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马原第二章

合集下载

新马原:第二章

新马原:第二章

第二节 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 列宁指出: “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 无止境的接近。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 的反映,要理解为不是‘僵死的’, 不是‘抽象的’,不是没有运动的, 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处在运动的永 恒过程中,处在矛盾的发生和解决的 永恒过程中。”
——《列宁全集》第55卷,第165页。
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处在永恒 的矛盾过程中。 一.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的内涵 1.认识的主体: 是指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 有四大特征: 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实践 性。 其中最根本的特性是什么呢? 社会性和实践性。
3.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生产实践是最根源性的动力; 社会实践(阶级斗争实践)是直接 动力; 科学实践,是愈来愈重要的动力。 4.实践体现了社会规律的特点。 无论是否有人参与,自然规律都起 作用; 而社会规律只能通过人的实践活动 体现出来,“是社会行动规律”。
四.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实践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 马克思说: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 生命直接区别开来。”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实践认识论 ——真理价值论
第一节
实践范畴
马克思: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 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1页。
人类哲学史上一次伟大革命。 马克思:“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 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 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18页。
2.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 条件性和有限性,即人们在一定 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 确认识总是具体的、近似性和有 限的。
真理的相对性
从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 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部分 、某一方面、某一片断的正确认识,而不 是对全部事物的正确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最新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最新版
包含。
– 相对之中有绝对,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 理的颗粒。
– 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只具有相对的 意义。
精品课件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 性 3.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 在一定条件下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相互转化。
– 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矛盾推动真理发 展。
– 真理发展是不断从相对真理走向并接近 绝对真理的过程。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 一标准。
精品课件
一、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2 .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
⑵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性
人的实践不同于动 物的本能,是有意识的 自觉能动活动,有先期 理论认识的指导。
精品课件
一、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3.认识的本质
⑴在认识本质问题上的不同派别
不可知论
先验论 可知论
反映论
被动反映论 能动反映论
⑴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
– 如果超出真理适用的范围和条件,真 理就会变成谬误。
– 如果不顾客观实际的变化机械套用, 真理也会转化为谬误。
– 如果不顾真理体系的完整而实用主义 地肢解利用,真理也会转化为谬误。
精品课件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㈢真理和谬 误 3.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⑵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 检验主观和客观是否符合一致。 – 必须把主观和客观连接起来加以对照比较
精品课件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1.为什么准真理的检验标准只能是实践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⑵实践的特点决定其能够承担检验的任务
实践既有客观实在性,又有主观能动 性,只有它才能将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加 以对照比较,从而断定它们是否相符一致, 是否是真理。

(完整版)新版马原第二章

(完整版)新版马原第二章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 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地把握对 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 确的认识。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 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 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 创新。
认识向实践的飞跃,需要一定的中介环节, 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让理论掌握群众,转化为改造社会、自然 的物质力量。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实现了两次飞跃,认识运动就算完成了吗?
已完成: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那么对于这 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
未完成:任何过程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 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客观世界的变化运动永无完结,人们对于真 理的认识也就永无完结。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 基本特征。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实践活动的诸要素都是 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 过程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 客观规律的支配,实践能够 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为人 们提供现实的成果。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的自觉能动性: 与动物本能和适应性活
两个特点是不可分割的。
三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实践
认识
实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认识的第一次 飞跃——实践 向认识的飞跃
认识的第二次 飞跃——认识 向实践的飞跃
实践向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 关于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 系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 和表象,是认识过程的起始 环节。它的特点是直接性, 是对客观事物形象的具体的 直接反映,是认识的起点,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修订版教案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修订版教案第二章
为什么在对认识性质的看法上会形成先验论和反映论两种相反的观点和理论,其原因主要在本体论上。在本体论上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先于物质(主要指逻辑的先后),认识是一种意识,因而认识先于外部认识对象,认识形式先于认识内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先于意识,那自然物质也先于认识了。由此形成了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论路线,即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和 唯心主义认识论路线。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首先是主体改造、变革客体的过程。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主体的这种认识、改造客体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主体和客体之间是一种创造者与被创造者的关系。其中,主体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处于主导和中心地位。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同时也使客体得到进一步改造、发展和完善。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总之,实践活动过程在主体的自觉意识支配下,既能动地变革着客观世界,也能动地改造着自身的实践能力。
4、真理和价值的关系。5、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教学难点:1、关于认识的本质。2、关于真理的客观性与“真理多元论”。3、关于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文献阅读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提示: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认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决定作用,掌握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的辨证发展过程。掌握真理的客观性、辨证性以及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等原理,了解真理与价值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懂得掌握这些原理对于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

