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霉素药物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抗生素的发展和研究进展

抗生素的发展和研究进展

抗生素的发展和研究进展摘要:名目繁多的抗生素今天已是医院、药房乃至家庭常备的药物。

曾几何时那些猖獗的不可一世的链球菌、结核菌等病菌所引起的细菌性肺炎、脑膜炎、肺结核等疾病还被人们看成必死无疑的不治之症。

自从抗生素问世后,在那些濒死的病人身上出现了“药到病除”的奇迹,把许多病人从死神身边抢救了回来。

在今天,抗生素不但被广泛地用来杀菌治病,还可以用作家禽和家畜的饲料添加剂,减少家禽和家畜的疾病,刺激家畜长大长肥。

关键字:霉磺胺青霉素链霉素超级病菌也许这就是世界,它在给人类带来困苦和灾难的同时,也使人类的精神和智力得到了升华。

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疾病的病因得到科学家们的高度重视,许多病原菌开始被发现。

但要杀灭它们却十分困难。

因为人类研制的药物不仅要杀灭病原菌,而且应对人体本身不造成伤害。

霉在很早以前,中国就开始了利用“霉”治疗疾病的历史。

早期人们对“霉”并不了解,只知用麦曲可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近年的研究证明,“霉”可能就是繁殖在酸败的麦上的高温菌——“红米霉”。

数世纪前,欧洲、南美等地也曾应用发霉的面包、玉蜀黍等来治疗溃疡、肠道感染、化脓疮伤等疾病。

所以用“霉”治疗疾病很早就有,只是那时不知有所谓的微生物代谢物和抗生物质而已。

19世纪后期,随着疾病的细菌理论被逐步接纳,人们希望能通过药物杀死致病菌,科学家开始了抗生素的探索历程。

1871年,英国外科医生李斯特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被霉菌污染的尿液里细菌不能生长。

19世纪90年代,德国医生Rudolf Emmerich 和 Oscar Low 首次发现了一种有效的治疗药物,一种来自于微生物的绿脓菌酶。

这是在医院里使用的第一种抗生素,但是让人遗憾的是这种抗生素抗菌效力有限,对多数感染治疗无效。

磺胺药1908年,磺胺作为偶氮染料的中间体被合成出来。

1932年, 德国化学家多马克(合成了红色偶氮化合物百浪多息——第一个磺胺药。

为了证实百浪多息的杀菌效果, 多马克做了一项对比试验:给一群健康的小鼠注射溶血性链球菌,然后将这些小鼠分成两组,其中一组注射百浪多息,另一组什么都不注射。

链霉素和双氢链霉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链霉素和双氢链霉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性 角 斑病 等 。该 抗 生 素具 有 内吸 作 用 , 渗 透 到 植 能 物 体 内 , 传导 到 其 他部 位 , 国 、 拿 大 等 国官 方 并 美 加 机 构调 查发 现其 是 仅次 于青 霉素 的最 常在 动 物植 物 中残 留超 标 的药 物 。链 霉 素 对 人 有 一定 的 、 时甚 有 至 是 严重 的毒 副作 用 , 品 中 如果 残 留有 过 量 的链 食 霉 素或 双氢链 霉 素 , 对人 造 成严 重危 害 , 会 如损 害前 庭 神 经和 耳蜗 神经 , 导致 眩 晕 和听力 减退 , 霉 素和 链
中, 酶联 免疫 法检 测牛 奶 中链 霉 素残 留量 , 检测 限可 达 到 05 , 以下嗍 放 射 免疫 法 检 测 鸡肝 中 的链 霉 . l g ; 素残 留量 , 测 限可 达 到 2 0 gk t 免 疫 胶体 金 技 检 0 1 /g ; x  ̄ q 术 快速 检测蜂 蜜 中链霉 素 , 检测 限可达 到 4 n/ l ; 0 gm t 6 1
中 图 分 类 号 :8 97 ¥5. 9
文 献 标 识 码 : B
双 氢链 霉 素还 具有 潜在 的致 畸作 用 ,很 多 国家对农
畜 产 品 中的残 留限量都 有 明确 的规 定 。
文 章 编 号 :0 3 4 8 2 1 ) 2 0 21 0 l o — 8 9( 0 0 - 0 - 3 1
2 链 霉 素 和 双 氢 链 霉 素 检 测 方 法
1 链 霉 素 简 介
链 霉 素 (t po y i ) 在 l 4 s e tm cn 是 r 9 4年 从 灰 色链 丝 链 霉 素和 双氢链 霉 素 的常 用检 测方 法有 微生 物 法、 免疫 分 析法 、 色谱 法 和 仪 器 检测 方 法 , 分别 对 不 同的检 测方 法 介绍 如下 :

抗菌药物发展史

抗菌药物发展史

抗菌药物发展史一、天然抗菌物质的发现与使用在抗菌药物的发展历程中,最早的抗菌物质是天然的。

人们很早就发现,一些植物和动物的体液具有抗菌作用。

例如,醋、酒、蜂蜜、醋酸等都被用作消毒剂。

这些天然抗菌物质的发现,为早期的抗菌治疗提供了重要手段。

二、磺胺类药物的合成与临床应用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发现了磺胺类药物。

这些药物是第一个真正具有广泛临床应用价值的抗菌药物。

它们通过干扰细菌的叶酸代谢,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磺胺类药物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细菌感染的治愈率,降低了死亡率。

