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的来源及结构关系
汉语成语文化
汉语成语文化一、成语起源汉语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古代汉语,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沉淀,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成语体系。
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如“卧薪尝胆”、“守株待兔”等,这些成语的来源与古代历史、寓言、传说、民间故事等密切相关。
二、成语结构汉语成语的结构通常由四个字组成,有时也会有五个字或更多字的成语。
成语的结构严谨,语言简练,富有表现力。
成语的结构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起因、主体、行为和结果。
起因是成语的背景或原因,主体是成语中的主要人物或事物,行为是主体所进行的活动或行为,结果是行为所导致的结果或影响。
三、成语意义汉语成语的意义通常是通过比喻、象征、夸张等手法来表达的,因此理解成语的意义需要深入思考和理解。
成语的意义通常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表面意义和深层意义。
表面意义是成语的字面意思,而深层意义则是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四、成语分类汉语成语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根据来源,成语可以分为历史故事类、寓言故事类、民间传说类等;根据结构,成语可以分为四字成语、五字成语、六字成语等;根据意义,成语可以分为褒义词、贬义词等。
五、成语应用汉语成语在语言表达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它们可以用作比喻、形容、陈述等多种用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简洁。
同时,成语还可以用来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情感,如“画龙点睛”、“登峰造极”等。
六、成语文化价值汉语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首先,成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如“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其次,成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桃李满天下”、“文武之道”等;最后,成语还具有语言艺术价值,如“画蛇添足”、“神来之笔”等。
七、成语传承与发展为了传承和发展汉语成语文化,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加强成语的普及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成语;其次,加强对成语的研究和整理,挖掘更多的成语资源;最后,加强成语的应用和创新,让成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汉语成语的来源及结构关系
汉语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二是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三是历史典故,如负荆请罪、破釜沉舟;四是文人作品,如老骥伏枥、青出于蓝;五是外来文化,如功德无量、火中取栗。
【解释】:偷取炉中烤熟的栗子。
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出自】:十七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的寓言《猴子与猫》载:猴子骗猫取火中栗子,栗子让猴子吃了,猫却把脚上的毛烧掉了。
【示例】:我们目前自顾不暇,郑成功不来就是天主保佑了,我们还好去惹他么。
我们不能为别人~。
◎郭沫若《郑成功》第五章【近义词】:代人受过、为人作嫁【反义词】:坐享其成【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结构关系:1.主谓关系2.并列关系3。
动宾关系4。
偏正关系5.补充关系请按上面的来源分类以下成语:1画龙点睛2 图穷匕见3三顾茅庐4 不耻下问5举一反三6任重道远7 春风得意8一帆风顺9纸上谈兵10朝三暮四11空中楼阁12集思广益13逃之夭夭14 锦上添花15想入非非16落井下石17中流砥柱18可歌可泣19天衣无缝20百感交集21 痛改前非22画饼充饥23哗众取宠24 战无不胜一扫而光25孤芳自赏26居心叵测27放虎归山28循规蹈矩29恨铁不成钢30自欺欺人31语重心长宁左勿右32 水深火热1、神话传说:19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没有缝。
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没有一点破绽.也比喻诗文浑然一体,没有雕琢的痕迹。
出处五代·前蜀·牛峤《灵怪录·郭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褒义;指周密完善。
2、历史典故:1画龙点睛(原形容南北朝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
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每次)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认为)诳,因(因此)点其一.须臾(过了一会),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
关于成语特点和来源
成语解释解释基本解释[idiom;set phrase] 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习用的固定短语。
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具有意义的整体性。
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具有结构的凝固性。
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
成语的定义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
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
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当然,也有中性的。
成语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
成语的组成绝大部分是由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成。
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
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成语的特征成语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1、结构固定性成语的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一般不能随意更变或增减语素。
例如“唇亡齿寒”,不能改为“唇亡牙冷”、“唇亡牙寒”、“唇无牙冷”;“胸无点墨”,也不能增加成“胸中无有一点墨”。
此外成语里的语序也有固定性,不能随意更改。
例如“来龙去脉”不能改为“去脉来龙”;“汗马功劳”不能改为为“功劳汗马”。
2、意义整体性成语在意义上具有整体性。
“它的意义往往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
”2如“狐假虎威”,表面意义是“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实际含义是“倚仗别人的权势去欺压人”;“兔死狗烹”,表面意义是“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实际含义是“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废寝忘食”,表面意义是“不顾睡觉,忘记吃饭”,实际含义是“极为专心努力”等等。
