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经济形势特征及发展战略
汉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汉中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汉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汉中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汉中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04.09•【字号】汉政发〔2022〕6号•【施行日期】2022.04.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正文汉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汉中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各县区人民政府,汉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兴汉新区、航空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事业单位:《汉中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现予以印发,请依照执行。
汉中市人民政府2022年4月9日汉中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一、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奋力谱写汉中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生产总值增长8.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6.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5%以上和1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稳定在381万亩、110万吨以上,全面完成省上下达的绿色低碳发展指标。
三、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一是持续扩大有效投资。
制定实施2022年稳投资工作计划,完善重点项目协调机制,优化重点项目“四个一批”活动,开展“红旗”“蜗牛”项目评比,全力推进496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完成年度投资1101亿元以上,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以上。
汉中简介描述
汉中简介描述汉中是中国陕西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秦岭南麓。
汉中市地处中国大陆中西部腹心地带,是陕西省的第二大城市。
汉中是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汉中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67年,这里是西周的故乡,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代文明重镇。
春秋时期时,这里是晋国的重要城市。
而在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命名这个地方为“汉中”,从而得名。
汉中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包括千年古县彭阳县、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故里青阳县、古代井州城汉中县以及南幅北调工程的所在地宁强县等。
其中,最有名的是位于汉中县境内的汉中下马塘楼。
这座楼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楼阁之一,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中市还是中国著名的红色旅游区。
这里是中国共产党长征路上的重要驻扎地。
陕北地区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毛泽东、朱德等革命领袖曾经在这里领导革命斗争。
在汉中市,可以参观到红军长征出发地西柏坡纪念馆、八路军办事处旧址、中国工农红军西柏坡纪念馆等纪念馆和遗址。
汉中市还有许多自然风景优美的景点。
其中,最著名的景点是世界自然遗产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是中国著名的考古发现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
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
此外,汉中市还有著名的景点如汉中城墙、蓝田机博城、秦岭山区、太白山等。
这些景点都呈现出了陕西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
在经济方面,汉中市拥有石油、天然气等丰富的矿产资源。
近年来,汉中市积极推进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打造了一批现代化工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园区。
当地还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培育和发展,通过举办各种旅游活动和推出旅游产品来吸引游客。
总之,汉中市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风光。
无论是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游客,还是对自然风景有好奇的人,都可以在汉中市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景点和活动。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汉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的批复-陕政函[2010]161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汉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的批复正文:----------------------------------------------------------------------------------------------------------------------------------------------------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汉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的批复(陕政函〔2010〕161号)汉中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批准汉中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汉政字〔2010〕8号)收悉。
现将有关问题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修订后的《汉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你市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统筹做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
要继续加快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重点地发展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绿色食品等特色产业。