三、青霉素的发现与工业化生产青霉素的发现是抗菌药物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28年,亚历山大·弗莱明在他的实验室里发现了青霉素。

青霉素是一种具有强大杀菌作用的抗生素,它能够破坏细菌的细胞壁,使细菌失去活性。

青霉素的工业化生产始于20世纪40年代,它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抗菌治疗的面貌。

四、其他抗生素的研发与临床应用随着青霉素的广泛应用,人们开始研究其他类型的抗生素。

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科学家们相继发现了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等抗生素。

这些新药的发现和应用,进一步丰富了抗菌药物的种类,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

五、耐药性问题与抗菌药物研发的挑战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性问题逐渐凸显。

一些细菌对常用抗生素产生了抗性,这使得治疗变得更加困难。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科学家们开始研发新的抗菌药物,以应对耐药菌的威胁。

同时,也加强了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管,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

六、现代抗菌药物的研究进展进入21世纪后,随着生命科学和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抗菌药物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突破。

新的抗菌药物种类不断涌现,包括新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等。

这些新药具有更强的抗菌活性、更低的耐药性等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七、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细菌感染的治疗,如肺炎、泌尿道感染、皮肤感染等。

微生物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微生物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微生物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与研究进展微生物是一类极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多年来,微生物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与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益处。

本文将从抗生素、疫苗、生物染料和基因工程等方面,介绍微生物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和最新研究进展。

一、抗生素的应用与研究进展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

青霉素是世界上第一种广谱抗生素,由毛霉属真菌产生。

随后,许多种由微生物产生的抗生素相继被人们发现和利用。

例如,链霉菌产生的青霉素、庆大霉素和红霉素及链霉素;放线菌属真菌产生的新霉素、四环霉素和卡那霉素等。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性问题逐渐凸显。

细菌通过基因突变或获得抗生素耐药基因而产生耐药性。

为了对抗多药耐药细菌,科学家们通过分析微生物的基因组和转录组,研究微生物产生抗生素的机制及其耐药性基因的传播途径。

这些研究将为开发新的抗生素和抗菌药物提供重要依据。

二、疫苗的应用与研究进展疫苗是一种能够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反应,预防疾病的生物制剂。

微生物在疫苗的开发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典型的例子是葡萄球菌和流感病毒等。

目前,科学家们正致力于开发新型疫苗,以对抗新兴和重大传染病。

例如,基于细菌和病毒基因工程技术的亚单位疫苗、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和基因工程载体疫苗等。

微生物学的研究对于新型疫苗的开发和改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生物染料的应用与研究进展生物染料是一种由微生物产生的天然色素,具有多种应用潜力。

传统的染料主要由合成方法获得,但合成染料的制备过程对环境有害且成本较高。

与之相比,生物染料具有天然、环保和可再生等显著优势。

微生物通过代谢产生的色素可用于纺织、食品、化妆品和药物等领域。

例如,青霉素发酵过程中的降解产物可以用作染料;红曲霉(Monascus)菌产生的红曲色素可以用于制备食品添加剂。

研究人员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微生物的染料合成能力,进一步扩大了生物染料的应用范围。

链霉素药物的研究进展PPT课件

链霉素药物的研究进展PPT课件
目前国外链霉素的主要生产企业是美国的 辉瑞公司和法国的罗纳.普朗克公司,现在 全世界链霉素的产量估计在2500吨到3000 吨左右。
针对我国国内链霉素生产现状存在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改进链霉素的生产工 艺①菌种的优化,如通过诱变选育高产突变 菌株 ②发酵工艺的优化, 例如:罐温、罐 压、pH、糖浓度、溶氧浓度等。③提炼工 艺的优化,如利用膜分离技术来提炼链霉 素。
扩大培养
菌种
斜面培养
摇瓶
种子罐
27 ℃, 7天 斜面孢子 发酵27罐℃,63h 发酵液
搅拌
27℃,45-48h
27 ℃, 7天 搅拌
2、发酵液的分离提纯工艺 传统工艺提纯链霉素 国外提纯链霉素法 离子交换法
传统工艺提纯链霉素
一般采用蒸汽加热(70~75℃)方 法使蛋白质凝固变性。添加磷酸或 一些络合剂如三聚磷酸等使高价离 子草酸、磷酸生成不溶性沉淀物, 然后通过板框过滤或离心分离将这 些沉淀物除去。
链霉素的结构
H 2N
HN HO
HO
NH
OH H
N
O
NH2 HN
O
OHC
OH
O
CH3
OH H
O
OH
链霉素
HN
OH
CH3
链霉素游离碱为白色粉末,大
多数盐类也是白色粉末或结晶,无
嗅,味微苦。链霉素易溶于水,难
溶于有机溶剂中。临床上常用的是
硫酸链霉素。硫酸链霉素为白色或
类白色粉末,无嗅、味微苦、有吸
湿性。
药理作用
链霉素是一种氨基糖苷类药, 经主动转运通过细菌细胞膜, 与细菌核糖体30S亚单位的特殊 受体蛋白结合,干扰信息核糖 核酸与30S亚单位间起始复合物 的形成,抑制蛋白合成。使DNA 发生错读,导致无功能蛋白质 的合成;使多聚核糖体分裂而