四字成语来历什么
四字成语来历什么由来成语一共有5万多条,其中96%为四字格式,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以上的成语.如“五十步笑百步”、“闭门羹”、“莫须有”、“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在酒”等.成语一般用四个字,这大概是因为四字容易上口.如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就以四字句为多,古代历史《尚书》,其中四字句也有一些.后来初学读的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后两种即全为四字句.《四言杂字》《龙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这虽然是训蒙书,也足以说明四字句之为人所喜爱、所乐诵.古人有些话,本来够得上警句,可以成为成语.只是因为改变为四字,比较麻烦,也就只好把它放弃,作为引导语来用.例如"宋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意思很好,但因字数较多的关系,就没能形成成语,我们只能视为警句,有时可以引入文章.而如"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就容易说,容易记,便可以成为成语.而同在《岳阳楼记》中的一句"百废俱兴",因为是四个字,所以就成了成语.。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充分体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特点: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②意义的整体性.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④形成的历史性.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来源:①历史故事.②寓言故事.③神话或其他传说.④古典文学作品.成语,chénɡyǔ,idioms(周祖谟)语言词汇中的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例如:言简意赅勇往直前相反相成实事求是诲人不倦经年累月千钧一发缘木求鱼削足适履七手八脚细大不捐坐井观天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别是典故性的.如“汗牛充栋”、“虎踞龙蟠”、“东山再起”、“草木皆兵”之类,在汉语成语里占有一定的比例.汉语历史悠久,成语特别多,这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最主要的一点是习用语和谚语是口语性质的,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在人民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在成语中也有些是接受外来文化而出现的.如“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都是.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不是四字的较少.如“五十步笑百步”、“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语一般所以用四个字,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四字的语法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主谓式:名副其实、盛气凌人、杞人忧天、胸有成竹;动宾式:好为人师、莫名其妙、视为畏途;联合主谓式: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联合动宾式:知己知彼、养精蓄锐、防微杜渐、发号施令;联合名词式:粗心大意、南辕北辙、镜花水月;联合动词式:突飞猛进、勇往直前;动补式:逍遥法外、问道于盲;兼语式:以邻为壑、令人生畏.成语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上面只是简单举例的性质.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对比以及加重的措辞方法.如“阳奉阴违”、“外强中干”、“五光十色”、“一知半解”、“七嘴八舌”、“患得患失”、“不寒而栗”等各有妙用.所以文学家对成语的运用都非常注意.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谚语、歇后语、引语和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从某些方面看来,。
成语故事讲解成语的来源与典故
成语故事讲解成语的来源与典故成语是汉语中常用的固定词组,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
它们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经验,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
本文将从成语的来源和典故入手,为读者讲解成语故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一、成语的来源成语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古代文化典籍、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些常见的成语来探索它们的来源。
1. 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出自《庄子·逍遥游》:“孔子行且坐,墙数尺之间,树之其下。
守株之盗闻之,曰:‘以我才捷而过人者也。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农夫发现一只兔子撞死在他种的树上,从而得到了猎物。
他误以为守在那颗树下就能得到更多的兔子,结果白白浪费了时间。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不懂努力和机智的人。
2. 杞人忧天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四》:“杞人忧天,后有雨。
”古时候,有个叫杞人的人,天天忧虑天空会塌下来。
有一次,杞人站在雨后的泥洼里,阳光照在泥水上,杞人看到泥中有天空的倒影,以为天空真的要塌下来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过分担心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也不要胡思乱想。
3. 四面楚歌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时期楚汉相争的故事。
汉代时,刘邦率军进攻项羽,每战必胜,项羽最终被迫退守垓下。
当时,楚军四面受到围攻,处境非常艰难。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被敌人重重包围,孤立无援的处境。
二、成语的典故成语的典故是成语背后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下面,我们将为你讲解一些成语的典故。
1. 鸡犬不宁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庄子·逍遥游》:“庄子之室也,有竹巢者,鸡为之跃,犬为之吠,主人怒曰:‘抱佛脚而来吾窃竹也。
’从竹右抱竹而左拥剑以守其室。
”庄子讲述了一个故事,说他家的鸡犬总是安静地呆着,但是有一天,它们突然鸡飞狗跳,发出了各种声音。
庄子的邻居误以为有人想偷庄子的东西,拿起武器去看守。
结果,他发现只是一阵风吹动了竹子,吓得鸡犬叫而已。
成语的结构意思
成语的结构意思
成语是一种固定的词组,通常由四个字组成,其意义和用法相当于一个完整的句子。
在汉语中,成语一般具有固定的结构,通常由两个或多个词组成,其中每个词都有特定的含义和语法功能。
成语的结构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其中一些常见的结构包括:
1、并列结构:这种结构由两个或多个并列的词或短语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通常是比较平等的。
例如:“笔墨纸砚”、“琴棋书画”等。
2、主谓结构:这种结构中,后面的词或短语是前面词或短语的说明或解释。
例如:“胸有成竹”、“口蜜腹剑”等。
3、动宾结构:这种结构中,前面的词或短语是后面词或短语的宾语,表示动作的对象。
例如:“推心置腹”、“画蛇添足”等。
4、偏正结构:这种结构中,前面的词或短语是后面词或短语的修饰语,表示限定或修饰关系。
例如:“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等。
5、补充结构:这种结构中,后面的词或短语是对前面词或短语的补充说明或解释。
例如:“深入浅出”、“眼高手低”等。
以上仅是成语结构的几种常见类型,实际上成语的结构非常丰富多样,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和总结。
通过对成语结构的了解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
汉语成语出现的主要原因
汉语成语出现的主要原因
汉语成语是中国文化中独特的表达方式,它来源广泛且历史悠久。
以下是汉语
成语出现的主要原因:
1. 丰富的历史文化:汉语成语来源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包括历史事件、文学作品、哲学思想等。
成语不仅是语言的表达方式,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价值观。
2. 象征性的表达:成语常常使用象征性的词汇和句式,可以简洁地表达复杂的
情感、故事或观点。
通过使用成语,人们可以用精炼的语言传达深刻的意义,使对话更加生动有趣。
3. 语言的经济性:汉语成语通常由四个字组成,节约了表达的词汇和篇幅。
使
用成语可以在短短的几个字中表达丰富的含义,提高了语言的效率和流畅性。
4. 文学的美学:成语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广泛使用,让文学作品更具艺术性。
成
语的蕴含意义和修辞特点给文学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欣赏。
5. 传统文化的传承: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和使用成语,人
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成语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历史和思想,对于维护文化认同和传统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汉语成语的形成和使用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表现,它源于历史文化、象征性表达、语言的经济性、文学美学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成语在口头和书面语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汉语增添了深度和韵味。
成语来源及类型
成语来源及类型一、关于成语的来源1,寓言成语,如杞人忧天,愚公移山,(主要出现在我国古代文献,如《庄子》井底之蛙,《列子》愚公移山,《韩非子》滥竽充数,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等)2神话传说中的成语,如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海市蜃楼,天衣无缝,牛郎织女等3历史故事成语,汉语成语中,来源于历史事件名人传闻佚事的有很大的比例,如《左传》《史记》《后汉书》有许多著名战争或历史事件概括而来的成语,如草木皆兵,完璧归赵,纸上谈兵,破釜沉舟,指鹿为马,这类成语要注意这个成语的主人公,考试会考到,(后面有专门练习)4 名言警句成语如,自强不息,自强不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切磋琢磨,5 来源于宗教的成语:(佛)立地成佛,借花献佛,降龙伏虎,当头棒喝,(道)鸡犬升天点石成金,灵丹妙药,脱胎换骨,长生不老6来源于民谚俗语的:投鼠忌器,唇亡齿寒,城门失火,秧及鱼池二、从构词形式分析及内容特点分,1、最普通的格式是上下两截用对对子的办法,联在一起,如远走高飞,四分五裂低三下四惊心动魄2、数字成语如二起头的二分明月二三其德二桃杀三士二姓之好不二法门接二连三一石二鸟天无二日心不二用3、重叠成语,(1)AABB式大都是形容词和动词重叠:郁郁葱葱战战兢兢吞吞吐吐(2)ABAC式间隔式的重叠成语 1、3 字重叠 2、4 同义近义或反义相关的词善始善终戒骄戒燥(3)AABC 式首字重叠对后面的词语起修饰限制的作用:蒸蒸日上欣欣向荣滔滔不绝摇摇欲坠(4)ABCC式后面两字重叠对前面的陈述与说明,如文质彬彬得意洋洋威风凛凛生气勃勃(5)其他重叠成语数量不多仅列举 ABCB 心服口服以牙还牙倚老卖老微乎其微 ABBC不了了之4、成语中的近义词与反义词反义词深入浅出前俯后仰舍近求远、前仰后合、前俯后仰、大同小异近义词甜言蜜语想方设法胡思乱想、争分夺秒、翻山越岭、奇形怪状5、成语中的修辞(1)比喻如鱼得水如胶似漆稳如泰山似水流年固若金汤(2)夸张度日如年归心似箭一日千里日里万机闻风丧胆天崩地裂云消雾散雾里看花冰清玉洁(3)借代汗马功劳巾帼须眉(了解)6、容易写错的成语换(焕)然一新变本加利(厉)再接再励(厉)不记(计)其数走头(投)无路汗流夹(浃)背挤(济)挤一堂鬼(诡)计多端轻歌慢(曼)舞来势凶凶(汹)免(勉为其难)弱不经(禁)风舍生取(身)义奋不顾生(身)名落深(孙)山迫不急(及)待山青(清)水秀随声附合(和)永(勇)往直前仗义直(执)言星罗其(棋)布名符(副)其实如火如茶(荼)半徒(途)而废惹事(是)生非7、生肖成语(动物成语)鼠目寸光胆小如鼠牛刀小试力大如牛虎口余生守株待兔兔死狐悲叶公好龙龙飞凤舞生龙活虎画蛇添足打草惊蛇老马识途顺手牵羊亡羊补牢闻鸡起舞呆若木鸡杀鸡儆猴狗仗人势白去苍狗猴年马月悬崖勒马8、成语中的人体知识:心想事成三头六臂焦头烂额另眼相看画龙点睛一目了然扬眉吐气千钧一发掩耳盗铃嗤之以鼻摇唇鼓舌唇齿相依劈头盖脸一手遮天了如指掌口蜜腹剑铁石心肠肝胆相照集腋成裘瞠目结舌卑躬屈膝摩肩接踵指手划脚异香扑鼻别具匠心洗心革面9、成语中的花草树木;桃红柳绿10、成语中的颜色红颜薄命灯红酒绿赤胆忠心青红皂白黄粱美梦洁白无暇万紫千红11、成语中的天文气象知识(天文)天长地久日新月异天经地义月落星沉大步流星(气象风雨雷电云雾冰雪)风尘仆仆雨过天晴雷厉风行电闪雷鸣12、成语中的广告应用(活用成语)1一毛不拔(某牙刷广告)2臭名远扬香飘万里(某臭豆腐广告)3停电24小时依旧冷若冰霜(上海某冰箱广告)4闲妻良母(台湾海龙洗衣机的广告)5 一笔勾销(某涂改笔广告)6千军万马难抵名笔一挥(派克金笔广告)7默默无“蚊”的奉献(某电蚊香广告)8金狮牌自行车(乐在骑中)13、成语中的人物主角四面楚歌初出茅庐入木三分煮豆燃萁破釜沉舟纸上谈兵背水一战指鹿为马围魏救赵草船借箭完璧归赵卧薪尝胆负荆请罪毛遂自荐闻鸡起舞三顾茅庐望梅止渴图穷匕见14、含“手”的成语形容极为兴奋:手舞足蹈形容情谊深如兄弟:情同手足形容医术高明:妙手回春形容做事机警、敏捷:眼疾手快形容重归于好:握手言和形容心思灵敏、手艺精巧:心灵手巧形容十分喜爱:爱不释手形容技艺娴熟或做事顺手:手到擒拿15、祝福老人:长命百岁、寿比南山、长命富贵进步:更进一竿、更上一层楼生意:日升月恒、金玉满堂鼓励:再接再厉、坚持不懈其它:心想事成、一帆风顺、一路顺风、万事大吉、万事亨通【联句成段记成语】:那里风和日丽,山青水秀叫人留恋忘返;那里姹紫嫣红,奇花异草叫人目不暇接;那里生机勃勃,珍禽异兽叫人耳目一新;那里还有至理名言,读了让人受益匪浅。
成语梳理
成语梳理一、成语概述汉语成语数量众多,包罗万象。
常用的汉语成语有4000条左右,其中四字成语占96%,其余是两个字到14个字的。
成语的来源是多方面的。
有的源于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有的源于寓言故事,如“叶公好龙”“愚公移山”;有的源于历史事件,如“负荆请罪”“草木皆兵”;有的源于文人作品,如“动辄得咎”“行云流水”;有的源于外来文化,如“火中取栗”“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成语有明显的特点。
1.具有修辞作用。
比如“胸有成竹”的意思是“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考虑”,若解释成“肚子里长着一根竹竿”就大错特错了。
“穿云裂石”用来形容声音高亢激越,带有浓厚的夸张色彩。
2.结构形式固定,不能随意改变。
“一诺千金”不能改成“一诺万金”,“抱薪救火”不能改成“抱柴救火”。
3.保留了古汉语的语法特点。
