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 Psych

合集下载

如何回复审稿人意见

如何回复审稿人意见

如何回复审稿人意见:意见1:所有问题必须逐条回答。

2.尽量满足意见中需要补充的实验。

3.满足不了的也不要回避,说明不能做的合理理由。

4.审稿人推荐的文献一定要引用,并讨论透彻。

5. 老师说的4点,确实很有道理。

不过审稿人提出要补充的实验,如果不是非做不可的,还是可以进行解释。

我也为国外的杂志审过稿,有时审稿人即使想接受你的文章,总还要提出一些不足之处,如果文章没有那些不足之处,也许文章就会投给更高IF的杂志了。

所以,如果你真的不想补充实验或者补充很困难,可以合理的解释,一般没问题的。

国外杂志要求补充实验的,我均以解释而过关,原因见少帖)。

还因为:很少杂志编辑把你的修改稿再寄给当初审稿人的,除非审稿人特别请求。

编辑不一定懂你的东西,他只是看到你认真修改,回答疑问了,也就接受了(当然高档杂志可能不是这样,我的经验只限定一般杂志(影响因子1-5)。

我常用的回复格式,呵呵。

Dear reviewer:I am very grateful to your comments for the manuscript. According with your advice, we amended the relevant part in manuscript. Some of your questions wereanswered below.引用审稿人推荐的文献的确是很重要的,要想办法和自己的文章有机地结合起来。

