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国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情况统计分析
2009年-2010年中国人力资源大事件及其分析[最终版]
劳动力市场法规 劳动力市场价位 高 管 更 迭 战 略 裁 员 人才国际化 工 作 压 力 劳 工 关 系
人力资源市场 学术界研究状况
新闻回放
挑战:金融背景下企业一波波裁员风潮强 强袭来,人力资源管理又将如何适应组织 战略调整的需要 ? 点评:1、裁员应该标志着某些行业已经 开始甚至是加快了变革,尤其是竞争性的 行业和企业人力资源变革的紧迫性在迅速 上升,最后使得企业不得不进行进行战略 性裁员。 2、中国的企业员工关系的管理开始面对 压力。中国企业的战略性人力资源变革来 临,人力资源管理必须适应组织战略调整 的需要。如何提高对外部竞争的反应速度 和适应能力,如何解决因裁员所产生的员 工关系管理的问题,是未来中国企业人力 资源管理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高 管 更 迭 战 略 裁 员 人才国际化 工 作 压 力 劳 工 关 系
2009年,长春日章学院高中第四期留学生共 计111人,相继考入日本23所国公立大学及 各类名牌私利大学。校方表示,国际化办学 旨在培养更多综合性人才。
人力资源市场 学术界研究状况
点评
劳动力市场法规
挑战:如何认识人才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为何效 果不显著?国企老总的水平、能力不行还是体制 的制约?缺人才还是缺管理平台?
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讨论组组员: 黄海成
陈纯 谢营 何欣妍 周宇星 黄国维
2009年-2010年中国人力资源大事 件及其分析
出现新问题,迎来新挑战 ! 以不变应万变 !!
劳动力市场法规 劳动力市场价位 高 管 更 迭 战 略 裁 员
新闻热点归类
人才国际化 工 作 压 力 劳 工 关 系 人力资源市场 学术界研究状况
劳动力市场法规 劳动力市场价位 高 管 更 迭 战 略 裁 员 人才国际化 工 作 压 力 劳 工 关 系
新时期人民内部三大矛盾新变化
新时期人民内部三大矛盾新变化2014年06月22日来源:《政治学研究》作者:房宁内容摘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中国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成员流动性加大,呈现出多元化、多层化的利益关系格局。
在这样的经济社会结构背景下,人民内部矛盾突出表现为物质利益冲突,并具有向“官民矛盾”演化的趋势,以及转化为对抗性矛盾的可能性加大。
应从五个方面着手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第一,人民内部矛盾是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长期的历史现象。
第二,把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作为解决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方面。
第三,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强化公共服务,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第四,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
第五,积极稳妥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提高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制度化水平。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他在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基础上,根据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大量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判断,明确提出不同质的矛盾必须用不同质的方法来解决,要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以此为标志,创造性地提出了我们党关于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拨乱反正,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路线,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开辟出一条通过推动经济发展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奠定必要物质基础的道路,提出了新时期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正确理论。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局势,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妥善协调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经济政治和社会关系,明确提出了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科学论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010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010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日期】2011.03.25•【文号】•【施行日期】2011.03.2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010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规定,现公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含国家公务员局)2010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本报告由概述、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办理情况、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及申诉情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几方面内容组成。
本报告所列统计数据的期限自2010年1月1日起,至2010年12月31日止。
如对本报告有任何疑问,请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政务(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东街12号;邮编:100013;电话:64220319;传真:64221170;电子邮箱:*****************.cn)。
一、概述2010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认真贯彻落实《条例》精神,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进一步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类事项为重点,加大主动公开力度,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深入学习《条例》及中央有关精神,进一步理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思路。
认真组织学习《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的意见》和全国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2010年工作要点、全国深化政务公开推进政务服务经验交流会精神,结合我部实际,深入研究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思路和办法,政府信息公开各项建设全面推进,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二)推进制度建设,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规范化水平。
2010年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①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云南省统计局(2011年6月23日)2010年,是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和百年不遇的严重旱情,云南省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作为工作主线,团结拼搏,锐意进取,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人力资源与就业2010年末,全省总人口为4601.6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004.8万人;城镇人口1596.8万人。
年末全省人力资源(劳动力资源)总量3573.0万人。
2010年全年城乡新增劳动力供给②66.6万人,比上年减少3.70%,其中: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36.3万人,比上年增加0.44%;农村新增劳动力供给30.3万人,比上年减少8.24%。
