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惠民:地缘诗学与华文文学研究
世界华文教学的文化立场——在第二届世界华语文教学研究生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世界华文教学的文化立场——在第二届世界华语文教学研究
生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贾益民
【期刊名称】《华文教学与研究》
【年(卷),期】2009(000)001
【摘要】世界华文教学的发展,顺应了文化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世界华文教学要有一种文化立场,即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相认同,相融合,相统一.
【总页数】2页(P6-7)
【作者】贾益民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华文教育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49
【相关文献】
1.面向世界的华文研究与华文教学——"第三届世界华语文教学研究生论坛"纪要[J], 贾益民;蒋颖;朱金平;许琨
2.开拓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新局面--在第十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内外潮人作家作品国际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J], 张炯
3.在"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J], 饶芃子
4.第二届世界华文教学研究生论坛在台湾举行 [J], 王圆圆
5.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和谐世界,众缘和合”论文选载在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华人写作在日本

华人写作在日本曹惠民【摘要】中日两国同处东亚文化圈,中日文字之交,源远流长.20世纪下半叶,华人写作开始在日本逐渐形成气候,出现了一些重要作家.60年代到90年代间,陆续从台湾和大陆旅日或留居日本的华人作家创作了不少作品,"想象扶桑"与"记忆华夏"双管齐下,为华人文学提供了异于产自西方文化语境的另一类文本.【期刊名称】《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7(025)006【总页数】4页(P6-9)【关键词】中日文字之交;华人写作;想象扶桑;记忆华夏【作者】曹惠民【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在世界华文文学的版图上,东北亚(主要是日、韩)的华文文学具有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在历史上,东北亚地区与东南亚地区一样,长期处在汉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中,与中国文化、中国文学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中日文字之交,始自公元2世纪,可谓源远流长,史不绝书。
秦皇时,徐福带领三千男女渡海以寻“不死之药”的传说,日本遣隋使、遣唐使的西来与中国高僧鉴真东渡为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的拓荒性贡献,在中日民间久已广泛流传;到了近代,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又刺激了中国人向东邻学习的热潮,日本成了近代史上不少中国留学生的首选之地。
从梁启超、陈独秀到周树人、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郑伯奇、穆木天、胡风……留日学生几乎占了新文学的“半壁江山”,这一时期留日生作家不仅创作了以日本为背景的一系列作品,也向中国读者翻译介绍了一些日本作家(如武者小路实笃、厨川白村、田山花袋、岛崎藤村、二叶亭四迷、佐藤春夫、横光利一等),日本现代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卓有建树的互动期。
而在日据时期,曾留学日本并留下作品或在日本得过文学奖的台湾作家则有叶荣钟、杨逵、杨云萍、吴新荣、杨炽昌、翁闹、王昶雄等人。
5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一度“闭关锁国”,加之二战期间中日战争的阴影,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也较少出现旅居日本的华人作家,不过倒是有一些人从台湾去到日本,在日本成就了一番文学事业。
评崔志远《中国地缘文化诗学》

作者: 周雪花
作者机构: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050024
出版物刊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页码: 217-219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12期
主题词: 文化诗学;崔志;文化景观;地域文化;汪曾祺;新时期小说;王安忆小说;区域特征;高晓声;地理文化