马原课件第二章(参考课件)

马原课件第二章(参考课件)

课件学习
43
1.从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 一是实践是认识的 目的。
课件学习
44
1.从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
二是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
亚里斯多德:不 同重量的物体下 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
量的物体下落速
度相同。 课件学1习589
45
2.从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
第一,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 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课件学习
30
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并不否定认识对 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认识的指导作用具有双向性
课件学习
31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稿P4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 线,
另一条是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 路线。
55
认识路线和工作方法
调查研究 试点实验 虚心向群众学习 集中群众智慧
宣传动员群众 推广成功经验
转化为群众的行动
课件学习
56
四、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1、什么是非理性因素
非理性因素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
狭义主要是指主体的情感情趣、意志、 动机、欲望、信念、习惯等。
广义还包括幻想、想像、顿悟、知 觉、灵感等。
价值、价值评价和价值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论与思想路线的关系
必然与自由
课件学习
2
关键词
认识 实践
反映论
真理 价值
认识 世界
改造 世界
课件学习
3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完整版)马原第二章

(完整版)马原第二章
• 主观方面:认识受到人们的实践范围、立场、观 点、方法和知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
试玉要烧三日满, 辨材须待七年期。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爱迪生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从时间上看,一个过程向另一个过程的 推移和转化是无限的; •从空间上看,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物 质的结构和层次也是无限的。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 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第一次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二次飞跃
感性认识(初级阶段) “生动的直观”
唯物主义 反映论
从物到 感觉思想
认识是主体对 客体的反映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唯心主义 先验论
从感觉和 思想到物
认识主观自生, 是心灵的创造物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唯物主义反映论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费 尔
荀 子


自然界是一本不隐藏自
己的大书,只要我们去读它 ,我们就可以认识它。
人必有一死, 苏格拉底是人。 所以,苏格拉底必死。
卡斯帕洛夫与“深蓝”对
特征:间接性和抽象性 弈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有伤风化! 一个残废!
真美!
班·达依尔: 陛下,我只 要……
基本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马原第二章课件

马原第二章课件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科学的实践观
1.实践的含义
实践的概念 并不是马恩第一 次使用的。
他曾把人类的所有活动和行 为都称为实践 然而后来 他把人类的生产性活动 和自由活动分割开来 认为人的自由活动才是实践 在这里 他赋予了实践以终极的道德关怀
①实践的要素是客观的 ②实践的过程是客观的 ③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
生产劳动
实践主体 (人)


实践手段

(工具)


实践对象 (客体)
(2)实践是人类自觉的能动活动
所谓自觉能动 性,是指人的实践不 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 活动,而是有目的、 有意识的活动。





愚公移山
徐悲鸿画马
(3)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直接经验是本人参加实践而获得的 经验,间接经验是他人参加实践而获得的经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只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两种途径。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重要。间接经验是人类积累下来的宝贵精神 财富,从个人的能力来说,由于生命与精力的限制、实践条件的限制, 一个人不可能、也没必要事事亲身实践去获得知识;而且从人类认识的 发展看,每一代人都处于知识的承上启下的历史环节上,只有虚心学习 前人留下来的宝贵知识,才能根据新的实践总结出新的知识,从而发展 认识;同时,科学知识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任何一个有志于 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中有所作为的人,都必须认真学习对实践 具有指导作用的科学知识。因此,间接经验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

#马原笔记#第二章第二节

#马原笔记#第二章第二节

#马原笔记#第⼆章第⼆节第⼆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第⼆节真理与价值⼀、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本⾝是主观的客观:普遍有效的)经典真理观(看天):反映论、可知论、符合论(⼀元性)⾮经典真理观:共识论(集体知觉)马克思主义: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所谓正确反映,是指真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认识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符合、⼀致和接近。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旧唯物主义真理观的“符合论”的区别:它认为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符合关系,是建⽴在⼈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基础上,是通过⼈的能动的反映活动⽽实现的,并且必然随着⼈类实践的发展⽽拓展和深化。

真理的客观性表现在:(以下答案不够完整,应从“客观是普遍有效”来解释)1.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也包含着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2.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天才⼈物决断,⽽是实践检验的结果,⽽实践本⾝是⼀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p77-78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1.相互依存。

