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民居的特点

合集下载

行径中的川西民居

行径中的川西民居

⾏径中的川西民居⾏径中的川西民居以游记的形式讲述⼀路上各⾊民族民居建筑的风貌特征作⽤,特⾊,历史等6.22--(成都民居形式及使⽤功能的五⼤类型,建筑特征及历史由来等)6.23--(康巴藏族民居的形态特征和内部结构及历史渊源等)6.26--(羌族民居的建筑形式,特点,材料,作⽤及历史等)成都平原:1.四川民居由于受地形、⽓候、材料、⽂化和经济的影响,在融汇南北的基础上⾃成⼀体,独具鲜明的地⽅特⾊。

注重环境,巧妙利⽤⾃然地形,做到⼈、环境、艺术的有机结合。

平⾯布局灵活,空间变化有序。

四川民居有明显的中轴线⽽⼜不受中轴线的束缚,体现着⼀种⾃由灵活的平⾯布局,打破了那种对称谨严的格局。

丰富的⽂化内涵和简洁朴实的建筑外貌。

2. 风格:四川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少雪,风⼒不⼤,⾬⽔较多。

于是平房⽡顶、四合头、⼤出檐成为民居的主要形式。

阁楼亦成了贮藏隔热之处。

四川民居多为穿⽃式屋架四川早期民居的主要类型为⼲栏式建筑单门独户四合院3.精美雕刻添光彩:传统的四川民居讲究⽤⼀些⽊雕、⽯雕和砖雕来装点房屋。

⽐较常见的是在门窗格扇、挂落、牌坊、撑拱等部位施以⽊雕,可分为浮雕、镂空雕、⽴体圆雕和浅雕四种。

另⼀种常见的雕刻是⽯雕,从各地的民居住宅以及祠堂、庙宇等建筑中都可以见到许多⽯材构件以及这些构件上精美的⽯雕4.功能多样的城镇居民由于商业逐渐繁荣,四川的城镇出现了功能多样的城镇民居。

临街的民居往往兼作商铺、作坊、茶馆、洒肆、客栈,外⾯镶嵌⽊质门板,开合⽅便⾃如。

商住两⽤的房屋多为⼀楼⼀底两层,有的楼上作卧室,楼下作营业房,有的前⾯是门⾯,后⾯是居室和厨房。

⼤⼀点的商住两⽤房中间⽤天井间隔,房间较多。

5. 传统民居的特征1 是平⾯布局和环境特征,它是社会制度·习俗·信仰和⽣活⽅式在民居中的体现。

2 是结构和外形特征。

它反映了地理条件·构造技术等对建筑的影响。

3 是装饰装修和细部特征。

它是⽂化·习俗和审美意识在民居建筑内部和外观艺术上的表现。

川西民居建筑考察报告

川西民居建筑考察报告

川西民居建筑考察报告1、川西古镇民居:黄龙溪古镇、安仁古镇、上里古镇。

2、川西藏寨:甲居蔵寨、梭坡碉楼3、成都:宽窄巷子、博物馆通过对川西古镇和川西藏寨的考察,重点了解川西古镇和川西藏寨的规划、建筑的空间结构布局、建筑材料、建筑细节、建筑装饰等等,并通过实地的考察与生活体验,充分了解建筑与当地自然条件、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方式的关系,比较川西民居和川西藏寨与中原民居的差异化并总结其特点。

10月24日从武汉出发10月25日到成都10月26日至黄龙溪古镇、安仁古镇考察10月27-28日至上里古镇考察10月29-30日至新都桥,考察塔公寺、塔公草原等10月31-11月1、2日至甲居藏寨、梭坡碉楼考察11月3、4、5日到成都考察宽窄巷子、博物馆等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四川川西考察日记时间:20xx 年 10月24日地点:武汉——成都的火车上日记内容同学们背着或多或少的行李开始了这次川藏考察之旅,我们的第一站是成都。

面对需要乘坐十九个小时的火车,同学们除了兴奋之外没有任何的倦意。

下午4:50我们坐上了火车。

看着飞速倒退的景色,我才意识到真正的旅行开始了。

时间:20xx 年10月25日地点:成都锦里日记内容坐了n长时间的火车,中午我们到达了第一站——成都。

简单的休息之后,我们去了锦里,一个为清末明初的仿古建筑,布局严谨有序,酒吧娱乐区、四川小吃区、府第客栈区、特色旅游工艺品展销区错落有致。

青砖灰瓦,还有琳琅满目的工艺品,创意小饰品,使锦里在保有古朴风格的同时增添了些许文艺气质。

成都印象——表面看似“陈旧”的城市,其实是这里的人对生活态度。

多一点对生活“悠闲”的享受,少一点对名利的追求。

时间:20xx 年10 月26 日地点:安仁古镇黄龙溪日记内容乘车早晨到达了黄龙溪古镇,这里清代风格的街肆建筑仍然保存完好。

青石板铺就的街面,木拄青瓦的楼阁房舍,镂刻精美的栏杆窗棂,无不给人以古朴宁静的感受。

下午到达安仁古镇,始建于唐朝,现存的旧式街坊建筑多建子清末民初时期,尢以民国年间刘氏家族鼎盛时期的建筑最多,风格中西式样结合,庄重、典雅、大方的各式院落,造就了安仁镇特殊的建筑风貌。

人居环境视域下的川西地区新农村聚居建设探究

人居环境视域下的川西地区新农村聚居建设探究

人居环境视域下的川西地区新农村聚居建设探究摘要: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国家战略任务的影响,城乡一体化的推动成为了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