摘要:崔志远教授的《中国地缘文化诗学》(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最为显著的成果是建构了具有中国气派的文学地理学。
崔教授依据自己多年的文学研究实践,从本土的历史与地理文化特征出发,通过文化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建构而成。
这一文学地理学以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为经,以相对稳定的地域文化为纬,通过对历史与区域文化的考证,追根溯源,缜密判断,于纵横捭阖间绘制出中国地缘文化的历史与空间地图,搭建起中国地缘文化诗学的理论基石。
台湾的自然写作及其研究

常常附有大量的 (几乎每页都有) 颇具专业水 准的照片, 他也曾自 诩为 “ 一位自然摄影作 家” 。在徐仁修那里,文学的语言与镜头的语 言交融,静态与流动结合,在台湾同道中,徐 可谓独标一格,丰富了自 然写作的文本构成与 书写形态,为 自然写作走出了新的路径。虽 然,自 梭罗以来, 关于自 然书写的文本, 也不 是没有用插图照片的先例 ( 梭罗的 《 湖滨散 记》就用了67 幅黑白摄影,也有的搭配上工 笔手绘的插图) 。但像徐仁修这样,一本书动 辄就有上百幅照片,拍摄对象又涉及动物 (多
率先以自 然写作者面目出现的是本为诗人 的刘克襄 ( 1957- ) ,刘克襄早年以诗歌创作
见知于文坛,著有 《 河下游》 ( 1978) 等, 其
作者简介: 曹惠民,男,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22
曹惠民: 台湾的自 然写作及其研究
诗作并无多少 自然写作的成份。差不多与韩 韩、马以工、心岱等同时,自1980 年起,刘 克襄在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创作的关注开 始转向。那一年, 他在澎湖, 被大自 各种 然中 各样的鸟类所吸引, 沉潜于对它们的观察与记 录,陆续写作了一批以 “ 鸟”为书写中心的作 品。后结集为 《 旅次札记》( 1982) , 之后又有 《 漂鸟的故乡》( 1984) , 《 旅鸟的骚站一淡水河 下游四季水鸟观察》 ( 1984) , 《 随鸟走天涯》 (1985) , 《 消失的亚热带》 ( 1986) , 《 荒野之 心》 ( 1986) 等, 在走访和观察中, 记录下它 们的生存状态。刘克襄作品被称为 “ 鸟文学” , 刘本人也就被戏称为 “ 鸟作家”了。记录, 作 为一种姿态, 构成了刘克襄初期自 然写作方式 的选择。值得注意的是,到 《 荒野之心》的书 写时, 他又适当扩张了 他的观察视野, 但都以 “ 不在场”的姿态出之, 且基本上属于文献的
近年来华文文学研究的焦点与热点

近年来华文文学研究的焦点与热点陈美霞华文文学研究具有较为深厚的学科基础与学术积淀。
近三年来,华文文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热点现象。
既有从学术自身生长出来的热点问题,如史料整理与学科建设、陈映真与经典作家研究等,也有反映时代语境与人民心声的学术热点,如华文文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传承、华文文学与文化抵抗等议题。
一、学科建设与史料整理作为与改革开放同期起步的学科,华文文学历经四十余年发展历程,取得了丰硕成绩。
学界曾提出“语种的华文文学”“文化的华文文学”“族裔的华文文学”“跨域的华文文学”“复合互渗的华文文学”等概念。
刘登翰和刘小新曾以“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系列论文参与华文文学理论建构。
针对“华语语系文学”的偏执,沈庆利认为“跨境华文文学”的提出,最大限度保持该学科跨区域、跨学科、跨疆界的“文化特区”性质,含有探索华文文学全球交流共融之意。
①朱文斌认为应回到具体历史语境,从史料出发,重构和编纂华文文学史。
受客观条件所限,华文文学史料搜集整理相比其他学科难度更大。
近期,华文文学史料搜集整理乃至数据库编撰成为学界热点。
2023年白杨教授的“百年海外华人文学社团、期刊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
2019年赵作者简介:陈美霞,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祖国大陆台湾文学学术史研究”(FJ2021B085)。
①沈庆利:《论“跨境华文文学”的提出》,《暨南学报》2023年第9期。
095学术动态稀方教授的“香港文艺期刊资料长编研究”、2022年凌逾教授的“香港当代报章文艺副刊整理与研究(1949—2022)”先后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
赵稀方围绕“香港文艺期刊资料长编研究”举办多次学术研讨会,在《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论坛》发表多组相关文章。
2023年程桂婷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南下香港的内地作家轶作辑考、年表编撰与整合研究”也与香港文学史料整理相关。
我校成功举办江苏省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

[] 李 程 . 曲语 言 艺术 研 究 [ .广 西 大 学硕 士 论 文 ,0 4 2 散 D] 20. [] 中 国戏 曲研 究 院. 国 古典 戏 曲论 著 集成 ( 四 集 ) M] 北 3 中 第 [ .
京 : 国 戏 剧 出 版 社 , 9 9 中 15.