就业总量继续增加,非农产业就业和城镇就业恢复较高速度增长。
年末全省城乡总就业人数2765.9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加81.1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671.3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60.43%;第二产业348.6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12.60%;第三产业746.0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26.97%。
年末城镇从业人员③621.38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加55.37万人,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322.77万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303.67万人;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数138.08万人;城镇个体从业人员138.22万人;公益岗位和灵活就业人员22.31万人。
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政策,不断完善就业政策支持体系。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为27.06万人,比上年增加15.15%。
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7.68万人,其中就业困难群体人员6.52万人。
“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专项行动全年共扶持2292户“零就业家庭”的至少一名成员实现就业,保持了“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的工作目标。
2010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三、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年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累计评选出16.2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786人,全年选拔3972人。
累计选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206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113人。
从1978年到2010年底,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63.22万人。
全年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13.48万人,比上年增长24.5%。
年末,全国共建成各级各类留学人员创业园150余家,其中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地方政府共建创业园38家,入园企业超过8000家。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总数达到215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总数达到2146个。
全年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1.06万人。
全年全国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达3000万人次,举办95期高级研修班,培训6000多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新疆、西藏专业技术人才特殊培养工程共培养345名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青海三江源人才培养工程共培养1100名专业技术人才。
“653”工程圆满结束。
6年来,在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信息技术、能源技术、现代管理五大领域,共培训300万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全年全国共有547.4万人参加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其中取得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的有175.3万人。
年末,全国共有2046.6万人取得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
年末全国共有技工学校2998所,在校学生421万人。
全年技工学校面向社会开展培训468万人次。
年末全国共有就业训练中心3192所,民办培训机构2万所。
全年共组织开展各类职业培训1820万人次。
其中,企业在岗农民工培训318万人次,困难企业职工培训128万人次,农村“两后生”劳动预备制培训126万人次,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技能培训704万人次,城镇失业人员技能培训384万人次,登记求职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40万人次,创业培训119万人次。
2009年全国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案件处理情况
一、基本情况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2009年全国各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共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87.47万件(含仲裁机构立案受理劳动人事争议68.69万件,案外调解18.78万件)。
其中,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共处理87.00万件①,是上年的93.47%。
各级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共处理人事争议0.47万件。
(一)立案受理劳动争议情况立案受理劳动争议案件68.44万件,比上年下降1.31%;涉及劳动者101.69万人,比上年下降16.26%。
其中91.69%的案件由劳动者提出申请。
立案受理集体劳动争议1.38万件,涉及劳动者29.96万人,案均涉及22人(2009年遵循新报表制度的规定,关于集体劳动争议的统计口径由3人变为10人,案件数和人数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二)立案劳动争议处理情况当期审结劳动争议案件68.97万件,比上年增加10.76%。
涉及劳动者94.71万人。
涉案金额118.31亿元,人均涉案金额1.25万元。
立案案件结案率89.80%②,比上年上升4个百分点。
从处理方式看,结案案件裁调比为1.16:1,比2008年有所上升;仲裁调解结案数占仲裁结案数的36.46%,比2008年高1个百分点。
当期审结案件中5.20%为一裁终局。
从处理结果看,劳动者胜诉率为36.99%,用人单位胜诉率为13.84%,双方部分胜诉率为49.16%。
(三)劳动争议调解情况全国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通过调解方式处理劳动争议案件43.71万件,占结案总数的比例49.93%③。
其中,案外调解处理争议18.56万件,仲裁调解结案25.15万件。
(四)其他统计数据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3-12月各地仲裁机构共立案受理50人以上集体劳动争议案件486件,涉及劳动者6.2万人;涉及200人以上的案件85件。
二、主要特点及分析(一)案件处理呈现“一减一增”态势。
1.立案数有所下降,立案增幅普遍放缓。
2010年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1 .%: 6 7 机关 单 位 职工 平 均工 资 3 1 9元 , 长 74 67 增 - %。分经 济 类 型看, 全部 单 位 中 . 国有 单 位 职工 平 均 工 资 3 5 2元 . 70 比上 年 增 长 1 . 城镇 集体 单 位 职 工 平 均 工 资 2 6 5元 , 长 l . : 4 %; 3 34 增 1% 7
低医疗 、 失业 、 伤 、 T _ 生育 保 险 缴费 率 , 实施 社 保 、 岗位 和职 业 培 训 三 项补 贴 等 “ 缓 四 降三 补 贴 ” 策 . 年 共 为 困难 企 业 减 轻 五 政 全 负担 7_ 5 2亿元 . 中实施 “ 其 四降 ” 策 累计 为 企 业 减 免社 会保 险 政
后 恢 复重 建 和人 才 队 伍 建设 及 干 部 人 事制 度 改 革 , 展 和 谐 劳 发
接 扶 持 自主创 业 人员 31 人 . 动 ( 纳 ) 业 1. 人 。 其 .万 带 吸 就 3 4万 中 3 国家 级 、 省 级创 建创 业 型 城 市 直接 扶 持 自主创 业 2 个 4个 . 0
年 增 加 3 6 元 .增 长 1. .扣 除 物价 上 涨 因素 后 实 际增 长 71 6% 2
l .% 其 巾城 镇非 私 营单 位 在 岗职 工平 均 工 资 ( 25 即原城 镇单 位
n9万 人 : 国有 企 业 17 】. 人 , 加 】 6万 增 . 人 ; 镇 集 体 企 业 9万 城 2 _万 人 . 少 4 73 减 . 人: 6万 内资 外 资 和 港 澳 台投 资 企 业 174万 9.
