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长调民歌
蒙古族长调简介
蒙古族长调简介
蒙古长调一般指蒙古族长调民歌。
蒙古族长调蒙古语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它的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
蒙古族长调以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所以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200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荣列榜中。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长调民歌PPT
系
进入现代后,以放牧为生的生活方式逐渐地被改变,哺育 列 了无数代长调歌手的草原文化环境正一点点消失,这都给
蒙古长调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危机,一些曾经繁荣的部落
长调已基本失传。
05 蒙古族长调传承保护
蒙古族长调民歌传承与保护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现代化生活方式对蒙古族人们生活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传统长调民歌传播范围空间逐渐缩小。
非
遗
系
列
蒙古族 内蒙古自治区传统音乐
长调民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世 界 的 瑰 宝
目录
01 蒙古族长调民歌简介
02 蒙古族长调发展历史
非
遗
03 蒙古族长调艺术特色
系
列
04 蒙古族长调形态特征 05 蒙古族长调传承保护
01
蒙古族长调民歌 简介
01 蒙古族长调民歌简介
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誉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蒙古族长调民歌以独特的方式演唱者蒙古族的民俗文化,物质、社会、精神民俗 文化在蒙古族长调民歌中都得到了体现,表现出了蒙古族特有的民族风格。
感谢观看
饰音的旋律构成,音调高亢,音域宽
系
广,曲调优美流畅,旋律起伏较大,
列
节奏自由而悠长。
03 蒙古族长调艺术特色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创作与牧民的田园式生活方式紧密相
连,体现的是蒙古族延续生活方式。
非
遗 长调可界定为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业生产劳动中
创造的,在野外放牧和传统节庆时演唱的一种民歌,一
系
般为上、下各两句歌词,演唱者根据生活积累和对自然
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01 蒙古族长调民歌简介
非 蒙古族长调民歌承载着的是蒙古民族的历史,更是蒙古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起源、分布及特点
2019-08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起源、分布及特点买尔根(肃北县乌兰牧骑,甘肃酒泉736300)摘要:蒙古族歌唱的长调民歌不仅能够反映出他们的草原生活,而且蒙古族人民是有了长调民歌的陪伴才可以在放牧时不会感觉到孤独和疲惫。
同时长调民歌的陪伴也使蒙古族人民的子子孙孙能够健康、朝气的成长。
蒙古族长调民歌以声音宏大、曲调悠扬著称,所以长调民歌也成为了影响蒙古族畜牧行业能够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长调民歌有描写爱情的、婚姻的,有歌颂祖国大好山河、风土人情的,当然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
这些歌曲都能够反映出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关键词:蒙古族;民歌长调;起源;分布;特点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3-0163-01一、引言内蒙古族人民不论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欢唱歌,他们也非常喜欢唱歌的人。
如果按照蒙古族的生活习惯将长调民歌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两大类,分别是礼仪歌和牧歌。
礼仪歌被蒙古族人民用于婚庆、嫁娶等喜庆的场所,而牧歌主要是在放牧时歌唱以此来赞美家乡,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歌曲。
二、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起源早在1000多年前,蒙古族的祖先就进行了迁徙,由鄂尔古纳河两岸迁到了蒙古高原,所以生产方式也有所改变,由狩猎变成了畜牧,因此,蒙古族也产生了长调民歌这种歌曲体裁。
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它取代了狩猎的歌曲,成为了蒙古族的主要歌曲。
同时长调民歌也对蒙古族的其他音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蒙古族人民演唱的长调民歌不仅能够体现出蒙古族的游牧文化,而且还能够与蒙古族的风土人情、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语言、文学、宗教、风俗习惯等等息息相关,所以长调民歌才会一直贯穿于蒙古族人民的历史和实际生活中。
蒙古族人民的长调民歌的题材可分为五种,分别是牧歌、思乡曲、赞歌、宴歌、婚礼歌。
而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狩猎时期、游牧时期、半农半牧时期。
