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填充管式反应器液体停留时间分布及其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
连续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及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
![连续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及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https://img.taocdn.com/s3/m/07bf6c94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2f.png)
连续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及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连续反应器是化工过程中常用的反应器之一,其特点是进料和产物的连续流动,反应物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是一个重要的参数。
停留时间分布及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对于反应器的设计、操作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停留时间分布是指进料从反应器的进口到出口所经历的时间。
在连续反应器中,每个分子或粒子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可能不同,形成一定的分布。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其中较常用的是色谱法。
色谱法是一种基于成分浓度变化对时间的记录和分析的方法。
在连续反应器中,可以通过在进料中添加示踪剂,如某种色谱指示剂,来追踪反应物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
通过取样和分析,在不同时刻得到的浓度-时间曲线可以计算出停留时间分布。
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是指描述反应物在连续反应器中流动行为的参数。
常用的流动模型包括完全混合模型(CSTR)和分层流模型(PFR)。
完全混合模型假设反应物在反应器中快速均匀混合,适用于物理吸附、解离反应等。
分层流模型假设反应物在反应器中按照一定的流动方式进行,适用于化学反应、催化反应等。
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可以采用理论计算和实验测定结合的方法。
理论计算常用的方法包括理论模型的建立和数值模拟。
通过建立反应动力学模型和反应器流体力学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可以得到流动模型参数。
实验测定常用的方法包括加入示踪剂进行测定,如通过采样得到浓度-时间曲线,根据模型进行拟合,得到流动模型参数。
除了色谱法,还有其他一些测定停留时间分布和流动模型参数的方法。
例如,可以使用放射性示踪剂法,通过测量放射性示踪剂在反应器中的浓度变化,得到反应物的停留时间分布。
可以使用激光多普勒测速仪等仪器,测量流体在反应器中的速度分布,从而得到流动模型参数。
在连续反应器的设计和操作中,准确的停留时间分布和流动模型参数是非常重要的。
它们可以帮助确定最佳反应器尺寸和操作条件,提高反应器的效率和产物的质量。
因此,对于连续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及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并进行仔细的测量和分析。
管式反应器流动特性测定实验
![管式反应器流动特性测定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23988f781ed9ad51f01df2c8.png)
管式反应器流动特性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的返混特性; 2.分析观察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的流动特征; 3.研究不同循环比下的返混程度,计算模型参数n 。
二、实验原理及要点在工业生产上,对某些反应为了控制反应物的合适浓度,以便控制温度、转化率和收率,同时需要使物料在反应器内由足够的停留时间,并具有一定的线速度,而将反应物的一部分物料返回到反应器进口,使其与新鲜的物料混合再进入反应器进行反应。
在连续流动的反应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的混和称为返混。
对于这种反应器循环与返混之间的关系,需要通过实验来测定。
在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中,若循环流量等于零,则反应器的返混程度与平推流反应器相近,由于管内流体的速度分布和扩散,会造成较小的返混。
若有循环操作,则反应器出口的流体被强制返回反应器入口,也就是返混。
返混程度的大小与循环流量有关,通常定义循环比R 为:流量离开反应器物料的体积循环物料的体积流量R其中,离开反应器物料的体积流量就等于进料的体积流量循环比R 是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的重要特征,可自零变至无穷大。
当R=0时,相当于平推流管式反应器; 当R=∞时,相当于全混流反应器。
因此,对于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可以通过调节循环比R ,得到不同返混程度的反应系统。
一般情况下,循环比大于20时,系统的返混特性已经非常接近全混流反应器。
返混程度的大小,一般很难直接测定,通常是利用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研究。
然而测定不同状态的反应器内停留时间分布时,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有不同的返混情况,即返混与停留时间分布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不能用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数据直接表示返混程度,而要借助于反应器数学模型来间接表达。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有脉冲法,阶跃法等,常用的是脉冲法。
当系统达到稳定后,在系统的入口处瞬间注入一定量Q 的示踪物料,同时开始在出口流体中检测示踪物料的浓度变化。
实验五填充管式反应器液体停留时间分布及其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
![实验五填充管式反应器液体停留时间分布及其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https://img.taocdn.com/s3/m/102b8849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0b.png)
实验五填充管式反应器液体停留时间分布及其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实验五填充管式反应器液体停留时间分布及其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实验⽬的当流体(⽓体或液体)流经填充层进⾏均相反应,或者流体通过固体颗粒层(固定床)进⾏⾮均相反应或⾮均相催化反应时,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流体质点在反应器内停留时间不⼀,形成不同的停留时间分布。
不同的停留时间分布直接影响反应结果,如反应的最终转化不同。
填充管式反应器或固定床反应器均可视为连续流动的管式反应器,其理想流动模型为活塞流模型。
这类反应器的理想流动模型能够的检验,实现理想流动的边值操作条件的确定,以及⾮理想流动反应器的流动模型和模型参数的确定,都应先通过实验测定流体流经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