按照合理布局、集约发展的原则,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和城市功能,把汉中市逐步建设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一流的现代化城市。
三、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工作。
你市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
有重点地发展县城和重点镇,推进撤乡并镇工作,逐步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形成以汉中中心城区为主,勉县、城固、洋县三个县城为辅的“汉中盆地城镇发展区”,促进城镇发展区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实现区域的合理分工和优势互补。
四、合理控制城市规模。
到2020年,你市要将中心城区人口规模控制在100万人以内,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00平方公里以内。
根据《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布局,加强耕地保护,强化集约和节约用地,积极引导人口的合理分布,防止城市规模盲目扩大。
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已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陕西省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也积极探索县域经济的新路径。
本篇论文将从陕西省县域经济的现状出发,分析县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战略。
一、陕西省县域经济现状陕西省地处关中平原和陕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为落后。
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陕西省地区生产总值(GDP)为2.79万亿,人均GDP为7.96万元。
而在陕西省31个县市的经济发展中,大多数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以人均GDP为例,全省有10个县市的人均GDP低于陕西省平均水平。
同时,陕西省的城镇化水平较低,2019年城镇化率为49.56%。
在产业结构方面,陕西省的经济主要集中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化工和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
其中,煤炭行业是陕西省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但在国家能源转型的背景下,煤炭行业的发展趋势受到了限制。
而陕西省的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光电信息等尚未形成规模。
此外,农业在陕西省的经济中也扮演重要角色。
但大多数农业企业经营规模较小,缺乏市场影响力。
二、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1. 产业结构不合理陕西省的经济主要集中在传统的重化工业和煤炭行业,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
这导致陕西省在国家大背景下的竞争能力相对较弱。
同时,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陕西省的经济增长方式存在重度依赖于资源和补贴的因素。
这样的模式难以为长远发展提供支持。
2. 面临城市化转型陕西省的城市化水平较低,但随着城市化转型的加速,城市化进程呈现加速趋势。
但在城市化过程中,存在资源稀缺、城市规划不合理、换届选举影响项目实施等多重问题。
这些问题都制约了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步伐。
3. 农业经营规模小陕西省的农业在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
但大多数农业企业经营规模较小,制约了农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同时也限制了农业企业的市场影响力和盈利能力。
三、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1. 突破传统产业限制,培育多元化新兴产业传统产业逐渐被限制,尽管陕西省的新兴产业发展尚不完善,但新兴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
汉中是几线城市
汉中是几线城市汉中目前是五线城市,汉中是镶嵌在秦巴之间、汉水之源的一颗璀璨明珠,自古就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之美称。
一、汉中是几线城市根据城市排行榜,汉中是五线城市的第一名,五线城市的特点是规模偏小,经济基础较差,交通不够便利,人口仍占有较大比重,这确实符合汉中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城市水平,无可厚非属于五线城市。
二、城市规模偏小,城市面积不足80平方公里,对比附近的四线城市宝鸡,渭南(100平方公里以上),确实显得的不足,汉台区城市人口也只有70多万,除城固,勉县,西乡有点城镇人口外,其余大部分分布在丘陵山区。
经济基础较差,没有支柱性产业,主要还是农业经济和薄弱的旅游业,缺乏强劲有力的制造业,除过陕飞,再无大的企业带动就业,人口近10年外流20W。
三、交通不够便利, 虽然已经有了京昆高速,十天高速,巴宝高速,和西成高铁,阳安线,城固机场,但始终坐落在秦巴山区,无法吸收关中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的辐射,反而遭受经济虹吸效应,加剧了发展经济的难度。
四、从GDP 总量排名上看,汉中和延安和渭南的差距逐渐在缩小,离4线城市就一步之遥,将来随着汉巴南高铁开通,城固撤县设区完成,从而加快汉中迈入4线城市的脚步。
五、汉中是镶嵌在秦巴之间、汉水之源的一颗璀璨明珠,自古就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之美称,辖9县2区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有152个镇、25个街道办,291个城镇社区、1896个村委会,汉中市常住人口为3211462人(第七次人口普查),总面积2.72万平方公里,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汉中历史悠久。
人类考古可追溯到120万年前,自秦设汉中郡至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刘邦在此称王、开启汉室基业,汉江、汉朝、汉中、汉人、汉语、汉服与汉文化一脉相承,被誉为“全球汉人老家”。
这里是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故里、四大发明造纸术发明家蔡伦的封地和葬地。
汉中市情简介(2020年最新版)
汉中简介汉中是镶嵌在秦巴之间、汉水之源的一颗璀璨明珠,自古就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之美称,辖9县2区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有152个镇、24个街道办,1903个村、284个社区,总人口386万,总面积2.72万平方公里,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汉中历史悠久。
人类考古可追溯到120万年前,自秦设汉中郡至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刘邦在此称王、开启汉室基业,汉江、汉朝、汉中、汉人、汉语、汉服与汉文化一脉相承,被誉为“全球汉人老家”。
这里是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故里、四大发明造纸术发明家蔡伦的封地和葬地。
