁便怀齐物志 ” , “ 逍遥齐物追庄周 ” 。苏轼八岁入学 , 他的启蒙
千 言” ( 《 东坡先生墓志铭》 ) , 2 2 岁时父子 三人 名动京师 , 从此 开启 了他长达4 O 余年的宦海生涯 。 苏轼的《 前赤壁 赋》 写于公元 l O 8 2 年, 也就是 宋神宗元丰
老师便是一个 叫张易简的天庆观道士。苏轼 自己也说“ 轼龆龀 好道 ” , 因此苏轼喜好道家思想是毋庸置疑的。 于是 “ 饮酒乐甚 ” , 扣舷而 歌 : “ 桂 棹兮 兰桨 , 击空 明兮溯
始精研佛 学 , 始于他贬谪黄州之时 。苏 人生如 同磨盘上 的蝼蚁 、 旋风 中的羽 毛 , 为 了获得 内心 的真正安宁 , 他转 向了宗教 。他一到黄州 , 就暂居在定 惠 院中 , 黄州 的几个和 尚也成 了他最好 的朋友 。在《 安国寺记》 中说 “ 盍归诚佛僧 ……间一二 E l 辄往焚 香默坐 , 深 自省察 , 则 物我相忘 , 身心皆空。一念清净 , 染汗 自落 ” 。 《 前赤壁赋》 是苏轼与同乡道人杨世 昌夜游畅饮而作。一 开头就给我们打开了一卷画轴 : 清 风明月 、 水光 接天 ; 主客泛
前赤壁赋表达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句子
前赤壁赋表达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句子1. 赤壁赋是怎样体现儒,道,佛三家思想的融合和苏轼独特的文化品格的赤壁赋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
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
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
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
白蒙蒙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
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
江在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果的神仙。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
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
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
”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象含怨,象怀恋,象抽泣,象低诉。
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
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人回答说:“‘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翔’,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
于三家思想中明心见志——透过水月意象析《赤壁赋》的儒释道思想
文化艺术 |于三家思想中明心见志——透过水月意象析《赤壁赋》的儒释道思想□刘晓雪/文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在他的身上同时有着儒家的坚毅,道家的洒脱和佛家的圆融,儒释道三家思想在他的生命里实现了平衡。
这一点在苏轼的《赤壁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赤壁赋》是苏轼的一篇山水游记。
全文潇洒流落、翰逸神飞,诗中紧紧围绕“水”“月”意象,将记叙、写景、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苏轼笔下的“水”“月”浸透了他独特、丰富、复杂、幽深的人生感悟和喟叹,更是他“儒风”“道骨”“佛心”的外化表达。
苏轼将儒释道的思想融入自然的“水”“月”之中,透过景、情、理交融洞悉万物,明彻本心,复归旷达超然。
本文试从“水”“月”对主客的启示以及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入手,谈谈笔者的理解,并对苏轼的人生哲学做一点探讨。
1 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儒家思想提倡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核心为“入世”,有入世思想的文人“达”兼则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入世为官济天下,得志则悦于以天下为己任,建功立业,有为于天下。
若怀才不遇则恬退归隐,独善其身。
苏轼《赤壁赋》中儒家处世态度的体现,在于他无论穷达,皆能存独善之心而又行兼济之志。
“击空明兮溯流光”,苏轼以歌寄情,寄希望于空明的“水”“月”以滤洗心灵,摆脱俗世烦忧和成败得失。
此刻,“明月波光”的澄澈净化抚慰了他的心灵。
然而,无奈于理智的思考又让他回到现实,“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自屈原的《离骚》开始,就用“香草美人”托喻“君王”。
苏轼用“美人”一词实际上隐喻自己对宋神宗还抱有幻想,尽管此时他被贬黄州,但仍然能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心系朝廷,心怀忠君,抒报国之志。
