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深中医科特色诊疗要求的规范

合集下载

精深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要求规范

精深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要求规范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松木坪镇中心卫生院中医科目录1、针刺技术操作规程...2、敷药技术操作规程……3、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4、艾灸技术操作规程...5、拔罐技术操作规程...6、推拿技术操作规程...7、耳穴埋籽技术操作规程……8、刮痧技术操作规程...9、红外线治疗仪操作规程……10、温针灸技术操作规程...11、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规程...12、牵引治疗操作规程...13、中频电疗技术操作规程…一、针刺技术操作规程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 %碘伏,棉签,棉球, 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进针法图1-1指切进针法1.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 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二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图1-1 )1.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图10-69)2.进针角度和深度2.1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中医特色诊治规范

中医特色诊治规范

中医特色诊治规范1. 中医辨证施治规范辨证施治是指中医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分析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辩证,以确定疾病的证型,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为确保中医诊治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应遵循以下规范:是指中医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分析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辩证,以确定疾病的证型,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为确保中医诊治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应遵循以下规范:- 中医诊断要精准:医生应准确判断患者的证候,确保诊断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 解读病因要全面:医生应对患者的病因进行全面分析,明确病因的各个方面,以便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 辨证施治要个体化: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型,灵活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使诊治更加有效。

- 注意副作用和风险:医生应了解中药和治疗手法的副作用和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安全用药和施治。

2. 中医药安全使用规范中医药安全使用是指在中医治疗过程中,合理、安全地使用中药和中医疗法,以确保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以下是中医药安全使用的规范措施:是指在中医治疗过程中,合理、安全地使用中药和中医疗法,以确保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以下是中医药安全使用的规范措施:- 严格遵守药物使用原则:医生应按照中药使用规范,准确选择中药和剂量,并遵循用药禁忌和注意事项。

- 鼓励中药与西药相结合: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结合使用中药和西药,但需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 加强药物质量控制:中药的质量控制应符合国家标准,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健康风险防控:医生应对可能出现的健康风险保持警惕,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并告知患者注意事项。

3. 中医诊疗信息管理规范中医诊疗信息管理是指对患者的诊疗信息进行科学、规范的记录和管理。

以下是中医诊疗信息管理的规范要求:是指对患者的诊疗信息进行科学、规范的记录和管理。

以下是中医诊疗信息管理的规范要求:- 记录准确全面:医生应对患者的病史、体征、辩证信息等进行准确全面的记录,确保诊疗过程的可追溯性。

精深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要求规范及管理系统规章制度

精深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要求规范及管理系统规章制度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22 年下发的 95 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结合我县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科室常见病种的中医特色治疗及操作规范。

各科室必须按照执行。

1.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针灸治疗(病情平稳后即可进行),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熏洗疗法康复训练2.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针灸治疗(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辩证取穴和循经取穴)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熏洗疗法康复训练3.痴呆:针灸治疗:采用辨经刺井法,颞三针疗法。

康复疗法推拿疗法4.眩晕:针刺疗法包括体针、耳穴、耳尖放血疗法。

5.头痛(偏头痛):推拿按摩针灸治疗:根据头痛的轻重缓急或者针、或者灸、或者点刺放血、或者局部取穴,方法有耳针、电针、腕踝针;热敏灸疗法、浅针疗法、火针疗法(用于偏头痛发作期或者预防性治疗)。

6.假性延髓麻痹:针刺治疗:可采用项针疗法、醒脑开窍针刺法、头体针疗法。

康复训练:包括吞咽功能训练和言语训练,参照像关诊疗常规进行。

1.外感发热:退热治疗包括针刺退热、刮痧退热、药物擦浴退热。

1.心悸:包括体针、耳针。

2.病毒性心肌炎:包括体针、耳针。

1.不寐(失眠):针灸治疗:包括体针、耳针、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热敏灸、浅针疗法等。

中药足浴。

2.郁病(抑郁症):针灸治疗:体针、耳针、温灸。

理疗1.风温肺病: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实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中药保留灌肠、刮痧法、拔罐法、经络刺激法。

2.咳嗽:针灸治疗药物敷贴砭术、刮痧、拔罐疗法雷火灸、热敏灸、经络刺激法3.哮病(支气管哮喘):针灸治疗其他疗法:包括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电磁波疗法、经络刺激法。