三、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分布当前,蒙古族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还有一些分布于青海、甘肃、吉林、黑龙江等地。
蒙古族民歌的代表作品
蒙古族民歌的代表作品
蒙古族民歌的代表作品有:《乌甘汗台》、《三十二个蒙古象棋》、《圣洁的宫殿》、《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圣主骏马》、《班禅庙》、《绵羊白的房子》、《杭锦古如歌》、《朝政大厦》、《图日勒格》、《嘉庆仁宗皇帝》、《高高的吉米梁》等。
蒙古族民歌(鄂尔多斯古如歌),主要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沿河一带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蒙古族民歌(鄂尔多斯古如歌)的历史悠久,是蒙古长调古老的形态,属古代宫廷歌曲,大约产生于19世纪以后。
鄂尔多斯古如歌音乐充满苍凉、空灵、悲壮之美,旋律缓而不拖、慢而不沓、节奏若隐若现,旋法大跳大落、跌宕起伏,并有自然和鸣与自然和声夹杂其间。
它既不同于蒙古长调,又不同于蒙古短调,是一种由游牧群众多声部演唱的原生态歌曲等。
《蒙古族长调民歌旋律的节奏探析》范文
《蒙古族长调民歌旋律的节奏探析》篇一一、引言蒙古族长调民歌,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的珍贵代表,凭借其深沉而宽广的旋律,赋予了草原儿女独特的文化魅力。
本文将从长调民歌的旋律、节奏等角度进行深入探析,旨在揭示其艺术魅力背后的节奏结构与文化内涵。
二、蒙古族长调民歌概述蒙古族长调民歌,以其悠扬的旋律、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成为了草原文化的象征。
长调的旋律线条宽广,节奏自由,音域宽广,情感深沉。
这种音乐形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蒙古族人民对自然、生活、爱情的独特理解。
三、长调民歌的节奏特点(一)自由节奏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节奏具有自由性,不受固定节拍的限制。
这种自由节奏使得歌曲在演唱过程中具有更强的即兴性和抒情性,使听者感受到如风如云的自由感。
同时,通过节拍的松弛和变化,进一步表达了歌曲的深层次情感和意境。
(二)明显的律动感虽然节奏自由,但蒙古族长调民歌在演唱过程中仍然保持了明显的律动感。
这种律动感来源于旋律线条的起伏变化以及演唱者对歌曲情感的把控。
通过反复的演唱实践,听者能够感受到这种律动感所带来的愉悦和兴奋。
(三)丰富的节奏形态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节奏形态丰富多样,包括散板、慢板、快板等。
这些不同的节奏形态使得歌曲在表达不同情感时具有更多的可能性。
同时,通过对比不同节奏形态的演唱方式,听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歌曲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四、长调民歌旋律与节奏的关系(一)旋律与节奏的相互影响在蒙古族长调民歌中,旋律与节奏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
旋律的起伏变化影响着节奏的安排,而节奏的变化又进一步丰富了旋律的表现力。
二者共同构成了长调民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以节奏为基础的旋律展开在长调民歌的演唱过程中,以自由的节奏为基础展开旋律,使音乐更具有生动性和即兴性。
通过演唱者的情感表达和技巧运用,使旋律在节奏的支撑下得以充分展开,从而传达出歌曲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五、结论通过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节奏进行深入探析,我们可以发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来自于自由而丰富的节奏结构以及旋律与节奏之间的和谐关系。
《蒙古族长调民歌旋律的节奏探析》范文
《蒙古族长调民歌旋律的节奏探析》篇一一、引言蒙古族长调民歌,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
长调以其特有的节奏变化、深情的歌声以及辽阔的旋律给人以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分析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节奏特征及其艺术表现力,从而探讨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概述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悠扬的旋律、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节奏变化而著称。
这种民歌通常以自由、宽广的旋律和富有感染力的节奏来表达人们对自然、生活以及爱情的理解和感受。
长调歌曲通常以较慢的速度和自由的形式展开,为人们展现了一个壮丽的草原景象。
三、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节奏特征(一)节奏的多样性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节奏具有多样性,既包括稳定的节拍,也包括自由的节奏变化。
在歌曲中,节奏的强弱、快慢和长短相互交错,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节奏模式。
这些变化使歌曲更加生动,同时也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内涵。
(二)韵律与节拍的结合蒙古族长调民歌的韵律与节拍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结构。
在歌曲中,节拍通常以较为稳定的形态出现,而韵律则通过音高、音长和音强的变化来体现。
这种结合使得歌曲在保持稳定性的同时,又具有了丰富的变化性。