这种身处逆境却不怨天尤人,仍以君民为本的“积极用世”之道,其立足点正体现了儒者仁者的博大忠厚之胸襟[1]。
然而,现实却是“欲为贤臣而不能,忠君用世而不得”。
沉浸在“水月之乐”的苏轼,并没有完全释怀,不禁悲意复起,通过“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侧面道尽了政治失意所带来的苦闷愁绪。
浅谈《前赤壁赋》中苏轼的儒释道互补思想
浅谈《前赤壁赋》中苏轼的儒释道互补思想福建建阳张叶华摘要:苏轼《前赤壁赋》一文情、景、理相交融,在对赤壁那优美的山水风月的描绘中蕴含了丰富的儒释道思想,他以赤壁为依托,反思人生、审视历史、参悟天地,以宏博开放的胸襟,对儒释道思想兼收并蓄、灵活运用,撷取各家精华,弃其糟粕,得以超脱、释怀。
关键词:苏轼前赤壁赋儒释道思想苏轼《前赤壁赋》一文情、景、理相交融,在对赤壁那优美的山水风月的描绘中蕴含了丰富的儒释思想,这些思想几乎贯穿苏轼一生,了解此文思想内涵对解读他的其它文章亦大有裨益。
这篇赋仍然采取主客对话的形式。
据考证,这吹箫者是道士杨世昌,苏轼《次孔毅父韵》曾说“杨生自言识音律,洞箫入手清且哀。
”吹箫者的身份说明苏轼与道家往来甚密。
但吹箫客的箫声及言辞,与其说是经苏轼组织润饰的道士之语,不如说是借道士之口,抒苏轼之思。
苏轼与客的问答,正是表现了苏轼思想中矛盾冲突的两个方面。
而苏轼最终说服客,则说明他思想得到了解脱,乐观积极的一面战胜了消极的一面。
《前赤壁赋》的思想十分丰富。
四川教育学院中文系的龙晦教授在他的《从<前赤壁赋>谈苏轼的宗教思想》一文中提及:“我们仅将它分为两个大段。
第一段从‘壬戊之秋’起至‘寄遗响于悲风’止,这一大段是运用的道家思想;自此以下为第二大段,第二大段倾注了佛家思想。
”但我认为,苏轼的《前赤壁赋》不单是体现了佛道思想,而是儒、释、道思想的融合。
苏轼学问博大、宏博开放,对儒释道思想了然于胸,将三种思想融合一体又不着痕迹,这不仅表现其高超的艺术技巧,更反映了他已形成与众不同的儒释道互补的思想及“君子如水,随物赋形”的行为准则。
下面,我将对《前赤壁赋》一文逐段分析,兼以苏轼的其它文章印证,探索此文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及其舒卷自如、超逸旷达的襟怀。
一文章开篇一段情景交融,既如道家仙境,亦与禅宗自然闲适的审美境界相契合。
清风微拂、明月徘徊似有情,在轻纱笼罩的江面上,作者携几位好友放歌纵酒,任小舟随风飘荡。
《赤壁赋》的三个境界
《赤壁赋》的三个境界学习《赤壁赋》,宜从景趣、情趣、理趣入手,后者犹难。
高一学生虽对其文读之琅琅,却一知半解。
难怪,十几岁的中学生,又怎么能够进入苏轼的心灵世界?其实,完全可以从《赤壁赋》中的三个境界来解读。
这当然需要我们带领学生知人论世。
第一境:儒——积极入世的进取精神。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此语虽短,却表现了东坡积极入世的思想:所思慕的人在哪里呢?在天一方!很明显,这里美人意下指的就是苏轼所一心想要报效的朝廷,或者说是神宗皇帝。
听起来好像是缠绵悱恻的情歌,事实上却是宛转地泄露出不受重用的郁结。
在从政初期,他身怀忧国之志,以儒家所倡导“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然而,在朝中不够圆滑世故、不够中庸通俗的性格使他刚出道不久就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一贬再贬。
尽管如此,他仍然能够深切关注社会的安宁和百姓的疾苦,并且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风。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即使在政治上连遭打击之时,他的进取精神仍未完全磨灭。
谪居海南期间,仍然说:“君命重,臣节在。
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千秋岁·次韵少游》),表达了他不忘自己的使命,虽历经磨难仍不改报效国家的政治抱负。
第二境:释——消极避世的虚无主义。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前赤壁赋》儒道思想论文
《前赤壁赋》儒道思想论文摘要:苏轼的思想虽然比较复杂,但是主要是受儒道思想的影响。
《前赤壁赋》前半部分表现的是苏轼的忠君爱国的思想,这与儒家思想的影响密不可分;后半部分主要是体现的道家思想。
苏轼认识到人生与宇宙的永恒与短暂,进而正确认识苦难,并从苦难中超脱出来。
儒道思想的影响下,苏轼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无论在之后的生活中,他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他都是微笑面对,坚定自己的信念,不屈服。
苏轼以其伟大的人格力量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喜爱,后世文人也不断从他的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宋元丰二年,苏轼因为被诬陷作诗毁谤朝廷,被关进御史台的大牢,史称“乌台诗案”。
后经多方求情,九死一生的苏轼而被贬谪到黄州。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无丝毫的实权,并且还是戴罪之身。
黄州是苏轼的第一个贬谪地,从此开始,苏轼开始了自己的贬谪生活。
政治上的失意,精神上的苦闷没有打倒苏轼。
苏轼借助儒道思想慢慢排解,在《前赤壁赋》中,苏轼的儒道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从《前赤壁赋》这篇流传千古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儒道思想在苏轼身上的印迹。