相互依存,是说⼈们对于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个正确认识,都是在⼀定范围内、⼀定程度上、⼀定条件下的认识,因⽽必然是相对的和有局限的;但是,在这⼀定范围内、⼀定程度上、⼀定条件下,它⼜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它⼜是⽆条件的、绝对的。

2.相互包含。

相互包含,⼀是说,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性的相对性之中。

任何真理所包含的客观内容都只能使⼈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把握到的,都只是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定范围、⼀定程度的正确反映。

⼆是说,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

任何真理都与谬误有本质的区别,标志着⼈们在⼀定范围内和⼀定层次上达到了对于⽆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包含着确定的客观内容。

反对割裂⼆者辩证关系的形⽽上学真理观: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的发展规律⼀(趋势):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个环节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根源于⼈的思维、⼈的认识能⼒的⽭盾本性,是⼈的思维的⾄上性和⾮⾄上性或⼈的认识能⼒的⽆限性和有限性的⽭盾,在真理性认识的形成和发展中的表现。

马原第二章最新编辑版PPT课件

马原第二章最新编辑版PPT课件

(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建立实 现了认识论史上的伟大变革
3.马哲以能动的反映论,彻底克服了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根本缺陷。
(1)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把认识 主体看成一种生物性的自然存在物,把人 产生认识的过程看作是认识者消极、被动 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抹煞了认识的社 会性、主动性和能动性。
(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建立实现 了认识论史上的伟大变革
间接经验在别人那 里,也是直接经验,间 接经验也是宝贵的。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4.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正确认识得以确
证;使错误认识得以修正。
大地是球形吗? 哥伦布 麦哲伦 航海实践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1.认识论中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对认识本质的科 学规定
就认识活动在人的全 部生存活动中的地位来说, 它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与客 体间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 它以主客体实践关系为基 础,同时渗透着主客体的 价值关系。
红花!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科学规定
就认识活动自身的内在层次性来说,它 是以主客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为基础,以人所
2.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这种认识论坚信人们的认识来自于客观世界, 他们为知识的确定性、必然性和普遍性找到了一 个可靠的基础。正如自然科学家坚信从拉普拉斯 的机械决定论出发,如果知道了物质微粒在一定 时机中确切的排列和运动,就能够根据力学定律 推算出世界的过去和今后的变化。
2.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其一,与旧唯物主义离开社会实践和人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2021版课件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13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2021版课件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135页

蜂巢
蓝图
二、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2、实践的基本特征
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都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 件所制约的,都是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的,因而实践又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
二、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二、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获得认识,不是"猎奇”或“雅兴”,不是为认识而认识,其 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 要。
1831年10月17日,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并进而得到产生交流电的方法。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 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 之博见也。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一)科学实践观的创立与发展
•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已经使用。 • 在中国古汉语中,实践是由“实”(实际)和“践”(践履)两
一、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一)科学实践观的创立与发展
• 康德把实践的概念引入哲学,提出了“伦理理性”和“实践理性 ”的概念。在康德看来,实践理性通过规范人的意志而支配人的 道德活动。是一种理性自主。 • 第二,实践是一种科学实验。 • 罗吉尔∙培根认为,权威、习惯、成见、虚夸是通向真理的四大障 碍。因而,他主张要认识真理必须进行实验。

马原第二章之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辩证法)

马原第二章之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辩证法)

马原第二章之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辩证法)对于马原的复习,除了全面铺开了解基本知识点,还要加强对框架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下面考研政治辅导名师针对马原中的考点和历年所考题型等进行分析,各位考生可以把这个内容当做复习的参考资料,提高政治成绩!二、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辩证法)考点20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1.联系的内涵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特点(1)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2)普遍性。

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②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多样性。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

考点21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考点22 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2015考研新增考点)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考点23 发展的实质1.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2.新生事物不可战胜原理(本考点在2012年考研政治真题中的第17题考过)(1)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

(2)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笔记

马原第二章官方笔记目录一、本章/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三、配套练习题一、教材节构图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1、认识主体、认识的客体。

2、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这一特点,不仅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不可知论,从根本上区分开来,而且也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①感性认识:感觉、知觉和表象。

②理性认识:概念、判断和推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3、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①、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必须合于实际而不是错觉,人们是无法根据零碎不全与不符合实际的感性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的。

②、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4、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一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二次: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重大意义: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二、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1、完整的认识过程:实践 - 认识 - 实践的循环往复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2、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有限性: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的具体认识有限;无限性:整个全人类的认识无限;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一、真理和谬误1、真理: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2、谬误: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3、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二、真理的属性: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客观性(客观真理)A.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真理的客观性还在于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马原第二章第一节