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法通常⽤两种⽅法:脉冲激发——响应法和阶跃激发——响应法。
本实验以⽔为主体流体,以氯化钾饱和溶液为⽰踪剂,采⽤脉冲输⼊的⽅法测定流体流经填充层或固定床层的停留时间分布。
这种⽅法不仅⽤于检验或确定填充管式均相反应器和固定床均相反应器的流动模型,也适⽤于填料塔等传质设备。
通过本实验掌握⼀种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技术,同时初步掌握对流体流经固体颗粒层这类是设备的流动模型检验和模型参数的实验测定⽅法。
毫⽆疑问。
通过实验对于数学模型⽅法和流动模型等⽅⾯的有关概念,原理和⽅法会有更深⼊的理解。
⼆、实验原理采⽤脉冲激发——响应法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法,是当主流流体以恒定的体积流率流经具有⼀定堆积的填充层时,在反应器如⼝出瞬时脉冲注⼊⼀定量的⽰踪剂,与此同时在反应器出⼝处检测⽰踪物浓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即t t c -)(曲线,并可转化为停留时间分布密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即t t E -)(曲线。
由停留时间分布实验曲线可以定性地诊断流体流经反应器的流动状况。
停留时间分布属于随机变量的分布,概率上还可以定量地⽤数字特征加以描述,表征这种随机分布的数字特征主要是数学期望和⽅差。
(1) 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学期望,t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也就是该变量的平均数。
反应工程实验指导书
![反应工程实验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6fd0ea9551e79b89680226b7.png)
实验一 化学反应动力学参数测定一、实验目的1.了解与掌握在连续流动搅拌釜式反应器内测定均相液相反应动力学参数的原理和方法。
2.复习巩固溶液标定和溶液配制的操作及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1.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的反应式为NaOH + CH 3COOC 2H 5—→ CH 3COONa + C 2H 5OH (A ) (B ) (C ) (D )在稳态条件下,根据流动式全混釜反应器的物料衡算基础式,有()A A A 0γ-=-V FC FC或 ()()⎪⎪⎭⎫ ⎝⎛-=-=-A0AmA0A A0A 1CC C C C V Fτγ ……………………(1) 当0B 0A C C = ,且在等体积流量进料时,其反应速度)(A γ-可表示成如下形式:n A0A n 0A n A A )()(C C k C kC ==-γ (2)或 ())ln()ln(ln A0A n0A A C C n k C +=-γ ......... (3)由实验测定不同C A 下的反应速度(-γA ),然后由式(3)可求出该反应的速度常数k 和反应级数n 。
由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的离子式 Na++ OH ˉ→ Na ++ Ac ˉ可以看出,在整个反应过程中,Na +浓度相同,故Na +的电导不变;而同样浓度时OH ˉ的电导远大于Ac ˉ的电导,所以溶液的电导变化可以OH ˉ的电导来表示。
由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NaOH 溶液的电导与NaOH 的浓度成正比,故可通过测定溶液的电导变化而反映出溶液中OH ˉ浓度的变化。
另外皂化反应是不可逆反应,反应进行完全时NaOH 的浓度可视为零,因此溶液的电导与NaOH 的浓度有下面的关系(溶液的电导可以用电导率仪来测定):0A C = α(L0-L ∞) , C A = α(L t -L ∞)式中:L 0、L ∞ — 分别为反应初始和反应完毕时溶液的电导率。
L t — 空时为τm 时溶液的电导率。
代入(1)、(3)式,则有⎪⎪⎭⎫⎝⎛--=-∞L L L L C 0t 0m A0A )(τγ …………………………(4) 及 ()()⎪⎪⎭⎫⎝⎛--+=-∞∞LL LL n k C n0t 0A A ln ln ln γ …………………………(5) 所以根据电导率的大小,由式(4)和(5)可直接得到相对应的反应速度()A γ-、反应速度常数k 及反应级数n 。
实验七-管式循环反应器停留时间测定
![实验七-管式循环反应器停留时间测定](https://img.taocdn.com/s3/m/0a401636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0a.png)
实验七-管式循环反应器停留时间测定1.实验目的1.了解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的返混特性;2.掌握利用电导率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3.分析观察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的流动特性;4.研究不同循环比下的返混程度,计算模型参数n;5.用脉冲示踪法测定循环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6.改变循环比,确定不同循环比下的系统返混程度;7.观察循环反应器的流动特征。
2.基本原理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在工业生产上,对某些反应为了控制反应物的合适浓度,以便控制温度、转化率和收率,同时需要使物料在反应器内有足够的停留时间,并具有一定的线速度,而将反应物的一部分物料返回到反应器进口,使其与新鲜的物料混合再进入反应器进行反应。
在连续流动的反应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的混合称为返混。
对于这种反应器循环与返混之间的关系,需要通过实验来测定。
在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中,若循环流量等于零,则反应器的返混程度与平推流反应器相近,由于管内流体的速度分布和扩散,会造成较小的返混。
若有循环操作,则反应器出口的流体被强制返回反应器入口,也就是返混。
返混程度的大小与循环流量有关,通常定义循环比R为:R=循环物料的体积流量离开反应器物料的体积流量循环比R是连续均相管式反应器的重要特征,可自零变至无穷大。
当R=0时,相当于平推流管式反应器。
当R=∞时,相当于全混流反应器。
因此,对于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可以通过调节循环比R,得到不同返混程度的反应系统。
一般情况下,循环比大于20时,系统的返混特性已经非常接近全混流反应器。
返混程度的大小,一般很难直接测定,通常是利用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研究。
然而测定不同状态的反应器内停留时间分布时,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有不同的返混情况,即返混与停留时间分布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不能用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数据直接表示返混程度,而要借助于反应器数学模型来间接表达。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有脉冲法,阶跃法等,常用的是脉冲法。
填充管式反应器液体停留时间分布及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1)
![填充管式反应器液体停留时间分布及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1)](https://img.taocdn.com/s3/m/98a1044933687e21af45a9f8.png)
实验二 填充管式反应器液体停留时间分布及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观察和了解连续流动的管式反应器的结构、流程和操作方法。