(三)自由节奏的运用蒙古族长调民歌中经常运用自由节奏,使歌曲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演唱过程中,歌手可以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自由地调整歌曲的节奏。
这种自由度使得长调歌曲能够更好地表达出人们对自然、生活和爱情的感受。
四、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节奏艺术表现力(一)表达深情厚意蒙古族长调民歌通过丰富的节奏变化来表达深情厚意。
在歌曲中,节奏的强弱、快慢和长短都与情感紧密相连。
通过运用不同的节奏模式,歌手能够更好地表达出对自然、生活和爱情的热爱与敬仰。
(二)展现草原风情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节奏与草原风情紧密相连。
通过运用自由的节奏和宽广的旋律,歌曲展现了壮丽的草原景象和牧民的生活状态。
这种音乐形式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草原的广阔与美丽。
蒙古族长调民歌论文艺术特色论文:论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艺术特色
蒙古族长调民歌论文艺术特色论文:论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艺术特色【摘要】长调是蒙古民歌主要艺术形式之一,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是通过艺术学与民族学结合的观点来综合研究的学术领域。
研究对象包括习俗、语言、音乐、舞蹈、戏剧、雕刻、绘画等。
本文通过研究蒙古长调歌唱法、旋律及歌词来分析蒙古长调艺术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及美学价值。
【关键词】蒙古族艺术长调一、蒙古族长调民歌研究的意义蒙古族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内蒙古及蒙古国,其传统的民族文化受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有失传的危险性,而蒙古长调作为蒙古传统音乐文化的主要艺术形式,其保护和复兴成为音乐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各民族音乐的传承大部分是以口头传承的形式保存与发展的,口头传承是民族民间音乐最主要的传承方式,蒙古长调同样也以口头传承为主。
蒙古长调的教育过程中即使有歌谱也只起到辅助作用,主要以长调演唱艺人口头示范来传承,特别是歌唱过程中的装饰音在歌谱中不能全部体现,还有其旋律部分也没有完全固定,所以不能像西洋音乐那样用乐谱来表示,师承关系是蒙古长调延续的根本。
内蒙古长调的传承方式有三种:一是家族式传承,晚辈从长辈那里习得。
二是通过媒体播放的文艺节目来学习长调。
三是到长调艺人那里学习长调。
但是,学校音乐教育体系还没有将其纳入教学范畴。
1980年以来,内蒙古艺术联盟为了拯救传统文化,内蒙人民出版社不定期发行民歌集,文字记录的乐谱和口头传承二者相辅相成是音乐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现在,长调的传承、教育、记谱方法、歌唱创作等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传承和保护工作却步履艰难,因此蒙古族传统音乐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地域性内蒙古地域辽阔,东西直线距离约2600公里,南北直线距离约1800公里。
地域习惯、发音、方言、生活环境等多种多样,保留了浓郁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其旋律、歌唱特征都存在很大的地域性差异。
其地域性大致可分为三部分:东部以呼伦贝尔和科尔沁地区为中心,中部以锡林郭勒和乌兰察布地区为中心,西部以鄂尔多斯和阿拉善地区为中心。
长调名词解释
长调名词解释长调:是蒙古族民歌的一种,属于草原牧歌类型,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以及陕西、甘肃、青海等省的部分地区。
人称“道吉卓德”:汉语意思为创始者或领唱者。
歌手都必须是博尔济吉特氏。
他们没有特殊的服装要求,一般都穿长袍。
扎木年与胡尔年是蒙古人传统的说唱艺术。
巴尔虎草原上的博古克是蒙古说唱艺术的代表。
其形式由某个专门从事这种艺术的人来完成。
这种演唱方式虽然可以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但却因缺乏宣传教育作用而没有很好地推广开来。
一年一度的乌兰牧骑艺术节上,来自各旗县区的蒙古族歌手争相献艺,这些代表着蒙古族音乐最高水平的演员们,以嘹亮的歌声、动听的琴声、优美的舞姿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成功举办的第七届国际民歌节,集中展示了全国民歌的魅力和风采。
在内蒙古新一届党委政府的关心下,经过各级民族文化工作者不懈努力,蒙古族传统音乐已成为我区文化艺术百花园中绚丽夺目的奇葩,从而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它的无穷魅力。
蒙古长调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之一,被誉为“草原音乐活化石”,素有“草原之魂”的美誉。
从2007年起,中央电视台连续举办三届“草原上的歌唱家”大赛,使“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真正唱响了大江南北。
玛依拉的演唱大多用蒙语演唱,内容多为描写爱情、赞美家乡、祝福亲人等。
大都是在户外即兴表演,不化妆、不做道具。
演唱者身着艳丽的蒙古袍,怀抱七弦琴,头顶飘带,踏着马头琴声的节拍边走边唱。
玛依拉的歌词全部押韵,歌词长短随歌曲而定,短则三、四句,长则十多句,一般由两个人对唱,也有一人领唱众人合的,场面热烈火爆。
在每个礼拜五下午的时候,内蒙古人都会从城市赶往乡村。
他们成群结队的来到一片绿油油的田野里,放眼望去,天地间铺满了耀眼的黄,它们比任何时候都要壮观。
这是阿爸的杰作,阿爸在他们小的时候就经常带着他们来到这儿,指导他们演出,让他们去感受那美妙的音符。
