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试验室-国家气候中心
气候变化与城市化效应对中国超大城市极端暴雨的影响

气候变化与城市化效应对中国超大城市极端暴雨的影响
丁一汇
【期刊名称】《中国防汛抗旱》
【年(卷),期】2018(028)002
【摘要】中国气候经历了两次快速上升和两次平缓的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一致。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来研究中国极端气候的变化是十分有意义的。
基于我国中东部地区水文、气象资料,利用表征极端降雨强度的每小时降雨量数据研究气候变化对我国超大城市极端暴雨的影响,结论表明暴雨的台站数在不断地增加,暴雨的面积范围在不断地扩展,小时降雨极强的暴雨点也在不断地扩大,降雨强度显著增加。
以上海和广州为例,研究组研究了中国沿海超大城市暴雨、气候变化和城市化的关系。
【总页数】2页(P1-2)
【作者】丁一汇
【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后果:阈值突变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丁一汇
2.应对气候变化发展绿色出口贸易——评《碳关
税对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影响效应研究》3.从近期中国极端天气事件看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4.中国城市化对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影响的收入效应与示范效
应:2000年~2009年5.城市化效应对上海短历时设计暴雨强度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LCS)简介

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LCS)简介
佚名
【期刊名称】《气候与环境研究》
【年(卷),期】1997(0)1
【摘要】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LCS)简介根据国务院批转的有关
文件建立的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LCS),目前是设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内的部门级重点实验室,成立于1994年12月。
它是我国专门致力于气候变化、气候预测和气候影响评价研究的开放型科研机构...
【总页数】3页(P97-99)
【关键词】开放实验室;气候研究;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区域气候模式;气候预测;短
期气候;预测方法;海洋环流模式;人类活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6
【相关文献】
1.揭示气候变化趋势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基础--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首席气候专家孙颖研究员 [J], 刘强
2.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LCS)简介 [J], 郑水红
3.中国科学院第二批开放研究实验室简介(四) 固体润滑开放研究实验室(Laboratory of Solid Lubrication) [J],
4.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成立 [J],
5.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暨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2007年度学术年会召开 [J],
张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东部地区前冬季节来临早晚与夏季降水的关系探究

Th l to s p b t e h s t Da e o e e ng e Re a i n hi e we n t e On e t f Pr c di W i e nd Fo l wi g S m m e i a li Ea t r nt r a lo n u r Ra nf l n s e n Chi a n
第 3 6卷 第 3期
21 0 2年 5月
大
气
科
学
Vo . 6 NO 3 13 .
M a 20 v 12
Chn s o r a fAt s h rcS in e ie e J u n lo mo p ei ce c s
张世轩 ,支蓉 ,封国林 ,等.2 1 .中国东部地 区前冬季节来临早晚与夏季降水 的关 系探究 [] 02 J.大气科学 ,3 3 :54—5 8 d i1 . 8 8 6() 6 7 , o:0 3 7 /
摘
要
利用 NC P NC 1 6  ̄2 1 E / AR 9 1 0 0年逐 日平均再 分析资 料 ,对 中国东部地 区前 冬季 节来 临时 间进行划 分 ,
并探讨 中国东部地区平均前冬季节来临时间偏早/ 晚与 中 国东部 夏季 降水之 间的关系 ,研究 发现 :( )中国东 偏 1 部前冬来 临时间与中 国东部夏季降水存在 两个正 相关带 和两个负 相关带 ,且 与其夏季 雨带 的位置大 致吻合 。正
w ne a d o o i m r a f l at nC i ] h ee o ra o A mop ei S i cs i C i s) 3 3 : 6 — 7 . i r n l w n s me ri a es r h aE .C i s un l f t sh r c n e ( h ee , 6( ) 5 4 5 8 t fl g u n li n e n J n J c e n n
从未来气候情景看主要发达国家的气候谈判立场

案给出。这些方案与未来温室气体浓度按照每年增
响的方向和幅度。这里主要通过基于模式的未来气 候 『景估计 ,定性地分析气候变化对主要发达 国家 青
不定 , 以至到后来美 国和澳大利亚宣 布退 出 “ 京都 议定书” ,一度使气候谈判进程 出现 重大挫折 。造 成欧盟和 “ 伞型 国家”矛盾的原因错综复杂 , 但其 历史和未来温室气体排放轨 迹及其 因未来减排所 产生损益 的明显差 别是原因之 一。此外 , 欧盟和以
景和原因对于确立我国的谈判策略和立场具有现实
化情景 。 在这方面, 各个国
采用 16 ~19 9 1 9 0年气 候 平均 作 为参 照值 计 算获 得。 图1 给出了 7 个模式模拟 的 2 世纪 中期和末 1
家或利益集团区域平 均的
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以及 变化的空间分布情况 上是 具有指示性的 ,对于 分析
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最有
中 图分 类 号 : 8 5 文 献标 识 码 : D 1 A
1 对 未来影 响的预期 是 国家气候 变化 立场形成 的主要 因素之一
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 中,形成了若干立场截然
论为依据 , 采取进一步减限排行动。 这些观点基本上 反映 了不同利益集团过 去长期坚持的立场和态度 ,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欧盟和以美国为首的“ 伞型国家”
的矛盾和冲突 , 以及欧盟和 “ 伞型国家” 同发展 中国
家之 间 的矛盾 。
不同的利益集团。主要的利益集团或国家有 : 7国 7
集团与中国、 欧盟 、 伞型国家” 包括美国、 “ ( 澳大利
MJO对我国天气气候影响的新事实

MJO对我国天气气候影响的新事实任宏利;沈雨旸【摘要】在次季节时间尺度上,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是全球气候变率的首要模态。
MJO不仅对热带天气气候产生直接影响,还能够通过传播和激发大气遥相关等方式对热带外地区产生重要影响,成为目前次季节—季节气候预测最重要的可预报性来源。
MJO对于我国天气气候影响的探索由来已久,在很多方面有了显著进展,但仍需深入研究。
首先对MJO影响我国天气气候的过往研究进行了回顾,并进一步利用新的观测资料诊断分析,发现了MJO对我国气候影响的一些新事实。
初步结论包括:MJO对我国冬季降水的影响主要局限在江南—华南区域,而夏季扩展到南方和青藏高原地区;对冬季气温的影响较大,其范围覆盖了东北、华北以及西部广大区域,而夏季解释方差有所减小,其区域位于除了黄河流域以外的广大地区;在去掉高频噪音后,纯粹MJO信号对我国主要区域气温和降水低频变化的解释方差可接近30%;MJO对我国冬夏季温度降水的影响存在明显滞后效应,应在使用MJO信号进行我国气象要素预报时加以考虑。
%Madden-Julian Oscillation (MJO) or more generally called tropical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SO), dominates climate variability worldwide on the subseasonal timescale. It is well-known that MJO can impact weather and climate not only in tropics, but also in extratropics through the propagation and excitation of atmospheric teleconnections, and is the most important predictability source in the subseasonal-to-seasonal prediction. A great many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impacts of MJO on weather and climate in China in the past decades, and made a signiifcant progress in different aspects. However, further deep understanding is stillneeded. This study firstly reviews previous studies of impacts of MJO on China weather and climate, and then shows the new results regarding such impacts of MJO, based on diagnoses of new observations, then gives preliminary conclusionsas followings:. the impacts of MJO on rainfall are mainly limited in the regions from south of Yangtze River to the South of China in winter, but are extended to the more southern and Tibetan Plateau areas in summer. It shows a signiifcant inlfuence of MJO on winter temperature over the Northeast of China, the North of China, and most of the western China, while a relatively weakened impact on summer temperature over the large areas in China except for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fter removing high-frequency noise, pure MJO signal can explain about 30% variance of low-frequency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and rainfall in China. Moreover, 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a delayed impact of MJO on temperature and rainfall in both winter and summer in China and it is need to be consideredin the future predictions and futher studies .【期刊名称】《气象科技进展》【年(卷),期】2016(006)003【总页数】9页(P97-105)【关键词】MJO;中国气候;降水;气温;影响【作者】任宏利;沈雨旸【作者单位】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南京大学气候预测研究联合实验室,北京 100081;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北京 100081【正文语种】中文时间尺度介于10~90 d的大气季节内振荡(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ISO)是气候系统中最重要的大气环流现象之一。
1956中国潜在蒸散量变化趋势.