抗结核病药的研究进展

抗结核病药的研究进展
菌感染 的治 疗【。 7 】 2 8 色胺 酮 色胺酮是我国科学家从大青 叶中分离出来 的吲 .
哚奎 宁唑酮生物碱 , 其对敏感或耐药结核杆菌活性均高于异烟 肼,其作用机制可能为 D A嵌入剂, N 并可能存在毒性问题【】 1。 0 2 利福霉素类 随着利福平的发现 ,各国研究机构相继开发 . 9 了数个具有抗结核活性的利福霉素衍生物 ,如利福喷丁、利福 拉齐、利福布丁等 。利福喷丁于 19 年在美 国获得批准用于 98 治疗结核病 。利福布丁为利福霉素的螺旋哌啶衍生物,对结核 杆菌的抑菌作用比利福平约强 4 。主要用于分枝杆菌的肺部 倍 感染,对利福平耐药的结核杆菌菌株亦有效。利福拉齐 比利福 平具有更强 的杀菌作用 , 口服吸收好 , 对结核分枝杆菌 的 MI C比利福平强 6 4倍 ,而半衰期长达 6h 1 0t。 6 21 新 大环 内酯类 新大环内酯类药物是内酯环大小或取代 . O 类型与红霉素不同的半合成衍生物 ,研究表明其具有抗结核杆 菌作用 ,用于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和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 。主 要衍生物以第二代的罗红霉素,克拉霉素, 阿齐霉素和第三代的 泰利霉素为代表,其中罗红霉素抗结核分枝杆菌作用最强[ 6 】 。 21 氨基糖苷类 氨基糖苷类中应用较多的有阿米卡星 ,异 . 1 帕米星 ,巴龙霉素等。阿米卡星是在卡那霉素结构 中的链霉胺 部分引入氨基羟丁酰链 , 其体外抗结核活性高于卡那霉素。异 帕米星是庆大霉素 B和卡那霉素 A的结合物 , 抗菌活性不如 阿米卡星, 但对耐阿米卡星的结核菌株有效。巴龙霉素是从链 霉菌培养液中获得的,主要用于多药耐药结核病的治疗[ 。 1 0 ] 2 2 喹诺 酮类 喹诺酮类药物属化学合成抗 菌药。其 中 . 1 第三 和第 四代有不少具有较强的抗结杆菌作用 ,而且与其他抗结核 药之间无交叉耐药性。 目前这类药物已成为耐药结核病的主要 选用对象。如第三代氟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 ,左氟沙星,氧 氟沙星 ,司帕沙星等具有较强的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 。 四 1 第 l 1 代氟喹诺酮类药物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和加仑诺沙星等显示更

链霉素防治植物细菌性病害的历史与研究现状

链霉素防治植物细菌性病害的历史与研究现状

链霉素防治植物细菌性病害的历史与研究现状作者:李文红,程英,金剑雪,等来源:《湖北农业科学》 2013年第9期李文红,程英,金剑雪,李凤良(贵州省植物保护研究所,贵阳550006)摘要: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链霉素防治植物细菌性病害的主要成果,包括链霉素的发现历史、链霉素在植物细菌性病害防治上的应用及其作用机理、植物病原细菌对链霉素的耐药性以及链霉素的耐药性机制。

关键词:链霉素;植物细菌性病害;化学防治;作用机制;耐药性中图分类号:S482.2;S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9-1985-03HistoryandResearchAdvanceofStreptomycinforControllingPlantBacterialDiseasesLIWen-hong,CHENGYing,JINJian-xue,LIFeng-liang(GuizhouInstituteofPlantProtection,Guiyang550006,China)Abstract:Themajorresultsofstreptomycincontrollingplantbacterialdiseaseswerereviewedfromsuchaspectsasthediscoveryofstreptomycin,theuseofthiscompoundinplantbacterialcontrol,themodeofaction,theantibioticresistancesituation,andalsothemechanismofresistance.Keywords:streptomycin;plantbacterialdiseases;chemicalcontrol;modeofaction;antibioticresistance链霉素(Streptomycin)是从灰链霉菌的培养液中提取的抗生素,属于氨基糖苷碱性化合物。

抗真菌药物的开发历程与研究进展

抗真菌药物的开发历程与研究进展

抗真菌药物的开发历程与研究进展抗真菌药物是针对真菌病所设计的一类药物,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自20世纪以来,随着对真菌病的研究日益深入,抗真菌药物的开发历程也逐渐加快,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本文将重点介绍抗真菌药物的开发历程和研究进展。

一、抗真菌药物的发展历程抗真菌药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的发现链霉素,这被认为是真菌药物研究的里程碑。