一、《前赤壁赋》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积极入仕,“学而优则仕”。
苏轼从小就接受了系统全面的儒家思想教育,“奋励有当时志”,成年之后更是考中进士,并且深受皇上的赏识。
苏轼决定实现自己的抱负,成就一番事业,为天下百姓谋福祉。
而现实的残酷打破了苏轼的梦想,苏轼不得不承受“乌台诗案”的惨重代价,贬谪黄州,却写下了名垂千古的前后赤壁赋。
其中,《前赤壁赋》因为体现了作者的思想而的到更为深远的流传。
在《前赤壁赋》的开始,我们看到作者与三五好友乘船月夜游赤壁,“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在这优美的环境中,作者歌诵“明月之诗”“窈窕之章”。
作者吟诵的这两句诗出自《诗经·陈风·月出》篇,《月出》共三章,其中第一章描写了诗人的不得志。
苏轼是借古诗来抒发自己的忧愁苦闷之情。
被贬谪到黄州,从皇帝身边的大臣到偏远之地毫无实权的小吏,其中固有苏轼身份心理的巨大落差,更有苏轼不得志的愤懑。
浅谈苏轼思想
苏东坡尘世一生,经历了百态人情,之所以异于屈原之郁愤难,应是得益于他与佛教思想的接纳与通融,从而激发出对自然与人生的哲人似的思考。而这种思考以至使他的文章诗词闪现出一种非凡的人生哲理光彩。
三、《前赤壁赋》中,苏轼面对逆境,以道家的无为思想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涵养心灵。
苏轼年少时读《庄子》,苏轼对于老庄哲学是颇有感触的。《赤壁赋》开篇展现的是一幅逍遥游乐图:清风明月,助人雅兴,举酒颂歌,凭虚御风,宛若仙人。这与庄子《逍遥游》中所展现的场景颇为相似。这种情景让人觉得心境安闲,物我和谐,与道家“虚静”理念相吻合。在如此舒适怡人的大自然中,客人却唱起了哀怨的歌,“苏子愀然”,继而引起了一段经典的“主客”对话。,苏轼用超然的智者心态,运用道家的自然观,宇宙观,进行自我宽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在这一句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已然跳出了自己的坎坷际遇,跳出了凡俗,以超脱的心态解慰疑惑。“变”与“不变”其实是苏轼运用庄子相对主义的观点,不绝对化地看问题。取消了事物间的差别和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那么万物就平等了,也无所谓“须臾”与“无穷”。所以,当客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知不可乎骤得”而生悲时,苏轼却以一种超然乐观、旷达洒脱的胸怀和气度,在难以忍受的苦难环境中自得其乐:“自其不变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在苏轼那里,悲剧意识就得到了有效的化解,于“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当中享受“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苏轼拿起了从《庄子》中获得的思想武器捍卫自己的心灵,保持乐观的情绪,应对人生的坎坷,是道家思想使他在人生的疾风暴雨面前自我调适,超然旷达而不封闭、自虐,怨天尤人。《前赤壁赋》中主人对客人的劝慰正是苏轼用老庄思想与厄运抗争的最佳体现。
从《前赤壁赋》看苏拭外儒内道的处世哲学
过” 。就算在政 治上遭受 挫折 时 , 他 也 稀 ”两 句 从 当前江 月之 景联 想而 得 , 叹日 : “ 吾昔 有见 ,口未 能言 ,今见 依然 坚持 “ 窃怀 忧国爱 民之意 , 自为 似无意 ,又有意 。然 后写到 目中所见 是书 ,得吾 心矣 。 ”因此 ,在黄 州期 归诚 佛僧 ” ,也 必然 深受 小 官 ,即好僭 议朝 政 ,屡 以此 获罪 , 之 地形 ,最 后把 曹 操 推 到 背 景 的正 间 ,苏 轼 “
不能尽改 ” 。写此文时 ,他 谪居黄 面 , “ 方 其破荆 州 ,下江 陵 , 顺 流 而 佛道思想 的影 响。 舳 舻千里 , 旌 旗蔽空 ,酾酒 f 临 佛老之学 的基本精神 ,是否定现 州 已有 四年 ,然 而苏轼仍 言 “ 虽废 弃 东也 , 未 敢忘 为 国家虑 也 ” 。可 见 ,兼济 天 江 , 横 槊赋诗 ,固一世之雄 也 ,而 今 实和人 生。但另一方 面 ,佛老在 否定 下 、辅君治 国是其一生的终极追求。 安 在哉 ” 。写 得气 势磅 礴 ,让人 心 潮 人生 、超然 世外 的同时 ,也包含着 否
一
凄凉箫 声 ,实 际上 正是苏 轼 的心 声 , 和 打击 ,一心所渴 求的梦想 无法实现 又怎 能不 让 “ 苏子 愀然 ” ?故 寄 心志 的时候 ,他很 自然 地要去发 泄或者说 于文 中 ,抒 发惆 怅失 落及 企 盼之情 , 调节 。此时 ,道家 思想便成 为苏轼调
一
儒 家思想——精 神支柱 而这正是儒 家济世思 想在心 中的深厚 适 心理 、修身养性 的支点 和精神上 自 方面儒家思想根植于苏轼内心。 积淀所致 。 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围的慰藉 。
蚤
人 文 讲 坛
从 赤壁 赋》 看 苏拭 外 儒 肉道 的
赤壁赋的哲学思想解析
赤壁赋的哲学思想解析赤壁赋的哲学思想解析赤壁赋是苏轼的经典名作,流传千古留下的依然有很大的文学价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赤壁赋的哲学思想解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enxue)。
