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考试大纲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史提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提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提纲历史地位:1、艺术性角度2、传统与现代角度3、世界性角度现代文学三条线索:1、战争的背景2、全世界共产主义从兴起到挫折3、发达资本主义后工业化和第三世界工业化及民族独立过程晚清文学改良运动1、历史转型的时代背景,总结与憧憬,民族自救2、书报业兴起3、思想界的转机,天演论、茶花女王国维:叔本华,尼采哲学:生命本质是欲望和苦难以及对之的解脱,主张文学的非功利性“超然于利害之外,追求自己的一种价值”为艺术而艺术。

内心矛盾冲突,东西方文化、古现代冲突、本质是理智和情感的矛盾。

真正原因:悲剧的性格、心灵冲突,在东西方中无法选择。

4、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梁《20世纪太平洋歌》,黄遵宪:“穷途竟何事,余事作诗人”不以诗人自命,反对拟古;“我书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新事物、新意境《今别离》“所愿君归时,佚乘轻气球”但诗歌艺术思维未变小说界革命梁《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提高小说地位,有转型但无彻底变革。

5、苏曼殊的文学创作1909《本事诗》“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传统意象,现代情怀,有现代化到来之前的个体孤独感和宇宙沧桑感小说特点:抒情体独句第一人称,内心独白多,心理描写情绪取胜,有抒情性悲剧色彩;主题:死亡和爱情,同时介入宗教领域,打破大团圆结局;三角恋的情节模式,主人公谁都不选,遁入空门,逃避。

女主人公特点:西方奔放型和东方贤惠型,文化冲突化为两种女性的对比。

苏的无所适从不仅因为是和尚,也是对东西方的无所适从。

以文言写就,少新名词,传统意象多五四文学革命的倡导与发展以及五四文化姿态文化思想运动:反传统、个性主义、人的觉醒、启蒙思潮、民族意识、人类意识1、文化思潮核心:启蒙主义、个人主义。

体现:人的觉醒2、彻底反对传统3、文化姿态:激进主义90年代文化保守主义:学潮后激进主义走不通;商品化必然结果;国粹主义、“华夏第一”五四文学的精神特质:1、理性主义色彩,对生命、宇宙、自由的思考2、感伤情调:苦闷、孤独、彷徨3、五四启蒙主题:人的发现(妇女、儿童、农民)五四小说类型自我抒情小说:郁达夫:自由人性,返归自然。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提纲1、老舍短篇小说就文体言,大体有两种类型:一是以写实与象征相融合的手法创作的抒情性小说,如《月牙儿》《微神》《阳光》等;二是以传统说话、民间讲唱辅之西方小说表现手法的写实小说,如《断魂枪》《上任》《黑白李》《柳家大院》等。

2、《骆驼祥子》在宇宙风上连载,这是老舍“作职业写家的第一炮”。

3、瞿秋白赞赏:“《子夜》是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扛鼎之作”。

4、巴金的《家》写于1931年,最初在上海的《时报》上连载,原题为《激流》。

《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

5、《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原载1934年《国闻周报》。

6、“汉园三诗人”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三人合著《汉园集》(1936)。

7、洪深的《农村三部曲》,包括独幕剧《五奎桥》(1930)、三幕剧《稻米》(1931)、四幕剧《青龙潭》(1932)。

8、1936年,茅盾仿效高尔基主编《世界的一日》的做法,发起征文运动,在此基础上主编成《中国的一日》。

9、夏衍的《包身工》“在中国的报告文学上开创了新的记录”。

10、林语堂创办的《论语》半月刊后,又创办了《人间世》和《宇宙风》两刊。

11、林语堂在小品的题材和风格上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12、1940年前后的有关歌颂与暴露和对小说《华威先生》(张天翼著)的论争。

13、巴金的《憩园》、老舍的《四世同堂》则对中国式的家族文化进行了叩问。

14、师陀的系列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

15、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16、冯至《伍子胥》17、沙汀的“三记”:《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

18、《寒夜》(1946)是巴金继《激流三部曲》之后的又一力作,也标志着作家在艺术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9、钱钟书1941年出版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6年出版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20、《金粉世家》连载于1927年2月至1932年5月的《世界日报》副刊《明珠》。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考试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考试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考试大纲课程编码:130142108课程性质: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基础课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本科学生编写单位:中文系编写人:郑丽丽审定人:郑丽丽编写时间:2011年3月一、指导思想1、为实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到本课程教学目的,按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和考试计划的要求,编写本大纲。

2、为使本课程考试科学化、规范化,本大纲规定了课程考试的内容、范围,命题和考试的基本要求,它是命题的依据,也是学生复习、准备考试的基本依据。

3、本大纲兼顾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认知、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两个层面,侧重运用知识和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

二、本考试大纲依据本大纲依据《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2006年修订版)及本课程“三基要求”编写。

三、考试方式及考试时间1、本课程是考试课,考试的形式是闭卷、笔试,试卷满分为100分。

课程结束时(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2、本课程期末结业成绩计算采用合成法,期末考试成绩占80%,平时作业成绩占20%。

4、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四、考试要求1、本课程考试主要检测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认知、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检测学生对必读作品的熟悉程度和理解、概括能力。

2、要求学生认知并识记考试大纲中规定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基本知识、主要理论问题。

例如:文学运动和文艺思潮的基本情况(文学运动发生的背景、时间,基本过程,重要文献,主要内容和意义;文艺思潮主要倾向、理论主张及创作表现等)。

文学团体和流派的基本情况(成立与活动时期,主要成员,文艺思想,艺术倾向,主要刊物以及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主要贡献等)。

