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半月刊第一期:质量管理发展史
质量管理发展史
TQM实施常用的管理工具与技术
1. 小组活动、戴明循环(PDCA循环) 2. 脑力激荡法(Brain Storming)、名目团体法(Nominal
B、内部顾客的需求是必须达到的,否则 我们无法一致性地达到外部顾客的需求
C、充分授权员工,使得组织内的每个人 着迷于品质,并追求品质的达成
D、所有工作都当作一个有投入及产出的 过程,此过程能够被研究、衡量、分析及改善
品质的内涵:
1、产品品质 A、研发品质 B、制造品质 2、过程品质 A、工作品质 B、服务品质 3、环境品质 A、心理环境品质 B、硬体环境品质 4、管理品质 A、人力品质 B、决策品质 5、社会品质 A、产品责任 B、社会责任
品质管制(QC)
为了经济地制造出符合消费 者要求品质的产品或服务的方法 体系 。
QI与QC 的区别
QI (Quality Inspection) 将好与坏分开
QC (Quality Control) 不仅要分开好与坏,而且要将
其回馈并跟踪改善
品质是设计出来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飞机在执行轰炸任务时 ,常常发生故障,原因为真空管失效;但令人不解的是 所有的真空管在出厂时都被认定为合格产品。经过研究 发现,真空管失效的原因是,以往厂商都只注意自己厂 内产品的品管,却忽略了厂外的品管。厂外品管指的是 产品储运和使用阶段的品质管制,即产品的可靠性。于 是,发展出可靠度(如寿命、运输、环境等试验)的理 论与做法;同时提出产品设计时就先把客户的需求考虑 进去(Design-in)以及设计审查的想法。至此“品质 是 设计出来的”品质理念也就形成。
《质量管理发展史》课件
到了20世纪中叶,质量管理方法逐渐成熟和完善,出现了如统计过程控制(SPC)、抽样检验等更加科学和系统的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质量管理方法逐渐向数字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出现了如六西格玛管理、精益生产等现代质量管理方法。
这些质量管理哲学都强调全面质量管理(TQM),即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质量管理方式。
技术创新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需要不断更新质量管理方法和工具。
人才管理
培养和留住高素质的质量管理人才,以提高组织的质量管理水平。
定制化服务
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
跨部门合作
加强跨部门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质量管理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
将可持续性纳入质量管理,确保组织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也符合环保和社会责任的要求。
持续改进
强调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客户需求并提高组织绩效。
顾客中心
将客户满意度作为质量管理的核心,关注客户的需求和期望。
信息化管理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流程优化,以提高质量管理效率。
全球化竞争
在全球范围内与各种规模和类型的组织竞争,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法规和标准
遵守各种法规和标准,确保产品和服务符合要求。
强化员工培训和教育
不断寻求改进和创新的机会,运用新技术和方法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持续改进和创新
通过质量监控和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质量问题,持续优化和改进。
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控和反馈机制
智能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化和信息化技术将在质量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
智能化质量管理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智能化质量管理,提高质量管理效率。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总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1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1.1 工业革命以前的产品质量管理产品质量由各个工匠或手艺人自己控制。
1.2 工业革命后质量管理的发展1875泰勒制诞生——科学管理的开端。
最初的质量管理——标准活动与其他职能分离,出现了专职的检验员和独立的检验部门。
1925年休哈特提出统计过程控制(SPC)理论——应用统计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以减少对检验的依赖。
1930年道奇和罗明提出统计抽样检验方法。
1940年代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应用统计质量控制技术取得成效;美国军方制定了战时标准Z1.1、Z1.2、Z1.3——最初的质量管理标准。