2、掌握一种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技术,初步掌握液体连续流过管式反应器的流动模型的检验和模型参数的测定方法。
3、通过实验加深对于停留时间分布与返混的概念,以及有关流动特性教学模型的概念、原理和研究方法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流体流经反应器的流动状况,可以采用激发——响应技术,通过实验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的方法,以一定的表达方式加以描述。
本实验采用的脉冲激发方法是在设备入口处,向主体流体瞬时注入少量示踪剂,与此同时在设备入口处检测示踪剂的浓度C (t )随时间t 的变化关系数据或变化关系曲线。
由实验测得的C (t )—t 变化关系曲线可以直接转换为停留时间分布密度E (t )—t 随时间t 的关系曲线,如图1所示。
由实验测得的E (t )—t 曲线的图像,可以定性判断流体流经反应器的流动状况。
(a) (b)图1 停留时间分布的的实验曲线由停留时间分布属于随机变量的分布,除了用上述直观图像加以描述外,通常还可以采用一些特征数来表征分布的特征。
概率论上表征这种分布的数字特征主要是数学期望和方差。
(1)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学期望,t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也就是该变量的平均数。
流体流经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学期望的定义式为00()()tE t dt tE t dt∞∞=⎰⎰(1)如果取等时间间隔的离散数据,即Δt i 为定值,则停留时间的数学期望可按下式计算:11()()niii nii t E t t E t ===∑∑ (2)本实验以水为主流流体,氯化钾饱和溶液为示踪剂。
当水的进出口体积流率恒为V s ,示踪剂的注入量为n o 时,则停留时间分布密度与示踪剂浓度的关系为)()(0st C n V t E =(3) 本实验采用电导率仪测定反应器出口处的示踪剂浓度,且已知水溶液中电导率与水溶液中氯化钾的浓度C (t )呈过原点的线性关系又知电导率仪输出的电压显示值U (t )呈线性关系,则通流时间分布密度E (t )与电压显示值U (t )存在如下关系:s()()()V E t C t KU t n ≈= (4) 式中K 为换算系数在一定测试条件下为一常数。
综合实验——停留时间分布综合实验报告
![综合实验——停留时间分布综合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fab61135acfa1c7ab00cc54.png)
停留时间分布综合实验报告停留时间分布综合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脉冲示踪法测定停留时间分布及数据处理方法;2.了解和掌握停留时间分布函数的基本原理;3.了解停留时间分布与模型参数的关系;4.了解多级混本实验通过单釜、多釜及管式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 将数据计算结果用多釜串联模型来定量返混程度,从而认识限制返混的措施 和釜、管式反应器特性;5.了解和掌握模型参数N 的物理意义及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在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由于反应物料的返混以及在反应器内出现的层流,死角,短路等现象,使得反应物料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有长有短,即形成停留时间分布,影响反应进程和最终结果。
测定物料的停留时间分布是描述物料在反应器内的流动特性和进行反应器设计计算的内容之一。
停留时间分布可以用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来表示,这两种概率分布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本实验只是用冲脉示踪法来测定E(t),利用其对应关系也可以求出F(t)来。
函数E(t)的定义是:在某一瞬间加入系统一定量示踪物料,该物料中各流体粒子将经过不同的停留时间后依次流出,而停留时间在[t ,t+dt]间的物料占全部示踪物料的分率为E(t)dt 。
根据定义E(t)有归一化性质:0.1`)(0=⎰∞dt t E (1)E(t)可以用其他量表示为)()/()(0t c M Q t E ⋅=(2)其中:Q0主流体体积流量,M 为示踪物量,c(t)为t 时刻流出的示踪剂浓度。
对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有两个重要概念,数学期望_t 和方差2t σ,它们分别定义为E(t)对原点的一次矩和二次矩。
当实验数据的数量大,且所获样品是瞬间样品,即相应于某时刻t 下的样品,则:∑∑∑∑====-∆∆=∆∆=Ni iAiNi iAii Ni iiN i iiit ct ct tt E t t E t t 1111)()((3)211221122)()(t t ct ct t t t E t t E tNi iAiNi iAii N i iiNi ii it -∆∆=-∆∆=∑∑∑∑====σ(4) 式中△ti 是两次取样时间,若等时间间隔取样,2112211t cct cct t Ni AiNi Aii t Ni AiNi Aii -==∑∑∑∑====-σ(5)对恒容稳定流动系统有:τ==-v V t R(6) 为了使用方便,常用对比时间τθt=来代换t ,经这样变换后,有以下关系:)()(t E E τθ=(7)222τσσθt =(8)对全混流12=θσ,对活塞流02=θσ,对一般情况102<<θσ。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https://img.taocdn.com/s3/m/5154f8ccbcd126fff6050bcc.png)
• 2. 三釜串联实验
• 1) 将三釜串联的开关打开,大釜开关关闭,管式反应器开关关闭,将 示踪剂加料的三通阀调整到三釜的位置,打开泵回流开关。
• 2)
打开总电源开关,并打开泵开关,缓缓打开流量计调节阀,调到
适当的流量位置(若流量偏小可适当关闭泵回流阀)。
• 3)
缓缓调节各釜顶部放空阀,让水充满釜,打开搅拌开关,调节搅
E(t)dt
方差是和理想反应器模型关系密切的参数
t2 t2E(t)dtt2
2021/7/30
实验流程
2021/7/30
实验步骤
– 1. 准备工作:
– 1) 在室温下,配KCl饱和溶液500ml ,取100 ml。 从釜中拆下电极头,然后把电极头分别插入KCl饱和溶 液,把电导仪打到校正档调满刻度,进行电极校正,然 后装好电极。
– 2)
把料液槽中加满水,打开泵进口处阀门,关闭
流量计阀门,检查各阀门开关状况,调整到适当的位置
。
– 3)
取400 ml 饱和KCl溶液,加入示踪剂加料槽的
上层并封好加料口。
– 4)
检查各电路开关状况,设时间继电器时间为2s,
插上电源,连上计算机接口,打开计算机软件,待用。
2021/7/30
实验步骤
Vc(t)dt=QE(t)dt
V表示主流体的流量,Q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踪剂的加入量。
Q=Vc(t)dt
2021/7/30
E(t) C (t)
C(t)dt
E(t)=
C(t)
c(t)
t
停留时间分布的另一个统计函数是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
F(t) = E(t) dt
数学期望对停留时间分布而言就是平均停留时间
连续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及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
![连续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及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https://img.taocdn.com/s3/m/c687c746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9a.png)
连续反应器是化工生产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反应设备,其停留时间分布和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是对其性能进行评估和优化的重要步骤。
