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019版教科版新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套)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水结冰了》教案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水结冰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aff0d2b8f67c1cfad6b87a.png)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水结冰了》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过程与方法:1、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2、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他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1、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2、初次感受、体现物质状态的变化。
【教学重点】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教学难点】水为什么会结成冰【教学准备】小组:观察用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保温杯1只、冰块1杯、试管1支、8毫升纯净水(或自来水)、水温计1支。
【教学过程】一、冰的观察1、师:同学们一定见过冰吧,能说一说冰是什么样子的吗?2、师:每个小组桌上放着冰,这是老师昨天把水在冰箱的冷冻槽中,今天取出来的一些冰,今天我们就来观察一下冰是怎么样的和水为什么结成冰了。
板书:水结冰了3、师: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的观察冰,及时把冰的特点记录在P48的维恩图中,同时要注意手小心被冰冻坏。
4、学生观察后汇报交流。
(预设:冰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比较硬、很光滑、温度低、易融化、冰块会浮在水上面、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等。
)5、水是我们上学期所探究过的,它的特点肯定还记得,我们把水和冰做一个比较,及时把结果记录在维恩图中。
6、学生比较后汇报。
(预设:水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会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的液体等;水和冰的共同点:都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7、师: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维恩图,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展现在这里,水是液体,那么冰呢?(学生发表意见,并请他们阐述原因。
)通过争论得出结论:(1)冰是固体,因为冰具有固体的特点。
(2)水结成冰以后,形态发生了改变,从液体变成固体。
二、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1、师:我们知道了把冰放在冰箱冷冻槽内里水会结冰,但水到底是在什么温度的时候会结冰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2019年新教科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0香港之夜教案及作业题答案
![2019年新教科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0香港之夜教案及作业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1ee022cde80d4d8d15a4fe9.png)
2019年新教科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0香港之夜教案及作业
题答案
2019年新教科版三年级语下册10香港之夜教案及作业题答案时间2019-03-18 教案2019年新教科版三年级语下册10香港之夜教案及作业题答案
10 香港之夜
教学要求
1会认搭、舱、私等6个生字,会写港、搭、唤等12个生字。
理解本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第五自然段。
3图结合,自主赏析,一边读一边展开想像,感悟香港之夜的美丽景色和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第五自然段。
2边读边想象,感受香港之夜的美和的语言美。
3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
两时
第一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认读两条绿线内的6个生字,会写本14个生字。
理解词语的意思。
3.理清脉络,了解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新教材)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小学科学 第三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球 单元全套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小学科学 第三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球 单元全套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2433c2248d7c1c708a1456e.png)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全套教案(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3.1《仰望天空》教案暗的部分是平原。
环形山主要是小天体频繁撞击月球形成的。
(5)月球昼夜温差大,没有空气和液态水,也没有生物。
3.太阳概述。
恒星----本身发光发热的天体行星----绕着恒星运转的天体卫星----绕着行星运转的天体太阳是一颗普通的恒星,自己能发光发热的天体,太阳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活动的能量源泉。