1950年代戴明提出质量改进的观点——在休哈特之后系统和科学地提出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质量和生产力的持续改进;强调大多数质量问题是生产和经营系统的问题;强调最高管理层对质量管理的责任。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雏形。
1958年美国军方制定了MIL-Q-8958A等系列军用质量管理标准——在MIL-Q-9858A中提出了“质量保证”的概念,并在西方工业社会产生影响。
1960年代初朱兰、费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TQM)他们提出,为了生产具有合理成本和较高质量的产品,以适应市场的要求,只注意个别部门的活动是不够的,需要对覆盖所有职能部门的质量活动策划。
1970年代日本企业在戴明、朱兰博士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影响下,制造了全面质量控制(TQC)的质量管理方法,使日本企业的竞争力极大的提高。
1979年英国制定了国家质量管理标准BS5750——将军方合同环境下使用的质量保证方法引入市场环境。
这标志着质量保证标准不仅对军用物资装备的生产,而且对整个工业界产生影响。
1980年代菲利浦.克罗斯比提出“零缺陷”的概念。
他指出,“质量是免费的”。
突破了传统上认为高质量是以低成本为代价的观念。
质量管理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1 质量管理的起源与发展历程1.1 质量的含义什么是质量?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oseph M.Juran),从用户的使用角度出发,曾把质量的定义概括为产品的"适用性"(fitness for use);美国的另一位质量管理专家克劳斯比(Philip Crosby),从生产者的角度出发,曾把质量概括为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程度。
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inazi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OS)1994年颁布的ISO8402-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中,把质量定义为:"反应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这里的实体是指可以单独描述和研究的事物,可以是活动或过程、产品、组织、体系、人或他们的任何组合。
这个定义非常广泛,可以说包括了产品的实用性和符合性的全部内涵。
还应说明的是,第一,质量定义中的"需要",在合同环境或法规环境下(如在核安全性领域中),是明确规定的,而在其它环境中隐含的需要则应加以识别并规定;第二,"需要"通常可转化成用指标表示的特性。
因此,产品质量的好坏和高低是根据产品所具备的质量特性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及其满足的程度来衡量的。
一般有形产品的质量特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性能。
指产品满足使用目的所具备的技术特性。
如钟表的走时准确,电视机的图像清晰度等;2)寿命。
指产品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工作总时间。
如轮胎行驶磨损的里程数,电冰箱的使用年数等;3)可靠性。
指产品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如电视机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机床的精度稳定期限等;4)安全性。
指产品在制造、储存和使用过程中保证人身与环境免遭危害的程度。
如各种家用电器在故障状态下不自燃起火;5)经济性。
指产品从设计、制造到整个产品使用寿命周期的成本大小,具体表现为用户购买产品的售价和使用成本。
质量管理发展史讲解文字稿
质量管理发展史总体上讲随工业革命,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质量管理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现在因应工业4.0+的时代的到来,质量管理更是发展上一个全新的平台①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前,产品质量主要依靠操作者本人的技艺水平和经验来保证,属于“操作者的产品及质量控制管理”。
典型产品以手工业品,小规模加工品为主,产品质量由操作者自我控制,但受利益驱使和产能提升的要求,以及工业技术保证和历史等原因,操作者自我质量控制形同虚设。
自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特别是自1875年,到20世纪初,以F.W.泰勒为代表的“大规模生产的工厂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创立“泰勒工作制度”。
泰勒先生本人也都先后在一些企业担任过技术,管理职务。
尤其是泰勒先生亲身参与流传于世的著名的铁铲铲煤动作分析,生铁搬运操作运行等,被后人誉为“工厂企业科学管理之父”。
正是由于泰勒先生的身体力行的技术,管理上的分析并形成理论,促使企业管理,尤其是产品质量检验活动,质量管理活动从加工制造中分离出来,质量管理的职能由操作者转移给工长,是“工长的质量管理”。
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品复杂程度的提高,产品有了技术标准(技术条件),公差制度(见公差制)也日趋完善,各种检验工具和检验技术也随之发展,大多数企业开始设置检验部门,有的直属于厂长领导,这时是“检验员的质量管理”。
