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朱光潜《谈美》之“情人眼里出西施”有感
朱光潜谈美书简读后感范文(3篇)
朱光潜谈美书简读后感范文《朱光潜谈美书》是朱光潜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对于美学的原理和美感的体验进行了深入探讨。
我作为一个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在此,我将根据我的读后感,对书中的内容进行简要的总结和分析。
首先,朱光潜在《朱光潜谈美书》中详细介绍了美学的起源和基本原理。
他通过对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研究,向读者解释了美学是如何产生的,美感是如何产生的。
朱光潜强调,美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它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更是一种情感和感受。
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他给出了一些基本的美学原理,如“以人为本”、“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等。
这些原理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美,怎样产生美感,为我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其次,朱光潜在书中还探讨了美学的对象和标准。
他提出了“形与意的关系”这一重要观点,表达了他对于美学对象的理解。
他认为,形式和内容是美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一个作品如果在形式上做得很好,但是内容却空洞无物,那么它就不是真正的美。
相反,一个作品如果在内容上很有意义,但是形式却很糟糕,那么它也不能算是真正的美。
只有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才能产生真正的美。
通过朱光潜的这些观点,我开始重新审视我对于美的标准和要求,在我欣赏艺术作品时,我更注重作品的内涵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最后,朱光潜在书中还对于艺术的功能和价值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艺术是人类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方式,它不仅仅是单纯的娱乐和装饰,同时也具有教育和启发的作用。
艺术作品可以通过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唤起人们的情感和思考,使人产生共鸣和启发。
通过朱光潜的观点,我对于艺术的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开始意识到艺术的重要性和作用不仅仅只是满足我们的感官需求,更是对于人类情感和思想世界的一种诠释和呈现。
综上所述,《朱光潜谈美书》是一本对美学进行深入剖析和探讨的优秀作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美学的原理和美感的体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有关《谈美》读后感(精选7篇)
《谈美》读后感有关《谈美》读后感(精选7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关《谈美》读后感(精选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谈美》读后感1这是一本大学时代我一度无法驾驭的书,彼时我总以为人嘴两张皮,世界本没有规则,知识和规则都是人为臆想出来的东西。
有些书好像时机到了你就会拿起来读,有些事时间到了就会去做,有些地方到了生命的某个阶段就是很想去,仿佛冥冥之中有什么东西在召唤,听起来很宿命,但不得不承认人生并不总是有迹可循,明天会遇到什么人取决于你在明天所处的时空里是否会看上他一眼,并不一定你们素未谋面。
那么为什么你会看上他一眼?我一直觉得医学是门很没有美感的学科,它会让我很难通过直觉去感受世间万物进而产生共情,求真和求因的思维定式使我在美感的路上渐行渐远,这便是大学时代我一直抗拒它的原因,若不是别无选择,我定会放弃。
从宏观来讲,个体生命之于人类历史,人类历史之于地球,地球之于银河系,银河系之于宇宙,宇宙之于更高维度的空间存在形式犹如一粟之于沧海。
前人并没有给我们留下长生,医学的存在是整个人类对于生命的渴望和不舍,如果非要把医学强加一个美的概念便是人类对于渴望和不舍亘古不变的执着吧,但也不属于医学本身。
朱光潜先生说,美是“无为而为”,美感是物我共情的感受,不掺杂利己和实用的感情色彩亦不掺杂联想和意义。
图书馆里,她坐他对面,他看着她,心里想,“这就是个男人啊,这宽广的臂膀,这175的身高,以后衣服都不用买了,她的我都能穿”。