愈是优秀的作品,愈存在巨大的解读空间。
前人对该赋主旨有着多种不同理解。
宋代晁补之《续离骚序》:“公谪黄冈,数游赤壁下,盖忘意于世矣。
观江涛汹涌,慨然怀古,犹壮瑜事而赋之。
”明代杨慎《三苏文范》引文征明语:“言曹孟德气势皆已消灭无余。
讥当时用事者。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评语:“予尝谓东坡文章仙也。
读此二赋,令人有遗世之想。
”清代乾隆编《唐宋文醇》评语:“盖与造物者游,而天机自畅。
并无意于吊古,更何预今世事?”上列怀古、讽今、遗世、畅游四说,是前人对该赋主旨的不同理解。
对此,今人亦聚讼纷纭。
一种看法认为,主旨是咏物寄慨,阐述人生哲理。
如“旷达”(王水照《苏轼》)、“空漠”(李泽厚《美的历程》)等。
另一种看法认为:主旨是托事寓情,抒写贬谪心情。
如“豁达”(牛宝彤《三苏文选》)、“苦闷”(四川大学中文系《宋文选》)、“讽今”(朱靖华《苏轼新论》)等。
其实,今人的两种看法是可以相互融通、并行不悖的。
历来普遍认为,苏轼思想融合了儒家的人世,道家的避世,释家的超世。
三者原有矛盾,但苏轼却以外儒内佛、外儒内道的形式将其统一了起来:修身以儒,治心以佛,养生以道。
以儒家的兼济对待现实,以道家的超脱宽慰灵魂,以释家的智慧调整心态。
据苏辙为苏轼撰写的墓志铭中说:贬谪黄州后苏轼“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关键原因在于,“他往往以对现实有意的忽略和弃置乃至于鄙视,去抵制来自各个方面对自己的迫害”。
这时苏轼已经基本形成自己的人生哲学,也是在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中受到普遍认同的人生哲学,简言之,就是李泽厚所说的既希望“兼济天下”、建功立业,又希望“独善其身”、远祸避害、归隐江湖的“儒道互补”的人生哲学。
随着具体环境的变化、不同,这种人生哲学中儒道释的比重可能此消彼长、有所变化,其感情基调也会相应有所变化(试比较《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大江东去》和《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其间区别可以真切感受得到)。
《前赤壁赋》儒道思想论文
《前赤壁赋》儒道思想论文摘要:苏轼的思想虽然比较复杂,但是主要是受儒道思想的影响。
《前赤壁赋》前半部分表现的是苏轼的忠君爱国的思想,这与儒家思想的影响密不可分;后半部分主要是体现的道家思想。
苏轼认识到人生与宇宙的永恒与短暂,进而正确认识苦难,并从苦难中超脱出来。
儒道思想的影响下,苏轼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无论在之后的生活中,他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他都是微笑面对,坚定自己的信念,不屈服。
苏轼以其伟大的人格力量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喜爱,后世文人也不断从他的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宋元丰二年,苏轼因为被诬陷作诗毁谤朝廷,被关进御史台的大牢,史称“乌台诗案”。
后经多方求情,九死一生的苏轼而被贬谪到黄州。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无丝毫的实权,并且还是戴罪之身。
黄州是苏轼的第一个贬谪地,从此开始,苏轼开始了自己的贬谪生活。
政治上的失意,精神上的苦闷没有打倒苏轼。
苏轼借助儒道思想慢慢排解,在《前赤壁赋》中,苏轼的儒道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从《前赤壁赋》这篇流传千古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儒道思想在苏轼身上的印迹。
一、《前赤壁赋》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积极入仕,“学而优则仕”。
苏轼从小就接受了系统全面的儒家思想教育,“奋励有当时志”,成年之后更是考中进士,并且深受皇上的赏识。
苏轼决定实现自己的抱负,成就一番事业,为天下百姓谋福祉。
而现实的残酷打破了苏轼的梦想,苏轼不得不承受“乌台诗案”的惨重代价,贬谪黄州,却写下了名垂千古的前后赤壁赋。
其中,《前赤壁赋》因为体现了作者的思想而的到更为深远的流传。
在《前赤壁赋》的开始,我们看到作者与三五好友乘船月夜游赤壁,“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在这优美的环境中,作者歌诵“明月之诗”“窈窕之章”。
作者吟诵的这两句诗出自《诗经·陈风·月出》篇,《月出》共三章,其中第一章描写了诗人的不得志。
苏轼是借古诗来抒发自己的忧愁苦闷之情。
被贬谪到黄州,从皇帝身边的大臣到偏远之地毫无实权的小吏,其中固有苏轼身份心理的巨大落差,更有苏轼不得志的愤懑。
赤壁赋儒释道
•赤壁怀古》)中有集中体现。
三篇赤壁文代表了苏轼一生文学最高成就,同时也是窥悉苏轼思想的一条管道。
关键词:儒家道家释家儒道互补达观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是我国北宋中期的文学巨匠,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
学识渊博、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
其作品风格豪迈豁达,为文奔放不羁,为诗挥洒自如,为词豪放清旷、慷慨激越,南宋辛弃疾继承并发展了苏词风格,形成了“苏辛”豪放词派。
