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译注》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译注》读书笔记及读后

从《论语》中,除了我们对孔子个人的认识外,我们还能了解到他所处的重大的历史背景,即站在历史学的角度分析。周分封

制到后期大大地削弱了中央集权,诸侯在地方独立性过强,从而

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周天子大权旁落,先前制定的象征等级的

礼乐已不具规范作用

“你把自己变成了蜡烛。在黑暗的心脏,你微弱但顽强的光

辉在四面的飙风中艰难地闪耀”这是鲍鹏山在其诗集《致命倾诉》孔仲尼篇的话。春秋战国,礼崩乐坏,诸侯混战,硝烟四起,孔

子处在这样一个时代,致力于自己的的理想与抱负,立志要通过

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表现出了一种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他是乱世里的光与希望。

《论语》是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著作,通过阅读《论语》,穿越时空,我们与这些春秋儒士对话,去认识这样一位伟大的老师,去认识这样一群独特的学生,去聆听他们那响彻千年的吟唱。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要

他当晚死去,都可以。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矩”。孔子年少即有志向,“学”,不仅仅是启蒙之学、谋生

之学、谋仕之学,更是贯穿世间一切的真理,孔子一生都在追求

真理的路上,他是执着的,仁义的,谦逊的,乐在其中的,同时,他又是痛苦的,悲伤的,奋进的,他在《论语》里的每一句话无不体现着他的感情与思考,他带领着他的学生在一条旷古之路上奔跑。《论语译注》读书笔记及读后感3000字

阅读《论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到底是一位怎样的圣人。

孔子注重君子、仁德、善良、礼仪、忠信、六艺,主张克己

复礼,崇拜着尧舜禹这样的上古君王,一直以周公旦为心中的榜样。孔子生长的地方——鲁国,在西周时期为周公旦的封地,是

周公旦制定了周礼,鲁国自然礼仪盛行。孔子三岁丧父,由年轻

的母亲颜徵抚养长大,《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儿时游戏,常常摆设俎豆等祭器,模

仿祭祀的礼仪动作,可见,孔子儿时即对礼仪有着浓厚的兴趣,

这为他后来在礼仪上有所造诣奠定基础。孔子坚信周礼的社会是

和谐的,是美好幸福的,是人人礼让友善的,是秩序井然的,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而东周的礼崩乐坏,诸

侯僭礼,是仲尼所无法忍受的,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

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所以,他反对国与国之间的征伐,

反对诸侯对周天子的不敬不忠,“卫灵公问陈(阵)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

遂行”、“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

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孔子也十分强调美德,有着一定的道

德要求与行为规范,而他自己也付诸实践。《论语•乡党篇》有言:“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孔子主动为没有人负责

收殓的已故朋友料理丧葬。“(孔子)寝不尸,居不客”、“(孔子)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孔子)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孔子)不拜”,这些行为都体现出出孔子的儒雅与人格魅力。《论语•里

仁篇》中,孔子又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仲尼认为住的地方,要看仁德才好。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假如立定志向实行仁德,总没有坏处。可见,君子当如此!

说到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首创者。其实在

孔子以前,就有传统的儒业,《论语•雍也篇》中,孔子严肃地告

诫弟子子夏:“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钱穆《孔子传》

云:“惟自孔子以后,而儒业始大变。惟孔子欲其弟子为道义儒,

勿仅为职业儒,其告子夏者即此意”。《论语》中体现的孔子对美好品德、学术真理的追求使儒剧变,鲍鹏山《孔子传》道:“令

‘儒’脱胎换骨,由术士进而为六艺专家,再进而成为‘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担当天下,担当道义,任重道远的君子儒,这

正是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巨大贡献之一”,自此,人们关注的

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俸禄,更是精神上的富足与人格塑造。就是这样,孔子“有教无类”,作为万世师表,才教出了这样一批优秀

而又独特的学生,像颜回、子贡、子路、子夏等弟子就深受孔子

君子儒的影响,《论语•泰伯篇》中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这便是一个例子。而孔丘在教育思想上也别有建树,他主张“学

而优则仕”、“温故而知新”、“举一而反三”。

从《论语》中,除了我们对孔子个人的认识外,我们还能了解到他所处的重大的历史背景,即站在历史学的角度分析。周分封

制到后期大大地削弱了中央集权,诸侯在地方独立性过强,从而

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周天子大权旁落,先前制定的象征等级的

礼乐已不具规范作用,即礼崩乐坏,从《论语》中也可看出这一史实。《论语•八佾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

奏乐舞蹈,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古代舞蹈奏乐,八个人为一行,一行即一佾,八佾是天子用的,

六佾是诸侯用的,四佾才是大夫用的,而季氏作为大夫却用八佾,可见礼乐已崩坏到何种地步。同样是在《八佾篇》,还有“季氏旅于泰山”一例,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有祭祀山川的资格,季氏只是鲁国的大夫却祭祀

泰山,所以孔子认为是严重的僭礼。

到这里,我无不为孔夫子悲痛。

礼崩乐坏虽不正当,但,毕竟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落后奴隶制度的瓦解,奴隶主的没落,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