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欲 勿施于人
己所欲也勿施于人的意思
己所欲也勿施于人的意思
"己所欲也勿施于人"这句话是说我们不应该把自己不愿意经历的事情强加给别人。
这句话源自《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不要随意对别人做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句话提醒我们要善待他人,不要对别人做出自己不愿意经历的事情。
比如,我们不喜欢被人欺负,就不要去欺负别人;我们不喜欢被人说闲话,就不要去说别人的坏话;我们不喜欢被人伤害,就不要去伤害别人。
这是一种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
同时,这句话也提醒我们要反思自己的行为,想想自己是否经常把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强加给别人。
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尊重别人的选择和决定。
总之,"己所欲也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善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同时也要反思自己的行为,不要随意对别人做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
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让社会更加美好。
《己所不欲_勿施于人》原文和译文
1、【原文】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仁。
孔子说:"用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主持正义、捍卫道德、维护和平,这就是仁。
一旦做到了这一点,普天下的人都会崇敬你、追随你、向你学习。
为崇高理想而奋斗要靠的是自己,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其详?"孔子说:"违反礼法的事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2、【原文】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仁。
孔子说:"出门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
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
在诸侯国做官、为诸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
"仲弓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3、【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智,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
"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文和译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文和译文.txt2008太不正常了,一切都不正常!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男足挺身而出,向全世界证明:中国男足还是正常的! 1、【原文】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仁。
孔子说:"用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主持正义、捍卫道德、维护和平,这就是仁。
一旦做到了这一点,普天下的人都会崇敬你、追随你、向你学习。
为崇高理想而奋斗要靠的是自己,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其详?"孔子说:"违反礼法的事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2、【原文】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仁。
孔子说:"出门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
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
在诸侯国做官、为诸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
"仲弓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3、【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智,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勿施于人的前一句是什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亲自强加给对方。
出自《论语-颜渊篇第十二章》。
基本信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处:《论语》文学体裁:文言文作者:孔子创作年代:春秋时期学派:儒家同义句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论语引证《卫灵公第十五》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公冶长第五》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颜渊第十二》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涵义这句话和老子的"无为而治"有些相似,大概就是"恕"了。
自己不喜欢,也不要给对方增添烦恼。
引申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始祖孔子的一种准则。
也就是,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
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
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原文出处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勿施于人的意思就是,如果你不喜欢别人对你所做的事情,那么请你不要强加给他人。
1、自己不愿做或无力做的事情,请不要去为难别人;2、对于自己无法接受和改变的事情,我们应该学会理解与尊重,因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3、多一些宽容与理解,少一点抱怨与争吵,这样世界才能更美好!“勿施于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这句话出现了很多次,比如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它是儒家道德规范之一,也是指导人们待人处事的基本准则。
孔子说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中还有许多关于“勿施于人”的言论,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
但最著名的当推《论语·颜渊篇第十二》中的这段话:“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后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就成了成语,用以形容自己要严格要求自己,而对别人则要求不必太苛刻。
孔子认为,如果要求别人做到的事,首先自己要做到。
这样,就可以避免与别人发生矛盾和冲突。
孔子主张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包含着深刻的哲理。
一般地说,只要是人们自己所不愿意做的,就不要强迫别人去做。
如果我们想要使社会成员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就应该使大家都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每个人从小就被教育要善良、仁慈,可是又有谁真正按照这个标准去做呢?一味地付出却得不到任何回报,换来的往往是伤害和委屈。
因此,孔子告诉我们:要把别人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把别人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把同志间的友谊看成是高于一切的东西。
如果我们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么我们的心胸未免太狭隘了吧?其实,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非仅仅局限于人际交往上,在日常工作中,对下级的严格要求,对同事的真诚关怀,对朋友的热忱帮助……这种对他人的关心,对集体的热爱,同样需要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否则,这样的人怎么会赢得他人的信赖和支持呢?孔子说:“仁者爱人。