1.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法:包括松解类手法、整复类手法。

针灸疗法:针刺法、灸法。

牵引疗法其他外治法:敷贴、熏洗、涂擦、刮痧、拔罐、针刀疗法、穴位埋线、封闭疗法、膏摩、中药离子导入。

康复训练2.附骨疽(慢性骨髓炎)外治法:外用膏药、外用洗药。

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

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

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中医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中医科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医学科目,拥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发展中医科特色诊疗,在此,我们将探讨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以期进一步提高中医科的临床水平和服务质量。

一、中医诊断规范中医诊断是中医治疗的基石,准确的诊断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整体状况、脉象、舌象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病情和病机。

为了规范中医诊断,以下是一些基本原则:1. 患者信息的收集与记录:医生需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家族病史等信息,并准确记录,以便后续诊断与治疗。

2. 四诊合参:四诊分别指望闻问切四个方面,其中望、闻、切为客观诊察方法,而问是主观诊察方法。

医生需综合利用四诊方法,辨别病情。

3. 病机分析与辨证施治:根据四诊结果,医生需要对病情进行详细分析,确定疾病的病机,并制定相应的辨证施治方案。

二、中医治疗规范中医治疗以中药治疗为主,兼顾针灸、推拿、按摩等辅助疗法。

在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中,以下是一些治疗规范的原则:1. 中药选择合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机,医生需要科学合理地选择使用中药方剂。

该方剂应符合中医理论,遵循药物组方的基本原则。

2. 针灸操作规范:针灸作为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需要医生操作规范、技术熟练。

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医生应注意穴位的准确定位和刺激方法的正确使用。

3. 推拿按摩技巧熟练:推拿按摩是中医治疗的常用辅助疗法,医生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推拿按摩手法,并结合病情进行综合运用。

三、中医康复规范中医康复主要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疗法、理疗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旨在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和康复。

以下是一些中医康复规范的原则:1. 康复目标明确:医生与患者需明确共同确定的康复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

2. 康复措施合理:根据患者的康复目标和具体病情,采用中医康复的相关手段进行康复治疗。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方案与管理制度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方案与管理制度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方案与管理制度一、引言二、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方案1.确定治疗目标:根据患者的病情,确定治疗目标,明确治疗的目的和效果。

2.患者评估: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确定治疗方案的合理性和个体化。

3.治疗方案制定: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辩证施治的原则,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4.治疗操作规范:中医特色治疗在具体操作上应该符合以下规范:(1)治疗环境卫生:确保治疗环境的卫生和整洁,预防交叉感染。

(2)治疗器械消毒:对于治疗所使用的针灸针、推拿器械等物品进行适当的消毒,确保无菌。

(3)穴位定位:对于针刺治疗,应该准确地定位穴位,避免对错误穴位进行治疗。

(4)针刺技术:针刺技术应该准确、熟练、安全,刺入角度和深度要恰当。

(5)推拿技术:推拿技术应该用力适度,动作协调,避免过度使用力量造成伤害。

(6)煎药技术:煎药技术应该掌握好火候和时间,避免因火候不到位或时间过长造成药物破坏。

5.治疗效果评估: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以确定治疗的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中医特色治疗管理制度1.严格执行规范:医院或者诊所应制定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和管理制度,并向临床医生、护士等全体医务人员进行培训,确保规范的执行。

2.治疗记录与信息管理:对每一位接受中医特色治疗的患者建立病历和治疗记录,详细记录每次治疗的操作过程、用量和疗效等信息。

3.医师资质要求:中医特色治疗的操作人员应当具有相应资质,并按照相关规定定期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4.患者知情同意:在进行中医特色治疗前,应向患者充分解释治疗内容、可能的风险和可能的效果,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5.质量把关与质控:定期对中医特色治疗进行质量把关,开展内部考核和外部评估,保证治疗的质量和安全。

6.不良反应与事件的处理与报告:对于中医特色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和意外事件,应及时报告,并进行情况调查和处理,确保患者的权益。

中医特色诊疗手段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诊疗手段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诊疗手段操作规范1. 引言中医特色诊疗手段是中医临床中独具特色的治疗方法,对于提高患者康复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确保中医特色诊疗手段的规范操作,保障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制定本操作规范。

2. 定义中医特色诊疗手段指的是中医药领域中独特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包括但不限于针灸、中药煎煮、推拿按摩等。

