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5周集体备课
扬州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7.《练习七》集体备课教案
知识梳理
根据学生的整理结果,教师相机引导归纳,完善板书(见板书设计)。年、月、日、时、分、秒…
内化理解
初步应用
(一)基础练习
1.(数学书第56页的第1题)
练习时,注意巡查。
2.数学书第56页的第2题
左右对比一下,有什么区别。
左边是夜晚10点半,你怎么知道的?用24时记时法怎么表示。
右边是早上10点半。你又是怎么知道的?用24时记时法怎么表示。
7.思考题
倒过来思考时间,就可以知道最迟应在13:12分从家出发。同时教育学生:乘车应提前一点时间,人等车,车不等人。
回顾
交流
收获
提升
提问:通过刚才一组练习你有什么体会?
练习:《补充习题》练习七
第二题一般将大单位转化成小单位比较大小。
第6题《故事王国》播放了15:00-14:20=40(分钟)
第七题1.李娜在路上用了8:45-8:10=35(分钟)
XX区XX学校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审核人:总第课时
课题
年、月、日(练习七)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教材P56-57 练习七,补充习题P46-47。
教学
目标
1.通过系统地回忆、整理年、月、日、时、分、秒相关的时间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通过整理,提高学生合理利用时间、节约时间、统筹安排时间的能力,发展时间观念。
3.灵活运用24时记时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
难点
重点:巩固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之间的转化。
难点: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
学具
课前布置学生自主整理本单元的知识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
2020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五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精选.docx
1. 认识年、月、日。
2. 24时记时法。
3. 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1. 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 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 让学生知道24时记时法, 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 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1.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时间。
教学时, 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素材,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通过对事件与时间关系的体验, 逐步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
2. 为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活动和思考空间。
年、月、日和24时记时法是在时、分、秒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但是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 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 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
因此,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教材内容上注意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构建知识的平台。
教学时, 教师可以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组织探索性的学习活动, 如观察年历时, 让学生思考“一年有几个月”等问题, 让学生通过观察钟面探索外圈和内圈的关系等。
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来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和24时记时法。
3. 重视直观教学, 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教具、学具的作用。
由于学生平时很少使用24时记时法, 因此在用24时记时法表示下午几时或晚上几时, 学生往往感到不太习惯。
教学时, 应使用钟表模型等教具或学具, 加强对钟面的观察和操作, 引导学生观察时针一日正好走两圈, 体会钟面外圈与内圈的数的关系, 让学生积累丰富的经验, 理解24时记时法。
在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时,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 从出发时刻开始, 转到到达时刻, 把直观观察和路线图对应起来, 并口算得出经过时间。
1 认识年、月、日...............................................................................................2课时2 24时记时法.........................................................................................................1课时3 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1课时。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六章及实践活动4教案
五、观察物体1、教学目标(定标):二、使学生通过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 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 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时间: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P41例题, P41~42想想做做1~31、教学目标(定标):2、通过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图形, 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在实际的拼摆活动中, 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思考, 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 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 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示标:出示目标, 并提出所要达到的目标。
预标:1.详细观察41页的图形, 你会摆这些图吗?2、从正面看这三个物体, 形状相同吗?从侧面和上面呢?3.试着画出这三个图形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图。
4.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教学过程(学标):一、创设情境, 检查并完成预习目标1.1.谈话: 同学们喜欢搭积木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拼拼摆摆”乐园里为我们准备了什么形状的物体?2、出示:问: 你能用自己手里的4个小正方体摆成其中一个形状吗?(学生操作)二、尝试探究, 检查并完成预习目标2和3.1.谈话: 从左向右依次观察这3个物体, 从正面你看到了什么向状?把它画下来, 这些形状相同吗?2.谈话:如果从侧面看, 看到的形状还是相同的吗?请你画出来。
3、问: 如果从上面看呢?你能画出从上面看到的形状吗?4.小结:问: 我们换了三个方向观察, 看到了多种形状, 你有什么发现?说明: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 得到的视图可能相同, 也可能不同。
