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诵读法古今谈-模板
文言文教学中有效诵读的方法探究
![文言文教学中有效诵读的方法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74c87b5f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af.png)
文言文教学中有效诵读的方法探究
随着文言文的逐渐深入,许多学生在诵读时经常遇到困难。
因此,本文将探讨文言文
教学中有效的诵读方法。
一、口齿清晰
口齿清晰是诵读的核心要素,是诵读的前提和基础。
在诵读时,尤其要注意每个字的
发音,任何一个字的发音不清晰,都会影响整句话的准确性。
二、细读
文言文的句子常常较长,遣词造句也较为繁复,而细读是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言文句
子的有效方法。
细读时,可以将句子分为若干个意群,然后再分析每个意群的意思。
三、声音顿挫
顿挫是一种声音节奏,诵读时合理运用顿挫能让诵读更有节奏感和生动感。
顿挫分为
停顿和加强。
停顿是指在句子中停顿或轻微停顿的声音,加强是指将某一个字或某一部分
词组重读或加强读出。
四、情感表达
文言文可以表达丰富的情感,而情感的表达需要适当的语音和表情。
在诵读时要将自
己的情感与文言的情感有机融合,如有悲伤的语句要适当降低音调,有喜悦的语句要轻快
愉悦。
五、正确朗读
正确朗读是指正确地读出文言文的语音、语调、语意和意境,要善于把握文言的古韵,因为文言文注重音律韵律,这是同现代汉语朗读方式不同的地方。
综上所述,文言文的诵读需要口齿清晰,细读分析,合理运用顿挫,正确表达情感,
正确朗读是五种有效的方法。
这些方法需要在长时间的学习和练习中渐渐熟练掌握,才能
发挥最好的效果。
文言文教学中有效诵读的方法探究
![文言文教学中有效诵读的方法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baee7078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dd.png)
文言文教学中有效诵读的方法探究【摘要】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言文教学中有效的诵读方法对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探讨文言文诵读的重要性、特点以及有效的诵读方法,提出了声韵平仄和停顿节奏的重要性。
声韵平仄是文言文诵读的基础,而停顿与节奏的掌握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表达文言文的语调和情感。
结合传统文言文教学的实际,本文强调了有效的诵读方法对提高学生文言文水平的重要性,并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维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教师应该重视文言文诵读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在提高学生文言文水平的也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诵读、有效方法、声韵平仄、停顿、节奏、学生水平提高、重要性、意义。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被认为是学生学习汉语的重要内容。
由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和诵读感到困难和无趣。
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重视熟悉文言文的语法和词汇,却忽略了对于文言文诵读的重要性和技巧的传授。
文言文的诵读,不仅仅是为了熟悉文言文的音韵和语调,更重要的是通过诵读来领悟古人的思想和情感。
而有效的文言文诵读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文言文的内涵,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水平。
探究文言文教学中有效诵读的方法,对于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热爱和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将探讨文言文教学中有效诵读的方法,旨在提供一些实践性的建议和指导,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诵读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就感。
1.2 研究意义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进学生的文化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而对于文言文教学中有效诵读方法的探究,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古代经典文化,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理解和分析文言文文本时更加准确地把握作者的用意。
文言文教学中有效诵读的方法探究
![文言文教学中有效诵读的方法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5bf7dba9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0b.png)
文言文教学中有效诵读的方法探究
在文言文教学中,有效的诵读方法对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
以下将探究
一些有效的诵读方法。
正确的声音语调是诵读的基础。
要求学生在诵读时注意声音语调的起伏和停顿的位置,使诵读更加自然流畅。
学生要注意正确发音,尤其是一些易错的音节和音调,如句首的平声、入声字等,以免给学生埋下了一些困扰,增加学习的难度。
注重情感表达是诵读的重要环节。
文言文作为古代文学的一种形式,注重表达情感。
在诵读时,学生要理解文言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并通过声音语调和语气来表达出来,以便
更好地传达文言文的意境和情感给听者。
学生可以通过模仿老师或者其他学生的演示来提
高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
注重节奏感是诵读的关键。
文言文有一种古典的韵律感,其特点是音节的平仄交替。
在诵读时,学生要注意掌握词句的韵律,将平声和仄声的音节用声音加以区分,以增加诵
读的节奏感。
学生还可以通过练习诵读一些有韵律感的句子或者韵文来提高节奏感。
注重意境塑造是诵读的目标。
文言文中的意境对诵读有很大的影响。
学生在诵读时要
理解文言文所表达的意义,通过声音语调、音调、情感表达等手段来营造出文言文中所描
绘的场景和氛围,使听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言文的意境。
学生可以通过解读文章的情节
和情感来把握文章的意境,然后通过诵读来表现出来。
有效的诵读方法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正确的声音语调、情感表达、节奏感和意境塑造等方面的训练,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学习
成绩。
浅谈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法
![浅谈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法](https://img.taocdn.com/s3/m/84152301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f0.png)
浅谈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语言,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是至关重要的,而文言文的诵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对文言文的诵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力和理解能力。
