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i Bhabha后殖民理论阐释及其对翻译研究启示的案例研究

合集下载

后殖民主义理论与翻译研究

后殖民主义理论与翻译研究

二、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 论(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例) 鲁滨逊漂流记》为例)
1、文化领导权的概念 (1)“统治”:西方的国家机器是一条 外围的壕堑,其身后具有一个由堡垒和 “阵地”组成的庞大体系,这个体系不 仅控制着本国的工人和其他从属阶级, 而且还以赤裸裸的暴力统治着一个高度 发达的社会。暴力统治是通过军队、警 察、法院等实现的;
(二)文本研究与文化政治批 二)文本研究与文化政治批 判策略
1、著作:《世界、文本、批评家》 2、观点: (1)种族中心主义和人对权力的欲望,是 文本与世界联系的根本内容。 (2)批评也是一个文本事件 ,文本批评 就是文化政治批判
(三)边缘性与失语症话语 三)边缘性与失语症话语
1、边缘性: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一大特 色 西方:普适真理与“东方应该怎样” 的权力指向(鲁滨逊的宗教文化殖 民) 东方(第三世界):边缘性(香蕉人 的尴尬) 后殖民:边缘到中心,边缘对中心的 消解
2、失语症话语 西方:话语的主动权与文化输出 权 东方:失语症候(尼玛斯人与 “星期五”) English/english
第一世界的西方操持着第一世界的“英 语”(English),而第三世界的批评家 或者后殖民地批评家使用的则是带有当 地语音和语法特征的第三世界“英语” (english),因此第三世界失去了话语 的主动权,成为一个“沉默的他者”。 无言的状态或失语状态说明“言说者的 缺席或被另一种力量强行置之于盲点之 中。”
佐哈尔:“任何多元系统,都是一个较大 的多元系统,即整体文化的组成部分; 同时,它又可能与其他文化中的对应系 统共同组成一个‘大多元系统’。…… 任何一个多元系统里面的现象,都不能 孤立地看待,而必须与整体文化甚至与 世界文化这个人类社会中最大的多元系 统中的现象联系起来研究。”

后殖民之后:翻译研究再思——后殖民主义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后殖民之后:翻译研究再思——后殖民主义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作者: 张柏然[1];秦文华[1]
作者机构: [1]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210093
出版物刊名: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页码: 111-117页
主题词: 翻译研究;后殖民主义理论;文化背景
摘要:后殖民主义理论以其文化政治批判的策略引导翻译研究从语言的内部层面走向了广阔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语境,由此给予翻译以深刻而具现实意义的揭示。

我国翻译研究有必要全面反思中外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的不同,找出一条既植根于本民族优秀文化又借鉴到西方先进理论的研究路向。

中国的翻译研究应当在走出边缘、争取自身话语权的同时谨防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模式,力图寻求与西方话语的真正对话,达至多元共生,互动互补,从而获得研究视野的开拓和方法论的启迪。

_第三空间_的构建_论后殖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启示

_第三空间_的构建_论后殖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启示

65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2008年9月Sep. 2008第19卷第5期VOL.19 NO.5“第三空间”的构建——论后殖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启示李新云(山东大学・济南・250100)内容提要:作为后殖民理论领军人物的霍米・巴巴,不仅形成了具有强烈自我风格的后殖民研究理论,而且详细提出了文化差异的概念,认为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一个“第三空间”,巴巴文化差异概念的提出对于后殖民理论跟翻译研究的结合起到了推动作用,对翻译研究向着纵深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本文试图从建构“第三空间”的视角对近代中国翻译理念和翻译策略的演化,以及归化异化之争进行阐释。

关键词:后殖民理论;“第三空间”;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962(2008)05-0065-04近年来,翻译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就是翻译究竟应以归化还是异化为主。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论述仍然将归化和异化圈定在对文本的语言学认识范畴,围绕翻译内部如语言、文体、风格等对翻译产生的影响,没有把它拓展到翻译外部,如翻译与政治、历史以及与意识形态之间如何互动的研究上来。

而这正是后殖民主义理论所关注的问题,也是传统文本主义翻译理论的盲点。

传统翻译理论一般是建立在“两种文化之间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即翻译的前提是两种文化具有平等的地位。

它关注的是语言学中的字义、词义和句义等从一种语言到另种语言的转变,讨论的是语言层次的问题。

从后殖民角度来看,政治和经济的不平等使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产生了权力差异,导致了实际翻译并非在人们所预期的“平等对话”的前提下进行。

因此,传统译论需要改进,后殖民翻译理论以其鲜明的政治色彩契介了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和翻译研究的文化范式,因而推进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给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著名后殖民学者霍米・巴巴将巴赫金的“杂合”概念引入后殖民研究, 他反对传统理论范式中僵化的二元对立的方法论, 认为异域文化的“他性”与本土文化的“同性”两极之间存在着一个”第三空间”。

后殖民主义与当代翻译理论研究论文

后殖民主义与当代翻译理论研究论文

后殖民主义与当代翻译理论研究论文后殖民主义与当代翻译理论研究论文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