三、解决问题(测标)1.活动1⑴想想做做1, 出示题目, 提出要求:你能照着样子摆出来吗?⑵问: 从哪面看这三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完全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先独立思考, 然后同桌交流, 再指名回答。
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下第五单元第5课时教案 教学设计
第5课时计算经过的时间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学会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2.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学会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教学难点: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4时计时法,你能说说什么是24时计时法吗?学生回顾24时计时法。
出示教材第53页的节目预告表,并提问:你能把这些时刻改成普通计时法吗?指名汇报后引入第课时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24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还能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交流共享1.计算整时到整时经过的时间。
(1)出示例4,提出问题。
提问:这张预告表上的节目你喜欢吗?最喜欢哪一个节目?根据你的观察,你觉得哪个节目播放的时间会长一些?你是怎么想的?引导:播放的时间是这个节目从开始到下个节目开始的时间,《动画剧场》从什么时候开始?(14:00)什么时候结束?(16:00)一共播放了多长时间?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在小组里交流算法。
师:钟面上是从2:00到3:00经过几小时?(1小时)从3:00到4:00经过几小时?(1小时)一共就是经过几个小时?(2小时)指名上台拨一拨,并让学生尝试画线段图表示。
提示:画线段图时只要画出经过的时间的开始和结束部分。
明确:从14:00到16:00经过的时间,还可以用减法计算,根据“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的时间”可算出播放时间。
16-14=2(时)2.计算非整时经过的时间。
谈话:刚才我们计算了《动画剧场》播放的时间,现在我们再来算一算《智慧树》播放的时间。
(出示教材第53页“试一试”问题)仔细观察,《智慧树》从什么时刻开始播出,什么时刻结束?(8:10播出,8:40结束)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组织学生集体讨论,教师结合学生的思路,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
扬州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2.《认识平年和闰年》集体备课教案
扬州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2.《认识平年和闰年》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平年和闰年》是扬州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平年和闰年的概念,掌握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平年和闰年的特征,从而达到认识和理解平年和闰年的目的。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他们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年月日的知识,对时间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平年和闰年的概念以及判断方法,他们还是陌生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年和闰年的特征。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平年和闰年的概念,知道平年和闰年的区别。
2.让学生掌握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平年和闰年的区别,并能运用判断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探究、交流等方式,理解平年和闰年的特征。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采用问答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平年和闰年的相关图片和实例。
2.准备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卡片。
3.准备练习题和作业。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张日历,引导学生观察2月份的天数,提出问题:“你们发现2月份的天数有什么不同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出平年和闰年的概念。
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平年和闰年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平年和闰年的特征。
教师总结并板书平年和闰年的定义。
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卡片,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年份,让学生运用判断方法,判断这些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备课
教学预案教学预案教学预案教学预案教学预案教学预案(1)师出示1个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1=1(平方分米)(2)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动手做一做实验。
师: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可能会说:①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横排摆10个,竖排摆10个,一共可以摆10×10=100(个);②直接用尺子去量,边长是10厘米,所以面积为10×10=100(平方厘米);③边长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所以面积为10×10=100(平方厘米)。
(3)师小结:根据刚才我们的推论,想一想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2.探究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我们知道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那么想一想:边长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以分米作单位,它的面积又是多少平方分米?出示:1平方米=()平方分米。
①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因为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所以推出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也是100;②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1米=10分米,10×10=100(平方分米),所以1平方米等于100平方分米。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这三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你们发现了什么?那么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相邻两个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三、运用提升1.“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想想做做”第3~5题。
学生读题。
先求出面积,再进行单位换算。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盐城市新河实验小学教学预案教学预案盐城市新河实验小学。
苏教数学六册三年级下册第5周教案表格
35×2=7×()15×4=()×()
25×8=()×4
2400=()×2+()×4 12×6=4×()=3×()
2、小明摘了37千克蘑菇,每千克蘑菇能卖1元3角。他想买套50元的图书,用这些钱够吗?
