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总论(YJJ)
医学影像学总论
医学影像学总论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医学影像学在临床诊断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本文将对医学影像学进行总论性的介绍,包括其定义、分类、应用、发展趋势等方面。
一、定义医学影像学是利用一系列影像设备和技术,通过对病人进行影像采集、处理和解释,来完成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学科。
它通过获取人体内部结构、功能和代谢的图像信息,帮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监测。
二、分类医学影像学可以根据不同的原理和技术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包括放射学影像学、超声影像学、核医学、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
1. 放射学影像学:利用X射线、CT等放射线技术进行影像采集,常用于检测骨骼、胸部、腹部等部位的疾病和异常情况。
2. 超声影像学:通过超声波技术,对人体内部器官、血管等进行成像,常用于妇产科、心脏病等领域的诊断。
3. 核医学: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进行影像采集,可观察到人体内部的生物学过程和代谢情况,广泛应用于心脏病、肿瘤等疾病的诊断。
4. 磁共振成像(MRI):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对人体进行成像,能够提供高质量的解剖和功能信息,对大部分体腔和软组织病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5. 计算机断层扫描(CT):通过旋转扫描获取大量断层图像,再通过计算机重建技术提取有关信息,用于检测各种病理改变。
三、应用医学影像学在临床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性质、范围和进展情况,为治疗和手术提供重要的依据。
1. 诊断:医学影像学可以显示出人体结构的异常和病变,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类型、大小、位置等信息,对疾病的早期发现和诊断起着重要的作用。
2. 治疗规划:医学影像学可以提供有关病变的详细信息,帮助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例如,在肿瘤治疗中,医学影像学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扩散情况,从而指导手术、放疗和化疗等治疗方式的选择。
3. 治疗监测:医学影像学可以监测治疗过程中的疗效和进展情况。
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的影像,可以评估治疗的效果,并做出调整和决策。
医学影像学总论-精品医学课件
影像网络系统
(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
5. 微创或无创诊疗技术
介入放射学技术
Hale Waihona Puke 无创影像学检查技术 MRI电影:正常心脏四腔位
1. 新技术生命周期缩短
农业经济:更新期50年以上 工业经济:更新期20-25年左右 知识经济:更新期4-5年 50年代毕业医师 5年后有1/4知识老化 70年代毕业医师 5年后有1/2知识老化
医学影像学 总论
医学影像学简史: 1895年发现X线
医学影像学范畴
放射诊断学 : X线 CT MRI DSA
超声诊断学: B超 超声心动图
核医学 :ECT(发射体层成像) SPECT(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 PET(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
介入放射学: 血管和非血管性
现代医学影像学特点
◆ 特征
随着现代物理学、 现代材料学、现代微电 子技术、现代计算机技 术等以及生命科学的进 展而产生革命。
射线防护更完善
提供动态血管图像
血管造影机智能化(跟踪技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肝 癌 栓 塞 术
PACS的基本原理与结构
基本原理分四个步骤完成: 图像信息的获取 图像信息的传输 图像信息的储存与压缩 图像信息的处理
影像网络系统
(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
M
R
CAG
B超
MR
心 脏
肥 厚
造
性
影
心 脏
病
MR电影
T2WI
DWI
MR弥散成像
医学影像学总论
泌尿系统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X线尿路造影
通过超声探头在体表移动,观察肾脏、输尿 管等泌尿系统的形态和功能。
通过注射造影剂后进行X线摄片,观察尿路 狭窄、结石、肿瘤等病变情况。
CT尿路造影