苏轼一生所创作的无数篇章为人们世代传唱;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为人们所倾倒;他传奇、曲折的人生经历更是吸引了无数文人为之嗟叹、为之津津乐道。
综观苏轼一生文学创作,无不与他的生活道路和思想状况息息相关。
代表苏轼一生文学最高成就的几篇赤壁诗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在他谪居黄州期间所作。
提起赤壁,不能不想到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李白《赤壁歌送别》有“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之句,描写了当时赤壁之战的景况,然而,三国时赤壁之战的所在地,却众说歧异,有黄州、嘉鱼、江夏、汉阳、汉川五说,有人认为苏轼所写黄州赤壁并非三国时周瑜败曹之地,并由此引出“文赤壁”“武赤壁”之说;也有人认为苏轼黄州凭吊抒怀是不错的,周瑜放的冲天大火正在此处。
本篇文章,暂且不去管它,但苏轼对赤壁的情有独衷是可以肯定的。
苏轼思想丰富博大,他不主一家,兼收并蓄,历来研究其思想者可谓多矣。
本人在此欲以苏轼的这几篇赤壁诗文来谈谈苏轼思想,以求窥一斑而知全豹,请老师批评指正。
一、儒——一生无法割舍的追求苏轼走过的地方很多,为何赤壁能给他如此巨大的震动呢究其根由,仍然是与苏轼一生的遭遇、对建功立业的热望、积极入世、致君尧舜的儒家思想有关。
当苏轼兀立于滚滚奔流的长江之畔时,“想公瑾之神”,“壮公瑾之业”,感慨万千。
他在《念怒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中艺术性地再现了当年赤壁之战的壮观景象,一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响遏行云。
从《前赤壁赋》看苏轼的儒-释-道思想
从《前赤壁赋》看苏轼的儒\释\道思想摘要:苏轼一篇《前赤壁赋》包含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
这些思想的交融与苏轼人生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我们就苏轼的人生经历来分析苏轼作品中所包含的三家思想。
关键词:前赤壁赋;苏轼;儒释道;思想;经历众所周知,苏轼的《前赤壁赋》是在被贬黄州后所作。
他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即是他的早年读书进入仕途的时期;第二个时期,是他出离中央,历任四州,乌台受审,贬谪黄州;第三时期就是回到中央后,因不合旧党,自请离朝;第四个时期就是一贬再贬。
苏轼人生中经受过的第一个巨大打击就是“乌台诗案”。
我们知道,苏轼和王安石的思想有一定的矛盾和冲突。
原因在于,王安石主张变法要实行“剧变”,而苏轼则主张“渐变”,虽然两者都从根本上支持变法,但从变法的方式上来看,苏轼的主张就和王安石的主张产生了冲突。
苏轼不满变法上的某些因素,苏轼在自己的作品中就表现了自己的观点。
由于苏轼是当时文坛的领袖,他的作品有极大的影响力,对新政的实施不利,所以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四个月。
因为当时宋朝有个不许杀士大夫的规定,所以苏轼才免于一死。
出狱后的苏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原来的儒家思想转变成为佛道思想。
这样的转变,常见于士子求取功名不成,或者怀才不遇后,精神遭受巨大打击就用佛道思想来麻痹自己。
首先,我们可以从全文的第一段找出思想转变的相关线索。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我们知道“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就是指诗经中《陈风·月出》的第一章,原句是:“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因为古时,“窈窕”和“窈纠”的发音相似,所以称之为“窈窕之章”。
而《诗经》又是儒家经典之一。
赤壁赋中儒释道思想
《前赤壁赋》中第四段苏轼思想的探讨方式——文中苏轼儒释道思想运用的探讨吉林一中慧无待1、先把最后两段(第四段、第五段)整体翻译和知识点落实完成。
在翻译中不必分析内在思想。
——过渡:苏轼一生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他集儒释道思想于一身,经历“乌台诗案”和被贬黄州的坎坷后,他在《前赤壁赋》中是如何运用这些思想开解客人(自己),从而获得心灵的突围的呢?2、向学生整体概括介绍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思想的核心。
3、给学生三至五分钟时间讨论:在第四段的内容中,苏轼运用了儒释道当中的那些方面的思想进行阐释的?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附】儒释道思想核心概括介绍——(1)儒家:核心为“入世”,有入世思想的文人“达”则济天下,“穷”则闷不平。
——入世为官济天下,得志则悦于以天下为己任,怀才不遇则苦闷不平或独善其身。
(2)释家(佛):中国禅宗的核心“万法皆空”,“空”即“变无恒、莫执着、要放忘”。
——①(从外在讲)佛教认为,现象不是本体。
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不是永恒的“物自体”,而是随境迁流、变化无常的、不恒长的。
不论山河大地、太阳宇宙,还是生、老、病、死都是变化无常的,是暂有的、不实在的、假有的,故说是“空”。
