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的品级
古代官员品级官职大盘点
古代官员品级官职大盘点我国古代的职官制度中,为了表示官员的地位与勋劳,除授予有实职的官衔外,往往还授予一系列荣誉性虚衔,而古人又特别重视这些虚衔,在署名时,常常把实职官衔和一系列荣誉性虚衔全部罗列于姓名之前,形成一大串,使人眼花缭乱。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古代官员品级官职大盘点,希望你喜欢。
古代官员品级官职品品是用以表示官员级别高低的标志,起源于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官僚选择制度。
当时将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9等,以备选用,称“九品”,后来将在职官员的尊卑也分9个等级,亦称九品。
北魏时期又进行了更细致的区分,把每品分为正与从,第四品以下的正与从又各分上与下,把最初的9个等级发展成30个等级。
其排列顺序为: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正三品、从三品、正四品上、正四品下、从四品上、从四品下……正九品上、正九品下、从九品上、从九品下。
这种等级区分,隋唐以后各代仍被沿用,直至清末始废,只是各代略有差异。
唐、宋时期的武职,从第三品起分上、下级,形成武职32个等级。
隋代和清代只保留九品之中分正与从的办法,正与从不再分上下,且文职与武职相同,形成整齐划一的从正一品到从九品的18个品级。
金代较为特殊,把第三品到第五品的正与从各分为上、中、下三级,形成42个品级。
元、明两代与金代基本相似。
官员的品级与实任官职一般都相互对应。
以清代为例,内阁大学士为正一品,六部尚书或总督为从一品,各省巡抚为正二品,布政使为从二品,知府为从四品,直隶州知州为正五品,知县为正七品,县丞为正八品,主簿为正九品,典史为从九品。
在封建社会里,只有九品之内的官员才称“官”,也称“流内”,九品以外的办事人员称“吏”,也称“流外”或“未入流”。
品级较高而任实职较低的官员称“行某某官”,品级较低而任实职较高的官员称“守某某官”。
古代官员品级官职阶阶是一种无实职实责,专门用作标明官员品级高低的荣誉称号。
在我国古代职官制度中,每一个品级都有一个相应的称号相匹配,统称“品阶”。
中国古代官员品级
中国古代官员品级中国古代官员品级是古代中国官僚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了官员的等级和地位,并决定了他们在政府中的职责和权力范围。
官员品级的划分是根据官员的职位和功绩来确定的,不同的品级有着不同的待遇和权力。
一、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中国古代官员品级的最早形式,它最早出现在唐代。
根据这个制度,官员被分为九个品级,从高到低分别是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正三品、从三品、正四品、从四品和正五品。
品级越高,官员的地位和权力越大。
二、九卿制九卿制是中国古代官员品级的另一种形式,它出现在唐代末年。
根据这个制度,官员被分为九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是尚书令、尚书、左仆射、右仆射、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和工部尚书。
九卿是朝廷的最高行政官员,他们负责管理国家的各个部门,具有很高的权力和地位。
三、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官员品级的一种演化形式,它最早出现在宋代。
根据这个制度,官员被分为三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掌管国家的政务,门下省是负责监察官员和处理诏令的机构,尚书省是各个部门的管理机构。
在六部中,分别是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和户部。
吏部负责人事管理,礼部负责礼仪和外交事务,兵部负责军事事务,刑部负责司法事务,工部负责工程和工艺事务,户部负责财政事务。
这六个部门负责国家的各个方面,官员在其中任职,根据职位和功绩被分为正司郎中、郎中、官员等不同的品级。
四、九品官人制九品官人制是中国古代官员品级的一种改革形式,它出现在明代。
根据这个制度,官员被分为九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是公、侯、伯、子、男、丞、卿、令和史。
这个制度取消了原有的官职名称,以九个等级来代替,官员的晋升和待遇都与品级相关。
五、九品芝麻官制九品芝麻官制是中国古代官员品级的一种变体,它出现在清代。
根据这个制度,官员被分为九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是清一品、二品、三品、四品、五品、六品、七品、八品和九品。
古代官品衔分级
一,顶戴,二,蟒袍,三,补服,四,腰带,五,坐褥。.这里把各品穿戴.
的顶戴,蟒袍,补服列表如下:
. .顶戴.蟒袍.补服.
一品.珊瑚.九蟒五爪.(麒麟).仙鹤.
二品.起花珊瑚.九蟒五爪.(狮子).锦鸡.
三品.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九蟒五爪.(豹子).孔雀.
四品.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八蟒五爪.(虎).雪雁.
