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

合集下载

《道德经》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

《道德经》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

《道德经》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宏大的名著之一, 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道德经》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 以供大家参考借鉴!《道德经》读后感范文一《老子》, 又称《道德经》,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 千百年来, 从东方走到了西方, 鲁迅先生更是高度评价说:“不读《道德经》一书, 不知中国文化, 不知人生真谛。

”读《老子》, 只觉意蕴深远, 令人自然而然地融入那个无欲无求的世界, 下面便是我读完《道德经》后的一些感受。

《老子》一书, 分为道、德两篇, 虽只五千余字, 却系统阐述了以“道”为核心范畴的思想体系, 形成了极具象征性的文化特色。

初读前, 我对其还仅停留在“无为而治, 消极避世”的印象上, 直至谨慎品读后, 才深觉这更是一种“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境界, 收益匪浅。

“上善假设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确实,最善的人就似乎水一样, 水滋润万物而不争, 停留在众人都不喜爱的地方, 所以最接近于“道”。

千百年来中华儿女正是深受其影响, 以这样的沉着姿态、包涵性品德、和谐相处的深厚情怀, 共同推动社会文明的互补互融, 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供应了珍贵的思想资源。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胜人者力, 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在生活或工作中, 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才智的, 而了解自己的人是更加明智的。

别人是有力气的, 而战胜自己才叫强大。

知足常乐, 有踊跃行动力的人能更加漫长。

的确, 始终以来我们总对别人要求太多, 却忽视了对自我的反省与谛视。

人贵有自知之明, 只有充分了解自我, 才能取长补短, 更好的完善自我。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道, 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以相反相成的辩证观点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道法自然, 提醒了宇宙中万事万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这也是我们追求天人合一需遵循的原那么。

《道德经》读后感(精选15篇)

《道德经》读后感(精选15篇)

《道德经》读后感《道德经》读后感(精选15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道德经》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道德经》读后感1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道生成了万物,德养育了万物,万物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环境使万物生长起来。

因此,万物没有不尊敬道而重视德的。

道之所以受到尊敬,德之所以受到重视,就在于它不加干涉而顺其自然。

所以,道生成了万物,德养育了万物;使万物生长发育,使万物成熟结果,使万物得到抚养和保护。

(它)产生了万物却不据为已有,养育了万物却不自恃其功,导引了万物而不做万物的主宰。

这才是极大极深远的“德”啊。

老子(本名李耳),字聃,或字谥伯阳,出生于周朝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

老子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物极必反之理。

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著有《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大道生成了万物,但是不把万物据为已有;抚育了万物,但是不自恃有功;引导了万物,但是不强加干涉,不以万物的主宰自居。

大道深厚无私,是人类行事的楷模。

人们追求礼尚往来,并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这其实是不合乎大道的,也是违背自然规律的。

大道遵循自然,无欲无求,即便在付出的时候也从没想过要得到回报。

大道没有分别之心,所以也就没有付出和回报的'分别了。

当大道付出了很多却得不到回报的时候,它也不会感到烦恼和怨恨。

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通用5篇)

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通用5篇)

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通用5篇)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通用5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1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

“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

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能够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

《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

”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

“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透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

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持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

《道德经》读后感(13篇)

《道德经》读后感(13篇)

《道德经》读后感(13篇)《道德经》读后感1一、看作者,老子是周朝的史官,史官是整理和编纂史料史书的职位,所以老子博闻强识,在写书的过程中有大量的文献积累和对名著的毕生研究。

二、看哪些人研究过《道德经》并且取得了些怎样的成绩?这里以曾国藩和马云先生为例。

曾国藩在他告老还乡、在老家湖南修养的时候,因为经历了亲人去世,又感慨自己不得志、效力朝廷时上下关系总处理不好,终日苦闷、哀愁。

一天,他偶遇一位老中医,告诉他,你肝火太旺,去读《道德经》!看完道德经的他连连感慨,这本书如此的宝贵,原来我的答案就全在这里面!于是他为了将书的内容吃透,就随身携带,一遍一遍的朗读,一篇一篇的背诵,书不离身。

