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原文及赏析
![登泰山记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7120d2a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3b.png)
登泰山记原文及赏析登泰山记原文及赏析原文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翻译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
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
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
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
这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
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诗文集》(《四部丛刊》影音原刊本)。
统编版必修上《登泰山记》原文、译文及重点字词释义
![统编版必修上《登泰山记》原文、译文及重点字词释义](https://img.taocdn.com/s3/m/ee4e42dd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e0.png)
统编版必修上《登泰山记》原文、译文及重点字词释义《登泰山记》原文姚鼐(清代)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彳来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南面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
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
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
(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
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
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
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
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
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
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徒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南面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
登泰山记原文及译文(标准版)
![登泰山记原文及译文(标准版)](https://img.taocdn.com/s3/m/a8c1bca4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a0.png)
登泰山记原文及译文【原文】泰山之阳,汶(wèn)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lù)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dèng),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lì)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xún)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dèng)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 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chū)蒱(pú),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jiàng hào)驳色,而皆若偻(lo ǚ)。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yuán)。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xià),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译文】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中溪).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去.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黄岘xi àn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峰).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
姚鼐《登泰山记》原文翻译及注释
![姚鼐《登泰山记》原文翻译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13dff5f5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7b.png)
姚鼐《登泰山记》原文翻译及注释姚鼐《登泰山记》原文翻译及注释原文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注释1.郦:(lì)2.兽:(zhòu)3.徂:(cú)4.戊:(wù)5.樗:(chū)6.汶:(wèn)7.麓:(lù)8.磴:(dèng)9.鼐:(nài)10.圜:(yuán)译文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
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
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
古诗登泰山记翻译赏析
![古诗登泰山记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8c1cda65727a5e9846a6122.png)
古诗登泰山记翻译赏析《登泰山记》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前言】《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泰山题材著名散文。
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并考察纠正了泰山记载的错误,文字简洁生动,写景尤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
【原文】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也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
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注释】阳:山的南面。
汶(èn)水:也叫汶河。
发源于山东莱芜东北原山,向西南流经泰安东。