3. 操作规范为确保中医特色诊疗手段的安全有效实施,以下操作规范应被遵循:3.1 资质要求执行中医特色诊疗手段的医务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中医临床经验和资质,包括相关职业证书和执业许可。

3.2 鉴别与评估在应用特色诊疗手段前,医务人员应进行患者的综合鉴别与评估,包括患者病情分析、体质辨识等,确保手段的适用性和安全性。

3.3 操作环境中医特色诊疗手段的操作应在干净、整洁、安全的环境中进行,所有使用的器具和设备应符合卫生标准,并做好消毒工作。

3.4 操作流程针对不同的诊疗手段,应建立相应的操作流程,明确每个步骤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确保操作的连贯性和准确性。

3.5 安全措施中医特色诊疗手段操作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医务人员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佩戴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3.6 监测与评估对于应用中医特色诊疗手段的患者,应定期进行治疗效果的监测和评估,根据患者反馈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诊疗方案。

4. 结论中医特色诊疗手段操作规范的制定和遵守,是确保中医临床安全和质量的关键环节。

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规范操作,不断提高技能水平,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注:本文档为操作规范,应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使用。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规定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规定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规定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下发的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结合我县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科室常见病种的中医特色治疗及操作规范。

各科室必须按照执行。

一、脑病科:1.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针灸治疗(病情平稳后即可进行),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熏洗疗法康复训练2.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针灸治疗(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辩证取穴和循经取穴)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熏洗疗法康复训练3.痴呆:针灸治疗:采用辨经刺井法,颞三针疗法。

康复疗法推拿疗法4.眩晕: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针刺疗法包括体针、耳穴、耳尖放血疗法。

5.头痛(偏头痛):推拿按摩针灸治疗:根据头痛的轻重缓急或针、或灸、或点刺放血、或局部取穴,方法有耳针、电针、腕踝针;热敏灸疗法、浅针疗法、火针疗法(用于偏头痛发作期或预防性治疗)。

6.假性延髓麻痹:针刺治疗:可采用项针疗法、醒脑开窍针刺法、头体针疗法。

康复训练:包括吞咽功能训练和言语训练,参照相关诊疗常规进行。

二、急诊科:1.外感发热:退热治疗包括针刺退热、刮痧退热、药物擦浴退热。

三、心病科:1.心悸:包括体针、耳针。

2.病毒性心肌炎:包括体针、耳针。

四、精神科:1.不寐(失眠):针灸治疗:包括体针、耳针、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热敏灸、浅针疗法等。

中药足浴。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2.郁病(抑郁症):针灸治疗:体针、耳针、温灸。

理疗五、肺病科:1.风温肺病: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实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中药保留灌肠、刮痧法、拔罐法、经络刺激法。

2.咳嗽:针灸治疗药物敷贴砭术、刮痧、拔罐疗法雷火灸、热敏灸、经络刺激法3.哮病(支气管哮喘):针灸治疗其他疗法:包括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电磁波疗法、经络刺激法。

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

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
②皮肤破损
六、刮痧
适应症:合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浮现瘀斑的一种疗法。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到达治疗的目的。合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
3.2间接灸〔常用隔姜灸、隔蒜灸、隔据病情,放上鲜姜片或者蒜片或者附子饼1片〔事先将鲜姜或者独头蒜切成约0.6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附子饼是附子研末以黄酒调和而成,厚约0.6-0.9cm,中心处用粗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或者患者感到灼痛时,那末更换新炷再灸,普通灸3~7壮。到达灸处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度。
2.作用:通便、降浊、排毒。
3、辨证用药:选取生大黄、蒲公英、木香、红花、生龙牡、丹参等药物,可根据病情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腹胀者厚朴、枳壳等药物加减
4、治疗方法:普通采用的有保存灌肠、高位灌肠、不保存灌肠等。
5、禁忌症:
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灌肠疗法标准
1、适应症: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
中药保存灌肠是在张仲景蜜煎导法根抵上不断开展和完善起来的中医外治法之一,符合“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开鬼门,洁净府〞的中医理论。而现代医学认为:直肠壁组织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的半透膜及丰富的静脉丛,药液由肠壁半透膜吸入,经静脉丛,通过门静脉及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吸入人体内病灶,并通过肠道渗透作用,也会在局部起作用。因此,中药灌肠不仅可以发挥药物的疗效,而且能直达病所,克服药物的不良反响。合用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患者。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了保证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规范操作是保证诊疗质量的关键;二是为了提高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的标准化水平,规范操作是实现技术转化和推广应用的基础;三是为了维护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在公众中的信誉和声誉,规范操作是提高行业整体形象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范操作能够提高诊疗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操作中的失误和意外,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二是规范操作能够提高技术的可重复性和可比性,为技术的研究和评价提供可靠的基础;三是规范操作能够提高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标准化水平,增强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可信度和可行性;四是规范操作能够树立行业良好形象,提升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在公众中的声誉和认可度。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一、前言中医治疗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色和优势,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了保证中医特色治疗的质量和安全,需要建立规范化的操作和管理制度。

