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

合集下载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材分析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材分析例6的教学,可以分三个层次组织学生活动。

第一层次,可以先出示一个空杯,给空杯倒满水,再出示另一个同样大的空杯,提问:这两个杯子同样大,能装的水是否相同?接着,在空杯中放入一个桃,提问:如果把这杯水倒入装有桃的杯里,结果会怎样?然后,将杯里的水倒入装有桃的杯中,直至倒满,再问:为什么还剩下一些水?明确:杯中有一部分空间被桃占去了。

进而使学生体会到物体是占有一定空间的。

第二层次,可以先出示分别装有桃和荔枝的两个同样大的玻璃杯,提问:如果把两个杯里都加满水,倒进哪个杯里的水多一些?为什么?学生回答后,进行相应的实验,并通过交流明确:桃占的空间大;荔枝占的空间小。

进而使学生体会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小的。

第三层次,出示荔枝、桃、圣女果这三个水果,让学生说一说哪一个占的空间大,想一想如果把它们放入同样大的杯中,再倒满水,哪个杯里的水所占的空间大,明确:圣女果占的空间最小,桃占的空间最大;装有圣女果的杯里水占的空间最大,装有桃的杯里水占的空间最小。

最后,引导学生回顾上面的活动过程,说一说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并指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

同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比较两个物体体积的大小。

教学例7时,要通过对具体实物的观察,使学生认识到:书盒的容积就是它所能容纳的书的体积。

还可补充一些例子,帮助学生进一步丰富对容积概念的感知,并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归纳出: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容器的容积。

再将这一杯水倒入另一个玻璃杯中,比较出它们容积的大小。

第1题可以借助示意图直接判断,再通过操作验证,并让学生说说溢出的水的体积分别相当于哪块石子的体积。

第2题可以让学生看图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要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两个盒子里装的是同样大的圆柱形杯子,左边盒子里装了4个,右边盒子里装了6个,所以左边盒子的容积小,右边盒子的容积大。

例8的教学,要在课前准备好例题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3. 体积和体积单位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3. 体积和体积单位
一 长方体和正方体
3.体积和体积单位(1)
教材分析
1. 有一条合理的编排线索。
先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再教学它们的表面积,然后教学体积,是一条符合知识间的发展关系,有利于学生认知的线索。把形体的特征安排为第一块内容,能为后面的表面积、体积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2.加强了空间观念。
教材一方面把正方体、长方体纸盒展开,在展开图里找到原来形体的每个面;另一方面又提供一些图形,把它们折叠围成立体,感受图形的各部分在立体上的位置,让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这些活动中实实在在地获得发展。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揭示体积的含义,并让学生举例。
二、教学例7
1.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书盒子,拿出书盒里的书,问:你能看出哪个盒子里的书的体积大一些吗?
教师讲述容积的含义,并问:这两个盒子,哪个的容积大,为什么?
2.完成“试一试”。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三、巩固提高
1.完成“练一练”第1、2题.
先做第1题:直接判断,并让学生从体积、容积的含义上说明原因。再做第2题,让学生从容积的含义上进行解释。
学生么倒进去的水有多有少呢?
学生交流。
小结: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
3.揭示体积的含义
出示3个大小不同的水果,问:哪个占的空间大?把它们放在同样大的杯中,再倒满水,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大?
学生独立思考后让同组的同学交流。
通过刚才的三次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3.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
本单元教学的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材尽力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释问题,引导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处处能看到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后,收集这样的实物并量出长、宽、高或棱长;在做纸盒和鱼缸的实际问题中教学表面积的计算和应用;灵活应用体积公式计算沙坑的容积、塑胶跑道的用料问题…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系统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

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基础。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对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为此,教材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占有空间。

然后通过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物体确实占有空间,为引出体积概念做充分的感知准备。

二、学情分析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到立体图形,由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跨越。

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怎样计量物体的体积,以及体积与表面积的区别等问题,都不易理解。

为此要加强学生对体积概念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立方分米、1立方米实际大小的表象,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

(2)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观察、思考、探索等学习活动过程,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表达、强化对体积单位的感知,初步形成对体积大小比较明确表象。