正四品:
文职京官:
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
顺天xx丞、xxxx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
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
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文职外官:
同知、土同知、xx州知州
武职京官:
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
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
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
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
xx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
额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职京官:
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
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
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
百长、土舍、土目
清代补服、补子——顶子是区别清朝官员品级的重要标识,分朝冠用及吉服冠用两种。朝冠顶子共有三层:
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
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
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如下:
1.秦时的官职:丞相、御史大夫、卫尉、中尉、廷尉、博士、奉常、郎中令、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郡守、郡丞、郡尉、监御使、县令(万户以上)、县长(万户以下)、县丞、县尉。
2.汉朝官职: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执金吾。
3.三国时期:魏: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
蜀:丞相、尚书令等。
吴:太尉、大司马等。
4.隋唐官职:太师、太傅、太保文散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武散官。
5.宋元明清官职:枢密使、节度使文散官,同平章事武散官。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建议查阅历史资料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古代官员等级排名
古代官员等级排名古代官员等级是按照官员在政府机构中的地位高低进行排序的。
古代各个朝代的官员等级制度各有不同,但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本文将介绍一些古代官员等级的常见排名。
1. 公卿公卿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官员等级。
在周朝时期,公卿一共分为九品,按照官员的职务和地位进行排序。
公卿的地位非常崇高,他们是国家的决策者和政策制定者。
他们负责监督地方行政,参与重大决策,并直接为君王服务。
2. 厅级官员在古代中国,厅级官员是公卿之下的官员等级。
厅级官员的职位和地位较低,但仍然具有一定的权力和责任。
厅级官员负责地方行政的具体管理和执行,包括司法、财政、军事等方面的工作。
厅级官员的等级也是按照官员的职务和地位来划分的,一般分为几个品级。
高级厅级官员担任重要的行政职务,如州官、府官等,他们在地方政府中有较高的地位和权限。
而低级厅级官员则担任一些次要职位,他们的权力较小,职务范围也相对较窄。
3. 县级官员县级官员是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官员。
他们负责管理和执行上级政府的政策和指令,在地方上承担起管理、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等职责。
县级官员的等级也是按照官员的职务和地位来划分的,高级县级官员具有更大的权力和责任,而低级县级官员则权力有限,职责相对较轻。
4. 乡级官员乡级官员是古代中国的基层地方行政官员。
他们负责管理和执行县级官员的政策和指令,履行相关行政职责。
乡级官员的职责主要包括协助处理民生事务、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等。
乡级官员的等级也是按照职务和地位来划分的,高级乡级官员享有一定的权力和地位,而低级乡级官员则职责较小,地位相对较低。
5. 里正里正是古代中国乡级行政官员的最低一级。
他们是乡级官员中的基层官员,负责管理和执行上级官员的政策和指令。
里正的职责主要包括协助处理村民事务、维护社会秩序等。
里正的地位低下,职责相对较轻,但也是社区中的重要角色。
结语古代官员等级排名是按照官员在政府机构中的地位高低进行排序的。
不同朝代的官员等级制度各有不同,但大致可分为公卿、厅级官员、县级官员、乡级官员和里正等几个层次。
古代各品阶官职及所享俸禄以及服饰
一品正一品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武职外官:无从一品: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二品二品正二品: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文职外官:各省总督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从二品: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武职京官:散秩大臣武职外官:副将三品三品正三品: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副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从三品: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四品四品正四品: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文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从四品: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五品正五品: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从五品: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六品正六品: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从六品: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七品正七品: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从七品: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文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武职京官:七品典仪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八品正八品: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外委千总从八品: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武职外官:无九品正九品: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武职外官:外委把总从九品: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武职外官:额外外委未入流十品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编辑本段官员服饰及俸禄文官一品仙鹤补,朝冠顶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吉服冠用珊瑚顶;岁奉180两;二品锦鸡补,朝冠顶饰小宝石一块,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用镂花珊瑚顶;岁奉155两;三品孔雀补,朝冠顶饰小红宝石,上衔小蓝宝石,吉服冠用蓝宝石顶;岁奉130两;四品云雁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顶;岁奉105两;五品白鹇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顶;岁奉80两;六品鹭鸶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砗磲,吉服冠用砗磲顶;岁奉60两;七品鸂鶒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素金顶,吉服冠用素金顶;岁奉45两;八品鹌鹑补,朝冠阴文镂花金,顶无饰;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40两;九品练雀补,朝冠阳文镂金顶,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