上述几种做法都属于事后检验的质量管理方式。
在制造现场形成典型的检验站,检验线,甚至专门的检验车间,以大量的人力投入专业检查期望淘汰不合格品,这是一百多年前的制造企业现场的景象。
这个时代的特征是“单一产品或少品种产品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典型的案例是福特T型汽车单一产品连续生产十九年)。
那些率先成为工业化大国同步开始研究企业管理,尤其是各种质量控制理论和方法,并付诸实践。
并且由此阶段的质量管理发展的起源,可以看出质量检验,质量管理都基于产品技术,工厂过程技术分析的平台得以发展,分离,独立起来。
国内外质量管理发展史
国内外质量管理发展史§1 质量检验阶段操作者质量管理:在20世纪以前,生产方式主要是小作坊形式,工人既是操作者,又是检验者,制造和检验的质量职能统一集中在操作者身上。
工长质量管理:20世纪初,F.W.Taylor提出了操作者与管理者的分工,建立了“工长制”,由工长行使对产品质量的检验。
这一变化强化了质量检验的职能。
检验员质量管理: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在管理分工概念的影响下,企业中逐步产生了专职的质量检验岗位、专职的质量检验员和专门的质量检验部门,使质量检验的职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所使用的手段是各种各样的设备和仪表,方式是严格把关,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
在这一阶段,要实施有效的检验,必须对产品是否合格确立一个标准,这里必须提到两个重要的历史事实,一个是产品的标准化问题,一个是公差界限问题,因为这辆个问题的提出和实施为质量管理的进一步发展作了必不可少的技术准备。
所谓标准化问题是指,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工厂工人劳动生产率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成千倍高于手工业工人,生产产品的大幅增长要求零部件系列化和标准化,从而达到互换性,大幅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这一生产要求又促使了精密量具的生产和应用。
在18世纪40、50年代,美国的这种标准化生产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引起了欧洲各工业国家的广泛关注。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实际上已经认识到一台机器再精密、调试得再准确、操作工人再熟练,但生产出来得产品质量特征不可能只取一个数值,这已由精密量具得使用而得到证明,这种认识是十分必要的,于是人们提出了公差界限的问题。
在1840年左右,美国提出生产者对装配的零部件精密度规定一个公差界限;1870年更加明确规定,超出公差界限即为不合格品,从而保证装配的零部件的通用性、互换性。
公差界限概念的提出,实际上反映了反映了人们追求质量水平和经济性最佳组合的一种新思考。
质量检验阶段从操作者质量管理发展到检验员质量管理,对提高产品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质量管理的百年发展史
质量管理的百年发展史质量管理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经历了检验质量管理、统计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管理标准化四个阶段。
检验质量管理(Inspection Quality Management)20世纪以前,从手工业产生开始就有了质量管理,有产品生产,就有对质量的要求。
这个时期,产品质量是靠手工操作者的手艺和经验来保证。
20世纪初期,以泰勒制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促使产品的质量检验从加工制造中分离出来,质量管理的职能由操作者转移给工长。
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品复杂程度的提高,产品有了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公差制度也日趋完善,各种检验工具和检验技术也随之发展,大多数企业开始设置检验部门,这一时期是事后检验质量管理。
产品生产完成后进行事后检验,对控制不合格产品出厂是比较有效的。
但是这种方式不能有效防止不合格产品的发生,出了产品质量问题,有关责任也难以区分。
因此,随着生产规模的发展,其缺陷也越来越明显,不能有效预防不合格的产生,从而有效控制不良损失,通过对产品进行全检,缺乏效率,不能系统地解决质量问题。
统计质量管理(Statistical Quality Management)20世纪20年代,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成立两个课题研究组,一个是休哈特领导的过程控制组,他提出了统计过程控制(SPC)理论并首创控制图工具,其目的是预防生产过程中的不合格产品的产生。
这从理论上实现了从事后把关到事前预防的转变。
另一个小组,由道奇负责,他与罗明提出了统计抽样检验理论与抽检表。
SPC理论的提出把事后把关的质量检验发展到工序控制,强调了事前预防的管理。
但这一理论在提出之后并没有马上得到广泛的运用,直到二战,美国军方为了控制军品的质量在军工企业强制推广统计质量控制标准,并取得巨大效益之后,才开始在各民用企业广泛运用起来。
20世纪50年代,质量大师戴明系统科学地提出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质量和生产力的持续改进,强调大多数质量问题是生产和经营系统的问题,强调最高管理层对质量管理的责任。
质量管理的历史发展阶段,质量管理必读!