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后殖民主义与当代翻译理论研究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引言全球化时代的后殖民主义思潮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反映殖民主义统治下以文学形式反映第三世界生活的后殖民文学,进一步探究诸如语言问题、教育问题、民族文化与文学等问题的后殖民主义批评及文化视域下集中表达后殖民思潮的理论主旨等方面。

本文拟以西方后殖民理论对当代文化翻译批评理论中的影响,以期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化批评建设给予批判性提问和参与性思考。

在当代翻译理论研究中,后殖民主义俨然成为一个无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视角,否则将导致翻译过程中无法彰显不同文化间不对称不平等的权力关系。

不仅如此,用后殖民主义理论重新翻译文本,还会深入剖析其译文与其文字背后蕴含的文化、宗教、地缘、政治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翻译过程中,也考虑在颠覆现存地缘政治权力体系,重构国际正义的政治框架中的积极而独特的作用。

二、后殖民主义与当代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其实,早在二战后就产生了“后殖民”(post—colonial)一词,用以代指那些独立的(前)殖民国家。

首先《东方主义》(Orientalism)中萨义德认为“orientalism”有三种含义,而汉语则是无法翻译的。

第一层是指传统意义的学科名称“东方学”;第二层是西方的东方主义的渊源;第三层是西方的东方主义式的思维方式和话语习惯。

后殖民主义以西方文化为中心,从特定的特权视角审视这个世界,关注文本的文化转向,促使文化翻译应运而生。

萨义德认为尽管产生冲突和矛盾,但是不能脱离后殖民主义的后现代语境。

然而,应该看到一直以来,语言学的对等论束缚了翻译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文化翻译比语言学翻译更具现实的进步性。

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启示——以莫言作品为例

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启示——以莫言作品为例

《戏剧之家》2017年第14期总第254期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启示—以莫言作品为例张依(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00)【摘要】后殖民理论是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

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的“混杂”和“第三空间”理论,是后殖民理论中一种着意于建构新的批评话语的文化存活策略。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身份的 建构一直是困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重要问题。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是由于我们走出去的目的和他者的期 待之间的端口不对接。

霍米•巴巴的“混杂”和“第三空间’’理论,为我们在“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文化身份 建构的焦虑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后殖民;文化身份;混杂;第三空间;自我;他者中图分类号:124 文献标志码:A随着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对外开放”“走出去”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

全球化给了各国相互交 流的机会,也是各国文化之间的博弈,博弈失败的一方 不可避免会遭遇文化“趋同”。

解构西方书写中国文化 身份中的话语霸权,建构中国特色的文化身份是避免文 化趋同、警揭文化后殖民的重要任务。

本文拟在后殖民 语境下简要分析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作品中的后殖民 乃至是自我殖民因素,探析这样一种写作状况下所隐含 的西方汉学,在中国文化建设过程中所隐含的权利话语,以及中国文化身份建构过程中的种种矛盾,讨论后殖民 语境下的中国在建构文化身份过程中应该采取的态度和 策略。

后殖民主义理论指的是萨义德、斯皮瓦克、霍米•巴 巴等一类非英美裔但接受的是英美主流价值观教育,并 在英美文学理论界有一定话语权的西方文艺理论家对第 竺世界国家写作、话语的研究。

主要批判的是西方中心 主义、文化霸权主义思想。

中国学界对后殖民理论的理 解主要源于杰姆逊和萨义德。

1989年由张京媛翻译的《处 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中,詹姆逊对 于第三世界文化本质的概括是:第三世界的文本,总是 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政治,关于个人命运的故 事包含着第三世界的大众和社会受到冲击的寓言。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引言霍米·巴巴(Hommi Bhabha),英籍印度裔文化理论家和社会学家,以其对后殖民理论的独特贡献而闻名于学术界。

巴巴在其著作《殖民自己》和《位置的位置:文化中的第三空间》中提出了众多的后殖民理论概念,为后殖民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文化之间的边界和跨文化交流等问题提供了深入的研究分析。

本文将重点探讨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并探讨其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理论的影响。

一、巴巴的后殖民理论框架巴巴的后殖民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三个核心概念:边缘性(ambivalence)、第三空间(third space)和文化重构(cultural hybridity)。

1.1 边缘性边缘性是指处在后殖民国家和民族中的个人或群体所面临的既不完全是殖民者、也不完全是被殖民者的困境。

这种边缘性不仅体现在个人的身份认同上,也包括在文化、语言、思维方式等多个层面。

巴巴强调,边缘性不是一种消极的状态,而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生存方式。

在边缘性的中间地带,个体可以较为自由地展现自己的独特性,同时也可以超越二元对立的认同,实现更加包容和多元的认同。

1.2 第三空间第三空间是指那些融合了西方主导的殖民文化和当地民族文化的新型文化空间。

在这个空间中,文化之间的边界和界限变得模糊不清,各种文化的元素相互交织、碰撞,从而形成全新的文化形态和认同。

第三空间不仅是一个具体的物理空间,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存态度。

在这个空间中,个体可以同时融入多种文化,拥有多重身份,对自身和他者有着更加包容和理解的态度。

1.3 文化重构文化重构是指后殖民国家和民族在殖民主义统治下所遭受的文化剥夺和压迫后,通过文化的创造和再创造,重新建构起自己的文化身份和认同。

这种文化重构不仅包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更多地是通过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创造出全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符号。

