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息不对称角度看我国银行监管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信息不对称角度看我国银行监管

提要本文以信息不对称理论的阐述,引出金融领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分析了其对金融行业和银行监管造成的影响,并指出了解决的必要性以及解决的建议和方法。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阐述

信息不对称是在市场交易中,交易的一方对另一方缺乏信息,进而影响其做出正确决策,导致交易效率降低的现象。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信息不对称分为事前的逆向选择和事后的道德风险两种情况。逆向选择是交易事前的信息不对称。金融市场上同样也存在这种事前的逆向选择,最终的结果也是质量好的借款人退出市场,市场上留下的是质量差的借款人。道德风险是交易事后的信息不对称。在金融交易发生之后,借款人可能用贷款人的资金从事风险更高的业务,以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于我国商业银行中,使得银行交易效率降低,金融风险增大。

银行作为金融中介的存在,一方面有效地解决了信用过程中授信主体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问题;另一方面又形成了存款人与银行、银行与贷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金融市场中的信贷配给及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造成金融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程度越大,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就越严重,市场失灵也就越明显。价格体系不再有效地传递有用信息,引起市场参与者较高的信息成本,无法实现信息效率市场的均衡,而造成金融市场的低效率。要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金融系统的低效率,就需要金融监管。

二、信息不对称对金融业造成的影响

信息不对称对金融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主要有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委托-代理问题。

1、逆向选择是交易发生前产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斯蒂格利茨和韦斯认为,在信贷市场上,银行无法在放款前对借款人完全了解,借款人比贷款人更了解一笔款项的回报和风险,使银行处于劣势,难以准确评估借款人的风险状况。其结果是在交易中隐藏信息一方对交易另一方的利益产生损害,或是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发生扭曲,极端的情况是市场逐步萎缩直到消失。金融业挤兑风潮是这一现象的典型表现。理论上说,由于信息不对称,外界出现对此不利因素时,可能会出现关于银行倒闭的传说,而存款人不了解银行的具体情况,会有人抢先提款,就引发挤兑。同时,挤兑风潮一旦形成,不仅使经营不善的银行倒闭,也会使经营良好的银行遭受池鱼之灾。存款人由于拥有不真实信息,会做出错误判断,导致逆向选择造成挤兑风潮,使市场机制遭受扭曲,导致市场失灵,以至威胁到整个银行体系的安全。

2、道德风险是在交易发生之后产生的,是指在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人们享有自己行为的收益,而将成本转嫁给别人,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道德风险的存在不仅使得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受到损失,而且会破坏原有的市场均衡,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3、经济学上的委托-代理问题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委托人往往不知道代理人要采取什么行动或者即使知道代理人采取某种行动,也不能观察和测度代理人从事这一行动时的努力程度,同时两者之间存在的利益分割关系,通常会使得代理人不完全按照委托人的意图行事。

中央银行与各大商业的关系正像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中央银行是代表国家管理金融、制定和执行金融方针政策的金融管理机构,代表国家执行行政金融政策,对各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业务活动进行监督管理。而商业银行是金融企业,它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从此不难看出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由于信息不对称,委托人无法真正了解到代理人执行金融政策、法规和进行金融服务的努力程度,而商业银行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也不可能完全按照委托人的意图行事。因此,以中央银行为中心整个社会金融体系就

不能有效地运转,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就不能有效地发挥出来。

三、信息不对称需要金融监管来解决

信息不对称对金融业的影响需要金融监管来解决。

信息不对称问题对金融的影响,其后果是严重的。诸如逆向选择导致挤兑风潮,致使银行破产;道德风险导致保险最优性失效,致使保险业破产;委托-代理问题致使监管机构决策失误,导致监管风险,等等。要解决这些信息不对称问题,需要的是金融监管。

银行业是个特殊行业。银行的破产成本明显高于银行自身的成本,并且个别银行的破产因多米诺骨牌效应可能导致整个银行系统的崩溃而引发金融危机,因此需要监管来消除其外部性。银行体系是脆弱的,银行的利润最大化目标促使它们增加风险性业务活动,导致系统的内在不稳定性,因而需要对其经营行为进行监管。银行比其他企业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失败,也比其他产业更加脆弱,更容易被传染,特别是在金融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其特性更加明显,因此需要金融监管来消除其脆弱性。

信息不对称的解决需要金融监管,而金融监管过程中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一方面尽管监管部门可以通过现场、非现场检查来了解金融机构的经营情况,但掌握所有真实信息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在被监管机构看来,其掌握的监管当局的信息也是不充分、不完全的。所以,信息不对称贯串于金融业运作的整个过程,金融监管的目的在于降低信息不对称劣势,发挥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四、加强和完善我国银行监管措施

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监管的有效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全面的信息披露对市场参与者认识银行风险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及其有效性至关重要。要求银行必须将经营过程中的有关信息向银行监管部门披露,同时保证投资者和顾客的知情权,从而实现创造一个真正公开安全的金融市场秩序。

2、建立银行信用评级制度。从资本充足程度、资产质量、经营管理能力、盈利水平、资产流动性等方面进行考查,对银行经营状况评级并定期公布,以强化银行对其经营和风险程度识别的管理,增强自我约束力,也利于中央银行全面准确掌握各银行经营情况,针对不同等级采取不同监管措施,提高监管水平与效率。在我国现有条件下,银行监管引入信誉评估的方法,在地区和全国范围内评出优秀。为每一较低等级的银行明确学习的榜样和具体的努力目标,必将极大地推动整个银行业积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3、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当前,可考虑由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出面牵头成立专门的存款保险机构,该机构向投保银行收取一定的保险费,当这些银行濒临倒闭时,由它代银行在一定限度内偿付存款人的存款。从世界各国的实践看,存款保险制度的确立保持了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心,大大减少了对银行的挤兑,在防范银行倒闭、稳定金融体系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构建和完善金融监管信息系统,建立监管部门与被监管机构的即时、真实信息通道。

①监管当局就监管信息系统的基本业务需求、关键技术需求、系统构成、数据处理等重大问题进行系统科学的总体规划和研究,进一步完善金融统一信息体系和非现场监测体系;②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建立起监管部门与被监管机构之间信息采集、加工、传输、反馈为一体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以实现被监管机构业务一经发生就可以及时反映到监管数据中去的“全过程、全天候”即时监管,紧密服务于日常风险控制;③提高专业信息分析和研究能力,使各种数据能成为有效信息,各种信息报告能准确反映真实情况。

5、重视获取信息的非正式渠道。没有高质量的信息,就不会有有效的持续性监管。因为持续性监管要求监管者必须与金融机构管理层保持经常性接触,具备及时收集、审查和分析金融机构各类报表和其他审查资料的手段和能力,以全面了解经营情况,及时防范风险。目前,需要重视非正式渠道信息获取的意义,虽然非正式渠道具有不可靠、不稳定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