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线形设计

合集下载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要点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要点

第1章绪论1.现代交通运输系统由铁路、道路、水运、航空及管道五种运输方式组成。

2.我国将用30年时间,形成8.5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网。

高速公路网由7条首都放射线、9条南北纵向线和18条东西横向线组成,简称为“7918网”,将把我国人口超过20万的城市全部用高速公路连接起来,覆盖10亿人口。

3.公路按功能划分为:干线公路、集散公路、地方公路。

4.公路按行政管理属性划分为: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

5.公路分级(五个等级):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和四级公路。

6.全部控制出入的高速公路应符合的条件:必须具有四条或四条以上的车道,必须设置中间带,必须设置禁入栅栏,必须设置立体交叉。

7.城市道路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8.除快速路外,各类道路划分为Ⅰ、Ⅱ、Ⅲ级。

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的Ⅰ级标准;中等城市应采用Ⅱ级标准;小城市应采用Ⅲ级标准。

9.城市道路设计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设计年限,根据规定:快速路、主干路为20年:次干路为15年;支干路为10~15年。

9.影响道路的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气候、水文、地质、土壤及植被等10.作为道路设计依据的车辆可分为四类:小客车、载重汽车、鞍式列车、铰接车。

11.设计速度(又指计算行车速度):指当气候条件良好、交通密度小、汽车运行只受道路本身条件(几何要素、路面、附属设施等)的影响时,中等驾驶技术的驾驶员能保持安全顺适行驶的最大行驶速度。

12.运行速度:是指中等技术水平的驾驶员在良好的气候条件、实际道路状况和交通条件下所能保持的安全速度。

13.设计交通量:指拟建道路到预测年限时所能达到的年平均日交通量。

14.设计小时交通量的合理取值范围应在第20~40位以内,宜采用第30位小时交通量作为设计的依据。

15.各级公路车辆折算系数:小客车 1.0 中型车 1.5 大型车2.0 拖挂车3.016.道路红线:指城市道路用地和城市建筑用地分界控制线。

17.道路建筑限界:又称净空,由净高和净宽两部分组成。

道路勘测设计课后习题复习题参考答案

道路勘测设计课后习题复习题参考答案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2. 城市道路分为几类?答: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3. 公路工程建设项目一般采用几阶段设计?答:一阶段设计:即施工图设计,适用于技术简单、方案明确的小型建设项目。

两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适用于一般建设项目。

三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适用于技术复杂、基础资料缺乏和不足的建设项目或建设项目中的个别路段、特大桥互通式立体交叉、隧道等。

4. 道路勘测设计的研究方法答:先对平、纵、横三个基本几何构成分别进行讨论,然后以汽车行驶特性和自然条件为基础,把他们组合成整体综合研究,以实现空间实体的几何设计。

5. 设计车辆设计速度.答:设计车辆:指道路设计所采用的具有代表性车辆。

设计速度:指当天气条件良好、交通密度小、汽车运行只受道路本身条件的影响时,中等驾驶技术的驾驶员能保持安全顺适行驶的最大行驶速度。

6.自然条件对道路设计有哪些影响?答:主要影响道路等级和设计速度的选用、路线方案的确定、路线平纵横的几何形状、桥隧等构造物的位置和规模、工程数量和造价等。

第二章:平面设计1. 道路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

答:路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称作路线的平面,沿中线竖直剖切再行展开则是路线的纵断面,中线上任一点法向切面是道路在该点的横断面。

2. 为何要限制直线长度?答:在地形起伏较大地区,直线难与地形相适应,产生高填深挖,破坏自然景观,运用不当会影响线形的连续性,过长会使驾驶员感到单调、疲惫急躁,不利于安全行驶。

3. 汽车的行驶轨迹特征。

答:轨迹是连续的,曲率是连续的饿,曲率变化率是连续的。

4. 公路的最小圆曲线半径有几种?分别在何种情况下使用。

答:极限最小半径,特殊困难情况下使用,一般不轻易使用;一般最小半径,通常情况下使用;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在不必设置超高就能满足行驶稳定性的圆曲线使用。

5. 平面线形要素及各要素的特点。

答: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

第五章线形设计

第五章线形设计

2. 平直路段运行速度
(1)当直线入口速度等于期望速度时,车辆在平 直路段上保持期望速度匀速行驶,直线段出口运 行速度vout等于期望速度 v e 。 (2)当直线入口速度小于期望速度时,直线段出 口运行速度 vout 按公式 计算;当计 算出的运行速度大于或等于期望速度时,取期望 速度。 (3)当入口速度大于期望速度时,车辆将减速行 vout 为期望速度。 驶,直到期望速度后匀速行驶,
2β≤α
式中:α——路线转角(°) β——回旋线角(°)。
2. S型曲线 定义:两个反向圆曲线用两段反向回旋线 连接的组合形式。
要求:
从行驶力学与线形协调、超高过渡考虑,宜 ; 当采用不等参数时,比值应小于2.0,有条件时以小于 1.5为宜。
两回旋线以径向连接为宜,当条件受限不得已插入短
直线或相互重合时,短直线或重合段的长度L应符合下 式规定:
2. 设计速度与运行速度协调性评价 设计速度与运行速度协调性评价:是指对 同一路段的运行速度与设计速度的差值进 行评价。 当同一路段运行速度与设计速度的差值大 于20km/h时,应对该路段的设计指标进行 安全性检验和调整。
若路段运行速度高于设计速度时,应按运 行速度检验和调整,否则行车不安全; 若路段运行速度低于设计速度时,只要运 行速度连续,行车是安全的,不必调整。
上线辅曲线半径与主曲线半径比值不宜大于 2.0。 两相邻回头曲线间应尽可能拉开距离。 仅适用受限的三四级公路及山城道路。
要求:
上线辅曲线半径与主曲线半径比值不宜大于 2.0。 两相邻回头曲线间应尽可能拉开距离。 仅适用受限的三四级公路及山城道路。
(二)平面线形要素组合计算
1. 基本型曲线设计与计算 (1)对称形 曲线计算
第五章 线形设计

