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探究

合集下载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3)雷迪把各种肉分别放在几个广口瓶中, 一部分封盖瓶口,另一部分没有封盖瓶口, 结果是封盖瓶口的广口瓶中没有 ____蛆和苍蝇, 没有封盖瓶口的广 口瓶中 _____ 蛆和苍蝇。 有 B。 实验证明了假设 ____ 该实验设计的缺点是:瓶口密封会导致瓶内缺 氧气 ,影响实验结论的 正确性。 少 _____ (4)雷迪改用 纱布包盖广口瓶瓶口后,既 通气) 良好,又能阻止苍蝇飞进广口瓶。 保证 ____ 人们终于明白腐肉为蛆发育成苍蝇提供了 养料 ___________.
• 、下面是科学家为揭开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以狗为 实验动物进行研究的结果: • A、切除胰腺-----出现糖尿 • B结扎胰管,胰腺大部分萎缩,胰岛细胞活着---------不出现糖尿 • C切除胰腺,注射胰岛提取液----不出现糖尿 • 对该实验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B ) A.由A、C实验可知:胰岛提取液可防止糖尿的出现 B.由A、B实验可知:胰腺由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组成 C.由B、C实验可知:胰岛提取液是由胰岛细胞分泌的 D.该研究证明:糖尿病的发病可能与胰岛细胞的分泌 物有关
• 、为探究温度与蟋蟀鸣叫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某 同学将蟋蟀放在以温度为变量的环境中饲喂,并 在同一时间段内统计蟋蟀的鸣叫次数,该研究过 程主要采用了( B )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测量法 D.调查 法 • 5.在巴斯德曲颈瓶实验中, 甲瓶的瓶口是竖直 向上; 乙瓶的瓶口是拉长呈S型的曲颈;将两个 烧瓶内的肉汤同时煮沸放凉后,观察肉汤的变化。 本实验的实验变量是( C ) • A.氧气的有无 B.烧瓶放置时间的长短 • C.微生物的有无 D.烧瓶容量的大小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专题训练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1、提出问题: 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2、作出假设: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5节科学探究-实验探究题解题方法总结(有答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5节科学探究-实验探究题解题方法总结(有答案)

科学探究一、探究题的答题技巧1、控制变量法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而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从而研究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变量,是指没有固定的值,可以改变的数。

变量一般有水分,光照,温度,长度,粗细,材料等等2、对照不做处理的一组称为对照组(做处理的一组称为实验组)对照作用的标准答案:①对照②与……(一般指实验组)作对比,得出……③排除……对实验结果的干扰3、对实验材料选择的要求(1)种子:颗粒饱满植物:生长良好,大小高度差不多动物:健康,大小,年龄差不多(2)数量相同且一般为多个例1、某同学在两个同样的花盆中种下大豆种子,并设计了如下实验。

从实验可知:他在研究影响大豆种子发芽的因素是()花盆光线情况温度水分甲向阳处20 ℃充足乙向阳处20 ℃不充足A. 阳光B. 空气C. 温度D. 水分例2、为了探究有关食品腐败的问题。

李敏同学取三个相同的锥形瓶,各加入50 毫升牛奶,高温煮沸后按下表要求进行处理,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甲瓶乙瓶丙瓶瓶口敞开敞开用消毒棉球塞住温度25℃5℃25℃A.实验前将锥形瓶中的牛奶高温煮沸,目的是杀灭原有的细菌B. 甲瓶与乙瓶形成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的是温度对食品腐败速度的影响C. 甲瓶与丙瓶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的变量是牛奶中有无细菌D. 乙瓶与丙瓶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的变量是瓶口是否敞开例3、某同学在培养皿底部铺上棉花,然后把相同数量的豌豆种子放在棉花上。

实验过程与A.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光照、温度和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B. 对比甲、丁两组实验,可以得出种子的萌发与水分有关C. 该实验选用具有活胚且大小相同的豌豆种子作为实验材料,属于控制变量D. 对比乙、丙两组实验,可以得出种子的萌发与光照有关4、探究环节一般情况下,探究问题,提出问题,假设和结论都可以用一句话来回答,只是句式不同。

