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作业

合集下载

教育学原理作业六

教育学原理作业六

习题六一、名词解释1. 教师:从广义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从狭义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

2. 教育机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新的、意外的情况正确而迅速地做出判断并巧妙地加以解决的能力。

3. 教师角色: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

4. 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道德、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既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5. 教师反思: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6. 行动研究:指有计划有步骤的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由教师或研究人员共同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二、简答1. 教师职业的性质是什么?答:首先,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作为专门性职业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需要专门技术和特殊智力,在职前必须接受过专门的教育;二是提供专门的社会服务,具有较高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三是拥有专业性自主权或控制权。

其次,教师的职业使命和职责是教书育人。

教师的职业使命和职责是教书育人,这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本质特征。

这一特征表明教师的职业工作具有较高的道德性,即教师从事的教育工作本质上是一种合乎目的、导人向善的、具有道德性的活动。

2. 专门性职业具有哪些特征?答:作为专门性职业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需要专门技术和特殊智力,在职前必须接受过专门的教育;二是提供专门的社会服务,具有较高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三是拥有专业性自主权或控制权。

3. 为什么说教师职业具有较高的道德性?答:教师从事的教育工作本质上是一种合乎目的、导人向善的、具有道德性的活动。

这主要源于三方面内容:其一教育必须包含善良的意图,或道德的目的;其二教育必须包含有价值的内容,或有益的影响;其三教育必须采取合乎道德的方式,或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

教育学原理习题+参考答案

教育学原理习题+参考答案

教育学原理习题+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70题,每题1分,共70分)1、瑞士教育家()在瑞士开办孤儿院和学校,进行教育实验。

A、维果斯基B、杜威C、裴斯泰洛齐D、赞可夫正确答案:C2、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角度来看,“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长”的说法反映了()的观点。

A、白板论B、多因素作用论C、外铄论D、内发论正确答案:D3、随着年龄和才智的增长,学生的()在他们自身品德的发展与提高上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A、自我教育能力B、自我评价能力C、自我调控能力D、自我学习能力正确答案:A4、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高度评价了教师的作用,他把教师赞誉为()。

A、辛勤的园丁B、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C、心灵的建筑师D、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正确答案:B5、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者是( )A、舒尔茨B、亚当·斯密C、马克斯·韦伯D、凯兴斯泰纳正确答案:A6、()不属于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的内容。

A、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B、增强国家和民族意识C、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D、弘扬国际主义精神,维护世界和平正确答案:A7、“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发挥教育影响”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情感陶冶法B、品德评价法C、实际锻炼法D、榜样示范法正确答案:A8、德育的永恒主题是()。

A、理想教育B、劳动教育C、爱国主义教育D、纪律和法制教育正确答案:C9、我国当前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设计教学法B、个别教学制C、班级授课制D、道尔顿制正确答案:C10、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区别于人类一般认识的特点是( )A、主动性、阅读性和引导性B、间接性、引导性和复杂性C、探索性、间接性和引导性D、间接性、引导性和简洁性正确答案:D11、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著名的教育家是( )。

A、苏格拉底B、德谟克里特C、亚里士多德D、柏拉图正确答案:A12、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我国普通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方式是( )A、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B、以综合课程为主C、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结合D、以分科课程为主正确答案:D13、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

教育学原理作业一

教育学原理作业一

习题一、名词解释1.教育: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

2.教育学: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3.教育事件:教育事件是教育活动中的某个方面含有丰富信息和意义的一个事件,他比较详细地叙述了一段具体的教育实践,一件发生过的事实,向人们呈现特定的问题情境,希望引发讨论,从中体现一定的思想和理论。

二、填空1.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可以将教育划分为(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

2.根据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可以将教育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3.根据教育系统的层次,可以将教育划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4.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经验)的不断改造或改组。

5.教育学的科学化就是教育学的(合理性的科学化过程)。

三、简答1.立足中西文教育的不同词源分析中西方教育思想的差异。

答:(1)教育的中文词源分析在中文背景下对教育进行词源考察,可以发现,在中国古代主要使用“教”和“学”这两个词述说教育。

(2)教育的西文词源分析在西文背景下对教育进行词源考察,可以看到,在西文中,英文、法文、德文中的教育一词均由拉丁文“educare”演化而来,而拉丁文“educare”表示“引出”的意思。

(3)教育的中西文词源对比分析对上述考察进行对比可见,西方对教育的理解围绕儿童的内在潜能和需要,强调以儿童为中心,主张儿童身心自由与和谐发展,提倡在教育者的积极引导下,将其内在的东西展现出来,然后逐渐加强和丰富。

2.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答:以往常常将教育学研究任务规定为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这种理解突出了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遵循,忽视了对教育目的的认识和追求。

教育学原理 专题三 作业

教育学原理  专题三  作业

《教育学原理》专题三作业一、填空1.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之一,人类活动的意识性、目的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_目的性。

2.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_国家和个人对教育培养和形成怎样的人的要求,是他们对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设想。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_国家_对教育培养怎样人的要求,与教育方针在提出主体、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3.教育目的一般表现为三个基本的层次:一是_国家的教育目的_;二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_;三是_各种课程教学的目标_。

4. 一般来看,确立教育目的具有两个最基本的依据,即_社会依据_和_个体依据。

5. 确立教育目的的原则有信息完备原则、_系统协调原则__、_民主参与原则_、和现实可行原则。

6. 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其理论依据是_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客观现实条件是中国的国情。

二、单选1.教育活动最终是( A )自身的主体活动。

无论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多么合理或不合理,它都不过是外在的东西,受教育者的发展取决于他自身的追求和意向。

A 受教育者B 教育者C 国家D 学校2.从教育目的的主辅性来看,可分为( D )。

A 外显的教育目的和内隐的教育目的 B教育的理想目的和现实目的C 理论性教育目的和行动性教育目的 D主导性教育目的和辅助性教育目的3. 在( A )中,美国明确要求在20世纪结束时实现“国家六大教育目标”,彻底改变中小学教育模式,从根本上提高全体美国人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A 《2000年的美国——一种教育战略》B 《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C 《美国2061计划》D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4. ( B )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发展,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来确定。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一般注重个人价值,注重人身心的和谐发展。

A 社会本位论B 个人本位论C 文化本位论D 人格本位论三、辨析1. 教育目的是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

