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改进论文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教与学”论文

高中物理“教与学”论文

浅谈高中物理的“教与学”自从我经历高考直到大学毕业从事物理教学几年以来,对于物理,我有深刻的体会,那就是物理难学也难教。

但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我对于物理的教法和学法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一句话概括就是教与学是互动的,不是独立的。

如果不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就算内容讲的天衣无缝,效果也不一定好。

一开始我就是这样做的,认真备好课,甚至是上课要讲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深怕有错漏,开始效果还好,时间长了就不可靠,觉得自己付出跟回报不成正比。

现在想想,原因很简单,就是那些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刚毕业的年轻老师十分感兴趣的缘故。

所以对于学生,老师教的怎样,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就是兴趣。

那先从兴趣谈起吧。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也是人才成长的起点。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

在实践中,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杨振宁博士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

”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

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概念的建立与物理规律的发现,都以实验事实为依据。

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

用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悬念,然后通过授课解决悬念。

用具有惊险性出乎学生意料之外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跟物理实验联系起来,使学生感悟实际生活的奇妙和规律性。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与学转变[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与学转变[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与学的转变过去我认为教师讲得越细,学生学得就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更高,就像钻山洞一样,老师领着学生钻比学生自己摸索可能更快一些。

可是没想到,这样做会使学生养成不动脑筋的习惯,只限于被动地听课,而不愿主动地学习。

新教材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课堂教学的重心必须转变,由教向学的转变。

过去是“以教为主”,现在要“以学为主”;过去是“重教”,现在要“重学”;过去提倡“为教服务”,现在鼓励“为学服务”。

过去老师们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现在则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面对新教材,我做了一些尝试,颇有成效,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教师由“演员”到“导演”的角色转变(一)教师言行的转变传统的教育观点强调了教师的奉献精神与无私地给予,将教师抽象为一种“圣人”;强调教师关注学生心灵的发展,像工厂里的工程师一样,按照自己既定方案塑造学生,使学生成为被批量生产的规格统一的产品。

这就忽略了学生是具有灵性的人,其灵魂所需要的不是“塑造”,而是被“唤醒”“激发”和“升华”;作为教师,要想和学生成为朋友,只有从高高在上的指挥者这一角色中走出来,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角度上去设计教学,学生才会从教师那里获取更多的知识。

(二)对学生要求的转变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主张分层教学。

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要求以及每一名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设计出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教学内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掌握不同层次的知识。

这样分层次的教学可以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得到提高,既可以使优等生掌握更有难度的内容,又可以保护差等生的自尊心,使他们也能够在现有基础上得到一些提高。

因此,教学时,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多种层次的讲解方式和方法,并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促进每一名学生的良性发展。

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有所提高。

(三)教学方法的转变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与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与学论文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的教与学【摘要】在新课程下进行高中数学的教与学要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实现对人才素质的培养。

只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的目标。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方式;评价方式《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教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提高数学的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其实,以上这些都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

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

只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的目标。

一、转变教师教的方式1.变主演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当代教学的基本思想教师要努力创造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让学生精神饱满地参与学习过程的始终。

给学生以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述的时间和空间。

把教师的活动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

从而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要实现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向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多种角色的转变;要注重过程教学,要依据课程标准“用教材教”,在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科学设计数学活动,尽量让学生在经历“数学化”、“再创造”活动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改变学习方式。

2.变灌输为合作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交往意味着平等,意味着对话。

意味着共同参与。

意味着相互建构课堂教学过程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入手,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以缩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教师要改变“灌输一接受”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和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高中英语书面表达教与学问题和对策论文

高中英语书面表达教与学问题和对策论文

高中英语书面表达教与学的问题和对策一、问题的提出书面表达是高考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考查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即运用学过的英语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进行思想交流。

作为一项全面考查学生单词,句子,语法,篇章结构等方面的题型,我们都很关注这一问题。

但由于英语是第二语言,受教育者生活中缺乏该语言环境,因此,它仍是目前外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尽管随着教材的改革,写作教学已列入每个单元,但由于它本身的特殊性,这项教学内容的实施并没有其他教学环节顺利。

