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理解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万能公式
语⽂阅读理解解题万能公式阅读理解在⾼考语⽂考试中占据着⾮常⼤的⽐重,下⾯⼩编就带领⼤家盘点⼀下语⽂阅读理解解题的万能公式和解题技巧,希望对考⽣有所帮助。
⾼中语⽂阅读理解万能公式⼀、表达⽅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修辞⼿法:⽐喻、拟⼈、排⽐、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对⽐三、说明⽂分类:1、实物说明⽂、事理说明⽂、程序说明⽂2、科技性说明⽂、⽂艺性说明⽂(也叫科学⼩品或知识⼩品)四、某句话在⽂中的作⽤:1、⽂⾸:开篇点题;渲染⽓氛(散⽂),埋下伏笔(记叙类⽂章),设置悬念(⼩说),为下⽂作辅垫,总领下⽂。
2、⽂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总结上⽂3、⽂末:点明中⼼(散⽂);深化主题(记叙类⽂章);照应开头(议论⽂、记叙类⽂章⽂、⼩说)五、句⼦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句⼦中往往有⼀个词语或短语⽤了⽐喻、对⽐、借代、象征等表现⽅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出来,再疏通句⼦,就可以了。
⾼中语⽂阅读理解答题技巧1、⽂章开头⼀段的某⼀句话在⽂章中的作⽤,中间某段或句的作⽤,最后⼀段某句的作⽤.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来回答:对于第⼀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章的中⼼,开门见⼭,总领全⽂,或起到引起下⽂的作⽤;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作铺垫和衬托,为后⾯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最后⼀段或某句的作⽤是总结全⽂,点明⽂章主旨,让⼈回味⽆穷,并与题⽬相照应.2、⽂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悲痛、遗憾等.⼀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章的字⾥⾏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3、概括⽂章主旨.对于这种题⽬,在回答之前⼀定要把全⽂仔细看⼏遍,然后可以⽤这样的关键词来进⾏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中去找,在⽂章的每⼀段特别是第⼀段或最后⼀段的第⼀句或最后⼀句,⽂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4、⽂中划线句⼦运⽤了什么表达⽅式?有什么作⽤?看到这种类型的题⽬,我们⾸先要看⼀看这⼀句⽤了那种表达⽅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分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描写.⽽⼈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描写、动作描写、⼼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是使⽂章⽣动、形象、感⼈.抒情的运⽤,能增强⽂章的感染⼒,突出⽂章的中⼼.如果⽂中有⼀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彩,引起读者的兴趣.5、⽂中某句运⽤了什么修辞⼿法?有什么作⽤?修辞有很多,常⽤的有8种,⽐喻、⽐拟、夸张、排⽐、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喻、拟⼈、夸张、排⽐,⽐喻的作⽤有三:⼀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加深体味;⼆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鲜明的印象.拟⼈的作⽤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鲜明的印象,⽽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拟⼈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使⼈倍感亲切⾃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的作⽤在于能突出⽂章的中⼼,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的⽓势;是提⾼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使⽂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韵美,读起来朗朗上⼝.还有⼀种修辞⽤的⽐较多的就是引⽤,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的诗句、名⼈故事、还有名⼈语⾔或名⼈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章中引⽤的内容有什么作⽤?”,这种题⽬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公的某种精神”.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6、⽂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中寻找现成的句⼦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的语⾔把⾃⼰对⽂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7、⽐较阅读理解.有时考试会把课内⽂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章进⾏⽐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我们可以从⽂章的内容、写作特⾊、感情基调等⽅⾯进⾏⽐较.以上是有关记叙⽂的常规问题回答,下⾯我们来看看说明⽂的阅读理解.8、说明⽂的阅读理解.对于说明⽂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法.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法及其作⽤,常⽤的说明⽅法有分类别、举例⼦、打⽐⽅、列数据、作⽐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打⽐⽅、列数据、作⽐较.分类别的作⽤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的作⽤.打⽐⽅的说明⽅法跟修辞格上的⽐喻是⼀致的,这种⽅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动性.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们⽐较陌⽣的事物,可以⽤具体的或者⼤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较,使读者通过⽐较得到具体⽽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较中显现出来.在回答有关说明⽂的语⾔问题时,要注意说明⽂讲求语⾔的准确性,语⾔风格⼜可以分为平实和⽣动两种.中考阅读常见的就是记叙⽂和说明⽂,议论⽂较少,限于篇幅,不再赘述.希望对你在学习和考试时有所帮助.现代⽂阅读试题答题技巧⽅法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 抓住关键语句, 在⽂中找答案2、步骤:(读⽂章共两遍)第⼀遍:通读全篇,⼤致了解.先整体粗略阅读全⽂,⼤致感知⽂章⼤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可以稍快]第⼆遍:审清题意,回读原⽂.看⼀遍题⽬,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最后:理清要点,认真答题.根据答题要求,加⼯改造,概括提炼.(尽可能利⽤原⽂中的关键性⽂字答题)⼀解答现代⽂阅读题应分的三个步骤详第⼀步,通读全篇,⼤致了解.第⼀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致了解⽂章⼤意即可,做到⼼中有数.那么我们要⼤致了解⽂章的哪些东西呢?1、了解⽂章的⼤致内容.哪些⼈?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了解⽂章的⼤致结构,主要思路.了解⽂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记叙的⼈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 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 ⽂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很详细)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手法,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
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并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客观实在二、叙述方式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高中语文的阅读文章的赏析方法
高中语文的阅读文章的赏析方法有些阅读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答案意思说出来,且往往有字数限制。