A.宾语前置,如“惟命是从”“马首是瞻”;B.词类活用,如“衣锦还乡”(名词动用)、“披坚执锐”(形容词用作名词)、“祸国殃民”(使动)、“不耻下问”(意动)、“虎踞龙盘”(名词作状语);C.状语后置,如“嗤之以鼻”“重于泰山”;D.成分省略,如“逍遥法外”“盲人瞎马”;E.互文,如“善男信女”“拐弯抹角”。
4.语法结构多样。
有主谓关系的,如“毛遂自荐”“风度翩翩”;有并列关系的,如“行尸走肉”“防微杜渐”;有偏正关系的,如“庞然大物”“后起之秀”;有动宾关系的,如“不见经传”“好为人师”;有补充关系的,如“无动于衷”“遗臭万年”。
成语既是语言的精华,也是文化的精华。
中华文化的内涵有多丰富,成语的内涵就有多丰富。
《成语探源辞典》收成语5000多条,考据出处涉及中国古代文献200余种。
另外《汉语成语考释词典》收成语7600余条,引证古代文献更是浩如烟海。
《分类汉语成语大词典》收成语9400条,按内容分成50类,丰富多彩,应有尽有。
可以让学生从学过的课文找出一部分成语,然后指出出处,并进行分类。
请看下面简单的分类:1.成语与衣食:衣冠楚楚凤冠霞帔纨绔子弟布衣蔬食残羹冷炙山珍海味钟鸣鼎食粗茶淡饭箪食瓢饮衣锦还乡花天酒地布裙荆钗脍炙人口狼吞虎咽2.成语与住行:登堂入室窗明几净雕梁画栋高枕无忧金碧辉煌鲁殿灵光美轮美奂蓬门荜户瓮牖绳枢跋山涉水车水马龙披星戴月登山临水颠沛流离3.成语与动物:狐假虎威狼心狗肺鹤立鸡群凤毛麟角飞蛾扑火井底之蛙黔驴技穷如鱼得水惊弓之鸟一丘之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趋之若鹜莺歌燕舞4.成语与植物:岁寒三友势如破竹雨后春笋姚黄魏紫春兰秋菊藕断丝连桃红柳绿指桑骂槐芒刺在背如火如荼枯木逢春披荆斩棘投桃报李良莠不齐5.成语与兵器:自相矛盾折戟沉沙大刀阔斧刀光剑影唇枪舌剑一箭双雕横槊赋诗枕戈待旦图穷匕见炮火连天丢盔卸甲强弩之末枪林弹雨盘马弯弓6.成语与礼俗:彬彬有礼知书达礼礼尚往来宾至如归八拜之交五体投地张灯结彩秦晋之好洞房花烛月下老人明媒正娶入土为安断发文身披麻戴孝7.成语与文学:春秋笔法点铁成金韩海苏潮行云流水元轻白俗红豆相思红叶题诗人面桃花旗亭画壁七步之才梅妻鹤子郊寒岛瘦江郎才尽洛阳纸贵8.成语与艺术:曲高和寡高山流水余音绕梁滥竽充数煮鹤焚琴长袖善舞手舞足蹈粉墨登场梨园弟子画龙点睛妙手丹青双管齐下力透纸背颜筋柳骨9.成语与科学:斗转星移日上三竿月满则亏炉火纯青百炼成钢半斤八两锱铢必较刀耕火种钻木取火风云莫测雷霆万钧水滴石穿病入膏肓沧海桑田10.成语与法律:法不阿贵令行禁止明镜高悬法网恢恢疏而不漏铁面无私赏罚严明格杀勿论屈打成招以身试法绳之以法执法如山有案可稽杀一儆百11.成语与教育:春风化雨良师益友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教学相长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一傅众咻有教无类薪尽火传名落孙山青出于蓝断机择邻言传身教12.成语与治国:长治久安富国强兵国泰民安革故鼎新道不拾遗日理万机无为而治力挽狂澜疮痍满目政通人和分崩离析半壁江山民怨沸腾生灵涂炭13.成语与做人:高风亮节浩然正气相忍为国光明磊落两袖清风孤芳自赏人面兽心利令智昏恬不知耻口蜜腹剑同流合污吮痈舐痔颐指气使飞扬跋扈二、成语的文化特色1.成语中体现民族精神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民族,这在成语中有集中的体现。
汉语成语的来源
成语是大家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用语,那么成语的来源你知道有几种吗?
一是源自于古代神话,我国很多的古代神话传说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比如:开天辟地、夸父追日、愚公移山等。
二是源自于历史事件,在古代有很多著名的历史故事和事件,后人把他们凝结成四个字的成语,比如:完璧归赵、投笔从戎、卧薪尝胆、负荆请罪等。
三是源自于前人的故事,比如:胸有成竹、满城风雨、抱薪救火、门可罗雀等。
四是源自于古书里面的寓言传说,比如:杞人忧天、邯郸学步、掩耳盗铃、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
五是源自于古人原句不做改动的,比如: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一笑千金、一鸣惊人等。
六是截取古人的语句,或者略加改动然后使用,比如:舍生取义、一曝十寒、一毛不拔、近水楼台、一丘之貉等。
七是来源于群众的口语、谚语和俗语,这类是在成语里占比比较大的,只是有些已经找不到原始的出处了,这类成语大部分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比如:大海捞针、指桑骂槐、另起炉灶、大刀阔斧等。
八是源于外来的成语,咱们中华的成语也有来自于国外的,比如来自佛经里的一尘不染、现身说法、心花怒放等;也有来自西方的典故、格言以及夕阳著作里面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旧瓶装新酒、火中取栗、新陈代谢等。
九是来源于改造的成语,为了表达上或者行文上的需要,更改其中一两个字加以使用,比如:一举三得、一举多得、一箭双雕、一箭多雕、知难而进等。
十是来源于生活的成语,不是来自于历史传承,而是近几十年兴起的,在日常生活中被多次使用,比如:多快好省、分秒必争、力争上游、百花齐放、上山下乡、化废为宝等。
成语的意义及用法
成语的意义及用法一、成语的定义与特点成语是由四个汉字组成的固定短语,具有一定的语义内涵和修辞功能。
成语大多源于古代文学、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成语通常含有比喻、象征、寓言等修辞手法,能够简洁、生动、形象地表达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
二、成语的结构与分类1.结构:成语的结构主要有并列式、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等。
2.分类:根据成语的语义和来源,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寓言成语: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2)历史成语:如完璧归赵、草木皆兵等;(3)文学成语:如倾国倾城、判若云泥等;(4)比喻成语:如举一反三、锦上添花等;(5)象征成语:如狼烟四起、丹心一片等。
三、成语的意义与用法1.意义:成语的意义具有多层次性,包括表面意义、比喻意义和象征意义。
表面意义是成语字面的意义,比喻意义是成语所表达的核心意义,象征意义是成语在特定语境中所具有的寓意和情感色彩。
2.用法:成语的用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成语在句子中作为固定短语出现,不能拆分、不能替换;(2)成语要与句子的语境相符合,表达准确、贴切;(3)成语的使用要遵循语法规则,如成语作主语、宾语、定语等;(4)注意成语的搭配和关联,避免出现成语误用、望文生义等错误。
四、成语的学习与应用1.学习成语:通过阅读、背诵、积累等方式,掌握成语的字面意义、比喻意义和象征意义;了解成语的来源、故事背景等。
2.应用成语:在写作、口语表达等场合,恰当运用成语,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文采。
3.成语运用技巧:学会根据语境、对象、场合等选择合适的成语;掌握成语的固定搭配和关联词语;避免成语的误用和重复。
综上所述,成语是汉语语言宝库中的瑰宝,掌握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理解和运用,使成语成为提高语文水平的有力工具。
习题及方法:1.下列成语中,属于寓言成语的是()A. 守株待兔B. 完璧归赵C. 草木皆兵D. 锦上添花解题方法:通过对成语的分类和寓言成语的特点进行分析,可知选项A“守株待兔”是寓言成语,故选A。
汉语成语的来源及其妙趣横生的解析
汉语成语的来源及其妙趣横生的解析汉语成语已经成为汉语的独特之处,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语是建立在语言活动中的,是人们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的产物。
它们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表达思想和行动,成为人们在交流中使用的新型词汇。
成语的来源和意义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它们的解析和推理也具有妙趣横生的特点。
本文将探讨汉语成语的来源、发展和解析。
一、汉语成语的来源汉语成语有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其中包括了文化、史事、传说等方方面面。