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县西王屋山,东流到山入海东。
后来下游被黄河冲没。
阳谷:指山南面谷中的水。
谷,两山之间的流水道,现通称山涧。
当其南北分者: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
古长城:指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古时齐鲁两国以此为界。
姚鼐《登泰山记》赏析
![姚鼐《登泰山记》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70cb725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04.png)
姚鼐《登泰山记》原文与译文[原文]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无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去漫,稍见云中白若樗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时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译文]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
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
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
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
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
《登泰山记》原文及注释译文
![《登泰山记》原文及注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c5a7481e3968011ca30091c7.png)
《登泰山记》原文及注释译文《登泰山记》作者:姚鼐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注释(1)选自《惜宝轩诗文集》(《四部丛刊》影音原刊本)。
姚鼐(nài),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清代代桐城(今安徽桐城)人。
桐城派古文家。
(2)阳:山的南面。
(3)汶(Wèn)水:也叫汶河。
发源于山东莱芜东北原山,向西南流经泰安东。
(4)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县西王屋山,东流到山入海东。
后来下游被黄河冲没。
(5)阳谷:指山南面谷中的水。
谷,两山之间的流水道,现在通称山涧。
(6)当其南北分者: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
(7)古长城:指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古时齐鲁两国以此为界。
高中《登泰山记》文言文翻译及赏析五篇
![高中《登泰山记》文言文翻译及赏析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8ee7f2e4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55.png)
高中《登泰山记》文言文翻译及赏析五篇注释篇一其阴,济水东流。
:阴(山的北面河的南面)阳(山的南面河的北面)当其南北分者:当(在,正在)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以(于,在)自京师乘风雪:乘(趁着,引申为冒着)越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是月丁末:丁末(丁末日,十二月二十八日)道皆砌石为磴:为(作为)磴(石级)其级七千有余:余(整数后表不定余数)郦道元所谓环水者:环水(泰安的护城河。
郦道元《水经注·汶水》“又合环水,水出泰山南溪。
”)余始循以入:循以入(顺着中谷进去)道少半(路不到一半)崖限当道者:当(占着,挡着)道中迷雾冰滑:迷雾(云雾弥漫)磴几不可登:几(几乎,读“jī”)及既上:及(等到……时)苍山负雪:负(背,此解覆盖)明烛天南:明(照耀)亭东自足下皆云漫:漫(弥漫)极天云一线异色:极(尽头,极点)云(云朵)异(奇特的,与众不同的)须臾成五彩:须臾(一会儿)或曰:或(有的人)或得日或否:或(有的)得(获得)日(日光)其远古刻尽漫失:远(久远,指时间漫长)漫(不可辨认)僻不当道者:僻(偏僻)当(面对对着)皆不及往:及(赶得上)多平方:方(方形)少杂树:少(数量小不多)生石罅:生(草木生长,长出)罅(缝隙)世皆谓之天门云:云(句末语气词)文言现象篇2古今异义1.至于泰安(至于,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2.是月丁未(是,古义:这,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3.复循西谷(复,古义:再,又;今义:往复,重复)4.戊申晦(晦,古义: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今义:昏暗,夜晚)5.多平方(平方,古义: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义:数学名词)通假字1.其级七千有余(“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2.少圜(“圜”通“圆”,圆形的,指山石)词类活用1.汶水西流(西:名词作状语,向西)2.济水东流(东:名词作状语,向东)3.崖限当道者(限: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4.道少半(道:名词作动词,走,走路)一词多义当:1.当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词)2.崖限当道者(挡住,动词)3. 僻不当道者(面对,动词)余:1.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代词)余始循以入(同上)余所不至也(同上)2.其级七千有余(几,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数词)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在……的时候)2.余始循以入(同“而”,表顺承,连词)3.回视日观以西峰(连接方位名词,用法同现代汉语,连词)限:1.越长城之限(界限,名词)2.崖限当道者(门槛,名词)道:1.道皆砌石为磴(路,名词)道有天门、崖限当道者、道中迷雾冰滑、观道中石刻、僻不当道者(同上)2.道少半(走,走路,动词)有:1.其级七千有余(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2.泰山正南面有三谷(有,与“无”相对,动词)道有天门、下有红光、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同上)及: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和,连词)2.及既上(等到,介词)3.皆不及往(赶得上,动词)1.世皆谓之天门云(语气助词,表示不大肯定的语气)2.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雾,名词)日:1.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太阳,名词)2.或得日,或否(阳光,名词)3.是日(天,名词)漫: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布满,动词)2.其远古刻尽漫灭(磨灭,动词)居:1.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乘:1.自京师乘风雪(冒着)或: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有的)极:1.极天云一线异色(尽头)视:1.回视日观以西峰(看)坐:1.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与“站”相对)始:1.余始循以入(开始)判断句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登泰山记全部字词解释