这种题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比较高,题目难度也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的阅读文章的赏析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1高中语文的阅读文章的赏析方法一、检索范围,准确摘取良好的阅读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还体现在对局部的确认。
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
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学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因此,答案要从选文里找,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
二、综合分析,全面考察有些阅读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答案意思说出来,且往往有字数限制。
这种题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比较高,题目难度也大。
解答此类试题,要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三、认清手法,明确作用现代文阅读,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方面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查。
因此,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明确它们的修辞作用,对理解和鉴赏文章很有帮助。
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大致考查了如下几种修辞手法:1.比喻:比喻要贴切,必须有相似点。
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越明显,越突出,比喻就越贴切。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
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
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3、夸张: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
鲁迅《药》中写道:“……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后一句使用了“缩小”的夸张。
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4.对偶: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
小学语文阅读分析方法有哪些
小学语文阅读分析方法有哪些小学语文阅读分析方法有哪些阅读是小学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能力,也是小学生日常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
小学语文阅读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提升阅读兴趣,为其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对小学语文阅读分析方法进行简要概述。
一、整体理解法整体理解法指的是,在读完一篇文章后,对其整体意思进行把握的方法,它是其他阅读方法的基础。
在整体理解中,关键在于概括文章大意,了解文章基本内容和主旨,把握文章的脉络,找到文章的核心主题,进而理解文章的隐含意义。
二、局部分析法局部分析法指的是,阅读时重点关注文章中的一些细节、疑点、难句和重点句子。
这种方法要求读者细心地分析文章,发现有疑问或感兴趣的部分,注意关键词语的含义,找到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如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和结果等,并通过组合分析发现文章的深层含义。
三、对比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指的是,将两篇或多篇文章进行对比,从中找出相同和不同之处,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通过对比分析,不仅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还能进行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和比较。
这种方法宽广而深入,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递进分析法递进分析法指的是,阅读文章时,按照主题、段落、句子、词语等顺序进行分析,了解每个部分的含义和作用,并逐步展开文章的思路。
通过递进式分析,可以结构清晰、系统化地组织文章,从而提高对文章的理解深度和广度。
五、语言表达分析法语言表达分析法指的是,分析文章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包括用词、句式、修辞手法和语气等,掌握语言特点和风格,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
这种方法要求具备丰富的词汇和语文知识,才能更好地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
六、归纳总结法归纳总结法指的是,通过对文章的概括、分析、比较等手段,对文章进行概括性总结和归纳,深入思考文章的主题、内涵和意义,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认识和体验。
这种方法要求小学生具备高度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归纳能力,也可以促进小学生对综合问题的独立思考和解决能力。
语文阅读分析方法
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三、说明文分类: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四、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地名词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从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等.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资料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六、说明文语言特征:生动(趣味性)、准确(科学性)七、记叙地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八、散文地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九、散文地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十、小说地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十一、小说地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地前有序幕,后有尾声)十二、描写地方法: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2、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4、小说中地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三、议论文分类:立论、驳论十四、议论文三要素:1、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3、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十五、议论文结构1、引论:提出问题2、本论:分析问题3、结论:解决问题十六、论据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十七、常见论证方法:1、最基本地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十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十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地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二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地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二十一、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典型题实战兵法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地目标.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地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词曲小知识词牌名(或曲牌名)表示词(或曲)地格律,而题目则限定词(或曲)地内容.引号地作用: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4、表强调.限字题地解答:1、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地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地多少);2、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①去除无关紧要地修饰语,②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3、将符合题意和字数要求地句子连起来读一遍,看是否有语病,如有,必须修改.