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各章节重难点及典型例题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数据的分析——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重难点突破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数据的分析——知识讲解【学习目标】1、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体会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的思想.2、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掌握它们的求法.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所代表的不同的数据特征.3、了解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的意义及求法,体会它们在刻画数据波动时的不同特征.体会用样本方差估计总体方差的思想,掌握分析数据的思想和方法.4、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 【要点梳理】要点一、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一般地,对于n 个数123n x x x x 、、、…,我们把()1231n x x x x n⋅⋅⋅++++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作x .计算公式为()1231n x x x x x n=⋅⋅⋅++++. 要点诠释: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1)当一组数据较大时,并且这些数据都在某一常数a 附近上、下波动时,一般选用简化计算公式x x a '=+.其中x '为新数据的平均数,a 为取定的接近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的较“整”的数.(2)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一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所以平均数容易受到个别特殊值的影响.若n 个数12n x x x 、、…的权分别是12n w w w 、、…、,则112212......n nnx w x w x w w w w ++++++叫做这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要点诠释:(1)相同数据i x 的个数i w 叫做权,i w 越大,表示i x 的个数越多,“权”就越重. 数据的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2)加权平均数实际上是算术平均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平均数的简便运算. 要点二、中位数和众数 1.中位数一般地,n 个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要点诠释:(1)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唯一的;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不一定出现在这组数据中.(2)由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可以知道中位数以上和以下数据各占一半. 2.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要点诠释:(1)一组数据的众数一定出现在这组数据中;一组数据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 (2)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而不是数据出现的次数. 要点三、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联系与区别联系: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用来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量,其中以平均数最为重要. 区别:平均数的大小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任何一个数的波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波动,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太高或太低,用平均数来描述整体趋势则不合适,用中位数或众数则较合适.中位数与数据排列位置有关,个别数据的波动对中位数没影响;众数主要研究各数据出现的频数,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可用众数来描述. 要点四、极差、方差和标准差 1.极差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称为极差,极差=最大数据-最小数据. 要点诠释:极差是最简单的一种度量数据波动情况的量,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一组数据极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2.方差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差的平方的平均数.方差2s 的计算公式是:()[]222212)(...)(1x x x x x x nS n -++-+-=,其中,x 是1x ,2x ,…n x 的平均数. 要点诠释:(1)方差反映的是一组数据偏离平均值的情况.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2)一组数据的每一个数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常数,所得的一组新数据的方差不变. (3)一组数据的每一个数据都变为原来的k 倍,则所得的一组新数据的方差变为原来的2k 倍.3.标准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叫做这组数据的标准差,用符号s 表示,即:;标准差的数量单位与原数据一致.4.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的联系与区别联系:极差与方差、标准差都是表示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特征数.区别:极差表示一组数据波动范围的大小,它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较大;方差反映了一组数据与其平均值的离散程度的大小.方差越大,稳定性也越小;反之,则稳定性越好.所以一般情况下只求一组数据的波动范围时用极差,在考虑到这组数据的稳定性时用方差. 要点五、用样本估计总体在考察总体的平均水平或方差时,往往都是通过抽取样本,用样本的平均水平或方差近似估计得到总体的平均水平或方差. 要点诠释:(1)如果总体数量太多,或者从总体中抽取个体的试验带有破坏性,都应该抽取样本.取样必须具有尽可能大的代表性.(2)用样本估计总体时,样本容量越大,样本对总体的估计也越精确.样本容量的确定既要考虑问题本身的需要,又要考虑实现的可能性所付出的代价.【典型例题】类型一、平均数、中位数、众数1、(2015•福州)若一组数据1,2,3,4,x的平均数与中位数相同,则实数x的值不可能是()A.0 B.2.5 C.3 D.5【答案与解析】解:(1)将这组数据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1,2,3,4,x,处于中间位置的数是3,∴中位数是3,平均数为(1+2+3+4+x)÷5,∴3=(1+2+3+4+x)÷5,解得x=5;符合排列顺序;(2)将这组数据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1,2,3,x,4,中位数是3,此时平均数是(1+2+3+4+x)÷5=3,解得x=5,不符合排列顺序;(3)将这组数据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1,x,2,3,4,中位数是2,平均数(1+2+3+4+x)÷5=2,解得x=0,不符合排列顺序;(4)将这组数据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x,1,2,3,4,中位数是2,平均数(1+2+3+4+x)÷5=2,解得x=0,符合排列顺序;(5)将这组数据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1,2,x,3,4,中位数,x,平均数(1+2+3+4+x)÷5=x,解得x=2.5,符合排列顺序;∴x的值为0、2.5或5.故选C.【总结升华】考查了确定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涉及到分类讨论思想,较难,要明确中位数的值与大小排列顺序有关,一些学生往往对这个概念掌握不清楚,计算方法不明确而解答不完整.注意找中位数的时候一定要先排好顺序,然后再根据奇数和偶数个来确定中位数.如果数据有奇数个,则正中间的数字即为所求;如果是偶数个,则找中间两位数的平均数举一反三:【变式】若数据3.2,3.4,3.2,x,3.9,3.7的中位数是3.5,则其众数是________,平均数是________.【答案】3.2;3.5;解:由题意3.43.5, 3.62xx+==,所以众数是3.2,平均数是3.5.2、(2016•广州)某校为了提升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举办“玩转数学”比赛,现有甲、乙、丙三个小组进入决赛,评委从研究报告、小组展示、答辩三个方面为各小组打分,各项成绩均按百分制记录,甲、乙、丙三个小组各项得分如下表: 小组 研究报告 小组展示 答辩 甲 91 80 78 乙 81 74 85 丙798390计算各小组的平均成绩,并从高分到低分确定小组的排名顺序:如果按照研究报告占40%,小组展示占30%,答辩占30%,计算各小组的成绩,哪个小组的成绩最高?【思路点拨】(1)运用求平均数公式()1231n x x x x n⋅⋅⋅++++即可求出三人的平均成绩,比较得出结果;(2)将三人的成绩按比例求出测试成绩,比较得出结果. 【答案与解析】解:(1)由题意可得, 甲组的平均成绩是:(分), 乙组的平均成绩是:(分), 丙组的平均成绩是:(分),从高分到低分小组的排名顺序是:丙>甲>乙; (2)由题意可得, 甲组的平均成绩是:(分), 乙组的平均成绩是:(分), 丙组的平均成绩是:(分),由上可得,甲组的成绩最高. 