”即使是父母兄弟,甚至是亲密的夫妻之间,也应该懂得爱护,不可以随便发脾气。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成语故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仲弓问孔子如何处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立即回答道:“一个人待人接物要严肃认真对待,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不论在朝在野都不要去发牢骚。
”仲弓感谢道:“我虽迟钝,但一定要牢记先生的话。
”[典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论语·颜渊》[释义]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用法]作主语、宾语、分句;用于劝戒之语[近义词]己所不欲,毋加诸人[其它使用]◎你不愿意别人爱上你的太太,别人同样地不愿意你爱上他的太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成语拼音:jǐ suǒ bù yù,wù shī yú rén
成语解释: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典故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卫灵公》:“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成语例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恕道的核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什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
整句话解释为,如果自己身体不想要的结果或精神不情愿被这样对待,就不要使得别人遭受不想要的结果和得不到想要的对待。
英文解释1. Do as you would be done by others2. Do as you would be done by3. Do unto others as you would be done.原文出处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论语·卫灵公》字义其:大概、也许。
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想,想做。
勿:不要。
施:施加。
于:介词,在。
人:这里解释为对方,与原文前面的“己”相对,己:自己的意思。
大概就是“恕”了。
自己不喜欢,也不要给对方增添烦恼。
意译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始祖孔子的一种准则。
也就是,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
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
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中英例句被迫做己所不欲之事?Being forced to do something you don't want to do?据我所知不包括.Not insofar as I knew.。
己勿所欲勿施于人的意思
己勿所欲勿施于人的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这句话出自先秦儒家始祖孔子的《论语·卫灵公》中,是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关于仁的基本原则的具体阐述。
作为儒家经典之作,《论语》中包括了许多具有深刻意义的格言和教诲,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无疑是其中最为人们熟知和引用的一句。
这句话所传达的思想,不仅仅是人际交往中的基本准则,更是一种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重要理念。
在现代社会中,这句话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提醒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该秉持着尊重、理解和包容的态度,以和谐、友善的方式与他人相处。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百度百科)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论语·卫灵公》字义(欲:想,想做;勿:不要;施:施加。
自己不想要的东西(或不想做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于:介词,在。
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
其:大概、也许。
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始祖孔子的一种准则。
也就是,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1])翻译: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意译: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这里解释的对方,以原文:己,知己,不分彼此,(所以:解释为对方)
拼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jǐ suǒ bú yù,wù shī yú rén。
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解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解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在《论语·颜渊》中的一句名言。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自己不希望的事情,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这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
这句话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
如果只是按照字面意思理解,那么有许多情况都无法适用。
例如,你不喜欢打球,就不可以强迫别人打球;你不喜欢听音乐,就不能要求他人听音乐吗?同样,如果你喜欢吃面食,就可以要求他人也吃面条吗?你喜欢看电影,就可以要求别人也看电影吗?如果自己做不到某件事(或不想做),就不能去要求他人吗?例如,你爬不上那座高山,就不能要求他人去爬吗?你开不了飞机,就不能要求别人开飞机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层含义在于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尊重他人的选择和意愿。
这种尊重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是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该遵循的一种基本道德规范。
我们不应该因为自己的私欲和利益,而损害他人的权益。
相反,我们应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尽力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基于互相尊重和理解的道德原则。
它要求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尽量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和不便。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我们自己也不希望受到他人的伤害和不公。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以此为准则,以此来提升我们
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己所无欲勿施于人的意思
己所无欲勿施于人的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句古老的中国谚语。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不应该做出自己不想别人做的事情。
这是一种道德准则,也是一种行为规范。
如果每个人都能遵循这个准则,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这个准则的实际应用非常广泛。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人不尊重别人的感受,不考虑别人的需要,甚至会故意伤害别人。
这些人不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准则,而是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欲望。
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也是不负责任的。
相反,如果我们能够遵循这个准则,就能够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关系。
我们会更加关注别人的感受和需要,更加关心别人的利益和福祉。
