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1)word版本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1)第一章绪论1.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答:(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①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②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2.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3.面对21世纪越演越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请简要阐述土地资源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答:(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①土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②土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③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综合研究④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2)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学科体系,加强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创新①拓展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②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③严谨对待科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重点探讨和规范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1.影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质量特征和利用的气候学因子有哪些方面?答: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
土地资源学(王秋兵)

第一章 绪论
1.土地: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2.土地资源: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的属性:分为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属属性
7.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工作成果:县、乡(镇)、村各类土地面积的统计表;县、乡(镇)土地利用现状图、分幅土地权属界线图;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 ,乡镇土地利用现状说明书;县、乡(镇)土地边界结合图表。
8.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程序:
A、准备工作——编写调查任务书、组织调查专业队、培训和试点、收集有关资料、准备仪器与工具
4.土地资源的价值:土地资源的天然价值——土地资源本身所具有,未经人类劳动参与的价值;土地资源上附加的人工价值——即劳动价值;土地资源的稀缺价值——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与土地资源天然价值和劳动价值相联系却相对独立的另一类价值。
5.土地资源的价格:影响土地资源价格的因素——一般因素(行政因素、人口因素、社会因素、国际因素、经济因素)、区域因素(土地资源所在区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个别因素(地块本身的条件和特征)。
? 原则:
? 选择土地分异特性的原则:①分异特性必须是对土地分类目的有重要作用的性状 ②分异特性应具有尽可能多的斜边特性 ③分异特性必须是土地对象本身的性状 ④分异特性必须是易于观测或获取的土地属性
? 应用土地分异特性进行土地分类应遵循的原则:①分异特性必须分类一个群体的所有个体 ②不同大区域的同一等级土地分类需要不同的分异特性 ③土地群体中同一分类等级的所有类别应使用相同的分异特性划分 ④分异特性逐级积累的原则 ⑤分异特性的重要性应与概括水平相当 ⑥分异特性的间隔应保证类别的均一性 ⑦分异特性的定量化
土地2下(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

土地资源包含了人类利用土地、改造 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 在一定的自然基础条件下,土地资源 利用的结果会因为社会经济属性的不同, 而表现出不同的利用结构、利用现状和 投入产出结果等。
1
第三章 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
3.1土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3.2土地资源伦理与感知 3.3土地产权制度与利用 3.4土地资源的价值与价格 3.5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3.6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土地资源
2
第三章 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
3.1 土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3.1.1人类发展与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是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 要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之一。人类的需 求与土地资源的关系,以个人需求为基 础,但是必须放在由个人组成的社会这 个层次统筹考虑与配置。
3
第三章 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
8
第三章 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
3.1土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地关系理论发展 协调论
协调论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方式,有其丰富的内涵,它既 不单指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不单指生态持续发展,而是 指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持续是基础,经 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标。 协调论不仅代表更高目标的效率和更公平的理想,而且 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活跃在现 代文明社会体系中,对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行为起着引导、 规范、塑造和升华的巨大作用。
26
第三章 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
3.3土地产权制度与利用 3.3.2土地资源产权种类与利用
按照土地产权的排他程度,可以分为共有产权、 私有产权、国有产权等形式。
共有产权是指共同体内的每一位成员都有权平 均分享共同体土地财产的权利。共同体内的每一 个成员在个人追求最大化利润的同时,其他成员 同时分享成果、承担风险和后果。在所有成员中, 想达到一个最优行动,很难,成本很高,因此, 共有土地产权导致了很大的负外部性。
土地资源学:第三章土地资源自然和经济要素

断层
褶皱
穹
土地资源学
第二节 土地资源的地学要素特征分析
2.1 地质构造 1. 地下水分布 2. 人类活动(工程、建筑等) 3. 改变地貌形态与分布——盆地、丘陵、山地 4.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土壤分布与改良——水
