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尿的形成与排出教案3

合集下载

北京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北京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
2.通过学习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密切关系,增强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尊重和珍视。
3.培养学生关注健康、预防疾病的思想意识,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适量饮水、定时排尿等。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教学目的: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
教学过程:
a.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尿液形成和排出的过程。
b.强调重点、难点,提醒学生注意尿液异常与疾病的关系。
c.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关注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五、作业布置
1.书面作业: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绘制尿液形成和排出过程的思维导图,以直观地展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2)设计一份关于尿液成分变化的原因的填空题,让学生通过填写答案,巩固所学知识。
(3)针对尿液排出的神经调节过程,出一道简答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排尿反射的神经调节机制。
2.实践作业:
(1)请学生观察并记录自己一天的饮水量、排尿次数和尿量,了解自己的排尿情况,并与同学分享。
(2)让学生采访家人或朋友,了解他们的饮水量和排尿习惯,分析是否存在不良生活习惯,并提出改进建议。
(2)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意识,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
(3)教育学生关注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将生物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5.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七年级生物下册4.11.2《尿的形成与排出》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4.11.2《尿的形成与排出》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4.11.2《尿的形成与排出》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七年级生物下册4.11.2《尿的形成与排出》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教材分析
《尿的形成与排出》是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4单元“人体生理活动”的第11节“尿的排出”的第2子标题的内容。这一节主要介绍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过程,包括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以及尿液的排出。教材通过插图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以及排出的途径。
学情分析
考虑到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对于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人体的主要器官系统等知识,但对于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过程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应该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掌握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在素质方面,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板书设计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
1.形成过程
-肾小球的过滤作用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2.排出过程
-输尿管
-膀胱
-尿道
3.生理意义
-维持水平衡
-排除废物
4.相关疾病
-肾炎
-肾结石
5.尿液检测
-观察尿液颜色、气味
-自制尿液检测剂
6.节水意识
-珍惜水资源
-节水行动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准确精炼,概括性强。通过结构清晰、条理分明的板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尿液的形成与排出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板书设计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趣味性,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优化板书设计,为提高教学效果而努力。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尿的形成与排出 教案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尿的形成与排出 教案
11.2 尿的形成与排出 教学设计
学习
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说出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个器官的功能。
2.概述肾脏的结构以及肾脏与尿液形成相关的结构特点。
3.说明尿液形成和排出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肾脏结构图的观察,提高学生识图能力
2.在血液、原尿、终尿三者成分中,学习用比较法对肾单位血液流动特点进行分析、归纳的方法
由于从肾脏流出的血液刚刚经过了肾脏的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它里面的尿素等废物最少,所以说,在全身各血管中,含尿素最少的血管是肾静脉。肾小管在进行重吸收的同时,管壁细胞也会分泌一些废物这样进入肾小管末端——集合管中的液体就是一些含尿素、无机盐等较多的尿液。尿液形成以后,经集合管逐渐流向肾盂。
3.血液、血浆、原尿与尿液成分的区别
②正常情况下,肾小球不能滤过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肾小管具有重新吸收原尿中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部分无机盐等的作用。结合化验单的各项指标可知,该病人的肾小球和肾小管出现了问题。
要知道这个的尿液与还价有差异的原因,需要了解尿液在肾单位中形成的过程。
二、尿液在肾单位中形成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当血液由肾动脉进入肾脏后,经入球小动脉流入肾小球。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索等物质由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腔中(由于肾小囊的壁也很薄,又加上出球小动脉比入球小动脉细,使肾小球内的血压升高,有利于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了原尿。
四、适量饮水和适时排尿有利健康
1适量饮水
人全每天摄取的水量和排出的水量是相对平衡的,水摄取的多,排出的也就多。人体的代谢废物只有溶在水中才能排到体外。一个成人一昼夜至少排尿500 mL,才能将体内代谢废物排出。