古代文官官衔
武散官:明威将军
唐朝官员品级
正一品:
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
爵 :王 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
勋:国公
正二品:
职官: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令
文散官:通议大夫
武散官:壮武将军
从四品上:
职官: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
文散官:太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将军
勋:轻车都尉
从四品下:
职官: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中府折冲都尉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开国侯
勋:护军
正四品上:
职官: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正议大夫
武散官:忠武将军
爵:开国伯
勋:上轻军都尉
正四品下:
职官:尚书右丞、尚书中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勋:上护军
从三品:
职官: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从二品:
古代各个官员对应的品级
古代各个官员对应的品级在古代啊,说到官员品级,那可真是一门学问。
你看,古代的官员可不像现在随便挂个职务就能算个官,哦不,古时候的官员,得按照品级来分。
品级有高低,差得可远了。
你要是走错了,举个例子吧,你就得跟个小小的县令混在一起,搞不好一辈子就只能坐在县衙门前的石凳上晒太阳。
而要是碰上了大官,那可不就是一辈子都能吃香喝辣,衣食无忧?不过这事儿啊,哪能那么简单?古代的品级体系,简直复杂得让人头大,绝不是随便能搞明白的。
咱们先说说最顶尖的那些官儿。
你要是站在“九品中正”的上面,那简直就是走在天上,光是那气场就足以把周围的人压得喘不过气来。
那些顶级大官,最厉害的当然是“宰相”,也就是“丞相”吧。
这个位置,放现在说就是总统一样的存在,基本上是权力的象征。
那可是品级顶端,号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你看啊,宰相不仅官儿大,人也特别有面子。
那得了,整个朝廷上下,谁敢不给他三分薄面?你要是能当上宰相,简直可以把整条街的腰杆都挺得直直的,走哪儿都是“金光闪闪”的。
再往下,是“太师”、“太傅”这些人。
这些职务呢,也差不多是属于“高官厚禄”的范畴了,只不过比宰相略低一点。
这些人也不是随便就能当上的,得有才学,有背景,还得会拍马屁。
不是说拍马屁不好,只是能把这个“技术活”做得炉火纯青的人,才是顶尖中的顶尖。
所以这些太师、太傅的品级,虽说比宰相稍微低了点,但在朝廷里,谁敢小觑他们?然后,再往下就是“六部尚书”了。
这六部尚书分别负责各个方面的事务,有的负责兵权,有的负责财政,还有的负责礼仪什么的,整天忙得脚不沾地。
虽然他们的品级没那么高,但那可是在实际操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尤其是当时那些“尚书”职位,通常都有权管辖一方,基本上跟现代的部长差不多。
再往下呢,你就能看到一些地方官员了,比如“刺史”、“知府”之类的。
这些人是地方上的“大人物”,掌管一方政务。
别看他们在地方上风光,能坐在那个位置,背后可得有点“硬核”的关系。
九品的划分标准
九品的划分标准
九品的划分标准(又称九品中正制)来源于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
和晋升制度。
它按照九个等级,将官员分为不同的品级,以便对其进
行选拔和升迁。
以下是九品中正制的划分标准:
1. 一品:最高品级,通常是皇帝亲信的文官,如内阁大学士、尚书、
都官尚书等。
2. 二品:通常是国家重要职位的高级官员,如左右丞相、卿大夫、御
史大夫等。
3. 三品:通常是国家中层职位的官员,如尚书郎、御史中丞、刺史等。
4. 四品:通常是地方官员或部门官员,如知府、州县丞、知县等。
5. 五品:通常是地方官员的低级职位或中央官员的初级职位,如同知、县丞、主簿等。
6. 六品:通常是地方官员的驻地长官职位或中央官员的初级职位,如
推官、典史、主事等。
7. 七品:通常是地方官员的初级职位或中央官员的低级职位,如学官、主簿、爵亲王、世子等。
8. 八品:通常是地方官员的初级职位或中央官员的低级职位,如丞、
员外郎、正史、从九品官员等。
9. 九品:最低品级,通常是地方官员或中央官员的初级职位,如司簿、从九品小官员等。
这些品级的划分标准基于官员的职位、权力和责任等因素。
它不
仅用于选拔和辨别官员的能力和资历,还用于定义官员的礼仪和排场。
在九品中正制下,官员都必须按照自己的品级参加不同的官仪和宴会,并穿着规定的官服。
辨别官员品级的方法包括佩戴官印、着装和官帽
的款式等。
九品中正制在中国古代持续存在了千余年,是中国官体系的重要
组成部分。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官员的分类和管理思想。
古代的官职名称和品级
古代的官职名称和品级
各朝代的官职体系有所不同,以下为你列举部分古代官职名称和品级:
- 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 刺史:汉武帝时设置,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 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 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 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长。
- 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顾问委员会常委。
- 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 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行政院长。
- 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衎。
- 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 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若你想了解更多关于古代官职的信息,可以继续向我提问。
古代官员级别划分
古代官员级别划分古代中国的官员级别划分是非常严格的,不同级别的官员有着不同的职责和权力,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官僚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最高的官员是皇帝,而最低的官员则是各级县令。
在古代中国,官员的级别分为九品,每个品级又分为正、从、员三个级别。
从最高的品级开始,分别是九品中正、九品中从、九品中员、八品中正、八品中从、八品中员、七品中正、七品中从、七品中员,依次类推。
在这个官员体系中,不同级别的官员有着不同的职责和权力。
最高的官员是皇帝,他是整个国家的最高领导者,有着绝对的权力。
皇帝下面的官员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中央官员,另一类是地方官员。
中央官员包括太尉、大司马、太傅、太保、太子太保、太子少傅、太子太傅、少傅、太常、太仆、太府、大鸿胪、大司徒、大司空、大司农、大匠卿、大理寺丞、尚书令、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尚书左丞、尚书右丞、吏部尚书、礼部尚书、房部尚书、光禄卿、侍中、中书舍人、中书侍郎、中书令、司徒、司空、司农、司马、尚方官、太常卿、宗正卿、博士、祠部郎中、宗人府丞等。