如何打破城乡“双重壁垒”,让农村地区的居民享受与城市一样的居住方式,是解决新农村发展的关键。

本文拟从人居环境角度分析川西地区优秀新农村聚地——“中国最美乡村-郫县青杠树村”,探求建设川西地区新农村的可鉴之处,以期帮助推动川西地区的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川西地区;新农村;人居环境川西地区,即四川盆地以西,以成都平原为中心,龙泉山脉为东界,西至甘孜阿坝地区。

其河渠密布,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以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为主,降雨充沛,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因此,农业兴旺,川西地区民居多以农耕文化为基石,因地制宜而建成现具有一定代表性质的川西民居。

一、传统川西民居的特点民居构成包含两个方面:居住形态与社会形态。

其中,民居社会形态构成,包括能够影响建筑形制和室外环境的历史、文化、信仰、习俗和观念等社会因素所形成的特征集合体。

1居住形态则包括因地理环境而造成的施工材料及人工技艺限制等因素。

川西民居在建筑形态上区别于北方建筑,也不同于江南民居,在历史的促进下自成一派。

因气候、地理因素,川西民居在建筑上的表现特点为:小青瓦、大出檐、小院落。

因文化、习俗等因素,民居平面布局多用横矩形,房屋构成则多以合院与商住形式为主。

民居多以穿斗式为构架,配以木质门窗且有精美的雕花。

除此之外,川西民居还多运用石雕、灰塑、砖雕、贴金等传统工艺手法,从而表现出富有当地文化精髓的艺术形象。

川西地区民居的大部分室外空间都与庭院大坝、画廊、影墙以及开敞式的通风橱相连,它还运用了中国古典园艺技术,从而使其成为了一个有着意境美和形式美的名居。

川西民居还有一个最为独特的特点,即伴随着农耕文化产生的院落——川西坝子。

川西民居的院落是具有多重功能的空间围合构成。

川西藏族民居价值特征及民宿发展现状

川西藏族民居价值特征及民宿发展现状

川西藏族民居价值特征及民宿发展现状1.文化传承:川西藏族民居是藏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它不仅是人们居住的场所,更是藏族传统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的结合,传承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2.建筑特点:川西藏族民居建筑均采用石木结构,屋顶布满绿草,形状如同一座小山,给人以独特的视觉冲击。

它融合了当地的气候、地形和风土人情,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生态环保特点。

3.艺术价值:川西藏族民居在建筑设计、雕刻工艺、壁画装饰等方面体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每一座藏族民居都是工匠们的艰辛劳作和智慧结晶,建筑师们借助雕刻技艺和装饰手法,使每一栋民居都成为了艺术品。

4.社区风貌:川西藏族民居通常以庭院为中心,周围围绕着各种房屋,形成了充满活力的社区风貌。

人们一起生活、一起劳作、一起庆祝节日,形成了紧密的社区关系,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川西藏民居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民宿形式,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旅游业提供了新的机遇。

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文化体验和生态旅游结合:川西藏民居的发展注重文化体验和生态旅游的结合。

民宿经营者会为游客提供一些藏民族传统的文化活动和习俗体验,同时也注重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发展面临的挑战:随着川西藏民宿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由于民宿的数量增加,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需要差异化发展才能够吸引游客。

另一方面,一些民宿经营者缺乏相关的管理经验和服务意识,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4.政策支持和标准化管理:为了规范川西藏民宿的发展,相关政府部门和旅游协会加强了对民宿的管理和政策支持。

推出相关的政策和标准,加强对民宿的监管,确保民宿的安全性和服务质量。

总之,川西藏族民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特征,同时也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民宿形式。

通过发展民宿,不仅能够提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还能够促进文化传承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民宿的发展还需要注重规范管理和提高服务质量,以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川西传统民居的布局特点

川西传统民居的布局特点

04-1 总结——传统建筑特点
建筑布局开敞自由 建筑造型轻巧精致 建筑色彩朴素淡雅 建筑材料因地制宜
04-1 总结——传统建筑特点
木穿斗榫卯结构是川西民居常见的建筑结构。
04-2 总结——传统街道特点
错落有致的天际线:
04-2 总结——传统街道特点
川西古镇的戏楼情结:
古戏楼不仅仅作为古镇居民们的活动中心,而且还是整个街道空间的重要节点。 川西古戏楼的共同特征都是横跨主要街道,底层架空,能起到门楼的空间效果。
03-2 传统场镇案例分析——上里古镇
上里古镇位于成都市西南部约107公里处
地理环境优越,处于三山交界处,依山傍水,得天独厚
同时也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建筑布局顺应地形和风水学说 建筑风格自然古朴
03-2 传统场镇案例分析——上里古镇
03-2 传统场镇案例分析——上里古镇
03-2 传统场镇案例分析——上里古镇
城镇民居
城镇民居建筑材料多为瓦木砖石 雕刻美观 有条件的会采用合院形制 城镇民居又分为店居和纯居住宅院
02-B
城镇民居
02-B
城镇民居
02-B
城镇民居
图为街子镇群益旅馆。街子镇位于崇庆市西北部。
02-B
城镇民居
图为街子镇群益旅馆平面。
02-B
城镇民居
图为西崃贺宅。西崃镇位于浦江县北部。
02-B
船形街实名凉厅街 位于乐山市罗城古镇一个椭圆形的山头上
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
据说由于常年缺水,为了与境内清溪镇的“水码头”对应 把街道设计成“旱码头”的形式 有求水之意
03-4 传统场镇案例分析——船形街
03-4 传统场镇案例分析——船形街
03-4 传统场镇案例分析——船形街

四川民居资料

四川民居资料

四川民居四川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座古老而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省份,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多元的民族文化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

在四川的乡村和城市,可以看到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四川民居,这些建筑不仅展现了古代四川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承载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传统四川民居的特点四川民居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建筑特点而著称。