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拟写标语题:1、语句必须简短、精炼;2、可采用以下句式:祈使句、比喻句、排比句、对偶句、对称句,也可巧妙地应用诗文名句、谚语、歇后语等稍作改动以切合语境.仿写句子:1、仔细分析例句格式.注意例句所用地修辞手法(如比喻)和用词特点(如叠词)等.2、如果是续写性仿句,还要注意语意地连贯一致.口头表达题(如询问、交谈、电话交流等场景对话)1、称呼:准确,体现人物关系;2、结合提示语境,表意必须明确;3、语气必须符合身份,切忌成人化、打官腔;4、注意文明礼貌用语地使用.词语地比较(选词填空):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地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地方面地区别.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根据文意给相关名词下定义:以给“转基因作物”下定义为例.1、格式A:转基因作物是一种…………地作物.格式B:一种…………地作物叫做转基因作物.2、注意点:下定义必须把握住事物地本质属性,如“作物”就是“转基因作物”地本质属性;“数学方法”就是“统筹方法”地本质属性.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地分析:在题目地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地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地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地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理解词语在选文中地意思和在语境中地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地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地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地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地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地“标致”.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2、倒装句地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地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地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地评价是“并不见佳”.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4、分析一句话地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地含义.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地特征和说明文语言地特色(准确、生动).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地特定气氛、表达地感情、人物形象地特点等.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地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地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地特色.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地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地句子;③总结全文地句子;④起承转合地句子(如相互照应地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地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地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地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地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地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地功能、作用、特点.指明语句所用地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地准确性.社会环境描写地主要作用:1、交代作品地时代背景.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地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地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地社会现实.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地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句子在文章结构上地作用分析: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句子比较分析题:常见题意:原句换成改句行不行?或原句与改句哪个好?答题方法及步骤:1、表明观点(行不行,哪个好);2、分析原句优点;3、分析改句缺点.用自己地话回答问题: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地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地相关语句;2、现在要考虑地就是如何将原文中地语句变成自己地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地情况;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地是疑问、设问、反问地语意未能完全明确地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地情况.文段中主人公地判断原则:必须依据本文地主题.例如:《七根火柴》——无名战士;《一件小事》——“我”.散文(包括杂文、通讯、一般记叙文)中地“我”等于作者本人;而小说中地“我”不等于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在生活地基础上通过虚构塑造出来地人物形象.评价作家作品:1、应以对作家、作品地进步性作肯定性评价为主;2、对作家、作品地局限性应点到为止,重点在于历史局限性.给文段拟题: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地句子.、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根据阅读短文地感受谈自己地看法或体会:1、用第一人称;2、采用1+2或1+3地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地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地亲身经历.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根据短文提出地观点补充举例: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地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地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地.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文段中事例地概括: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要注意理清文章地线索,借助文章中地过渡性地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地语句,表地点转换地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地先后顺序.提炼中心、主题:要注意体会本文地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地目地以及蕴涵在文中地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地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判断文段地说明中心(说明内容):答题方式:1、实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地特征2、事理说明文:关于…………地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3、程序说明文:…………地操作或实验或制作地过程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地常用答题格式:本句用了地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读者.说明文中词语作用地认识与辨析:主要有两种题型:A、“××”词好在哪里?★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地……特征,能够激发读者地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B、“××”词能不能删掉?