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传统文化教案新部编本
传统文化初中政治教案
传统文化初中政治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传统文化初中政治教案传统文化初中政治教案大全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政治教师,需要七天编写自己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教学内容: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2. 第二节:中华传统文化的构成教学内容:分析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成就。
3. 第三节: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教学内容:阐述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弘扬,以及其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
4. 第四节: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简介教学内容: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诗经》等,及其主要思想内涵。
5. 第五节: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内容: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如传统节日、习俗、礼仪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构成等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弘扬。
3. 采用阅读理解法,让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理解其思想内涵。
4.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对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理解。
3. 阅读理解:检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相关教材或读物。
2.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和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
3. 网络资源:查找和收集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案例和资料。
4. 讨论材料:准备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生活案例,供学生分组讨论。
六、第六节:传统文化的地域特色教学内容:介绍中华传统文化在不同地域的特色和差异,如南北方的节日习俗、建筑风格、饮食文化等。
七、第七节:传统文化的变迁与演变教学内容: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与演变,以及其原因和影响。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3篇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3篇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1一、学生分析: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七年级语文课本中有《论语·十则》,学生对《论语》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一)、教学目的要求:本套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二)、教材结构: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文艺园林”“风土画卷”四个单元。
“经典驿站”:学习、谅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名人长廊”:学习屈原、王羲之、魏征、文天祥等人的高xx质,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三)教材编排原则: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影响。
1.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影响。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图表或时间线的形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影响的看法。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
让学生了解各种表现形式的特点和意义。
让学生能够分析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2.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学、艺术、哲学等。
分析各种表现形式的特点和意义。
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如诗词、绘画、音乐等。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各种表现形式的特点和意义。
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分享对某种表现形式的欣赏和理解。
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
让学生了解经典著作的内容和意义。
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解读经典著作。
3.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等。
分析经典著作的内容和意义。
解读经典著作中的名言警句或故事寓言。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的节选或解读材料,了解其内容和意义。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反思,解读经典著作中的名言警句或故事寓言。
引导学生参与写作或口头报告,展示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
让学生了解节日习俗的起源和意义。
让学生能够参与和体验节日习俗。
4.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如春节、中秋节等。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感。
3. 培养学生学会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主要内容: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以及夏、商、周等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发展。
2. 第二节:儒家文化主要内容:介绍儒家文化的起源、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等),以及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如仁、义、礼、智、信等)。
3. 第三节:道家文化主要内容:介绍道家文化的起源、代表人物(如老子、庄子等),以及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如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
4. 第四节:佛教文化主要内容:介绍佛教文化的起源、传入中国的时间及地点,以及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5. 第五节: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主要内容:介绍传统文化在传统节日、习俗、艺术等方面的体现,以及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主要思想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4. 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习俗体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儒家、道家、佛教等主要传统文化思想的了解和认识。
3. 学生对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和影响的体会和感悟。
4. 学生参与传统文化主题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2. 课件: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主要思想等。
3. 案例资料: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4. 活动材料: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所需物品。
5. 参考书籍: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书籍和资料。
六、第六节:诗词文化主要内容:介绍中国古代诗词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主要流派。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活动课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
第20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重点难点】重点:1.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2.科学家祖冲之。
难点:科学家祖冲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王羲之小时候,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
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
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王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蘸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
原来王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帖,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
母亲看到这情景,忍不住放声笑了起来。
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由于王羲之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一位有名的大书法家。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哪些科技文化成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领略这段历史的风采。