利工程——农业布局 5. 沉积分布的变换
土地资源学
2.2 地形地貌对区域土地资源特征的影响规律 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 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
土地资源学
3.2.3 地下水的水质和矿化度
小于0.5米 0.5-2.0 米 大于3 米
土地资源学
3.2.4 地下水与土地资源利用 合理开发利用——水位迅速下降,出水量骤 减,甚至地面下沉,海水倒灌现象的发生。
土地资源学
3.3 区域地球化学条件 地质构造 ——隔水层的水化学成分 ——垂直分带性
土地资源学
土地资源学
4.2 土壤的综 合性状
1) 土壤肥力 2) 土壤的水
分状况
3) 土壤的适 宜性
土地资源学
4.3 我国土壤的分布 纬度、经度、垂直地带性分布
第五节 土地资源的生物要素特征分析
5.1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特征 5.1.1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某一区域内遗传、物种群落和生态过程的 多样化。
土地使用制度是对土地使用和程度、条件和形式 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使用权是土地使用制度的法律体现形式。
土地资源学
新中国土地制度发展过程
1949年后——旧的国有土地使用制度:一是 土地无偿使用,二是无限期使用,三是不准转让。 1979年——土地使用权可作为合资企业的中 方合营者的投资股本。
土地资源学
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

生态论(human ecology)
认为地理学的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与客观 存在的自然现象,而是致力于人类生态的研究, 所以该理论又被称为生态论或人类生态论。
文化景观论(cultural landscape)
认为一个特定的人群,有它特有的文化,在其长期活动 的地域内,一定会创造出一种适应环境的地表特征, 就是文化景观
会经济条件
个别因素:指地块本身的条件和特征,又称
宗地因素
3.3.3
土地资源的价值和价格
2、 土地资源价格计算
土地资源实际上还有比较虚的生态服务价值,这 部分价值的量化方法更为困难,但它是客观存在 的。国际上,有一些用替代成本法或机会成本法 等估算生态价值的方法,虽然不甚理想,但毕竟 给人们提供了一种量化概念,可供进一步研究参 考。
3.4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土地资源
3.4.1 全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指世界各国不断取消 或放松对商品,劳务,资本和技术等国际 流动的限制,各国间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 日益加深,全球范围内各种要素价格逐步 趋同得过程 。 必须建立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相适应的可 持续发展政策体系。
这是土地资源本身所具有, 未经人类劳动参与的价值。
3.3.3 土地资源的价值与价格 土地附加人工价值
土地资源上附加的人工价值,即劳动价值。
直接附加:指直接作用于土地资源对象上的那一
部分劳动
间接附加:指那些并不直接作用于土地资源上,
但对于改善土地资源的使用价值有影响的劳动。
3.3.3
土地资源的价值与价格
禁止危害土地资源原则 生态伦理 的原则
尊重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土地资源原则
遵循土地生态规律原则
3.2 土地资源伦理与感知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 (1)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 (1)第一章绪论1.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答:(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①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②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2.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3.面对21世纪越演越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请简要阐述土地资源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答:(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①土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②土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③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综合研究④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2)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学科体系,加强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创新①拓展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②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③严谨对待科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重点探讨和规范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1.影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质量特征和利用的气候学因子有哪些方面?答: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
(完整版)《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1)

第一章绪论1.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答:(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①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②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2.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3.面对21世纪越演越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请简要阐述土地资源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答:(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①土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②土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③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综合研究④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2)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学科体系,加强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创新①拓展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②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③严谨对待科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重点探讨和规范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1.影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质量特征和利用的气候学因子有哪些方面?答: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