3、王大伯运来一批蔬菜,其中大白菜有65千克,运来的冬瓜是大白菜的14倍,南瓜比冬瓜少128千克。运来的南瓜有多少千克?
6、归纳提炼
你能用自己的话再说说计算以上这题的方法吗?教师适时引导归纳笔算乘法的方法,并板书课题。
指出: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其实是把它分解位两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数来分别计算,然后把两个得数加起来。
7、完成“试一试”
引导:有没有办法知道自己算得对不对?试着调换28喝12的位置相乘,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三、全课总结
1元三角=13角
总价=单价×数量
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作
业
设
计
填空
35×2=7×()15×4=()×()
25×8=()×4
2400=()×2+()×4 12×6=4×()=3×()
板
书
设
计
练习四
教
学
反
思
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内容
练习四
使用日期
2014.3.20
课型
练习课
主备人
刘
执教人
王
第5课时总20课时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铁匠乡沿海小学2014年春季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中心发言人:×××教师(初步设计,说课)发言人:×××教师:用参与式教学方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教师:充分利用教具学具,形象直观的教学便于学生理解;教师用手直接在黑板上画图,以便节约时间;关注后进生。
×××教师:要求学生充分准备好学具,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
×××教师:让学生主动参与,在玩中学习。
上课教师:×××。
教学内容:P41—43总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辨认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立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实物观察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2.使学生在实际的拼搭活动中,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思考,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学过程:一、 复习导入:1.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观察物体,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观察物体的时候最多只能看到几个面?(三个面)2.哪三个面?(正面、上面、侧面),同学们的记性真棒。
3.我们还观察了由2-3个小正方体拼搭成的立体,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观察多个小正方体拼搭成的立体。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二、新课教学:(一)出示例题立体图从上面看,你看到了什么图形?从侧面看,你看到了什么图形?从正面看,你看到了什么图形?1.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小正方体,每个小组用你们的小正方体摆出教材上的这三个立体图形,看看哪个小组先摆好。
2.提示:这三个立体都是由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请大家跟着我一起搭出第一个立体。
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计划
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计划一、指导思想集体备课”是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成为日渐兴起的一种教研新模式。
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我们的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预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分析理解,拓展教学思路。
通过相互借鉴,相互启发,相互互惠,相得益彰,优化教学方案,减轻教师负担,增强课堂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自我成长的有效途径。
二、集体备课活动时间与地点1、集体备课活动时间:每周星期三下午。
2、集体备课活动地点:三年级办公室。
三、数学科集体备课的具体要求1、三年级数学科组集体备课由该年级备课组长组织该年级数学教师积极参加,本学期集体备课至少8次。
2、主备人应按照数学教学大纲要求认真撰写教案,说课时做到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系统规范、条理分明、讲解清楚。
3、每位教师要积极参与集体备课活动,各抒己见、充分讨论、统一认识。
4、每位教师要认真做好活动记录,以备学校和上级领导检查。
四、集体备课的具体实施程序集体备课的基本程序是:个人粗备——集体备课——个人细备。
备课组长提早告诉各位教师、强调课题、充分准备—→主备人认真撰写教案—→主备人提早上交教案复印件、并做好说课准备—→各位教师结合教材熟悉教案初稿—→主备人说课—→个人讨论、解决问题—→备课组长总结发言—→认真做好个人备课活动记录—→主备人修正教案、形成标准教案及复印件并分发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和个性特征进行二次修正形成个性化教案—→任课教师在教室上教学实践—→根据上课情况撰写教学反思。
5、个人备课分派表备课时间备课内容主备人第一周第一单元:测量XXX第三周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减法XXX第五周第三单元:四边形XXX第七周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XXX第九周第五单元:时、分、秒张洪印第十一周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XXX第十三周第七单元:分数的开端认识XXX第十四周第八单元:可能性XXX第十五周第九单元:数学广角XXX。
扬州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年、月、日》教材分析和集体备课教案(共6课时)
第五单元教材分析《年、月、日》一、教材分析:以认识年、月、日、时等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为主线组织相关教学内容。
本单元较多,如何将这些概念组织成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教材以一年有几个月、一个月有多少天、一天有多少小时这样的线索,把大月与小月、平年与闰年、季度与季节、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经过时间与特定时刻等知识组织成一个合乎逻辑的结构,从而为学生的探索性学习提供合适的空间,帮助他们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逐步加深对年、月、日以及24时记时法的认识和体验。
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年历,是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以及季度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的天数。
2.使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能正确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换算。
3.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初步掌握一些求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方法,能正确解答一些求经过时间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
4.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建立时间观念,体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及其之间的关系。
这不仅是因为年、月、日本身就是计量时间的单位,而且有了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学生就容易把单元的知识点组织成一个合乎逻辑的结构,从而也就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求简单的经过时间。