本文将就连续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及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连续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1. 理论基础:连续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是指在反应器中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颗粒或分子所停留的时间在不同时间间隔内所占的比例。
它是影响反应器反应性能和产物分布的重要参数,也是评价反应器混合程度和性能优劣的重要依据。
2. 测定方法:常见的连续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包括示踪剂法、直接测定法和间接测定法。
其中,示踪剂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向反应器中加入示踪剂,并测定出口处的示踪剂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从而推导出停留时间分布的曲线。
3. 影响因素:连续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反应器结构形式、进料方式、搅拌强度等。
在测定过程中,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对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以获得准确可靠的测定结果。
二、连续反应器的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1. 理论基础:流动模型参数是描述流体在连续反应器中运动规律的参数,它们包括流体的速度场、浓度场、温度场等。
测定这些参数可以揭示反应器内部流体运动的规律,为进一步优化反应器设计和操作提供依据。
2. 测定方法:常见的连续反应器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方法包括数值模拟方法、实验测定方法和经验公式法。
数值模拟方法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方法,通过建立流体力学模型,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计算,可以较为准确地得到流体在反应器内的运动规律。
3. 应用实例:连续反应器的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工业生产中,通过测定反应器内部的流动参数,可以优化反应条件,提高反应效率和产物纯度,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三、结语连续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和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是重要的研究内容,对于提高反应器的反应性能、优化工艺条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ppt实用资料
![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ppt实用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bfe0d9d7fd5360cbb1adb49.png)
图中曲线下微小面积E(t)dt表示停 留时间在t和t+dt之间的物料占t=0 时进料的分率。
t t+dt
t
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学描述
•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E(t):同时进入反应器的N个 流体质点中,停留时间介于t与t+dt间的质点所 占分率dN/N为E(t)dt。
E(t)dF(t)dC(t)
dt C0dt
F(t)
t
t
F(t) C(t)dt 0
C(t)dt
0
C(t)dt
0
可直接测得
几种流型的停留时间分布函数 与分布密度
t20 (t E t)(2 t) E d (t)d t t0 (t t)2E (t)d t0 t2E (t)d t t2 0
• 方差是停留时间分布离散程度的量度 • 方差越小,越接近平推流
tt
• 对平推流,各物料质点的停留时间相等,故
方差为零。
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学描述
• 如果是离散型数据,将积分改为加和:
t2
t2E(t)t t2
0
• 取样为等时间间隔时:
t 2
(t t)2 E (t) t
E (t) t
t2 E (t) t 2 t
E (t) t
t2 E (t) 2 t
E (t)
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学描述
❖ 对比时间(无因次时间):
t tm
t
t
❖平均对比时间: t t 1
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学描述
一、分布密度与分布函数
全混流反应器:机械混合最大
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报告
![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3958487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00.png)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停留时间分布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脉冲示踪法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的方法;3. 分析不同反应器类型下的停留时间分布特点;4. 学会运用停留时间分布数据对反应器进行设计和优化。
二、实验原理停留时间分布(Residence Time Distribution,RTD)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反应器内物料停留时间与物料量的关系。
它反映了反应器内物料流动的均匀性和返混程度。
停留时间分布可以通过脉冲示踪法进行测定,即向反应器入口加入一定量的示踪剂,测量示踪剂在出口处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从而得到停留时间分布。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示踪剂、反应器(管式、釜式、活塞管式、全混流反应器)、反应物;2. 实验设备:脉冲示踪仪、色谱仪、数据采集系统、流量计、计时器等。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将反应器清洗干净,并检查其密封性;准备好示踪剂、反应物等实验材料。
2. 反应器预热:开启反应器,通入反应物,预热至实验所需温度。
3. 脉冲示踪:使用脉冲示踪仪向反应器入口加入一定量的示踪剂,记录示踪剂加入时间。
4. 示踪剂浓度测量:使用色谱仪检测反应器出口处的示踪剂浓度,记录数据。
5. 数据处理:利用数据采集系统对示踪剂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停留时间分布曲线。
6. 分析比较:分析不同反应器类型下的停留时间分布特点,如均相反应器、非均相反应器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停留时间分布曲线:实验得到了不同反应器类型下的停留时间分布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不同反应器类型下的停留时间分布曲线2. 停留时间分布特点分析:(1)管式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曲线呈现单峰分布,表明物料在反应器内流动较为均匀。
(2)釜式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曲线呈现双峰分布,表明物料在反应器内存在返混现象。