曾国藩获得什么样的成绩呢?他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并且,在晚清的动荡复杂的时期,曾国藩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善终的官臣。

第二位成功人士,马云,他创造了一个非常伟大的互联网帝国,阿里巴巴系,让大家足不出户就能完成购买,以及帮助了那些在偏远地区的人们解决农产品滞销的问题。

马云先生走到哪里都一直揣着的一本书,就是《道德经》。

其实中国的领导人无不是老子的粉丝,他们都无不是《道德经》的虔诚的学生。

所以《道德经》对于国家、和企业领导人来说都是必取之经。

三、要看他的同类人怎么评价他。

老子是哲学思想家,那么同类人是如何看待他的呢?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源。

在他的眼中,老子是他唯一承认的中国千年来的思想家。

这是在他研究了中国数千年古代的、当代的思想家之后所给出的一句评价。

当然中国也并不匮乏像老子一样伟大的思想家。

四、看发行量: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就是《道德经》,在德国,道德经的地位仅次于《圣经》,在西方国家,一个出版物能够与圣经的普及度相媲美,足可见它的重要程度。

五、看这部作品的思想发源。

道德经的作者老子,毕生研究《易经》,《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精选12篇)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精选12篇)

关于《道德经》范文〔精选12篇〕关于《道德经》范文〔精选12篇〕《道德经》1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当前这个时代,人们疯狂地追求着效率,追求着更高,更快,更远。

相比于老子的《道德经》,人们更趋于选择孔子的《论语》。

至今在人们的思想观念里,还普遍存在着老子的思想是消极被动,无所作为与保守倒退的观点。

在大部分人眼里,老子的“无为”在这个倡导“有为”的社会里是不适应的。

事实确实是这样吗?老子可谓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民间对于他的传说是千奇百怪。

其中一个传说是由老子的“老”字联想开来的。

传闻老子的母亲怀了八十一年的胎,后于李树下生下老子,老子生来白眉白发,长着白白的大胡子,因此被命名为“老子”。

这传说闻之荒唐,但却更为老子添了些神奇的光晕。

正是因为正史对于老子的记载惜墨如金,才会产生这么些荒唐的故事。

即使在司马迁的《史记》里,老子只是寥寥几笔。

自史记记载,老子担任过周国的史官,即相当于掌管国家的图书馆。

老子的博学与睿智怕与此职位是分不开的吧。

后来周国内乱,即将覆灭之时,老子离宫隐退。

到函谷关时,因一位名为关尹的守关员的恳求著下传闻后世的《道德经》。

《道德经》仅有五千余言,却是博大精深,意味深长。

初读《道德经》,我读得恍兮、惚兮。

对于其中意味,我并非咀嚼透彻。

尤为此书的第一章,更是晦涩难懂。

首先,“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此十二字作为文章的开头,地位非常。

正是老子思想的精华,是《道德经》的大纲。

假设是此句无法理解,那么老子的思想更是无从入手。

根据对于中国古文字的理解,第一个“道”字是名词,含首部,意为智慧,是这天地宇宙间最大的智慧,而第二个“道”应是动词,意为行走前进。

而第三个“道”是名词,意为途径,道路。

那么前半句可以理解为,天地宇宙间最大的智慧是可以寻得的,但是要通过非同寻常的道路才可以寻得。

而后半句根据前半句的理解可以译为:名是可以求得的,但是不是按照寻常道路就可以求得的。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范文(6篇)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范文(6篇)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关于《道德经》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写了哦。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为大家的关于《道德经》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老子被后人按照西方哲学体系的标准,被归入自然主义哲学家的范畴,是有道理的,他对社会、个人存在、开展的哲思观点,都是从自然规律类比推理过来的,一句话以天道推理人道,用道德经的话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规律非常多,难以用详细语言驾驭,所以创造了本体论的“道”,整体代表自然规律。

此章,用反例的自然和社会现象,证明天道的规矩是不居功,不作为,不占有,隐含了一个观念“得道高人~圣人应该循天道,做到功成身退,不贪功,不念名,治理社会不要因为个人欲望而下发过多指令制定过多政策”。