1956~中国潜在蒸散量变化趋势2010-08-27利用1956~2000年全国580个气象站的逐月气候资料,采用FAO推荐的彭曼-孟蒂斯公式计算潜在蒸散量,对中国及十大流域这45年的潜在蒸散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偏相关分析方法,对造成潜在蒸散量变化的主要气候影响因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45年中除松花江流域外,全国绝大多数流域的年和四季的潜在蒸散量均呈现减少趋势,南方各流域(西南诸河流域除外)年和夏季潜在蒸散量减少趋势尤其明显.1980~2000年和1956~1979年两时段多年平均年潜在蒸散量差值表明,我国大部地区1980~2000年时段较前一时段减少,山东半岛、黄河和长江源区、西南诸河的.中西部以及宁夏等地则增多.分析还表明,全国及大多数流域的年和四季潜在蒸散量与日照时数、风速、相对湿度等要素关系密切,但这45年日照时数和/或风速的明显减少可能是导致大多数地区潜在蒸散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作者:高歌陈德亮任国玉陈峪廖要明 GAO Ge CHEN De-liang REN Guo-yu CHEN Yu LIAO Yao-ming 作者单位:高歌,陈德亮,GAO Ge,CHEN De-liang(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Regional Climate Group, Earth Sciences Centre, Gothenburg University, Gothenburg, Sweden)任国玉,陈峪,廖要明,REN Guo-yu,CHEN Yu,LIAO Yao-ming(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刊名:地理研究 ISTIC PKU英文刊名:GEOGRAPHICAL RESEARCH 年,卷(期):2006 25(3) 分类号:P4 关键词:中国潜在蒸散量彭曼-孟蒂斯公式变化趋势。
《对2006 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2013增补:湿地》的解析

《对2006 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2013增补:湿地》的解析张称意;巢清尘;袁佳双;林光辉;孙除荣【期刊名称】《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年(卷),期】2014(10)6【摘要】为了填补《2006 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有关湿地的温室气体排放与吸收清单编制方法学指南的空缺,IPCC于2014年2月底发布了《对2006 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2013增补:湿地》.该指南在考虑人类活动影响以及对湿地定义进行重新梳理的基础上,给出了湿地排干、还湿的温室气体排放与吸收的估算方法;同时,也增补了滨海湿地、用于污水处理人工湿地的温室气体排放与吸收的估算方法.该指南的发布为清单编制者估算人类活动所导致的湿地温室气体排放与吸收提供了较全面的方法学.当然,受到科学认识水平与文献的限制,该指南在随排水流失的颗粒有机碳损失量的估算、随还湿来自于湿地外其他生态系统有机碳的进入所产生排放量估算等方面存在着需进一步完善的内容.【总页数】5页(P440-444)【作者】张称意;巢清尘;袁佳双;林光辉;孙除荣【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北京100081;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北京100084;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基于IPCC排放清单的校园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J], 赵薇;郑斌;武斌;王天华;刘富成2.固体废弃物处理场所的甲烷排放《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优良做法指南和不确定性管理》(第五章废弃物) [J],3.IPCC方法在区域温室气体清单编制中应用初探 [J], 王文美;陈颖;张宁;李卓;虞子婧;杨勇4.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精细化的主要内容和启示 [J], 朱松丽;蔡博峰;朱建华;高庆先;张称意;于胜民;方双喜;潘学标5.《IPCC2006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19年修订版)废弃物卷修订浅析 [J], 胡艳麟;朱齐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江三峡库区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

温 日 、极端高温 、高温过程 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 明,近 4 数 o多年来 , 长江三峡库 区年高温 日数和危 害性 高温 日 数均存在年际变化大 ,阶段性变化明显 、减少趋势三大特征 ,其 中危害性 高温 日 数减少趋势显著 ; 高温 过程频 次也呈 明显的减少趋势 , 且这种趋 势主要是 中等强度高温过程减少所致。极端最高气温变化趋势存在地
日 高气温基本观测的整编资料 。为了确保资料的质量 , 最
采用 单站质量控 制和空 间质 量控制两种方 法对所用资 料
进行了质量控制, 并对台站因迁移所引起的误差采用差值
法 进 行 了订 正 。
业生产用水、 用电等的需求量急剧增加 , 引起水电供应紧
张【;会使大范 围农作物受旱 ,引发火灾 ,生态环境遭受 2
维普资讯
2期
叶殿 秀等 :长江三峡库 区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 分析
21 0
东 、秭归三个地带年 平均高温 日 数较 多 , 般在 3 3 一 0 8
da /;库 区南 部及奉 节 、垫江 、梁 平等海拔 较高地 区年高
以上的最高气温 ,彭水极端最高气 温最 高 ,达 4 . 41℃。 从年平均危害性高温 日数来看 , 除咸 丰从 未出现过危
长 江 三 峡库 区高 温天 气 的气 候 特征 分 析
叶殿秀 一,邹旭恺 2 ,张强 2 ,陈鲜艳 2
( .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北京 108 ;2 1 00 1 .国家气候 中心 ,北京 10 8 ) 0 0 1
摘
要 :利用长江三峡库区及其周围地区3 个气象站 16 — 02 4 9 1 20 年的逐 E l 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库区高
破 坏 ;另外 ,也 常 使旅 游 、交 通 、建 筑 等 行 业 受 到 不 同 程
中国气象局-南京大学气候预测研究联合实验室暨

中国气象局-南京大学气候预测研究联合实验室暨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2016年度学术年会日程(2017年3月26日-28日)1.3月26日下午14:30-17:00学术委员会会议地点:水秀苑大酒店二楼望湖C厅参会人员:学术委员会全体委员实验室联合团队学术带头人(PI)2.3月27日上午8:30-8:40大会开幕式地点:水秀苑大酒店二楼望湖AB厅参会人员:全体与会人员3.3月27日上午8:40-11:50大会特邀报告地点:水秀苑大酒店二楼望湖AB厅参会人员:全体与会人员4.3月27日下午14:00-18:00主题分会场报告地点:水秀苑大酒店二楼望湖A厅、C厅参会人员:全体与会人员5.3月28日上午8:00-12:00主题分会场报告地点:水秀苑大酒店二楼望湖A厅、B厅参会人员:全体与会人员6.3月27日下午-28日上午茶歇时间墙报交流地点:水秀苑大酒店二楼望湖ABC厅参会人员:全体与会人员大会特邀报告时间:3月27日上午8:20-11:50地点:水秀苑大酒店二楼望湖AB厅主持人:张耀存、陆日宇主题一:东亚气候变异的机理与可预测性时间:3月27日下午14:00-18:05地点:水秀苑大酒店二楼望湖A厅主持人:任宏利、房佳蓓主题二:气候系统模式研发与应用时间:3月27日下午14:00-17:30地点:水秀苑大酒店二楼望湖C厅主持人:包庆、杨犇主题三:东亚及我国短期气候监测和预测关键技术时间:3月28日上午8:00-12:00地点:水秀苑大酒店二楼望湖A厅主持人:高涛、李超凡主题四:气候变化的监测、检测与影响评估时间:3月28日上午8:00-12:00地点:水秀苑大酒店二楼望湖B厅主持人:陈峰、尹红墙报交流时间:3月27下午-28日上午茶歇时间地点:水秀苑大酒店二楼望湖ABC厅。
气候变化论文题目(导师拟定标题126个)