她哪里美呢,是哪里让他生出的美感呢,她认真说一件事时专注的样子,她点菜时专业品评的样子,是的,这举手头足里流露出来的积淀和多年的偏执留下的痕迹让他生出了共情,每每此时,便觉赏心悦目;彼时初见,只一眼就痴了,“这个妹妹好似哪里见过”,心生熟稔,不问缘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就是对美感最好的诠释,物我合一,是顾不得思考的;而有些人,最美的是性格和声色,铅华褪尽也未减半分,情人眼里出西施,便是把眼中情人的美放大至极致,外人觉得,他那么帅怎么会娶了她,可是唯有他知道在这段婚姻里他赚了多大。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朱光潜《谈美》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朱光潜《谈美》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1最近几天,我爸推荐朱光潜的《谈美》给我,我随意地翻了翻,发现除了书信没有其他的东西,觉得无趣就放了下来。
过了几天,当我翻到傅雷写的《傅雷家书》时,我突然想到,会不会《谈美书简》也是本很好看的书呢?我便带着怀疑的态度读了起来,读完后才感到,这本书实在是太棒了!这本书中,写的都是朱先生自己的亲身经验以及他所总结的很多人生道理和观点。
我觉得虽然是简短的几句话,但是真的是把人生上许多不起眼的、重要的地方都勾勒了出来,让我们看到了这些曾经被我们忽视的东西的重要性。
我想如果只是单纯的把人生大道理写下来,我想不会有太多的人接受的。
聪明的朱先生便用书信的形式,再加上用形象的语言解释抽象的美学感念,让我们很容易接受。
在“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中,有几句话写得很好:“种田的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所以俗话说:‘家花不比野花香’。
人对于现在和过去的态度也有同样的分别……”看,仅仅是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却把道理说得那么清楚,而且也用了几个简单的例子,让我们很容易接受。
朱先生用很朴实很精确的语言将一系列抽象的美学概念给我们描绘了出来。
其实我们应该常常站在别人的角度多去思考问题,考虑人家是怎么看我的,了解人家对我的态度;有时,也要了解到人家的生活方式适不适合我,而不是盲目的思考做决定。
大部分人都会因为盲目而错失良机,总是会因为不肯定所以不好好坚守自己的东西。
除此以外,这本书也诠释了很多的人生道理,让人百看不厌。
难怪我父亲在我看这本书之前就告诉我,如果你看了这本书,精神领域基本上就上了一个层次。
现在一感觉,真的是这样啊!小小的《谈美》,总共可能不到7、8万字,但是其中每行每列都渗透着朱先生亲身实践了一辈子的认真态度,不得不感动你我。
《谈美》读后感心得800字(精选5篇)
《谈美》读后感心得800字(精选5篇)《谈美》读后感心得800字(精选5篇)朱光潜先生的《谈美》写于1932年4月的伦敦。
在《谈美》中,朱光潜先生将一件事物从多方面进行了论证。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谈美》读后感心得800字范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谈美》读后感心得800字(篇1)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中这样写到”牛希济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两句词就是好例。
词中主人何以”记得绿罗裙”呢?因为罗裙和他的欢爱者相接近,他何以”处处怜芳草”呢?因为芳草和罗裙的颜色相类似。
这是朱老先生对联想中的接近联想和类似联想的一个好例,在本章中,对美感和联想的关系论述可以说十分精彩,下面我们就跟着朱光潜先生的思路,细细品味这其中奥妙。
介绍了联想的含义后,作者写到”联想有时可以意志控制,但大多数情境中,联想是自由的、无意的、飘忽不定的”,这是在写联想的性质。
我认为是非常真实且贴近生活的,比如我们晚上休息时,本应是一个意识渐去,身心放松的过程,但白天所见所看的一切就是在你脑海中不受控制的浮现,你越想摆脱他们,联想就越活跃的进行,由此可知意识在活动时就是联想在进行。
而且这个联想线索前后相承,虽有关系可寻但它们都是偶然的。
于是作者写到”多数人觉得一件事物美时,都是因为它能唤起甜美的联想”接下来作者在颜色,有历史性的作品和音乐方面论述了联想势力,然后提出了本章的关键”联想所伴的快感是不是美感呢?”朱先生介绍了对这个问题的两个学派,肯定的是内容派而否定的是形式派。
而作者赞成形式派的主张,即反对杂联想于美感中。
作者认为联想是妨碍美感的,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联想却不免带有思考。
联想最多只能增加对一个作品的好感,但并不能增加美感。
这就是本章中作者传授给我们的道理,看起来很平淡,但运用到生活中,却可以反应出很多事实。
比如你在街上听到一首曲子,而那首歌正是你喜爱拿手的,脑中就不免有许多回忆联想,想到某年某月的演出,抑或是这首歌的歌手,心中可能会充满甜美快乐,但这这是联想所带来的快感,并不是真正的美感经历。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朱光潜谈美读后感3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1朱光潜早年学过中文,读过教育学、心理学,当过中学教员,然后在多所大学任教。
在《谈美书简》的第一篇中写道:解放前几十年中我一直在东奔西窜,学了一些对美学用处不大的学科。
……学过英、意、德、法几个流派的符号逻辑,……费过不少精力研究过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治疗,……读过不少佛典,认真研读过“成唯识论”,还看了一些医学和谈碑帖的书,可谓够“杂”了。