首先,从教师方面说,存在的问题:(一)老师们为了节省时间抓基础知识,赶进度。

对于每个单元的写作练习总是一带而过,或者布置写作,难以及时批改作文,更不用说面批面改了,间隔时间长了,写作效果就不好了。

(二)教师在写作过程中过多关注学生的词汇,语法运用,而对写作策略,谋篇布局方面却很少给予指导。

(三)操作上忽略阶段性,临考前突出写作训练,为了让学生得高分,准备范文让学生背。

这种训练方式违背了外语教学中循序渐进的思维及能力的培养。

再者,从学生方面而言,存在的问题:(一)有的学生畏惧写作,白板一片。

有的抄袭试卷中的阅读理解或完形填空的部分段落。

(二)书写不规范,卷面不整洁。

有的学生不注意大小写和标点符号,字迹飞舞,乱涂乱改,箭头乱飞。

(三)汉语思维表达英语,胡编乱造,生搬硬套。

如:“there are five students play on the playground .”“one big morning”等。

(四)语言简单,句式单一。

全文使用一个模式的简单句,最多加上几个修饰语和关联词,语言平淡。

二、问题的解决(一)教授学生英语写作技巧1.审题:教师在书面表达训练开始时,简单布置写作任务后,要求学生认真读图画,图表或提纲。

分析提示部分的细节信息,明确该写什么,不必写什么,哪些需要详写,哪些需要略写,同时引导学生确立文章的要点。

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文章的体裁,人称和时态。

2.引导学生用三段式。

论文模板参考: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论文模板参考: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论文模板参考: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与学方式的转变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及义务教育各学习领域16门课程标准(2022年版),2022年9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新课程最大的亮点是提出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在以核心素养为理念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实现“四个变革”:变革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变革教学过程,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变革教学方式,把知识学习与学科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变革教学评价,以评价优化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学习。

所以,核心素养下的新教学有“四个特点”:教学目标上,强调从知识本位走向核心素养本位,确立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学与教的关系上,强调从以教为主走向以学为主,建立学习中心课堂,实现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学习方式和路径上,从凸显“听讲”到强调学科实践,构建实践型育人方式;知识内容上,强调从知识点教学走向大概念教学,立足知识统整,推进大单元、大主题教学。

结合《长治市教育局关于新时代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新课标背景下的课堂我们如何深化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呢?一、转变“教”的方式,实现“教师主导”倡导启发式,注重因材施教,是我国千百年来的优秀教学传统。

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是一体两面,没有教师真正的教,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没有教师高水平的教,就没有学生高水平的学,学离不开教。

肯定地说,新时代的学本课堂更加强调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课堂上聚焦“目标导航,问题导学,路径导引,评价导向”,进一步落实“目标、问题、评价、支架、方法、环境”六个指导要素。

(一)明确学习目标优化教学目标,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基础,是教师指导作用的首要体现。

教师要依托课标、学情和教学内容确立课堂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一是落实素养目标,体现新课标提出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价值的培养目标;二是精炼“三级目标”,即基础性目标、拓展性目标、挑战性目标,把课程目标变成课堂目标。

新世纪高校教育改革下关于课堂教与学论文

新世纪高校教育改革下关于课堂教与学论文

新世纪高校教育改革下关于课堂教与学的思考摘要:本文从发展的角度探讨了教育改革中课堂教与学的问题,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教学的核心在于课堂,为适应新世纪的高校教育,思考更深层次的课堂教学势在必行。

关键词:新世纪教育改革课堂教学随着世界发展的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现在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这种变化及冲击也正以巨大的能量对我国的高等教育造成着深刻的影响。

在当代中国,每所高校都在积极地探索,不遗余力地加快着改革的步伐,在加强日常管理,提高学术水平和课程改革上都有不少新举措,其中涉及到高校学生教育的最直接的无疑就是课程建设及其改革了。

而众所周知,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教学改革必然会涉及两个方面:教学理念的改变与教学策略的革新。

因此下面就课程教学方面谈谈课堂教学观念与方法、手段革新等方面的一些体会,主要从以下这两方面进行阐述:1 改进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以《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为例,在传统教学中教学沟通的形式是制度化了的形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讲台为中心。

教与学的关系是一种纯粹的指导与被指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这种关系里教师是权威的代言人,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