他们在一遍又一遍的练习,当他们熟悉之后,便立刻把节奏加快,越来越快,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这欢快的旋律。
蒙古族民歌“长调”的特点
蒙古族民歌“长调”的特点杜勇【摘要】蒙古族民歌是流行于蒙古国、中国内蒙古草原一带,其大体分为“长调”与“短调”两大类.长调大多节奏自由,曲调悠长,音域宽广,明亮高亢,委婉动听,具有辽阔的草原气息,属于抒情性民歌;短调则节奏较规整,曲调朴素简洁.“长调”是蒙古族民歌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特点,无论曲式和演唱方法都是蒙古族民歌中所特有的.“长调”是蒙古族民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代表作”很值得专家、学者去挖掘、研究、整理,传承和保护.【期刊名称】《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10)002【总页数】3页(P118-120)【关键词】蒙古族;长调;特点;曲式节奏;演唱方法;传承保护【作者】杜勇【作者单位】贵阳学院音乐学院,贵州贵阳550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16.2(212)早在公元六世纪,据历史记载中的东胡,匈奴就是最早生息在戈壁沙漠,茫茫草原上的游牧民族。
先后出现的突厥,契丹,鲜卑,乌恒,柔然,室夷,都属于东胡系统,回纥,延陀,黠戛斯,薛延陀等又属于突厥系统,[1]这些早期出现的游牧民族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繁衍,随着历史发展进程的加快,游牧民族的生活也发生了改变,开始向群体化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和建立新的大家庭,这个大家庭就是民族同共体。
这种格局的形成,既是历史的发展的结果,也为游牧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个民族就是蒙古族。
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是蒙古族居住最多的地区,约占三分之二,其余的居住在东北三省以及甘肃、新疆、青海等省区,蒙古族很早就有了自已的语言和文字,现在所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创制的“回鹘”字母而形成的,后来经蒙古学者却吉·翰斯尓在对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因而形成了现在规范化的并通用的蒙古文。
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能歌善舞,热爱生活,热爱草原,不愧称之为“永恒之火”剽悍的民族。
蒙古族长调民歌
演唱 和创 是 蒙古族 至 今仍 然广 泛 延
续的生活方式 。
以及 其他 蒙古游牧 民族 的社 交活 动和 宗教 节庆 仪式 上 , 都 能听 到长 调 的演 唱 。
包含摔跤 、 射箭和 马术 比赛的狂 欢运 动会 “ 那 达慕” 大会上 , 更 能听到长调 。
长调 是 抒情歌 曲, 由 3 2 种 采 用 大量装饰音 的旋 律构 成 , 它赞美 美丽 的
草原 、 山川 、 河流 , 歌颂 父 母 的爱情 、 亲密的友谊 , 表达人们 对命运 的思 索。
它 的特 点是 : 大 量 使 用 装饰音和假声 , 悠 长持 续 的流 动性旋 律 包含着 丰富 的
节奏变化 , 极为 宽广的音域和 即 兴创作形式。 上 行旋律节奏缓慢 稳定 。 下 行
旋 律 常 常插 入 活 泼 的三 音 重 复 句 式 , 这 来 自对 草 原 生 活 步调 的模 仿 。 长 调 的
蒙古歌 曲分 为 两 个 主 要 品 种 , 其 一
是 乌 日汀 道或称
长 调 “
”
,
其二 是
“短
调 ” (b o g in o ) d u u 。 作 为 与 盛 大 庆 典 、 节 日 仪 式 有 关 的表 达 方 式 , 长 调 在 蒙
古社 会享有独特和 受人推 崇的地位 。 婚 礼 、 乔 迁 新居 、 婴 儿 降生 、 马 驹标记
蒙古族长调 民歌
U r t iin D u u :T r a d it io n a l F o lk L o n g S o n g
蒙古族长调 民歌
U r t iin D u u :T r a d it io n a l F o lk L o n g S o n g
时间: 2 0 0 5 地区: 亚太 国别 : 蒙古 、 中国 类别 : 口 头传统 , 传统音乐
蒙古族长调民歌研究
蒙古族长调民歌研究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学术价值和/或实践意义)长调民歌——蒙古语称之为“乌日汀•道”,是蒙古人长期在草原上生活,放牧劳动中所创造的一种民歌体裁。
内蒙古学术界一般认为,长调民歌是蒙古族草原音乐文化发展的最高形态。
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代表着蒙古族民歌艺术的最高成就,甚至成为蒙古族音乐民族风格的典型标志,堪称镶嵌在绿色艺术殿堂顶端的一颗璀璨宝石。
《蒙古族长调民歌研究》课题,正是以这一独特的音乐体裁为研究对象,将长调民歌放置在整个蒙古族文化的大背景中来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从而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保护、传承和弘扬,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选择本课题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一、长调民歌在草原文化当中的特殊地位蒙古族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历史上主要从事游牧生产劳动。
世代在马背上生活的蒙古人,创造了独特的音乐形式——长调民歌。
草原既是蒙古人赖以生存的土壤,同时也是蒙古草原文化的渊薮。
而长调民歌恰恰就是代表草原游牧文化的完美艺术体裁。
蒙古人的观念里,长调民歌就是音乐化的草原。
可以说,长调民歌是了解蒙古人和草原文化本质的金钥匙,如果脱离了长调民歌,等于脱离了蒙古族草原文化的主体,无法理解和把握草原文化的本质。