文化重构不仅有助于后殖民国家和民族走向自主,也为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24年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范文

《2024年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范文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篇一一、引言霍米·巴巴是当代后殖民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理论对于理解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以及文化交流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通过对其主要理论观点的分析,深入理解后殖民主义理论的重要性和影响。

二、霍米·巴巴的学术背景及后殖民理论的起源霍米·巴巴出生于印度,拥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多元的学术背景。

他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尤其是社会学和语言学等,探讨了殖民主义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从而推动了后殖民理论的兴起和发展。

他的理论起点主要是针对殖民时代对文化和语言的抹平以及忽视各地区和文化特性的现象。

三、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观点1. 文化混杂性霍米·巴巴认为,在殖民时期,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产生了文化混杂性。

这种混杂性不仅表现在语言上,还表现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

因此,他强调了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并认为这是对抗文化同质化和文化霸权的重要手段。

2. 符号学与文化翻译巴巴的符号学和文化翻译理论也是其重要观点之一。

他认为,在殖民过程中,殖民者往往通过符号和语言来控制和操纵被殖民者的思想和文化。

因此,他提出了“文化翻译”的概念,即通过重新解读和翻译被殖民文化的符号和语言,来揭示其真实含义和价值。

3. 文化的流亡与重构霍米·巴巴认为,在后殖民时代,尽管被殖民地国家的独立运动带来了政治上的独立,但文化和精神上的独立仍需要进一步努力。

因此,他强调了文化的流亡与重构的重要性。

他主张通过重新审视和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来构建新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

四、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的影响与评价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对于理解后殖民时代的社会、文化和政治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的理论不仅揭示了殖民主义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还为这些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一、本文概述《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剖析霍米·巴巴(Homi Bhabha)的后殖民理论,揭示其对于后殖民语境下文化认同、权力关系以及抵抗策略的独特见解。

巴巴作为后殖民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首先将对巴巴的后殖民理论进行简要概述,然后探讨其理论的核心观点和方法论,最后分析该理论在全球化时代的现实意义和局限性。

巴巴的后殖民理论强调文化杂交、身份混杂和抵抗策略的重要性。

他认为,在后殖民语境下,文化不再是单一的、纯粹的,而是多种文化交织、混杂的结果。

这种文化杂交现象不仅存在于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间,也存在于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

巴巴进一步指出,身份认同也是一个混杂的过程,人们往往同时拥有多种身份认同,这些身份认同在相互碰撞、交融中形成了独特的后殖民身份。

巴巴的后殖民理论还关注权力关系的问题。

他认为,在后殖民语境下,权力关系不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多元的关系网络。

这种关系网络中的权力运作是动态的、不稳定的,被殖民者可以通过各种抵抗策略来挑战和颠覆现有的权力关系。

在全球化时代,巴巴的后殖民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日益频繁,文化杂交和身份混杂现象也日益普遍。

巴巴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应对这些现象的重要视角。

我们也应该看到巴巴理论的局限性,比如其过于强调文化杂交和身份混杂,可能忽视了文化本质的差异和冲突。

因此,在运用巴巴的后殖民理论时,我们需要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

二、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概述霍米·巴巴(Homi K. Bhabha)是后殖民理论领域中的一位重要思想家,他的理论对后殖民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巴巴的后殖民理论主要围绕着“混杂性”(Hybridity)、“模拟”(Mimicry)和“第三空间”(Third Space)等核心概念展开。

霍米·巴巴文化翻译思想对全球化背景下汉译英的启示

霍米·巴巴文化翻译思想对全球化背景下汉译英的启示

霍米·巴巴文化翻译思想对全球化背景下汉译英的启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汉译英的需求愈发凸显。

在这个时代,了解霍米·巴巴文化翻译思想对于汉译英工作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介绍霍米·巴巴文化翻译思想,并探索其对全球化背景下汉译英的启示。

霍米·巴巴文化翻译思想的概述霍米·巴巴是一位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家。

他的文化翻译思想强调了文化差异和文化间的关系,这一思想对于翻译理论界和翻译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巴巴看来,翻译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一种语言转化成另一种语言,而是一种复杂的文化转换和交流过程。

因此,他提出了文化翻译这一概念,将翻译看作是一种涵盖语言和文化方面的交流。

巴巴的文化翻译思想认为,文化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联系的。

巴巴强调了文化差异的意义和价值,并试图在翻译的过程中将文化差异纳入考虑范围,以增强翻译结果的适应性和可接受性。

巴巴文化翻译思想对汉译英的启示在全球化影响下,汉译英的要求变得越来越紧迫和关键。

巴巴的文化翻译思想为汉译英工作者带来很多启示。

注重区分语言和文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语言联系越来越多,但是文化差异依然存在。