(3)活塞管式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曲线呈现多峰分布,表明物料在反应器内流动复杂,存在多个停留时间区间。
(4)全混流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曲线呈现平坦分布,表明物料在反应器内流动均匀,无返混现象。
化工原理实验思考题答案[1]
![化工原理实验思考题答案[1]](https://img.taocdn.com/s3/m/7543d4bd51e79b896802265c.png)
实验5 精馏塔的操作和塔效率的测定⑴ 在求理论板数时,本实验为何用图解法,而不用逐板计算法?答:相对挥发度未知,而两相的平衡组成已知。
⑵ 求解q 线方程时,C p ,m ,γm 需用何温度? 答:需用定性温度求解,即:2)(b F t t t +=⑶ 在实验过程中,发生瀑沸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止溶液瀑沸?如何处理?答;① 初始加热速度过快,出现过冷液体和过热液体交汇,釜内料液受热不均匀② 在开始阶段要缓慢加热,直到料液沸腾,再缓慢加大加热电压。
③ 出现瀑沸后,先关闭加热电压,让料液回到釜内,续满所需料液,在重新开始加热。
⑷ 取样分析时,应注意什么?答:取样时,塔顶、塔底同步进行。
分析时,要先分析塔顶,后分析塔底,避免塔顶乙醇大量挥发,带来偶然误差。
⑸ 写出本实验开始时的操作步骤。
答:①预热开始后,要及时开启塔顶冷凝器的冷却水,冷却水量要足够大。
②记下室温值,接上电源,按下装置上总电压开关,开始加热。
③缓慢加热,开始升温电压约为40~50伏,加热至釜内料液沸腾,此后每隔5~10min 升电压5V 左右,待每块塔板上均建立液层后,转入正常操作。
当塔身出现壁流或塔顶冷凝器出现第一滴液滴时,开启塔身保温电压,开至150 V ,整个实验过程保持保温电压不变。
④等各块塔板上鼓泡均匀,保持加热电压不变,在全回流情况下稳定操作20min 左右,用注射器在塔顶,塔底同时取样,分别取两到三次样,分析结果。
⑹ 实验过程中,如何判断操作已经稳定,可以取样分析?答:判断操作稳定的条件是:塔顶温度恒定。
温度恒定,则塔顶组成恒定。
⑺ 分析样品时,进料、塔顶、塔底的折光率由高到底如何排列?答:折光率由高到底的顺序是:塔底,进料,塔顶。
⑻ 在操作过程中,如果塔釜分析时取不到样品,是何原因?答:可能的原因是:釜内料液高度不够,没有对取样口形成液封。
⑼ 若分析塔顶馏出液时,折光率持续下降,试分析原因?答:可能的原因是:塔顶没有产品馏出,造成全回流操作。
实验一 管式反应器流动特性测定实验指导书(20151016)
![实验一 管式反应器流动特性测定实验指导书(20151016)](https://img.taocdn.com/s3/m/df58f3c07f1922791688e858.png)
管式反应器流动特性的测定装置
天津市天大北洋化工实验设备有限公司
管式反应器流动特性实验工艺流程图 本实验装置由管式反应器和循环系统组成,连续流动物料为水,示踪剂为食盐 水。实验时,水从水箱用进料泵往上输送,经进料流量计测量流量后,进入管式 反应器,在反应器顶部分为两路,一路到循环泵经循环流量记测量流量后进入反 应器,一路经电导仪测量电导后排入地沟。待系统稳定后,食盐从盐水池通过电 磁阀快速进入反应器。 实验试剂: 主流体
有水注喷出即放空成功,其次通过调节流量计阀门的开度,调节循环水的流量。 (2)进样操作 ① 将预先配置好的食盐溶液加入盐水池内,待系统稳定后,迅速注入示踪
剂(0.1~1.0 秒) ,即点击软件上“注入盐溶液”图标,自动进行数据采集,每次 采集时间约需 35~40 分钟。 ② 当电脑记录显示的曲线在 2min 内觉察不到变化时, 即认为终点已到, 点
t , 则:
tC t t t Lt t t C t t Lt
tC (t )dt C (t )dt
0 0
0 0
tL(t )dt L(t )dt
tL(t )dt
0
2 t
t C t dt t C t dt
E (t )
C (t )
0
C (t )dt
9 9 h (0.0139 tE 0 (t ) 4 tE k 1 (t ) 2 tE k (t ) tE10 (t ) =59.6/6[0+4× 6 k 0 k 0 2
t tE (t )dt
0
37+0.280282+0.627151+0.747935+0.682898+0.550757+0.449587+0.317447+0. 236924+0.166724)+2× (0.100138+0.468686+0.715416+0.706125+0.614246+0.4 76944+0.368548+0.305575+0.213696)+0.072264]=241.4354
实验5 填充管式反应器液体停留时间分布及其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思考题
![实验5 填充管式反应器液体停留时间分布及其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b6a755fc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8d.png)
填充管式反应器液体停留时间分布一、实验目的:当流体流经填充层时,(由于反应物料的返混以及在反应器内出现层流,死角,使得反应物在反应器内停留时间有长有短,即形成停留时间分布,会影响反应进程和反应结果,是反应器设计计算的重要内容之一)进行各种反应,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流体质点在反应器内停留时间不一,形成不同的停留时间分布。
不同的停留时间分布直接影响反应结果。
停留时间分布可以用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来表示。
这两种概率分部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
本实验用脉冲示踪法来测定密度分布函数。
本实验以水为主体流体,以氯化钾饱和溶液为示踪剂,采用脉冲示踪法测定流体流经填充层的停留时间分布。
示踪剂:一种标记物,性质或行为在该过程中与被标记的物质相同或类似,量比较小,不会影响反应进程。
二、实验原理:当主流流体---水以恒定的体积流率流经反应器时,在反应器入口处注入一定量的示踪剂,与此同时在反应器出口处检测示踪物的电导率,可转化为停留时间分布密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
本实验采用电导率仪测定出口处的示踪剂浓度。
四、实验方法1.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将循环水槽灌满水,启动水泵。
用调节阀调节流量。
流量一般可在10-1001-⋅hl范围。
2.停留时间分布测定实验a用注入器将适量的示踪剂(KCl饱和溶液),示踪计注入量一般约为0.5—1ml。
b在注入示踪剂的同时,在计算机键盘上按下数据采集指令键(S键)。
c当连续采集的电压值,再次出现初始值时,按下终止数据采集的指令键(Q键),终止采集。
将采集的实验数据付于文件名后存入机内,待用。
五.实验结果:1按照教案上的要求补充基本数据。
2记录实验数据(18个)3记录电脑上计算出的实验结果,并自己用相关公式写出计算过程4标绘t)(曲线。
U-t- 26 -。
串联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实验报告
![串联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09f04b2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e4.png)
串联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掌握串联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
2. 了解停留时间分布的统计特性。
3. 分析串联反应器中流动特性的变化。
二、实验原理停留时间分布(Residence Time Distribution,简称RTD)是描述流体在反应器内流动特性的重要参数。
RTD描述了流体中各个组分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对于评估反应器的性能、优化操作条件以及改进工艺流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采用脉冲响应法测定串联反应器的RTD。
在脉冲响应法中,向反应器内瞬时注入示踪剂,并记录出口处示踪剂的浓度变化。