马原第二章第一节

第二章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和发展规律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世界本源问题、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世界本源问题产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产生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世界上的事物是孤立的还是相互联系的,是静止的还是发展运动的,产生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4.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产生历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唯心主义片面夸大精神因素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夸大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二)物质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的,能够被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的最高概括,是对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

区别于古典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中的物质概念,哲学概念的物质与自然界的具体物质形态的区别是一般和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①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和派生性,这种对立只在本体论的范围内区分第一性第二性才有意义。

②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③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将物质范畴与具体物质结构联系在一起,又看到其中的区别,从个性中看到个性,克服形而上学的缺陷。

④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将实践纳入物质的理解,将物质范畴拓展到社会历史领域,深化对自然物质的理解。

(三)物质的存在形态1. 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运动囊括一切事物和现象变化和过程,从位置的变动到思维变化。

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的是物质,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一般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包括空间相对位置的不变和物质根本性质的暂时不变。

马原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的心得体会

马原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的心得体会

马原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的心得体会一、实践实践活动又称实践,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活动, 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 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实践的本质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它有以下几个特征: (1)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也就是实践活动的客观实在性。

(2)自觉能动性。

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目的性是能动性的主要表现。

在人的实践活动结束时得到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作为目的在实践者头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 目的决定着实践者的行为。

(3)社会历史性。

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

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 任何人的活动都离不开与社会的联系。

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

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以及方式都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 实践又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 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二、认识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能动反映不但具有反映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 而且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的特征。

具体来看:(1)认识的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

认识的反映特性是指人的认识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和摹本, 在思维中再现或摹写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

人的认识不论表现形式多么抽象和复杂, 归根结底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 所以, 反映的摹写性表明了反映的客观性。

(2)认识的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

认识是一种在思维中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 而不是主观对客观对象简单、直接的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

人们为了在实践中实现预定的目的, 不仅要反映事物的现象, 更要把握事物的本质。

(3)反映性和创造性的关系。

反映特性与能动的创造特性是不可分割的。

马原第二章总结

马原第二章总结

马原第⼆章总结第⼆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为了正确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必须⾸先考察⼈类的实践活动(⼀)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1)定义:指具有⼀定思维能⼒,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1、主体(2)特征:⾃然性社会性意识性(3)形式个体主体集体主体类主体(1)定义:指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客观性2、客体(2)特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然客体:动植物等⾃然的物质(3)形式社会客体:社会中的⼈和关系思维客体:精神客体:⼈类的精神3、中介(⼯具)定义:指各种形式的⼯具、⼿段以及运⽤、操作这些⼯具的程序和⽅法分类:物质⼯具:⼈们⽤的计算机,显微镜精神⼯具:观念⼯具(书籍,语⾔⼯具(⽂字4、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与相互作⽤(1)关系认识关系(认识与被认识关系)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关系)(2)相互作⽤1)确⽴实践的⽬的和⽅案2)实施实践⽅案的实践活动3)通过反馈和调节,实现实践⽬标4)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与相互作⽤⽰意图主体:反映者----被反映者客体改造者-----被改造者(⼆)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提出了需要提出了可能陆游: 古⼈学问⽆遗⼒,少壮功夫⽼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

⽑泽东: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的滋味,你就得变⾰梨⼦,亲⼝尝⼀尝。

鲁迅:“第⼀次吃螃蟹的⼈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吃过,蜘蛛也⼀定有⼈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不吃了。