汉译英的工作者需要注意到这一点,并注重区分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这样才能准确理解和表达信息,避免跨文化误解。

掌握文化交流技能文化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

因此,汉译英的工作者需要掌握文化交流技能,以提高翻译质量。

例如,他们需要了解两种文化的背景、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以更好地贴近目标语言读者的需求。

拓展译者的自我意识巴巴文化翻译思想认为,文化会影响翻译质量,而翻译同时也会影响文化。

因此,译者需要拓展自我意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认知能力,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文化信息。

避免直译做法文化差异意味着直译方法可能会引起误解和混淆。

巴巴文化翻译思想鼓励翻译家避免直译,而是采用意译方法,以更好地传达文化信息。

总结在全球化时代,巴巴文化翻译思想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看美裔华人作者的写作中翻译现象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看美裔华人作者的写作中翻译现象
,
、 、
翻译
作 者 简介 华大 学
,
黄颖
:
,

,
汉族
.
湖 南 湘 潭人

研究生

合理化 解 那 么 便可 以产 生 一 个 和 谐 统 一 公 平 的 ” 3 斯 比瓦 克与 从 属 阶 层

他者 ”
研 究 方 向 为 英 美语 言 文 学
H 3巧 9
:
斯 比 瓦 克 非 常 重 视 文化 与 政 治 的关 系
身份


,
一 般来 说

后殖 民

’ , ,
作为 一 个 术 语 引起 欧美 学术界 的
,
籍 华人从沉 默 到努力发声 再 到 杂合 身份 的塑 造 一 个 过 程
国主 流文化 对 中 国人形 象扭 曲
,


谭 甚
广 泛 关注
,
0 年代 始于 2 0 世纪 7

,
以 爱德华
·
萨义 德 的 《东
这群 有着黄皮 肤

,
这种文化翻译 其 实也 可 以看做
,
华人 不 仅疏 离 于 美 国社 会 同 样 对 于 中 国他 们 ” ; 也 是 这 个 群体 他 者 般存 在 在 美 国社 会语境 中所 遭 到 的

百 的 中 国人

本 文从 后 殖 民主 义 的
试 图探 究
不 公 正 的待 遇
,
视角
,
以汤 婷婷等 几位 美裔 华人 作 者 的作 品为 例
关 键词
:
可以

拒 绝 接 受殖 民者 关 于 殖 民地文化 的叙 述

《2024年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范文

《2024年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范文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篇一一、引言霍米·巴巴是当代后殖民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殖民理论主要关注的是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影响及其对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深远影响。

巴巴的理论主要从文化角度出发,对后殖民时代的社会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并对其在学术界的影响进行简述。

二、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概述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主要关注的是后殖民时代的社会文化现象,他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概念,如文化混杂、多元文化、流散等。

他认为,后殖民时代的社会文化现象不仅仅是单一文化的表达,而是多元文化的混合和碰撞。

在这种混合和碰撞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成为了主要的特征。

首先,巴巴提出了“文化混杂”的概念。

他认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已经成为了常态。

这种交流和互动不仅带来了文化的多样性,也使得不同文化之间产生了混杂的现象。

这种混杂并不是简单的文化融合,而是在保持各自文化特性的同时,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其次,巴巴强调了多元文化的重要性。

他认为,多元文化是后殖民时代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这种差异和冲突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可能性。

多元文化的存在使得社会更加开放和包容,也使得人们更加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文化。

最后,巴巴还提出了“流散”的概念。

他认为,流散是后殖民时代的一个重要现象。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容易跨越国界和文化的界限进行流动和迁徙。

这种流动和迁徙不仅带来了人口和文化的交流,也使得人们更加深刻地体验到后殖民时代的社会和文化变化。

三、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在学术界的影响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理论打破了传统文化的界限,将后殖民时代的多元文化和跨文化交流纳入到研究的视野中。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导言霍米·巴巴是一位著名的后殖民学者,其后殖民理论为理解和分析后殖民社会的形成、演变和问题提供了深刻的洞察力。

本文将对巴巴的后殖民理论进行研究,分析其核心观点和思想贡献。

首先,介绍巴巴背景和理论来源;然后,阐述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的基本概念;接下来,探讨巴巴对于后殖民国家政治、文化、经济方面的影响;最后,总结巴巴的后殖民理论对于后殖民研究和学科的重要性。

一、巴巴的背景和理论来源霍米·巴巴(Hommi Bhabha)是印度裔英国籍的文化学者,他在殖民主义和文化研究领域有着广泛影响。

巴巴的思想来源于文学理论、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研究,他的后殖民理论受到了法国哲学家迪德鲁、拉康、福柯等的启发,并批判了西方现代性与后殖民条件下的问题。

二、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的基本概念1. 后殖民巴巴的后殖民理论强调后殖民性作为一种复杂的现象,超越了传统的殖民主义和解放主义的二元对立。

他认为后殖民是对殖民主义的批判和超越,它不仅仅是政治和经济上的解放,还包括文化、身份、权利等多个层面的解放。

2. 第三空间巴巴提出了“第三空间”的概念,强调后殖民地的文化和身份不是简单地回应或反抗西方现代性,而是以创造力和创新的态度,通过混杂、翻译、重组等方式创造新的表达形式和文化身份。