★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地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②不能,删掉“××”词,句子地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地判断:1、常考地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2、一般是望前找;3、找到之后,将找到地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说明文中地主观题及其解答:着重要表现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主要题型:1、对文中地内容进行简明、准确地改写.如:根据提示给事物下定义、文字图表式处理、图表文字化、简要概述所举例子等.2、对文中内容进行合理地补写.如:加标题、结合语境补写句子、对文章说明地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充说明.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要符合文段地说明中心地要求)4、对文章说明地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要有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5、对语言地表达特色进行评说.(结合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特色来考虑)识别或提炼中心论点、分论点:1、论点出现地形式和位置论点应该是明确地判断,是作者看法地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地句子.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地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地表达论点地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地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地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地观点,然后用自己地话加以概括.3、要注意地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地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地句子.分析论据与论点地关系:答题方式:本文(段)地论点是,这里所列举地……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地几种论证方法地概念,了解它们之间地差别,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内容具体分析.2、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仿照原文中表述论点(分论点)地句式,提出自己地一个观点: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地内容,再根据阅读文章地启示获取独特体验,最后用规定地句式表述出来,并构成一个论点(分论点).2、这种题目既考查联想能力,又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还考查把握分论点与中心论点关系地能力.评价文段地观点(需阐述理由):回答这样地问题,需要弄清楚原文地结构、材料、观点之间地关系.回答时一定要有所分析、概括,切忌一抄了事.开放性阅读试题地解答: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地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地理解;3、对文中地人物进行评说;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地见解;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地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6、调动知识地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地延伸和课本外与内地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地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地文学典型、名句等);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8、对文中地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阅读理解专业术语及其作用本文介绍了阅读理解中常用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以及结构方式,并分别阐述了它们的作用。
一、表达方式阅读理解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记叙可以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进行,使叙事清晰,印象深刻;描写可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事物的特性;抒情可以表达情感,引起共鸣;说明可以阐述事物的原因、结果等;议论可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二、表现手法阅读理解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类比、象征、衬托、烘托、反衬、比喻、幽默、讽刺、联想、想像、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巧设悬念、侧面描写、欲扬先抑、虚实结合等。
其中,象征和托物言志可以使表达含蓄深沉,增强感染力。
三、修辞手法阅读理解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对比等。
比喻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拟人可以拉近物与人的距离,排比可以强调特定对象的特性,夸张可以烘托气氛,反复可以突出思想,借代可以以简代繁,反问可以加强语气,设问可以引起读者思考,对比可以使特定对象更鲜明突出。
四、结构方式阅读理解中常用的结构方式有前后照应、铺垫、过渡、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特定线索、记叙顺序、材料安排等。
其中,记叙顺序可以使叙事清晰,倒叙可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插叙可以使人物形象更丰富,补叙可以对文章内容进行补充解释,平叙可以使头绪清晰。
材料安排则可以根据主次关系和详略关系进行安排。
本文详细介绍了阅读理解中常用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以及结构方式,并分别阐述了它们的作用。
掌握这些技巧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首先,明确要说明的问题。
其次,按照逻辑顺序,将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逐一解释。
最后,再将这些小问题综合起来,形成整体性的说明。
说明文的特点是言简意赅,逻辑清晰,重点突出,用语准确。
为了使读者易于理解,说明文常常采用图表、实例、比喻等手段来说明问题。
语文的阅读理解答题模式
语文的阅读理解答题模式语文阅读理解是检验学生对文本理解能力的重要方式。
在答题时,掌握一定的答题模式和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提高答题的效率和正确率。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阅读理解答题模式:1. 理解文章主旨:首先,要仔细阅读全文,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这通常可以通过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部分来推断。
有时候,文章的主旨也会在文中反复出现,形成一种主题句。
2. 把握文章结构:在理解了文章的主旨之后,要分析文章的结构。
文章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
正文部分可能会有多个段落,每个段落都围绕一个中心论点展开。
3. 分析文章细节:在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和结构之后,要对文章的细节进行分析。
这包括对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句子和段落的深入理解。
要注意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这些手法往往能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4. 回答题目:在阅读完文章并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和细节之后,就可以开始回答阅读理解题目了。
在回答题目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仔细审题:确保理解题目的要求,不要急于下笔。
- 紧扣原文:在回答问题时,要尽量引用原文中的关键信息,避免用自己的话来解释。
- 条理清晰: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逻辑性和条理性,使答案清晰易懂。
- 语言准确: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词语。
5. 检查答案:在完成所有题目后,要对答案进行复查。
检查是否有遗漏的要点,是否有语法错误,以及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理解的答题质量。
在实际的考试中,学生应该根据具体的文章和题目灵活运用这些模式,以达到最佳的答题效果。