1945年,对甲氧苄氧嗪(Amphotericin B)的发现开创了抗真菌药物的先河,随后又出现了青霉素类和咪唑类的药物。

这些药物都有明显的局限性,如存在严重的副作用和治疗效果与真菌菌株之间的不同。

为此,研究人员开始尝试开发更安全、多功能的抗真菌药物。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艾滋病的广泛传播,研究人员开始对二十四烷酸胆汁酸(Bile Acid-24-Derivatives)进行深入研究,成果非常显著。

该类药物可与真菌的膜蛋白相互作用,破坏真菌细胞壁,从而达到抑制真菌的效果。

这类药物包括伊曲康唑(Itraconazole)、氟康唑(Fluconazole)、克霉唑(Ketoconazole)等,得到了广泛的临床应用。

二、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1.靶向药物靶向药物是针对不同的真菌病治疗而设计的药物,这种药物主要通过与真菌分子靶标相互作用实现目标治疗。

一直以来,靶向药物的开发一直是抗真菌药物研究的重点。

例如,离子通道制剂通过靶向钙离子缺乏以实现抑制真菌的目的,其中以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候选靶点为基础,进行了大量研究。

这些靶向药物有望在降低药物耐受性和副作用的同时,提高抗真菌疗效。

2. 免疫调节剂免疫调节剂也是近年来抗真菌药物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这些药物通过增强患者的免疫系统,从而帮助患者抵抗真菌感染。

免疫调控剂可帮助患者增加抗体、介导细胞等的数量和活性,进而提高免疫系统对真菌感染的恢复能力。

目前,有许多免疫调节剂正在开发中,包括源自山核桃树的赤藓醇(tageserol)和植物抗菌素穿心莲酸。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动物性食品中链霉素残留的研究进展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动物性食品中链霉素残留的研究进展
目前, 链霉素残 留分析方法主要有微生物测定 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免疫分析法 ] 。微生物法 灵敏, 但操作费时 、 准确性和稳定性差 , 且不能够与
基金项 目: 广西 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 桂科 自04 0 8 4 70 ) 作者简介 : 杨玉 霞( 9 1年 一)女 , 18 , 在读硕士 , 主要从 事动物性食品 中抗生素 的残 留污染研 究。
2 u nx ha gA tnm u einCnefr sae r et nad C nrl a nn .G ag i un uoo osRgo et o es P e ni n o t ,N n i Z r Di v o o g,G ag i 30 C i ) u nx 0 2; hn 5 a
[ 摘 要] 综述 了近几年来 国内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动物性食 品中链霉素残 留量的研究进展 情况, 包括动物性样 品的前处理及残留药物的分离和检测等几个方面。 [ 关键词] 动物性食品; 链霉素残 留; 高效液相色谱法
Th o r s fHi h P ro m a c q i r m a o r p y f r t e e Pr g e so g e f r n e Li u d Ch o t g a h o h Dee mi a i n o te t m y i sd e n An ma o d t r n t fS r p o c n Re i u s i i lF o s o
链霉素( t p m c ) S et yi 是一种广谱 氨基糖苷类 r o n
国际接轨
。高效 液相 色谱 法是一种快速 的分
抗生素 , 作为饲料添加剂和治疗动物疾病的抗生素
在畜牧业上广泛应用。但是 , 霉素作为兽药和饲 链 料添加剂长期使用会导致动物体 内药物的蓄积 , 并

浅谈细菌多重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浅谈细菌多重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浅谈细菌多重耐药性的研究进展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机制为:细菌可以自身产生灭活酶,改变抑菌药物的结合位置的结构,并且降低细菌外膜的通透性,使得进入细菌内的抗菌药物被排出等等。

结核分枝杆菌中并没有质粒存在,只存在含有遗传基因的染色体。

inhA、gyrA、rrS、KatG、gyrB等基因突变会导致PZA、INH、乙硫异烟胺以及RFP耐药性主要原因。

染色体基因变异会导致耐药性产生。

细菌多重耐药性产生的防治对策包括以下几种: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建立并完善耐药监控机制、改善抗生素的治疗措施以及积极研发新的抗耐药抗菌药物等等。

抗生素的长期作用,可以杀死大量的细菌,但是部分变异的优势菌会生存下来,这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

该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分析常见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并综述了防治对策。

标签:细菌多重耐药性;研究进展细菌耐药性之所以产生,主要是因为细菌基因发生突变。

抗生素的长期作用,可以杀死大量的细菌,但是部分变异的优势菌会生存下来,这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

患者使用一种抗生素,会导致细菌产生对这种抗生素甚至与之相似的抗生素的耐药性,并且一种细菌可以通过基因重组、整合子、质粒的交换等多种机制对抗生素产生耐药,细菌还可以通过遗传、多菌种播散等方式将耐药性基因传递、扩散,从而增加了耐药细菌的数量。

随着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等药物的广泛使用,细菌可以出现多种耐药性,并且其性质不断增强,趋于形成多重耐药、高度耐药的形势。