许多成语由于其渊源十分具体,因此能够反映出一定的历史领域。
比如,“六脉神剑”这个成语来源于金庸小说《天龙八部》,具有文学和民间神话的色彩;“扫黄打非”这个成语则被广泛用于执法和社会治理。
因而,在随时间推移的过程中,汉语成语已经逐渐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文化中。
二、汉语成语的发展汉语成语的发展是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而逐渐完善。
在传统的汉语文化中,成语的使用不仅仅局限于对特定实物和事件的表达和描述,更多的是呈现出了一种丰富和多样的文化价值。
成语除了有对历史事实的反映,还有对人文精神的表达,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人民意志和文化精神的最佳体现。
例如,“知人知面不知心”这个成语,既有教育意义,告诉我们不要在表面上去评价一个人,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去了解一个人;又有深厚的文化含义,如美中不足、缺一不可等等。
这些文化内涵具有很强的生活智慧和社会智慧,它们总能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不断焕发出不同的光彩。
三、汉语成语的解析解析汉语成语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我们懂得不同成语间的逻辑和联系,同时要能够理性地拓展思维,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解释成语。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一些常见的结构和形式,如象征、排比、演绎、反叙等。
例如,“画蛇添足”这个成语,从字义上来说是画了一只蛇,又在它的脚上添加了一些东西,徒劳无功。
但是更深层次的理解是:在一个已经完美的事物上过多地增加或修改,反而会使这个事物失去原本的美感和完美性。
“成语”的由来
■卢卓群有朋友问“成语”这词是如何产生的?这涉及成语这个语言事实,还涉及“成语”形义的历史发展。
我们从这两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诗经》中的语句被引用来表达己意者,先秦典籍中不难看到,《诗经》中的一些语句被反复引用,历代沿习,流传至今成为成语的约有150多条,如:“战战兢兢、小心翼翼、高高在上、求之不得、不可救药、有的放矢”等。
再如狐假虎威的故事,先秦典籍中多有记载。
浓缩这一故事的四个字“狐假虎威”相沿习用,成为我们今天熟悉的一条成语。
成语这一语言事实,先秦以来就有。
而出现“成语”一词则在元朝。
元朝以前,用什么来指称成语呢?人们把它同典故混为一谈。
“典故”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指常例、典制和故实。
大约汉魏以后,“典故”又用来指引用古书中的传说、故事或词语(包括俗语、谚语、格言等)。
引用典故来表达己意,我们叫用典,古人叫用事。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沈侯(约)文章用事,不使人觉,若胸意语也。
”唐宋时,人们赋诗著文,讲究用典,大力宣传“取古之陈言用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宋·黄庭坚《答洪与驹书》)那时用典相当普遍。
典故的特点之一是语言形式的多样化。
特别是源于典故故事的事典即是如此。
如“狐假虎威”作为典故,用例所涉语形有“狐假虎威、威假狐虎、虎威狐假、假虎之威、狐虎之威、狐假虎势、假虎张威、假虎树威、威假虎狐、虎威余、狐假、假威”等。
源于诗文的语典其语言形式一般没有事典多。
我们将此二者作为典故发展的一条路线,都是以“多形、引用”的方式表现的。
在一个典故运用的过程中,往往有一条或两条被反复引用、相沿引用,形成习用,在这一过程中得到锤炼,使其形式和意义固化,并为人们所熟知。
“狐假虎威”即是。
这就形成了典故发展的另一条“定型、习用”的路线。
这一条路线的形成和发展,为成语从典故中分离出来创造了条件,并成为成语的主要来源。
由此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成语的由来和含义
成语的由来和含义摘要:一、成语的定义与作用二、成语的由来:1.古代神话2.历史事件3.文学著作4.民间故事三、成语的分类:1.人物类2.动物类3.自然现象类4.抽象概念类四、如何运用和传承成语:1.学习掌握成语的含义和用法2.注重语境和表达效果3.创新成语运用4.传承历史文化正文: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它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成语来源于我国古代的神话、历史事件、文学著作和民间故事等,经过长时间的传承和演变,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语成语体系。
一、成语的定义与作用成语是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或短语,通常由四个汉字组成,具有固定的结构和含义。
成语在语句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和有趣。
我们在日常交流和书面表达中,运用成语可以展示我们的文化底蕴和语言素养。
二、成语的由来1.古代神话: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很多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开天辟地、夸父追日、愚公移山等。
这些神话故事成为了成语的源头,传达了勇敢、坚持、创新等价值观念。
2.历史事件:古代历史中,有许多著名的人物和事件,如岳飞精忠报国、诸葛亮鞠躬尽瘁等。
后人将这些历史故事凝结成成语,用以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3.文学著作:古代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运用成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如《红楼梦》中的“明察秋毫,不见舆薪”,出自《诗经·小雅·巷伯》。
4.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如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等成语,皆来源于民间故事。
三、成语的分类1.人物类:如岳飞、诸葛亮、曹操等,通过这些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历史人物的品质和事迹。
2.动物类:如狐假虎威、马到成功等,以动物为题材,寓意深刻。
3.自然现象类:如春暖花开、雨过天晴等,描绘了自然界的美好景象。
4.抽象概念类:如公平正义、诚实守信等,传达了人们应遵循的道德观念。
四、如何运用和传承成语1.学习掌握成语的含义和用法:要想运用成语,首先要了解成语的含义、来源和用法,这样才能使表达更加准确。
成语的由来
成语的数目很多,一九五八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语成语小词典》就收有成语三千多条,实际上当然还有许多成语没有收进去,成语实有的数目,一定比这本小词典中所收的多得多。
这些成语是怎样产生的呢?粗略地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1)历史事实有些成语是从历史事实来的。
其中有的是把某一历史事件,概括为成语的;有的是截取或改易历史里的著名文句为成语的。
这里先举几个由历史事实而来的成语:(A)完璧归赵《史记·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候,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得到一块璧玉,秦国的国君昭王写信给赵王,说他愿意给赵王十五座城,换取这块璧玉,赵国比秦国弱,它明明知道秦王的话靠不住,可是又不敢公然戳穿秦王的谎言。
在这种情况下,赵国的大臣蔺相如到秦国去处理这件事。
他临走的时候说“如果秦国把十五座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玉给秦国,如果拿不到城,就要使璧玉丝毫无缺地归回赵国《(史记》的原文是完璧归赵。
)”蔺相如到了秦国,把璧玉献给秦王,可是他看到秦王并没有真给赵国十五座城的意思,于是很机智地编造理由,从秦王手中把璧玉要回来,偷偷地让随从人员送回赵国。
后来人们用“完璧归赵”这四个字,表示把原物完好地、原封不动地归还物主。