第三空间是对于西方中心主义的颠覆,是具有争议性和不确定性的,它打破了二元对立和稳定的边界。

三、巴巴对于后殖民国家政治、文化、经济方面的影响1. 政治方面巴巴的后殖民理论对于后殖民国家的政治运动和政治参与有着重要影响。

他提出的后殖民性概念对于后殖民国家的国家建设和民主发展具有启示作用,强调了政治权力、身份认同和文化多样性的平等与公正。

2. 文化方面巴巴的后殖民理论对于后殖民国家的文化重建和文化认同有着重要意义。

他认为文化的多元性和文化的重构是后殖民国家在文化方面自主发展的重要条件,通过文化资源的整合和表达,后殖民国家能够实现文化创新和自我识别。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启示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启示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启示【摘要】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探讨了翻译中的权力关系和文化认同,对中国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在中国翻译实践中,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强调文化平等和尊重,促进了跨文化交流。

这一理论的应用不仅推动了中国翻译研究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也面临着挑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应用。

未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将在中国翻译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构建平等互利的国际翻译关系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中国翻译研究、启示、意义、实践、发展、文化、影响、挑战、应用前景1. 引言1.1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启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提醒我们要反思西方中心主义对翻译研究的影响,不再简单地将西方文化视作标准,而是应该重视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强调平等和尊重,主张在翻译实践中尊重原文作者的意图和文化背景,避免对原文内容的误解和歪曲。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鼓励多元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倡导在跨文化交流中保持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认同。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它为中国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了中国翻译研究的发展与进步。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积极借鉴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观点,不断拓展研究领域,推动中国翻译研究走向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的方向。

2. 正文2.1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应当被看作是文化传递和权力关系的重要手段。

翻译不仅仅是为了传达原文的意思,更是在不同文化和权力结构之间进行交流和表达。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关注翻译中的政治和权力问题,强调翻译的背景和条件对翻译结果的影响。

翻译者的文化身份、政治立场、社会地位等因素都会对翻译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翻译不应被视为中立客观的行为。

叙述、文化定位和身份认同霍米巴巴的后殖民批评理论

叙述、文化定位和身份认同霍米巴巴的后殖民批评理论

叙述、文化定位和身份认同霍米巴巴的后殖民批评理论一、本文概述1、简述后殖民批评理论的背景和重要性后殖民批评理论是在20世纪后半叶逐渐崭露头角的一种批评理论,其背景源于全球化进程中的殖民历史及其遗留问题。

随着二战后殖民体系的逐步瓦解,许多前殖民地国家开始寻求自身的文化独立和身份认同。

然而,殖民时期的烙印并未随之消失,反而以各种形式继续影响着这些国家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层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后殖民批评理论应运而生,旨在揭示和批判殖民主义对后殖民地文化和身份认同的深远影响。

后殖民批评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来审视和理解后殖民地的文化现象。

这一理论不仅关注殖民主义的历史和政治层面,还深入探讨了文化、身份和权力等复杂议题。

它强调,后殖民地的文化和身份认同并非简单地由外部力量塑造,而是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后殖民批评理论不仅是对殖民历史的反思,更是对后殖民地文化和身份认同的重新认识和构建。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批评理论在这一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

他提出了“杂交性”“第三空间”等核心概念,为后殖民批评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巴巴的理论不仅揭示了后殖民地文化和身份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还强调了后殖民地在全球文化交流和对话中的重要角色。

因此,对霍米巴巴的后殖民批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后殖民地的文化和身份认同问题,还能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来审视和应对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挑战。

2、介绍霍米巴巴及其在后殖民批评理论中的贡献霍米巴巴(Homi K. Bhabha)是后殖民批评理论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对全球化、文化认同和后殖民状况的理解。

作为一位印度裔的英国学者,巴巴以其独特的跨文化视角,对后殖民理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批评理论主要关注文化身份的构建、叙述的复杂性和殖民与被殖民之间的张力。

他强调,在后殖民语境下,文化身份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不断的互动和协商中形成的。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综述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综述

2332019年02期总第442期ENGLISH ON CAMPUS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综述文/霍妍【摘要】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旧殖民地国家的学者通过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这个巨大的话语场寻找自己的文化价值和文化认同,最终希望通过建立东西方平等的话语权利,促进东西方文化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翻译;文化侵略;话语权利【作者简介】霍妍(1982.10.22-),黑龙江人,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生。

译家们所做的工作。

3.霍米·巴巴(Homi Bhabha) 的翻译理论概述。

这位1949年出生于印度孟买,在英国牛津获取博士学位著名的后殖民批评家,其批评理论代表了当代西方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发展的最新阶段——全球化时代的后殖民批评,理论要旨是通过杂糅策略消解西方帝国主义的文化霸权,实现第三世界批评走向中心的运动,导致文化多样性的景观。