科学探究教学设计(表格式)---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科学探究教学设计(表格式)---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浙教版七上科学1.5科学探究教学设计课可能产生的结果进一步探究,直到找到真正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科学家的探究1、天花和牛痘的故事:17和18世纪,天花是西方最严重的传染病,受害者以儿童为主。

每4名病人当中便有一人死亡,而剩余的3人却要留下丑陋的痘痕天花。

还有很多人甚至失去听觉,双目失明。

”18世纪,欧洲蔓延天花,死亡人数曾高达1亿5千万人以上,甚至更多。

《天花和牛痘的故事》介绍了医生琴纳发明种牛痘根治天花的过程。

科学家们为探究科学真谛作出了艰辛的努力。

视频:天花与牛痘的故事讲解:科学家琴纳的探究过程(1)提出问题:得过天花的人也不会再次感染。

这是为什么呢?(2)猜想与假设:或许人得过一次天花以后就会产生免疫力,可以抵抗病毒的入侵。

(3)设计研究方案:从牛身上采集牛痘脓浆,接种到人的身上,使他们也像挤奶女工那样得轻微的天花,以产生对天花的免疫力。

(4)获取分析证据:琴纳从一位挤奶女工的手上取出微量牛痘脓浆,接种到一个8岁男孩的手臂上。

不久,种痘的地方长出痘疱,接着痘疱结痂脱落。

(5)检验假设:一个多月后,琴纳在这个男孩手臂上再接种人类的天花痘浆,竟没有出现任何天花病症。

(6)交流、评估得出结论:这个男孩已经具有天花的免疫力,琴纳的假设被证实了。

人类从此获得了抵御天花的有效办法——种牛痘。

归纳:3、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①发现和提出问题②建立猜想与假设③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④收集证据(观察、实验获取事实或证据)⑤分析与认证(检验猜想或假设)⑥评价与交流三、我们一起来探究警察常根据脚印的长度来推断罪犯的身高。

考古学家也会根据古代人脚印的长度来确定古代人的身高。

探究1:根据人脚印的长度判断人的身高(1)提出问题:人脚印的长度与身高有什么关系?(2)建立假设:人的身高越高,脚印越长;人的身高与脚印可能存在一定的倍数关系。

(3)设计方案:①选择同学、家人等高矮不同的人群进行实验,用刻度尺分别测出人的身高对应的脚印长度。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探究教学课件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探究教学课件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探究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科学探究”的3.1节和3.2节。

详细内容包括: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以及如何设计实验。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探究中。

2. 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能独立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探究过程的设计和实验操作。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过程及实验设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烧杯、试管、温度计等)。

2. 学具:实验报告单、笔、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实践情景,如“为什么冰块会融化?”引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并举例说明。

3. 探究过程:a.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科学探究。

b. 讲解:介绍科学探究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c. 例题讲解:以“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为例,讲解如何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和分析论证。

d.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如“探究水的沸腾现象”。

4.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解答疑问。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

2. 科学探究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3. 实验设计注意事项:控制变量、重复实验、数据分析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关于“光的传播”的科学实验,包括实验步骤、所需材料和预期结果。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情况,实验设计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更多科学探究活动,如观察植物的生长、调查周围的环境问题等,提高科学素养。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彩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彩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科学探究探究方法的学习与运用科学思维的培养2. 生命的奥秘生物的基本特征神奇的生物世界3. 地球的秘密地球的构成地球上的自然现象4.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分类物质的基本性质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2. 了解生命的奥秘,认识生物的基本特征,激发对生命科学的热爱。

3. 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认识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培养环保意识。

4. 了解物质的性质,为后续学习化学知识打下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与运用,物质性质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地球的构成与自然现象,物质的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奇妙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入新课。

2. 新课内容:结合教材,详细讲解各章节内容,穿插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3.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4. 实践活动:安排实验或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科学的魅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将包括各章节的关键词、重要知识点和思维导图,以直观、简洁的方式呈现,方便学生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列举生物的基本特征,并解释其意义。