在建筑形式上,四川民居通常采用独特的四合院或者多进多层的布局,建筑结构多为木质结构,屋顶常采用青瓦或茅草覆盖,整体建筑风格简洁、大方。

四川民居建筑材料四川地处长江上游,气候潮湿多雨,因此四川民居建筑多采用木材为主要材料,木质结构既能够适应当地湿润的气候环境,又能有效抵御地震。

此外,四川民居中常采用石材来作为地基和墙体的材料,以增加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传统的四川民居往往采用天然材料,保持了与自然的和谐。

四川民居的布局和风格四川民居在布局和风格上非常注重“四合五常六厅”的设计理念。

所谓“四合”,即院子四周建有房屋,院子中心留有空地,形成四合院布局。

而“五常”则指房屋中有前中后三间正房和两间辅房,呈叉字形排列,具有鲜明的层次感。

此外,“六厅”指正房内的分割,将房屋内部划分为前后廳、厅、厢房等区域,以满足家庭生活的不同需求。

整体布局上让四川民居显得宽敞、明亮且合理。

四川民居的装饰和风水四川民居在装饰方面注重雕刻和绘画,并融入了中国传统风水理念。

门楣、梁头、柱子等处常常雕刻着狮子、龙凤等吉祥动物,寓意着家庭宁静和幸福。

在墙壁上,常常会见到精美的壁画,描绘着山水、人物、花卉等,既美化了家居环境,又寓意着吉祥如意。

在设计中,四川民居也十分重视风水,如“开门见山”、“背山靠水”等设计原则,让建筑更符合自然环境,为主人带来好运。

现代四川民居的传承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传统的四川民居逐渐演变为现代风格的建筑。

现代的四川民居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现代设计和科技元素,使建筑更加坚固、舒适、实用和美观。

川西地区羌民族建筑特点简析

川西地区羌民族建筑特点简析

又是该民族勤劳勇敢地开发岷江上游地区的宏 有致。寨房外形一律取堡垒形,基部较宽,逐渐 料,一般砌体的毛石直径不小于 15cm,标号不
观证据。不仅如此,羌民族建筑还是集建筑造 向上收缩,最高处为一方形之小石板堆,平顶, 低于 200 号,黄泥标号不低于 25 号,在使用上
型、建筑装修、建筑抗震于一体的可贵的人类建 故外形呈四方锥形立体。
在秦汉时期,羌民族就开始了石砌建筑。
人居其中,畜圈于下。”住宅建筑的功能分区为: 等的拉结石,拉结石的位置又是互错开的,门窗
据 《氐与羌》 一书中记载:“公元 311- 397
一层为圈,饲养家禽;以黄石筑成,留一小 洞口处一般设有片石或方木过梁,并且伸入墙
年前凉后凉在河湟地区东部强迫羌汉人民建筑 窗通风透光。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再拘泥于传统
“便利性”
炼。合唱者只是被动的对曲谱中的音高进行实 的,严肃的合唱风格。现代的,多元的合唱方
合唱,是一种高雅的音乐艺术体裁,是 践演绎,不熟悉旋律以外的合音究竟应该怎样 式越来越多的运用到音乐教学中。然而,多风
音乐表演的一种常见形式,是音乐、文学与演 加以运用。选择流行性广泛的含有多声部的流 格的,时代感的合唱方式对于仅接受古典音乐
都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者则属于几户或几十户,甚至整个存在共同所 这种内圆外方,下大上小的石砌古碉无论是在
1 羌民族建筑的历史
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承受水平荷载的情况下都具有其独特的优点。
羌民族建筑始于汉时期前,据《茂州志》记
2.2 功能
他们在石墙的砌筑中,上下石块均错缝搭接,乱
载:古冉[ ]二国羌氏之遗其地多寒,宜麦,宜
上经常发生战争,这均决定了羌民族建筑在防 间的交通工具是独木楼梯,这种楼梯便于拆除

四川民居元素特征及应用

四川民居元素特征及应用

四川民居元素特征及应用1四川民居元素的特征分类四川民居给人的总体映像是“青瓦出檐长,穿斗白粉墙,悬崖伸吊脚,外挑跑马廊”。

但因东南西北文化习俗、地理环境等有所差异,因而,四川各地民居也略有不同。

具体表现在各个地域建筑的空间组成、构造技术、装饰装修、材料质感及色彩、艺术形式和风格等上面。

四川民居按大地域可分为川南、川北、川东、川西四种类型。

1. 1 统一性四川民居建筑布局灵活,因地制宜,顺应自然。

在建筑结构上,民居以悬山穿斗结构为主;屋面多用小青瓦,屋顶出檐较深;墙体是穿枋与木柱组成的方格套粉白竹编夹壁墙。

1. 2差异性1. 2. 1 川东民居川东民居建筑共同特点为:沿街面大出檐,宽街沿,山面多为竹编夹泥墙套白,木板壁墙,部分地区面街一侧用“七”字挑檐(图1)。

农村建筑平面多成“一”字形和“丁”字形。

相对于川西而言,四合院较少。

吊脚楼是川东的一大特色,如今龚滩、瓷器口保留较多。

龚滩被称为杆栏式建筑的博物馆。

图1“七”字挑檐墙体:在部分地区,民居外墙有的采用天然加工成石砖大小,以灰浆加以连接,显得古朴厚实(图2) 。

大门:大门多呈“八”字形,在门扉上常刻以字画。

屋脊: 常有龙凤虎狮之类饰物, 屋脊常上翘。

窗:川东居民爱用回字格,并有莲子、喜梅等饰物。

柱础:雕花细腻,题材常以龙凤、牡丹、云气纹、麒麟等为主图2石砖墙2. 1四川民居元素应用实例2. 1. 1 绵阳芙蓉汉城民居元素应用实例芙蓉汉城是将四川民居演绎得较好的一个范例,特别是在商铺的设计上,大胆地将四川民居加以提炼并与现代材料融糅在一起,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传统的美得以延伸,同时也丰富了地方建筑特色。