韩信、诸葛亮、曹操等帝王将相曾在这里建功立业,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等伟大诗人曾探访、辗转或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并留下了瑰丽的墨迹诗章。
博望侯张骞墓祠、汉代水利遗址“三堰”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古汉台、武侯祠等名胜古迹驰名中外,褒斜栈道、汉魏十三品摩崖石刻等文化瑰宝誉满全球。
汉中生态秀美。
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4.3℃,降雨量871.8mm,素有西北“小江南”和“金瓯玉盆”之美称。
森林覆盖率达51.2%,植被覆盖率56%,林地面积居全省第一、居西部第二。
境内有汉江、嘉陵江两大水系,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陕西引汉济渭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大熊猫、朱鹮、羚牛、金丝猴等珍稀动物在此栖息繁衍,被公认为地球上同一纬度生态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
汉中资源富集。
有元胡、杜仲、天麻等药用植物1600多种;石墨、铁、锌、锰等矿产储量居全国前列,玉资源丰富、品类齐全,镇巴区块天然气储量巨大,略阳、勉县、宁强三县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被李四光先生誉为“中国的乌拉尔”,是全国五大黄金生产基地之一;有大小支流500余条,地表径流量217.6亿立方米,地下水综合补给量31.7亿立方米,水能可开发量110万千瓦;拥有覆盖5100平方公里的世界最大天坑群,其中超级天坑2个、大型天坑7个、常规天坑45个。
汉中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汉中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省一系列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提质增效的核心要求,主动作为,苦干实干,全市经济在新常态下平稳运行,呈现“稳中向好、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
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三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综合实现生产总值991.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1.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3.98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457.92亿元,增长 15.4%;第三产业增加值349.15亿元,增长9.7%。
人均生产总值28908元。
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18.6%、46.2%和35.2%。
同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
二、农业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325.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4%;实现增加值 190.49 亿元,增长5.3%。
其中,农业产值192.55亿元,增长6.8%;林业产值14.12亿元,增长6.1%;牧业产值102.53亿元,增长3.0%;渔业产值4.50亿元,增长7.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1.81亿元,增长3.7%。
“猪、药、茶、菜”四大产业产值204.85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为62.9%。
规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415.68万吨/标准煤,增长6.84%。
工业生产用电量56.86亿千瓦时。
四、投资、建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45.04亿元,增长24.4%。
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05.49亿元,增长19.6%。
本年500万元以上施工项目1858个,计划投资总额比上年增加171.58亿元,其中,亿元以上施工项目91个,比上年减少45个。
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82.10亿元,增长18.8%;房屋施工面积898.83万平方米,增长0.8%;商品房销售额40.31亿元,下降23.7%。
汉中市经济形势特征及发展战略概述
汉中经济形势特征及发展战略一、汉中区域经济特征(一)汉中区域特征:1、区域优势:①交通位置特殊,中原沟通西南、西北通往东南的要道;是西连甘陇,东出荆襄,南下四川,北上关中的战略要地;京昆高速在我国版图上的作用不亚于京九线,东连江苏的连云港、大连港,西通广西防城港,宝成、襄渝、西康、阳安铁路和已经开工的西汉蓉快速铁路客运专线纵横其里,十天、京昆、西康、西商、宝巴高速交汇贯通,2008年后,国家确立汉中为全国179个交通枢纽城市。
②地理区位特殊:汉中是秦巴区域面积、平川面积最大的区域,2.7万平方公里,380万人口;平川不足10%,人口密度不到150;是秦巴区域最大的盆地,对应于西安、武汉、重庆、成都和兰州国际都市和省会城市的中心区域。
具有“北依南托”和“三圈交汇”的地理优势,即北依新欧亚大陆桥经济带,南托汉江、成渝经济圈,处在关中经济带、成渝、江汉经济圈的交汇之中,③汉中是陕西、四川、甘肃、重庆四省的结合地带。
2、生态优势。
年均气温14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秋季多霖,春偏早。
主要有分布于西面的“铁、锌、镍、金、铜”等,“勉宁略”三角带,被著名地理学家李时光称做“中国的乌拉尔”;分布于中部的有“优质石英砂、石灰石、石膏矿、”东部的有“煤、大理石、磁铁矿和新近探明的镇巴油气田”。
汉中是陕西乃至西北的水资源富集区,全市有两大水系:发源于略阳的嘉陵江水系和发源于宁强的汉江。
陕南水资源总量314.58亿立方,占全省的70.7%,人均拥有水资源是全国的1.8倍,全省的2.43倍,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引水和陕西“引汉济渭”工程的主要水源保护地,仅“引汉济渭”工程就从陕南调水15.05亿立方,工程投资120亿元。
陕南林木绿化率已达到55.12%,森林覆盖率达到52.9%;有450.57万亩25度以上陡坡没有退耕还林;水土流失面积3355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8%;还有393万亩荒山荒坡没有植树造林,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8%,陕南有16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7个,省级9个;有国家级森林公园10个,省级森林公园14个;有11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19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汉中市经济形势特征及发展战略
汉中经济形势特征及发展战略一、汉中区域经济特征(一)汉中区域特征:1、区域优势:①交通位置特殊,中原沟通西南、西北通往东南的要道;是西连甘陇,东出荆襄,南下四川,北上关中的战略要地;京昆高速在我国版图上的作用不亚于京九线,东连江苏的连云港、大连港,西通广西防城港,宝成、襄渝、西康、阳安铁路和已经开工的西汉蓉快速铁路客运专线纵横其里,十天、京昆、西康、西商、宝巴高速交汇贯通,2008年后,国家确立汉中为全国179个交通枢纽城市。
②地理区位特殊:汉中是秦巴区域面积、平川面积最大的区域,2.7万平方公里,380万人口;平川不足10%,人口密度不到150;是秦巴区域最大的盆地,对应于西安、武汉、重庆、成都和兰州国际都市和省会城市的中心区域。
具有“北依南托”和“三圈交汇"的地理优势,即北依新欧亚大陆桥经济带,南托汉江、成渝经济圈,处在关中经济带、成渝、江汉经济圈的交汇之中,③汉中是陕西、四川、甘肃、重庆四省的结合地带。
