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课_2022年学习资料
2、主要思想-1思想核心:仁-①含义:“爱人”(人与人的关系,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有等级的爱-② 现方法:“忠恕”之道-“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怒”: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
2行为规范:礼-①含义:“周礼”一西周宗法等级制-度-“君臣有别,长幼有序”-②实践方法:克己复礼;正名己复礼:克制自己,加强自我修养,使自己不断符合周礼的标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正名”:就是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2、形成原因-铁器-生产力发展-1经济:井-私田增多-牛耕-2政治:周主至衣微,分封制崩溃,士大夫崛起-春 五霜,-图例-的活跃和受堂骨七雄-北-春执面主-古都-节从萄主国回-白我-各国需都-200-官-重见颗增本原因:黄着场产力的发展,社会出现失变苹-盛大技索-思维拾晨:从原国的分析中你得出什園两史发最规律?-准轰 历史规律: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孟子的主要思想-1政治思想:“仁政”-①“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起码的生 资料;-五亩之宅,百亩之田】-②“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③“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 质生活条件,-④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2民本思想: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3伦理观:性本善,(仁、义、礼、智即“四心”-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4价值观:主张先义后利, 生取义
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文明史可以划分为政治文明史-物质文明史和精神 明史三个部分。-政治文明史:包括政治的观念、组织、制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内容。-物质文明史:包括物质的生产、生 等方面的内容。-精神文明史:包括思想、科技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三者有何联系?
历史必修三第一课
(二)战国:孟子和荀子
1、孟子
(1)仁: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
(2)民本: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3)伦理观:“性本善”。
2、荀子
(1)仁:主张统治者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2)民本: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
(3)伦理观:“性恶论” (4)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义观点。
2、教育思想
Q:
1、所谓“克己复礼”体现的实质是什么?这里的“礼”指的是什么? 实质:要求恢复奴隶主贵族阶级的统治秩序。 “礼”:主张贵贱有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等级秩序。
2、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是什么?
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 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
二、早期儒学
孟子、荀子: 处在封建社会兴起的战国时期 2、政治目的:孔子: 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孟子、荀子: 为了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3、思想观点:
孔子 仁的思想
孟子
荀子
同
异
民本思想
人性论
学思之窗P6
Q: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点: 1、时代背景:孔子: 处在奴隶社会崩溃的春秋时期
孟子、荀子: 处在封建社会兴起的战国时期 2、政治目的:孔子: 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孟子、荀子: 为了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3、思想观点:
孔子 仁的思想 爱人 为政以德 性相近
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荀子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同
异
民本思想
人性论
学思之窗P6
Q:
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有韩国首尔挂牌。 截至2009年11月,全球已经建立了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课堂,
高中历史必修三_第一课讲解
孔子的身世
•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 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 前551年)夏历八月二 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 六年(公元前479年) 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 73岁。孔子或孔夫子是 对他的尊称。
孔子的从政经历
• 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 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 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 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 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 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 理想最终未能实现。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2.孟子的思想: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 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 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 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 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 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 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 书。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 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孟子的 思想
发展为孟系子(统的1的政)“治仁、思政想施”主思政要想是主。继孟张承子了:认孔为“子,的仁如“果政仁统””治,者并实将行其 仁将政会,失(就去2可民)以心得而、到变君人成民独民的夫关衷民心贼系拥,:护被;人“反民民之推,翻贵如 ,君果“推不轻行以”暴仁政政,, 不能平治(天下3”)。、伦理观:“性本善”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
百家 争鸣 局面 形成
↗ ↘
春秋末孔子 创立儒学
战国孟子、 ↗ 荀子大改造, 儒学成为诸 子百家中的 蔚然大宗
秦时
汉武帝时“罢
“焚 书坑 儒” 使儒 学遭
→
汉初
儒学 → 逐渐 复苏
黜百家,独尊 儒术”,使儒 学成为封建社 会正统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
受打
的主流思想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思维脉络
-2-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若干边疆国家,如秦、晋、齐、楚等,因开拓疆土、并兼异族,使经济和文化产出好
些新方面。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
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傅乐成《中国通史》
互动探究(1)史料中的“封建社会”是指什么时期?“封建”的含义是什么?