播放视频《太阳地球月亮的运动模拟》太阳是一个炽热气体组成的球体。
从里到外可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表面经常有变化,这就是太阳活动。
常见的太阳活动有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等。
观看视频了解并认识太阳太阳的体积约是地球的130万倍,质量也比地球大的多。
太阳黑子就是太阳表面的黑斑,实际上是太阳表面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太阳黑子的大小和多少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探索二: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
观察几组关于太阳和月球的照片,你有什么发现?在维恩图上记下我们观察比较的结果。
探索三:模拟实验从地球上看,太阳和月亮为什么看上去大小差不多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找一找原因。
实验材料:观察纸筒、大小不同的两个圆纸片。
播放视频《比较太阳和月球的不同》实验步骤:(1)选择合适的观察位置,保持观察纸筒的位置不变。
(2)在观察纸筒能观察到的范围内,选择小圆纸片的位置,并保持不变。
(3)移动大圆纸片,观察大圆纸片移到多远距离时,看上去和小圆纸片大小差不多。
实验现象:大圆纸片距离观察纸筒较远时,才能看上去和小圆纸片大小差不多。
实验分析:物体距离观察位置越近,看起来越大,自由描述发现。
学生回答距离远等原因观看视频学生在维恩图中已经写下很多自己了解的信息,他们积极地展示自己的“知识渊博”。
教师需组织好“科学分享会”,提醒学生,科学家们在工作时也会像这样分享和交换信息。
模拟实验是科学家探索宇宙的重要方式,该环节是学生首次接触模拟实验,教师需要和学生交流模拟材料所模拟的对象以及模拟实验证明猜想的过程,结合实验结果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模拟实验是在做什么,才教学反思这一节课的内容属于宏观世界内的知识,对三年教学反思级的学生而言比较抽象,他们缺乏一定的相关的知识基础和空间想象能力,给他们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2019年新教科版三年级语文下册3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教案及作业题答案
![2019年新教科版三年级语文下册3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教案及作业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5f4bc89b89680203d825f0.png)
2019年新教科版三年级语文下册3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教案及作业题答案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要求1.会认弱、萨、薇等5个生字,会写级、萨、丛、薇等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间对话的不同语气。
 3.理解萨沙为什么把雨衣的下部盖在了蔷薇花上,体会萨沙要做强者的志气,感受故事中人们互相关怀、互相爱护的真挚感情以及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最弱小的人的高尚情操。
4.懂得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并引导学生不甘于做弱小的人。
重点难点理解萨沙为什么把雨衣的下部盖在了蔷薇花上,体会萨沙要做强者的志气,感受故事中人们互相关怀、互相爱护的真挚感情以及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最弱小的人的高尚情操。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弱、萨、薇等5个生字,会写级、萨、丛等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间对话的不同语气。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件展示图片)看图片,大雨中的蔷薇花显得怎么样?(弱小,娇嫩)。
2.(课件展示图片)昨天,我们迎着风雨举行了活动,我们用行动证明了自己不是最弱小的!请大家坐端正,昂首挺胸,以自信、豪迈的心情大声说出来我不是最弱小的!3.今天,我们学习第3课《我不是最弱小的》,看看萨沙是怎样证明自己的。
(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同桌之间互读。
注意要读正确、通顺,读出感情。
    认读生字(课件出示)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5.小组合作读文,讨论:(1)萨沙为什么会说这句话?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先来读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019年新教科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2 寓言两则 知了学飞 蜗牛和蚯蚓教案及作业题答案
![2019年新教科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2 寓言两则 知了学飞 蜗牛和蚯蚓教案及作业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4de9bddaef5ef7ba0d3ce9.png)
2019年新教科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2 寓言两则知了学飞
蜗牛和蚯蚓教案及作业题答案
2019年新教科版三年级语下册12 寓言两则知了学飞蜗牛和蚯蚓教案及作业题答案时间2019-03-28 教案2019年新教科版三年级语下册12 寓言两则知了学飞蜗牛和蚯蚓教案及作业题答案
12 寓言两则
教学要求
1会认“寓、懊、蜗、蚯、蚓”5个生字,会写“寓、则、翔、艰、讲、耐、烦、嚷、翅、悔、努、迟、继、傻、睡”15个生字。
理解本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复述两则寓言故事。
3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能表达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所受到的启发。