这些官员的职责非常重要,他们直接参与国家的决策和管理。
例如,尚书令是负责处理官方文书的官员,他们直接向皇帝汇报工作。
而太常卿则是负责宗教和祭祀方面的工作,他们需要负责每年的祭祀和宗教仪式。
与中央官员相对应的是地方官员,他们的级别和职责也各不相同。
例如,州、府、郡的长官是八品中正,县的长官是八品中从,而乡的长官则是九品中员。
这些地方官员的职责是维护当地的治安,管理当地的资源。
除了中央官员和地方官员之外,还有一些专门负责某些领域的官员。
例如,吏部尚书是负责选拔和管理官员的官员,而礼部尚书则是负责国家礼仪和儒家文化的官员。
在古代中国,官员级别的划分非常严格,每个官员都有着明确的职责和权力。
这种官僚体系的优势在于可以保证国家的稳定和治理,但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例如可能会导致官僚主义的问题。
古代官员等级
之分,所谓九品十八级。
不能列入九品以内的,叫做未入流。
列表如下:品级官职-------------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都御史正二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从二品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时,各省布政使.正三品督察院左,右副都于是,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尹,奉天府尹,各省按察使.从三品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正四品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傅寺少卿,各省道员.从四品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 正五品左右春房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知州从五品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使,翰林院侍读,侍讲,各部院员外郎,各省知州.正六品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房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从六品左右春房左右善赞,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州同正七品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贴士,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丞,外县知县,各府学授.从七品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 正八品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贴士,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从八品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正九品各部院九品笔贴士,县主簿.从九品翰林院侍诏,刑部司狱,州吏目,巡检.未入流京,外县典吏,驿丞,和泊所所官-------------武官的品级及职务如下:品级官职------------正一品领侍卫内大臣从一品将军,督统,提督正二品副督统,总兵从二品副将正三品参将从三品游击正四品都司从四品城门领正五品守备从五品守御所千总正六品门千总,营千总从六品卫千总正七品把总从七品盛京游牧副尉正八品外委千总从八品委署骁骑尉正九品外委把总从九品额外外委武官无未入流-------------官员的称呼:看电视或看报纸的时候,有的网友可能会被一些官员的称呼搞糊涂了,那么下面我们就把一些官员的别称,介绍给大家。
官员的品阶勋爵
勋 例: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太中 大夫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 开国公食邑二千六百户食实封一千户赐 紫金鱼袋臣司马光” 枢密副使朝散大夫给事中上轻车都尉东 海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四百 户赐紫金鱼袋赠礼部尚书
三、勋
勋的种类: 勋有上柱国、柱国、上护军、护军、轻 车都尉、骁骑尉等,共十二级。 后代沿袭唐的制度,明代设置文勋、武 勋,文官勋号除柱国之外,还有正治卿、 资治尹之类。清代勋和爵合并。
三、勋
勋的种类: 勋有上柱国、柱国、上护军、护军、轻 车都尉、骁骑尉等,共十二级。 后代沿袭唐的制度,明代设置文勋、武 勋,文官勋号除柱国之外,还有正治卿、 资治尹之类。清代勋和爵合并。
四、爵 勋的种类: 周:公侯伯子男五类。 汉:封爵只有王、侯二等。只有皇子被 封王,相当于先秦的诸侯,所以通称诸 侯王。汉初异姓也封王,后代“非刘氏 不封”,异姓受封者通称列侯。汉武帝 以后,诸侯王得在王国境内分封庶子为 侯,也有列侯性质(称王子侯)。
二、阶
隋:隋代把有职务的官员称为职事官, 没有职务的称为散官。 唐:唐代整理前代散官的官号,并重新 规定品级,作为标志官员身份级别的称 号,称为阶,通称为阶官。 例:唐代的从一品官称开府仪同三司, 正二品称为特近,正六品称为朝议郎, 正六品下称为承议郎。
三、勋
勋:功勋、功劳 唐:唐代采取在某些散官官号略加补充 作为酬赏军工的勋号,称为勋,通称为 勋官。
四、爵(特殊) 食邑:晋宋以后,爵号加“开国”字样 以示尊贵,获得封地,有郡有县,但是 到了宋代所谓的食邑若干户,并不表示 实际的赋税收入。宋代的食实封,早期 是实际赋税收入,到了南宋也成了虚数。
品阶勋爵
一、品 古代把官员分为若干等级,通称为品。 汉:以禄石的多寡作为官阶高低的标志, 例如:九卿是中二千石,刺史、太守为 二千石,县令则是千石到六百石,禄石 不同,月俸收入不同。 曹魏:职官分为九品,一品最高,九品 最低。
古代官阶品级对应表
古代官阶品级对应表在古代社会,官阶品级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身份象征,它代表了一个人在朝廷中的地位和权力。
官阶品级的划分既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又有一定的升迁规则。
下面是一份古代官阶品级对应表,带您了解古代官员的身份和职责。
一、九品官员1. 列侯:掌管一座县城的行政事务。
2. 亭长:负责一个乡镇的治安和民生。
3. 市丞:管理一个市场的商业活动。
4. 知县:主管一个县的行政和司法事务。
5. 知府:管理一个府州的政务和经济发展。
6. 知州:负责一个州的行政管理和税收征收。
7. 刺史:管理一个州的政务和军事事务。
8. 州牧:掌管一个州的军政和农业发展。
9. 大都督:统领一个大区域的军队和行政机构。
二、八品官员1. 丞相:国家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国家的决策和治理。
2. 太师:辅佐丞相,参与国家的决策和管理。
3. 太傅:负责皇室贵族子弟的教育和培养。
4. 太保:负责皇帝的安全和保卫工作。
5. 太尉:掌管国家的军队和军事事务。
6. 太尉:负责国家的司法和刑法事务。
7. 太仆:管理国家的财政和物资供应。
8. 太宰:负责国家的宗教事务和祭祀仪式。
三、七品官员1. 尚书:负责国家的文书和文书管理。
2. 司马:掌管国家的军事和军队管理。
3. 司空:负责国家的工程和建筑事务。
4. 司徒:管理国家的农业和农村经济。
5. 大理寺卿:负责国家的司法和刑法审判。
6. 少卿:辅佐各级官员,参与政务决策。
7. 守备:负责边境地区的军事和防御。
8. 太常:管理国家的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
四、六品官员1. 大学士:担任皇帝的谋士和顾问。
2. 尚书令:掌管国家的文书和文书管理。
3. 大司马:负责国家的军事和军队管理。
4. 大司空:管理国家的工程和建筑事务。
5. 大司徒:负责国家的农业和农村经济。
6. 太仆寺卿:负责国家的财政和物资供应。
7. 大理寺少卿:参与国家的司法和刑法审判。
8. 都督:统领一方地区的军队和行政机构。
五、五品官员1. 大学士:担任皇帝的谋士和顾问。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
武职外官
外委千总
从八品
副科级
文职京官
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
文职外官
布政使司照磨、盐运使司知事、府、州、县训导
武职京官
八品典仪、亲军校、护军校、前锋校、骁骑尉
正九品
股级
文职京官
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
按察使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领侍卫内大臣
北京军区司令
掌銮仪卫事大臣
中央机关事物局、安全局长
从一品
正国级减
文职京官
各部尚书