答案:甲组的成绩最高【总结升华】本题考查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统计表,解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找出所求问题需要的条件. 举一反三:【变式】小王在八年级第一学期的数学成绩分别为:测验一得89分,测验二得78分,测验三得85分,期中考试得90分,期末考试得87分,如果按照平时、期中、期末的10%、30%、60%量分,那么小王该学期的总评成绩应该为多少?【答案】解:小王平时测试的平均成绩897885843x ++==(分).所以8410%9030%8760%87.610%30%60%⨯+⨯+⨯=++(分). 答:小王该学期的总评成绩应该为87.6分.3、下表是七年级(2)班30名学生期中考试数学成绩表(已破损).已知该班学生期中考试数学成绩平均分是76分. (1)求该班80分和90分的人数分别是多少?(2)设此班30名学生成绩的众数为a ,中位数为b ,求a b +的值. 【答案与解析】解:(1)设该班得80分的有x 人,得90分的有y 人.根据题意和平均数的定义,得257330,763050260570780901003,x y x y +++++=⎧⎨⨯=⨯+⨯+⨯+++⨯⎩ 整理得13,89109,x y x y +=⎧⎨+=⎩ 解得8,5.x y =⎧⎨=⎩即该班得80分的有8人,得90分的有5人.(2)因为80分出现8次且出现次数最多.所以a =80,第15、16两个数均为80分,所以b =80,则a b +=80+80=160.【总结升华】本题为统计题,考查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意,建立等量关系. 举一反三:【变式】某教师为了对学生零花钱的使用进行教育指导,对全班50名学生每人一周内的零花钱数额进行了调查统计,并绘制了统计图表如图所示的统计图.零花钱数额(元) 5 10 15 20 学生个数(个)a15205请根据图表中的信息,回答以下问题.(1)求a 的值;(2)求这50名学生每人一周内的零花钱额的众数和平均数. 【答案】解:(1) a =50-15-20-5=10.(2)众数是15.平均数为150(5×10+10×15+15×20+20×5)=12.类型二、极差、方差和标准差4、(2015•徐州)某中学开展“唱红歌”比赛活动,九年级(1)、(2)班根据初赛成绩,各选出5名选手参加复赛,两个班各选出的5名选手的复赛成绩如图所示.(1)根据图示填写下表;班级平均数(分)中位数(分)众数(分)九(1)85九(2)85 100(2)结合两班复赛成绩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分析哪个班级的复赛成绩较好;(3)计算两班复赛成绩的方差.【思路点拨】(1)观察图分别写出九(1)班和九(2)班5名选手的复赛成绩,然后根据中位数的定义和平均数的求法以及众数的定义求解即可;(2)在平均数相同的情况下,中位数高的成绩较好;(3)根据方差公式计算即可:s2=[(x1﹣)2+(x2﹣)2+…+(x n﹣)2](可简单记忆为“等于差方的平均数”)【答案与解析】解:(1)由图可知九(1)班5名选手的复赛成绩为:75、80、85、85、100,九(2)班5名选手的复赛成绩为:70、100、100、75、80,∴九(1)的平均数为(75+80+85+85+100)÷5=85,九(1)的中位数为85,九(1)的众数为85,把九(2)的成绩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70、75、80、100、100,∴九(2)班的中位数是80;班级平均数(分)中位数(分)众数(分)九(1)85 85 85九(2)85 80 100(2)九(1)班成绩好些.因为九(1)班的中位数高,所以九(1)班成绩好些.(回答合理即可给分)(3),【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中位数、众数以及平均数的求法,同时也考查了方差公式,解题的关键是牢记定义并能熟练运用公式. 举一反三:【变式】某工厂甲、乙两名工人参加操作技能培训.现分别从他们在培训期间参加的若干次测试成绩中随机抽取8次,数据如下(单位:分)甲 95 82 88 81 93 79 84 78 乙8375808090859295(1)请你计算这两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2)现要从中选派一人参加操作技能比赛,从统计学的角度考虑,你认为选派哪名工人参加合适?请说明理由. 【答案】解:1(9582888193798478)858x =+++++++=甲(分), 1(8375808090859295)858x =+++++++=乙(分).甲、乙两组数据的中位数分别为83分、84分. (2)由(1)知85x x ==甲乙分,所以22221[(9585)(8285)(7885)]35.58s =-+-++-=甲, 22221[(8385)(7585)(9585)]418s =-+-++-=乙.①从平均数看,甲、乙均为85分,平均水平相同; ②从中位数看,乙的中位数大于甲,乙的成绩好于甲;③从方差来看,因为x x =甲乙,22s s <乙甲,所以甲的成绩较稳定;④从数据特点看,获得85分以上(含85分)的次数,甲有3次,而乙有4次,故乙的成绩好些;⑤从数据的变化趋势看,乙后几次的成绩均高于甲,且呈上升趋势,因此乙更具潜力. 综上分析可知,甲的成绩虽然比乙稳定,但从中位数、获得好成绩的次数及发展势头等方面分析,乙具有明显优势,所以应派乙参赛更有望取得成绩. 类型三、统计思想5、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为了倡导“节约用水从我做起”,小刚在他所在班的50名同学中,随机调查了10名同学家庭中一年的月均用水量(单位:t),并将调查结果绘成了如图所示的条形统计图.(1)求这10个样本数据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2)根据样本数据,估计小刚所在班50名同学家庭中月均用水量不超过7t 的约有多少户.【思路点拨】(1)根据条形统计图,即可知道每一名同学家庭中一年的月均用水量.再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进行求解;(2)首先计算样本中家庭月均用水量不超过7t 的用户所占的百分比,再进一步估计总体. 【答案与解析】解:(1)观察条形图,可知这组样本数据的平均数是62 6.54717.52816.810x ⨯+⨯+⨯+⨯+⨯==.∴这组样本数据的平均数为6.8.∴在这组样本数据中,6.5出现了4次,出现的次数最多. ∴这组数据的众数是6.5.∵将这组样本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其中处于中间的两个数都是 6.5,有6.5 6.56.52+=.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6.5.(2)∵10户中月均用水量不超过7t 的有7户,有7503510⨯=. ∴根据样本数据,可以估计出小刚所在班50名同学家庭中月均用水量不超过7t 的约有35户.【总结升华】本题考查的是条形统计图的运用.读懂统计图,从统计图中得到必要的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数据.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
初中数学难点突破方法(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数学难点突破方法第一篇范文:初中数学难点突破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难点,这些难点不仅让学生感到困惑,也让教师面临着教学挑战。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难点知识,本文将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际,探讨一些有效的难点突破方法。
一、初中数学难点分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将难点分为以下几类:1.概念理解类:如实数、代数式、函数等基本概念。
2.运算技能类:如分数、小数、整数的四则运算,解方程等。
3.空间想象类:如几何图形的性质、位置关系、变换等。
4.逻辑思维类:如归纳推理、分类讨论、证明等。
5.应用题解类:如何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难点突破方法探讨针对以上难点,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突破:1. 概念理解类难点的突破对于概念理解类难点,如实数、代数式、函数等基本概念,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实例教学: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感知和理解概念的本质。
•对比教学:对比相近概念,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 运算技能类难点的突破对于运算技能类难点,如分数、小数、整数的四则运算,解方程等,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巩固基础:加强基本运算规则和运算顺序的训练。
•分散难点:将复杂的运算问题分解为几个小步骤,逐步引导学生解决。
•口算心算:鼓励学生进行口算和心算训练,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3. 空间想象类难点的突破对于空间想象类难点,如几何图形的性质、位置关系、变换等,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直观教具:使用立体模型、幻灯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画图练习: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分析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性质。
•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几何模型的拼接和变换。
4. 逻辑思维类难点的突破对于逻辑思维类难点,如归纳推理、分类讨论、证明等,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问题驱动: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引导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归纳等方法,自主发现规律。
(完整版)初中数学分式章节知识点及典型例题解析
分式的知识点及典型例题分析1、分式的定义:例:下列式子中,y x +15、8a 2b 、-239a 、y x b a --25、4322b a -、2—a 2、m 1、65xy x 1、21、212+x 、πxy 3、y x +3、ma 1+中分式的个数为( ) (A ) 2 (B ) 3 (C ) 4 (D) 5 练习题:(1)下列式子中,是分式的有 .⑴275x x -+; ⑵ 123x -;⑶25a a -;⑷22x x π--;⑸22b b -;⑹222xy x y +。
(2)下列式子,哪些是分式?5a -; 234x +;3y y ; 78x π+;2x xy x y +-;145b-+。