当代,我认为,阿里巴巴的马云是修道得道了的,顺应天道而为,功成身退,急流勇退,境界非常高,东哥一直想跟他玩,人家直接不玩了,急流能勇退,足见其道行只高。

东哥有多想跟他玩?有一次中央电视台的访谈节目,主持人把马云的照片发出来,问东哥,“马总你们做一个行业,你们应给很熟悉吧“,他答复“不熟悉,这么多年一起吃过一次饭,另外,可能没有共同语言,因为不是一代人”,从话中我们能感受到东哥内心是把马云当做超越的对象,商业上的敌人,所以才如此急于用马云年龄比我虚长几岁,我比他年轻来向人证明我可以,我比他可以。

我再用一个例子来证明,马云绝对是读道德经而得道的例子,在赢在中国的节目里,阿里巴巴当时还没有现在这么如日中天,他也没有如此功名,当时节目组是把熊晓鸽,吴鹰等人作为更大贵客对待,但是马云节目中金句百出,如鱼得水,其中一句话“心中无敌,那么无敌于天下”的金句,他这个观点和道德经中上经二十二章的观点一模一样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就会产生伤害,有伤害就有怨恨,怨恨那么是其他不良情绪的根源。

《道德经》读后感(通用15篇)

《道德经》读后感(通用15篇)

《道德经》读后感(通用15篇)《道德经》读后感1说实话,读完道德经,最深刻的情绪体验是——很有成就感!通篇文言,读下来着实不易!但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收获还是有的。

首先是对老子的思想精华。

也无非四点:无为、自知、反战以及大道。

先说无为吧!有目共睹,现今社会浮华不堪,私欲膨胀,追名逐利,这就是一种“有为”。

“有为”令人们疲惫不堪,令社会千疮百孔,而“无为”就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方向。

只是我们不必如老子说的那般被动——完全去顺应自然,而可以通过正当途径去满足我们合理的欲求。

或许这样,我们的社会会更好:商人之间正当竞争,且一心为消费者着想;明星为大家树立起正确榜样,而不是一味哗众取宠;官员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为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献力;专家教授静心于学术,对自己说出的话负责;而我们自己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和个人修养,而不是醉心于求田问舍。

再来说说自知。

自知即自己知道自己的实力、能力,清楚的了解自己。

孔子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就是自知的最好诠释。

不自知的品行对个人损害是十分大的,因为不自知也就是自满,而自满者根本不会有追求上进的热情,所以自满就难出成绩,难有进步,可见不自知害人不浅啊!反战思想也是老子思想中重要的一点。

老子的话语中,表面上说的是担心民生疾苦,似乎是站在人民立场上反战的,但其实不然,老子的反战思想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的,从他反战的目的就可以看出:他反战是怕人民在战争中受苦而起义,进而威胁到统治阶级的稳定,而不是单纯为人民着想。

但不论怎样,他的反战思想在当时还是很有进步意义的。

在现代国际社会中,究其导向还是正确的,是符合人民利益的。

最后要说的是大道,但不是要讲老子提出的哲学概念,而是“大道废,有仁义”中的大道。

他看到社会上宣扬仁义,不觉欣慰,反而担心,何者?因为他知道社会宣扬什么正是因为缺失什么这个本质。

老子能看到这种社会现象的本质,实在不得不佩服他极强的洞察力。

他确实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老子道德经读后感,欢迎阅读。

更多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精彩范文,请关注活动总结栏目。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一】老子的哲学被称为“智者的低语”、“滋润心灵的甘泉”。

人们看事物多是从正面看,而老子却是从反面看。

其中“以柔克刚”,就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世上竞争者取胜之道。

自古以来,一般的教诲都是:人应当表现坚强,不表现柔弱;应当表现聪明,不表现愚鲁。

而老子的观点则反其道而行之:可表现柔弱,不表现坚强,可表现愚鲁,不表现聪明,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柔,非怯懦,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一种骄敌之志而暗蓄力量的极高计谋。