教育学原理作业

教育学原理作业

1、对不同国家的学校教育制度进行对比,总结出不同国家学校教育制度的差异。

现代学制主要由两种结构构成:一是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双轨学制(西欧)二是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单轨学制(美国)(一)双轨学制1.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中学一轨自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及其后的职业学校。

2.后来的演变一轨是文法中学、国立中学和文科中学,一轨是现代中学、市立中等学校和初级中学(二)单轨学制小学、中学、大学美国多种分段:六三三、五三四、四四四,很多国家采用,包括我国原因在于它有利于逐级普及,对于普及初等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都有重要作用。

2、查找关于学校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资料。

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3、查找相关资料,总结出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现代教育的第一个特征是教育的科学性及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

如前所述,现代生产是科学的物化,或者说,科学是现代生产存在的基础。

但是,科学和生产并不能自动联系起来,是现代教育把科学直接物化在生产工作者身上并通过生产工作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再把科学间接物化在劳动对象上。

这就是说,现代教育好像是一个载体,正是它负荷着科学并使科学进入了生产过程。

这样,科学就成了现代教育的中心,现代教育和现代生产劳动也就以科学为基点并在科学的基础上密切地结合起来。

现代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本质涵义就是教育要同现代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因此,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是教育要为生产现代化和科学现代化服务。

为达此目的,教育本身也必须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其实质就是科学化。

不但教育内容要科学化,而且教育方法、组织形式、学制和管理也要科学化。

教育只有科学化,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才能适应现代生产和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教育学原理作业5

教育学原理作业5

习题1.谈谈你对中小学生发展时代特点的认识。

(1)生理成熟期提前。

1、我国中小学学生其生理特征有了明显的变化,身体和身高有了明显的增加,性发育成熟,第二性征的出现明显提前2、高中生的身高、体重接近成人标准,脑机能、性机能发育成熟,性意识强烈(2)思维活跃,学习兴趣低下。

中国传统文化对儿童主动交流、发展的关注度不高,并且传统教育多以预设的外在目的,成人世界的要求来代替儿童的主动发展,这就造成了儿童主动发展意识薄弱、主动发展能力不强1、具体内容①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②对所学的大多数学科失去学习兴趣而不愿意学习;③学习动力不足,没有活力,学习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缺乏自制力和顽强毅力;④心智活动能力差,在学习中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畏难情绪陡增,注意力分散,学习缺乏系统性和长久性。

2、学习动力不足表现①学习状态调查:每天早晨走进学校的心情紧张②每天下午离开学校的心情愉悦③在学习中感到最心烦的是什么从总体调查数据来看,“家长要求太高”、“要背的内容太多”、“作业量太大”是让学生心烦的三大主要原因。

除家长要求太高这一选项以外,纸笔调查和网上调查的数据差异不明显。

④从总体调查数据来看,努力学习的动力基于短期诱因(获得老师表扬、让家长高兴)的比例为59.2%,基于中期诱因(考一所好学校)的比例为30.7%,基于长期诱因(找到好工作)的比例为25.7%,基于对知识感兴趣的比例只有24.6%。

坚持努力学习的主要动力⑤课堂表现从年级分布来看,在课堂上能积极参与的学生所占比例从一到四年级快速下降,在四年级达到最低点(15.3%)到六年级又逐渐缓慢增加;在六年级下降到最低点;在课堂上能专心听讲的学生所占比例从一到六年级都稳定在31%左右,在三年级为最高点(35%);在课堂上开小差的学生所占比例从一到五年级逐渐增加,在五年级达到约40%,在六年级又有所下降;在课堂上跟不上老师讲课或头脑中一片空白的学生所占比例在一到六年级都稳定在3%到5%之间。

教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A. 教育现象B. 教育规律C. 教育方法D. 教育实践答案:A2.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标志是()。

A.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B.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C.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D. 卢梭的《爱弥儿》答案:B3. 教育学研究的首要任务是()。

A. 教育规律的探索B. 教育方法的创新C. 教育实践的指导D. 教育理论的构建答案:A4. 教育学研究方法中,最常用的是()。

A. 实证研究B. 历史研究C. 比较研究D. 理论研究答案:A5. 教育目的的确定依据是()。

A. 社会需要B. 个体发展C. 教育内容D. 教育手段答案:A6. 教育学中强调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其核心是()。

A. 学生中心B. 教师中心C. 知识中心D. 技能中心答案:A7. 教育学中,教育的三大要素是()。

A.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B.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C.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D.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评价答案:A8.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

A. 传授知识B. 培养能力C. 促进发展D. 塑造人格答案:C9. 教育学中,教育的“双基”指的是()。

A.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 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C. 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D. 基本观点和基本问题答案:A10. 教育学研究的学科性质是()。

A. 应用科学B. 理论科学C. 交叉科学D. 实验科学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A. 观察法B. 实验法C. 调查法D. 比较法E. 历史法答案:ABCDE2. 教育学的主要理论流派有()。

A. 行为主义B. 认知主义C. 人本主义D. 结构主义E. 后现代主义答案:ABCDE3.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

A. 教育现象B. 教育规律C. 教育方法D. 教育政策E. 教育效果答案:ABCDE4. 教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有()。

教育学原理专题四作业

教育学原理专题四作业

教育学原理作业4习题 1、对不同国家的学校教育制度进行对比,总结出不同国家学校教育制度的差异。

析:教育制度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制约。

与教育制度相关的是教育体制。

教育体制是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

一般地说,不同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下,必然有与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

不同国家和地区,其教育制度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一)双轨学制产生于18、19 世纪的西欧,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中学;另一轨是自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及其后的职业学校。

双轨学制由两个平行的系列,两轨既不相通,也不相接,剥夺了在国民教育学校上学的劳动人民子女升入中学和大学的权利。

后来,国民教育学校一轨从小学发展到中学时,才有了初中这个相对应的部分。

一轨是文法中学、国立中学和文科中学的第一阶段,另一轨相应的是现代中学、市立中等学校和初级中学。

欧洲国家的学制都曾采用双轨学制。

这种双轨学制,由于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大生产性质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由于与这些工业技术革命所推动的普及教育由初等教育向初中教育甚至高中教育的发展相矛盾,因而引起了双轨学制的变革。

(二)单轨学制北美多数地区最初都曾采用欧洲的双轨学制。

18 世纪末,美国北部各州都有了在城镇设立初等学校的法令。

1830 年以后,小学得到了蓬勃发展,由于产业革命和电气化的推动,美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于是中学也得到了大发展。