2、生态优势。
年均气温14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秋季多霖,春偏早。
主要有分布于西面的“铁、锌、镍、金、铜”等,“勉宁略"三角带,被著名地理学家李时光称做“中国的乌拉尔”;分布于中部的有“优质石英砂、石灰石、石膏矿、”东部的有“煤、大理石、磁铁矿和新近探明的镇巴油气田”。
汉中是陕西乃至西北的水资源富集区,全市有两大水系:发源于略阳的嘉陵江水系和发源于宁强的汉江.陕南水资源总量314。
58亿立方,占全省的70。
7%,人均拥有水资源是全国的1.8倍,全省的2.43倍,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引水和陕西“引汉济渭”工程的主要水源保护地,仅“引汉济渭"工程就从陕南调水15。
05亿立方,工程投资120亿元。
陕南林木绿化率已达到55.12%,森林覆盖率达到52。
9%;有450。
57万亩25度以上陡坡没有退耕还林;水土流失面积3355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8%;还有393万亩荒山荒坡没有植树造林,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8%,陕南有16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7个,省级9个;有国家级森林公园10个,省级森林公园14个;有11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19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文化优势。
汉中经济即将迈入新发展阶段的思考
汉中经济即将迈入新发展阶段的思考人均GDP3000美元在经济学上是个重要的发展临界点。
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往往会处于一个加速发展或者徘徊不前的局面,一方面经济发展具备了相当的基础,面临转型和发展的机遇,如果战略措施得当,会呈现经济加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美景”;另一方面也将面对新的压力和挑战,如果举措失当,经济社会发展就会陷入停滞甚至倒退,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2011年末,汉中人均GDP达到2935美元(按2011年平均汇率1美元兑换6.46元人民币计算),2012年突破3000美元已无悬念。
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标志着汉中的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要实现经济发展的新突破,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迈向更高的发展阶段,就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造新的发展动力。
从汉中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看,跨越“陷阱”,实现突破,自身存在发展优势,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
一、具备的优势(一)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
经过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快速发展,汉中的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结构不断优化,基础设施日益改善,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具备一定基础和有利条件。
“十一五”期间汉中累计实现GDP 1841.07亿元,比“十五”期间的844.73亿元增加了996.34亿元,总量相当于从“七五”至“十五”20年累计完成的经济总量。
“十一五”期间GDP年均增速为13.9%,比“十五”年均增速的9.1%提高了4.8个百分点,汉中经济发展增速呈现稳步提高的势头(见图一)。
汉中人均GDP将由3000美元向6000美元的更高层次冲击,经验表明,这个阶段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黄金发展期、经济起飞阶段,城市化和工业化将会同步加速推进,汉中经济发展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图一(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改革开放以来,汉中经济伴随总量的增长也不断加快了结构调整步伐。
1992年汉中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越一产,1997年第三产业比重高于第一产业。
汉中2024年终总结
2024年,在党的领导下,汉中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现将2024年汉中市工作总结如下:一、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1.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XXX亿元,同比增长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XXX 亿元,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XXX亿元,增长7%;第三产业增加值XXX亿元,增长10%。
2.工业经济稳中向好。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
3.农业生产稳中有进。
粮食总产量达到XXX万吨,同比增长2%。
蔬菜、水果、畜牧等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XXX元,同比增长8%。
4.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10%,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5%,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2%。
二、产业发展成效显著1.特色农业产业稳步推进。
汉中米、汉中柑橘、汉中猕猴桃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XXX家。
2.工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
重点培育了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XXX家。
3.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旅游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XXX%。
4.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XXX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XXX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0%。
三、民生福祉持续改善1.就业形势稳定。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XXX万人,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2.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
3.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全市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4.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新进展。