![登泰山记全部字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7210b37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47.png)
《登泰山记》原文及全部字词解释【原文】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字词解释】1.泰山:古称东岳,又称岱山、岱宗,主峰在今山东泰安城北。
2.阳:山南曰阳。
3.汶水:即大汶河。
发源于山东莱芜东北,向西南经流泰安,至汶上县入运河。
4.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县西的王屋山,本来东流入山东与黄河并行入海。
现在故道一部分已经淤塞,一部分为黄河所占。
5.阳谷:指山南谷中水道。
6.古长城:指战国时齐国所筑的长城,从山东肥城县西北一直伸到黄海。
7.日观峰:泰山绝顶诸峰之一。
8.乾隆:清高宗年号(1736—1795)。
乾隆三十九年即公元1774年。
9.齐河、长清:皆山东省县名。
10.泰安:清代山东府治,辛亥革命后改为县,登泰山者大抵从泰安上去。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精选3篇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03e8e42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1a.png)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精选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精选3篇同学们知道《登泰山记》吗?其实,里面的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本店铺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泰山记》姚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登泰山记》姚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73311788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5c.png)
《登泰山记》姚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泰山题材著名散文。
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并考察纠正了泰山记载的错误,文字简洁生动,写景尤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
作品原文登泰山记泰山之阳1,汶水2西流;其阴,济水3东流。
阳谷4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5,古长城6也。
最高日观峰7,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8乾隆三十九年9十二月,自京师乘10风雪,历齐河、长清11,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12,至于泰安13。
是月丁未14,与知府朱孝纯子颍15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16,其级17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18也。
余始循以入19,道少半20,越中岭21,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22。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23,世皆谓之天门云24。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25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26;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27如画,而半山居28雾若带然。
戊申晦29,五鼓30,与子颖坐日观亭31,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32。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33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34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35。
日上,正赤如丹36,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37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38,绛皓驳色39,而皆若偻40。
亭西有岱祠41,又有碧霞元君42祠;皇帝行宫43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44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45。
僻不当道者46,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47。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48,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49,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词句注释1、阳:山的南面。
2、汶(Wèn)水:也叫汶河。
发源于山东莱芜东北原山,向西南流经泰安东。
3、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县西王屋山,东流到山入海东。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_姚鼐_全文译文_对照翻译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_姚鼐_全文译文_对照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45f7b3af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db.png)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_姚鼐_全文译文_对照翻译登泰山记全文阅读:出处或:姚鼐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无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去漫,稍见云中白若樗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时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登泰山记全文翻译: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