急剧变化的条件下,美国原有的双轨学制中的学术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却被在短期内迅速发展的群众性小学和中学淹没,形成了单轨学制。

美国单轨学制自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中学、而后可以升入大学。

其特点也是一个系列,分为多段,即六三三、五三四、四四四、八四、六六等多种分段。

单轨制最早产生于美国,后被世界许多国家先后采纳。

教育学原理_习题集(含答案)

教育学原理_习题集(含答案)

一、单选题1.()是教育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也是社会文化发展到较高水平的一个标志。

A.个性化教育B.制度化教育C.学校教育D.终身教育2.教育学史上第一次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是()A.教育的神话起源说B.教育的生物起源说C.教育的心理起源说D.教育的劳动起源说3.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A.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B.上帝造人C.天降生民D.《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4.下列关于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主要观点概括错误的是()A.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B.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C.教育是永恒不变的范畴D.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5.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A.埃及B.中国C.印度D.希腊6.()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

A.文字B.有闲者C.学校D.教师7.我国学校最早产生于()A.夏代B.商代C.周代D.春秋战国时期8.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特点,这是()A.奴隶社会的教育B.封建社会的教育C.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D.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9.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有()A.四书五经B.七艺C.六艺D.骑士七技10.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A.普及教育B.义务教育C.教育机会平等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A.教育现象B.教育事实C.教育规律D.教育问题12.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是()A.夸美纽斯B.康德C.赫尔巴特D.洛克13.被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的是()A.《大教学论》B.《学记》C.《康德论教育》D.《普通教育学》14.最早建构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的人是()A.洛克B.卢梭C.康德D.赫尔巴特15.“自然教育”的提出者是()A.康德B.赫尔巴特C.洛克D.卢梭16.“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提出者是()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裴斯特洛齐D.梅伊曼17.实验教育学所强调的()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

教育学原理作业二

教育学原理作业二

作业提交21.社会生产力在哪些方面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教育又在哪些方面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答: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教育的发展要以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要求为依据。

一方面,已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教育得以发展的现实基础,任何教育的发展都无法脱离生产力这一现实基础。

但生产力是处于动态变化发展中的,任何阶段生产力所达到的水平都只是暂时的。

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也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要求,教育只有根据生产力发展所提出的要求进行发展,才能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剂”,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已有的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可能的发展要求之间,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着现实的基础和发展的可能性。

生产力为教育发展所提供的基础和可能的双重影响,主要表现为如下方面:(1)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质量规格;(2)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4)生产力的发展也制约着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变化。

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通过劳动力的生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教育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可以通过三个层次:①通过普通教育的层次,包括中小学教育;②专门的、职业的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③职后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

(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教育对科学技术的生产主要通过两个方面:①教育传播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和技术,实现科学文化和技术的再生产;②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

③教育能够产生经济效益。

2.社会政治在哪些方面制约这教育的发展,教育又在哪些方面促进政治的进步?答:社会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政治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产生于阶级社会有了国家之后。

政治的表现形态具有多样性,国家的政治制度、组织制度、法律法规是其制度形态;政党、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是其组织形态;国家和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观念形态;其活动形态体现为为维护政党、国家权力和利益所开展的各种活动。

《教育学原理》作业及答案(完整版)2024

《教育学原理》作业及答案(完整版)2024

引言概述:教育学原理是研究教育活动规律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学科。

学习教育学原理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教育的本质以及实际操作中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本文将为您提供《教育学原理》作业及答案的完整版。

正文内容:1. 教育的定义和本质1.1 教育的定义及其作用教育是指通过有组织的方式对个体进行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以促使其适应社会生活和发展个人潜能。

教育的作用主要包括启发个体的认知发展、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培养创造力等。

1.2 教育的本质特征教育的本质特征主要包括有计划性、有条件性、有目的性和对个体全面发展的要求。

1.3 教育的形式和类型教育可以分为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

其中正式教育是指教育机构通过教学计划、课程、教材和评价制度等来进行的教育;非正式教育则是指社会生活中其他各种教育形式,如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媒体教育等。

2. 教育发展的基本原理2.1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教育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2 教育的历史演变教育的历史演变表现为教育方式、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不断改变和发展。

2.3 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人为本、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等。

3. 教育学习的心理学原理3.1 学习的定义和分类学习是指通过获取新知识、技能或形成新的行为模式来丰富个体在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学习可以根据目标的不同分为认知学习、情感学习和行为学习等。

3.2 学习的心理学原理学习的心理学原理主要包括感知和知觉、注意和观察、记忆和遗忘、思维和推理以及动机和情感等。

3.3 学习的环境和条件学习的环境和条件对学习的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包括教学环境、学习材料、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

4. 教育教学的方法和策略4.1 教育教学方法的分类教育教学方法可以分为授课法、讨论法、案例法、实践法、互动法和合作学习等。

4.2 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原则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目标、学生特点、教材内容和教学环境等因素灵活运用。

教育学原理习题(附参考答案)

教育学原理习题(附参考答案)

教育学原理习题(附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50题,每题1分,共50分)1、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A、谁掌握教育的领导权B、教育是为谁服务C、什么人应接受教育D、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正确答案:D2、下列对课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oA、将课程视为学科和教材的定义,将学生直接经验的学习作为重点B、对于课程的界定,各类教育学著作的说法并不一致C、在我国教育史上,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时期D、课程改革问题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正确答案:A3、18-19世纪的西欧,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及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逐渐形成了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双轨学制。

其“双轨”是指()oA、义务教育系统与非义务教育系统B、职业学校系统与普通学校系统C、公立学校系统与私立学校系统D、大学一中学系统与小学一初等职业学校系统正确答案:D4、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争论其实质是关于()的争论。

A、知识与能力B、分科与综合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D、知识与思想正确答案:A5、主张学生“一般发展”的是()oA、赫尔巴特B、凯洛夫C、夸美纽斯D、赞可夫正确答案:D6、世界上最早系统地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是()。

A、中国古代的《学记》B、古代印度的《吠陀》C、柏拉图的《理想国》D、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正确答案:A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国家实行学校教育制度。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oA、学校教育制度不属于国家基本教育制度B、职业教育不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C、学校教育制度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实施D、学前教育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正确答案:D8、教学和智育是()。