描述地球的构成和一种自然现象,分析其成因。

分类物质的性质,并举例说明。

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课堂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行课后阅读,开展科学小研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同时,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与互动性6.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与直观性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性8.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应紧密围绕教材章节,结合学情,对知识点进行深入剖析。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5节 科学探究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5节 科学探究
(1)作为这一实验的下列假设中,最为恰当的是 ( D)
A.青霉素能产生有利于人类的物质 B.青霉素污染了细菌生长的培养基 C.青霉素可能吞噬了细菌 D.青霉菌可能产生了不利于细菌繁殖的物质
【练习2】科学研究需要“大胆猜测、小心求证”。下面是对
“感应电流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所作的猜测与求证。 猜测1:可能与导线切割磁感线的速度有关 猜测2:可能与导线切割磁感线的方向有关 猜测3:可能与切割磁感线的导线条数有关 (1)为了验证以上猜测,某同学先后用图甲和图乙的装置进行实 验。你认为他的实验是为了验证上述哪个猜测? ____猜__测__3_
【练习1】 近来饮用水的卫生与安全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饮水机放出的冷水和热水中的细菌 数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进行了探究. 【取样】他们将不同品牌的10桶饮用水编号为1至10,分别安 装在经过消毒后的10台同型号饮水机上,每天用采样瓶在同一 时间对饮水机的冷水和热水进行采样(每次采样前采样瓶均消 毒)。 实验小组对采样的方案有两种不同的设计。 方案一:每天用采样瓶按编号顺序只对一台饮水机的冷、热水 采样 方案二:每天用采样瓶对十台饮水机的冷、热水采样 以上两种方案,你认为方案 方案的二设计较合理。
死亡。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此实验中小宇同学提出的问酸题雨是对什植么物?的生长会有影响吗? (2)作出的假设是酸什雨么对植? 物的生长有影响或酸雨对植物的生长没有影响。 (3)小宇同学制定的计划中有没有错误? 没有对照组 (4)你认为下列哪一组可以做为其对照组( A) A.同时设置另一盆条件完全相同的大豆幼苗,每天喷洒等量清水 B.同时设置另一盆条件完全相同的大豆幼苗,既不喷洒清水 ,也
—读题和规范表达
科学探究一般过程

七年级科学上册 1.5 科学探究课件 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 1.5 科学探究课件 浙教版

温度
萌发
不萌发
实验结果 适宜的温度是种子萌发的必要外界条
实验结论 件
4.实验结论: 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是种子萌发的 必要外界条件。
5.合作与交流:
写出科学探究报告,展示科学研究的成 果,进行交流合作。
√ √ √ √ √
萌发

√ √
萌发√
阳光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外界条件
(2)假设条件:土壤
编号 条件
水 阳光 空气 土壤 温度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1号瓶
2号瓶






√ √
萌发
√ 萌发
土壤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外界条件
(3)假设条件:水
编号 条件
水 阳光 空气 土壤 温度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1号瓶
2号瓶
6交流
5检验假设
4收集事实证据
1提出问题 我们这里蛋鸡大量死亡。我家也死了10只。一
天,我发现鸡群中有几只鸡特别有精神,一点儿也不打 蔫。我暗下决心要认真观2假察设其和中预的测究竟。从这天起,我 就寻找这几只鸡,发现它们经常到韭菜地里觅食,韭菜 有鸡啄过的痕迹。难道韭菜对预防和治疗3制鸡定瘟实有验作方案 用?……我就从菜园里割回一小把韭菜,定时定量给病 鸡早喂上韭,菜发。现开 鸡始 略几 微天有4,了收鸡一集的些事病精实状神证,没据这有坚什定么了变我化的。信第心四。天 继续喂上3天,病鸡竟活泼了。于是,我根据鸡的病情 定量喂药,结果病鸡痊愈了。这说明韭菜确实能治鸡瘟。 乡亲们都按我的方法进行预防和治疗,效果也很好。
用磁铁吸一吸, 判断物体有没有 磁性。
掂一掂,估 计物体的质 量。
翻一翻,判断 物体的形状。
发现 问题

第05讲 《科学探究》(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七年级科学上册同步精品课堂(浙教版)

第05讲 《科学探究》(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七年级科学上册同步精品课堂(浙教版)

第5课科学探究分层练习1.取相同材质和规格的红、蓝、银灰,黑四色塑料薄膜,在每天的9:00~16:00分别罩在相同数量、长势基本相同的番茄幼苗上方,一段时间后,测量这些番茄幼苗的高度和叶子大小。