第11章第2节尿的形成与排出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11章第2节尿的形成与排出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总结尿液形成与排出的规律,提高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研究的兴趣,激发学习生物学的热情,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2.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认识到尿液形成与排出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自身健康。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肾脏、预防尿路疾病的重要性,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进行家庭实验:测定一次饮水量与排尿量的关系,记录数据并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尿液形成与排出的过程。
4.针对课堂学习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保护肾脏、预防尿路疾病的科普文章,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
5.分组进行课题研究,每组选择一个与尿液形成与排出相关的主题,如“尿液成分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如何预防尿路感染”等,进行资料搜集、分析、总结,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3.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概括尿液形成与排出的关键知识点。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3.教师强调尿液形成与排出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自身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本第11章第2节后的练习题,巩固尿液形成与排出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第11章第2节尿的形成与排出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以及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掌握尿液成分与血浆、原尿的区别,了解尿液中各成分的正常范围及其意义。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尿液形成和排出相关的生理现象,如尿频、尿急等。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尿的形成与排出 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尿的形成与排出 教案设计

尿的形成与排出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1)阐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功能。

(2)概述肾脏的结构特点。

2.能力:通过观察、解剖肾脏的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泌尿系统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在第一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泌尿系统通过尿液的形式排出多种代谢废物。

至于如何形成尿液,形成尿液的器官有什么特点,这是本节教学内容要解决的问题。

第1课时重点要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结构,会概述肾脏的结构特点,老师需帮助学生从肾脏的外部形态到内部结构,从宏观结构到微观结构逐步认识、理解,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结合学过的血液循环的作用,分析肾脏的血流特点,从而也为下节课尿的形成打好基础。

〖设计思路〗知识回顾,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学生观察解剖实验建立感性认识,了解肾脏的形态结构特点→教学课件展示肾脏微观结构,结合模型,使学生了解肾脏的微观结构→录像播放肾脏内的血液流动特点,使学生了解血液流动途径,为下节课打好基础→师生共同总结泌尿系统的结构及功能〖教学设计〗1.导入:通过上节课学生对尿液成分的测定,设疑:尿的形成与排出需要人体内的哪个系统来完成?导入课题:“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关于肾脏的外形和结构的学习:肾脏是形成尿的器官,也是泌尿系统的最重要器官。

为了使学生更准确地了解肾脏的结构,先组织学生对肾脏外形的观察(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肾脏与输尿管的关系以及与肾脏相连的肾动脉、肾静脉)。

然后组织学生解剖肾脏,观察内部结构(注意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指导)。

3.关于对肾脏内部微观结构的学习:教师先出示多媒体教学课件(肾脏的内部结构)引导学生将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相结合,了解肾单位的组成,利用模型进一步掌握肾小体的结构。