然而,对于新时代的高等教育本应更加的开放,更加的个性化,因此理应更加倡导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适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高等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学科活动经验。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一种合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学活动的教与学不仅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关系,也形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等多重的网状关系,而教学就是在这种网状关系中进行的。

初中数学教与学论文

初中数学教与学论文

初中数学教与学论文一、教学中的常见问题1、学习兴趣不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习兴趣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严谨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热情,甚至产生畏惧心理。

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教学内容与方法单一,缺乏趣味性和创新性。

(2)教师过于关注成绩,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3)学生自身基础薄弱,难以适应数学学科的学习。

2、重结果记忆,轻思维发展在传统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导致教学过程中过分关注结果,忽视学生的思维发展。

这种现象表现为:(1)教师在课堂上过于强调公式、定理的记忆,而忽视其推导过程。

(2)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以计算为主,缺乏对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缺乏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3、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对概念的理解是数学学习的基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以下问题:(1)对概念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无法把握其实质。

(2)对相近概念混淆不清,容易产生误用。

(3)在解决问题时,无法准确运用相关概念进行分析和推理。

二、教学实践与思考1、梳理脉络,全面理解教材(1)从培养目标出发,理解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为了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当从培养目标出发,深入理解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

这意味着教师需要把握数学学科的本质,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等核心素养融入教学过程中。

具体措施包括:- 在教学设计中,明确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将抽象的素养具体化为可操作的教学活动。

- 通过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他们的核心素养。

- 设计跨学科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2)从认知规律出发,理解教材知识结构的逻辑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理解教材知识结构的逻辑体系,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高三议论文教与学

高三议论文教与学

教与学
学与教是两种不同的形式,两者谁也离不开谁,是学巨服于教,还是学相辅于教,它们两者该怎样相同在一起呢?怎样相存才可以促进他们共发展进步呢?
现在老师与学生应该怎样相处是社会上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本质上来说就是教与学怎样共存的问题,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性格,所以老师与学生相处也要由学生本人的性格与老师的性格来决定的,有的老师认为师生当如将兵,对学生,老师要有将兵般的权威,但是如果这样相处的话,可能会导致学生失去了他原本有的那份童真,创造力没有好好的得到发展,而孩子可能会对未来没有那么憧憬,对自己本身而不自信,师生关系则很难相处,学生效果可能会下降。

也有家长认为师生该如父子或母子,对学生,老师要有父母般的情怀,这样有益于丰富学生的情感,可以培养她与社会的能力,可以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喜爱,但是这样就会去知识的学习能力减弱,不爱学习,容易与老师发生冲突,学习成绩会下降,但是老师的主要目的还是教我们知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我们要正确的平衡两边的重要性。

有的教育专家认为师生宜如朋友,老师与学生要彼此平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学习本来就是烦躁无味的,学习积极性没有那么高,但如果老师与学生像朋友一样相互的话,可以丰富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遇到问题可以与老师相互讨论,培养学生发
现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让学生与老师共同进步,共同发展,让学生喜欢上学习,自主学习,这样才能促进向上发展。

教与学因人而议,因事而议。

老师对待不同的人与不同的事应有不同的做法,这样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教学是老师的责任与使命,学习则是学生一生都不可缺少的,怎样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决定的,通往成功的大门也是由自己打开的,老师就像化学里的催化剂,学生则是反应物,老师只能为你反应,最后的生成物的好与坏还是取决于学生自己。

数学教与学转变论文

数学教与学转变论文

浅谈数学教与学的转变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创新。

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就数学教与学的转变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

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久而久之,就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

二、变”学数学”为”用数学”让学生懂得”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学知识是为了让知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的道理。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数学教学就必须重视实际应用,才能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发展。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只会解答某一种类型的应用题、概念题等,却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

语文新课程下教与学论文

语文新课程下教与学论文

语文新课程下的教与学新课程改革以来,作为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真有点茫然。

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曾出现过两种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

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根据这一理念,不再把”语文知识”作为一项单独的目标提出,而是将必要的语文知识分散到阅读和写作目标中,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语文知识。