如何有效地进行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成为了语文教师们共同面临的问题。
一、文言文诵读的重要性文言文诵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相比于现代汉语,文言文有着更为严谨和繁复的语法结构,以及特有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通过诵读,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文言文的音韵美和古朴风采,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
文言文诵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不同,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诵读练习,学生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出深厚的文学情操和高超的语言艺术修养。
文言文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文言文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和审美特点,通过诵读文言文,学生可以接触到更为丰富深厚的文学世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培养出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文言文诵读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二、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法1. 提倡反复朗读。
初中生对于文言文的接触较少,对于古文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还不够熟悉,因此在诵读时需要进行反复朗读。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文言文课文或者古诗词进行反复朗读,让学生逐渐熟悉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语调节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和节奏感。
2. 配以解读讲解。
在诵读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进行解读讲解。
文言文的表达方式通常比较含蓄和隐晦,学生可能对其中的含义产生困惑,在诵读的同时应该适时对文言文进行解读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真正含义。
3. 辅助多媒体教学。
在文言文诵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优秀的文言文诵读录音或视频,让学生听一边诵读一边模仿,以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和表达能力。
浅谈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法
![浅谈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法](https://img.taocdn.com/s3/m/939a606e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49.png)
浅谈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法【摘要】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目前文言文诵读教学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本文从理论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施策略和案例分析等方面探讨了文言文诵读教学法。
通过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实际教学,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也对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法的意义进行了探讨,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介绍和分析,可以为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浅谈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法、重要性、现状、理论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施策略、案例分析、意义、展望、总结。
1. 引言1.1 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的重要性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在学生语文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言文的诵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文言文的阅读需要一定的语文基础,尤其是对文字、词汇和语法的掌握,通过诵读文言文,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感。
文言文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学价值,通过诵读文言文,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学的认识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1.2 文言文诵读教学的现状目前,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不高,很多学生认为文言文晦涩难懂,缺乏现实意义,导致他们对文言文诵读缺乏积极性。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文言文诵读教学往往被压缩到辅助性地位,难以得到充分重视。
一些教师对文言文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缺乏更新,无法引导学生正确地学习和理解文言文诵读。
文言文诵读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有的教师注重诵读的声音、语调等表面形式,忽视了文言文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内涵。
一些学校的文言文教学资源匮乏,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资源支持,限制了学生全面发展。
当前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仍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需要教师和学校共同努力,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诵读水平和兴趣。
浅谈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法
![浅谈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法](https://img.taocdn.com/s3/m/9c9fd87a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48.png)