总量 达 到 2 4 . 人 .比上 年 增 加 7 . 人 :实 现 劳 务收 入 2 59万 20万
2010年中国劳动关系十大热点
点评:
非公有制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是目前 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但是在非公有制 企业中,劳资关系矛盾是最突出的,工伤、 死伤、拖欠工资、不缴纳保险费等劳资矛 盾纠纷频发,因此在非公有制企业组建工 会,对于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维护职工 的合法权益具有更现实的意义。
7王家岭矿难
2010年3月28日,华普公司王 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造 成153人被困。这次矿难抢险 动用的人力物力是空前的, 人们通过电视直播看到了115 名矿工陆续升井并获救的感 人场面,称之为“奇迹”。 因此这次特大事故给人们印 象最深刻的数字是115,而不 是38. 王家岭矿难的阴影尚未消散, 7月17日到18日短短两天内, 河南、陕西、湖南、甘肃、 辽宁五省接连发生5起煤矿事
点评:
和几十万的员工相比,十几个人的数字并不 十分惊人,但是,当这些年轻人纵身一跃 的时候,其实他们的身后存在着许多无形 的推手,富士康里的这些年轻生命所承受 沉重,迫使他们用死来推卸负担,寻得解 脱。我们不禁发问,富士康带到底做了什 么?有什么样的企业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
3 罢工
2010年5月17日,广东省佛山市本田汽 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组装科数百名 工人因工资低,福利待遇差,停工一 天。在随后的谈判中中,因传言公司 已赴湛江等地大量招聘新工,不会给 员工加薪,5月21日晚,来自变速器组 装科,铝加工科的300余名员工开始第 二轮停工。直到,政府介入协调,于6 月4日,员工代表,本田资方及政府 三方结束谈判,签署集体合同,正式 员工整体涨薪24%。为此,持续半月之 久的罢工宣告结束。 继海南本田员工罢工事件发生后大 连市开发区的数十家日企,如佳能, 三菱,通世泰,东芝电视,东陶,伊 都锦,日本电产,柯尼卡等都发生了 罢工停产事件,罢工人数高达3万余人。
职场薪酬一派“涨”相——从2010年人力资源调研看薪情
OCCUPATION 2010 07才市观察OBSERVATION路标编辑|姜菁|E-mail:***********************职场薪酬一派“涨”相太和顾问启动的2010年人力资源调研涉及全国各地区近千家企业,时间为2010年1月到2010年5月,调研的数据均为来源于各大企业人力资源部的一手数据,调查结果显示,随着经济危机的影响逐渐散去,2009年被压抑的薪酬在2010年出现强势反弹。
2010年薪酬指数出现强势反弹2010年参与调研企业的企业景气指数、人力资源综合指数、薪情指数、员工流动指数、培训指数以及加班指数都较去年同期相比呈现出大幅上涨态势。
且2010年选择调整结构和扩张的企业比例超过半数以上,同时有超过半数的企业明确表示人才储备不足,出于发展需要,企业更倾向于富有经验的人员。
在招聘中,将同业人员作为招聘首选的企业达到了85.3%,岗位的人均招聘预算增长了近一倍,同业竞争趋于白热化,且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员的区域性流动更加频繁,人才竞争跨区域现象明显。
应届毕业生转正后薪酬增幅最快由于企业急于满足当前快速发展的需要,对于毕业生的需求并不迫切,2010年的起薪点相较2009年略有增长为5%,但是要想恢复到2008年的高位,仍然乏力。
一类城市本科毕业生平均薪酬为2650元,大专生为2100元,硕士生为4000元,其中以金融为首、高科技与房地产紧随其后,研发技术类员工起薪点平均高出25%左右。
同时太和顾问也发现,虽然起薪点不高,但是应届毕业生在企业中的成长和发展的速度会比较快,尤其体现在进入公司后的前几年。
从调查结果看,应届毕业生转正后一年左右,其薪酬增长的速度非常快。
一般情况下,薪酬增长率在18%左右,较少的也有10%左右的增长率,而较高的甚至会超过30%。
实际薪酬增长率:5.7%2010年一季度企业薪情指数较去年同期相比有大幅度的提高;从环比增速看,2010年一季度较去年四季度略微增加。
中 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白皮书2010摘要
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白皮书2010摘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和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的人力资源服务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正经历着快速的发展和变革。
本白皮书旨在对 2010 年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为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一、行业规模与增长2010 年,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随着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人力资源服务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和专业化的趋势。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数量大幅增加,涵盖了招聘、培训、劳务派遣、人力资源外包等多个领域。
其中,招聘服务市场依然占据较大份额,网络招聘逐渐成为主流招聘方式。
同时,培训服务市场也保持着稳定的增长,企业对员工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的培训需求日益旺盛。