②(从内在讲)佛教认为“空”不是“断灭”,不是空无所有,不是虚无消极。
而是要人放下成见、偏见,放下执著(钻牛角尖、固执),放下对别人的谴责,放下憎恨与不满,放下贪婪、嗔怒、痴迷等。
从而让心灵获得自由、宁静、平和。
也就是消除(空掉)种种不良的心理刺激因素,减少(空掉)大脑的内噪音,使大脑处于放松宁静的良好功能状态。
悦纳自己的一切遭遇,肯定自己的生活价值,使你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有性灵的自由(即心性不被境困),有醒觉的智慧。
“空”使你得到欢乐自在,得到圆满成功。
(3)道家:核心为“出世”,即顺其自然、无为不争、超然物外、看淡一切、平和处世(以上是从内在讲)、浪迹山林、潜隐人世(从外在讲)。
——庄子《齐物论》相对主义思想核心为“万物与我为一”,即万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也有其统一的一面,而且万物都在变化之中,并且都在向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转化。
前赤壁赋中表达儒释道的句子
前赤壁赋中表达儒释道的句子1. 苏轼《前赤壁赋》表现人生感悟的句子及赏析“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感叹人生短暂,是文章的主要思想。
甚至有人还会说,苏轼不过是在此文中主张“及时行乐”而已。
我们认为此论有误。
苏轼诗文浩繁,但是,象《前赤壁赋》这样充满思想、深含理趣的作品,应该说亦不算多。
《前赤壁赋》以“风”“月”为主景,则文章思想和哲理亦包含在“风”“月”之中。
我们知道,宋神宗元丰五年,也就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初秋,他与朋友驾舟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赏月游玩。
苏轼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上受挫、生活上落魄,使他陷入苦闷与迷惘,这对一个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是很自然的。
但是,月夜美景和大江泛舟给他带来了舒畅心情,酒酣耳熟后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使他从水的流逝、月的盈虚中领悟到物的变与不变。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虚盈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水在流逝,月有盈虚,是变;但是前浪虽去,后浪再来,流水仍在,月也始终没有盈亏,这又是不变,也没有变。
而随着水与月的长存无穷,每个曾经伴着长江与明月的生命也一样都会长存,都属无穷。
这就是所谓的“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读文至此,我们难道不觉得文章的意蕴是积极的,揭示的人生境界是达观的么?虽然,文章中也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等语,但这对一个壮志未酬、岁月蹉跎的已近垂老之人来说,是共有的悲哀,也是世俗的悲哀。
从这一点再去看“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就可以理解了。
那可不是“及时行乐”啊,虽绝无惊世豪情,却乃寻常生活。
谐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熔社会、人生、自然于一炉,俯察人与宇宙,充满人事沧桑与吾生有涯的感叹,凡此种种,皆为《前赤壁赋》使人们历久弥新爱读之原因,文章千古不绝之魅力。
2. 《前赤壁赋》中的重点背诵语句有哪些基本上是要全背的。
重点主要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从儒释道思想谈《赤壁赋》的哲理蕴涵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从儒释道思想谈《赤壁赋》的哲
理蕴涵
马秋月
【期刊名称】《神州》
【年(卷),期】2013(000)021
【摘要】《赤壁赋》是苏轼的传世名作,《赤壁赋》第四段中的哲理蕴涵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蕴含苏轼内心深刻的儒释道三家思想的高度体现。
“变”与“不变”的辩证思想正是苏轼人生态度的表现;其言辞的豪放,思想的豁达,也正表现了他令世人欣羡的独特的人格魅力。
本文主要以中国传统儒释道三家思想观点。
重点讨论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的思想渊源,分析“自其不变者而观之”的哲理蕴涵。
【总页数】1页(P39-39)
【作者】马秋月
【作者单位】吉林省四平市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13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自其不变者而观之”--从儒释道思想谈《赤壁赋》的哲理蕴涵 [J], 马秋月
2.儒释道思想在苏轼《前赤壁赋》中的体现 [J], 陈莹;
3.儒释道思想在苏轼《前赤壁赋》中的体现 [J], 陈莹
4.儒释道宽恕思想的文化蕴涵 [J], 杨晓峰;李玮;郑雪
5.高丽文人李奎报涉茶汉诗的儒释道蕴涵与艺术情趣 [J], 付春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前赤壁赋所说之理是哪家之理
前赤壁赋所说之理是哪家之理
道家之理!