二、长调在人民生活当中特殊作用对于蒙古人说来,长调民歌不仅仅是一种歌曲体裁,更是蒙古族民俗生活的组成部分。
长调民歌的内容涉及极为广泛,几乎涵盖了蒙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生产劳动、爱情婚姻、历史典故、传说故事、道德信条、哲理格言、风俗礼仪等,几乎无所不包。
毫不夸张地说,长调民歌是蒙古人草原生活的教科书,在传承草原文明,协调人际关系,维系社会和谐方面,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长调民歌是蒙古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中蒙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被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巨大艺术魅力和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为国际社会所公认。
《蒙古族长调民歌旋律的节奏探析》范文
《蒙古族长调民歌旋律的节奏探析》篇一一、引言蒙古族长调民歌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展现了蒙古族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表达。
本文旨在深入探析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旋律与节奏特点,分析其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以期为传承和发扬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提供理论支持。
二、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概述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蒙古族音乐文化中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以宽广的音域、悠扬的旋律、自由的节奏和深情的演唱风格,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自然、生活、爱情的赞美和向往。
长调民歌在蒙古族音乐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蒙古族音乐艺术的瑰宝。
三、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旋律特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旋律特点主要表现在音域宽广、旋律悠扬、音调丰富等方面。
其音域通常较为宽广,高低音之间的跳跃较大,给人一种辽阔的感觉。
旋律线条悠扬,常常采用级进和跳进相结合的手法,使得整个旋律更具动感和韵律感。
同时,音调丰富多样,运用了大量的装饰音和滑音,使得长调民歌更具民族特色。
四、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节奏特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节奏特点主要表现为自由、多变和富有律动性。
在演唱过程中,歌手可以根据歌曲内容和情感表达的需要,自由地调整节奏,使得整个歌曲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同时,长调民歌的节奏多变,常常在稳定的节奏中穿插不规律的节奏型,形成了独特的节奏韵律。
此外,长调民歌的律动性很强,使得整个歌曲更具动感和生命力。
五、蒙古族长调民歌节奏的探析(一)节奏与歌词的关系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节奏与歌词密切相关。
歌词的句式结构和语义内容决定了歌曲的节奏布局。
在演唱过程中,歌手需要根据歌词的情感表达和内容变化,灵活地调整节奏,使得歌曲更加生动和贴切。
同时,歌词的押韵和节奏感也为歌曲增添了艺术魅力。
(二)节奏与演唱技巧的关系演唱技巧是表现蒙古族长调民歌节奏的重要手段。
歌手通过运用不同的演唱技巧,如呼吸、换气、颤音等,来控制歌曲的节奏和韵律,使得整个演唱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蒙古族民歌的分类
蒙古民歌从音乐特点来讲,大致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
1.长调民歌。
长调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裁,有较长大的篇幅,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
长调民歌用蒙古语歌唱,其节奏舒缓自由,字少腔长,且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
锡林郭勒草原的长调民歌,声音嘹亮悠长,流行有《小黄马》、《走马》等。
呼伦贝尔草原的长调民歌则热情奔放,有《辽阔草原》、《盗马姑娘》等。
阿拉善地区的民歌节奏缓慢,流行有《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辞行》等。
科尔沁草原的民歌以抒情为主,流行的有《思乡曲》、《威风矫健的马》等。
昭乌达草原民歌流行的有《翠玲》、《孟阳》等。
长调民歌在一些长音的演唱上,可以根据演唱者的情绪自由延长,从旋律风格及唱腔上具有辽阔、豪爽、粗犷的草原民歌特色。
长调民歌的衬词均以“嗒咿”、“咿哟”、“咿哟”等。
高音的衬词一般为开口音或半开口音;中音的衬词较灵活,结尾处的衬词一般是半开口音或闭口音。
在60年代风靡一时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赞歌》,以及艺术魅力至今不衰的《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等歌曲,即是以长调民歌力基础所创作的。
2.短调民歌。
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民歌篇幅较短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相对窄一些。