至此 , 本文对 明 代散 曲雅 化 现象 及 其 原 因 的 探 讨只能 说是暂 时 告一 段 落 , 因为 明代 散 曲毕 竟
行 了 充 分 、 入 的 研 讨 和 交 流 。 中华 世 界 华 文 文 学 学 会 副 会 长 、 苏 省 台港 暨 海 外 华 文 文 学 研 究 会 深 江
会长、 苏州 大学曹 惠 民教 授及 2 6位来 自南 京大学 、 南京 晓庄 学院 、 徐州师范 大学 等高校 的 台港 暨海 外华 文文学研 究专 家与 教学骨 干作 了研讨 发言 。 这次会议 回顾 和总 结 了三 十年来 大陆华 文文 学研 究 的历 史 与现 状 , 检视 近 年来 华文 文 学研 究 的成 果 。学者 们普遍 认 为当前 台港 暨海外华 文文 学研 究领 域 在不 断 拓展 , 文 学层 面转 向文化 层 从 面和 影视方 向 , 视野 更加 开 阔; 究层 次得 到深化 , 研 从单 纯 地研 究作 家 作 品到 对海 峡 两岸 关 系和 规 律 的探讨 。同时学者 们也对 新 技术条 件下 网络文 学等文 体 的兴起对作 家创 作 的影 响及 可能带来 的 华文 文学新 的研究路 径 与方法 提 出了 自己的看法 。本次 年会 的成功 召开对 于推动 我省 台港 暨海 外 华文 文学研究 , 提升 我省 台港 暨海外华 文文学 学科 建 设水 平 , 开拓 我 校师 生学 术 视 野 , 进 我校 台 促 港 暨海外华文 文学学 科建设 等方 面都具 有 十分重 要 的意 义 。 ( 晓东 臧冬 兰) 孙
跨地域、跨雅俗、跨学科的“现代中华文学”的系统性研究——评曹惠民教授《出走的支娃——一位大陆学人

D I 码 :0 3 6 /. s .0 8 13 2 1 .4 04 O 编 1 .9 9 in 10 —06 .0’ 0 .1 js 1
一
个 极 具 理论 穿 透 力 和 内在 逻 辑 性 的统 一 整
家 的忽视 而展开 ; 而跨 学科 的综合 研 究则 针对 以往僵 化不 变 的文 学研 究 方 法而 展开 。 三
“ 既彰 显 了作者 “ 跨” 现代 中华 文学” 论 的合 理 性 , 凸显 了该 书研 究理 论 与研 究方 法 的 之 又
科 学 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关键 词 : 现代 中华 文学 ; 跨地 域 ; 跨雅俗 ; 学科 跨
灯 下品 书
世界华 文 文学论 坛 2 1 . 0 14
跨地域、 跨雅俗、 跨学科的 “ 现代中华文学" 的系统性研究
— —
评曹惠民教授《 出走的夏娃—— 一位大陆学人的台湾文学观》
徐 旭 赵 小 琪
摘 要 : 出走 的夏娃—— 一位 大 陆学 人 的台湾 文 学观》 书从 跨 地域 、 “ “ ” 跨 《 一 跨 雅” 俗 、 学科 的角度 对 2 0世纪“ 现代 中华文 学” 行 了多方 位 的 阐释 。跨 地 域 的整 体研 究针 对 台 进 港 澳地 区文 学在 文学史 中的缺 席而展 开 ; 雅 ‘ 的全 面研 究针 对“ 文 学” 文 学史 跨“ 俗” 俗 被
纪 中国新 文 学 的发 展 脉 络 和前 进 方 向 , 试 图 并
学观 》 作 者 “ 些 年 写 下 的 关 于 台 湾 的 文 是 这 字”2 ‘的结 集 , 现 出的是 作者 对 台湾新 文学 的 展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B 山东大学网络教育模拟题答案

山东大学网络教育模拟题答案《世界华文文学研究》B一、写出下列作家的主要作品一部,并指明作家所属地区或国别、作品体裁柳木下张文环余光中欧阳子陈若曦马森钟肇政姚拓西西李碧华侣伦:香港作家,小说《穷巷》龙瑛宗:台湾作家,小说《植有木瓜树的小镇》张系国:美华作家,小说《他们在美国》刘以鬯:香港作家,小说《酒徒》司马中原:台湾作家,小说《荒原》苗秀:马华作家,小说《火浪》於犁华:美华作家,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黄春明:台湾作家,小说《看海的日子》李敖:台湾作家,评论《胡适评传》施叔青:香港作家,小说《一夜游》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五四”后的香港文坛会出现新旧文学并存的局面?2、抗战时期台湾三类作家的创作有什么相同相异之处?3、刘以鬯的现代主义小说实验的主要内容和成绩是什么?4、台湾旅外作家的创作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5、20世纪后30年海外华文文学的基本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6、20世纪70年代后的香港文学在“雅”“俗”文学关系处理上取得了什么样的进展?参考答案:1、“五四”影响下产生的海外华侨新文学具有哪些基本特征?五四影响下的产生的海外华侨新文学很自然地视五四新文学为母体,各种文体的发展也基本上以五四新文学成果为载体。
象问题小说、初期白话诗创作、新兴文学、抗战文学等都在海外华文文坛得到同步共振,表明海外华侨新文学明显受中国新文学的辐射影响,这是海外华侨新文学最基本的特征。
2、1945——1949年的香港文学跟中国大陆文学有什么样的联系?抗战胜利后,不少香港本土作家回归故里,重拾笔杆,但不久,内战爆发,1945—1949年间,香港再次成为内地作家的避风港,同时也成为一些作家宣传其政治思想的自由港。
大陆文学与香港文学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陆作家来港后不仅培植和促进了香港文学的发展,而且使他们自己在内地的文学活动与创作得以延续与扩展。
3、五六十年代台湾现代诗运动具有什么价值和意义?首先,它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诗人诗作,许多作品对正确认识台湾社会都有积极的价值;其次,现代诗对新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方式作出了努力的探索,无疑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力,对提高诗歌创作水平功不可没;再次,现代诗的兴起与发展历程,对如何认识现代与传统的关系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对创造新的民族文学有重要意义。