二、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1. 诊断规范中医治疗的首要任务是正确诊断疾病,因此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望、闻、问、切四诊。

并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确定病因、病位、病理、病机和辨证施治。

2. 配方规范中药的种类繁多,需要根据诊断结果科学、合理地选用中药配方。

并且测量药材的质量和加工工艺要达到国家标准,并在配制中药剂量时要求准确、标准化。

3. 操作规范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师需要根据患者病情和辨证施治原则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刮痧等。

需要达到操作规范,严格按照操作步骤和操作方式执行。

4. 安全规范中医治疗中需注意安全问题,保证操作安全有效。

操作时需要注意环境卫生、药品质量等,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操作,并随时关注患者的反应和变化。

5. 记录规范中医治疗后需要做好记录工作,包括诊断记录、治疗方案、治疗效果和患者反应等。

记录要真实、详细、可靠,便于后续处理和研究。

三、中医特色治疗管理制度1. 相关法律法规中医特色治疗应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医药法》、《医疗器械管理条例》等。

医院和中医理疗中心应建立完善的制度,确保中医治疗符合国家法规。

2. 师资队伍建设医院和中医理疗中心需要建立健全的师资队伍,有良好的中医学科基础和执业资格。

在招聘、培训、考核等方面,要严格把关,保证医疗技能和服务质量。

3. 药品管理中药材和中药制剂要符合国家质量标准,要有专门负责采购、检验和储存的人员。

并且配药时要求准确、标准化,避免药品误配、混淆等情况。

4. 质量管理医院和中医理疗中心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包括质量监管、质量评价、不良反应处理等。

并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系统,方便检查和考核。

5. 监督检查医院和中医理疗中心要接受行业部门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工作符合国家标准和规定。

中医独特诊疗规范

中医独特诊疗规范

中医独特诊疗规范
简介
中医独特诊疗规范是中医药领域的一项重要标准,旨在规范中
医诊疗行为,保证中医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中医独特诊
疗规范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1. 中医四诊合参:中医独特诊疗规范强调通过望、闻、问、切
四诊与病人进行综合分析,辨别病情,确定治疗方案。

2. 中药配伍规范:中医独特诊疗规范规定中药的配伍应遵循相
互协调、相辅相成的原则,避免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3. 针灸操作规范:中医独特诊疗规范规定针灸操作应符合规范,确保针灸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4. 推拿按摩技术规范:中医独特诊疗规范规定推拿按摩技术应
遵循正确的手法和方法,防止误伤和不当施术。

5. 中医辨证施治规范:中医独特诊疗规范强调辨证施治的重要性,明确中医辨证思维和治疗原则。

6. 诊疗记录规范:中医独特诊疗规范规定医生应详细记录病人的病情和诊疗过程,方便后续治疗和病案研究。

总结
中医独特诊疗规范是中医领域的重要标准,对于规范中医诊疗行为,提升中医药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遵守中医独特诊疗规范,可以保证中医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提高中医在临床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医特色专科(专病)项目建设目标与要求(精)