全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XXX家,医疗卫生人员达到XXX人,人民群众就医条件明显改善。
汉中市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汉中市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一、现状分析汉中市位于陕西省中部,是陕西省农业大市,也是全国大型农业市,农业在全市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水稻作为该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一直以来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汉中市水稻生产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
1. 农田资源与土壤条件汉中市是典型的丘陵山地农业地区,农田资源丰富,有利于水稻的种植。
由于土地红壤化较为普遍,土壤酸性偏高,对于水稻的生长来说并不是最理想的条件,需要农民进行一定的土壤改良和调整。
2. 种植结构当前,在汉中市的水稻种植结构中,籼稻是主要品种,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
而且,在品种上,多是以传统的“小杂交”品种为主,农民生产方式相对传统,对于高产、优质、抗逆品种的推广应用还存在较大的空间。
3. 生产技术与设施目前汉中市水稻生产技术相对滞后,缺乏现代化的种植技术。
在水稻田霉病、褐稻虱、稻飞虱、水稻白叶枯病等病虫害防控方面,还是主要依赖化学农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灌溉技术也有待提高,农田渗漏、浪费水资源问题依然突出。
4. 市场发展由于水稻市场的价格波动较大,农民在种植水稻的选择上,除了品种之外,也要考虑市场需求和价格的影响,这也是农民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加工环节的完善对于水稻的销售也有着关键性的影响。
汉中市水稻生产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土壤条件不佳、种植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滞后和市场发展不够成熟等方面。
针对这些问题,今后的发展对策需要全方面、全局性的考虑。
二、发展对策1. 土壤改良在土壤改良方面,我们建议可以通过施用有机肥料、化肥合理施用、选育适应性强的品种等措施,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改善土壤酸性,从而优化土壤条件,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
2. 新品种引进与推广在种植结构上,可以适当引进抗病性强、产量高的优良品种,逐步实现品种的优化和结构的合理化,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3. 推进农业科技应用应当加大对水稻生产技术的培训力度,推广施用绿色、环保的农业生产技术。
汉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汉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总体方案的通知
汉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汉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总体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汉中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0.03.25•【字号】汉政发(2020)10号•【施行日期】2020.03.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汉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汉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总体方案的通知各县区人民政府,汉中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事业单位:《汉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总体方案》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定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汉中市人民政府2020年3月25日汉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总体方案“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期,也是新时代追赶超越、高质量建设“三市”、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汉中新征程的关键阶段,编制好全市“十四五”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中发〔2018〕44号)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总体方案>的通知》(陕政发〔2020〕1号),结合以往五年规划编制工作的经验做法,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发为动力,深入实施“六个三”战略部署,全力打造“三个六”重点支撑,培育发展“四个在汉中”增长新动能,着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推动绿色循环发展,着力提升民生福祉,着力化解风险挑战,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汉中新征程,为到2035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陕西汉中餐饮现状分析报告
陕西汉中餐饮现状分析报告概述陕西汉中地处中国中西部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的城市。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餐饮行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本报告旨在对陕西汉中的餐饮现状进行分析,从市场规模、竞争状况、消费者需求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为餐饮企业提供商机和发展建议。
一、市场规模餐饮行业是陕西汉中市的重要产业之一,也是消费热点。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陕西汉中的餐饮收入达到500亿元,较上一年增长了10%。
这主要得益于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餐饮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
二、竞争状况陕西汉中的餐饮市场竞争激烈。
本地餐饮品牌与外来品牌在市场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外来品牌通常采取大规模连锁经营的方式,在市场中占据较大份额。
本地品牌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开始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形象。
他们通过创新菜品、提供优质服务以及改善消费环境来吸引消费者。
竞争的加剧对于餐饮企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三、消费者需求消费者需求是决定餐饮企业生死的关键因素之一。
陕西汉中的消费者需求较为多样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食品安全和健康意识提高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健康问题越来越关注。