新课探究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1.贾思勰【图片链接】右图【具体解读】贾思勰,汉族,生活在北魏末期和东魏时期,益都(今山东省寿光市西南)人,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所著《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包括种植菜蔬果木、养殖畜禽鱼类和各类食品加工的技术知识,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对中国古代汉族农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齐民要术》【史料链接】材料一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
——贾思勰材料二注意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
引用古书156种,引用《诗经》30多条。
注重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经常请教有经验的老农,注意收集农谚,引用农谚30多条。
材料三亲自参加生产实践,并耐心细致地观察。
【问题探究】《齐民要术》是一部什么书? 历史地位如何? 贾思勰成功写成《齐民要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提示:《齐民要术》是一部农书。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教学要点:传统文化的概念、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 第二节: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教学要点:传统文化的起源、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传统文化的重要事件。
3. 第三节: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形式教学要点:传统文化的内容、传统文化的形式、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
4. 第四节: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影响教学要点:传统文化的价值、传统文化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5. 第五节: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教学要点: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青少年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起源、发展、内容、形式、价值、影响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代表作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采用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深度。
4.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检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华传统文化教材或相关书籍。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3. 视频:选取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视频资料,丰富教学手段。
4. 图片:收集传统文化相关的图片,直观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
5. 实践活动场地:安排合适的场所进行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六、第六节: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教学要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意义重要传统节日的介绍,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等节日习俗与活动的传承教学活动:1. 通过讲解和展示,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1课《大学》选读教学目标:1. 借助工具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 理解《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重点: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一、导入新课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2008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举办。
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86个儒学研究机构的逾160位专家学者参会。
儒学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略其中的奥义。
二、知识积累1.了解文化背景《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
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
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 .课题释疑《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最新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最新教学资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1课《大学》选读教学目标:1. 借助工具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 理解《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重点: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一、导入新课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2008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举办。
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86个儒学研究机构的逾160位专家学者参会。
儒学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略其中的奥义。
二、知识积累1.了解文化背景《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
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
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 .课题释疑《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百家争鸣》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和学术成就。
教材通过阐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知识点较多,需要学生对各家思想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百家争鸣》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还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抽象的思想概念难以理解,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各家思想。
同时,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具有较强的兴趣,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百家争鸣》时期的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掌握各家思想的基本观点和主要贡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各家思想的基本观点和主要贡献。
2.难点:对各家思想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各家思想的内涵。
2.案例教学法:以各家代表人物为例,分析其思想特点和影响。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课程相关的历史故事、成语、名言等素材。
3.分组讨论的安排。
4.教学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百家争鸣》时期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让学生对各家思想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1课入孝出悌【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联系生活实际,真正悟透“孝悌”的含义,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重点: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让学生认识“孝”可以利用教材中“历史镜鉴的故事或学生可感知的身边故事引入课题。
可以进行课堂讨论,分小组交流彼此对“孝”的感受和理解,并谈谈自己是如何在生活中付诸行动的。
之后各组推选代表进行总结,在课堂上交流。
二、了解中国的孝道、孝文化1.走进经典利用好教材所给的经典章句,同时补充与之相关的经典文本,帮助学生理解大意。
让学生做到学习经员与修身为本相结合,了解道酸主题,并在心中有所触动,且能反馈于行动之中,是我们的终极目的。
(1)反复诵读,以小组为单位,疏通大意,谈谈自己的理解。
(2)“记忆之星”评比,看看谁记得快而准。
(3)就所读所悟补充自己的储备,并可以由此引发更深层的探讨。
(4)学生提出质疑之处,先让学生彼此进行解答,之后由老师补充,解决问题。
(5) 教师给出几组体现生活现象的主题图片或文段, 学生来总结弘扬孝道的重要性。
2.拓展延伸(1 ) 学生活动: 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体验、所见所闻等,谈谈孝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如“最美孝心少年”的评比等。
(2)教师提出问题,引发探讨:①你如何评价“二十四孝”的传说故事?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辩证地看待孝, 认识真正意义上的孝文化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同时也要辨别伪孝给社会带来的消极作用。
②独生子女如何理解“悌”的含义?3.小结教师补充齐鲁孝文化资源: 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给学生补充, 既可以是讲故事、播放视频的形式,也可以是文字材料的方式等。
教师总结: 孝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已传承了几千年, 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第【1】篇〗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对《论语》十二章和补充材料中关于“修身”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备怎样的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课内和课外材料的研读并联系自身实际体会学习《论语》的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文化经典的底蕴,使学生经历一番文化濡染提升自我修养。
教学重点:对《论语》十则和补充材料中关于“修身”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备怎样的品性。
