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县豆瓣博物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营造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环境研究系列
--------“川菜之魂”郫县豆瓣博物馆的建立形式研究
[摘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由此可以看出研究和营造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环境十分必要.本文结合“川菜之魂”的郫县豆工艺流程和其相关的环境形式研究,对"以厂成市场、以厂成街区、以厂成博物馆”的建立形式提出相关看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环境研究概况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反映人民大众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民族民间文化,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地域环境下的一定人类族群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外化表现形式。它是人民大众祖祖辈辈长期传续下来的历史记忆和情感追求,虽然在文化领域里它属于非物质的下层文化,但其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凝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结晶。因此,民族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华夏祖先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文化的真正源泉。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编修“中国民族民间艺术十大集成志书”,到新世纪初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从我国昆曲、古琴成功申报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到即将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遗产公约》……。中国政府和文化界的有识之士不仅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而且逐渐唤醒着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意识。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环境研究意义
1、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类创造了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它鲜活地扎根、生存于民族民间,主要表现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是一个民族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是人类
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流变的特性,使它在时间的长河中,往往会由于各种原因不断丢失,而失去过多的文化记忆,就会妨碍我们了解人类文化整体的内涵与意义,也可能同时失去寄寓其中的宝贵的人类智慧和精神血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括的口头文学及其语言载体、传统表演艺术、民俗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知识与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及其相关的文化空间等等,以精神性和智慧性的形态方式和活态传承的演变方式,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和生产生活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2、城市建设
一个城市在与其它城市的对比中显现出自己的个性,并且能够被认同这种个性,这是都市文化产生凝聚力、影响力和发展活力的社会心理基础。城市的自然、人文环璄和传统形成了城市的个性。当代城市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是,自然环璄由于被日甚一日地改造而逐渐失去特色,人文环璄则在当代的文化传播背景下走向同质化,具有个性特色的文化传统因此而在迅速消亡中。同时城市中的建筑设计缺少文化内涵。一些建筑设计过分强调个体的面孔与性格,追求形式上的独特和怪异,却很少考虑它与环境的文化关系,大部分设计既无历史文化内涵,也无建筑创作意境可言,导致历史地段的民族传统、地方特色的逐渐失落。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也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和极其重要的文化资源。它与大传统所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重要的差别就是它是“活的”,即存在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习俗和情感需要当中。一个城市如果保留着比较丰富的民俗文化,就意味着市民在城市生活中具有更多共享的活动、习惯和情趣,就较易形成社会各文化群落之间的情感认同,因而也更容易产生凝聚力。在城市发展、建设的进程中才能突出个性,保持活力。
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发展旅游业,资源是基础,吸引力是关键。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存,以及直接用于资源目的的人工创造物。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应具备的特点是:独特性、艺术性、民族性和区位性。构成旅游资源的因素不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而在中国,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强,人文景观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而其中非物质文化资源所占的比例迅速上升。
早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崛起,文化与经济的联姻已经开始显现出特殊的社会效果。大量经济活动被冠以文化的内涵,使其原有的经济价值有了攀升的趋势。于是,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汽车文化、旅游文化、家居文化、商业文化、医药文化、体育文化、交通文化、环境文化、建筑文化等等,五花八门,层出不穷。而这其中,旅游文化的影响又最为广泛,应用最为持久,效果最为显著。可以说,旅游是最大限度和最广泛地利用了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资源,将经济与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了越来越强大的产业优势。
从经济的角度看二者的关系,无疑具有巨大的前景和魅力。而从人类文明的角度认识其,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游客通过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及舒适周到的服务,能够达到愉悦身心、调适情绪、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锻炼体魄、陶冶情操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历史人文知识传播以及艺术审美享受等效果,对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综合素质提高,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另外,利用非物质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事业,也可以增强游客以及当地政府对这一资源的重视与珍惜,并促使相关部门对非物质文化资源的进一步挖掘、整理和保护。由此可以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恰当地开发和利用非物质文化资源来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也是一计治国良策。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环境形式
活化石保护方式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都可以采用这一方式。活化石保护方式就是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恒定的、原初的文化形态。如对京剧、昆曲等国粹艺术的保护就完整地保护了其传统的内容与形式。一些地方艺术家用原初的舞美设计、原初的文本、原初的唱腔唱词演奏地方古乐,表演古传舞蹈,等也是遵循活化石的保护方式。那些既无文化内涵又无严格的传承规则,其历史纪录与沿革也是模糊不清的文化就谈不上“活化石”保护方式。活化石保护方式是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最高境界,也是针对最有价值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方式。
博物馆式保护方式在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也是一种重要的保护方式。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广泛收集整理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关实物,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库、数据库,把资料展示与实物展示集合起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民间艺术馆或专题展览馆等。韩国为保护其茶道和韩服,设立了许多专门的礼节教育馆,在传统工艺和技艺的保护方面也设立了专门的“传授馆”,培养专门人才并准许游人参观。我国浙江省也建立了许多类似管所,集中展现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成为收藏、传承、研究、宣传民间艺术的中心。
个人、家庭、群体传承方式对于一些被特定的个人、家庭、群体所保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这种方式是最有效的,也是其他方式所无法代替的。相关部门可以授予这些保有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有证书、称号,建立传承人保证制度,对他们进行生活和其他补贴,并要求他们做好所保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弘扬工作。鼓励他们带徒学艺,举办相关传习活动。
学校教育传承方式这是最有影响力,最有价值的传承方式。教育部应鼓励各地区编著介绍本地区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乡土教材,在中小学教育中开设相关课程,从小培养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情感。可以通过对一些优秀学生给予一定奖学金,作为特长生选入艺术类院校等方法造就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承人。
整体人文生态保护方式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依赖性和非独立性的特征,它形成并依赖于特定的原生环境。任何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都产生于一定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