他们更加注重食材的新鲜度、质量和产地。
餐饮企业应该加强对供应链的管理,确保食物的卫生安全,提供健康美味的菜品,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餐饮的需求。
2. 核心消费群体年轻化随着大量90后和00后成为核心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与前辈存在明显的差异。
他们更加注重体验感和情感价值,对个性化、特色化餐饮有着较高的需求。
餐饮企业应不断挖掘创新、与时俱进,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3. 外卖市场潜力大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外卖行业成为餐饮市场的一股重要力量。
陕西汉中的外卖市场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消费者喜欢通过手机APP 点餐,方便快捷。
餐饮企业应重视外卖市场,构建完善的外卖平台,并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汉中市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概况及未来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汉中市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概况及未来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摘要:汉中市作为陕西省的一个重要地级市,在数字经济产业方面的发展潜力巨大。
本报告通过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简要介绍了汉中市数字经济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同时,针对汉中市数字经济产业的行业布局、政策环境和市场前景等方面,对其未来的投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和投资策略,为汉中市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汉中市、数字经济、投资可行性、产业发展、政策建议一、背景介绍数字经济是指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运用数字信息为基础进行生产、管理、分配、消费等活动,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数字经济的发展也备受关注。
而在数字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汉中市的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也备受瞩目。
二、汉中市数字经济产业现状目前,汉中市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主要涉及电子商务、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游戏、数字音乐等行业。
其中,电子商务是汉中市数字经济产业的主要板块,截至2020年,全市共有1000多个电子商务企业,年交易额超过200亿元。
同时,汉中市的人工智能产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如智能机器人、智能语音等产品正在逐步普及。
然而,与国内一线城市相比,汉中市数字经济产业的规模还有待扩大。
从产业布局上来看,数字经济产业的核心企业和高端人才数量比较少,尚未形成完整的数字经济生态系统。
此外,汉中市数字经济产业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也有待完善。
三、汉中市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趋势从全球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数字经济将进一步融合现有产业,形成全新的数字化产业生态系统。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数字经济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将远高于其他国家。
未来,汉中市数字经济产业将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首先,数字经济产业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数字化创新的不断推进,汉中市数字经济产业的规模将逐渐扩大,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汉中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汉中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民生事业持续进步,“三市”建设迈上新台阶,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实现生产总值 1064.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1.53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468.84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增加值404.46亿元,增长10.4%。
人均生产总值5000美元。
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18.0%、44.0%和38.0%。
同2014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2.8个百分点。
二、农业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339.66亿元,增长5.0%;实现增加值198.23亿元,增长4.9%。
其中,农业产值199.17亿元,增长7.2%;林业产值14.65亿元,增长6.2%;牧业产值108.76亿元,增长0.7%;渔业产值4.94亿元,增长10.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2.13亿元,增长1.4%。
“猪、药、茶、菜”产业产值209.97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为63.3%。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01.08万亩,比上年减少1.29万亩,粮食总产量103.24万吨,比上年增长1.5%。
其中:夏粮25.99万吨,秋粮77.25万吨。
油料种植面积125.97万亩,增加0.48万亩,油料总产19.21万吨,增长1.5%。
中药材种植面积142.78万亩,比上年减少0.8万亩,产量17.28万吨,比上年增长8.0%;茶叶实有面积98.48万亩,增加2.8万亩,产量3.61万吨,增长9.4%;蔬菜种植面积96.92万亩,增加2.7万亩,产量227.23万吨,增长6.0%;园林水果实有面积58.31万亩,增加0.77万亩,产量45.57万吨,增长5.8%。
汉中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调研文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旅游业突破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旅游业突破发展——汉中旅游产业专题调研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近期由王隆庆副市长带领市政府办、市经研中心、市旅游局等部门对我市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调研,进一步理清了思路,明确了发展方向。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汉中旅游业发展现状与特点旅游业是汉中的优势产业。