质量管理的历史发展阶段,质量管理必读!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① 质量检验阶段。
20世纪前,产品质量主要依靠操作者本人的技艺水平和经验来保证,属于“操作者的质量管理”。
20世纪初,以F.W.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促使产品的质量检验从加工制造中分离出来,质量管理的职能由操作者转移给工长,是“工长的质量管理”。
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品复杂程度的提高,产品有了技术标准(技术条件),公差制度(见公差制)也日趋完善,各种检验工具和检验技术也随之发展,大多数企业开始设置检验部门,有的直属于厂长领导,这时是“检验员的质量管理”。
上述几种做法都属于事后检验的质量管理方式。
②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1924年,美国数理统计学家W.A.休哈特提出控制和预防缺陷的概念。
他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提出在生产过程中控制产品质量的“6σ”法,绘制出第一张控制图并建立了一套统计卡片。
与此同时,美国贝尔研究所提出关于抽样检验的概念及其实施方案,成为运用数理统计理论解决质量问题的先驱,但当时并未被普遍接受。
以数理统计理论为基础的统计质量控制的推广应用始自第二次世界大战。
由于事后检验无法控制武器弹药的质量,美国国防部决定把数理统计法用于质量管理,并由标准协会制定有关数理统计方法应用于质量管理方面的规划,成立了专门委员会,并于1941~1942年先后公布一批美国战时的质量管理标准。
③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5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对产品的质量从注重产品的一般性能发展为注重产品的耐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维修性和经济性等。
在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中要求运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质量问题。
在管理理论上也有新的发展,突出重视人的因素,强调依靠企业全体人员的努力来保证质量此外,还有“保护消费者利益”运动的兴起,企业之间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A.V.费根鲍姆于60年代初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
他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并把企业各部门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方面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
质量管理的发展史
闪光智慧:控制图
至理名言:纯科学和应用科学都越来 越将对精确性和精密性的要求推向极 致。但是,应用科学,尤其是应用于 可交换部件的大规模生产中的应用科 学,在涉及特定的精确性和精密性的 问题上,其确切性比纯科学有过之而 无不及。
代表作品:老QC七大手法。 戴明14法
质量是生产出来的, 要学会控制,控制的
好质量就好。
三、全面质量管理时期(1960-今)质量?管理?
当人们欣喜于质量工具的应用时,过多的强调了科学和工 具,让一般的人感到质量遥不可及,质量深不可测,质量 也变得越来越昂贵。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要求也是各式各样,同时产品 复杂程度越来越高,要求人们运用系统的管理方法来更有 效的控制质量。
最初的质量管理——检验活动与其他职能分离,出现了 专职的检验员和独立的检验部门。
质量检验时期也分为三个阶段: 传统质量检验阶段:工人自检 工长质量检验阶段:工长检查 专职质量检验阶段:专职检查
检验才是硬道理,质 量就是检验出来的!
汽车业工业生产案例:福特T型车(1908年)
一、质量检验时期(1875-1925)质量?检验?
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逐渐被企业所接受。
1960年费根堡姆的《全面质量管理》揭开了全面质量管理 的序幕。
我早就说过,质 量就是每个人第 一次把事情做对!
每个人呀!
你拉倒吧!全 面质量管理是 以我的作品为 转折点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全面质量管理时期(1960-今)质量?管理?