国务院副总理兼部长
少师、少傅、少保
人大、政协的副职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
政治局委员
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中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
郡王、国公、各总督
武职京官
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
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
从七品
副处级
文职京官
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
文职外官
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州判
武职京官
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
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科级
文职京官
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
文职外官
县丞、士县丞
副县长、自治县副县长
文职京官
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赞礼郎
文职外官
知县
县长
京县县丞
古今官员级别对照
古今官员级别对照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就存在着各种不同级别的官员。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官僚体系也各有不同。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文化的积淀和政治的演变,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官员级别体系,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古今官员级别的对照。
一、中国古代在中国古代,官员级别可分为九品和十八衙。
九品官员上下由炼丹、庶民、从九品、从八品、从七品、从六品、从五品、从四品、从三品和从二品。
九品官员按照品级高低,分别对应不同的俸禄和权力,最高的九品之尊则是三公九卿。
十八衙官员则包括镇国、尉、都尉、郡吏、县吏、御史、司义、郎中、内史、主簿、别驾、给事中、刑狱、丞相、三公、中书、尚书和大将军。
十八衙官员为朝廷高级官员,多从九品以上,人数少而职位重。
二、世界各国在世界各国,官员级别体系也各有不同。
在美国,高级官员分别为行政和立法官员,其中行政官员包括总统、副总统、部长和司局长等,立法官员包括参议员和众议员。
在英国,高级官员包括国王、首相、大臣、议员等,其中最高级别为国王和王后。
在日本,高级官员分别为天皇、首相、内阁大臣、省级官员和县级官员等。
在德国,高级官员分别为总理、部长和议员等。
三、现代中国在现代中国,官员级别可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
中央官员从高到低分别为中央领导干部、省部级干部、厅局级干部、县处级干部、乡镇级干部和基层干部。
地方官员从高到低依次为省级干部、市级干部、县区级干部和乡镇居民委员会干部。
在现代中国,官员级别体系也是按照高低排序,每个级别对应着不同的权力和职责。
现代中国官员注重职业化、专业化,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和职级设置,官员们在遵守各项规定的同时,也更注重公正、廉洁、责任和权益的平衡。
四、总结官员级别是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政治体制和制度之下的产物。
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官员级别也有所不同。
但是,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官员级别的存在和演变,反映了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政治的特征和文化的影响。
古代官职从大到小排列
古代官职从大到小排列正一品:【正国级】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殿阁大学士【政治局】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物局、安全局长】武职外官:无从一品:【正国级减】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副职】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各部院尚书【副兼部长】、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内大臣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提督【绿营军区司令】正二品:【副国级】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荣誉称号,相当于总工会主席】、各部院左右侍郎【国务委员兼副部长】、内务府总管【中央办公厅主任】文职外官:各省总督【大区书记,如以前的东北局、华北局等】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中央警备团司令】、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中央仪仗队】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绿营集团军司令】从二品:【部级】文职京官:内阁学士【国务委员】、翰林院掌院学士【社科院院长】文职外官:巡抚【省委书记】、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长】武职京官:散秩大臣武职外官:副将正三品:【副部级】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副书记】、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军级军队领导】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从三品:【副部级减】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正四品:【厅级加】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中央信访办副主任】、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外交部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北京市副市长】、奉天府丞【直辖市副市长】、各省守巡道员【地委专区书记】、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从四品:【厅级】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中央党校校长】文职外官:知府【市委书记】、土知府【自治市市委书记】、盐运使司运同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正五品:【厅级减】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各部司长】、太医院院使【首长医院院长】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从五品:【副厅级加】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文职外官:各州知州【直辖县书记】、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正六品:【副厅级减】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从六品:【县处级加】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正七品:【县处级】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首都县副县长】、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县委书记】、按察司经历、教授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从七品:【副处级】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武职京官:七品典仪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正八品:【科级】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外委千总从八品:【副科级】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武职外官:无正九品:【股级】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武职外官:外委把总从九品:【副股级】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武职外官:额外外委未入流:【普通科员】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古代官职等级