因此,细菌多重耐药性的研究对降低多重耐药性的发生率、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常见多重耐药菌耐药机制分析1.1 常见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机制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机制为:细菌可以自身产生灭活酶,改变抑菌药物的结合位置的结构,并且降低细菌外膜的通透性,使得进入细菌内的抗菌药物被排出等等。

①ECO:其所产生的ESBLs以及整合子等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多重耐药性的产生具有促进作用。

新型抗微生物感染药物的开发与研究

新型抗微生物感染药物的开发与研究

新型抗微生物感染药物的开发与研究随着微生物感染日益普遍且普遍对传统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情况下,寻找并研发新型抗微生物感染药物成为当今医学界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本文将重点探讨新型抗微生物感染药物的开发与研究进展,并对其前景进行展望。

一、引言微生物感染是导致许多传染病的主要原因,例如肺炎、脑膜炎、尿路感染等。

然而,近年来微生物对常规药物的耐药性逐渐增强,传统抗生素不再对某些病原微生物产生有效抑制作用,使得微生物感染治疗变得困难。

因此,研发新型抗微生物感染药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新型抗微生物感染药物的开发1. 抗生素类药物抗生素类药物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抗微生物感染药物。

在抗生素类药物中,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磺胺类、喹诺酮类等抗生素都有较好的抗微生物感染作用。

然而,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微生物产生耐药性,新一代抗生素的研发势在必行。

2. 天然产物的利用天然产物中许多具有抗生素活性,如青霉素来自于青霉菌,链霉素来自于链霉菌等。

研究人员对这些具有抗微生物感染活性的天然产物进行提取、纯化、结构修饰,并改良其活性,以期获得更高效、低毒副作用的药物。

3. 新药物的合成除了天然产物,还有许多人工合成的化合物也显示出良好的抗微生物感染活性。

这些合成药物通常使用分子设计的方法,在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机制的基础上,设计和合成针对特定靶点的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

三、新型抗微生物感染药物的研究进展1. 克服多重耐药性如何克服微生物的多重耐药性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目前的研究表明,通过启动机体天然免疫系统、设计具有多个作用靶点的药物、抑制微生物的毒性因子等方法可以克服微生物的多重耐药性。

2. 药物输送系统的改进药物传递系统对于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现代药物研究不仅注重药物本身的活性,还注重药物输送系统的改进。

纳米技术的应用可以将药物载体制备成纳米尺度,增加药物的靶向性和穿透力,从而提高疗效。

四、新型抗微生物感染药物的前景展望在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医疗技术条件下,研发新型抗微生物感染药物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浅谈链霉素的生产工艺及应用与发展

浅谈链霉素的生产工艺及应用与发展

浅谈链霉素的生产工艺及应用与发展古冰霞摘要:生物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主导地位的高新技术,而生物技术药物大部分都是抗生素类药物,抗生素类药物对治疗许多疾病都有着显著的疗效,链霉素就是其中的一种。

链霉素是一种重要的抗生素,也是一种氨基糖苷类药,在目前的制药工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从链霉素的生产及提取工艺,链霉素的开发应用,链霉素的发展概况及发展前景这三个方面对链霉素进行综合性的阐述,进而对链霉素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关键词:链霉素;生产工艺;应用;发展1链霉素的生产工艺1.1链霉素的简介1.1.1 名称与化学结构式中文名:链霉素英文名:streptomycin分子式:C21H39N7O12分子量:581.59化学名::2,4-二胍基-3,5,6-三羟基环己基-5-脱氧-2-O-(2-脱氧-2-甲胺基-α-L-吡喃葡萄糖基)-3-C-甲酰-β-L-来苏戊呋喃糖甙;它是由链霉胍、链霉糖、N-甲基-L-葡萄糖胺构成的糖苷。

化学结构式如下:1.1.2 性状与理化性质链霉素游离碱为白色粉末,大多数盐类也是白色粉末或结晶,无嗅,味微苦。

链霉素比较稳定,易溶于水,难溶于有机溶剂中。

链霉素是从放线菌属的灰链丝菌的培养液中提取的,是一种碱性甙,与酸类结合成盐。

兽医临床上常用的是硫酸链霉索。

硫酸链霉素为白色或类白色粉末,无臭、味微苦、有吸湿性。

1.2 链霉素的生产工艺1.2.1生产过程链霉素由灰色链霉菌发酵生产。

双氢链霉素可由湿链霉菌产生,但通常以半合成方法生产。

链霉素的生产过程分为两大步骤:①菌种发酵。

将冷干管或沙土管保存的链霉菌孢子接种到斜面培养基上,于27℃下培养7天。

待斜面长满孢子后,制成悬浮液接入装有培养基的摇瓶中,于27℃下培养45~48小时待菌丝生长旺盛后,取若干个摇瓶,合并其中的培养液将其接种于种子罐内已灭菌的培养基中,通入无菌空气搅拌,在罐温27℃下培养62~63小时,然后接入发酵罐内已灭菌的培养基中,通入无菌空气,搅拌培养,在罐温为27℃下,发酵约7~8天。

抗生素的研究及进展

抗生素的研究及进展

抗生素的研究及进展抗生素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的药物。

它们在20世纪初被发现,并以其对抗细菌感染的功能而闻名于世。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日益严峻。