(2)根据史料,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 历史背景以及儒家思想 的形成过程。 2.识记春秋战国时期,我 国主要的思想流派、代 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 3.认识春秋战国时 期,“百家争鸣”局面形 成的重要历史意义。
-8-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百家争鸣”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孔子和老子 ppt课件
ppt课件
23
2、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 个方面。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矛盾的双方可以自然地相互转化。
(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ppt课件
24
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ppt》课件
7
(二)孔子的思想
一、政治思想
1、“仁”——思想核心
(1)含义: “仁者爱人” (2)方法: “忠恕 ”
《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论 语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
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 等级名分制度.
(2)礼的实践方法:
“克己复礼” “正名”
齐景公问礼,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反映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ppt课件
10
问题探究
提问:“仁”和“礼”是什么关系?
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 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只有具备 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 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 求仁的境界。
3、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ppt课件
17
世界看孔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 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 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
孔子的思想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课件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20张PPT)
孔府 位于孔庙
东侧,有“天下第 一家”之称,是孔 子嫡系长期居住的 府第,也是中国封 建社会官衙与内宅 合一的典型建筑。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2.战国时期: 孟子、荀子
简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他曾受业于 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 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 诸侯国。
2 .民本思想: “君舟民水” 3 .人性论: 性本恶 4 .主张礼法并用 5 .哲学观: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爱人
同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创立儒家学派
使儒学体系更加完 整,成为蔚然大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 1课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目录
一 “中百央家集争权鸣的”发局展面的形成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三三 道家和法家
一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含义:
诸子百家:春秋战国 时期,社会上形成一批 以…、…为宗旨的学者和思 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 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 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 墨家、道家、法家等。
意义:①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③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的思想 : ⑴政治思想
①孔子的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一 第一课 百家争鸣(共38张PPT)
1、&春秋时期鲁国人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大政治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主张:①“仁”、“礼”
克己复礼为仁 仁者爱人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恭、宽、信、敏、惠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课堂检测
4.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 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 乎大自然四季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 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身份地位,该穿什么衣服就 穿什么衣服;丙生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 单甚至破烂的衣服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 上级规定,大家穿统一的制服不是很好吗?按甲、乙、 丙、丁的描述顺序对应的思想学派是( B ) A.儒、墨、法、道 C.儒、法、墨、道 B.道、儒、墨、法 D.道、墨、法、儒
(二)庄子(名周)
1、* 战国时期
* 与老子合称老庄
*《庄子》 2、思想主张
①“道”无所不在, 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齐物”。 ②崇尚自然,主张超越 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
三、法家思想
(一)代表:李悝、商鞅、吴起、韩非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课堂检测
3.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 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 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 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B )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 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共32张)PPT课件
酒”。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
家、政治家——韩非、李斯都是他
的入室弟子。
12
荀子
政治:主张“仁义”和“王 道”, “君舟民水”
哲学:“天行有常”、“制 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
伦理想观:人性本恶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
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
思想观 政治观 伦理观
仁,礼
仁义
仁义
仁,德治
仁政民贵 君轻
王道 君舟民水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思想的演变
1.1 百家争鸣
1
百家争鸣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 涌现及各学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数量多。后世主要 分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 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小说家、
方技家等。
所谓“争鸣”:指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 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中国古代史(2002年版高级中学教科书3 )
材料三:“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贵族垄断的文化学
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使私人办学蓬勃兴起,像孔子所办的
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等级,只要
学生送给他““束士俯””(一阶串腊层肉)的作为兴学费起,就可以了。这
样便大大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因而有学问的人多了起
“合则留不合则去”,因此,人才的流动也空前的频
繁。
——中国通史 4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经济上: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封 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 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 阶层活跃
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发展为 学在民间 ,学术思想自由活跃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你在田 间行走,忽然发现一个盲人打着 一个灯笼行走着。这时的你作何 感想( ) A、他点灯可能是为了照亮我的道路 B、他点灯可能是怕我撞到了他 C、可能是官府规定晚上要点灯。 D、想点就点,管他的。
中国的思想解放时期
•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有三个时期是思想领 域的百花齐放的时代。这三个时代是大师 辈出的时代,你知道是哪三个时代吗。
孔子像
以古鉴今:仁的基本内涵是爱人(人与人的关系),富有爱心,尊重他人。 实现仁的途径是通过自身努力,宽恕恭谦,体谅别人,与他人 坦诚相待,主动与别人沟通。
孔子思想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为政,焉用杀?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 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一群吃货的智慧
“百家争鸣”的表现
主要流派: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 老子、庄子 法家: 商鞅、韩非子、李斯 墨家: 墨子 其他: 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 家、(小说家)
孔子思想
仁
爱人 相互爱护
பைடு நூலகம்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 ﹡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 战国发展——亚圣孟子
• ① “仁政”
• “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 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 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 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 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 ② “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 ③ 伦理观:“性本善”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ppt课件
1.“百家争鸣”的含义 所谓“百家”,泛指数量多。 《汉书· 艺文志》主要分为儒 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 杂家、名家、纵横家、农家、小 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合作探究: “诸子百家”为什么要争论辩难?有什 么深刻的社会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大变革 ①经济上:井田制瓦解,社会经济迅速发 展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 制崩溃,新制度逐渐建立 ③社会阶层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 用 ④教育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 间”,私学兴起
综合探究: 孔子的思想主张在当时 为什么到处碰壁,不受重用?
