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农业大学

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考籍号:

指导老师:

姓名:李易

专业:

论文题目:

邮编:

电话:

教学点: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二0一一年10 月10 日

目录

摘要•••••••••••••••••••••••••••••••••••••••••••••••••••••••••(1)关键词•••••••••••••••••••••••••••••••••••••••••••••••••••••••••(1)正文•••••••••••••••••••••••••••••••••••••••••••••••••••••••••(1)

一、态度的概念••••••••••••••••••••••••••••••••••••••••••••••(1)

二、态度的形成••••••••••••••••••••••••••••••••••••••••••••••(1)

三、态度的变化••••••••••••••••••••••••••••••••••••••••••••••(2)

四、和谐理论的核心基础••••••••••••••••••••••••••••••••••(2)

五、和谐理论的阐述••••••••••••••••••••••••••••••••••••••••(2)

六、优化系统和谐的五个方面••••••••••••••••••••••••••••(3)

七、态度变化的理论——和谐理论•••••••••••••••••••••••(5)

八、和谐理论的特点••••••••••••••••••••••••••••••••••••••••(8)

九、用和谐理论创建和谐企业•••••••••••••••••••••••••••••(11)

十、结束语••••••••••••••••••••••••••••••••••••••••••••••••••••(14)参考文献•••••••••••••••••••••••••••••••••••••••••••••••••••••••(15)

和谐理论

李易

摘要:关于态度改变的理论很多,而我要讲述的是奥斯古德和塔纳鲍姆建立的和谐理论与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的席酉民教授于1987年提出的一种管理理论,他在1989年出版的《和谐理论》。该理论是海德平衡理论的扩展,与平衡理论大同小异,与之不同的是,和谐理论不只想到了态度在方向上的转变,也考虑到了态度的强度。

关键词:态度变化强度和谐理论

一、态度的概念

不同理论派别对态度形成有各自的解释与强调,其中主要有学习理论、诱因理论与认知相符理论三种。我们将侧重谈谈后者。

二、态度的形成

态度是经过学习过程或外界的影响而形成的,因此要改变态度的强度,或以新的态度取代原来的态度(即改变态度的方向),并不是不可能的事。但是,由于态度具有稳定性的特征,在它一旦形成之后,便构成了个性的一部分,进而影响整个行为方式。因此,态

度的改变和取代,又不象一般的学习那么简单。学习活动只能改变一个人态度中的思想和信念成分,而不能改变一个人态度中的情感与行为倾向,因此学习活动对态度的改变只是暂时的,时间一过又会回到原来的态度。

三、态度的变化

态度的改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态度的方向,二是态度的强度。以一种新的态度取代原有的态度,这就是方向的改变。只是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而方向不变,这就是强度的改变。同时,态度的方向和强度也是密切相关的,一个人从一个极端转变到另一个极端,这本身既包含方向上的转变,又是强度上的变化。

四、和谐理论的核心基础

和谐理论是建立在系统理论与系统分析的框架之上的,其理论的核心基础是:任何系统之间及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都是相关的,且存在一种系统目的意义下的和谐机制。和谐机制在最大程度上与效率是一致的。在现实生括中,不和谐态的存在是绝对的,而和谐则是相对的,和谐管理的目的即是使系统由不和谐逐步趋近和谐的状态。应该注意的是,这里包含了一个以“和谐”为标准的最优状态唯一存在的潜台词。

五、和谐理论的阐述

和谐理论的阐述是从系统的负效应开始的。和谐理论认为:和谐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状态,系统的负效应因此可以分为:(1)要素性负效应;

(2)构成性负效应;

(3)组织性负效应;

(4)精神性负效应;

(5)内外失调性负效应;

(6)总体负效应等六个层次上的影响。

与之相对应,一个系统在要素、构成、组织、精神、内外协调以及总体结构等方面都存在和谐问题,和谐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如何在各个子系统中形成一种和谐状态,从而达到整体和谐的目的。基于上述思想,和谐理论提出了两轨、两场的概念模型。两轨即系统的组织手段和社会的法律制度,它是系统成员的行为边界,具有一定强制性的约束力。这是一种有形的约束。两场即“协同力场”和“促协力场”。按席酉民教授的定义,协同力场是由组织机能、人的精神、道德、行为习惯和系统文化等构成的一种无形的内部环境”。促协力场是对协同力场产生影响的系统外部环境,是一种无形的规范。

六、优化系统和谐的五个方面

对应于和谐的机制,系统的优化便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根据系统生存的根本目的、资源、人力及其他条件确定合理的组成要素及构成方式,并使之相互协调。

2、根据系统发展目标、构成,确定合理的功能及实现功能的最佳组织结构和硬性的控制机制,使系统有效发展,达到组织和谐。

3、根据系统使命、目标、构成、功能、结构、素质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精神和文化(即协同力场),达到内部环境和谐。

4、根据系统的根本目的和外部的发展变化,形成系统充分利用促协力场的促进作用和保持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机制,达到外部和谐。

5、综合上述过程,使系统总体达到和谐状态,实现总体和谐。

在以上基础上,和谐理论还给出了“和谐”的测度手段、优化程序、预警系统等一系列的方法,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

在和谐理论提出后l0余年的研究和实践中,通过对一般管理思想和理论的扬弃和突破,形成了和谐理论的基本思想并给予继续完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2001年在《管理工程学报》上发表的“和谐管理理论基础:和谐的诠释”;同年,在《西安交通大学学报》上发表的“和谐管理思想与当代和谐管理理论”;在《中国软科学》上发表的“基于信息流动协调的组织和谐管理思考”;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和谐管理理论》一书,其基本思想是:“和谐管理理论是紧密依赖环境的围绕和谐主题的问题解决学,其中,‘和谐主题’是指在特定时间、环境中,在人与物要素的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妨碍组织目标实现的问题。‘和’被定义为人及人群的观念、行为在组织合意的嵌入;‘谐’是指一切物要素在组织中合理的投入。‘合意’、‘合理’观点可以分别被‘和则’及‘谐则’所系统的阐述,‘和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