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词语,理解内容。
2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说出自己所受到的启发。
教学时
两时
第一时
教学目标
1认读绿色双线内的5个生字,会写本15个生字,理解“羡慕、不耐烦、懊悔”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复述寓言故事。
3能表达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受到的启示。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新)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新)](https://img.taocdn.com/s3/m/394ec2b0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2d.png)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新)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备课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研究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解决问题的探究策略,为他们终身的研究和生活打好基础。
本着“天天有自信,日日在提高”的理念进行教学。
二、学情分析本学期我担任三年级(1)班和(2)班的科学教学工作,这两班的学生都比较活泼好动,且思维活跃,能较好的配合老师完成教学工作。
1.三年级儿童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研究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物质特性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研究行为。
2.通过一个学期的《科学》研究,学生们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
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
3.固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研究,学生们已具有肯定的探讨能力,但是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有待提高,出格是动手操作能力更是比力低。
每每只看事物外表,而不知事物的内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接洽。
4.对实验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
5.对科学探讨的认识不够,出格是制定计划的水平低。
6.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缺乏对科学学科重要性的认识。
三、教材分析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组成。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将引领学生在种植风仙花的过程中,观察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历程,发现其生长变化的规律,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都要经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这样的生命周期。
同时伴随着生长过程,指导学生研究植物主要器官一根、茎、叶的功能,初步认识植物体都有维持其生存的结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将指导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周期,并以蚕的生命周期为例,从常见动物的生命过程中,以及从人体特点的观察中,认识动物和人的生命周期。
2019年新教科版三年级语文下册8爆竹声声教案及作业题答案
![2019年新教科版三年级语文下册8爆竹声声教案及作业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d0ff40f242336c1fb95e29.png)
2019年新教科版三年级语文下册8爆竹声声教案及作业题
答案
2019年新教科版三年级语下册8爆竹声声教案及作业题答案时间2019-02-21 教案2019年新教科版三年级语下册8爆竹声声教案及作业题答案
8爆竹声声
教学要求
1认识爆、逢等8个生字,会写爆、佳等16个字,理解重点词语。
2.朗读,了解爆竹的名字历,以及它材料、作用的变迁等知识。
3通过对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民俗传说的趣味性;通过复述,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了解关于爆竹的传说;锻炼学生复述的能力。
教学时
两时第一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激趣导入
1猜谜有个小孩脾气暴,发起火不得了。
嘭嘭一声蹦上天,身上衣服全撕掉。
打一节日用品。
(鞭炮或爆竹)出现燃放爆竹和闹新春的音乐。
师燃放爆竹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的庆祝节日的方式,在爆竹声中会让人感到浓浓的节日气氛,这节我们就一同走进第8《爆竹声声》去了解爆竹的历史故事。
2板书题,齐读题。
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
1.自由读,读正确、流利。
2.指名分自然段读,纠正字音。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蚕的一生》教案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蚕的一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ebcd3a2482fb4daa48d4b62.png)
蚕的生长变化图片按顺序排列出来。(活动手册)
1.蚕的一生经历的几个阶段。
在蚕的一生中,蚕从蚕卵里出生后,就开始生长发育,在蚕的幼虫时期,生长变化特别明显,会蜕皮,吐丝结茧,变成蛹再变成蚕蛾,几个小时后就会进行繁殖活动,一旦完成繁殖就会死亡。
3.昆虫的变态和不完全变态。