此外,还将四川民居的脊饰应用为园林小品,别有一番特色(图6, 7, 8) 。

图6传统和现代的结合2. 1. 2 邓小平故居陈列馆民居元素应用实例邓小平故居陈列馆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代表。

陈列馆沿用了川东民居的传统元素:穿斗、坡屋顶、粉墙灰瓦(图9, 10) 。

川西汉族民居建筑的衍变发展

川西汉族民居建筑的衍变发展

川西汉族民居建筑的衍变发展川西地区自然风景优美迷人,川西民居作为古代巴蜀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在独特封闭的自然环境中,其风格极富地方特色,自成体系,成为相对独立的民居建筑样式。

川西民居川西民居,首先是一个地域概念,川西民居是诞生于成都平原这个特定区域的民居样式。

同时它又是一个人文概念,其建设形态融合了川西地区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蕴含丰富的人文思想。

现存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建于一千多年以前。

草堂庭园占地16.37万余平方米,建筑为南北轴线对称布局,大门紧邻浣花溪,轴线上依次为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

整个建筑均系木构平房,富有川西民居朴素雅淡的浓郁气氛。

在建筑单体上,川西民居讲究因地制宜,以中轴线布局。

建筑结构通常采用穿斗式木结构小青瓦房,由堂屋,厢房,耳房,天井和院坝组成。

建筑乡土气息格外浓郁,与环境呼应展现相互的质感美、自然美。

墙壁材料因材致用,屋顶采用青瓦坡式屋顶处理,一般采用悬山,前坡短后坡长,以利于解决四川多雨季节的屋面排水。

在建筑色彩上,住宅外墙多采用利于阳光反射的白色为基色调,以解决四川地区阴雨天气多而日照不足引起的采光问题。

木结构大多突出材料的本色,一般在立柱上涂成黑色,门窗以浅褐色或是枣红色为着色基调。

在细部与装饰风格上,除少数豪贵富绅追求华艳夸张外,大多数较为清淡素雅,简洁大方,不事繁琐。

细部处理和装饰重点常集中于大门、照壁、门窗、挂落、柱础、檐口、屋脊及封火墙等处。

在川西各地的民居上能够看到大量以象征意义的吉祥图案、地方传说、神话故事为寓意的装饰构件,它们凝聚着广大川西劳动人民的辛勤和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一、独特的地域风格它不同于北京之贵、西北之硬、岭南之富、江南之秀,自有其朴实飘逸的风格。

1、住宅布局中的开敞自由民居建筑特征是以庭院式为主要形式,基本组合单位是“院”,即由一正两厢一下房组成的“四合头”房,立面和平面布局灵活多变,对称要求并不十分严格。

【建筑】川西文化与川西民俗文化

【建筑】川西文化与川西民俗文化

【关键字】建筑川西文化与川西民俗文化一、川西文化川西文化又称蜀文化,是川西独特的地域和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乡土文化,具有与中原文化迥然不同的特点。

作为中国国务院1982年公布的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而成都在蜀文化的历史文脉中占据着核心性的位置。

上个世纪下半叶,广汉三星堆、成都金沙文化遗址的发掘更显示出古蜀文化的深厚与灿烂。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蜀国开明王朝迁蜀都城至成都,取周王迁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成都,相沿至今。

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设置郡,秦太守李冰在此主持修建了举世闻名,万代受益的都江堰,成都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故得“天府之国”美称。

汉代,成都经济繁荣,织锦业尤其发达,是西汉时期著名的五都会之一,朝廷在此设置锦官,并在城西南筑锦官城。

唐代,成都的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与长安、扬州、敦煌并列为四大名郡。

后代时,后蜀皇帝命百姓遍植芙蓉。

花开时节,满城生辉,故得名“蓉城”。

2、川西民俗文化毫无疑问,民俗是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民俗,北京大学王娟认为:“‘民’的概念发展到现代,应该定义为全民或全人类。

而对‘俗’的认识,简单的说就是知识和学问。

‘民俗’就是普通百姓的知识和学问,或更广义的代表以口头、物质、风俗或行为等非正式和非官方的形式创造和传插的文化现象,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和无意识地遵守和维护的一种行为规范、道德伦理、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

”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在其《民俗学概论》将民俗分为物质的民俗、社会的民俗、精神的民俗和语言的民俗四大类。

民俗文化包括生产和生活习俗、游艺竞技习俗、礼仪制度习俗、社会组织习俗、民间文学艺术等。

“民俗”与“文化”二词连接所产生的“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民俗文化与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相一致,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其形成受社会、经济、政治、地域、宗教、语言等多种文化及社会因素影响。

川西民居的特点

川西民居的特点

川西民居的特点一、独特的地域风格。

它不同于北京之贵、西北之硬、岭南之富、江南之秀,自有其朴实飘逸的风格。

首先,它体现在住宅布局中的开敞自由。

民居建筑特征是以庭院式为主要形式,基本组合单位是“院”,即由一正两厢一下房组成的“四合头”房,立面和平面布局灵活多变,对称要求并不十分严格。

院内或屋后常有通风天井,形成良好的“穿堂风”,并用檐廊或柱廊来联系各个房间,灵巧地组成街坊。

其次,这种风格表现在建筑造型上是轻盈精巧。

为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民宅建筑多为木穿斗结构,斜坡顶、薄封檐,开敞通透,轻巧自如。