中医特色专科(专病)项目建设目标与要求(精)
5.接收进修人员
建设周期内平均每年接收进修人员不少于2名
6.对口协作
建设周期内至少与1个以上专业相关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
五”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单位建立对口协作关系,并有较密
切的协作关系,取得较好的成效
、基础管理
项目
项目要求
1.质量管理
1严格执行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
2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完善质量管理与费用控制措施
4知识结构与创新能力:熟悉本专业国外进展和现代医学信息技 术;能把握学科前沿动态,领导制定专科建设规划;理论研究、 诊疗技术等方面有独特见解,获得同行认可;对本专科的人才 梯队建设有思路、有措施
4.专科学术继承人
1年龄:一般为50岁以下
2资历: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3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有扎实的中医专业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临
逐年增加,年增长比例不低于5%
2.平均门诊人次
费用
不高于本区域同级医院同一病种平均门诊费用
3.出院病人数
逐年增加,年增长比例不低于5%
4.病床使用率
达到90%以上
5.平均住院日
低于省内同级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同专业科室的平均水平
6.平均住院人次
费用
不高于本区域同级医院同一病种平均住院费用
7•收治病种
4诊疗规范研究制定本专科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突出中医药诊疗方法的综合运用规范应用本专科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定期对主要病种和重点病种的诊疗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估及时修订优化诊疗方案9
中医特色专科(专病)项目建设目标与要求
、基础条件
项目
项目要求
1.床位数
专科床位数不低于30张,专病床位数不低于15张,或者高于医
(专病)项目单位进修,每年不少于1人,每人进修时间不少于6个院的要求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规章制度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规章制度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规章制度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下发的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结合我县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科室常见病种的中医特色治疗及操作规范。

各科室必须按照执行。

一、脑病科:1.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针灸治疗(病情平稳后即可进行),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熏洗疗法康复训练2.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针灸治疗(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辩证取穴和循经取穴)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熏洗疗法康复训练3.痴呆:针灸治疗:采用辨经刺井法,颞三针疗法。

康复疗法推拿疗法4.眩晕:针刺疗法包括体针、耳穴、耳尖放血疗法。

5.头痛(偏头痛):推拿按摩针灸治疗:根据头痛的轻重缓急或针、或灸、或点刺放血、或局部取穴,方法有耳针、电针、腕踝针;热敏灸疗法、浅针疗法、火针疗法(用于偏头痛发作期或预防性治疗)。

6.假性延髓麻痹:针刺治疗:可采用项针疗法、醒脑开窍针刺法、头体针疗法。

康复训练:包括吞咽功能训练和言语训练,参照相关诊疗常规进行。

二、急诊科:1.外感发热:退热治疗包括针刺退热、刮痧退热、药物擦浴退热。

三、心病科:1.心悸:包括体针、耳针。

2.病毒性心肌炎:包括体针、耳针。

四、精神科:1.不寐(失眠):针灸治疗:包括体针、耳针、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热敏灸、浅针疗法等。

中药足浴。

2.郁病(抑郁症):针灸治疗:体针、耳针、温灸。

理疗五、肺病科:1.风温肺病: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实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中药保留灌肠、刮痧法、拔罐法、经络刺激法。

2.咳嗽:针灸治疗药物敷贴砭术、刮痧、拔罐疗法雷火灸、热敏灸、经络刺激法3.哮病(支气管哮喘):针灸治疗其他疗法:包括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电磁波疗法、经络刺激法。

六、骨伤科:1.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法:包括松解类手法、整复类手法。

针灸疗法:针刺法、灸法。

牵引疗法其他外治法:敷贴、熏洗、涂擦、刮痧、拔罐、针刀疗法、穴位埋线、封闭疗法、膏摩、中药离子导入。

精深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要求规范及管理系统规章制度

精深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要求规范及管理系统规章制度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下发的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结合我县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科室常见病种的中医特色治疗及操作规范。

各科室必须按照执行。

一、脑病科:1.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针灸治疗(病情平稳后即可进行),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熏洗疗法康复训练2.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针灸治疗(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辩证取穴和循经取穴)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熏洗疗法康复训练3.痴呆:针灸治疗:采用辨经刺井法,颞三针疗法。

康复疗法推拿疗法4.眩晕:针刺疗法包括体针、耳穴、耳尖放血疗法。

5.头痛(偏头痛):推拿按摩针灸治疗:根据头痛的轻重缓急或针、或灸、或点刺放血、或局部取穴,方法有耳针、电针、腕踝针;热敏灸疗法、浅针疗法、火针疗法(用于偏头痛发作期或预防性治疗)。

6.假性延髓麻痹:针刺治疗:可采用项针疗法、醒脑开窍针刺法、头体针疗法。

康复训练:包括吞咽功能训练和言语训练,参照相关诊疗常规进行。

二、急诊科:1.外感发热:退热治疗包括针刺退热、刮痧退热、药物擦浴退热。

三、心病科:1.心悸:包括体针、耳针。

2.病毒性心肌炎:包括体针、耳针。

四、精神科:1.不寐(失眠):针灸治疗:包括体针、耳针、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热敏灸、浅针疗法等。