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完全变态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蚕蛾、蝴蝶、蚊子、飞蛾、苍蝇、甲壳虫、瓢虫、蜂类等,都是经过完全变态而长成的昆虫。
昆虫在个体发育中,只经过卵、幼虫和成虫三个时期的,叫做不完全变态,幼虫或成虫身体差异不大,蜻蜓、蝗虫、蟋蟀、蝉的发育过程是不完全变态过程。
用视频、照片、图画、日记、记录表等各种形式记录了蚕的生长变化。
旨在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记录的蚕的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
展示自己的养蚕记录表、分享养蚕的经历和心得体会、对蚕生长变化图片进行排序和对蚕的生命周期进行统计。
旨在让学生了解蚕的生长发育条件、感受生命的生生不息以及这种生命现象的意义。
感悟生命是坚强的,也是脆弱的。只有满足适宜的温度、湿度、新鲜干净的食物、充足的氧气等条件,蚕才能够健康的生长。说明生物的生存与大自然的环境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拓展:了解更多昆虫的一生。
1.菜粉蝶的一生。
菜粉蝶,别名菜白蝶,幼虫又称菜青虫,是我国分布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经常成灾的害虫。跟蚕一样,菜粉蝶的一生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1)菜粉蝶的卵竖立呈瓶状,初产时为淡黄色,后变为橙黄色,孵化前为淡紫灰色。
(2)幼虫,即俗称的菜青虫。幼虫共5龄,末龄幼虫体长28~35毫米。初孵化时灰黄色,后变青绿色,身体呈圆筒形,中段较肥大,背部有一条不明显的黄色纵线。
北京市2019教科版语文3年级下册(最新版)1.童年的泥巴(教案)
![北京市2019教科版语文3年级下册(最新版)1.童年的泥巴(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973bb467e21af45b307a866.png)
1.《童年的泥巴》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熟悉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能回答课后题。
2理解课文内容,能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过程:1导入。
2范读,思考,给课文分段。
3自读课文,读准,找出不理解的词,读准。
思考:课文中的我们干了什么?4同桌互读讨论问题,并互相纠正,读准。
5指名读课文,分段读,纠错,词语理解指导。
6再读课文(1)找出课文中的童谣。
(2)捏泥巴捏了什么。
(3)给课文第二大段分两层。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与练习。
8读课文检查:(1)指名读课文。
(2)填空组词:三五()()活()活()开()破()狼()虎()爽()舒)()无()无()。
(3)根据课文填空:()的大肥猪()的长耳兔()的小绵羊()的老爷爷()的老奶奶()的新媳妇。
9小结:课文内容、写法、思想感情。
同时指导理解文中“这风一样的日子”的意思。
10板书:童年的泥巴一(1、2)总写:童年生活让人留恋二(3、4、5)分写童年的美好生活 3、4捏泥巴 5吃泥烘烤三(6)总写童年的日子像风一样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能说说课文写了童年的什么事。
2掌握本课12个生字的音、形、义及相关词的意,掌握5个生字的音。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掌握本课12个生字的音、形、义及相关词的意。
教学过程:1指名读课文。
2复习:(1)给课文分段。
(2)给课文第2大段分层。
(3)说说课文写了童年的什么事。
3指导读课文练习。
4同桌互读课文练习,读准。
5生字生字学习检查与指导:撒(多音字)狼虑狠虚限6感情朗读课文表演。
7找出课文中的童谣,并搜集你知道的童谣,同桌交流。
2019三年级下语文教案讲讲童年趣事教科版语文
![2019三年级下语文教案讲讲童年趣事教科版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cd8bdb95a1c7aa00b42acb4a.png)
讲讲童年趣事教材说明:这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讲讲童年趣事。
教材由两部分构成:一段文字和一幅插图。
文字第一句引出话题,第二、三句揭示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和要求。
插图描绘的是几个小伙伴在一起讲述自己童年趣事的情景。
这次口语交际围绕单元主题设计,与课文学习紧密相连,既是前面学习和活动的延伸、生活经历的分享,又让本学期第一次口语交际训练活动内容明确。
教学目标:1.把自己亲历的真实趣事作简单描述,使听者清楚、明白,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
2.让学生乐于交际,在实践中学习交际。
教学难、重点: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拓宽口语交际层面。
教学准备:1.教室布置:撤去桌子,留下椅子。
2.贴出海报:让学生明白此次聚会活动的主题。
海报题为:让我们聊聊吧———讲讲童年趣事。
3.每位同学一个信封。
信封里装有三样东西:涂有颜色的卡片、1~100中的一个数字、一种小动物图片。
教学时间: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操作要点:1.引入话题。
把口语交际定位在聊天,在课的开始就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
2.分组交流,说说自己的一件童年趣事。
请学生拿出表示颜色的卡片,寻找拥有同色卡片的同学。
合成一组(事先计划好,6人为一组)。
找到自己的小组成员后,教师抽动物卡片,抽到的同学开始交流。
以这样的形式来确定发言对象,可以避免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包场”,而另一部分学生坐冷板凳的情况发生。
接下来可以请4~5位同学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与他们交流,可以谈对同一内容的相关感受,也可针对这一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
3.重组交流,推荐精彩。
请学生从信封中拿出数字,请1、6、10、16、20、26、30号举高手臂。
1~5号组成一组,6~10号组成一组,以此类推。
学生在重新分组后再次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童年趣事,可以说与刚才相同的,也可以说另一件趣事。