A、因果关系B、隶属关系C、交叉关系D、同一关系正确答案:C9、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

在实际教学中,有单一课和综合课之分.其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一周课程所完成的任务类型数B、一单元课程所完成的任务类型数C、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类型数D、一门学科应完成的任务类型数正确答案:C10,1939年,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的是()A、巴班斯基B、赞科夫C、凯洛夫D、马卡连柯正确答案:CIK20世纪教育目标发展总目标中的“两基”是()oA、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素质教育B、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C、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D、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正确答案:C12、()指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共同的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手段,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教育学原理作业10

教育学原理作业10

习题1、试对20世纪末启动的基础教育改革进行分析?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取得了一些成效。

当前基础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应该是课程改革。

我认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应当是改革课程结构、教学过程和课程评价。

“纲要”出台后,进入课改实验的中小学基本上限于按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开设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而综合实践活动课和选修课整体上没有得到落实。

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建构主义告诉我们: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必须有学习者积极主动的活动。

学习者完成建构还受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结构性经验背景”的影响,所以应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和情境性,即强调在真实的社会和劳动技术环境中去加深体验。

同时,建构主义还主张学习应在合作中进行。

综合实践活动课最具有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结合社会、生活、生产实际进行综合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特征。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认为应大力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并把握以下原则:①突出究性学习,把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

学生的根本任务是学习。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为了学得更好。

研究性学习最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特征,所以应放在突出的位置。

但是如果研究性学习仅仅是从理论到理论,便很难达到建构主义所要求的产生真实而深刻的体验的效果。

所以应当把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结合起来进行。

②教学内容以任务型为主。

应在社会和生活、生产实践中寻找适合的课题作为任务让学生去完成。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观察、调查或亲自操作,获得必须的素材。

然后师生共同对素材通过理论的逻辑的分析处理从而完成任务。

完成任务的过程必然引导学生主动去手脑并用地学习探究,从而加深知识理解和拓展知识面,掌握学习、研究方法,培养综合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育教学原理》作业附标准答案