因此,科研人员一直在努力,希望不断发现新的抗生素,或是改进现有的抗生素,以应对不断进化和繁殖的细菌。

抗生素的研究可追溯到1928年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偶然发现了青霉素。

这一发现彻底改变了医学界对细菌感染的认识,并打开了抗生素研究的新篇章。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发现了许多其他类型的抗生素,如链霉素(Streptomycin)、四环素(Tetracycline)等等。

这些药物的问世,为世界范围内的感染病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抗生素开始遇到了耐药性的问题。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滥用,细菌逐渐进化出了对抗抗生素的能力。

这导致了一种严峻的情况,即即便是使用高浓度的抗生素,也无法有效杀灭感染的细菌。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研人员开始寻找新的抗生素,并努力改进已有的抗生素。

抗生素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探索天然产物中的潜在抗菌活性。

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来源于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抗生素。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天然物质,寻求新的治疗方法。

例如,最近的研究表明,一种名为“Teixobactin”的新抗生素可以有效抑制多种耐药细菌的生长。

这一发现为抗生素研究提供了新的希望。

除了寻找新的抗生素,改进现有的抗生素也是科研人员关注的焦点。

他们希望通过改变抗生素的化学结构或作用机制,提高其抗菌活性,并减少对细菌的产生耐药性的风险。

例如,一些科学家正在致力于研究利用纳米技术来改进传统抗生素的交付方式。

这样可以提高抗生素对特定感染的治疗效果,并减少对正常细菌的影响。

此外,深入了解细菌的生物学特性也是抗生素研究的一个关键领域。

通过研究细菌的基因组和代谢途径等,科学家们希望能够揭示细菌抗药性的机制,并从根本上减少细菌的耐药性。

链霉素的制备(2)

链霉素的制备(2)

链霉素的生产组别:第二组编制时间:2012.10.24总页数:13组员:陈镪文庆丁梦瑶向莉卢媛一、抗生素抗生素(antibiotics)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现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微生物培养液液中提取物以及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

抗生素以前被称为抗菌素,事实上它不仅能杀灭细菌而且对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其它致病微生物也有良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近年来通常将抗菌素改称为抗生素。

抗生素可以是某些微生物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用于治病的抗生素除由此直接提取外;还有完全用人工合成或部分人工合成的。

通俗地讲,抗生素就是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或抑制致病微生物感染的药物。

二、抗生素分类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分子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

氨基糖苷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

1.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

2.氯霉素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3.大环内脂类: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白霉素、无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阿奇霉素。

4.糖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后者在抗菌活性、药代特性及安全性方面均优于前两者。

5.喹诺酮类:包括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培氟沙星、加替沙星等。

6..硝基咪唑类:包括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等。

7.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

8.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杆菌肽等.9.抗真菌抗生素:分为棘白菌素类、多烯类、嘧啶类、作用于真菌细胞膜上麦角甾醇的抗真菌药物、烯丙胺类、氮唑类。

10. 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11. 抗结核菌类: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等。

链霉素的制备(2)

链霉素的制备(2)

链霉素的生产组别:第二组编制时间:2012.10.24总页数:13组员:陈镪文庆丁梦瑶向莉卢媛一、抗生素抗生素(antibiotics)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现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微生物培养液液中提取物以及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

抗生素以前被称为抗菌素,事实上它不仅能杀灭细菌而且对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其它致病微生物也有良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近年来通常将抗菌素改称为抗生素。

抗生素可以是某些微生物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用于治病的抗生素除由此直接提取外;还有完全用人工合成或部分人工合成的。

通俗地讲,抗生素就是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或抑制致病微生物感染的药物。

二、抗生素分类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分子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

氨基糖苷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

1.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

2.氯霉素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3.大环内脂类: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白霉素、无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阿奇霉素。

4.糖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后者在抗菌活性、药代特性及安全性方面均优于前两者。

5.喹诺酮类:包括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培氟沙星、加替沙星等。

6..硝基咪唑类:包括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等。

7.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

8.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杆菌肽等.9.抗真菌抗生素:分为棘白菌素类、多烯类、嘧啶类、作用于真菌细胞膜上麦角甾醇的抗真菌药物、烯丙胺类、氮唑类。

10. 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11. 抗结核菌类: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等。

抗生素分类进展

抗生素分类进展

抗生素分类进展引言抗生素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自20世纪初开始广泛应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抗生素的分类和使用经历了许多变化和进展。

本文将对抗生素分类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基础分类抗生素可以按照其化学结构、作用机制和抗菌谱进行分类。

化学结构根据化学结构的不同,抗生素可分为以下几类:1. 青霉素类:包括青霉素G、青霉素V等,具有β内酰胺环结构。

2. 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克拉霉素等,结构中含有大环内酯环。

3. 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结构中含有氨基糖苷基团。

4. 四环素类:如土霉素、多西环素等,结构中含有四环芳烃。

5. 强大环类:如利福霉素、喹诺酮类抗生素等,结构中含有强大环。

作用机制抗生素根据其作用机制的差异,可分为以下几类:1. 细胞壁合成抑制剂: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