并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目标。

教师在教学中要密切课堂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的联系。

在”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讨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也谈到:”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那么,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时,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应注意些什么呢?一、重视”情感教育”、”幽默教学”天津南开的语文课堂充满着快乐幽默的教学氛围,它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以至于现在温总理谈到南开的语文教学,还说自己受益匪浅。

语文教学是以语言为媒介,通过情感传递,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质、完善人格的。

可以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没有情感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

”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身就栖居着浪漫和诗意。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调动自己的积极情感因素来激发培养学生积极情感,让语文课堂充满情感的魅力。

”授予鱼,不如授予渔;授予渔,不如授予欲”。

这里强调的就是学生的积极求知情感。

需要说明的是新课标的人文性与以前大纲要求的文学性是不同的。

二、强调基础知识的积累、阅读能力的提高。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中学语文教学”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程下生物教师教与学观念转变论文

新课程下生物教师教与学观念转变论文

新课程下生物教师教与学观念的转变随着《生物课程标准》的实施与推广,新的生物课程理念正逐步深入广大生物教育工作者的心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全新的课程理念促使广大的生物教师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新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权威,而应走下神坛,走进学生,走进学生的学习过程。

所以新的课程理念呼唤“教师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完成由传统型教师向具有现代意识教师的角色转变。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体,尊重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

自觉摒弃传统意义上的权威意识,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即老师应以完全平等的心态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对新课程的热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还应确立人本意识,应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其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发现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在教学中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善于调控教学节奏,因势利导、巧妙点拨,及时根据教学信息反馈,灵活调整教学方法。

注意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乐观自信、团结协作的精神,为其长远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注重教学过程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所谓生物课堂教学的个性化,在笔者看来就是生物教师凭借其优秀的教学素养,出众的个人能力,创造性地运用和处理教材,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结构最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个人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聪明才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形成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学过程。

个性化方面,新课标设计了三个必修模块和三个选修模块。

必修模块具有在初中生物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的作用,并为学习选修模块和今后继续提高生物知识水平做了必要的铺垫,选修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

剖析新课改下教与学论文

剖析新课改下教与学论文

剖析新课改下的教与学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剖析新课改形势下的教育学。

第一新课改到了非实施不可的时候了,原来的应试教育模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重庆市教育界领导正是看到了一系列的问题,推出了新课程教学模式,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和目标,根据重庆市新课改的精神,结合自己二十多年的物理教学和现在半期的教学实际,剖析了自己对新课改形势下教与学的具体感受。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艺术新课改教学的目标是让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现代课程意识,激发教师的教科研兴趣和热情,增强教科研能力,加强教学思想、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深化与改革;以实施科学管理为保证,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支撑,突出重点,深化改革;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解决影响课堂教学效益提高的主要问题,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和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一、树立教学新理念,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在实施新教学模式过程中,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新一轮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换了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理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

无论是课程结构的调整,新课标的制定,教科书的改变,无不渗透着现代教育的新理念。

原来那种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眼睛盯着知识点,强调的是标准答案,应对的是统一考试,教师头脑中更多是教材意识、教参意识,这些已经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教师应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和问题意识。

从学生的体验出发,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

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向探究式学习,自主合作学习转变。

面对新课改的重大挑战,我们必须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头脑,才能有新思路,新视角,新发展。

研究新课程,学习相关学科知识,扩大阅读量已成为我们教师的首要任务,阅读使教师走进一片新的领地。

通过学习不仅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而且多层次、多领域涉猎知识,迅速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能力。

二、确立新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设计和反思能力在实施新教学模式过程中,我通过自己备课形成个案,再通过集体备课,形成共案,在说课反思中形成精案。

正确处理教与学关系,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论文

正确处理教与学关系,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论文

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随着军队院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的整体推进,大学训练任务有了新的调整和变化,大学成为军队主体战斗力生成的源头,人才的培养成为大学的培训主体。