这项活动要探究的问题是()A.番茄幼苗在每天不同时间的生长情况B.塑料薄膜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C.塑料薄膜的颜色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D.番茄的生长速度【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取相同材质和规格的红、蓝、银灰,黑四色塑料薄膜,在每天的9:00~16:00分别罩在相同数量、长势基本相同的番茄幼苗上方,一段时间后,测量这些番茄幼苗的高度和叶子大小。

本题是探究红、蓝、银灰、黑四色相同材质和规格的塑料薄膜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

故选C。

【解析】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水温对蛙卵孵化的影响”,所以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

即除了水温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且适宜,从表中可以看出,该实验变量除了水温外,还有水量,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3.当下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学生进入校园须戴口罩,测体温。

小芹同学进校时经红外测温仪测量发现体温偏高,被立即带到就近医院去检查。

医生给她量体温,化验血液等。

从科学探究的角度看,医生采取这些措施属于()A.提出问题B.建立猜想与假设C.获取事实与证据D.得出结论【答案】C【解析】小芹同学进校时经红外测温仪测量发现体温偏高,被立即带到就近医院去检查。

医生给她量体温,化验血液等。

从科学探究环节看,医生采取这些措施属于获取事实与证据。

故选C。

4.小金同学在做用勺子加盐的数量(勺)与鸡蛋浮沉情况实验时,最适合采用的科学记录方法是()A.文字描述法B.图形记录法C.表格记录法D.以上都不是【答案】C【解析】表格记录法就是根据实验数据列出表格,再做记录,小金同学在做用勺子加盐的数量(勺)与鸡蛋浮沉情况实验时,最适合采用的科学记录方法是表格记录法。

5.(2022·温州期末)下列有关观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观察就是用眼睛看、耳朵听的过程B.观察就是仔细地看一看C.观察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D.观察一定要借助工具【答案】C【解析】A.观察方式一般是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错误。

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探究(练习)(解析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探究(练习)(解析版)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五节科学探究【同步练习-解析】一.选择题1.某同学为证明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为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他应该再设计一组对照试验,下列设计最恰当的是()A.盆中装水和沙B.盆中装沙,无机盐C.盆中只装沙D.盆中装水和沙【答案】D【解析】探究实验要控制变量的唯一,本题是探究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的,所以无机盐是变量,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其它条件都一样,且都是适宜的,因此题中叙述的实验组应该是有阳光、温度、土壤(含无机盐)、水分等适宜的条件,对照组应该有阳光、温度、沙土(不含无机盐)、水分等条件,然后做详细的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进而得出结论。

2.戴口罩是防止病毒和雾霾颗粒物等进入人体的一种有效措施,市场上口罩品种繁多。

为探究口罩的防护功能,小敏在三只如图所示瓶内装少量激光打印粉,将甲、乙、丙三种口罩分别在瓶口系紧,外面覆盖一张餐巾纸,通过打气筒打气,使粉末飞扬。

根据实验结果,则防护功能最好的口罩为()A.甲口罩B.乙口罩C.丙口罩D.无法确定【答案】C【解析】甲口罩中粉末最多,乙口罩中的粉末少于甲口罩,丙口罩没有粉末,因此防护功能最好的口罩是丙口罩,C符合题意。

3.将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它会繁殖并形成菌落,如图某实验小组欲检测A、B两种抗生素的杀菌作用,下列实验方案中最合理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C【解析】该目的是检验两种抗生素的杀菌作用,设计实验时,应遵循对照原则,即设计只有细菌的空白对照组,将来与含有抗生素的实验组进行对比分析;还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如抗生素的有无或抗生素的种类。

可见C正确。

4.实验室测定链霉素对三种细菌的抗生素效应,用3种细菌在事先准备好的琼脂平板上画3条等长的平行线,如图甲所示,将平板置于37℃恒温箱内培养3天,结果如图乙所示,从实验结果看,下列对链霉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它能阻止结核杆菌生长B.它可以用于治疗伤寒病人C.它对结核杆菌比对霍乱菌更有效D.它对结核杆菌比对伤寒菌更有效【答案】B【解析】抗生素是真菌(另外还有放线菌)产生的可杀死某些致病菌的物质,可以用来治疗相应的疾病。