建筑的梁柱断面较小,外墙体的高勒脚、半桩台,室内加木地板架空。

再次,川西民居的飘逸风格,表现在建筑色彩上是朴素淡雅。

川西平原植被较好,四季常青,而民居的建筑色彩十分朴素,多以冷色调为主。

瓦为青色、墙为粉色(或灰砖色、梁柱为茶褐色、门窗多为棕色(或木料本色)。

其重点装修部分是小门楼,俗称“龙门(或门道)”,但仍是以冷色调为至,常常“雕而不画”。

二、融环境为一体。

川西民居讲究“天人合一”自然观与环境观。

用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设计,建材以木、石灰、青砖、青瓦为主。

墙有砖墙、土墙、石块(石板)墙、木墙(木板或原木)、编夹壁墙等;屋顶用小青瓦、草、谷草、山草、石板瓦、树皮瓦等;还有用青厂条子作梁和门杠的。

这些就地取用的材料,既经济节约,又与环境十分协调,相映成趣,乡土气息格外浓郁。

呈现出一种相互的质感美、自然美。

“天人合一”的环境观把周围的大环境引入封闭的小环境中,形成了人与住宅、环境的和谐统一。

三、亲情味浓厚。

川西人讲究礼节,喜好聚集娱乐,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国内外首屈一指的茶馆文化也因此而繁荣。

这一特点也突出地表现在居住方式和邻里关系上,有一种田园诗歌式的诗意。

这种亲情味,还表现在川西民居的建筑上。

如大小院落中的天井与宽屋檐,以及沿街住宅或店铺外的檐廊,便为居住者创造了一个较明朗的生活工作的“公用空间”,供家人纳凉、妇女手工、小孩嬉戏、邻里喝茶下棋以及接待来客之用,使邻里间得以充分交流对话,使蜀人深感“远亲不如近邻”。

川西民居设计的教学楼

川西民居设计的教学楼

川西民居设计的教学楼引言:川西地区的民居建筑风格独特而古老,拥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当代建筑设计领域,将川西民居的设计元素融入教学楼建筑中,不仅能够展示地方特色,还能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本文将探讨川西民居设计的教学楼,旨在为设计师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筑设计的灵感和思路。

一、川西民居的特点川西的民居建筑多采用木材、土坯和石块等传统材料进行搭建,结构稳固,耐久性强。

民居通常有两层或更多层,拥有复杂而精美的雕刻和绘画。

同时,川西的民居注重坡屋顶的设计,能够有效遮挡阳光和雨水。

此外,川西民居的大门通常采用木雕或石雕,富有创意和艺术价值。

二、融合川西民居元素的教学楼设计1. 结合川西民居的建筑风格在教学楼的外观设计中,可以借鉴川西民居的建筑风格,采用传统的木结构、坡屋顶和石材饰面,以展示地方特色。

同时,在建筑的立面设计中加入川西民居的雕刻、绘画和装饰元素,使教学楼更加独特和美观。

2. 创造宽敞明亮的教室川西民居的房屋结构多为两层或更多层,教学楼设计可以借鉴这一特点,使教室具有较高的层高,营造出宽敞明亮的学习环境。

同时,在教室的设计中加入川西民居的装饰元素,如壁柱雕刻和彩绘,增加教室的艺术感和活力。

3.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川西地区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教学楼的设计可以充分融合自然环境。

设计师可以利用川西民居的庭院和花园设计理念,在教学楼周围布置绿化植物和景观元素,营造宜人的学习氛围。

同时,在大门的设计中可以加入川西民居的门楼或牌坊,为教学楼增添一份庄重与神秘。

4.提供良好的教育设施和功能区域除了外观设计,教学楼的内部设计也应该注重教育设施和功能区域的规划。

设计师可以参照川西民居的户型结构,合理安排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图书馆等教育功能区域的布局,确保教学环境的便捷和高效。

三、结语川西民居设计的教学楼能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既展示地方特色,又提供优质的教学环境。