最后让学生总结肾单位的结构。

另外,通过录像教学,让学生熟悉肾脏中血管的分布特点和血液流经过程,为下一节课学习尿液的形成作好知识储备。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11.2《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11.2《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3.教学过程:
(1)介绍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让学生了解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器官的作用。
(2)详细讲解尿液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肾小管等肾脏内部结构的功能。
(3)阐述泌尿系统各器官如何协同工作,完成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课堂讲解的内容进行讨论。
3.课堂讲解:详细阐述尿液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理解泌尿系统的生理作用。
4.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观察,巩固所学知识。
5.课堂总结: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
6.课后作业: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2)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实施分层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2.教学策略:
(1)情境创设:以生活中的实例为切入点,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作业评价:
(1)教师及时批改学生作业,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2)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2)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在实验观察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4)单元测试:检测学生对泌尿系统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人体生理系统的基本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人体的哪些生理系统?它们各自有什么功能?”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尿的形成和排出 教案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尿的形成和排出 教案
思考与练习
人体的代谢废物由血液运输到肾脏。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由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与血液相比,原尿不含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其他成分两者相似。
尿的形成
当原尿流经管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进入毛细血管中,剩下的物质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最后流向肾孟。
尿液的形成是连续的,尿液的排出是间歇的。如果尿液太多,膀胱过度膨胀会影响膀胱的正常功能。所以,必须及时排尿。
女性尿道比较短,长度为2-5cm。尿道外口附近有阴道和肛门等器官,容易感染病菌引起泌尿系统疾病。因此,女性要特别注意尿道外口的清洁卫生。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第11章 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
第三节 尿的形成与排出
一、尿的形成 二、尿的排出 三、泌尿系统的卫生
原尿的形成 途径 1.
尿的过滤 2.
课 题 :
第11章 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
第三节 尿的形成与排出
教 学 目 标:
说明尿液形成和排出的过程。
教 学 重 点:
2、尿液形成过程。
教 学 难 点:
1、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课 前 准 备:
挂图、教具、模型、相关的资料
课 时:
1课时
教师活动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引 入 新 课:
板 书
指导学生读书
一个健康人每天形成原尿约150L,而每天排出的尿液一般约为1.5L。
尿的排出
肾脏形成的尿液,由肾益流经输尿管进入膀跳,在脖脱暂时贮存。当膀胱尿液达到一定量时,就会产生尿意,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尿液经尿道排到体外。

北京版七年级生物下册7.2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优秀教学案例

北京版七年级生物下册7.2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优秀教学案例
2.阐述尿液的形成过程,包括滤过、重吸收和分泌等环节。
3.通过示例和案例,解释尿液排出的意义及其对人体的正常功能维持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任务:“请你们小组探讨尿液的形成过程及其排出机制。”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排泄系统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人体如何排出废物吗?尿液是如何形成的?”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3.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二)讲授新知
1.详细讲解排泄系统的组成,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器官。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排泄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人性化的语言和关怀的态度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教学内容与过程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取得全面发展。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本案例通过多媒体展示排泄系统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结构和工作原理,再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尿液形成和排出的重要性。这种情景创设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北京版七年级生物下册7.2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生物教学中,北京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是一个重点和难点。这一节内容涉及到人体的排泄系统,包括肾脏、尿道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尿液的形成过程。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需要具体的实例和形象的描述。因此,我设计了一份教学案例,通过实验、讨论和观察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11.2 尿的形成与排出 教案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11.2 尿的形成与排出 教案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及教学设想:(一)本部分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尿的形成和排出》是七年级下册第11章第2节内容。

一个人,只要是活着,就需要每天从外界摄取养料,同时将体内产生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物质的运输以及能量的供应之后,针对人体内代谢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

它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的三大系统的知识点联系紧密,因此理解尿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确立:1.知识目标:学生能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功能;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获取知识能力和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生能概述肾脏的结构,说明尿液的形成过程。

分析:尿的形成主要与肾单位有关,肾单位是个非常微观的结构,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说,他们对这一结构不可能有任何了解,而且对“每个肾脏包括大约100万个肾单位”的理解也需要学生发挥想象,而“肾脏的结构”又是理解另一重点“尿的形成”的知识准备。

因此,教材中特别安排了一个活动“观察肾脏”,并配合“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此图的作用是帮助理解以上重点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这张图。

2.难点:学生对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的理解。

分析:要突破该难点应适当回忆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以及在物质交换中作用,来分析肾内毛细血管所具有的功能,从而推测肾小球和肾小管的作用特点,为理解尿的形成过程打好基础。