MRI尿路造影
利用CT技术对尿路进行成像,可以清晰地 显示尿路狭窄、结石、肿瘤等病变情况。
利用磁共振技术对尿路进行成像,对判断尿 路狭窄、结石、肿瘤等有重要价值。
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改变医学影像学的传统诊断 模式,通过深度学习等算法,能够自动识别和 分析医学影像,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
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还包括定量分 析、病灶检测、异常检测等,能够大大提高诊 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医学影像 学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为医学影像学带 来更多的创新和发展。
消化系统影像学检查
X线钡餐
通过口服硫酸钡后,在X线下观察钡 剂在胃肠道的流动情况,诊断胃部 溃疡、肿瘤等疾病。
胃镜检查
通过胃镜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 指肠的病变情况,适用于诊断胃炎 、溃疡等疾病。
肠镜检查
通过肠镜直接观察肠道的病变情况 ,适用于诊断肠炎、肠道肿瘤等疾 病。
CT或磁共振成像
用于观察胃肠道肿瘤的大小、位置 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评估手术效 果。
MRI成像原理
MRI技术是通过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让人体组织产生共振,再 通过计算机重建得到人体横断面的图像。
MRI临床应用
MRI成像技术主要用于诊断神经系统、肌肉、关节等疾病,也 可用于手术导航和介入治疗。
03
医学影像学诊断
诊断原则与方法
1
基于病变形态、密度、信号等特征进行综合分 析。
医学影像学总论
第二节数字X线成像 (Digital radiogrophy,DR)
产生背景
普通X线成像是模拟成像 摄影技术要求条件严格、曝光宽容度小 影像的灰度固定 密度分辨力低 胶片管理
DR成像基本原理
将普通X线摄影装置同计算机结合 使X线信息由模拟信息转换为数字信息,而得到数字图象的成像技术。
DR分类
计算机X线成像:Computed Radiography, CR 数字荧光成像:(digital fluorography,DF) 平板探测器数字X线成像: flat panel detectors
类型:离 子 型:副作用大,过敏反应多,价格低
非离子型:低渗,低粘度,低毒性,高费用
无机碘制剂:用于气管,输尿管,膀胱造影等
如碘化油、碘化钠等
阴性(低密度)对比剂:
比重小,原子序数比较小
气 体 种类: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用途:蛛网膜下腔、关节、腹腔、血管等 优缺点: 空气和氧气吸收慢,反应时间长在血管内易形成气栓 二氧化碳反应小,溶解度大,吸收快
1896年,德国西门子公司制出世界上第一只X 线管。
1972年,英国工程师亨斯菲尔德 (G.N.Hounsfield)研制第一台CT机。
1983年螺旋CT
1979年磁共振成像(MRI)设备
1954年B超问世
1979年SPECT\PET
影像诊断学
运用各种成像技术,使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成像,借以了解人体解剖与生理功能状况及病理变化,以达到诊断的目的,是特殊的诊断方法。
三、X线检查技术
202X
X线检查方法的选择 安全、简便、经济
X线诊断的临床应用
仍是影像诊断中使用最多和最基本的方法; 呼吸系统和骨关节系统多首先使用X线检查; 一些部位,如胃肠道仍主要使用X线检查; 神经系统及腹部实质脏器的检查主要依靠其他现代影像手段。
医学影像学总论
医学影像学总论第一篇:医学影像学总论医学影像学放射学发展史X线的发现(1895,Roentgen-Nobel奖)医学影像学X线放射诊断USGγ闪烁照像CTMRIPET分子影像学介入放射学 C T密度分辨率的提高—放射学的飞跃(1969)Hounsfield 1979年获Nobel奖同期出现了超声成像(Ultrasonagraphy)开创了无创伤无辐射的影像学检查 MRI发明软组织分辨率进一步提高多方位成像能力无电离辐射发明人Block,Purcell获得Nobel奖介入放射学放射诊断学不仅仅局限于诊断而且将诊断与治疗结合主要内容:影像引导下穿刺活检、囊肿血肿脓肿排空、经血管栓塞化疗、管道成形术及SRS 将成为独立于内、外科之外的第三大治疗学科其他PET、fMRI的出现使影像学实现从形态学诊断向功能性诊断的过渡(80~90`s)图像存储传输系统(PACS)和远程放射学(Telaradiology)二十一世纪的医学影像学形态诊断形态+功能性诊断2D3D 真实真实+虚拟诊断诊断+治疗X线X线成像的产生X线的定义:电磁波( =0.0006~ 50nm)X线产生的条件:1.自由活动的电子群;2.电子群的高速运动;3.运动的电子群突然受阻。
X线产生所需的主要部件 1.X-线球管;2.变压器; 3.操作台。