至于实验大部分都可以不用补做,关键是你要让审稿人明白你的文章的重点是什么,这个实验对你要强调的重点内容不是很必要,或者你现在所用的方法已经可以达到目的就行了。

最后要注意,审稿人也会犯错误,不仅仅是笔误也有专业知识上的错误,因为编辑找的审稿人未必是你这个领域的专家。

只要自己是正确的就要坚持。

在回复中委婉地表达一下你的意见,不过要注意商讨语气哦!我的回复,请老外帮忙修改了Dear Editor:Thank you for your kind letter of “......” on November **, 2005. We revised the manuscrip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viewers’comments, and carefully proof-read the manuscript to minimize typographical, grammatical, and bibliographical errors.Here below is our description on revision according to the reviewers’ comments.Part A (Reviewer 1)1. The reviewer’s comment: ......The authors’ Answer: .....2. The reviewer’s comment: ......The authors’ Answer: .....Part B (Reviewer 2)The authors’ Answer:Many grammatical or typographical errors have been revised.All the lines and pages indicated above are in the revised manuscript.Thank you and all the reviewers for the kind advice. Sincerely yours,具体例子1:这是我的一篇修稿回复,杂志是JBMR-A,影响因子3.652,已发表,供参考!Reply to the comments on JBMR-A-05-0172Comment:Reference #10 is missing from the Introduction but used much later in the manuscript. Should these be in order used in manuscript?Reply:The missing reference has been added into the revisedmanuscript.Comment (continued):What is the sample size for all tests performed?Reply:The sample size for drug release and PCL degradation tests was 3.0×3.0 cm2, with a thickness of about 0.1mm and a weight of about 40mg. This dada have been added into the revised manuscript.Comment (continued):Figure 7. There is no scientific evidence presented in the TEM figure to convince this reviewer of sub-jets. This statement on Page 9 cannot be made without clear evidence during the jet formation/separation. Figure 7 is just a large fiber and small fiber fused together, no other conclusion than this can be made.Reply:Necessary change in the statements has been made in the revised manuscript as well as in the referredfigure accordingly.Comment (continued):Table 3: Need standard deviation for all values reported not just for a select few.. Equation after Table 3 not necessary. Just reference method used.Reply:Done accordingly.Comment (continued):Page 11: "faster weight loss" What was the sample size? Where is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is data? This reviewer does not see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ny of the data presented, thus weight loss would be considered equivalent.Reply:Although not too much difference was seen,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GS/PCL membrane exhibited a relatively faster weight loss compared with the RT/PCL membrane” was indeed applicable through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analysis. Following the reviewer’s comment, a new sub-section has been added to the manuscript to address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for the data.Comment (continued):Page 12: What is the sample size for release data? Looks like results based on a sample size of one? Need stand deviations on the data presented in Figure 11.Why wasn't release performed and compared for all electrospun conditions investigated otherwise?Reply:Three repeated tests were performed for each set of measurements and the resulting data were averaged. As stated in the revised manuscript, each sample had a square area of 3cm2 with a slightly different thickness. 3Standard deviations have been added to the data shown in Fig. 11.The present manuscript aimed to show that medicaldrugs can be encapsulated in ultrafine fibers through a co-axial electrospinning process. The drug release data intended to show that the encapsulation was successful. We did not consider any specific application in this preliminary paper, and in fact the two drugs were just chosen as model illustration. As such, there seemed not necessary to perform release experiments for all of the membranes electrospun with different conditions (i.e. the core concentrations)Comment (continued):Table 3: Yang's or Young's Modulus (page 10 says Young's).Reply:Corrected accordingly.Comment (continued):Figure 11: What is the % release, not just concentration. Why just this small sample of release data? Where is the release data for the other conditions?Reply:Unfortunately, we did not measure the amount of the shell material in obtaining the composite nanofibers. Namely, the flow rate of the shell solution during the electrospinning was not accurately controlled using an injecting pump. Hence the % release was not applicable.Please refer to the previous reply related to Page 12 and Figure 11 for the remaining comments.We acknowledge the reviewer’s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very much, which are valuable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our manuscript.具体例子2:Major comments:1. The authors need to strengthen their results by including MMPsecretion, and tran-matrigel migration by a positive controlprogenitor cell population i.e. enriched human CD34 cellsobtained from mobilized PBL, since this is a moreclinicallyrelevant source of CD34 cells which has also been shown tosecrete both MMP-9 and MMP-2 (ref. 11). CD34 enriched cellsfrom steady state peripheral blood which also secrete MMPs arealso of interest.2. In fig 1C please specify which cell line represents MMP-negative cells. This needs to be clarified, as well as abetter explanation of the method of the protocol.3. The ELISA results are represented as "fold increase" comparedto control. Instead, we suggest that standards should be used andresults should be presented as absolute concentrations and onlythen can these results be compared to those of the zymography.4. When discussing the results, the authors should distinguishclearly between spontaneous migration vs chemotactic migration.Furthermore, the high spontaneous migration obtained with cordblood CD34 cells should be compared to mobilized PBL CD34enriched cells and discussed.5. The authors claim that the clonogenic assay was performed todetermine the optimum concentration for inhibition of MMPactivity by phenanthroline and anti MMP-9 mAb, however theyshould clarify that this assay can only determine the toxicity ofthe inhibitors and not their opt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Minor comments:1. There are many spelling and syntax errors, especially in theresults and discussion, which need correction.a. Of special importance, is the percent inhibition of migration,which is described as percent of migration. i.e. pg 7:"Migrationof CB CD34 was reduced to 73.3%?" Instead should read "Migration of CB CD34 was reduced by 73.3%?"b. The degree symbol needs to be added to the numbers inMaterials and methods.2. It would be preferable to combine figure 1A and B, in order toconfirm the reliability of fig. 1B by a positive control(HT1080).Answer to referee 1 comment:1. Mobilized peripheral blood is a more clinical source of CD34+ cells, so it is necessary to compare the MMP-9 secretion and trans-migration ability of CB CD34+ cells with that of mobilized PB CD34+ cells. However, we couldn't obtain enough mobilized PB toseparate PB CD34+ cells and determine the MMP-9 secretion and migration ability, so we couldn’t complement the study on PB CD34+ cells in this paper. Results obtained by Janowska-Wieczorek et al found that mobilized CD34+ cells in peripheral blood express MMP-9. Furthermore, Domenech’s study showed that MMP-9 secretion is involved in G-CSF induced HPC mobilization. Their conclusions have been added in the discussion. In our present study, our central conclusion from our data is that freshly isolated CD34+ stem/progenitor cells obtained from CB produce MMP-9.2. MMP-9 negative cell used in fig 1C was Jurkat cell. In zymographic analysis, MMP-9 was not detected in the medium conditioned by Jurkat cell. To exclude that the contaminating cells may play a role in the observed MMP-9 production, we screened the media conditioned by different proportion of CB mononuclear cells with MMP-9 negative cells by zymography. This result may be confusion. Actually, only by detecting the medium conditioned by 2X105 CB mononuclear cells(MNC)/ml (since the purities of CD34+ cell are more than 90%), it could exclude the MNC role. In the revised manuscript, we only detected MMP-9 activity and antigen level in the medium conditioned by 2X105 CB mononuclear cells (MNC)/ml. There is no MMP-9 secretion be detected in the medium conditioned by 2X105 CB MNC/ml. It excluded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MMP-9 activity in CB CD34+ cells conditioned medium is due to the contamination by MNC.3.In this revised paper, we have detected the MMP-9 antigen levels by using commercial specific ELISA kits (R&D System, sensitivity, 0.156ng/ml). Recombinant MMP-9 from R&D System was used as a standard. The results are expressed in the absolute concentration. The absolute concentration result has been added in the paper. As shown in Fig2, MMP-9 levels were detectable in both CB CD34+ cell conditioned medium and BM CD34+ cell conditioned medium. However, MMP-9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CB CD34+ cell conditioned medium than in BM CD34+ cell conditioned medium (0.406±0.133ng/ml versus0.195±0.023ng/ml). Although gelatinolytic activity was not detected in media conditioned by CD34+ cells from BM, sensitivity of ELISA favors the detection of MMP-9 antigen in the BM CD34+.4. In our study, to establish the direct link between MMP-9 and CB CD34+ cells migration, we only determined the role of MMP-9 in spontaneous migration of CB CD34+ cells, but not in chemotactic migration. Actually, regulation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migration, homing and anchorage of repopulation cells to the bone marrow involves a complex interplay between adhesion molecules, chemokines, cytokines and proteolytic enzymes. Results obtained by the groups of Voermans reveal that not only the spontaneous migration but also the SDF-1 induced migration of CB CD34+ cells is greatly increased in comparison to CD34+ cells from BM and peripheral blood.5. CD34+ cells we obtained in each cord blood sample were very limited. It is not enough to screen the inhibitors concentrations to select the optimal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 In the blocking experiments, based on the concentrations used by others and the manufacturer's recommendation, we then determined the inhibitors concentrations by excluding the toxicity of the inhibitors in that concentration, which was determined by clonogenic assay.Minor comments:1.The spelling and syntax errors have been checked and corrected.2.Since the results in figure 1A and B were obtained from two separated and parallel experiments, it is not fitness to combine two figures.下面把我平时总结的一些答复审稿人的策略和写回复信的格式和技巧跟大家交流一下。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题目:多级评分的认知诊断计算机化适应测验作者:蔡艳,苗莹,涂冬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轮非常感谢审稿专家的细致审稿及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这些都促进了本文的进一步完善。

根据专家们提出的意见及建议,我们对文章做了认真修改,现就文章修改了的部分做如下详细说明,所有修改了的部分我们均在文中用黄色进行了标注。

审稿人1意见:论文中方法正确,推导过程无误,表述清楚,结构合理,逻辑缜密,是一篇较好的学术论文。

存在的问题在于:意见1:对于EAP方法的估计结果,形式上是否存在不足,0,1表示的知识状态?回应:专家的这条意见非常好。

在认知诊断中,如果采用EAP方法估计被试的知识状态,则估计值一般是介于0-1之间的概率,即每个被试在每个属性上的期望后验掌握概率;而在认知诊断中,一般会根据被试在每个属性上的期望后验掌握概率划分为掌握或未掌握,而划分的依据一般是以0.5为标准,即当被试期望后验掌握概率小于0.5则断为没掌握(即ˆ0α=ik ),否则判为掌握(即ˆ1α=ik)。

在本研究中,被试参数估计方法采用是MLE/MAP法,这两种方法估计的结果则直接是0-1二分化的。

意见2:进一步修改正文稿格式,错别字错误。

回应:非谢谢专家的意见,根据专家的建议我们又通读了全文,并对相关格式及错别字做了修改,详见文章第11、13、21、22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审稿人2意见:作者基于涂冬波等人(2010)提出的P-DINA模型,针对多级评分项目提出了GP-DINA模型,这个模型比P-DINA模型更合理些。