大学的教学训练任务已经从承担单一人才教学任务,转变到同时承担多种专业教育、研究生教育和任职教育的任务上。

因此,必须审时度势,坚持科学发展观,从着眼解决当前问题和立足长远发展出发,加大对教学训练工作的改革和深化。

在改革中要勇于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线的教学,对教学过程作辩证的系统分析,重新审视教学的基本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教与学、教书与育人、学习与发现的关系,以及知识、能力、素质的生成和内化;要消除传统教学中形成的教员以简单的知识传授、灌输与学员以简单的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为满足的教学方式;要在思想意识中及时地纠正将教学训练工作简单地看作是教与学地简单结合的片面认识;要在教学训练改革中促使教员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发展和学员的创新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二者的和谐发展;要认真研究和科学论证专业理论教学内容,找准专业的结合点,把教学作为一个统一体来考察,对其作辩证的系统分析,追求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

在具体的教学训练改革中,我们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要进一步深化对“教改”与“学改”关系的认识。

传统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授知识,教员的教,重在系统的传授知识,重在讲授问题的结论;学员的学,以单纯地接受知识为满足,以获得问题的结论为终极,造成思维过程单一和统一,无形之中在学员思维能力的发展中设置了障碍,形成学员循规蹈矩、死记硬背等弊病。

然而,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新型军队人才,培养人才无疑需要传授知识,但它只是教学任务之一。

让学员学会思维,特别是创新思维,其意义重大而深远,从宏观角度看,通过教学,为军队培养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善于思维,懂得思考,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军事人才。

从微观角度看,有利于发展学员个体的思维品质和水平,使每个学员都成为创造的主体,对挖掘其内在的潜力、释放其创造活力、提升其人格、提高学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大有裨益。

高中语文教与学几点论文

高中语文教与学几点论文

高中语文教与学的几点探讨摘要:高中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自学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师生关系教学方法在小学阶段学生就已完成了拼音、识字、写字、造句等基本训练,并已开始练习写作,而到了初中阶段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也已具备,那么高中阶段还训练什么能力呢?高中是学生培养学习技能最为关键的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提高语文学习技能的方法是多读、多写,而学生在高中一学期阅读30 篇左右的课文是有限的,很难培养出什么语文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要在老师主导作用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要达到高中语文培训目标,就需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需要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辩证关系来设计、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

一、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去老师们是课堂主体,在课堂上多采用“讲授式”,老师备课,无外乎就是把要讲的知识一一列出来,这就是教案。

后来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的老师就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活动”,教案就成了“多余”,或者只是应付检查。

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学记》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教学相长如意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只有认识到学生是教学认识的主体,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发挥教学应有的功能。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教师有效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

另一方面,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它是学生间接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只有教师主导,学生认识的快速、高效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爱能使学生较好地完成认识主体的作用。

教与学几点体会[论文]

教与学几点体会[论文]

教与学的几点体会摘要:作者结合教学经验阐述了对于小学数学的体会:写写画画,提高解题技能;温故知新,掌握解题技巧;以问促学,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解题技能学习方法我致力于小学数学教与学的研究已经十年了。

期间我不断学习蔡林森校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法,深入探讨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如今我教的学生,学习热情高,学习能力强,考试成绩好。

我也被校长称为常胜将军。

究其原因,应该是有效地处理好了教与学的关系,有效地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公布几篇教学日记与大家商榷。

一、写写画画,提高解题技能写写画画是指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勤于动手,善于把已知条件和问题,写或画在纸上,分散难点,突现题眼,使抽象的问题变得形象直观,是提高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习的过程既是动脑思考又是动手实践的过程。

尤其是步骤较多或比较抽象的题,学生一眼往往看不透,这时候要引导学生在演草本上写写画画,例如写写等量关系式,画画线段图等。

解题的时候写写画画,把每一步的思路“记录”下来,就可以使原来看不见、摸不着、想不透的数学问题变得清楚明白,谜底逐渐浮出水面。

一道数学题的解答,使我感觉到了画线段图解题的优越性。

如:“妈妈的年龄是小明的三倍,小明比妈妈小二十四岁,妈妈和小明今年各几岁?”这样的差倍问题对四年级学生来说还很陌生。

我鼓励说:这题你们能做,画个短线段表示小明的年龄,画个长线段表示妈妈的年龄,一画你就明白了。

学生埋头写画一会,真的把这道题做出来了。

这是我第一次尝到了在解题过程中写写画画的甜头。

写写画画不仅有助于难题的解答,还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优势很明显。

五年级上册期末的一道测试题令我记忆犹新:“一堆钢管,上层有5根,下层10根,这堆钢管共有几根?”这是课本上的一道习题,因为书上有图,平时大家都会做。

可是试题只有文字没有图,许多同学因为不知道这堆钢管有几层(梯形的高)而束手无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与学改进论文
摘要: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