决定X线质量的要素 X线的特性穿透性——摄影透视基础荧光效应——透视基础感光效应——摄影基础电离效应——可以使任何物质发生电离生物效应——X线可以使机体和细胞结构发生生理及生物学改变,放疗、放射防护基础 X线成像的三个必备条件借助于X线的特性(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基于人体组织密度和厚度的差异显像过程天然对比(Natural contrast)概念:依靠人体组织器官密度厚度差异在荧屏或照片上形成的明暗黑白差别正常代表性组织:1.骨骼—高密度2.软组织及液体—中等密度3.脂肪组织—稍低密度 4.气体—低密度异常代表性组织:1.肺内渗出性病变2.骨质增生或骨质破坏3.泌尿系或胆系含钙结石 4.产气病变人工对比及对比剂(Artificial contrast,Contrast media)概念—体内许多部位(腹部、颅脑)内均由密度厚度相近的软组织或液体组成,缺乏天然对比,需借助于某些对人体无害的物质人为的形成对比,所用物质称为对比剂对比剂分类:1.阳性造影剂(Baso4、水溶性含碘对比剂)2.阴性造影剂(气体)水溶性含碘对比剂离子型—泛影葡胺(urografin)非离子型单体,代表药有碘海醇(Iohexel)双聚体,碘曲伦(Iotrolan)对比剂的引入途径直接引入(Direct)—口服、灌注或穿刺注射间接引入(Indirect)—吸收、排泄 X线检查方法及其价值普通检查:1.Fluoroscopy—优点、缺点2.Radiography—优点、缺点特殊检查:1.体层摄影术2.高千伏摄影:120KV3.软线摄影:40KV4.放大摄影造影检查:1.Bronchography2.GI3.Urography4.Angiography etc.X线诊断原则和诊断步骤诊断原则1.根据解剖、生理基础认识正常2.根据病理知识判断异常3.以影像为基础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并诊断诊断步骤1.照片条件、体位合适与否2.培养良好的看片顺序3.分析病变(部位、分布、形状、密度、边缘、周围组织改变、器官功能改变及动态变化4.结合临床 X线诊断结果肯定诊断否定诊断可能性诊断 X线检查中的防护X线穿过人体将出生一定的生物学效应,超过容许范围可能出现放射损伤,应注意防护。
医学影像学总论【41页】
泌尿系统水成像(MRU)
— 15 —
椎管造影(MRM),示神经鞘膜囊肿
内耳造影
— 16 —
4. 直接获取多方位断层图像
横断面
冠状面
矢状面
— 17 —
5. 具有高的组织分辨力
——脂肪抑制像
鉴别脂肪组织
自由水为高信号
特点
脂肪为低信号
将脂肪成分的高信号抑制下去,突出病变信号
— 18 —
6. 受流动效应影响
Ø T2越短,信号越弱(如骨皮质) Ø T2越长,信号越强(如脑脊液)
T1WI
信号强=亮 信号弱=暗
T2WI
— 11 —
3. 具有多种成像序列
自旋回波(SE)序列、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 具体的成像参数不同,图像不同 (重T2WI: MR 水成像)
梯度回波(GRE)序列:成像速度更快,图像质量好 反转恢复(IR)序列:短反转时间(TI)的IR,抑制脂
彩色编码的FA图
神经束成像图
胼 胝 体
— 26 —
胶质母细胞瘤
纤维样结构
放射冠
胼胝体
胼胝体
肿瘤区呈纤维破坏 表现型表现,提示 为高度恶性肿瘤, 符合胶母细胞瘤。
瘤周水肿区呈纤维 束浸润型表现,提 示有较大量瘤细胞 浸润,符合胶母细 胞瘤。
上纵束
彩色编码的FA图
上纵束
神经束成像图
在彩色编码的FA图和神经束成像图上,肿瘤区神经束完全破坏, 瘤周水肿区显示神经束侵润征象,符合胶母细胞瘤的诊断。
— 4—
宏
观
磁
M=0
化
矢
量
组入 织主 质磁 子场 的前 核后 磁人 状体 态
— 5—
射频脉冲(RF)激发前后磁化矢量变化过程
医学影像学总论教材教学课件
采用X射线束对人体某 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 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 过该层面的X射线,转 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 转换变为电信号,再经 模拟/数字转换器转为 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 ,从而得到CT图像。
利用强磁场和射频脉冲 使人体组织产生磁共振 信号,经过计算机处理 得到MRI图像,对软组 织分辨率高。
利用超声波在人体组织 中的反射、折射等物理 特性,通过仪器接收信 号并处理成图像,主要 用于腹部、妇产科等部 位的检查。
异常形态
如器官增大或缩小,组 织密度改变等,可能提 示炎症、肿瘤等疾病。
异常功能
如代谢异常、激素水平 异常等,可能提示内分 泌系统或代谢性疾病。
异常信号
如医学影像检查中出现的 异常信号影,可能提示血 管病变、感染等疾病。
异常血流
如血流速度异常、血流方向 改变等,可能提示心血管疾
病或血管狭窄等问题。
பைடு நூலகம்
05 医学影像诊断常见疾病分 析
DSA检查:数字减影血 管造影技术,通过计算 机处理去除骨骼和软组 织影像,仅留下血管影 像。DSA对血管疾病的 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 值。
PET检查:正电子发射 断层显像技术,利用正 电子核素标记的葡萄糖 等人体代谢物作为显像 剂,通过病灶对显像剂 的摄取来反映其代谢变 化。PET主要用于肿瘤、 神经系统疾病和心血管 疾病的诊断。