第五章线性定常系统的设计与综合-课件

第五章线性定常系统的设计与综合-课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以便一个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实现“一个输入只控制一个输出”作 为
性能指标,相应的综合问题称为解耦控制问题。
优化型性能指标常取一个相对于状态 x 和控制 u 的二次型积分性能指标,
其形式为:
J(u()) (xTQxuTRu)dt 0
R正定对称;常阵
Q正定对称或半正 常定 阵对 (且 A,称 Q12)为能观测。
第五章 线性定常系统的设计与综合
二 输出反馈 输出反馈,就是将系统的输出量回馈到系统的 输入端,与参考输入一起,对受控对象进行控 制。在现代控制理论中,带输出反馈结构的控 制系统,根据反馈信号回馈点的位置不同,有 两种基本结构。 一种是反馈信号回馈至输入矩阵B的后端, 或者说,回馈点在状态微分处。图5-2为多输 入多输出系统输出反馈的这种结构型式。另一 种是反馈信号回馈至输入距阵B的前端,或者 说,回馈点在参考信号的入口处。图5-3为多 输入多输出系统输出反馈的这种结构型式。
(3)
其中:k 为 p×n常阵,状态反馈矩阵。
F为 p×q常阵,输出反馈矩阵。
v—参考输入向量。 2) 性能指标的类型
性能指标 非优化型性能指标:是一类不等式型的指标,即只要性能达
到或好于期望指标就算实现了综合目标。
优化型性能指标: 是一类极值型指标,综合的目的是要使
性能指标在所有可能值中取为极小(或
通过状态反馈构成闭环系统
x (ABK)xBu y(CDK)xDu
第五章 线性定常系统的设计与综合
一般D=0,可化简为
x (ABK)xBu yCx
闭环传递函数矩阵为
W k(s ) C (s IA B) 1 K B
状态反馈矩阵K的引入,并不增加系统的维 数,但可通过K的选择自由地改变闭环系统 的特征值,从而使系统获得所要求的性能。

船舶设计原理_05_船舶型线设计_0510_侧面轮廓线的选择

船舶设计原理_05_船舶型线设计_0510_侧面轮廓线的选择

第五章船舶型线设计5.10 侧面轮廓线的选择7878第五章船舶型线设计5.10 侧面轮廓线的选择型线的侧面轮廓线型线的侧面轮廓线包括首轮廓线(有球首时包括球首)、尾轮廓线、龙骨线、甲板中心线和甲板边线。

侧面轮廓线是船体型线最基本的边界线,也是船体形状特征的重要控制要素之一。

侧面轮廓线的设计也同样关系到船舶性能。

甲板边线与总布置关系密切,设计中必须与总布置设计相互协调。

第五章船舶型线设计5.10 侧面轮廓线的选择首轮廓线常规船不带球首的首轮廓线基本形状如图所示,现代船最常用的首轮廓线形状就是图中的前倾型首。

5.10 侧面轮廓线的选择尾轮廓线第五章船舶型线设计尾轮廓线形状的选择主要是考虑舵和螺旋桨的布置以及与横剖型线的配合,现代单桨运输船一般都采用巡洋舰尾,其侧面轮廓形状如图所示。

为了简化工艺,大多在水线以上切除了巡洋舰尾的曲面尾端,改用一块后倾0°-15°的平板作为尾封板,如图中的虚线所示。

5.10 侧面轮廓线的选择尾轮廓线第五章船舶型线设计当吃水较浅且螺旋桨直径较大时,为了布置螺旋桨,不得已只好减小浸深,使尾悬体的轮廓线比较平坦,如图中的点划线所示,此时应注意尾悬体横剖线的形状应具有一定的V形,否则容易引起尾部砰击和螺旋桨对船体产生较大的激振力。

5.10 侧面轮廓线的选择尾轮廓线第五章船舶型线设计尾框设有底龙骨(也称舵托)的称为闭式尾框,不设底龙骨的称为开式尾框,如图中的双点划线所示。

第五章船舶型线设计5.10 侧面轮廓线的选择尾轮廓线设计尾轮廓线时,尾框内的形状、尺寸应根据舵和螺旋桨的具体位置、尺寸,考虑桨叶与尾框间的间隙来决定,如图所示。

桨叶与舵及尾框之间的间隙大小主要影响螺旋桨对船体的激振力,同时也与推进效率、阻力有关。

第五章船舶型线设计5.10 侧面轮廓线的选择尾轮廓线总的来说,尾框的设计以防止大的激振为主要考虑因素,为此适当牺牲点快速性的要求也是值得的。

为了防止产生过大的激振,各船级社的船舶建造规范对尾框间隙尺寸提出了最小值的要求,在设计中应予以满足。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思考题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思考题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大纲第一章绪论1、交通运输的方式。