作者还基于0-1项目的选题策略KL、PWKL和HKL给出多级评分的相应选题策略PS-KL、PS-PWKL和PS-HKL。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交叉模型-Psych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交叉模型-Psych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题目:家庭支持型主管行为与双职工夫妻的婚姻满意感:一个积极溢出-交叉模型作者:谢菊兰马红宇唐汉瑛姜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轮审稿人1意见:家庭支持型主管行为与双职工夫妻的婚姻满意感是目前工作-家庭领域的重要课题,其理论和实践意义毋庸质疑。

作者通过复杂且严谨的数据分析,思路比较清晰,循序渐进,得出的结论有一定的说服力。

然而,纵观全文,以下问题期待作者认真思考和润色:意见1:首先,作者构建了一个新的积极溢出-交叉模型,从夫妻互动(社会支持)的角度深入探讨了FSSB积极影响双职工夫妻双方婚姻满意感的作用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FSSB 可通过依次促进员工的工作-家庭增益、员工夫妻之间的积极互动(社会支持行为),进而积极影响双职工夫妻双方的婚姻满意感。

这一模型提出的理论基础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

究竟是婚姻满意感导致夫妻间更多的积极互动,还是互动确实影响了婚姻满意感,作者的文献铺垫有些牵强。

作者随后的各种假设都是建立在这一模型基础上,值得商榷。

回应:感谢专家的提醒。

1)有关研究模型的理论基础。

前一稿,我们主要是基于Bakker等人提出的溢出-交叉模型来论证和推演假设。

溢出-交叉模型认为工作需求和工作资源对员工的影响可以溢出至家庭领域,并通过社会互动交叉影响员工配偶的幸福感,进一步配偶的幸福感又会影响员工的幸福感(Bakker, Demerouti, & Burke, 2009)。

该模型整合了以往有关溢出效应和交叉效应的研究,为人们理解员工的工作对其自身和配偶幸福感的影响与发生机制提供了依据(Bakker & Demerouti, 2013)。

学者们基于该模型,已开展了诸多研究(e.g. 马红宇, 谢菊兰, 唐汉瑛, 申传刚, 张晓翔, 2016; Bakker et al., 2009; Ferguson, Carlson, Boswell, Whitten, Butts, & Kacmar, 2016; Sanz-Vergel, Rodríguez-Muñoz, & Nielsen, 2015)。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题目:大学生自伤行为的强化敏感性基础作者:应梦婷江光荣于丽霞鲁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轮首先在此感谢各位审稿专家认真严谨的审稿,为我们的稿件提供了许多宝贵建议,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我们进一步改进稿件提供了很大帮助。

下面是我们针对各位审稿专家的意见作出的回复以及修改情况说明,同时,在稿件正文中也用蓝色对相应修改内容进行了标记。

审稿人1意见:文章写作规范,概念准确,有一定的创新,行文清晰简明,使用的范式具科学性,对无关变量的控制也很细致。

但是本文仍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建议修改后再审。

意见1:研究一没有报告描述性结果,不知道两个研究的被试是怎样的被试,也会影响对文章结果的理解,比如:研究二的对照组与实验组之间在其他人口学变量上是否有差异?回应:感谢审稿专家的意见。

已补充研究一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并对研究二的被试组成作了更细致的说明。

见2.2.2描述统计结果和3.1.1(2)被试的组成,蓝色标记部分。

意见2:研究二的入组标准中,有“入组的自伤被试必须同时满足2个条件:(1)自伤问卷总分大于9;或自伤问卷总分大于6且至少有一种自伤行为的发生次数在5次及以上”,为何制定这样的标准?这一标准是否有文献支持?回应:针对审稿专家的意见,对此标准进行说明和修改完善如下:本研究所用自伤问卷是国内研究者在质性研究的基础上参考国外自伤量表编制而成,目前以此问卷为研究工具的研究表明,该自伤问卷上得分越高,情绪表达不能、情绪调节困难、冲动性等核心病理特征的程度越严重(冯玉,2008; 于丽霞,2013; 于丽霞等,2013)。

然而,目前尚缺乏对问卷划界分的相关界定,且由于是中国版问卷,缺乏国外研究证据的支持。

本研究起初制定筛查标准时,主要是结合DSM-5对自伤行为的界定,采用经验划分法选取的划界点。

tnnls 审稿意见 reject and resubmit -回复

tnnls 审稿意见 reject and resubmit -回复

tnnls 审稿意见reject and resubmit -回复中括号内的内容为主题,写一篇1500-2000字文章,一步一步回答尊敬的编辑,非常感谢您的审稿意见。

我已经仔细阅读并深入思考了您的建议,并将在此信中逐步回答每个问题和问题之间的关联。

首先,我想对您对我的文章的详细审查表示高度赞赏。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入,对于我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基础上,我会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改进。

1. 问题一:方法论的描述不够清晰首先,我会在文章开篇明确阐述使用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

通过提供更详细的步骤和指导,我将确保读者能够全面了解研究的实施细节。

同时,我还会更加关注方法的适用性和可靠性,以增强研究的实证质量。

2. 问题二:数据采集和样本选择不合理针对数据采集和样本选择的问题,我将重新审视我的研究设计,并对数据采集过程进行必要的改进。

我会重新评估样本的合理性,并在文章中解释为什么选择特定的样本。

同时,我也会在适当的地方加入额外的数据来源,以提高研究的代表性和普遍性。

3. 问题三:论文结构和逻辑不清晰针对论文结构和逻辑的问题,我会重新组织我的文章框架,以使其更清晰易懂。

我会确保每个章节的标题和内容与主题直接相关,并且在每个段落之间建立良好的过渡。

此外,我会增加一些连接词和短语,以确保文章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4. 问题四:讨论和结论的深度不够针对讨论和结论的不足,我会在重新撰写这两个部分时,对我的研究结果作出更深入的解释和分析。

我会对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更详细的讨论,以增强研究贡献的清晰性和意义。

5. 问题五:文献引用和参考文献格式不符合要求针对文献引用和参考文献格式的问题,我将重新检查我的引用和参考文献,并遵循期刊的要求进行必要的修改。

我也会仔细核对每个引用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确保所有文献来源都被正确引用和列入参考文献列表。