古代官职等级正一品: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爵:王从一品: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武散官:骠骑大将军爵:嗣王、郡王勋:国公正二品:职官: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令文散官:特进武散官:辅国大将军爵:开国郡公勋:上柱国从二品: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 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文散官:特进武散官:辅国大将军爵:开国县公勋:柱国正三品:职官:侍中、中书令、吏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六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勋:上护军从三品:职官: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 卫尉/宗正/ 太仆/大理/鸿胪/ 司农/ 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爵:开国侯勋:护军正四品上:职官: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文散官:正议大夫武散官:忠武将军爵:开国伯勋:上轻军都尉正四品下:职官:尚书右丞、尚书中司侍郎、左右千牛卫/ 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文散官:通议大夫武散官:壮武将军从四品上:职官: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 亲王府长史文散官:太中大夫武散官:宣威将军勋:轻车都尉从四品下:职官: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 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大都督府/ 大都护府/ 亲王府司马、中府折冲都尉文散官:中大夫武散官:明威将军正五品上:职官: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国子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都水使者、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 晋阳/ 奉先县令、亲勋翊卫羽林郎将、中都督/ 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典军文散官:中散大夫武散官:定远将军爵:开国子勋:上骑都尉正五品下:职官:太子中舍人、内常侍、中都督/ 上都护府司马、中州别驾、下府折冲都尉文散官:朝议大夫武散官:宁远将军视正五品:萨宝从五品上:职官:尚书左右司诸司郎中、秘书丞、着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别驾文散官:朝请大夫武散官:游骑将军爵:开国男勋:骑都尉从五品下:职官: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内给事、上牧监、下都督府/上州司马、驸马都尉、奉车都尉、宫苑总监、上府果毅都尉文散官:朝散大夫武散官:游击将军正六品上:职官:太学博士、中州长史、亲勋翊卫校尉、京兆/河南/ 太原府诸县令、武库中尚署令、诸卫左右司阶、中府果毅都尉文散官:朝议郎武散官:昭武校尉勋:骁骑尉正六品下:职官:千牛备身、备身左右、下州长史、中州司马、内谒者监、中牧监、上牧副监、上镇将文散官:承议郎武散官:昭武副尉从六品上: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尚书诸司员外郎、大理司直、国子助教、城门郎、符宝郎、通事舍人、秘书郎、着作佐郎、侍御医、诸卫羽林长史、两京市令、下州司马、左右监门校尉、亲勋翊卫旅帅、上县令文散官:奉议郎武散官:振威校尉勋:飞骑尉从六品下:职官:侍御史、少府/将作/ 国子监丞、司农寺诸园苑监、下牧监、宫苑总监副监、互市监、中牧副监、下府果毅都尉文散官:通直郎武散官:振威副尉正七品上:职官:四门博士、詹事司直、左右千牛卫长史、军器监丞、中县令、亲勋翊卫队正、亲勋翊卫副对正、中镇将文散官:朝请郎武散官:致果校尉勋:云骑尉正七品下:职官:内寺伯、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诸卫左右中候、上府别将/司史、上镇副、下镇将、下牧副监文散官:宣德郎武散官:致果副尉从七品上: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补阙、太常博士、太学助教、门下省录事、尚书都事、中书省主书、左右监门直长、都水监丞、中下县令、京县丞、中府别将/长史、中镇副、勋卫太子亲卫文散官:朝散郎武散官:翊麾校尉勋:武骑尉从七品下:职官:太史局丞、御史台/ 少府/将作/ 国子监主簿、掖庭/ 宫闱局令、下县令、太庙诸陵署丞、司农寺诸园苑副监、、宫苑总监丞、公主家令、亲王府旅帅、下府别将/长史、下镇副、诸屯监、诸折冲府校尉文散官:宣义郎武散官:翊麾副尉视从七品:萨宝府祆正正八品上:职官:监察御史、协律郎、翊卫、大医署医博士、军器监主簿、武库署丞、两京市署丞、上牧监丞、执乘亲事文散官:给事郎武散官:宣节校尉正八品下:职官:奚官/内仆/ 内府局令、备身、尚药局司医、京兆/河南/太原诸县丞、太公庙丞、诸宫农圃监、互市监丞、司竹副监、司农寺诸园苑监丞、灵台郎、上戍主、诸卫左右司戈文散官:征事郎武散官:宣节副尉从八品上:职官:左右拾遗、太医署针博士、四门助教、左右千牛卫录事参军、上县丞、中牧监丞、京县主簿、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丞、保章正、诸折冲府旅帅文散官:承奉郎武散官:御侮校尉从八品下:职官:大理评事、律学博士、太医署丞、左右千牛卫诸曹参军、内谒者、都水监主簿、中书/门下/尚书都省/ 兵部/吏部/考功/ 礼部主事、中县丞、京县尉、诸屯监丞、上关令、上府兵曹、上挈壶正、中戍主、上戍副、诸率府左右司戈文散官:承务郎武散官:御侮副尉正九品上:职官:校书郎、太祝、典客署掌客、岳渎令、诸津令、下牧监丞、中下县丞、中州博士、武库署监事文散官:儒林郎武散官:仁勇校尉正九品下:职官:正字、奚官/内仆丞、内府局丞、太史局司辰、典厩署主乘、下县丞、下州博士、兆/河南/太原府诸县尉、上牧监主簿、诸宫农圃监丞、中关令、亲王国尉、上关丞、诸卫左右执戟、中镇兵曹参军、下戍主、诸折冲队正文散官:登仕郎武散官:仁勇副尉从九品上:职官:尚书/ 御史台/ 秘书省/ 殿中省主事、奉礼郎、律学助教、弘文馆校书、大史局司历、太医署医助教、京兆/河南/太原府/九寺/少府/ 将作监录事、都督/ 都护府/上州录事市令、宫苑总监主簿、上中县尉文散官:文林郎武散官:陪戎校尉从九品下:职官:内侍省主事、国子监录事、崇文馆校书、书学博士、算学博士、门下典仪、太医署按摩/祝禁博士、太卜署卜博士、太医署针助教/医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监候、掖庭局宫教博士、太官署监膳、太乐鼓吹署乐正、大理寺狱丞、中下州医博士、中下县尉、下关令、中关丞、诸卫羽林长上、诸津丞、诸折冲府队副、诸率府左右执戟文散官:将仕郎武散官:陪戎副尉流外一等:诸卫/ 都水监/ 羽林军录事、尚书/中书/ 门下省/ 御史台令史、太常寺谒者、司仪署诸典书、河渠署河堤谒者、太医署医针师、内侍省寺人视流外一等:萨宝府祓祝流外二等:太卜署卜助教、秘书/殿中/ 内侍省令史、城门/ 符宝/夕文馆令史、通事令史、尚书/门下/ 中书省/御史台书令史、太常寺祝史、宫苑总监录事、典客署典客、亲勋翊卫府录事、太史局漏刻博士、御史台殿中令史流外三等:城门/ 符宝书令史、秘书/殿中/内侍省、御史台书令史、、诸牧园苑监录事、诸仓监/诸关津录事、、诸卫羽林军府/ 太子詹事府令史、尚食局主食、、秘书/殿中/内侍省诸局书令史、内侍省内典引、尚药局太医署按摩祝禁师、太常寺赞引、太医署医工/针工、太卜署卜师诸计史、率更寺漏刻博士流外四等:、诸卫羽林军史、门下省主宝/主符、太医主药、门下/ 