语文阅读理解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
散文阅读第四课时———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学习目标: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学习过程:一、知识卡片“表达方式”是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语言的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记叙:记载、述说人物活动的一般情况和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用:(1)介绍人物的身世、地位、经历、事迹等,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变化过程,交代事件的前因后果等。
(2)为议论文提供事实论据,以用来证明论点。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作用:(1)是议论的主要表达方式。
(2)在记叙文中常穿插在叙述、描写之中,用以点明或更鲜明地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 A.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 B.一般较简短,起画龙点睛,点明或深化中心的作用。
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划。
作用:(1)再现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山川风光,抒发感情。
▪(2)描写人物的外貌、言行和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性格,刻划人物形象。
▪(3)描写人物活动的自然或社会环境,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帮助刻划人物性格,衬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4)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真实感。
抒情:抒发、倾吐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作者和作品中的主人公公开表白爱憎,直接抒发、倾吐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间接抒情:作者把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感情渗透到叙述和描写之中,使感情同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融合在一起自然地流露出来。
一般写景、状物的文章都用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分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寓情于理三种。
▪寓情于事:“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
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我的老师》▪寓情于景: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语文阅读题中的表达方式、作用、效果、答题格式
一、表达方式的作用
1、记叙:使读者了解故事情节、人物各方面。
2、描写:渲染气氛。
描写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表达抒发作者情感,深化文章主旨。
4、议论: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5、说明: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文章的背景、环境、状物的细节。
二、表达效果
1、拟人:使要说明的内容更生动、形象。
2、比喻: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使事物生动形象。
3、对偶:结构整齐,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4、排比:壮阔了文章的气势,也使内容层层深入,读起来朗朗上口。
5、反问:表现出强烈的情感。
6、反复:起强调作用。
7、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
三、表达效果的答题格式
1、比喻手法表达效果的答题格式: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写了……特点,表现作者……之情。
2、拟人手法表达效果的答题格式:将……拟人化,赋予……人的情感、动作,富有,表达作者……感情。
3、人物描写表达效果的答题格式:采用了……描写方法,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人物……情态,表现了人物……心理,揭示了人物……感情(或品质)。
4、设问手法表达效果的答题格式: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小学语文分析课文的方法总结归纳
小学语文分析课文的方法总结归纳小学语文分析课文的方法总结归纳小学语文教育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阶段,是学生人生旅途中的第一步。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分析课文是一项非常基础的工作。
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涵和意义,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阅读能力。
本文将介绍小学语文分析课文的方法总结归纳。
一、仔细阅读全文首先,分析一篇课文需要仔细阅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内容。
在阅读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读懂句子:要读懂每个句子,理解句子中的每一个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判断句子结构的复杂程度。
2.掌握词义:要学习和掌握新生词、生字词及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掌握其基本意义和用法。
3.领悟核心:要领悟课文的核心,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和重点。
通过仔细阅读全文,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基本情况和重要内容,为下一步的分析做好准备。
二、分析文章主题分析文章主题是分析课文的重要一步。
理解文章的主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抓住文章的核心内容,进一步深入分析文章。
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题目:要仔细阅读文章题目,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
2.文章结构:要分析文章的结构,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并用一个简短的语句将其总结起来。
3.情感色彩:要注意文章的情感色彩,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判断文章是否表达了积极的感情或者消极的情感。
通过分析文章的主题,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和意义,为下一步的分析奠定基础。
三、分析词汇和语句结构分析词汇和语句结构是阅读理解的关键,也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要分析词汇和语句结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词汇分析:要仔细分析生字词和重点词汇,理解其含义和用法,找出和主题相关的词汇。
2.句子结构分析:要分析句子结构,抓住句子的主干和谓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3.语言技巧分析:要分析语言技巧,包括比喻、夸张、对比、拟人等,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意思和含义。
通过分析词汇和语句结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规范作答”原则:分点分条作答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2.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反衬),联想想象,象征,类比,虚实结合渲染烘托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是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举例或列举:具体实在,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白描:文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渲染:对其他事物进行细致描绘,以突出主要表达对象。
3.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高考常考),欲扬先抑、制造波澜,特定线索、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顺序:指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写的一种叙述方式,作用是使文章层次清晰,眉目清楚。
插叙:指在叙述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