总之,我将在您的建议下,对我的文章进行全面的修改和改进。

我将尽快完成修订,并将改进后的版本重新提交给您。

心理学报 投稿系统使用帮助

心理学报 投稿系统使用帮助

稿件处理系统使用帮助本系统采用国际主流的稿件处理流程,完全实现在线的稿件处理过程。

以下分别就作者、审稿人的使用方面作些说明。

投稿过程: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后 -> 点击“我要投稿” -> 阅读投稿须知 -> 阅读版权转让协议 -> 输入中英文文题 -> 选择作者或填写作者信息 -> 选择“学科类型”或“专业类型”等 -> 输入中英文关键词 -> 输入中英文摘要 -> 填写“回避专家”或“推荐专家”等 -> 给编辑部留言 -> 上传稿件 -> 确认提交作者1.关于作者帐号问题(1) 对第一次使用本系统进行投稿的作者,必须先注册,才能投稿。

在注册时,作者自己设定用户名和密码。

该用户名和密码终生有效。

(2) 对曾经注册过的作者,请务必不要重复注册,否则将导致查询稿件时,信息不完整。

如果遗忘密码,可以从系统自动获取,系统将自动把您的帐号信息发送到您注册时填写的邮箱中。

(3) 注册时,各项信息请填写完整。

2.投稿(1) 作者注册后即可进行投稿,按系统提示输入各项信息,然后上传全文。

(2) 本刊接受Word格式稿件,如果是PDF格式,则在该稿件被录用后,需要作者寄送Word 格式的稿件。

(3) 投稿过程中,可以在任意环节终止投稿,那么所填写信息将保存在您的“草稿箱”中。

您可以以后继续投稿,或将其删除。

注意:草稿箱内容系统将只保留30天。

如果投稿后3天之内没有收到编辑部发送的收稿单,请给编辑部发邮件询问,是否在投稿过程中出了问题。

(4) 在填写合作作者时,请按先姓名进行查询,如果数据库已经有该作者信息,则直接选择即可。

如果数据库中没有您的合作者信息,则建议您把合作者信息加入到我们数据库中。

(5) 投稿过程中,只有当系统提示投稿成功后,稿件才成功投到编辑部。

您可以在“新投稿”列表中,看到您新投稿的稿件。

如果系统没有提示,则该稿件还在草稿箱中,编辑部无法正确处理您的稿件。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题目:提取-消退范式中复合刺激对恐惧消退的影响作者:庄楚群王文清胡静初张蔚欣王鹏贵郑希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轮审稿人1意见:本研究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证明了由复合刺激线索引发的条件性恐惧,采用复合刺激中的单个较强线索或原有完整线索进行提取-消退,对恐惧记忆的消退效果最好。

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提高提取-消退范式临床应用的生态学效应。

建议发表。

审稿人2意见:该研究论文研究方法有一定的创新性,研究结果可靠,研究结论对探讨有效消退由创伤经历引起的恐惧记忆,降低恐惧反应对人类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意见1:该研究论文主要是探讨有效消退由创伤经历引起的恐惧记忆,降低恐惧反应的方法,但在前言中提到了“探讨和了解恐惧情绪的作用机制”,建议删除这段与该研究主题无关的语句。

回应:感谢评审专家的细致审阅。

根据专家的建议,已删除该语句,并作以下修改:探讨如何有效消退由创伤经历引起的恐惧记忆,降低恐惧反应对人类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意见2:前言最后一句:“提高提取-消退范式临床应用的生态学(?)效应。

”,令人费解。

回应:感谢评审专家的细致审阅。

根据专家的意见,对该语句作了如下修改:提高提取-消退范式在心理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此修改的依据为:在查阅文献时发现以往研究大多采用单一感官刺激作为条件刺激和提取线索。

在现实情境中,预测危险的信号可能是多个不同的线索,也可能来自多个感觉通道,如视觉、听觉、触觉等。

但在临床治疗时,一般只能重现其中的一个或一种线索。

因此,这种使用单一感官刺激的实验范式与现实情境差异较大。

而在本研究中,实验材料使用了声音和图片(听觉和视觉)两种感官刺激作为条件刺激和提取线索,再采用单个感官线索或完整线索的进行提取-消退。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题目:阅读水平调节儿童阅读眼动注视模式的发展:基于9~11岁儿童的证据作者:梁菲菲;王永胜;杨文;白学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轮审稿人1意见:总评:该篇文章探讨了阅读模式的发展变化,分别以年级和阅读水平作为两个变量,每个变量分为三个水平,来探讨阅读模式的发展即由不成熟到成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作者区分了两个重要理论,基于阅读水平发展的熟悉型的假设,以及基于年龄变化的眼球运动协调假设。

总体来看,作者探讨的问题具有较大理论价值,文笔较为流畅,但研究方法和控制手段存在一定瑕疵。

一些问题需要澄清。

意见1:3-5年级的划分,是否能够对应眼球的生理成熟度的等级划分,3年级的同学可能8岁,四年级的同学也可能8岁或者九岁,这些信息需要呈现出来。

此外,希望有一个更客观的指标来衡量生理成熟度。

回应:3-5年级的划分是严格对应儿童生理年龄的。

在选择被试时,我们首先做的是在各年级中选取入学年龄相同的儿童作为测试对象,根据其语文水平的高低,分别选取阅读水平高、中、低三组被试参加正式的眼动实验。

例如,在三年级被试的选择上,我们首先选择2006年9月1日-2007年8月31日出生,并在2013年9月1日正式进入三年级的儿童作为测试对象。

由于眼动实验是在三年级下半学期进行的,因此,统计出来的平均年龄是在9.1岁。

非常抱歉在撰写论文的时候,未注意到用“年级”一词表达儿童的生理年龄会带来理解上的偏差。

感谢专家提出并予以修改的机会,为了明确这一点,在文中,我们摒弃以“年级”作为区分生理成熟度的说法,而改用儿童的实际生理年龄作为生理成熟度的反映,即在文中用儿童的“生理年龄”来代替“年级”,具体修改详见文中蓝色字体部分。

意见2:阅读材料选择评分都比较容易,是否因为比较容易,在平均注视时间等指标上达到了天花板效应,导致没有出现阅读水平的主效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说明书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说明书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题目:辩证领导行为及其对企业创新能力和绩效的影响:一项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领导行为研究作者:王辉王颖季晓得纪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轮审稿人1意见: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评审这篇文章。

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领导概念——辩证领导行为, 并试图通过概念分析和实证数据, 论证辩证领导行为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依据及对组织变量(一般绩效与创新能力)的影响, 研究设计严谨, 数据收集和统计方法科学合理。