奔波中的孔子
至高无上的孔子
袁世凯与孔子
新文化运动与孔子
文革与孔子
世界与孔子
世界文化遗产 山东曲阜三孔(孔庙、孔林、孔府)
孔庙大成殿
杏坛
杏坛是传说 中孔子讲学 的地方,后 人在孔庙大 成殿前筑坛 以示纪念。
孔府 大门
孔林中的孔子墓
2、孟子 (1)孟子的生平 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 他曾游历列国,主张不被 采用,晚年退而与弟子著 书立说。著有《孟子》一 书。有“亚)孟子的思想主张
①主张实行“仁政”
②提出“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四端、四德)
④提出“养浩然之气”( 先义后利、舍 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 )
孔子(前551-前479) 姓孔,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3岁丧父,17岁丧母,从小虚心好学。 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和牛羊的小吏。 30岁开始私人讲学。 50多岁又从政,担任司寇。55岁仕途失
意。
晚年率弟子周游列国14年,到处碰壁。 68岁返鲁,晚年潜心办学和整理文献。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晚年整理古籍《诗》《礼》《书》《易》 《乐》《春秋》,后称为“六经”。 享年73岁。后被尊为“至圣”“万世师
高中历史必修三 专题三 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
课程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睁眼看世界”1.背景(1)鸦片战争前,清朝国势日衰,但统治者依然盲目自大,麻木不仁。
(2)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惊醒了一批爱国知识分子。
2.代表人物及思想(1)林则徐:编译《四洲志》《华事夷言》,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编成《海国图志》,这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书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3)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形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并以此指导了洋务运动。
二、维新变法1.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1)原因: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一些有识之士突破了“器物”的限制。
(2)时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
2.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发展(1)时间:19世纪90年代。
(2)代表人物及主张:代表地位主要思想康有为维新变法第一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出版《孔子改制考》,认为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梁启超维新思想主要宣传者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废科举,变官制谭嗣同维新派中的激进派对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大胆批判;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严复理论宣传贡献巨大《天演论》中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3.实践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一场维新变法运动,高潮是“百日维新”。
4.意义(1)具有爱国性:维新派提出通过维新变法的方式,挽救民族危机,充满着爱国主义激情。
(2)具有进步性:维新派要求改革封建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3)具有启蒙性:维新派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具有启蒙意义。
(4)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课精选 课件
第 1课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 现 1. “百家争鸣”的含义:
•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 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 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 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 “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 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 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 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到“学在民间”。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3. “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
主要流派: 儒、道、 法、墨、 名、阴阳、 纵横、杂、 农、小说 (除去小 说家,则 称“九 流”)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3.主要学派: 1)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2)道家:老子、庄子 3)墨家:墨子 4)法家:韩非子
协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
仁
人”
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为仁”;主张推己 “为政以德” 及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 勿施与人”。“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 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 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 根本目的: 维护西周的奴隶制统治秩序 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 礼 民众的精神,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 代表奴隶主利益 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 永恒的价值。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课件历史必修三第一课.ppt
李耳
老聃 (春秋·楚)
华夏族 苦县
约前571年 前471年
3.荀子的思想:
•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 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 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时人 尊称“荀卿”。著有《荀 子》李斯与韩非都是他的 入室弟子。
演示课件
3、荀子的思想: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a.荀子的“仁义”与“王道”观 “点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b.荀子的民本思想 ——“君舟民水”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c.荀子的性恶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哲学思想:天行有演示常课件 ,制天命而用之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1)时代
孔子-奴隶制瓦解的春秋时期,孟子、荀子-封建社会形 成的战国时期。
(2)目的 孔子-维护奴隶制为目的;孟子、荀子-维护新兴封
中国古代的主要朝代:
儒学
夏
百 争商鸣家
•
西周 东周 秦 汉 成为
儒家思春想秋的发展战线国索:西汉
正统
东汉
程 理三学朱奴国隶两•••• 社先秦汉宋晋会秦朝朝明南理— — —北产 沉 成学朝生 重 为和和 打 正明初 击 统清隋步 ; 思之发 想际唐封展 ;的建;新社发五会展代十对 统 学国传 儒 的
陆王 心学
青年时代 收徒授课,创办私学
中年时代
(1)鲁国从政,名声大振 内:出任中都宰、司空、司寇、代理宰相治 理鲁国 外:参加夹谷之会为鲁国赢得外交胜利 (2)政治理想难以实现,决意离开鲁国
周游列国:其政治主张未被采纳,再次返回 晚年时代 鲁国
专心教育、整理演示古课件典文献(儒家六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三、“百家争鸣”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 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 发展的基础。 (2)“百家争鸣”使得人们从“神灵”转向人类社会现实,具 有早期的人文主义精神,是轴心时代的重要体现。 (3)在百家争鸣中,各个流派取长补短,彼此吸收融合,形成 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古为今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对今天有何指导意义?