2024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与要素设计实验与数据分析2. 生物多样性生物的分类与特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保护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微观结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4.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宇宙的探索与星系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具备设计实验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了解生态系统的平衡与保护。

3. 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4. 增进学生对地球与宇宙的认识,激发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设计与数据分析,生物多样性的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地球与宇宙的认识。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过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地球与宇宙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显微镜等),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参观动植物园、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变化等。

2. 教学新课:(1)科学探究方法:讲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与要素,举例说明实验设计方法。

(2)生物多样性:介绍生物的分类与特征,讨论生态系统的平衡与保护。

(3)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讲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分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4)地球与宇宙:讲述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展示宇宙的探索与星系。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相似的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方法:流程图、实验设计要点。

2. 生物多样性:生物分类图、生态系统平衡图。

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微观结构图、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对比表。

4. 地球与宇宙:地球自转与公转图、宇宙星系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设计一个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实验。

(2)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实例。

像科学家一样探究--浙教版七年级《科学》“科学探究”教学设计及分析

像科学家一样探究--浙教版七年级《科学》“科学探究”教学设计及分析
下 图补充完整 ( 教 师 到各 小 组 巡 视 和 指
导) 。 海尔蒙特的探究思路
提出问题:植物 是 “ 屹”什么长大的?
教 师 为 各 小 组 分 发 器 材 并 深 入 小 组进行指导 , 学 生 实 验 探 究 手 电筒 不 亮
【 教具准备 】
设 置 各 类 故 障 的老 式 手 电筒 ( 每 小
试 去 点 亮 一 个 新 的 小 灯 泡 。若 不 能 点
【 教学难 点】
“ 科学家的探究” 和“ 生 活 中 的 探
了 。
( 4 ) ( 学生 ) 进行 实验 , 检 验 假设 。
请 同 学们 回 顾 刚 才 这 个 故 事 的 情 节 , 将
斯的影 响 , 相 信 万 物 皆 源 于水 , 认 为“ 植

像斛学家一柱搽 究
浙 教 版 七 年级 《 科学》 “ 科 学探 究 ” 教 学设 计及 分 析
陈 莉 张 懿


《 科学探究》 教学设计
颗2 . 5千 克 重 的 柳 树 。为 了避 免 掉 入 杂 物, 他 用有 孔 的铁盖 盖 在缸 口, 每 天 只 用 雨水 浇灌 。 另外 , 他 还 把 落 叶 收 集 起 来计算质量 。 5年 后 ,海 尔 蒙 特 将 柳 树 移 出 、 称 重 ,柳 树 和 落 叶 的 总 质 量 增 加 了 7 5千 克, 而 干土 仅 损 失 了 0 . 0 6千 克 。 为此 , 他
( 1 ) 分析 “ 植物 是 ‘ 吃’ 什么长大 的” 探究 过程 , 概括 出“ 科学探究 ” 的 基 本 流
程。
针 对各种假 设 , 学 生 制 订 实 验 探 究 的计 划 以检 验 假 设 是 否 成 立 。

2024年浙江省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2024年浙江省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2024年浙江省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江省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二章第1节《走进科学》,内容包括:科学的概念、科学探究的方法、科学思维与创新。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为第二章第1节至第3节,详细内容为科学的本质、科学探究的步骤、科学思维的特点以及科学创新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

3. 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科学的概念、科学探究的方法、科学思维与创新。

难点:科学探究的实施步骤,科学思维与创新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教学挂图。

学具:科学实验手册、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系列科学创新成果,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5分钟)以科学探究为例,讲解科学探究的步骤,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思维。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个简单的科学探究实验。

4.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思维的特点以及科学创新的意义。

5. 课堂小结(5分钟)6. 互动环节(10分钟)学生分享自己的科学探究实验设计,其他同学提出意见和建议。

7. 课堂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强调作业要求。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概念2. 科学探究方法3. 科学思维与创新4. 科学探究实验设计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关于光学的科学探究实验,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及结论。

2. 答案:实验目的:探究光的折射现象。

实验原理: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实验步骤:准备实验器材,如玻璃砖、激光笔等;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科学的概念、科学探究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实验设计方面还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 1-5科学探究练习以及答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 1-5科学探究练习以及答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第一章1.5科学探究练习一、单选题1.厨房调味盒里有多种白色固体。