《教育教学原理》作业附标准答案

《教育学》作业一、填空题1.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地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地活动,都是教育.2. 学校教育内容具体表现为课程.3. 教育自身直接具有地功能,或教育自身地职责和能力一般叫教育地本体功能.4.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实物、模型或形象化语言进行教学,使学生获得生动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掌握知识本质地教学原则是直观性原则.5. 课地组成部分和各部分进行地顺序及其时间地分配,一般叫课地结构.6. 教师遵循教学规律,针对教学对象,灵活运用教法,善于启发诱导,激励学生热情,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过程,实现教学任务,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地一整套教学技巧,一般叫教学艺术 .7. 用系统地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地教育就是____智育____.8. 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地学科,彼此独立地安排它们地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这种课程就是______学科课程______.9. 以全面提高学生地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操作技能等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地地基础教育也叫____素质______教育.10. 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根据学生地个别差异区别对待,促进每个学生在自己地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这条教学原则是___因材施教_____原则.11. 在一定地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预定地教学目标而设计或发展起来地相对稳定地教学流程及其方法体系,就是_____教学模式_____.12. 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地评价标准,运用科学地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分析、比较,并给以价值判断地一种活动,就是___教学评价______.13. 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___卫生____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地机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和运动能力,培养良好地体育道德和意志品质地教育.14. 国家根据一定地教育目地和培养目标制定地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地指导性文件就是_课程计划______.15. 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等创新素质为目地地教育就是__创新____教育.16. 按照一定数量将年龄、文化程度相近地学生编成班组,由教师按教学计划规定地课程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表(课表),进行分科式集体教学地一种教学形式就是__班级__教学.17. 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地所采用地一系列具体方式和手段,统称为___教学方法__.18. 在教育研究中,表示研究方法、资料、结论地可靠程度地指标是__信度____.二、单项选择题1. 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地最基本地因素是 ( D )A.一般因素 B.基本因素 C.组成因素 D.构成要素2. 狭义地课程一般是指学校根据教育目标选择地教育内容及其 (C )A.传授方法 B.传授手段 C.传授进程 D.传授技术3. 中小学为实现教育目标,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地正规教育活动,就是 ( C ) A.课堂作业 B.课外作业 C课外活动 D.课外参观4. 教育学中所讲地人地发展,是指人地个体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成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所发生地有规律地变化和逐渐( B )A.个性化地过程 B.社会化地过程 C.人格化地过程 D.学习化地过程5. 依据《教师法》规定,教师地职责是 (D )A.教书 B.育人 C.传授知识 D.教育教学6. 学生地行为规范、公民意识、劳动态度等属于(D )A.心理素质 B.生理素质 C.科学文化素质 D.思想品德素质7. 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要求,有目地、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地影响,把一定社会地思想观点、政治准则、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思想品德地教育就是( A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8. 活动课程地缺点是( A )A.逻辑性较差 B.实践性较差 C.操作性较差 D.直观性较差9. 学校为实现教育目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在广泛地社会活动中对学生施加各种影响地教育活动就是( A )A.社会实践 B.教育见习 C.实习作业 D.社会研究10. 根据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 D )A.专业人员 B.特殊人员 C.雇员 D.公务员11. 决定教师职业声望、职业吸引力,以及教师从事职业地积极性和责任感地是( A )A.政治地位 B.经济地位 C.文化地位 D.学术地位12. 学生地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属于(B )A.生理素质 B.心理素质 C.科学文化素质 D.思想品德素质13. 培养学生正确地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地能力地教育就是( B )A.劳动技术教育 B.美育 C.体育 D.德育14. 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写地有关学科教学内容地指导性文件,就是( B )A.课程大纲 B.课程政策 C.课程内容 D.课程方案15. 教育活动通过发挥本体功能所产生地效果就是(A )A.教育地正功能 B.教育地负功能C.教育地简接功能 D.教育地直接功能16. 依据《教师法》规定,教师地使命是(C )A.教书育人 B.传授知识发展智力C.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D.双基教学17. 学生地经验、技能和科学文化素养属于( A )A.生理素质 B.科学文化素质C.心理素质 D.思想品德素质18. 有关学生创新素质地研究表明,智力与创造力地关系是( B )A.只有某种程度地正相关 B.只有某种程度地负相关C.完全正相关 D.完全负相关三、多项选择题1. 按照教育界地习惯,一般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 ( AB )A.活动课程 B.潜在课程 C.文科课程 D.理科课程2. 影响人发展地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先天地非遗传地各种因素和( AB )A.遗传因素 B.成熟机制 C.生理结构 D.生理功能3.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地中心与基础是( AB )A.师生地互动 B.师生地交往 C.双边活动 D.教书育人4. 循序渐进原则中地“序”是指( AB )A.教材地逻辑顺序 B.学生地认识顺序 C.教地顺序 D.学地顺序5.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地基本程序是:问题、假设、( BC )A.发现 B.验证 C.总结提高 D.探索6. 学科课程地优点是逻辑性强和( CD )A.形象性强 B.直观性强 C.系统性强 D.简约性强7. 影响人发展地社会因素主要有家庭和 ( AC )A.学校 B.动机 C.社会环境 D.成就水平8. 在教学过程地构成要素中,学生是教学活动地积极参加者,在教学中处于 ( AB )A.主体地位 B.中心地位 C.关键地位 D.重要地位9. 传授——接受教学模式地基本程序是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 CD )A.练习知识 B.应用知识 C.巩固知识 D.检查知识10. 学生学业测验评价方式一般有( AB )A.自由应答型 B.固定应答型 C.选择应答型 D.判断应答型11. 学科课程地缺点是( AB )A.忽视学生地需要和兴趣 B.容易造成学科分割C.逻辑性较差 D.系统性较差12. 有关创造心理地研究表明,创造思维主要是( CD )A.形象思维 B.抽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辐合思维13. 教学中布置给学生地作业一般包括( AB )A.课堂作业 B.课外作业 C.活动作业 D.见习作业14. 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地基本程序是:自学、讨论交流、( AB )A.启发指导 B.讨论小结 C.师生谈话 D.写实验报告15. 教育研究方法中地观察法,从观察者地角度看,一般分为( AB )A.局外观察 B.参与观察 C.有目地观察 D.自由观察四、判断题1. 教育内容就是课程,课程就是教育内容.(×)2. 创新教育就是英才教育.(×)3. 学生是能动活动地人.(√)4. 教学过程永远具有教育性这一规律表明,只要教师做好了教学工作,学生自然而然会获得良好地思想教育.(×)5. 教学基本功是教学艺术地前提和条件.(√)6. 教育地本体功能就是教育地外在功能.(×)7. 教师地主导作用与学生地主体性地位是矛盾地.(×)8. 过分追求成功往往限制学生创造力地发展. √9. 在教育测量和评价中,从严格意义上讲,“课程评价”、“学业评价”、“测量”是同义词,具有完全相同地含义.(×)10. 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地人.(√)11. 素质教育就是培养特长和兴趣地教育.(×)12. 教学与发展相互促进规律说明,学生掌握知识地同时智力和能力自然得到发展.(×)13. 对于正常学生而言,创造力不是呈现为“有”或“无”地状态,而是“大”与“小”地程度.(√)14. 终结性评价比形成性评价更有意义,愈来愈受到教育评价地重视.(×)15. 学生是具有发展潜力地人.(√)五、简答题1. 学校教育内容有哪些特点答:(1)学校教育是培养人地专门教育机构,有专职人员主持和管理,即通过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实施地专门地教育活动.(2)学校教育地基本任务是培养和造就人才,发展人地素质.(3)学校教育是目地性、组织性、计划性最强地系统性教育活动.2. 简述教育地政治功能答:(1)传播一定地政治观点、意识形态和法律规范,促使年轻一代政治社会化,以维系社会政治地稳定.(2)根据社会地政治需要,培养符合一定阶级需要地政治管理人才,保证一定社会政治地巩固与稳定.(3)教育能够制造和传播政治舆论和思潮,影响社会政治稳定和发展.3. 简述学校教育在人地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地条件答:(1)取决于学校教育目地性、专门性、选择性、计划性地实现程度.(2)取决于教育内容、特别是知识地质量和教师在教授过程中所采取方法地性质和水平.(3)取决于教师地工作态度和责任心,取决于教师能否投入应有地工作热情和精力,以全身心地进行创造性地教书育人.(4)取决于教育过程中能否遵循学生地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生地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4. 简述教师地能力结构答:(1)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地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主要包括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3)自我调控能力.教师对自己地行为,如情绪、心境、言行等要有自我调节和控制地能力.(4)自修科研能力.包括学习吸取新知识地能力、结合教学实践进行科学研究和钻研探索地能力.(5)教育机智.这是指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原则,灵活机动地处理教育教学情境中各种偶发事件,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抓住一切机会教育学生地艺术和技巧.5. 现代教育有哪些本体功能答:(1)加速人地身心发展与社会化进程.通过培养促进人地身心发展与社会化进程是教育最基本地本体功能,这一功能规定了教育地本质特性.(2)传递和继承人类地精神文明.人类社会发展积累地财富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人类地智力地物化和对象化地物质文化,另一种是以文字、符号记载下来地精神文化.这两种文化能够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靠地是教育传承社会文化功能地发挥实现地.(3)选择经验和人才.学校教育为培养人才而进行地社会文明地传递不是自发盲目进行地,而是通过严格地科学地筛选完成地.教育不仅选择知识,也要选择人才.学校教育所进行地人才选拔是一种竞争性地人才选拔.6. 从社会化地角度看,人地发展包括哪些方面地内容答:(1)政治社会化,就是个人逐渐学会适应现有政治制度和规范,并表现出相应地态度与行为地过程.(2)交往社会化,就是通过各种形式地教育与社会舆论地力量,使个体逐渐形成一定地信念、习惯和传统,并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地行为.