气候变化论文题目(导师拟定标题126个)气候变化是全人类所关注的问题,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的气候变动。
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
以下是整理好的126个关于气候变化论文题目,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气候变化论文题目一:1、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淮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径流影响研究2、森林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热点和前沿分析——基于CitespaceⅤ的计量研究3、叶尔羌河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4、基于大数据治理对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5、基于APSIM模型评估北方八省春玉米生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6、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三省春玉米产量潜力的时空特征7、未来黑碳气溶胶排放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模拟8、气候变化对中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9、1976-2015年柴达木盆地湖泊演变及其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10、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进展和展望11、未来气候变化对特有物种沙生柽柳分布格局的影响及其保护启示12、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森林树木年轮对气候变化的响应13、近20 a云雾山草地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14、高寒草甸草原净初级生产力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模拟15、气候变化技术机制专门化的困境及其克服16、1980年以来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分析17、气候变化下辽西北春玉米生育期需水量研究18、气候变化对浙江省大气污染的影响19、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冷杉属植物地理分布模拟分析20、欧洲历史上气候变化与鼠疫的关系21、未来气候变化对福建省水稻产量影响的模拟22、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的损失函数研究进展23、气候变化对跨境水资源影响的适应性评估与管理框架24、伏牛山地森林植被物候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25、1951—2016年甘肃乌鞘岭气候变化特征气候变化论文题目二:26、呼伦贝尔草原NDVI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27、青藏高原地表感热通量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28、中国自然地理学中的气候变化研究前沿进展29、气候变化风险及其定量评估方法30、不确定性与复杂性背景下气候变化风险规制立法31、气候变化科学评估与政治决策32、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小麦产量影响的差异性研究——基于Meta回归分析的定量综述33、促进适应气候变化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研究34、气候变化背景下北极海冰对我国冬季气温的影响研究35、气候变化耦合海洋污染的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36、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鸭绿江流域入海水沙通量的影响37、全球气候变化多样性及应对措施38、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地方规划行动——减缓与适应的权衡抉择39、青藏高原湖泊变化遥感监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进展40、基于VIC模型的气候变化对红水河上游流域径流影响研究41、明清小冰期鼎盛期气候变化及其社会响应42、气候变化对通辽草甸草原草本植物物候期的影响43、1901—2014年黄土高原区域气候变化时空分布特征44、减缓与适应: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本收益分析45、植被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研究进展46、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干旱灾害时空特征及其对小冰期气候变化响应研究47、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未来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特征48、气候变化和林火干扰对大兴安岭林区地上生物量影响的动态模拟49、未来气候变化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毛竹异戊二烯排放速率的影响50、火的历史重建及其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关系研究进展气候变化论文题目三:’51、柴达木盆地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分析52、大九湖泥炭磁化率及腐殖化度记录的1853、气候变化背景下1981-2010年中国玉米物候变化时空分异54、辽宁朝阳地区季节冻土最大冻土深度和持续冻结时间与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55、1990~2015年青海省湖泊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56、化学蚀变指数指示古气候变化的适用性探讨57、青海柴达木盆地巴音河上游径流量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58、天山南坡清水河与阿拉沟流域径流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59、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的研究进展60、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水青树年轮宽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61、气候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库分子结构特征与稳定性影响研究进展62、日本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环境合作机制评析:非国家行为体的功能63、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制度竞争——基于欧盟、美国、中国的比较64、华北平原夏玉米潜在产量时空演变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65、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武江流域年径流及最大日流量影响的定量分析66、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径流改变的贡献率及其量化方法研究进展67、气候变化下中国未来综合环境风险区划研究68、叶尔羌河平原绿洲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69、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改善公众健康的挑战与政策建议70、基于暴露度-恢复力-敏感度的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评估与特征分析71、1982—2013年黄河源区植被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72、环青海湖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季风环流因素73、近50a来洮河流域气候变化和干旱演变过程74、气候变化对中国北方季风区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量的影响评价75、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水资源安全的影响气候变化论文题目四:76、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汾河流域径流情势影响分析77、RegCM4模式对雄安及周边区域气候变化的集合预估78、青海湖热力状况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数值研究79、近115a中亚干湿气候变化研究80、浑善达克沙地早全新世气候变化81、古土壤:沉积环境和古气候变化的灵敏指针82、关注气候变化,落实环境教育——中国气候变化教育项目侧记83、气候变化适应性与韧性城市视角下的滨水绿地设计——以美国哈德逊市南湾公园设计研究为例84、美国两党气候变化演讲语篇的隐喻架构分析——以两次关于“巴黎气候协定”的总统演讲为例85、全球气候变化下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86、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冰雹灾害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87、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湖泊动态及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88、气候变化教育:联合国行动框架及其启示89、1260~1911年晋陕蒙毗邻地区寒冻灾害及与气候变化关系90、气候变化下饮水安全及其健康影响因素进展91、新时代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长期战略的新思考92、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壤微生物与植物物种多样性关联分析93、气候变化、林火和采伐对大兴安岭森林碳储量的影响94、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与土壤酶化学计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95、黑河径流对LUCC和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分析96、气候变化下湿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研究进展97、气候变化政策的协同收益研究述评98、气候变化背景下1981~2010中国小麦物候变化时空分异99、全球气候变化对温带果树的影响100、一种新的气候变化敏感区的定义方法与预估气候变化论文题目五:101、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河流溶解性有机质(DOM)影响的研究进展102、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地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103、气候变化对游客生态旅游行为的影响研究——以秦岭地区为例104、西藏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对青稞产量的影响105、气候变化视角下我国林业投资效率研究106、气候变化对牧草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综述107、资产专用性与专业农户气候变化适应性生产行为——基于苹果种植户的微观证据108、东北地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框架研究109、气候变化科学评估与全球治理博弈的中国启示110、气候变化条件下红脂大小蠹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预测111、基于SWAT模型的乌鲁木齐河上游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112、近55 a渭河流域气候变化113、基于HYPE模型评估小洪河流域水资源的气候变化敏感性114、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进展115、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影响及生态需水研究116、空间溢出效应视角下低碳技术创新对气候变化的响应117、基于气候变化特征的广西春玉米播期研究118、不同RCP情景下山东省小麦、玉米关键生育期的气候变化预估119、近60年山西省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对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120、哈尼族社会-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评估——以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农村社区为例121、海南岛1959—2015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122、1981~2010年辽宁省气候变化区划123、气候变化与城市化对城市排水系统的联合挑战124、生育期气候变化对我国水稻主产区单产的影响——基于扩展C-D生产函数的实证分析125、气候变化背景下华北平原夏玉米适宜播期分析126、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扁蓿豆潜在适生区预测。
甲烷浓度变化的有效辐射强迫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甲烷浓度变化的有效辐射强迫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谢冰;张华;杨冬冬【摘要】利用国家气候中心大气环流模式BCC_AGCM2.0,结合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给出的最新有效辐射强迫的概念,模拟了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甲烷浓度增加引起的有效辐射强迫及其气候效应。
得出如下结论:甲烷浓度增加造成的有效辐射强迫的全球平均值为0.49 W/m2;导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0.31℃,升温主要分布在南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全球平均降水量增加0.02 mm/d,赤道辐合带降水中心有向北移动的趋势;地表水汽通量的变化使高纬度地区云量增加(约4%),而中低纬度地区云量减小(约-3%)。
%A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BCC_AGCM2.0 from National Climate Center of China, was used in this work. And the effective radiative forcing (ERF), newly deifned by IPCC AR5, was adopted in discussing the radiative forcing and climate response for methane. The ERF due to the change in methane concentration from pre-industrial was 0.49 W/m2. Because of the change in methane concentration, the global annual mean surface temperature increased by 0.31℃, and precipitation increased by 0.02 mm per day. And there were remarkable increases (by approximately 4%) in the cloud cover in high latitudes of both Northern and Southern Hemisphere, and the cloud cover decreased (by approximately-3%) sharply in tropical areas.【期刊名称】《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年(卷),期】2017(013)001【总页数】6页(P83-88)【关键词】甲烷;有效辐射强迫;气候变化【作者】谢冰;张华;杨冬冬【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 210044【正文语种】中文谢冰,张华,杨冬冬. 甲烷浓度变化的有效辐射强迫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7, 13 (1): 83-88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温室气体的排放显著增加,导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不断上升[1-2]。
厄尔尼诺事件的定义标准 -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