首先,质量的涵义是全面的,不仅包括产品服务质量,而 且包括工作质量,用工作质量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
质量管理的发展简史
质量管理的发展简史质量管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从上古时期一直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的工厂逐步取代分散经营的家庭手工业作坊为止,受生产和经营模式的限制,产品质量主要依靠人为的经验、手眼等感官方面的估计和简单的度量衡器测量而定,没有专门的质量从业人员。
后来在工业革命时期,这种生产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生产条件的需求。
于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质量开始崭露头角,渐渐形成一个新兴的行业,出现在人类的社会舞台。
自20世纪初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文明不断更新,质量的含义也不断丰富和扩展。
按照质量管理所依据的手段和方式,一般将质量管理发展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质量检验管理阶段20 世纪初,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检验。
检验所使用的手段是各种的检测设备和仪表,方式是严格把关,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
其间,美国出现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
“科学管理”提出了在人员中进行科学分工的要求,并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中间在加一个检验环节,以便监督、检查对计划、设计、产品标准等项目的贯彻执行。
这就是说,计划设计、生产操作、检查监督各有专人负责,从而产生了一支专职检查队伍,构成了一个专职的检查部门,这样,质量检验机构就被独立出来了。
起初,人们非常强调工长在保证质量方面的作用,将质量管理的责任由操作者转移到工长,故被人称为“工长的质量管理”。
后来,这一职能又由工长转移到专职检验人员,由专职检验部门实施质量检验。
称为“检验员的质量管理”。
质量检验是在成品中挑出废品,以保证出厂产品质量。
但这种事后检验把关,无法在生产过程中起到预防、控制的作用。
废品已成事实,很难补救。
且百分之百的检验,增加检验费用。
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在大批量生产的情况下,其弊端就突显出来。
一些著名统计学家和质量管理专家就注意到质量检验的问题,尝试运用数理统计学的原理来解决,使质量检验既经济又准确,1924年,美国的休哈特提出了控制和预防缺陷的概念,并成功地创造了“控制图”,把数理统计方法引入到质量管理中,使质量管理推进到新阶段二、统计质理管理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在短时期内解决美国300万参战士兵的军装规格,美国贝尔研究所的休哈特(W.A.Shewhart)对士兵的体型进行了分析,发现士兵的身高是服从正态分布的。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下面我将介绍质量管理发展的历程。
质量管理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那时,工业革命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大量的工业品被制造出来,质量问题开始凸显出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早期的质量管理理论开始出现,引起了企业的关注。
20世纪50年代,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质量管理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日本的质量管理理论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在日本,人们开始注重从管理的角度来解决质量问题。
质量管理的概念从此开始在企业管理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20世纪70年代,全球范围内的质量管理控制机构开始兴起。
ISO(国际质量标准化组织)成立,制定了一系列的质量管理标准和体系,为质量管理提供了一种全球通用的解决方案。
质量管理从此成为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世纪80年代至今,质量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以TQM(全面质量管理)为代表的新的质量管理理念开始兴起。
TQM要求所有员工都参与到质量管理中来,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质量管理也得到了极大的便利和支持。
通过信息系统,企业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质量管理,实时监控和分析质量数据,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中还有一些其他的重要节点。
比如六西格玛(Six Sigma)的引入,它是一种以缩小质量变异范围为目标的质量管理方法,得到了许多企业的应用;还有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和认证,比如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它成为企业质量管理的一种基准。
总的来说,质量管理发展的历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问题到全面问题的过程。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质量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它不仅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也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利益和社会的发展。