土地资源学简答题

第一章1.什么是土地?土地有哪些特性?2.简述土地与土壤、国土的差别。
3.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4.简述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
5.简述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区别与联系。
6.新中国成立后土地资源研究工作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时期的特点是什么?7.面对21世纪愈演愈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请简要阐述土地资源学今后的发展前景和方向。
回答1.什么是土地?土地有哪些特性?答: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对土地的认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土地是综合体;②土地是自然经济的产物;③土地是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④土地是一个立体的三维空间实体;⑤土地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土地的特性有:(1)资源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的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2)资产属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3)生态属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4)工程属性;(5)社会属性;(6)权籍属性。
2.简述土地与土壤、国土的差别。
答: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国土系归某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区域,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广义上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和它们的下层、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土壤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的自然体。
土地与国土:从范围来看,国土包括领土、领空、领海,超过土地范畴;从目的看,国土强调主权意义,即国与国的关系,而土地是自然社会综合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地貌要素
地形、地貌对气候、土壤、水文等自 然要素有明显的再分配作用,形成不 同的土地资源类型。
土壤要素
土壤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 类型、性质、肥力等直接影响土地资 源的利用方式和生产力。
水文要素
水资源分布、水文条件对土地资源的 开发利用具有重要影响,如灌溉、排 水、防洪等。
社会经济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土地资源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 护社会稳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生态价值
土地资源及其上的植被具有维护生态 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和 水源等生态功能。
国内外土地资源现状
国内现状
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相对较少,且优质耕地资源不足。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工业 化的发展,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导致耕地资源不断减少。
分类
根据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可将其分为农用地、 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大类。其中,农用地主要用于农业生 产,建设用地用于城乡建设和发展,未利用地则指尚未被开 发利用的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经济价值
社会价值
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为人类 提供食物和原材料,同时也是工业、 交通、通讯等各行各业发展的基础。
土地资源构成要 素分析
目录
• 土地资源概述 • 土地资源自然要素 • 土地资源社会经济要素 •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相互作用 •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的优化与调控
01
土地资源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土地资源是指可供人类直接利用或经过开发、整治后利用的 各类自然及其衍生要素的总和,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 域等。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 展,人地关系日益紧张, 土地利用面临越来越大 的压力。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教学大纲2011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教学大纲(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适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二O O 九年二月《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教学大纲(Soil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and Cartography )课程编号:开课学期:第6学期本课程课内总学时(讲课,实验):36实习周(天)数:2周学分:2一、教学对象本教学大纲适用于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学生。
二、教学目的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是研究土地类型的空间与时间的变异规律、调查及评价、区域生产潜力、合理开发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科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必修专业课。
土壤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土壤则是农、林、牧业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
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土壤资源的调查、制图、评价与区划,进而有效地给以合理利用和保护。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学习并掌握土地资源的组成要素及区域分异、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方法、区域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潜力,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与保护等基本理论及相关的专业技能技巧。
为合理利用保护土地资源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强化土地资源管理的科学性。