像这种⼈我们当极端感谢的。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之。

学⾄于⾏之⽽⽌矣。

⾏之,明也。

”(《儒效》)荀⼦“不登⾼⼭,不知天之⾼也。

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提出了课题创造了⼯具提⾼了能⼒农耕—⽜耕—机械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的2、认识对实践的反作⽤: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指导或阻碍作⽤⼆、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唯物主义和唯⼼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1、唯物主义反映论含义:确认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观点:从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出发,认为物质第⼀性,意识第⼆性,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识的内容来⾃客观世界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2、唯⼼主义先验论含义:认为⼈的认识和认识能⼒先天就有观点:从意识决定物质的前提出发,否认认识是⼈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路线:从感觉和思想到物柏拉图:“回忆说”:知识不是后天获得的,也不是灵魂⾃发产⽣的,⽽是灵魂固有的,但跌到了⼈间,附到⼈的⾝体并被⾝体污染,它忘记了过去的知识必须通过回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主体:具有一定的主体 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 动的人。 实践客体:实践活动所指向 的对象。 实践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 、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 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 们在改造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对象 的过程。
一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
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 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1、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 有限的。这是真理在广度上的有条件性、 有限性。 2、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 是有条件的、有限的。这是真理在深度上 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从内容和认 识能力上看
主观 认识
相符
实践
客观 效果
不符
真理
谬误
二 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 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但它不能回答结 论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问题。已被逻辑证 明了的东西,还必须最后经过实践的检验。 已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理论,对新的 认识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其不能 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它的正确性和 适用范围都依赖于实践。
有待于发展到
感性认识
依赖于
理性认识
F=GM1M2/R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一方面感性认 识中有理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有感性 认识。
判断
这花是红的。
感觉
实践向认识的飞跃
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第一,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
第二,经过思考作用,对感性材料进
行制作加工。
“我看到过苹果落地, 怎么没有看到引力呢?”
飞跃的条件
(1)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
飞跃的条件
(2)经过思考作用
第谷
开普勒
飞跃的条件
(2)经过思考作用
培根
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非理性因素: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 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协同作用的结果。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具 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认识向实践的飞跃
第二次飞跃的意义: 一方面,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另一方面,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 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三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实践
认识
实践
认识的第一次 飞跃——实践 向认识的飞跃
认识的第二次 飞跃——认识 向实践的飞跃
实践向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 关于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 系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 和表象,是认识过程的起始 环节。它的特点是直接性, 是对客观事物形象的具体的 直接反映,是认识的起点,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 基本特征。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实践活动的诸要素都是 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 过程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 客观规律的支配,实践能够 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为人 们提供现实的成果。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的自觉能动性: 与动物本能和适应性活 动不同,人的活动是有意识、 有目的的。实践活动结束时 得到的结果,在实践过程开 始时就作为目的存在于实践 者的头脑中,这个目的决定 着实践者的行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离开了实 践,就再也没有别的标准。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任何实
践都会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特别是历史条 件的制约,因此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实践对真 理的检验不可能一次完成。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 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 ,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三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真理与价值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真理具有根本性和优先性;价值及其评 价标准必须以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为前提 ,二者辩证统一于社会实践。
第三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一 二 三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结合 从必然走向自由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通过实践获得某种认识,其 最终目的还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 以满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
二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坚持反映论立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 的反映。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某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二)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一个历史过程
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文化上的每一个进 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自由与必然的关系贯 穿人类发展的始终,成为人类发展的永恒矛盾, 是人类发展的永恒动力。
真 理
从广度和 深度上看
确定性、 无限性
有限性、 有条件性
绝对性
辩证统一
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其一:二者相互依存。人们的每一个正确认识
都是在一定范围内的认识,但在这一定范围内,它 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
其二:二者相互包含。一是说,真理的绝对性寓 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二是说,真理的相对性必然 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是 从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过程。
• 摘自毛选第一卷第272页<<实践论>>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一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 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
合的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
律的正确反映。
正确反映 真理
主体
歪曲反映
客体
谬误
一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任何人的活动都不能离 开与社会的关系。实践是受 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 的,是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 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 实践又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 践。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
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中包含着不依
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形式是Leabharlann 观的,如经验、判断等。 真理具有一元性。
地心说 日心说
一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 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1、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 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与谬误有原则 的界限。 2、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 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 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 世界的接近。
三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 识活动,其特点主要有: 第一,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 识对象。 第二,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 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 关的知识性认识。
三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价 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 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二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旧唯物主义:看不到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及其 相互作用,不能把认识看做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认为认 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辩证唯物主义: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将辩 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它不仅客服了旧唯 物主义认识论的局限性,也彻底驳倒了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认识与实践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认识与实践
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 活动。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 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 的基本结构。
实践向认识的飞跃
理性认识:
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大量感性材料基础上, 达到对事物本质、全体、内在联系和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F=GM1M2/R
2
实践向认识的飞跃
理性认识包括概
念、判断、推理三种形
式,其特点是间接性和
抽象性。理性认识是认
识的高级阶段。
实践向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 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在实践的基础上相统一。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 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地把握对 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 确的认识。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 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 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 创新。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一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结合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 相互制约,是辩证统一的。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 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又是认识 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一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结合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勇于创新。创新 是破除与客观事物进程不相符合的旧观念,发 现和运用事物的新规律,更有效地进行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 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 请用认识和实践的观点以及实践是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之观点论述 “中医是不是科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