尤其值得肯定的是作者在本文的题目中明确提出了“基于中国传统文化领导理论的探索”, 表明了作者的理论自信和探索勇气。

我有几个疑问和建议, 提出来供作者参考。

不过, 这些疑问只是本人的意见, 不代表编辑部, 如果与其他评审专家的意见有冲突或不一致, 请忽略本人的意见, 听取编辑部的意见。

意见1: 本文开头的铺垫似乎没有必要。

黄鸣鹏和王辉早在2017年就提出了辩证领导行为的概念, 与2020年的疫情蔓延没有任何关系。

本文也没有提供解释疫情应对的关于领导作用的内容。

所以, 这一段与本文的主题没有直接关系, 建议删除。

回应: 非常感谢您的建议!诚如您所说, 新冠疫情的蔓延与辩证领导行为的提出没有非常直接的关联。

但是, 新冠肺炎疫情无疑对当前中国经济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从零售餐饮、住宿旅游、交通运输、文化娱乐等行业营收大幅下滑, 到制造业、房地产、施工建筑行业等因人流、物流受限而复工复产缓慢, 再到远程办公、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生鲜物流等科技公司的异军突起, 疫情给中国各个行业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挑战与机遇, 而这些变化可能会深刻影响到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竞争格局。

开头铺垫的初衷是想说明在疫情背景下, 企业坏境变得更加复杂, 领导者需要权衡矛盾、应对变化、关注大局的需求变得愈发迫切, 这为研究辩证领导行为及其影响提供了前提, 故在问题引入时做了铺垫。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孤独症儿童的情绪共情能力及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孤独症儿童的情绪共情能力及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题目:孤独症儿童的情绪共情能力及情绪表情注意方式作者:马伟娜,朱蓓蓓第一轮审稿人1意见:意见1:文中部分引用他人的表述缺少文献来源,请增加。

回应:已在文中和参考文献中列出意见2:文中文献综述部分对前人的相关研究回顾得不够,建议补充。

此外,建议进一步增加引言部分的逻辑性。

回应:已对文献综述进行了补充,具体见文中红色字。

文献综述的思路为:孤独症与情绪共情的概念——情绪共情如何测量——孤独症儿童情绪共情的研究现状——孤独症儿童的相关眼动研究——情绪共情与眼动研究的关系——问题提出、研究意义与研究假设等。

意见3:请阐述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理论贡献。

回应:已在文献综述的最后一段进行补充(红色字)。

意见4:实验程序部分“实验共包含4个block,每种情绪表情为1个block,每个block中含有10张某类表情的面孔图片,所有图片随机呈现两次。

”有些不太明白,每种表情有10张,但图片随机呈现两次后,每个block中的图片应为20张?回应:已在文中进行了具体的修改,说明了图片的来源与构成。

每个BLOCK中确有20张图片,但因是10张图片重复后构成20张的,因此原文的“每种表情有10张”指从图片库中选取的10张。

意见5:结果部分建议对结果进行简要的分析说明,而不仅仅是统计结果的简单罗列。

此外,建议对生理指标和眼动指标说明了怎样的心理含义进行阐述说明。

回应:已在每个结果之后进行了简要的说明。

生理指标的心理含义在文献综述部分进行了补充。

意见6:在表和图的呈现的格式上存在一些问题,如不是标准的三线表,图的外部方框等。

回应:图和表的格式已修改意见7:正文中的参考文献并没有按照APA格式进行索引,请通篇检查和修改。

回应:参考文献已按照APA格式进行修改意见8:按照APA格式,文后的参考文献不需要在其前面列序号。

此外,也有一些地方单词拼写错误或单词间没有留空格,请检查并修改。

回应:已检查并修改审稿人2意见:意见1:可以对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如对不同测量做相关,分析瞳孔大小等(详情见评论)。

《心理学报》2013投稿须知

《心理学报》2013投稿须知

《心理学报》2013投稿须知《心理学报》(Acta Psychologica Sinica),月刊,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主要发表我国心理学家最新、最高水平的心理学科技论文。

《心理学报》现任主编为林文娟研究员,著名心理学家曹日昌、潘菽、徐联仓、匡培梓、林仲贤、陈永明、杨玉芳曾任该刊主编。

《心理学报》1956年创刊,1966年因“文革”而停刊,1979年复刊,至2010年底共出版42卷200期。

从2001年起由季刊改为双月刊。

2008年起改为月刊。

1989年以前,《心理学报》由中国心理学会主办;1989年以后由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共同主办;1995年以后,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成为《心理学报》的协办单位。

《心理学报》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STPCD);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南京大学社会科学数据库研究开发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源期刊;被北京地区高校期刊工作研究会和北京大学图书馆选录为心理学类核心期刊,编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纵览》(2011年版)。

作为反映我国心理学研究水平的主要窗口,《心理学报》不仅在中国心理学界享有较高的声誉,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

该刊的文章摘要被美国出版的、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Psychological Abstract》和心理科学光盘(PsychINFO)所收录。

《心理学报》的读者对象为从事心理学、工程、生物学、医学、教育学及哲学的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及其他有关人员。

投稿指南1 征稿范围心理学各领域(包括认知与实验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生理与医学心理、企业管理与社会心理、心理测验、心理学史与基本理论、研究方法等)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报告和研究综述。

审稿指引心理学报

审稿指引心理学报
YOUR LOGO
审稿指引心理学报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时间:20XX-XX-XX
目录
01
添加标题
02
03
04
05
心理学报审 稿流程
心理学报审 稿标准
心理学报审 稿常见问题
提高心理学 报审稿通过 率的建议
PART 1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仔细阅读审稿意 见,了解审稿专 家提出的问题和 改进建议
根据审稿意见, 对稿件进行逐条 修改和补充,确 保符合学术规范 和期刊要求
对于审稿专家的 质疑和批评,要 虚心接受,积极 改进,不要过于 情绪化或抵触
在修改过程中, 要注意语言表达 的准确性和流畅 性,避免出现错 别字或语法错误
XX
THANK YOU
P提A高R心T理5学报审稿通过率的建

重视研究方法选择和实验设计
确保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实验设计要合理且具有创新性 遵循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范式 重视研究的可重复性和可推广性
强调研究结果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突出研究结果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强调研究结果对理论或实践的贡献 阐述研究结果如何解决现实问题 说明研究结果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启示