自己示弱,可以侠敌人不注意,而得保全。

太“刚”者,锋芒太盛,容易招惹事非,暴露自己之不足,为“柔”者所败!大柔非柔,到刚无刚!在身体上,牙齿最硬,可谓“刚”,而舌头则是“柔”者。

但是,等人年纪大了,牙齿都脱落,而舌头完好,这是为什么?大树比小草刚强的多,但时,当台风来的时候,大树经常连根拔起,而小草却安然无恙;风无形无体,却能够拔屋倒树;水可方可圆,可谓至“柔”,却能够怀山襄陵。

这不是说明了刚强的未必是强,柔弱的才是真正的强吗?《素问经》上说,上知天文,下通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这既是立身之本,也是处世之良方。

天文地理,各有专著论述。

在为人处世这方面,道家可谓击中要害。

所以司马迁写《史记》时,谈论了诸子思想的造旨,并历数了儒法墨等诸家长短,却惟独对老子的道家思想褒而不贬。

《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多字,却揭示了为人处事中极奥秘的观点。

一句“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便揭出了世上竞争者取胜的诀窍。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对万事生长历程看得何等深刻,概括得何等精辟,让人感到它们的任何注释都是多余累。

或许你以为只要自身端正,名正言顺,就可以以正压邪,什么事都好办,其实不然。

在严酷的现实中,却容易处处碰壁,事事不顺。

道家经典《道德经》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道家经典《道德经》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道家经典《道德经》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道家经典《道德经》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道德经》读后感1《道德经》是我国古老文明的智能结晶,也是一个知识的宝库,犹如汪洋大海,内容包罗万象,它不仅包含着宏奥的哲理,而且蕴含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等多方面的基本素材。

这本书主要讲了“道”、“可道”、“德”、“下德”,一共有五千文字,最终还是归结到人,“人”是道的代表,“人”得了道并与“道”合一,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自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自身的人。

老子的《道德经》这本书,我有时候读起来不是很理解其中的意思,需要反复看,才能慢慢看懂,但是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教导人们要更加善良,与人、与物为善,让人类有一颗善良的心,和人、物、自然和谐相处!《道德经》读后感2这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因为《道德经》内容艰深晦涩,语言精练而思想深刻,本人文言文水平不高,因此阅读过程中经常感觉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道德经》流传千年,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解读,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处境,到现在,在国学热的大潮中,对《道德经》的研究如火如荼。

文章版本可谓千奇百怪,多种多样。

我看的是北京燕山出版社版的,是在北大的.周末书市上买的,和《论语》、《孟子》三本十元,买来之后,认真的看了两遍《论语》,正在看《孟子》和《道德经》。

目前看到第十九章,还不到四分之一,都好像似乎没有真正看懂。

下面就简单说一下似懂非懂的感受。

第九章中,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拿的多了装不下,差不多够了就行了;揣的东西太多凸起来,不可能长久,大家都会发现。

满堂的金银玉石,是守不住的,富有高贵但却骄奢淫逸,就是自己惹祸上身,咎由自取。

大功告成,全身而退,这才是天道。

启示我们对待物质享受时要适可而止,秉持“中庸之道”,要懂得进退自如。

这使我想起了我国政界的“59岁现象”,有一些有作为有追求的好干部,在光荣隐退之际,经不起物质诱惑,抵挡不知内心不良思想的蛊惑,廉洁一生,糊涂一时。

《道德经》读后感(精选6篇)

《道德经》读后感(精选6篇)

《道德经》读后感(精选6篇)《道德经》读后感1每个人都想从书本中汲取点什么,不同层次的人考虑会有所不同。

由于这种差异性的原因,我的眼光从当今移开,去古书中找寻。

读点自己不懂得东西,了解一些高深的理论,以期提升自己的素质。

经朋友的推荐,找到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道德经解读》,试读之后,虽不甚理解,仅得皮毛,但坚持静静看完,零散地记载了些东西。

结合现实,生发些个人的东西,为我所用。

老子,公元前571年出生于楚国。

本姓李,名耳,李聃是他的称,而老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

曾做过小官,职位不高。

这和传统的文人没有太多的不同,后来辞官归隐,生活平静,精通修养之术。

据说活了200岁,是道教的开山鼻祖,都尊他为太上老君。

他的哲学思想与其他的伟人有太多的不同,我们总说自己缺乏信仰,那么什么支撑我们活下去。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想探寻一下“道”为何物。