每个学生还要认真倾听小组同学的发言,在接下来的集体交流中,要推荐自己听到的觉得最精彩的童年趣事。
学生分组交流之后,教师通过报数字的方式请学生推荐在小组交流时听到的最精彩的童年趣事。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种子变成了幼苗》教案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种子变成了幼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589168e102de2bd9705881b.png)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种子变成了幼苗》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的叶在茎上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收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研究是艰辛的过程;激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事研究科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凤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难点】: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刚出土的凤仙花照片、植物叶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多媒体课件)、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出土后幼苗的变化活动导入:1、师:我们种植的凤仙花已经变成了幼苗,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重点交流一下前一段时间凤仙花幼苗生长变化情况。
2、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
活动指导:1、师:全面检查学生的观察记录,及时进行反馈,引领学生在以后的时间里坚持进行观察。
2、师:组织学生交流。
(鼓励学生说出新发现、新问题)3、师:指导学生观察实物凤仙花。
4、师:指导学生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叶的分布情况。
二、我们的思考1、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植物的叶子和幼小植物的茎为什么大部分是绿色的?听说绿叶是植物的“食品加工厂”,植物生长需要的食物是不是来自绿色的叶呢?植物的叶子还有什么作用?2、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回答老师的问题。
三、叶为植物提供“食物”1、师:植物生长所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2、生:讨论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养料。
4、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学习科学书P11页上内容。
5、师:板书:阳光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6、师:(总结)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养料,还为我们人类和动物制造养料和氧气。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1.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案)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1.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8ed258aaea998fcc220ec9.png)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1.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案
二、物体的复合运动
有一些物体的运动包含了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这样的运动被称为复合运动。
易拉罐:罐体滚动,整体直线运动。
人行走:身体直线运动,手臂摆动。
竹蜻蜓:竹柄、翅膀旋转运动,整体曲线运动三、球场上的曲线运动--奇怪的“香蕉球”
播放视频
足球绕过“人墙”,划出一道弧线,破门而入!由于足球呈弧线形运行,与香蕉形状相似,故俗称“香蕉球”。
香蕉球又称“弧线球”,足球运动技术名词。
弧线球的原理:当足球在空中飞行时,并且不断地旋转,由于空气具有一定的黏滞性,因此当球转动时,空气就与球面发生摩擦,旋转着的球就带动周围的空气层一起转动,从而形成足球在空中向前并作弧线飞行。
对课件展示运动
进行路线描述。
观看视频
生活。
作业布置完成同步练习题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能
够用图示记录物体的运动路线;能够观察、描述
并判断物体的运动形式,体验生活中的物体运动
更多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结合。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1.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学生会用图示的方法表示物体运动的
形式,知道按照运动轨迹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
线运动两类,并将这些运动形式进行比较,找出
它们的异同点。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全套每课教案汇编(含8个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全套每课教案汇编(含8个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67155565022aaea988f0f4e.png)
二、探究新知聚焦:观察蚕卵并制订计划观察蚕一生的生长变化。
聚焦一:蚕卵是什么样的?课件出示图片:1、刚出生的蚕卵提出问题:你观察到的刚出生的蚕卵是什么样的?课件展示:2.几天后的蚕卵聚焦二:怎样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课件出示学生观察并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出回答。