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由已知来探究未知,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还能将以前所学知识与新课教学相联系,使学生更好地确立“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人体的各系统之间是互相关联,共同协作完成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的观念。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11.2《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11.2《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六、教学反思
1.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优点和不足。
2.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针对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11.2《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章节,学情分析如下:
学生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已经掌握了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如消化、呼吸等,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其中的具体机制和细节认识不够深入。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11.2《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掌握尿液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以及尿液的主要成分。
2.使学生了解尿液的排出过程,包括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作用。
3.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例如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通过讲解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和谐统一,增强学生对生命奥秘的敬畏之情。
3.使学生了解肾脏疾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设计具体内容如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图片和实例,引起学生对尿液形成和排出过程的兴趣。
2.提问:“为什么人体需要排出尿液?尿液是如何形成的?”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尿液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尿液的排出过程,包括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作用。
2.难点:理解尿液形成过程中,肾小球和肾小管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尿液排出过程中各器官的功能协调。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肾脏实物模型、播放尿液形成和排出动画,激发学生对本章节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11.2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11.2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策略:以问题为导向,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互补、提高。
教学策略:合理分组,明确分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完成任务。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11.2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掌握肾脏、肾小球、肾小管等结构与功能,了解尿液成分及其意义。
2.了解尿液的排出过程,包括膀胱、尿道等结构与功能。
3.掌握尿液的形成与排出过程中涉及到的生理机制,如滤过、重吸收、分泌等。
4.学会运用生物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如尿液的形成与排出。
2.讲解尿液形成的过程,包括滤过、重吸收、分泌等生理机制,结合图示和模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3.引导学生了解尿液排出的过程,介绍膀胱、尿道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尿液的形成过程中,哪些物质被滤过,哪些物质被重吸收?”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汇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生物学科素养。同时,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11.2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章节,针对的是七年级学生。在这一阶段,学生对生物学已有一定的了解,具备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和观察、实验能力。但学生对尿的形成与排出过程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对肾脏结构与功能的认识可能存在模糊之处。此外,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方面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以下几点:

七年级生物下册《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下册《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案、教学设计
3.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组织小组合作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尿液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2.通过学习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使学生认识到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
4.讲解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在尿液排出过程中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整个尿液排出机制。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观点,互相解答疑问,共同探讨重吸收作用在尿液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1.请学生绘制尿液形成过程的思维导图,明确标注肾小球、肾小管、重吸收作用、尿液排出等关键知识点,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使知识点更加形象化、系统化。
2.根据课堂学习,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尿液形成过程的小论文,要求不少于500字,内容需包括:肾脏结构、尿液形成过程、重吸收作用的意义、尿液排出机制等。要求论文结构清晰,论述严谨,学术术语使用准确。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课堂练习题,涵盖尿液形成过程、肾脏结构、尿液排出机制等方面的知识点。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批改练习题,针对学生出错较多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尿液形成过程、肾脏结构、尿液排出机制等关键知识点。
4.关注学生的作业进度,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关心和帮助,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4.巩固提升: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尿的形成与排出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尿的形成与排出教案

《尿的形成与排出》教案教学目标:1、说出肾单位的组成,理解尿的形成和排出。

2、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作出推想的过程中,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体验肾脏结构的精巧,感悟生命的宝贵。

教学重点:肾单位的组成以及尿液的形成。

教学难点: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利用尿检化验单设问:“这些数据中有何异常,由什么原因造成的?”二、前置作业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3、描述其它排泄途径三、学生自学四、要求学生自学,并观察思考和作答:1、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肾单位的组成?2、比较尿液和血浆的成分有什么变化?你认为排尿主要排出了哪些物质?3、血浆和肾小囊中液体成分的变化,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有什么作用?4、在肾小囊中出现葡萄糖而在尿液中没有,这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五、互动交流1、教师展示肾脏的图示。

由肾的颜色推测肾内有丰富的什么?并推出尿液的形成与什么有关系2、师生共同画出肾单位示意图,学生看图了解肾单位的结构。

3、学生比较分析数据,指出血浆、原尿、尿的差异。

4、学生分析数据总结出肾小球有过滤作用。

5、教师点拔:筛砂子:小的(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筛下去,大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留在筛子里,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相当于筛子。

6、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约有150 L ,我们每天排出的尿液有这么多吗?原尿在肾小囊中,尿液是在肾小管末端。