教学难点:从文本中提炼、概括“修身”的方式。
一、导入:今天是大家步入中学的第25天,能告诉我,你们习惯初中生活了吗?有些同学依然摇头,十几门的课程让我吃不消;小学的好朋友被分到别的班级,我很孤单;住校的生活让我很想家……学习生活上的烦恼接踵而至,我该怎么办?其实大家这些烦恼,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一位至圣先师已经为我们解决了。
他就是——孔子。
哪位同学来介绍他呢?二、检测预习:1、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三、大声读文章:1、学生读,其他同学听出有误的地方并改正。
2、根据学案,自由诵读。
(在书上标出断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能流利朗读及背诵课文。
2.理解每则语录的内容,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
3.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教学重难点1.积累归纳,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思及有关句子的含义。
2.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刚入学,在小学时又强调快乐学习,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够重视,因此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论语十二章》是学生本学期接触的第二篇古文,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基础较差,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较差,实词积累少,因此在阅读中存在一定困难。
所以本文要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拔钉子”的方法,掌握重点词语。
并且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设计(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读儒家经典1.介绍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被后世尊称为“圣人”。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72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二十篇,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轻松听一听:学生听教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3.大胆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1-部编版
第22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提高文化素养。
2、从传统节日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3、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4、在活动中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节日习俗的传承与演变。
教学难点: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节日习俗的社会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课前指导如何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
二、引入:在历史的积淀与发展中,每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传统节日,有些节日是适应人类自身发展而出现的,有些节日是农业经济的产物,还有些节日则具有宗教信仰的色彩。
中华民族的的传统节日更是多种多样,清晰地记录了我们祖先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中国古诗词中就有许多关于传统节日的描述,下面我们一起进入品诗词猜节日环节。
(课件依次展示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相关诗词)师小结:节,《说文解字》解释说,就是竹约。
约,缠束也。
以竹节的节引申出节制,管束的意思。
节日,就是自我节制,管束,停顿的日子。
中国的节,一般都是停下来,通过古老的仪式,细节,追思先人之德,调整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或闭门思过,或饮酒叙旧······春节从祭祖开始,清明思念祖先,端午追思屈原,中秋怀念亲人······所有的节日都是要回到对先人、历史的纪念与沉思上。
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失去了节日的民族如同失去了图腾的流浪者。
如今,国家已经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法定化,但这还不够,还要恢复节日的风俗和内涵,这需要全社会对节日的反思和重建。
三、围绕三大主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一)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1、小组展示春节的起源与习俗:春节起源:春节,是农历的岁首,另一名称叫过年,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部编初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设计
部编初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设计第11课日新其德教学案教学目标:1、背诵《大学》两则2、积累部分日新其德的名言、古诗词3、通过合作、探究理解含义及思想4、掌握一些古语的翻译方法一、导入新课点题:第11课(板书课题):日新其德二、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一)自学教材容,标注学习疑问(二)小组交流,提出学习疑问。
教师根据情况班交流解决三、教师引导点拔《大学》简介: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一)博学多闻:《大学》两则1、学生读原文,教师给以指导2、文意理解(二)细察勤问:1、学生读课文,教师给以指导2、文意理解3、思考:a.“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指的是什么?b.吕蒙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不能用老眼光看人)C.这个道理对我们的行为有什么启示?(三)乐学深思1、学生读课文,教师给以指导2、文意理解3.讨论:我们应该向曾国藩学习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1)以日记的方式深刻反省自己在生活中的陋习和性格上的缺陷,(2)公开自己的日记,让亲友监督自己的言行,加以批评和鼓励。
(3)有助于帮助自己形成完善的人格。
(四)善变明理座右铭1、学生读课文,教师给以指导。
2.找一找你所熟知的古诗、家训、语录等,为自己设计一则座右铭。
四、练习与作业1、背诵《大学》两则。
2、你积累的名言和诗词背诵其中的10首3、就本节课的学习写100字左右的体会第12课综合实践教学案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君子淑女”的意义2、积累部分写自律自新的名言、古诗词3、通过合作、探究理解含义及思想4、掌握一些古语的翻译方法一、导入新课点题:第12课(板书课题):综合实践二、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一)自学教材容,标注学习疑问(二)小组交流,提出学习疑问。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词汇量,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
3. 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的成就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代表人物。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和各个领域的成就。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第二课时: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
3. 第三课时: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的成就和影响。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体现。
2.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联与融合。
3. 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七、教学方法:1. 实例展示法: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实际运用。
2. 比较法: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差异,引导学生认识两者之间的关联与融合。
3.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活动,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八、教学安排:1. 第四课时: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体现。
2. 第五课时: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联与融合。
3. 第六课时: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九、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评估学生在传统文化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作业和课题研究:检查学生对传统文化应用和传承的理解和自己的想法。
3.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和相互评价,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十、教学资源:1. 参考书籍:提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供学生课后阅读和拓展知识。
初中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最新 第2单元第7课课题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了《周易.谦》。
教学目标
让学生明白,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以谦卑的态度去对待,这样才会有好的结果。
学情分析
重点
《周易.谦》
难点
《周易.谦》的译文。
教具
课本插图
教学方法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对照译文进行自学,谈感受,教师点拨。
谦,亨。君子有终。
《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周易.谦》
小结
教学反思
二、细察勤问:
《周易》六十四卦中只有谦卦全部是吉,想一想这对我们的行为有什么启示意义?
三、乐学深思:
《尚书》上说:“满招损,谦受益。”请你从“谦”的角度找一找张良和韩信两人遭遇不同的原因,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四、善辨明理
欹器,只有在不空不满时才端正,孔子见了之后有怎样的感叹?对你有何启示?