(2)能够进行比较,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设计丰富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2)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体积观念。

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cm³、1dm³、1m³的表象,能正确运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五、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实验操作、讨论交流。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体积的概念,能够运用体积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如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计量意识。

学会用体积单位来描述物体的空间大小。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体积的概念及体积单位的认识。

运用体积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体积单位的换算。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实体教具(如立方体、球体等)。

体积单位模型。

计算器。

2. 学具准备:学生分组合作准备相关实体物品。

学生每人一份体积单位卡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学生已知的知识,如长度、面积,引出体积的概念。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体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探究新知:介绍体积的概念,让学生触摸、观察实体教具,感知体积的存在。

介绍常用的体积单位,如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并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理解其大小。

引导学生进行体积单位的换算练习。

3. 巩固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际物体的体积测量,并用体积单位表示。

设计一些有关体积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4. 课堂小结:强调体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

2. 收集生活中的实例,用所学体积知识进行解释。

六、教学拓展: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物体的体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的内涵。

2. 介绍体积在科学研究和工程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几何建模等。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让学生谈谈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理解。

2. 小组讨论:如何运用体积单位解决实际问题?八、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2. 课堂练习的正确率。

3. 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掌握程度。

九、教学反思:1. 本次教学中,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掌握情况如何?2.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十、教学延伸:1. 进一步学习其他三维几何概念,如表面积、体积的计算等。

《体积和体积单位》学案数学教案

《体积和体积单位》学案数学教案

《体积和体积单位》学案数学教案
标题:《体积和体积单位》学案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体积的概念,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并理解体积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理解和掌握体积的概念,熟悉常用的体积单位。

2. 难点:如何将抽象的体积概念具体化,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体积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新课,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体积吗?”
2. 新课讲解:
(1)体积的概念:体积是指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教师可以通过演示一些具体的实物来帮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例如水杯、书本等。

(2)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

教师可以通过制作模型或者使用教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3. 实践活动:
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如测量不同物体的体积,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强调体积的概念和常用体积单位。

五、课后作业
布置一些与体积和体积单位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以上就是《体积和体积单位》学案数学教案的一个大致框架,您可以根据这个框架,结合您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编写和扩展。

《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说课稿

《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说课稿

《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说课稿《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说课稿(通用5篇)《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说课稿1一:总体说明:《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是在同学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

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小组活动的形式,来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

教师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协助同学建立起体积的概念,使同学理解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再让同学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

最后让同学从教学活动中知道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二:说教材1、内容:《体积和体积单位》本节课内容,是在同学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

主要内容是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教材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协助同学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再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最后教材说明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2、目标:通过《体积和体积单位》本节课的教学,(1)让同学知道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2)使同学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

(3)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3.教学重点:掌握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培养同学的动手能力。

4.教学难点: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5.教学准备:烧杯、石块、体积单位、课件。

三:教学战略:1.采用故事导入法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2.采用实验法和自学法发挥同学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培养同学的协作能力。

4.采用同学动手操作实验的方法,培养同学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听《乌鸦喝水》的小故事。

2.揭题:师:你知道乌鸦是通过什么方法喝到水的吗?这蕴涵了什么道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

(出示课题)(二)探究新知1、建立“体积”概念。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体积和体积单位1》教案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体积和体积单位1》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
体积和体积单位1
课题