CT检查:采用X射线束 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 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 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射 线,转变为可见光后, 由光电转换变为电信号, 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 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 理。适用于全身各部位 的检查,尤其是颅脑、 胸部、腹部等部位的病 变诊断。
MRI检查:利用强磁场 和射频脉冲使人体组织 产生磁共振信号,经计 算机处理成像。MRI对 软组织分辨率高,无辐 射损伤,适用于神经系 统、脊柱、关节等部位 的病变诊断。
医学影像学总论课件
02
医学影像学基本原理
医学影像的形成原理
医学影像的形成
医学影像学通过利用不同类型的 成像技术,如X射线、超声、磁 共振等,将人体内部结构转化为
可视图像。
物理原理
每种成像技术都有其特定的物理 原理。例如,X射线基于穿透不 同组织密度的能力来形成图像, 而超声则利用高频声波在人体内
的反射和回声来成像。
超声检查技术的优点包括无辐射损伤、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等
03
,但同时也存在对骨骼和肺部等结构显示不佳的局限性。
核医学检查技术
核医学检查技术是一种利用放射性核 素对人体进行标记和显像的技术,可 以显示人体器官的功能和代谢状态。
核医学检查技术的优点包括无创伤、 无辐射损伤、能够显示器官功能等, 但同时也存在显像剂价格较高、操作 复杂等缺点。
提供了更加准确的诊断依据。
03
核磁共振成像在临床的应用
在脑部疾病、关节病变、心血管疾病等领域具有重要价值,为疾病的早
期发现和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医学影像学新技术的未来发展
技术融合
未来医学影像学新技术将朝着多种技术融合的方向发展,如光学分子成像与超声、核磁共振等技术结合,实现多模态 成像,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数字化成像技术
数字化成像技术提高了医学影像的质量和可重复性,降低 了辐射剂量,并方便了远程医疗和移动诊断的应用。
03
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
X线检查技术
X线检查技术是医学影像学中最常用的检查技术之一,通过X线照射人体,利用不同组织对X 线的吸收程度不同,在胶片或数字成像设备上形成图像。
X线检查技术主要用于胸部、骨骼、腹部等部位的检查,对于肺部炎症、肿瘤、骨折、胃肠 穿孔等疾病具有诊断价值。
医学影像学总论课件
加强交叉学科合作
未来,医学影像学将更加注重与其他医学学科( 如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等)以及理工学科( 如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生物学等)的交叉合作 ,以共同推动医学的发展。
注重健康管理和预防医学
未来,医学影像学将更加注重健康管理和预防医 学的理念,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方式 来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THANKS
感谢观看
应用范围
01
02
03
04
诊断疾病
医学影像学可以提供人体内部 结构和病变的直观图像,帮助
医生诊断各种疾病。
监测疾病进展
通过定期进行医学影像学检查 ,可以监测疾病的进展和治疗
效果。
指导治疗
医学影像学还可以为医生提供 精确的定位信息,指导治疗过
程。
评估手术风险
在进行手术前,医学影像学检 查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手术的风
CT检查技术的应用
CT检查技术广泛应用于颅脑、胸部、腹部等部位的疾病诊断,如颅脑外伤、肺癌、肝癌 等。同时,CT检查技术也用于疾病的早期筛查和预防。
CT检查技术的优缺点
CT检查技术具有高分辨率、能够观察细节等特点,但也存在辐射较大、价格较高、操作 繁琐等缺点。
MRI检查技术
01
MRI检查技术原理
MRI即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对人体内部组织进行成
病变、肺部病变、胸腔积液等。
X线诊断的临床应用
03
主要用于骨骼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如骨折
、肺炎、胃癌等。
CT诊断
CT机的原理
CT机利用X射线旋转扫描人体,同时接收透过人体后的X射线, 通过计算机处理后形成人体横断面的图像。
CT检查方法
医学影像学总论
心脏记波摄影
口腔全景摄影
软线摄影
的软钼采 检组靶用 查织管能 。,球发 特,射 别用软 是以 乳检线 腺查的
X
造 影 检查
–人体组织结构中,有相当一部分,只
依靠它们本身的密度与厚度差异不能 在普通检查中显示。此时,可以将高 于或低于该组织结构的物质引入器官 内或其周围间隙,使之产生对比以显 影,此即造影检查。引入的物质称为 造影剂( contrast media )。造影检 查的应用,显著扩大了X线检查的范围)