这是因为求经过时间不仅需要正确理解时间的不同表示方法,而且需要灵活运用列式计算、分步推想等思考方法。
四、课时安排:6课时认识年、月、日 1课时认识平年和闰年 1课时练习六 1课时24时记时法 1课时简单的时间计算 1课时练习七 1课时XX区XX学校数学集体备课教案主备人: 审核人: 总第课时XX区XX学校数学集体备课教案主备人: 审核人: 总第课时XX区XX学校数学集体备课教案主备人: 审核人: 总第课时附件:实验教学设计XX区XX学校数学集体备课教案主备人: 审核人: 总第课时XX区XX学校数学集体备课教案主备人: 审核人: 总第课时XX区XX学校数学集体备课教案主备人: 审核人: 总第课时。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 单元集体备课记录【最新版】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年级:三年级科目:数学地点:三年级办公室参加人员:XXXXXXXXX备课内容: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一、教学内容本单元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上,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两部分内容。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口算的内容和教法。
本单元教学的口算有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或整十数的除法;还有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的数除以一位数,商是几百几十的数或几十的数。
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思考算法并相互交流。
2.笔算的教学线索和教学活动。
(1)关于笔算法则的教学。
教材不是把法则呈现给学生,也没有把算法示范给学生看,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算法。
(2)关于商里有0的除法的教学。
首先仔细看教科书里的简便写法,再把这种写法和“萝卜”的竖式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并思考为什么这样简写。
然后模仿这种写法的竖式,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逐渐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3.对估算的教学安排。
本单元的估算教学始终伴随着笔算,在笔算的前、后都安排了估算。
四道教学笔算的例题,都在笔算前先估计,通过估计为笔算导向。
或是体会笔算应该先把被除数的哪部分除以除数,或是体会商里应该有0。
笔算教学后,又过估算总结计算法则。
如果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大于或等于除数,商是三位数;如果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小于除数,商是两位数。
第5页练习一第2题,安排这样的估算有两个目的,一是进一步巩固除法计算法则;二是熟练除法的试商。
4.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教学连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先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后用纯文字叙述的方式呈现。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笔算除法的过程,掌握正确的笔算方法。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年级:三年级科目:数学地点:三年级办公室参加人员:XXXXXXXXX备课内容: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一、教学内容有关年、月、日的教学内容比较多,如平年与闰年、大月与小月、上半年与下半年、四个季度等。
年与月、月与日、日与时之间的进率也各不相同。
【新】苏教版3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苏教版教材(新版)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第二单元千米和吨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四单元混合运算
第五单元年、月、日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第八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
第十单元期末复习
三年级数学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
三 年级
数学 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
苏州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26、24时计时法》教学设计
苏州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26、24时计时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4时计时法》是苏州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24时计时法的概念,能够将普通计时法转换为24时计时法,以及能够运用24时计时法进行时间的推算。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24时计时法的实用性和必要性。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时间观念,对于普通计时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更多地接触到12时计时法,对于24时计时法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24时计时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24时计时法的概念,能够将普通计时法转换为24时计时法,以及能够运用24时计时法进行时间的推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24时计时法的实用性和必要性,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24时计时法的概念,能够将普通计时法转换为24时计时法。
2.难点:能够运用24时计时法进行时间的推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感受24时计时法的实用性和必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提问、思考和解决问题。
同时,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与时间相关的图片,如钟表、日出日落等。
2.准备一些时间卡片,上面标有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时间。
3.准备一份教学PPT,内容包括24时计时法的概念、转换方法以及时间推算的例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情境引入24时计时法。
例如,展示一张日出日落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一天中有多少个小时是白天,多少个小时是黑夜?引导学生思考一天有24个小时,从而引出24时计时法。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说课稿(整单元)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说课稿(整单元)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认识面积”,这是学生首次系统地接触面积的概念。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宽度等基本概念,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面积的概念、面积的计量单位、面积的比较和面积的计算。
这些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的理解,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长度、宽度等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然而,对于面积的概念,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逐步建立面积的概念,并掌握面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面积的概念,掌握面积的计量单位,学会计算简单图形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面积的概念、面积的计量单位、面积的计算。