学派 儒 道
法 墨
对今天的指导意义 社会和谐、以人为本、教育理论
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哲学 与时俱进、深化改革 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
请问:如果你是一名班主任,当你们班有名学生 在上课期间玩手机,你如何运用儒、法、道家的 相关思想来处理这名学生?请说明你的理由。
(示例:我会运用……家的思想,主张……因 为…………)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等学生自我觉悟。
• 战国发展——亚圣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
• ① 政治名思想轲:,将字“仁子”舆发,展为后“世仁尊政称”为、亚法圣先王。邹国
•
(今山“东民贵省君邹轻城”市()民人本,思想战)国时期伟大的
• “制民思恒想产”家、“、勿教夺农育时家”、、“省政刑治罚,家薄。税儒敛”家的主要代 • “民为表贵之,社一稷。次是之,儒君家为的轻。思”想主义流派
材料:仲尼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
材料:孔子以诗史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二)“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
1.经济: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课百家争鸣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判断是谁的思想
材料一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为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 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是以其上之 有为,是以难治; 材料 二 使民······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邻国相望,鸡 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无为思想;想退回小国寡民的时代 老子
仁政:提出“政在得民”
主要思想 民本:提出“民贵君轻”
孟子
“义利说”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评价: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 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 意义,影响深远。
荀子
主要 思想
政治:主张“仁义” , “君舟民 水”
变法革新
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 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 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 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 本精神。
学习的最高目标在于掌握“礼”
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 用之”等唯物思想
儒学思想中哪些具有现实意义?
教育理论: 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伦理道德:
孝、仁义、诚信等
维护社会稳定: 仁、德治、民本思想等
个人修养: 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
(二)道家学派
1、代表
春秋老子,道家创始人 战国庄子
①法、术、势三派 ②道家思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
⼈教版⾼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第⼀单元中国传统⽂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程⽬标知道诸⼦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孟⼦和荀⼦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标1.知识与能⼒:知道诸⼦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孟⼦和荀⼦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过程与⽅法:适度引⼊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化⽅⾯的材料,启发学⽣思考百家争鸣局⾯形成的重要意义。
以情境材料的⽅式,指导学⽣归纳和理解孔⼦、孟⼦和荀⼦的主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的⼈⽂关怀精神;了解儒家⽂化是我国传统⽂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正确对待儒家传统⽂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百家争鸣”局⾯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孟⼦、荀⼦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学⽣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学⽣从时代背景出发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内涵以及与不同学派的⽐较;中国古代传统⽂化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借鉴意义。
【四】教学过程⼀、图⽚导⼊:课件展⽰:《孔⼦讲学图》⽼师:⼤家观察这幅图,孔⼦是坐着讲学还是站着讲学?学⽣:(回答)⽼师:孔⼦坐着讲学说明他以⼀种朴素温暖的⽅式⾔传⾝教,他坐着的这个地⽅⼜叫什么呢?学⽣:(思考、回答)⽼师:“杏坛”后来成为教师职业的代名词。
孔⼦⾸创私学,那么在春秋战国时期会有哪些社会问题?⼆、问题导学,构建⽹络1、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2、列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物及其主张。
(学⽣提前预习建构知识⽹络,⽼师上课检查并梳理)“百家争鸣”局⾯的出现(⼀)社会背景(社会经历重⼤变⾰、重⼤转型)1.经济:铁器、⽜耕的使⽤推⼴,井⽥制⽡解。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ppt课件
“亚圣”
A、“施”
C、“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
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
我也,我固有之也。”
11
(2) 荀子的思想
思想主张:
① “仁义”和“王道” ② “君舟民水” ③ 伦理观:“性本恶” ④朴素的唯物思想
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
大成者。
19
五、墨家
(1)代表人物:墨翟 (2)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 节用、节葬、……
20
四大家代表的阶级属性
▪ 法家:新兴的地主阶级
▪ 墨家:小手工业者
▪ 道家:广大的贫苦百姓
▪ 儒家:孔子:没落的奴隶贵族
▪
孟子、荀子:士大夫
21
人才招聘
假如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 王,你会重用哪一派学说来治理 国家?为什么?