在区域分布上,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较为成熟,市场规模较大;中西部地区则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市场潜力巨大。
二、服务类型与特点(一)招聘服务招聘服务是人力资源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0 年,综合性招聘网站不断优化服务,提高招聘效率和精准度。
同时,行业细分招聘网站也逐渐兴起,满足了不同行业和领域的招聘需求。
此外,校园招聘和高端人才招聘市场也备受关注。
(二)培训服务培训服务涵盖了职业技能培训、管理培训、领导力培训等多个方面。
培训机构不断创新培训模式,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相结合,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培训方案。
(三)劳务派遣与人力资源外包劳务派遣在解决企业临时性用工和季节性用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则包括薪酬福利外包、人事事务外包等,帮助企业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三、政策环境与法规2010 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加大了对行业的扶持力度。
同时,相关法规也不断完善,规范了人力资源服务市场秩序,保障了服务机构和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
例如,《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劳务派遣的用工形式进行了规范,促进了劳务派遣行业的健康发展。
2010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持把“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作为工作主线,积极做好就业工作,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面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劳动就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168万人,有547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65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90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
全年全国共帮助8.5万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
组织3.3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的工作。
图1 近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单位:万人图2 近五年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单位:万人图3 近五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及登记失业率单位:万人,%2010年度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422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335万人。
年末持外国人就业证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共23.17万人,持台港澳人员就业证在内地工作的台港澳人员共8.98万人。
人力资源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
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监管有关工作的通知》,对监管机构设置、统一行政许可、做好招聘活动监管、统一换发许可证等工作提出了明确指导意见。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共检查职介机构和用人单位近12万户次,查处违法案件1.3万件,其中取缔非法职业中介活动4100多起。
人力资源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以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人力资源服务需求为导向,不断拓展人力资源服务领域,丰富了服务功能,提升了服务水平。
二、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参保人数和基金规模持续增长。
全年五项社会保险(不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合计18823亿元,比上年增长2707亿元,增长率为16.8%。
中国劳动人事争议受理案件总数、涉及劳动者人数及预防和化解纠纷建议分析
中国劳动人事争议受理案件总数、涉及劳动者人数及预防和化解纠纷建议分析
人事争议仲裁与劳动争议仲裁,都是职工、用人单位将其发生的劳动(人事)争议提交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其依法作出对双方当事人都有约束力的裁决。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劳动者法律意识日渐觉醒,劳动人事争议案件数量不断攀升。
截至2020年末,全国立案受理案件总数109.5万件,较上年增加2.5万件,同比增长2.34%。
我国劳动人事争议案件数量不断攀升,涉及劳动者人数多,影响面大。
截至2020年末,全国立案受理案件涉及劳动者人数128.3万人,较上年增加0.9万人,同比增长0.71%。