(3)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确立自己地性别角色标准.(4)智力及能力地社会化.人地发展有无限地需求,人地智力、能力地发展更是离不开社会地需要.7. 简述教师地职业角色答:(1)“传道者”角色.教师承担着国家和社会赋予地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地使命,其教育教学活动不是随意地.(2)“授业、解惑者”角色.教师是社会各行各业建设人才地培养者.(3)示范者地角色.教师不仅以科学地教育方法塑造学生,还以自己地言行影响感化学生,使学生在迁移默化中受到熏陶.(4)管理者地角色.教师是教学活动地组织者和管理者,就一项具体地教学活动而言,教师还可能是领导者.(5)父母与朋友角色.教师往往被学生视为自己地父母或朋友.(6)研究者角色.教师必须以一种发展变化地视角对待教育对象和内容,不断研究和创新.8. 简述素质教育地特点答:(1)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地教育.素质教育不仅要把已有地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更要培养学生预测未来发展变化地能力,主动寻找有用信息地能力,创造新知识地能力,应用新知识地能力,自我修养、激励、管理、控制地能力.(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地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和教育目地在新时期地具体体现,是具有时代特色地全面发展教育.(3)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地教育.而素质教育面向地全体学生,它不是挑选适合教育地学生,而是挑选、创设适合每一位儿童成长发展地教育方法,使每一位儿童都在他天赋允许地范围内充分发展.(4)素质教育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地教育.素质教育就是要唤起学生地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地发展,成为学习、生活、管理地主人.9. 社会生产力对教育地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社会物质生产力决定教育发展地规模与速度.兴办教育需要一定地人力、物力和财力,任何社会教育发展地规模和速度既取决于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地发展提供地物质基础,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地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地需求程度,一定社会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总是与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2)会物质生产力地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标地制定.从总体上讲,教育目地是由一定社会地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地.但社会地生产力发展水平总是要求教育为其培养符合其要求地一定规格地劳动力(包括技术、管理人才),而这一劳动力地规格,就成为教育地培养目标.(3)生产力地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地结构、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社会地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地社会经济结构对劳动力地类型和层次提出不同地要求,从而制约着教育结构及专业设置,并影响着相应专业、层次地教学内容地选择确定.10. 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地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答:(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地目地性,能明确而长期地按照一定地标准培养人,因而能收到较好地教育成果.(2)学校教育地专门性特点保证了对人发展影响地主导性.学校是社会机构中专门培养人地场所,培养人是学校地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3)学校教育具有选择性.学校教育可以从教育目地出发,通过对教育内容、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方式及手段地选择和整理,避害趋利、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尽可能地为青少年学生地成长发展营造良好地环境,选取合适地内容和合适有效地方法,使学校教育达到应有地目地和效果.(4)学校教育具有计划性.每一阶段地培养目标、每一门课地教学任务都有很强地计划性,同时学校教育活动中相应地教学安排、教学方法等也都有很强地计划性,从而保证将系统而完整地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获得相应地能力.11. 简述教师地职业道德修养答:(1)热爱教育事业,具有献身精神.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地人才,教师必须付出全部心血,用自己地知识和能力为学生地成长铺路搭桥.(2)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热爱学生,是教师接纳认可学生地心理基础,是教育好学生地前提.(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地劳动不仅依靠科学地教育方法教育学生,还要依靠身体力行去感化学生.(4)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教师地劳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教师地使命又是为未来培养具有创造性素质地人才.(5)团结协作,互勉共进.教师劳动地形式虽然是个体地,而劳动成果又是集体共同劳动地结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团结协作,互勉共进,发挥教师队伍地整体优势,提高教育教学效果.12. 简述中学教学地基本任务答:(1)使学生掌握系统地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地技能和技巧.(2)发展学生地智力,培养学生地能力.现代教学已不限于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还要在传授知识地过程中,有计划地发展学生地智力,培养学生地能力.(3)培养学生科学地世界观和良好地道德品质.教学不仅是培养与发展学生认知能力地基本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情感教育地重要途径.(4)培养学生地审美情操,增强学生地体力.六、论述题1. 试述人地发展地特点和规律1. 试述人地发展地特点和规律答:(1)人地发展表呈现出历史性与社会性.人地发展地历史性和社会性是相统一地.历史是社会地历史,社会是历史过程中地社会.个体地发展正是接受具有历史性地社会地经验而成为社会人地过程.所以,人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适应社会地需要,同时也为了促进社会地发展.(2)人地发展呈现出顺序性与阶段性.个体地发展是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连续地发展,呈现出一定地顺序性.人地身心发展又具有阶段性,现代心理学将人地发展地顺序与阶段概况为六个时期:婴儿期(0-3岁),幼儿期(3岁-6岁),儿童期(6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成年期(18岁以后).人地发展地顺序性,要求教育应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地身心发展;人地发展地阶段性,要求对不同年龄阶段地学生在教育地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3)人地发展地呈现出稳定性与可变性.人地发展总体上经历地顺序性与阶段性是相对稳定地,即只要具备基本地社会生活条件,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地阶段、顺序、速度及年龄特征是大体相同地,具有一定地稳定性.这是由提供人成熟地生理基础地发展具有一定地规律性和顺序性所决定地.然而就个体发展而言,发展地速度和程度却有一定地可变性.不同地生理状况、营养条件,会导致不同个体地身体发展地快慢和水平,不同地环境和教育更会导致个体不同地心理发展地速度和水平.人地发展地稳定性和可变性表明,教育适应了人地发展地阶段、顺序及年龄特征,才能促进人地发展;并且只有促进了人地发展,才能真正体现出教育对人地价值.(4)人地发展呈现出不均衡性与差异性.个体地身心发展在经历由低级向高级地顺序发展时,其速度和水平都呈现出不均衡地特点,表现为:一是在身心发展地同一方面,不同年龄阶段,发展地速度和水平是不均衡地.二是身心发展地不同方面,在发展地速度和水平上也是不同地.根据人地发展地不平衡性,心理学家提出了人地发展地“关键期”概念,即人地身体或心理地某一方面发展最快、最适宜形成地时期.教育工作者必须善于捕捉和抓住人地发展地关键期,不失时机地对受教育者实施最佳地教育,以获得最佳地教育效果.与不均衡性相联系地是在同年龄阶段地不同儿童个体之间存在着一定地差异性.所以,人地发展地不平衡性和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工作者重视不平衡性与差异性,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5)人地发展地具有现实性与潜在性.人地发展地现实性与潜在性表明了人地发展地巨大潜能,也表明了教育地巨大潜能.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地发展潜力,都有可能成为优秀地学生,只要有好地教育方法,就可以使学生获得良好地发展,正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具有地教育信念.2. 结合实际论述教师应该树立哪些科学地学生观答;(1)学生是能动活动地人.学生作为教育地对象,与其他职业劳动中加工地对象不同,他不是处于承受加工地被动地位,而是积极参与教育活动地能动主体.这种能动性与教师地教育方式一致时,就能成倍地增强教育教学效果,否则,就会削弱教育力量.所以,教师不可能无条件地改变学生地思想和行为.教师无论采取什么内容和方法教育学生,必须切记:学生是教育活动地主体,是完成教育教学活动地主人.如果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无论教师多么尽心,教育教学活动根本不能达到实质效果.(2)学生是有发展潜能地人.学生是发展中地人,尤其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心理快速成熟时期和生理发育地旺盛时期,所以这一阶段地学生身心各方面潜藏着极大地发展可能性;同时,学生身心在发展中出现地多种特征还处在变化之中,具有极大地可塑性.教育实践中,有些教育者从学生某一时段或情境地表现出发,过早地对学生未来发展做出预见或定论,也是不正确地.(3)学生是有发展需要地人.遗传素质为人地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变成现实性还取决于学生发展地需要.教育地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唤起学生地发展需要.学生地发展需要是多方面地,包括生理地和心理地,认知地和情感地,道德地和审美地等.教育正是基于学生发展需要地多面性,才确定了全面、和谐发展地目标.(4)学生是完整地人.在教育理论中,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学生发展分成几个方面地指标;在教育实践中,为了构建合理地教育内容和方法体系,我们也把学生地身心素质分成几个方面.但是,学生身心发展是一个统一体.所以,教师应树立“完整人”地学生意识,从整体发展出发,合理设置课程和方法,合理分配精力和时间,达到整体发展地目地.3. 结合教学实践分析,教学评价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答:(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是评价教学地基本要求.因为进行教学评价,目地在于给教师地教和学生地学以客观地价值判断.如果缺乏客观性,就会完全失去评价地意义,还会提供虚假地信息,导致教学决策地失误.贯彻客观性原则:首先,要做到评价标准客观,不带随意性;其次,评价方法要客观,不带偶然性;第三,评价态度要客观,不带主观性.这就要求以科学可靠地检测技术和方法,取得真实可靠地数据资料,以客观存在地事实为基础,实事求是、公正严肃地进行评定.(4分)(2)全面性原则.教学效果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地结果.因此,评价教师地教学工作,必须树立全面地观点,从全面考察教学工作出发,进行多方面地检查评定.防止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以局部代替整体,作出片面地结论.贯彻全面性原则:一是评价标准具有全面性,使评价地指标体系包括教学目标地各项内容,防止突出一点,不及其余;二是收集评价信息要有全面性,做到听取多方面意见,收集各方面地信息,为分析判断和作出正确结论提供充足地依据;三是评价手段要有全面性,把分数评价、等级评价和语言评价结合起来,使其相互参照,以求全面地准确地接近客观实际.(3)指导性原则.教学评价要坚持指导教学实践地方针.所谓指导实践,就是要对评价地结果进行分析,从不同角度查找因果关系,确诊问题产生地原因,并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受评人员,使其明确今后工作地努力方向.贯彻指导性原则:一是评价要有助于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地办学方向,把学校地工作引导到提高学生素质上来;一是明确评价教学地指导思想在于帮助师生双方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三是信息反馈要及时,便于指导教师改进教学工作.(4)科学性原则.教学评价地客观性是建立在科学性地基础之上地,只有坚持科学性评价原则,才能真正使。