因此,今后质量管理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
企业应该不断学习和创新,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以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求。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质量的概念的认识不断地拓展,质量管理的手段、方法和理论得到了不断补充、丰富和发展。
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在科学技术的推动和机器大生产的拉动下,质量管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一、质量概念的发展对质量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1.符合性质量早期的质量概念就是符合产品的设计要求,达到产品的技术标准。
它的不足之处在于只是从生产者的立场出发,静态地反映产品的质量水平,而忽视了最重要的另一方面——顾客的需要。
2.适用性质量20世纪中叶,美国著名质量管理学家朱兰首先提出了适用性质量概念。
他将质量定义为:“质量是一种适用性”。
适用性质量概念的判断依据是顾客的要求。
这一表述跳出了生产者的框框,具有动态意识。
3.全面质量20世纪60年代后,费根堡姆、克劳士比等一批著名专家提出了“全面质量”的概念。
所谓全面质量,不仅指最终的产品,同时包括与产品相关的一切过程的质量,涵盖产品的整个寿命周期,具体包括工作质量、服务质量、信息质量、过程质量、部门质量、人员质量、系统质量等。
在吸收不同阶段质量概念科学内核的基础上,结合实践的发展,近来对质量概念又有了新的发展,其内涵主要包括:——顾客满意:顾客是质量的鉴定人。
从全面质量的角度考虑,公司所有的战略都是“顾客驱动”,企业必须致力于创造满意的顾客。
——适度质量:企业和顾客应该改变以往对质量尽可能完美的要求,而转向追求适度质量,关注产品质量的经济性问题。
过高的质量水平将人为地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而过低则达不到顾客满意。
——质量的时间性: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消费者的价值观、需求也必将随之而变。
在当前能够满足顾客要求的产品,若干时间段后可能被认为是不合格的产品。
二、质量管理的发展(一)工业时代以前的质量管理在工业革命之前的人类历史长河里,人们对质量的感知首先来源于实践中获得的质量知识一代一代地流传。
直至手工业时期,质量主要靠手工操作者本人依据自己的手艺和经验来把关。
质量管理发展的历史
质量管理发展的历史质量管理发展的历史到今天已经进了第五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是20 世纪初到30 年代以质量检验把关为主,是从半成品或者产品中间挑出废品和次品,是一种事后把关式的管理,它依靠的是检查人员的经验和责任心。
责任2.第二个阶段是20 世纪30 年代到60 年代之间这个阶段是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适应生产力大发展的要求,利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从而采取处理措施,把质量检验发展到由事后把关变成事前控制。
事后3.第三个阶段是20 世纪60 年代进入了全面质量管理的阶段,开始叫TQC,后来发展到TQM。
最主要特点是:抓质量不仅仅是抓生产制造的质量,更是从源头抓起,贯穿于从设计开始一直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要动员全体员工、全体人员来参与这项活动,要以顾客为关注的中心来开展活动。
因此全面质量管理意味着是全攻全守型的阶段。
TQM4.第四个阶段也是20 世纪60 年代这同时还是质量保证阶段。
就是我们所说的QA,以军工企业为代表,它把企业一切应该做的事情订立成质量手册,通过程序文件以及一系列的质量表格文件来控制,它的观点是想到的就要写到,写到的就要做到。
用严密的程序手册来保证过程的进行。
一直延续到我国20 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 年代。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ISO900 族系列标准。
5.第五个阶段是21 世纪以后零缺陷的质量管理,进入质量哲学时代,这是以美国克劳斯比为代表的。
他主张抓质量,主要是抓住根本,就是人。
人的素质提高了,才能真正使质量获得进步。
它的目标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而且把每次做对作为奋斗方向。
回顾质量管理经营的五个阶段,可以看到,我们的企业、国家现在处于一个混合阶段。
有很多企业在申报ISO900 系列标准,有的在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手法和办法,但是另外一方面却又检验、把关都没有到位。
从这个意义上讲,很多企业的质量管理是夹生饭,是混合性的管理。
这也说明,我们的工作有很多难点。
第一讲质量管理发展历史概述.doc
全面质量管理一、质量管理发展历史概述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历史概述最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的是美国通用电器公司质量管理部的部长菲根堡姆(A.V。
Feigenbaum)博士。
1961年,他出版了一本著作,该书强调执行质量只能是公司全体人员的责任,应该使全体人员都具有质量的概念和承担质量的责任。
因此,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是在一个企业内各部门中做出质量发展、质量保持、质量改进计划,从而以最为经济的水平进行生产与服务,使用户或消费者获得最大的满意。