文艺思想论争的基本情况(论争的时期,主要人物,论争的主要内容等)。

作家及其创作的基本情况(作家的生平与思想的特殊性,创作概况,主要作品,作品的主要内容、思想倾向、主要人物形象、主要艺术特征,等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自学考试大纲A

《中国现当代文学》自学考试大纲A

《中国现当代史文学》(6778)自学考试大纲Ⅰ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是一门研究“五四”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历史的学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课程内容、考核目标和命题,应该充分体现史的性质,既要注意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优秀作家作品的具体分析,又要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与理论建设的演变过程,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性质、历史特点与发展规律,从“史”的角度理解和评价文学现象。

目的要求:一是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规律;二是分析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代表作品及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三是系统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理论建设的演变过程;四是提高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教材:《中国现当代文学》,刘勇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

本课程内容为1917年开始至今这一时期的文学。

现将本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规定如下。

上编中国现代文学第一章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轮廓及主要特征(一)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轮廓和主要特点。

了解现代文学的起止时间、三个发展时期,掌握每个时期文学的主要内容和总体特征,领会中国现代文学既具有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发展,又受到西方文化的深刻启示与影响的特点,深刻理解中国现代文学总体性根本特质及其具体表现。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的文学发展现代文学:识记现代文学起止的时间、三大分期,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意义。

第一个十年:识记时间、名称。

“五四”时期的文学:了解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和实绩,了解两大风格流派,识–1–记代表作家作品,识记这一时期文学的基本特征,分析其反封建主题。

第二节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的文学发展第二个十年:识记时间、名称。

“左联”时期的文学:了解此时现代文学的繁荣局面,分析这一时期文学主潮的特点。

第三节第三个十年(1938——1949年)的文学发展第三个十年的两个阶段:识记这一段文学的重要特点,识记以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为界将这一时期分为两个阶段。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大纲一、说明(一)命题依据及原则、命题依据本课程的考核依据《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案大纲,以及由朱栋霖等主编的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教材而制定。

、命题原则①按照教案大纲规定的教案目的、教案要求和教案内容进行考核;②考核内容覆盖面%,突出课程的重点内容、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③考核内容的难易程度适中;④兼顾各个能力层次,在一份试卷中,各层次题目所占分数比例建议为:基础知识占%,理解与分析占%,能力题占%。

(二)课程考核要求主要考核教案大纲所规定的要求学生了解、掌握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学现象、文学思潮、作家作品的能力。

二、大纲内容(一)课程考核内容及说明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了解:人的发现与文学史构成、晚清文化机制的变化对文学的影响。

识记:“诗界革命”、“文界革命”、;鸳鸯蝴蝶派;“戏剧改良”的主要内容;分析:“小说界革命”的基本主张;中国文学现代性文学观念的孕育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一、五四文学革命了解:五四文学革命的新文化背景。

识记:《新青年》。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的内容和标志意义。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等文学主张二、五四文学思潮与论争识记:五四主要文学思潮。

与以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文人的斗争;与学衡派、甲寅派等复古派的论争;新文化统一战线内部的论争。

三、新文学社团流派识记:各新文学社团成立的时间、地点、代表人物、艺术主张、刊物、宗旨等;新月社对新诗格律化的追求、语丝社对散文多元形态的贡献;各社团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影响。

分析:五四文学基本特征:理性精神的张扬。

感伤的精神标记。

个性化的追求。

创作方法的多样化。

第二章年代小说(一)一、年代小说概述识记:五四“为人生”派的小说创作;“问题小说”;乡土小说;浪漫抒情小说等创作现象。

分析:鲁迅与乡土小说的关系。

二、叶绍钧、许地山识记:叶绍钧短篇小说代表作《潘先生在难中》;长篇小说《倪焕之》。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纲要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纲要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学运动
运动
1、诗界革命:黄遵宪(反对拟古复古、提倡“我手写我口”)
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
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
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
1、晚清文学明显强化和提高了小说和戏剧地位,明确小说、戏剧、诗歌、散文为平等并列的四大文体,是对传统文化的革新,这种观念转变奠定了“五四”新文学整体格局的基础。
【茅盾】《从牯岭到东京》
【鲁迅】
1、《文艺与革命》:①批评他们夸大文艺的作用,不相信文艺有旋乾转坤的力量;②肯定文艺的宣传作用,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③革命文学当先求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批评那些脑子里存着许多旧残滓的自封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家。
2、《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①“左翼”作家是很容易成为“右翼”作家的;②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久不断,而且注重实力;③战线应该扩大,应该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④联合战线目的都在工农大众。讲话成为左联纲领性的指导文献,是鲁迅对初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胡风】
《论民族形式问题》:把民族形式和现实主义、大众化问题联系在一起
抗日战争爆发前后,许多左翼作家及大批文艺青年来到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使解放区文学运动蓬勃兴起。中国新文学运动在国统区和解放区两大区域沿着同一方向推进。
1、解放区文学的发展,以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为界,分为两个阶段。1942年以前以延安为中心先后建立起文艺界统一战线组织和各种文艺团体,解放区文学运动与现实斗争和工农兵群众密切结合,报告文学、文艺通讯、短篇小说、街头诗、朗诵诗活动等十分活跃;
【左联的错误及缺失】
1、政治上的左倾错误;2、理论上的教条主义倾向;