道路运输的地位和作用。

2、当前,我国公路建设和城市道路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道路的种类。

4、我国公路发展目标及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内容。

5、公路按功能和行政管理属性的分类6、公路和城市道路等级划分的依据,分级情况。

各级公路与城市道路的主要技术指标。

公路等级选用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7、道路勘测设计的依据。

自然条件对道路设计有何影响。

8、设计速度与运行速度的作用及区别。

9、交通量、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的关系。

10、公路网系统的特性。

11、城市道路路网结构的基本类型。

各类型的特点及适用条件。

城市道路网的主要技术指标。

最能综合反映城市交通拥挤的技术指标。

12、城市道路红线规划的内容。

13、划分公路用地和城市道路红线的意义。

怎样划定公路的用地范围。

14、工程可行性研究的目的。

15、公路勘测设计阶段的划分及各设计阶段的主要内容。

16、本章主要名词术语:道路、道路功能、公路技术标准、设计车辆、设计速度、运行速度、设计交通量、设计小时交通量、基本通行能力、设计通行能力、服务水平、公路网、城市道路网的结构形式、道路红线、道路建筑限界、道路用地、工程可行性研究、设计阶段、公路安全性评价第二章平面设计1、汽车行驶轨迹的几何特征。

道路平面线形组成要素2、平面的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的线性特征。

3、平面直线的技术标准及直线的适用情况。

为什么过长的直线不是好的线形?为何要限制直线长度?4、影响平面圆曲线半径取值的因素。

圆曲线最小半径的计算原理、种类。

圆曲线半径值的选取。

5、汽车在弯道上行驶的稳定性及横向稳定性的保证。

横向力对汽车行驶的影响。

横向力系数µ取值的影响因素。

6、缓和曲线的作用。

汽车由直线驶入圆曲线的轨迹方程。

采用回旋线作为缓和曲线线形的理论依据。

7、省略缓和曲线的条件。

确定缓和曲线最小长度应考虑的因素。

设计缓和曲线长度值时应考虑的因素。

8、本章注要名词术语:路线、路线的平面、同向曲线、反向曲线、汽车行驶稳定性、横向力系数、横向超高、横向滑移、横向倾覆、极限最小半径、一般最小半径、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缓和曲线、回旋线、回旋线参数A、桩号(里程)、交点、交点里程(桩号)、曲线主点、曲线主点桩号。

线形设计

线形设计

A为回旋线参数,R2 为小圆半径(m)
R2 0. 2 0 .8 R1
D / R2 0.003 ~ 0.03
4、凸型
在两个同向回旋线间不插入圆曲线径相衔接的组合,如图5-4
回旋线参数及连结点的曲率半径应满足最小回旋线参数、圆曲 线最小半径的规定
(五)复合型
两个以上同向回旋线间在曲率相等处相互连接的形式,如图5-5。
(4)注意与道路周围环境的配合。它可以减轻驾驶员的疲劳和 紧张程度,并可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
3、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 (1)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 这种组合是使平曲线和竖曲线对应,最好使竖曲线的起终点分 别放在平曲线的两个缓和曲线内,即所谓的“平包竖”。
实际应用中,竖曲线的起终点最好分别放在平曲线的两个缓和曲 线内,其中任一点都不要放在缓和曲线以外的直线上,也不要放 在圆弧段之内。若平、竖曲线半径都很大,则平、竖位臵可不受 上述限制;若做不到平、竖曲线较好的组合,宁可把二者拉开相 当距离,使平曲线位于直坡段或竖曲线位于直线上。
(一)纵断面设计的一般原则 (二)纵断面设计要点

平纵线形组合设计
(一) 纵断面设计的一般原则
纵断面设计要求为:保证行车的平顺、安全及汽车运输的经济, 使道路建筑费最低,路基和构造物具有足够的稳定性。 纵断面设计的具体要求包括: (1)应满足纵坡及竖曲线的各项规定(最大纵坡、坡长限制、 坡段最小长度、竖曲线最小半径及竖曲线最小长度等)。 (2)纵坡应均匀平顺。纵坡尽量平缓、起伏不宜过大和频繁; 变坡点处尽量设臵大半径竖曲线,尽量避免极限纵坡值;缓和 段配合地形布设,垭口处纵坡尽量放缓;越岭线应尽量避免设 臵反坡段(升坡段中的下坡损失)。 (3)平面上直线路段不宜在短距离内出现凸凹起伏频繁的纵断 面线形。 (4)纵断面的设计应与平面线形和周围的景观相协调,即应考 虑人体视觉心理上的要求,按照平竖曲线相协调及半径的均衡, 来确定纵断面的设计线。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平行线教案设计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平行线教案设计