苏轼苏东坡与佛学有很深的渊源,他自己说出生时他母亲曾梦一胖和尚来投胎,腹下有一印记,苏东坡出生后果然腹下有一胎记。
他常与佛人来往,特别是和佛印大师的常常机锋相逗,留下了很多的佳话,他写庐山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就是一首开悟的禅诗。
但是,苏东坡的《前赤壁赋》是在他很不得意时写的,他因乌台诗案受牵连,甚至下狱,出狱后被贬到黄州,借黄州的假赤壁抒发自己的郁闷,他当时对佛法还并不太深入,所以他这个赋中说的理多是儒道及庄子的思想,没有太明显的佛理,可能是仕途不顺,而且他本有佛缘,才开始转向佛学吧,后来的诗词才渐渐有了禅味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前赤壁赋》看儒释道思想对苏轼的影响赏析《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
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
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
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从泛舟而游写到枕舟而卧,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也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
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触产生:一是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
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赋写“客人”的生悲之因,实为下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
文中苏子的话针对“客人”的感触而发。
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
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
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如此,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
最后他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
显然,赋中客人和苏子的话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识。
他所谈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积极的一面,但也含有佛老思想中随遇而安、惟与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
因而“客人”的话却很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痛苦,所以当他把手书的《前赤壁赋》寄给好友钦之时,特地写信叮嘱道:“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赋分三层意思展开,一写夜游之乐,二写乐极悲来,三写因悲生悟。
情感波折,层层深入。
文笔跌宕变化,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
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
体物写志,妙在不离眼前景,而议论、见识又不囿于眼前景。
情因景发,景以情显,两两相触,缥缈多姿,创造出美妙的神话般的境界。
又借景说理、寓理于情,使得赋充满诗情画意,而兼具哲理。
作者用清新的散文笔调作赋,中间有骈词、俪句,也用了韵,更多的是散句成分。
这种赋称为文赋。
《前赤壁赋》除采用赋体传统的主客问答形式外,句式长短不拘,用韵错落有致,语言晓畅明朗,其间有歌词,有对话,抒情、说理自由洒脱,表现力很强。
这些都是对赋体写作的一种发展。
苏轼怀有辅当今皇帝为圣君的大志,充满着对自己治国平天下之才的极度自信,突出体现了他的儒家思想,然而,苏轼一生政治失意、仕途受挫、生活落魄,空有满腹才学却报国无门。
使他陷入苦闷、迷惘、感慨和悲伤。
于是,当苏轼遭遇接连的挫败和打击,建功立业的壮志难酬,一心所渴求的梦想无法实现的时候,只好“向内”寻求精神的满足。
象历史上所有封建知识分子一样,对苏轼来说,佛老庄禅思想就是最好的慰籍。
苏轼就是在佛老庄禅思想中找回了他的“自我”,找到了“最后的家”,佛老庄禅思想成了他自乐自适的乐园。
但是,苏轼也并非是简单地抛弃和抉择,苏轼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态度是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他对儒、释、道三家,均有吸收,有批判。
在积极从政和遭贬失意的不同时期,因处于顺境和逆境的不同,又有不同的表现;同时,他对三家又有意地加以调和,形成达观自适的独特思想。
这种思想在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所作的几篇赤壁诗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集中体现。
三篇赤壁文代表了苏轼一生文学最高成就,同时也是窥悉苏轼思想的一条管道。
关键词:儒家道家释家儒道互补达观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是我国北宋中期的文学巨匠,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
学识渊博、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
其作品风格豪迈豁达,为文奔放不羁,为诗挥洒自如,为词豪放清旷、慷慨激越,南宋辛弃疾继承并发展了苏词风格,形成了“苏辛”豪放词派。
苏轼一生所创作的无数篇章为人们世代传唱;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为人们所倾倒;他传奇、曲折的人生经历更是吸引了无数文人为之嗟叹、为之津津乐道。
综观苏轼一生文学创作,无不与他的生活道路和思想状况息息相关。
代表苏轼一生文学最高成就的几篇赤壁诗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在他谪居黄州期间所作。
提起赤壁,不能不想到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李白《赤壁歌送别》有“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之句,描写了当时赤壁之战的景况,然而,三国时赤壁之战的所在地,却众说歧异,有黄州、嘉鱼、江夏、汉阳、汉川五说,有人认为苏轼所写黄州赤壁并非三国时周瑜败曹之地,并由此引出“文赤壁”“武赤壁”之说;也有人认为苏轼黄州凭吊抒怀是不错的,周瑜放的冲天大火正在此处。