老子的《道德经》中,说“道”是空虚无形,但不是空无所有。

如果从物质层面而言,创万物的(自然界)是“道”,由自然之道引申到治国之道,再回归到个人的修身之道,可以说“道”的作用是巨大的。

支配一切事物,是一种宇宙万物存在和发展所依赖的力量。

“道”,是对付应变之术,是法则和智慧,是自然规律。

“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不可言说的,它一落到语言上,人就无法理解其超越形象的内涵。

”就大的方面,老子的治国之道是清静无为的统治方式,就个人而言,我们该成为一个有“道”之士。

《道德经》告诉我们,“道”是人类自然和社会的法则。

其实读书学习要遵道,做人做事要遵道。

安然,顺天道,合人道。

生生不息,永恒长存。

领悟之后,寻求解脱。

心浮气躁的我们,孔子的“礼”“仁”,有时显得苍白。

庄子亦如老子一样,看开了,活得坦然。

自然存活的愉悦,我亦满心期待,于是记之。

《道德经》读后感2作为一部流传千年而不失其光彩的经典之作,《道德经》一直以来受到许多人的推崇。

如今,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地球上的人们之间联系也日益紧密,《道德经》在世界范围内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1500字左右

《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1500字左右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通篇翻译下来,很容易让大家误会,老天爷对万物不屑一顾,只是当草狗一样,起码在《诛仙》里,感觉就是那么怪怪的。其实老子提倡的是一种众生皆平等的理念,自人类能直立行走到今,人类一直务求摆脱食物链、大自然的束缚,高科技武器的发明、DNA的破译,其目的就是为了能站立在食物链以外,如天神般决定其他生物的生与死,然而人类即使如何努力,仍然在自然的法规里,生老病死,肆意的破坏万物而引起的天灾,还有人类残弱的身体已经无法对疾病、病毒的抵抗进行进化,也许正是因为此,人类变得越来越贪婪和自私。老子这段警世名言看来只能成为小说里的一个得道升仙的口诀了。
老子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历来有争论。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写的一个简单的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老子”是人们对他的称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他的生卒年月不详。
对于道德经的体悟我自身觉得还是太粗陋。写得也是如同流水账一般。短短数百字自然不足以把所有能感受到得都写下来,先写下这些,做交差之用吧!希望师父能指点一二……有不详尽之处,徒儿自当改正。
《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1500字左右【篇2】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内含祸的因素。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能够互相转化的,在必须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老子说的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1500字左右【篇1】
这是一篇迟交的作业,师父在暑假就让我写了,可是一直俗务缠身,往往有所得时也没有什么时间写下来,今天正好有空,赶紧抽空码文。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范文(三篇)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范文(三篇)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范文《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被视为华夏文明的重要遗产之一。

作为一本经典著作,它不仅具有文学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贯彻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道德原则。

在阅读《道德经》后,我深深被其中所表达的智慧和人生观所触动,对自身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态度产生了一系列的思考和反思。

《道德经》由老子所著,被誉为道家思想的经典之作。

它以道德为核心,呼吁人们遵循“非争”、“柔弱”等道德原则,摒弃斗争和权力争夺的行为,以求得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在《道德经》中,老子深入剖析了人性的本质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了顺应自然、顺应规律的重要性。

阅读《道德经》让我对人生的追求和生活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其中的“道可道非常道”,提醒着我要谦逊和谨慎。

在社会化的今天,人们往往被功利和物质追求所迷惑,忽略了内心的追求和真正的价值。

然而,《道德经》中提到的“道”却是无法言表、无法穷尽的。

这说明人生的境界和真谛是无法用言辞和物质来衡量的,只有通过归于心静、反思和体悟才能够接近“道”,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平静。

《道德经》还让我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亲密而又重要的。

在现代工业化的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界的开发和破坏不可避免。

然而,我们不能忘记自然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应该像自然一样保持谦逊和柔弱的态度,顺应着自然的规律和节奏,以和谐共存。