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
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其特点在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
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
往往是即兴歌唱,灵活性很强。
流行的有《锡巴喇嘛》、《成吉思汗的两匹青马》、《美酒醇如香蜜》、《拉骆驼的哥哥十二属相》等。
短调民歌流行在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
土默川平原及自治区其他农业和半农半牧区的民歌,都是短调民歌。
短调民歌也叫爬山调,山曲儿,多用汉语演唱。
所以,不仅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蒙古人喜欢唱,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也喜欢唱这种山曲儿。
在蒙古族民歌中,有很多长篇叙事的歌,如著名的《嘎达梅林》,它叙述了英雄嘎达为了蒙古人民的牧场,为了牧人的生存,同达尔罕王和反动军阀张作霖斗争的故事。
【51Talk-用英语介绍非遗文化】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蒙古族长调民歌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蒙古族长调民歌Mongolian Urtiin Duu, also called the traditional folk long song, is a ballad featured by few words, long and resounding vocal voice as well as slow and free rhythm. It is suitable for narration and expressing emotion. The lyrics are in couplets and the contents are mostly about grasslands, horses, camels, cattle, sheep, blue sky, white clouds, rivers and lakes etc.乌日图道,也被称为蒙古族长调(长歌),它的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
The Urtiin duu or “long song” is one of the two major forms of Mongoliansongs, the other being the “short song(boginoduu)”. As a ritual form of expression associated with important celebrations and festivities, Urtiin duu plays a distinct and honoured role in Mongolian society. It is performed at weddings, the inauguration of a new home, the birth of a child, the branding of foals and other social events celebrated by Mongolia’s nomadic communities.乌日图道或长调是蒙古歌曲的两种主要形式之一,另一种是短歌。
请列举十项我国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请列举十项我国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语称其为乌日汀道,意即长歌。
蒙古族长调民歌早在蒙古族形成时期就已经存在,它与草原、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是蒙古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
其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2、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这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古典音乐艺术形式,是流传于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是新疆的“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等的总称。
3、藏戏藏戏是带着面具、以歌舞演故事的藏族戏剧,形成于14世纪,流传于青藏高原。
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
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
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
4、贵州侗族大歌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的民间合唱形式。
侗族大歌是无伴奏、无指挥的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的总称。
包括声音歌、叙事歌、童声歌、踩堂歌、拦路歌。
5、甘肃花儿花儿产生于明代初年,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广大地区的一种山歌,是当地人民的口头文学形式之一。
花儿结构分两段,前段比兴、后段是歌唱的主题内容。
曲调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有浓郁的地方气息,因歌词中把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
6、朝鲜族农乐舞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反映传统农耕生产生活中祭祀祈福、欢庆丰收的民间表演艺术。