近年来,在各级的重视关心下,特别是在“旅游活市”战略的推动下,我市旅游业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发展氛围浓厚,开发步伐加快,产品结构逐步优化,旅游吸引力明显增强,休闲旅游目的地的形象逐渐鲜明,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要素体系进一步健全,经济总量不断攀升。
2008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23.3亿元,相当于生产总值6.6%,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增强。
(一)党政主导力度加大,旅游业发展氛围浓厚。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旅游活市”战略,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决定》、《关于实现旅游业突破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成立了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与推动下,各县区都把旅游业的发展摆在了重要位置,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加快开发建设步伐,特别是留坝、西乡等县重视程度之高、推进力度之大、建设速度之快都达到了空前地步;相关部门把旅游发展与自身工作紧密结合,发展大旅游的意识明显增强。
目前,各县区、各部门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高涨,重旅游、抓旅游的氛围越来越浓,全市旅游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
(二)景区建设亮点纷呈,旅游吸引力明显增强。
各级按照《十一五旅游业发展总体策划》的布局和重点,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狠抓旅游精品开发,景区建设呈现出“投入加大、速度加快、亮点增多”的局面。
2007年,在市政府1000万元旅游业发展基金的引导下,吸引各类资金4.5亿元参与我市旅游开发;2008年,投向我市旅游开发的各类资金达7.2亿元,是“十五”期间投入总和的1.8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中经济形势特征及发展战略一、汉中区域经济特征(一)汉中区域特征:1、区域优势:①交通位置特殊,中原沟通西南、西北通往东南的要道;是西连甘陇,东出荆襄,南下四川,北上关中的战略要地;京昆高速在我国版图上的作用不亚于京九线,东连江苏的连云港、大连港,西通广西防城港,宝成、襄渝、西康、阳安铁路和已经开工的西汉蓉快速铁路客运专线纵横其里,十天、京昆、西康、西商、宝巴高速交汇贯通,2008年后,国家确立汉中为全国179个交通枢纽城市。
②地理区位特殊:汉中是秦巴区域面积、平川面积最大的区域,2.7万平方公里,380万人口;平川不足10%,人口密度不到150;是秦巴区域最大的盆地,对应于西安、武汉、重庆、成都和兰州国际都市和省会城市的中心区域。
具有“北依南托”和“三圈交汇”的地理优势,即北依新欧亚大陆桥经济带,南托汉江、成渝经济圈,处在关中经济带、成渝、江汉经济圈的交汇之中,③汉中是陕西、四川、甘肃、重庆四省的结合地带。
2、生态优势。
年均气温14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秋季多霖,春偏早。
主要有分布于西面的“铁、锌、镍、金、铜”等,“勉宁略”三角带,被著名地理学家李时光称做“中国的乌拉尔”;分布于中部的有“优质石英砂、石灰石、石膏矿、”东部的有“煤、大理石、磁铁矿和新近探明的镇巴油气田”。
汉中是陕西乃至西北的水资源富集区,全市有两大水系:发源于略阳的嘉陵江水系和发源于宁强的汉江。
陕南水资源总量314.58亿立方,占全省的70.7%,人均拥有水资源是全国的1.8倍,全省的2.43倍,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引水和陕西“引汉济渭”工程的主要水源保护地,仅“引汉济渭”工程就从陕南调水15.05亿立方,工程投资120亿元。
陕南林木绿化率已达到55.12%,森林覆盖率达到52.9%;有450.57万亩25度以上陡坡没有退耕还林;水土流失面积3355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8%;还有393万亩荒山荒坡没有植树造林,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8%,陕南有16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7个,省级9个;有国家级森林公园10个,省级森林公园14个;有11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19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文化优势。
汉中是汉水的发源地,是汉王朝发祥地,汉朝、汉族、汉语、汉文化皆因汉中而得名,迄今发现有反映早期人类活动的龙岗文化,两汉三国文化遗迹众多,主要有古汉台、拜将坛、古栈道、武侯墓、武侯祠、张良庙等以及中华民族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墓、造纸术发明家蔡伦墓以及书法珍品石门十三品等113处文物景点;汉中是我国“五斗米”教发源地,道教文化积淀深厚;现代的义务教育、大学教育、专业技能、职业教育实力雄厚,工业文明、科技进步、医疗卫生发达等人类文化文明为把汉中建成次区域中心城市提供了文化文明保障。
工业现代文明凸显,两汉三国文化底蕴厚重。
4、经济特征:国民经济结构成“二、三、一”, 农业精耕细作程度高,农村经济支柱是粮油生产、生猪养殖,查产业进来发展较快。
突出在“猪药茶菜渔”上。
工业经济是国民经济支柱,装备制造、烟酒食品、有色冶金、医药化工四大工业主导产业。
现代服务业主要是以旅游业为龙头,发展生态旅游。
二、汉中的经济形势及发展态势(一)汉中经济发展阶段特征战争和自然灾害对汉中的发展影响较大,早在秦楚战争时期,开通了历史上有名的“金牛道”,汉朝也因战争需要发展了茶马交易;为了抵御日本的侵略,1936年,陕西杨虎城奉命修筑了现在的宝鸡至汉中三里村的公路。
1963年,也是国防需要,“三线建设”翻开了汉中发展史上的新篇张。
1、农业经济持续而巩固。
汉中自秦始皇建立郡县制以来,都沿袭着农业的发展而发展,小型作坊都已加工土纸、简单竹藤编制为主,国民党时期,比较有名的工业就是宁强火柴厂,许多工业产品都在名前加个“洋”字,经济一直以农耕为主,刚解放时,汉中只有180万人口,没有工业,只有汉中城里土法炼就的1000余公斤灰土铁和少量的皮纸加工。
经济总量约为1.81万元。
2、“三线建设”时期,现代工业进入汉中,带来了工业文明。
1963年后,由于国防需要,国家搞“三线建设”,现代工业才进入汉中,1971年阳安铁路通车后,汉中才进入全面发展时期。
至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汉中已是陕西的工业经济陕南中心,全市工业企业达1206家,国有295家,中省工业企业达37余家,工业总产值8.3亿元(农业12.2)。
3、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汉中经济发展由快速转变为战略调整。
改革开放后,全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至1994年,汉中工业经济产值连续两年超过农业,形成了工业与农业并驾齐驱的新经济结构特征,经济增速年均达10%,总量达83.45亿元,全市经济主要指标列西安之后,宝鸡之前。
1995年,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特别是将汉江确定为“南水北调”中线调水水源保护地之后,为了确保一江清水供北京,汉中做出了巨大贡献,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2000年时,全市经济总量只有119亿元,整个“九五”期间全市经济增速年均只有8.3%,低于“八五”期间的3.4个百分点,在全省排位已严重滞后。
4、新千年后,汉中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灾后重建使汉中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这一时期,经济总量由2000年的119.23亿元发展到2012年的772.26亿元,增速由“十五”期间年均8.9%、“十一五”期间的13.9%加快至“十二五”前两年的15%以上。