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试大纲
考试内容:
新中国诗歌从政治颂歌到阶级战歌的流变。部分诗人对艺术个性与创作新潮的求索。郭小川、贺敬之等时代代表诗人的诗歌创作。
考试要求:
1.了解时代主潮中新老诗人的激情写作与主流之外的诗歌创作新潮。
2.掌握郭小川、贺敬之诗歌创作的成就、特色与缺失。
二十一、1950-1960年代戏剧
考试内容:
当代戏剧在戏曲、话剧与歌剧等三大剧体中的革新与发展。话剧在现实题材与历史题材两大领域中主要成果。老舍的《茶馆》等经典剧作。
2.掌握叶绍钧、郁达夫、冰心、许地山等小说创作的成就与特色。
七、1920年代话剧
考试内容:
春柳社与中国现代话剧发端。民众戏剧社等话剧团体,“爱美剧”等话剧潮流。胡适的《终身大事》等早期创作,郭沫若、田汉、丁西林等人的创作特色。
考试要求:
1.了解早期话剧运动史实,主要社团与主要作家。
2.掌握郭沫若、田汉等人在本时期的代表剧作与创作特色
二十五、新时期诗歌
考试内容:
“归来”的歌、朦胧诗,西部诗群、新生代诗人,诗歌在世纪之交的多元存在与多向度探索。
考试要求:
1.了解“归来”诗人群,朦胧诗派,西部诗群,新生代诗人的创作成就与流派特色。
2.掌握舒婷、顾城、杨炼的群体特征、艺术个性与代表作品。
二十六、新时期戏剧
考试内容:
新时期初期的戏剧潮流与著名剧作。戏剧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探索和代表作家作品。
4.评论写作题 约15%
考试目标:检测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对代表性作家作品尤其是名家名作的把握情况,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现象与重要问题能否进行整体性思考,是否具有一定的研究与分析能力。
考试内容和要求
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中国现当代文学考试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考试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考试大纲一、适应对象修完本课程内容的秘书学专业本科生二、考试目的1、平时的学习情况2、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三、考核形式与方法采用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四、课程考核成绩构成学生修完本课程并参加期末考试后,其成绩评定为:期末考试占70%,平时成绩占30%。

五、考试内容和要求第一章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与总体特征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范畴、起止年代与标志性事件;熟练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与总体特征;在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基本面貌的基础上,从宏观上把握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的发展脉络;思考各阶段文学运动、文学思潮的特点;学会综合运用本章知识指导以后各章的学习。

第一节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根本特点一、现代文学发展的三个十年(一)第一个十年(1917—1927)的文学发展识记:(1)第一个十年的文学通常又叫“五四”时期的文学。

(2)“五四”时期文学的基本特征。

(3)“五四”时期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4)1921年以后涌现出的文学刊物和新文学社团。

(二)第二个十年(1928—1937)的文学发展识记:(1)第二个十年的文学通常又叫左翼时期的文学。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者及其理论主张。

(3)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的主要参与者及其论争的焦点。

(4)左翼时期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5)30年代出现的主要文学流派。

(三)第三个十年(1938—1949)的文学发展识记:(1)第三个十年的文学通常又叫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这一时期以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为界,分为两个阶段:抗战初期的文学与解放战争时期文学。

(2)抗战初期以街头诗、独幕剧等为代表的文学创作实践。

(3)解放区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4)国统区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5)现代文学阶段结束和当代文学阶段开始的标志。

二、现代文学的根本特点识记:现代文学的根本特点。

第二节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重要特色一、当代文学发展的四个阶段(一)十七年文学识记:(1)“十七年文学”是指从1949年到1966年“文革”开始前这段时期的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大纲

第一章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1917—1927)【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了解《新青年》杂志在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领会“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和意义,领会新文学与封建复古思潮的论战及其意义,掌握“五四”文学社团和创作思潮流派情况,重点把握以鲁迅、郭沫若等为代表的新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五四”时期新文学在诗歌、小说、话剧、散文创作方面的成就。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第一节概述(一)识记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

2.《新青年》杂志在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3.胡适、陈独秀、刘半农、周作人等人在文学革命讨论中的代表性文章和重要观点。

4.文学革命最初的创作实绩,代表性作家作品。

5.“五四”时期各文学社团代表性人物、主要刊物。

6.文学革命论争中的守旧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7.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的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基本情况。

(二)领会和简单应用1.“五四”文学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

2.“五四”文学革命与守旧的文学思想发生的冲突和斗争。

3.“学衡派”、“甲寅派”。

4.“文学研究会”。

5.“创造社”。

6.“语丝社”和“语丝文体”。

(三)综合运用1.“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2.“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刻、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鲁迅(一)识记1.鲁迅的生平和创作道路。

2.鲁迅文学创作概况。

3.《狂人日记》发表时间和刊物。

4.《呐喊》和《彷徨》的成书情况和题意。

5.作为“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的《故事新编》。

6.写于1922—1926年的《补天》、《奔月》、《铸剑》。

7.写于1934—1935年的《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

8.写于1926年,带有回忆性质的叙事散文《朝花夕拾》,最初陆续刊载于《莽原》,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成书时改为现名。

9.鲁迅杂文创作的基本情况。

(二)领会和简单应用1-鲁迅的思想特点。

2.《狂人日记》,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从问世起就引起的巨大反响。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考纲重点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考纲重点

语丝社【名词解释】(1)“语丝社”创办于 1924 年,因办《语丝》周刊而得其名。

(2)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孙伏园等;《语丝》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学衡派【名词解释】(1)1922 年,梅光迪、吴宓等创办《学衡》杂志,因其观点态度相近而被称为“学衡派”。

(2)“学衡派”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提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保守。

(3)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学阵营对“学衡派”进行了全面有力的批驳。

创造社【名词解释】(1)1921 年 7 月成立手日本东京,主要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等;(2)创办了《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

(3)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作品带有浓厚的主观个人抒情色彩。

文学研究会【名词解释】(1)1921 年 1 月 4 日文学研究会成立于北京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2)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十二人发起。