浅谈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法近年来,文言文诵读教学备受关注,被认为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学生来说,文言文诵读既是一种语言技能的培养,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理解。
由于文言文的独特性,教师们在文言文诵读教学方面面临很多挑战。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一、教学内容在进行文言文诵读教学时,首先要明确教学内容。
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其特点是古老、规范、精练。
在选取文言文诵读的教学内容时,教师首先要选择一些代表性的经典篇目,既能展示文言文的独特魅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论语》中的《学而篇》、《中庸篇》等,以及《三字经》、《百家姓》等都是非常适合作为文言文诵读的教学内容。
教师还需要注重对所选内容的解读,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表达方式,使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领略文言文的韵味,同时也能够理解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思想。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既注重选材优秀,又注重内涵的挖掘。
二、教学方法在进行文言文诵读教学时,教学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
传统的文言文诵读教学方法主要是师生对诵读内容进行反复朗诵,强调“背诵”和“读诵”,重视语音语调的规范,并且通过理解注释来领悟文章的意义。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今天显得有些单一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进行文言文诵读教学时,应该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例如可以通过解读、讲解等方式深入挖掘文言文的内涵,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含义和表达方式;同时也可以通过朗诵、朗读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知和掌握,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其魅力。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创设多样化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实施策略在进行文言文诵读教学时,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实施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需要注重在文言文诵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语音语调。
文言文的语音语调对于整个句子的表达和理解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规范正确的语音语调,并且反复进行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古诗文诵读方法例谈
![古诗文诵读方法例谈](https://img.taocdn.com/s3/m/c92128ec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06.png)
古诗文诵读方法例谈
古诗文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具有深刻的哲理和情感,还能够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和修养。
诵读古诗文有利于强化记忆,提高口感表达能力和培养优美的语感。
以下是一些关于古诗文诵读的方法:
1. 理解古诗文的背景和内涵,找到文本中的重点表达和情感。
2. 把古诗文划分成有意义的单位,诵读这些单位的时候可以加上适当的停顿和抑扬顿挫,突出重点。
3. 学习古代语言,理解古文的语法和词汇,使诵读更加真切地传达出原诗的韵味和美感。
4. 注意语调的升降和变化,创造适合情感和意境的语音表达来传递古诗文的情感。
5. 尝试使用不同的声音、语速和节奏来表达古诗文的节奏和呼吸感觉,使读者感受到自然的韵律和生动的情感。
6. 将古诗文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创造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使经典诗文晋升为自己的情感发声。
总的来说,古诗文诵读不仅要注意语言表达技巧,还要理解古代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把握古典文化的精髓,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到古代文学的韵味和美感。
文言文的朗读方法和技巧
![文言文的朗读方法和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7da1e93f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c2.png)
文言文的朗读方法和技巧
文言文,源于古代汉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要想真正领略它的魅力,就需要掌握一些朗读方法和技巧。
一、用气抑扬顿挫。
文言文一般采取抑扬顿挫的语调,即上升
的部分比下降的部分更长、更重,这是为了使文言文听起来有节
奏感,充满音乐之美。
二、讲究停顿。
停顿是将整个文言文分为若干个独立的意群,
使听者更容易理解文意,对于长句尤其重要。
一般来说,停顿时
间可以短暂一些,但不宜过长,否则会影响阅读的连贯性。
三、注重字音字调。
文言文中存在许多繁复的字音和字调,如“平仄”、“双声”、“上声”、“去声”等等,在朗读时应注意把握,以
避免语音上的错误。
四、讲求节奏感。
文言文有自己独特的节奏,因此在朗读时也
要适度加强语音的重心,增强语音的节奏感,以达到吸引听众的
效果。
朗读文言文需要讲究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但最重要的是要在实
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从中不断发现、总结、掌握,才能真正达到
熟练的地步。
浅谈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法
![浅谈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法](https://img.taocdn.com/s3/m/6c3c5b2b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a0.png)
浅谈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法
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初中阶段是学生接触和掌握文言文的重要阶段,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文言文诵读教学,成为了初中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营造良好的诵读环境