……认真地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陆游说:“功夫在诗外”,我想朱光潜的美学成就与他学得“杂”,学贯中西是分不开的,应该对我们做其他的学问有所启发。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2“一位老朋友的'来信,写过一篇为《美的定义及其解说》的近万言长文,承他不弃,来信要我提意见。
”朱先生看过之后说道:“这种玩弄积木式的拼凑也煞费苦心,可是解决了什么问题呢?难道根据这样拼凑起来的楼阁,就可以进行创作,欣赏和批评吗?”“‘定义’之后还附了十三条‘解说’,仍旧是玩弄一些抽象概念,并没有把‘定义’解说清楚。
作者始终一本正经,丝毫不流露一点情感。
”……从行文中可以看出朱光潜严谨的治学态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非分明,态度坚决,措辞严厉,即使是老朋友为了科学也毫不讲情面。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3《谈美书简》是作者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暮年心血”之作,它既是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尤其是青年朋友们的一次回复。
全书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
书中,朱光潜先生就青年朋友们普遍关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作了详尽的阐释,既是思想上的,又是方法上的,是初涉美学者学习美学知识的重要参考书籍。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朱光潜谈美读后感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篇1朱光潜(1897—1986),安徽铜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给青年的二十封信》、《谈修养》、《谈美》、《诗论》、《谈文学》等。
其中只读过朱先生的《谈美》和《文艺心理学》,对于《谈美》其精辟、客观的分析和论证实为欣赏,称赞。
以下罗列每一章节的精彩之处,略赋个人拙思主观之感,引以对朱先生之《谈美》的敬意。
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作者在此段中谈及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其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
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欣赏的同时也赋予了其画家内心世界对古松的完美概念。
美的东西需要人们用审美的眼光和欣赏的心态去看去想,如只讲实用,那么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
但如果说人类历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触动你我心灵深处的唯有那些给予美好情感的艺术作品,无处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闪着光,指引人们的灵魂、净化人们的思想。
再次引用朱先生的话:“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俗语讲:“距离产生美”。
其实朱先生在此明确的指出了艺术和生活的距离。
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
朱光潜谈美每一章节读后感
朱光潜谈美每一章节读后感这第一章就很有意思呢。
朱光潜先生用一棵古松来给咱讲三种不同的态度。
就像平常咱们看到一棵古松,要是想着这松能砍了做家具,那就是实用的态度啦。
这感觉就像是把古松当成了一个工具,满脑子都是它能给咱带来啥实际好处。
而科学的态度呢,就是把古松当成一个研究对象,研究它的细胞啊、生长规律啥的。
这时候古松就像是实验室里的标本,虽然也能让我们了解很多知识,但好像少了点啥。
美感的态度就不一样咯。
当我们用美感的态度看古松的时候,就不会去想它能做啥家具,也不会去研究它的细胞。
我们就只是单纯地欣赏古松的姿态、它的苍劲之美。
就像我们看一幅画一样,就享受那种美在眼前的感觉。
这让我明白,生活里很多东西要是只看实用和科学,就会错过好多美的瞬间呢。
比如说一朵花,要是只想着它能入药或者做成香水,那就体会不到它盛开时那种惊心动魄的美了。
这章啊,朱先生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特别有道理。
在实际生活里,我们就像在局中的小棋子,被各种事儿缠着,有时候根本看不到生活中的美。
比如说吧,每天上班赶路,就只想着别迟到,路上那些花草树木啊,就都成了背景板。
但是艺术呢,它就像是把生活拉远了看。
就像我们看一场戏,台上的人在演爱恨情仇,我们在台下看得明明白白。
艺术和实际人生有了距离,我们就能跳出那些琐碎的烦恼和利益,去发现其中的美。
就像看一幅描绘乡村生活的画,画里的农舍、田野都显得那么宁静美好,可要是真在那农舍里天天忙农活,可能就只觉得累啦。
这就告诉咱,有时候得学会从自己的生活里跳出来,像看艺术作品一样去看自己的生活,说不定就能发现很多被忽略的美呢。
这一章可有点哲学的味道了。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个问题感觉就像是个脑筋急转弯一样。