那还有99%的液体跑到哪里去了呢?学生小组讨论得出是因为肾小管的重新吸收作用。

肾小管重新吸收大部分的水,部分无机盐,全部葡萄糖。

画图展示(由于尿液的形成过程比较抽象,通过画图,学生上台讲解,增强直观)六、进一步延伸:(1)如果一个人的尿样中检查出了蛋白质和红细胞,请你推断此人的什么部位可能发生了病变?(2)如果一个人的尿样中检查出了葡萄糖,请你推断此人的什么部位可能发生了病变?7、师生共同总结排尿的意义:排尿排出了多余的水、无机盐、尿素,维持了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七年级生物下册11.2尿的形成和排出教案北师大版.doc

七年级生物下册11.2尿的形成和排出教案北师大版.doc

第11章第2节尿的形成和排出第2课时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冃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肾脏与尿的形成相关的结构特点;(2)能描述尿液的形成过程和排出过程;(3)知道泌來系统的卫牛保健。

2、过程与方法(1)在血浆、原尿、终尿三者成分中,学习用比较法对肾单位血液流动特点进行分析、归纳的方法。

(2)通过比较正常情况与肾脏出现问题是尿液成分的变化,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建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激发学生H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3)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卫生知识,提高口我保健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丿录液的形成过程2、难点肾单位的结构「尿液形成的关系,尿液形成过程屮的物质变化。

【教法与学法】1、教法:多媒体教学,问题解决法,讲授法等2、小组合作讨论、归纳总结法【课前准备】课件制作【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复习导入知识冋顾:代谢物排泄的途径,肾脏的结构复习IH知识,准备建构新知识。

设疑:肾单位是如何形成尿液的呢?引入并板书尿的形成二、新授课(一)尿的形成1、活动:分析尿液成分的几项指标讨论:(1) 与正常人相比,这个病人尿液中的哪项指标不正常?(2) 推测这个病人的肾脏哪些结构出现了问题?讲述:耍想知道这个病人的肾脏哪些结构出现了问题,就需要了解尿液在肾单位中的形成过程。

2、尿的形成阅读思考:⑴尿液在肾单位中的形成包括儿个阶段?板书:复习提问:1、代谢物排泄的途径有哪些?2、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3、泌尿系统中形成尿液的器官是什么?4、肾脏的结构包括哪些部分?5、肾实质中形成尿液的垄本单位是什么?肾单位的组成?6、在肾单位中冇儿处冇毛细血管?出示投影,教师巡回指导投影展示尿的形成过程的示意图,帮助分析尿的形成过程的2个阶段。

看投影回答1、学生思考第一节内容回答回答2、学生回答3、形成球液的器官是肾脏4、肾脏的结构包括肾实质和肾盂5、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11章第二节尿的形成与排出教案3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11章第二节尿的形成与排出教案3北师大版

尿的形成与排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位置和功能,理解排泄的概念,掌握肾脏的结构与尿液的形成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泌尿系统模式图、肾结构示意图、尿的形成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2、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1、本章的重点是排泄的概念,肾脏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因为:(1)学生对排泄的概念常常有不确切的认识。

他们从大众传播媒体得知排便、排尿都是排泄,这种错误认识往往是根深蒂固的。

若学习了人体生理卫生还不能扭转这个错误认识,不懂排泄的正确含义,本章的学习就失败了。

故排泄的概念是重点。

(2)肾脏是尿液形成的结构基础,尿液是排泄的主要途径。

本章的主题是排泄,主要介绍泌尿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故肾脏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是重点。

2、肾单位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是难点。

因为:(1)肾单位结构复杂,又不能用眼直接看到。

即使有条件的学校,给学生创造在显微镜下观察肾脏切片的机会,学生也很难找到完整的肾单位。

而肾单位是产生尿液的结构单位,是看不到却很重要的关键知识点。

突破肾单位这个难点可为尿液的形成打好基础。

(2)尿液的形成过程难度更大。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涉及到原尿的形成与成分;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涉及到终尿形成与成分。