厄尔尼诺事件的定义标准
厄尔尼诺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大范围持续异常偏暖的现象,其评判标准在国际上还存在一定差别。
一般将NINO 3区海温距平指数连续6个月达到0.5℃以上定义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美国则将NINO 3.4区海温距平的3个月滑动平均值达到0.5℃以上定义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为更加充分地反映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整体状况,目前,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在业务上主要以NINO综合区(NINO 1 + 2 + 3 + 4区)的海温距平指数作为判定厄尔尼诺事件的依据﹡,指标如下:NINO综合区海温距平指数持续6个月以上≥0.5℃(过程中间可有单个月份未达指标)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若该区指数持续5个月≥0.5℃,且5个月的指数之和≥4.0℃,也定义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参见《气象学报》,2000, 58(1): 102-109,ENSO事件指数与指标研究
赤道太平洋海温监测区分布图。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暨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暨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2007年度学术年会日程(2008年2月25-27日)2月24日下午16:30-18:30 注册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大厅2月25日上午08:30-09:00 注册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大厅会议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2月25日09:00-09:20 开幕式主持人:罗勇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领导致辞国家气候中心领导讲话李维京09:20-10:40 特邀报告(报告35分钟,讨论5分钟)主持人:罗勇从2008年1月我国南方持续性大雪看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丁一汇院士,国家气候中心2008年冷冬的启示王绍武教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12:00-13:30 午餐午休2月25日下午分会报告专题讨论2月25日18:00 招待会(地点:培训中心育园餐厅)2月26日全天分会报告专题讨论2月26日17:10 大会总结闭幕式主持人:罗勇(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2月27日参观活动(京外代表)分会报告10分钟,讨论2分钟,请报告人提前将PPT文件拷贝会务组专题讨论:20-30分钟第一分会气候变率的机理、预测与气候评价会议地点:气象科技大楼会议中心二楼第六会议室2月25日下午13:30-17:45S1-1 气候变率的诊断与机理研究主持人:封国林宋燕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降水凝结潜热及其影响李栋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青藏高原积雪时空演变特征与我国夏季雨带的关系(2006年开放课题)宋燕,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中国西北及青藏高原沙尘天气动态演变特征(2006年开放课题)王劲松,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大气相对角动量与赤道绕轴角动量相互作用下副热带高压脊线南北移动的动力热力分析王万里,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两种再分析资料Hadley环流时空结构的比较秦育婧,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夏季长江中下游旱涝年气候季节内振荡的特征差异王遵娅丁一汇,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东亚副热带夏季风进程的年代际变化及其机制探讨梁萍,上海市气候中心大气质量南北涛动的季节循环卢楚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半球夏季纬向平均环流的垂直结构异常及其与AAO和ENSO的联系白莹莹,重庆市气象科学研究所副热带北太平洋大气季节内振荡时空特征的诊断研究韩荣青李维京董敏,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诊断预测室/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夏季南亚高压的一组环流指数及其初步分析陈延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西北太平洋季风槽的季节内变化与热带气旋生成研究张秀芝,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专题讨论)2月26日08:30-12:00会议地点:气象科技大楼会议中心二楼第六会议室S1-2 气候模式模拟及预测方法研究主持人:王永光曾刚城市冠层微气候及京津冀地区大气环流耦合效应的数值模拟刘树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研究简介吴统文王兰宁王在志李伟平李清泉等,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室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数值模拟研究(2006年度开放课题)曾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IPCC AR4气候模式对东亚夏季风变化的模拟性能评估孙颖,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气候系统模式对北极涛动的模拟辛晓歌,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室赤道东太平洋前期海温异常对6月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降水影响的数值模拟李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Variability of Regional Precipitation and Associated Physical Process in the NCEP CFS: Focus on the Southwest United States姜允迪,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RegCM3对青藏高原极端气候事件模拟的敏感性研究杨雅薇,上海市气候中心MATCH对中国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分布特征的模拟研究崔振雷张华银燕,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An Updated Coupled Model for Land-Atmosphere Interaction Study曾红玲,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平原河网地区的气象水文模型研究王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基于海温的不同时间尺度南海夏季风强度的最优子集回归预报谷德军,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一种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预测方法的研究刘实,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考虑相关系数不稳定性的季节气候预测方法探讨毛炜峄,新疆气候中心层次分析法在降水气候预测中的应用冯波,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气象局(专题讨论)2月26日下午13:30-17:10会议地点:气象科技大楼会议中心二楼第六会议室S1-3 区域气候分析与评价主持人:李栋梁陈正洪2008年初我国低温雨雪冰冻极端气象灾害的异常性特点张强,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武汉市新一代居民中暑气象模型及中暑指数等级标准研究(2006年开放课题)陈正洪,武汉区域气候中心辽宁省近50年冬半年降雪的气候特征分析(2006年开放课题)赵春雨,沈阳区域气候中心长江流域降水极值的变化趋势(2006年开放课题)姜彤,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华南强降水的低频特征分析信飞,上海市气候中心华北中南部罕见的秋季连阴雨过程分析胡雪红张琳,山东省德州市气象局陕西伏旱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方建刚,陕西省气候中心东亚地区水汽输送与重庆旱涝的联系周浩,重庆市气候中心河南省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分析朱业玉,河南省气候中心海洋模式网页评述毛燕军,浙江省气候中心东营市旱情决策服务系统侯淑梅,山东省东营市气象局(专题讨论)第二分会气候变化检测、预估及其影响评估会议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2月25日下午13:30-17:45S2-1 气候变化监测、检测及成因分析主持人:任国玉陈星胡永云全新世以来气候及其突变事件的模拟与重建陈星,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近三十年来南极平流层的冬春季变暖胡永云,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中国大型蒸发器逐日蒸发观测数据集的建立熊安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我国极端强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周兵,国家气象中心Interdecadal Change i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Hadley Circulation andWinter Temperature in East Asia周波涛,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树轮年表指示的公元1796年以来小兴安岭五营地区温度变化尹红刘洪滨黄磊,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青藏高原气温变化1951-2006代表序列的建立和初步分析任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新的暖冬标准下近56年我国暖冬特征陈峪,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1951-2004年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变化研究王小玲任福民,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诊断预测室我国北方夏半年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的变化特征刘莉红,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珠穆朗玛峰地区近30年来气候变化杨续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云南近46年气候变化趋势特征分析刘瑜,云南省气候中心热带异常风场序列的傅立叶分析方案及试验华文漪王盘兴吴幸毓翁之梅李丽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广东持续性干旱事件的变化及其成因林爱兰,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专题讨论)2月26日上午08:30-12:00会议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S2-2 气候变化模拟及预估主持人:高学杰张华影响我国气候变化的一些成因(特邀报告)张人禾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变暗和变明”对增暖的可能影响赵宗慈,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Reduction of Future Monsoon Precipitation over China: Comparison between a High Resolution RCM Simulation and the Driving GCM高学杰,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统计降尺度方法在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彭莉莉,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植被冠层对地面积雪的影响的观测与模拟研究李伟平孙菽芬季劲钧夏坤,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模式室/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Simulation of dust aerosol and its regional feedbacks over East Asia using a regional climate model张冬峰高学杰,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长江三角洲地区MODIS遥感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对比验证贺千山,上海市气象局黑碳气溶胶辐射强迫全球分布的模拟研究张华,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SF6气体的辐射强迫和全球增温潜能的研究吴金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新“距平”概念下的中国气温变率研究(2006年开放课题)钱诚赵天保,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黑碳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及其对中国夏季降水影响的模拟研究王志立张华郭品文,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石英高学杰,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专题讨论)2月26日下午13:30-17:10会议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S2-3 气候变化影响与评估主持人:沈永平中国地表气温变化对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敏感性张镱锂,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新疆雪冰流域水文过程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及其对下游可持续供水和洪水安全管理的影响沈永平,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土壤碳变化预估的动态模型系统-RothCUK简介张称意,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基于MODIS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生长特征及其与气候的关系何勇董文杰严晓瑜,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运用区域气候模式和全球气候模式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影响方法学研究田展,上海市气候中心武汉市城市热岛强度非对称性变化的研究(2006年开放课题)陈正洪,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上海高温特征及城市化影响研究史军,上海市气候中心气候变暖对华东地区≥0℃积温的影响及对策李军,上海市气候中心近50年来山东省日照市气候变化分析陆桂荣,山东省日照市气象局莒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分析姚文军,山东省莒县气象局(专题讨论)第三分会气候资源评估会议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十楼IPCC会议室2月26日上午08:30开始主持人:刘树华张秀芝朱蓉利用CRCM区域气候模式进行风能资源模拟的技术与方法介绍刘晶淼,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城市化和观测环境变化对边界层内风速影响分析—以河北省为例(2006年开放课题)刘学锋,河北省气候中心江苏省风能资源评价数据收集及分析方法探讨许遐祯陈燕,江苏省气候中心美国2005年《能源政策法》“气候变化”篇评析—兼论对我国制定《能源法》的启示董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湍流通量计算方法和误差的比较研究刘树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热带气旋对中国沿海风电开发的影响张容焱张秀芝等,福建省气候中心我国风能资源气候变化之21世纪情景预测李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TAPM模式风场模拟性能评估及在风资源评价中的应用穆海振,上海市气候中心上海地区高温对用电影响的评估模型建立及风险评估贺芳芳,上海市气候中心近50年中国风速变化及其可能原因江滢罗勇赵宗慈等,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估柳艳香江滢张秀芝陶树旺,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我国的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申彦波,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中国风能资源储量的计算张德朱蓉罗勇,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我国近50年来太阳直接辐射资源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赵东罗勇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RAMS模式在风电场风速预报中的应用孙川永陶树旺罗勇,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风电场风机排布及发电量评估周荣卫何晓凤陶树旺,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风能预报研究进展柳艳香陶树旺张秀芝,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专题讨论)。
目录-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国家气候中心