小明为了确定哪种是蔗糖,他取少许尝味道。

他的行为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 建立假设B. 提出猜想C. 获得证据D. 得出结论2.加酶洗衣粉是在合成洗衣粉中加入0.2%~0.5%的酶制剂制成的。

某科学兴趣小组对某种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与水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每次实验所选的衣料、奶渍的量、洗衣粉的用量和用水量均相同,测得这种加酶洗衣粉在不同水温条件下除去衣服上奶渍所需的时间,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由表中数据判断,用这种加酶洗衣粉除去奶渍效果最好的水温条件可能是( )A. 80℃B. 60℃C. 50℃D. 30℃3.为了研究食盐和蔗糖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强弱,四位同学分别设计了一个实验,其中较为合理的是( )A. 20℃时,分别把10 克食盐和10 克蔗糖放在50mL 的两杯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全部溶解,说明食盐和蔗糖溶解能力相同B. 20℃时,分别把10 克食盐和20 克蔗糖放在50mL 的两杯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全部溶解,说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较强C. 把20 克的食盐放在15℃50mL 的水中,充分搅拌后只有部分溶解;把20 克蔗糖放在20℃50mL 的水中,充分搅拌后全部溶解,说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较强D. 20℃时,分别把20 克食盐和20 克蔗糖放在50mL 的两杯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食盐只有部分溶解而蔗糖全部溶解,说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较强4.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在《蜡烛的故事》系列讲座中,对蜡烛燃烧所涉及的知识做了全面的介绍。

下列关于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A. AB. BC. CD. D5.锯子的锯齿都“东倒西歪”,不在同一平面内。

小明猜想这是为了减小锯木头时的阻力,并设计实验检验猜想。

以下设计方案最佳的是()A. 用同一把拨正锯齿的锯子分别锯硬木头和软木头,比较用力情况B. 用同一把锯子,分别在“东倒西歪”和拨正锯齿时锯同一硬木头,比较用力情况C. 用一把“东倒西歪”的锯子和另一把拨正锯齿的锯子分别锯同一硬木头,比较用力情况D. 用一把“东倒西歪”的锯子和另一把拨正锯齿的锯子分别锯同一软木头,比较用力情况6.严谨的科学态度、合理的实验步骤和规范的操作方法是获取可靠实验结论的基本保证。

1.5科学探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1.5科学探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实验操作:熟悉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巧。
-数据收集与处理:运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与处理。
5.科学思维能力培养
-逻辑思维:学会运用归纳、演绎等方法进行推理。
-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善于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创新思维:勇于提出新观点,尝试新方法,解决问题。
6.科学态度与责任感
【解答】
实验材料:激光笔、白纸、直尺、铅笔。
实验步骤:
(1)在教室内找到一个较暗的角落,将白纸固定在墙上。
(2)使用激光笔照射白纸,观察光线的传播路径。
(3)用直尺在白纸上沿着光线的传播路径画线,并用铅笔标记。
(4)移动激光笔的位置,重复上述实验步骤,观察光线是否仍沿直线传播。
实验结论:光的传播是直线传播。
此外,课堂上的小组讨论让我看到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他们在讨论中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还能让他们在互动中拓展思维,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然而,我也意识到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对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难点,如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虽然我进行了一定的讲解和指导,但仍有部分学生掌握不够牢固。为此,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他们突破难点。
(3)在相同条件下,将光源移开,再次记录二氧化碳测试仪的读数。
(4)对比两次实验结果,分析光照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活动结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照。
5.创新思维:科学探究方法
【题目】请举例说明如何在科学探究中运用创新思维。
【解答】
在科学探究中,创新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假设和设计新的实验。以下是一个例子:
-假设与设计:根据已有知识,对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并设计实验方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讲练课堂1.5科学探究(讲义)(原卷版+解析)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讲练课堂1.5科学探究(讲义)(原卷版+解析)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五节科学探究【知识点分析】一.生活中的探究1.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在探究,在探究问题时,我们一般会先假设几种可能的原因,再对每一种原因可能产生的结果进一步探究,知道找到真正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2.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在探究。