通过分析出口浓度的变化,可以确定不同流动状态下反应器的RTD。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准备好串联反应器、测量仪器(如质谱仪、色谱仪等)、示踪剂等。
检查并确认反应器的密封性良好,准备好实验记录表。
2. 实验操作:开启反应器,进行升温操作。
待温度稳定后,向反应器内注入示踪剂。
在反应器出口处采集样品,使用测量仪器分析样品中示踪剂的浓度。
3. 数据记录:详细记录出口处示踪剂的浓度变化数据,绘制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4. 数据处理与分析:根据采集的数据,计算RTD的相关统计参数,如平均停留时间、方差等。
分析RTD的分布特性,以及不同流动状态下串联反应器的性能差异。
5. 实验结束:清理实验现场,关闭仪器和设备。
整理实验数据和报告。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1.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串联反应器的RTD统计参数,如平均停留时间、方差等。
分析这些参数的变化趋势,可以了解串联反应器的流动特性和反应性能。
2. 结果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探讨串联反应器中流体的流动特性对RTD的影响。
比较不同操作条件下RTD的变化,讨论这些变化对反应效率的影响。
同时,也可以与理论模型进行比较,验证模型的准确性。
五、结论本实验通过测定串联反应器的RTD,分析了不同流动状态下反应器的性能差异。
实验结果表明,串联反应器的RTD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流体的流动特性、反应器的结构等。
停留时间分布实验测定标准文档ppt
![停留时间分布实验测定标准文档ppt](https://img.taocdn.com/s3/m/721eef6c51e79b8969022658.png)
4.1 数学期望t平均(平均停留时间)
t平 均0tE(t)dt01tdF(t)V Q
V →反应器体积 Q →流体流量
4.2 方差
t2 0 ( t t平 均 ) 2 E ( t) d t 0 t2 E ( t) d t t平 均 2
2
t2 t平 均 2
五. 两种理想流动的E(t),F(t), t平均,σ2
停留时间分布实验测定
一. 实验目的
理解非理想流动中的返混,返混与停留 时间的关系
学会停留时间分布测定的方法,掌握由 测定得到的示踪剂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 线,求取E(t),F(t)函数及平均停留时间 和方差
了解方差与返混程度的大小之间关系并 会求解非理想流动反应器的模型参数
二. 连续反应器中的非理想流动
2.1 反应器中的三种流动模型和特征 平推流: 无返混 全混流: 返混最大 非理想流动: 返混程度介于平推流和全混流 之间
2.2 返混与停留时间分布之间关系
反应器中有返混,必定存在停留时间分布,但 是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由不同的返混造成 返混不可测定,停留时间分布可以测量 由停留时间分布测定可得到E(t),F(t)函数,可 求得t平均和σ2,从而可表示返混大小
八. 脉冲示踪法测量停留时间分布 应注意的问题
流量稳定 示踪剂取量准确,并尽快一次注入 仪器正确使用,注意校正温度和电极常数
九.操作步骤:
1)开启高位槽上的水阀,当高位槽出现溢 流后打开各流量计待流量稳定。
2)调节搅拌转速(1格左右) 3)校正温度,校正电极常数 4)打开电脑桌面上的RTD软件,输入名字
两种理想流动的E(t),F(t), t平均,σ2
停留时间分布测定方法
稳定流动后,在某瞬间切换成示踪剂,保持切换前后流量相同
管式循环反应器停留时间测定实验报告
![管式循环反应器停留时间测定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e637428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3a.png)
管式循环反应器停留时间测定实验报告管式循环反应器是一种高效的化学反应器,广泛应用于化学工业的生产和实验室中的研究。
在管式循环反应器中,反应物在流经连续的反应器管道时进行反应。
停留时间是管式循环反应器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它表示反应物在反应器中停留的时间。
本实验旨在利用染料吸附法和色度法测量管式循环反应器的停留时间。
实验原理和方法:1. 染料吸附法:根据Fick定律,液体中的染料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扩散。
在管式循环反应器中,加入一定量的染料,当染料从管道的进口流入后,它会在循环中随着反应物一起流动,当染料能够在反应器内完全扩散时,记录下染料从进口到出口的时间t,即为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
2. 色度法:将管式循环反应器加热并加入一定量的染料,当染料在反应器中扩散时,取出样品,并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吸光度A。
根据Beers定律,A=kcl,其中c为染料浓度,l为光路长度,k为比例常数。
测出A和l,可以计算出c,进而计算出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
实验步骤:1. 制作管式循环反应器:利用玻璃管和管夹制作管式循环反应器,将管道连接起来,确保管道间隙无泄漏。
2. 准备染料:制备一定浓度的孔雀绿溶液,将其装入注射器中备用。
3. 进行染料吸附法测定:将注射器连接到反应器的进口,打开泵进行循环,当反应器内染料扩散均匀时,记录下染料从进口流到出口所用的时间t,即为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
4. 进行色度法测定:将反应器加热至设定温度,加入一定量的孔雀绿溶液,当染料扩散均匀时,取出样品并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吸光度A,计算出染料的浓度c,进而计算出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
实验结果和分析:在染料吸附法中,得到的管式循环反应器的停留时间为12秒。
在色度法中,测得的染料浓度为0.02mol/L,根据比例关系计算出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为8秒。
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略有差异,染料吸附法所得的结果相对较长,而色度法所得的结果较短。
实验结论:本实验采用了染料吸附法和色度法两种方法,测定了管式循环反应器的停留时间。
连续流动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实验
![连续流动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cdb5c7e8240c844768eaee09.png)
tE(t)dt
t
0
E(t)dt
tE(t)dt
0
0
方差
2 t
(tt)2E(t)dt
0
E(t)dt
t2E(t)dtt2
0
0
2
2 t
2
/t
流动模型与模型参数
单釜和多釜串联的连续流动搅拌釜式反应器的 理想流动模型的检验,或非理想流动反应器偏 离理想流动模型的程度,常采用多釜串联模型 模拟实际过程。该模型为单参数模型,模型参 数为串联釜数N。
连续流动反应器停留时间 分布实验
化工专题实验
一、实验目的
阶跃法测定单釜、三釜和管式反应器中停 留时间分布。
脉冲法测定单釜、三釜和管式反应器中停 留时间分布。
了解停留时间分布与多釜串联模型的关系、 模型参数N的物理意义及算法。
二、实验原理
采用脉冲示踪法或阶跃示踪法向水中加入示 踪剂KCl,同时在设备入口处通过溶液电导值 测定示踪剂的浓度C (t)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数 据或变化关系曲线。本实验通过单釜、三釜 和管式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用多 釜串联模型来定量返混程度,从而认识限制 返混的措施。
脉冲示踪法
在t=0的瞬间,在定常态操作的系统入口加入一定量 (M)的示踪剂,同时在系统的出口处检测示踪剂 浓度的变化。