2015年以来,我国劳动人事争议案件数量大幅上涨,审理难度逐步加大,审结案件数也随之增加。
2020年,全国当期审结案件数110.1万件,较上年增加3.3万件,同比增长3.09%。
在劳动定额标准方面,部分企业不能落实国家关于职工休息休假及带薪年休假的相关规定,不按规定执行特殊工时审批,随意超时加班现象严重,不能按标准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及各项福利待遇。
知晓劳动争议仲裁前置、仲裁时效、举证责任分配等基本法律问题,以理性方式表达利益诉求、通过正当途径解决纠纷,不宜采取人身胁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闹访、伪造关键证据等方式达到目的,从而招致不必要的法律后果。
劳动合同争议案件数量2009和2010数量少
劳动合同争议案件数量2009和2010数量少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和2010年劳动合同争议案件的数量相对较少。
这一趋势可能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首先,经济环境的稳定和就业市场的相对良好可能导致了劳动合同争议案件数量的减少。
在经济不景气或者就业市场紧张的时候,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雇主可能更有权利主导劳动合同的内容和条款,从而增加了劳动争议的可能性。
然而,2009年和2010年正值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复苏期,经济开始逐渐恢复,就业市场逐渐稳定,人们更容易找到工作,劳动合同争议相应减少。
其次,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执行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政府和相关部门对于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加大,使得雇主和劳动者更加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
此外,对于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和法律途径的改进,也为双方提供了更加公平和有效的解决途径,从而减少了劳动合同争议案件的数量。
再者,社会对于劳动关系的关注度提高,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增强,也间接减少了劳动合同争议案件的数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权益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开始关注自己的权益和合法权益的保护,同时也更加注重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稳定,避免发生劳动争议。
综上所述,2009年和2010年劳动合同争议案件数量相对较少,这可能与经济稳定、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执行、以及社会对于劳动关系的关注度提高等因素密切相关。
然而,我们也需要意识到,劳动合同争议的发生仍然存在一定的可能性,各方应该进一步加强沟通和合作,以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全国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情况统计分析
2010年全国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情况统计分析一、2010年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基本情况2010年,经过全国各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努力,案件总量上升的势头得到减缓,处理争议的协调性逐步增加,减小了争议冲突性,从总体上维护了劳动人事关系的和谐。
二、2010年劳动人事争议案件的主要特点(一)案件总量高位小幅上升,其中调解组织受案上升、仲裁机构立案下降。
2010年各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受案128.74万件,比上年增加3.85%;结案126.41万件,其中通过调解方式结案87.92万件,占69.55%。
仲裁机构立案受理60.26万件,比上年减少12.27%,期末累计未结案件比上年减少41.51%,结案率升至93.13%;调解组织受理68.48万件,比上年增加23.89%,结案率91.75.%。
从调解组织受案比重看,乡镇街道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受案数占总数的17.33%,社区居委会村委会、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县(区)调解组织合计占16.98%。
在一些调解组织发达的地方,调解组织受案数和仲裁机构立案数之比可达到1.5:1至2:1。
上述情况表明:随着争议预防调解工作的展开,劳动者表达合理诉求的渠道得到拓宽。
调解以其快捷、柔性的特点得到更多劳动者的认可。
乡镇街道等调解组织处理争议的作用逐步显现。
(二)劳动争议仍以利益争议为主,非公企业是争议的多发领域。
从争议类型看,以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待遇及福利、经济补偿金违约金赔偿金为主要争议类型的案件合计占到立案劳动争议的81.13%,与上年基本持平。
表明用人单位在按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特别是加班工资)、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规范解除劳动合同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从用人单位看,民营企业案件所占比重最高,达52.44%,港澳台、外资企业占14.03%,二者合计占66.47%。