霍米·巴巴在此理论语境下,有力地冲击了语言中心主义模式,在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Homi Bhahha 1994)巴巴从文化层面上消解了罗各斯中心主义,为70年代以来两方译论领域兴起的文化转向之潮呐喊助威,也为后现代语境下的西方文化批评的经典理论宝库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巴巴专门对 “不可译性”问题作了全新的讨论。

在他看来,“文化翻译”就是指“新颖性”,一种本雅明所描述的“语言的异域性”。

(John 1965)总之,巴巴运用了这种貌似戏拟实则犀利的非边缘化批评方法,实现了对帝国主义话语霸权的消解,使第三世界批评家从边缘走向中心,与他最近提倡的“少数人化”策略一脉相通,因为这是另一种全球化,大加张扬边缘走向中心的问题。

三、结论任何民族的文化,无论是第一世界还是第三世界。

都是开放性而非封闭性的。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

当发生在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间时。

必然会产生不平衡的文化流动。

这种文化的强弱关系不是永恒不变的。

后殖民理论【后殖民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后殖民理论【后殖民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后殖民理论【后殖民视角下的翻译研究】》摘要:翻译伦理一、后殖民翻译研究概况后殖民翻译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后殖民翻译研究的方法论要求对翻译实践进行文化考古式的实地考察,并发现了影响翻译实践的一个重要因素――权力差异,从而证明了“语言学实验室”里的翻译研究关于“文化平等”和“语言平等”的理论预设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民族主义”同样是一种信念,认为某一群体的全体成员拥有某一共同的遗产,如文化、语言、历史、意识形态、遗传或种族背景等等,同时认为:(1)那些不具备这些特征的“群体内成员”应该被清除、放逐或剥夺其投票及其他权力;(2)所有外国的影响,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有害的,理应抵制;(3)任何种族、人种、文化或语言的混合或杂合都是不纯洁的,理应清除摘要: 在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流派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是后殖民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传统的翻译理论仅仅把翻译当作一种语言行为或文本行为。

后殖民翻译理论戳穿了语言乌托邦的神话。

后殖民研究视角给予翻译研究的启示在于它视翻译为殖民文化的产物,是帝国主义强权政治及文化帝国主义思想观念对外进行霸权扩张的工具,是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在权力差异语境下不平等对话的产物。

关键词: 后殖民翻译理论“暴力政治” 翻译伦理一、后殖民翻译研究概况后殖民翻译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

该理论从后殖民视角反观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翻译行为,关注隐藏在译文变形和置换背后的两种文化之间权力争斗和权力运作,认为不同文化间存在着权力差异,不同文化间从未有过平等对话,进而否定传统翻译理论中关于语言平等、文化平等这类带有乌托邦性质的理论预设,最终否认追求意义对等或语义等值的翻译理想。

后殖民翻译理论以权力差异理论为先导,借助新历史主义的历史描写的方式观察、研究和解释权力差异语境中译者自觉与不自觉的价值取向、翻译行为和策略选择。

后殖民主义最直接的理论基础是解构主义、阐释学、多元系统论、描写主义、目的论和新历史主义。

《2024年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范文

《2024年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范文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篇一一、引言霍米·巴巴是当代后殖民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殖民理论主要关注的是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时期的文化、政治和社会问题,而巴巴的理论则更注重于探讨文化、语言和身份认同等方面的后殖民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分析其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应用价值,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框架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主要围绕文化、语言和身份认同等议题展开。

他认为,在殖民主义时期,欧洲的霸权文化通过文化、政治和经济的手段对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行了侵蚀和压制。

而在后殖民时期,虽然欧洲的霸权文化的影响力有所减弱,但这种影响仍然存在,且在某种程度上被转化为更加复杂和微妙的形态。

巴巴的理论框架中,文化、语言和身份认同是相互关联的。

他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身份认同的标志。

在殖民主义时期,殖民地的语言和文化被压制和同化,导致了人们对于自己身份的模糊和困惑。

而在后殖民时期,尽管霸权文化的力量减弱,但这种对于身份的困扰仍然存在。

因此,巴巴的理论强调了后殖民语境下文化、语言和身份认同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三、霍米·巴巴的研究方法霍米·巴巴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他融合了文学、语言学、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他通过对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比较和分析,探讨了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语言和身份认同等问题。

此外,他还运用了历史文献法和实地调查法等方法,对后殖民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四、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应用价值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它为后殖民地区的人们提供了理解和表达自己身份认同的理论框架。

在后殖民时期,人们对于自己身份的认知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历史、文化、语言等。

巴巴的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从而更好地应对社会和文化变革带来的挑战。

霍米·巴巴文化翻译思想对全球化背景下汉译英的启示

霍米·巴巴文化翻译思想对全球化背景下汉译英的启示

霍米·巴巴文化翻译思想对全球化背景下汉译英的启示霍米·巴巴,作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他的文化翻译思想及其“杂糅”和“第三空间”的理论概念为当今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和文化身份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具体策略,也展现出越来越显著的影响力和现实借鉴意义。

通过归纳分析巴巴的文化翻译思想,结合中国文化外译的实际情况,试析适合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英译的翻译策略。