例如,你家的电灯突然不亮了你会首先查找停电的原因,你可能会这样考虑问题:如果只有我们这幢楼停电,那么附近楼的灯应该是亮的,观察结果是对面楼的灯都不亮了,你会判定是整个小区或全村停电了:如果观察到对面的楼亮着灯,那么可能是我们这幢楼停电了;那么,是整幢楼停电还是只有我们楼道停电呢?二.科学家的探究1.科学家们为探究科学真谛做出了艰辛的努力。

下面是科学史上一位科学家( 琴纳医生)一次成功的探究活动--天花和牛痘的科学实验。

(1)天花是一种死亡率很高的传染病。

18世纪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每当天花流行,就有大量患者丧生,即使有人幸存,也会在脸上留下疤痕。

英国医生琴纳了解到,10世纪时中国人已发明了往人的鼻孔里吹痘痂粉的方法预防天花,但这种方法并不安全,有时会导致人死亡。

(2)琴纳决心寻找更有效、更安全的办法琴纳发现,几千家家都有天花的受害者。

只有养牛场的挤奶女工中没有人患天花、他还发现已经得过天花的人不会再次感染天花(3)挤奶女工告诉他,牛也会患天花,患病时在牛的皮肤上会出现一些小脓疱,叫牛痘。

挤奶女工给患牛症的奶牛挤奶,也会被感染而起小脓疱,但很快就痊愈了,以后她们就不会再得天花了。

于是,琴纳猜想其中必有奥妙。

(4)琴纳想:或许得过一次天花,人体就会对天花产生免疫力。

挤奶女工得了一次轻微的天花,就有了对天花的免疫力;得过天花的人也因此而获得对天花的免授力。

所以他们都不会再感染天花.(5)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从牛身上采集牛痘脓浆,接种到人的身上,使他们也像挤奶女工那样得轻微的天花,以产生对天花的免疫力。

(6)1796年5月的一天,琴纳从一位挤奶女工的手上取出微量牛痘脓浆,接种到一个8岁男孩的手臂上。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探究》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探究》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探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探究》章节,详细内容包括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实验设计及实验数据的处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

2.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和结论、反思与评价。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实验设计。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及实验数据的处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温度计、天平等)、教学PPT、黑板。

2. 学具:实验记录本、笔、尺子、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科学探究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2.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一个简单的实验为例,讲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和结论、反思与评价。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测定水的酸碱性,要求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过程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5. 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15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2. 科学探究的过程3. 实验设计及实验数据的处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简单的科学探究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

答案:略。

实验数据:测定不同浓度的盐水对鸡蛋浮力的影响。

答案:随着盐水浓度的增加,鸡蛋浮力增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但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参加学校或社区的科学探究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小车质量m(千克) 0.20 0.40 0.60 0.20 0.40 0.60 0.20 0.40 0.60 小车速度v(米/秒) 0.7071 0.5000 0.4083 1.0000 0.7071 0.5773 1.225 0.8660 0.7071 木块滑动距离s(米) 0.2 0.2 0.2 0.4 0.4 0.4 0.6 0.6 0.6
2
3

较慢
1.8
1.8
7.某医院对志愿者进行了如下研究:18名志愿者服用了等量的一种镇 静剂,经过3小时测得志愿者血液及尿液中镇静剂的含量,数据见图。 某人分析数据后得出下列结论,你认为错误的是 ( B ) A.不同个体血液中存留的镇静剂含量不同 B.大多数人血液中镇静剂的含量比尿液中的低 C.大多数人血液中的镇静剂含量高,其尿液中的镇静剂含量也高 D.血液中的镇静剂含量在每毫升5.0×10-8~1.5×10-7克之间的人占 多数
科学探究过程
提出科学问题 进行猜想和假设
制订计划、设计实验
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 检验与评价 表达与交流
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技能
观察测量
分类
预测推测
模型
图表图像
对照比较
数据处理
综合的科学探究过程技能
猜想与假设
实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计
控制变量
实验
证据解释
初中科学课本中: 1、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的有关;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种子萌发的与哪些因素有关
6号
室温(20℃),光照较暗,不浇水
影响马铃薯生长发育有哪些因素? (1) 该小组研究的问题是 ▲ 。 (2) 1,3号花盆组合可用来探究 ▲温度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3) 你认为该实验设计是否存在缺陷?请说明理由 ▲ 。 每个花盆只种一块马铃薯,实验存在较大的偶然性
5、某校实验小组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提出了下列假设: 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③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有关; ④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运动速度大小有关。 然后该实验小组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以检验提出的假设。则这个实 验要检验的假设是 ( B ) A.① B.② C.②和③ D.①②③④
(1)从表格的数据可以看出:小球的运动速度越大,那么橡皮筋的伸 长就越 ▲ 。 长 橡皮筋长度能反应出拉力大小 (2)小明用橡皮筋替代绳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 。 (3)小玲查阅资料后知道作圆周运动的小球受到的拉力与小球的运动 速度、小球的质量以及圆周的半径有关。据此,小玲认为用橡皮筋代替 绳子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请说出理由 ▲ 。 实验中存在两个不同变量
6、在“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同学们提出了以下几 种猜想: A.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大小有关 B.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 C.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大小有关 D.与物体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小王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在桌面上进行了三次实验,实 B 验数据如右图所示,表中数据可以验证猜想____▲_(填序号), 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无关 次数 1 木块运动快慢 弹簧测力计示数/N 较快 1.8