国有、集体企业合计占12.86,其他类型占20.67%。
(三)人事争议案件呈下降趋势,但处理难度较大。
二○一○年上半年人力资源现状分析报告final
2010年上半年院人力资源状况分析报告一、院人员总体情况截止到2010年6月30日,我院在职员工总数为1078人,其中女职工340人,占全体职工总数的31.54%。
生产单位员工883人,占职工总数的81.91%。
二、人员结构分析年龄结构分析:截止至2010年上半年6月30日计算,我院1078名职工平均年龄为35岁,其中:20-30岁员工500人,占职工总数的47%;30-40岁员工291人,占职工总数的27%;40-50岁员工187人,占职工总数的17%;50-60以上岁员工100人,占职工总数的9%。
从上述图表分析,20-40岁年龄层员工占总体人员的70%以上,说明我院职工年龄层次结构合理,有利于人才梯队培养与建设。
学历层次分析:我院员工中博士17人;硕士247人;本科677人;大专92人;高中/中专以下45人;本科以上学历百分比高达87.29%。
从上述图表分析,本科学历占整体人数63%,研究生以上学历占23%,反映我院员工整体学历水平较高,能够满足企业长期发展的需要。
由于我院的新入职人员以校园招聘为主虽学历水平较高,但相对缺乏工作经验,所以需要我们探索针对适应我院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机制,加速其早日成才。
●职称结构分析:我院职工中正高工23人,占总体的2%,同比去年年底增长了28%;高工204人,占总体的18%;中级职称343人,占总体32%;初级职称290,占27%。
三、人员流动分析●人员增长率情况:2009年年底我院在职员工总人数为1024名。
2010年上半年,我院新调入员工70名(包括2010年4月入职一批研究生应届毕业生23名,社会招聘及调动45人,归国留学人员2人)。
2010年上半年流出人员16名,总体人员数量为1078人,人员总体增长率为5.27%(本期流动差值/期初人数)。
分析:2010年上半年院拓宽了招聘渠道,除了仍然延续往年以校园招聘为主的方式外,采用了网络招聘、员工介绍等多种社会招聘方式,加大了社会招聘的力度。
2010年第一季度全区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情况分析
I6 l 19 3 744 39
2.6 2 5 l. 8 4 1
行政事务人 员 其 他 行 政 办公 人 员 行 政 业 务人 员 营 业 人 员 、 银 员 收 秘 书 、 字 员 打 电工
保 管人 员 清 洁 工
农、 、 、 林 牧 渔业
居 民服 务 和 其 他 服 务 业 建筑 业 租 赁 和 商 务 服 务 业 卫 生 、 会 保 障 和 社 会 福 利 业 社
行 分 业析
人聂 事撼 圆
2 1 年 5月 8日 星 期 六 00
◇
21 0 0年第一季度全 区劳动 力市场职 业供求情况分析
文 /周 团
一
,
概况
四. 用人单位 需求情况
・ H u ,J V w _ . 、u J 霸 ∞ l 叭 ‘
21 0 0年第 一季度全 区劳动力市 场职业供 求状况 呈现 以下几个 特 征: 全区劳动力市场招 聘提 供的就业 岗位 5 8 3 , 入市场求职 登 1 22个 进 记的有 3 3 1 人 次, 6 53 求人倍率 1 4 , . 3 人力资源 需求大于供给 。从城 市 之问相 比来看 , 自治 区本 级和 l 2地市 的求人 倍率均 大于 1 说 明这 些 , 地方的劳动力市场 出现 岗位等人 的情 况, 但柳州 市和桂林 市这两个地
可见 2 1 一季度 第三产业 的市场 需求仍然保 持很 高的比重 ,仍 旧 0 0年
是 劳动 力需求 的主要产业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 断开发新 的就业 岗 不
位 , 以有 效 地 缓 解 就 业 J 。 可 玉力
为了常态。而推销展销人员这个职业由于太部分都是采取“ 低底薪 +高提成” 的薪酬结
行 业 需 求 方 面 , 行 业 对 劳 动 力 的 需 求 依 然 集 中 在 制 造 业 、 宿 各 住 和 餐 饮 业 以及 批 发 和 零 售 、 大 行 业, 中制 造 业 以及 住 宿 和 餐 饮 业 三 其 需 求 最 为 旺 盛 , 国际 组 织 、 掘 、 而 采 以及 水 利 、 境 和 公 共 设 施 管 理 、 环 I k 处 丁 较 低 的 需 求 状 态 。~ 季 度 制 造 、 为 需 求 第 , 主 要 是 因 为 足 成
2010年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服务全省“两个加快”为主线,认真落实“民生为本、人才优先”根本要求,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狠抓重点群体、重点区域就业工作,全力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实施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市(州)级统筹,提高待遇水平;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和人才队伍建设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为全省“巩固回升、加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劳动就业年末全省城乡劳动力资源总数为6301.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1.0万人。
年末城乡就业人员4772.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0万人。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1381.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6.1万人;乡村就业人员3390.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0.1万人。