朱先生说的宇宙的人情化,就是我们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外界的事物上。
就像我们看到春天的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就觉得它们很快乐。
其实我们哪知道小鸟到底快不快乐呢,这就是我们把自己高兴的时候那种欢快的感觉投射到小鸟身上了。
读朱光潜《谈美》有感
读朱光潜《谈美》有感最经,我阅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颇受启发,收获良多。
这本书为我打开了美学这一陌生学科的大门,让我第一次真正领略到美学其独特的知识魅力。
最难能可贵的是,朱光潜先生能够用朴实无华、浅显易懂的语言,将原本深奥枯燥的理论分析地如此客观、如此透彻、如此深入浅出,让我们这些美学的门外汉也能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观点。
读完这本书,头脑里不是堆积如山的理论包袱,而是一种通透的、简单的、贴近于生活的印象,这也就使我在阅读后收获了更多的知识,以下就是我对于这本书内容的一些总结和概括,以及我在阅读后的所想所感。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于1932年以书信形式为青年所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
本书共分为十五个章节,章节间的思路连贯,层层深入,其间的论述有理有据,语言深入浅出。
本书主要探讨了关于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例如:美是什么,美从哪里来,美具有什么特点,美与自然的关系,美与实际人生的距离……这些都是最基础的美学问题,同时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朱光潜用客观、精确、凝练的语言对其加以分析和论述,使读者初步了解和认识美学,正如朱自清在《<谈美>序》中所说:“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书的第一章到第三章重点论述了美感是什么,美感从哪里来的问题。
在第一章中,作者以一颗古松为例,将人们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三种态度加以比较和区别。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
所以,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
在第二章中,作者强调要以一种“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欣赏事物本身的形象,美和实际人生有一定的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在第三章中,作者阐述了移情作用对于美的产生的影响,主观的情趣对事物进行判断就是“移情作用”,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而美感经验就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常含有移情作用。
读朱光潜《谈美》之“情人眼里出西施”有感
读朱光潜《谈美》之“情人眼里出西施”有感读朱光潜《谈美》之“情人眼里出西施”有感出于对“美学”这名词的好奇,我便选了“美学基础”这门选修课。
第一堂课,老师就谈到“美是美的”这句话。
我顿时就迷惑了:美,不是美的吗?美还能是丑的吗?美,是什么呢?是根据什么判断标准判断出某个东西是美还是丑?・・・・・・一连串的问题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顿时觉到了这门课的高深。
于是就更加认真的听老师讲课。
老师以朱光潜的《谈美》这本书为教材给我们讲他的“美学观”。
果然,美学就像一门“哲学”深奥抽象,并且充满了思想的痕迹,只读其语言,很难能有更的体会,不过还好有老师及朱光潜老先生的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和比喻,我才能窥见“美学”的冰山一角。
以前的我从来没有想过“美”这种感觉是如何产生、形成的。
总是觉得自己一生下来就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在自己内在心理和外在环境的影响下已不知不觉的形成了。
就像一生下来就会自己呼吸一样,“审美”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是任何人都会做到的事情。
不过,我觉得,我们所做的只是简单的说:“这是美的,这是丑的。
”却不懂得什么叫“审”。
于是我就深深的佩服朱光潜老先生对“美”这一事物的思考是多么的深。
为此,我还专门看了《谈美》这本书。
虽然我看完后也不是很懂,但也有些感触,我总觉得他不是在谈美,而是在谈哲学,谈人间万象。
《谈美》从总体来看是本谈艺术欣赏的专业书,但其中充满着对人生观的思考。
在《谈美》这本小书中,枯燥复杂的美学理论变得平易近人了,朱光潜先生用明白晓畅的话语让我们先体验“美感”,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事各个方面去,从而“美化”人生,最后达到人心的“净化”。
我看到他在第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我感觉他是在说每个人的心态不同,他们看到的同一件事物也会出现不同的感觉。