平行线一、目标与策略明确学习目标及主要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首要条件,要做到心中有数!学习目标:●理解平行线的概念,知道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与平行线的性质,运用所学的知识,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用作图工具画平行线,从而学习如何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理解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的概念;●什么是命题,知道一个命题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对于给定的命题,能找出它的题设和结论。

重点难点:●重点: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平移变换。

●难点: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联系与区别;推理能力的培养;平移变换的理解及应用。

学习策略:●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活动归纳出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借助练习熟悉“说理”和“简单推理”的过程,从而加深理解并熟练掌握本节内容。

二、学习与应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科学地预习才能使我们上课听讲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知识回顾---复习学习新知识之前,看看你的知识贮备过关了吗?(一)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截成的八个角中共有对同位角,对内错角,对同旁内角。

(二)同位角特征:截线旁,被截两线的方向。

内错角特征:截线旁,被截两线之间。

同旁内角特征:截线旁,被截两线之间。

知识要点——预习和课堂学习认真阅读、理解教材,尝试把下列知识要点内容补充完整,带着自己预习的疑惑认真听课学习,请在虚线部分填写预习内容,在实线部分填写课堂学习内容。

课堂笔记或者其知识点一:平行线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

通常用“”表示平行,如图1中,直线AB与CD平行,记作,如果用l,m表示这两条直线,那么直线l与直线m平行,记作。

要点诠释:(1)平行线必须满足两个条件:①,②,但要注意直线的特点是可以向__方无限延长,在平面内只能画出有限长,如下图2中直线a,b看上去不相交,但当把它们看作无限长之后会发现它们其实是相交的,因此直线a,b不平行,从平行线的定义中,我们还可以学习到这样的知识:在同一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①,②。

道路勘测设计知识梳理

道路勘测设计知识梳理

道路勘测设计知识梳理《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知识梳理第一章绪论1.交通运输系统(五种运输方式),道路运输的作用(5点)。

[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公路:机动灵活、点对点2.道路功能与分级(1)公路按功能分类:干线公路、集散公路和地方公路。

按行政管理属性分类: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

(2)道路分级公路分级分类标准——适应交通量(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高速、一级、二、三、四级(车速:最高120km/h,最低20km/h、路面宽度:3.75m,3m)城市道路分类:快速、主干、次干、支路设计年限:20年(快速、主干)、15年(次干)、10年~15年(支路)3.道路设计控制(1)自然条件(地形决定选线条件):地形、气候、水文、地质、土壤及植被。

地形条件:平原地形指自然坡度在30以内,微丘地形指地面自然坡度在200以下,相对高差在100m 以下;山岭重丘地面自然坡度在200以上。

(2)交通特性设计车辆分类:[小客车、载重汽车、鞍式列车、铰接车]设计车速:是指当气候条件良好、交通密度小、汽车运行只受道路本身条件的影响时,中等驾驶技术的驾驶员能保持安全顺适行驶的最大行驶速度。

技术标准最重要的指标——设计车速运行速度与设计速度的大小关系:不一定交通量:定义设计小时交通量:将一年中所有8760个小时交通量按其与年平均日交通量的百分数大小顺序排列,全年第30位小时交通量作为设计的依据。

通行能力:基本(理想)〉,可能(实际)、设计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相关](3)道路网与红线规划公路网系统特性:1)集合性;2)关联性;3)目标性;4)适应性公路网的典型结构形势:a)三角形;b)棋网形;c)并列形;d)放射形;e)扇形;f)树杈性;g)条形城市道路网结构形式:a)方格网式;b)环形放射式;c)自由式;d)混合式道路红线:指城市道路用地和城市建筑用地的分界控制线,红线之间的宽度即道路用地范围,称之为道路建筑红线或路幅宽度。

第五章线型设计

第五章线型设计

回头曲线指标 表 3-21
项目
计算行车 速度
公路等级
二三

30 25
20
回头曲线的前后线形应有连续性,两头宜布设 过渡性曲线为宜,此外还应设置限速标志,并 采取保证通视良好的技术措施。回头曲线的主 要技术指标见表 3-21。
(km∕h)
主曲线最
小半径
30 20
15(m)缓和源自线最小长度 30 25§5.1 平面线形设计
直线与曲线的组合 路线的行车平顺性要求直线与曲线彼此协调而有比例地交替,
路线直曲的变化应缓和匀顺。 平面曲线的半径、长度与相邻的直线长度应相适应。过长的
直线段会使司机感到疲倦,同时也是肇事的原因之一,只有 在公路所指方向地平线处有明显目标时才允许采用长直线段。 直线与曲线组合得当,能提高线形的行驶质量。直线与曲线 配合不好的线形应予避免。 例如,长直线末端应避免小半径平曲线,同向曲线间的短直 线可用大半径的曲线来代替。
S 型曲线 两个反向圆曲线间用两个反向回旋线连接的组合形式,称为 S 型曲线,如图 3-28。
从行驶力学和线形协调、超高缓和等考虑,S 型相邻两个回旋线参数曲线 A1 和 A2 之比应小于 2.0,
有条件时以小于 1.5 为宜。S 型的两个反向回旋线以径相衔接为宜。当由于地形条件限制必须插入短直线 或当两个圆曲线的回旋线相互重合时,短直线或重合段的长度都应符合下式规定: l A1 A2 (m)
基本型可以设计成对称基本型和非对称基本型两种,当 A1 A2 时为对称基本型, 这是经常采用的。非对称型是根据线形、地形变化的需要在圆曲线两侧采用 A1 A2 的 回旋线。基本型两端的回旋线参数除应满足式(3-10)的要求外,为使线形连续 协调,回旋线-圆曲线-回旋线的长度之比宜为 1:1:1 左右,并注意满足设置基 本型的几何条件: 20 ( 为路线转角, 0 为缓和曲线角)。