关键字:霍米·巴巴文化翻译策略杂糅第三空间在当今研究后殖民理论的学者中,霍米·巴巴(Homi K.Bhabha)是主要代表性人物之一。

巴巴出生于印度孟买,从小受印度教育,之后到英国求学,现任哈佛大学安·罗森伯格英美文学与语言讲座教授。

他的主要代表作包括《民族与叙述》(Nation and Narration,1990)、《文化的定位》(The Location of Culture,1993),虽然著作不多,而且是两本编著的论文集,但他文章的引用率之高令人惊叹。

在西方,霍米·巴巴与萨义德和斯皮瓦克一起被誉为后殖民理论的“三剑客”,萨义德的《东方主义》被认为是后殖民理论研究的奠基性著作,斯皮瓦克变化多元的理论更是独树一帜,霍米·巴巴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不认同他人对殖民关系所作的二元对立分析,而是提出了“杂糅”“第三空间”理论,为文化翻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霍米·巴巴的理论建树主要体现在:1.他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学和(福柯的)后结构主义理论糅为一体,并且颇为有效地将其运用于自己的文化和艺术批评实践,从而发展了一种颇具挑战性和解构性的后殖民文化研究和文化批判风格。

2.他的混杂和第三空间的理论概念影响了当今全球性后殖民语境下的民族和文化身份研究,提出了第三世界批评家进入学术主流并发出自己声音的具体策略。

3.他的模拟概念以及对一些殖民地题材的作品的细度则对第三世界批评家的反对西方文化霸权的努力有着巨大的启迪作用,对文学经典的重构也有着一定的推进作用。

“第三空间”的探索——后殖民理论视域下中国文学外译研究

“第三空间”的探索——后殖民理论视域下中国文学外译研究

“第三空间”的探索——后殖民理论视域下中国文学外译研

刘子敏
【期刊名称】《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28()03)
【摘要】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提出了“文化杂合”的概念,认为异质文化之问存在着一种“第三空间”,对此空间的探寻有助于消解帝国主义的话语霸权,促进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

本文试图结合霍米·巴巴这一理论,论述当下中华文化外译过程中,在文学选材、外译策略及译者模式方面打破二元对立、建构“第三空间”的重要性。

【总页数】4页(P82-85)
【作者】刘子敏
【作者单位】莆田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莆田351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第三空间"的探索r——后殖民理论视域下中国文学外译研究 [J], 刘子敏
2.赛珍珠写作风格之"杂合性"探索及其对中国文学外译的启示r——以《大地》为例 [J], 郭天骥
3.“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中国文学典籍外译研究 [J], 宋杨
4.后殖民理论视域下研究韩斌译《金陵十三钗》 [J], 纪杭
5.布迪厄理论视域下中国文学外译研究\r——以葛浩文英译《狼图腾》为例 [J], Qu Tian-hua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omi Bhabha后殖民理论阐释及其对翻译研究启示的案例研究【摘要】:本论文是对HomiBhabha(以下简称HB)后殖民批评理论的一个阐释尝试,并探讨了他的后殖民批评理论对(后)殖民翻译研究可能带来的启示,最后以此为基础分析了洪深对王尔德的喜剧LadyWindermere’sFan的改译剧本《少奶奶的扇子》,以此证明HB后殖民理论对翻译研究的适用性。

以往中国学者对HB的后殖民批评理论有大量引用,但研究不够,而阐释则常常几乎与原文一样晦涩。

本文的贡献在于它的阐释:论文通过对鲁迅等中国二十世纪初(半)殖民语境中的重要文化人物的相关思想的讨论与引述,对无比晦涩的HB的论点进行了阐释,一方面让我们在后殖民批评话语中重新认识了鲁迅等重要人物的思想,另一方面让,中国读者在中国的语境中深入地理解HB的后殖民批评理论。

后殖民批评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的研究,以往的学者没有从HB的角度出发比较系统地进行,本文也是一个先行性的尝试。

本论文最后的案例研究也是第一个从后殖民批评角度对洪深的《少奶奶的扇子》这个中国话剧史上的重要作品所做的研究。

论文由三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对HB后殖民理论的阐释。

HB的后殖民理论不同于其他后殖民批评家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理论不是从反殖民主义出发,而是从殖民文化研究出发,不是从殖民压迫与对抗的大叙事出发,而是从微观的殖民文化过程的小叙事出发,不沉溺于道德批判,而是强调客观研究,不是从民族出发,而是从个人出发,强调文化间的争持与协商而不是对抗。

这种研究的结论是反殖民主义的立场,
但这种立场并不是他的后殖民理论的全部,因为他强调如果从反殖民的立场出发,又以反殖民立场为终点,那么这种政治化的研究恰恰使研究失去了应有的力量和意义。

而他效忠于理论的研究态度才是走近真理的更好的出发点,才能保证自己的理论的实践力量。

HB与所有后殖民研究者不同,他的后殖民主体概念中包括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强调了殖民关系的异化本质对殖民地上的所有人——并进而对殖民宗主国——能产生颠覆性影响,从而决定了殖民统治的最终瓦解。