中书省传制、太医署按摩祝禁工、御史台监察史视流外四等:萨宝府率流外五等:大理寺司直平事史、诸署农圃监、诸牧园苑监史、诸都护府史、太官署监膳史、良酝署掌酝、掌醢署主醢、诸典事、亲勋翊卫率府史、大理寺狱史视流外五等:萨宝府史流外六等:亲勋翊卫府史、诸仓关津府史、太医署药园师、诸亭长流外七等:门下省主节、诸掌固、大史监历生、天文观生、诸仓关津史、诸仓计史流外八等:守宫署掌设流外九等:国子学/ 太公庙干、诸辇者正一品: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左/ 右丞相、少师,少傅,少保爵:王从一品:职官:枢密使、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武散官:骠骑大将军爵:嗣王、郡王、国公正二品:职官: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太尉文散官:特进武散官:辅国大将军、镇国大将军爵:开国郡公勋:上柱国从二品:职官: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御史大夫、六部尚书、左右金吾卫/ 左右卫上将军、冀/兖/青/徐/扬/荆/豫/梁/ 雍州牧、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爵:开国县公勋:柱国正三品:职官:观文殿学士、翰林/ 资政/ 保和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保和/ 端明殿学士、龙图/天章/ 宝文/显谟/徽猷/ 敷文阁学士、枢密直学士、左右散骑常侍、权六曹尚书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勋:上护军从三品:职官:龙图/天章/ 宝文/显谟/徽猷/ 敷文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开封尹、尚书列曹侍郎、诸卫上将军、太子宾客/詹事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爵:开国侯勋:护军正四品:职官: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宗正卿、秘书监、诸卫大将军、殿前副都指挥使、承宣使文散官:正奉大夫、中奉大夫武散官:忠武将军、壮武将军爵:开国伯勋:上轻车都尉从四品:职官:保和殿/ 龙图/天章/ 宝文/显谟/徽猷/ 敷文阁侍制、左右谏议大夫、权六曹侍郎、国子祭酒、少府/ 将作监、诸卫将军文散官:太中大夫、中大夫武散官:宣威将军、明威将军勋:轻车都尉正五品:职官: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观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协忠/ 中侍大夫文散官:中散大夫、朝奉大夫武散官:定远将军、宁远将军爵:开国子勋:上骑都尉从五品:职官:太常/宗正少卿、秘书少监、内客省使、延福宫使、景福殿使、枢密都承旨、中亮/ 中卫/翊卫/ 亲卫大夫、殿前马/步军都虞候、防御使、捧日/天武/ 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团练使、诸州刺史、驸马都尉文散官:朝散大夫、朝请大夫武散官:游骑将军、游击将军爵:开国男勋:骑都尉正六品:职官:集英殿修撰、左右司郎中、国子司业、军器监、都水使者、内侍省都知/副都知、宣庆/ 宣政/ 昭宣使、拱卫/左武/ 右武大夫、内侍省押班、枢密承旨/副承旨文散官:朝奉郎、承直郎武散官:昭武校尉、昭武副尉勋:骁骑尉从六品: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左右司员外郎、右文殿/ 秘阁修撰、开封少尹、开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将作/ 军器少监、和安/成和/ 成安大夫、陵台令文散官:奉直郎、通直郎武散官:振威校尉、振威副尉勋:飞骑尉正七品: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谏、侍讲、直龙图/天章/ 宝文阁、枢密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医、赤县令文散官:朝请郎、宣德郎武散官:致果校尉、致果副尉勋:云骑尉从七品:职官:左右正言、符宝郎、监察御史、直显谟/徽猷/ 敷文阁、太常/宗正/ 秘书丞、大理正、着作郎、崇政殿说书、内符宝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医官、合门宣赞舍人、判太医局令、翰林医效/医痊文散官:朝散郎、宣奉郎武散官:翊麾校尉、翊麾副尉勋:武骑尉正八品:职官:秘书郎、太常博士、枢密院计议官/ 编修官、敕令所删定官、直秘阁、着作佐郎、国子监丞、国子博士、大理司直/评事、训武/ 修武郎、内常侍、京府判官、京畿县令、赤县丞、太史局五官正、中书/门下省录事、尚书省都事文散官:给事郎、承事郎武散官:宣节校尉、宣节副尉从八品:职官:少府/将作/ 军器/都水监丞、秘书省校书郎/ 正字、太常寺奉礼郎/太祝、太学/ 武学/ 律学博士、主管太医局、合门祗候、东/西头供奉官、从义/ 秉义郎、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承直/ 儒林/ 文林/从事/从政/ 修职郎、京畿县丞、诸州县令/丞、赤县尉、防御/ 团练副使、太史局丞/直长/ 灵台郎/ 保章正、翰林医愈/医证/医诊/医候、守阙主事/令史/书令史文散官:承奉郎、承务郎武散官:御武校尉、御武副尉正九品:职官:殿头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国子太学正/录、武学谕、律学正、太医局丞、忠训/忠翊/成忠/ 保义郎、挈壶正、京畿县尉、诸州别驾/长史/司马、枢密院守阙书令史文散官:儒林郎、登仕郎武散官:仁勇校尉、仁勇副尉从九品:职官:高班、黄门内品、承节/承信/ 迪功郎、诸州县尉、城砦/马监主簿、诸州司士/文学/助教、翰林医学文散官:文林郎、将仕郎武散官:陪戎校尉、陪戎副尉。
古代官职由小到大排名?? 古代官职从大到小排列
一、官员的品级:官阶分为九品,每品里又有正、从之分,所谓“九品十八级”。
不能列入九品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末入流”。
列表如下:1、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2、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右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3、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4、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5、正三品——(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右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参将6、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7、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8、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9、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省知州;(武)守备10、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侍讲,各部院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11、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12、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卫千总 