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2013年度学术年会日程(2014年3月11-12日北京)3月10日下午16:00-18:00 注册(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会议中心一楼大厅)3月11日上午08:00-08:30 注册(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会议中心一楼大厅)3月11日上午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会议中心一楼多功能厅08:30-08:40 开幕式主持人:巢清尘08:40-10:10 大会特邀报告(报告25分钟,答疑5分钟)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联系丁一汇院士,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东亚季风近几十年来的变化特征王会军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The Terrestrial Modeling System 戴永久教授,北京师范大学10:10-10:20 会间休息3月11日上午10:20 -3月12日全天大会交流,讨论专题特邀报告20分钟,一般报告10-15分钟,其中讨论2分钟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会议中心一楼多功能厅10:20-12:00 专题特邀报告(报告18分钟,讨论2分钟)主持人:戴永久两类La Niña对热带外大气环流的影响及其气候效应差异何金海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A new explanation for the cumulus cloud formation and necessary improvement for current cumulus cloud parameterizations in GCMs孙继明研究员,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全球变暖背景下亚洲季风系统格局的变化李栋梁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的PM2.5和对流层臭氧及其排放控制对策的综合分析张华研究员,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气候变化监测:关键问题与解决办法任国玉研究员,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12:00-13: 40 午休3月11日下午大会交流,讨论第一部分气候变率的机理及预测方法研究13:40-14:20 专题特邀报告(报告18分钟,讨论2分钟)主持人:孙继明伍红雨华南冬季气温异常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伍红雨,Song YANG,广东省气候中心/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气候中心ENSO和ISO预测新系统研究进展任宏利,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14:20-16:20 报告13分钟,讨论2分钟山东夏季降水量场预测模型的改进及预测效果检验胡桂芳,孟祥新,汤子东,山东省气候中心西北东部汛期降水的变频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李潇,李栋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夏季降水的动力统计多方案集成预测试验杨杰,江苏省气候中心黑龙江省2013年汛期强降水过程预报试验于梅,赵佳莹,黑龙江省气候中心华南夏季降水的气候影响因子及其在动力模式预测中的应用研究覃卫坚,陆虹,陈思蓉,广西壮族自治区气候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L分布函数与干湿等级的一种理论标准王万里,武汉区域气候中心第二部分气候模式研发及应用16:20-17:40 报告13分钟,讨论2分钟主持人:孙继明伍红雨一种新的云垂直重叠参数化方法荆现文,张华,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中国西北干旱区地面感热变化对东亚夏季风北边缘位置的影响及数值模拟王慧,李栋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A hybrid statistical downscaling model for prediction of winter precipitation in China刘颖,任宏利,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基于DERF2.0 的冬季低温概率订正预报章大全,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基于多模式模拟数据的季节尺度可预报性预估王东阡,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DERF产品在贵州降水主分量逐步回归预报模型中的预报试验白慧,吴战平,李忠燕等,贵州省气候中心,贵州省山地气候与资源重点实验室3月12日上午大会交流,讨论第三部分气候监测技术理论和方法研究08:30-12:00 报告13分钟,讨论2分钟主持人:任宏利王遵娅中国冷空气过程监测方法和等级划分王遵娅,司东,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青藏高原冬季风演变的新特征及其与我国西南气温的关系王颖,李栋梁,王慧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青藏高原积雪变化及其对中国夏季降水的指示意义马丽娟,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台风近地层风特性研究张秀芝,张容焱,王乔乔,国家气候中心/福建省气候中心Impacts of the North India Ocean SST on the extremely cold winters of 2011 and 2012 in the region of Da Hinggan Mountains and its western areas in China高涛等,内蒙古气象科学研究所热带印度洋地区大气季节内振荡产生的前兆信号赵崇博,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上世纪90年代末冬季青藏高原积雪与夏季东亚降水相关型的年代尺度变化司东,丁一汇,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汾渭平原旱涝现状与演变规律分析雷向杰,李化龙,张国宏等,陕西省气候中心等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年际型态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王娜,孙照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山东省气候中心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季节内演变和维持机理研究吴捷,许小峰,金飞飞,任宏利,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夏威夷大学春末西南干旱及其与高原热力作用的影响分析向洋,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服务室印度洋偶极子和华西秋雨的关系研究刘佳,马振峰,杨淑群等,四川省气候中心新疆冬季气温变化及其相关的主要环流因子陈颖,新疆气候中心山东夏季强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及成因分析高理,胡桂芳,孙莎莎,山东省气候中心/山东省气象台12:00-13:40 午休3月12日下午大会交流,讨论第四部分气候变化检测,影响及灾害风险评估13:40-14:20 专题特邀报告(报告18分钟,讨论2分钟)主持人:张华杜尧东广州地区灰霾对死亡率的影响及其季节和人群特征杜尧东,刘涛,广东省气候中心/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IPCC《对2006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2103增补:湿地》的基本内容与MLP的处理张称意,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评估室14:20-16:30 报告13分钟,讨论2分钟由一套格点化资料所反映的中国区域气温和高温事件变化吴佳,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近30年中国日降雨的时空变化冯瑶,赵昕奕,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华中地区城市化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任永建,刘敏,方思达,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三峡区域气候变化模拟研究董新宁,程炳岩,王勇等,重庆市气候中心冬小麦越冬冻害的气候风险评估与区划莫志鸿,霍治国,叶彩华,北京市气候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安徽省冬小麦干旱风险评估王胜,田红,谢五三,安徽省气候中心基于MODIS的长三角地表温度时空变化研究胡恒智,温家洪,上海市气候中心杭州地区霾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及预报摘要曹俊元,周娟,曾宪忠,杭州市气象台。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暨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暨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2008年度学术年会日程(初步)(2009年2月12-13日)2月11日下午16:30-18:30 注册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会议中心一楼大厅2月12日上午08:30-09:00 注册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会议中心一楼大厅2月12日上午会议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会议中心一楼多功能厅09:00-09:30 开幕式中国气象局领导致辞国家气候中心领导讲话09:30-12:00 特邀报告(报告25分钟,讨论5分钟)中国季风雨带年代际尺度移动和预测丁一汇院士,国家气候中心全新世中国气候湿润度变化的两个基本模态王绍武教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气候变化与中国粮食安全林而达研究员,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东半球夏季越赤道气流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研究孙照渤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流域水循环与水文预测夏军研究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2:00-13:30 午餐午休2月12日下午-13日分会报告(10-15分钟,包括答疑2分钟)专题讨论、小结(30分钟)2月12日18:15 招待会(地点:待定)2月13日17:00 大会总结闭幕式第一分会气候变率的机理及预测方法研究2月12日下午13:45-17:45S1-1 气候变率的诊断与机理研究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准两年振荡与ENSO贾建颖孙照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秋季北太平洋海温对我国冬季降水的影响艾孑兑秀杨明珠孙林海韩荣青,国家气候中心南亚高压活动特征及其与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关系周兵胡景高,国家气象中心亚洲-太平洋涛动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的关系周波涛崔绚赵平,国家气候中心变年循环参考系下的中国气候年际变率研究(开放课题)钱诚赵天保吴召华符淙斌,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半球中高纬大气环流异常对拉尼娜事件的衰减作用韩荣青任福民李维京,国家气候中心东亚冬季风对中国东北冬季气温变化影响的分析刘实,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冬季大气环流系统变化对中国冬季气温的影响分析朱艳峰,国家气候中心南亚高压气候异常研究彭丽霞孙照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MJO对我国冬季降水和环流的影响贾小龙,国家气候中心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对中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影响刘芸芸丁一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家气候中心热带印度洋SST海盆模态的“充电/放电”作用—对夏季南亚高压的影响杨建玲刘秦玉,宁夏气候中心/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实验室淮河流域降水的时空变化的标度特征宋寔陈星程兴无,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异常与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关系的SVD分析周浩,重庆市气候中心北半球绕极涡的变异特征及其在汛期降水预测中的应用顾思南,宁波市气象台海温异常与东亚季风及信风之间的关系向华,浙江省湖州市气象局专题讨论,小结2月13日上午08:30-12:00S1-2 气候模式与预测方法研究中国气象局气候系统模式研究进展吴统文,国家气候中心利用CAM-RegCM嵌套模式预测我国夏季降水异常邓伟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区域月平均温度和降水预测方法的预测能力分析陈丽娟李维京,国家气候中心区域气候模式在气候预测业务中的应用张英娟,北京市气候中心An Simulation Study of the 20th Century Climate By the BCC Climate Model董敏吴统文王在志,国家气候中心CAM3模式海气湍流通量参数化的改进及其应用李忠贤孙照渤陈海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区域卫星遥感土壤湿度同化系统研究师春香,中国气象局卫星研究所气候模式中不同积雪覆盖率参数化方案的比较分析李伟平,国家气候中心基于赤道中太平洋冬季表层-次表层海温异常早期信号的淮河流域降水预报陆波,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基于SWA T模型的汉江流域径流模拟夏智宏,武汉区域气候中心青藏高原气温极值概率变化的模拟试验任雨张雪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公度法预测模式的建立和应用吴泓,南京市气象局广东热带气旋预测系统简介胡娅敏,广东省气候中心近57年常州寒潮的变化特征及寒潮预报雷正翠,江苏省常州市气象局朝阳市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系统设计常中波张国林梁群,辽宁省朝阳市气象局基于月动力延伸预报最优信息的中国降水降尺度预测模型(确认摘要)山东省气候中心专题讨论,小结2月13日下午13:45-17:00S1-3 区域气候及极端气候事件成因分析社会对极端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应急响应程度的定量评估研究陈正洪,武汉区域气候中心2008年甘肃省河西地区春、夏旱影响及成因分析冯建英,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北大西洋涛动与吉林省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张丽,吉林省气候中心2008年南方冻雨与夏季风降水的早期信号符娇兰钱维宏,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基于RS和GIS的2008年湖北省特大雪灾的监测评估梁益同夏智宏,武汉区域气候中心2008年初江南雨雪冰冻过程的天气气候分解丁婷钱维宏,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陕西春季干旱的环流特征分析方建刚,陕西省气候中心2008年1-2月宁夏持续连阴雪低温极端天气气候背景及成因分析纳丽, 宁夏气候中心2008年华南前汛期一次连续大暴雨过程成因的分析李兴荣,深圳市气象局安徽省气温序列的均一性检验程智,安徽省气候中心辽西地区春播期干旱及天气特征研究张国林, 辽宁省朝阳市气象局2008年常州两次寒潮天气的对比分析史诗杨,江苏省常州市气象局焦作市持续冰雪低温天气气候特征及其分析预报司福意,河南省焦作市气象局阿克苏地区大降水天气的气候特征胡翠珍,新疆阿克苏地区气象局副高脊点的东西移动与冬夏季风中的经向垂直切变-2008年我国北方冬旱的应用诊断王万里武汉区域气候中心重庆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分析(确认摘要)张天宇,重庆市气候中心辽宁区域性春旱的大气环流及影响因子分析(确认摘要)阎琦, 辽宁省鞍山市气象局专题讨论,小结第二分会气候变化检测,预估和气候资源评估2月12日下午 13:45-17:45S2-1 气候变化监测和预估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历史、现状与问题陈星,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未来10-20年中国气温变化趋势估算赵宗慈王绍武罗勇江滢,国家气候中心中国北方未来20-50年干旱前景的预测研究封国林,国家气候中心2050年前中国旱涝格局趋势预估翟建青曾小凡苏布达姜彤,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国家气候中心北极海冰遥感监测与分析郑照军,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小兴安岭红松树木生长的气候响应机制研究尹红刘洪滨黄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家气候中心全新世气候变化信号的检测-孢粉气候响应面函数的应用赵传湖陈星,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气候变化对祁连山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及生态环境的影响(确认摘要)张存杰,兰州区域气候中心珠三角地区常规气象站气温与土地覆被、人口要素的关系研究窦浩洋赵昕奕,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气象站记录的中国区域气温变化特征郝立生,河北省气候中心1963-2007年安徽省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探讨温华洋,安徽省气候中心东亚季风对我国华北地区降水蒸发差的影响李娇,辽宁省铁岭市气象局中国西北及青藏高原沙尘天气动态演变特征(确认摘要)王劲松,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河湟谷地气候变化对高原鼠害的影响马生玉,青海省格尔木市气象局山东省气候监测系统介绍(确认摘要)顾伟宗,山东省气候中心专题讨论,小结2月13日上午08:30-12:00S2-2 气候资源评估与大气环境城市气候研究的一些发展动态胡非,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家气候中心风能资源评估数值模式系统的开发进展朱蓉何晓凤周荣卫程兴宏,国家气候中心欧盟-中国能源环境项目研究进展张秀芝,国家气候中心中国风速变化多气候模式模拟检验及未来风速变化预估江滢罗勇赵宗慈,国家气候中心MM5与CFD软件相结合对复杂地形风能资源数值模拟初探何晓凤周荣卫朱蓉,国家气候中心风云三号卫星紫外臭氧垂直探测仪反演产品及其初步检验黄富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地面太阳辐射的变化、影响因子及其可能气候效应的最新研究进展申彦波赵宗慈石广玉,国家气候中心城市建筑物动力冠层方案的引入及应用研究周荣卫蒋维楣何晓凤,国家气候中心上海城市化进程导致的局地气温变化特征侯依玲,上海市气候中心Nudging源同化方案在中国空气质量预报中的应用程兴宏,国家气候中心专题讨论,小结2月13日下午13:45-17:00S2-3 气候变化检测及成因分析中国地面气温变化检测的若干问题任国玉,国家气候中心中日美三套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资料集的比较研究任福民,国家气候中心中国北方夏半年极端干期变化的区域特征刘莉红翟盘茂郑祖光,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的研究胡国权,国家气候中心内蒙古近50年气温和降水极端气候事件的检测分析尤莉戴新刚张宇,内蒙古气候中心江淮梅雨典型性的变化特征研究梁萍,上海市气候中心我国近50年高空温度变化趋势分析郭艳君丁一汇,国家气候中心西北干旱区气温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区域响应孙杨张雪芹,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东北地区冬季降雪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区划研究(开放课题)赵春雨,沈阳区域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地震与珠江大洪水刘利平卢伶俊马经广,广东省水文局宁夏河东沙地近百年气候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李艳春,宁夏气候中心吉林省近56年气候变化趋势分析程红军,吉林省气候中心气候变暖背景下太原市霜冻的变化规律研究钱锦霞,山西省气候中心安顺市近45年气候变化分析杨忠明,贵州省安顺市气象台50多年来本溪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吉奇魏军, 辽宁省本溪市气象局专题讨论,小结17:00-17:30 大会总结闭幕式。
大气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_任国玉