文言文诵读需要准确的发音和清晰的语调,而环境是其良好发挥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选好诵读的场所、营造好氛围、保证安静等方式来营造合适的文言文诵读环境,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发音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领学生懂得欣赏文言文的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敬重和热爱。
二、注重文言文技能的训练
文言文的特点是语言表述方式和现代汉语截然不同,因此,初中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需要重点把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语法规律。
针对文言文的特点,教师需要注重教授学生的读、写、议三项基本技能,着重训练学生通过诵读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语言魅力。
三、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技术逐渐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对于文言文的诵读教学,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促进教学的效果。
例如,可以用软件录制文言文诵读,并进行反复听录来巩固学习。
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的资源,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和学习文言文的知识。
文言文是我们国家的重要语言遗产,更是一种优秀的语言文化。
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尽快掌握文言文的基本技能,懂得欣赏文言文的魅力,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在文言文诵读教学中,学生需在合适的环境下进行,注重对基本技能的训练,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语言魅力,让文言文在不断的诵读中焕发出更加丰富的光彩。
文言文写作的古今对话
![文言文写作的古今对话](https://img.taocdn.com/s3/m/55855202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41.png)
文言文写作的古今对话古人云:“文贵有道,以言为则,以文为体。
”自古以来,文言文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中的一颗明珠。
在古代,文言文是官方文书、经典名著、诗词歌赋的表达方式;而今,在现代社会,尽管古文已经不再是与人们日常交流的主要形式,但它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仍然被广泛熟知和重视。
本文将探讨古文写作的古今对话,以期从中寻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共融之道。
古人推崇的文言文在形式和语法上与现代汉语有着明显的不同。
古代文言文注重修辞,充分利用音韵、韵律、比兴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在语音和意义上都更富有韵味。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已渐行渐远离现代人的生活实际,其学习和应用逐渐呈现困难。
因此,现代社会对古文的学习和使用一直存在着一定的争议。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古文并未被完全摒弃。
近年来,古文复兴的潮流渐渐兴起。
一方面,许多中小学开设了古文选修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古文;另一方面,一些文学爱好者以及文化传承者,通过诗词比赛、文言文翻译等方式,不断推动古文的流传和发展。
这种复兴的势头使得古文在当代社会中重获新生,并走向了与现代语言的融合。
在现代社会,古文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被人们赋予了新的功能。
许多作家在其作品中运用古文表达力丰沛的修辞手法,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同时,古文也成为了一种流行文化的象征,通过网络、影视作品等渠道,古文走进了现代人的生活,使得古今在这个多元文化时代开始了对话。
古文精髓之一是以文会友,即通过写作来与古代圣贤进行对话和交流。
这种对话不仅是语言形式上的对话,更是心灵上的对话。
古人的思想、智慧、人生哲学都以一种深邃而朴素的方式融入到了诸多经典之作中。
通过与这些经典作品的沉浸式阅读和深入思考,我们可以与古人进行一种默契的对话,汲取他们的智慧,悟出人生的真谛。
当然,要想与古人进行对话,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模仿古文的形式和语法。
现代社会的文学创作追求多样性和创新性,传达的内容也更加直接和现实。
以读促思,以思促读——例谈文言文诵读教学法
![以读促思,以思促读——例谈文言文诵读教学法](https://img.taocdn.com/s3/m/3f9f743ba32d7375a41780c9.png)
3.出示 多媒 体 ,检查 预 习题 (2),为小 组 朗读打 好基 础 。
生 :读 到 “纳谏 ”两字 时先 略停 顿再继 续 朗读 。
4.以四 人为 一 小 组 ,组 中 交流 朗读 ,互 相 纠 正 ,合 作探 究 ,
师 :请 学生 来划分 朗读 停顿 。
结 合预 习题 ,力求 读准 每个 字 。
知 规律 出发 ,吸收古 人学 习文言 文方 法精 华 ,经过 多 年的 实践 和探 着 重强 调 的地 方 ,一般 要停 顿 ,如 :今 /齐地方 千里 。(5)“也… 乎 ”
索 ,总 结 了一条 文 言文 诵读 教学法 :以诵 读为 主 线 ,依 据 “以读 促 等语 气助 词 用在 句 中揭示 停 顿 , 朗读 时在其 后停 顿 ,如 : 余 闻之
思 ,以思 促读 ,由易到难 ,由浅人 深 ” 的原则 ,依 照 “读 准字 词 、 也 /久 。 (6)省 略句 中旬 内省 略 的地方 一 般要 作 停顿 ,如 :客从
读 准停 顿 、读 出语 气 、读 出情 感 ” 的顺序 ,努 力将 文 言文 的 “言” 外来 ,与 /坐 谈 。 (7)并 列短 语 间要 略 作停 顿 ,如 :官 妇 /左右
(3)结合 注 释 ,朗读 课 文 ,找 出读 不 懂 的字 词 ,画 出读 不懂
生 1:邹忌讽 齐王 , (邹忌 )纳谏
的句 子 ,试着 给课 文划分 朗读 停顿 。
生 2:不是这 样 的 ,应 该是 :邹忌 讽齐 王 , (齐王 )纳 谏
2.导人 新课 ,板 书课题 。
师 : “纳谏 ”前 面省 略了 “齐王 ” ,朗读时 怎样 体现 呢?
2014年第 1期
■盈锄
Teaching methods
文言文诵读法古今谈
![文言文诵读法古今谈](https://img.taocdn.com/s3/m/0d0ea9d7daef5ef7bb0d3c47.png)
文言文诵读法古今谈[作者] 王槐松[内容] 诵读法是文言文教学中一种重要方法。
什么是“诵读”呢?从词义学的角度理解,有认为是“念”的,有认为是“念、熟读”的,有认为“念、熟读、背诵”的。
作为一种通俗的解释,这些说法并没有什么不对,但如果仅此解释,对语文教学来说是不够的。
“诵”和“读”,从词源上是有区别的。
《说文解字》:“诵,讽也。
从言,甬声。
”“讽,诵也。
从言,风声。
”许慎是将二字互训的,段玉裁作注时,依据《周礼·大司乐》对二字作了精辟独到的辨析,他说:“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
倍同背,谓不开读也。
诵则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
”对“吟”的解释,《说文》谓之:“吟,呻也。
从口,今声。
”而对“呻”的解释则是:“呻,吟也。
从口,申声。
”段玉裁注:“按呻者,吟之舒;吟者,呻之急。
浑言则不别也。
”“呻吟”联用有“诵读”之义,《庄子·列御冠》:“郑人缓也,呻吟裘之地,只三年而缓为儒。
”可见“吟”的急促声音活动,与“呻”的舒缓声音活动的配合,可以形成“诵读”“缓急”的情态。