设计师在融合川西民居元素的教学楼设计中不仅需要考虑建筑风格的再现,还需要注重教育设施和功能区域的规划。

完整版川西传统民居的布局特点

完整版川西传统民居的布局特点

02-C 农舍
建筑延地形分布,没有严格的南北朝向。
02-C 农舍
02-C 农舍
03-0 传统场镇案例分析——洛带古镇
洛带古镇位于龙泉镇北10公里 建于三国蜀汉时期,历史悠久 建筑风格不拘一格,屋顶形制复杂多样 四百多年前客家人随着“湖广镇四川”的移民潮迁到此地 拥有著名的四大会馆和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之称
船形街实名凉厅街 位于乐山市罗城古镇一个椭圆形的山头上
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 据说由于常年缺水,为了与境内清溪镇的“水码头”对应
把街道设计成“旱码头”的形式 有求水之意
03-4 传统场镇案例分析——船形街
03-4 传统场镇案例分析——船形街
03-4 传统场镇案例分析——船形街
03-4 传统场镇案例分析——船形街古戏楼
川 西 传 统 民 居 的 布 局 特 点 2 0 1 2. 0 8. 0 9
02 传统川西民居的分类
从建筑的规模与性质上划分 传统的川西居民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A 宅邸与庄园 B 城镇民居 C 农舍
02-A 府邸与庄园
这种类型的住宅主要是封建官僚或地主富豪等居住的 建筑的外观、装饰和色彩上相对宏大华丽 有着传统川西民居的特点
“宽窄巷子”是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 包括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及其之间的四合院群落
三条城市老街平行排列,四合院并列组合 宽窄巷子始于清朝
当时为清兵官留守成都修筑少城时的住宅
03-1 传统场镇案例分析——宽窄巷子
改造前的宽窄巷
03-1 传统场镇案例分析——宽窄巷子
改造前的宽窄巷
03-1 传统场镇案例分析——宽窄巷子
连接戏台与中心节点的主街。
03-2 传统场镇案例分析——上里古镇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一(川西民居)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一(川西民居)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
书院建筑
一 、 中国文教建筑发展概况 汉代出现了“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学, 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到晋代,另设专供公卿大夫子弟学习的国子学,与 太学分立,国子祭酒统一掌领国子学、太学。 隋代改为国子监。国子监成为文教管理机构,下设 国子学与太学 。 唐代现书院萌芽,书院成为重要的科举预备学校。 宋代则是书院大发展的时期,出现了“四大书 院”——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和嵩阳书院。 元明清时期私学逐渐官学化,国子监也成为唯一的 最高学府。
岳麓书院祀孔始于书院初创时期,北宋时期曾建礼殿于讲堂前, 内塑先师十哲像,画七十二贤。南宋乾道元年(1167)改为宣圣殿, “置先圣像于殿中,列绘七十子”。明弘治十八年(1505),改名大 成殿。正德二年(1507)迁于院左今址。天启四年(1624)重修,正 式称为文庙。其规格与各郡县文庙相当。
南宋时期张栻主教, 湖湘学派发展到最盛;乾 道三年(公元1167年), 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 开书院会讲之先河,由此 形成以朱张之学为正宗的 学术传统。元承宋制,书 院办学继续发展,规制日 趋完备。但因元末战乱, 书院毁于战火。
岳麓书院占地2万多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 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 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及赫曦台、爱晚亭等。
岳麓自古就是文化名山。西晋以前为道士活动据点。曾建万寿宫、 崇真观等。西晋泰始四年(268年)麓山寺创立。东晋陶侃曾建杉庵读书 于此。六朝建道林寺。唐代马燧建“道林精舍”。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 建屋办学,形成书院的雏形。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 洞因袭扩建,创立岳麓书院;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 见山长周式,赐“岳麓书院”额,岳麓书院遂为全国四大书院之一。

四川阿坝州色尔古藏寨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

四川阿坝州色尔古藏寨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

四川阿坝州色尔古藏寨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色尔古藏寨位于四川阿坝州小金县,是一个保存完好的传统聚落。

该寨建于明代中期,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

寨内保存完好的民居建筑及其布局、木雕等装饰艺术,充分展示了川西民居建筑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对色尔古藏寨的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进行研究,以揭示其特点和艺术价值。

一、传统聚落特点色尔古藏寨是一个传统藏族聚落,整个寨子呈半圆形,拥有完整的城墙、众多的街巷和小广场。

从空中鸟瞰,寨子像一只金色的斗笠,富有特色。

从空中俯视色尔古藏寨该寨的规划布局紧凑而严密,街巷纵横交织,错落有致。

大街和小巷形态各异,犹如一个迷宫,穿梭其中,不时发现新的亮点。

色尔古藏寨的规划布局其建筑还顺应了地形,以山坡建房,使得建筑的楼面高低错落有致,富有层次感。

建筑的屋顶都是采用石板作为覆盖材料,极具特色。

传统民居建筑二、民居建筑特点色尔古藏寨的民居建筑具有独特的特点。

一般而言,都是借助斜坡修建的土台和石墙基础来承重,外壳采用木材结构,以此进行建筑。

为了适应当地的水文、气象和风土人情,建筑师采用了不同的布局形式和屋顶形制。

其中精雕细琢的木雕是色尔古藏寨的独特之处。

1. 建筑材料色尔古藏寨的传统建筑材料主要包括石材、砖石、木材等。

其中的石材是最基本的建筑基础材料,适合于斜坡建房。

而砖石主要用于居室和地下库房的建造。

民居的梁柱框架和屋顶构件都采用木材制作,用以支撑墙体。

2. 建筑布局色尔古藏寨的民居建筑呈四合院式布局,合院内由数个建筑相连,形成一个整体,以此来满足家庭集中居住和互助的需要。

合院是一个被各样建筑构成的庭院型布局,同时也具备隐蔽、安全、方便照明、通风和景观的诸多优点。

合院式布局3. 屋顶形制色尔古藏寨的民居建筑的屋顶形制多种多样,以屋脊砖砌顶、山脊瓦砌顶和暗砖瓦塑顶为主。

其中,屋脊砖砌顶是最为常见的,而山脊瓦砌顶在第一层两边有檐廊时应用较多。

暗砖瓦塑顶多用于庄严堂室,泥塑上面所铺的石板应用广泛。

《旅游资源学》试题及答案

《旅游资源学》试题及答案

《旅游资源学》试题一、选择题:(共20分,每题2分)1、以下不属于四川盆地气候特色的是()A日照多 B 气温高 C 雨水多 D 无霜期长2、以下四川湖泊中属于堰塞湖的是()A石象湖 B 泸沽湖C马湖D叠溪海子3、以下植物中被称为“鸽子树”的是()A银杉 B 珙桐 C 冷杉 D 桫椤4、都江堰在秦朝以前叫做()A湔堋 B 都安堰 C 犍尾堰 D 都江堰5、武侯祠文臣武将廊中位于文臣之首的是()A赵云 B 费祎 C 庞统 D 董和6、以下四川的地质公园中不属于国家级地质公园的是()A剑阁剑门关地质公园 B 自贡恐龙古生物地质公园C 射洪硅化木地质公园D 华蓥山地质公园7、佛教寺庙钟楼中供奉的是()A观音菩萨 B 地藏菩萨 C 关羽 D 文殊菩萨8、“川酒六朵金花”中唯一的酱香型白酒是()A五粮液 B 泸州老窖 C 剑南春 D 郎酒9、王维的“山中本无雨,空翠湿人衣”描写的是峨眉十景的()A灵岩叠翠 B 罗峰晴云 C 洪椿小雨 D 象池月夜10、以下不属于四川地道中药材的是()A虫草 B 三七 C 天麻 D 川贝二、判断题:(共15分,每题3分。