第十二课时
教学内容
国标本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第19~20页的例6、例7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五1~4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让我们来试试看。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认识体积
1、学习例6
(1)教师出示一个空杯,给空杯倒满水。
再出示一个同样的空杯:这两个杯子同样大,装的水也是一样多吗?
教师往空杯中装入一个桃,将满杯的水往装桃的杯中倒,直至倒满。
问:杯子中为什么会剩下一些水呢?
(2)教师出示两个水果,分别装入两个空杯,倒满水。
你觉得倒入几号杯里的水多?为什么?
将两个杯中的水果取出,以验证哪个背的水多。
(3)出示大小不同的三个水果,分别装入三个空杯,倒满水。
思考:
这三个水果,哪一个占的空间大?把它们放在同样的杯子里,在倒满水,哪个杯子里水
占的空间大?
(4)师指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体积)
追问:你能举例比较两个物体的体积吗?
认识容积
学习例7
三、巩固应用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思考:溢出的水的体积分别相当于哪个物体的体积。
借助示意图,先由学生进行直接判断,再通过操作演示验证。
2、完成练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第2题
3、完成练习五第1题
4、完成练习五第2题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说说三堆饼干的体积为什么相等。
5、完成练习五第3题
6、完成练习五第4题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一)分析教材《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教材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再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最后教材说明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要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二)分析学生学生对“物体”、“空间”并不陌生,它们只是“茶壶里倒饺子,一一不易出,词不达意”,无法用规范、严谨的语言来表述一个概念,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让他们学会了规范表达,词能达意,使他们真正理解了体积的意义和认识了体积单位。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形成表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概括、推理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一)掌握体积和体积单位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空间观念,并让学生能根据物体的大小,确定用什么体积单位来计量。

四、教具、学具准备:正方体实物和课件五、教学过程1.认识体积(1)谈话引入老师: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听过)谁愿意看着画面给同学们讲一讲这个故事呢?播放“乌鸦喝水”的课件后。

老师提问: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呢?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呢?学生说出:因为石头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上来了。

【设计意图:采用故事导入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活动开始就处于情意高昂的状态。

】(2)实验证明拿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再取一块石头放入另一个杯子里,然后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里,这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就装不下水了)说明: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

小学六年级数学:《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以及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

小学六年级数学:《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以及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以及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教材说明]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体积(容积)的意义和常用体积(容积)单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以及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材安排了四道例题和一个练习。

例9主要引导学生通过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长方体的活动,初步感知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

教材首先呈现了一个由小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要求学生看图数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算出摆这个长方体用的小正方体的个数,说出长方体的体积,接着引导学生“用若干个l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长方体”,并将每次摆出的长方体的相关数据填入表中。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长方体的过程中,通过一个一个地摆出一排,一排一排地摆出一层,一层一层地摆出一个长方体,亲身经历用单位体积构建长方体的过程,充分感知摆出的长方体的体积(含有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教材表格中设置的长、宽、高、正方体的个数和体积等项目,明确了在操作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可以促使学生在对表中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的过程中,获得对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初步体验。

例10重点让学生通过操作获得对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理解。

虽然还是要求学生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长方体,但与例9有以下一些区别:第一,例10是让学生以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为条件,探索长方体中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长方体体积计算的方法。

第二,例10明确要求学生“先想一想,再摆一摆”,这就促使学生在摆之前先思考怎样摆出题中的长方体,要用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等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发现长方体的长、宽、高与体积之间的关系,进而归纳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第三,例10中要求学生摆出的三个长方体,操作时依次应摆成一排、一层、几层这三种情况。

南京力学小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1单元第5课《体积和体积单位(1)》教案

南京力学小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1单元第5课《体积和体积单位(1)》教案

南京力学小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1单元第5课《体积和体积单位(1)》教案一. 教材分析《体积和体积单位(1)》是南京力学小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1单元第5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体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如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并能够运用这些单位进行简单的体积计算。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计量单位的知识,对体积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运用体积单位进行计算时,可能会出现单位换算错误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引导学生掌握体积单位的换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体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如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并能够运用这些单位进行简单的体积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体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并能够运用这些单位进行简单的体积计算。

2.难点:体积单位的换算方法,以及运用体积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积单位的特点,发现体积计算的方法。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课件、实物模型、练习题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笔、尺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个长方体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其形状和大小,并提出问题:“这个模型的体积是多少?”让学生初步感知体积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不同形状的物体,如箱子、油桶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的体积如何表示?”接着,教师介绍体积的计量单位,如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并解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设计《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体积的计算方法和单位换算

设计《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体积的计算方法和单位换算

体积是物体占据的空间大小,是三维物体的一个重要量度。

计算体积是物理、数学等学科中的基础内容。

本文将简单介绍如何设计一小时的《体积和体积单位(1)》教案,包括体积的计算方法和单位换算。

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立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2)掌握不同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理论知识讲解和实践操作的相互结合,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教师指导和课外实践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二、教学内容2.1 体积的概念体积是指三维几何图形所占据的空间大小。