中药足浴。

2.郁病(抑郁症):针灸治疗:体针、耳针、温灸。

理疗五、肺病科:1.风温肺病: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实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中药保留灌肠、刮痧法、拔罐法、经络刺激法。

2.咳嗽:针灸治疗药物敷贴砭术、刮痧、拔罐疗法雷火灸、热敏灸、经络刺激法3.哮病(支气管哮喘):针灸治疗其他疗法:包括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电磁波疗法、经络刺激法。

六、骨伤科:1.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法:包括松解类手法、整复类手法。

针灸疗法:针刺法、灸法。

牵引疗法其他外治法:敷贴、熏洗、涂擦、刮痧、拔罐、针刀疗法、穴位埋线、封闭疗法、膏摩、中药离子导入。

中医诊疗规范及操作规程(3篇)

中医诊疗规范及操作规程(3篇)

一、概述中医诊疗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为保障中医诊疗质量和安全,特制定本规范及操作规程。

二、中医诊疗规范1. 诊疗原则(1)辨证论治:中医诊疗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论治,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2)整体观念:中医诊疗应重视人体整体,注重调整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诊疗程序(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了解病情。

(2)体格检查:观察患者的神色、舌象、脉象等,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

(3)辅助检查:根据病情需要,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血液、尿液、影像学等。

(4)诊断:综合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结果,进行中医诊断。

(5)治疗:根据诊断结果,制定治疗方案,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

(6)疗效评估:定期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三、中医诊疗操作规程1. 中药(1)选方用药:根据辨证论治原则,选用合适的中药方剂。

(2)药材质量:确保药材质量,选用道地药材。

(3)煎煮方法:按照中药煎煮规范,正确煎煮中药。

(4)服药方法:指导患者正确服用中药。

(1)穴位定位:准确确定穴位,避免损伤重要器官。

(2)针刺手法:根据病情和穴位特点,选用合适的针刺手法。

(3)留针时间: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确定留针时间。

(4)拔针方法:正确拔针,避免出血。

3. 推拿(1)手法: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选用合适的手法。

(2)力度:掌握合适的力度,避免损伤。

(3)时间: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确定推拿时间。

4. 拔罐(1)火罐选择:选用合适的火罐,确保火罐质量。

(2)拔罐部位: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确定拔罐部位。

(3)拔罐时间: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确定拔罐时间。

四、中医诊疗注意事项1. 严格遵守中医诊疗规范及操作规程。

2. 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特色诊疗规一、中药熏洗疗法规1.适应症: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

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2.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3.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4、治疗方法: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

5.禁忌症①患处皮肤有感染者;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灌肠疗法规1、适应症: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

中药保留灌肠是在仲景蜜煎导法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中医外治法之一,符合“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开鬼门,洁净府”的中医理论。

而现代医学认为:直肠壁组织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的半透膜及丰富的静脉丛,药液由肠壁半透膜吸入,经静脉丛,通过门静脉及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吸入人体病灶,并通过肠道渗透作用,也会在局部起作用。

因此,中药灌肠不仅可以发挥药物的疗效,而且能直达病所,克服药物的不良反应。

适用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患者。

2.作用:通便、降浊、排毒。

3、辨证用药:选取生大黄、蒲公英、木香、红花、生龙牡、丹参等药物,可根据病情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腹胀者厚朴、枳壳等药物加减4、治疗方法:一般采用的有保留灌肠、高位灌肠、不保留灌肠等。

5、禁忌症:①严重心脏病、严重贫血、严重痔疮者;②早期妊娠、肠道手术后、不明原因肠出血者;③精神障碍者。

三、耳穴贴敷疗法规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2.作用:调节分泌,改胰岛功能。

3、选穴处方:胰腺、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

4、禁忌症: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②皮肤破损四、穴位注射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

2.作用:缓解消渴肠病引起腹痛、便秘、腹泻等症状;营养神经:改善消渴痹症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3.选穴:足三里4.治疗方法:消渴肠病腹痛:654-2穴位注射,以解痉止痛。