2、分式有,无意义,总有意义:(1)使分式有意义:令分母≠0按解方程的方法去求解; (2)使分式无意义:令分母=0按解方程的方法去求解; 注意:(12+x ≠0)例1:当x 时,分式51-x 有意义; 例2:分式xx -+212中,当____=x 时,分式没有意义 例3:当x 时,分式112-x 有意义. 例4:当x 时,分式12+x x有意义例5:x ,y 满足关系 时,分式x yx y-+无意义; 例6:无论x 取什么数时,总是有意义的分式是( )A .122+x x B 。
12+x x C 。
133+x x D 。
25xx - 例7:使分式2+x x有意义的x 的取值范围为( )A .2≠x B .2-≠x C .2->x D .2<x例8:要是分式)3)(1(2-+-x x x 没有意义,则x 的值为( )A. 2 B 。
—1或—3 C 。
-1 D 。
3同步练习题:3、分式的值为零:使分式值为零:令分子=0且分母≠0,注意:当分子等于0使,看看是否使分母=0了,如果使分母=0了,那么要舍去.例1:当x 时,分式121+-a a的值为0 例2:当x 时,分式112+-x x 的值为0例3:如果分式22+-a a 的值为为零,则a 的值为( ) A. 2± B 。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及典型例题剖析.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知识点第一章有理数1.1正数和负数①把0以外的数分为正数和负数。
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②负数:比0小的数正数:比0大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1.2有理数1.2.1有理数①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
②所有正整数组成正整数集合,所有负整数组成负整数集合。
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
1.2.2数轴①具有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1.2.3相反数①只有符号不同的数叫相反数。
②0的相反数是0 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负数的相反数是正数1.2.4绝对值①绝对值|a|②性质: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的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的01.2.5数的大小比较①数学中规定: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
一般取右为正方向谛賁钔憊賊谒对悅創镀頑怄簀詁畝鑰饰斬粝渎图颏顥軺頊证測笕诙钔薺師書闈鉬饞胶夹讳詔綠锆颞閬虚尴執啬丽鯤锛饅绣饲韌铃铫冈濒匦。
②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3有理数的加减法1.3.1有理数的加法①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1+1=2 (-2)+(-2)=-4②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蜗鵜帧铸疠綻麦铄驊試请網钉坏燜鏟譎鸚銷贺鲨綈鸽鸱濺巯摻垒鸩捣晔箋閆攏慘铁蕆澮鈣忾针银觇诣輇鋮憤垆騁慣凫务唢鯛侣嗫丧愤绫懶。
(-4)+3=-1(-3)+(+3)=0③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④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⑤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a+b)+c=(a+c)+b1.3.2有理数的减法①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a-b=a+(-b)1.4有理数的乘除法1.4.1有理数的乘法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的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完整版)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及典型例题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及典型例题第一章平行线1.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所截,构成了八个角。
如图:直线l , l被直线l321L3 a3L1 14a12358L2 a267的同旁,并且分别位于直线l , ll 的相同一侧,这样的一51. 观察∠1与∠的位置:它们都在第三条直线231对角叫做“同位角”。
2. 观察∠3与∠5的位置:它们都在第三条直线l的异侧,并且都位于两条直线l , l 之间,这样的一对213角叫做“内错角”。
3. 观察∠2与∠5的位置:它们都在第三条直线l的同旁,并且都位于两条直线l , l之间,这样的一对角231叫做“同旁内角”。
想一想问题1.你觉得应该按怎样的步骤在“三线八角”中确定关系角?确定前提(三线)寻找构成的角(八角)确定构成角中的关系角问题2:在上面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中任选一对,请你看看这对角的四条边与“前提”中的“三线”有什么关系?结论:两个角的在同一直线上的边所在直线就是前提中的第三线。
1.2 平行线的判定(1)复习画两条平行线的方法:A A L12L1o抽象成几何图形(图形的平移变换)L1oL B2B.21)怎样用语言叙述上面的图形?提问:(1 被AB所截)(直线l,l 21(2)画图过程中,什么角始终保持相等?2)(同位角相等,即∠1=∠位置关系如何?,3)直线ll (21)l∥l (21(4)可以叙述为:2∵∠1=∠)(∥∴ll ? 1 2。
语言叙述: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地说: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1=∠几何叙述:∵∠l∥l(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 1想一想c a21b若a⊥b,b⊥c则a c2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平行线判定方法的特殊情形:2)1.2 平行线的判定(CDAB与=180°,则AB与CD平行吗?②若∠2+∠4图中,直线AB 与CD被直线EF所截,①若∠3=∠4,则平行吗?E1A B432 C DF°42+∠=180°,∠2+∠3=180 ,∠①∵∠3=∠41=∠4 ②∵∠=∠4 ∴∠3 1∴∠=∠3)()∴AB∥CD (∥∴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则两条直线平行。
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运算中典型例题的解析》优秀教学案例
1.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有理数运算中的优点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通过撰写学习心得、讨论反思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全面评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挥潜能,提高自信心。
4.反思与评价,促进自主学习
本案例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优点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5.重视作业小结,巩固知识点
本案例在作业设计上注重分层、针对性,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巩固和提高。同时,强调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时间,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及时批改作业并给予反馈,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典型例题的解析,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有理数运算的规律,培养其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2.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有理数运算方法。
3.创设合作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之间交流讨论,提高其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利用数轴、实物等教学工具,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有理数运算,增强其对数学知识的直观理解。
5.设计分层练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待数学学习的积极态度,使其树立自信心,勇于面对数学学习中的困难。
2.激发学生对有理数运算的兴趣,引导其发现数学之美,提高学习数学的自觉性。
初中数学实数典型题型梳理
2、设 m 是 5 的整数部分,n 是 5 的小数部分,试求 m-n 的值.
1
3、设
3
7 的整数部分是为 a,小数部分为 b,求 ab 的值.
2
类型六:实数综合题
1、如图所示,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 1,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叫格点,以 格点为顶点按下列要求画图:
5
4、如图,C 为线段 BD 上一动点,分别过点 B、D 作 AB⊥BD,ED⊥BD,连接 AC、EC,已知 AB=5, DE=1,BD=8,设 CD=x (1)用含 x 的代数式表示 AC+CE 的长; (2)请问点 C 满足什么条件时,AC+CE 的值最小?
(3)根据(2)中的规律和结论,请构图求出代数式
二、典型例题
类型一:无理数的判断 1、已知在等式 ax b s 中,a、b、c、d 都是有理数,x 是无理数,问:
cx d (1)当 a、b、c、d 满足什么条件时,s 是有理数 (2)当 a、b、c、d 满足什么条件时,s 是无理数 (1)把 s 用只含 a、b、c、d 的代数式表示出来;(2)还应用如下性质:设 m 为有理数, n 是无理数,则 m±n 是无理数;当 m≠0 时,mn 也是无理数;n 的倒数 1 , m (n≠0)都是
2
2
,
1.2
3
,
9
, π ,0.232232223…(相邻两个 3 之间依次
13 3
多一个 2)中,无理数的个数是( ).