评《台湾当代散文艺术流变史》

们 已经读到多种综合性 的《 台湾文学史》 文体 , 史、 文类 史 的写 作 在 小 说 、 歌 、 童 文学 乃 至 诗 儿
文 学批 评 等 方 面也 早 有 数 部 史 著 为 人 所 知 , 而
散文史著却暂付 阙如 。长期 以来 , 于文体美 对 学 的研 究 , 无论 中外 , 都是 小 说 美 学 、 歌 美 也 诗 学 、戏 剧 美 学 的研 究 远 胜 于 散 文 美 学 的研 究 。 求 诸 台 湾 、 至 两 岸 , 散 文 美 学 确 有 真 知 灼 乃 对
评《 台湾 当代散 文艺术流变史》 ・6 ・ 5
评《 台湾 当代散 文艺术流 变史》
曹 惠 民 日厄 p
( 苏州大 学文学 院 , 江苏 苏州 2 5 0 10 6)
摘 要 :张清芳 、 陈爱强 的《 台湾 当代散 文艺术 流变 史》 结束 了台湾散 文无史 的局 面 , 具有拓 荒意
也 是 规模 最 大最 系统 的研 究 。
在 台湾 当代 文坛 , 事 散 文 创 作 的作 家 不 从 少, 已形 成 几 代 传 承 的 繁 盛 景 象 , 作 成 果 可 创 谓异彩纷呈 , 实在 是非 常 需 要 有 人 对 此 加 以研
究总结。
台 湾 散 文 史 这 块 学 术 高 地 垦 荒 者 的 姗 姗
看 , 是 瑕不 掩 瑜 。这 是 一 部 带 有 抢 占学 术 高 则
见者 , 实在寥寥无几。 明蜊、 郑 林非 、 吴周文 、 楼 肇 明 、 剑辉 等 堪 称凤 毛 麟 角 。郑 明蜊 的“ 文 陈 散
四 论 ” 《 代 散 文 纵 横 论 》 《 代 散 文 类 型 (现 、现 论 》 《 代 散 文 构 成 论 》 《 代 散 文 现 象 论 》 、现 、现 ) 是 两 岸 对 于 散 文 这一 文类 最 具 文 体 美 学 意 识 、
浅评崔志远先生的《中国地缘文化诗学》

浅评崔志远先生的《中国地缘文化诗学》作者:何亚婷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12期摘要:从地域文化角度出发研究文学,对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地域色彩比较浓的小说群体进行分析和解读,是一个出新的角度。
崔志远先生的《中国地缘文化诗学》一书,提出了一种研究文学地域性的方法论——地缘文化诗学,并以此为理论依据,通过对新时期小说的考察分析我国文学的地缘文化特征。
关键词:地缘文化;新时期小说;认识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6-0002-01在文学研究中开拓文化视角,在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就已经成为文学研究的一种倾向。
文化诗学也随之产生,成为新的学科方向。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崔志远先生的《中国地缘文化诗学》一书对新时期地域性作家群落的实证考察,结合了相关理论,取得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一、《中国地缘文化诗学》一书的总体介绍本书共分为八章。
第一章论述了中国地缘文化诗学的文论语境,理论资源以及理论构成。
第二章追溯了中国区域文化格局的形成、发展与定型。
第三章概括了新时期文学的地缘文化风貌,第四章到第九章选了燕赵、北京、吴越、上海、三秦、齐鲁六个区域进行地缘文化诗学的个案研究。
在第四章和第九章中,第一节均为该区域文化的地域特征。
第二节为该区域小说的地缘风貌,第三、四、五节,则是选取了一两位代表作家对其进行文学地缘性分析。
二、《中国地缘文化诗学》的具体章节点评纵观全书,在众多章节之中,较之其他章节,我对第二章的内容稍有体会,下面便对本书的第二章作一个简要的概括与点评。
第二章的内容是对中国区域文化格局的形成、发展与定型的论述。
作者将该章分为四个小节,第一节对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展开详尽地考察。
首先从中华大地的“网格地貌”,递变性气候两方面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得出地理环境为文化的生成提供了物质条件的结论。
其次从考古学考察角度对区域特征进行分析,最后,作者从神话传说考察角度出发,对神话传说考察和考古学考察进行了整合性的思考。
华文文学研讨会22年成果

华文文学研讨会22年成果摘要:一、华文文学研讨会的背景和意义二、22 年来华文文学研讨会的主要成果三、华文文学研讨会对我国文学研究的推动作用四、未来华文文学研讨会的发展方向和期待正文:华文文学研讨会自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22 个春秋。
这22 年,是华文文学研讨会不断发展、不断壮大的22 年,也是我国文学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不断深化的22 年。
首先,华文文学研讨会的背景和意义不容忽视。
随着我国海外华人华侨数量的增加,对于华文文学的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
华文文学研讨会的成立,旨在促进海内外学者关于华文文学的研究和交流,推动华文文学的发展。
其次,22 年来华文文学研讨会的主要成果丰硕。
研讨会每年都会吸引众多海内外学者参与,共同探讨华文文学的各个方面。