这种关心和尊重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信任和支持,也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在工作场所,这个准则也非常重要。
如果我们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欲望,不顾及团队的需要和利益,那么很容易导致团队的瓦解和失败。
相反,如果我们能够遵循这个准则,就能够建立一种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工作环境,让团队更加和谐、高效地工作。
在社会生活中,这个准则也非常重要。
如果我们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欲望,不考虑社会的需要和利益,那么很容易导致社会的混乱和不安。
相反,如果我们能够遵循这个准则,就能够建立一种相互尊重和关心的社会环境,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地发展。
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也
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如果我们能够遵循这个准则,就能够建立一种相互尊重和关心的关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和谐、高效和稳定。
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
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
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
“一切世间的事物,有一句俗话叫做“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去强加别人,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把别人给传染,比如说,自己讨厌一件事,不要去把这种讨厌去套用给别人,让别人也反感,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自己的感受可能不一定能够反映到别人身上,所以,世间所有的事情,都要严格的遵循“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不要去给别人带来不必要的烦恼,只要自己能够快乐的生活,就可以让别人也一起快乐,这样才有机会让一切变得美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和道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和道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事物,就没有必要施加到别人身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自己都做得不够好,就不能要求别人比自己做得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文出处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善男子,有一种法,菩萨摩诃萨常当守护。
何等一法?所谓己所不欲,勿劝他人。
如是一法,菩萨摩诃萨常应守护。
——《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
其:大概、也许。
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想,想做。
勿:不要。
施:施加。
于:介词,在。
人:这里解释为对方,与原文前面的“己”相对,己:自己的意思。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仲弓问孔子如何处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
立即回答道:“一个人待人接物要严肃认真对待,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
强加给别人,不论在朝在野都不要去发牢骚。
”仲弓感谢道:“我虽迟钝,但一定要牢记先生的话。
”
2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解释为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已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告诉我们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强加给别人,要懂得将心比心多多换位的为他人思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文和译文
3、【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 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樊迟不理解。孔子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邪恶之徒从此销声匿迹。汤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译文】 子贡说:"如有人能让百姓都得到实惠,又能扶贫济困,怎样?可算仁人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必定是圣人!尧舜都做不到!所谓仁人,只要能做到自己想成功时先帮别人成功,自己想得到时先帮别人得到,就可以了。推己及人,可算实行仁的方法。"
6、【原文】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4、【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吗?"孔子说:"那就是恕字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人。"
5、【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 《论语 颜渊篇》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自《论语》。中国 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 子的名言。解释为自 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 己的言行,自已也不 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 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欲:想做;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 施加在别人身上。于:介词,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始祖孔子●一种准则, 也就是,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 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 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翻译 知道对方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对方。 意译 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这里解释的对方,以原文:己,知己,不分彼此,(所以: 解释为对方)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坚持守旧的孔子看眼里,怕自己的学生们顶不了,克制不了自 己,倾向改革派思想,所以叫大家克服自己坚持住原来这些绅 士作风,提倡“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然 而,这样儒生们虽然说要守住,但现实又不得不让一些人心动, 或有小动作,如孔子受困陈、蔡时,见到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 吃,违反绅士风度违礼,面对自己喜爱的学生,孔子立即装着 看不见,甚至连孔子都私下叫子贡拿象征身份的玉去换钱,经 商(见《论语.子罕》),他自己也存着这些小动作,何况他人? 所以颜回后来说给孔子听,是有脏东西掉入饭里面,他舍不得 丢掉才抓起来吃的,孔子感叹推拖说,了解一个人太难了。 我们抓到这些要点,就会明白当子贡问,用什么话概括来 规范一生行为时,孔子想到的是什么思想上的“恕”。也就是当时 大家都有坚持不了东西,如果大家见到同道有违反礼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东西, 就如孔子一样假装没看到,无论什么原因首先只能大家包容, 采取心灵上的原谅---恕,恕人恕自己,大家各做各的,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不过孔子却没有想到,当他们心中都恕了,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的规范行为准则在这里,就变的毫无意义,倡周 礼成了自相矛盾了。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颜渊》。