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
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
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
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当中那条山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姚鼐《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姚鼐《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a8f876a34028915f814dc221.png)
姚鼐《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姚鼐原文: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参考译文: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
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
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
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
这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
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810c514ca76e58fafbb00343.png)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登泰山记》原文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
清姚鼐《登泰山记》翻译及赏析
![清姚鼐《登泰山记》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71b3c38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c9.png)
清姚鼐《登泰山记》翻译及赏析原文:登泰山记清·姚鼐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翻译: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
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
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
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
这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
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
《登泰山记》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
![《登泰山记》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d2cc1172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37.png)
《登泰山记》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原文:登泰山记姚鼐〔清代〕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译文: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
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
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南面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
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
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
(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
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a97d46a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8b.png)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泰山之阳,汶wèn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lù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dèng,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存有三谷。
中谷拖泰安城下,郦lì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xún故曰,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进,道存有天门。
东谷者,和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dèng几不容尼里。
及既上时,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盼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lái例如图画,而半山居雾若拎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chū蒱pú,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jiànghào)驳色,而皆若偻loǚ。
亭西存有岱祠,又存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就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yuán。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xià,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①泰山:在山东泰安北,古称岱宗,又称东岳,为五岳之长。
本文融考证于辞章,布局精严,描写生动,行文洁净明快,为描写泰山景观的名篇。
②阳:山南为阳;其:代词,它,指泰山③汶水:今称大汶河,源于山东莱芜东北之原山,向西南流,汇入东平湖。
④济水:来源于河南济源县西之王屋山,流经山东。
清代末年,济水河道为黄河所占到。
《登泰山记》原文及注释译文
![《登泰山记》原文及注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8d1bf8275f0e7cd18425363f.png)
《登泰山记》原文及注释译文《登泰山记》姚鼐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注释选自《惜宝轩诗文集》。
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清代代桐城人。