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创办私学,扩大了教
育的范围,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为 政);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 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 9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
想的形成
1
一、“百家争鸣”
1. “百家争鸣”的含义:
▪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 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 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 “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 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教案(精编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教案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教案1【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梭伦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2、能力目标:理解梭伦改革应对贵族反对的策略及现实性,财产等级制度改革不能带来真正的平等、以及公民权利提高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为什么说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情感目标:通过对改革背景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顺应潮流,实事求是,改革就能成功;通过对改革内容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进行一场社会变革来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从而更好的促进生产力发展。
【学习重点】梭伦改革的背景、内容和评价。
【知识链接】必修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知识导学】一、梭伦改革的背景:(一)雅典的自然条件(梭伦改革的背景1)(1)环境优越:位于,有小块平原;多山靠海、多天然良港;(2)资源丰富:盛产、、优质陶土和等;(3)交通便利:有天然良港港。
所有这些对农业、工商业发展十分有利。
(二)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梭伦改革的政治背景2)1、城邦国家的雏形:(1)在“时代”,部落或氏族间,长期纷争不休。
大约在公元前9~前8世纪,这些部落逐渐统一,设立以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出现了的雏形。
(2)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①政治上,占据了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还把持了作为决策机关、监察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
公民大会(代表平民)没有实际权力。
②经济上,掌握了大部分财富,他们盘剥平民。
许多平民无力还债,不得不为债主耕种土地,把收成的六分之五作为地租交给债主,自己只能保留六分之一,因此被称为“”。
如果还不起债务或交不起地租,他本人及家属就会沦为债务奴隶。
平民的反抗:贵族的专横和压榨,激起了平民的反抗。
公元前632年,发生主要由平民参加的武装_,这次_虽然最后被镇压,但给贵族统治敲响了警钟,雅典统治者后来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教育思想:①有教无类 ②重视对文化典籍的整理 主要贡献: 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创办私学,扩大了教 育的范围,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 卫灵公)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 为 政);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学 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
孔子
仁的思想 爱人 为政以德 性相近
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荀子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同
民本思想
异
人性论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 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份,使儒学体系更加完善,儒学 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 中的巍然大宗。
关于孟子、荀子思想与孔子思想的关系是 A、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B、完全违背了孔子的思想 C、与孔子思想一脉相承,没有冲突 D、都是战国形势的产物
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
• • • • •
子曰:“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 惠。……” ② 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
(2)政治思想:
①以德治民。 统治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进步) ②希望恢复周礼,维护等级制度。(保守)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 (拱)之。”《论语· 为政》 •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 偃。” 《论语· 颜渊》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福兮祸之所倚, 祸兮福之所伏。
邻国相望,鸡犬 之声相闻,民至 老死不相往来。
以柔克刚
小国寡民
2. 庄子的思想
(1)、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 对的。(继承与发展) (2)、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 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3)、社会批判精神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是继老子之后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 秀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 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 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16.认为“恻隐之心”“是非之心”人皆
有之,这反映了孟子
A.“仁政”的思想 B.“民本”的思想
C.“性本善”的思想
D.“致良知”的思想
一、“百家争鸣”
2. “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
主要流派:儒、道、 法、墨、名、阴阳、 纵横、杂、农、小说 (除去小说家,则称 “九流”) “诸子十家,其可观 者九家”-《汉 书· 艺文志》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①经济: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 诸侯崛起,分封制瓦解
③阶级关系: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文化教育:“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 政治经济的反映
“百家争鸣”局面的历史意义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儒家思想的形 成
德 配 天 地 道 冠 古 今