7、《格萨尔》史诗《格萨(斯)尔》是关于藏族古代英雄格萨尔神圣业绩的宏大叙事史诗。
讲述了格萨尔王为救护生灵而投身下界,率领岭国人民降伏妖魔、抑强扶弱、安置三界、完成人间使命,最后返回天国的英雄故事。
主要流传于中国青藏高原的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纳西族、普米族等民族中,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讲述了格萨尔王降临下界后降妖除魔、抑强扶弱、统一各部,最后回归天国的英雄业绩。
音乐小辞典 蒙古族民歌长调、短调-沪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音乐小辞典:蒙古族民歌长调、短调-沪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前言蒙古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有着独特的音乐文化。
其音乐形式丰富,如呼麦、马头琴等让人耳目一新。
而蒙古族民歌也是其中的精髓,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蒙古族民歌长调、短调。
二、蒙古族民歌长调蒙古族民歌长调是一种古老的民间音乐形式,因其舒缓、缓慢的旋律而被称为“蒙古民歌之王”。
它的歌词大多描写生活中对情感、自然、动植物的表达和赞美。
长调歌曲结构分为“头、颈、身、尾”四个部分,歌曲的主歌唱者往往是一位具有高度音乐技巧和感染力的歌手。
长调的基本形式长调音乐形式往往采用“快慢独奏,重音重节”的技法,它是由一种特殊的伴奏方式——长音伴奏来呈现出来的。
通俗来说就是其“随音度长”。
同时,为了突出歌曲中的情感表达,长调还采用了多种变奏技巧。
长调的演唱技巧演唱长调需要具备柔和、细腻、深情的特点,能够让歌曲慢慢地展开,让歌曲的情感语言得以充分表达。
演唱者要掌握好以下技巧:•声音要柔和、干净•合适的气息、情绪•适时的调强与调弱长调的代表作品•《草原之夜》•《蒙古之歌》•《父亲的故乡》三、蒙古族民歌短调蒙古族民歌短调是蒙古族民歌的另一个分支,它的特点是旋律节奏明显,快速舒畅,很容易引人跟唱跟拍。
短调歌曲的主题多为追求幸福、表达对爱情的渴望、歌颂美丽的草原等。
短调的基本形式短调音乐形式是以音乐单元为核心的,而短调常常是由简单的音乐单元构成的,这些单元往往由节奏非常明显的简洁旋律组成。
短调常采用一些基本的音乐元素,如合唱、和声、对位、呼应等技巧,使得音乐更加生动、活泼。
短调的演唱技巧演唱短调需要富有节奏感、表情和情感的传达能力。
•声音要洪亮、充满热情•适应短调的快速节奏•必要时适当地使用高音短调的代表作品•《灵魂归来》•《卓玛娜的婚礼》•《精灵梦》四、结语通过本文,我们了解了蒙古族民歌长调、短调的基本形式、代表作品以及演唱技巧。
蒙古族民歌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为我们和我们的后代提供多彩的音乐世界。
蒙古族长调民歌音乐特点
民间文化
·241·
蒙古族长调民歌音乐特点
高宏宇
摘要:作为我国草原游牧民族文化中的典型代表,蒙古族 长调民歌已在2005年被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具有较为完整的构成机制,种类繁多,分布较广,有着各异 的风格特征和独特的音乐特点。因此,本文将着重于探讨蒙古 族长调民歌的音乐特点,提出了我们要在当前纷繁复杂的经济 与社会环境下,做好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从 而使得这种具有典型中华民族民歌体裁的优秀文化艺术得以源 远流长。
关键词:蒙古族;长调民歌;音乐特点
一、引言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歌体裁,是蒙古族人 以草原自然环境为对象,以游牧生产生活为内容的审美体现,是 蒙古族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艺术体裁,是蒙古族人民表达思想感 情的艺术形式。这些都造就了蒙古族长调民歌独特的音乐特色。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蒙古族长调民歌却遭遇了 传承困境。鉴于此,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蒙古族长调民歌, 从而为继承和发展蒙古族音乐文化提供科学、可靠的基础理论知 识,进而基于这些音乐理论做好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传承与保护工 作。 二、蒙古族长调民歌音乐特点的形成渊源 蒙古族长调民歌有两种称谓:汉字拼蒙古语的称谓和汉语称 谓。目前,更多的使用其汉语称谓。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含义就是 指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悠长的音调,它的音乐往往具有一种天高 地阔的自然意境,表现出一种独特的音乐特点。这些音乐特点的 形成是有一定历史、地理、社会和情感渊源的。具体如下: 1.地理渊源:独特的蒙古高原地理环境是蒙古族长调民歌形 成与传承的有利条件,它造就了蒙古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 情趣,以及独特的民歌题材和表现风格。蒙古族所处的其独一无 二的高原地理环境,培养了他们豁达的心胸和激荡的内心情感, 音乐形式自由而恢宏,已经发展到了一种完美的境界,是蒙古族 人通过音乐方式来表达对高原地理环境的感受和想象,是一幅独 特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完美画卷; 2.情感渊源:蒙古族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是蒙古族长调民歌 形成的直接影响因素。蒙古族人民天生就有音乐方面的艺术天 赋,他们的祖先为了表达狩猎成功之后的喜悦,会载歌载舞来进 行庆祝。早在蒙古汗国时期,他们就有“把舌”和“把歌”,在 无形中推动了后期蒙古族长调民歌音乐特色的形成与发展。比如 说蒙古族古老的传统歌曲《摇篮曲》,其舒缓的节奏和嘹亮的歌 声,无不为长调民歌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养分,表现为多样化的题 材和风格各异的地域特色。 三、蒙古族长调民歌音乐特点的具体阐释 作为游牧民族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蒙古族长调民歌具有特 定地域的民俗民风,具有独特的音乐特色:壮美的情感表露、高 亢粗犷的音调、悠长且富有装饰性的旋律以及独具魅力的节奏型 和句式特征。事实上,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蒙古族人宗教、思想和 民俗的结晶,具有独特的美学原则,即阳刚之美、自由观念、壮 美观念以及深沉、凄婉的意境。蒙古长调民歌的歌词具有内容的