医学影像学 总论
南方医院医学影像教研室:马著彬
医学影像学的定义
以医学影像为基础,集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CT)、核磁共振成像 (MRI)、数字减影(DSA)正电 子体层(PET)、核医学、超声学 (US)、放射治疗及介入治疗学等 多学科有机结合的综合诊疗学科。
第一章 X线诊断
第一节:X线的发现、产生和特性
造影剂
2.低密度造影剂
–为原子序数低、比重小的物质。
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有二氧化碳、 氧气、空气等。在人体内二氧 化碳吸收最快,空气吸收最慢。 空气与氧气均不能直接注入血 管内,以免发生气栓。可用于 蛛网膜下腔、关节囊、腹腔、 胸腔及软组织间隙的造影。
高密度造影剂
低密度造影剂
造影方式
1.直接引入:
碘制剂
1、离子型造影剂。这类高渗性离子型造影剂,
可引起血管内液体增多和血管扩张,肺静脉压 升高,血管内皮损伤及神经毒性较大等缺点, 使用中可出现毒副反应。 2、非离子型造影剂,它具有相对低渗性、低 粘度、低毒性等优点,大大降低了毒副反应, 适用于血管、神经系统及造影增强CT扫描, 费用较高。
造影剂
–⒈高密密度造影剂
医学影像学总论
1 黑影—低吸收区,即低密度区,如:肺 白影---高吸收区,即高密度区,如:骨骼
2 CT的突出优点:人体软组织的密度差别虽然 小,吸收系 数多接近水,也能形成对比而成 像。
三、CT具有一个量的概念: CT值
CT图像不仅以不同灰度显示其密度的高低, 还可用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说明其密度 高低的程度,具有一个量的概念,即用CT值说明密 度,单位为HU (Hounsfield Unit)。
度好。
缺点:费用较高,不能看动态变化。
二、特殊检查
1.体层摄影 定义:是摄取人体某一层
面组织的摄影方法。 基本原理:是投照时X线球 管与X线胶片沿某一支点向 相反方向移动,使某一选定 层面清晰显示,而非选定层 面模糊不清。
• 2、软X线摄影---乳腺X线检查
三、造影检查
定义:用人工方法将对比剂引入体内, 增大器官与组织间的密度差, 造成人工对比的方法称造影检查
螺旋CT特点: • 1、扫描时间短 • 2、任意部位图像重建 • 3、提高三维与多平面重建图像的质量
CT成像技术的比较
螺旋CT临床应用优点: • 1、扫描速度快,避免呼吸及运动伪影; • 2、可任选间隔重建,不遗漏小病灶; • 3、通过病灶中心重建,可最大限度减少部
分容积效应; • 4、减少造影剂的用量,且在强化峰值获得
亦有价值。 四、骨关节疾病应用较少。
肝 癌
肺癌的CT图像
仿真内镜
MPVR图像-MIP(CTA)
MPVR图像-MIP(CTA)
SSD
MIP
Ray Sum图像
磁共振成像(MRI)
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 内共振所产生的信号经计算机重建成 像的一种新技术。
医学影像学-总论
通过医学影像学技术和基因学的结合,可以实现 对基因表达和变异的可视化分析,为基因诊断和 治疗提供新的手段。
谢谢
THANKS
通过影像学检查,医生可以了解病变 的位置和大小,制定更精确的手术方 案。
通过影像学检查,医生可以评估患者 的康复情况,制定更合理的康复治疗 方案。
药物治疗方案
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医生可以评估 疾病的发展情况,制定更有效的药物 治疗方案。
04 医学影像学展望
CHAPTER
医学影像学技术的未来发展
医学影像学技术的数字化
诊断疾病
01
02
03
诊断肿瘤
医学影像学技术如X光、 CT、MRI等可以检测出肿 瘤的存在,并确定其位置 和大小。
诊断心血管疾病
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等技术,可以检测出心脏 和血管的异常,如冠心病、 心肌梗死等。
诊断骨骼疾病
X光和MRI等影像学技术 可以诊断骨骼系统的疾病, 如骨折、关节炎等。
监测疾病进展
医学影像学的重要性
辅助诊断
医学影像学能够提供直观、准确 的图像信息,帮助医生准确判断 病情,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
性。
监Hale Waihona Puke 疗效通过医学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治 疗前后病变的变化,评估治疗效果, 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科学研究
医学影像学在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发 挥重要作用,为探索疾病发生、发 展机制以及新治疗方法的研究提供 支持。
医学影像学在精准医疗中的应用
01
个性化诊断和治疗
医学影像学技术可以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案,通过精准的
影像学分析,为患者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02
医学影像学总论课件