(3)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语丝社对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简答】(1)语丝社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它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这是因为:(2)《语丝》是以刊登散文为主的刊物,发表了各种文体的散文作品: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通信、日记、序跋、短评、小杂感等等,特别是小品、随笔和杂文刊登最多;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各篇,也是陆续在《语丝》上发表的。

(3)《语丝》的撰稿人虽多,但固定的投稿者只五六人,又以鲁迅、周作人为最多,鲁迅的杂文集《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中的许多文章是发表于《语丝》的。

林语堂也在《语丝》上发表了许多文章。

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都是现代散文大家,他们拓展了散文的文体,既各有自己的风格特色,又以“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的基本特色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繁荣了新文学的散文创作,对现代散文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大纲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大纲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试大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适用于宁波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当代文学史"两门课一张卷,共150分。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大纲1.需要重点把握的内容(1)绪论:现代文学史的时间界定。

发生背景。

描述对象和宏观特征。

(2)第一编(第一个十年):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胡适与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

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鲁迅与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

鲁迅的思想发展过程。

《呐喊》与《彷徨》。

《野草》与《朝花夕拾》。

"问题小说"与文学研究会。

"自叙传"抒情小说与创造社。

胡适与早期白话诗。

郭沫若与《女神》。

闻一多、徐志摩与新月诗派。

纯诗。

《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冰心、朱自清与现代散文。

"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散文。

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和诞生。

田汉、丁西林与中国早期的话剧实践。

(3)第二编(第二个十年):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革命文学论争与左翼文学思潮。

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茅盾与"社会剖析小说"。

老舍与"京味小说"。

巴金的小说创作与安那其主义思想。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与田园乡土风格。

左翼文学。

京派与海派文学。

戴望舒、卞之琳与现代派诗人的创作。

鲁迅杂文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草鱼和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

《雷雨》《日出》《北京人》等。

(4)第三编(第三个十年):战争制约下的文学与政治。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雅俗交融文学创作。

张爱玲的小说。

徐訏、无名氏的小说。

钱钟书的《围城》。

艾青诗歌的独特意向、风格和主题。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章考纲重点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章考纲重点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名词解释】(1)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1930 年成立于上海。

(2)人物:沈端先、钱杏邨、鲁迅、茅盾、夏衍、田汉等。

鲁迅在成立大会作《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演讲,是其纲领。

(3)会刊《新诗歌》。

“两个口号”论争“【名词解释】(1)在全民族救亡运动的推动下,左翼作家周扬、郭沫若等提出了“国防文学”口号,胡风、冯雪峰为补救其不足,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于是出现了有宗派主义情绪的论争。

(2)鲁迅写了《论我们现在的文学运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主张两个口号并存,并解释了抗日统一战线内部的关系。

“左联” 文学活动【简答】(1)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与传播;(2)自觉地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3)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4)积极从事创作,鲁迅、茅盾、丁玲等都有出色的成就,同时培养了大批新作家。

茅盾小说及《野蔷薇》的艺术特点【简答】(1)小说均以恋爱为题材,通过对时代青年知识分子生活苦闷、寄希望于爱情,而最终又只能在迷惘中盘旋的现实心理状况的描写,表现“追求“与”幻灭“的主题。

(2)艺术价值:借鉴了现代西方文学的表现方法(1)细腻真切的心理描写;(2)运用环境氛围对人物心理的渲染烘托。

茅盾的创作成就及对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贡献【简答】(1)茅盾小说创作的最大特点是富于时代色彩,多选择表现社会的重大题材,侧重对社会做全景式摹画。

(2)结构恢宏阔大,具有纵横捭阖的宏大气势。

包含着较强的理念,显示出对社会的冷峻深刻的解剖力。

但有时也会导致其作品艺术性、形象性的不足;(3)遵循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客观地描写和再现现实生活;(4)茅盾的创作成就为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茅盾的影响下,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了一批追随其创作风格的作家,茅盾和这些作家的创作被文学史家称为“社会剖析派小说”。

社会剖析派小说【名词解释】(1)社会剖析派小说,是在茅盾的《子夜》等作品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小说类型。

中国传媒大学2018年《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试大纲

中国传媒大学2018年《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试大纲

中国传媒大学2018年《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试大纲一、考试的总体要求《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包括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当代文学史两部分,都是大学中文系本科的重要基础课程。