这里他举了一个古松的例子:一棵古松,木材商是用商业的心态去看的,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的,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的,不同的心态,产生的“美感”就不同。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通用23篇)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通用23篇)朱光潜《谈美》读后感(通用23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朱光潜《谈美》读后感(通用2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篇1本文作者朱光潜,字孟实。
他90岁生涯的大部分都贡献给了中国的美学事业,所以晚年的他被尊称为“美学老人”。
朱光潜的《谈美》写于1932年,由著名的开明书店出版。
在此之前,他写过一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用书信的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政治等问题,发人思考,指点迷津,在青年中引起很大反响,成为重印了30多次的畅销书。
但这本书主要谈的是人生修养,还没有充分展示朱光潜的美学思想。
于是,作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姊妹篇,朱光潜以“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为副标题,写作了这本《谈美》。
作者是怀着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写这本不厚的小册子的,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明白如话的语言把高深的美学问题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从而起到了净化读者心灵、提升一代青年精神境界的作用。
而我,读了这本书后同样受益匪浅。
美是联想所产生的吗?作者借用牛希济的两句词“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指出“许多通常被认为美感的经验其实并非美感”,而是“实际人的态度,在艺术本身以外求它的价值”。
由萋萋芳草,联想到绿罗裙,也可以由一件古董,联想到金钱,并不是所有的联想,都是美的。
纯粹的美,永远是一种“专注”,离开了专注,就已经离开了美了。
讲解了基本的美学观念之后,作者又进一步跟我们谈了艺术与游戏、艺术与想象、创造、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告诉我们艺术创造除了想象之外,还需要情感。
艺术创造除了想象之外,还需要情感。
作者借司空图《诗品》中的一句话“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指出:“诗人于想象之外又必有情感”,“情感是综合的要素,许多本来不相关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调协,便可形成完整的有机体”。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最新5篇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最新5篇《谈美》开篇举例了三种人对一颗古松的不同态度。
一位木材商,一位植物学家,一位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颗古松。
三人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但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
接下来给大家带来朱光潜谈美读后感,希望能给您大家带来帮助。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1很久之前我就对朱先生的这本《谈美》有所耳闻,因为种种缘故,一直无缘拜读。
直至近来,耐不住友人的强烈推荐,将早以束之高阁的此书翻找出来,拂去封皮上的尘埃,细细品读。
读罢,带给我深深的震撼和回味悠长的思索。
谈美,究竟何为美?美是一种主观意向,是一种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来进行欣赏。
正如朱先生在文中所讲的,谈美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如何"免俗"。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作为在凡尘俗世中沉浮的我们,没有多少人能够真真正正地做到"免俗",但我们却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研究美,追求美的过程中,领略到些许"免俗"的乐趣。
这也正是我一直苦苦所追求的:在玩味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时能够领略到一种乐趣,知晓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美的,然后再把美的态度推到人生世相,把人生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让人生美感化、艺术化。