城乡就业构成比由上年的0.283:0.717变为0.290:0.710,城镇就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按就业产业划分,第一产业2083.2万人,减少60.9万人;第二产业1188.8万人,增加47.2万人;第三产业1500.5万人,增加29.7万人。
三次产业就业比例由上年的45.1%、24.0%、30.9%变为43.7%、24.9%、31.4%。
从经济类型看,城镇就业人员中国有单位就业人员335.8万人,增加7.0万人;城镇集体单位就业人员33.7万人,减少4.6万人;内资外资和港澳台投资单位就业人员201.1万人,增加3.8万人;城镇私营单位292.7万人,增加25.0万人;城镇个体369.6万人,增加3.0万人;城镇灵活形式就业149.1万人,增加2.0万人。
从企事业、机关分组看,城镇企业就业人员635.0万人,增加24.1万人,其中城镇非私营单位企业就业人员342.3万人,减少0.9万人;国有企业117.6万人,增加1.9万人;城镇集体企业27.3万人,减少4.6万人;内资外资和港澳台投资企业197.4万人,增加1.8万人。
盘点2010年人力资本六大热点
调查显示,各行业的薪酬增长率凭借经济的快速复苏回到甚至超过了2007、2008这样的好年景。2010年华东地区接受调查的所有行业薪资上涨率平均为13.2%,房地产、高科技、医药三个行业今年的薪酬增长率都超过了2008年,但随着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的这一轮调薪和不断加剧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制造业的薪酬增长将成为一个亮点。随着经济回暖致使外需增大,企业订单逐渐恢复,2011年一线员工的薪酬增长率将较2010年有一定幅度的上涨。
关于年终奖发放的政策,表示会区别对待,不会一碗水端平的企业占72%,发年终奖涉及到核心人员的保留问题,一半以上的企业会给核心员工多发年终奖金。核心员工有独立的奖金池的企业占12.2%,员工有额外年终奖项目的企业大概占1/3左右,额外年终奖包括培训和海外旅游机会等。
企业加大毕业生招募量
数据表明,65.2%的企业考虑扩大招聘,其中准备同时扩大招聘院校和地区的企业占50.0%,准备只扩大招聘院校范围的企业占36.2%.很多企业加大了对毕业生招募的招聘率。
从一类城市毕业生的起薪点来看,一线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本科学历的研发类员工转正后大致薪水在2700元、2800元左右。博士转正以后可达到8000元的平均工资水平。研究生转正后工资大概为4000元。
HR眼中80、90员工管理难度大的原因依次分别为:抗压能力差、缺乏集体意识、责任意识欠缺、难以脚踏实地、稳重不足和不求上进等。绝大多数HR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了解新生代员工的想法,加强沟通;从理念到制度,体现对他们的尊重;加强团队建设,提升团队凝聚力;改善员工之间的关系,营造融洽的氛围;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创造软硬件条件;加强对员工的关注;强调工作价值,为员工规划未来;加强职位管理,优化职业发展通道等。 萧昂
员工的主动离职率升高
2010中国(劳务用工)行业就业指数报告
2010中国(劳务用工)行业就业指数报告佚名【摘要】@@ 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劳务派遣用工方式适应当前经济发展模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全国劳务派遣用工规模已经超过1000万人.全国各类劳务派遣机构超过了4万家.劳务派遣究竟在各个行业的用工情况如何,总体有何变动?近日,易才集团第五届新人力高峰论坛上,发布的<CTG中国(劳务用工)行业就业指数报告>对这一内容做了详细的解读.【期刊名称】《人力资源管理》【年(卷),期】2010(000)012【总页数】7页(P6-12)【正文语种】中文背景:2010年9月10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政策研究司司长、新闻发言人尹成基在国新办出席《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新闻发布会时指出,当前中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就业任务十分艰巨,中国政府解决就业问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尹成基称,当前就业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非常突出。
从城镇来看,今年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630万人,另外还有初高中毕业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大体有600万人左右,另外还有大量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军队退伍人员需要安排就业。
全年需要就业的人员总数有2400万人左右。
而我们大约只能安排1200万人就业。
另外,目前还有1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近年来出现了春季农民工的招工难和秋季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难交错的现象,部分企业“招工难”与求职者“就业难”同时并存,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就业稳定性不强,据统计,新增就业中有40%属于灵活就业人员。
随着《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劳务派遣用工方式适应当前经济发展模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全国劳务派遣用工规模已经超过1000万人。
全国各类劳务派遣机构超过了4万家。