道路勘测设计线形设计

道路勘测设计线形设计
纵坡均匀平顺、起伏和缓、坡长和竖曲线长 短适当、平面与纵面组合设计协调、以及填挖经 济、平衡。
(一)关于纵坡极限值的运用
设计时极限值不可轻易采用,应留有余地。 纵坡缓些为好,为了路面和边沟排水,最小纵 坡不应低于0.3%~0.5%;但在山区道路的设计 中,应避免过分追求平缓的纵坡,使工程量和工程 投资增大,影响区域自然环境。 纵坡也不宜过陡,应避免为节省工程量,采用 较长的陡坡或采用不合理的陡坡与缓坡组合而影响 行车安全。 纵坡值的确定应从三方面分析: (1)工程和环境 (2)道路通行能力 (3)车辆行驶速度
(三)隧道对路线纵断面的控制
1、隧道部分路线的纵坡:隧道内纵坡不应大 于3%,但短于100m的隧道不受此限;最小纵坡 不宜小于0.3%。隧道内纵坡可设置成单向坡,地 下水发育、特长和长隧道可用人字坡。紧接隧道 洞口的路线纵坡应与隧道内纵坡相同,其长度不 宜小于3s行程。
(四)平面交叉对路线纵断面的控制
制处方可采用凸型。
5、 复合型
将两个以上的同向回旋线在曲率相等处相互连接 的线形。
要求:复合型的相邻两个回旋线参数之比以小于 1:1.5为宜。
适用条件:除互通式立体交叉线形外,复合型仅在 受地形或其它特殊原因限制时使用。
6、 C型
两同向回旋线在曲率为零处径相连接(即连接处曲 率为0,半径为∞)的组合线形。
总要求:对设计速度V≥60km/h的道路,必须
重视平、纵的合理组合,尽量做到线形连续,指标 均衡、视觉良好、景观协调、安全舒适。设计速度 愈高,线形设计考虑的因素应愈周全。对设计速度 V≤40km/h的道路,应在保证行车安全的前提下,正 确运用线形要素指标,在条件允许时力求做到各种 线形要素的合理组合,并尽量避免和减轻不利的组 合。

发电厂电气部分第五章 厂用电接线及设计(三)

发电厂电气部分第五章 厂用电接线及设计(三)

发电厂变电所电气主系统
10
第三节
不同类型发电厂的厂用电接线
(2)公用负荷由两段厂用公用母线(C1和C2)分担。正常运行时,两台启动/备用
变压器各带一段公用母线(亦称公用段),两段公用母线分开运行。由于启动/备用 变压器常带公用负荷,故又称其为公用备用变压器。
发电厂变电所电气主系统
11
第三节
不同类型发电厂的厂用电接线
发电厂变电所电气主系统
17
第三节
不同类型发电厂的厂用电接线
启动/备用变压器10kV侧通过共箱母线连接到每台机组的四段10kV工作母线上作
为备用电源,A、B段10kV母线由第一台启动/备用变压器的两个低压分裂绕组经共 箱母线引接;C、D段10kV母线由第二台启动/备用变压器的两个低压分裂绕组经共 箱母线引接。
发电厂变电所电气主系统
27
第三节
不同类型发电厂的厂用电接线
对于中型变电站或装有调相机的变电站,通常都装设2台站用变压器,分别接在 变电站低压母线的不同分段上,380V站用电母线采用低压断路器(即自动空气开关) 进行分段,并以低压成套配电装置供电。 小型变电站,大多只装一台站用变压器,从变电站低压母线上引接,站用变压 器二次侧为380/220V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三相四线制系统。
发电厂变电所电气主系统
21
第三节
不同类型发电厂的厂用电接线
水电厂的厂用电接线也都采用单母线分段形式。
中、小型水电厂通常厂用母线只分为两段,由两台厂用变压器以暗备用方式给 两段厂用母线供电; 大容量水电厂,厂用母线则按机组台数分段,每段由单独厂用变压器供电,并 设置专用备用变压器。 为了供给厂外坝区闸门及水利枢纽防洪、灌溉取水、船闸或升船机、筏道、鱼 梯等设施用电,可设专用坝区变压器,按其距主厂房远近、负荷大小以及发电机电 压等条件,可采用6kV或10kV电压供电,其余厂用电负荷均以380/220V供电。

第五章产品形态设计原理

第五章产品形态设计原理

第五章产品形态设计原理产品的实体形态始终是产品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产品功效和情感的外在体现,同时也体现了设计者对产品本身及其所处的市场、环境、社会的总体理解与把握。

所谓“形态”,它包含了二层意思,即“形状”和“神态”。

“形”常是指一个物体外在的体貌特征,是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见的外在表现形式。