结合自身想一想“怎样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关于“怎样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你还想了解那些问题?课件出示探索一:观察蚕卵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播放视频《观察蚕卵及蚁蚕》。
课件出示:播放视频《观察蚁蚕的外形和行为》观察蚕卵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外部形态特征,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到活动手册上。
分别用图画和文字记录等方法培养学生描述事物主要特征、记录整理信息的能力。
课件出示:播放视频《为什么蚕卵是黑色的?》(部分学生可能对观察到的蚕卵的颜色不会描述,可通过本视频帮助学生对蚕卵颜色形成认识)探索二:为蚕宝宝建造一个家分析:为蚁蚕准备一个盒子作为“房子”,保证“房子”的清洁卫生。
把蚕盒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在蚕盒盖上扎些小孔,但不要扎得太多,防止水分蒸发过快。
养蚕的相对湿度为75%~80%,如果温度过高,要在蚕盒底部铺纸或开盖饲养一段时间。
如果温度过低,则可以在蚕盒旁边加放浸湿的纱布增加温度,但不要让蚁蚕直接浸在水里。
课件出示:重复展示“家的要求”课件,让学生说一说。
(巩固重点)蚕宝宝的食物蚁蚕出壳后约40分钟即有食欲,这时就要开始喂养过程了,应以碎的嫩桑叶喂养。
家蚕有很强的食欲。
它们昼夜不停地吃桑叶,所以生长得非常快,俗称“蚕食鲸吞”。
探索三:小组讨论,共同做一个观察计划2、能用画图、文字等方法记录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
3、能用收集资料或访谈的方法获得养蚕的相关知识。
4、能制订切实可行的观察计划,并用于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
课件出示:研讨交流:研讨一:蚕卵是什么样的?蚕卵孵化需要什么条件?课件出示:师生小结: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的,经过1~2天变成淡红色或者浅褐色,再经过3~4天,变成灰绿色或紫黑色。
2019-2020年三年级语文下册 成功之路教案 教科版
![2019-2020年三年级语文下册 成功之路教案 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0b4d0973cf84b9d528ea7a8b.png)
2019-2020年三年级语文下册成功之路教案教科版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罗丹的故事,知道成功来自于专心致志和全身心的投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本课7个生字。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罗丹工作时的聚精会神的全身心投入;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流程:一、直接出示课题,读题生疑。
是写谁的成功之路?成功之路到底是什么呢?二、读书交流。
1.自由读,把课文读通顺。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寻找自己想知道的问题的答案。
3.小组交流:成功之路到底是什么?4.汇报,师生共同讨论补充。
三、朗读感悟。
1.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读一读。
2.同桌对读。
3.指名读,进一步体会罗丹的精神。
4.重点指导读的句子:往后退了一步,侧着头仔细端详。
“是的,我想没有什么毛病了。
”但审视了一会儿之后,他又喃喃自语道:“只是那肩膀上面,线条仍旧嫌太硬。
对不起……”小刀在柔软的泥土上轻轻拂过,老人的眼睛里放出光芒。
“还有这里……这里……”他又修改了别的几处地方,再退一步,细细观察。
然后又把架子转过来……有时加点泥。
如此持续了半小时,一小时……他没对我说一句话。
除了创造他理想中的塑像以外,他什么都忘记了,似乎天地间只有这工作的存在。
理解和感受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多读几遍,联系罗丹对工作的态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四、拓展延伸。
展示自己所查找的资料,讲一讲自己所知道的罗丹的故事。
五、检查识字。
附送:2019-2020年三年级语文下册成语故事二则教案湘教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和“南辕北辙”的含义,培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和“南辕北辙”的含义。
难点:对那个掉剑的人错在哪里的理解。
教学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读过成语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讲一个成语故事?每个成语故事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所以,多读成语故事是很有好处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教科版三年级下册新教材配套教案- 目录 -单元教学目标1.“物体的运动”单元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物体的运动有不同形式。
●物体的运动按运动轨迹(运动路线)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物体运动的快慢是可以测量和比较的。
可以用“当运动距离相同时,比较运动时间的长短”和“当运动时间相同时,比较运动距离的长短”的方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
(2)科学探究目标●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描述某个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
●通过观察和比较,记录和描述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
●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借助秒表、软尺等工具进行测量,并比较不同物体运动的快慢。