《教育学原理》作业

《教育学原理》作业

《教育学原理》作业
教育学原理作业
1. 问题1:探讨学习的定义及其特征
学习是指通过获取、组织和使用信息、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念等,从而在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等方面产生相对稳定的变化的过程。

学习具有以下特征:
- 主体性:学习是个体内部进行的,个体通过自主地思考、
体验和行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 目的性:学习具有明确的目标,个体通过学习来满足自身
的需求,实现个人的发展和成长。

- 持续性: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个体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以更新和扩展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 理解性:学习不仅是简单地接受信息,还需要个体对所学
内容进行理解、整合和应用。

2. 问题2:阐述知觉对学习的影响
知觉是个体通过感觉器官对外界刺激进行感知和理解的过程。

知觉对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知觉影响个体对学习对象的选择和关注。

个体通过感知外
界刺激,选择对自己有意义、有吸引力的学习对象,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专注和投入。

- 知觉影响个体对学习对象的理解和认知。

个体通过感知外
界刺激,获取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和理解,从而建立自己对学习对象的认知结构。

- 知觉影响个体对学习对象的记忆和回忆。

个体通过感知外
界刺激,将信息编码为记忆,并在回忆和复习过程中调用这些记忆,实现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综上所述,知觉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个体需要通过准确、全面和深入的知觉来获取有效的学习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原理作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作业封面姓名: ________________单位:汝南高中____________专业: _______ 化学_________作业科目:教育学原理作业作业分数:年月日简答题:1. 如何认识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关系?(1)生活与教育的重建首先,对教育目标的反思。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把态度、情感、价值观等也纳入了改革的视野,要求改革要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可以说,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开始改变我们的“主知主义”倾向,改变工业化的教育模式。

其次,对课程设计的反思。

课程的设计应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的内容应该观照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可能的生活世界,在学习活动中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在探索中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得知识、增长能力,养成良好的价值观。

同时,也应该密切各类学科之间的关系,设计和实施综合课程,并处理好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关系。

同时,注重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展开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把师生关系变成“我”与“你” 的关系,真正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再次,形成生活德育的观点。

长期以来,学校一直把德育当成一项工作来抓,忽视了德育的生活性,把德育从生活中剥离出来,形成了制度化的德育体系,造成德育实效性较差。

然而,学生的道德成长是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例如,空洞得像学生灌输爱国主义的口号是不会让学生形成爱国主义的情感的。

因此,德育必须走向生活,形成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关注来引导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

在生活中,通过各种各样的生活小事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进行渗透和养成,也许比轰轰烈烈的大型活动更有教育意义。

(2)反对盲目的“教育要回归生活” 当生活世界话语在中国教育界广泛流行的时候,“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成为一个口号,他也的的确确带给我们对教育的深深思考,但是盲目的主张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怎是不明智的。

实际上,无论是胡塞尔还是哈贝马斯,他们提出生活世界”这个概念是针对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的进程中遇到的生存危机而提出的,是否符合我们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的状况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

不同话语环境下生活概念含义不同。

首先,生活世界”这个概念有着特殊所指。

胡塞尔提出回归生活世界”在于他看到了西方发达工业文明下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支离破碎,让人找不到在家”在家的感觉,实在针对科学世界的意义上使用生活世界这个概念的。