例如,一个立方体的体积可以通过计算其长、宽和高的积得出。

2.2 体积的计算方法(1)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 = a³,其中a表示立方体的边长。

(2)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 = l × w × h,其中l表示长方体的长度,w表示长方体的宽度,h表示长方体的高度。

(3)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 = πr²h,其中r表示圆柱体的底部半径,h表示圆柱体的高度。

2.3 体积单位常见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m³)、立方厘米(cm³)、立方毫米(mm³)、升(L)和毫升(mL)等。

其中,1立方米等于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等于1000立方厘米。

三、教学过程3.1 教师引导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际例子和图形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积的计算方法。

3.2 实践操作学生可以组成小组,进行体积计算实践操作。

例如,给出一个长方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学生需要计算其体积,并将结果转换成不同的体积单位。

3.3 课外实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外寻找和测量不同形状的物品,计算它们的体积并记录下来。

例如,学生可以测量自己的书包、双手的体积等等,从而加深对体积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评估4.1 个人测试教师可以通过小测验的方式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测试结果调整教学策略。

六年级数学上册《体积和容积单位》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上册《体积和容积单位》教案、教学设计
3.拓展作业:
a.学生可以尝试用纸盒、塑料瓶等材料制作一个有一定容积的容器,并测量其体积。
b.结合数学、科学等学科知识,设计一个实验或制作一个作品,体现体积和容积的应用。
作业要求:
1.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2.作业完成后,请认真检查,确保答案正确、书写规范。
3.鼓励学生在作业中运用画图、列表等方法,帮助理解和解决问题。
2.提问:请同学们思考,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积?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
1.讲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体积和容积。解释体积是指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而容积是指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
2.介绍体积和容积的单位:讲解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以及容积单位有升、毫升。并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
二、学情分析
在教授《体积和容积单位》这一章节时,考虑到学生已处于六年级上册阶段,他们在数学学习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通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对长、宽、高和面积等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体积和容积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体积和容积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学情:
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培养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2.利用教具、学具等辅助工具,让学生在操作中掌握体积和容积的测量方法,提高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意识。
4.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与反思(最终五篇)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与反思(最终五篇)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与反思(最终五篇)第一篇:《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形成表象。

.培养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 立方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厘米的大小。

教学过程:一、认识体积(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学生作答)老师播放“乌鸦喝水”的课件,提问: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乌鸦把石头一粒一粒地衔到瓶子里,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出来了。

)2、“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实验验证)拿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让学生观察,发现: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二、揭示体积出示下面的图,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哪个占的空间大吗?手机影碟机电视学生回答后,说明: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

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板书体积概念)三、列出体积单位。

1、出示两个形状不同,体积相近的长方体。

(单凭观察,难以比较)2、用多媒体将它们分成大小相同的小长方体后,学生很快就确切的说出:左边的.长方体体积大于右边的长方体体积。

(因为左边长方体有16 个小长方体,而右边的只有15 个)说明:所以要比较物体的体积大小,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体积单位。

我们知道长度单位是用线段表示的,面积单位是用正方形来表示的,那么体积单位应该用什么来表示呢?(用正方体来表示)。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板书)四、认识体积单位。

1、“请你猜一猜1cm3、ldm3、1m3,是多大的正方体?”讨论后让生看着实物共同小结:棱长是Icm 的正方体,体积是1cm3(手指尖);棱长是ldm 的正方体,体积是ldm3(粉笔盒);棱长是l m 的正方体,体积是1 m3(一台洗衣机)。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体积和体积单位》是本单元的核心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并能进行体积的简单计算。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感知体积的存在,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体积的计量单位。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计量单位的知识,对生活中的体积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体积概念和进行体积计算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生动的生活实例和直观的操作,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概念,突破体积计算的难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体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学会进行体积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理解体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学会进行体积的简单计算。

2.难点:学生对体积单位的认识和体积的计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感知体积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直观操作法:让学生实际操作,体验体积的计量单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体积的计算规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课件、实物模型、体积计量工具等。