三、教学要求掌握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工作程序;熟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其含义;熟练掌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外业调绘、地物补测、航片转绘、净耕地系数数测算、面积量算及统计、图件编制的基本要求与操作技术;能收集相关资料并撰写出较高水平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能编制出相关研究区域的图件资料。
在教学中以土地资源组成时空变异特性为线索,系统讲解土地资源的组成要素及分类方法、原则、调查与评价,重点介绍土地资源的调查及适宜性评价的原理和方法,着重掌握变更调查的外业及内业的各项工作程序,了解土地生产潜力与人口承载力研究研究的的一般方法。
因此,在各章节的学时分配上,以土地资源调查及评价为重点,其所占学时比例也较大。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理论教学:24学时实验教学:12学时第一章绪论(4学时)一、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二、土地的功能、作用、属性三、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四、概念辨析五、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与方法6、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及趋势及学习本课程的意义7、我国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基础和面临的困难重点:土地资源的概念、特性教学方法:多媒体,图片,示意图讲解。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自然、社会、经济2.1 土地资源自然要素分析2.1.1气候要素特征分析气候要素:主要是指地球表面至10000-12000m 高空以下的对流层的下部,即与地球表面产生直接水、热交换的大气层的各种统计状态(如积温、降水量等)和物理过程(升温、蒸发、焚风等)。
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三个方面。
1、太阳辐射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它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的能量基础。
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大多在355-1003kJ/cm2以上,由于受纬度、海拔、云雾等影响,不同地区的太阳辐射量差异较大。
低纬度地区略大于纬度区,高原区高于平原区。
我国西北高原区586-670kJ/cm2,东部平原区502-544kJ/cm2,西藏高原670-837kJ/cm2,四川盆地小于418 kJ/cm2。
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而产生的昼夜和四季变化,导致太阳总辐射量的年变化和日变化。
光照和热量是土地资源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两大气候要素。
光照对土地而言,主要是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和光照质量。
(1)光照强度是正常人眼对0.4-0.7um 可见光的平均感受程度(用hr 表示)。
由于作植物体的干物质总量中有90%-95%来自于光合作用。
太阳的光照与作物关系密切,大多数作物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光照强度。
反映光照强度使用日照时数表示,我国平均全年1200-3400h 。
日照时数的分布与太阳总辐射分布相似,由东→西,由南→北,低→高(2)光照长度(日长)——它是指一个地区从日出至日没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日长随季节、纬度不同变化着,这与作物引种关系密切。
长日照作物:小麦、油菜 短日照作物:玉米、棉花(3)光照质量——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等部分的比例。
光照质量好→作物质量高,颜色鲜,果实大。
对工农业均有影响。
(4)光热能:主要来源于太阳的辐射能。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主要内容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2.2
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
2.3
土地资源的水文组成要素
2.4
土地资源的植被组成要素
2.5
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
2.6
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气候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要素,主要指地 球表面至10-12km的对流层,即与地球表面产生 直接水热交换的大气层的各种统计状态(如积温、 降水量等)和物理过程(如升温、蒸发、焚风 等)。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 光(太阳辐射)、温(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水(降水)三个 方面。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2.1.1.3光照质量 ➢ 光照质量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等部分
的比例。其比例随纬度、海拔高度、地区大气干燥度以 及季节变化而有所变化。 ➢ 光照质量影响区域土地利用和产品质量。光照质量好, 作物质量高,颜色鲜,果实大。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 太阳光照条件对农业土地资源利用意义重大,光 照强度和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密切,多数作物的 生长发育要求一定的光照强度和光照质量。
亚热带(北亚热带 中亚热带 南亚热带)、热带 (边缘热带 中热带 赤道热带) ➢ 不同温度带有着相应不同的自然景观、土地类型以 及土地利用特征。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2.1.2.2农业热量指标的土地利用意义 ➢ ≥0℃与≥10℃的温度及其积温
≥0℃的温度,一般代表冬小麦、莜麦、马铃薯等 耐寒作物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
之间的无霜天数。 无霜期小于100d的地区,农作物生长受严格限制;100-
130d的地区,可种植喜凉作物(东北的三江平原、松嫩平 原)。到黄淮海平原地区,无霜期可达180-200d,洞庭湖 平原可达250-300d,南岭以南可大于300d,西双版纳、 广东沿海、海南岛则全年无霜。
土地2下(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共59页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 尔 7、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 集体的 动作, 集体的 表情, 集体的 信念。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都会 陷入污 泥中。 ——马 克思 9、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 纽斯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59
10、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 真而不 幼稚, 勇敢而 鲁莽, 倔强而 有原则 ,热情 而不冲 动,乐 观而不、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

可能论(possiblism)(又称人地相关论和或然论 又称人地相关论和或然论) 可能论 又称人地相关论和或然论
“可能论”过分强调“人”的选择能力,“地”只是 可能论”过分强调“ 可能论 的选择能力, 提供可能。它对人地关系的解释是不彻底的 。
。
生态持续是基础 经济持续是条件 社会持续是目标
第二节 土地资源伦理与感知
一、生态伦理