本门课程考试要求考生熟练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基本史实和作家作品,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第一部分中国现代文学史(一)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1.文学思潮与运动(一)①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②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③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④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2.鲁迅(一)①《呐喊》、《彷徨》②《野草》、《朝花夕拾》3.小说(一)①“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②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③“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4.通俗小说(一)①通俗小说的基本情况②张恨水5.郭沫若①《女神》的产生和影响②郭沫若其他自由体诗创作概况③历史剧创作6.新诗(一)①新诗诞生的背景及五四新诗运动②早期白话新诗的特点③“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④前期新月派诗歌的贡献⑤纯诗及早期象征诗派⑥早期无产阶级革命诗歌7.散文(一)①《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②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③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④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⑤“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8.戏剧(一)①文明新戏概况②“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③“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的倡导④田汉、丁西林对早期话剧文学的贡献(二)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1.文学思潮与运动(二)①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②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③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④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2.茅盾①开创新的文学范式②茅盾的小说成就3.老舍①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②《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③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4.巴金①巴金前期小说创作②《家》的杰出成就③巴金后期小说创作5.沈从文①边城湘西的叙述者、歌者②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③文学理想的寂寞6.小说(二)①“左联”和左翼小说②京派小说和其他独立作家的小说③海派小说7.通俗小说(二)①雅俗互动的文学态势②张恨水等言情写实小说的俗雅融合8.新诗(二)①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②后期新月派的创作③现代派诗人的创作9.鲁迅(二)①鲁迅杂文②《故事新编》10.散文(二)①幽默闲适小品的创作②左翼作家的散文创作③“京派”与开明同人的散文④报告文学与游记11.曹禺①曹禺现代名剧②曹禺剧作的命运12.话剧(二)①“广场”戏剧概况②“剧场戏剧”创作(三)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1.文学思潮与运动(三)①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②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③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2.赵树理①赵树理出现的文学意义②赵树理小说创作3.小说(三)①暴露与讽刺②体验与追忆③通俗与先锋④现实与民间4.通俗小说(三)①雅俗对立的渐趋消解②各类型通俗小说的“现代化”③解放区的文学通俗化运动5.艾青①艾青的历史地位②艾青的诗歌创作6.新诗(三)①七月诗派的诗歌创作②校园诗人群与“中国新诗派”7.散文(三)①报告文学的勃兴②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③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8.戏剧(三)①“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②大后方、上海孤岛戏剧③沦陷区戏剧第二部分中国当代文学史(一)50-70年代的文学1.文学的“转折”2.文学规范和文学环境3.矛盾和冲突4.隐夫的诗人和诗派5.诗的几种体式6.小说的题材和形态7.农村小说8.对历史的叙述9.另一类小说的处境10.在主流之外11.散文12.话剧13.走向“文革文学”14.重新构造“经典”15.分裂的文学世界(二)80年代以来的文字1.80年代的文学环境2.80年代文学概况3.80年代初期的小说4.80年代的诗5.新诗潮6.80年代后期的小说(一)7.80年代后期的小说(二)8.女作家的创作9.散文创作10.90年代的文学状况三、考试的基本题型主要题型可能有: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简述题、论述题等。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考纲重点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考纲重点

语丝社【名词解释】(1)“语丝社”创办于 1924 年,因办《语丝》周刊而得其名。

(2)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孙伏园等;《语丝》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学衡派【名词解释】(1)1922 年,梅光迪、吴宓等创办《学衡》杂志,因其观点态度相近而被称为“学衡派”。

(2)“学衡派”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提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保守。

(3)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学阵营对“学衡派”进行了全面有力的批驳。

创造社【名词解释】(1)1921 年 7 月成立手日本东京,主要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等;(2)创办了《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

(3)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作品带有浓厚的主观个人抒情色彩。

文学研究会【名词解释】(1)1921 年 1 月 4 日文学研究会成立于北京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2)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十二人发起。

(3)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语丝社对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简答】(1)语丝社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它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这是因为:(2)《语丝》是以刊登散文为主的刊物,发表了各种文体的散文作品: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通信、日记、序跋、短评、小杂感等等,特别是小品、随笔和杂文刊登最多;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各篇,也是陆续在《语丝》上发表的。

(3)《语丝》的撰稿人虽多,但固定的投稿者只五六人,又以鲁迅、周作人为最多,鲁迅的杂文集《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中的许多文章是发表于《语丝》的。

林语堂也在《语丝》上发表了许多文章。

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都是现代散文大家,他们拓展了散文的文体,既各有自己的风格特色,又以“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的基本特色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繁荣了新文学的散文创作,对现代散文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现当代文学应试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应试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应试大纲一、总体要求(一)系统、全面地掌握课程知识。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涵盖了1917年前后至今发生于中国大陆的文学运动、文学论争、文艺思潮和在此期间出现的文学社团、流派以及所有不同类型作家的创作,内容丰富而庞杂。

这就要求考生在学习和复习时,必须首先系统地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整体和全面的了解,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总体面貌和基本特征、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不同阶段发展的重要特征、重点作家作品的艺术风格等都有所理解和把握。

这是本课程深入学习和领会的基础。

(二)准确、深入地把握重点内容。

本课程学习要求考生把基本知识的记忆融入到对整个文学史的了解和把握之中,在兼顾广泛,扎实全面地学习的基础上,对那些风格鲜明、分量厚重、地位突出、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作家作品进行重点学习和领会。

这是本课程学习和考试的重点,考生应该特别予以重视,在复习时必须深入细致。

比如对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艾青、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王蒙、贾平凹、汪曾祺、舒婷、高行健、莫言、池莉等作家的创作概况、审美追求、独特风格等应作为课程重点深入地学习和体会。

这常常是考试中简答和论述题的出题所在。

从学习的角度上说,对于重点内容请考生着重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本知识点的掌握,要求准确到位。

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不存在大概知道或知道得差不多这样的情况,差一点就和完全不知道是一样的,大概知道对于掌握基本知识点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必须准确到位,一分就是一分,没有半分之说,不存在半对半错的情况。

二是知识面的掌握应全面宽泛,对现当代文学史的基本面貌要大致做到心中有数。

应尽可能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对中国现代文学历史进程的发展轮廓,对各类文体的流变演进的线索,对各文学社团和各种风格流派的基本情况以及重要作家作品的主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等,都应该能够做到大致了解,心里有底。

这部分的知识并不一定要求掌握得那么精确,只要大概了解,有个比较清晰的思路就可以了。

【考试】中国现代文学考试大纲

【考试】中国现代文学考试大纲

【关键字】考试《中国现代文学考试大纲》《中国现代文学》是一门研究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史的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的考试是一种基础水平检测性考试,考试合格者应达到高等教育本科中国现代文学课程要求的水平。

一、考试对象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上饶师范学院文传学院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和《上饶师范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而成,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通本科和专升本的学生。