2.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学习用品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水杯、水果等,引导学生感知体积的存在。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物体的体积吗?体积是什么意思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 呈现(10分钟)教师介绍体积的概念,讲解体积的计量单位,如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

并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体积单位的大小。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体积的概念,知道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

2. 学生能够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如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并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 学生能够运用体积单位正确测量和计算物体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体积单位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2. 学生能够意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体积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理解体积的含义。

2. 体积单位:介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三种体积单位,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大小和应用。

3. 体积单位的换算:教授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让学生能够进行单位转换。

4. 测量体积:教授如何使用体积测量工具(如量筒、体积箱等),引导学生正确测量物体的体积。

5. 计算体积:教授如何运用体积单位计算物体的体积,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体积的概念及常用体积单位。

2. 体积单位的换算。

3. 测量和计算物体的体积。

难点:1. 体积单位的换算。

2. 运用体积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和模型引导学生认识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

2. 采用操作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和计算体积,提高操作能力。

3. 采用问题解决法,设计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体积单位解决问题。

4. 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和实践,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实物和模型,如立方体、球体等,用于展示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

2. 准备体积测量工具,如量筒、体积箱等,用于学生实践测量体积。

3. 准备体积单位的卡片或板书,用于教学单位换算。

4. 准备实际问题案例,用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体积的基本概念。体积是描述物体占有空间大小的属性。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在包装、建筑设计等方面。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以一个长方体箱子为例,讨论如何计算其体积,并探讨体积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体积的计算方法和体积单位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比如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1.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使其能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理解体积的概念,感知物体体积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计量意识,掌握体积单位及其换算,能够准确测量和计算简单几何体的体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通过探索体积计算公式,理解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数学抽象和模型建立的能力。
-体积单位:掌握立方厘米和立方分米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体积的计算方法:重点掌握长方体(长×宽×高)和正方体(棱长×棱长×棱长)的体积计算公式。
-实际应用:将体积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体积测量和计算问题。
举例解释:
-在讲解体积的概念时,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大小的积木块,让学生直观感受体积的大小。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体积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计算不同形状物体的体积。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使用积木块拼出不同的形状,并测量其体积。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尝试通过生活实例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但在讲授理论部分,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体积单位的换算掌握不够牢固,可能是我讲解得还不够细致,或者需要设计更多有趣的例子来帮助他们记忆。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及解读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及解读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及解读本文从“ 课前谈话→演示导学,感知、形成体积概念→迁移类推,教学体积单位→应用新知,解决问题→全课总结,诱发探究”的教学流程对《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的教学进行了设计。

挖掘教材中的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实验、观察与感知,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和常用体积单位观念,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和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发展数学思考。

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概念的知识不在少数,其中与图形相关的概念教学是及其丰富的。

《体积和体积单位》就属于概念教学,虽然前面已经学过了长度、长度单位,面积、面积单位,但是由面积概念过渡到体积概念,由面积单位到体积单位,由认识平面图形上升到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又一次发展,知识跨度大。

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怎样计量物体的体积,以及体积单位的确立等问题,都不易理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通过实例,了解体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感受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意义。

”基于以上理解,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经历猜测、验证等活动,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

2、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分析、观察、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扩展学生思维,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探究、交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其中“使学生建立体积概念,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是教学难点;“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空间表象”是教学重点。

对教材进行细致分析后,结合五年级学生的特征及学习能力,在教学设计上,我对教材进行了加工、再创造性地使用,注重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

一是将教材中两个杯子的实验改为一个杯子,能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观察和感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教材说明]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体积和容积的意义,以及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已经初步认识了升和毫升这两个容积单位,这是学生理解、掌握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以及认识体积和容积单位的重要基础。

教材一共安排了三道例题,先教学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再教学体积和容积单位。

例6主要教学体积的认识。

教材通过三个层次的活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的意义。

第一层次,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体会物体是占有一定的空间的。

教材呈现了两个同样大的玻璃杯,左边的盛满水,右边的放一个桃。

引导学生通过把左边杯中的水倒入右边杯中的实验,认识到由于右边杯里的空间被桃占去了一部分,因此,左边杯里还剩下一些水,进而体会到物体是占有一定的空间的。

第二层次,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体会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小的。