A.3
B.4
C.5
D.6
6、当 a<-b<1,化简 | a b | 的结果(
).
(b 1)2
初中数学各章节重难点
初中数学各章节重难点第一章实数★重点★实数的有关概念及性质,实数的运算☆内容提要☆一、重要概念1.数的分类及概念数系表:说明:“分类”的原则:1)相称(不重、不漏)2)有标准2.非负数:正实数与零的统称。
(表为:x≥0)常见的非负数有:性质:若干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每个非负担数均为0。
3.倒数:①定义及表示法②性质:A。
a≠1/a(a≠±1);B.1/a中,a≠0;C.0<a<1时1/a>1;a>1时,1/a<1;D.积为1。
4.相反数:①定义及表示法②性质:A。
a≠0时,a≠—a;B。
a与—a在数轴上的位置;C。
和为0,商为-1. 5.数轴:①定义(“三要素”)②作用:A。
直观地比较实数的大小;B.明确体现绝对值意义;C。
建立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6.奇数、偶数、质数、合数(正整数—自然数)定义及表示:奇数:2n—1偶数:2n(n为自然数)7.绝对值:①定义(两种):代数定义:几何定义:数a的绝对值顶的几何意义是实数a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②│a│≥0,符号“││”是“非负数”的标志;③数a的绝对值只有一个;④处理任何类型的题目,只要其中有“││”出现,其关键一步是去掉“││"符号。
二、实数的运算1.运算法则(加、减、乘、除、乘方、开方)2.运算定律(五个-加法[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3.运算顺序:A.高级运算到低级运算;B。
(同级运算)从“左” 到“右”(如5÷ ×5);C.(有括号时)由“小”到“中”到“大”。
三、应用举例(略)附:典型例题1.已知:a、b、x在数轴上的位置如下图,求证:│x—a│+│x—b│=b—a.2。
已知:a—b=—2且ab〈0,(a≠0,b≠0),判断a、b的符号。
第二章代数式★重点★代数式的有关概念及性质,代数式的运算☆内容提要☆一、重要概念分类:1.代数式与有理式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
初中数学人教版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的知识点和典型例题
初中数学人教版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的知识点和典型例题初中数学人教版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的知识点和典型例题: ✧ 相关概念及定义➢ 二次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形如2y ax bx c =++〔a b c ,,是常数,0a ≠〕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这里需要强调:和一元二次方程类似,二次项系数0a ≠,而b c ,可以为零.二次函数的定义域是全体实数. ➢ 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结构特征:⑴ 等号左边是函数,右边是关于自变量x 的二次式,x 的最高次数是2.⑵ a b c ,,是常数,a 是二次项系数,b 是一次项系数,c 是常数项. ✧ 二次函数各种形式之间的变换➢ 二次函数c bx ax y ++=2用配方法可化成:()k h x a y +-=2的形式,其中ab ac k a b h 4422-=-=,.➢ 二次函数由特殊到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①2ax y =;②k ax y +=2;③()2h x a y -=;④()k h x a y +-=2;⑤c bx ax y ++=2.✧ 二次函数解析式的表示方法➢ 一般式:2y ax bx c =++〔a ,b ,c 为常数,0a ≠〕; ➢ 顶点式:2()y a x h k =-+〔a ,h ,k 为常数,0a ≠〕;➢ 两根式:12()()y a x x x x =--〔0a ≠,1x ,2x 是抛物线与x 轴两交点的横坐标〕. ➢ 注意:任何二次函数的解析式都可以化成一般式或顶点式,但并非所有的二次函数都可以写成交点式,只有抛物线与x 轴有交点,即240b ac -≥时,抛物线的解析式才可以用交点式表示.二次函数解析式的这三种形式可以互化.✧ 二次函数2y ax bx c =++图象的画法➢ 五点绘图法:利用配方法将二次函数2y ax bx c =++化为顶点式2()y a x h k =-+,确定其开口方向、对称轴及顶点坐标,然后在对称轴两侧,左右对称地描点画图.一般我们选取的五点为:顶点、与y 轴的交点()0c ,、以及()0c ,关于对称轴对称的点()2h c ,、与x 轴的交点()10x ,,()20x ,〔假设与x 轴没有交点,那么取两组关于对称轴对称的点〕.➢ 画草图时应抓住以下几点: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与x 轴的交点,与y 轴的交点.✧ 二次函数2ax y =的性质=+y ax c=-的性质:y a x h=-+的性质y a x h k✧ 抛物线2y ax bx c =++的三要素: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 a 的符号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当0>a 时,开口向上;当0<a 时,开口向下;a 相等,抛物线的开口大小、形状相同.➢ 对称轴:平行于y 轴〔或重合〕的直线记作2bx a=-.特别地,y 轴记作直线0=x .➢ 顶点坐标:),(ab ac a b 4422--➢ 顶点决定抛物线的位置.几个不同的二次函数,如果二次项系数a 相同,那么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开口大小完全相同,只是顶点的位置不同.✧ 抛物线c bx ax y ++=2中,c b a ,,与函数图像的关系 ➢ 二次项系数a二次函数2y ax bx c =++中,a 作为二次项系数,显然0a ≠.⑴ 当0a >时,抛物线开口向上,a 越大,开口越小,反之a 的值越小,开口越大;⑵ 当0a <时,抛物线开口向下,a 越小,开口越小,反之a 的值越大,开口越大.总结起来,a 决定了抛物线开口的大小和方向,a 的正负决定开口方向,a的大小决定开口的大小.➢ 一次项系数b在二次项系数a 确定的前提下,b 决定了抛物线的对称轴. ⑴ 在0a >的前提下,当0b >时,02ba -<,即抛物线的对称轴在y 轴左侧; 当0b =时,02ba -=,即抛物线的对称轴就是y 轴;当0b <时,02ba->,即抛物线对称轴在y 轴的右侧.⑵ 在0a <的前提下,结论刚好与上述相反,即当0b >时,02ba ->,即抛物线的对称轴在y 轴右侧; 当0b =时,02ba -=,即抛物线的对称轴就是y 轴;当0b <时,02ba-<,即抛物线对称轴在y 轴的左侧.总结起来,在a 确定的前提下,b 决定了抛物线对称轴的位置.总结:➢ 常数项c⑴ 当0c >时,抛物线与y 轴的交点在x 轴上方,即抛物线与y 轴交点的纵坐标为正;⑵ 当0c =时,抛物线与y 轴的交点为坐标原点,即抛物线与y 轴交点的纵坐标为0;⑶ 当0c <时,抛物线与y 轴的交点在x 轴下方,即抛物线与y 轴交点的纵坐标为负.总结起来,c 决定了抛物线与y 轴交点的位置.总之,只要a b c ,,都确定,那么这条抛物线就是唯一确定的. ✧ 求抛物线的顶点、对称轴的方法➢ 公式法:a b ac a b x a c bx ax y 442222-+⎪⎭⎫ ⎝⎛+=++=,∴顶点是),(ab ac a b 4422--,对称轴是直线a b x 2-=.➢ 配方法:运用配方的方法,将抛物线的解析式化为()k h x a y +-=2的形式,得到顶点为(h ,k ),对称轴是直线h x =.➢ 运用抛物线的对称性:由于抛物线是以对称轴为轴的轴对称图形,所以对称轴的连线的垂直平分线是抛物线的对称轴,对称轴与抛物线的交点是顶点.用配方法求得的顶点,再用公式法或对称性进行验证,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 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一般式:c bx ax y ++=2.图像上三点或三对x 、y 的值,通常选择一般式.➢ 顶点式:()k h x a y +-=2.图像的顶点或对称轴,通常选择顶点式. ➢ 交点式:图像与x 轴的交点坐标1x 、2x ,通常选用交点式:()()21x x x x a y --=.✧ 直线与抛物线的交点➢ y 轴与抛物线c bx ax y ++=2得交点为(0, c ).➢ 与y 轴平行的直线h x =与抛物线c bx ax y ++=2有且只有一个交点(h ,c bh ah ++2).➢ 抛物线与x 轴的交点:二次函数c bx ax y ++=2的图像与x 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1x 、2x ,是对应一元二次方程02=++c bx ax 的两个实数根.