错误的请改正)1、武侯祠的“三绝碑”有“老三绝”和“新三绝”之说,老三绝是指诸葛亮的智绝、裴度的文绝和鲁健的刻绝。

()2、蜀绣的代表作有《熊猫》、《百鸟朝凤》、《芙蓉鲤鱼》,其中挂在人民大会堂四川通的刺绣是《芙蓉鲤鱼》。

()3、佛光是由光线的反射作用产生的。

在水汽丰富的山势高峻地区,半山腰常分布有白茫茫一片云海。

当人站在山上,若光线从他背后射来,由于光线的反射作用,会在他前面的云幕上出现人影或头影,影外围绕有彩色的光环,似佛像头上的彩色光圈,故称佛光。

()4、道教神仙系统中最高神是三清,佛教神仙系统中的最高神是菩萨()5、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内容上,绵竹年画内容广泛,品类繁多;在形式上,绵竹年画主要有木版套色、绘印结合、完全绘制三种。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原创版)目录一、四川民居的背景和演变二、四川民居的特点1.注重环境,巧妙利用自然地形2.结构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3.融入地域特色,体现风水文化4.土木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正文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四川民居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四川民居的背景和演变、特点以及分类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四川民居的背景和演变四川民居源于远古的干栏式建筑,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从殷商时期的干栏式建筑,到汉代的地龙墙、高勒脚、木地板、四周设通风口的民居,再到东汉时期的庭园式民居,四川民居在历史演变中不断完善和创新。

二、四川民居的特点1.注重环境,巧妙利用自然地形四川民居非常注重与环境的融合,往往依山临水,后高前低,层层拔高,与四邻环境协调。

古林修竹、挖池堆石等自然景观的点缀,使得四川民居具有特殊的韵味。

2.结构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四川民居的结构布局合理,通常分为四个院落,包括前堂、后寝、厨房和望楼。

这些功能分区明确,方便居民生活。

同时,民居的结构多为穿斗式、抬梁式,有撑拱、斗拱的作法,体现出四川传统民居的布局和风格。

3.融入地域特色,体现风水文化四川民居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充分融入了地域特色,如四川的地理气候、材料等。

此外,四川民居还体现了风水文化,讲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

这些特点使得四川民居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4.土木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四川民居主要采用土木建筑,以木结构为主。

这种建筑形式在保证房屋稳定性的同时,还能够应对四川地区频繁的地震活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

综上所述,四川民居在融汇南北的基础上自成一体,独具鲜明的地方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西民居的特点
一、独特的地域风格。

它不同于北京之贵、西北之硬、岭南之富、江南之秀,自有其朴实飘逸的风格。

首先,它体现在住宅布局中的开敞自由。

民居建筑特征是以庭院式为主要形式,基本组合单位是“院”,即由一正两厢一下房组成的“四合头”房,立面和平面布局灵活多变,对称要求并不十分严格。

院内或屋后常有通风天井,形成良好的“穿堂风”,并用檐廊或柱廊来联
系各个房间,灵巧地组成街坊。

其次,这种风格表现在建筑造型上是轻盈精巧。

为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民宅建筑多为木穿斗结构,斜坡顶、薄封檐,开敞通透,轻巧自
如。

建筑的梁柱断面较小,外墙体的高勒脚、半桩台,室内加木地板架空。

再次,川西民居的飘逸风格,表现在建筑色彩上是朴素淡雅。

川西平原植被较好,四季常青,而民居的建筑色彩十分朴素,多以冷色调为主。

瓦为青色、墙为粉色(或灰砖色、梁柱为茶褐色、门窗多为棕色(或木料本色)。

其重点装修部分是小门楼,俗称“龙门(或门道)”,但仍是以冷色调为至,常常“雕而不画”。

二、融环境为一体。

川西民居讲究“天人合一”自然观与环境观。

用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设计,建材以木、石灰、青砖、青瓦为主。

墙有砖墙、土墙、石块(石板)墙、木墙(木板或原木)、编夹壁墙等;屋顶用小青瓦、草、谷草、山草、石板瓦、树皮瓦等;还有用青厂条子作梁和门杠的。

这些就地取用的材料,既经济节约,又与环境十分协调,相映成趣,乡土气息格外浓郁。

呈现出一种相互的质感美、自然美。

“天人合一”的环境观把周围的大环境引入封闭的小环境中,形成了人与住宅、环境的和谐统一。

三、亲情味浓厚。

川西人讲究礼节,喜好聚集娱乐,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国内外首屈一指的茶馆文化也因此而繁荣。

这一特点也突出地表现在居住方式和邻里关系上,有一种田园诗歌式的诗
意。

这种亲情味,还表现在川西民居的建筑上。

如大小院落中的天井与宽屋檐,以及沿街住宅或店铺外的檐廊,便为居住者创造了一个较明朗的生活工作的“公用空间”,供家人纳凉、妇女手工、小孩嬉戏、邻里喝茶下棋以及接待来客之用,使邻里间得以充分交流对话,使蜀人深感“远亲不如近邻”。

四、兼容性较强。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区域,据有关史料,大批移民入川先后发生过几次。

因此,川西居住文化也是一种兼容性较强的融合文化,其许多特色的形成,都是在不排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的结果。