其作用是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指先交代事件的结局或某个突出的精彩片断,然后回过头来再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
作用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4.修辞手法: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揭示本质,增强感染力。
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排比:结构紧凑,文意贯通;语气强劲,抒情强烈;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五种表达方式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五种表达方式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五种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是什么?解释: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时,有一个方法或手段问题,人们习惯上将它称为表达方式。
比如: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议论文是以______为主要表达方式,而说明文则以______为主要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有哪些?五种表达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记叙:记载、述说人物活动的一般情况和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用:1)介绍人物的身世、地位、经历、事迹等,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变化过程,交代事件的前因后果等。
2)为议论文提供事实论据,以用来证明论点。
例子: 1、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2、又过了九日,是我们启程的日期。
闰土早晨便到了,水生没有同来,却只带着一个五岁的女儿管船只。
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列举书上的例子作用:(1)再现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山川风光,抒发感情。
(2)描写人物的外貌、言行和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性格,刻划人物形象。
(3)描写人物活动的自然或社会环境,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帮助刻划人物性格,衬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4)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真实感。
一)根据描写对象把描写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1、人物描写:______描写、______描写、______描写、______描写。
______描写:也叫肖像描写。
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情感。
原则:抓特点 + 显神韵(形似) (神似)走到镜子前面看一看:浓密的眉毛下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还有一张红红的小嘴巴能说会道,这就构成了一个可爱的我。
问题:外貌描写模式化,没有突出特征。
建议:进行有特点的外貌描写修改:我呀,短头发圆脸像妈妈,浓眉大眼像爸爸。
语文阅读理解中常见的概念辨析
语文阅读理解中常见的概念辨析在语文阅读理解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理解和辨析这些概念对于准确把握文章的含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容易混淆的概念及其辨析。
一、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是指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和手段,主要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这五种。
记叙,就是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过程表达出来。
它侧重于对事件的叙述和人物行为的交代。
描写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的具体状态描绘出来,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
比如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对环境的描写等等。
抒情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可以直接抒情,也就是作者直接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也可以间接抒情,通过对事物的叙述、描写或议论来抒发情感。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或事件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说明则是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
表现手法则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联想和想象等等。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比如用白鸽象征和平。
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
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先贬低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托物言志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借景抒情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感情。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想象则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
总的来说,表达方式侧重于怎么写,而表现手法侧重于为什么这么写。
二、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
高考语文阅读技巧如何解答观点分析题
高考语文阅读技巧如何解答观点分析题观点分析题是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考生来说,如何准确理解文章中的观点,并用合理的方式进行分析和表达,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解答观点分析题的一些技巧和方法。
一、审题准确,全面理解观点解答观点分析题的第一步是仔细审题。
在阅读题目时,要注意关注喻体、词语、立场、情感等信息,确保完全理解题目中的观点。
同时,注意观点的表述方式和背后的逻辑关系,这对于后续的分析非常重要。
二、注重对比分析观点分析题常常要求考生对文章中的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分析。
在解答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对比的方法,将不同观点的异同之处进行整理和总结。
可以将相同之处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共性;也可以将不同之处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差异性。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观点的本质和背后的思想。
三、寻找文章的论证逻辑观点分析题通常考察文章的论证逻辑和推理方式。
在解答题目时,要注重挖掘文章中的论证逻辑,包括因果关系、比较关系、转折关系等。
通过分析文章论证的方式,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观点背后的逻辑思维,有助于正确回答观点分析题。
四、结合上下文,深入理解观点对于某些复杂的观点分析题,仅仅依靠题目中的信息是不够的。
这时,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深入理解。
可以借助上下文的铺垫、解释、论证等信息,来推导和反推观点的内涵和外延。
这种综合分析对于回答观点分析题非常有帮助。
五、准确表达,讲究语言方式在解答观点分析题时,要注意准确表达,并注意语言方式的选择。
首先,要对观点进行精准概括,避免出现理解偏差;其次,要注意用词准确,选择恰当的形容词、副词、形象的比喻等,使语言更具生动性;再次,要注意句式结构,通过倒装、排比、设问等手法,使表达更有说服力。
六、善于综合考量在解答观点分析题时,尤其对于考量不同观点的优劣、得失等方面时,要善于综合考量,进行全面分析。
同时,要注意分寸和角度,避免过于片面或极端的表述。
高考语文阅读技巧如何解答观点分析题,以上是一些解答观点分析题的技巧和方法。
语文阅读的主题分析知识点
语文阅读的主题分析知识点语文阅读是学生们在中小学阶段必不可少的一项学习活动,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扩展知识面,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语文阅读中,了解并掌握主题分析是十分关键的一项技能。
本文将介绍语文阅读中的主题分析知识点,并提供一些相关例子进行说明。