2. 核酸合成抑制剂:如喹诺酮类抗生素,抑制细菌的核酸合成。

3. 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

抗菌谱抗生素根据其对细菌的杀菌谱范围,可分为以下几类:1. 苯唑啉类:对革兰氏阳性菌有较高的活性,如头孢菌素C。

2. 氨基糖苷类:对革兰氏阴性菌有较高的活性,如庆大霉素。

3. 红霉素类: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具有活性,如红霉素。

4. 头孢菌素类: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具有活性,如头孢菌素C。

近年来的分类进展抗生素的分类在近年来有了较大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抗生素的目标特异性:随着对细菌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人们开始将抗生素按照其目标的特异性进行分类,例如,将抗生素分为靶向细胞壁的药物、靶向核酸的药物等,这种分类方法更有助于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不同类型的细菌感染。

2. 新型抗生素的发现: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不断探索抗生素的多样性,发现了许多新型抗生素,如青霉素类的新成员和新型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这些新型抗生素具有较高的效力,对抗多重耐药菌株具有重要意义。

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异源表达研究进展

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异源表达研究进展

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异源表达研究进展王苗;王倩【期刊名称】《贵州医药》【年(卷),期】2018(042)007【总页数】3页(P803-805)【关键词】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异源表达;生物合成【作者】王苗;王倩【作者单位】遵义医学院/贵州省微生物资源及药物开发特色重点实验室,贵州遵义563003;遵义医学院/贵州省微生物资源及药物开发特色重点实验室,贵州遵义563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4天然活性物质的合成、调控和抗性基因都是成簇的排列在微生物基因组内,通过基因工程等技术,将目的基因转移至不同的宿主菌内异源表达,不仅能够激活沉默基因簇,且可将异源表达体系作为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通过生物合成或组合生物合成的方法生产出更多结构新颖且功能独特的实用天然产物或其衍生物[1-2]。

本文针对近年来在链霉菌体内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异源表达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着重介绍了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非核糖体肽酶(NRPSs) 、聚酮合酶(PKSs)和杂合NRPS/PKSs基因簇异源表达研究的方法及研究过程中需解决的问题,进而对近些年异源表达天然产物的新研究思路进行汇总及展望,以期为新药的研发及合成药的高效表达提供良好的来源和途径。

1 微生物异源表达体系功能介绍及应用近年来,微生物来源基因簇异源表达的研究逐步成为医药、生物和化学界长期的研究内容。

随着对微生物基因簇研究的深入,特别是一些不可培养微生物基因或沉默基因的激活表达研究,技术水平上迫切需要强大的功能齐全的异源表达体系来生产这些化合物,从而获得更多结构新颖且功能独特的实用新型活性物质 [3-4]。

将整个或部分抗生素的基因簇插入与其原始产生菌不同源的适宜宿主菌内表达,使其产生该抗生素完整结构或部分结构的过程,主要策略包括:生物信息学预测、克隆基因簇、修饰基因簇、转移基因簇、功能性表达基因、比较分析代谢产物图谱等,这种研究手段称为异源表达,生产这些活性化合物即建立基因簇异源表达体系 [5]。

链霉菌次生代谢中A因子级联调控研究进展

链霉菌次生代谢中A因子级联调控研究进展

链霉菌次生代谢中A因子级联调控研究进展杨红文;谭勇【摘要】A因子、Bld因子在灰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us)、天蓝色链霉菌(S.coelicolor)和其它链霉菌及非链霉菌放线菌中广泛存在,在链霉菌及相关放线菌的形态分化和次生代谢调控中有关键作用.A因子通过A因子-Arp-AdpA级联对多种链霉菌的次生代谢和形态分化有促进作用;Bld因子本质为tRNALeu-UUA,通过在翻译水平上调控含UUA密码子基因的表达来促进形态分化和次生代谢,A因子调控级联中的adpA也是Bld因子调控的靶基因之一.【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农学卷》【年(卷),期】2010(007)001【总页数】5页(P74-78)【关键词】链霉菌(Streptomyces);次生代谢;A因子;Bld因子【作者】杨红文;谭勇【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师范学院生物系,福建,漳州,363000;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0;福建省漳州师范学院生物系,福建,漳州,363000;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5A因子(Autoregulator)是链霉菌及非链霉菌放线菌中广泛存在的γ-丁酸内酯及其衍生物,最先发现于灰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us),在链霉菌次生代谢及形态分化调控中起关键作用,被称为链霉菌的“激素”。

A因子通过对其本身及下游级联调控因子的表达调控全局性调控链霉菌抗生素的合成及菌丝分化和孢子形成。

Bld因子是另一个链霉菌次生代谢和形态分化的调控因子,其缺失会导致气生菌丝不能形成,而只有凸形的菌落(bald),但其调控机制和A因子有较大差异,同时它们的调控联系密切。