消渴痹症:甲钴胺、维生素B1穴位注射以营养神经。

5.禁忌症:①有晕针史者;②精神障碍者;③有出血性疾病者;五、中药贴敷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适用于糖尿病肠病引起的腹痛、腹泻、便秘等。

各种病症眩晕(高血压病)。

2.作用:温阳止泻、散寒止痛等3.部位及选穴:肚脐、涌泉4.治疗方法:腹泻者:肉桂、车前子以温阳渗湿止泻。

腹痛者:附子、肉桂温阳散寒止痛。

眩晕(高血压病),吴茱萸、川芎贴涌泉穴。

5、禁忌症: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②皮肤破损六、刮痧适应症: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

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

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

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

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

禁忌症: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操作规: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 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

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 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 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

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6. 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向外刮,每次刮8 -10条,每条长6-15 cm。

7. 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

8. 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

9. 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1. 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

2. 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 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

七、艾灸适应症: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1 cm,炷底直径约0.8 cm,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疗法。

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

禁忌症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操作规: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根据情况实施相应的灸法。

3.1 直接灸(常用无瘢痕灸)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放置艾炷后点燃,艾炷燃剩至2 /5左右,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取走余下的艾炷,放于弯盘中,更换新炷再灸,一般连续灸5~7壮。

3.2 间接灸(常用隔灸、隔蒜灸、隔盐灸和隔附子饼灸)施灸部位涂凡士林,根据病情,放上鲜片或蒜片或附子饼1片(事先将鲜或独头蒜切成约0.6 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附子饼是附子研末以黄酒调和而成,厚约0.6-0.9 cm,中心处用粗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点燃施灸。

当艾炷燃尽或患者感到灼痛时,则更换新炷再灸,一般灸3~7壮。

达到灸处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度。

4. 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

5. 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整理床单元,安置舒适体位,酌情通风。

6.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1. 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2. 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3.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 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中医特色诊疗规一、中药熏洗疗法规1.适应症: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

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2.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3.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4、治疗方法: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

5.禁忌症①患处皮肤有感染者;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灌肠疗法规1、适应症: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

中药保留灌肠是在仲景蜜煎导法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中医外治法之一,符合“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开鬼门,洁净府”的中医理论。

而现代医学认为:直肠壁组织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的半透膜及丰富的静脉丛,药液由肠壁半透膜吸入,经静脉丛,通过门静脉及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吸入人体病灶,并通过肠道渗透作用,也会在局部起作用。

因此,中药灌肠不仅可以发挥药物的疗效,而且能直达病所,克服药物的不良反应。

适用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患者。

2.作用:通便、降浊、排毒。

3、辨证用药:选取生大黄、蒲公英、木香、红花、生龙牡、丹参等药物,可根据病情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腹胀者厚朴、枳壳等药物加减4、治疗方法:一般采用的有保留灌肠、高位灌肠、不保留灌肠等。

5、禁忌症:①严重心脏病、严重贫血、严重痔疮者;②早期妊娠、肠道手术后、不明原因肠出血者;③精神障碍者。

三、耳穴贴敷疗法规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2.作用:调节分泌,改胰岛功能。

3、选穴处方:胰腺、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

4、禁忌症: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②皮肤破损四、穴位注射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

2.作用:缓解消渴肠病引起腹痛、便秘、腹泻等症状;营养神经:改善消渴痹症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3.选穴:足三里4.治疗方法:消渴肠病腹痛:654-2穴位注射,以解痉止痛。

消渴痹症:甲钴胺、维生素B1穴位注射以营养神经。

5.禁忌症:①有晕针史者;②精神障碍者;③有出血性疾病者;五、中药贴敷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适用于糖尿病肠病引起的腹痛、腹泻、便秘等。

各种病症眩晕(高血压病)。

2.作用:温阳止泻、散寒止痛等3.部位及选穴:肚脐、涌泉4.治疗方法:腹泻者:肉桂、车前子以温阳渗湿止泻。

腹痛者:附子、肉桂温阳散寒止痛。

眩晕(高血压病),吴茱萸、川芎贴涌泉穴。

5、禁忌症: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②皮肤破损六、刮痧适应症: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

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

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

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

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

禁忌症: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操作规: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 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

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 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 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

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6. 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向外刮,每次刮8 -10条,每条长6-15 cm。

7. 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

8. 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

9. 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1. 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

2. 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 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

七、艾灸适应症: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1 cm,炷底直径约0.8 cm,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疗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