这四个字也就成了成语。
(B)擢发难数《史记. 范睢列传》记载:战国时候,秦国的宰相范睢(魏人)责问他的仇人魏国的中大夫须贾说:“你知道你的罪过有多少吗?”须贾说:“拔我一根头发记载我一件罪过,头发还不够用的。
”(《史记》的原文是“擢贾之发,以续贾之罪,尚未足。
”)后来就用“擢发难数”比喻罪恶之多,数不胜数。
“擢发难数”也就成为成语了。
以上这两个来自历史事实的成语“完璧归赵”、“擢发难数”都是截用或改易史书中文句而成的。
这种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数量不很多。
成语中的“投笔从戎”、“退避三舍”、“唇亡齿寒”、“一鼓作气”、“门庭若市”等等,都是出自历史事实的。
(2)前人故事有些成语是由前人的故事来的,这类故事也是确有其人其事,只是其人其事在历史上不是很重要的。
了解成语的来源与寓意
了解成语的来源与寓意成语作为汉语中的一种固定搭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不仅是中国文字的鲜活体现,更是中国人智慧和文化传承的象征。
每个成语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深刻的寓意,了解成语的来源与寓意,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成语的来源成语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历史传说、古籍典故、文人雅士和民间传统等方面。
无论是哪种来源,每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故事。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经典的成语及其来源。
1.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张仪列传》。
据说,战国时期的齐国大臣张仪送给赵王一颗虎子,他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意思是不敢冒险,就无法获得成功。
这个成语从此流传下来,形容做事要勇往直前,敢于冒险。
2. "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源自《庄子·外物》。
庄子讲述了一个著名的故事:有一位画家画了一条栩栩如生的蛇,但接着他又画上了一双爪子,最后蛇才成了一团混乱的形象。
这个成语意指做多余无益的事情,自找麻烦。
二、成语的寓意每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寓意,它们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历史记忆。
在日常交流中,我们经常使用成语来形容事物、表达思想观念。
下面,我们介绍几个常用成语及其寓意。
1. "井井有条"这个成语形容事物井然有序,高效有序而又统一。
意思是做事清晰利落,步步为营,不留遗漏。
2. "一帆风顺"这个成语形容事物一帆风顺,顺风顺水,一帆风顺。
意思是事情顺利、顺心如意,一帆风顺。
3.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个成语意指形成某种现象需要长期的积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意思是只有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取得事物的成果。
汉语成语的来源与结构关系
汉语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二是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三是历史典故,如负荆请罪、破釜沉舟;四是文人作品,如老骥伏枥、青出于蓝;五是外来文化,如功德无量、火中取栗. 【解释】:偷取炉中烤熟的栗子。
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
【出自】:十七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的寓言《猴子与猫》载:猴子骗猫取火中栗子,栗子让猴子吃了,猫却把脚上的毛烧掉了。
【示例】:我们目前自顾不暇,成功不来就是天主保佑了,我们还好去惹他么。
我们不能为别人~。
◎郭沫若《成功》第五章【近义词】:代人受过、为人作嫁【反义词】:坐享其成【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结构关系:1.主谓关系2.并列关系3.动宾关系4.偏正关系5.补充关系请按上面的来源分类以下成语:1画龙点睛2 图穷匕见3三顾茅庐4 不耻下问5举一反三6任重道远7 春风得意8一帆风顺9纸上谈兵10朝三暮四11空中楼阁12集思广益13逃之夭夭14 锦上添花15想入非非16落井下石17中流砥柱18可歌可泣19天衣无缝20百感交集21 痛改前非22画饼充饥23哗众取宠24 战无不胜一扫而光25孤芳自赏26居心叵测27放虎归山28循规蹈矩29恨铁不成钢30自欺欺人31语重心长宁左勿右32 水深火热1、神话传说:19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没有缝。
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没有一点破绽。
也比喻诗文浑然一体,没有雕琢的痕迹。
出处五代·前蜀·牛峤《灵怪录·郭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褒义;指周密完善。
2、历史典故:1画龙点睛(原形容南北朝画家僧繇作画的神妙。
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容生动有力。
唐·彦远《历代名画记·僧繇》: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
每(每次)曰:“点之即飞去。
成语古汉语分析
1.0绪论成语是汉语词句的特殊用法,是汉语的一大特色,也是汉语独有的语言。
成语的产生主要及较为常见的几个来源。
源于古代神话,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含义深刻,富有教育意义而概括成为成语例如:愚公移山、女娲补天。
其余还有很多源于如历史故事、前人故事、寓言传说、古人原句、截用或改易古人语句、群众口语,谚语俗语、外来或改造的成语和生活的新生成语。
当然随着社会、生活、文化的发展,还会有更多种类的成语“创造”出来。
成语大部分与古代典籍有关,从整体来说,成语是用文言文的形式表达,是古代汉语在现代汉语中遗留现象。
成语是现代汉语中遗留的古代汉语的活化石。
在成语中不仅保留着不少于现代汉语不同的古代读音,保留着大量的古词义,而且还保留着许多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古代汉语特有的汉语现象。
从时间上看,在“五四”以前的悠久的历史时期内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称为古代汉语。
它是通过书面形式保留下来的。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文言;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六朝时对佛经的翻译用了当时的口语。
文人们也渐渐认识到模仿古人的弊端。
其实,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古汉语书面语和古白话都与当时的口语联系紧密。
《尚书》,在我们看来似乎是非常难读的,却也只是当时的口语而已。
其实,说它难读也不然。
我们现在有不少成语都出自《尚书》。
如:若网在纲,有条不紊。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尚书•盘庚》)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关于汉语的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元以后“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
由于古代的口语无从寻觅,所以对于古代汉语的了解,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汉语成语的内容涉及广泛-南安南星中学
成语与动物:
凤毛麟角 惊弓之鸟 趋之若鹜 莺歌燕舞 狐假虎威 狼心狗肺 鹤立鸡群 飞蛾扑火 井底之蛙 黔驴技穷 如鱼得水 一丘之貉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成语与植物:
藕断丝连 指桑骂槐 岁寒三友 雨后春笋 春兰秋菊 芒刺在背 枯木逢春
披荆斩棘 良莠不齐 势如破竹 姚黄魏紫 桃红柳绿是现代才形成?
古已有之,并约定俗成,还长期广泛使用。如:南辕北辙 的成语产生在战国,迄今两千多了,但我们现在还在用。
2、大家是否有因句子画线部分换为成语,而不理解 句义?为什么呢? 没有。因为成语的意思凝练而明确。
3、为什么不能是盲人摸鲸或者盲人摸马。可见成语 的用字是……?
成语与教育:
春风化雨 因材施教 青出于蓝 有教无类 良师益友 诲人不倦 循循善诱 一傅众咻 名落孙山
为人师表 教学相长 言传身教 薪尽火传 断机择邻
成语与治国:
长治久安 日理万机 无为而治 分崩离析
富国强兵 革故鼎新 力挽狂澜 政通人和 民怨沸腾 兼听则明 国泰民安 道不拾遗 疮痍满目 半壁江山 生灵涂炭 偏信则暗
褒贬颠倒
4、去年某山庄举办了国画大师徐悲鸿画展, 廖静文女士主持了开幕式,她敝帚自珍地向 观众一一介绍了展馆内的画作。
解析:喻东西虽不好,但自己却十分珍惜。
错因:对象误用
5、“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 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 受教育。 使用正确。 意思: 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 分、透彻,或非常痛快。 例子: 鲁迅以笔做刀枪,~地揭露了辛亥 革命的弊端。
成语与做人:
高风亮节 浩然正气 光明磊落 两袖清风 相忍为国 人面兽心 利令智昏 口蜜腹剑 吮痈舐痔 孤芳自赏 飞扬跋扈 恬不知耻 同流合污 颐指气使
成语名称的由来和含义
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通常由四个字组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成语的名称和含义往往源于古代的寓言、故事、历史事件或文化传统,经过长时间的流传和演变,逐渐成为人们口耳相传的固定表达。
一、成语的名称由来成语的名称通常是根据其表达的内容、寓言或历史背景而来。
例如,“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中的故事,描述了一个人丢失了羊后及时修补羊圈,以防止再次丢失。
这个成语的名字就是根据这个故事而来,寓意着在发现问题后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补救。
二、成语的含义成语的含义通常比较深刻,有时还带有一定的哲理。
例如,“见义勇为”这个成语指的是看到正义的事情就勇敢地去为,寓意着要有勇气和正义感。
这个成语强调了人们应该勇于维护正义,为社会做出贡献。
三、成语的来源成语的来源多种多样,有些来自于古代的寓言故事,如“井底之蛙”、“画蛇添足”等;有些来自于历史事件,如“破釜沉舟”、“卧薪尝胆”等;还有一些来自于文化传统,如“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等。
四、成语的作用成语在汉语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成语简练明了,能够用简短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含义,使得语言的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其次,成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学习成语可以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最后,成语在文学作品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使用成语可以增加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总之,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通过学习和了解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的精髓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成语也可以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有力,富有表现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二是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三是历史典故,如负荆请罪、破釜沉舟;四是文人作品,如老骥伏枥、青出于蓝;五是外来文化,如功德无量、火中取栗.【解释】:偷取炉中烤熟的栗子。
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
【出自】:十七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的寓言《猴子与猫》载:猴子骗猫取火中栗子,栗子让猴子吃了,猫却把脚上的毛烧掉了。
【示例】:我们目前自顾不暇,郑成功不来就是天主保佑了,我们还好去惹他么。
我们不能为别人~。
◎郭沫若《郑成功》第五章【近义词】:代人受过、为人作嫁【反义词】:坐享其成【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结构关系:1.主谓关系2.并列关系3.动宾关系4.偏正关系5.补充关系请按上面的来源分类以下成语:1画龙点睛 2 图穷匕见3三顾茅庐 4 不耻下问5举一反三6任重道远 7 春风得意8一帆风顺9纸上谈兵10朝三暮四11空中楼阁12集思广益13逃之夭夭 14 锦上添花15想入非非16落井下石17中流砥柱18可歌可泣19天衣无缝20百感交集 21 痛改前非22画饼充饥23哗众取宠 24 战无不胜一扫而光25孤芳自赏26居心叵测27放虎归山28循规蹈矩29恨铁不成钢30自欺欺人31语重心长宁左勿右 32 水深火热1、神话传说:19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没有缝。
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没有一点破绽。
也比喻诗文浑然一体,没有雕琢的痕迹。
出处五代·前蜀·牛峤《灵怪录·郭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褒义;指周密完善。
2、历史典故:1画龙点睛(原形容南北朝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
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
每(每次)曰:“点之即飞去。
”人以为(认为)诳,因(因此)点其一。
须臾(过了一会),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
未点睛者皆(都)在。
注释:张僧繇:南朝时梁人。
金陵:今江苏南京市。
【主人公简介】张僧繇(yóu ),梁武帝(萧衍)时期的名画家,南朝梁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生卒年不详。
梁武帝天监(502年- 519年)中为武陵王国侍郎、直秘阁知画事,历任右军将军、吴兴太守。
擅写真、顼道人物,亦善画龙、鹰、花卉、山水等。
擅作人物故事画及宗教画,时人称为超越前人的画家。
梁武帝好佛,凡装饰佛寺,多命他画壁。
所绘佛像,自成样式,被称为“张家样”,为雕塑者所楷模。
张僧繇他的画活灵活现,画的东西跟真的一模一样。
甚至有人说他画的动物真的能活起来。
有一次,他到一个地方去游览,他兴趣来了,就在金陵安乐寺庙的墙壁上面画了四条龙,可是没有画眼睛。
有人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画龙的眼睛呢?”。
他回答说:“眼睛是龙的精髓,只要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的。
”大家哈哈大笑起来,认为他是个疯子。
没想到他提起画笔,运足了气力,刚给两条龙点上眼睛,立刻乌云滚滚而来,突然电闪雷鸣,两条蛟龙腾空而起,人们惊得目瞪口呆,全都傻了眼了。
于是后来“画龙点睛”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讲话或写文章画画时,一两句关键的话(画上关键的一两笔)会使它们立刻生动起来。
【故事】梁朝张僧繇是吴地人。
天监年间,任武陵王国将军,吴兴太守。
张僧繇在金陵的安乐寺的墙壁上画四条龙,却没有画上眼睛。
游人们觉得很奇怪,认为应该画上眼睛,就坚持让张僧繇画上龙的眼睛。
张僧繇说画了龙的眼睛以后,那些龙会飞走。