控制变量法
1、为了研究种子萌发条件,某科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 如下A、B、C、D四个实验装置,并把它们放在阳光下。 根据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 通过A装置和B装置的比较,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水分 。 BD (2)探究种子萌发跟光照的关系应选择 ▲ 两个装置,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种子的萌发 不需要光照
8、某小组同学用实验小车去撞击同一木块来研究小车的动能与小车的 质量和速度之间的关系,实验时利用了DIS装置精确地测出了小车撞击 木块时的速度,小车撞击木块后与木块一起向前滑动,记录的实验数据 如下表所示。为了进一步探究动能与所测物理量间的数值关系,他们进 行了适量的运算,将结果记录在表中后四列中。
(1)蚕的生长发育过程我们称为完全变态 ___ ____发育。 (2)该小组提出的假设是 ▲产生双宫茧的原因可能与蚕的密度有关 (3)这一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 产生双宫茧的原因与蚕的密度有关 (4)你还对产生“双宫茧”其他原因是否另有猜测,请你举出其中的 一个 ▲温度
3、用绳子拉着一个小球在光滑的水平桌面做圆周运动,绳子拉力大 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认为与小球的运动速度有关。于是他用一根 橡皮筋连接一个小球,让小球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以一定速度作圆周 运动(如图所示)。改变小球的运动速度,做几次实验,记录现象如 下表。 橡皮筋长度/ 小球速度 小球质 橡皮筋 小球 厘米 量 / 克 · 15 15 15 慢 较快 很快 10 15 18
4、某课外生物科技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①取6个同样大小的小花盆,分别装满同样的沙土,并编号。 ②将一个刚出芽的马铃薯块茎切成大小大致相同的6块,每块马铃薯上 都有一个芽眼。将这6块马铃薯分别埋进6个小花盆的沙土中5 cm深。 ③把6个花盆按照下表的要求分别培养,并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花盆编号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培养条件 室温(20℃),光照充足,适量浇水 室温(20℃),黑暗中,适量浇水 低温(0℃),光照充足,适量浇水 室温(20℃),光照较暗,适量浇水 室温(20℃),光照较暗,大量浇水,将盆底的排水孔堵死
A
B
C
D
2、蚕宝宝是我们熟悉的昆虫,正常情况下,蚕宝宝在结茧时不吃也不喝, 每个蚕宝宝能结出一个厚薄均匀的茧,某兴趣小组在对蚕茧分类时发现, 有个别蚕茧是有两个蚕宝宝共同结出的“双宫茧”,属于劣质茧。因此想 探究产生“双宫茧”的原因。他们在5月份进行了实验,,将刚成熟的蚕 宝宝分三组以不同的密度(如:130条/米2指每平方米放的蚕宝宝数量为 130条)进行实验,7天后统计“双宫茧”的数量。为实验的可靠性在9月 份又做了一次实验。实验结果见下表。请问:
(1)分析比较实验次数 1、4、7 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小 车质量相同的情况下,速度越大,小车的动能就越大。 (2)分析比较实验次数1、5、9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在小车速度相同的情况下,质量越大,小车的动能就越大。 。 (3)该同学借用 木块滑动距离 来反映小车动能的大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