实验以水为主流体,氯化钾溶液为示踪剂,当水的进 出口体积流率恒为v0,示踪剂的注入量为M时,则停 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与示踪剂浓度的关系为
C(t) C(t) E(t)
C0 M v0
N
1
2
三、实验装置
反应工程实验 答案
![反应工程实验 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7462dd6f1aff00bed51e69.png)
反应工程实验实验 1 连续搅拌釜式反应器液体停留时间分布及其流动模型的测定⑴ 何谓返混?答:返混是指不同的停留时间的微团之间的混合。
⑵ 返混的起因是什么?答:器内反应流体的流动状态、混合状态以及器内的传热性能等。
⑶ 限制返混的措施有那些?答:器内反应流体的流动状态和混合状态的复杂性,反应流体在反应器内浓度、温度和速度的分布造成返混。
⑷ 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的方法有那些?答:脉冲法、阶跃法、周期示踪法和随机输入示踪法⑸ 本实验采用哪种方法?答:脉冲示踪法。
⑹ 何谓示踪剂?答:平推流和理想混合流。
⑺ 对于示踪剂有什么要求?答:反应器出口的反应物料的各质点具有不同的停留时间。
⑻ 本实验采用什么示踪剂?答:饱和KCL溶液。
⑼ 为什么说返混与停留时间分布不是一一对应的?答:器内物料的返混会导致各种不同的停留时间分布而有停留时间分布的反应器,器内未必一定有返混存在。
⑽ 为什么可以通过测定停留时间分布来研究返混?答:在定常态下的连续流动的系统中,相对于某瞬间的流入反应器的流体,在反应器出口流体的质点中在器内停留了⊿t的流体的质点所占的分率。
⑾ 模型参数与实验中反应釜的个数有何不同?答:多级全混流模型。
⑿ 模型参数与实验中反应釜的个数为什么不同?答:不同。
模型参数N的数值可检验理想流动反应器和度量非理想流动反应器的返混程度。
当实验测得模型参数N值与实际反应器的釜数相近时,则该反应器达到了理想的全混流模型。
若实际反应器的流动状况偏离了理想流动模型,则可用多级全混流模型来模拟其返混情况,用其模型参数N值来定量表征返混程度。
⒀ 如何保证各釜有效容积相等?答:要保持水的流量和釜内波面高度稳定。
⒁ 本次实验用什么来测电导率?如何清理?答:铂黑电极。
用丙酮清洗。
⒂ 实验过程中如何保持操作条件的恒定和测定仪器的稳定?答:每次实验前,需检查校正电导率仪指针的零点和满量程;保持电极插头洁净,用最好用丙酮擦拭干净;防止电极上气泡的形成,一旦有气泡必须及时清除(放水控干)。
串联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实验报告 -回复
![串联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实验报告 -回复](https://img.taocdn.com/s3/m/6f3e9283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08.png)
串联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实验报告-回复- 引言:介绍串联反应器及其在化工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解释实验目的是为了测定串联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进一步了解反应器的性能和优化反应条件的依据。
- 实验设计:详细描述实验所使用的串联反应器的结构和参数,包括反应器的类型、尺寸、温度控制方式等。
解释实验方案中所选择的反应物和反应条件,并解释这些选择的理由。
- 实验方法:详细描述实验的步骤和操作。
首先,介绍实验所用的装置和仪器,如反应器、控制系统、流量计、采样器等。
然后,描述实验的具体步骤,包括反应物的添加、反应器温度的控制、反应物的混合和流动过程以及采样的方法。
此外,还需要解释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 实验结果:展示实验结果和数据。
首先,说明实验中测定的主要参数,如反应器的长度、流速、温度等。
然后,用图表的形式展示实验数据,如停留时间的分布曲线、反应进程的曲线等。
解释这些数据的含义,并分析其中的规律和趋势。
如果有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进行对比,也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首先,解释实验结果与预期的理论结果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分析可能的原因,并提出解释和解决办法。
然后,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对串联反应器的性能进行评价,并讨论如何改进和优化反应条件,以提高反应效果和产率。
最后,讨论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并提出改进实验方法的建议。
- 结论:总结实验的主要结果和发现。
对实验中测定的停留时间分布和反应器性能进行总结,并强调实验的价值和意义。
讨论实验的局限性和改进的方向,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指导和参考。
- 参考文献:列出实验中所使用的参考文献,包括相关的学术论文、专业书籍和研究报告。
确保引用的文献来源准确和可靠。
通过以上步骤详细地回答了实验目的的相关问题,文章可以达到1500-2000字的要求,并提供了实验目的、设计、方法、结果、分析和结论等内容。
同时,通过引用参考文献,保证文章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 填充管式反应器液体停留时间分布及其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一、实验目的当流体(气体或液体)流经填充层进行均相反应,或者流体通过固体颗粒层(固定床)进行非均相反应或非均相催化反应时,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流体质点在反应器内停留时间不一,形成不同的停留时间分布。
不同的停留时间分布直接影响反应结果,如反应的最终转化不同。
填充管式反应器或固定床反应器均可视为连续流动的管式反应器,其理想流动模型为活塞流模型。
这类反应器的理想流动模型能够的检验,实现理想流动的边值操作条件的确定,以及非理想流动反应器的流动模型和模型参数的确定,都应先通过实验测定流体流经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
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方法通常用两种方法:脉冲激发——响应法和阶跃激发——响应法。
本实验以水为主体流体,以氯化钾饱和溶液为示踪剂,采用脉冲输入的方法测定流体流经填充层或固定床层的停留时间分布。
这种方法不仅用于检验或确定填充管式均相反应器和固定床均相反应器的流动模型,也适用于填料塔等传质设备。
通过本实验掌握一种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技术,同时初步掌握对流体流经固体颗粒层这类是设备的流动模型检验和模型参数的实验测定方法。
毫无疑问。
通过实验对于数学模型方法和流动模型等方面的有关概念,原理和方法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采用脉冲激发——响应法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方法,是当主流流体以恒定的体积流率流经具有一定堆积的填充层时,在反应器如口出瞬时脉冲注入一定量的示踪剂,与此同时在反应器出口处检测示踪物浓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即t t c -)(曲线,并可转化为停留时间分布密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即t t E -)(曲线。
由停留时间分布实验曲线可以定性地诊断流体流经反应器的流动状况。
停留时间分布属于随机变量的分布,概率上还可以定量地用数字特征加以描述,表征这种随机分布的数字特征主要是数学期望和方差。
(1) 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学期望,t )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也就是该变量的平均数。
流体流经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学期望也就是停留时间的平均值。