这些讨论和研究,不仅丰富了华文文学的内涵,也推动了华文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此外,研讨会还出版了众多论文集和研究报告,为我国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再次,华文文学研讨会对我国文学研究的推动作用显著。
通过研讨会的举办,我国文学研究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对于华文文学的认识也得到了深化。
同时,研讨会也为我国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国际化的平台,使我国的文学研究能够与国际接轨,提升我国文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最后,展望未来,华文文学研讨会的发展方向和期待引人瞩目。
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华文文学研讨会需要继续坚持开放、包容、创新的精神,加强与海内外学者的交流和合作,推动华文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同时,也希望华文文学研讨会能够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提高研究质量,为我国文学研究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的来说,华文文学研讨会的22 年,是我国文学研究领域不断发展、不断壮大的22 年。
华文文学研究栏目特邀主持人:曹惠民

作者: 曹惠民[1]
作者机构: [1]不详
出版物刊名: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页码: 69-69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6期
主题词: 栏目;曹惠民;主持人;香港文学研究;华文文学研究;北美华文文学;华南师范大学;学术专长
摘要:这一期“华文文学研究”栏目的三篇文章,两篇是有关香港文学的,一篇是有关北美华文文学的。
华南师范大学的凌逾教授的学术专长是香港文学研究,她近年对香港文学创作及研究的动态十分关注,每年都有年度综述一类的长文发表,对学术研究的及时总结及对此后研究的深入推进,都有不可小觑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寻华文根筑民族梦——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综述

寻华文根筑民族梦——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综述黄汉平【期刊名称】《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9)004【总页数】3页(P127-129)【作者】黄汉平【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文学院, 广东广州 510632【正文语种】中文2016年11月7日至8日,由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主办,暨南大学、中山市委宣传部协办的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在北京举行。
大会以“华文寻根、文学铸魂”为宗旨,以“中华情、民族梦”为主题。
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名海内外文学代表、嘉宾和媒体人士参加了这次盛会。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会长韩启德,国务院侨办主任、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裘援平及中国作协、中宣部有关部门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
国务院侨办副主任、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副会长谭天星主持开幕式。
韩启德在讲话中指出,文学以文化为灵魂,文化也因文学而存活、而丰富。
他充分肯定了大会主题的意义,认为华文文学大有可为,“以文化人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化基因凝聚海内外中华情”。
他最后寄语华文作家以文化自信实现民族梦想,希望华文文学界人士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致力推动华文文学繁荣发展,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裘援平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华文文学的地位与作用,并对海内外华文文学界人士寄予殷切期望,积极创作优秀文学作品,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传承中华文化,“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
开幕式之后是大会专题演讲,演讲嘉宾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吉狄马加、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加拿大漂木艺术家协会会长洛夫。
彝族诗人吉狄马加首先发表了题为“华文写作与今天的世界”的演讲,他以《伊利亚特》、《奥德赛》对于希腊文明的根基奠定为例,谈及印度文明、古罗马文明、伊斯兰文明等皆重视对于自己根性文化的探寻、对文化源流的审视与重塑。