所谓“吟咏”,实际上是一种情感的抒发。
《诗·周南·关睢序》):“吟咏情性,以风其上。
”孔颖达疏:“动声曰吟,长言曰咏。
作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
”“长言”,是汉代注家譬况字音的用语,意思是发音舒缓,为字调中的舒调,可理解为曼声长吟。
由此可见,“诵”,是一种有情态,而又寓情于声、以声传情的表达方式。
“读”,《说文》解释为“籀书也”,段注则解释为“抽绎其义,蕴至于无穷,是之谓读。
”进而他又解释:“讽,诵亦可云读,而读之义不止于讽、诵。
讽诵止得其文辞,读乃得其义蕴。
”可见“读”不仅包括“诵”,它还特别侧重于内容的理解。
正因为“诵”和“读”的含义有差别,古人在运用时也有区别。
如: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
”“又尚论古之人。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数人读书必须成诵,真道学第一义。
”朱子这里的“诵”。
浅谈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法
![浅谈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法](https://img.taocdn.com/s3/m/02fb8486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87.png)
浅谈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法文言文诵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在文言文诵读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本文将从文言文诵读的重要性、教学方法、教学要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言文诵读的重要性1.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诵读文言文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通过诵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和内涵。
4.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形式,通过诵读文言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点。
二、文言文诵读教学方法1. 情感投入。
在文言文诵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文言文的背景故事、人物情感等,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意蕴。
2. 反复朗诵。
学生可以通过反复朗诵文言文,熟悉文言文的语音、语调、语气等,提高朗读的效果和质量。
3. 表演训练。
可以通过学生间的表演训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情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 听力训练。
可以通过听录音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文言文的语音、语调、语气等特点和规律。
5. 词语注释。
在诵读过程中,要注重对生字、生词、生句进行注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意思。
6. 背诵训练。
可以通过背诵古诗词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 注重语音语调的指导。
文言文的语音语调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要注重对学生的语音语调进行指导,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并表达文言文的意思和情感。
3.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文言文是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的抒发,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在诵读文言文中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情感和思想。
4. 注重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浅谈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法
![浅谈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法](https://img.taocdn.com/s3/m/a9419555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c7.png)
浅谈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法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学形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杰出代表。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文言文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而在当今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文言文的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的语言素养和文学修养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语音、语调等方面的训练,更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本文将就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法进行探讨,希望对相关教师在文言文诵读教学方面有所启发。
一、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文言文是古代文学的杰出代表,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艺术魅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初中生的文言文诵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美。
通过课文的展示和解读,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情感,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浓厚兴趣。
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用词和行文风格,让学生从中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情感。
二、注重语音语调的训练文言文的语音语调是诵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诵读效果的关键因素。
在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对文言文语音语调的训练。
通过对文言文课文的反复朗诵和模仿,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音语调。
教师还可以结合写作教学,让学生尝试用文言文进行写作,通过书写的过程来加深对文言文的语音语调的理解和掌握。
只有通过不断的训练,学生才能够真正掌握文言文的语音语调,从而提高诵读的表现能力。