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动机。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或需要,巧妙地利用课堂上随机出现的情境变化,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强心理合作,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适当调整活动内容与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

在数学教学实践当中,经常听到学生这样说:“老师,我平时上课都能听懂,但我自己独立做作业就有困难,不知从何入手,一做就错。

”还有的说:“上课听听感觉很简单,而且课后该做的作业也会做,但每到考试时头脑里就一片空白,思路很乱,一点头绪都没有。

”在与同事的交流过程当中,也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这些题目课堂上都反复强调过好几次了,一到考试学生照样还是不会做。

”这种现象不只发生在某一个学生身上,而是具有普遍性,同时也严重地影响着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如何解决呢?
一、“能听懂,而不能解题”的归因分析
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但课后解题特别是遇到新题型时便无所适从。

这就说明上课听懂是一回事,而达到能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另一回事。

波利亚说得好:“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重要,然而学生想什么更是千百倍的重要。

”我觉得造成上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教师的“教”主宰了课堂
长期以来,我们都习惯地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掌握书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因而在课堂上教师就把自己的“绝招”、“金点子”不断地传授给学生,以便学生迅速掌握知识。

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往往是采取灌的方式:知识传授多,例题示范少;就题论题多,指导方法少;教师讲得多,学生想得少。

课堂上老师主动地讲,学生被动地听,老师把所有的步骤、思路都清楚地讲出来了,其实学生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想、为什么会想到这方面去,学生所谓的“听懂”只是老师具体的解法,学生没有主动地参与教与学活动,当然谈不上运用知识解题了。

在教学当中老师也没有注意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们的教学就是这样不断的重复着、流传着,课堂演变成了老师“表演”的舞台,学生成了观众甚至群众演员,而不是课堂上的主体。

即便是在新课改实施了这么多年以来,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这种教学方式仍不见有太大改观,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还是拿自己的观点去解释和理解问题,而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授课,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结果只是老师懂、会解题,一旦学生自己动手就不知道从何处着手了。

2、学生的“学”缺少了方法
从学生“学”的方面来说,大部分学生往往都认为懂了也就会了。

其实,懂了并不代表你就学会了。

人们的认识过程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所以学习中的“懂”和“会”也是有层次的。

简单的听懂了、学会了,遇到复杂的就又不懂、又不会了。

学生上课听老师讲
解听懂了,阅读教科书读懂了,只是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或者只是表面上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但若要自己独立再重复一遍,就不一定能做得出来,因此,只有认真做一下课后的练习,反复体会,才能逐步明白而达到会。

然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小学生在数学学习当中存在下列问题:
(1)听课时被动听课,缺乏思考,注意力不集中。

(2)作业时没有认识到作业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只是应付检查。

(3)不懂装懂,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4)不能及时复习巩固,往往学过即忘。

(5)对老师的依赖性太强,遇到稍难的题目就不去尝试,等待老师分析。

从上述的调查结果当中我们可以得出,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在这种应付的心理状态下,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及科学的方法是很难能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并为己所用的。

二、问题解决的方法与策略
学生从“上课听懂”到“真正掌握”之间客观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应从“教”与“学”两方面双管齐下。

(一)“教”方面的突破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之一,课堂教学的方法得当与否直接
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况,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水平,所以要使学生能真正掌握好知识,课堂的45分钟至关重要。

结合新课标的教学宗旨,如何能使学生更好的学好数学,真正掌握好知识,“数学课堂教学”得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们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将兴趣视为教育过程必须借助的“保险丝”。

美国教育家杜威把兴趣作为“儿童成长的指示器”。

因此,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首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具体措施如下:
(1)以“趣”引路。

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双边活动过程,师生以什么样的心境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

“主动”发生于学生“愿意”,而不是“强迫”。

而“愿意”来自人们对事物和活动的兴趣。

因此,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基础。

(2)以“情”导航。

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

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动机。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或需要,巧妙地利用课堂上随机出现的情境变化,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强心理合作,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适当调整活动内容与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