可人们不信,认为他在骗人。
张僧繇无奈,只好给其中一条龙画上了眼睛。
只见他在眼白上轻轻一点,过了一会儿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那一条龙飞上了天!……等天气变回原样后,人们发现被点上眼睛的那一条龙果然不见了!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张僧繇)2图穷匕见(荆轲【解释】:图:地图;穷:尽;见:现。
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出处】:《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珂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珂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示例】:这次谈判双方针锋相对,已到了图穷匕见的最后白热化阶段了。
【近义词】:真相大白、东窗事发、原形毕露)3三顾茅庐(刘备顾:拜访;茅庐:草屋。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9 纸上谈兵(赵括【词语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字词解释】纸:书上:上面谈:谈论兵:用兵【成语性质】贬义词【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
【近义词】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画饼充饥、空头支票、夸夸其谈【反义词】埋头苦干、脚踏实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打败。
)3、文人作品:5举一反三(论语——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解释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
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示例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4回:“我是凭着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有~的效验。
”近义词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反义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浅尝辄止灯谜卅;带头;翻两番典故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4不耻下问(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释义:耻:羞耻,耻辱。
指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耻辱)。
下:谦虚、虚心的意思。
比喻虚心地向别人请教不是一件可耻的事。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用法:动宾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虚心求教。
近义词:不矜不伐、谦虚谨慎、功成不居反义词:好为人师、骄傲自满、居功自傲造句:我们学习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善于并且敢于向别人学习。
示例:阁下既~,弟先须请教宗旨何如?★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七回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成语来由: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
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
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
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
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不把向学问、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
形容谦虚、好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造句:我们有不懂的要及时问人,做到不耻下问. )6任重道远(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解释】:任:负担;道:路途。
担子很重,路途很远。
比喻责任重大,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
【出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示例】:明·鹿善继《答范景龙书》:“惟是世变滔滔,党同伐异,任重道远,谨始虑终,往常书本生活,到此躬行实践,别有光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建设接班人的重担,~。
【近义词】:全力以赴、负重致远【反义词】:无所事事、无所作为【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7春风得意(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春风:春天的和风。
在春风轻拂中洋洋得意。
旧指考中进士后的得意心情。
后形容官运亨通或事情办成的得意心情。
出处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如愿以偿,心情欢畅。
)8、一帆风顺(孟郊——定知一日帆,使得千里风,【解释】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
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
【出处】唐·孟郊《送崔爽之湖南》:“定知一日帆,使得千里风。
” 清·李保嘉《官场现形记》∶“从中进士至今,不上二三十年,就做到副宪,也算是一帆风顺了。
”【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12、集思广益(诸葛亮——?解释:思:思考,意见;广:扩大;集:集中。
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13逃之夭夭(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解释原形容桃花茂盛艳丽。
后表示逃跑得无影无踪。
出处《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后因“桃”、“逃”同音,故以“逃之夭夭”作诙谐语,形容逃跑得无影无踪。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是逃跑诙谐的说法示例瞿秋白《乱弹·新英雄》:“那些'不可多得之将才'一溜烟的~。
”近义词溜之大吉,无影无踪反义词岿然不动)14、锦上添花(黄庭坚——又要涪翁作颂,且图锦上添花,解释在锦上再绣花。
比喻好上加好,美上添美。
出处宋·王安石《即事》诗:“嘉招欲覆杯中渌,丙方唱仍添锦上花。
”宋·黄庭坚《了了庵颂》:“又要涪翁作颂,且图锦上添花。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补语;含褒义示例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第一步需要还不是'~',而是'雪中送炭'。
” 世上有些人喜欢锦上添花或站在高枝上说风凉话,很难在别人犯了错误时多想想人家的长处。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五十章近义词精益求精、如虎添翼反义词雪上加霜)16、落井下石(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解释看见别人掉进陷阱里,不伸手救他,还往井下丢石头。
比喻乘人之危加以打击、陷害。
出处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