三、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文言文的诵读不仅仅是对文字的简单朗读,更重要的是对文言文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蕴的理解。
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通过解读文言文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作者和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深度阅读,让学生领略文言文的魅力,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四、进行诵读比赛和朗诵表演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组织文言文诵读比赛和朗诵表演活动。
文言文教学中有效诵读的方法探究
![文言文教学中有效诵读的方法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c02ee958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4d.png)
文言文教学中有效诵读的方法探究一、引言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的经典语言文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在当今社会,文言文的教学备受关注,但是由于其古老且繁复的特点,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面临着诸多困难。
有效的诵读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深化对古代文化的认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文言文教学中有效诵读的方法,以期为相关教学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二、文言文诵读的意义1. 感悟古代文化诵读是一种直接传承古代文化的方式,通过诵读古代文言文,学生们可以感受古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进而对古代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文言文中所蕴含的深邃内涵,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通过诵读文言文,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诵读过程中,学生们可以感受到文言文的音律美感和句法结构,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品格修养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经典语言,其中蕴含了丰富的道德和品格教育内容。
通过诵读文言文,可以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孝顺之情、忠诚之义等品格修养,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文言文诵读的方法1. 理解诵读内容在进行文言文诵读之前,首先要对所要诵读的内容进行透彻的理解。
学生们应该仔细阅读文言文的原文,理解其中的语言含义和句意。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朗读练习,确保读音准确、表达流畅。
2. 模仿老师语音、语调在进行文言文诵读时,学生们可以模仿老师的语音和语调,特别是对于一些特殊的文言文发音或语音变化,通过模仿老师的语音来提高自己的诵读水平。
老师也应该注重对学生的语音纠正和引导,使学生能够正确把握文言文的语音特点。
3. 注重节奏感和韵律感文言文有着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学生们在诵读文言文时,应该注重把握文言文的韵味,感受其中的音乐美感。
文言文诵读方法指导
![文言文诵读方法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1d9cb275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a4.png)
文言文诵读方法
文言文诵读方法指导如下:
1. 重视读法。
文言文中涉及古音、古字、古义,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诵读的方式去体察。
要注重初读,初步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调。
在反复的朗读中,初步理解文意。
2. 明确要点。
在诵读时,我们要注重文言文的平仄、句读和语气。
平仄是古文中重要的节拍,有助于理解句子的意思。
句读是理解文意的基础,要学会断句。
语气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要注意区别陈述、疑问、感叹等不同语气。
3. 理解文意。
在诵读时,要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
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借助网络或请教他人。
4. 把握情感。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要把握文章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反复的诵读,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5. 培养语感。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大量的诵读来培养语感。
在诵读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古文的韵律和节奏,尽量做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6. 勤于积累。
学习文言文需要长期的积累,要经常阅读、背诵一些优秀的文言文作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7. 注重比较。
可以将不同篇目的文言文进行比较阅读,从中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文言文诵读需要注重方法,不断积累和实践。
通过反复的诵读和比较,我们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素养。
古文朗诵口才教案模板范文
![古文朗诵口才教案模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8993c16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a0.png)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古文朗诵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3. 增强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古文朗诵的节奏、韵律和停顿。
2. 古文朗诵的语气、情感和表达。
教学难点:1. 古文朗诵的节奏把握。
2. 古文朗诵的情感表达。
教学过程:一、导入1. 老师简要介绍古文朗诵的重要性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朗诵古文?二、讲授新课1. 讲解古文朗诵的基本技巧:a. 节奏:根据古文的韵律和句式,合理安排朗诵的节奏。
b. 韵律:注重古文的押韵和音韵美。
c. 停顿:根据古文的语义和句式,合理划分停顿。
2. 讲解古文朗诵的语气和情感表达:a. 语气:根据古文的内容和背景,运用适当的语气。
b. 情感:把握古文的情感基调,通过朗诵表达出来。