只有通过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才能收获持久的幸福和美好的生活。

《道德经》中提及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深深触动到了我。

现代社会各个领域的人们总是忙于奔波和争斗,以求得财富和地位。

他们甚至认为,只有工作上的努力和付出才是获得成功的唯一途径。

然而,《道德经》却告诉我们,顺应规律、顺应自然才是真正的智慧和成功之道。

只有抛弃功利和权力的欲望,懂得放下和适应,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成功。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开始尝试着运用《道德经》中的智慧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思考。

例如,在面对矛盾和纷争时,我努力保持平和的心态,并尝试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问题。

《道德经》读后感10篇

《道德经》读后感10篇

《道德经》读后感10篇《道德经》读后感(精选篇1)我觉得《道德经》潜藏的一个主题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

道的含义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来理解。

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必须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来理解。

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系统地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

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找出规律,逐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来世界的运行规律。

所以对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他的许多资料在这天看来也是十分具有指导和教育好处的。

例如“功成身退”“宠辱不惊”等为人处事的原则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为人处事的基础。

在物欲横流的这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少私寡欲”等处事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灵药,让我们正确的看待得失,能够净化人的心灵。

以上是我对“道经”总的认识,下面就具体谈谈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的感悟认识。

每个人都有私有欲,应对私欲,务必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能够算是得道。

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

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到达道德最高境界。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空虚,人类的道德观念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其中不乏有些人冲破道德的底线,追求权力,物质,金钱,荣誉。

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同样能够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为人谦虚、心态平和、淡泊名利、时刻反省,尽职尽责!。

老子道德经读书感想(精选5篇)

老子道德经读书感想(精选5篇)

老子道德经读书感想(精选5篇)老子道德经读书感想(篇1)刚读完《道德经》,我从中遭到很多启迪。

作者老子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

这本书是老子的乱世之道和人生哲学,而非我原以为的道德教材。

固然只读了20多页,但是由于领悟力有限,通读全书,能了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当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变去。

指出“物极必反”的通则,无论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其次,老子认识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态度,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坚强和进取,老子的思想是无为。

如今的人普遍都以为他的思想十分消极,其实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对广阔劳动人民的酷爱。

他希望经过它的思想来影响统治阶级,让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养生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我认为“无为”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指导思想,因而能够浸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就比方说教育理念中也能够自创。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学习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学生只要主动的学习,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才干够学有所成,这就需求我们教育者在教育理论中引导学生快乐、轻松、盲目、自愿的学习。

教育中的无为而治,不是不论,而是因势利导,绝不拔苗滋长。

不顺应自然规律,滥施各种生长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觉参与各种奥数,学钢琴,拉小提琴等培训常常适得其反。

同时老子的“物极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预言今天的社会。

人类所追求的所谓文化,所谓科技,现代化,都应该是为人类效劳的,但是环境污染,能源耗尽,消费率进步,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谓高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们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无暇关注本身和家庭,有时间的时分没钱,有钱的时分没时间。

又或者说两者都没有。

这样的社会又怎能说是美妙的呢?在高度兴旺之后,人类当有所回归,以免到达极致走向另一面,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国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而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远远超越孔子。

老子的学说“玄之又玄”,但是我却没有能发现“众妙之门”,自古以来研讨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总以为体会到“物极必反”,“无为”之类的人生哲学,对个人来说更有意义。

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精选5篇)

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精选5篇)

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精选5篇)道德经是我国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

在写一篇道德经读后感之前,先学习一下读后感的写法,这样才能有更加精彩的文章。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最新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篇1)最近我在看一本十分富含哲理的书——《道德经》,要物体享受就得靠钱,而要精神享受就得靠道,道家讲究天人合一,神游太虚,而道德经就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点。

道德经全书仅五千字,但字字珠玑。

就拿第一句话说吧:“道可道,十分道。

”这句话很好理解,就是能说出来的道,便不是真正的道了。

但你理解深刻含义吗?道德经中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楚国有一棵大树叫“朝生”,对他来说,四千年只是一个春季。