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
美,是经过人情化的,个人的情趣不同,所以个人所得于松、山、水的也不一致。
美景于心,是经过艺术化的自然,得益于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和载体相互融合,产生一个完整的境界。
美,就在这情感的综合中迸发出来。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艺术家们透过他的所看,将他的所想转化成意象,融合于他的作品之中。
观赏者则通过艺术家的作品,透过其物象,将其感受的意象翻译出来,从而感受到艺术家通过他的作品想要传达的感情,再结合观赏者自身的情感与经历,进而引发出强烈的共鸣,达到一种与艺术创造者在精神上相互交流的境界。
艺术家所要传达的融入作品中的情感就是作品的神韵风骨。
这也是一个艺术作品的灵魂。
读朱光潜《谈美》有感(美学原理)
读朱光潜《谈美》有感最经,我阅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颇受启发,收获良多。
这本书为我打开了美学这一陌生学科的大门,让我第一次真正领略到美学其独特的知识魅力。
最难能可贵的是,朱光潜先生能够用朴实无华、浅显易懂的语言,将原本深奥枯燥的理论分析地如此客观、如此透彻、如此深入浅出,让我们这些美学的门外汉也能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观点。
读完这本书,头脑里不是堆积如山的理论包袱,而是一种通透的、简单的、贴近于生活的印象,这也就使我在阅读后收获了更多的知识,以下就是我对于这本书内容的一些总结和概括,以及我在阅读后的所想所感。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于1932年以书信形式为青年所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
本书共分为十五个章节,章节间的思路连贯,层层深入,其间的论述有理有据,语言深入浅出。
本书主要探讨了关于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例如:美是什么,美从哪里来,美具有什么特点,美与自然的关系,美与实际人生的距离……这些都是最基础的美学问题,同时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朱光潜用客观、精确、凝练的语言对其加以分析和论述,使读者初步了解和认识美学,正如朱自清在《<谈美>序》中所说:“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书的第一章到第三章重点论述了美感是什么,美感从哪里来的问题。
在第一章中,作者以一颗古松为例,将人们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三种态度加以比较和区别。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
所以,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
在第二章中,作者强调要以一种“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欣赏事物本身的形象,美和实际人生有一定的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在第三章中,作者阐述了移情作用对于美的产生的影响,主观的情趣对事物进行判断就是“移情作用”,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而美感经验就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常含有移情作用。
读朱光潜《谈美》有感
我们知道,一千种人有一千种思想,当然就有一千种不同的生活道路,一千种不同的审美观点。
看了朱光潜先生《谈美》一书后,总觉得他不是在谈美,而是在谈哲学,谈人间万象。
《谈美》从总体来看是本谈艺术欣赏的专业书,但其中充满着对人生观的思考。
在《谈美》这本小书中,枯燥复杂的美学理论变得平易近人了,朱光潜先生用明白晓畅的话语让我们先体验“美感”,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事各个方面去,从而“美化”人生,最后达到人心的“净化”。
以下概括《谈美》各个章节的精彩之处: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木商、植物学家、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棵古松,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
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带有人为的创造性。
木商那种“实用的态度”偏重事物对人的利害,以善为最高目的;植物学家那种“科学的态度”偏重事物间的相互关系,以真为最高目的;画家那种“美感的态度”专注于事物本身的形象,以美为最高目的。
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
表面看来,美是最没有用处的。
但是,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
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人的美感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