抛物线与x 轴的交点情况可以由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判定:①有两个交点⇔0>∆⇔抛物线与x 轴相交;②有一个交点〔顶点在x 轴上〕⇔0=∆⇔抛物线与x 轴相切; ③没有交点⇔0<∆⇔抛物线与x 轴相离.➢ 平行于x 轴的直线与抛物线的交点可能有0个交点、1个交点、2个交点.当有2个交点时,两交点的纵坐标相等,设纵坐标为k ,那么横坐标是k c bx ax =++2的两个实数根.➢ 一次函数()0≠+=k n kx y 的图像l 与二次函数()02≠++=a c bx ax y 的图像G 的交点,由方程组 2y kx ny ax bx c=+⎧⎨=++⎩的解的数目来确定:①方程组有两组不同的解时⇔l 与G 有两个交点; ②方程组只有一组解时⇔l 与G 只有一个交点;③方程组无解时⇔l 与G 没有交点. ➢ 抛物线与x 轴两交点之间的距离:假设抛物线c bx ax y ++=2与x 轴两交点为()()0021,,,x B x A ,由于1x 、2x 是方程02=++c bx ax 的两个根,故acx x a b x x =⋅-=+2121,()()a a ac b a ca b x x x x x x x x AB ∆=-=-⎪⎭⎫ ⎝⎛-=--=-=-=444222122122121✧ 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一般有五种情况,可以用一般式或顶点式表达➢ 关于x 轴对称2y ax bx c =++关于x 轴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2y ax bx c =---;()2y a x h k =-+关于x 轴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2y a x h k =---; ➢ 关于y 轴对称2y ax bx c =++关于y 轴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2y ax bx c =-+;()2y a x h k =-+关于y 轴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2y a x h k =++; ➢ 关于原点对称2y ax bx c =++关于原点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2y ax bx c =-+-;()2y a x h k =-+关于原点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2y a x h k =-+-;➢ 关于顶点对称2y ax bx c =++关于顶点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222b y ax bx c a=--+-;()2y a x h k =-+关于顶点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2y a x h k =--+.➢ 关于点()m n ,对称()2y a x h k =-+关于点()m n ,对称后,得到的解析式是()222y a x h m n k =-+-+- ➢ 总结:根据对称的性质,显然无论作何种对称变换,抛物线的形状一定不会发生变化,因此a 永远不变.求抛物线的对称抛物线的表达式时,可以依据题意或方便运算的原那么,选择适宜的形式,习惯上是先确定原抛物线〔或表达式的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及开口方向,再确定其对称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及开口方向,然后再写出其对称抛物线的表达式.✧ 二次函数图象的平移➢ 平移步骤:⑴ 将抛物线解析式转化成顶点式()2y a x h k =-+,确定其顶点坐标()h k ,; ⑵ 保持抛物线2y ax =的形状不变,将其顶点平移到()h k ,处,具体平移方法如下:➢【或左(h <0)】向右(h >0)【或左(h 平移|k|个单位平移规律在原有函数的根底上“h 值正右移,负左移;k 值正上移,负下移〞.概括成八个字“左加右减,上加下减〞.✧ 根据条件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几种根本思路。
人教版初中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点总结及典型例题解答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3.1从算式到方程
3.1.1一元一次方程
①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如:2X=6
②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而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方程。
如3X-4=2X
③方程的解: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④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⑤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3.1.2等式的性质
①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如果a=b,那么a-c=b-c、a+c=b+c
②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如果a=b,那么ac=bc
如果a=b(c≠0),那么a÷c=b÷c
3.2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①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3.3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
①一般步骤:
1.去分母
2.去括号
3.移项
4. 合并同类项
5.系数化为一
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①利用方程不仅能求具体数值,而且可以进行推理判断。
初中数学经典题-有理数及运算
中考数学核心题目赏析有理数及其运算篇【核心提示】有理数部分概念较多,其中核心知识点是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乘方. 通过数轴要尝试使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把抽象问题简单化.相反数看似简单,但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等于0这个性质有时总忘记用..绝对值是中学数学中的难点,它贯穿于初中三年,每年都有不同的难点,我们要从七年级把绝对值学好,理解它的几何意义.乘方的法则我们不仅要会正向用,也要会逆向用,难点往往出现在逆用法则方面.【核心例题】例1计算:200720061......431321211⨯++⨯+⨯+⨯ 分析 此题共有2006项,通分是太麻烦.有这么多项,我们要有一种“抵消”思想,如能把一些项抵消了,不就变得简单了吗?由此想到拆项,如第一项可拆成2111211-=⨯,可利用通项()11111+-=+⨯n n n n ,把每一项都做如此变形,问题会迎刃而解.解 原式=)2007120061(......413131212111-++-+-+-)()()( =2007120061......41313121211-++-+-+-=200711-=20072006例2 已知有理数a 、b 、c 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分别为A 、B 、C(如右图).化简b c b a a -+-+. 分析 从数轴上可直接得到a 、b 、c 的正负性,但本题关键是去绝对值,所以应判断绝对值符号内表达式的正负性.我们知道“在数轴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大数减小数是正数,小数减大数是负数,可得到a-b<0、c-b>0.解 由数轴知,a<0,a-b<0,c-b>0所以,b c b a a -+-+= -a-(a-b)+(c-b)= -a-a+b+c-b= -2a+c例3 计算:⎪⎭⎫⎝⎛-⎪⎭⎫ ⎝⎛-⋅⋅⎪⎭⎫ ⎝⎛-⎪⎭⎫ ⎝⎛-⎪⎭⎫ ⎝⎛-211311 (9811991110011)A OB Ca b c分析 本题看似复杂,其实是纸老虎,只要你敢计算,马上就会发现其中的技巧,问题会变得很简便.解 原式=2132......9897999810099⨯⨯⨯⨯⨯=1001 例4 计算:2-22-23-24-……-218-219+220.分析 本题把每一项都算出来再相加,显然太麻烦.怎么让它们“相互抵消”呢?我们可先从最简单的情况考虑.2-22+23=2+22(-1+2)=2+22=6.再考虑2-22-23+24=2-22+23(-1+2)=2-22+23=2+22(-1+2)=2+22=6.这怎么又等于6了呢?是否可以把这种方法应用到原题呢?显然是可以的.