HB的另一个重要创新是对殖民话语的定型化的解剖。

萨义德对殖民话语的形成及其功能的研究是后殖民研究的最大成果,影响深远。

但HB对这个大叙事进行了拆解,他从拉康的心理理论出发,发现了殖民定型化话语构建过程的双面性及其功能的双面性,认为殖民定型化话语包含了一定的建设性。

在对殖民文化过程的分析中,HB所使用的一些重要新概念,包括矛盾心态、殖民仿制、文化争持、糅杂性等等,被广泛接受。

论文的第二部分分析了HB的后殖民理论对后殖民翻译研究带来的启示。

以往的后殖民翻译研究满足于殖民与抵抗的二元模式,遮蔽了(后)殖民翻译中的许多重要因素。

鉴于这种情况,相关研究要从大叙事转向小叙事,以小叙事来补充(替代)大叙事。

另外,在殖民翻译的殖民后果以外要看到殖民翻译的诸多建设性。

翻译刺激个人与文化的精神成长,翻译改变人的认知图式,翻译帮助建设文化的公共空间。

翻译不是文化权力不平等的罪魁祸首,翻译的殖民化效果只是文化权力不平等的结果。

翻译建立起了文化因缘,而这种因缘是改变文化权力不平等的可能起点。

论文第三部分借由对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上海的殖民租
界上的洪深对来自殖民帝国英国的王尔德的一部喜剧的改译作品《少奶奶的扇子》的研究,探讨了译者洪深作为殖民主体的糅杂性,分析了这部改译作品取得成功的原因:对于崇新求变的二十年代的中国上海而言,作品的新异性以及译者的存异与求异策略是作品受到欢迎的重要原因。

另外一方面,这部作品与中国观众的情感结构、果报思维的契合,重要道具“扇子”在中国的特殊符号价值,也是作品成功的重要原因。

此外,洪深的改译中出现了大量的变异,对有些文化因素表现为抵抗,因此改译的结果是一个中国文化与英国文化的糅杂体。

这个案例研究的理论框架是HB的后殖民理论,同时它也是对HB后殖民理论的一个间接阐释。

【关键词】:霍米·巴巴后殖民翻译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王尔德唯美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论文摘要6-8ABSTRACT8-14第一章导言14-261.后殖民批评理论与HB14-172.本论文的主要内容17-253.本论文的结构25-26第二章文献综述26-401.HB后殖民批评理论在中国语境中的可接受性26-352.国外后殖民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35-40第三章后殖民主义与
反殖民主义:HB的政治立场与总体方法论40-531.反殖民,但也反对西方主义的反殖民话语40-412.坚持去政治化、去工具化的理论研究,实现理论的政治意义41-483.理论的蜕变能力,源于西方的后殖民批评理论并非是西方政治的同谋48-514.去政治化的理论是协商式的、而非对抗性的51-53第四章殖民主体的复杂性53-691.HB独特的殖民主体概念53-592.殖民地权力结构决定了殖民主体之间的多层次分野59-623.殖民给殖民主体带来的”危险的自山”62-69第五章对于”殖民定型化认识”的颠覆性解69-871.定型化认识与(反)殖民话语69-722.HB的颠覆——定型化话语的建设性72-753.定型化认识与恋物癖的精神分析相似性75-804.定型化认识之建设性的中国语境化理解——国民性:一个简单案例80-835.定型化认识之建设性的进一步阐释83-87第六章HB的一些重要新概念:矛盾心态、仿制、文化争持、糅杂性87-1051.矛盾心态87-902.仿制90-953.文化差异(争持)95-994.糅杂性99-105第七章HB后殖民批评理论的总体特征及其意义105-1231.后与前,目的与当下105-1082.对”当下”的强调就是揭开起源与终点神话对”现场”的遮蔽1083.现场性:殖民当下的个体生存108-1124.当下性:关注殖民现实、殖民关系的动态性与复杂性112-1145.当下性:心的新生与发展114-123第八章从HB后殖民批评的小叙事到殖民翻译研究的小叙事123-1381.大叙事与小叙事124-1252.以小叙事来重构(后)殖民文化125-1293.后殖民翻译研究应该增加小叙事模式129-1324.避免后殖民翻译研究中大叙事模式的遮蔽性132-138第九章以HB对殖民文化的分析来重新认识翻译138-1681.
翻译与定型化认识关系的再认识138-1442.译者身份与译作的糅杂性144-1563.殖民语境中翻译带来的精神成长156-168第十章跨文化洪深的糅杂性——作为殖民主体的译者的一个案例研究168-1891.洪深的反帝、反殖民态度所体现的糅杂性、矛盾性168-1772.洪深的英美派”海龟”殖民痕迹177-189第十一章洪深改译《少奶奶的扇子》:求异、契合、变异、抵抗与糅杂性189-2491.求异190-1952.契合195-2023.变异202-2254.糅杂性225-2375.阻滞与抵抗——基督教信息的消解237-2446.小结244-249第十二章结论249-258附录258-260参考文献260-272后记272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