他认为重塑文化根性是当今海内外作家的时代使命,它关乎如何更好地把我们中华文明的伟大源头承接起来,更好地面向这样一个新的世纪。
整合两岸,兼容雅俗——论曹惠民的学术理念

整合两岸,兼容雅俗——论曹惠民的学术理念赵庆庆【期刊名称】《华文文学》【年(卷),期】2010(000)003【摘要】曹惠民教授是台港澳文学和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中坚力量,也是中国文学研究的创新者.本文分三个层面详析了曹惠民"整合两岸,兼容雅俗"的学术理念,指出"两岸"拓宽了中国文学的研究空闻,将一度搁置的台港澳文学(后及中国以外的华文文学)纳入了中华文学的大谱系;"雅俗"的统观比照丰富了中国文学的研究对象,反映了雅、俗文学并存、对峙的历史面目;"整合、兼容"提供了明晰有效的研究方法,围绕基本话题,比较得出大陆和台港澳文学的异同,从而揭示中华文学的嬗变规律.本文还探讨了曹惠民安之若素的"他者"意识,阐明华人文学研究需要语言、比较文学、心理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地理学、华侨史、中外交通史等多元知识,意味着学术的底气、锐气和大气.【总页数】6页(P104-109)【作者】赵庆庆【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外语部,江苏,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相关文献】1.以兼容并蓄的精神促进经济学研究的自由交流——《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理念和特色 [J], 朱富强2.论冯梦龙《三言》的雅俗整合——江南世情小说雅俗系列研究之九 [J], 申明秀3.读史读人:全局视野下的台湾文学整合研究r—读曹惠民、司方维著《台湾文学研究35年(1979—2013)》 [J], 林兰英4.跨地域、跨雅俗、跨学科的“现代中华文学”的系统性研究——评曹惠民教授《出走的支娃——一位大陆学人的台湾文学观》 [J], 徐旭;赵小琪5.兼容雅俗整合两岸--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之我见 [J], 曹惠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华文文学研讨会22年成果

华文文学研讨会22年成果(实用版)目录一、华文文学研讨会的背景和意义二、22 年来华文文学研讨会的主要成果三、华文文学研讨会对华文文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四、未来华文文学研讨会的发展展望正文一、华文文学研讨会的背景和意义华文文学研讨会是一个旨在促进华文文学创作、研究和发展的国际性学术会议。
自 1999 年开始举办以来,已经走过了 22 年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华文文学研讨会不仅为全球华文作家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也为学术界和广大读者展示了华文文学的魅力和多样性。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华文文学研讨会对于推动华文文学的发展和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22 年来华文文学研讨会的主要成果在过去的 22 年里,华文文学研讨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首先,研讨会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华文作家、学者和评论家,共同探讨华文文学的发展趋势和创作经验。
通过交流和碰撞,激发出了许多新的创作灵感,使得华文文学在题材、形式和风格上更加丰富多元。
其次,研讨会还举办了一系列的主题讲座、作品研讨和创作分享活动,使得参与者能够深入了解华文文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这些活动的举办,不仅提高了华文文学的研究水平,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华文文学新人。
此外,华文文学研讨会还为优秀的华文作品提供了展示和传播的平台。
通过评选和推荐,使得许多优秀的华文作品得以走出国门,为世界各地的读者所熟知和喜爱。
三、华文文学研讨会对华文文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华文文学研讨会对华文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研讨会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加强了华文作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使得华文文学的创作水平不断提高。
另一方面,研讨会还通过传播和推广优秀的华文作品,提高了华文文学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四、未来华文文学研讨会的发展展望面对未来,华文文学研讨会将继续秉承促进华文文学创作、研究和发展的宗旨,为全球华文作家和学者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在今后的发展中,华文文学研讨会将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合作,推动华文文学走向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缘诗学与华文文学研究曹惠民(苏州大学中文系,江苏 苏州 215006)[内容摘要]文学史写作和华文文学研究应加强空间意识:在“编年表”之外,更要重视“画地图”,为此引进地缘诗学的理念,十分必要。