本篇文章,暂且不去管它,但苏轼对赤壁的情有独衷是可以肯定的。
苏轼思想丰富博大,他不主一家,兼收并蓄,历来研究其思想者可谓多矣。
本人在此欲以苏轼的这几篇赤壁诗文来谈谈苏轼思想,以求窥一斑而知全豹,请老师批评指正。
一、儒——一生无法割舍的追求苏轼走过的地方很多,为何赤壁能给他如此巨大的震动呢?究其根由,仍然是与苏轼一生的遭遇、对建功立业的热望、积极入世、致君尧舜的儒家思想有关。
当苏轼兀立于滚滚奔流的长江之畔时,“想公瑾之神”,“壮公瑾之业”,感慨万千。
他在《念怒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中艺术性地再现了当年赤壁之战的壮观景象,一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响遏行云。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俱写周郎之事,充分表达了自己对英雄周瑜的敬佩之情。
当初周瑜少年得志,言谈卓绝,在从容谈笑之间就消灭了强大的敌军。
而自己身处逆境,空有满腹才学却报国无门。
此诗饱含了苏轼对英雄的怀念和对自己的用世之志无法施展的愤慨与失落。
《前赤壁赋》中,“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我所思慕的人在哪里呢?在天一方!很明显,这里美人意下指的就是苏轼所一心想要报效的朝廷,或者说是神宗皇帝。
听起来好像是缠绵悱恻的情歌,事实上却是宛转地泄露出不受重用的郁结,就连吹洞箫而和的客所奏的也是“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好似借箫声和歌声向远在天边的“美人”传达自己的思慕之情。
《后赤壁赋》苏轼着力描写赤壁之景与自己的行动。
文中“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也表现出苏轼的勇气,与居高临下的气势,寄托着苏轼的壮志豪情。
苏轼面对月夜山河的苍茫景色,不禁忧从中来,将郁抑之情凝聚于长啸之中,感情由乐转悲。
最后,写了游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
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哀痛。
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
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但还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又在哪里呢? 苏轼的这三篇作品中,儒家用世、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是基础,无论作者在最后的情绪、思想是如何转变,都是由于自己壮志难酬,而由此所引发的。
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让他困惑。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从自我嘲讽中流露出对自己经历的无限感慨和悲伤。
我们不难想象,当苏轼一生遭遇接连的挫败和打击,一心所渴求的梦想无法实现的时候,他很自然的要去发泄、或者说调节,然而,这种追求和理想却是深入骨髓的,自始至终无法改变的,假如有朝一日苏轼会被朝廷重用,他致君尧舜的思想也会即刻复苏。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虽为自慰、解脱,但我们不难看出其中隐含的无奈和伤感。
其实他心中仍怀着渴望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苏轼迫慕韩琦、范仲淹、富郑、欧阳骼等政治与文坛元老,有用世之志。
苏轼早在26岁时即踏上仕途,儒家入世思想本是他的“主心骨”,早年“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豪言壮语,最能代表他对事功的向往和追求,苏轼考试礼部进士的论文《刑赏忠厚之至论》中热烈赞颂儒家一贯标榜并引以为典范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成康之际”,提出坚持实行仁政的基本原则:“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
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入于忍人”。
这虽然是参加科举考试的文章,但确实反映了苏轼的政治思想,而且这种思想成了他后来一生从政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贯彻始终的。
在仁途顺利时,其锐意进取、济世报国的入世精神始终十分强劲。
苏轼在其中年政论文章中就曾一再阐发《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希望“天子一日赫然奋其刚健之威”,能动于改革,为变法摇旗呐喊。
对于王安石变法,苏轼虽因过于夸大变法的流弊而持守旧观点,但在守旧派废除新法时,他却不惜丢掉高官厚禄,与司马光当面顶撞,力言保存免役法之必要。
1074年,入仕不久的苏轼在自杭州通判调密州知州的赴任途中,第一次以豪放词风写下了自己的宏大抱负:“当时共客长客,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其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词中抒发了自己欲辅当今皇帝为圣君的大志,充满着对自己治国平天下之才的极度自信,并表达出一种对自主选择进退的自豪感。
一个才华横溢、英气勃发的苏轼跃然纸上。
苏轼在密州任知州时,一方面从儒家的高度责任感出发,对人民的疾苦表现出深切的关怀和歉疚:“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
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
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
另一方面他又以古代豪杰自比,表达出强烈的报效国家民族于疆场的愿望。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风。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即使在政治上连遭打击之时,苏轼的进取精神仍未完全磨灭。
谪居海南期间,那时他已是罪废之人,不在其位也不谋其政了却仍然写下了这样的词句:“君命重,臣节在。
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千秋岁·次韵少游》),表达了他不忘自己的使命,虽历经磨难仍不改报效国家的政治抱负。
二、佛道——致君尧舜不得的尉籍随着宋代以后封建君主个人独裁的加剧,文人士大夫们的人格被进一步压缩,其个人的理想往往被至高无上的皇权所粉碎。
他们不得不通过恬淡生活的追求以自娱,退隐山林,保持品节,超然于物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