因此,“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可以照耀过去和未来一片漆黑的天空。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树的倒影往往比正身美,游历新境时最容易见出事物的美,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这是什么缘故呢?看倒影,看稀奇的景物,看旁人的境遇,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
看正身,看熟悉的环境,好比乘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
朱光潜谈美有感
朱光潜谈美有感1美,何谓美?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只要能够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的事物都是美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不由得感叹某些事物或者人“美”。
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也许我们所想的并不是真正对的呢?到底什么样的事物才能称得上没呢?美具有哪些特征呢?我们该如何审美以及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呢?读了朱光潜的《谈美》之后,才对“美”有了真正的认识。
朱光潜先生美学思想的核心观点是美不在心,即不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中,也不在物,即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中,它在心物的关系上。
朱先生把这种观点简约地表述为:美是物的形象,或者美是意象。
这种观点朱先生在早期和晚期是一以贯之的。
《谈美》无疑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朱先生清新的文风,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很高的审美享受。
整篇文章给人一种轻松的氛围,许多言论的提出,都伴随着许多比喻和例子。
对于《谈美》其精辟、客观的分析和论证实为欣赏,称赞。
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去看,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古松在他们三类人眼里显现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欣赏的同时也赋予了其画家内心世界对古松的完美概念。
“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
”要把实用的态度丢开,把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审美的态度去看待事物。
美不具有功利性,真正能触动你我心灵深处的唯有那些给予美好情感的事物,他们指引我们的灵魂、净化我们的思想。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感和神秘感,容易从实际生活中的利害关系出发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鲜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离感就容易产生美感,这也如同《围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无非是因为有距离,有神秘感而迸发出美感,使人向往。
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这里引用《庄子.秋水》里的一个小故事说明了人的美感体验的道理,即:美感体验即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
读朱光潜《谈美》有感
读朱光潜《谈美》有感读朱光潜《谈美》有感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朱光潜《谈美》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近读朱光潜之《谈美》,颇有自己一般想法。
美在彼岸,这是多数人的心理。
爱情里常有人感概得不到的却是最好的,对于审美心理,这句话好似也是适用的,比如有一个地方我并未去过,那么那地方在我心中却是极美的,到我真正来到这个我心向往之的地方时,这地方却远没有我想象中得这么有趣味了。
究其原因也许在于每人心中或多或少藏着一角空中庭院,她是全部的审美预期,而这审美预期却凝结着我们对人生天地之间最美好的希望。
这一角庭院,便是事物价值评判的尺度了。
陌生的一块地方总是被灌入了许多美好的希望,承担起它“背负不起的重量”。
然而,那陌生之地若符合人们的审美预期,那这地方应会得到人们的认可,甚至于让一部分并不属于这儿的人得到归属感,好似让人寻到了安生立命的根本与让精神得以驻足的家园。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诗仙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却与天柱山结下不解情缘,其中就里,或许可以从其诗句中寻找答案,“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