2.难点:面积的计算方法,特别是对于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学生操作材料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情境,如花园的面积、房间的面积等,引发学生对面积的兴趣,初步感知面积的概念。
2.新课导入:介绍面积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3.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探索面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
4.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运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对面积概念的理解。
6.拓展延伸:学生进行课后实践活动,如测量教室的面积等,巩固所学知识。
扬州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年、月、日》教材分析和集体备课教案
扬州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年、月、日》教材分析和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年、月、日》是扬州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掌握大月、小月的知识,以及能够计算出平年、闰年的天数。
教材通过生活情境的图片和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但对于年、月、日的认识可能还比较模糊。
通过前面对时间单位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时、分、秒的概念,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导入环节,我会通过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呈现环节,我会用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从而引出年、月、日的概念。
在操练环节,我会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年、月、日的知识。
在巩固环节,我会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拓展环节,我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年、月、日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在总结环节,我会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掌握大月、小月的知识,以及能够计算出平年、闰年的天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掌握大月、小月的知识。
2.难点:让学生能够计算出平年、闰年的天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图片和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活动教学法: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年、月、日的知识。
3.问题驱动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主备老师:曹清华参与研讨老师:熊芳、丘雄英、李改第五单元面积和面积单位总课时8课时单元分析一、教学内容: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初步的自学能力。
4.学生在活动中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能利用所学的面积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估计,动手实践验证等数学探究,让学生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2.让学生在经历比较面积大小的过程中,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4.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
5.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面积是一个新的教学内容,虽然物体表面的大小在生活中接触较多,但它比较抽象,要建立面积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可能有点难度。
特别是较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更难让学生感知。
因此教学中,应该多使用体验学习的方法,多给学生提供具体操作的内容,让学生自我感知,并自主构建知识网络。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1、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初步学会用所学的有关面积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单元课时安排:(共8课时)1、面积和面积单位(一)。
(例1、2,练习十四1—4题)2、面积和面积单位(二)。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集体备课全册教案
盐城市五星小学集体备课教案盐城市五星小学集体备课教案盐城市五星小学集体备课教案盐城市五星小学集体备课教案盐城市五星小学集体备课教案盐城市五星小学集体备课教案生:先算出32乘3的积,再在后面添一个“0”。
那用竖式计算的时候,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板书)对于这个竖式,第一步都为0,只相当于算了一下第二步,然后在后面添一个“0”。
所以可以对这个竖式简化一下。
⑵介绍简便方法:(板书)第一步列竖式。
因为0乘32还得0,所以这一步可以不写。
这样就先算32×3,列竖式时可以让3与32中的2对齐,把30中的0写在后面。
第二步计算。
先算两位数乘一位数32×3得96,再在积的末尾加上0。
注意乘数末尾有一个0,那么积的末尾也只能加上一个0。
第三步检验。
⑶问:这两种不同的方法,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列竖式计算?为什么?3.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题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教后记:盐城市五星小学集体备课教案盐城市五星小学集体备课教案盐城市五星小学集体备课教案盐城市五星小学集体备课教案课题复习课时安排共需( 2 )课时为第( 2 )课时教学目标1.能熟练地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
2.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3.能估算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
教学重点形成计算技能,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难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准备投影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本节课我们接着来复习本单元的一些知识。
复习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
总结:在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先找出题目的条件,然后把有联系的条件组合起来看看可以先算什么,然后再看问题要求什么。
(板书:有联系的条件)二.讲授新课1.填表。
做复习第8题。
①出示表格,说说表格每一行的量有什么关系。
②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
③反馈校对,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多少倍,积也扩大多少倍。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做复习第9题。
①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
苏州2022-2023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一册集体备课教案