PART 4
心理学报审稿常见问题
研究方法问题
研究方法描述不清晰
实验设计不合理
样本量不足或过大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不恰当
实验设计问题
实验目的不明确
实验操作不规范
实验方法不严谨 实验结果不准确
数据分析问题
数据来源不清晰
数据分析方法不恰当
数据分析结果解释不合理
数据分析结论与实际不符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题目: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治疗的神经心理机制——脑成像研究的ALE元分析作者:任志洪阮怡君赵庆柏张微赖丽足江光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轮审稿人1意见:意见1:焦虑、抑郁障碍患者在治疗前不同状态下激活脑区的异同,在治疗后变化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一步分析讨论其可能的生物和心理机制。

回应:感谢专家建议。

对于治疗后变化的相同之处,在本研究“3.2.1总体数据分析”,就是针对焦虑和抑郁障碍二者在治疗后的共同激活变化情况;而对于治疗后变化的不同之处,本研究3.2.2两种精神障碍数据分析,进一步探讨二者在治疗后脑区激活变化的不同之处。

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只关注治疗后脑区激活的变化,而焦虑和抑郁障碍患者治疗之前脑区激活的异同,前人已有较多的相关研究,并非本研究关注的重点。

比如,以下两个研究就是对未接受治疗的抑郁和焦虑障碍的脑区异常情况的探索:Williams, L. M. (2016). Defining biotypes for depression and anxiety based on large-scale circuit dysfunction: a theoretical review of the evidence and future directions for clinical translation. Depression & Anxiety, 33, 1-16.该研究对抑郁和焦虑障碍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探讨二者在大范围的神经回路上的功能联结性异常情况,结果发现了二者一致在默认模式回路、突出回路、消极与积极情感回路、注意回路及认知控制回路的功能联结性上存在异常。

Bishop, S., Duncan, J., Brett, M., & Lawrence, A. D. (2004). Prefrontal cortical function and anxiety: controlling attention to threat-related stimuli. Nature Neuroscience, 7(2), 184-188.该研究主要探讨了对与威胁相关的刺激物进行加工时,注意控制的情况,最终发现了焦虑障碍与抑郁障碍一样,都被认为在发病过程中前额叶、杏仁核和海马有相似的改变。

cssci审稿人意见回复模板

cssci审稿人意见回复模板

cssci审稿人意见回复模板一、引言在学术论文的投稿过程中,收到审稿人的意见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为了能够更好地回复审稿人的意见,我们提供了一份《cssci审稿人意见回复模板》,以便于清晰地表达对审稿人意见的反馈。

二、回复模板1. 主题:XX论文投稿的审稿人意见回复2. 引言:简要介绍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问题,并对审稿人的所有意见进行概括总结,表达对审稿人的尊重和感谢。

3. 审稿人意见:根据审稿人的意见,逐条进行回复,并给出相应的解释和说明。

注意要尊重审稿人的专业意见,对有异议的部分要理性讨论,尽量避免冲突和争议。

4. 修改方案:根据审稿人的意见,提出相应的修改方案,并说明修改的原因和预期的效果。

如有必要,可以提供示例或辅助材料,以便审稿人更好地理解修改方案。

5. 补充材料:根据需要,提供补充的研究资料、数据或图片等。

6. 结尾:总结回复内容,再次表达对审稿人的感谢,并简要说明对论文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议。

三、示例尊敬的编辑,主题:XX论文投稿的审稿人意见回复尊敬的审稿人: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对本文的审阅,您的意见对我们非常有帮助。

在此,我根据您提出的意见,进行如下回复:1. 审稿人意见:文章研究方法需要改进,建议采用更先进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

回复:我们已经采用了更先进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并补充了更多的数据和对照组,以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 审稿人意见:部分数据需要进一步解释和说明。

回复:我们已经对相关数据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并补充了图表和数据表格,以便更好地理解实验结果。

3. 审稿人意见:建议增加更多的相关文献引用和参考文献。

回复:我们已经增加了更多的相关文献引用和参考文献,以便更好地支持研究观点和研究方法。

同时,我们也参考了其他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以丰富本文的内容。

4. 结尾:经过修改和完善,我们相信这篇文章将更具有学术价值和影响力。

我们计划在近期重新提交本文。

再次感谢您的辛勤工作和宝贵建议!四、注意事项在回复审稿人意见时,请注意以下几点:1. 尊重审稿人的意见,认真对待每一条反馈。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题目:正念冥想对焦虑症状的干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元分析作者:任志洪; 张雅文; 江光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轮审稿人1意见:意见1:需要解释,为什么干预周期正向预测干预效果?回应:非常感谢审稿专家指出我们在该问题论证不充分。

我们将从正念干预特点的特殊性出发,探讨干预剂量如何影响干预效果。

Creswell(2017)指出正念干预的剂量可能类似于有氧运动干预规律,如果要达到一定的疗效,则需要一定量的强度;干预周期的控制需考虑先前的正念经验,对于新接触正念疗法的对象,可能会引发负性体验,称为“黑夜体验(“dark night”experience)”,则需设置干预强度上限。

然而,对于真正参与并坚持训练的个体,随着练习周期增加会提高正念体验的质量,疗效会凸显(Tang, Yang, Leve, & Harold, 2012)。

Kabat-Zinn 等(1992)探究8周团体正念冥想对焦虑的干预效果发现,焦虑障碍个体的焦虑症状随干预进程呈线性减少趋势,且干预结束后干预效果持续,预示着干预超过8周可能带来更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进行干预周期影响的探讨时,以8周作为干预剂量的重要分界值。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对引言部分“1.2.2干预特征”的“干预周期”一段加以补充修改,为便于专家查阅,特粘贴修改部分如下(修改见蓝色标记处):修改稿:干预周期在干预试验中,往往存在“剂量效应”,即干预的强度会影响干预的效果(陈爱国, 殷恒婵, 颜军, 杨钰, 2011);同样地,正念冥想对焦虑的干预中也可能存在这一现象,且干预强度与效果的关系可能与有氧运动干预规律大致相同(Creswell, 2017)。