劳务派遣究竟在各个行业的用工情况如何,总体有何变动?近日,易才集团第五届新人力高峰论坛上,发布的《CTG中国(劳务用工)行业就业指数报告》对这一内容做了详细的解读。
《CTG中国(劳务用工)行业就业指数报告》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指导,易才集团(CTG)提供数据支持,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协助,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制定和维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全国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情况统计分析
一、2010年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基本情况
2010年,经过全国各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努力,案件总量上升的势头得到减缓,处理争议的协调性逐步增加,减小了争议冲突性,从总体上维护了劳动人事关系的和谐。
二、2010年劳动人事争议案件的主要特点
(一)案件总量高位小幅上升,其中调解组织受案上升、仲裁机构立案下降。
2010年各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受案128.74万件,比上年增加3.85%;结案126.41万件,其中通过调解方式结案87.92万件,占69.55%。
仲裁机构立案受理60.26万件,比上年减少12.27%,期末累计未结案件比上年减少41.51%,结案率升至93.13%;调解组织受理68.48万件,比上年增加23.89%,结案率91.75.%。
从调解组织受案比重看,乡镇街道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受案数占总数的17.33%,社区居委会村委会、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县(区)调解组织合计占16.98%。
在一些调解组织发达的地方,调解组织受案数和仲裁机构立案数之比可达到1.5:1至2:1。
上述情况表明:随着争议预防调解工作的展开,劳动者表达合理诉求的渠道得到拓宽。
调解以其快捷、柔性的特点得到更多劳动者的认可。
乡镇街道等调解组织处理争议的作用逐步显现。
(二)劳动争议仍以利益争议为主,非公企业是争议的多发领域。
从争议类型看,以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待遇及福利、经济补偿金违约金赔偿金为主要争议类型的案件合计占到立案劳动争议的81.13%,与上年基本持平。
表明用人单位在按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特别是加班工资)、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规范解除劳动合同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从用人单位看,民营企业案件所占比重最高,达52.44%,港澳台、外资企业占14.03%,二者合计占66.47%。
国有、集体企业合计占12.86,其他类型占20.67%。
(三)人事争议案件呈下降趋势,但处理难度较大。
2010年各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和各类调解组织共报来受理人事争议2415件,比2009年下降53.87%。
案件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机构改革后原人事争议仲裁员大多不再从事此项工作,接手人员对人事争议工作不熟悉或鉴于其复杂性多推给主管部门处理,导致案件登记量下降。
人事争议案件特点主要是编外人员引发的争议成为机关事业单位管理中的突出问题,集中体现为单位与编外人员长期不签订劳动合同,不为编外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以及无故或临退休时解聘编外人员引发的争议。
这部分争议由于缺乏实体法依据,处理难度较大。
(四)集体劳动争议案件数和涉及人数均有下降,但呈现扩散效应和连锁反应。
2010年各地报送集体劳动争议9314件,涉及劳动者21.18万人,分别比上年减少32.40%和29.32%。
案件涉及人数23万人,比上年略有增加。
案件量的减少主要是受法院一人一案登记方式的影响。
部分地方为与法院衔接,将集体劳动争议拆分登记,导致部分案件未在统计报表中显示。
另外,很多重大集体劳动争议由政府主导的多方参与的应急处置机制解决,未纳入调解仲裁统计。
集体劳动争议案件虽有所下降,但其扩散效应和连锁反应不容忽视。
劳动者“跟风申诉”和“抱团主张”的发展趋势在增强,往往一个案件背后还有许多劳动者在观望,社会影响大。
涉及劳动者集体追讨历史加班费、工资福利、经济补偿金数额巨大的利益争议时,处置不当易引发连锁性群体性事件。
五、“一裁终局”效果有待进一步发挥
“一裁终局”本是为了方便快捷处理简单劳动争议而进行的立法设计,但就目前来看,其效果有待进一步发挥。
2010年共有“一裁终局”案件3.7万件,占裁决案件的13.9%,比例较低。
主要原因:一是在司法解释(三)出台之前,由于法律对“一裁终局”的规定尚不明确,各地对法律的理解和把握各有不同,因此较难运用此条规定;二是鉴于终局裁决对用人单位的影响较大,为公平合理的保护当事人的利益,避免矛盾升级,仲裁委往往审慎运用“一裁终局”;三是“一裁终局”需要仲裁机构与法院进行有效的衔接,在如何编制裁决书、如果畅通“一裁终局”后当事人权利救济渠道等方面加强沟通协调,否则终局裁决非但不能公正及时地维护权益,反而会激化矛盾。
此外,我们初步预测:随着社会保险法、工伤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的实施,社会保险类案件可能呈上升态势,尤其是工伤保险条例将事业单位纳入其中,涉及事业单位的工伤案件可能会有所上升,此类案件审理难度较大,需要各级调解仲裁机构做好相应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