苏州2022-2023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一册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一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分数的加减法、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几何图形的认识、统计图表、整数的乘法、除法、应用题等。
这些内容都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加减法运算,对于几何图形、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等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分数的加减法、体积单位、统计图表等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些难点进行重点讲解,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进行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掌握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换算,认识几何图形,会读取和制作统计图表,掌握整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数的加减法运算、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换算、几何图形的认识、统计图表的制作、整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
2.教学难点:分数的加减法运算、体积单位、统计图表的理解和制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2.游戏教学法:通过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4.激励评价法:及时给予学生评价,鼓励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教学素材: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例和习题,用于讲解和练习。
3.学具:为学生准备必要的学具,如直尺、圆规、量角器等。
4.课堂练习题: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堂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讨论,指名回答:小明的运算顺序是错的,他先算减法,再算乘法。→
3.揭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3。
(1)理解题意。
出示教材第38页例3情境图及问题。
提问:要求这个问题,应该先求什么?(买1个书包后还剩多少元)
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一)
学科:数学第六册主备人:王祥
集体备课人员:姬璇、王祥、戴静玲、吴浩成、周福干、唐修光、张宇、倪晓艳。
初备时间:2015/3/25集体备课时间:2015/4/1
个人初备
二次备课
第四单元混合运算
课题: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一)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含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5.完成教材第40页“练习五”第5题。→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40页“练习五”第6题。
(1)先让学生与同桌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计算。
(2)比一比每组题目的运算顺序和得数,说说发现了什么。
(3)小结:一个数连续减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这两个数的和;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五作业:
1.《补》
2.《练》
教学反思
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二)
学科:数学第六册主备人:王祥
集体备课人员:姬璇、王祥、戴静玲、吴浩成、周福干、唐修光、张宇、倪晓艳。
初备时间:2015/3/25集体备课时间:2015/4/1
个人初备
二次备课
第四单元混合运算
课题: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二)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悟、理解并掌握含有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能正确进行计算,并能用含有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在学习的活动中,增强学生类比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含有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掌握含有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计算下面各题。
18-8×3 4×5-10→
2.揭题:上节课我们在购物商场解决了小军和小晴的购物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解决问题。
学生完成后集体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3.归纳小结。→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8、39页“想想做做”第1、2题。
让学生先用线画出每题应先算什么,再进行计算,最后集体交流订正。
2.完成教材第39页“想想做做”第3题。
(1)让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计算。
(2)提问:变式和原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板书添上小括号:
提问:现在这道题,变成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并指明学生板演。
师生总结:先算“50-20”,在“50-20”的下面画出横线,再进行计算。
(50-20)÷5
= 30÷5
= 6(本)
2.试一试。
出示:(42-18)×30 95-(24+50)
让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并寻找错例。
2.能通过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谈话: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课件出示)→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40页“练习五”第1题。
让学生直接把得数写在书上,集体订正。
个人初备
二次备课
第四单元混合运算
课题: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根据实际情境,让学生体会括号能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
2.在探索与交流中体会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完成教材第40页“练习五”第2题。
(1)先指名回答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2)比较每组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结果,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完成教材第40页“练习五”第3题。→
4.完成教材第40页“练习五”第4题。
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引导:分析各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然后全班订正,教师结合学生的错例适当追问。
3.完成教材第37页“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然后全班汇报,教师结合学生错例适当追问,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学生计算,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引导:根据这个问题,我们要先知道什么?(1支钢笔和1个订书机的价钱)题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的是什么?与这个问题相关联的是什么条件?