停留时间分布数学期望的定义式为⎰⎰∞∞=0)()(dtt E dtt tE t )(1)图1 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曲线Figure 1 Experimental curve of RTD (residence time distribution)如果取一定时间间隔的离散数据,则上述定义式可用离散型随机变量数学期望定义式替代,即∑∑==∆∆=ni iiini iitt E tt E t t)()(ˆ (2)如果取等时间间隔的离散数据,即i t ∆为一定值。
则(2)式可简化为∑∑===ni iini it E t E t t11)()(ˆ (3)本实验以水为主流体,其体积流率恒定为0.S V ,KCl 为示踪剂,注入量为0n ,则停留时间分布密度与浓度的关系为 )()(0.t c n V t E S =(4) 本实验采用电导率仪测定出口处的示踪剂浓度,且已知水溶液的电导率与水溶液中KCl 的浓度呈过原点的线性关系,水溶液的电导率又与电导率仪输出的电压显示值)(t U 呈线性关系,则停留时间分布密度)(t E 与)(t U 存在如下线性关系: )()()(0.t KU t c n V t E S ==(5) 式中K 为换算系数,在固定测试条件下为一常数。
由此,可将(3)式改写为∑∑===ni ini iit U t U t t11)()(ˆ (6)如果流体流经反应器无密度变化,即流经反应器体积流率S V 为一定值,且 0.S S V V =, 反应器进出口又无返混,则平均停留时间t 可按下式计算 0.0S CS V V V V t ε==(7) 式中0V ——流体流经反应器的流通体积,亦即固体颗粒填充层内的自由体积;ε——固体颗粒填充层的空隙率;C V ——固体颗粒填充层的堆积体积。
(2)停留时间分布的方差,2t σ 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学期望只表征停留时间分布的中心,但不能反映停留时间分布的离散程度,而反应器内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离散程度正是反映物料在反应器内的返混程度。
因此,停留时间分布的离散程度,统计学上用另一个特征数——方差来表征。
停留时间分布方差的定义式为2tσ=⎰⎰∞∞-02)()()ˆ(dtt E dtt E t t (8)如果采集等时间间隔的离散随机变量数据,则停留时间分布的方差可按下式计算:2t σ=∑∑==-n i ini i t E t E t t 112)()()ˆ( (9)展开上式并整理后可得:2t σ=2112ˆ)()(t t E t E tn i ini i i-∑∑== (10)根据前述相同的理由,本实验中的方差还可以计算:2t σ=20112ˆ)()(t t U t U tni ini i i-⎰∑∑∞== (11)(3)理想流动模型的检验由实验测得的停留时间分布方差值,可按下式计算无因次方差:=2θσ22ˆt t σ (12) 由无因次方差2θσ的数值,可对被测反应器的流动状况作出判断,对其是否已经达到理想流动模型进行检验。
当2θσ=0时,则该反应器为理想流动反应器,其流动模型为理想活塞流模型。
当2θσ=1时,则该反应器也为理想流动反应器,但其流动模型为理想的全混流模型。
只有当102<<θσ时,则该反应器为非理想流动反应器。
(4)非理想流动反应器的流动模型与模型参数 对于非理想流动反应器的流动模型,需要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加以模拟,建立等效于原型的数学模型。
目前,常用的流动模型有凝集流模型,分散活塞流模型(或称扩散模型),多级全混流模型,循环流模型和组合模型等。
分散活塞流模型(Dispersion Plug Flow Model ) 流体流经填充层时,如果流体在填充床层内作返混程度不大的一维定常流动,并且床层内维持等温。
则非理想流动反应器可采用分散活塞流模型,即在活塞流中,由于轴向扩散引起返混来模拟实际的返混状况。
根据模型假设可导出数学模型为022=--θd dcdZ dc dZ dc D l(13) 式中c ——示踪物的浓度,3-⋅m mol ;l D ——轴向等效扩散系数,12-⋅s m ;l ——长度,m ;u ——流体在反应器内的流动速度,1-⋅s m 。
当反应器的长度为L ,无因次时间为θ,且l tu t t //==θ。
若令Z L =1无因次长度,则轴向分散模型又可表达为0)(22=--θd dcdZ dc dZ dc uL D l (14) 式中uL D l /为无因次数群的倒数等于e P ,即e lP D uL= (15)称e P 为彼克列模数(Peclect modulus )。
e P 即为一维轴向分散模型的模型参数,其数值可用来度量返混程度的大小。
e P 数值越大(即l D 愈小),则返混程度愈小;反之,则返混程度愈大。
当e P 趋于∞(uL D l /趋于0)时,则流动状况趋于完全无返混,即流动模型接近活塞模型。
根据各种反应器的不同边界条件和示踪物的输入方法,求解(14)式可得到不同的解。
各种求解方法及其解得结果,文献中多有报道。
本实验设备和操作条件下,保证设备进出口无返混,即属于闭式设备。
当返混程度很小(e P ≥100)时,则可解得e P 与2θσ的关系式为2θσ=2/e P (16)当返混程度较大(e P <100)时,则需要根据下式进行试差计算模型参数: )1()1(2222e p ee e P P ---=θσ (17) 多级全混流模型多级全混流模型是以多级串联全混流反应器模拟各种非理想流动反应器。
该模型也属于单参数模型,模型参数为虚拟的串联级数N 。
由式(8)的停留时间分布方差定义式,经展开并整理后,又可表达为如下形式:2022ˆ)(tdt t E t t -=⎰∞σ (18) 多级全混流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密度为 t Nt N e tNt t N N t E ˆ/1)ˆ(ˆ)!1(1)(--⋅⋅⋅-=(19) 联立上列两式求解可得:22/ˆt tN σ= (20) 或 21θ=N (21)由模型参数N 的数值可度量非理想流动反应器的返混程度。
N 数值愈大,返混程度愈小;反之,则愈大。
当N 值趋于∞时,则反应器的流动模型趋于活塞流模型。
一般情况下;当N ≥50时,已可视为活塞流反应器。
三、实验装置本实验装置主要有反应器,循环水系统,电导率仪,信号放大和A/D 转换器,以及微型电子计算机等几个部分组成,其装置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填充管式反应器测定停留时间分布及流动模型参数的实验装置流程 Figure 2 Experimental equipment flows for determination of RTD (residence timedistribution) and flow model parameters of filling tube reactor本实验采用的反应器是由直径64⨯4mm 总高度1600mm 的圆管构成,管内填充有mm 65-φ的玻璃珠,填充高度为1400mm 。
主体流体(水)从循环水槽由泵压送至反应器顶部,流量由调节阀调节,并由流量计显示。
反应器顶部流入的水,自上而下流经填充层后,由器底出口排出,排出的水经电导池与电极接触后,再经X 型管排入下水道。
反应器内液层高度由X 型管高度控制,并由器顶放空阀进行微调。
固体颗粒填充至示踪剂注入口的下沿,而也面调至以淹没示踪剂入口为度,一般以高出填料层约15mm 左右为宜。
示踪剂采用KCl 饱和溶液,用注射器由器顶示踪剂注入口注入。
由点导率仪测得出口溶液的浓度变化信号,经放大器放大和A/D 转换后,输入微型电子计算机。
四、实验方法1.实验前的准备工作(1) 将循环水槽灌满水,关闭泵出口阀,启动水泵。
(2) 按预定的实验计划,用调节阀调节流量。
流量一般可在10—1001-⋅h l 范围内选取。
(3) 利用X 型管和器顶放空阀,调节填料上方的水垫层高度(约15mm 左右),并维持稳定。
(4) 待水流量和水垫层高度稳定以后,启动点导率仪和电子计算机,并调节好实验数据采集程序。
校验带内导率仪的零点。
满度和测量档次,待屏幕上显示的初始电压值稳定不变后,可以开始测定停留时间分布实验。
2.停留时间分布测定实验(1) 用注入器将适量的示踪剂(KCl 饱和溶液),有反应器上方示踪剂注入口迅速注入器内的水垫层中,示踪剂用量应与主体流体的流量相适应,以使屏幕上显示的最高电压值不超出程序预先设定的值(以500mV 左右为宜)。
示踪计注入量一般约为0.5—1ml 。
(2) 在注入示踪剂的同时,在计算机键盘上按下数据采集指令键(S 键)。
(3) 当连续采集的电压值,再次出现初始值时,按下终止数据采集的指令键(Q 键),终止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