一、主题的定义和作用主题是文章的核心思想或中心议题,是作者通过表达某种观点、思想或情感来统领全文的主线。
主题能够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文章,把握文章的逻辑结构和作者的意图。
通过分析主题,读者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要点,提高阅读的效果。
二、主题的判断方法1. 关键词判断法:通过识别文章中的关键词,来推断文章的主题。
例如,文章中多次出现“环保”、“节约”等词语,可以判断文章的主题是关于环保与节约。
2. 观点判断法:通过分析作者的观点,来判断文章的主题。
例如,作者通过正反两方面的观点来讨论一个问题,可以判断该文章的主题是探讨这个问题的不同观点。
3. 内容概括法: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来确定文章的主题。
例如,文章中讲述了一个人物的成长经历,可以判断文章的主题是关于成长。
4. 语言表达法:通过分析文章的语言表达方式,来推断文章的主题。
例如,文章用夸张、夺人眼球的语言描述了一个社会问题,可以判断文章的主题是关于社会问题。
三、主题分析的步骤1. 阅读全文:首先,要通读文章,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结构,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
2. 理清脉络:通过阅读,理清文章的脉络,划分出文章的段落,找出每个段落的主题句。
3. 分析关键词:仔细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推断文章的主题。
可以通过标注关键词、划线或做笔记等方式来帮助理解和分析。
4. 总结主题:根据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和分析,总结出文章的主题,并进行适当的概括和表达。
四、主题分析的例子例一: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并分析其主题:“春天来了,大地万物复苏。
鲜花绽放,鸟儿欢鸣。
春风拂面,温暖宜人。
人们以喜悦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来,带着对新的一年的希望和愿望。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方法有哪些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方法有哪些(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方法有哪些阅读水平与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特别是到了高年级,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理解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解读语文阅读理解题中的修辞手法
解读语文阅读理解题中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文学语言中一种常用的表达方式,可以帮助作者更加生动地描述对象,突出主题观点,以及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在语文阅读理解题中,修辞手法经常被使用来增加文章的语言艺术性,以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和深层含义。
本文将解读语文阅读理解题中的修辞手法,探讨其使用的目的和效果。
一、比喻比喻是修辞手法中常见的一种,通过对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行对比,使读者更加形象地理解所描述的事物。
比如在阅读理解中,题目可能会出现以下描述:“太阳像一个大火球,发出无比耀眼的光芒。
”这里的“太阳”被比喻为“大火球”,用以表达太阳的明亮和炽热。
二、拟人拟人是指赋予无生命的物体以人的特征和能力,使其具备行为和感受。
在阅读理解中,拟人手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事物的特点和表达作者对事物的情感态度。
例如,“小溪轻声细语地抚摸着河岸,仿佛在与大地私语。
”这句描述中,将小溪拟人化,使其具备了“抚摸”和“私语”的行为。
三、夸张夸张是指对事物进行过分放大或缩小,以便达到某种表达的效果。
在阅读理解中,夸张手法常常用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者夸大事物的影响。
例如,“他辞职后,整个公司都陷入了混乱之中。
”这里的“整个公司陷入混乱之中”是对情况的夸张描述,用以强调主人公离职后所带来的影响。
四、对比对比是用来表达两个相对事物之间的差异或相似之处,通过对比突出某个事物的特点和价值。
阅读理解中经常使用对比手法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两个相对主题。
例如,“春天里,大地万物复苏,而寒冷的冬天则安静无声。
”这里对春天与冬天进行了对比,用以强调春天的生机与冬天的寂静。
五、排比排比是指将两个或多个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并列使用,以增加表达的力度和节奏感。
在阅读理解中,排比手法可以用来对事物进行逐一列举,使其更加鲜明和有力。
例如,“他热心肠、乐于助人、积极向上,是个非常优秀的人才。
”这里对主人公的特点进行了排比,以突出其优秀品质。
综上所述,语文阅读理解题中的修辞手法在表达形象和加深情感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表现手法的含义及作用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之表现手法的含义及作用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表现手法,也叫写作方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
(一)常见的表现手法1、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突出事物特点更好的表现人物主题。
2、衬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3、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4、欲扬先抑: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再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你在意义,最后再对事物进行肯定与大力颂扬,使文章有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5、象征: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的感情,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6、悬念:可以引起读者兴趣,为下文做铺垫,使文章情节跌宕起伏7、伏笔: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8、以小见大:采用小的事物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手法。
9、托物言志: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作者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二)写作手法应用举例1、对比手法例如《海燕》文中写海鸥“呻吟”、“飞蹿”、“恐惧”,海鸭“呻吟”、“吓坏”,企鹅“胆怯”、“躲藏”的惊恐万状的丑态,正是为了与海燕“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海燕英勇坚强、乐观自信的形象。
《范进中举》对比手法的作用:把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提示了他视钱如命、嫌贫爱富、庸俗自私的市侩性格。
《愚公移山》对比手法的作用:把愚公的大智大勇与智叟的鼠目寸光进行对比,把京城氏之遗男“跳往助之”与智叟“笑而止之”进行对比,突出愚公移山精神的伟大。
此外,还有《周亚夫军细柳》中细柳军和霸上、棘门军进行对比;《送东阳马生序》中“我”与同舍生之间的对比。
答题格式:通过对比,突出,更好的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
(3)确定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即记叙:交待背景,为下文作铺垫
说明:详细清楚地交代了...科学准确地介绍了...
抒情:直抒胸臆,抒发了...的情感,表达了...的观点
间接抒情:分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寓情于理三种。
寓情于事:“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我的老师》
寓情于景: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飞。人们原来都是会飞的。天使们有翅膀,会飞;我们初来时也有翅膀,会飞。我们最初来就是飞了来的,有的做完了事还是飞了去,他们是可羡慕的。但大多数人是忘了飞的,有的翅膀上掉了毛不长再也飞不起来,有的翅膀叫胶水给胶住了再也拉不开,有的羽毛叫人给修短了像鸽子似的只会在地上跳,有的拿背上一对翅膀上当铺去典钱使过了期再也赎不回……真的,我们一过了做孩子的日子就掉了飞的本领。但没了翅膀或是翅膀坏了不能用是一件可怕的事。因为你再也飞不回去,你蹲在地上呆望着飞不上去的天,看旁人有福气的一程一程的在青云里逍遥,那多可怜。而且翅膀又不比是你脚上的鞋,穿烂了可以再问妈要一双去,翅膀可不成,折了一根毛就是一根,没法给补的。还有,单顾着你翅膀也还不定规到时候能飞,你这身子要是不谨慎养太肥了,翅膀力量小再也拖不起,也是一样难不是?一对小翅膀驮不起一个胖肚子,那情形多可笑!到时候你听人家高声的招呼说,朋友,回去罢,趁这天还有紫色的光,你听他们的翅膀在半空中沙沙的摇响,朵朵的卷云跳过来拥着他们的肩背,望着最光明的来处翩翩的,冉冉的,轻烟似的化出了你的视域,像云雀似的只留下一泻光明的骤雨——那你,独自在泥涂里淹着,够多难受,够多懊恼,够多寒伧!