“态”则是指物体内在呈现出的不同的精神特征,是蕴藏在物体内的精神状态。

“形态”综合起来就是指物体外形与神态的综合。

产品构成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人们对产品的期望也从简单的物质性追求上升为物质与精神并重的层次。

一方面产品必须满足使用要求,即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另一方面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感受上的要求,其中就包括宜人的外在形态带给人的美的感受。

(图5-1苹果电脑)5.1 产品形态设计的重要因素在工业产品产生的整个过程中,直接参与产品形态设计的主要因素有7个:1)产品功能与形态结构2)单元形态3)尺度比例4)材料选择5)表面处理6)色彩配置7)信息采集(图5-2核桃夹)5.1.1 产品功能与形态结构一件产品通常由多个不同的简单形体组合而成,这些基本形体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产品的形态结构。

不同的物质功能是形成产品多种形态,进而派生出不同设计方案的依据。

不同的形态结构表现出产品形态设计的不同风格和特点。

因此,在设计构思阶段就要充分考虑产品形态结构的合理性、宜人性以及所表现出的均衡、稳定、秩序、轻巧等效果。

(图5-3无绳电话)5.1.2 单元形态单元形态是指组成产品的各个单元本身(零、部件)的形态。

单元形态是根据产品所要实现的各种功能而确定的,如为实现运动、固定、连接、显示、操作等要求,就产生了相应的为功能服务的单元形态。

组成产品的单元之间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所以单元形态的设计是建立在总体结构设计和总体造型的基础上。

要尽量保证单元形态之间的协调和统一,形态的统一就是将造型化繁为简,从而能使之迅速的传达出产品的功能和特征。

(图5-4手机座)5.1.3 尺度比例单元形态本身的尺寸大小以及单元之间,单元与总体之间的比例关系也是形态设计的主要方面。

道路勘测

道路勘测

道路勘测设计第一章绪论1、现代交通运输系统由铁路、道路、水运、航空及管道五种运输方式组成。

2、高速公路网是由7条首都放射线、9条南北纵向线和18条东西横向线组成,简称“7918网”,包括“五纵七横”在内。

3、公路按功能可划分为干路公路、集散公路和地方公路三类。

4、公路按行政管理属性划分为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四类。

5、高速公路:为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应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

其年平均日交通量为25000~100000辆。

6、一级公路:为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可根据需要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

年平均日交通量为15000~55000。

7、全部控制出入的高速公路应符合的条件:必须具有四条或四条以上的车道,必须设置中间带,必须设置禁入栅栏,必须设置立体交叉。

8、城市道路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9、道路设计控制技术依据设计车辆、设计速度、设计交通量、设计通行能力。

10、设计速度:指当气候条件良好、交通密度小、汽车运行只受道路本身条件(几何要素、路面、附属设施等)的影响时,中等驾驶技术的驾驶员能保持安全顺适行驶的最大行驶速度。

设计速度是决定道路几何形状的基本依据。

11、可能通行能力:在实际道路和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道路某一点所能通过的最大交通量。

12、设计通行能力:道路交通运行状态保持在某一设计的服务水平时,单位时间内道路上某一段面可以通过的最大车辆数。

13、典型公路网结构形式示意图14、城市道路网结构形式示意图15、道路红线:指城市道路用地和城市建筑用地的分界控制线。

红线之间的宽度即道路用地范围,称之为道路建筑红线宽度或路幅宽度。

第二章平面设计1、平面线形的三要素: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

2、直线的最小长度:1)当设计速度>=60km/h时,同向圆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以m计)以不小于设计速度(以km/h计)的6倍为宜。

2)当设计速度>=60km/h时,反向圆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以m计)以不小于设计速度(以km/h计)的2倍为宜。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和平行线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和平行线复习》教学设计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完本单元知识后,对某些知识可能还存在一些不同程度的问题。

比如,基础知识似懂非懂、不能在解题中准确应用所学知识等等。

问题比较集中的可能会是垂线的存在、唯一性及平行公理的限制条件的理解、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区分及综合应用等方面,教师应注意学生出现问题比较集中的知识点,教学中作重点突破。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本单元的知识点及其之间的关系;复习巩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使学生会用这些概念和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或计算;能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加深理解推理证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参与猜想、观察、实验、综合实践等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了解数学知识是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的,了解数形结合思想,数学建模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数学严谨、抽象和应用广泛的特点,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图形与几何的兴趣.四、教学重点:对本单元的知识结构进行梳理,使学生掌握本单元的知识体系,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会利用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有关知识解决问题。

五、教学难点:会灵活应用本单元知识解决综合性问题;证明题会分析、推理,会写出严谨的解答推理过程。

六、教学方法:引导启发法、讨论交流法七、教学准备:任务单、幻灯片、知识卡片八、教学过程(一)、本章知识点梳理(1、用八开纸书写本章知识思维导图,利用投影仪展示书写优秀的作品。

2、利用知识贴片将本章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纳,由教师动手归纳操作,其他学生注意观察,并及时提出质疑。

)教师活动:展示优秀作品,引导学生将本章知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梳理。

启发、引导学生探索,自然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学生欣赏优秀作品,积极思考并参与知识系统归纳。

设计意图:利用投影仪展示自己的作品,调动学生的兴趣,采用知识贴片激发学生的思维,为复习旧知识及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路桥道路与勘测课程设计