“人”“地”关系作为地缘诗学理论的核心,可从内向视野和外向视野展开考察,既包括不同地域华文文学的比较研究,也包括华文文学创作与地域背景、创作主体与地域、创作文体与地域空间、创作风格与地域文化、创作文本中虚拟场域的空间考察以及文学传播与地域空间的关系等方面。
[关键词]华文文学;地缘诗学;“人”“地”关系中图分类号:I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02)1-0014-04一、在文学史和华文文学研究中引进“地缘诗学”的必要性我们所熟悉的文学史著作,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延展开一条时间的线索:写古代文学史从上古到春秋战国、先秦两汉再到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写现当代文学史则从“五四”到三十年代、四十年代,再到“十七年”、“文革”,到新时期,50、60、70、80、90年代逐一展开;写“台湾文学史”、“香港文学史”也是异曲同工:20年代新文学的发生,再依时序,从30—40年代直讲到80—90年代、世纪末。
文学史的书写以时间为线索,自然无可厚非,而“空间”考察的缺席,却已是习焉不察。
文学发展进程中空间因素长期地被遮蔽,使我们的文学史书写清一色地都去“列家谱”、“编年表”,而忽略了“画地图”、“搭房子”。
这种时空观上的偏枯、缺失,致使文学史的书写遗漏了不少丰富多彩的内容,也使文学史的叙述失去了显示其繁复缤纷历史面目的另一些可能。
文学史的写作极有必要引入凸显空间因素的地缘诗学的方式,这对于完整描绘出世界华文文学的版图尤为切要。
著名文化学者金克木在论及文学史研究时,认为需在“编年表”之外,更重视“画地图”①。
令人遗憾的是,15年前金先生的这一金针度人之言,其实至今并未引起学界足够热情的应有的回应。
在总结20世纪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展望新世纪华文文学研究的未来时,笔者深感金克木先生的呼吁,对于观察远播全球各大洲、各地区的华文文学而言,实在不失为一方指南的罗・41・华文文学 2002111(总第48期)作者简介:曹惠民,男,苏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盘,针对性极强。
从根本上来说,世界华文文学的结构,更是一种板块状的、地域文学的组合。
它不象国别文学那样,其发展演变是在较为确定的国家疆域的范围中,延展为较长时间的历史进程。
从远古到19世纪,以方块字为表达工具的中文写作,在母语本土———中国的疆域内自成气象,而在中国本土以外的世界各地,除了零星的早期华工的某类文字记载外,华文写作尚未形成一种世界性的文学现象。
而进入20世纪以后,情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种新的文学现象随着华人陆续地、多向地移民海外,悄然在世界范围内生成。
而到该世纪末,华文文学已然覆盖了地球上各个地区、各大洲,成为世界语种文学中,作者与读者众多、流播地最为广延的现象。
“世界华文文学”在各种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人种、不同风俗、不同政治制度、不同生活方式……的“背景”、“环境”和“语境”中,既表现出华夏民族、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又呈现出鲜明地域性的状态,无疑是存在着学术探讨的巨大空间的。
在华文文学研究和华文文学史写作中引入文学地理学、或曰地缘诗学的理念,不仅是必要的、可行的,也将是大有作为的。
二、“地缘诗学”界定略说所谓地缘诗学(geopoetics),也有称文学地理学、文学地域学者。
这种理论及研究方法,派生于人文地理学及其子学科文化地理学,又与文艺社会学交叉。
它以探讨各种文学现象的生成、分布、变迁、流播和人类文学活动的空间结构为主要内容,而以“人”与“地”关系的研究为其核心内容。
丹纳、勃兰兑斯乃至西方新批评派中人的理论都含有地缘诗学的成分。
中国古来更有“南北文学”之辨,及至民国时期,王国维、刘师培等人于此也都有精彩的理论阐述或批评实践。
即使今天,有些学者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时,还都颇为重视从文学地域学的视角来考察古代的文学现象。
袁行霈教授90年代初出版的《中国文学概论》中“总论篇”的第三章,就专论“中国文学的地域性与文学家的地理分布”,章培恒教授发表在《中国文化》创刊号上的《从〈诗经〉〈楚辞〉看我国南北文学的差别》,均可称代表作。
作为地缘诗学理论的核心,人地关系的研究有若干层面的内涵。
“人”者:既指文学创作的生产者———作家,亦指作家创作出的作品中的人物,也指文学创作的消费者———读者;“地”者:既指作者的出生地及其文学活动地域,亦指其作品内容的地域背景和作品中虚拟的地域场景,还包括作品流传播迁的地域范围。
三、地缘诗学的外向视野以上这种多重的“人”、“地”内涵,自然会演绎出繁复多元的“人”、“地”关系。
但我们可以把这种对“人地”关系的考察,大体分为外向视野与内向视角的两个层面来将其具体化,以便于开展研究的运作。
对于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来说,外向视野的考察,不外以下三个主要方面:(一)中国大陆文学与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华文文学的整合研究及比较研究从史缘的角度来说,大陆与台港澳都属于中国本土的版图。
只是由于由19世纪延伸而致的20世纪特定的政治、历史原因,海峡两岸三地之间曾持续了相当长时间的地缘上的分隔。
这种地域上的特殊的分隔形态对20世纪中华文学的流变、迁衍产生了深刻影响。
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中国人(包括作家)的身份在不同的程度和广度上发生了微妙的变异:就20世纪上半叶而言,或为中华民国的公民,或为日本殖民帝国的皇民,或为英葡帝国的臣民。