这里必须让学生明白肾单位中血液的来龙去脉和尿液的产生与排出途径,也就是说要血路、尿路都清楚。

然而,让学生理解看不到的结构与其功能确有难度。

教法与学法(一)学情分析学习者是七年级下期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求知欲高,好问好动,但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优于理性思维,自控能力较差,自主探究能力还不够强。

这些特征对教学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故教师要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地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者已学习了血液循环的知识,为学习尿的形成做好了铺垫。

同时在生活中了解了一些有关尿液形成的常识,但非常肤浅,且遇到的问题似乎更多,如其具体过程如何,血尿是怎样形成的,尿毒症为何要换肾等。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11.2尿的形成和排出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11.2尿的形成和排出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让学生通过亲眼目睹尿液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我将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学习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学生将能够理解人体生理功能的复杂性和精密性,增强对身体健康的重视。
2.问题导向教学: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3.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沟通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尿液的形成过程,通过图示和模型等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5.总结归纳与作业小结:在学生小组讨论后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的重要环节。在本节课中,我会以一个生活实例来导入新课。例如,我可以讲述一个故事,描述一个人在参加长跑比赛过程中,因为不了解尿液排出的重要性而导致身体不适的情况。通过这个故事,引发学生对尿液排出问题的思考,激发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
接着,我会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知道尿液是如何形成的吗?”,“尿液排出的过程是怎样的?”等,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帮助他们对本节课的内容有所期待。
在技能方面,学生应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观察和分析尿液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如尿比重、尿蛋白等。学生还应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能够参与并完成尿液形成和排出的相关实验。

第11章第2节尿的形成与排出教学设计(共2课时)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11章第2节尿的形成与排出教学设计(共2课时)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2.提出问题:
接着,提出以下问题:“我们的身体如何处理喝进去的水分?这些水分在身体里经历了怎样的旅程?尿液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被排出体外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知
1.尿液形成过程:
首先,介绍肾脏的基本结构,包括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等,并解释它们在尿液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接着,详细讲解尿液形成过程中的滤过、重吸收和分泌三个阶段。
3.结合生活实际,调查并分析身边亲朋好友的饮水习惯与排尿情况,探讨适量饮水对健康的影响。要求学生撰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小调查报告,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4.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次关于尿液形成与排出的实验探究活动。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实验内容可以包括观察尿液成分的变化、模拟肾小管的重吸收过程等。
二、学情分析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的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的适应与进化等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尿的形成与排出这一章节的学习,既有兴趣,也存在一定的挑战。兴趣方面,尿液的形成与排出过程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挑战方面,尿液形成过程中的肾脏结构与功能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了解尿液在自然环境中的循环过程,认识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重要性。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尿液形成与排出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环保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4.教学评价: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案-4.11.2 尿的形成与排出3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案-4.11.2 尿的形成与排出3

《尿的形成与排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11章第二节。

在第一节学习了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类型和排泄途径,明确了泌尿系统排出尿液这一途径为主要主要排泄途径。

本节内容在课程标准中隶属于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人”,其对应的具体内容标准是“概述尿液的形成与排出过程”,属于理解水平。

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并不陌生,但对肾脏的结构并不能很好的理解,且这部分内容抽象、复杂,构成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说出泌尿系统的组成器官和各器官的功能,通过对肾脏的结构由宏观到微观的认识,建构尿液在肾单位中形成的知识系统;2.能力目标:通过对微课中信息的提取、分析、推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逻辑推理的能力,通过活动“制作肾单位模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同“人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肾脏的结构。

2.教学难点:肾单位的结构与尿液形成的关系。

四、设计思路整节内容围绕“尿的形成过程”开展,按照逻辑顺序,分为三个模块开展,分别是“Where—在哪里形成”“Why—为什么能形成”以及“How—怎样形成”。

本节内容主要解决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课前学习(微课)对于肾脏有初步的认识,了解肾脏的功能为“形成尿液”,从而在面对“Where—在哪里形成”这一问题时,直接的认知为——肾脏,再通过3个微课视频,从中获取相应信息,一一分析后,最终得到答案——尿液在肾单位中形成。