解 原式=2-22-23-24-……-218+219(-1+2) =2-22-23-24-……-218+219=2-22-23-24-……-217+218(-1+2) =2-22-23-24-……-217+218 =…… =2-22+23 =6【核心练习】1、已知│ab-2│与│b-1│互为相反数,试求:()()......1111++++b a ab ()()200620061++b a 的值. (提示:此题可看作例1的升级版,求出a 、b 的值代入就成为了例1.) 2、代数式ababb b a a ++的所有可能的值有( )个(2、3、4、无数个) 【参考答案】1、200820072、3字母表示数篇【核心提示】用字母表示数部分核心知识是求代数式的值和找规律.求代数式的值时,单纯代入一个数求值是很简单的.如果条件给的是方程,我们可把要求的式子适当变形,采用整体代入法或特殊值法.【典型例题】例1已知:3x-6y-5=0,则2x-4y+6=_____分析 对于这类问题我们通常用“整体代入法”,先把条件化成最简,然后把要求的代数式化成能代入的形式,代入就行了.这类问题还有一个更简便的方法,可以用“特殊值法”,取y=0,由3x-6y-5=0,可得35=x ,把x 、y 的值代入2x-4y+6可得答案328.这种方法只对填空和选择题可用,解答题用这种方法是不合适的.解 由3x-6y-5=0,得352=-y x所以2x-4y+6=2(x-2y)+6=6352+⨯=328例2已知代数式1)1(++-n n x x ,其中n 为正整数,当x=1时,代数式的值是 ,当x=-1时,代数式的值是 .分析 当x=1时,可直接代入得到答案.但当x=-1时,n 和(n-1)奇偶性怎么确定呢?因n 和(n-1)是连续自然数,所以两数必一奇一偶.解 当x=1时,1)1(++-n n x x =111)1(++-n n =3当x=-1时,1)1(++-n n x x =1)1()1()1(+-+--n n =1例3 152=225=100×1(1+1)+25, 252=625=100×2(2+1)+25352=1225=100×3(3+1)+25, 452=2025=100×4(4+1)+25…… 752=5625= ,852=7225=(1)找规律,把横线填完整; (2)请用字母表示规律; (3)请计算20052的值.分析 这类式子如横着不好找规律,可竖着找,规律会一目了然.100是不变的,加25是不变的,括号里的加1是不变的,只有括号内的加数和括号外的因数随着平方数的十位数在变.解 (1)752=100×7(7+1)+25,852=100×8(8+1)+25(2)(10n+5)2=100×n (n+1)+25(3) 20052=100×200(200+1)+25=4020025例4如图①是一个三角形,分别连接这个三角形三边的中点得到图②,再分别连接图②中间小三角形三边的中点,得到图③.S 表示三角形的个数.(1)当n=4时,S= ,(2)请按此规律写出用n 表示S 的公式.分析 当n=4时,我们可以继续画图得到三角形的个数.怎么找规律呢?单纯从结果有时我们很难看出规律,要学会从变化过程找规律.如本题,可用列表法来找,规律会马上显现出来的.解 (1)S=13(2)可列表找规律:n 1 2 3 … n S 1 5 9 … 4(n-1)+1S 的变化过程 1 1+4=5 1+4+4=9 … 1+4+4+…+4=4(n-1)+1所以S=4(n-1)+1.(当然也可写成4n-3.)【核心练习】1、观察下面一列数,探究其中的规律:—1,21,31-,41,51-,61①填空:第11,12,13三个数分别是 , , ; ②第2008个数是什么?③如果这列数无限排列下去,与哪个数越来越近?.2、观察下列各式: 1+1×3 = 22, 1+2×4 = 32, 1+3×5 = 42,……请将你找出的规律用公式表示出来:【参考答案】1、①111-,121,1311-;②20081;③0.2、1+n ×(n+2) = (n+1)2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篇【核心提示】平面图形是简单的几何问题.几何问题学起来很简单,但有时不好表述,也就是写不好过程.所以这部分的核心知识是写求线段、线段交点或求角的过程.每个人写的可能都不一样,但只要表述清楚了就可以了,不过在写清楚的情况下要尽量简便.【典型例题】例1平面内两两相交的6条直线,其交点个数最少为______个,最多为______个.分析 6条直线两两相交交点个数最少是1个,最多怎么求呢?我们可让直线由少到多一步步找规律.列出表格会更清楚.解 找交点最多的规律:直线条数 2 3 4 … n交点个数 1 3 6 …2)1( n n 交点个数变化过程 1 1+2=3 1+2+3=6 … 1+2+3+…+(n-1)图形 图1 图2 图3 …例2 两条平行直线m 、n 上各有4个点和5个点,任选9点中的两个连一条直线,则一共可以连( )条直线.A .20B .36C .34D .22分析与解 让直线m 上的4个点和直线n 上的5个点分别连可确定20条直线,再加上直线m 上的4个点和直线n 上的5个点各确定的一条直线,共22条直线.故选D. 例3 如图,OM 是∠AOB 的平分线.射线OC 在∠BOM 内,ON 是∠BOC 的平分线,已知∠AOC=80°,那么∠MON 的大小等于_______.分析 求∠MON 有两种思路.可以利用和来求,即∠MON=∠MOC+∠CON.也可利用差来求,方法就多了,∠MON=∠MOB-∠BON=∠AON-∠AOM=∠AOB-∠AOM-∠BON.根据两条角平分线,想办法和已知的∠AOC 靠拢.解这类问题要敢于尝试,不动笔是很难解出来的.解 因为OM 是∠AOB 的平分线,ON 是∠BOC 的平分线,所以∠MOB=21∠AOB ,∠NOB=21∠COB 所以∠MON=∠M OB-∠N OB=21∠AOB-21∠C OB=21(∠AOB-∠C OB )=21∠AOC=21×80°=40°例4 如图,已知∠AOB=60°,OC 是∠AOB 的平分线,OD 、OE 分别平分∠BOC 和∠AOC. (1)求∠DOE 的大小; O BAM CNOB ACD E图1图2图3(2)当OC 在∠AOB 内绕O 点旋转时,OD 、OE 仍是∠BOC 和∠AOC 的平分线,问此时∠DOE 的大小是否和(1)中的答案相同,通过此过程你能总结出怎样的结论.分析 此题看起来较复杂,OC 还要在∠AOB 内绕O 点旋转,是一个动态问题.当你求出第(1)小题时,会发现∠DOE 是∠AOB 的一半,也就是说要求的∠DOE , 和OC 在∠AOB 内的位置无关.解 (1)因为OC 是∠AOB 的平分线,OD 、OE 分别平分∠BOC 和∠AOC.所以∠DOC=21∠BOC ,∠COE=21∠COA所以∠DOE=∠DOC+∠COE=21∠BOC+21∠COA=21(∠BOC+∠COA )=21∠AOB因为∠AOB=60°所以∠DOE =21∠AOB= 21×60°=30° (2)由(1)知∠DOE =21∠AOB ,和OC 在∠AOB 内的位置无关.故此时∠DOE 的大小和(1)中的答案相同.【核心练习】1、A 、B 、C 、D 、E 、F 是圆周上的六个点,连接其中任意两点可得到一条线段,这样的线段共可连出_______条.2、在1小时与2小时之间,时钟的时针与分针成直角的时刻是1时 分.【参考答案】1、15条2、分分或1165411921.一元一次方程篇【核心提示】一元一次方程的核心问题是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中考总复习:统计与概率--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中考总复习重难点突破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中考总复习:统计与概率—知识讲解【考纲要求】1.能根据具体的实际问题或者提供的资料,运用统计的思想收集、整理和处理一些数据,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在中考中多以图表阅读题的形式出现;2.了解总体、个体、样本、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频数、频率等概念,并能进行有效的解答或计算;3.能够对扇形统计图、列频数分布表、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等几种统计图表进行具体运用,并会根据实际情况对统计图表进行取舍;4.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能够运用列举法(包括列表、画树状图)求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能够准确区分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5.加强统计与概率的联系,这方面的题型以综合题为主,将逐渐成为新课标下中考的热点问题.【知识网络】「I 统计图表——।阅读图表提取信息T 集中程度I 怦均数中位教嬴【考点梳理】考点一、数据的收集及整理1 .一般步骤: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一般有下列六步:明确调查问题、确定调查对象、选择调查方法、展 开调查、记录结果、得出结论.2 .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普查与抽样调查. 要点诠释:(1)通过调查总体的方式来收集数据的,抽样调查是通过调查样本方式来收集数据的.(2)一般地,当总体中个体数目较多,普查的工作量较大;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对所有个体进行 普查;或调查具有破坏性时,不允许普查,这时我们往往会用抽样调查来体现估计总体的思想 (3)用抽签的办法决定哪些个体进入样本.