清晏皖公山,巉绝称人意。
”皖公山即天柱山,她能“称人意”,因此才有后文的“默然遥相许,欲往心莫遂。
“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这就是李白的天柱山情缘吧。
审美预期意味着心中一块美好的所在,然而并不能因为它而轻视了许多本应称道的美。
同样是李白,他的足迹遍布盛唐的土地,他亦以极大的热诚,以手中的笔,写下描绘这大好河山奇绝的'诗篇。
余光中有诗赞李白,云:“秀口一吐,便是整个盛唐”,诗人之为诗人,不是没有根据的。
然而,能意识到这点的能有多少人呢,更不要妄谈做到这一点了,“天下清景,不择贤愚而与之,而吾特疑专为我辈(诗人)设”,诗人走到哪,美便在哪显现。
从这个角度理解佛偈“庭前柏树子”的典故,亦是可行的,故事讲得是一个僧人问赵州和尚“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庭前柏树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朱光潜《谈美》之“情人眼里出西施”有感
出于对“美学”这名词的好奇,我便选了“美学基础”这门选修课。
第一堂课,老师就谈到“美是美的”这句话。
我顿时就迷惑了:美,不是美的吗?美还能是丑的吗?美,是什么呢?是根据什么判断标准判断出某个东西是美还是丑?······一连串的问题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顿时觉到了这门课的高深。
于是就更加认真的听老师讲课。
老师以朱光潜的《谈美》这本书为教材给我们讲他的“美学观”。
果然,美学就像一门“哲学”深奥抽象,并且充满了思想的痕迹,只读其语言,很难能有更的体会,不过还好有老师及朱光潜老先生的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和比喻,我才能窥见“美学”的冰山一角。
以前的我从来没有想过“美”这种感觉是如何产生、形成的。
总是觉得自己一生下来就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在自己内在心理和外在环境的影响下已不知不觉的形成了。
就像一生下来就会自己呼吸一样,“审美”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是任何人都会做到的事情。
不过,我觉得,我们所做的只是简单的说:“这是美的,这是丑的。
”却不懂得什么叫“审”。
于是我就深深的佩服朱光潜老先生对“美”这一事物的思考是多么的深。
为此,我还专门看了《谈美》这本书。
虽然我看完后也不是很懂,但也有些感触,我总觉得他不是在谈美,而是在谈哲学,谈人间万象。
《谈美》从总体来看是本谈艺术欣赏的专业书,但其中充满着对人生观的思考。
在《谈美》这本小书中,枯燥复杂的美学理论变得平易近人了,朱光潜先生用明白晓畅的话语
让我们先体验“美感”,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事各个方面去,从而“美化”人生,最后达到人心的“净化”。
我看到他在第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我感觉他是在说每个人的心态不同,他们看到的同一件事物也会出现不同的感觉。
这里他举了一个古松的例子:一棵古松,木材商是用商业的心态去看的,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的,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的,不同的心态,产生的“美感”就不同。
虽然,美并不实用,但是“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因此,朱光潜老师告诉我们内心不要总被功利所占据,虽然“美”既不能换来物质,也不能换来名誉,但是“美”的却是人心最喜欢、最渴望追求的东西。
我是一个恋爱中的女孩,所以我最感兴趣的还是朱光潜老师的“情人眼里出西施”这一篇文章。
他在文章中写道:“(恋爱时)你在理想中先酝酿成一个尽美尽善的女子,然后把她外射到你的爱人身上去,所以你的爱人其实不过是寄托精灵的躯骸。
你只见到精灵,所以觉得无瑕可指;旁人冷眼旁观,只见到躯骸,所以往往诧异道:‘他爱上她,真是有些奇怪。
’一言以蔽之,恋爱中的对象是已经艺术化过的自然。
”我读完后略有恍然大悟之感。
原来是“自然”在经过人的心理感觉加工后产生了美感,然而不同的经验会产生不同的感觉,而我们却在不知不觉中对自然进行了一种再加工、再创造。
因而恋爱时的我们总会被一时的爱情所左右我们的审美观。
于是,偶然想起老师在第一节课时说过的:“是美的,就不是自
然的”。
实事果真如此,也许因为“美”这个词就是由我们心灵创造出来的,非自然的一种非物质的感觉,它本来就不是实物,单单只是一种只有我们人类才能产生出的一种“思想”而已。
但是我想,虽然“思想”只是“思想”,不能填饱肚子也不能给予我们什么物质享受,但是它却是我们心灵渴求的养料。
既然作为有思想的人类,我们就不能像一般的动物只追求物质生活,而使精神贫瘠,我们需要“美”,我们也需要“浪漫”,我们需要漫步于屋后的绿荫小道,也需要感受月光透过树叶洒落枝头的静谧。
我们的生活的的确确充斥着“美”。
还是那句老话:“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
”
这一刻,这一课,我想,我懂得什么是“美”了。
2012级卫生法学
何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