已有的元分析研究所得出的干预周期的调节作用结论存在不一致性(e.g. Chen et al., 2012; Khoury et al., 2013; Vøllestad, Nielsen, & Nielsen, 2012)。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题目:中英流行背景音乐对大学生中英词汇记忆的影响作者:高淇,白学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轮审稿人1意见:探讨音乐与记忆的关系,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但研究总体而言在问题提出上缺乏应有的逻辑,在实验设计上欠严谨,具体如下:意见1:虽然研究指出“...前人研究中区分了不同音乐类型及歌词语言对不同学习任务的影响,但针对不同歌词语言信息与所学语言之间是否有交互作用,及这种交互作用是否会影响学习效果的研究较少...”,但事实上,从研究的实验设计来看,“音乐类型3(中文流行音乐,英文流行音乐,无音乐)×词汇类型2(中文词汇,英文词汇)”,所探讨的本质上而言仍然是与前言部分所提及的Pierre 和Alan(1989)的研究同样的问题,即背景音乐语言熟悉性的干扰问题。

回应:非常感谢审稿专家所提出的宝贵意见。

诚如审稿人所言,Pierre和Alan (1989)的研究的确也是背景音乐语言熟悉性的干扰问题,但是Pierre和Alan (1989)研究的是英语和意大利语的背景音乐对英语母语者单词记忆影响,而意大利语对被试而言是完全不懂的语言。

做过类似研究的还有:Takahashi (2006)以日语母语者为被试,学习材料为日语,无关言语材料为日语背景音和韩语背景音;Marsh,Hughes 和Jones (2009)以英语母语者为被试,学习材料为英语,无关言语材为以英语背景音和威尔士语背景音;Hyönä和Ekholm(2016)以法语母语者为被试,学习材料为法语,无关言语材料为法语背景音和意大利语背景音。

这些研究均探讨了不同熟悉度的背景音语言产生干扰大小的问题,且所使用的背景音材料均为母语或者外语。

但是,以上研究中使用的外语均为被试完全不懂的语言,实际上与无意义言语没有差别(慕德芳,宋耀武,高江峰;2013; Hyönä & Ekholm, 201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题目:羞耻情绪对欺骗行为的影响:自我控制的作用作者:范伟任梦梦肖俊泽简增郸杜晓明傅小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轮审稿人1意见:该文采用行为实验法,通过四个相关的实验考察了羞耻情绪对欺骗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

作者发现羞耻组的欺骗倾向和欺骗行为更少;道德失范羞耻组的欺骗行为相比能力不足羞耻组和控制组要少;道德失范羞耻受到自我控制资源的影响,而且自我控制资源在羞耻影响欺骗中的起完全中介作用。

文章结果很好的回答了该领域主要理论存在的争议,也对羞耻和道德观念及两者的关系的认识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该文选题有新意,研究问题明确,逻辑思路情绪,实验设计层层递进,行文流畅,可读性很强,显示出作者较强的理论功底和实验水平,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研究论文。

意见1:本文采用的情景诱发性质的实验,出现实验者效应的可能性较大。

请作者说明是否关注到并如何控制这些影响因素。

例如,大学生是否有心理学或教育学背景需要明确说明。

另外,性别和年龄是否具有组间差异需要说明。

回应:感谢审稿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对上述表达进行了修改与补充,修正部分已在论文中用蓝色字体标记。

(1)本研究在实验的过程中有考虑可能出现的实验者效应,所以在实验过程严格控制实验助手等特征。

本研究采用情境诱发范式,我们在实验过程中严格控制一些额外变量的存在,为了减少可能出现的实验者效应,本研究主要选用两位实验助理(一位女性,年龄= 24岁;另一位男性,年龄= 24岁),女性助理给女性被试做指导语;男性助理给男性被试做指导语。

通过这样的方法尽量减少实验助手的特征而造成不同的实验结果。

(2)有关被试教育背景的问题:本研究中所招募的被试都是来自某大学非心理学和非教育学的学生。

(3)有关被试的性别和年龄问题:本研究通过计算每个实验中被试的性别和年龄,均没有组间差异。

在本研究中,各个实验中有关被试的年龄和性别人数已经在论文中进行补充。

如,实验1:一共招募50名被试(年龄:M ± SD = 20.22 ± 1.45岁),其中羞耻组(男生有13人),控制组(男生有15人);实验2,招募90名被试,每组各30名被试(其中每组男女各半,年龄:M ± SD = 20.5 ± 0.86岁);实验3a,招募80名被试(男女各半,年龄:M ±SD = 20.45 ± 0.37岁);实验3b,招募121名被试(男生65人,年龄:M ± SD = 21.28 ± 0.63岁)。

意见2:诚信评价问卷和道德同一性两份问卷均放在实验后填写,这样是否会受到前面实验的影响?建议作者在实验前后都安排各半学生填写这些问卷,以消除实验可能造成的影响。

回应:感谢审稿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对上述表达进行了修正,修正部分已在论文中用蓝色字体标记。

由于我们没有认真编写论文的内容,造成上述错误的表达,现在已经得到修正。

我们在做正式实验的时候正是这样的操作:一半被试在实验之前完成这两个问卷的填写,而另一半被试在实验之后再完成这两个问卷,以消除实验操作可能造成的影响,由于计算出来没有差异,就没有分组讨论了。

意见3:实验2组的道德失范羞耻组采用的是阅读加抄写,而能力不足羞耻组和控制组只是阅读,没有抄写,因此,三组间的操纵就有所不同。

请作者论证该不同操纵是否影响现有结果。

回应:感谢审稿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对上述表达进行了修正,修正部分已在论文中用蓝色字体标记。

虽然实验2中有三组不同的实验操作任务,但是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计算,发现操作检验是有效的,故不同的操纵是不会影响现有的结果。

实验2的羞耻情绪诱发,相比于控制组,能力不足羞耻组可以显著的诱发羞耻情绪,t (89)= 4.6,p < 0.001,d = 0.72;相比于控制组,道德失范羞耻组也可以显著的诱发羞耻情绪,t(89)= 7.3,p < 0.001,d = 0.81。

在实验2中,能力不足羞耻组采用简单任务失败范式、道德失范羞耻组采用情景代入法范式,而控制组采用简单的初中英语作文范式。

在实验的过程中,虽然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测试被试,但它们的操作检验是相似的,能力不足羞耻组使用“简单任务失败范式”,测试被试的英语单词,使被试能够真实的参与其中,充满代入感;道德失范羞耻组采用阅读并抄写典型羞耻事件,也使得被试有代入感,能够获得被试最真实的反应;最后,控制组是采用阅读并抄写初中英语作文,我们在实验的过程是让被试进行了阅读并抄写,但是上个版本未写上“抄写”,给您造成误解很是抱歉,现在我们已经在新的版本中重新编写,即控制组进行了阅读并抄写,也使得被试有代入感,希望测得被试最真实的反应。