三、示范与指导1. 老师示范朗诵一首古文,让学生感受古文朗诵的魅力。
2. 学生跟读,老师逐一指导,纠正发音、节奏、语气等方面的问题。
四、实践练习1.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首古文进行朗诵。
2. 各组互相观摩、评价,找出优点和不足。
3. 老师点评,给予指导和建议。
五、总结与反思1.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总结古文朗诵的技巧和方法。
2. 老师点评,强调古文朗诵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掌握古文朗诵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学生在朗诵中能够较好地把握节奏、韵律、语气和情感。
3. 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有所提高。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加古文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2. 鼓励学生多阅读古文,提高对古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文言文教学中有效诵读的方法探究
![文言文教学中有效诵读的方法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8c6c2e54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77.png)
文言文教学中有效诵读的方法探究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形式,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教育中,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一直被作为必修课程进行教学。
由于文言文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着巨大的差异,很多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文言文时遇到了困难。
文言文的有效诵读是学习和掌握其技巧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探讨文言文教学中有效诵读的方法,希望对文言文教学的改进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掌握正确的读音是成功诵读文言文的基础。
文言文的读音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其中包括音调、音韵和音变等方面。
学生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确保其对文言文的基本读音有所掌握。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反复朗读,引导他们听取文言文的录音,帮助他们逐渐熟悉文言文的语音系统。
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和对比现代汉语和文言文的语音差异,引导学生更准确地掌握文言文的读音规律。
背诵经典古文是提高文言文诵读水平的有效途径。
文言文的经典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体现了古代思想和艺术的精华,还对中国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背诵经典古文,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从而更加熟练地诵读文言文。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短小精悍、富有内涵的古文名篇,让学生逐篇背诵并进行朗读。
通过背诵古文,学生可以逐渐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同时也促进他们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注重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是提高文言文诵读效果的关键。
文言文有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这与现代汉语有着明显的不同。
为了更好地表达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韵律模仿和节奏感训练。
教师可以通过对文言文的句式和修辞结构进行解读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韵律规律,并通过朗读训练,使他们能够更加自然地表达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还可以结合音乐节奏和韵律感训练,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的节奏感培养,提高其诵读的整体效果。
注重情感表达是提高文言文诵读效果的重要手段。
文言文作为古代人的语言表达形式,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情感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诵读法古今谈[作者] 王槐松[内容]诵读法是文言文教学中一种重要方法。
什么是“诵读”呢?从词义学的角度理解,有认为是“念(诗文)”的(《现代汉语词典》),有认为是“念、熟读”的(《辞源》),有认为“念、熟读、背诵”的(《汉语大词典》)。
作为一种通俗的解释,这些说法并没有什么不对,但如果仅此解释,对语文教学来说是不够的。
“诵”和“读”,从词源上是有区别的。
《说文解字》:“诵,讽也。
从言,甬声。
”“讽,诵也。
从言,风声。
”许慎是将二字互训的,段玉裁作注时,依据《周礼·大司乐》对二字作了精辟独到的辨析,他说:“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
倍同背,谓不开读也。
诵则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
”对“吟”的解释,《说文》谓之:“吟,呻也。
从口,今声。
”而对“呻”的解释则是:“呻,吟也。
从口,申声。
”段玉裁注:“按呻者,吟之舒;吟者,呻之急。
浑言则不别也。
”“呻吟”联用有“诵读”之义,《庄子·列御冠》:“郑人缓也,呻吟裘之地,只三年而缓为儒。
”可见“吟”的急促声音活动,与“呻”的舒缓声音活动的配合,可以形成“诵读”“缓急”的情态。
所谓”吟咏”,实际上是一种情感的抒发。
《诗·周南·关睢序》):“吟咏情性,以风其上。
”孔颖达疏:“动声曰吟,长言曰咏。
作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
”“长言”,是汉代注家譬况字音的用语,意思是发音舒缓,为字调中的舒调,可理解为曼声长吟。
由此可见,“诵”,是一种有情态,而又寓情于声、以声传情的表达方式。
“读”,《说文》解释为“籀书也”,段注则解释为“抽绎其义,蕴至于无穷,是之谓读。
”进而他又解释:“讽,诵亦可云读,而读之义不止于讽、诵。
讽诵止得其文辞,读乃得其义蕴。
”可见“读”不仅包括“诵”,它还特别侧重于内容的理解。
正因为“诵”和“读”的含义有差别,古人在运用时也有区别。
如: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
”(《论语·子路》)“又尚论古之人。
颂(同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孟子·万章下》《周礼·春官·大司乐》中记载:“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
”《礼记·文王世子》记载:“春诵、夏弦……秋学礼……冬读书。
”《左传》中记载:“公读其书。
”先秦典籍中,多把“诵”和“读”分开运用。
一般说来,对韵文是“诵”,对散文是“读”。
这些可理解为古人对二者强调的侧重点不同。