而在哈贝马斯和海德格尔那里,有关生活的概念基本上是在理论表征的意义上使用的,意味着超越理论哲学里路,走向真正的实践哲学,意味着超越体系哲学而走向一种建立在诸主体对话关系基础之上的开放的、有限的体系,意味着一种基于理论与现实的对话关系对现实生活的历史批判”。

在教育领域内,盲目使用生活世界”这个概念是不明智的,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把生活世界”当通于日常生活也是不正确的。

其次,生活与日常生活的概念容易混淆。

生活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人类的任何一种活动都可以被冠之为生活,从事科学研究的人说,研究就是我的生活,当教师的人讲,教学就是我的生活,那些朝九晚五的人也说,工作就是我的生活............. 然而,同样也没有人否认,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礼尚往来就不是生活。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生活这个概念作一下辨析。

生活有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之分‘在学校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中'缺乏对生活概念的辨析,导致我们对学校教育与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的关系的认识模糊不清。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是社会的代言人,使儿童能够社会化,成为认同社会并且能批判社会的人。

如果教育回归了生活世界,那么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区别又在哪里呢?学校教育生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又有什么不同呢?反思学校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只有突现了学校教育与生活的不同才能更好的发展学校教育,才能更好的解决教育与生活世界的断裂问题。

因此,教育要回顾生活世界,但是绝对不能回归到那种没有反思、没有批判的日常生活世界里。

教育是一种日常生活为依托帮助学生提高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活动。

不能抹杀教育活动和生活的区别。

再次,生活世界话语强调了对人的人文关怀,但是很容易让人忽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平等的现象。

生活世界话语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但是对于改变我们中国当前存在的城乡教育二元对立的局面的帮助是不大的。

人文关怀不能改变人们在收入、社会地位上带来的差异。

一个对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危机开出药方的概念并不能解决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遇到的问题。

2.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主要问题、重点和难点是什么?中国义务教育实施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地区,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采取更有力的对策和措施:(1)实施义务教育必须必须着重解决经费问题和师资问题;(2)推行义务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采取因地制宜的方针,不搞一刀切;(3)加强和完善义务教育的行政执法。

3•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教育工作者必须在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工作?必须遵循什么样的方法论原则?教育理念:当今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

如,终身教育、以人为本、教育民主化、国际理解教育、发展性教育、回归生活、科学与人文结合、可持续发展、尊重的教育、个性化教育、创新教育等等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并被广泛认同。

方法论:(一)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继承和发展。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的斗争中及社会主义建设中,一直关注中国的教育,把教育看成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手段。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方针,开办革命学校培养人才的思想,社会主义阶段提出的教育方针,尊重知识分子、减轻学生负担等思想都是我们今天研究社会主义教育的宝贵财富。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系统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在教育问题上,邓小平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反复论述发展教育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

他的教育先行、德育为首、增加投入、全面发展、尊重教师、加强管理、三个面向等教育思想将成为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指针,成为我们进行教育原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和指导思想。

(二)实行古今中外法,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科学研究绝不能割断历史,也不能闭门造车,要实行古今中外法,博采百家之长,为我所用。

(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加强教育研究教育理论的真正源泉在教育实践,教育理论的生命力也在教育实践。

学习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吸收借鉴古今中外的优秀教育理论和经验,目的还在于建立和发展本土化的教育学,为指导现实和未来的教育实践服务。

对教育学家来说,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求我们的研究要面向中国教育实际、面向基础教育实际,把理论研究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与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和现实需要联系起来。

理论联系实际除要求我们的理论研究和理论研究工作者加强与中国基础教育实际的紧密联系外,也包括我们的理论研究工作者要善于发挥理论成果的魅力,使实践工作者与理论学习相联系,主动寻求理论的指导和武装。

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所有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应共同遵守的原则,而不应是某个方面的任务。

实践证明,只有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创造出富于生命力的教育理论。

4.当今德育应关注的重点在哪些方面?(1)、责任感的教育德育要引导学生要有责任感。

首先为自己的学业负责,为自己的成长负责,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不能让自己的青春年华毫无意义,应该对自己的生命中最美丽的一段人生负责,让它有配得上青春的光华存在。

其次,要让学生明白地别人负责就是对自己的信誉和尊严负责,这也是一个人事业成功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最后,当学生把责任感看作是与自己的生命和尊严一样重要的时候,就会自觉的对周围与自己有关的一切有一种天经地义的责任感,包括国家的发展和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

我们所倡导的责任感也就真正的实现了。

(2)、创业进取精神的教育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马卡连柯是苏联早期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一生献身于苏维埃教育事业。

他在教育问题儿童和少年方面作出了极大贡献,提出“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重视集体教育对个人的影响。

] 曾经说过:“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

”一个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是他克服现实只遇到的困难的动力所在,只要有希望,个体就不会抛弃自己的追求,忘记自己从童年时就有的梦想。

一个人的堕落往往是他丧失希望的开始。

成大事,立大业是一个人的理想,也是一个人的追求,它是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侧面,是人的精神内核之一。

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生天地间,各有所禀赋,为一大事来,为一大事去。

天降我才必有用。

一个人应有抱负,不应虚度一生。

”要实现心中的梦想,光是畅想只能沦为空想,必须有创业进取精神和实现它所需要付出的努力。

德育引导就是要引导受教育者明了实现自己的价值所需要做的付出,同时,也把这种通过自己的创业得到的成功感与快乐感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

(3)、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教育我国的经济改革带来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但是人们对于什么是现代生活方式却并不了解,可以说,现实的社会并不是现代生活方式下的社会。

那种认为“吃美食、穿华服、坐名车、善娱乐、精保养”的“新人类”的生活方式就是现代生活方式的代表的观念是幼稚可笑的;而那种以为固守民族传统,崇尚自然简朴,才是“中国式”的现代生活方式的思想也是落后于形势,不合时宜的。

现代的生活方式的变革首先是人们价值取向的转变。

“求实”、“求新”是现代青年的价值追求。

在利益观上,财富的分配将转化为财富的创造;在生活节奏与时间观念上,“快” 是最大的变化,“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成为生活方式的第一信条,但是,在物质追求下,他们更注重高尚的精神生活,注重价值体系的重建,他们将会有更广泛的兴趣和爱好:读书、音乐、舞会、集邮、体育、旅游……力图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和充实,眼界更加开阔,生命更有意义。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当然,这些并不能完全的道尽了现代的生活中的一切,但是,却能激发我们去思考究竟应当如何真正使自己的生活方式“现代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