在越国有一只神龟叫“暮菌”,对它来说,四千年可是是几个时辰而已。

但人们却认为彭祖寿命长,活了八百年,但他跟“朝生”,“暮菌”比,岂不是寿命极短?如果人们在远古指天叫“夷”,指地为“希”,那此刻天就是夷了,地就是希了。

所以他告诉我们,名称是虚无的,不要去强求等级名称,顺其自然不是更好吗?看,短短一句话,竟能够有如此深奥的道理。

道德经中还记到,老子在写完道德经交给尹喜,出关之前曾跟尹喜说:“你读完后,要把道德经全忘了才行。

”这更是出乎常人意料,应当牢牢记住才对呀!正因为文字把深理束缚住了,所以要把文字忘了,才能见到深理。

六祖惠能身为住持却不识字,但他却说:“我用手指月亮,你要看的是月亮,而不是我的手,我的手是用来指导你看月亮。

”的确,文字只是用来衬托深理的。

此刻,体会到道的博大精深了吗?其实,道就在我们身边,但它却看不着,听不着,闻不着,摸不着。

只能用心体会,而道德经便是这么一本体会道的工具。

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篇2)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必须会大笑,然后笑他自我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此刻很需要这种学说。

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我就是如此。

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精选5篇)

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精选5篇)

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精选5篇)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篇1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

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林语堂曾经这样说过。

对于《道德经》,很多人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对于我这种凡夫俗子,才在短时间内粗读了一回让国内国外深入研究的《道德经》,要写出一篇震惊全场的读后感,实在是笑话。

不过,在此,我仅表达一下我对看完《道德经》的切身感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开头一句,揭示的是人们的价值观问题,价值观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不同。

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

开头这十二个字是通篇的总纲。

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圣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

同一条人生道路,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走法。

一是走圣人之道,也就是顺其自然,返朴归真之道。

一是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

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

这看似是一个简单的命题,可是,当我们真正选择起属于自己的“圣人之路”的时候,却难免会碰上不少阻碍。

当代社会,名与利的追逐太普遍了,要真正做到顺其自然,返璞归真的人又有多少?恐怕大多数人都会持否定的答案。

但是,我并不认为《道德经》是高高在上,遥远而不可攀的。

当我们看透世俗的风景,也许我们会静静地看细水长流。

在假日惬意的下午,品上一壶上等的茶,细读《道德经》,感受它对心灵的洗礼也不一定。

老子的《道德经》虽然久远,但它对于我们的现实意义却一点也没有“久远”的意味。

每读一次,我们就有一次新的收获。

以上仅是我对于《道德经》的一些浅见,我建议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道德经,这不仅能陶冶我们的素养,也能使国家素养水平整体水平提高。

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篇2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

道德经心得体会读后感(通用10篇)

道德经心得体会读后感(通用10篇)

道德经心得体会读后感(通用10篇)道德经心得体会读后感篇1《道德经》强调要尊重自然法则,顺势而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就是规律,规律从自然而来,只有遵循自然法则,人才能有所为。

违背了自然规律,必然会受到惩罚。

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到今天才被大家认识。

教育也是这样,只有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顺其天性,因材施教,才有成效。

《道德经》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教育不是教师更多地施教于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体会,收益会更大。

《道德经》以朴素的辩证方法论来审视世界,审视人生,多次强调“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

一个人要踏踏实实做事,不求华丽的辞藻;做了一点事,不能居功自恃,应该谦虚谨慎,正确对待自己。

正确对待自己是最不容易的事,所以说“知人者智,知己者明”。

许多人犯错误,往往是因为缺乏自知之明,有了一点成绩就忘乎所以;遇到一点挫折就失去信心。

《道德经》以辩证思维来审视人生的祸与福,所谓“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所以人要居安思危,顺利的时候要想到会遇到的各种挑战,读后感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想到前途的光明。

《道德经》还告诉人们,有一点是可以避免因犯错误而招至祸害的,就是我们常常讲的“知足常乐”。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

”祸往往出于贪婪,现在的高官也好,小官也好,不都是因为贪婪吗?《道德经》最后一章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真实可信的话不华丽,华丽的辞藻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一定善良;真有知识的人不卖弄,认为自己什么都懂的人,其实不一定有知识;自然法则是让万物受益,而不伤害;高尚的人的准则是默默工作,而不去跟别人争夺。