2、考试目标本课程的考试,主要是测试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学习掌握的情况,在记忆方面、理解方面和分析能力上所达到的程度以及课外阅读情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过程;系统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重要作家、作品;能够以文学史的眼光历史地、科学地分析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文学现象和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能够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鉴赏。

(一)具备丰厚的文学史知识1.了解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和各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2.掌握“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3.掌握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社团、文学流派、重要作家、作品及其主要特征。

(二)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鉴赏、评判能力1.阅读大量的现代文学作品和相关的评论、研究资料。

2.掌握文本细读的方法,并尝试运用相关的文学理论知识鉴赏批评文本。

3.具有写作评论性文章的能力,做到观点鲜明,论述较充分,思路清晰,语言准确流畅。

三、考试内容与要求第一个十年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⒈文学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晚清文学革新运动;《新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1917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随之发表《文学革命论》予以响应,文学革命开始;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过程。

2.1918年3月钱玄同、刘半农以“文学革命之发响”的名义化名王敬轩在《新青年》策划的“双簧戏”;新文学阵营与复古派、文化保守派之间三次重要的论争:与以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的论争;与以梅光迪、胡先骕、吴宓为代表的学衡派的论争;与以章士钊为首的甲寅派的论争。

《中国现代文学II》考试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II》考试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考试大纲【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学分】学时,学分【适用专业】语文教育一、考试对象全日制语文教育专业学生二、考试目的《现当代文学》课程考试旨在考核学生对“文学史”、“作品选”学习掌握的情况,在记忆方面、理解方面和分析能力上所达到的程度以及课外阅读情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过程;系统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重要作家、作品;能够以文学史的眼光历史地、科学地分析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文学现象和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能够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鉴赏。

第八章年代小说(二)学时(理论讲授)考核内容:.茅盾在五四时期的理论倡导及文学主张.《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长篇小说创作上的地位.吴荪甫、赵伯韬等人物形象分析.《子夜》的“网状结构”及艺术特色考核要求:.了解茅盾开创新的文学范式.掌握茅盾的小说成就。

吴荪甫、赵伯韬等人物形象分析.理解理论批评与其他方面的贡献第九章年代小说(三)学时(理论讲授)考核内容:.老舍小说创作的分期及长、中及短篇小说代表作品。

老舍小说中“幽默”风格的演化。

老舍小说表现的国民性思考主题。

.《骆驼祥子》在老舍小说创作中的地位。

祥子与虎妞的人物形象分析及悲剧原因。

《骆驼祥子》地域风格的表现及开创意义。

考核要求:.理解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掌握《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理解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 《骆驼祥子》人物形象分析。

第十章年代小说(四)考核内容:.五四运动对巴金的影响。

巴金小说创作简况及代表作品简述。

.巴金小说对“家”的主题的关注。

.《激流三部曲》的内容及表现出的反封建思想。

《激流三部曲》众多人物塑造的成功。

《家》中觉慧人物形象分析,觉新身上表现的复杂性。

.《激流三部曲》的艺术成就及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发展的贡献。

考核要求:.理解巴金前期小说创作.掌握《家》的杰出成就.掌握《激流三部曲》的艺术成就及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发展的贡献. 掌握《家》中人物形象分析第十一章年代小说(五)学时(理论讲授)考核内容:.“京派”“海派”概念及相互间的论争。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大纲自考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大纲自考
社作家翻译了许多外国浪漫主义文学名著,和文学研究会成为我国新文学第一 个十年双峰并峙的两大新文学社团,使浪漫主义形成新文学的一股强大文学思潮。创造 社是我国最早介绍和尝试现代主义创作的新文学社团。后期创造社,还积极提倡无产阶 级革命文学。
(识记)“五卅”以后为创造社后期,倡导革命文学。 (识记)新月社: 成立时间:1923 年 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胡适、陈西滢、梁实秋等 主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月刊 新月诗派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朱湘、陈梦家等 新月派小说家:沈从文、凌叔华等 简评新月派关于新格律诗的提倡对新诗发展的作用: 对提高新诗艺术性和新诗形式的探索,有积极意义。新月诗派提倡新格律诗,对纠 正新诗发展的这种偏向和提高新诗艺术性是有积极作用的,是对新诗形式的一种有意义 的探索。 语丝社: 成立时间:1924 年 主要成员: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冯文炳(废名)、孙伏园等 主要刊物:《语丝》周刊 简评语丝社对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 1、《语丝》是以刊登散文为主的刊物,发表了各种文体的散文作品 2、《语丝》撰稿人虽多,但固定的投稿者只五六人,又以鲁迅、周作人为最多。鲁 迅、周作人、林语堂都是现代散文大家,他们拓展了散文的文体,既各有自己的风格特 色,又以“任意而谈,无所顾及”的基本特色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繁荣 了新文学的散文创作,对现代散文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以下社团的主要特点: 1、 未名社:着重于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成员:鲁迅、韦素园、台静农) 2、 莽原社:与《语丝》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向旧势力、旧文明发起攻击(成员: 鲁迅、高长虹) 3、 浅草社:致力于创作(陈翔鹤、冯至) 4、 沉钟社:致力于创作(陈翔鹤、冯至) 5、 弥洒社:强调艺术无目的论和灵感作用(胡山源) 6、 狂飚社:“虚无的反抗”(高长虹) 7、 湖畔诗社:“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 (识记)辛亥革命前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春柳社(留日学生组成)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提纲第十二章30年代小说(五)1、沈从文: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1926年出版第一个小说集《鸭子》代表作:1934年创作的中篇小说《边城》2、京派(名词解释):京派就是30年代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留在北京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的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

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京派"的基本特征就是关注人生,但与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