人类通过文化的思索来看待其周围世界, 人类通过文化的思索来看待其周围世界 , 这样 才把自然界转化为自然资源。 才把自然界转化为自然资源。对土地资源的感应 及其心理转换,到决策和行动, 及其心理转换,到决策和行动,并反过来影响土 地资源。 地资源。 人地关系协调论体现了一个重要的思想, 人地关系协调论体现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即要 把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领域扩张到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领域。这个思想 领域扩张到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领域。 引发了人们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 更深层的哲学思考,出现了生态伦理学。 更深层的哲学思考,出现了生态伦理学。
2、我国土地制度 、
我国现行的土地所有制度是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涵 我国现行的土地所有制度是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义是全部土地归国家和农民集体所有。 义是全部土地归国家和农民集体所有。 我国现行的土地使用制度 包括城镇国有土地使用制度 和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城镇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特点: 和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城镇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特点: 国家所有制;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有偿使用, 国家所有制;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有偿使用,市场优化 土地资源配置;国家垄断经营(出让、转让、出租等)。 土地资源配置;国家垄断经营(出让、转让、出租等)。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特点:农民集体所有;承包经营。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特点:农民集体所有;承包经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第三章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本章的重点是土地资源的社会特性和经济特性及其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第一节土地资源的社会特性分析一、人类发展与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之一。
人类的需求与土地资源的关系,以个人需求为基础,但是必须放在由个人组成的社会这个层次统筹考虑与配置。
1.狩猪、采集社会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早期的狩猎者和采集者从自然环境中获取食物和其他资源,至此,源于自然界的人类开始了与自然界分离。
由于人数不多,用以改变环境的力量有限,并大有自由迁移的余地,故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很小而且是局部的。
后期的狩猎者和采集者对土地资源环境产生了稍大的影响。
人类能够使用火改变环境,但仍需适应自然求得生存。
2.农业社会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大约10000年前,人类开始了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
人类通过刀耕火种,只能小规模种植,对环境的影响仍然相对较小。
大约7000年前,随着兽力的使用、金属冶炼技术的发明和水利灌溉技术的掌握,人类对土地资源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人类越来越多开始定居、开垦土地,进而出现了村庄、城镇,开始了对土地资源的控制和改造以满足人类需求。
3.工业社会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17世纪中叶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以化石燃料为动力的农业机械,以不可更新资源为原料的化肥,以及新的植物育种技术,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单产,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但同时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问题相继产生,对人类生态安全形成威胁。
二、人地关系及其发展人地关系是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客观关系,是人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随人类对土地资源环境客观作用和人类主观能动作用的认识发展而发展,在不同阶段形成不同的人地关系。
1.人地关系理论古代对人地关系有种种认识,但没有作系统的理论总结,只是到了近代,人地关系理论才形成一种科学理论。
(1)地理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起绝对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2)可能论(possiblism)(又称人地相关论和或然论)“可能论”过分强调“人”的选择能力,“地”只是提供可能。
而人是根据什么选择?是何动力推动人的选择?地理学者认为是“心理因素”。
如果心理因素是最终原因,必然走向唯意志论;如果心理因素是结果,仍要回到环境中去寻觅,从而陷入理论上的软弱性,仍未摆脱把人地关系看成因果链的思想怪圈,所以其对人地关系的解释是不彻底的。
但他承认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同时也反对环境决定人类社会的观点,认为人地关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人类在利用自然方面具有选择力,能改变和调节自然环境,并预见人类改变自然愈甚则两者之间的关系愈密切,因此具有朴素的辩证观点。
(3)适应论(adjustment theory)(又称调整论)适宜论由英国地理学家罗士培(Perey Roxby,1880~1947)提出。
他认为人地关系应包括两方面:一是人群对其周围环境的适应;二是区域之间的关系,即指一定区域内人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罗士培认为人类需要主动地、不断地适应环境对人类的限制,而这种适应与生物遗传上的适应不同,它是通过文化发展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适应。
(4)生态论(human ecology)该理论与适应论的观点很相似,生态论观点首先是美国地理学者巴罗斯(H.H.Barrows,1877~1960)在其《人类生态学》一文中提出来的。
他认为地理学的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与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是致力于人类生态的研究,所以该理论又被称为生态论或人类生态论。
人是中心命题,应该注意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其它现象只有当它涉及人和他们的反应时才给予说明。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再次引伸出人类生态的概念,注重于人类与环境的互相作用机制和全球的生态效应研究,逐步形成以现代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为目标的现代生态论。
(5)文化景观论(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该理论由美国地理学家索尔(Carl O.Sauer,1889~1975)在其《景观的形态》(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1925)一文中提出的。
他认为一个特定的人群,有它特有的文化,在其长期活动的地域内,一定会创造出一种适应环境的地表特征,这种被人为活动改造后的自然景观就是文化景观,人类是造成景观的最后一种力量。