(4)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真实感。
抒情:抒发、倾吐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作者和作品中的主人公公开表白爱憎,直接抒发、倾吐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间接抒情:作者把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感情渗透到叙述和描写之中,使感情同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融合在一起自然地流露出来。一般写景、状物的文章都用间接抒情。
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老是在这地面上爬着够多厌烦,不说别的。到云端里去,到云端里去!那个心里不成天千百遍的这么想?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里滚着,从陆地看到海,从海再看回陆地。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代。
A.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B.一般较简短,起画龙点睛,点明或深化中心的作用。
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划。
作用:(1)再现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山川风光,抒发感情。
(2)描写人物的外貌、言行和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性格,刻划人物形象。
(3)描写人物活动的自然或社会环境,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帮助刻划人物性格,衬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语文阅读理解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
散文阅读第四课时
———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
学习目标: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
学习过程:
一、知识卡片
“表达方式”是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语言的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记叙:记载、述说人物活动的一般情况和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
描写:人物描写:形象生动地刻画了...的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二、真题探究
<1>考题:阅读下面的作品,成题目。
想飞 徐志摩 听课记录
我们吃了中饭出来到海边去,云雀们也吃过了饭,离开了它们卑微的地巢飞往高处做工去。瞧着,这儿一只,那边又起了两!一起就冲着天顶飞,小翅膀动活的多快活,圆圆的,不踌躇的飞,——它们就认识青天。一起就开口唱,小嗓子动活的多快活,一颗颗小精圆珠子直往外唾,亮亮的唾,脆脆的唾,——它们赞美的是青天。瞧着,这飞得多高,有豆子大,有芝麻大,黑剌剌的一屑,直顶着无底的天顶细细的摇,——这全看不见了,影子都没了!
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背负苍天,而莫之夭阏者”,那不容易见着。我们镇上东关厢外有一座黄坭山,山顶上有一座七层的塔,塔尖顶着天。塔院里常常打钟,钟声响动时,绕着塔顶尖,摩着塔顶天,穿着塔顶云,有一只两只有时三只四只有时五只六只蜷着爪往地面瞧的“饿老鹰”,撑开了它们灰苍苍的大翅膀没挂恋似的在盘旋,在半空中浮着,在晚风中泅着,仿佛是按着塔院钟的波荡来练习圆舞似的。那是我做孩子时的“大鹏”。有时好天抬头不见一瓣云的时候听着猇忧忧的叫响,我们就知道那是宝塔上的饿老鹰寻食吃来了,这一想象半天里秃顶圆睛的英雄,我们背上的小翅膀骨上就仿佛豁出了一锉锉铁刷似的羽毛,摇起来呼呼响的,只一摆就冲出了书房门,钻入了玳瑁镶边的白云里玩儿去,谁耐烦站在先生书桌前晃着身子背早上上的多难背的书!呵飞!不是那在树枝上矮矮的跳着的麻雀儿的飞;不是那凑天黑从堂匾后背冲出来赶蚊子吃的蝙蝠的飞;也不是那软尾巴软嗓子做窠在堂檐上的燕子的飞。要飞就得满天飞,风拦不住云挡不住的飞,一翅膀就跳过一座山头,影子下来遮得阴二十亩稻田的飞,到天晚飞倦了就来绕着那塔顶尖顺着风向打圆圈做梦……
寓情于理:“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
说明: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解说事物的特点。
作用: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文章的背景、环境、状物的细节等,从而细化文章或状物,有助于深刻了解。
二、考点说明
散文常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其中常考的是记叙和描写。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掌握表达方式的常见题型,以及相应的答题规范。
作用:(1)介绍人物的身世、地位、经历、事迹等,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变化过程,交代事件的前因后果等。(2)为议论文提供事实论据,以用来证明论点。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作用:(1)是议论的主要表达方式。
(2)在记叙文中常穿插在叙述、描写之中,用以点明或更鲜明地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