但究其实质,二者又是统一的,一方面“诵”能增强阅读的刺激量,另一方面“读”能加深阅读的理解性,二者配合相得彰益,因此,实践中的二者结合也就顺理成章了。
随着实践的加强,人们对“诵读”结合的重要性逐渐加深,在读书中将二者结合起来运用就成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了。
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可诵读之。
”其实,“诵”是“读”的一种表达方式,“读”是“诵”这种“吟咏以声”的理解基础,二者是难以截然分开的。
所以”诵读”和“读诵”成为一个整体,经常出现在汉以后的一些典籍著作中。
集前人读书的经验,宋代朱熹将“诵读”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记载于教育论述之中。
元代程端礼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第二册,卷三,《朱子读书法》中记载了朱子读书有六条,其中有一条曰“熟读精思”。
朱子阐释道:“荀子说,诵数以贯之。
见得古人诵书,亦记遍数。
乃知横渠(人名)数人读书必须成诵,真道学第一义。
”朱子这里的“诵”。
其实也把“读”的含义包括在其中了。
他理解的“诵读”,其意义是“真道学第一义”,其内容是”熟读精思”,其步骤是首先“必须成诵”。
而且对“诵”他还作了如下阐释:“诵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
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
”对这种熟读精思中的“诵”,他在另外的文中又具体解释道:“凡读书须整顿儿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子蒙童须知·读书写文字》)朱子不仅对“诵读”时的形体提出了要求,也不仅对“诵读”的要点作出了规范,而且对“诵读”的精髓也作了进一步揭示,即读书应“三到”,进而对“心到最急”又作了强调,这就更充实了“熟读精思”中的“精”。
朱子的理论总结,确定了“诵读”在我国语文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的传统教学方法的地位,朱子后的教学论集都把它写进教学规范中。
朱熹后的真德秀所撰的《家塾常仪》中有一《诵读》规范,它明确规定“专心肃容,记遍数。
句句字字分明,每句终字重读则句完,不可添增虚声,使句读不明。
遍数未足而已成诵,必足遍数;遍数已足而未成诵,必加数成诵。
”明代屠羲英《童子礼·读书》中规定,“整容定志,看字断句。
……务要字字分晓,……仍须细记遍数熟读,如遍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其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方止。
”清代张履祥在《初学备忘》中指出,读书“先令成诵,而徐以涵泳其意味,休之于心。
”清代学者张岱在叙述自己的学习时,对诵读的描述是“正襟危坐,朗诵白文数十余过,其意忽然有省。
”综上所述,诵读古代所赋于它的精髓是:熟读精思,口诵心惟。
到了现代,随着语文教学的不断改革,又由于不同的改革思想在起作用,诵读法这一语文的传统方法经历了浮沉起伏,人们对它的看法也呈现出众说纷纭的情况。
叶圣陶先生在谈论文言文阅读时,没有“诵读”一词,他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一文中指出:“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
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
……要养成熟极如流的看文言的习惯,非先熟读若干篇文言不可。
”这段话表明他对诵读的理解是“熟读”、“成诵”。
他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说道:“读法通常分两种:一种是吟诵,一种是宣读。
无论文言白话,都可以用这两种读法来读。
”他还分别指出两种读法的特点:“至于宣读,只是依照对于文字的理解,平正地读下去,用连贯与间歇表示出句子的组织与前句和后句的分界来。
”而“文言的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是“为了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的。
另外,他还把文言的吟诵与白话的吟诵作了区别。
文言吟诵,“各地有各地的调子,彼此并不一致。
”这就是说吟诵是有一定的曲调的。
白话吟诵,“大致与话剧演员念台词差不多,按照国语的语音,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多多用功夫。
”这段话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朗诵。
不难看出,叶老把诵读法分解成了“宣读”和“吟诵”,这实际上是将“诵”和“读”,用一表内容的“吟”和一表形式的“宣”作修饰,使其成为更具体化的一种表达形式。
从其本质上讲,叶老的不同提法与古代所提的“诵读”没有什么区别。
然而由于时代的不同,叶老对“诵读”作用的理解不仅停留在自己的学习上,而且还扩大到宣讲上,因此,叶老提出了文言的”吟诵”还要“畅发读者的感兴”,这种“畅发”虽不同于“白话吟诵”,但它还得通过“调子”表达出来。
不过,将这种“畅发读者的感兴”,要学生通过“调子”表达出来的作法,现在可能还暂时做不到。
作为教师的文言文教授和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我觉得还是“熟读”、“成诵”好。
叶老提出按“调子”“吟诵”的方法,是有特定的时代要求的,那时,按“调子”“吟诵”可能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可到了今天,能按“调子”、“吟诵”,就成了一种特殊的技艺了。
当然,如果老师掌握“吟诵”的“调子”,在教学中加以运用也未尝不可。
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李德成主编的《阅读辞典》中对“诵读”的理解又不一样,书中有一个“四诵”条,它的解释是:“朗诵、吟诵、背诵,默诵等四种诵读方式的合称。
其中,默诵是背诵的特殊类型。
”这个解释告诉我们:诵读包括朗诵、吟诵、背诵、默诵等。
另外,它对朗诵的解释是这样的:“声读法之一。
指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有声语言转换作品的文字语言的阅读方法。
”它对吟诵的解释是这样的:“声读法之一。
指一种用唱歌似的音调来诵读作品,从而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和韵味情调的阅读方法。
……吟诵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按照一定的曲调去唱,这类吟诵又叫吟唱,吟咏、吟哦,吟讽;另一种诵读成分较多,曲调感不很强,但听起来琅琅上口,连贯流畅,这类吟诵又叫吟读,朗吟,讽诵。
前一类吟诵适用于读律诗、绝句、词、赋等抒情性强的古典文学作品,后一类适用于读长篇歌行诗、古代散文中叙事性强的文学作品。
”它对背诵的解释是这样的:“声读法之一。
指用反复诵读的方式达到准确记忆文字材料的一种阅读方法。
”它对默诵的解释是“指在心里默默记诵,是背诵的一种特殊类型。
”以上解释好像很详细,由于划分的科学性不太明确,看了以上的解释,我们倒还会产生一些模糊感。
这些解释中的大小概念的并列和交叉,倒使人有点莫衷一是。
周大璞主编的《古代汉语教学辞典》中对“诵读”只是作了如下说明:“诵读可以增强语感。
诵读的同时还要提倡精思。
”这似乎也太简了。
由许嘉璐任总主编的《高中语文学习词典》中则把默读、朗读、吟读、诵读分开并列着解释。
它认为,“诵读,心、眼、口、耳并用的出声阅读。
采用诵读方式,可以边读边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然后再用语言把想象中的画面描述出来。
”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我认为此二书的解释,倒还较为切合实际。
他们的说法对“诵读”的本源有继承,特别是许说对“诵读”的内容还有所丰富。
透过对“诵读”的古今内涵的比较分析,我觉得文言文的诵读法,抓其本质,则可以这样理解:通过对文言文的眼观口诵心惟,熟读精思成诵,达到对诗文全面深入理解的教学方法,就是文言文诵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