在这深化过程中,“文是动因,自然条件是中介,文化景观是结果。
”(6)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两理论都否定人类社会和环境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单方面强调人地关系的社会属性,并把它绝对化,否定环境对人类社会有重大作用的自然属性。
认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各自按自身的规律发展。
把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割裂开,否定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7)环境感知论(environmental perceptionism)文化地理学家认为,外界环境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印象就是环境感知,各种文化集团的成员对相同环境的感觉认知是不完全相同的。
这种环境感知就成为人们对该环境进行解释、判断和选择的依据,从而导致对该环境进行利用、改造的决策不同。
因此,研究各种文化集团尤其是决策人的环境感知就是一种重要的人地关系。
(8)文化决定论(cultural determinism)文化是人类特有的,是对所处环境适应的一种表现。
从工具和火作为技术开始使用时,文化就成为人类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不断扩大和加深,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强。
人对地的影响和利用程度取决于文化发展的程度,人类的文化可以改变自然。
(9)“天人合一”观自古以来,中国的人地观多种多样,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天人合一”观。
这里所指的“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我们人类。
天人关系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天与人的和谐一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基调。
“天人合一”的人地观认为人与自然处于一个整体中,天人关系是由自然规律联系的,人与环境之间不是对立而是统一的。
要求人们遵循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不能违背天,且又能与天融合为一体。
“天人合一”观不但有了“人地协调”的意思,而且认为“和”是协调人地关系的关键。
在历史上形成的传统的人地关系论中,出现过两个极端。
一是人被看作和其它生物一样完全受控于他所处的地理环境中,环境是人的中心,人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只是从环境到人的线性作用,而人类对环境的作用完全被掩盖在环境的压力下;二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人地关系思想,以人类为中心,环境本身失去了独立存在的价值和内在的价值,人地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也是一种单向的线性过程,只不过作用的方向是从人到环境。
人类只把环境作为一种纯粹被人类任意开发和利用资源的对象而存在,而在人类价值的尺度下,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被认为是合理的,这必然会导致人类活动会失去应有的控制,因而人类中心主义的人地关系在实践上更具危害性。
这两种极端都是把“人”和“地”简化为因果链的两端,没有反映出真正的“人地关系”。
2.人地关系理论发展协调论是一种新型的人地关系思想,它是由众多科学家的提倡而逐步深化和被公认的。
《联合国世界自然保护大纲》提出:“如果不建立一个新的国际秩序,不控制人口,不通过一项新的环境法,则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将继续恶化”。
1972年和1979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和资源、环境、人口相互关系座谈会上,主张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速度同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协调起来。
协调论比过去的人地关系理论都要完善和科学,它表明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问题上,人类的认识已从被动跃到主动。
(1)人对地有依赖性,自然环境影响人类的地域特征,制约着人类活动的深度、广度和速度,甚至起到促进或延缓社会发展的作用。
(2)人地协调同人与人之间的协调是互为条件的,人类间的合作是协调人类行动,解决人地矛盾的必要条件。
(3)协调是一种动态的协调,衡量人地关系是否协调,不仅要看人地协调的程度,而且要看它能否实现持续发展。
协调的观点与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目标相一致,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就是实现人与地的互惠共生,这与和谐论追求的人地之间的协调是一致的人地关系论的观点经历了“天命论”—“决定论”—“或然论”—“生态论”,一直至协调论,正在逐渐逼近真理。
但要正确认识如此复杂的,不断变化的人地关系,我们还必须进行长期的,深入的研究,并在社会实践中协调好人地关系。
三、土地资源伦理与感知人类通过文化的思索来看待其周围世界,这样才把自然界转化为自然资源。
对土地资源的感应及其心理转换,到决策和行动,并反过来影响土地资源。
人类活动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掌握的有效技术,技术的使用受人类价值观、信仰、伦理、环境感知等因素的支配,人类常常按照他们头脑中关于世界的认识,而不是从客观“科学”信息的眼光来行动。
在土地资源利用中,人对自然的态度(即生态伦理)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态伦理(ecological ethics or environmental ethics)是随着当代资源、环境问题出现而兴起的,但其渊源却可以追溯到历史上的人地关系思想。
1.生态伦理人地关系协调论体现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即要把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领域扩张到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领域。
这个思想引发了人们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更深层的哲学思考,出现了生态伦理学。
(1)(1)人类中心主义反思随着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人类中心论有了理性的基础,发展为人统治自然的思想和实践,人类中心论是迄今为止人类全部成果,包括物质成就以及科学和文化等精神成就的思想基础,也是我们的困难和问题的思想根源。
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认为:人对环境问题和生境破坏负有道德责任,主要来源于对自身生存和社会发展以及子孙后代利益的关心。
人保护自然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人对自然做了什么,通过环境后果也就等于对自己做了什么。
考察上述伦理,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真正的生态伦理学。
(2)(2)生态伦理学生态伦理学,又称环境伦理学或环境哲学,它从生态道德关系的角度承担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任务。
以往的哲学或伦理学主要是人类社会的哲学或伦理学,关于自然界生态的哲学和伦理学几乎是空白。
生态伦理学提倡对自然界生态系统、对动植物种的关注,并以人与自然协同进化作为该学科确立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因此,需要把价值、权力和利益的概念扩大到非人类自然界及其过程,不但要承认人的价值、权力和利益,而且也要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权利和利益,也就是在人与自然的生存和发展层次上,承认自然与人类的平等关系,以及承认当代人与未来人在共享基本生态资源方面的平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