●根据设计要求,设计、制作、评价、改进自己小组的“过山车”。
●基于探索活动中获得的信息,开展基于证据的科学论证活动。
(3)科学态度目标●亲历对物体运动的探究活动,表现出相应的探究兴趣。
●采用合适的方式,如实地记录和讲述有关物体运动的信息。
●体会到重复测试在提高证据有效性中的意义。
●愿意与同伴合作探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初步体验包括设计、实施、改进在内的简单的技术与工程过程。
●发展对技术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造精神。
年级三年级学科科学课时 1教学内容 1.运动和位置【学情分析】对于运动,学生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许多生活经验。
但是学生对于物体的运动还有一些不完善甚至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往往无法判断自动上升的扶梯上的人是否在运动,其原因是缺少“参照物”的概念。
在本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与讨论学会利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来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会使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位置和方向。
在本课中将借助方向盘和软尺来帮助学生采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这样的方法,对于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进行描述。
学生通过活动能意识到方向和距离共同决定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2.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科学探究目标1.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2.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科学态度目标1.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2.与同伴合作探究,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教学重难点】重点:1. 能说出物体运动的依据。
2.能描述物体的位置。
难点:能说出物体运动与静止的依据【教学准备】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小组:方向盘、软尺、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聚焦[材料准备:教学课件]引入:出示一张小女孩池塘喂鱼照片,提问:当我们站在地面观察时,怎么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揭示课题【板书:运动和位置】二、探索——判断物体运动与静止探索活动一:(提示:引导学生说出判断时,需要与另一个物体比较位置。
教师可以用“和....相比”的句式,代替“参考物”概念的表述)(1)出示图片(在运动会上),提问: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2)出示图片(在公交汽车站),提问: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你的判断的证据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3)出示图片(在大草原上),先出示第一张图,提问:老鹰在运动吗?说说你的判断证据。
学生交流讨论再出示第二张图,提问:老鹰在运动吗?再说说判断的证据。
各小组交流反馈汇报小结:一个物体和另一个物体相比,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说它是运动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说它是静止的。
【板书:物体位置:改变——运动不改变——静止】三、探索——怎样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材料准备:方向盘、软尺若干个]1.探究活动二:当两人都静止不动时,学生同时获得方向和距离信息后确定自己的位置(提示:教师要了解学生是否对教室的8个具体方位有认识基础)(1)教师介绍方向盘、软尺的使用方法以及活动的要求。
(2)各小组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尝试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自己的位置。
2.探究活动三:站中心同学静止不动时,自己运动起来,多次改变位置,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位置。
(1)教师说明活动要求以及注意事项(2)各小组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多次改变位置,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自己的位置。
3.探究活动四方案一:[材料准备:校园平面图、可移动的透明方向盘、测量尺](提示:此活动对学生认识水平有一定的挑战,如果学生有困难,选择方案二)提供每组校园设计图纸,借助透明方向盘及测量尺让学生将方向盘的中心点覆盖在自己选择的校园平面图“参照物”上(告知学生每小段表示几米),然后描述自己在学校的位置。
方案二:[材料准备:教学课件]出示校园设计图课件,多次更改“参考物”,让学生描述自己在学校的位置。
活动结束后学生讨论交流“可以怎样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板书:描述位置:方向、距离】四、研讨(提示:这两个问题与聚焦部分的问题相呼应,可以有机融合到探索活动中,问题1与探究活动1融合,问题2与探究活动2-4融合。
也可以在探索活动后进行总结提升。
)提问“通过学习,你们知道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可以怎样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五、拓展(提示:先让学生阅读任务要求和简单坐标图,询问不明白之处再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出示坐标图,学生根据已知方向和距离标出物体所在的位置。