桐城派古文家。
阳:山的南面。
汶水:也叫汶河。
发源于山东莱芜东北原山,向西南流经泰安东。
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县西王屋山,东流到山入海东。
后来下游被黄河冲没。
阳谷:指山南面谷中的水。
谷,两山之间的流水道,现在通称山涧。
当其南北分者:在那南北分界处的。
古长城:指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古时齐鲁两国以此为界。
日观峰:在山顶东岩,是泰山观日出的地方。
以:在。
乾隆三十九年:即1774年。
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齐河、长清:地名,都在山东省。
登泰山记一字一句翻译
![登泰山记一字一句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3156a55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61.png)
登泰山记一字一句翻译《登泰山记》原文翻译导语: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
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
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关于《登泰山记》原文翻译,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登泰山记原文】泰山之阳,汶(wèn)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lù)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dèng),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lì)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xún)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dèng)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chū)蒱(pú),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jiàng hào)驳色,而皆若偻(loǚ)。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yuán)。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xià),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泰山记姚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姚鼐及桐城派散文的创作风格,创作主张,进而了解清代散文特色。
2、理解“阴、乘、限、巅、居、晦、极、驳、漫失、僻”等词语,归纳“望、或、视”等词语的义项。
能力目标:1、掌握判断句、省略句和几种变式句的结构和用法。
2、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评论赏析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陶冶学生高雅的审美情操,激发学生崇高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理解写景记游的顺序,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
2、诵读优美段落,感悟文章遣词造句的艺术功底,品赏作者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1、结合写景状物的精彩内容,体味作者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
2、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1、扩充文化知识,延展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组织课堂讨论,诵读练习相结合,强化知识重点。
3、由主到次,层层深入,共同鉴赏优美一言文段。
【课时安排】四课时【板书设计】雄伟总写泰山地理形势泰山地理位置周围山川形势险峻记叙登泰山的经过时间路径山顶所见壮观(详写)描写泰山日出日出前———风、雪、云日出时——形、色、光日出后——色历史悠久(略写)介绍泰山人文景观建筑古迹介绍泰山自然景观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读背课文,准确翻译课文,理解记游顺序。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我们尝过杜甫的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它描写的是泰山。
杜甫用他那磅礴的气势,给我们展现了号称“五岳之尊”的东岳泰山那高大雄浑的英姿。
泰山的雄姿和悠久令我们敬叹,历代帝王在这里筑坛告天,无数文人在这里登高吟咏,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同时也展现了他的多姿多彩。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清代著名散文家姚鼐先生描写泰山的名篇《登泰山记》,看看他是如何给我们展现泰山的雄姿的。
二、作者简介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住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代著名的散文家。
他是安徽桐城县人,又是桐城人刘大槐的学生,是清代著名文派“桐城派”的奠基人之一。
曾任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全书馆纂修竺职。
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书院讲学四十多年。
著有《惜抱轩全集》、《九经说》等书。
他编选的《古文辞类纂》,从历代作品中精选各类文体的名作,作为学习古文的范本,流传很广。
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三、题解“记”,一种记叙文体。
古人将以“记”名篇的作品称为“杂记体”,叫杂记。
内容广泛,可以记人、记事、记物,写法比较自由,构思巧妙。
在表达上可纯记叙,可夹叙夹议,有的甚至议多于叙。
古代游记属于杂记类,是专门记游的文章,主要记叙旅途见闻,所经之地的政治生活、社会风俗、风土人情、山川景物、遗闻遗事。
但它必须是作者亲身游历的记录,不能虚构想象。
四、写作背景本文是姚鼐在1774年冬游泰山后所写的游记。
文章紧扣深冬时令和泰山的特点,形象地描绘出峥嵘苍劲的泰山。
体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文章的顺序是:总写泰山的位置,记述登山的过程,山顶看日出,返回记建筑和观石刻,补记自然景观,循序渐进,有如一线贯穿,引人入胜。
文章写景用笔不多,但能传出景物之神。
侧面烘托为本文的主要写法。
五、关于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
其创始人为方苞。
刘大槐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
三人并称为“桐城之祖”。
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强调“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
