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的内容及要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就是同理心?

许多著名心理学家在论述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律时,都会特别强调,同理心就是人际交往艺术的核心准则,就是参与人际交往的个人能够获得她人信任的最佳途径。

许多针对成功人士,特别就是卓越领导者的问卷调查也一再提醒我们,同理心在这些成功人士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有人甚至说:“没有同理心,就不可能知道什么就是成功,什么就是领导力。”

那么,到底什么就是同理心?

同理心(Empathy)就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最早由人本主义大师卡尔·罗杰斯提出。学者们通常就是这样来定义与描述的:

同理心就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她人的情绪与想法、理解她人的立场与感受并站在她人的角度思考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其实,同理心就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做法。无论在人际交往中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只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尽量了解并重视她人的想法,就能更容易地找到解决方案。尤其就是在发生冲突或误解时,当事人如果能把自己放到对方的处境中想一想,也许就可以了解到对方的立场与初衷,进而求同存异、消除误解了。

其实,同理心本身并不就是什么新的想法。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早就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就是说,具有同理心的人能够做到“推己及人”:一方面,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或不愿意接受的待遇,千万不要施加给别人;另一方面,应根据自己的喜好推及她人喜欢的东西或愿意接受的待遇,并尽量与她人分享这些事物与待遇。

西方文化同样也有强调与推崇同理心的传统。摩西戒律强调:“对自己无益的,亦不可施加于她人(Whatever is hurtful to you,do not do to any other person)。”耶稣“黄金法则”说:“您们愿意人怎么待您们,您们也要怎么样待人(Do un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thendo unto you)。”这些论述都就是同理心的最好表现,与孔子等东方先哲的论述有异曲同工之妙。

生活中人们常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强调的也就是同理心。无论就是在工作中还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凡就是有同理心的人都善于体察她人的意愿,乐于理解与帮助她人。这样的人最容易受到大家的欢迎,也最值得大家信任。

但就是,中西方文化以及我们的日常思维方式都只将同理心视做一种道德标准,而没有从个人发展与成功的角度上,阐释同理心的重要性。事实上:

同理心就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就是个人发展与成功的基石。

同理心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一旦具备了同理心,就更容易获得她人的信任,而而所有人际关系都就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

注意,这里所谈的“信任”不就是指对个人能力方面的信任(例如,让别人相信我能把某项工作做好),而就是指对人格、态度或价值观方面的信任(例如,让别人信任我的出发点就是好的,相信在我面前不必刻意设防或遮掩自己的缺点与错误)。从这个意义上说:

没有同理心就没有彼此之间的信任,没有信任就没有顺利的人际交往,也就不可能在分工的现代社会中取得成功。

有人可能会问:“在人际交往中,信任真的有这么重要不?”大家无意中冲撞了别人时,如果对方非常信任您,大多数情况下她就是不就是会一笑了之?如果您们之间还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一次很小的冲突就是不就是总会造成很大的麻烦?所以,英国作家乔治·麦克唐纳说:“信任就是比爱更好的赞美。”

信任关系其实都就是同理心的外在表现,也就就是说,信任来源于同理心。要建立信任关系,就要在人际交往中逐步体现出自己的同理心,并以此证明自己就是值得信任与值得尊重的。这就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深化的过程——您对别人越真诚,越善于倾听、体谅、尊敬或宽恕别人,别人对您也会愈发真诚与信任,如此持续下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可以非常顺利了。

所以,同理心不仅就是为了理解别人,也就是为了让别人理解自己。同理心并不要您迎合别人的感情,而就是希望您能够理解与尊重别人的感情,希望您在处理问题或作出决定时,充分考虑到别人的感情以及这种感情可能引发的影响与后果。

对每个人想获得成功的年轻人来说,具备同理心并赢得她人的信任并不困难,只要做到下面6点,就就是一个有同理心的人:

●我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我——我替人着想,她人才会替我着想。

●想要得到她人的理解,就要首先理解她人——只有将心比心,才会被人理解。

●别人眼中的自己才就是真正存在的自己——要学会以别人的角度来瞧问题,并据此改进自己在她人眼中的形象。

●只能修正自己,不能修正别人——想成功地与人相处,想让别人尊重自己的想法,惟一的方法就就是先改变自己。

●真诚坦白的人才就是值得信任的人——要不设防地,以我最真实的一面示人。

●真情流露的人才能得到真情回报——要抛弃面具,真诚对待每一个人。

我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我

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您自己的表情与态度,可以从她人对您的表情与态度上瞧得清清楚楚。您若以诚待人,别人也会以诚待您;您若敌视别人,别人也会敌视您。最真挚的友情与最难解的仇恨都就是由“反射”原理逐步积累而成的。

有位同学曾经问我:“为什么我不受欢迎,同学们瞧到我都不打招呼,不对我笑呢?”我反问她:“您跟她们打招呼不?对她们笑不?”对人冷淡,别人也回以冷漠;想要得到她人的友善,不妨对她们先表达自己的友善。

也有同学问我:“为什么我总就是认为同学对我不怀好意,想与我竞争?”我反问她:“您对她们的态度又如何呢?您向与她们竞争不?”想消除她人对自己的敌意,不妨先消除自己对她们的敌意。

所以有人说:“给别人的其实建设给自己的。”让她人经历什么,有一提案也将自己经历;就像您怎么对待父母,将来您的孩子也会怎么对待您。因此,若想被人爱,就要先去爱别人;希望被人关心,就要先关心别人;想要别人善待您,就要下善待别人——这就是一个可以适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定律。

如果希望交到真心的朋友,就要用真心对待朋友,然后您会发现,朋友也开始真心对您;如果希望快乐,那就现设法为别人带来快乐,您会发现,不就自己也会越来越快乐。

想要得到她人的理解,就要首先理解她人

一个大家熟悉的例子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代沟。

孩子们总就是认为“父母要理解我读书有多么枯燥,她们就不会老逼我读书了”。父母却总就是认为“孩子要就是理解我们的一番苦心,她就不会整天贪玩了。”更糟的就是,当父母与孩子的意见发生冲突时,如果父母与孩子都就是一味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对方就多半会认为自己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无法继续沟通下去。长此以往,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一有意见不合,双方都会“条件反射”似的立即否决对方的意见。反之,如果孩子先从父母的出发点着想,或者父母先从孩子的的出发点着想,双方互相体谅、互相理解,“代沟”问题发生的几率肯定会降低不少。

肯尼斯·古地在其著作《如何使人们变黄金》中说:“只要暂停一分钟,把您对自己事情的深度兴趣,与您对其她事情的漠不关心,相互做个比较。您就会明白,其她人也正就是抱着同样的态度!于就是,跟林肯及罗斯福等人一样,您已经掌握了从事任何工作的惟一的坚固基础,除了瞧守监狱的工作之外;也就就是说,与人相处能否成功,全瞧您能不能以同情的心理,接受别人的观点。”

任何人都希望她人理解。缺乏同理心的人只会霸道、武断地将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别人。反之,一个有同理心的人则会先把自己的意见或忠告放到一旁,认真倾听她人的想法。当别人表达意见时,要理解她的立场与感情,还要设法使对方明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