取得了突破发展新成绩。
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发展速度上实现突破。
2006年之前,我市经济增长速度均徘徊在10%以下,实施“陕南突破发展”战略以来,我市经济发展逐年加快,实现了省上提出两位数增长的要求。
至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72.27亿元,增长15.2%;固定资产投资534.8亿元,增长30%;地方财政收入30.09亿元,增长27.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2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81元,分别增长16.5%和17%。
七年间,全市GDP年均增速12。
3%,比我市改革开放30年均增长提高3个百分点,比“十五”期间年均提高3.3个百分点。
二是在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上有所突破。
一是工业园区化、产业集群化开始起步。
2012年,全市全部工业实现总产值780亿元,较“十五”末增长60%,年均增长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670.83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6%。
基本形成了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烟酒食品、农副产品加工、建材、医药化工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初步形成汉钢、陕飞、汉航、略钢、汉烟、汉中锌业六大企业集团。
全市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户。
工业园区化、产业集群化步伐加快。
3个工业园区建成面积平方公里,入园企业户,实现增加值亿元,园区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三年增幅超过 %。
二是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
产业规模明显扩大,粮油总产分别达到101.4万吨和17.9万吨,粮油连续9年丰收。
“猪药茶菜渔”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全市生猪饲养量达到820万头,成为全省最大的养殖基地;茶园总面积达79.01万亩,总产量2.33万吨,产值27.6亿元;蔬菜复种面积达88万亩,总产量188万吨,产值50亿元。
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总数达154家,龙头企业固定资产30亿元,销售收入90亿元,带动71万户户均增收3500元;户全市通过国家认定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面积达77.7万亩,产品92个。
全市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到384个,年销售收入44.87亿元。
2008年龙头企业与46万户农民签订种植业定单128.7万亩,签订生猪收购合同130.28万头。
三是旅游在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作用日益显现。
新千年以来,我市认真实施“旅游活市”战略,依托汉中独特而又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生态优势,全力打造历史文化魅力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和文明城市,加快长青华阳景区、黎坪国家森林公园、定军山、紫柏山、石门等精品景区建设步伐。
2012年实现旅游总收入82.1亿元,比2006年增长10倍,年均增长38.9%,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5.1%上升至2008年的10.6%。
旅游产业的龙头带动,使全市第三产业快速发展,2008年增长12.9%,高出当年GDP增幅0.4个百分点。
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商贸餐饮、金融服务、信息网络、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
三是在城镇化发展上取得突破。
围绕建设陕甘川毗邻强市目标,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2008年,市中心城区建成面积38.84平方公里,滨江观景带、汉南大道、中心城区北、东出口道路、南团结街、万邦时代广场等一大批重点城市基础设施建成投运,通过栽树种花,主要街道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城市品位显著提升。
2008年全市县城和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32.1%,污水处理率41.1%,城镇用水普及率为79.1%。
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
“十一五”以来,全市共投资约55.34亿元,建设重点小城镇20个,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工矿型、商贸型、旅游型、农业产业型小城镇,城镇化率达到37.6%。
四是在优化发展环境上取得突破。
一是突破发展的后劲更加充足。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十二五以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871.7亿元,年均增长32.4%,比“十五”快14.9个百分点;2012年新签招商引资项目个,总投资亿元;执行招商引资项目个,引资到位亿元,同比增长%;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
全市已明确的高速铁路、公路和城市建设项目,特别是汉中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规划的267个项目、4705.64亿元投资,奠定了我市“十二五”期间投资快速增长的基础。
二是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我市是国家179个市级交通枢纽城市,随着十天、宝巴高速公路、西成高速铁路、阳安二线等重点交通项目的建设竣工,我市交通枢纽优势更加突出,在“西三角”以及陕南区域的城市区位优势更加显现。
三是决策与服务更加科学。
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政府更加注重决策的科学性、执行的可行性、发展的可持续性;政府服务职能的转变,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水平进一步提高,为招商引资加快发展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和服务。
五是在社会事业发展上取得突破。
一是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参保率明显提高。
基本养老扩面人数人,共有285.64万名农民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99%;全市累计发放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资金21535万元,低保救助33.42万人;医疗补助资金1900.6万元,医疗救助9.3万人;发放五保供养补助资金1790.84万元,供养1.52万人。
二是“民生八大工程”进展顺利。
全市各级财政投入资金12.6亿元。
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重大成效,使受灾乡镇及县区基础设施大为改观,尤其是宁强、略阳的教育、卫生设施水平超过了大城市的水平。
“蛋奶工程”全面实施,受益的11.56万名寄宿学生占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