原文为:“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其译为:出门(工作)好像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好像去承当大祀典(都得严肃认真,小心谨慎)。
自己所不喜欢的事物,就不强加于别人。
在工作岗位上不对工作有怨恨,就是不在工作岗位上也没有怨恨。
孔子这里讲的“仁”,着重于敬和恕。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是敬。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就个人修身而言,是对行为的一种约束;就为政而言,它限制过分残暴的政治措施,此为恕。
其实这说的正是一种“克己复礼”的行为。
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大学士,名叫张英。
一天,张英收到一封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利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
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回信,并附上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接信后,让出了三尺宅基地。
邻居见了,也主动让出三尺宅基地,结果形成了“六尺巷”。
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美谈。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将心比心善于为他人着想,是人与人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当你学会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别人,了解别人,别人也一定会回报与你最真诚的笑容。
不过也有人说,这句话有些片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己所欲,就可以施于人了吗?应该为“人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里的“人”指大家。
虽然感觉这略有咬文嚼字的意味,我不置可否。
但不论是孔夫子还是那个人,他们想强调的,都离不开“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是人际关系中的黄金律。
很多时候,人们若是真正理解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正做到了换位思考,大多数的争端、犯案都不会出现了。
例如“碰瓷”事件,若是那些老人能稍微理解一下“换位思考”——要是自己做好事反被讹诈,那种感受,简直是像吃了苍蝇般恶心啊。
我对于这句话也深有体会。
每当老师布置下小组作业,在进行分配任务的时候,对于比较难完成的大家都会有些犹豫。
论语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 【评析】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从积极 方面说要待人忠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强调的是宽恕待人。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 就是忠恕之道,即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 “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论语· 里仁》
• 【评析】 • 本章谈了两个问题,一是仁,二是智。关于仁, 即“爱人”;关于智,孔子认为是要了解人,选 拔贤才,罢黜邪才。
• • • •
【原文】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 仁就来了。” 【评析】 从孔子的言论来看,仁是人天生的本性,因此为 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我 欲仁,斯仁至矣。”这种认识的基础,仍然是靠道 德的自觉,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就有可能达到仁。 这里,孔子强调了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 有其重要意义。
【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 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 “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 矣。” 【译文】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的 私欲),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要求,这就是仁。一 旦这样做了,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行仁德, 完全靠自己,难道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 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 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 做。”颜渊说:“我虽然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论语 卫灵公》
【评析】 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 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 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 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 ,保持气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己所欲勿施于人
相信大家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非常熟悉,它出自《论语·卫灵公》。
原句为:“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
“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首先是别人也能成功,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是要别人也通达事理。
这就要我们将心比心,不把自己视为恶、痛苦、灾祸的东西强加于人。
己所不欲却施于人,损人利己,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种行径当然是对别人的严重侵犯。
但是,自己认为善、快乐、幸福的东西,难道就可以强加于人了吗?要是别人并不和你一样认为它们是善、快乐、幸福,这样做岂不也是对别人的一种严重侵犯。
在实际生活中,更多的纷争的确起于强求别人接受自己的趣味、观点、立场等等。
大至在信仰问题上,如秦始皇为了统一原六国人民的思想,“焚书坑儒”;小至在思维方式上,在生活习惯上,在艺术欣赏上,在文学批评上,人们很容易以自己所是为是,斥别人所是为非。
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吧,逢年过节,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有时不得不接受长辈给自己夹的不喜欢的菜,这非常无奈。
人们总喜欢“己所欲施于人”,似乎认为,以“己不欲施于人”是明显的恶,出发点就是害人,以“己所欲施于人”的动机却是好的,是为了助人、救人、造福于人。
熟不知在人类历史上,以救世主自居的世界征服者们造成的苦难远远超过普通的歹徒。
我们应该记住,己所欲未必是人所欲,同样不可施于人。
如果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文明人的起码品德,那么,“己所欲,勿施于人”便是一个文明人的高级修养,它尊重的是他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主张的是推己及人。
“推己及人”最先出于朱熹对论语的集注,就是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春秋时,有年冬天,齐国下大雪,连着三天三夜还没停。
齐景公披件狐腋皮袍,坐在厅堂欣赏雪景,觉得景致新奇,心中盼望再多下几天,则更漂亮。
晏子走近,若有所思的望着翩翩下降的白絮。
景公说:「下了三天雪,一点都不冷,倒是春暖的时候啦!」
晏子看景公皮袍裹得紧紧的,又在室内,就有意的追问:「真的不冷吗?」景公点点头。
晏子知景公没了解他的意思,就直爽的说:「我听闻古之贤君:自己吃饱了要去想想还有人饿着;自己穿暖了还有人冻着;自己安逸了还有人累着。
可是,你怎么都不去想想别人啊!」景公被晏子说得一句话也答不出来。
从这则小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只要我们推己及人,就能想到别人的难处,就不会将自己的意念强加于他人。
同样,只有推己及人,才能与他人更好的交往。
从自身出发,转化仰视与俯视的角度为平视,把他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非仅仅只是生活中的某个与你相关的角色,平等回来了、尊重出现了,自由还会遥远吗?己所欲,勿施于人,还会有难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