在上述的推理分析过程中,由于肾单位这一概念过于抽象、难懂,所以安排了构建物理模型这一活动,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让抽象的“肾单位”结构变得形象、直观。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课前准备1.微课准备结合本节内容的特点及教学重难点,笔者录制了以肾脏的结构为主线的微课,主要分为理论知识讲解部分(图1),和实验部分——肾脏的外形观察、肾脏的纵剖面观察、肾单位的显微观察。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11第2节尿的形成与排出优质教案(3)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11第2节尿的形成与排出优质教案(3)
输尿管膀胀尿道 输尿管上 端与肾脏地肾益相连,下端开口
于膀胱。输尿管具有输送尿液地 功能。膀胱是一个囊状结构,位 于盆腔内,具有贮存尿液地功能。 尿道四泌尿系统通向体外地管 道,具有排出尿液地功能。
教学 反 思:
板书设计
一、泌尿系统地组成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肾小囊
肾小体
肾小囊
肾小体
二、肾单位 肾单位
课 挂图、教具、模型、相关地资料 前准
备 课 1 课时 时
教师
教学过程学活动生 Nhomakorabea活


人体地代谢废物主要以尿液
入新 地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尿液
课 是怎样形成和排出地呢?弄清这
板 些问题就需要了解泌尿系统地组
书 成及功能。
泌尿系统地组成
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
膀胱、和尿道组成。
肾脏 肾脏位于人体腹腔后
肾小球
肾单位 肾小管 肾小球
肾小管
肾单位
肾小管
肾小球是一个由数十条毛细
血管弯曲盘绕形成地血管球,血
液从入球小动脉人肾小球,由出 球小动脉流出肾小球。肾小球外 包围着肾小囊。肾小囊很薄,其 内层紧贴肾小球,内外两层之间 有一囊腔。肾小球与肾小囊主要 分布在肾脏地皮质部分。
肾小管弯曲细长,主要分布 在肾脏地髓质部分;外面有与出 球小动脉相连通地 毛细血管网。大量地肾小管汇集 成一些较大地管道通入肾盂。
第 2 节 尿地形成与排出

第 11 章 人体代谢废物地排出

第二节 尿地形成与排出
教 1、说出泌尿系统地组成器官和各个器
学 官地功能。
目 2、概述肾脏地结构,肾脏与尿液形成

相关地结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尿的形成与排出》教案
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描述其他排泄途径;
提高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尿的形成过程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课前准备:准备人体泌尿系统的模型和挂图及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准备过滤实验的实验用具;收集或制作尿的形成的flash动画。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我们每天要获得各种营养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与此同时我们在生命活动中也会产生许多废物,这些废物在体内堆积起来会使我们生病。

因此我们的身体就象打扫房间、清除垃圾一样,把这些废物收集起来,通过各种途径及时排出体外。

教师:介绍排泄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排粪便是不是排泄?”。

学生:分析粪便的成分,比照排泄的定义,得出结论“排出粪便不算排泄”。

教师:给出排遗的定义,引导学生比较排泄与排遗的不同。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如何排出体外的?
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归纳出排泄的途径:排汗、呼吸、排尿。

教师:以事例引出问题,激发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兴趣。

展示挂图和模型,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

学生:有目的的观察泌尿系统的模型和挂图,总结泌尿系统主要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根据结构特征结合书本,归纳泌尿系统各部分的功能。