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四个发展阶段从1961年菲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开始,世界各国对它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使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方法、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应用和发展。
概括地讲,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日本从美国引入全面质量管理1950年,戴明博士在日本开展质量管理讲座,日本人从中学习到了这种全新的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
当时,全面质量管理的思路和概念并没有像如今一样被完整地提出来,但是它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到1970年,质量管理已经逐步渗透到了全日本企业的基层。
◆质量管理中广泛采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企业从质量管理中获得巨大的收益,充分认识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好处。
日本人开始将质量管理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并广泛采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推广和应用,全面质量管理在这一阶段获得了新的发展。
◆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要求得到标准化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这种管理方法。
198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把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要求进行了标准化,并于1987年3月正式颁布了ISO 9000系列标准,这是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因此,我们通常所熟悉的ISO 9000系列标准实际上是对原来全面质量管理研究成果的标准化.◆质量管理上升到经营管理层面随着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往更高层次发展,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被提升到经营管理的层次。
质量管理半月刊(第一期:质量管理发展史)课件
),经过对退回的1260余件产品的挑选,共计选出不合格品186件。
现场调查
1、生产班组反馈二期点焊机压力表指针早期出现无法准确指示气
压值的情况,导致现场操作人员无法准确掌握气压情况,从而存在经
验调机的可能;
2、员工自检工作未有效进行。而班组长的过程巡检工作又主要是
以员工是否填写记录为管控依据,没有认真执行对产品质量进行确认的
质量管理发展史
质量检验阶段
1
2
成品-大量的检验人员
成品-大量的产品报废
人力浪费
物料浪费
质量人物
石川馨 休哈特
戴明 朱兰
质量人物的主要贡献
Hale Waihona Puke 休哈特 朱兰 戴明 石川馨
质量管理十四要点; 鱼骨图的发明; PDCA循环应用于质量管理; 质量三步曲; 世界第一张控制图的应用; 质量管理排列图应用; 质量管理小组活动; PDCA循环的提出;
QC管理 精益管理 6S管理 六西格玛管理 5大工具
TRIZ 。。。。。。
质 σ典
量
型
管
质
理 半 月 刊
量
主
案
办 单 位
:
例
品 质 技
术
部
案例分析
事件描述
P阶段
2013年7月3日,格力白班外机2线在生产过程中发现518902底盘组
件螺栓脱焊,并因此导致停线50分钟(10:23-11:53,期间休息40分钟
工作,因此便出现记录有填写而实际产品没有按要求进行检验的情况;
3、品质技术部对重点工艺控制工序监控不到位;
案例说明
原因分析:我们一般针对5M1E(人、机、料、法、环、测)开展分析
人:1、计量检定意识缺乏,未有效对计量器具进行有效管控; 机:2、压力表指示不准确; 料:3、不涉及物料质量问题; 法:4、计量管控方式不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8、车间及品质技术部未建立有效的压力表检定计量方案;
案例分析
D阶段
针对以上问题因素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对策表一般采用5W1H方法。
原因
对策
目标
措施
完成时间
完成地点
责任人
计量检定意识缺 乏,未有效对计 量器具进行有效
质量,立业之本,管理,强业之路;效益,兴业之源; 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向质量要效益; 品质第一,客户至上;相辅相成,共创繁荣; 。。。。。。
2012年国务院颁发了2011—2020《质量振兴纲要》提出了质量强国的国家战略;
质量的概念
顾客、法律、法规、内部要求等
时间 技术 社会 。。。 理化
章节总结
以质量求发展、坚持质量第一的思想,不断形成持续改进思想,
于己于企业都将是长期发展的优越道路。
下期预告
质量管理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前面介绍的一大批质量管理
大师,他们的质量管理方法、工具影响了现代工业企业的长效发展。
下期我们将为大家介绍质量管理过程中的方法及相关工具。
目前大家所了解的质量 管理工具方法有哪些呢?
总结打算: 1、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了问题的发生,后期将清查各项执行管控文件 ,有效指导生产作业; 2、质量意识的缺乏,导致严格必须计量的器具未进行有效检定后使 用,且无长效的监控机制; 3、问题没有抓重点,应该利用二八原则的思想进行管控现场重点工 艺、质量要求。
谢谢收看!
什么是质量?
实体固 有 特 性 满
度 程 的求要足
安全 心理
什么要求? 谁的要求?
什么是固有 特性?