我想我们应把它作为座右铭:不听华丽的辞藻、美丽的奉承;不炫耀自己,努力学习;认真工作,谦虚谨慎,为人民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八篇

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八篇

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八篇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儒、释、道文化更是传承千年,堪称中华民族思想之结晶,而《道德经》一书便是道家文化的集中总结。

《道德经》又名《老子》,是老子西出函谷关时所作。

全篇5000余言,分为道篇和德篇,其中的好多话语早已广为人知。

在此,我想强调一点:知识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深越好,而是要与驾御知识的能力相匹配。

说实话,我真的不敢对《道德经》妄加评论,只是喜欢读、喜欢抄、喜欢背。

下面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在读完《道德经》后的一些感受,望与君共勉!
“道可道,非常道”。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句话,这是《道德经》开篇的一句话,似乎老子什么也不想说了,因为可以说出来的道不是恒常大道。

是呀!语言在描述很多高深事物的时候总显得捉襟见肘,而老子开篇就告诉我们:不要局限于文字和语言。

正如佛语所言:教外别物,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老子在文中几次提到了“婴儿”,比如:“为天下奚,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

老子告诉我们要学习婴儿,而好多人却不愿意向比自己资历低的人学习,其实这是对资源的一大浪费。

婴儿不会有任何的定势,所以什么东西都学得最快。

学外语的最快方式就是模仿,而婴儿恰恰就是这样做的;我们平时总是说“空杯心态”,而这恰恰又被婴儿做到了。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好多的时候,我感觉老子的智慧与常人的思维是相悖逆的,但细细品味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
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

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

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己灭亡。

而老子便是这样子的一位智者。

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

但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就是天道关系。

“道”生万物,但是“道”亦为虚幻。

在恍惚虚幻中,它含万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实体;其实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

今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

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

人们能够用一定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

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

使得我们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触及他深刻的思想。

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为后世奉行为处世哲学。

“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

而“德”则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们认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种人为行为,是可以理解接受的,是人们可及的。

“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他讲究“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

”“上善若水”“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

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

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处于最末。

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却常德众之先。

以不争而争,以无私而私。

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

水滋润万物却无取于
万物,并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

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水有其种种美德堪比圣人,堪谓之“道”。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人都往高处走,难免竞争,有竞争就有争斗,有争斗自然就有流血牺牲。

水比人明智,甘居下位,滋润万物而不居功自傲,清净无为而又无所不为。

“上善若水”,就是一种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种修德的必备境界,一种养身之术。

我们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们离道就更近一层,更能体会到人生的终极哲理。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一言道破天下之事,看破人生之理。

世上本无善恶贵贱,人与人本无争斗之意,天地万物本和谐融洽。

但由于世人皆需追逐自己所需,觅求自己生存发展之本,于是不断于天地之间人世之中苦心经营、算计不已,一切仁义与邪恶也相反而成。

天地本无成人与害人之心,但却造就人际错综复杂,世间本无圣人之现,但却成就社会等级。

一切本自然,但却一切又进入繁杂之社会,天地万物、圣人百姓本自然相处,无私无公、无善无恶;却人与人终究摆脱不了关系往来,免不了融于社会,因此一切纷争痛苦皆至。

一切人之所想,一切人之欲,一切人之愿,一切人之求,但所有种种皆需要人自己内省不已,都需要自己能够达物达人进而才能达己。

当然每本书都有瑕疵,《道德经》也不例外,
他最大的弊病在于过于虚幻,有种避世的消极状态,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这种消极状态断然是不行的。

但是只要我们采撷其长,也会有不少的收获。

读罢此书,掩卷暇思,不禁叹服古代人民对自然崇高的敬意,对人生透彻的洞悉。

这样如玑似玉的文字,清新畅怀的生活方式,高屋建瓴的理论,虽不尽善尽美,也无可颠覆了。

又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层次不同,领悟的道就有区别。

道法自然,道亘古不变,看的就是不同人不同心境的理解。

读此罢,书受益良多,无以为馈,愿共享此书之精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