路桥道路与勘测课程设计

路桥道路与勘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路桥道路的基本构成、功能及勘测原理;2. 学生能了解并描述不同类型路桥的特点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3. 学生能理解并运用道路勘测的基本方法,如平面控制、高程控制等;4. 学生能掌握路桥设计中涉及的基本几何参数及其计算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路桥道路的勘测设计;2. 学生具备分析路桥工程案例的能力,并能提出改进措施;3. 学生能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实地测量,并解决实际问题;4. 学生能通过团队协作,完成路桥道路勘测设计项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路桥工程专业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习积极性;2. 学生树立正确的工程观念,关注路桥工程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3. 学生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际操作和工程实践;4.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学会沟通、分享、承担责任,培养合作精神。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路桥道路勘测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其成为具有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工程技术人才。

二、教学内容1. 路桥道路基本构成与功能:讲解道路工程概述,道路结构分层及各层功能,桥梁的分类及结构特点。

教材章节:第一章 道路工程概述,第二章 道路结构设计。

2. 道路勘测原理与方法:介绍道路勘测的基本原理,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等勘测方法。

教材章节:第三章 道路勘测,第四章 测量控制网。

3. 路桥设计基本几何参数:讲解道路线形设计、横断面设计及桥梁几何参数设计。

教材章节:第五章 道路线形设计,第六章 道路横断面设计,第七章 桥梁几何参数设计。

4.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地测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教材章节:第八章 实践教学。

5. 路桥工程案例分析:分析典型路桥工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问题分析和提出改进措施。

道路勘测设计第五章 横断面设计(1)

道路勘测设计第五章 横断面设计(1)
B 单a 2cxy
B 双 ac2x2y
结论:双车道公路设计速度为80km/h时,取一条车 道的宽度为3.75m是合适的。对车速较低、交通量不 大的公路可取较小的宽度。双车道公路行车道宽度视
设计速度一般取7.5m、7.0m、6.5m、6.0m,见表5—l。
(二)有中央分隔带公路行车宽度
B S D M a 1 a 2
二、路肩的作用及其宽度
1. 路肩:行车道外缘之路基边缘之间的带状部分。
2.路肩的作用
(1)由于路肩紧靠在路面的两侧设置,具有保护及 支撑路面结构的作用。
(2)供发生故障的车辆临时停放之用,有利于防止 交通事故和避免交通紊乱。
(3)作为侧向余宽的一部分,能增加驾驶的安全和 舒适感。在挖方路段。还可以增加弯道视距,减少行 车事故。
结论:设计速度V=120km/h时,每条车道的宽度均采用 3.75m;当V=100km/h,且交通量大和大型车混入率高时, 内侧车道应为3.75m,外侧车道可采用3.75m或3.50m。
当高速公路的交通量超过四个车道的容量时,其车道 数可按双数增加。
(三)城市道路的行车道宽度
x B1 2 a1 c
(三)横断面形式的选用
1.单幅路: 仅适用于机动车交通量不大且非机动车 较少的次于路、支路以及用地不足拆迁因难的旧城改 建的城市道路上。
2.双幅路:主要用于各向至少具有两条机动车道,非 机动车较少的道路。有平行道路可供非机动车通行的 快速路和郊区道路以及横向高差大或地形特殊的路段 亦可采用。
编辑ppt
(2)设置的地点: 中央分隔带的开口应设置在通 视良好的路段,若在曲线上开门,其曲线半径宜大 于700m。在互通式立体交叉、隧道、特大桥、服务 区等设施的前后必须设置开口。分离式路基应在适 当位置设置横向连接道,以供维修或抢险时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平面线形要素组合
1.基本型:按直线-回旋线-圆曲线-回旋线-直线的顺序组合的 线形。
适用场合:交点间距不受限。 从线形的协调性出发:宜将回旋线、圆曲线、回旋线之长度 比设计成 1:1:1~1:2:1。
2
——路线转角
——回旋线转角 第五章线形设计
二、平面线形要素组合设计
(一)平面线形要素组合 2.S型
第五章线形设计
第一节 平面线形设计
一、平面线形设计要点 平面线形应与地形、地物和环境相适应,保持线形的连
续性和均衡性,并与纵断面设计相协调。 (四)平曲线应具有足够的长度
1.驾驶员操作从容、乘客感觉舒适要求的平曲线最小长度 9s行程
2.转角α小于7度时的平曲线长度
第五章线形设计
二、平面线形要素组合设计
第五章线形设计
第三节 道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
一、定义:是指在满足汽车运动学和动力学要求的前提下,研 究如何满足视觉和心理方面的连续、舒适及与周围环境相协 调的要求,并有良好的排水条件。
二、平、纵线形组合设计的总要求 对于设计速度≥60km/h的道路-应注重平、纵组合设计
第五章线形设计
3.卵型
定义:用一个回旋线连接两个同向圆曲线的组合。 适用场合:交点间距受限(交点间距较小)。 适用条件:
(2)两圆曲线半径之比宜在下列界限之内: 0.2 R2 0.8 R1
(3)两圆曲线的间距,宜在下列界限之内:
0.003 D 0.03 R2
式中:D——两圆曲线最小间距(m)。
适用场合:三、四级公路越岭线路段,因地形、地质条件等的 限制,采用自然展线难以达到要求时,可设置回头 曲线。
l1
第五章线形设计
l2
应能够设置两段反 向回旋线
7.回头曲线
定义:转角接近、等于或大于180º的曲线称为回头曲线。 回头曲线一般由主曲线和两个副曲线组成。
适用场合:三、四级公路越岭线路段,因地形、地质条件等的 限制,采用自然展线难以达到要求时,可设置回头 曲线。
定义:两个反向圆曲线用两段回旋线连接的组合。 适用场合:交点间距受限(交点间距较小)。
JD1 α1
<2V
第五章线形设计
α2 JD2
S型
二、平面线形要素组合设计
(一)平面线形要素组合 2.S型
适用条件: ①相邻两个回旋线参数A1与A2宜相等。 当采用不同的参数时,A1与A2之比应小于2.0,有条件时以小
第五章线形设计
7.回头曲线
通天大道——张家界天门山盘山公路,全长不到11公里,海拔却从200米 急剧提升至1200多米,多达九十九弯,弯弯紧连,层层叠起,宛若飞龙盘旋 ,直通天际,使人惊奇震撼,堪称天第下五章第线形一设公计 路奇观。
(二)平面线形要素组合计算
1.基本型曲线设计与计算
第五章线形设计
方外一般很少使用,多出现在互通式立体交叉 的匝道线形设计中。
第五章线形设计
6.C型
定义:同向曲线的两回旋线在曲率为零处径相衔接的线形。 适用场合:交点间距受限(交点间距较小)。C型曲线只有在特
殊地形条件下方可采用。 适用条件:同S形曲线。
第五章线形设计
7.回头曲线
定义:转角接近、等于或大于180º的曲线称为回头曲线。 回头曲线一般由主曲线和两个副曲线组成。
第五章 线形设计
第五章线形设计
第一节 平面线形设计
一、平面线形设计要点 平面线形应与地形、地物和环境相适应,保持线形的连续
性和均衡性,并与纵断面设计相协调。 (一)平面线形应直捷、连续、顺适,并与地形、地物相适应
,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二)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和连续
1.直线与曲线的组合 直线与曲线的组合与过渡应协调匀顺。应避免以下组合: ➢ (1)长直线的尽端应避免使用小半径的曲线;
第五章线形设计
4.凸型
定义:在两个同向回旋线间不插入圆曲线而径相衔接的组合。 适用条件:凸型的回旋线的参数及其连接点的曲率半径,应分
别符合容许最小回旋线参数和圆曲线一般最小半径 的规定。
计算方法:
平曲线长度 L=αR+Ls
按凸型设计时,L=2Ls