13、正七品——(文)翰林院修编,各部院七品笔贴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知县,各府学教授;(武)把总14、从七品——(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15、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贴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外委千总16、从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武)委署骁骑尉17、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笔贴式,县主簿;(武)外委把总18、从九品——(文)翰林院待诏,刑都司狱,州吏目,巡检;(武)额外外委19、末入流——(文)京、外县典吏,驿丞,河泊所所官;(武)无末入流二、官员的服饰品级——顶戴—————————蟒袍————补服(文/武)一品——珊瑚—————————九蟒五爪——仙鹤/麒麟二品——起花珊瑚———————九蟒五爪——锦鸡/狮子三品——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九蟒五爪——孔雀/豹四品——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八蟒五爪——雪雁/虎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八蟒五爪——白鹇/虎六品——砗磲及白色涅玻璃———八蟒五爪——鹭鸶/彪七品——素金顶————————五蟒四爪——(溪鸟)鸟和(束力鸟)鸟/犀牛八品——起花金顶———————五蟒四爪——鹌鹑/犀牛九品——镂花金顶———————五蟒四爪——蓝雀/海马末入流—镂花金顶———————五蟒四爪——黄鹂/无三、官员的称呼大学士——中堂太子少保——宫保吏部尚书——天官、冢宰礼部尚书——大宗伯户部尚书——大司徒、大司农刑部尚书————大司寇兵部尚书————大司马工部尚书————大司空左都御史————总宪左副都御史———副宪通政使—————银台御史——————侍御、都老爷郎中、员外郎——部郎、郎官主事——————主政总督——————制军、制台、制宪、督宪、部堂巡抚——————中丞、抚军、抚台、抚院、抚宪、部院河道总督————河台、河帅漕运总督————漕台、漕帅学政——————学台、学院、学宪布政使—————藩台、藩司、方伯、东司按察使—————臬台、臬司、廉访、西司盐运使—————盐司道员——————道台、观察知府——————太守、太尊、黄堂、五马同知——————二府、分府、司马通判——————别驾、三府知州——————牧、刺史州同——————州驾、州司马州判——————别驾、州司马知县——————明府、令、大令、宰、邑尊、邑宰、邑令、令尹、大尹 学官——————教官、校官、学老师县丞——————左堂、二尹、捕厅主簿——————三尹吏目——————捕厅、右堂典史——————捕厅、右堂、廉捕、少尉、少尹、少府巡检——————捕厅、巡政、分司提督——————军门、提台总兵——————总镇、镇台副将——————协镇、协台其实古代宫廷也是按也是按品排序,基本上没有官职名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服色鱼(龟)
银鱼(龟)
三梁冠
二梁冠 一梁冠 一梁冠
三梁冠
后世多沿唐制,明清时省上下阶,仅分正从,为 九品十八阶。 清 暖帽
清 凉帽
清代官员帽子正中的圆珠称谓顶 珠,俗称顶子、顶戴,以不同的质 地和颜色区分不同级别的官员。 具体区分是(仅说明颜色的区分) 一——二品:红色 三——四品:蓝色 五——六品:白色 七品以下: 黄色
古代官员的品级
国家出现后,国家政务需人执行,便出现了官, 因政务的重要程度不同,或同一政务许多人执行, 又出现了不同级别的官员。官员级别等级制度,经 历了三个阶段: (一)爵秩 施行于先秦时期,以周代为典型。 《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 子、男,凡五等。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 中士、下士,凡五等。此为爵制。 官员等级分为卿、大夫、士三等,每等又分为 上、中(亚、次)、下三级。亦为爵位名称,此时 官爵合一。
从七品下 宣义郎
正八品上 给事郎 正八品下 征事郎 从八品上 承奉郎 从八品下 承务郎 正九品上 儒林郎 正九品下 登仕郎 从九品上 文林郎 从九品下 将仕郎
翊麾副尉
宣节校尉 宣节副尉 御侮校尉 御侮副尉 仁勇校尉 仁勇副尉 陪戎校尉 陪戎副尉
唐代还以不同的冠服、佩饰区别不同级别的官员,如:
品级
一—三
汉代的秩禄特点是:有官职才有 秩禄,无官职就无秩禄;原有职位上 所有的秩禄不能添加到新的职位上去。 职事是汉代授予秩禄的基本条件,对 于官吏个人地位权益是很少会照顾到 的。对于父母之丧和病罹之苦,朝廷 不光没有做出相应的褒奖孝义和抚恤 病痛,反而停发俸禄剥夺原有的权益, 无视原有的资历让去职官吏从头做起。
正四品下 从四品上 从四品下 正五品上 正五品下 从五品上 从五品下 正六品上 正六品下
正议大夫
通议大夫 太中大夫 中大夫 中散大夫 朝议大夫 朝请大夫 朝散大夫 朝议郎 承议郎
忠武将军
壮武将军 宣威将军 明威将军 定远将军 宁远将军 游骑将军 游击将军 昭武校尉 昭武副尉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2
3 4 5
正二品
从二品 正三品 从三品
特进
光禄大夫
辅国大将军 17
镇军大将军 18
从六品下 通直郎
正七品上 朝请郎 正七品下 宣德郎 从七品上 朝散郎
振武副尉
致果校尉 致果副尉 翊麾校尉
金紫光禄大夫 冠军大将军 19 银青光禄大夫 云麾将军 20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正四品上
西汉官员的等级是按照俸禄的多少来说的,而俸禄 是以给多少粮食为标准的.当然具体发放的时候不 可能真的全发粮食,否则高官弄那么多粮食也十分 麻烦. 万石\中二千石\真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千石\ 比千石\八百石\比八百石\六百石\比六百石\五百 石\四百石\比四百石\三百石\比三百石\二百石\比 二百石\百石\比百石\斗食 大约比二千石以上算高级官员,比六百石以上算中 层干部,以下算基层. 比如: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秩万石,郡 守秩两千石,县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县长秩 五百石至三百石等。
(三)品阶
汉代的这种秩禄从属于职位,无职就无阶可言 的体制,在进入魏晋之后就开始衰落,最后被南北 朝唐宋的职阶分立而取代。 曹魏一改两汉用官员秩俸作为官阶的旧制,始 创了品级制度,即官品;官职以品论高下,以品数 少者为高,一品为最高,九品为最低。晋时进而将 曹魏的每品中各分正从,共九品十八级。后一直为 北魏、唐、两宋。元和明清诸代所沿用。 北魏继承 了晋代的品级制度,并将从第四品起正从又分上下 阶,合之共九品十八级三十阶。
汉承秦制,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的名 称基本沿用了秦朝的制度。但官职和秩禄 的重要性却在不断上升着,秩禄开始取代 了爵禄的原有地位。从此,以若干石标志 等级的官吏,才是皇帝治理天下的左膀右 臂,贵族所有的爵位只能是辅助表示身份 的标志。总的来说,在汉代构成官员等级 标志的是秩禄而不是爵位,原来作为官员 品级标志的爵位,随着官僚政治的发展而 快速衰落下去。
花翎
蓝翎
清朝官服
明、清 两代中央都 察院、地方 按察使司衙 门官员,不 论品级高低 概用獬豸补 服。
所谓散官,只是一种表示身 份地位的称号,并没有实际的职 权,只是用于表示官员的品级。 凡九品以上职事官,皆带散官号, 谓之“本品”。如果本品高而职 事官低者谓之守某官,本品低而 职事官高者,谓之行某官。
唐文武散官表
阶数 1 品级 从一品 文散官 武散官 阶数 品级 文散官 武散官 振威校尉 开府仪同三司 骠骑大将军 16 从六品上 奉议郎
以爵位代表身份等级,决定了 自己的服色、銮旗、车马、礼仪的 差异,被授予的田地、人民构成了 自己的爵禄,并且在一次被授予后 就能够世代相传。于是这些拥有了 采邑、家兵的贵族与其君主就有了 他们之间的固有格局,这大异于之 后官僚政治时代的官员与君主的关 系。——层层分封。
秦代二十等爵位
一等曰公士(言有爵命,异于士卒) 二等曰上造(言有成命于上) 三等曰簪袅(可装饰马) 四等曰不更(言不预更卒之地) 五等曰大夫(列位从大夫) 六等曰官大夫(列位大夫) 七等曰公大夫(稍尊于大夫) 八等曰公乘(言其得乘公家之车) 九等曰五大夫(大夫之尊也) 十等曰左庶长
十一等曰右庶长(众列之长) 十二等曰左更 十三等曰中更 十四等曰右更(言主领更卒,部其 役使也) 十五等曰少上造 十六等曰大上造(皆主上造之地) 十七等曰驷车庶长(得乘驷驰) 十八等曰大庶长(更尊也) 十九等曰关内侯(有侯号无国号) 二十等曰彻侯(言其爵上通于天子)
(二)禄秩
此制实行于秦汉时期。也就是以俸 禄的多少来代表官员的品级。 秦国在商鞅变法后,确定了五十石 至千石的品秩。不过当时仍然是以爵禄 为主,秩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而且还 带着许多爵禄的痕迹,秩禄只是被作为 官员的任职报酬。在秦代,官职与爵位 是对应的。
隋唐的官员可分为职事官与散官两类。所谓职事官, 就是指中央机构的三省、六部、九寺、五监、十二卫以 及州县各官。这些官员都有比较明确的职责权限。凡职 事官都是有“品”的,隋文帝时定九品三十阶,即自一 品至九品各分正从,其中自正四品至从九品又各分上下 阶。大体说,九品又分成三品以上,五品以上及六品以 下三个等级,表示着职事官的不同身分。三品以上职事 官通常是指中央机构中的台、省、寺、监的首官和六部 尚书、诸卫将军以及地方府尹、上州刺史。这一等级的 官员一般是由皇帝亲自任命。四品、五品职事官多半是 中央各部门的次官、要职(诸如给事中、中书舍人、尚 书左右丞等)以及其下属各司、局、署一级长官。这一 级官员通常是由宰相提名,呈皇帝御批。六品以下算是 低级官员,他们的任命只需通过吏、兵二部铨选注拟并 经过例行的审报手续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