她们的思想就是以"与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

沈从文就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3、沈从文抒情小说艺术特色:①主要写湘西人性中的美与善;②、写现代文明中传统美好人性的遗失;③小说比较散文化,有田园牧歌的美;④小说具有悲剧意识;⑤创作主体情感的投入,追求小说的抒情性;⑥丰富多样的结构体式,古朴简约的语言风格。

4、《边城》就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李健吾称它就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5、《边城》就是沈从文浓郁的怀乡情结的艺术结晶,也就是支撑湘西世界的坚实柱石。

第十三章30年代新诗(小题目)6、中国诗歌会诗人的诗歌创作亦可归入政治抒情诗,主要发起人有黄浦芳,穆木天等。

7、臧克家,就是一位出自新月诗派之门又兼收各派之长的诗人,被称为“农民诗人”与“乡土诗人”8、戴望舒,代表作《雨巷》,作者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9、戴望舒诗歌的基本特征:作为现代诗派的代表诗人,戴望舒的诗歌艺术历程大体可分为二个阶段,可以概括为“雨巷”与“记忆”时期、“残损”时期。

前一阶段的诗绪较为低沉,境界较狭小,第二阶段的诗风则趋向明朗,诗境较阔大。

10、卞之琳,代表作《断章》。

第十四章30年代戏剧11、1936年春,左联解散。

左翼剧联配合国防文学提出“国防戏剧”的口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考试大纲课程编码:130142108课程性质: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基础课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本科学生编写单位:中文系编写人:郑丽丽审定人:郑丽丽编写时间:2011年3月一、指导思想1、为实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到本课程教学目的,按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和考试计划的要求,编写本大纲。

2、为使本课程考试科学化、规范化,本大纲规定了课程考试的内容、范围,命题和考试的基本要求,它是命题的依据,也是学生复习、准备考试的基本依据。

3、本大纲兼顾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认知、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两个层面,侧重运用知识和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

二、本考试大纲依据本大纲依据《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2006年修订版)及本课程“三基要求”编写。

三、考试方式及考试时间1、本课程是考试课,考试的形式是闭卷、笔试,试卷满分为100分。

课程结束时(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2、本课程期末结业成绩计算采用合成法,期末考试成绩占80%,平时作业成绩占20%。

4、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四、考试要求1、本课程考试主要检测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认知、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检测学生对必读作品的熟悉程度和理解、概括能力。

2、要求学生认知并识记考试大纲中规定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基本知识、主要理论问题。

例如:文学运动和文艺思潮的基本情况(文学运动发生的背景、时间,基本过程,重要文献,主要内容和意义;文艺思潮主要倾向、理论主张及创作表现等)。

文学团体和流派的基本情况(成立与活动时期,主要成员,文艺思想,艺术倾向,主要刊物以及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主要贡献等)。

文艺思想论争的基本情况(论争的时期,主要人物,论争的主要内容等)。

作家及其创作的基本情况(作家的生平与思想的特殊性,创作概况,主要作品,作品的主要内容、思想倾向、主要人物形象、主要艺术特征,等等)。

3、要求学生能理解并解释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主要名词、概念。

例如:人生派,“乡土小说”,创造社,“零余者”形象,徐志摩意象,七月诗派,社会分析小说,冰心体,东北作家群等等。

4、要求学生按规定阅读文学作品,熟悉必读作品,并能对作品进行概括性评价。

5、要求学生能运用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知识分析评价考试大纲所列的重要问题,包括文学运动的重要问题(如:文学革命的过程、意义)。

文学思潮、文学现象的重要问题(如:“五四”新文学的时代品格)。

创作理论的重要问题(如:如何理解中国新诗派关于“综合”与“新诗戏剧化”的诗学观念)。

重要作品的创作特征(如《野草》的象征意象与其独语的自我审视性质)。

重要作品的内涵(如分析《伤逝》的一般解读内涵和从作者主体精神介入角度所发现的新意义)。

重要作品的主要人物形象。

重要作品的艺术形式特点(如简评《孤独者》主体渗入小说的形式特征)。

6、要求学生能运用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知识综合分析评价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重要问题(如分析、评价1930年代两大诗歌派别对峙并存的状况)。

综合分析评价重要作家的创作(如评析曹禺由《雷雨》到《日出》的戏剧美学目标的转移)。

7、要求学生能运用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知识,结合自我阅读体验和理解,对重要作家作品的有关重要问题作出自己的评价(如你认为《雷雨》的主人公是谁?请阐明理由。

并从现代主义视野对主人公命运进行还原性阐释)。

五、命题要求1、本大纲所列考核内容均属考试的范围,考试命题覆盖到各章,并适当地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

2、试题的难易程度适中,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值比例大致为:容易占15%,较易占35%,较难占30%,难占20%。

3、考试题型包括填空题、名词解释、作品简评、问答题、论述题,所占分值比例分别为15%、15%、20%、30%、20%。

4、试题的确定采用从试卷库抽取的方法。

六、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一)教材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朱栋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1917——2000),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二)教学参考书温儒敏编著:《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指导》,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版。

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七、考试内容、范围与要求1、以下分章编写考试内容、范围。