所以,虽然有不同实验范式,但是操作性检验却是一样的,通过结算数据,操作检验是有效的。

最后表明这样的操作,是不会影响现有的结果。

意见4:实验2结果的讨论没有前人文献支持,建议补充。

同样,实验3的结果讨论部分也没有一篇参考文献。

是否没有任何前人的结果可以进行比较分析,请作者解释。

回应:感谢审稿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对实验2和实验3的讨论进行了修正并补充了以往的研究,修正部分已在论文中用蓝色字体标记。

(1)补充实验2的讨论:在研究欺骗等不道德行为时,众多实证研究都认为,自我控制资源在影响个体的不道德行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我控制资源衰竭的个体更容易出现自私自利的欺骗行为(Baumeister, R. F., & Alquist, J. L. , 2009; Gino, F. et al., 2011),充足的自我控制资源则可能抑制欺骗行为的产生(范伟等,2016)。

在实验1和实验2中我们发现无论是何种情况的羞耻,其反应时间和任务时长相对与控制组都更长,在后续任务中都表现的更加审慎,可能的原因也是被试在任务过程中进行了自我控制来使行为的结果与自己预期的目标相符合。

在羞耻情绪影响个体欺骗行为的机制上,我们提出大胆的设想,羞耻情绪的诱发调动了个体更多的自我控制资源,提升了自我控制能力,从而使个体当有机会摆脱羞耻的情绪时,能有效地消除这种情绪带来的强烈的不适感。

前人的研究发现自我控制资源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提升,如训练、动机诱发或道德启动,但并没有关于羞耻情绪对我控制资源影响的实证性研究,因此实验3我们想探究羞耻情绪是否能调节自我控制资源并使其得到提升。

在实验2中,由于只有道德失范引发的羞耻会减少欺骗行为,故在接下来的实验中继续采用情景代入法诱发被试因道德失范引起的羞耻。

(2)补充实验3a的讨论:实验3a通过情景代入法诱发被试因道德失范而产生的羞耻情绪,Stroop任务消耗自我控制资源,探讨羞耻情绪对自我控制资源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无论自我控制资源是否消耗,道德失范羞耻情绪的诱发都可以调节这种资源,使其后续的坚持性任务的坚持时间更长,表现更好。

这说明羞耻情绪不仅可以调节自我控制资源且这种调节的能力很强。

羞耻后的个体产生恢复受损自我的动机,为了挽回受损的形象,在后续的坚持性任务中个体会调集更多的自我控制资源,以期更好地完成任务来恢复良好的自我,这一结果和前人的研究一致,关元总结到个体的行为动机会影响其自我控制资源(关元, 何嘉梅, 2018)。

意见5:在实验3中,作者为何只研究道德失范羞耻组可能受到自我控制资源的影响?能力不足羞耻组就不会受到自我控制资源的影响吗?请作者进一步解释实验3的逻辑假设,如何排除其他变量不会受到相同实验条件的影响。

回应:感谢审稿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在实验2的讨论部分补充了实验3的逻辑假设并解释为什么只做道德失范羞耻组而不做能力不足羞耻组,修正部分已在论文中用蓝色字体标记。

我们通过实验2的研究表明,能力不足羞耻组被试的欺骗行为显著高于另外两组被试,道德失范羞耻组的结果却恰恰相反,表现出更加诚实,这个研究结果符合本研究的假设。

只有道德失范诱发的羞耻情绪可以显著的减少欺骗行为,能力不足所诱发的羞耻情绪没有显著的减少欺骗行为,所以在实验3中,我们只考虑自我控制资源对道德失范所诱发的羞耻情绪进行研究,是否人们不同的自我控制在道德失范条件下对欺骗行为产生影响。

我们在实验2的结果讨论部分,添加了实验3的逻辑假设,为什么只在实验3中考虑道德失范所诱发的羞耻情绪,而不做能力不足所诱发的羞耻情绪。

因为能力不足羞耻组不能显著减少欺骗行为,所以就不在实验3中多加操作。

意见6:作者在不同实验中使用了不同数量的样本,但没有说明具体原因,请作者根据杂志要求,提供各实验计划样本量的计算方法和依据。

回应:感谢审稿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在不同的实验中使用了不同数量的样本,是根据不同的实验计划样本量而选择的被试人数。

在不同的实验中,选择不同的被试人数依据如下:(1)实验1,是单因素两水平的实验设计,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使用G-power进行样本量的预算,选择高等效应量d = 0.8, α = 0.05,检验效能P = 0.8,计算的样本量:N1=25,N2 = 24,总样本量= 50,而我们实验1招募被试人数为50人,能够达到计划样本量。

(2)我们的实验2,是单因素三水平的实验设计,采用单样本方差分析,使用G-power 进行样本量的预算,选择高等效应量f = 0.4, α= 0.05,检验效能P = 0.8,所计算的样本量:N= 66,而我们实验2的被试人数为90人,能够达到计划样本量。

(3)实验3a和实验3b ,两因素四水平的实验设计,采用两因素方差分析,使用G-power 进行样本量的预算,选择高等效应量f = 0.4, α= 0.05,检验效能P = 0.8,所计算的样本量:N =73,而我们的实验3的被试人数为80,实验3b的被试人数为121,所以能够达到计划样本量。

意见7:文章中存在文字错误,例如第三页第三段中“我们时而会因为感动羞耻无地自容,”中“感动”应改为“感到”。

文章存在较多标点符号使用错误,例如第7页最后两段有较多中文句子中的逗号使用了英文格式。

请作者改正并认真检查全文。

回应:感谢审稿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认真检查了整篇论文,并对错误用词和不规范的标点符号、格式等表达内容进行修改,修正部分已在论文中用蓝色字体标记。

………………………………………………………………………………………………………审稿人2意见:该研究通过一系列实验,考察了羞耻情绪对欺骗行为的影响以及自我控制在其中的作用。

实验结果揭示了羞耻情绪对欺骗行为的显著影响,其中,道德失范羞耻减少了欺骗行为,而能力不足羞耻则增加了欺骗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