统计学家们称这种理想的抽样方法为简单的随机抽样 3 .数据的统计: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是三种最常用的统计图. 要点诠释:这三种统计图各具特点:条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数据的数量特征;折线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数据的数量变化规律;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各部分数量在总量中所占的份额.收集数据媒体查询抽样调查-抽样的基本要求总体个体样本T 整理数据借助统计活动研究概率从概 率角度分析善数据特征离散程度限差方差标准差实验估计概必然事不可能事游戏的 公平与模拟等效实考点二.数据的分析 1 .基本概念:总体:把所要考查的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 个体:把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查对象叫做个体;样本:从总体中取出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 样本容量:样本中包含的个体的个数叫做样本容量;频数:在记录实验数据时,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称为频数;频率: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或者百分比)称为频率;平均数:在一组数据中,用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总个数就得到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依次排列,位于正中间位置的数(或正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 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极差: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的差称为极差;方差:我们可以用“先平均,再求差,然后平方,最后再平均”得到的结果表示一组数据偏离平均值的 情况,这个结果通常称为方差.计算方差的公式:设一组数据是/,无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初中数学知识要点及典型例题
初中数学知识要点及典型例题第一章实数第一讲实数的有关概念【回顾与思考】知识点:有理数、无理数、实数、非负数、相反数、倒数、数的绝对值课标要求:1.使学生复习巩固有理数、实数的有关概念.2.了解有理数、无理数以及实数的有关概念;理解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了解数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3.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会比较实数的大小4.画数轴,了解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实数,会利用数轴比较大小。
考查重点:1.有理数、无理数、实数、非负数概念;2.相反数、倒数、数的绝对值概念;3.在已知中,以非负数a2、|a|、 a (a≥0)之和为零作为条件,解决有关问题。
实数的有关概念(1)实数的组成{}⎧⎧⎧⎫⎪⎪⎪⎪⎨⎪⎪⎪⎪⎨⎬⎩⎪⎪⎪⎪⎨⎪⎪⎪⎭⎩⎪⎧⎪⎨⎪⎩⎩正整数整数零负整数有理数有尽小数或无尽循环小数正分数实数分数负分数正无理数无理数无尽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2)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童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个不可),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数轴上任一点对应的数总大于这个点左边的点对应的数,(3)相反数实数的相反数是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4)绝对值⎪⎩⎪⎨⎧<-=>=)0()0(0)0(||a a a a a a从数轴上看,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5)倒数实数a(a ≠0)的倒数是a1(乘积为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零没有倒数.【例题经典】理解实数的有关概念例1 ①a 的相反数是-15,则a 的倒数是_______.②实数a 、b 在数轴上对应点的位置如图所示:0a b则化简│b-a │=______.③去年市林业用地面积约为10200000亩,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2.(-2)3与-23( ).(A)相等 (B)互为相反数 (C)互为倒数 (D)它们的和为16 分析:考查相反数的概念,明确相反数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各章节重难点第一章实数★重点★实数的有关概念及性质,实数的运算☆内容提要☆一、重要概念1.数的分类及概念数系表:说明:“分类”的原则:1)相称(不重、不漏)2)有标准2.非负数:正实数与零的统称。
(表为:x≥0)常见的非负数有:性质:若干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每个非负担数均为0。
3.倒数:①定义及表示法②性质:A.a≠1/a(a≠±1);B.1/a中,a≠0;C.0<a<1时1/a>1;a>1时,1/a<1;D.积为1。
4.相反数:①定义及表示法②性质:A.a≠0时,a≠-a;B.a与-a在数轴上的位置;C.和为0,商为-1。
5.数轴:①定义(“三要素”)②作用:A.直观地比较实数的大小;B.明确体现绝对值意义;C.建立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6.奇数、偶数、质数、合数(正整数—自然数)定义及表示:奇数:2n-1偶数:2n(n为自然数)7.绝对值:①定义(两种):代数定义:几何定义:数a的绝对值顶的几何意义是实数a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②│a│≥0,符号“││”是“非负数”的标志;③数a的绝对值只有一个;④处理任何类型的题目,只要其中有“││”出现,其关键一步是去掉“││”符号。
二、实数的运算1.运算法则(加、减、乘、除、乘方、开方)2.运算定律(五个—加法[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3.运算顺序:A.高级运算到低级运算;B.(同级运算)从“左” 到“右”(如5÷×5);C.(有括号时)由“小”到“中”到“大”。
第二章代数式★重点★代数式的有关概念及性质,代数式的运算☆内容提要☆一、重要概念分类:1.代数式与有理式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
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
2.整式和分式含有加、减、乘、除、乘方运算的代数式叫做有理式。
没有除法运算或虽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做整式。
有除法运算并且除式中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做分式。
3.单项式与多项式没有加减运算的整式叫做单项式。
(数字与字母的积—包括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说明:①根据除式中有否字母,将整式和分式区别开;根据整式中有否加减运算,把单项式、多项式区分开。
②进行代数式分类时,是以所给的代数式为对象,而非以变形后的代数式为对象。
划分代数式类别时,是从外形来看。
如,=x, =│x│等。
4.系数与指数区别与联系:①从位置上看;②从表示的意义上看5.同类项及其合并条件:①字母相同;②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合并依据:乘法分配律6.根式表示方根的代数式叫做根式。
含有关于字母开方运算的代数式叫做无理式。
注意:①从外形上判断;②区别:、是根式,但不是无理式(是无理数)。
7.算术平方根⑴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a≥0—与“平方根”的区别]);⑵算术平方根与绝对值①联系:都是非负数,=│a│②区别:│a│中,a为一切实数; 中,a为非负数。