纪念2005年世界气象日大气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①任国玉 高 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北京 100081)提 要 合理开发利用陆地淡水资源是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大气水资源决定了地表和地下水资源的数量与质量。
我国大气水资源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和时间变化特征,其年代以上时间尺度的变化尤其引人注目。
开展系统的大气水资源普查和区划、监测和预测大气水资源的多尺度变化、加强相关组织和机构建设,可以为水资源规划和管理提供有力支持,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大气水资源 气候 气候变化 可持续发展 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天气、气候、水与可持续发展。
这个主题反映了天气和气候在陆地水资源形成、演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反映了天气和气候通过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同时也表明了世界气象组织对天气、气候与水资源和可持续发展之间联系的密切关注。
实现陆地淡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和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全球性紧迫任务,受到WMO及世界各国气象工作者的关注[1~2]。
进入21世纪,水资源的研究、规划、开发和管理对于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实现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尤其紧迫。
我国北方和西部淡水资源短缺,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多数供水不足,100多座严重缺水。
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中国尤其是北方和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陆地淡水资源由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三个部分组成。
大气水包含大气中的水汽及其派生的液态水和固态水的总和。
常见的天气气候现象如云、雾、雨、雪、霜等是大气水的存在形式。
降雨和降雪合称大气降水,是大气中的水汽向地表输送的主要方式和途径,也是陆地水资源最活跃、最易变的环节。
大气降水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最终补给来源。
海洋和陆地的蒸发是水循环中的关键环节,是大气水资源的基本来源。
陆地上的大气降水和蒸发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和时间变化规律。
第五届地球小博士全国地理科技大赛高中组试题(含答案)