质量的概念
小质量观
固有特性 设计 制造 要求
两种质量观
空调:制冷、制热 空调:开机音乐 手机:打电话、发信息 手机:看电影、照相 餐馆:饭、菜味道
餐馆:免费汤
大质量观
赋予+固有 设计 制造 要求
质量管理发展史
QC管理 精益管理 6S管理 六西格玛管理 5大工具
TRIZ 。。。。。。
质
典
量
型
管
质
理
量
主 办
半 月 刊
单
案
位 : 深
例
圳 德 信 诚
培
训
案例调查整改流程
案例调查整改都需要经过四个阶段,我们在质量管理领域称为PDCA循环,
包含4个阶段,8个步骤。 1、明确现状
P:计划
2、制定改进目标 3、原因分析
物料浪费
质量管理发展史
过程质量阶段
原材料抽检
WI/SOP/防呆
过程成品抽测
抽样检验
统计分析工具
过程质量控制
质量人物
石川馨 休哈特
戴明 朱兰
质量人物的主要贡献
休哈特 朱兰 戴明 石川馨
质量管理十四要点; 鱼骨图的发明; PDCA循环应用于质量管理; 质量三步曲; 世界第一张控制图的应用; 质量管理排列图应用; 质量管理小组活动; PDCA循环的提出;
机制;
建立重点工艺管 控机制
100%执行监 督
1、建立管控方案; 2、执行管控方案; 3、评审管控方案; 4、标准管控方案;
7月20日
办公室 车间现场
品质技术部
。。。
。。。
。。。
。。。
。。。
。。。
。。。
案例分析
C阶段
针对前期制定的对策措施进行逐项验收;
A阶段
标准化:将验收合格并能长效执行的措施进行标准化,标准化途径一 般为:工艺、作业指导书、管理体系文件两个大类。
质量管理的三个阶段
全面质量
质量文化
TQM
过程质量 质量检验
• 产品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 数理统计 •强调持续改进等 • 过程控制、成品抽检; • 原材料抽检; •大量统计技术运用;
• 过程无检验,成品全检; • “死后验尸”;
质量管理发展史
质量检验阶段
1
2
成品-大量的检验人员
成品-大量的产品报废
人力浪费
工作,因此便出现记录有填写而实际产品没有按要求进行检验的情况;
3、品质技术部对重点工艺控制工序监控不到位;
案例说明
原因分析:我们一般针对5M1E(人、机、料、法、环、测)开展分析
人:1、计量检定意识缺乏,未有效对计量器具进行有效管控; 机:2、压力表指示不准确; 料:3、不涉及物料质量问题; 法:4、计量管控方式不正确;
管控
长效定期开展计 量器具检查
现场100%计 量器具计量
1、修订计量管理办法; 2、建立计量器具定期 检查计划;
7月10日
办公室 车间现场
品质技术部
压力表指示不准 确;
跟换压力表
100%度数准 1、申购同型号压力表;
确
2、计量校准后使用;
7月3日
办公室 车间现场
钣金车间
针对重点工艺未 建立有效的监控
钟),经过对退回的1260余件产品的挑选,共计选出不合格品186件。
现场调查
1、生产班组反馈二期点焊机压力表指针早期出现无法准确指示气
压值的情况,导致现场操作人员无法准确掌握气压情况,从而存在经
验调机的可能;
2、员工自检工作未有效进行。而班组长的过程巡检工作又主要是
以员工是否填写记录为管控依据,没有认真执行对产品质量进行确认的
质量管理历经半年发展,各种方法风生水起、纷至沓来。品质技术部 将针对质量、质量管理、质量工具方法陆续向全公司普及推出。
质量管理半月刊的宗旨是向全公司推广质量管理方法、分析工具,力 求将公司质量水平提升到最优秀企业的行列中。
导读
质量的概念
质量管理的发展
质量人物介绍
质量箴言
质量是企业永恒的主题,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质量第一、预防为主;
质 量 管 理
质 量 管 理
主半 月Biblioteka 发办 单 位展
: 深 圳 德
刊
史
信 诚 培
训
引言
目前公司正在从生产制造型企业逐步向科学管理型生产制造业转变, 改革所带来的成果尤为喜人。在质量整改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 科学管理工具和手段正在被广泛的推广和运用。
本期品质技术部给大家带来的质量的基本概念,我们对质量的认识有 多深?人类社会的质量活动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而现代意义上的质量管 理活动则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从此,人类跨入了以加工机械化、经营规 模化、资本垄断化为特征的工业时代。
质量管理发展史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TQC—TQM
全员
全过程
全企业
市场调查、开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等
质量人物
章节回顾
1、质量的概念是什么? 2、质量定义的固有特性(举例说明)? 3、质量定义的固有特性满足谁的要求? 4、陈述出二个质量管理大师及各自对应的突出贡献之一? 5、影响产品缺陷是哪几个方面? 6、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4、制定改进对策
D:执行
5、执行改进措施
C:检查 A:处置
6、检查措施实施情况及目标达成情况 7、将有效措施内容标准化 8、总结及下一步打算
案例分析
事件描述
P阶段
2017年7月3日,格力白班外机2线在生产过程中发现518902底盘组
件螺栓脱焊,并因此导致停线50分钟(10:23-11:53,期间休息4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