8.同类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分母有理化化为最简二次根式以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满足条件:①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②被开方数中不含有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把分母中的根号划去叫做分母有理化。
9.指数⑴( —幂,乘方运算)①a>0时,>0;②a<0时,>0(n是偶数),<0(n是奇数)⑵零指数: =1(a≠0)负整指数: =1/ (a≠0,p 是正整数) 二、 运算定律、性质、法则1.分式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法则 2.分式的性质⑴基本性质: = (m≠0) ⑵符号法则:⑶繁分式:①定义;②化简方法(两种) 3.整式运算法则(去括号、添括号法则) 4.幂的运算性质:① · = ;② ÷ = ;③ = ;④ = ;⑤ 技巧:5.乘法法则:⑴单×单;⑵单×多;⑶多×多。
6.乘法公式:(正、逆用) (a+b )(a-b )= (a±b) =7.除法法则:⑴单÷单;⑵多÷单。
8.因式分解:⑴定义;⑵方法:A.提公因式法;B.公式法;C.十字相乘法;D.分组分解法;E.求根公式法。
9.算术根的性质: = ; ; (a≥0,b≥0); (a≥0,b >0)(正用、逆用)10.根式运算法则:⑴加法法则(合并同类二次根式);⑵乘、除法法则;⑶分母有理化:A. ;B. ;C. .11.科学记数法: (1≤a <10,n 是整数=数与式典型例题一、数与式1、已知a-b=1,b+c=2,则2a+2c+1= 。
2、当x 时,33-=-x x 。
3、若31=-xx ,则x x 1+= 。
4、9.30万精确到 位,有效数字有 个。
5、已知A 、B 、C 是数轴上的三点,点B 表示1,点C 表示-3,AB=2,则AC 的长度是 。
6、P 点表示2,那么在数轴上到P 点的距离等于3个单位长度的点所表示的数是 。
7、64的平方根是 。
若(-3)2=a 2,则a= 。
8、某人以a 千米/小时的速度由甲地到乙地,然后又以b 千米/时的速度从乙地返回甲地,则此人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是 。
9、完成某项工作,甲独做需a 小时,乙独做需b 小时,若两人合作完成这项工作的80%需要的时间是 。
10、洗衣机每台原价为a 元,在第一次降价20%的基础上再降价15%,则洗衣机现价是 元。
11、若14+x 表示一个整数,则整数x 可取的值的个数是 。
1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分别为1,k ,3,化简3225102--+-k k k = 。
13、下列语句说法正确的是( )A .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有0B .算术平方根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0C .立方根等于本身的数有±1和0D .相反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14 )A B C . D .第三章 统计初步 ★重点★☆ 内容提要☆ 一、 重要概念1.总体:考察对象的全体。
2.个体:总体中每一个考察对象。
3.样本:从总体中抽出的一部分个体。
4.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
5.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
6.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或最中间位置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 二、 计算方法1.样本平均数:⑴ ;⑵若 , ,…, ,则 (a —常数, , ,…, 接近较整的常数a);⑶加权平均数: ;⑷平均数是刻划数据的集中趋势(集中位置)的特征数。
通常用样本平均数去估计总体平均数,样本容量越大,估计越准确。
2.样本方差:⑴ ;⑵若 , ,…, ,则 (a —接近 、 、…、 的平均数的较“整”的常数);若 、 、…、 较“小”较“整”,则 ;⑶样本方差是刻划数据的离散程度(波动大小)的特征数,当样本容量较大时,样本方差非常接近总体方差,通常用样本方差去估计总体方差。
3.样本标准差:统计初步典型例题1、某校三个绿化小组一天植树的棵树如下:10,x ,8,已知这组数据只有一个众数且大小等于中位数,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
第四章 直线形★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判定、性质。
☆ 内容提要☆一、 直线、相交线、平行线1.线段、射线、直线三者的区别与联系从“图形”、“表示法”、“界限”、“端点个数”、“基本性质”等方面加以分析。
2.线段的中点及表示3.直线、线段的基本性质(用“线段的基本性质”论证“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4.两点间的距离(三个距离:点-点;点-线;线-线)5.角(平角、周角、直角、锐角、钝角)6.互为余角、互为补角及表示方法7.角的平分线及其表示8.垂线及基本性质(利用它证明“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大于直角边”)9.对顶角及性质10.平行线及判定与性质(互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11.常用定理:①同平行于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传递性);②同垂直于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12.定义、命题、命题的组成13.公理、定理14.逆命题二、三角形分类:⑴按边分;⑵按角分1.定义(包括内、外角)2.三角形的边角关系:⑴角与角:①内角和及推论;②外角和;③n边形内角和;④n边形外角和。
⑵边与边: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⑶角与边:在同一三角形中,3.三角形的主要线段讨论:①定义②××线的交点—三角形的×心③性质①高线②中线③角平分线④中垂线⑤中位线⑴一般三角形⑵特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4.特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5.全等三角形⑴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ASA、AAS、SSS)⑵特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①一般方法②专用方法6.三角形的面积⑴一般计算公式⑵性质: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7.重要辅助线⑴中点配中点构成中位线;⑵加倍中线;⑶添加辅助平行线8.证明方法⑴直接证法:综合法、分析法⑵间接证法—反证法:①反设②归谬③结论⑶证线段相等、角相等常通过证三角形全等⑷证线段倍分关系:加倍法、折半法⑸证线段和差关系:延结法、截余法⑹证面积关系:将面积表示出来直线形典型例题1、如图,在由24个边长都为1的小正三角形的网格中,点P是正六边形的一个顶点,以点P为直角顶点作格点直角三角形,请你写出所有可能的直角三角形斜边的长。
第1题图第2题图第4题图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1,0)和点B(0,3),点C在坐标平面内。
若以A、B、C为顶点构成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且底角为30°,则满足条件的点C有个。
3、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将它的周长分为9和12两部分,则腰长为。
4、如图,线段OD的一个端点O在直线a上,以OD为一边画等腰三角形,并且使另一个顶点在直线a上,这样的等腰三角形能画个。
5、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4,则第三边长为。
6、直角三角形的周长是24cm,斜边上的中线长为5cm,则此三角形的面积为。
7、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且其中一个角比另一个角的2倍少30°,则这两个角的度数为。
8、在等边三角形ABC外有一点D,满足AD=AC,则∠BDC的度数为。
9、已知两数4和8,试写出第三个数,使这三个数中,其中一个数是其余两个数的比例中项,则第三个数是。
10、在比例尺为1:10000的地图上,区域面积为5cm2的地方代表实际面积是。
11、在△ABC中,AB=8,AC=6,点D在AB上,AD=2,点E在AC上,且△ADE与原三角形相似,则AE= 。
12、如图,DE∥AB,DF∥AC,若S△DEC=4,S△BDF=9,则S△ABC= 。
13、Rt△ABC中,∠C=90°,AC=6,BC=8,在Rt△ABC中作一个内接正方形,则该正方形的边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