图1第五届地球小博士全国地理科技大赛高中组试题(含答案)主题: 低碳生活 ,从我做起选择题参考答案:01-05:BACCC ; 06-10:DBABA ; 11-15:BADCC ; 16-20:DDCCB ;21-25:DBAAA ; 26-30:ADADB ; 31-35:AABBB ; 36-40:DBAAC一、单项选择题(请把选择题答案填在后面的表格内,每小题1.5分,共60分)1.关于大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比构成),说法正确的是:A. 二氧化碳占21%左右B. 二氧化碳在大气中不足1%C. 二氧化碳占78%左右D. 氧气和二氧化碳是大气中最主要的成分就整个地球大气来说,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能被大气接收和转化的过程十分复杂,其加热大气的过程大致可以用图1表示。
读图完成2-6题。
2.每平方米面积每秒可接收到的①辐射能大约为:A. 1354焦耳B. 1534焦耳C. 3154焦耳D. 5431焦耳3.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 ①——以长波辐射为主B. ②——大约为①辐射量的19%C. ③——是加热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D. ④——多云的夜晚辐射能力减弱4.人们通常称之为大气的“温室效应”(greenhouseeffect )主要是和哪个过程相关?A. ①和②B. ②和③C. ③和④D. ②和④ 5.低层大气的主要组成中,吸收③辐射的主要是:A. 水汽和氧气B. 氮气和水汽C. 二氧化碳和水汽D. 氧气和氮气6.多云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小,主要是因为A. ②增强,③减弱B. ②减弱,③增强C. ③增强,④减弱D. ②减弱,④增强图2为“全球碳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7-11题。
7.根据图2所示,下列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中,与全球碳循环密切相关的是①维持着地表温度 ②经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积累下来,成为矿物燃料图2③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光热④地球上水、大气运动的动力来源A.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 ①④8.如图2所示,碳循环中,碳的生物循环(不包括形成化石燃料)周期大约:A.20年 B.200年 C. 2000年 D. 200万年9.如图2所示,地球中的“碳”主要储存在:A.绿色植物中 B.大气中 C. 岩石圈中 D. 海洋水体中10.“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
基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的中国干旱变化趋势研究