教材继续呈现两个同样的玻璃杯:(1)号杯里装有一个桃,(2)号杯里装有一个荔枝。

通过在同样大的两个玻璃杯中装满水,分别倒入(1)号和(2)号杯中的实验,引导学生发现:倒入(1)号杯里的水少一些,倒入(2)号杯里的水多一些。

进而认识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小的,不同大小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也不同。

接着,又呈现三个大小不同的水果,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哪一个水果占的空间大,再把三个水果放入三个同样大的杯中,并倒满水,看哪个杯中水占的空间大,以丰富对物体所占空间大小的感知。

第三层次,揭示体积的概念。

在学生对体积的概念有了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指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

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比比两个物体体积的大小,进一步加深对体积的认识。

这样,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为对象,引导学生亲历观察、实验、比较、抽象、概括的活动过程,从物体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小的,再到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可以比较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逐步揭示体积概念的内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理解水平,有利于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考。

例7主要教学容积的概念。

由于学生已有了认识体积的经验,且在四年级上册对容积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感知。

因此,教材呈现了两个大小不同的书盒,引导学生由两个书盒中所装书的体积的大小体会两个容器的容积的大小,形象地揭示了容积的概念,即: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容器的容积。

随后的“试一试”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玻璃杯的容积,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体会玻璃杯所能容纳水的体积,就是玻璃杯的容积,加深对容积含义的理解。

第11页的“练一练”安排了两道题,第1题通过在装满水的两个同样大的玻璃杯中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的实际意义。

第2题让学生借助直观图比较两个盒子容积的大小,巩固对容积的认识。

例8主要教学常用的体积和容积单位。

教材从测量的实际需要出发,引导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以及常用的容积单位升和毫升,并帮助学生感受这些单位的实际大小,初步建立相应的空间观念。

教材首先呈现了体积相近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要求学生比较它们体积的大小。

虽然两个物体的形状各异,但大小比较相近,仅凭观察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这样,就自然地引起了学生的思维冲突,并促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活动中去,进而明确“把它们分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就能比出大小”。

接着,呈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被分割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的直观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长方体有9个正方体那么大,正方体有8个正方体那么大,长方体的体积比正方体大。

由此使学生产生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来测量或计量体积的心理需求,并揭示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以及这三个体积单位的字母表示方法。

然后,教材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教学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这三个体积单位。

对于立方厘米和立方分米,教材都是利用直观的示意图先描述其含义,再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操作丰富感知;对于立方米,则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怎样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启发学生根据对立方厘米和立方分米的认识加以类推,获得1立方米的概念。

与此同时,教材还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自主获得有关体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教学立方厘米时,让学生说说“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并以“手指头的体积大约有1立方厘米”为例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启迪他们的思路。

教学立方分米时,让学生用手势比划1立方分米的大小,以把握其实际大小。

教学立方米时,让学生在教室的墙脚搭出一个棱长1米的正方体框架,在观察中具体感知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

此外,在学生认识立方厘米后,还呈现了两个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让学生说说它们的体积,既让学生初步体会体积单位在计量体积过程中的应用,认识到体积是可以累加的,又为学习长方体体积公式作必要的铺垫。

最后,教材还介绍了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与升、毫升的关系。

第13页的“练一练”安排了两道题,第1题让学生说说周围哪些物体的体积分别接近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帮助学生进一步丰富对体积单位的感知。

第2题要求学生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成一些长方体(或正方体),并说出它们的长、宽、高(或棱长)以及体积,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强化对体积概念的认识,巩固1立方厘米的空间观念。

练习三安排了10道题,主要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体积和容积含义的认识,巩固已经形成的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以及升和毫升的表象,形成相应的空间观念。

第1~4题是配合例6、例7安排的。

第1题中,同样的8盒饼干,尽管摆法不同,但它们所占的空间却没有变,即每堆饼干的体积是相等的。

通过练习,可以帮助学生体会物体所占空间大小的实际含义,进一步加深对体积概念的认识。

第2题让学生按要求摆出不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物体的体积就是其含有的体积单位的个数,又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作一些铺垫。