万世师表
﹛﹜ ﹛﹜
删 述 六 经 垂 宪 万 世
1、孔子的思想主张
(1)、哲学思想: ① “仁”的学说 (核心)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 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
1. “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 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 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 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
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 (1). 认为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因时而变 (2). 以法治国 (3)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君主利用权术 驾御大臣,以权威震慑臣民。 迎合大一统专制国家发展趋势
韩非其人,也称韩非子(约公元前280一前 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韩王室诸公子之一,他 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 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 的集大成者。
9.下列关于孔子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春秋末期齐国人 B.其弟子有“七十二贤人” C.孔子整理过《诗》《书》《礼》
《易》《春秋》
D.其思想核心是“仁政”
10.孔子概括“知天命”的年龄是 A.二十岁 B.三十岁 c.四十岁 D.五十岁
D
11、孔子路过泰山,见一妇女再坟边痛苦。 询问后才知道,她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 被虎吃了,孔子问她为什么不早些搬迁, 妇女回答: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感慨 地对弟子们说:“苛政猛于虎也!”因此, 他提倡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人而不仁,如礼何 C C、为政以德 D、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三、道家
1.老子的思想(道家学派创始人)
(1)、“道”为世界万物的本原; (2)、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3)、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在不停的运动 ,事物具有相反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 面又相互依存,不断转化。
看图说话
请你给下面两幅漫画取一个题目,并就此说说 漫画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
文学贡献:其言论《论语》,编订整理出 《诗》、《书》、《礼》、《易》、《乐》、 《春秋》等。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 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 文化的主流思想。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继承发展: —— 孟 子、荀子 (1)孟子的思想
思想主张: ① “仁政” ② “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③ 伦理观:“性本善” “亚圣” A、“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 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 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12、启蒙运动时期德国哲学家康德曾提出 “人不是他人的工具”的观点,即主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下列哲学家的 观点与康德最为接近的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王夫之
B
13、下列对孟子与荀子的分析正确的是:
A. 都主张性善论 B. 都强调礼法
C. 都主张“仁”,“德”治天下
D. 都取百家之长
重用法家!
原因:春秋时期礼乐崩坏,诸侯纷争,社会 秩序相当混乱,统治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 败之地或占据有利的位置,热衷于强化中央 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所以对于支撑兼 并战争的思想,如法家思想比较关注,因此 儒家思想也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落。 儒家自身:虽然儒家思想符合人民的利益, 但在当时未能适应形势和统治者的需要。
3.“百家争鸣”中的“百家”是指 B A.众多豪门望族 B.众多思想流派
c.众多地方政权
D.众多文学形式 4.诸子百家的社会宗旨是①发展学术② 驳斥他人③传播文化④批评时政 A.①② B.③④ C c.①③ D.②④ 5老子的所属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c.墨家D.法家
B 6.孔子生活的时代是 A春秋初期 B.春秋末期 c.战国时期 D.战国末期 7.孔子的经历有 C ①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 ②做过地方官,政绩显著 ③曾做过鲁国的最高司法长官 ④晚年周游列国,潜心办学和著述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论述正确的是
①百家是指一百个思想流派
②其经济原因是井田制的瓦解
③他们彼此对立攻击互不相融
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下列诸因素 有关的是 D
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私学的兴盛 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 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2) 荀子的思想
思想主张:
① “仁义”和“王道” ② “君舟民水” ③ 伦理观:“性本恶” ④朴素的唯物思想
A、“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 覆舟’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亡”。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14、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不包括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不以仁政,不能平定天下” c“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D.“施仁政于民,省刑库,薄税敛”
C
15、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仁”学说的 继承与发展,这主要表现再
①把孔子“仁”四字昂具体化 ②进一步明确了君与民之间的关系 ③指出了得民心的重要性 ④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④ A
五、墨家
(1)代表人物:墨翟 (2)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 节用、节葬、……
四大家代表的阶级属性
法家:新兴的地主阶级
墨家:小手工业者 道家:广大的贫苦百姓 儒家:孔子:没落的奴隶贵族 孟子、荀子:士大夫
人才招聘
假如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 王,你会重用哪一派学说来治理 国家?为什么?
你知道有关庄子的成语有哪些
朝三暮四 薪火相传 成者英雄败者贼 东施效颦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盗亦有道 无中生有 枯鱼之肆 越俎代庖 望洋兴叹 运斤成风 标新立异 呆若木鸡 题意解说 无用之用 明镜止水 寿长辱多 螳臂挡车 蜗角之争 每况愈下 以貌取人
四、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