尽管医学影像组学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仍面临技术、数据和标准化等方面的挑战 。未来,需要进一步改进技术算法,加强数据共享和标准化建设,以推动医学影像组学技 术的广泛应用。
医学影像在精准医疗中的应用
01 02
医学影像在精准医疗中的重要性
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医学影像在精准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医 学影像可提供患者的全面信息,为医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重要 依据。
介绍X线的产生、穿透和衰减等基本 原理以及X线在医学影像中的应用。
CT成像原理及特点
详细描述CT成像的基本原理和各种 扫描技术,包括平扫、增强扫描等 。
MRI成像原理及特点
介绍MRI的基本原理和各种扫描技 术,包括SE、TE等脉冲序列以及T1 、T2加权图像等。
其他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简要介绍超声、核医学等其他医学 影像检查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医学影像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技术创新与融合
未来,医学影像技术将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例如,将人工智能、深度 学习等技术与医学影像技术结合,开发更高效、精确的分析和诊断算法。
多模态成像与融合
多模态成像技术是指将多种成像方式(如MRI、CT、PET等)融合在一起,以提供更全面 的医学影像信息。未来,多模态成像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深入研究。
医学影像组学技术概述
医学影像组学是一种分析医学影像数据的新兴技术,通过高通量分析,能够无创地评估肿 瘤的分子特征和生物标记物,为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疗效评估提供了新 的手段。
医学影像组学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医学影像组学技术可通过对肿瘤的影像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提取肿瘤的形态学、功能性和 分子特征,从而实现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和分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X线检查方法
一、普通检查 荧光透视 x线摄影
二、特殊检查 三、造影检查
软X线摄影 体层摄影 放大摄影 基本被取代 荧光摄影
荧光透视
X线摄影
软X线摄影
40KV以下电压产生 的X线,波长较长、 能量较低,穿透物 质的能力较弱故称 为“软X线”
X线造影摄影
4、X线检查的安全性
一、防护措施 1.屏蔽 2.距离 3.时间防护
原理:X线摄影或 透视装置同计算 机相结合,影像 的X线信息由模拟 信息→数字信息, 得到数字化图像 的成像技术。
分类 数字化X线设备与X线成像性能
依原理不同分为二种 计算机X线成像(CR)、数字X线成像(DR) 特点
➢X线辐射小 ➢摄影条件宽容度大 ➢图像灰度可调,一次摄影可清晰观察各种密度结构 ➢图像信息可数字化传输储存
A CT成像的基本原理 B CT设备及成像性能 C CT检查方法 D CT检查的安全性 E CT图像特点
CT成像的基本原理
用X线对人体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将接 收X线经过计算机一系列处理把光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 然后再把数字信号转换为由黑到白不等灰度的CT图像, 图像是由许多黑白不等的像素矩阵所组成。 体素:将扫描层面分为若干体积相同的立方体或长方体, 称之为体素。 像素:将扫描层面的数字矩阵,依其数值的高低赋于 不同的灰阶,进而转换为黑白不同灰度的方形图像单 元,称之为像素。
X线成像
01
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
03
X线检查方法
02
X线设备及成像性能
04
X线检查安全性
05X线图像特点来自The characteristics of X-ray
1、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
X线本质上是电磁波,波长0.0006-50nm。用于X线成像 的在0.008nm-0.031nm(40-150Kv)。 X线与成像有关的特性: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 应、电离效应。
Purcell发现磁共振现象 • 2003年医学和生理学奖-劳特布尔(Paul C Lauterbur)和彼
得.曼斯菲尔德 (Peter Mansfield)关于“磁共振成像” • 超声和核医学同样获得诺贝尔奖
影像诊断学
介入放射学
先请大家看看,哪位是奥巴马先生?