2、各章所列考试内容,考核目标分为四个层次:A.认知与识记;B.理解与概括;C.理解与分析;D.综合与创造。

以A、B、C、D分别标示。

3、试卷中对不同层次的考试目标的分值比例: 认知与识记占15%,理解与概括占35%,理解与分析占30%,综合与创造占20%。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介绍(代前言)一、中国现代文学作为时间概念 A二、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 A三、文学的现代化与民族化 A四、文学现代化进程中的艺术课题 A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文学革命的文学史背景 A2、文学革命的思想背景 A3、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A、C4、文学革命先驱的历史主动性和批判精神 A、B5、文学革命的实绩和性质意义 A、C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1、外国文艺思潮对新文学先驱者的影响 A2、外国文学思潮和作品的翻译与介绍 A3、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A、B三、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1、胡适的“白话文学论”与“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A2、周作人“人的文学”、“自己的园地”的文学观和“美文”提倡A、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C第二章鲁迅(一)一、主要作品概述 A二、鲁迅的文学史地位 A、B三、《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A、B、C、D1、“表现的深切”2、“格式的特别”四、《阿Q正传》 A、B、C、D1、阿Q形象2、说不尽的阿Q五、《野草》与《朝花夕拾》1、《朝花夕拾》的“闲话风” A2、《野草》的“独语”风格 A、C第三章小说(一)一、“问题小说”与人生写实派小说1、“问题小说”形成的原因及特征 A、B2、冰心小说与《超人》 A、B、C3、叶绍钧小说特色与《潘先生在难中》 A、B、C、4、乡土小说 A、B、C、D二、“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性叙述小说1、“自叙传”抒情小说的基本特色 A、B、C2、郁达夫小说特色与《沉沦》 A、B、C、D3、庐隐小说特色 A、B4、冯文炳田园小说与《竹林的故事》 A5、许地山宗教色彩小说 A三、通俗小说1、“通俗小说”的定义 B2、鸳鸯蝴蝶派小说 A3、言情小说与社会小说 A第四章郭沫若一、《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1、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及其时代内涵 A、C、D2、《凤凰涅槃》 A、B3、《天狗》 A、B二、《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1、以泛神论为基础的艺术想象与形象体系创建 A、C、D2、自由诗的形式 B、C三、其他诗集1、《星空》的特点 A2、爱情诗集《瓶》 A3、《前茅》与《恢复》的诗风的转变 A四、历史题材剧作1、抗战时期历史剧创作特点 B、C2、《屈原》 A、C第五章新诗(一)一、“五四”新诗运动1、“作诗如作文”的主张 A、C2、“五四”新诗运动的“散文化”与“平民化” A二、早期白话诗1、胡适《尝试集》 A2、早期白话诗的形态及艺术形式特征 A、B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1、新诗内部结构的调整 B、C2、《女神》的文学史意义 B3、湖畔诗人 A4、冰心体小诗 A、B5、冯至的早期诗歌 A、B四、新诗的规范化1、“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和新诗格律化主张 A、B、C2、闻一多诗歌特色与《死水》 A、C3、徐志摩诗歌风格与《雪花的快乐》 A、B、C五、早期象征诗派1、早期象征诗派与“纯诗”概念 A、B2、李金发诗歌特征与《弃妇》 A、B、C六、第一个十年新诗流变及流变中的承传、突破、调整、反叛关系 D第六章散文(一)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1、“五四”时期散文发达的状况及原因 C2、杂文率先兴起和《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A、 B3、《新青年》“随感录”的时代特色 A、B二、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1、周作人的散文理论 A、C2、周作人“言志”小品的文化心理和独特风格及其《喝茶》 A、B、C、D3、“言志派”散文 B三、冰心与朱自清散文1、冰心散文的思想、文体、语言特色及其《笑》 A、B、C、2、朱自清散文特点及其《荷塘月色》、《背影》 A、B、C四、“语丝派”散文1、语丝社 A、B、2、“语丝派”散文主要特色 B第七章戏剧(一)一、中国话剧的萌芽与诞生1、春柳社 A2、“文明新戏” A二、文学革命时期的话剧创作1、批判传统旧戏 A2、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 A3、介绍外国戏剧理论和翻译、改编外国戏剧 A4、国剧运动 A三、“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1、民众戏剧社与上海戏剧协社 A2、“爱美剧”的提倡 A3、“小剧场运动” A四、田汉、丁西林等人的话剧创作1、“社会问题剧” A2、田汉早期剧作的两类主题及浪漫主义特征 A、C3、丁西林喜剧特色 A、C第八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一、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概述1、“革命文学”倡导 A2、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A、B3、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总体特征 A二、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1、革命文学论争 A2、“左联”的成立及其历史贡献 A、B三、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1、朱光潜的文艺观 A2、左翼作家与“新月派”的论争 A3、左翼文坛与“性灵文学”的论争 A4、左翼文坛与“京派”的论争 A四、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1、文学创作价值观的转变 A2、三种不同的文学景观对峙、互渗 A、D3、文学创作的共同趋向 B、C第九章茅盾一、茅盾创作概况 A二、茅盾小说总体特征1、建立“革命现实主义小说模式” A、B2、社会分析小说 B3、茅盾对现代小说的贡献 A三、茅盾小说成就 C、D1、史诗性特征。

2、塑造人物的特征。

3、两大人物形象系列。

4、结构与心理描写。

四、《子夜》分析1、主题解读 C2、吴荪甫形象分析。

围绕吴荪甫的悲剧是否具有悲壮性展开讨论。

C、D3、艺术成就 C第十章老舍一、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1、创作概述 A2、小说独特价值。

市民形象类型及其文化内涵 C、D二、祥子形象及小说主题从不同角度解读作品:社会历史角度的解读与文化角度的解读。

C、D三、老舍作品的“京味儿”与幽默1、“京味儿”表现 C2、幽默风格。

作为美学概念的幽默的含义。

老舍幽默的演变、本质和艺术表现 C第十一章巴金一、巴金前期小说创作1、创作道路 A2、前期两类小说与风格 A、C二、《家》分析1、批判性主题 C2、人物形象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