蒙古族长调民歌旋律的拖腔体特性探析
新疆蒙古族长调民歌
新疆蒙古族长调民歌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十二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的总称,主要分布在南疆、北疆、东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在乌鲁木齐等大、中、小城镇也广为流传。
特别是十二木卡姆,它是维吾尔木卡姆的主要代表,广泛流传于新疆的南疆地区和北疆的伊犁地区。
蒙古歌曲分为两个主要品种,其一是乌日汀道或称“长调”,其二是“短调”。
蒙古族长调民歌也是一种跨境分布的文化,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区。
长调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声多词少、气息绵长,旋律极富装饰性(如前倚音、后倚音、滑音、回音等),尤以“诺古拉”(蒙古语音译,波折音或装饰音)演唱方式所形成的华彩唱法最具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古族长调民歌。
天堂草原音乐网的小编鸭梨,为您简单的介绍蒙古族长调。
长调是蒙古民族特有的文化之一。
早在一干多年前,蒙古族的祖先走出额尔古纳河两岸山林地带向蒙古高原迁徙,生产方式也随之从狩猎业转变为畜牧业,长调这一新的民歌形式便产生、发展了起来。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它逐渐取代结构方整的狩猎歌曲,占据了蒙古民歌的主导地位,最终形成了蒙古族音乐的典型风格,并对蒙古族音乐的其他形式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草原、与蒙古民族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承载着蒙古民族的历史,内蒙古民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
蒙古族长调民歌也是一种跨境分布的文化。
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区。
蒙古族长调蒙古语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
可以说,长调集中体现了蒙占游牧文化的特色与特征,并与蒙古民族的语言、文学、历史、宗教、心理、世界观、生态观、
人生观、风俗习惯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贯穿于蒙古民族界观、生态观、人生观、风俗习惯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贯穿于蒙占民族的全部历史和社会生活中。
长调的基本题材包括牧歌、思乡曲、赞歌、婚礼歌和宴歌(也称酒歌)等。
她的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白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
蒙古族长调以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所以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长调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裁,有较长大的篇幅,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
长凋民歌用蒙古语歌唱,其节奏舒缓自由,字少腔长,且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
锡林郭勒草原的长调民歌,声音嘹亮悠长,流行有《小黄马》、《走马》等。
呼伦贝尔草原的长调民歌则热情奔放,有《辽阔草原》、
《盗马姑娘》等。
阿拉善地区的民歌节奏缓慢,流行有《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辞行》等。
科尔沁草原的民歌以抒情为主,流行的有《思乡曲》、《威风矫健的马》等。
昭乌达草原民歌流行的有《翠玲》、《孟阳》等。
长调民歌在一些长音的演唱上,可以根据演唱者的请绪自由延长,从旋律风格及唱腔上具有辽阔、豪爽、粗犷的草原民歌特色。
长调民歌的衬词均以“嗒咿”、“咿哟”、“咿哟”等.高音的衬词一般为开口音或半开口音;中音的衬词较灵活,结尾处的衬词一般是半开口音或闭口音。
在20世纪60年代风靡一时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赞歌》是根据蒙古长调民歌改编的,在五六十年代红透中国大江南北,整整影响了几代人的心路历程。
歌曲积极向上,催人奋进,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藏族人民对生活的希望和建设家乡的满腔热情,抒发了藏族人民对祖国的热爱。
曲调悠扬、舒美,富有特色的蒙占长调和民族韵味又加深了歌曲本身的内在性,使这首作品广为传唱。
还有《走上
这高高的兴安岭》等歌曲,即是以长调民歌为基础。
相信大家通过以上的阅读已经对蒙古长调有了一定得了解。
如果您还想更深入的了解,您可以进入天堂草原音乐网进行搜索。
天堂草原音乐网是一个专门提供蒙古草原歌曲的音乐网站,是众多蒙古音乐爱好者们电脑、手机里必备的音乐网站。
编辑人:天堂草原音乐小编—鸭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