板书设计
谦虚为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七年级1--16课)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一课守身自爱教学目标:1、理解“守身自爱”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守身自爱”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守身自爱”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守身自爱”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和私、最伟大的。
孝的意义在于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思。
身体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子女健健康康。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珍惜好自己的身体,不要做毫无意义的残毁和无价值的牺牲,就是对父母的孝顺。
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
”孝的意义又在于维护父母的尊严,不让父母为自己蒙羞。
孝道是社会的行为规范,是社会法律秩序和道德秩序的良好阐述。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存身惜名,不让家人担心,不辱没父母,那么逞勇斗很、违法乱纪的事情就不会发生,每个公民都会遵纪守法,恪守公德,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文明。
遵行孝道,从爱惜身体、尊重生命做起。
二、新课教学:1、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父母,之终也。
---《孝经·开宗明义章)翻译:自己的肢体、头发和肌肤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不敢败坏,这是孝行的开端;为人处世能行正道,使自己扬名后世,从而使父母荣耀,这是孝的高境界。
2、孝子不服暗,不登危,惧辱亲也。
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礼记・曲礼上》注释:服:通“”伏”,指潜伏于暗处译:孝子不潜伏在暗处,不登危险的地方,是怕因自已的过失使父母蒙受羞辱。
父母健在的时候,不可以与朋友生死相许,不可以私存钱财。
3、曾子曰:“身者,父母之遺体也。
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吕氏春秋・孝行》注:遗:留。
译:曾子说:”自已的肉身,是父母遭留的身体。
使用父母遗留的身体,敢不恭敬吗?三、思考讨论:1.“父母在,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这种看法你赞同吗?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2.孟子说:“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初一传统文化教案新部编本
精选教课教课设计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课设计[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21课课题:珍惜光阴教材剖析:本课主要讲了君子要珍惜光阴。
教课目的: 1 、学习并掌握《论语》中的儒家珍惜时间的名言警语。
2、经过学习,掌握怎样才能做到珍惜光阴。
教课要点:《论语》教课难点:《论语》译文的理解教课器具:课本插图教课方法:采纳耐心劝导、感情感染、沟通商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课方法教课过程:一、博古通今: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比较译文,进行自学,教师增强对要点语句的指导。
二、细察勤问: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拓展庄子名句:《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三、乐学沉思:联合李白和李煜的故事,理解人生苦短,珍惜已经拥有的。
四、善辩明理:读苏轼的诗歌,《春宵》洞察对时间和生命的礼赞。
第22课课题:勤恳勤学教材剖析:本课主要讲了君子要勤劳努力。
教课目的: 1 、学习并掌握《论语》中的儒家勤恳勤学的名言警语。
2 、经过学习,掌握怎样才能做到勤劳而不荒弃自己的生命。
教课要点:《论语》教课难点:《论语》译文的理解教课器具:课本插图教课方法:采纳耐心劝导、感情感染、沟通商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课方法教课过程:一、博古通今: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比较译文,进行自学,教师增强对要点语句的指导。
二、细察勤问: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拓展韩愈名句: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周易》曰:天行健 ,君子以发奋图强 ;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清华大学的校训即为:“发奋图强,厚德载物。
育人如同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烈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奋发图强;大地的气概厚实温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课题:珍惜时光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了君子要珍惜时光。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论语》中的儒家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2、通过学习,掌握如何才能做到珍惜时光。
教学重点:《论语》
教学难点:《论语》译文的理解
教学用具:课本插图
教学方法: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博学多闻: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对照译文,进行自学,教师加强对重点语句的指导。
二、细察勤问: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拓展庄子名句:《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三、乐学深思:
结合李白和李煜的故事,明白人生苦短,珍惜已经拥有的。
四、善辩明理:
读苏轼的诗歌,《春宵》洞察对时间和生命的礼赞。
课题:勤勉好学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了君子要勤奋努力。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论语》中的儒家勤勉好学的名言警句。
2、通过学习,掌握如何才能做到勤奋而不荒废自己的生命。
教学重点:《论语》
教学难点:《论语》译文的理解
教学用具:课本插图
教学方法: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博学多闻: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对照译文,进行自学,教师加强对重点语句的指导。
二、细察勤问: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拓展韩愈名句: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清华大学的校训即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奋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肚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诠释三:天很坚强劲健,人应该像他一样坚强。
所谓地势坤,就是人要学大地一样宽厚,仁爱,有包容万物之胸怀,厚德载物,孕育万物就是胸怀,就是气度,大地的千姿百态,五颜六色,高山峡谷,平原江湖,都是天的运行下,形成的,也就是说大地的形成源于天。
那么人就像大地,学会包容理解。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三、乐学深思:
结合明代大学者宋濂的故事,明白人生苦短,勤奋好学有所成。
四、善辩明理:
读论语十则的第一则,理解学习中求得快乐。
第23课
课题:学无止境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了君子学习不分年龄和长短。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论语》中的儒家坚持一生学习不辍
的名言警句。
2、通过学习,掌握如何才能做到好学乐学。
教学重点:《论语》
教学难点:《论语》译文的理解
教学用具:课本插图
教学方法: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博学多闻: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对照译文,进行自学,教师加强对重点语句的指导。
二、细察勤问: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拓展: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西汉经学家刘向《说苑》
三、乐学深思:
结合明代大学者宋濂的故事,明白人生苦短,勤奋好学有所成。
四、善辩明理:
读论语十则的第一则,理解学习中求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