这时候...... 放射科普通青年的回答就是:这个人有可能是奥巴马。 2B青年回答:奥巴马不除外。 文艺青年回答:奥巴马的可能性50%。
二、对检查者的防护 1.尽量缩小照射野 2.降低照射剂量 3.缩短照射时间 4.避免短时间内多次重复检查。
4、X线图像特点
一、灰阶图像 用影像的白黑代 表密度的高、低。 二、重叠图像 可因重叠显示不清 三、图像放大、失真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CT)
医学影像学总论
绪论
医学影像学:是应用医学成像技术对人体疾病进 行诊断和在医学成像技术引导下应用介入器材对 人体疾病进行微创性诊断及治疗的医学学科,是 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影像诊断学和介入放射学(介入诊断学和介 入治疗学)
Age without medical imaging
1895年伦琴(Wilhelm Conrad Röntgen) 发现了X线,并用于医学领域
CT检查方法
(一)、平扫 (二)、增强扫描: 1、普通增强检查 2、多期增强检查 3、CT灌注 (三)、CT血管成像(CTA)术:
平扫
增强
多期增强扫描
动脉期
门脉期
延迟期
CT灌注(CTP)
CT血管成像(CTA)术
CT检查的安全性
理论上,10mSv导致终生患癌率增加0.05% 一次头部CT辐射剂量约2mSv;一次腹部CT 辐射剂量约8mSv。
1.穿透性:X线成像的基础。 2.荧光效应:透视的基础。 3.感光效应:摄影的基础 4.电离效应:①辐射测量的基础,为放射防护提供依
据②对人体有害,应注意防护③放疗的理论基础
X线穿过人体密度和厚度不同的组织结构,被吸收程度 不同,到达荧光屏、胶片或影像板上的剩余X线量不同, 激发出明暗不同的图像
2、X线设备及成像性能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原理:用计算机处理X线血管造影 所得的数字化影像信息,消除骨骼 和软组织影像,突出造影血管的成 像技术
方法:多用时间减影法:不含对比 剂(蒙片)的数字矩阵图像-含对 比剂的数字矩阵图像→DSA图像
1901年伦琴为世界上第一个荣获诺贝尔奖物理奖的人。
人们为了纪念伦琴,将X射线命名为伦琴射线。
诺贝尔奖与影像学结缘
• 1901年物理学奖-伦琴(Wihelm.K.Roentgen)发现X线 • 1979年生理与医学奖-科马克(Allan M. Cormack)与豪斯费
尔德(Godfrey N. Hounsfield)发明CT • 1946年物理学奖-布洛赫)(Felix Block)和珀塞尔(Edward
CT图像特点
(1)CT图像是数字化模拟灰度图像 (2)密度分辨力高,CT图像也是以密度的方式反映组
织之间的不同,但空间分辨率不如X线图像高。 (3)可行密度量化分析,CT可对密度的大小进行量化,
个体
体素
像素
CT设备及成像性能
普通非螺旋CT 多层螺旋CT
能谱CT
CT的发展
单层螺旋CT
双源CT
CT设备组成: ①扫描部分,由X线管、探测器和扫描架 组成。 ②计算机系统,将扫描收集到的信息数 据进行存储运算。 ③图像显示和存储系统。
非螺旋CT与螺旋CT成像示意图
多层螺 旋CT
双源CT是配置2个X线球管和2组探测器的多层螺旋CT;扫描 速度更快(提高了时间分辨力);可以进行CT能谱成像
能谱CT是一种具有崭新能谱成像功能的MSCT,是CT成像 新模式 通常CT成像所应用的X线包含不同能量的光子,为混合能 量成像。成像中,低能量光子被吸收,导致穿透后的X线 束硬化(形成线束硬化性伪影),将导致CT值不精确 能谱CT是将传统的X线的混合能量分解成40-140KeV的101 个连续的单能量,从而获得不同物质的能谱曲线,在一 定的程度上实现了物质的定性分析和能量测定 通过后处理软件选择不同的能谱对金属成像以此消除金 属物所产生的低能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