根据所学知识,说出血液进出肾脏的路径并得出结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关。

教师: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它在某些方面有点象过滤器。

当血液流经肾时,它们将废弃物从血液中分离出来。

肾是如何过滤血液的,我们不妨以实验来模拟一下。

介绍实验用品及实验步骤,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学生:完成模拟实验,观察思考:那些物质通过了滤纸,那些没通过?说出模拟实验中滤纸、液体、滤出物质分别代表肾过滤过程中那些器官或物质。

试述血液经肾脏的过滤后成分有何变化。

教师:介绍每个肾由100万个肾单位组成,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每个肾单位犹如一个“过滤工厂”。

展示肾单位的挂图,,指出肾单位是由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等组
成的。

学生:阅读资料分析,比较尿液和血浆成分的变化,血浆和肾小囊中液体成分的不同。

教师:归纳血浆、肾小囊中液体、尿液成分的不同,对照挂图,提问: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有何作用。

学生:肾小球和肾小囊壁可以让小分子的物质通过,而大分子的物质仍留在血液中,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有过滤作用。

教师:点出肾小囊中的液体是原尿。

比较原尿(150升)与尿液(15升)量的巨大差别,引导学生思考:原尿中大部分成分并没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它们去哪儿了?
学生:分析得出肾小管具有重吸收作用。

教师:出示尿的形成过程的flash动画和挂图。

学生:对照挂图,试叙述尿的形成过程。

教师:肾脏形成的尿液是怎么排出体外的?
学生:回顾本节前面的知识,描述出尿的排出过程。

教师:提出排尿的重要作用和养成及时排尿的习惯。

教学反思
人体结构和生理的知识对学生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关系,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自觉养成卫生习惯有重要作用而且人体的结构和生理又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涉及的,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所以这部分知识较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但是日常积累的知识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科学的,例如学生常把排尿和排粪便同视为排泄,认为尿液是在排泄系统中形成的等,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纠正不科学的认识。

就宏关而言,泌尿系统的组成是学生熟知的,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时易与学生产生共鸣。

但微观上,具体到肾单位,对学生而言又是陌生的,因此教师注意适时出示挂图,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

肾脏的过滤作用,以实验模拟,便于理解,也为后面讲解肾小球、肾小囊壁的作用打下基础。

尿的形成过程距离生活常识较远,因此教师不急于阐述尿液形成的完整过程,而是以点连线,先以资料分析使学生比较出血液、原尿、尿液成分的不同,归纳肾单位各部分的作用,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以视频材料为线,连起各知识点,学生自己表述出尿液形成的过程,避免了教师全盘托出,学生全盘接受的模式。

尿的排出过程这一知识点较简单,让学生自己描述,教师补充。

最后,教师提示注意泌尿系统的卫生。

就能力训练而言,本节用多种方式(挂图、模型、实验、flash动画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典型例题
1.正常的尿液中含有 ( )
A、水和蛋白质
B、水和大量的葡萄糖
C、尿素和蛋白质
D、尿素和水
【答案】D
【分析】人的正常尿液中含有水、尿酸、尿素、无机盐等,几乎不含蛋白质和葡萄糖。

原尿中虽然含有葡萄糖,但在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的葡萄糖全被吸收了,因此尿液中几乎不含葡萄糖。

2.尿的形成过程中,起滤过作用的结构是 ( )
A、肾小球
B、肾小囊
C、肾小管
D、输尿管
【答案】A
【分析】肾小球是个血管球,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物质可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去,所以,起滤过作用的结构是肾小球。

习题精选
1.下列过程属于排泄的是( )
A.汗液由汗腺排出
B.食物残渣由肛门排出
C.鼻腔流出鼻涕
D.气管排出痰
2.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
A.肾小球
B.肾小囊
C.肾小管
D.肾单位
3.肾小球内流动的液体是( )
A.原尿
B.尿
C.动脉血
D.静脉血
4.健康成年人每天排出的尿约有( )
A.150升
B.15升
C.1.5升
D.0.5升
5 .人体细胞在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代谢终产物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多余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

上述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D 3.C 4.C
5.二氧化碳尿素水无机盐排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