Ls=αR
第五章线形设计
5.复合型
定义:两个以上同向回旋线间在曲率相等处相互连接的线形。 ➢ 适用条件:两个回旋线参数之比宜为:A2:A1=1:1.5 ➢ 适用场合:复台型回旋线除了受地形和其它特殊限制的地
(二)平面线形要素组合计算
1.基本型曲线设计与计算(对称形)
切线增长值
内移值 缓和曲线角 切线长
平曲线长 圆曲线长 外距 切曲差
q ls
l
3 s
(m )
2 240 R 2
p
l
2 s
24 R
l
4 s
90
ls R
T ( R p ) tg q m 2
L 180
R ls
lA1A2 (m) 40
式中:l——反向回旋线间短直线或重合段的长度。
第五章线形设计
3.卵型
定义:用一个回旋线连接两个同向圆曲线的组合。 适用场合:交点间距受限(交点间距较小)。
适用条件: (1)卵型上的回旋线参数A不应小于该级公路关于回旋线最小
参数的规定,同时宜在下列界限之内:
R2 2
A
R2
式中:A——回旋线参数; R2——小圆半径(m)。
于1.5为宜。 ②两圆曲线半径之比不宜过大,以R2/R1≤1~1/3为宜
式中:R1 ,R2——分别为大、小圆半径(m)。
第五章线形设计
2.S型
适用条件: ➢ ③在S型曲线上,两个反向回旋线之间不设直线,是行驶力 学上所希望的。不得已插入直线时,必须尽量地短,其短直线 的长度或重合段的长度应符合下式:
第五章线形设计
第一节 平面线形设计
一、平面线形设计要点 平面线形应与地形、地物和环境相适应,保持线形的连续
性和均衡性,并与纵断面设计相协调。 (二)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和连续
2.平曲线与平曲线组合:相邻圆曲线半径之比小于2.0, 相邻回旋线参数之比小于2.0。
3.高低标准之间要有过渡。 (三)注意与纵断面设计相协调
m
(
2
0
)
180
LY L 2ls m
E ( R p ) sec R m 2
J 2T L(m )
第五章线形设计
R 2ls
(二)平面线形要素组合计算
2.曲线主点桩号计算:
ZH(桩号)=JD(桩号)-T HY(桩号)=ZH(桩号)+ls QZ(桩号)=HZ(桩号)-L/2 YH(桩号)=HY(桩号)+Ly HZ(桩号)=YH(桩号)+ls JD(桩号)=QZ(桩号)+J/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