第3题要求学生根据把1瓶同样的饮料分装在不同杯子中的结果,判断杯子容积的大小。

通过练习,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对体积与容积概念的理解。

第4题通过比较两个仪器箱的体积和容积,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体积与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第5~10题是配合例8安排的。

第6题让学生借助直观图形比较1厘米、1平方厘米和1立方厘米的不同,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含义的认识,体会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第7题让学生计算由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体积,进一步感受计量物体体积的方法,明确:物体所含有的体积单位的个数就是它的体积。

第8、9题,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或判断一些常见物体的体积是比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大还是小,或选择体积和容积单位填空,有利于学生在比较中巩固对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的认识,增强对体积单位实际大小的把握能力。

第10题,要求学生根据由不同的面观察得到的视图,求相应物体的体积,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材最后的思考题,让学生根据给定的体积单位,估计一个稍复杂几何体的体积。

通过练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数学思维。

[教学建议]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第10~11页例6、例7、“试一试”和“练一练”,完成练习三第1~4题;第二课时教学第12~13页例8和“练一练”,完成练习三第5~10题。

2.教学例6时,可以按照教材安排的线索组织学生活动,同时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要将操作的过程清晰地呈现给学生,以便学生观察和思考。

可以在课前选择好合适的玻璃杯以及大小适宜的水果,并在实验用的水里滴上一滴红墨水,以便于学生观察玻璃杯中水的变化情况。

第二,每一次操作,都要向学生清楚地说明实验的过程和方法,让他们想一想会出现怎样的结果,然后进行实验,并提醒学生看清操作前的状态和操作后的结果。

第三,在操作过程中,要适时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结合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并在思考中不断丰富对体积意义的认识。

还要注意把握一些教学细节,例如,在认识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时,要让学生看着放桃的杯子,仔细领悟“杯中有一部分空间被桃占去了”的意思,逐步把生活常识上升为数学认识。

在感受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小时,要注意启发学生用比较规范的语言来描述。

如果有学生简单地说成“桃大荔枝小”,要引导学生体会“桃大”就是指“桃占的空间比荔枝大”,“荔枝小”就是指“荔枝占的空间比桃小”,从而获得“不同物体所占的空间的大小也不同”的体验。

3.教学例7时,可以分三步组织学生活动。

第一步,要结合对具体实物的观察和比较,引导学生直观感知哪一个盒子里书的体积大一些。

第二步,要通过交流,帮助学生理解:盒子里所能容纳的书的体积就是盒子的容积,所以左边盒子的容积大一些。

第三步,揭示容积的含义前,可以再补充一些实例,引导学生体会容器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是有限的、确定的;也可以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其他一些容器容积的大小,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主动获得容积的概念。

随后的“试一试”,可以先让学生说说玻璃杯的容积指什么,再思考比较两个玻璃杯容积大小的方法,并在小组里进行交流,最后按照讨论的办法进行操作,并交流操作的过程和结果。

第11页的“练一练”,第1题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两个问题:第一,如果将石子放入杯中,会出现什么现象?第二,哪个杯子溢出的水多?为什么?再通过实验进行检验。

第2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容积的意义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突出图中杯子是一样大的,左边的盒子装了4个杯子,右边的盒子装了6个杯子,所以右边盒子的容积大。

4.教学例8时,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体积单位是因测量或比较物体体积的实际需求而产生的;第二,要重视对体积单位实际大小的感知;第三,要由扶到放地组织学生活动,使学生逐步掌握定义体积单位的基本方法。

对于第一点,可以直接向学生出示如例题所示的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让学生感受到直接比较它们体积的大小有一定困难,并启发他们主动想到可以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成同样大的小正方体再进行比较。

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引导他们回忆在认识面积单位时,是怎样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的,把平面图形的学习经验迁移过来;也可以提示学生如果把两个物体都分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能不能比较它们的大小,使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通过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体上画一画,或通过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数一数、比一比。

最后,组织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到: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物体的体积,需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

对于第二点,一是在介绍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时,要同时出示棱长是1厘米和1分米的正方体模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体积单位表象;二是要启发学生在身边熟悉的事物中寻找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实物,并通过用手势比划等活动,帮助学生充分感知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