基 于 综 象 旱 指 的 中 国 干 旱 变 化 趋 势 研 究 口 干 数
邹 旭 恺 任 国 玉 张 强
中国气象局 气候研 究开放实验室 ,国家气候中心 ,北 京 1 0 8 001
Re o u hn a g 0 0 nGu y ,Z agQin .2 1 .Dru hsvrain hn ae nacmp u didxo tooo i l ru h J.C i t n n i o g t ait si C iab sdo o o n e f e rlgc o g t[] l i a dE v o n n me ad ma c —
wad t n s f r u h ra , t inf a t rn sb i u di eS n h a a gRie ai ,t e i h v r r r d o g t e s wi s ic n e d e g f n t o g u j n v rb s e od a h g i t n o nh i n h a e e L o Ri
西 南诸 河 流 域 东 南 部 等 地 ,最 长 持 续 时 间可 达 4 月 以上 ;北 方 江 河 流 域 干 旱 面 积 一 般 表 现 出增 加 趋 势 ,其 中 个
松 花江流域 、辽河流域 、海河流域干旱 面积 出现 显著 的增加趋 势 ,辽 河流域 、海河流 域 、黄河 流域在 2 0世 纪 9 O年代中 唇期至 2 世 纪前期 连续数年出现大范 围干旱 ,南 方大多数江 河流域 干旱面 积的变化趋 势不 明显 ,只 1 有 西南 诸河 流域有显著 的减少趋势 。 关键 词 综合 气象干旱指数 c 江河流域 I 干旱面积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关于2023年度优秀气象科技前沿动态研究报告评选结果的通报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关于2023年度优秀气象科技前沿动态研究报告评选结果的通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
•【公布日期】2024.02.06
•【文号】气科函〔2024〕8号
•【施行日期】2024.02.06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气象其他规定
正文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关于2023年度
优秀气象科技前沿动态研究报告评选结果的通报
气科函〔2024〕8号各省(区、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有关高校: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结合,我司组织开展了2023年度气象科技前沿动态研究工作。
各单位按照有关要求,围绕气象科技创新的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持续跟踪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科技动态、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认真组织开展气象科技前沿动态研究,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报告,为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参考。
在广泛征集基础上,组织专家开展了优秀研究报告遴选评审工作,确定《地形影响下的对流和降雨研究进展》等50篇报告为2023年度气象科技前沿动态优秀研究报告,具体名单见附件。
特此通报。
附件:2023年度优秀气象科技前沿动态研究报告评选结果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
2024年2月6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暨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2007年度学术年会日程(2008年2月25-27日)2月24日下午16:30-18:30 注册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大厅2月25日上午08:30-09:00 注册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大厅会议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2月25日09:00-09:20 开幕式主持人:罗勇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领导致辞国家气候中心领导讲话李维京09:20-10:40 特邀报告(报告35分钟,讨论5分钟)主持人:罗勇从2008年1月我国南方持续性大雪看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丁一汇院士,国家气候中心2008年冷冬的启示王绍武教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12:00-13:30 午餐午休2月25日下午分会报告专题讨论2月25日18:00 招待会(地点:培训中心育园餐厅)2月26日全天分会报告专题讨论2月26日17:10 大会总结闭幕式主持人:罗勇(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2月27日参观活动(京外代表)分会报告10分钟,讨论2分钟,请报告人提前将PPT文件拷贝会务组专题讨论:20-30分钟第一分会气候变率的机理、预测与气候评价会议地点:气象科技大楼会议中心二楼第六会议室2月25日下午13:30-17:45S1-1 气候变率的诊断与机理研究主持人:封国林宋燕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降水凝结潜热及其影响李栋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青藏高原积雪时空演变特征与我国夏季雨带的关系(2006年开放课题)宋燕,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中国西北及青藏高原沙尘天气动态演变特征(2006年开放课题)王劲松,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大气相对角动量与赤道绕轴角动量相互作用下副热带高压脊线南北移动的动力热力分析王万里,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两种再分析资料Hadley环流时空结构的比较秦育婧,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夏季长江中下游旱涝年气候季节内振荡的特征差异王遵娅丁一汇,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东亚副热带夏季风进程的年代际变化及其机制探讨梁萍,上海市气候中心大气质量南北涛动的季节循环卢楚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半球夏季纬向平均环流的垂直结构异常及其与AAO和ENSO的联系白莹莹,重庆市气象科学研究所副热带北太平洋大气季节内振荡时空特征的诊断研究韩荣青李维京董敏,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诊断预测室/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夏季南亚高压的一组环流指数及其初步分析陈延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西北太平洋季风槽的季节内变化与热带气旋生成研究张秀芝,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专题讨论)2月26日08:30-12:00会议地点:气象科技大楼会议中心二楼第六会议室S1-2 气候模式模拟及预测方法研究主持人:王永光曾刚城市冠层微气候及京津冀地区大气环流耦合效应的数值模拟刘树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研究简介吴统文王兰宁王在志李伟平李清泉等,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室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数值模拟研究(2006年度开放课题)曾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IPCC AR4气候模式对东亚夏季风变化的模拟性能评估孙颖,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气候系统模式对北极涛动的模拟辛晓歌,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室赤道东太平洋前期海温异常对6月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降水影响的数值模拟李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Variability of Regional Precipitation and Associated Physical Process in the NCEP CFS: Focus on the Southwest United States姜允迪,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RegCM3对青藏高原极端气候事件模拟的敏感性研究杨雅薇,上海市气候中心MATCH对中国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分布特征的模拟研究崔振雷张华银燕,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An Updated Coupled Model for Land-Atmosphere Interaction Study曾红玲,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平原河网地区的气象水文模型研究王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基于海温的不同时间尺度南海夏季风强度的最优子集回归预报谷德军,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一种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预测方法的研究刘实,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考虑相关系数不稳定性的季节气候预测方法探讨毛炜峄,新疆气候中心层次分析法在降水气候预测中的应用冯波,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气象局(专题讨论)2月26日下午13:30-17:10会议地点:气象科技大楼会议中心二楼第六会议室S1-3 区域气候分析与评价主持人:李栋梁陈正洪2008年初我国低温雨雪冰冻极端气象灾害的异常性特点张强,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武汉市新一代居民中暑气象模型及中暑指数等级标准研究(2006年开放课题)陈正洪,武汉区域气候中心辽宁省近50年冬半年降雪的气候特征分析(2006年开放课题)赵春雨,沈阳区域气候中心长江流域降水极值的变化趋势(2006年开放课题)姜彤,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华南强降水的低频特征分析信飞,上海市气候中心华北中南部罕见的秋季连阴雨过程分析胡雪红张琳,山东省德州市气象局陕西伏旱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方建刚,陕西省气候中心东亚地区水汽输送与重庆旱涝的联系周浩,重庆市气候中心河南省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分析朱业玉,河南省气候中心海洋模式网页评述毛燕军,浙江省气候中心东营市旱情决策服务系统侯淑梅,山东省东营市气象局(专题讨论)第二分会气候变化检测、预估及其影响评估会议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2月25日下午13:30-17:45S2-1 气候变化监测、检测及成因分析主持人:任国玉陈星胡永云全新世以来气候及其突变事件的模拟与重建陈星,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近三十年来南极平流层的冬春季变暖胡永云,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中国大型蒸发器逐日蒸发观测数据集的建立熊安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我国极端强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周兵,国家气象中心Interdecadal Change i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Hadley Circulation andWinter Temperature in East Asia周波涛,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树轮年表指示的公元1796年以来小兴安岭五营地区温度变化尹红刘洪滨黄磊,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青藏高原气温变化1951-2006代表序列的建立和初步分析任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新的暖冬标准下近56年我国暖冬特征陈峪,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1951-2004年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变化研究王小玲任福民,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诊断预测室我国北方夏半年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的变化特征刘莉红,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珠穆朗玛峰地区近30年来气候变化杨续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云南近46年气候变化趋势特征分析刘瑜,云南省气候中心热带异常风场序列的傅立叶分析方案及试验华文漪王盘兴吴幸毓翁之梅李丽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广东持续性干旱事件的变化及其成因林爱兰,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专题讨论)2月26日上午08:30-12:00会议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S2-2 气候变化模拟及预估主持人:高学杰张华影响我国气候变化的一些成因(特邀报告)张人禾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变暗和变明”对增暖的可能影响赵宗慈,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Reduction of Future Monsoon Precipitation over China: Comparison between a High Resolution RCM Simulation and the Driving GCM高学杰,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统计降尺度方法在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彭莉莉,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植被冠层对地面积雪的影响的观测与模拟研究李伟平孙菽芬季劲钧夏坤,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模式室/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Simulation of dust aerosol and its regional feedbacks over East Asia using a regional climate model张冬峰高学杰,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长江三角洲地区MODIS遥感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对比验证贺千山,上海市气象局黑碳气溶胶辐射强迫全球分布的模拟研究张华,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SF6气体的辐射强迫和全球增温潜能的研究吴金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新“距平”概念下的中国气温变率研究(2006年开放课题)钱诚赵天保,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黑碳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及其对中国夏季降水影响的模拟研究王志立张华郭品文,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石英高学杰,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专题讨论)2月26日下午13:30-17:10会议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S2-3 气候变化影响与评估主持人:沈永平中国地表气温变化对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敏感性张镱锂,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新疆雪冰流域水文过程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及其对下游可持续供水和洪水安全管理的影响沈永平,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土壤碳变化预估的动态模型系统-RothCUK简介张称意,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基于MODIS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生长特征及其与气候的关系何勇董文杰严晓瑜,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运用区域气候模式和全球气候模式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影响方法学研究田展,上海市气候中心武汉市城市热岛强度非对称性变化的研究(2006年开放课题)陈正洪,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上海高温特征及城市化影响研究史军,上海市气候中心气候变暖对华东地区≥0℃积温的影响及对策李军,上海市气候中心近50年来山东省日照市气候变化分析陆桂荣,山东省日照市气象局莒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分析姚文军,山东省莒县气象局(专题讨论)第三分会气候资源评估会议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十楼IPCC会议室2月26日上午08:30开始主持人:刘树华张秀芝朱蓉利用CRCM区域气候模式进行风能资源模拟的技术与方法介绍刘晶淼,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城市化和观测环境变化对边界层内风速影响分析—以河北省为例(2006年开放课题)刘学锋,河北省气候中心江苏省风能资源评价数据收集及分析方法探讨许遐祯陈燕,江苏省气候中心美国2005年《能源政策法》“气候变化”篇评析—兼论对我国制定《能源法》的启示董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湍流通量计算方法和误差的比较研究刘树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热带气旋对中国沿海风电开发的影响张容焱张秀芝等,福建省气候中心我国风能资源气候变化之21世纪情景预测李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TAPM模式风场模拟性能评估及在风资源评价中的应用穆海振,上海市气候中心上海地区高温对用电影响的评估模型建立及风险评估贺芳芳,上海市气候中心近50年中国风速变化及其可能原因江滢罗勇赵宗慈等,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估柳艳香江滢张秀芝陶树旺,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我国的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申彦波,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中国风能资源储量的计算张德朱蓉罗勇,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我国近50年来太阳直接辐射资源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赵东罗勇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RAMS模式在风电场风速预报中的应用孙川永陶树旺罗勇,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风电场风机排布及发电量评估周荣卫何晓凤陶树旺,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风能预报研究进展柳艳香陶树旺张秀芝,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专题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