六、全篇思路解说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中部,从东平湖东岸向东北延伸至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俗谓登泰山,指的是攀登它的主峰玉皇顶。
玉皇顶则位于泰安市城北,古称东岳;亦称岱山、岱宗,主要景点有南天门、仙人桥、日观峰、舍身崖等,著名建筑有岱祠、碧韦元君祠等。
这些都跟文章思路有关,所以先做交代。
一般人游泰山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在日观峰看日出,因此,本文先以汶水和济水为参照物,指出泰山山脉的地理位置,再以古长城(齐长城)为参照物指出日观峰的位置,这就预示了作者将有登山之举。
以下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按游踪写,分两大层:前一层记登山及观日出;后一层记泰山古建筑、石刻、地质状况及动杆物等,皆游中所见。
在记游踪时也标明了时间,如登山是12月“丁示”日(28日),“望晚”到达山顶;观日出是“戊申”日(29日)“五鼓”,日出后再参观古建筑及石刻等。
文章脉络十分清晰。
《登泰山记》记述了作者同友人登泰山的两天游程,再现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是山水游记中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
七、理清段落全文共五段,以登山为线索,记叙了泰山的地理位置以及登山的时间、路程,有重点地描写了沿途所见的景物。
第一段,交代泰山地理位置。
先从大处写泰山的全貌,再分写泰山南北有汶、济二水及其流向,引出古长城高踞泰山的南北分界之处,最后点出最高处日观峰的位置。
重在写是日观峰高出群山之上,可使读者油然而生登高望远之意,并凭借想象置身于泰山四周广阔的天地之中,而襟怀顿开。
第二段,写作者与友人登泰山的路程和沿途所见的景物。
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至“至于泰安”:写京师到泰安的旅程。
这是登山前奏,“自京师乘风雪”,兴致勃勃来到泰山脚下的时间、路程。
兼为下文“道中迷雾冰滑”“苍山负雪”等语设伏。
这一段写得极为简洁,虽然行程非止一日,但作者是兼程到达,因此用“自、历、穿、越、至于”几个词,写出兼程赶路,略无耽搁的浓厚兴致。
同时为下文的写景规定了突出时令特点的要求。
第二层,从“是月丁未”至“磴儿不可登”:写从泰山南麓上山颠的路线。
先交代登山的时间、游伴、路程。
接着总说登上的全程“四十五里”(里数),石级“七千有余”(高度),具体写路。
据此,则攀登之难尽在不言中矣。
如此之法何等简练!然后写登山有两条路线,以作者登山路线为主,穿插介绍另一条路线。
文章先用“泰山正南有三谷”这句提挈下文。
这决非闲笔,因为作者的登山路线是由中谷入,越中岭后,复循西谷登上顶峰。
末了,再补充交代东谷乃古时登山之路。
这正是“用虚实相济”之法写登山,内容很全面。
最后回顾登山途中艰难情景。
按:作者循中谷而入,当经一天门、二天门;至中岭,经中天门;再循西谷,经云步桥、升仙坊至南天门。
文中仅以“崖限当道才,世皆谓之天门云”一句带过,也是省笔之法。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与前面的“道皆砌石为磴”相照应,山高路险,突出游兴。
第三层,从“及既上”至全段结尾:写登上山顶,极目远眺泰山南部的景色。
上了山顶,只见青山铺着白雪,雪光映着南天。
远望夕阳着的城郭,汶水和徂徕活像一幅山水画,半山腰还停留着雾气,像条腰带似的。
这层是写雪景。
“苍山负雪”,把苍山拟人化,写活了,表明雪很厚,仿佛很沉重似的;“明烛天南”,形容雪光亮如烛光,把“烛”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这两句是写高处之景。
而“汶水、徂徕如画”这个比喻,写出山川景色的美丽,这句是写低处之景;“半山居雾若带然”这个比喻,写出半山凝聚的云雾的形态,十分确切。
“居”字又写出了云雾的动中有静的情态。
这是写山腰之景。
这三者都是俯视所见。
这是泰山雪后晚晴所独有的奇丽动人景象。
这一层写得非常的好,以动写静,有形有色,有光有神,写出莽莽苍山奇丽雄伟的山区特点和冰封雪盖,漫天皆白的时令特点。
城郭、汶水与开头一段照应,半山云带与“道中迷雾”照应,不虚此行之意溢于笔端。
提问:请指出登山的时间,写出登山的路线。
明确:南麓登,中谷入,沿西谷直至山巅。
提问:请用一个字概括途中的景象,并说明如何在文中体现?明确:“险”。
体现在两处:(1)崖限当道,世谓天门。
(2)雾重冰坚,磴滑难攀。
提问:登上山顶,勾画了一幅什么景象?明确:勾画了一幅泰山夕照图。
苍翠的山峰覆盖着积雪,明亮的雪光映照着南边的天空。
向下看去,汶水和徂徕山在夕阳照射下,像图画一样清晰美丽,而停留在半山的云雾,像是山腰上绕着白色的带子。
提问:此处写景作何种修辞手法?有何特色?明确:“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积雪的光彩。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运用了比喻且新奇,尤其是“半山居雾若带然”以静写动,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给人以美的享受。
提问:登泰山观日出,本段却先绘一幅夕照图,有何意图?明确:作者是用夕照来映衬日出,使之倍加感人,同时晚雾景是日出图的必要准备,有助于推进文势。
夕照着力描绘的“静”状,日出有意绘出“动”态,动静相宜,相辅而又相承。
八、课堂小结这是一篇山水游记,作者以简洁、生动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泰山的神秀壮丽。
全文虽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
第二段只用了163字,就展现了登山全过程及山顶景色,尤其是记观日出,仅用96字,就写出了泰山观日独到的韵味,充分体现了桐城派散文“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的特点,同学们可在背诵的基础上仔细品味。
九、课后作业背诵全文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诵读第三、四、五段。
【教学步骤】一、检查作业二、研读第三段第三段,写日观峰日出的壮观。
这是全文的重点。
先具体交代观日出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雪中待日出的情景。
“大风“二句渲染待日出时的氛围。
哪怕风雪迎面扑来,脚下大雾弥漫,也要坐看日出,可见冒雪观日出的兴致极高。
接着,按时间顺序写日出的奇观。
“稍见”一句写曙光初现,是隐约看见云海之中的白色的雪山顶。
日观峰下负雪的群峰,好象“白摴蒱”,这个比喻十分新颖,“白”字还是在写雪。
“极天”二句写亮度增大,这是日将出之时,先是天边一线异色的云,很快变成五彩颜色,“日上”四句写日初出之时,接着就看到红得像朱砂的太阳升起来了。
下边还有红光托着。
虽然只有简洁的几笔,却写得有色彩,有动态,使读者看到了瞬息万变的鲜艳色彩和日出的动态。
“回视”以下四句写日既出之时,由于山的高低不等,有的山峰被阳光照射得成都市绛紫色,有的山峰没被阳光照射到,仍然一片雪白。
“皆若偻”,写出日观峰以西山峰的矮小,反衬出日观峰是“最高”的。
这段描写,重墨浓彩,尽为渲染,却又要言不每繁,恰到好处。
这一幅幅画面都异常逼真、生动,而作者仅用了67字。
提问:本段的重点是写日出,文章一开始就直接描写吗?先写了什么?为什么?请具体分析。
明确:不是。
先写了风、云、雪。
先写“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风雪交加,云雾弥漫,这是作者的所感所见,寒山顶上,风扬雪击,而作者和友人却“坐”而“待”日出。
如此环境,仍端坐不动,静待日出,可见观日之心情。
更重要的是写所见,向亭东展现,自足下以至无穷远处,是一片漫漫云海,云中依稀可见几十处颜色像摴蒱一样的东西,那是隐藏在云雾中的山峦,在天的尽头,现出一线云烟,颜色有些异样。
不久,就变成五彩。
视角从近到远,由静而动,层次清楚,极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