这两道算式我们都先求的是什么?(一支钢笔的价钱)
明确:40÷5表示一支钢笔的价钱。12是一个订书机的价钱,相加表示一共应付的价钱。
那么我们在计算时应该先算什么呢?互相说一说。
指名回答。(先求一支钢笔的价钱,先算算式40÷5)
学生计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订正时要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格式。
40÷5+12 12+40÷5
五作业:
1.《补》
2.《练》
教学反思
练习五
学科:数学第六册主备人:王祥
集体备课人员:姬璇、王祥、戴静玲、吴浩成、周福干、唐修光、张宇、倪晓艳。
初备时间:2015/3/25集体备课时间:2015/4/1
个人初备
二次பைடு நூலகம்课
第四单元混合运算
课题:练习五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对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列式:15-40÷5。
引导:在这个算式里,“40÷5”表示什么?(求一支钢笔的价钱)→
指名板演:
15-40÷5
=15-8
=7(元)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7页“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说说每题应先算什么,再计算。
2.完成教材第37页“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估计出上下两题哪一题的得数大一些,并说说估计的方法。再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集体交流,说说计算的方法,验证自己的估计是否合理。
指名列式,教师板书:
5×3+20→
(2)学习运算顺序。
提问:根据刚才的提示,你知道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吗?
明确:用脱式计算两步式题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没能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一行写“=”,并在“=”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例1货架图。
谈话: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到文具店买文具。(指名读读货架上物品的单价)
课件出示问题(1),并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元,先要算什么?(先要算3本笔记本多少元)
指名列式解答,教师板书:
5×3=15(元)15+20=35(元)
引导:你能根据上面的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吗?
3.完成教材第39页“想想做做”第4题。
(1)让学生先读题,在列综合算式。
(2)学生交流汇报自主学习成果,交流内容包括:问题是怎么解决的,每一步列式的含义、列综合算式时应注意什么。
(3)教师适时评析错例(如综合算式时忘了加括号)。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说说这两题是什么样的题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两题是同一级的运算,从左往右计算)
教学难点:体会括号能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口算,说说运算的顺序。
(1)出示:56-8+9= 49÷7×4=→
(2)出示:7×7-5 77-42÷7
说说这两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让学生观察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在这个算式中先算哪一步,教师适时板书。
师: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能自己写出这些题目的脱式计算吗?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练习本试着算一算,师强调:没有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
(3)出示问题(2),让学生思考讨论:先求什么?为什么?
(要求找回多少元,可以从50元里去掉2盒水彩笔的钱)
=8+12 =12+8
=20(元)=20(元)
(3)总结运算顺序。
出示:40÷5+12 12+40÷5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计算时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今天的这两道算式是含有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计算时应该先算什么?
→
2.试一试。
出示题目,让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再列出综合算式,最后指名汇报交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①让学生计算,说说计算的过程。
②教者小结
引导思考:观察这个算式,和以前学过的混合运算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追问:观察这道题,和上一题有什么区别?
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面或在后面,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2。
(1)出示教材第36页例2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理解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