社会的性质、民众的身份、通行的语言等等都有相异之处。
而在深层上,又无法弃绝民族的文化传统,其间的“人地”关系所呈现的复杂变貌,需细心论析。
这里牵涉到中原与边陲、大陆与岛屿、南方与北方、宗主与殖民等各种关系与连接,多有可深研细探者。
(二)20世纪中国文学与世界华文文学关系的研究包括台、港、澳在内的中国20世纪文学与世界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与世界其他语种文学的关系,是把中国文学放在世界文学大格局中考察而衍生出来的必然思路。
一面是中国・51・曹惠民:地缘诗学与华文文学研究本土的华文文学,一面是随着华人的播迁而生成的世界华文文学,可以把前者看成是后者的一部分,但二者之间有迭合,有分流,它们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还是“源”与“流”的关系?抑或“一个中心”、“多个中心”的状态?华人、华侨、华裔、外籍华人、外籍外人的华文文学的区别与联系?这些问题曾在好几次研讨会上涉及而并未能深入,有待重拾话题再出发。
(三)欧洲、美洲、澳洲地区华文文学与亚洲地区华文文学关系的研究生成于西方社会的欧洲、美洲、澳洲华文文学,直接与西方文化相面对,不可避免地带着东西方异质文化之间冲突、冲撞的印痕,与同处东方文化圈中且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亚洲各国华文文学,二者从生成机制到内在质地,都有相当大的不同。
其间涉及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儒家文化、佛教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农业文明与科技文明等等话题,也涉及东方文学、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欧洲美洲文学的关系。
当然,东方人、西方人、华人与非华人(无论是作者、读者还是作品中人)仍处在考察的中心位置。
而“人地”关系也仍然是其题中应有之义。
在以上宏观考察的基础上,必然构成板块状的乃至立体的世界华文文学版图,同时梳理百年间华文文学从本土向异域迁衍流播的历史线索,如此结撰起《世界华文文学史》的理论框架,就比较能切近华文文学一个多世纪以来繁衍生长的既存事实。
四、地缘诗学的内向视角内向视角的地缘研究,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和学术思考的空间。
在此略举较为重要之数端:(一)文学创作与地域背景;(二)创作主体与地域;(三)创作文体与地域空间;(四)创作风格与地域文化;(五)创作文本中虚拟场域的空间考察;(六)文学传播与地域空间;……以下稍作具体的展开:(一)文学创作与地域背景文学创作是作家心灵活动与外部世界以各种方式交接、融通、互渗互动而生成的结晶体,这外部世界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便是地理背景。
创作意念、创作灵感或作品的具体内容都无法排除空间因素、地理背景对它的规定性,或者是潜隐地存在于创作者的意识深层,使他们在创作中时时“得江山之助”。
鲁迅写阿Q、祥林嫂、七斤、孔乙己、魏连殳……把他们安置在鲁镇、未庄、S城,都不脱作者的故乡———中国江南、浙东乡镇这一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背景。
沈从文写湘西边城、老舍写故都北平、肖红写呼兰河都有特定的地理背景。
黄春明创作自有其台湾宜兰的背景,西西小说的香港都市背景、白先勇小说的大陆———台湾———新大陆的背景、梦莉散文的湄南河背景、王润华诗歌的热带雨林、橡胶林背景、黄东平创作的千岛之国———印尼背景……散居于世界各地、呈现不同地域特征与风土质性的华文作家们的创作历程,无一不和特定的地域息息相关。
他们创作中那不同“地貌”下的奇光异彩的“矿藏”,正有待“心灵探险者”悉心的勘探。
(二)创作主体与地域作家的出生地、籍贯和文学活动的区域,历来为文学研究者所注目,有人还为此做过有关的统计,得出了诸多颇有意味的结论。
袁行霈教授还由此推演出一些新的看法,如文学家的分布以何地为集中?他认为,唐代的长安、洛阳、南阳一线、宋代的赣江流域、明清的江浙两省、近代的广东……都是文人群集、文学发达的“中心”地带。
这些地方大多经济比较繁荣、社会比较安定、文化教育比较先进,或是政治中心,或是交通枢纽,常得风气之先,比较开放,是其共同点②。
反观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北京,五、六十年代的台北、香港,也曾俨然成为独领文学一时风骚的“中心”或重镇。
东南亚华文作家中颇多沿海闽、粤两省的作家,与此二省早年外出闯荡的华侨众多有关。
作家的创作与其出生地及后来的经历、迁移的踪迹也有多重瓜葛:施叔青小说与她的出生地鹿港、长期居住地香港,余光中诗文与他的出生地“江・61・华文文学 2002111(总第48期)南”、与他执教多年的香港,郑愁予、许世旭的诗歌与他们漂泊的经历,北美、澳洲、欧洲、夏威夷的华文作家定居某地以后所受当地文化的影响……凡此种种,皆可从创作主体与地域的交接来展开研探。
(三)创作文体与地域乡土小说、都市诗歌之于乡村、都市的关系自不待言,所谓的山林文学、田园散文、海洋文学、自然写作无不与特定的地域甚至地貌有某些深层的、内在的契合关系。
这和古代文学中词盛于南方、杂剧兴于大都(北京)、南戏出于东南,其理相通。
(四)创作风格与地域文化作者的创作和他的生地、故土,和他长期居住的地域所构成的深层的精神血缘的联系,会赋予他的作品以特定地区的风土质性和地域特征,包括语言层面的地域表征(如方言、谣谚等),都是影响其创作风格形成的基本因素。
历来有所谓的“京派”、“海派”、“港味”、“热带风情”、“岛国情调”等等说法,无不显示了创作风格的地缘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