板书设计1.运动和位置物体位置:改变——运动不改变——静止描述位置:方向、距离教学反思年级三年级学科科学课时 1教学内容 2.各种各样的运动【学情分析】在学习这课之前,学生对物体的运动形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概念并不具体化,知道一些基本的运动形式,如建立在具体物体上的滚动、移动、转动等。
因此本课的重点并不是给运动形式起名字,而是探究物体运动形式的特点,找出运动形式的异同。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这些运动形式可以分类。
科学探究目标观察比较物体的运动,能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等描述物体的运动形式。
科学态度目标感受探究生活中各种物体运动形式的乐趣。
在同伴合作探究中,认真观察运动情况、及时记录、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生活用品和玩具设计的精妙。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说出常见物体的运动形式。
教学难点能用画图的方式记录物体的运动轨迹,根据物体轨迹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为学生准备:各种物体(指尖陀螺、钢尺、玩具车、铁皮青蛙、单摆等)、圆点、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聚焦[材料准备:物体运动的视频一个](预设5分钟)1.视频导入(1)生活中有许多物体,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呢?我们看一段视频,在这个视频里面,你能找到哪些物体的运动?(2)学生观看视频交流。
二、探索1.探索1:简单观察各种物体的运动(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每组指尖陀螺、铁皮青蛙、小车、弹簧玩偶、木陀螺](1)(出示指尖陀螺、铁皮青蛙、小车、弹簧玩偶、木陀螺),它们可以怎样运动?我们一起试试,让它们运动起来。
(2)学生分组活动并交流。
(让学生试着用手势比划一下上述物体的运用形式。
)(3)小结并揭题。
这些物体的运动一样吗?这些不同的玩具有着不同的运动形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各种各样的运动。
(板书课题)2.探索2:记录运动的形式(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每组指尖陀螺、铁皮青蛙、小车、弹簧玩偶、木陀螺、小圆点5张、记录纸条每组5张、学生活动手册](1)指导记录。
(出示单摆)这个叫摆。
教师拨动摆,小朋友仔细观察摆是怎样运动的?有办法把它们的运动记录下来吗?怎么记录呢?老师有一个小窍门教大家,我给摆贴上一个红点,然后用慢镜头来观察一下红点位置的变化过程,再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
(PPT)你们学会了吗?板书:(2)提出记录任务。
让我们来试着在它们身上贴上红点,选择其中两种物体,让它慢慢地运动起来,记录一下红点的位置变化。
(学生活动、记录,巡回指导)(3)学生汇报,将轨迹图贴上板书。
(4)分类。
根据各种物体的运动轨迹试着给它们分类。
说说分类的理由。
三、研讨:尺子的不同运动形式(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每组贴了小圆点小钢尺1把、PPT]1.看(出示钢尺),请大家想想,可以怎么玩?根据我们刚才讲的,小组讨论钢尺可以有哪些不同的运动形式。
2.学生分组实验3.出示图片讨论:生活中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4.小结:不同的物体它们的运动形式可能是不同的。
四、拓展:讨论悠悠球和旋转木马的运动形式(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每组贴了小圆点小钢尺1把、悠悠球和旋转木马视频各一个、学生活动手册]播放旋转木马视频,试着记录人的运动形式。
课外玩一玩悠悠球,试着分析它运动形式。
2.各种各样的运动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年级三年级学科科学课时 1 教学内容 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学情分析】按照物体运动轨迹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运动方式。
在这两种运动方式中有以下的运动形式:平动、转动、振动、滚动、摆动等,在第2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会判断这几种运动形式,但是会混淆对运动形式和运动方式的描述,往往采用的是生活词汇,如直的、转弯的、扭来扭去的,还不会用直线、曲线、直线运动、曲线运动这样的词汇来描述。
另外,学生还不擅长运用从具象到抽象、单一到综合的思维模式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他们往往只关注物体的个体特征,不习惯将之抽象为一个质点来考虑。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引导下,用图示记录物体的运动路线。
2.观察、描述并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
科学态度目标1.乐于探究物体的运动方式。
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利用材料,制作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直线轨道、曲线轨道、蓝色小球、红色小球、桶或筐、直尺、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1.出示立交桥图片,提问:马路上有许多车子在行驶,这些车的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预设:有的运动路线是直直的,有的运动路线是弯弯的。
我们把直直的运动路线叫直线,弯弯的运动路线叫曲线。
2.揭示课题: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板书)二、探索: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预设30分钟)[材料准备:每组一条直线轨道、一条曲线轨道、蓝色球、红色球、桶、学生活动手册](一)探索11.出示教材上的图片,提问:“图中的过山车、老鹰、台球、直电梯和自动扶梯、掉落的苹果的运动路线怎样描述?”2.分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