并未因吸收外来文化而丢失传统,而是在兼容先进文化因素的过程中,形成了适合本地自然与经济条件的,独立形态的文化体系。

川西民居
宽广而肥沃的川西,风景优美,民风古朴,是世世代代平民百姓安居乐业的好地方。

初到川西的人,都喜欢川西的竹林。

在川西坝子上,如果你看见了成片的竹林,就可找到人家。

密密实实的竹林房前屋后环绕一周,围成一座宁静的院子,川西人叫它"林盘"。

川西没有大风大雪,房屋大都用麦草做顶,墙壁用竹篾编成,或用竹编做成,外面加泥敷实。

川西山区气候潮湿,为了驱潮、防虫、防兽,人们用了这种干栏式建筑,有上、下两层楼,上层住人,下层堆放柴草杂物或养猪羊。

木屋是当地人最理想的居所。

一个独撑门户的年轻男子,一般都要造起一座有五六间房子的小木屋,这才算在人前立得住。

木屋所用的材料是清一色的木材,木门、木窗、木顶、木梁、木柱和木地板。

木屋的顶一般用瓦片,传统的杉树皮房顶在一些山区还在继续使用,它厚重、密实,雨水不易浸透,很受川西农家的偏爱。

川西农舍里没有烟囱,烧柴煮饭、烧菜时的油气和烟气一古脑儿地顺着房顶上的气窗排走。

在川西农舍外,四处可以看见堆成墙高的柴草垛,这是墙的保护层,冬天防寒防潮,枯草期又可以当柴烧。

追根寻源,疏理川西民居发展史
川西民居,是中国民居中的瑰宝。

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并自成一家,成为相对独
立的民居建筑样式。

川西民居,首先是一个地域概念。

川西,即川西坝子,成都平原。

川西民居是诞生于这个特定区域的民居样式。

同时又是一个人文概念。

其建设形态融合了川西地区独具特色的历史文
化,蕴含丰富的人文思想。

就成都从建筑形态来看,成都的川西民居建筑远源流长。

现存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建于一千多年以前。

现草堂庭园占地16.37万余平方米,建筑为南北轴线对称布局,大门紧邻浣花溪,轴线上依次为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

整个建筑均系木构平房,富有川西民居朴素雅淡的浓郁气氛。

园林以楠木、竹、梅为基调,是川西著名古典园林之
一。

其后有以宽巷子、窄巷子、锦官驿为代表的“前天井、后宅院、通天立地”式的成都传统民居。

这些民居建筑,是一排排川西民居特色的独门独院老宅,大多有雕花的窗棱、穿斗的梁柱、青砖的围墙、高高的门槛、抹泥的壁墙、四方的天井、高翘的飞檐,代表着川西民居的典型特点,都已历经百年风雨。

锦官驿片区内的水井街是出产"水井坊"酒的地方,在锦官驿众多街道中名气最大。

水井街的民居集中了川西民居所有的特色,成都很多地方都有民居,
但都没有这里集中,这里的风貌保存得更加纯朴和完整。

成都近郊的平乐古镇,镇上建筑均保留了川西民居的特色。

街上均为木板房、小青瓦屋顶,临江一排排的吊脚楼。

河上、沟上的大石桥、小石桥均为拱桥。

一条条古老而雅致的街道如长庆街、福惠街、禹王街、清河街、八店街仍然是完好的川西民居风情。

镇区农村四合院、三合头的青瓦木板房,掩映在绿树丛中或竹林深处。

距镇区1公里的绿宝石庄园内,仍有保
成完好的“五世同堂”四合院。

经过长期的演变,川西民居自成一体,形成独特的建筑特色和风格。

其主要之点是:
1、在建筑单体上,讲究因地制宜,以中轴线布局。

2、在建筑结构上,通常采用穿斗式木结构,墙壁材料因材致用,屋顶采用青瓦坡式屋顶处
理,一般采用悬山,前坡短后坡长,以利于解决四川多雨季节的屋面排水。

3、在建筑色彩上,住宅外墙多采用利于阳光反射的白色为基色调,以解决阴雨天气多而日照不足的四川的采光问题。

4、在木结构上,大多突出材料的本色,一般在立柱上涂成黑色,门窗以浅褐色或是枣红色为着色基调。

这种色调上的处理使得川西民居在外观上古朴而富有生机,在格调上清新而淡雅,同时又不失富贵之气。

而川西民居中对建筑局部的处理如雕梁画栋,飞檐斗角更是成为点睛之笔。

5、在院落布局上,具有密切而充满邻里亲情的人性化邻里关系模式以及充满生机的空间场所,而易于识别的门洞则给人以领域感。

这种院落式的设计表现出了浓郁的人情味和结合力,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来儒家文化和华夏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完全避免了邻里间因为缺乏沟通空间而导致的"虽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非人性化设计。

6、在虚实结合上,四合院设计的着眼点不在于房屋的“实形体”,而在“院”这一“虚空间”、“负形体”,即“无形之形”。

在使用上,院落空间几乎包容了家居的全部生活内容。

院落式民居吸引人的是隐藏在建筑形式后面的人文精神。

7、在精神内涵上,包含丰富内容。

阴阳法则:门堂相配、四相空间、内外空间层次等;气场原理:藏风聚气、通天接地、气口循环;序列关系:系统完整性、主从明确、轴线层次;伦理观念:尊卑等级秩序、礼仪规范、和乐精神;形态的弹性特征:广泛适应性、形态多样性、有机交融性;环境的生态意义:自成天地“小宇宙”、引入自然的绿化意识、小气候调节;院落艺术的素描品格:全景展现、光影交织、装饰简约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