近年来,这2个因子在链霉菌次生代谢和形态分化调控中研究较为深入,在此加以综述,希望能为它们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链霉菌有独特的形态分化发育周期,而次生代谢在其发育末期形成气生孢子时开始,二者有内在的关联,A因子调控级联和BldA因子在链霉菌形态分化和次生代谢调控中有关键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4
药理作用
链霉素是一种氨基糖苷类药,经主动转运通 过细菌细胞膜,与细菌核糖体30S亚单位的特 殊受体蛋白结合,干扰信息核糖核酸与30S亚 单位间起始复合物的形成,抑制蛋白合成。 使DNA发生错读,导致无功能蛋白质的合成; 使多聚核糖体分裂而失去合成蛋白的功能, 使大量氨基糖苷类进入菌体,细菌细胞膜断 裂,细胞死亡。
a
5
链霉素属抗生素 药物,对革兰阴 性细菌、结核杆 菌和某些革兰阳 性细菌都有抑制 作用,主要用于 治疗各系统的各 种结核病,也可 用于布氏杆菌病 、鼠疫等的治疗
a
6
用法用量
• 成人用量
• 肌内注射,一次0.5g(以链霉素计,下同),每12小时1次 ,与其他抗菌药物合用;细菌性(草绿链球菌)心内膜炎, 肌内注射,每12小时1g,与青霉素合用,连续1周,继以 每12小时0.5g,连续1周;60岁以上的患者应减为每12小 时0.5g,连续2周。
• 小儿用量
• 肌内注射,按体重每日15~25mg/kg,分2次给药;治疗 结核病,按体重20mg/kg,一日1次,每日最大剂量不超 过1g,与其他抗结核药合用。
a
7
链霉素的副作用及毒性
• 副作用及毒性:

链霉素常见的毒副作用是耳毒性,因为链霉
素会在耳内蓄积,损害前庭神经和 耳蜗神经。链
霉素可导致永久性听力丧失。
a
2
链霉素的结构
H 2N
HN HO
HO
NH
OH H
N
O
NH2 HN
O
OHC
OH
O
CH3 OH H
O
OH
链霉素
HN
OH
CH3
a
3
• 链霉素游离碱为白色 粉末,大多数盐类也是白 色粉末或结晶,无嗅,味 微苦。链霉素易溶于水, 难溶于有机溶剂中。临床 上常用的是硫酸链霉素。 硫酸链霉素为白色或类白 色粉末,无嗅、味微苦、 有吸湿性。
• 目前国外链霉素的主要生产企业是美国的辉瑞 公司和法国的罗纳.普朗克公司,现在全世界链霉 素的产量估计在2500吨到3000吨左右。
a
14
• 针对我国国内链霉素生产现状存在的问题,我们 可以从以下几点改进链霉素的生产工艺①菌种的 优化,如通过诱变选育高产突变菌株 ②发酵工艺的 优化, 例如:罐温、罐压、pH、糖浓度、溶氧浓 度等。③提炼工艺的优化,如利用膜分离技术来 提炼链霉素。

链霉素会在肾脏蓄积而损害肾脏有明显的肾
毒性。

链霉素
a
8
链霉素工艺合成
• 1、发酵流程(生产用菌种灰色链霉菌)
扩大培养
27 ℃, 7天
27℃,45-48h
菌种
斜面培养
斜面孢子
摇瓶
27℃,63h
27 ℃, 7天
种子罐
发酵罐
发酵液
主讲人:*** 班级:生物工程1班 学号:***
a
1
链霉素简介
• 链霉素(Streptomycin)是 1943年瓦克斯曼〔 Waksman S.A.)从灰色链霉 菌培养液中分离出 来的一种碱性抗生素。分子式C21H39N7O12,分 子量: 581.59 。 链霉素是一种 相当强的有机碱,也是一种多糖 类化合物。链霉素碱稳定性特别差,工业 产品 主要是其硫酸盐形式, 即硫酸链霉素 (Streptomycin Sulfate)。
a
15
• 虽然链霉素有一定的药理毒性,但对 结核杆菌类疾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科研水平的不断提 高,一定能克服链霉素的弊端,使链 霉素在医药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a
16
a
17
a
11
国外提纯链霉素法
a
12
离子交换法
发酵液 过滤 原液 吸附
饱和树脂 洗脱 洗脱液
脱色、中和、精制
精制液
无菌过滤
水针剂
无菌过滤,干燥
粉针剂
脱色、浓缩
成品浓缩液
a
13
国内外生产厂家
• 链霉素是我国较早投入生产的抗生素之一。生 产企业主要有杭州制药厂、扬州制药厂等。近 十年来,我国链霉素的年产量一直维持在1000 吨以上,其出口量也在10%左右。其中,国内 产量较大的是华北制药厂,年产量在650吨左右 。
搅拌
搅拌
a
9
2、发酵液的分离提纯工艺 • 传统工艺提纯链霉素 • 国外提纯链霉素法 • 离子交换法
a
10
传统工艺提纯链霉素
• 一般采用蒸汽加热(70~75℃) 方法使蛋白质凝固变性。添加磷酸 或一些络合剂如三聚磷酸等使高价 离子草酸、磷酸生成不溶性沉淀物 ,然后通过板框过滤或离心分离将 这些沉淀物除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